第一篇:毕 业 五 十 年
毕 业 五 十 年
光阴荏苒,往事如烟。不知不觉我们毕业五十年了。在这五十年中,我们经历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经济上的起起伏伏。我们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在工作岗位上拼搏,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革命事业。
如今,我们都顺利的退休了。人人放下了担子,放松了身心。再没有上班的钟点相催,也没有工作任务相逼,远离了名利竞技场,睡觉睡到自然醒,走路不用急匆匆。真可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人生最美的珍藏,莫过于往日我们共度的美好时光,每当回首往日的时光,就好像又年轻了一样,心情也变得甜美舒畅。相约了几位老同学写了几篇回忆的文章,编辑这本小册子《毕业五十年》,回忆一下学生时期的生活,想想同桌的你,回忆一下工作岗位上的乐趣,让老同学分享一下工作成功的幸福和喜悦,恰如我们老同学又聚会了一次。
毕 业 生 名 单
一班:毕业照片从后排左起
后一:王成义
宣良臣
王福延
高立强
崔德志
吕其恩
王运生
李景耀
韩明俊
曾凡弟
张庆延
曲鸿雁
后二:吕学生 刘启志
晨洪祥
林兴东
林兴德
谢玉财
沈福成王国勤
高孟助
于显安
王瑞森
张贤文
于连水
后三:王玉洁
高晶环
李
梅
吕玉莲 袁凤玲
教春英
夏云珍
孙桂香
后四:李明华
孙玉琴
牟智杰
王淑芹吴春梅
王桂芝
孙凤云
二班毕业照片从后排左 起:
于淑珍
潘淑英
秦淑雯
钱淑花
陈晶
邢娟
李春兰
王秀芳
邹春荣
王桂清
师 范 班 的 精 英
师范班,在高中学校里被戏称为“吃饭班”。然而,师范班的学生并不是酒囊饭袋。他们虽然不像高中学生那样通过严格考试选拔,但也都是出类拔萃的。初师班是从小学六年级考试选拔上来的。速师班是从中学二年级挑选的。中师班又是从速师毕业生中抽出成绩优秀的
学生组成的。一九六二年下放时,中师一年级四个班中每班留下较好的学生继续学习。他们也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百炼成钢,因此,师范毕业后,在教育岗位上多数是出类拔萃的骨干教师。改了行的同学在各自岗位上也勇挑重任,独当一面。他们是师范班的精英,他们是师范班的骄傲。
李德胜——一九**年参加辽宁省委党校学习,任朝阳市市政府档案处处长。正处级干部。
鞠秀春——一九**年参加辽宁省委党校学习,任辽阳市市政府档案处处长。正处级干部。
于连水——由教师改行到宽甸县团县委任书记,宽甸镇党委书记,县司法局局长。邢娟(后改名为邢桂珍)——由教师改行到市邮电局工作,任营业部主任。由于工作出色,连年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一九九一年被评为邮电系统劳动模范。光荣的出席了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大会,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的接见。
孙凤英——由教师改行到朝阳市工商联合会,任主任委员、常委。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
崔德志——由教师改行到教育局计财科任会计,计财科科长,正科级干部。
李景耀——由教师改行到古楼子乡政府任宣传委员、党委副书记、乡长、人大主席,正科级干部。
吕学生——由教师改行到八河川乡政府,任党委组织委员、纪委书记,副科级干部。王福延——由教师改行到县图书馆、文化局政协、科协、县委办公室主任、粮食局党委副书记、科委主任、环保局副局长。
张贤文——铁法矿大明子弟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调兵山市劳动人事局人大常委会科教办、体委主任、市委统战部民委会、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孙天香——铁法矿务局第六中学总务处主任、教导主任。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副处级。宣良臣——由教师提拔到铁法矿务局第二小学副校长,第五小学校长、党支部副书记;矿务局第六中学校长;矿务局第一中学党支部书记;国家第一批重点小学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评为高级中学教师,副处级。曾被评为矿务局东北公司优秀教育工作者。被评为铁岭市“十佳校长”,铁法矿务局劳动模范,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劳模)。评为廉政典型。电视台、报纸报道过典型事迹。以“撑起一片绿荫的人”为题刊登在《矿工情》上。
朱正良——由教师提到牛毛坞中学教导主任、永甸中学副校长。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副处级。
孙守仁——由教师提到牛毛坞中心小学校长。评为小学超高级教师、副处级。
孙景珍——由教师岗位提到红石砬子中学党支部书记。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副处级。王瑞森——由教师岗位提到灌水一中校长,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副处级。钱淑花——由教师岗位提到丹东市福民小学副校长。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于显安——由教师岗位提到南荒沟小学教导主任。古楼子中心小学副校长。古楼子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副处级。许桂花——由教师岗位提到大西岔乡中心小些教导主任,评为小学高级教师。赵春范——由教师岗位提到夹皮沟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张庆延——宽甸第二高中任物理教师,是师范班毕业生唯一一位在高中任教的同学。陈松礼——任下露河中心小学教研员,小学高级教师、副校级。
徐殿军——由教师岗位提到窑场小学校长,永甸中心小学教研员,副校级、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高孟助——由教师岗位提到牛毛坞乡高坎子小学教导主任,小学高级教师。邹春荣——任宽甸县新华书店党支部书记、正科级。潘淑英——改行在县锅炉检验所工作。孙成全——由教师改行到县司法局工作。
于希浦——由教师改行到宽甸镇任教育助理、团县委学少部、水电六局宣传部,由改行到东港律师事务所、任律师。
林兴德——由教师岗位提到大西岔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王秀芳——宽甸三中、宽甸二中教师,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张成文——青山沟乡石棉小学校长,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姚克成——夹皮沟乡村小校长,评为小学高级教师。
秦淑雯——宽甸三中音乐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公会委员,被评为优秀党员。于淑珍——矿务局团委委员,矿务局第一中学政治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教师。王成义——由教师岗位提到青椅山乡小学教研员,小学高级教师、副校级。陈
晶——评为乡级先进工作者,县级优秀教师,市级普及教育先进工作者。袁凤玲——宽甸县第一幼儿园工会主席。
往 事 永 难 忘
——于显安
每当拿起毕业照片时,看到昔日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的身影,仿佛昨日重现,仿佛又回到了纯真的学生时代,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许多的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一、“吃饭班”的由来
宽甸县师范学校有于一九六二年六月撤校。撤校时初师班、幼师班全部下放回家。中师班六个班留下三个班。中师二年留下一个班,中师一年留下两个班。一九六二年秋并到宽甸高中,成了高中学校里的师范班。
师范班毕业后是当小学老师,人称“小孩王”。这个职业在当时是被看不起的。高中学生志向远大,毕业考大学,前途无量。他们瞧不起师范班的学生,根据师范班的谐音戏称为“吃饭班”
高中学生吃饭是自费的,而我们师范班呢?则是国家给每个学生每人每月十三元生活费。按当时的伙食标准是够用的。学校伙食,主食两样:苞米面窝窝头、白面馒头。高中学生大多吃黄面窝窝头,师范班的学生都吃白面馒头。几个爱打篮球的大个男同学总是一块打饭,一人拿一堆馒头。高中学生见了,于是大呼:“哎呀!真是吃饭班呀!”于是我们师范班便且美其名曰为“吃饭班”。
