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 新闻记者培训(判断)
新闻记者培训(判断)
1.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2.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3.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我国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4.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6.当前,我们正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第二步战略目标稳步迈进。(X)
7.党的十八大立足新世纪、新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发展为“五位一体”。(√)
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9.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针。(√)
10.党的十八大回顾和总结了过去十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X)
11.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X)
12.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同时,还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13.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
14.2013 年 3 月 17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国梦进行了全面阐述。(√)
15.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6.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7.历史经验表明,思想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18.党的十八大修改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普遍受益。(√)
20.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应完全依靠党的领导。(X)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
2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5.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不能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X)
26.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27.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我们胜利完成“十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X)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中,一切权力属于中国共产党。(X)29.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30.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绝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3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效率至上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X)
32.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3.党的十八大报告面对社会建设方面的诸多问题,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3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35.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当今世界并不安宁,和平发展面对严峻挑战。(√)
36.事实证明,我国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上讲原则、讲道理、有底线。(√)37.新闻记者认识国情、立足国情,首要的便是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的思想。(X)2.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3.列宁主要阐述了党报的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
4.2011 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四部门倡导新闻行业开展“三贴近”活动。(X)
5.新闻媒体要想改善“信息泡沫化”的状况,需要将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更好地结合起来。(X)
6.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出现交叉或重合的情况。(√)7.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媒体为了突出某个典型人物,允许存在着人为拔高的宣传做法。(X)
8.宣传不一定要有实在的信息内容,宣传注重的是形式,为了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9.宣传是传播者反复宣扬某些理念和思想,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10.邓小平提出关于新闻队伍建设的“根底论”中,把“群众观点根底”列为了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的“五个根底”之一。(X)11.毛泽东在指导《解放日报》改版时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X)
12.普通百姓应该成为新闻的主角。(√)
13.党的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因此信息量成为传统媒体可以凭以竞争和生存的法宝。(X)
14.媒体对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应恪守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特殊情况下可以忽视社会责任。(X)
15.新闻报道不能以观点统领事实,不能为了观点而剪裁事实。(√)
16.“三贴近”的要求为媒体找准新闻源头指示了方向,提供了丰
富的源泉。(√)17.《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提出了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和有立场。(X)
18.“走转改”活动中的“走基层”的要求,就是让记者以领导干部的姿态到基层参观和访问。(X)19.“走转改”活动中的“转作风”的要求,就是让记者和采访对象做朋友,以平视眼光报道。(√)20.“走转改”活动中的“改文风”的要求,就是让报道的语言变得更加文学化和艺术化。(X)
21.马克思提出要以“有机的报刊运动”意在达到接近、揭示事实真相这个最终目标,而无关具体的真实。(X)
22.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以接近真相为目标的持续过程。(√)
23.“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是客观报道的一种操作方式。(√)24.新闻事件中保持中立立场,是符合马克思“一般的公正”原则的。(√)
25.马克思的“一般的公正”原则是指报刊报道新的事实或争论双方的观点时,应保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
26.对于有明确立场的报刊来说,“一般的公正”是一种束缚。(X)27.马克思的“报刊的使命”,是与其对报刊公共性质的认定结合在一起的。(√)
28.在阶级斗争尖锐对立、一个阶级剥夺另一阶级利益的历史条件下,不存在新闻自由。(X)
29.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新闻法,专门规定新闻传播中的一系列报道活动。(X)
30.马克思认为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31.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恩格斯说新闻出版“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恩格斯用这种绝对的词语是为了强调新
闻出版自由的政治意义。(X)3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法治化观点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
33.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媒体,而非人民。(X)
34.媒体应当建立常规的更正与答辩机制,这符合马克思有关新闻的真实和客观的理解。(√)
1.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X)
2.真实原则是世界各国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最普遍原则。(√)3.客观公正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普遍原则,地震虽然惨烈,但报道中应该避免渲染悲情的音乐。(√)
4.我国新闻职业伦理既强调党性原则,又重视真实、客观、时效、自主的新闻专业原则。(√)5.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会议,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X)
6.为加强交流,记者可以接受采访对象的免费旅游。(X)
7.记者与所报道的人或组织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与其发生经济利 益关联。(√)
8.某企业是本报的广告大户,不报道有关它的负面新闻,合情合理。(X)
9.记者甲为乙企业发布了一篇较有影响力的正面报道,乙企业见甲买房首付缺钱,主动借款给他,甲同意,打了欠条,并按期还了钱,甲的这种行为应该不属于有偿行为。(X)
10.记者甲写了一篇有关某局领导乙先进典型事迹的报道,报道社会反响很好,甲的妹妹恰好在该局工作并想换岗位,此时甲可以向乙打招呼。(X)
11.某记者主动向采访对象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并要求对方不将信息提供给其他记者,这属于贿买新闻。(√)12.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必然会导致“有偿新闻”的出现。(X)13.新闻记者应该平等对待各类采访对象。(√)
14.某记者参加某企业举办的产品发布会,收了该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不属于新闻伦理的失范行为。(X)
15.若涉及较大公共利益,在预约采访被拒绝后,新闻记者可未经公众人物的同意进行拦截采访。(√)判断报道是否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的一种重要依据是,是否与公共利益相关。(√)
17.新闻记者可以事先不征得许可,进入公众人物的私人建筑进行拍摄采访。(X)
18.暗访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产生何种效果,都应在法律和新闻职业规范的限制范围内谨慎运用。(√)
19.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利益相冲突时就不受保护。(X)20.记者采访犯罪嫌疑人、罪犯的亲属前应征得他们的同意。(√)21.记者采写的报道领域不应涉及自己或家人参与的投资活动范围,如房地产、证券、股票等。(√)22.报道公众人物吸毒、违反交通规则、酗酒等事件时,可以“编者按”等形式表明媒体的态度,以免误导公众。(√)
23.社会痛恨卖淫嫖娼行为,某电视台可将卖淫女被公安人员抓住头发,双手反扭的镜头直接播出。(X)
24.官员是公众人物,可以通过“人肉搜索”来挖掘他们的腐败事迹。(X)
25.新闻记者不得假扮公安、纪检、法官等公职人员去进行暗访。(√)
26.2013年 5月美国《纽约邮报》报道了一则性奴案新闻,新闻中3名被囚禁近十年受害女子的照片应该打上马赛克。(√)
27.救灾现场,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而不是去救灾。(√)28.在灾区见到一些失去了孩子的受灾群众正在抱头痛哭,此时记者不应该去打扰他们,应该等他们情绪稍微稳定后,再进行采访。(√)
29.医生正在抢救病人时,记者不应该对该医生进行采访。(√)30.强调“最小伤害”原则,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公正。(√)31.在灾难事件或者自杀事件中,不同新闻媒体之间组合起来或者派出代表进行集中采访,可以减少对采访对象的二次伤害。(X)32.要做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必须要做好一个人,一条生命远比一条报道更重要。(√)
33.弱势群体都是商业价值不高的受众,日益强调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新闻媒体对他们关注不够,可以谅解。(X)
34.新闻记者不能以慈善的名义向富豪、明星、政要等社会名人索取善款或者其他帮助。(√)35.在法庭判决前,涉案当事人在报道中不能被称为“罪犯”,而是“犯罪嫌疑人”,不适用定罪倾向的描述,如“罪大恶极”、“拒绝认罪”等。(√)
36.罪犯是社会的败类,相关报道中可以用“恶霸”、“禽兽”、“畜 生”等词语。(X)
37.在社会道德风气不改善的情况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可能得以提高。(X)
38.新闻记者失德的最主要原因是生存压力太大。(X)
39.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甚至要比采写的基本技巧更加重要。(√)
40.新闻记者良好职业伦理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实践,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的整体修养。(√)
1.我国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国家、媒体、传播者、收受者或公民和法人四个方面。(√)2.一般来说,新闻传播与司法独立是一种正相关关系,但有时也会出现一种负相关关系。(√)
3.侵犯商业秘密罪一般是指具有主观故意的行为。新闻媒介遇到此类诉讼时,没有主观故意可以成为抗辩理由。(√)
4.侮辱罪和诽谤罪所侵害的客体具有共同性,都是公民人格权。(√)
5.著作权中的广播权,就是指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的权利。(X)
6.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作品分为“引用”和“参考”。“引用”必须注明作品的名称、作者姓名、作品出处,“参考”则不必注明。(X)
7.著作权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8.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9.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
10.新闻媒体不得报道未经政府卫生部门发布或未经批准的疫情信息。(√)
11.审批制是我国报刊管理的基本制度。(√)
12.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记者在法庭旁听时,一律不得在庭审中录音、录像和摄影。(X)
13.如果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上传或者放置在向公众开放的网络服务器内的信息构成侵权,技术服务提供者将与内容服务提供者一道构成共同侵权,承担侵权的民事责任。(√)14.2013 年 1 月 1 日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个人信息保护得到强化,这增大了媒体从司法机关获得案件信息的难度。(√)15.减少新闻媒介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与威胁,是公民隐私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16.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正式评价,主要是积极评价,但也可能是消极评价。(X)17.不以营利为目的,以侮辱或恶意丑化的形式使用他人肖像的,不认定为侵害公民肖像权,但可以认定为侵害名誉权。(√)18.作者的署名权是作者自己在自己创作的作品上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因此仅为作者所享有,不得转让。(X)19.著作权人是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发表其作品,这不是侵犯发表权的行为。(X)20.我国法律对侵犯著作权行为规定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制度,但涉及新闻作品的,仅有民事责任。(√)21.气象信息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发布气象信息不需要获得气象部门的同意,但需要如实发布,且发布气象信息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气象部门。(X)22.媒体同情或赞颂罪犯也是渲染暴力的一种行为。(√)23.我国大陆地区的地图属于公共信息,因此媒体可以出版发行地图,但出版发行地图后获得的收益应当提取一部分给地图编制部门。(X)
24.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2013 年 4 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网络活动管理的通知》规定,新闻采编人员不得引用和报道未通过权威渠道核实的网络信息、传言或猜测性信息。(√)25.我国管理指导全国互联网信息行业工作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1.为了公共利益,记者可以适当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制造新闻事实。(X)
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任何机密信息。(√)
3.媒体应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心态来对待弱者。(X)
4.为证明事实铁证如山,记者可以在手法上加大事件的冲突要素。(√)
5.慎用判断性的、情感性词语,避免出现倾向性的错误。可以适当以文学化的手法渲染事实发展的情节。(X)
6.减少副词、修饰性词语的使用,多使用动词。除非可以出示确凿证据,不得使用“最大”、“最好”、“最坏”、“最多”等最高级形容词。(√)
7.当采访对象的状况并不适宜接受采访时,记者应该揪住对方拼命发问,不达目的不罢休。(X)8.编辑若发现新闻报道求证过程有问题、证据不足,为了时效性先发稿,日后再更正。(X)
9.通稿式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不能署名为本报记者。(√)10.为更好地烘托新闻事实,可对新闻图片进行合成和拼接。(X)11.必须准确记录与匿名消息来源和受访者的谈话,只要可能,录音更好。(√)
12.记者如果要在微博中发布新闻,必须保证该新闻是在所在新闻媒体已经播发过的。(√)
13.记者微博上转发其他媒体发布的新闻不受约束。(√)
14.尽可能采访到被批评对象,尊重其辩护、辩解的权利。若经过努力仍没有采访到某一方,应在稿件中加以说明。(√)
15.夹叙夹议的报道手法,可以使报道更客观、准确地记录新闻事件的过程。(X)
16.对于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来自互联网上的内容,可以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X)
17.新闻报道与评论不分,会增加报道不实产生的对新闻当事人的诽谤等侵犯他人权益的几率。(√)18.记者可以就争议性的新闻或与公共政策节目有关的报道发表个人观点。(X)
19.在新闻报道中,观点可以被描述成事实呈现给受众。(X)
20.平衡呈现事件所涉及各方的事实和观点,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
21.记者使用微博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观点。(X)
22.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在没有改变意思或基本没改变意思的情况下,可以修改引语。(√)23.“同学们纷纷表示:‘他平日里非常乐意帮助同学,他是我们的好班长。’”此句的引语使用没有错误。(X)
24.直接引语更具现场感。(√)25.肢体语言不可作为引语。(X)26.在使用事实性的内容时,只用陈述的方式即可。(√)
27.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也可以从二手新闻转述。(X)
28.使用消息源时,应该慎用单一消息源。(√)
29.一篇报道中多次使用某消息源的话语时,第二次开始可以不用全称,只用姓名即可。(√)
30.报道中引用本媒体过去报道过的信息和数据,则无需特别注明。(√)
31.使用消息源时,可以出现“某某单位说”的用法。(X)
32.网站转载某报纸报道全文时,不需注明来源。(X)
33.使用匿名消息源时,记者需向编辑部说明,得到编辑部的同意。(√)
34.政务微博也可作为一种较权威的消息来源。(√)
35.选择消息源时,只看重消息源的头衔、名气即可。(X)36.西方发达国家的“采编经营相分离”原则,主要是严格要求编辑、记者不能插手经营业务,不能去拉广告,但并不是完全切断采编和经营之间的关系。(X)37.新闻作者的署名,不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
38.对于口头传播的新闻,由“谁说的”来衡量新闻的可信性。(√)39.记者在使用权威消息源时,可以完全信任,不用再次核对。(X)40.当消息源有多重身份时,为了准确,记者应该将其身份全部写出和使用。(X)1.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事实依据。(√)
2.新闻报道中出现部分内容失实不属于虚假失实新闻。(X)