二、教室里的歌声
师范班的教室里总是歌声不断,这是师范专业的要求。学校要求每个师范生能歌善舞。而这项专业要求与高中格格不入。高中求静,在静中学习知识,而我们则是在动中增长才干,增强技艺。
一天下午,自由活动时间,师范班多数同学在操场上活动。打篮球,打排球,有的去了风琴室练琴。小部分同学在教室里,有的看小说,有的小声唱歌。不知谁唱起了《红珊瑚》。“一树红花,照碧海„„”在教室里的其他同学也跟着唱起来了“一团火焰出水来”越唱随和的人越多,越唱声音越大。这声音影响到了高中班教室的宁静。于是,他们七八个男同学一边拍手,一边喊:“别唱了,别唱了!”气势汹汹地走到了师范班门口起哄。教室里的歌声嘎然而止,静了下来。高中学生还说些七三八四的。这时师范班的一个男同学冲到门口大叫:“谁规定在教室里不能唱歌?学校那条规定在教室里不准唱歌?你们有什么权利不让我们在教室里唱歌?”这一声吼,把高中学生也镇住了。这时,有个戴眼镜的同学,大概是班干部的模样,陪着笑脸说:“对不起,咱们商量一下,你们小声点儿行不行,我们需要静,我们的时间很紧,请你们照顾一下我们好不好?”既然这样说了,大家有事好商量,教室里的歌声停了,高中的学生也回去了。
教室里再也没有放声高歌,大家相安无事。
三、男生宿舍的笑声
下晚自习的铃声响了,同学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宿舍。我们男生宿舍的二十五名同学,有的很快放下了行李躺下了,有的三三俩俩的议论着什么。熄灯铃响过后,大家基本上安静下来,只有少数几个同学小声说着什么,多数同学进入了半睡眠状态。这时,忽然“轰”地一声屁响,把半睡眠状态的同学打醒,没睡的同学听得更清楚,同时大笑起来。这笑声差点把房子抬起来。在大家笑声要结束时,“吱”又是一声屁响,这声音好像拐个弯,于是大家又一次大笑起来,笑得时间更长。这笑声惹恼了隔壁高中班的男同学,他们来了三四个人,跑到我们宿舍门口大喊:“你们像话吗?不睡觉笑什么笑?你们不睡,我们还用不用睡了?”我们宿舍里静了下来,“吱——”又是一声又细又长的屁响,这声音轻轻的,我们是在忍不住了,就又哄堂大笑起来。高中学生火了,一气之下跑到了校长室去告我们的状。
尹校长气呼呼地来到了我们的宿舍,大声喊:“开灯!你们笑什么?不知道影响别人休息吗?你们明天不上课吗?太不像话了!都引起民愤了!你们想干什么?”我们都静悄悄的谁也不敢吱声,“睡觉!明天再说!”校长走了,我们谁也不敢说话,静下来睡觉了。
第二天早自习,班主任于老师大发雷霆,批评男生宿舍的同学太不像话了,在宿舍里不按时睡觉,大笑,影响高中学生休息,被告到校长那。命令我们男生每人写一份检讨书交上来。个别女生偷偷地笑,看我们男生的笑话。
交检讨书的时间到了,我们二十五份检讨书,其中高孟助那份写到“轰”一声屁响,把我从梦中惊醒„„。高孟助能睡觉,睡得早,睡的实。同学们大笑得时候他也没醒,知道校长来批评我们时,才睁开眼睛问:“怎么回事?”知道怎么个回事后,咕哝一句“放个屁有什么值得笑得?”又睡着了。结果页跟着写了检讨书。这份检讨书没敢往老师哪交。待我把收上的检讨书交到老师办公室时,老师看也没看就扔到一边,生气地说了一句:“你回去吧!再别闹出乱子了。”
以后我们男生宿舍再也没敢那么放肆过。
四、老校长
尹国均是宽甸高中的老校长。他身材清瘦,非常有威严。对学生即能严格要求,又能关心学生的健康,是我们学生人人尊敬的好校长。
冬天,夜里学生常常只穿短裤往外跑。老校长发现后不让那样跑,一定要让学生穿上外衣再去厕所。他说:“你们不穿外衣上厕所,感冒了怎么办?明天的课怎么上?”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听到走廊有学生从宿舍往外跑,他就出来看,发现没穿外衣,他就喊你回去。这样我们就再也没有只穿短裤往外跑,心理上都在感激这位老校长。
一天中午,学生在饭厅里闹事。高中生把窝窝头扔到厨房里,把厨房门窗的玻璃打碎了好几块儿。炊事班长气的跑到校长室告状。老校长急匆匆地来到了饭厅。一进门就问:“怎么回事?”高中生举起紫红色的窝窝头给校长看:“校长,你看,这能吃吗?”老校长从学生手里拿来一个咬了一口,立即吐到地上。又走了几桌,从学生手里又拿了一个咬了一口,照样吐在地上。气恼的大喊一声:“把窝窝头都送到厨房去!”立即大踏步进了厨房,冲着炊事班长和炊事员厉声喝道:“你们做的什么饭,这饭你们能吃吗?”原来是窝窝头里的碱放多了,金黄色变成了紫红色。校长命令似的大喊:“你们马上重新做饭,今天下午晚一个小时上课!”炊事员们个个面面相觑,不敢吱声。告状没得理,反倒挨了一顿批。学生们一声呐喊跑出了饭厅,就差没喊校长万岁了!
学生都无不爱戴这位爱生如子的老校长。
五、难以忘怀的焦老师
焦永年老师是我在速师十一班的班主任。也是我中师一年级的班主任。下放后还是我中师二年一班的班主任。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老师。
记得一九六一年春,我们速师毕业前夕,焦老师找到我说:“学校准备从你们速师毕业生抽一部分学生留下来年中师,你算一个好不好?”又对我说了一些留下来念中师的好处。我迟疑了一下说:“不念吧!家里太困难了。”焦老师说:“你先回去想一想,以后再说。” 原来,学校决定在成立四个中师班。初师二年级学生变成三个中师班,我们速师九班、十班、十一班个留下一部分与原中师四班留下的一部分合在一起,编成一个班。原来中师一班、二班、三班,加上中师四班留下的少部分同学合在一起编成两个二年级班。中师一年级分为四个班。我们这些留下来的编在中师三班。
由于我当时没有答应留下来,老师一直没放弃。一天早操时,学生正在跑步。老师把我叫下来,问我:“你到底念不念?”我没回答。焦老师火了,甩下一句话“你当是给我念的呢?”一转身走了。我站了一会儿,又回到了跑步队伍里。课间,林兴东同学做我的工作,他决定留下来,让我也留下来同他作伴。我同意后去找到了焦老师,告诉他,我同意留下来。焦老师笑了说:“多学三年,有好处,不吃亏。”这样我就在中师三班念书,班主任又是焦老师。
好景不长,就在一九六二年六月,宽甸师范学校被调整砍掉。原来的初师班,幼师班全部下放回家,中师的六个班每班留下一半变三个班。中师二年级各留一半编一个班。中师一年级三班、四班、五班、六班个留下一半编为两个班。这样,我们又面临去留的问题,人人惴惴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一天,晚自习时间,同学们无心上晚自习,总是小声说着什么。这时,班主任焦老师走进了教室,一边摸着头发一边在教室前后来回走。我们都偷偷看着焦老师。只见焦老师走到几个同学面前用手一指“你,去教导处一趟。”指了五个同学走了。大家不知道是干什么,只能瞎猜。正在猜疑时,焦老师指着我说:“你去教导处。”看出去五个同学都是比较好的,我心里挺高兴的走出教室。不一会儿,我们出来十名同学,一起进了教导处。教导处里已经坐满了学生,还有学校领导。教育局邢局长讲话了:“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事,你们在座的这些同学不能下放了。”同学们交头接耳,一阵骚动。“但是,给你们一个任务,从明天开始,你们要负责保护好学校,站岗放哨。”哎呀!直到这时,心里的一块石头可算落了地,虽然站了两宿岗。心里也是高兴的。
下放名单公布以后,校园里哭声一片。教室里有人在哭,教室外面也有人在哭,有的三五成群抱在一起哭。被下放的同学哭成了泪人,没被下放的同学因为舍不得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也哭红了眼睛。老师有的也哭了,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学生下放回家。在他们即将离别之际,学校组织了全校学生照了集体照。照片上写着“宽甸师范学校全体师生离别留念”。算是给各奔西东的同学留下宝贵的回忆。
学生开始离校回家了,我们留下的同学帮着回家的同学背行李,把他们送上火车、汽车。车子发动时,哭声一片,车上的同学用手拉着车下的同学,久久不肯松开,但时间是无情的,总也阻挡不了离去的脚步,好长时间,汽车终是缓缓地开走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们对着远去的汽车背影不停地挥手,一直到远去再也看不见为止。我们才怀着酸楚的心情,无精打采地回到学校。
我被编到了中师二年一班,班主任还是焦老师。到高中学校时后,不到一年,焦老师调走了。据说去了黑龙江省大庆市,从此,再也没有见到焦老师,再也没有联系上。
焦老师,是他让我留下来念中师的。下放时,又是焦老师让我留下来继续学习。我取得中师学历后,在工作岗位上是合格的老师。涨工资时,我是一九六六年以前的中师毕业生优先。参加高师函授也是凭中师毕业证报名。取得高师函授毕业证后,评职称时顺利晋级。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光有高中毕业证和中师毕业证评中学高级会受到严格限制的。我从小学教师到中学教师,一直到中学校长,都是以中师毕业学历为基础。这些都是和焦老师对我的关爱分不开的。
焦老师,你是我敬爱的恩师,我永远忘不了您!