3.虚假新闻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X)4.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X)5.非故意的失实新闻,对媒体的形象没有损害。(X)6.面对其他信息源时,最好方式就是直接转载。(X)
7.在公众与传媒这对关系中,公众是传媒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传媒是被评价的客体。(√)
8.虚假失实新闻对媒体与受众之间信任关系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就可消除。(X)
9.新闻的品质与新闻记者的整体形象息息相关。(√)
10.传媒公信力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11.正面的虚假失实新闻能起到宣扬、鼓舞的作用,有益无害。(X)12.虚假失实新闻更广泛的受害者是受众。(√)
13.虚假失实新闻只要不被揭穿,就没有危害。(X)
14.虚假失实新闻对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X)
15.“刻板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对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长期片面、歧视性、不平衡报道而形成的。(√)
16.虚假失实新闻将严重影响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竞争力方面的表现,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
17.道听途说指记者在进行事件采访和调查过程中没有切身实地调查事实真相,只是在一些听闻基础上的主观臆断和“合理想象”而形成新闻报道。(√)
18.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可以对数据进行造假。(X)19.故意摆拍不属于图片造假。(X)20.新闻记者可以直接使用网络信息源。(X)
21.新闻伦理层面的虚假新闻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X)
22.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可以对报道对象的事迹任意拔高。(X)23.新闻采编中,新闻媒体机构对新闻信息真伪把关不严,是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闻的真实性不重要,只要能给媒体机构和广告主带来利益就行。(X)
25.媒体机构本身没有建立严格的虚假失实新闻惩治机制就等于变相纵容虚假失实新闻。(√)26.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是个体性为主的精神劳动。(√)27.为了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记者必须在新闻叙事中交代消息来源,交代消息来源就构成了客观性叙事的必要环节。(√)28.新闻的真实程度与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的深入程度成反比。(X)29.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跟进调查是了解事实真相的基本态度。(√)
30.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能力的消解,容易导致虚假失实新闻的出现。(√)
31.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刺激性和趣味性。(X)
32.只要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的自律就能够杜绝虚假失实新闻。(X)
33.要避免虚假失实报道,媒体必须要建立顺畅、完善的采编对接制度。(√)
34.编辑可以根据版面的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任意删改。(X)
35.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直接来源和首要方式,严谨细致的采访是防止新闻失实的第一道防线。(√)
36.现场采访浪费时间,新闻记者只用电话采访或邮件采访就行了。(X)
37.在采访时,做到基本事实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可,细节无所谓。(X)
38.在采写涉及双方争议的新闻时,记者不能只对一方偏听偏信,而要给予他们同等的表达看法的报道份额。(√)
39.在调查相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利用获得的多重信息源进行相互印证,可以提高信息源的可靠性和准确度。(√)
40.新闻单位应成立专门的新闻纠错、打假机构,专人负责,使之常规化、正规化。(√)
第二篇:新闻记者培训材料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以下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A)
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具有时代意义、与时俱进的 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只适用于党报
C、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专业主义是水火不容的 D、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学习领导的语录 2、1842年马克思所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最能体现以下哪一项?(D)
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闻实践的紧密结合 B、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进步的、发展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比较晦涩难懂、不容易理解
D、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论述充满生动而智慧的阐释
3、下列哪句话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理念?(B)
A、报纸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
B、报纸要处理好与党的领导机关的关系,在党的监督下开展工作
C、报纸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
D、报纸的新闻报道处在一种有机的运动过程之中
4、“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是哪一位领导提出的?(C)
A、邓小平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5、毛泽东对《解放日报》改版的思路是什么?(C)
A、走基层 B、贴近生活
C、联系群众 D、改文风
6、下列新闻实践活动和所体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对应的是哪一项?(D)
A、《人民日报》刊发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的新闻——舆论引导
B、《新京报》发布社论“救援志愿者,别盲目去灾区”——党性原则
C、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节目——媒体要成为思想团结的中心
D、新华社推广官方微博“新华视点”——尊重新闻传播规律 7、2009年10月9日,在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以下哪项重要论述?(B)
A、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B、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C、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8、下列选项中,第一个使用“党性”概念,并对党报的党性原则作出系统理论阐述的是哪一位?(A)
A.列宁 B.马克思 C.恩科斯 D.毛泽东
9、既贯穿于毛泽东整个的新闻宣传思想之中,又成为指导党报宣传工作的基本路线的观点是下列选项中的哪一个?(B)
A.全党办报 B.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C.为人民服务 D.党性原则
10.“新闻工作者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广泛最深刻的联系、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一观点是谁由提出来的?(D)
A.毛泽东 B.邓小平C.刘少奇D.江泽民
11、胡锦涛提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什么?(B)
A.服务群众 B、以人为本 C、面向基层 D、深入实际
12、下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点与新闻理论对应有误的是那一项?(C)
A、“用时间消灭空间”——新闻时效
B、“有机的报刊运动——新闻真实
C、“根据事实描述事实”——新闻价值
D、“一般的公正”——新闻客观
13、在当前的新闻实践中,具体把握和贯彻党报的群众路线最基本要求是什么?(A)
A、为人民群众服务 B、坚持“三贴近”的原则
C、拓展群众参与渠道 D、怀有群众意识
14、列宁要求党的报刊(D)
A、多谈些军事,少谈些文化 B、少谈些军事,多谈些经济
C、多谈些政治,少谈些文化 D、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
15、邓小平对新时期党报的基本任务阐释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C)
A、促进安定有序,提高人民的社会主义觉悟
B、促进团结统一,增强青年的社会主义意识
C、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
D、促进统一有序,增强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
16、以下新闻标题中,舆论导向没有问题的是那一项?(B)
A、电焊火星引燃建筑材料,初中生抄起灭火器冲上前
B、开学首日,上海中小学生再收“减负大礼包”
C、历时两年精雕细刻汇聚国内风景名胜,一根象牙浓缩“九州欢腾”
D、厌世男制造东直门爆炸案受审,得知弃婴身份后想报复社会
17、以下对新闻价值各个要素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哪个?(D)
A.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B.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C.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D.越具有娱乐色彩或煽情内容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
18.以下记者或媒体的行为,不符合“走转改”精神的是哪一项?(C)
A.选择某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长期蹲点进行采访
B.将演播室搬到街道社区中,与居民互动完成节目录制
C.深入基层和当地通讯谈话,从中获得新闻稿件半成品
D.使用平实,大白话进行报道
19.习近平2009年3月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对待媒体的方式是:(A)
A.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
B.要管好媒体
C.要善于引导媒体
D.要对媒体公开透明
20.以下那项措施无助于党报增强自身影响力和认可度?(C)
A.拓展更多的发行渠道,努力做到进报亭,进家庭
B.重视对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事件报道的组织与策划
C.将领导讲话和机关文件改造成新闻稿,以节约写作时间
D.在头版头条位置,安排有关普通群众的新闻报道
21.“用时间消灭空间”使“抢新闻”成为常态的原因是什么?(D)
A.征服空间距离,是人类历史上常见的扩张方式
B.速度以成为新闻业竞争的唯一焦点
C.信息在空间运动的时间越短,所跨越的空间距离越大
D.信息传播的时间缩小,有助于克服空间上的障碍
22.关于书报检查制度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A.书报检查是一种政府垄断了的理性批评
B.书报检查是一种愚民政策,阻碍社会,民族,个人精神发展
C.书报检查造成一种虚伪的人为安全
D.在法律程序上,书报检查使得原告,辩护人,法官三位一体于书报检查官身上
23.2011年,拥有168年的历史的《世界新闻》因“窃听门”事件被迫宣布停刊。该事件主要侵犯了公众的那一项权利?(A)
A.隐私权
B.知情权
C.荣誉权
D.肖像权
24.以下对于新闻失实原因的分析或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大跃进时期媒体放卫星主要在于体制性失实
B.媒体造假事件出现缘于媒体追求政治或经济利益的动机
C.采编环节的不畅通也有可能会导致新闻失实
D.新闻失实的出新与记者自身的职业素养关系并不大
25.首次直接提出党报是“党的耳目喉舌”的观点,来自下列哪篇新闻学文献?(B)
A.《对晋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B.《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C.《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D.《我们对于新闻的基本观点》
26.下列做法中,那一项不符合新闻真实理念?(C)
A.竭力寻找事实真相,不策划,制造事实或推动事实的发展
B.呈现并核实事实的细节,但这些细节但这些细节不能侵犯公民的隐私权
C.对于复杂时间的报道,一观点统领事实,搜集符合观点的实际素材
D.明确交代消息来源,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再现当事人的陈述或者观点
27.下列有关新闻真实的表述中,那一项不正确?(A)
A.新闻真实在复杂事件中可以通过一篇报道实现,只要记者掌握素材和证据
B.新闻真实不等于社会真实,因此媒体只能是窗口而非镜子
C.新闻真实不属于哲学真实,更不等于文学真实
D.新闻真实与新闻时效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
28.现代新闻出版自由政策的理想,始于下列哪篇新闻学文献?(D)
A.《论言论自由》B.《论新闻表达自由》
C.《论自由》 D.《论出版自由》
29.新闻报道尤其是揭露性报道中,对隐匿权的保护,主要指一下哪一主题的保护?(C)
A.对记者自身的保护B.对报道对象的保护
C.对消息来源的保护D.对媒体组织的保护
30.一下关于改进新闻报道文风的表述中,不恰当的是哪一项?(C)
A.要避免机械呆板、不知所云、大而无当的口号式标题
B.要力求篇幅简短精炼,使新闻报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C.要使用具体冲击力的词语,让报道本身更抓读者眼球
D.要避免使用同质化语言和套路,谨防千篇一律
31.以下对媒体舆论监督职能的表述中,哪一项表述不恰当?(B)
A.我国“舆论监督”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道中
B.网络舆论监督只是网民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并未产生实效
C.领导干部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需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D.舆论监督与人民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密切相关
32.下面有关新闻还传播规律的认识中,不恰当的是哪一项?(D)
A.马克思所说的报刊“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民所承认的东西”,即是新闻传播规律的表现
B.新闻价值、新闻时效、新闻客观都是新闻传播规律的一种
C.新闻传播规律本身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
D.新闻传播规律可以根据人的意志改变或者创新
(二)多选题
1.下列选项中哪些是对新闻与宣传差别的描述?(ABD)
A.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B.新闻重心意,宣传重反复
C.新闻重政策,宣传重导向
D.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2.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质所包含的要素有哪些?(ABCD)
A.群众路线
B.媒体职能
C.党报理论
D.新闻真实
3.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些论述中?(ABC)
A.出版工作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人民服务
B.政治家办报
C.强调报刊宣传的策略和艺术
D.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证的、全面的,同事必须是有立场的 4.下列领导人及其观点之间对应关系无误的选项有哪些?(ABCD)
A.邓小平——传媒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B.江泽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C.胡锦涛——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D.习近平——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5.《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强调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以下哪些要求决定是否报道?(ABD)
A:新闻价值 B:工作需求
C:宣传任务 D:社会效果
6.下列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哪些没有做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原则与工作方法的统一?(ACD)
A.追求事件真相时主要运用网络和电话等便捷式采访
B.结合新闻价值、工作需要和社会效果安排报纸的头版头条
C.带着主题去采访,应付交差了事
D:把原有的栏目改头换面,打上“走基层”的栏花
7.党报的党性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哪些要点?(A B C D)
A.党报党刊是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
B.党报党刊应是党的工作机构,应成为党组织的机关报,应当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
C 党报党刊应成为党的事业
D 只有真正按照党性原则工作的报刊才是真正的党的报刊
8.在新闻工作中实现群众路线的方法有哪些?(A B C D)
A.为人民群众服务
B.拓展群众参与渠道并开发群众资源
C.怀有群众意识,尊重并了解群众
D.让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使用群众喜爱的新闻语言.9.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群众联系的新渠道有哪些?(B C D)
A.书信和电话 B.互联网 C.手机等移动媒体 D.微博平台
10.对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来说,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有哪些?(A B C D)
A.坚持党性原则 B.坚持以人为本
C.不断改革创新 D.加强人才建设
11.关于新闻价值这一理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B C D)
A.新闻事实的选取应当以新闻从业者的主观好恶为基础
B.媒体对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应恪守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C.许多新闻事实被报道,并非只具备了一种新闻价值的要素,而是往往具备了多个要素
D.新闻价值的高低大小并非绝对,尤其是多个事实的对比中,新闻价值显示出不同的层次
12.马克思所说“用时间消灭空间”的实现前提是什么?(A B C D)
A.铁路 蒸汽汽船等的发现与应用
B.电报等技术的出现
C.物质生产以交流价值为基本
D.交通运输手段对生产来说变得重要
13.马克思所说“用时间消灭空间”带来的新情形有哪些重要的意义?(A B C D)
A.空间距离在交往中不再具有抉择性意义
B.使经济交换本身发生重要转变
C.大大刺激了精神交往的成长
D.用时间消灭空间呈现着一种无限成长的趋向
14.“有机的报刊运动”是马克思对报刊报道新闻特点的概括,其观点成立的原因有哪些?
(A B C)
A.历史的真实存在于事物前后的连续(联系)与统一整体之中
B.人的智能不能查验得出各种现象的纷繁情形
C.新闻真实的获得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不可能苛求一次性完成 D.有机运动是媒介技术条件落后情况下的无奈现实
15.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主要从以下哪些方面进行创新?(BCD)
A.落实“全党集体办报”的方针
B.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C.实践“群众板报”的路线
D.秉承“按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原则
16“三贴近”继承了我国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为什么说“走转改”是实现“三贴近”的有效途径?(ABD)
A.因为“走转改”体现了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要求
B.因为“走转改”指明了加强和改进新闻工作的有效途径
C.因为“走转改”践行了舆论引导和宣传艺术结合的方针
D.因为“走转改”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发展
17.在传统媒体对待网络民意或网络舆情的以下做法中,正确的做法有哪些?(ABC)
A.进行热点问题的网络调查,了解网民观点
B.集纳网民的言论和意见,作为报道素材
C.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或评论,回应网民问题
D.关闭媒体微博页面的留言板,以防信息过载
18.根据谣言传播公式的内容,以下传媒的做法中能够有效阻击谣言传播的有哪些?