六、长虫鱼
听说过长虫鱼?看见过长虫鱼吗?这种鱼是我们师范班女同学给鳝鱼起得名字。那是在一九六五年春,我们在杨木川中心小学、边沟小学实习结束后,到大平河村去修公路。据说是为了挣钱好回学校。一天中午,炊事员刘福川提议,到安平河里抓鱼改善一下生活。我们同学积极响应。在征得班主任老师同意后,我们大个男同学十几个人跑上山掰了一些核桃树叶,每人扛了一捆回来。
安平河有一个约四十米长的大泡子,泡子里鱼比较多,哨流上水较少,水流也小。我们男同学把核桃树叶一字排开放在哨流上。大家用木棒打,用石头砸。不一会儿,树叶浆就流出来了。我们看到黄黄的浆水,砸地更欢,更来劲了。约一个小时,泡子里的水又清变混,逐渐成浅黄色。
多数女同学和小个男同学在泡子边的沙地上玩耍,有的挽起裤腿在水里翻石板抓蟹子。当河水黄色面积越来越大时,河里的鱼开始飘上来了,有的鱼半死不活地在水面上画圈打转转。岸上的女同学和男同学高兴地冲到水里抓鱼。有的鱼没死。用手一抓还跑,有个男同学追赶这条没死的鱼,鱼没抓到,还一不小心摔了个仰歪蹬,衣服裤子湿了一大片,那狼狈相啊,惹得同学们一阵哄堂大笑。
一部分男同学到泡子的下游哨流上堵着。凡是跑到哨流下游的鱼跑不了。有的鱼有返回了泡子里,很快就翻起了白肚皮。
忽然,岸边的女同学和站在水里的女同学大叫:“哎呀妈呀!一个大长虫鱼!大长虫鱼!”吓得一哄而散,四处乱跑。我们大个同学听到喊叫,急忙拿着木棒奔过去。“怎么个事?”女同学慌慌张张的指着岸边。我们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条大鳝鱼。肯定是在水里药的抗不了了,跑到岸上去了。女同学看着像蛇似的,说成了长虫鱼。我们抓把砂子把大鳝鱼抓住摔死了。女同学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走到我们身边,看看这条“长虫鱼”。不知谁说了一句:“鳝鱼的肉可香了,可好吃了。”女同学伸了一下舌头跑开了。女同学不敢下水了,男同学才不管那套,纷纷下水抓鱼。
我们半下午收获可真不少,共抓了差不多一大水桶鱼。我们美美的改善了一顿。
我 的 同 桌
五十年前,他驰骋在足球场上为班级争光,他奔跑在篮球场上为班级的荣誉而战,他活跃在排球场、乒乓球台前,为班级集体贡献力量。他就是我的同桌——高孟助。
高孟助一米七五的个子,方脸,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是一个身体很棒的帅小伙。他不仅爱好体育,学习也很突出,数、理、化、语文样样精通。他的作文每次都当成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他是我们班的高材生之一。
我和高孟助在一个班级读书四年,同桌坐了三年。这三年里,我两成了好同学,好朋友。我两经常活动在一切,吃饭在一起,秋游也一起去小山沟摘山梨,回来一起享受。高孟助平时不多言多语,但说起话来挺幽默的。他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经常为同学答疑解难。和同学关系融洽,在班级很受同学的好评。
实习时,高孟助仍然和我在一起,加上王秀芳,我们三人一个小组,分在长甸中心小学五年二班。后来我们三个去四平街小学带一个五年级班。由于高孟助认真准备,刻苦练习,实习第一节课讲得很好,实习成绩也挺好,评为“优”。
毕业时,我们已经成了至交。高孟助被分到牛毛坞乡高坎子小学工作。我回到了古楼子乡中心小学工作。我们虽然各奔东西,但书信来往不断,相互联系密切。一九六六年十二月份,文化大革命掀起了高潮,我们一起参加了“全国小学教师红色造反团”召开的批斗大会。大会乱哄哄的。高孟助说:“咱们去北京看看,造反团有总部吗?”我说:“国务院不是有命令。来年春暖花开时再串联吗?”高孟助由远见,”不能等,到那时如果不让串联就糟了。“我听他的,从宽甸花十六元四角钱买了去北京饿火车票。从宽甸出发,到凤城换车,大约晚上九点钟到沈阳下车。一列火车从大连到沈阳,结果车上的所有乘客不下车,派代表请愿去北京。我们就上这列火车,当时车门根本就打不开,就从车窗爬进火车。高孟助先进去后,回头把我捞进车厢。进去后根本就没有座位,人挤人,人挨人。我们一直站到第二天九点多钟才到了北京。又累又饿。可在一眼看到天安门后,兴奋地一切疲劳全忘脑后了。心里那个乐呀!在北京我们住在了东大桥接待站。我们白天去找总部,看风景,拣传单,早出晚归,去清华大学看看,又进了北京大学望望。一九六七年新年也是在北京过的。共在北京待了十一天,也没找到造反团总部。回来后,我们乡的全国小学教师造反团就解散了,各自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以后就乱地不可收拾。各地武装斗争升级,枪炮声不断,那时,就是让你串联,谁也不敢走。
一九六八年前后,高孟助和我都成了家。巧的是高孟助的爱人于桂荣是宽甸师范初师班的,我的爱人也是宽甸师范初师班的。她们俩都认识,并且关系都挺好的。这样,我们俩家的友谊更亲了。一九六八年秋古楼子遭了水灾。高孟助知道后从牛毛坞坐车到宽甸,从宽甸做火车到长甸,又从长甸步行四十多里来到古楼子,天黑了才找到我家。看到我们安然无恙这才放了心。以后高孟助领着孩子到我家串门,我领着爱人到他家。我们的子女也都互相认识,关系也挺好,我们的友谊已经传到了下一代。
一九七七年春,高孟助由于工作认真、苦干、实干。被评为优秀教师。参加了宽甸县优秀教师代表会。我们俩在这个会上又见了面,一起去拍了一张照片。不久,高孟助被提拔到高坎子学校当教导主任,由管理一个班到管理一所学校。由于高孟助责任心很强,一所小学被他管理的井井有条。
高孟助在学校教学是一把好手,管理一所学校挺有水平。在家种地也不含糊。苞米年年丰收,种菜也年年高产。大白菜长到十多斤一棵,大萝卜长得像小枕头,大的六斤多重。就连附近的老农也自愧不如。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高孟助也有独到之处。现在他的大女儿是牛毛坞中学的骨干。儿子是牛毛坞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是全乡教育工作的佼佼者。二女儿虽然没有正式工作,但是头脑灵活,适应社会潮流。和爱人努力打拼,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在多处置了房产。总之,高孟助的儿女都有能力,不用老人操心。
岁月不饶人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帅小伙两鬓间也染了白发。就在前几年,健康出现了点状况。好在高孟助的妻子,于桂荣温柔,贤惠,对高孟助无微不至的关怀,细心体贴的照顾,使他的病情大有好转,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相信我的好友高孟助一定会早日康复,我们一起把酒言欢,共叙友情!
第二篇: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精选3篇)
篇1: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
天若有情随人愿,还我们同学少年。忆往昔,岁月峥嵘,思绪万千。看今朝,欢聚一堂,笑谈当年。想明天,分手亦难,相聚亦难。人生难得几回醉,昨日美酒最香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觉中校园一别已有多年了,世间有这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窗之情。你我几十余年不见,风华岁月,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如今正经历着风雨阅读着沧桑。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不是很在乎过去岁月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明显的怀旧起来。近日,出于大家不约而同的相约,小学同学在毕业后再度聚首,欢叙一堂。聚会是那样的令人激动,是那样的开心,那一张张笑脸依然亲切,那一声声呼唤深入脑海,感慨于记忆力之强竟然可以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似乎腼腆的继续腼腆,直率的继续直率,张扬的仍然张扬,老练的依然老练。但岁月的印痕,还是分明的刻在了那些久违的面孔上,不觉让人慨叹不已。每个同学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人都在耕耘着自己的方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好在我们虽然怀旧,却还不曾到伤感的年龄,相见的喜悦还是贯穿在整个相聚的过程中。聊聊当年学校的趣事,说说其他同学的状况,谈谈各自的工作和家庭,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似乎记忆停留在过去的时光中,那种青春和朝气又一次的光临,在这个情比纸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没有掺杂一丝利益的同学聚会,可以让我们暂时生活在青春般的世界里。对于这参加聚会的同学来说,取得什么成就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方法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我们或许没有必要去计较身份与地位的高低,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财富的多少,只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彼此共处的时光就可以了。
时光荏冉,岁月如歌,回首同学生涯,我们不仅收获了学业,更收获了友谊!回顾那青春燃烧的岁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亲切!同桌的笑声记忆犹新,老师的教诲至今难忘!回首风风雨雨,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追忆。如今的`我们,已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步入社会,成家立业后,才知道青春的虚妄。原来的英雄豪气,变成了今天的儿女情长。当年有着无数梦想的我们,如今可能只有老老实实面对现实。不过我们依旧知足,因为我们找准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年轻的梦想、激情已难觅踪迹,剩下的是务实、更务实!为家人、为朋友、为社会,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尽管岁月的风霜已经悄悄地爬上眼角,可岁月的积淀,让我们有着更加丰富的人生色彩;生活的磨砺,让我们有着更加沉稳的人生态度!
只有经历了春天,才能领略到百花的芳香,只有体验过同窗的情谊,才能懂得生活的美妙。我们欢聚一堂,抚今追昔,我们举杯同庆,放歌舒怀。为同学之情地久天长,我们无悔!
相聚是短暂而又愉快的,在充满激情的聚会之后,互道珍重,又要各奔东西了,之后又将是长长的别离,但友情的芬芳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缕和煦的阳光。数十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走上社会,方知校园生活的美好;经过洗礼,才知道惟有同学友情的可贵。美好的中学时光,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往事如烟,温馨如昨,相聚使我们重温起那一同走过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虽然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却带不走深厚的同窗情谊。虽然我们分布在四面八方,为生活奔波,为事业忙碌,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境况各异,但是请记住:“我们永远是同学”!前途漫漫、岁月悠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让我们加强沟通和联系,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创造幸福的人生!
篇2: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年弹指一挥间。
今天,高七三级二班同学终于聚在了一起,感受家乡8月的炎热,倾述离别的思念,品味高中时代生活的酸甜苦辣。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我们仿佛回到了五十年前,寻找曾经的纯真,重温那一份真挚而原始的情感,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有时会面红耳赤,一会又烟消云散;学习起来认真专研,活动起来又笑语喧天;互相叫这外号,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这就是当时的我们,朴实,率真,活泼。高中二年半的同窗生涯,我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在这里我们收获了许多许多,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在美丽的校园里留下了一串串感人的青春乐章,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
忘不了那些日子,依稀还记得那个告别的晚会,依稀还记得宿舍楼前那些整装待发的行李,还有那分别时的拥抱和泪水,带着年轻的梦想,带着和老师、同窗离别的伤感离开了母校,踏上了社会,谁知这一别就是五十载。
五十年的时间销蚀了我们的青春,却加深了我们的思念;社会的历练打磨了我们的棱角,却加深了我们的情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是同学,更不会忘记我们的老师。
今天,我们的班主任76岁的xxx老师来了,他还是那么康健,神采奕奕,风采依旧。还有我们的班主任80岁高龄远在xx市的xxx老师本来说好来参加聚会,却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我们默默为他祈祷,盼他早日康复!五十年来,我们无论走了多久,走了多远,恩师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恩师的谆谆教诲依然清晰的响在耳边。二老的做人的准则,奉献精神,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受益终生。
今天相聚,明天又要各奔东西。不要问我们何时再相逢,也不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重聚,期待着到老的时候,还能象今天一样有着年轻的心态。
请同学们带着这份珍贵的师生情、同学情以后多交流,多沟通,多走动。逢年过节,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一声问候,都体现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此,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恩师健康长寿!祝同学们家庭幸福!
篇3: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
1957年,在风华正茂的黄金年华,我们身背行囊,远离故土,满怀希望和憧憬,从蜀中各地,走进狮子山的校园。
恰同学少年,我们有缘同窗共读、朝夕相处四年。
四年!这是人生中何等举足轻重的四年啊!为了这难得的珍贵的缘分,今天,我们又从四面八方赴约蓉城,参加毕业五十周年纪念会,已是白发聚首,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五十年的诏光交替、都转星移,五十年的漫漫历程、风雨沧桑,历历在目。
还记得,那年,单纯稚嫩的我们,仅是抱着天真的幻想和对知识的渴求迈进大学校园的,但我们却和共和国一道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除了书本上得到的外,还经历了种种磨难,交心、整改、大炼钢铁、除四害、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倾、红白专之辩、……,还有“困难时期”的饥饿,这一切,使我们青春的油画上增添了凝重的底色。
四年的大学生活,内同超常地丰富,这也使我们多了几分成熟,让我们在品读人生的课程中得到初步的积淀。
在那个带着寒意的夏天,我们没来得及告别、互赠留言,便各奔东西地踏上了漫漫人生道路,融入了被改造的知识分子行列,与共和国同命运共沉浮。
由于有了大学里经受的那些锻炼与磨难垫底,在以后经历的那些狂风苦雨的洗礼中,我们都挺过来了。
的确,大学四年,对我们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有幸追上了“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时段,也度过了许多欢乐美好的时光。
可以说是顺利于挫折同行,快乐与痛苦相伴。
正是这种特殊的生活阅历使我们对社会,对人生有着较为理智和透彻的认识和感悟。
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
珍惜今天。
在此我们也深深地痛惜和怀念那几位已作古的同学。
让我们由衷地道一句:生命无价,友谊长存!
而今,青阳逼岁晚,不管我们各自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受有多大的差异,但对青春年华的怀念和同窗情谊的珍惜,都是一致的。
这也是我们今日聚会的主题和核心。
在今天珍贵的纪念会上,希望学友们共叙衷肠,追忆校园往事,述说生活经历,探讨人生真谛,交流养生之道……,同学们,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尽情倾诉我们的思念和怀想吧!