(AB)
A.及时发布真实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B.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众对谣言的辨识力
C.对谣言危害进行定性,视情况等待时机进行回击
D.报道其他内容,转移社会对谣言的注意力
19.以下强调“按传播规律办事”要求的文章或文件有哪些?(BC)
A.《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陆定一)
B.《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2003年中央文件)
C.《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2年中央文件)
D.《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
20.以下有关“走转改”活动的表述中,不正确的说话有哪些?(AD)
A.“走转改”只是运动式的一阵风,估计成效不大
B.“走转改”需要记者不断抓活鱼,捕捉基层的新鲜新闻素材
C.“走转改”要求记者从内心深处转变态度,不能在高高在上
D.“走转改”是一次基层宣传部门向中央媒体宣传的好机会
21.下列表现中,反映了新闻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的选项有哪些?(ABC)
A.电视时政报道以各类会议为主,用长时段进行报播
B.新闻头版的版面严格按照报道对象的职务高低顺序进行编排
C.新闻报道的谋篇布局遵循特定的结构和讨论
D.热衷于使用形容词,直接进行评价而缺少白描
22.落实《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条规定》中有关改进新闻报道的要求,以下建议中值得媒体采纳的有哪些?(ABCD)
A.中央级媒体应当走在传媒业前列,带头执行规定要求
B.制定细化的、可操作的关于新闻报道的文件,便于更好的落实
C.借助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和优势,改进原先传统媒体的新闻文风
D.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自觉摆脱行政化思维
23.新闻报道方法的单一和简单化是我们现在新闻工作遭到公众批评的方面之一。胡锦涛指出需要从以下那几个方面进行改善?(ACD)
A.善于用事实说话 B.监督社会状况
C.提高新闻的感召力 D.注重改进文风
24.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的“舆论监督是报刊的职责和使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BD)
A.报道揭露坏人坏事 B.监督社会状况
C.监督娱乐明星 D.监督公权力和政府官员
25.马克思对新闻出版自由理念的阐述集中体现在以下哪些著作中?(AC)
A.《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B.《反杜林论》
C.《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
D.《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26.恩格斯对新闻出版自由提出的缺一不可的衡量标准是什么?(ABD)
A.发表意见前不必得到许可
B.发表的途径通畅
C.发表的意见是正确的意见
D.发表的是自己的意见而不是言不由衷
27.下列关于现代报刊与隐私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有哪些?(ABC)
A.报刊不能揭露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如姓名、住址和活动等
B.如果个人活动对社会造成祸害,则其涉及公共利益的活动可以成为报刊的报道对象
C.当处于公开的政治、社会活动之中,个人活动就不属于个人私事
D.公众人物即使是在私人场合活动,报刊也可以对此进行报道
28.下列说法中,符合新闻客观的理念的选项有哪些?(ABCD)
A.报道中要做到将事实与观点分离
B.不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或倾向的词汇
C.不使用片面的消息来源
D.给予受批评者答辩的机会,做到形式上的客观
29.下面做法符合马克思所提的“一般的公正”原则的有哪些?(B C)
A.某报纸发表了批评一作者的文章后,该作者的反驳文章被这家报纸拒绝
B.呈现事件所涉各方的事实和观点
C.报纸给予某事件争议双方发言和答辩的机会
D.某地方报纸多刊登自己赞同的观点或偏爱的事实
30.以下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论述中,正确的说法有哪些?(BCD)
A.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历代领导人的讲话当中
B.毛泽东曾提出过“全党办报”、“政治家办报”、“群众办报”等重要观点
C.创立时期马恩的思想中既包括新闻的基本理念,也包括了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D.当下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又一次创新
(三)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般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的思想。(×)
2、马克思主义党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列宁主要阐述了党报的宣传、鼓动好组织作用。(√)4、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办、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四部门倡导新闻行业开展“三贴近”活动。(×)
5、新闻媒体要想改善“信息泡沫化”的状况,需要将党性原则和新闻规律更好地结合起来。(×)
6、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有出现交叉或重合的情况。(√)
7、在人物通讯报道中,媒体为了突出某个典型人物,允许存在着人为拔高的宣传做法。(×)
8、宣传不一定要有实在的信息内容,宣传注重的是形式,为了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9、宣传是传播者反复宣扬某些理念和思想,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10、邓小平提出关于新闻队伍建设的“根底论”中,把“群众观点根底”列为了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的“五个根底”之一。(×)
11、毛泽东在指导《解放日报》改版时指出:“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
12、普通百姓应该成为新闻的主角。(√)
13、党的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因此信息量成为传统媒体可以凭以竞争和生存的法宝。(×)
14、媒体对新闻价值标准的运用,应恪守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特殊情况下可以忽视社会责任。(×)
15、新闻报道不能以观点统领事实,不能为了观点而剪裁事实。(√)
16、“三贴近”的要求为媒体找准新闻源头指示了方向,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17、《我们关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提出了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全面和有立场。(×)
18、“走转改”活动中的“走基层”的要求,就是让记者以领导干部的姿态到基层参观和访问。(×)
19、“走转改”活动中的“转作风”的要求,就是让记者和采访对象做朋友,以平视眼光报道。(√)
20、“走转改”活动中的“改文风”的要求,就是让报道的语言变得更加文学化和艺术化。(×)
21、马克思提出要以“有机的报刊运动”意在达到接近、揭示事实真相这个最终目标,而无关具体的真实。(×)
22、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以接近真相为目标的持续过程。(√)
23、“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是客观报道的一种操作方式。(√)
24、新闻事件中保持中立立场,是符合马克思“一般的公正”原则的(√)
25、马克思的“一般形式”原则是指报刊报道新的事实或争论双方的观点时,应保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姿态。(√)
26、对于有明确立场的报刊来说,“一般公正”是一种束缚(×)
27、马克思的“报刊的使命”,是与其对报刊公共性质的认定结合在一起的。(√)
28、在阶级斗争尖锐对立、一个阶级剥夺另一阶级利益的历史条件下,不存在新闻自由。(×)
29、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新闻法,专门规定新闻传播中的一系列报道活动。(×)
30、马克思人为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31、一般情况下我们常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恩格斯说新闻出版“享有绝对的出版自由”,恩格斯用这种绝对的词语是为了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政治意义。(×)
3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法治化观点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
33、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媒体,而非人民。(×)
34.媒体应当建立常规的更正与答辩机制,这符合马克思有关新闻的真实和客观的理解。(√)
(四)参考答案
单选题
1.A;2.D;3.B;4.C;5.C;6.D;7.B;8.A;9.B;10.D;11.B;12.C;13.A;14.D;15.C;16.B;17.D;18.C;19.A;20.C;21.D;22.A;23.A;24.D;25.B;26.C;27.A;28.D;29C;30.C;31.B;32.D。
多选题
1.ABD;2.ABCD;3.ABC 4.ABCD 5.ABD 6.ACD 7.ABCD 8.ABCD 9.BCD 10.ABCD 11.BCD 12.ABCD 13.ABCD 14.ABC 15.BCD 16.ABD 17.ABC 18.AB 19.BC 20.AD 21.ABC 22.ABCD 23.ACD 24.BD 25.AC 26.ABD 27.ABC 28.ABCD 29.BC 30.BCD 判断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
三《新闻理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新闻理论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什么?()A.社会责任原则
B.为人民服务原则 C.新闻专业原则
D.新闻自由原则
2.西方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什么?()A.社会责任原则
B.为人民服务原则 C.新闻专业原则
D.新闻自由原则
3.世界各国新闻伦理规范中,最普遍的原则是什么?()A.客观、平衡原则
B.社会责任原则 C.真实原则
D.为公众服务原则
4.哪一选项不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特性?()
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第三篇:新闻记者培训计划
篇一:淮阳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计划 淮阳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采编人员岗位培训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提高新闻采编人员整体素质,完善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根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决定对我单位单位的采编人员开展岗位培训和考核,具体计划如下:
一、培训目的
为全面提高新闻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教育和引导新闻采编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使其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自觉遵守新闻法规规定、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良好风气,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全县工作大局服务,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编写的《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和配套制作的6集电视教学片为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和“防止虚假新闻”6个专题和我国主要新闻法规规章以及新闻单位管理规范。
三、培训对象
新闻部、专题部、制作部、总编室等部门的所有采编岗位人员(含持新闻记者证记者和未持证的采编人员)。
四、培训方式
采取单位集中培训与采编人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五、具体培训计划
1、培训时间:2013年11月25日——2013年12月25日。
2、安排集中培训和学习讨论时间不少于18个学时。每周二、周五下午为固定集中培训学习时间。
3、培训内容:组织新闻部、专题部、制作部、总编室等部门的所有采编人员集中学习6集电视教学片;自学《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聘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专业教师围绕教材大纲和内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新闻法规”、“新闻采编规范”和“防止虚假新闻”六大版块进行专题培训。
4、结合各自部门工作实际开展学习讨论,切实提高新闻采编队伍素质。5、2013年12月26日,对所有参训采编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情况进行闭卷测试。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
淮阳县广播电视台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篇二:小记者下学期培训计划 小记者下学期培训计划
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敏锐的新闻触觉,及时捕捉、报道最新动态,宣传先进典型、身边事身边人等,为展示小记者们的才艺搭建舞台,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3月份:小记者纪律培训 4月份:小记者摄影培训 5月份:小记者新闻采访培训 6月份:小记者写作培训及评比
小记者纪律培训
一、活动目的:为了让小记者队伍更规范,为了以后活动更顺利地开展,对小记者提出纪律要求并进行分组和培训
二、活动内容:对小记者队伍进行纪律培训
三、活动地点:四楼会议室
四、活动过程:
1、第3周:对139名小记者按年级进行分组,确定各 年级所坐的位置,并确定年级组长和班组长。
2、第4周:规范小记者言行,并进行上下楼及站队 的训练。
小记者摄影培训
一、活动目的:
培养学生掌握摄影基本技巧,激发摄影兴趣,增强审美能力。
二、活动内容:
邀请报社获家长摄影人员对学生进行摄影知识讲座,参加摄影实践,进行摄影作品展览。
三、统筹安排,确定课程
4月份开始进行摄影培训(孩子自己对摄影有一定的兴趣。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
1、第一周学习基础摄影知识。选择摄影专家为同学们开设摄影专题讲座。如构图、光影、人物、风景等。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基本掌握这些基础的摄影技巧。为摄影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2、第二周在理论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时间探索。首先对校园的环境进行拍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拍摄主题。
3、第三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指导评价。摄影完成后与学生一起对照片进行具体的分析,肯定优秀,指出不足,力求学生的摄影水平能得到提高。
4、每一次在亚教网上对学生的摄影作品进行展评,对好的作品在校报和晚报上投稿。
小记者新闻采访培训
一、活动目的:写作是作为一名合格小记者的基本功,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有质量地完成新闻稿件,在5月份进行小记者的写作培训。
二、活动地点:四楼会议室
三、活动过程:
第二周:了解新闻,知道新闻与写作的区别,如何写新闻,布 置学生发现身边的新闻,并完成作业。
第三周:了解采访,知道采访的步骤和准备.布置学生采访任务。
第四周:学生展示自己的新闻作品,和采访作品,教师进行指导与评价。(将学生好的作品在亚教网上展示,投稿到校报和沧州晚报。)
小记者写作培训
1、小记者站结合晚报社的主题征文或自定主题征文进行
稿件征集活动,并结合学生的投稿,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根据一学期的学期与活动,对小记者进行综合评价。
希望根据活动计划能够顺利地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小记者的各项能力,使小记者团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团体。篇三:新闻记者培训第五章新闻采编规范提纲整理(科教)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一)怎样合法正当地获取新闻事实?
获取事实的原则:守法原则、伦理原则、正当原则。
要遵循法规:宪法、基本法律中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条款。获取事实如何遵循正当原则?
1.记者不能使用非法手段获取新闻信息或拍摄新闻照片,慎重使用隐形采访等非正常采访方式;
2.记者不能为个人或亲属的利益利用其职业关系获取新闻事实或机密信息;
3.记者不能为追求报道的轰动效应,认为地制造事实,违背新闻真实的基本原则。
(二)、如何确保报道的真实与准确? 新闻真实与准确的要求有哪些?
1.证实确有其事,不道听途说,不策划、不制造新闻事实;
2.确保“五个w”等事实要素齐全,尽量核实及保证所引用材料或观点均有确切的消息来源 3.对新闻报道中设计的关键事实和数据,坚持“核实、核实、再核实”的生产机制和报道责任。
怎样核实新闻事实?
1.到达现场,核实新闻来源及基本事实;
2.多方求证,核实“5个w”等新闻基本要素; 3.查找权威资料,核实报道中的关键事实;
4.审慎使用网络消息源,对网上传播的消息核实后再报道。
怎么解释新闻事实?
1.事实叙述具体准确,减少形容词等修饰性用语; 2.表述方式直截了当,不用夸张手法解释新闻事实; 3.全面报道完整的事实,对复杂事件进行连续跟踪报道。
新闻报道过程中如何避免风险? 1.保留采访录音等证据材料 2.消息来源的引用方式要规范 3.引用的关键信息和数据要准确 4.不能任意改动新闻图片 5.坚持事实和评论分开的原则 6.“情境再现”的事实要有据可查
(三)新闻报道中使用引语的规范 引语分为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引语特别是直接引语的作用:生动还原现场,强化报道的可读性。
直接引语,即直接引述别人的原话,把它放在引号内。直接引语效果主要包括: 1.保持新闻的真实感; 2.增加新闻的信息量; 3.提升新闻的趣味性;
4.深化报道的主题;5.体现记者的客观立场。
间接引语,则用记者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被转述的话不加引号。间接引语的使用效果包括:
1.发挥概括提炼作用。在不改变愿意的情况下,将受访者的原话适当整合、提炼,使其观点更简洁、鲜明;
2.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何时使用直接引语,何时使用间接引语?
通常,新闻价值较大,富有个性的言论,应该使用直接引语,如果只是一般性事实的陈述或者比较零碎的话,则使用间接引语。此外,如果要表现事件双方的对话,以此来增加现场感和真实感,则主要使用直接引语。记者还可以巧妙地穿插、组合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使报道显得更具节奏感。
使用引语应该遵循的原则
1.准确完整,尊重愿意。直接引语应该是某人所说的原话,除对语法和句法错误等进行必要的纠正外,记者不得制造、添加或修改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必须必须忠于当事人表达的原意,尽量保证引语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2.精选引语,激发兴趣。3.不要“异口同声”。一句直接引语应该只能是一个人、一张嘴讲出来的话。
采访对象说的原话如何调整?
1.原话有语病,不适用于书面表达。2.表达模糊,不清不楚。3.多余字词可以删减。
4.翻译外语或解释方言时的做法。
使用引语时,如何避免过度解读或曲解原意? 1.尽量完整地引用引语; 2.保留原始材料;
3.联系受访者加以核实。
如何平衡引语的数量和质量?
1.引语的数量,包括单条引语的字数和同一篇报道中使用引语的次数。在单条引语中,引语的字数不宜太多,篇幅不硬冗长,表达的意思也不应该有太多的层次。同一篇报道中,应该使用多少条引语,一般要根据报道篇幅来适当安排。
2.引语的质量判断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1.是否充分体现人物的情感或个性,即让读者感觉到只有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2.是否是生动的、清晰的、简练的、即引语是否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读者阅读时能快速把握引语的核心意思;3.是否能给人带来启发或令人印象深刻,即引语是否具有深度、内涵是否丰富。
使用引语的具体规范和技巧主要包括哪些?