五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仅仅是一瞬间;但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是多么珍贵,多么不平常!我祝愿学友们健康长寿,但愿我们再过十年,又在蓉城相会。
第三篇: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
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受到启发,对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感悟,这时可以将其记录在感言里,好好珍藏起来。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1天若有情随人愿,还我们同学少年。忆往昔,岁月峥嵘,思绪万千。看今朝,欢聚一堂,笑谈当年。想明天,分手亦难,相聚亦难。人生难得几回醉,昨日美酒最香甜。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觉中校园一别已有多年了,世间有这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窗之情。你我几十余年不见,风华岁月,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如今正经历着风雨阅读着沧桑。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不是很在乎过去岁月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明显的怀旧起来。近日,出于大家不约而同的相约,小学同学在毕业后再度聚首,欢叙一堂。聚会是那样的令人激动,是那样的开心,那一张张笑脸依然亲切,那一声声呼唤深入脑海,感慨于记忆力之强竟然可以叫出每一个同学的名字。似乎腼腆的继续腼腆,直率的继续直率,张扬的仍然张扬,老练的依然老练。但岁月的印痕,还是分明的刻在了那些久违的面孔上,不觉让人慨叹不已。每个同学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个人都在耕耘着自己的方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好在我们虽然怀旧,却还不曾到伤感的年龄,相见的喜悦还是贯穿在整个相聚的过程中。聊聊当年学校的趣事,说说其他同学的状况,谈谈各自的工作和家庭,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似乎记忆停留在过去的时光中,那种青春和朝气又一次的光临,在这个情比纸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没有掺杂一丝利益的同学聚会,可以让我们暂时生活在青春般的世界里。对于这参加聚会的同学来说,取得什么成就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方法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与价值。我们或许没有必要去计较身份与地位的高低,也没有必要去苛求财富的多少,只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彼此共处的时光就可以了。
时光荏冉,岁月如歌,回首同学生涯,我们不仅收获了学业,更收获了友谊!回顾那青春燃烧的岁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亲切!同桌的笑声记忆犹新,老师的教诲至今难忘!回首风风雨雨,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追忆。如今的`我们,已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步入社会,成家立业后,才知道青春的虚妄。原来的英雄豪气,变成了今天的儿女情长。当年有着无数梦想的我们,如今可能只有老老实实面对现实。不过我们依旧知足,因为我们找准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年轻的梦想、激情已难觅踪迹,剩下的是务实、更务实!为家人、为朋友、为社会,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尽管岁月的风霜已经悄悄地爬上眼角,可岁月的积淀,让我们有着更加丰富的人生色彩;生活的磨砺,让我们有着更加沉稳的人生态度!
只有经历了春天,才能领略到百花的芳香,只有体验过同窗的情谊,才能懂得生活的美妙。我们欢聚一堂,抚今追昔,我们举杯同庆,放歌舒怀。为同学之情地久天长,我们无悔!
相聚是短暂而又愉快的,在充满激情的聚会之后,互道珍重,又要各奔东西了,之后又将是长长的别离,但友情的芬芳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缕和煦的阳光。数十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走上社会,方知校园生活的美好;经过洗礼,才知道惟有同学友情的可贵。美好的中学时光,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往事如烟,温馨如昨,相聚使我们重温起那一同走过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虽然时光可以带走青春韶华,却带不走深厚的同窗情谊。虽然我们分布在四面八方,为生活奔波,为事业忙碌,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境况各异,但是请记住:“我们永远是同学”!前途漫漫、岁月悠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让我们加强沟通和联系,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创造幸福的人生!
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2今天,当我看着眼前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念着一个个久违了的名字,刹那间,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风华正茂的高中时代,那时,我们满怀少年时代的梦想和对青春岁月的憧憬,共同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也许,只有我们这些身在他乡的人才会对这句古诗有更深的感悟。我的脑海里时常出现那样的一幅画面:一座座低矮破旧的是我们上课的教室,一段段残缺不全的是我们校园的围墙,一双双清澈明亮的是同学们渴求知识的双眼,一声声谆谆教导是老师们的语重心长。古人云:满纸肺腑言,一把真情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斗转星移,二十年过去了,我们走过了时间的春夏秋冬,经历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在这二十年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母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班同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人飞黄腾达了,有的人还在默默耕耘,有的人荣华富贵了,有的人依然清静淡泊。今日相聚,我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想当年,一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曾经使我们热血沸腾,也为我们约定了一个二十年的守候,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了,我为有这么多同学来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感到骄傲。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能换回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茫茫人海,我们能相识并且同窗三载,这是多么大的缘分哪!
三年同窗苦,一世手足情!既然缘分让我们从四面八方聚到了xx一中,那么我非常希望我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能够经常联络,加强交流,有快乐我们共同分享,有困难我们共同分担。我相信:借着我们这次毕业二十年聚会的契机,我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友谊一定会天长地久!
忆往昔思绪万千,看未来心潮澎湃。今天的我们都已到了不惑之年,相信在未来的岁月里,同学们一定不会辜负拉哈一中对我们的培养,不会辜负老师对我们的嘱托,更不会辜负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愿同学们再接再厉,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将自己的人生演绎得更加绚丽、更加辉煌!
最后衷心祝愿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事业更辉煌,家庭更幸福,精神更愉快,身体更健康!祝福大家!
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3世间有这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学之情。不知不觉间,我们从相识到相知都五十年了,五十年风华岁月,弹指一挥间。昔日风华正茂的我们如今都已两鬓白发。今天,五十年后再聚首,让我们激动、兴奋和自豪!激动地是,我们今天欢聚一堂,兴奋的是我们仍然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自豪的是我们还保存着一份至纯之情,至真之情!
五十年的时光,足以让我们在滚滚红尘中体味了人生百味,五十年的风雨,足以让我们体味了生活百态、苦辣酸甜。但岁月的沧桑,洗尽了我们青春的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分深深的同学情谊。无论人生沉浮与贫贱富贵怎样变化,我们的同学情谊,就像一杯淳厚的陈酿,越品味越浓,越品味越香,越品味越醇。从xx到xx年,虽然只是短短的五十年,可是,这五十个春秋,不仅跨越了两个世纪,也跨越了我们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转折;不仅承载了我们不尽的牵挂和永远的感恩,也记录了我们成功时的喜悦和失意时的忧伤。
同学的情最真,同学的意最浓,同学的爱最无私。五十年来,我们虽然各奔东西、聚少离多,有的甚至很少联系,但是,我们同学情犹在,我们彼此的挂念和关心犹在。人生沉浮几十载,同窗之谊情最真。昨天,正是今天最深情的回忆;今天,又是昨天梦想的现实;明天,我们将把今天这动人的一幕,深深地印在记忆的宝库里,让它永远闪耀着绚丽的光芒!在这里,我衷心地祝福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幸福美满,心情阳光灿烂,健康如日中天,未来风光无限!
最后,衷心地祝愿我们同学情谊地久天长!
毕业五十年同学聚会感言4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五十年弹指一挥间。
今天,高七三级二班同学终于聚在了一起,感受家乡8月的炎热,倾述离别的思念,品味高中时代生活的酸甜苦辣。往事如烟,历历在目……
我们仿佛回到了五十年前,寻找曾经的纯真,重温那一份真挚而原始的情感,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有时会面红耳赤,一会又烟消云散;学习起来认真专研,活动起来又笑语喧天;互相叫这外号,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这就是当时的我们,朴实,率真,活泼。高中二年半的同窗生涯,我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包容,在这里我们收获了许多许多,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在美丽的校园里留下了一串串感人的青春乐章,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
忘不了那些日子,依稀还记得那个告别的晚会,依稀还记得宿舍楼前那些整装待发的行李,还有那分别时的拥抱和泪水,带着年轻的梦想,带着和老师、同窗离别的伤感离开了母校,踏上了社会,谁知这一别就是五十载。
五十年的时间销蚀了我们的青春,却加深了我们的思念;社会的历练打磨了我们的棱角,却加深了我们的情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是同学,更不会忘记我们的老师。
今天,我们的班主任76岁的xxx老师来了,他还是那么康健,神采奕奕,风采依旧。还有我们的班主任80岁高龄远在xx市的xxx老师本来说好来参加聚会,却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我们默默为他祈祷,盼他早日康复!五十年来,我们无论走了多久,走了多远,恩师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恩师的谆谆教诲依然清晰的响在耳边。二老的做人的准则,奉献精神,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受益终生。
今天相聚,明天又要各奔东西。不要问我们何时再相逢,也不要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期待着下一次的重聚,期待着到老的时候,还能象今天一样有着年轻的心态。
请同学们带着这份珍贵的师生情、同学情以后多交流,多沟通,多走动。逢年过节,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一声问候,都体现了师生、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
在此,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恩师健康长寿!祝同学们家庭幸福!