1.不同的人所说的不同的话尽量不要放在同一段中;
2.同一段中引用多次同一人的不同的话,可以只交代一次出处。
5.引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主要包括:直接引语要用双引号,直接引语中的引语则使用单引号;如果把引语作为单独完整的话来用,标点放在引号之内,如果把引语作为记者的话的组成部分来用,则标点放在引号之外;提示语(即引号的出处)在中间时,提示语后一般用逗号,如果要表示两组引号内是同一个人说的话,但不是同一个话题,则也可以用句号;如果提示语在末尾,则引语后面要用句号,并在引号之内;如果引语是在一句话的结束部分,则标点符号通常放在引号的外面。
(四)如何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公正?
1.克服偏见、平等对待每个人; 2.保持独立,做到利益规避; 3.保持中立,平衡呈现各方观点。
怎样保持中立并做到利益规避?
1.在冲突议题中保持中立,提供均衡机会; 2.不接受采访对象的好处,不做有偿新闻。
批评报道如何注意平衡?
1.对报道中受到批评的当事人,要给予其回应的机会; 2.报道中的语言追求朴素平实,避免主观倾向
评论和事实为什么要分开?
1.有助于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保护新闻记者,适当规避报道风险
(五)怎样合理使用消息来源 1.使用消息来源的原则 ⑴坚持“三角平衡”原则 ⑵坚持“多重佐证”原则 ⑶坚持“事实核准”原则
2.报道中注明消息来源的方法
⑴明确交代信息来源 ⑵说明具体职务和姓名 ⑶转载媒体报道要说明来源 3.寻找权威的消息来源的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等在《中国新闻职业规范蓝本》中提出以下方法: ⑴司法机构、仲裁机构、行政机关、公证机关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中确认的事实。⑵具有合法地位的政党、国家机构在公文、正式出版物、蓝皮书、白皮书等具有法律效力文件中确认的事实,或其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及其他正式而公开的场合,以该政党、国家机构的名义发表的讲话。
⑶为配合特定机关履行职责的需要而发表的消息,如通缉令等。
同时,此书提出了可能不被主张为权威消息来源,只能作为引述而不作为事实进行叙述的消息来源,如下:
⑴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传媒所发布的信息。
⑵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提供的案件记录、情况说明等非正式材料。⑶内部文件不宜直接采用,若要采用,最好有该文件所在机构正式授权,并在报道中交代信息来源。
当下,政府开设的微博又增加了一个获得权威消息来源的渠道。虽然政府提供的官方资料可信度有时受到质疑,但记者发布此类信息,至少做到了有据可查。4.使用匿名消息源面临的风险
⑴新闻报道成为被消息源利用的工具。⑵为虚假新闻亮“绿灯”。
5.必须使用匿名消息源时,应保证一些基本前提和原则
⑴事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⑵别无其他信息源。
⑶消息源的消息只关乎事实,不涉及评价。⑷编辑部内部有科学规范的把关体系。⑸详细说明为何匿名处理。
⑹避免过于模糊的提法。报道过程中,消息源即使必须被匿名处理,也应尽可能明确,避免过于模糊的提法。
(六)怎样规范编写新闻报道
1.撰写刊发报道题文一致要求的原因
新闻标题的作用是提示正文,引导读者阅读,因此新闻标题要服从于正文内容,并保持题文一致,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标题。“文题不符”是报纸的重大差错,也是需要编辑人员着重注意避免的。
准确把握新闻内容,制作精当、抢眼、不落俗套的标题,有如下几点要求: ⑴要准确 ⑵要传神
⑶拒绝网络新闻“标题党” ⑷广播电视新闻中的标题规范
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有一种新闻内容的形式与报纸的新闻标题类似——引子,它的目的是引起观众对消息的兴趣。引子规则与新闻标题规则大致相同。但老生常谈与故作聪明的引子通常会引起观众的反感。引子不应该过分渲染,也不要过度推销其后的报道内容。
引子应该是完整的句子,并且自成一体。引子与其他新闻或广告内容分离。引子不需要有新闻标题那种概括性,它的目的是吸引观众继续收看。2.报道的署名规范
新闻作者的署名也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作者署名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可信性的重要保证。记者在报道中要署真名,以便使读者清楚地知道谁应该对报道内容负责。因各种原因记者不得不使用笔名或别名时,须经媒体认可并备案;若遇有关报道会威胁记者的人身安全而不得不使用化名时,须告知媒体批准。
由记者处理的通讯员来稿和读者来函,也应署上记者真名。为了鼓励记者自采稿件,不鼓励与通讯员联合署名;凡采用通讯员的稿件超过八成的,不许再署记者姓名;凡采用了通讯员稿件中部分内容的,要把通讯员名字署在前;联合署名的稿件,只按半条记工作量。在有多个署名的情况下,除非是信息提供方有特殊的要求,第一个姓名应是该文执笔记者,以便告知读者谁是内容的第一负责人。3.新闻语言的规范
⑴新闻语言要准确、清晰、简洁
⑵要避免使用不熟悉的术语或专业词汇 ⑶新闻中数字使用规范。
①要有数字的直觉,能够觉察数字是否准确和规范。②稿件中使用数字要准确,应与原始资料反复核对。③经验规则是,要尽量少使用数字,数字的堆砌会制造阅读困难。数字应四舍五入力求简化,并且放在上下文中以求含义清晰。⑷四类用词要特别注意: ①感情色彩过于鲜明。
②褒贬明显的形容词和副词。
③含义不确切的民间称谓或口头用语。
④在报道各种产品、商品时,不应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
4.转载新闻和更正新闻的方法
⑴转载新闻须注意一下几点:
①力求独家报道,能够不引用其他媒体内容就不要引用。
②援引其他媒体信息时,须注意选择最初媒体来源,不得从二手新闻转述。使用其他机构的资料时,应做出说明。通稿式的新闻稿件必须注明消息来源,采用外电或国内媒体新闻稿,必须注明作者或译者的姓名及出处。
③转载时应考虑提供该报道的新闻机构是否可信。被援引的媒体应具有较高权威性,包括综合性官方媒体、行业性官方媒体对本行业的报道;地方性官方媒体的本地新闻报道、新闻业界有一定公信力的社会媒体。
④引用来自互联网转载的媒体内容时,须认真加以核实,否则不能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
⑵更正新闻的注意事项
第四篇:新闻记者培训2013练习题六
新闻记者培训2013练习题
(六)防止虚假新闻
(一)单选题
1.____是新闻的生命。(C)
A.市场性B.奇异性C.真实性D.趣味性
2.虚假失实新闻违背了新闻的____原则。(B)A.趣味性B.真实性C.时效性D.接近性
3虚假新闻是媒体所报道的内容与____不符的报道。(D)A.受众需求B.广告主的需求C.媒体的需求D.客观事实
4.大众传媒公信力是指公众与大众传媒的相互作用关系中,大众传媒赢得____信任的能力。(D)
A.新闻界B.企业C.广告公司D.公众
5.媒体的公信力建立在____的基础之上。(B)A.新闻数量B.新闻真实性C.新闻时效性D.新闻趣味性6.在宏观层面上,虚假失实新闻损害了____生存与发展的根基。(D)
A.新闻从业人员B.广告公司C.广告主D.新闻业
7.记者通过____来让公众认知。(A)
A.新闻报道B.个人魅力C.所在媒体D.行业状况
8.虚假失实新闻是对社会公众____的损害。(B)A.名誉权B.知情权C.隐私权D.肖像权
9.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一般道德是一种____的关系。(B)A.此消彼长B.相互促进(促退)C.相悖D.没有关系 10.“纸箱馅包子”的案例属于____层面的虚假新闻。(D)A.新闻知识B.新闻采写C.新闻编辑D.新闻伦理 11._____是媒体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内在动力。(B)A.设备方面的投入B.高素质的新闻人才C.不断调整的战略规划D.高额的经济利益
12.____是新闻真实与否的第一把关人。(A)A.记者B.编辑C.广告主D.受众
13.如何处理及时性和____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新闻从业人员减少虚假报道亟须解决的问题。(A)
A.真实性B.趣味性C.显著性D.接近性
14.大众媒体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新闻内容会____和消费化。(D)