第四篇:与时俱进五十年
与时俱进五十年
—— 南昌十四中建校五十周年以誌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
1958年,南昌十四中在“大跃进”的声浪中宣告成立,它坐落在青云谱区城南乡史村。从此掀开了十四中几代人的创业史、发展史。
1963年,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学校规范的扩大,学校乔迁新校址(即现址)。
“文革”十年,学校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办学一度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三十年,十四中人伴随着改革的春风,踏着时代的鼓点,策马扬鞭,奋力前行。
“栽得桃李三千树,化作鲲鹏九万风”,今天的十四中人,正展翅长空、继往开来、自强不息。
五十年栉风沐雨,五十年根深叶茂。今天的学校凝集着十三任班子的付出,凝结着数百园丁辛勤耕耘的汗水,连接着数以万计学子的爱校之情。
匆匆岁月,刻记着十四中发展的痕迹;滔滔赣江,流淌着十四中人搏击的浪花;悠悠历史,写下了十四中人薪火相传的光辉篇章。
创 业 篇
一、城南小学定前身
艰苦创业始之成
五十年前,在英雄城南区城南乡史家村,有个简陋的城南小学(仅有一幢8间教室的平房、一个简易厕所、一口水井),这就是十四中的前身。1958年十四中成立之日便是艰苦创业之始。这里没有围墙和大门,却涌动着“大跃进”的思潮;这里没有电灯照明,教师却用煤油灯办公;这里交通不便,一辆自行车是全校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却以校为家,同守一片蓝天;这里师资缺乏,却 吸引了全国四面八方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前来任教(刘文荏是第一任校长,何子平、曾德元、赵廉等是十四中的元老);这里粮食不够吃(当时粮食定量,每人每月27斤,而学生大都来自城南、楞上、万溪、墨山、李家巷一带农民子弟,年龄一般为14-15岁),学校将操场以北的土地改造成水田和菜地,同时兼顾养猪养牛养鸡;这里没有厨房,办公室和教工宿舍(教室当寝室、课桌当床、白天是上课的场所,晚上是休息之地),师生们边工作边读书边劳动,起窑烧砖自力更生搭屋建舍,苦在其中,乐在其中。第一批“拓荒者”们在这里度过了5年的艰辛时光,凭着高尚的职业操守,播种着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创业开拓精神是我们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解放路上建新校
龙王庙前谋新生
时至六十年代初,在校人数由开办初的不足100人,发展到300多人,有限的教学场所和设施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以张光涛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立足长远,经多方面争取,最后由市长办公会确定在解放路中段的龙王庙、江西铸造厂(即后来的阀门厂)旁建设新校。此时这里已是一座工业废墟(原址是个濒临倒闭的手工生产棕床的加工厂,前后有极不整齐的四排用毛竹隔墙的破旧平房,平房之间又隔了几口大小不等的水塘,废物遍地,杂草丛生),但它北靠农村,东、南、西三面与几十个大小工厂紧邻,门口直通解放大道,是个理想的办学场所。1963年新校在师生的企盼中开工了,他们热情高涨,上午上课,下午劳动,苦战数月,仅靠人力就将满地废物清走,仅靠肩挑手抬从校外搬来石头、泥土便将几口水塘填满(面上还用“三合土”夯实),使原本低洼的水塘平整成一个大操场,在原本成为废墟的土地上建成一了一个拥有20多亩校园面积、1834m2教学用房的新校园。新校的建成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1964年办学规模突增到12个班。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背景下,学校尝试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制度改革,并在新建县望城岗办起了校办农场,由朱国熹、李芝梅具体负责农场工作,农场便成了学校产教结合的基地。
新校落成并投入使用,这对十四中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十四中人便在解放路上解放思想,在龙王庙前不求龙王,走出了一条真抓实干、科学发 展的希望之路。三、十年徘徊路
往事堪回首
“文革”十年,带给教育巨大的创伤,十四中概莫例外,工宣队、农宣队、军管代表进驻学校,学生串联、校园大字报、校园“打砸”、老师挨批挨斗、知识分子下放劳动,“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等等现象无一幸免。
然而在这场政治风暴中,我校师生表现了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当校园出现“打砸”现象时,潘志祥、谢小华、於玲玲、黄雨根、李金保等一批教工挺身而出,出面制止;当上级号召“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时,我校66、67两届毕业生分别被安排到分宜、鄱阳农场劳动,他们毫无怨言;为了贯彻“五七”指示精神,实行工厂办学,南昌十四中成为南昌市首批工厂办学试点校,南昌十四中曾改名为“江西铸造厂‘五七’学校”,蒋维华同志任学校革命会主任,并兼任江西铸造厂革委会副主任,这期间十四中办起了校办工厂,主要从事铸铁翻砂生产。由于学校工作突出,1969年10月1日,闵润香老师作为十四中教工代表在北京天安门出席了国庆20周年的庆典活动。1970年南昌十四中获得南昌市“红旗学校”称号。
发 展 篇
一、初中变完中
普高振雄风
随着城市人口发展和学校办学声誉日高,1971年南昌市教育局批准南昌十四中由初级中学转为普通完全中学,当年春季招生规模达19个班,其中初一年级3个班,初二年级11个班,高一新生5个班,在校生总人数首次上千人,次年李国兴主政时期教职工人数达65人。
1977年,是中国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一年,中断10年的高考又恢复了,十四中当年就有4名同学考取大学,其中赵西圣同学高分考入北京大学,从此翻开了我校高考史上新的一页。
1978年,王凤楼同志接替马志山同志主持学校党政工作。在他的带领下,“文革”留下的创伤很快得到恢复,全校上下风清气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特别是采取“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治校方略,深得民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段时间由文明生、刘达岩负责的教务处,工作出色,曾两度被南昌市教育局授予“先进集体”称号。1981年文明生同志升任副校长后,由刘达岩、潘志祥同志任正、副教导主任,教务处在抓日常教学及班级管理的同时,尤其重视毕业班的复习教学和考试研究工作,主动与无锡十四中、青岛十四中等全国十多个大城市的“十四中”取得联系,建立了考试信息资料库,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高考录取率连年攀升。1984年,文明生同志任校党支部书记(党支部领导下的书记负责制)、刘达岩同志任校长以后,教务处先后由冯梅珍、夏国富、黄德昌、胡望星等同志负责。他们带领十四中的老师们继续演绎普高高考的辉煌。1980年至1985年,年高考录取人数均在40-50人以上,尤其值得骄傲的是,1983年的高考,总报考人数是163人,当年考取大学人数是85人,高考升学率达52%,赶超了部分重点中学,在全市教育界及市民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时学校名声大震,致使帅宇、蔡克强、马康年、张杰、邝梅珍、曾德元、冯梅珍、刘集任、曾德围、邹慧贞、黄德昌、高岩、张秉衡、乐兰花、吴代桃、李民杰、黄邦健、王尚华、张赣秀、谢小华、邓辅汉、季大方、林广玉、王晓峰、王建国等一大批高三老师陆续脱颖而出,在广大家长和学生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也吸引了一大批有志于参加高考的学子来我校入学、复读。在80年代初的学员中,杨志伟同学现任中国网通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吴晓东同学当年考入广西海军空军学院,99年国庆50周年大典时驾机表演受到中央领导的检阅;王晓民同学高考超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被浙江大学录取,博士后毕业后现在日本工作;胡志坚同学现在国家科技部工作;王卫东同学现在北京广电总局工作;王卫青同学现在国家财政部任司长;周江峰同学现在美国IMATRON公司就职;熊雄同学现在中央电视台工作;甘小青同学现任南昌大学副校长„„。办学50年,普高毕业生英才辈出,桃李芬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汪和平、王斌、彭玉澄、吴兴南、宋红桥这些当年八十年代的学子,学生时代就耳濡目染了教师的风采,长大后心仪教育,心系母校,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母校任教,他们让 人放心地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正在努力工作报答母校。
80年代中后期,由于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学校服从上级要求,忍痛割爱放弃了普高办学,放弃了我校正在引以为骄傲的事业,实行了办学重心的转移。
事隔十余年之后,十四中的老教师们仍然十分眷恋过去那段普高辉煌的历史。为克服单一发展职业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为谋求更多的生存空间,伴随着新世纪的步伐,十四中在周戏庚校长主政时期又恢复了普高办学,办起了综合高中。同时为了吸纳更多更好的生源、提高教学质量,创办了住校部,启动了晚自习辅导。
综合高中创业以来,特别是近3年来,我校连续完成了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本科指标,2006年荣获南昌市普高教学目标管理质量一等奖。2002年袁业松同学参加高职考试以616分的总成绩列全省同类专业考生第一名,成为“高考状元”。2007年傅博文同学以385分的中考起点竟以526分的高考成绩(理科)考入二本院校,创造了“低进高出”的奇迹。
为了创综合高中办学特色,实现中学办学与高校的“嫁接”,2003年经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我校与江西师大附中教育集团联合创办了“江西师大附属音乐中学”。该附中依托大学品牌,实现专家管理(管委会主任由师大音乐学院院长担任)、教授执教(专业课由大学教授主讲、文化课则由十四中骨干教师担纲),面向全省招生,实行普高学籍管理。2005年首届毕业生高考本科录取率在90%以上。06、07年先后有张驰等20多名同学被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等一批一本院校录取。07年我校成为南昌市首届艺术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08年成为江西省首批“京剧进课堂”实验校。
综合高中的创办续写了十四中普高的辉煌,音乐附中的联办则增添了十四中腾飞的翅膀。
二、专业独树一帜
职教写就辉煌
创业创新是十四中人的优良传统,敢闯敢干是历届班子的风格,自80年代后期在南昌市率先创办职高以来,经过7任校长的潜心经营(李颂凤同志作为第一任分管职高工作的副校长做了许多开拓性工作),在无教材、无师资、无专 业设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迄今已发展成为管理门类齐全、专业独特的职业高中。
选择办职高,在十四中发展史上是一次对前途和命运的考量,这种考量影响深远,并且至今还没有结束。
1984年,第一个财会职高班开班,首次招收学员42名,宋卓怀同志任班主任,专业老师是从江西计算机厂聘请的高级会计师顾忠宪。
1987年,首办公民建专业班,年招收学员35名,熊细银为班主任兼专业教师。
1988年,首办烹饪专业班,年招生24名,郑珠平同志任班主任兼专业老师。1989年,烹饪专业班招收学员61名。在专业老师紧缺的情况下,中国烹饪学院毕业的李允忠、蔡玉虎同志分配来校工作。同年,我校被吸纳为南昌市餐旅(烹饪)行业协会团体会员理事单位,至今已有20年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扩办了旅游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
为了解决师资奇缺的困难,学校“就地取材”,陈德芬、胡小芬、余艳红、徐俊峰、熊细银、蒋秀山、林美霞、郑珠平等一批老师经过转岗培训和教学锻炼后,他们和科班出身的专业老师一样成为了职业教育界专业学科的领军人物。
为了解决急需的专业教学场所和设施设备,在学校经费拮据的情况下,以冯梅珍为首的学校领导一班人不等不靠,多方争取筹措资金,1991年一幢建筑面积的2800m2可容纳30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开始竣工使用了,还添置了简单的教学设备,从而既解决了初中部的“二部制”问题,又解决了职高因教学硬件不足而带来的教学压力。
为解决学生的见(实)习问题,分管领导李颂凤和中层干部黄德昌、邹慧贞、王建国等主动与企业联系,将学生有序地安排到餐饮企业见(实)习,也为今后的实习工作打好了基础。同时率先创办了校园实习基础——“校园大厦”(蒋仲平题字,时任南昌市长)。李颂凤同志担任董事长,邹慧贞同志担任总经理。此举既解决了学生校内见习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学校资产,实现了教学和创收双赢。
1993年,与江西省经贸委合作,创办了烹饪大专班。该班学员如今大都成为烹饪界精英,其中胡跃华同学现任赣江宾馆主厨,李刚等人在美国等国家工作。1995年刘尚斌、刘信阳先后到任,进一步明确了烹饪、旅游专业为我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同年底南昌市劳动局批准我校为南昌市餐旅职业技能鉴定站,授权面向全市职业学校鉴定。
1998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我校职高专业为中专学历,同年南昌市教委将南昌十四中定为南昌市职高(中专)旅游服务类专业教研中心。1998年下半年,刘信阳主持学校党政工作时,进一步以务实创新的作风强化了职高教学管理,率先试行了学分制管理。1999年全市职高教学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刘信阳同志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获得全市职教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2002年,周戏庚校长积极倡导,学校班子在经过充分论证后,我校办起了航空旅游专业班,此举填补了全省中等职业类专业的空白。首届招生一炮打响,该班毕业生何芸等同学进入民航业高薪就业,有李卉婷等多名同学进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对口高校深造。
2003年由市教育局批准,南昌十四中增挂“南昌市烹饪旅游学校”校牌。同年烹饪专业被评为省重点建设专业。
2003年7月熊运弦校长到任,进一步巩固了与省内外知名企业“订单式”培养做法,与江西省外语外贸学院、江西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信息学院等高校合作,创办了“2+3”式五年一贯制大专班,深受社会欢迎。
2004年,我校被定为江西省中德合作项目综合就业服务试点校。
2005年,我校被市教育局评为“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学校”,被中国教育创新科学院指定为十五期间烹饪旅游学科全国示范专业科研基地。
创办职高以来,我校为社会输送了数以千计的技能型人才,办学成果斐然,我校学生选手于1993年代表江西省参加了在桂林举办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烹饪大赛,获团体优胜奖;2002年又是我校烹饪学生作为江西省唯一单独组队的职校代表队参加在长春举行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烹饪职业技能大赛荣获“一银七铜”奖。旅游服务专业学生多次参加省市技能大赛荣获一、二、三等奖。尤其是2002年,以我校老师陈德芬为总教练,汪旸老师为教练的南昌市代表队夺得了全省旅游知识竞赛团体第一名,我校学生谢莉获个人全能及单项三个第一名;2003年-2006年,我校老师徐璟、陈德芬分别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竞赛均获得全国一等奖。毕业生广泛受到社会青睐,在南昌市率先实现了“立足本市、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宏愿。先后有李刚、何强等10多名同学在国外高薪就业;有万建龙等10多名学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工作,有张莉等多名同学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本省知名酒家都有我校毕业生在担任主厨、部长、经理等职。昔日他们以学校为荣,今天学校以他们为荣。
三、花园学校建设先行
现代教育技术创优
十四中的前辈能在工业废墟上自力更生建设新校园,十四中的接力者更能创造条件把学校建成花园式学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历史不会忘记,1995年以前的校园还要“天晴一身灰,天雨一脚泥”,两幢教学楼是混砖结构,后来成为了危房;操场铺满煤渣,积水严重,四周杂草丛生,落叶遍地,操场西面有一个人字架木砖结构简易厕所;一批资深老师住在低矮的平房里,一遇大雨难以出门。实验室、图书室、器材室简陋不堪。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和制约着学校的发展。穷则思变,进入90年代以后,改变学校面貌则成了几任校长的工作重心。
1991年,一幢2800m2的新教学楼竣工;1995年,一幢3840 m2的教工宿舍楼竣工,由此缓解了教学用房紧张的压力,解决了一批中老年教师的住房难的问题。
1995年,新的一任班子提出了“人造环境、环境育人”的理念,乘创建国家卫生城的东风,对校园环境建设作了远景规划,提出了“美化、绿化、香化”校园的具体举措,做到校园绿化与景点小品相结合,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教学区景点与家属景点相结合,改种了树木,添种了花草,兴修了水泥路面,新做了蘑菇亭、假山、葡萄架,建设了新运动场、足球场,治理了脏乱差,使校园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1996年,我校被省爱卫会授予“省卫生庭院先进单位”、被南昌市列为40家绿化达标单位。1997年全市学校绿化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刘尚斌校长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1997年首次添置了语音室、计算机室。1999年一幢建筑面积达到了3163.85 m2的科技楼竣工,专业操作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等均有较大的改善。
2001年,我校被列为南昌市首批花园式学校建设单位,乘此东风,我校立足 于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要求,共投入450万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园建设,贴了外墙砖,铺设了塑胶跑道、广场砖,换了窗门,建设了休闲广场等,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2002年8月,一幢建筑面积1438.27 m2的实训楼竣工并投入使用,实训楼内含有食堂、专业教学操作室等,它的建成令我校职业教育硬件设施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3年,在实训楼内又建设形体房、琴房等。
2004年建成了校园局域网,修建了多功能报告厅,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警视系统,添置了电子图书室。改善了办公条件,为教工添置了笔记本电脑。同年我校被评为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并在06年通过复评。
2007年,又投资了50万元职教专项经费,增大了实训楼实际使用面积,更新建成了省内一流的专业教学设备。同年又建设了20多个多媒体教室,更新了计算机室,完善了校园环境建设,使我校的教学设施更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在花园式学校建设中,凝结着历任校长书记们的智慧,另外,陶原,高维礼、杜杰、王晓峰、宋道文、史光荣等同志也付出了辛苦的劳动。
四、管理出精品
教学出精英
管理是学校发展之基,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本。回顾我校发展的历程,历任学校主要领导无不致力于打造“教师与学校共同进步”的校园文化,锻造了精英,演绎了精彩。创业阶段,学校营造的是艰苦奋斗的优良校风,提倡的是自觉劳动的精神。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知识分子得到应有重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高涨,对这些历经“文革”磨难的老师来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抚,追求的是教师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所以在王凤楼同志主政时期,学校给老师一份关照,老师就会对事业以十分的回报,领导以心换心,以情感人,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才成就了高考的辉煌。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受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体制发生深刻变革。刘尚斌、刘信阳主政期间,学校出台了“全员聘任制、结构工资制、教学奖惩制”三大改革举措,并辅之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全校上下人心思治,心顺气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使我校的中考升学率、职高会考合格率跃居同类学校前列。2000年,十四中人带着新的希望豪迈地走进了新时代,周戏庚校长提出了“出名师、创名校、争一流”的口号,并在具体实践中谋求多元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在继续实施全员聘任制改革同时,配套推进了诫勉谈话制和末位淘汰制,使全校工作全面进入了紧张和有序的状态。2003年,熊运弦校长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初中求稳定,高中走特色,协作谋发展,整体出效益”的工作思路,新出台了教师教学常规考核捆绑制办法,教学质量评估条例、班主任工作考评条例、教师职务聘任条例、学校财务管理规定等文件,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校园创收实现了新的跨越。办学50年来,名师辈出,教育型、教学型、教研型教师茁壮成长。先后有吴梅蓉同志被授予“江西省六好标兵”、“市劳动模范”称号;邹慧贞、徐爱兰同志被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赖小琴同志被授予“省师德标兵”称号;朱元红同志获江西省“果喜”教育奖,陈虹同志获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章;王尚华、李顺根、胡慧珍、顾青、郑丽萍、朱丽燕、朱元红等被评为“市优秀教师”称号,乐兰花、胡桂兰、王绍梅等同志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称号;郑丽萍、汪和平同志被评为“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郑珠平同志被评为首批“市青年专业教学能手”;王晓峰同志被教育部聘为职教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陈圆圆、蒋秀山、张晓秋等在市“园丁杯”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陈德芬、徐璟参加全国教学竞赛获一等奖;叶青同志2008年参加全市教师基本功竞赛崭露头角,经遴选作为南昌市的种子选手参加全省决赛。王士权老师撰写的《爱国诗人王礼锡》、《爱国女作家陆晶清传》专著作为爱国主义教材在全国公开发行。熊细银老师编写的《会计电算化》等教程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刊印,并被教育部列为全国中职、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必修教材。50年来可谓精英荟萃、群星灿烂。
创 新 篇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经过办学50年的积淀,十四中今非昔比。学校已经形成了“初中高中双轮驱动,普教职教双向发展、走读寄宿双管齐下、公办联办双轨经营”的办学格局,也拥有了“德育示范校”、“科技示范校”、“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依法治校先进校”、“目标管理考评先进校”、“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这些为十四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驰远。今天的十四中人,在邹建生为首的新一任班子带领下,承载着历史赋予的使命,正在勃发与时俱进的活力,朝着新的目标前行。
校训:做有素养的现代人 校风:厚德砺志
笃学达礼 教风:修业
育人
笃行 学风:活泼
勤勉
求索 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发展战略:做实初中
做强普高
做精职高
做优特色近中期规划:①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提高师生综合素养
②服务课程改革,完善硬件建设
③进一步规范管理,推进制度创新、机制创新 ④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名师名科 ⑤加强质量建设,提高办学竞争力
后 记
南昌十四中五十年的育人历史,积淀的是一种文化,累积的是一种精神。在编撰的过程我们发现,南昌十四中的成长随共和国一道跌宕起伏,国运和校兴紧密相连,她几乎见证了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在素材极不完整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反映建校以来对学校建设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人和事。我们认为,是历史赋予了我们这份责任,是我们心中的那份爱校情怀激励我们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将校史编撰成功。因为我们深知,编撰校史是对学校办学历程的回顾与瞻望,对办学思想的总结与反思,对学校文化的整理与发掘,对学校精神的提升与弘扬。“她”能起到告慰前人激励后人 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原始资料几乎遗失殆尽,是参与编撰校史的同志们想方设法、不辞辛劳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一丝不苟地去查证、推敲、核实完成的。当然,由于我们的编撰能力有限,经验不足,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那些在校史编撰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的老同志们,是你们的热情和无私帮助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为我们完成编撰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校史的编撰工作已告一个段落,可我们依然感到任重道远。南昌十四中的办学历程还要继续下去,还有下一个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加久远的时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教育需要一种高度,这种高度应该是认识的高度,时代的高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需要发展,没有更新的思想,没有不断提升的境界,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缅怀先人艰辛奋斗历史业绩的同时,将积淀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共同开创南昌十四中更加辉煌的明天!
2008年6月
第五篇:五十年同学聚会发言稿
五十年同学聚会发言稿
1957年,在风华正茂的黄金年华,我们身背行囊,远离故土,满怀希望和憧憬,从蜀中各地,走进狮子山的校园。恰同学少年,我们有缘同窗共读、朝夕相处四年。四年!这是人生中何等举足轻重的四年啊!为了这难得的珍贵的缘分,今天,我们又从四面八方赴约蓉城,参加毕业五十周年纪念会,已是白发聚首,怎不令人感慨万千!五十年的诏光交替、都转星移,五十年的漫漫历程、风雨沧桑,历历在目。还记得,那年,单纯稚嫩的我们,仅是抱着天真的幻想和对知识的渴求迈进大学校园的,但我们却和共和国一道经历了激情燃烧的岁月。除了书本上得到的外,还经历了种种磨难,交心、整改、大炼钢铁、除四害、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倾、红白专之辩、……,还有“困难时期”的饥饿,这一切,使我们青春的油画上增添了凝重的底色。四年的大学生活,内同超常地丰富,这也使我们多了几分成熟,让我们在品读人生的课程中得到初步的积淀。
在那个带着寒意的夏天,我们没来得及告别、互赠留言,便各奔东西地踏上了漫漫人生道路,融入了被改造的知识分子行列,与共和国同命运共沉浮。由于有了大学里经受的那些锻炼与磨难垫底,在以后经历的那些狂风苦雨的洗礼中,我们都挺过来了。的确,大学四年,对我们的人生轨迹和命运是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有幸追上了“英雄有用武之地”的时段,也度过了许多欢乐美好的时光。可以说是顺利于挫折同行,快乐与痛苦相伴。正是这种特殊的生活阅历使我们对社会,对人生有着较为理智和透彻的认识和感悟。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今天。在此我们也深深地痛惜和怀念那几位已作古的同学。让我们由衷地道一句:生命无价,友谊长存!而今,青阳逼岁晚,不管我们各自的经历和对人生的感受有多大的差异,但对青春年华的怀念和同窗情谊的珍惜,都是一致的。这也是我们今日聚会的主题和核心。在今天珍贵的纪念会上,希望学友们共叙衷肠,追忆校园往事,述说生活经历,探讨人生真谛,交流养生之道……,同学们,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尽情倾诉我们的思念和怀想吧!五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仅仅是一瞬间;但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又是多么珍贵,多么不平常!我祝愿学友们健康长寿,但愿我们再过十年,又在蓉城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