A.理性化B.深刻化C.严肃化D.产品化15.在进行选题把关时,新闻从业者应根据____进行取舍。(D)A.个人好恶B.媒体利益C.广告主利益D.新闻价值
16.新闻自律是____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A)
A.新闻工作者B.政府管理部门C.广告主D.社会公众1
17.新闻单位要坚持采编、经营分开制度,保持新闻采编活动的____。(C)
A.全面性B.活力性C.独立性D.趣味性
18.____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信息来源,调查新闻事件的基本权利和保障。(B)
A.申诉权B.采访权C.批评权D.出版权19.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准确,新闻从业者必须____。(B)A.与广告主及时沟通B.加强对新闻的核实C.服从媒体机构的利益D.迎合受众的喜好
20.假新闻一旦发生,新闻单位要_____。(D)A.沉默应对B.拒不承认
C.推脱责任D.积极面对,化解危机
(二)多选题
1.虚假新闻可以从_____角度来理解。(ACD)
A.新闻观B.同行竞争C.新闻伦理D.新闻采编 2.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于____。(ABC)A.全部与部分的虚假关系B.出发点有一定差异 C.都对社会有危害性,但失实报道更有隐蔽性D.虚假新闻就是失实报道
3.新时期的虚假新闻出现的新特点有____。(BCD)A.虚假新闻的数量有所减少 B.虚假新闻开始入侵严肃新闻领域及传统媒体之间联动刊发虚假新闻 C.报网联动为虚假失实新闻提供了新渠道以及虚假失实新闻题材呈现跨国性特点 D.虚假新闻信息来源日趋社会化及其传播途径日益多元化和快速化
4.虚假新闻失实报道对媒介公信力的危害主要体现在____。(ABC)
A.损害了整个新闻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B.损害了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信任关系 C.损害了受众对新闻记者的信任
D.虚假失实报道对媒介公信力的影响不大
5.虚假失实新闻会产生哪些社会负面影响?(ABD)A.对报道对象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的侵犯B.误导了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C.虚假失实新闻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D.影响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
6.虚假失实新闻会对国家产生哪些负面影响?(ABC)A.影响我国媒体的国际话语竞争力 B.败坏社会道德风尚
C.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 D.虚假失实新闻在新时期有新特点
7.虚假失实新闻在新闻观层面的表现形式有____。(ABC)A.道听途说、无中生有B.网络拼料、旧闻翻新C.数据和图片造假D.采访不实
8.虚假失实新闻在新闻伦理层面的表现形式有____。(ABCD)A.商业炒作、编造新闻B.为了个人名利而策划虚假新闻 C.为求典型、任意拔高D.新闻敲诈、丢失客观
9.新闻伦理层面的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有____。(ABC)A.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与采访对象合谋策划虚假报道 B.记者为了个人名气炮制虚假新闻 C.惯性思维导致典型报道的失真 D.信息源造假,无法识别
10.虚假新闻在新闻采编层面表现形式有____。(ABC)
A.采访不实、缺乏核实B.无法识别假信息源、编校失误 C.断章取义、理解错误D.受利益驱动
11.新闻采编层面的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有____。(AC)A.媒体机构在新闻采编流程管理上的漏洞B.记者应该加强自身内在修养
C.一味抢新闻时效性导致的虚假失实新闻D.媒体行业不需要自律
12.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从媒体机构主观维度上看有____。(BCD)
A.外部环境的影响B.采编流程管理漏洞,缺乏核实机制
C.市场利益驱动,经营部门影响采编流程D.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13.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从媒体机构客观维度上看有____。(AC)
A.外部环境的影响B.媒体机构受利益驱动C.新闻体制尚不够完善 D.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
14.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从个人主观维度上看有____。(AB)
A.缺乏正确的新闻观B.采访不细,主观编造填补 C.信息源造假,无法识别D.媒体机构缺乏核实机制
15.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从个人客观维度上看有____。(ABC)
A.过分依赖不可靠新媒体信息源B.对信息源缺乏鉴别力
C.知识结构差异造成事实理解的偏差D.道德缺失,真实让位利益
16.外部环境对虚假失实新闻的形成有哪些影响?(BD)A.媒体从业者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判断能力
B.大众消费主义影响受众需求,新闻趋于产品化 C.外部环境的改变对虚假失实新闻没有影响 D.受市场逻辑和商业利益的影响
17.从新闻记者个体层面看,预防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具体措施有____。(AB)
A.专业精神的培养B.强调新闻自律约束
C.完善内部管理机制D.加强与广告经营部门的互动
18.记者责任意识的培养主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ABD)A.培养新闻从业者的独立判断意识B.加强自身内在修养2
C.记者个人利益出发
D.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中立和平衡报道立场
19.记者的业务知识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BCD)A.加强媒体的管理B.新闻知识和法律法规修养
C.经济、科技等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修养D.掌握基本社会科学方法
20.在媒体机构内外部环境管理层面预防虚假失实新闻产生的具体措施有____。(AB)
A.完善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严格聘用制B.建立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机制 C.与记者个人的发展没有太大关系D.以媒体利益为主
21.在媒体采编流程方面预防虚假失实报道产生的具体措施有____(ABD)
A.加强采访环节管理B.建立记者采编活动信用记录体系
C.采编流程方面的虚假失实报道无法避免D.完善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从业资格制度
22.媒体在加强采访环节管理时应注意____。(BCD)A.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可不与其沟通
B.保护记者采访权的实现和约束记者滥用采访权 C.培养和协助记者提高采访能力
D.媒体要求记者采访必须遵守现场原则、采访作风扎实原则、平衡原则
23.媒体在加强编辑环节管理时应注意____。(ABD)A.力求信息全面,保证整体真实B.认真核对单个新闻报道,保证微观准确 C.媒体可放松对编辑环节的管理D.建立编辑部门的核实机制和事后处理制度
24.媒体在对新闻来源的求证核实过程中应注意____。(ABC)A.尽量采用权威稿源的稿件B.避免使用模糊新闻来源
C.选取与新闻事件相关度较高的信息源D.难以核实可以不进行核实
25.对信息源的核实分为以下几种情况____。(ACD)A.对网络信息源的核实B.对采访内容的核实
C.对社会自由撰稿人消息源的核实D.对其他媒体信息源的核实
26.媒体在建立事后处理相关制度方面应注意____。(BCD)A.对责任人尽量从轻处理,主要从制度、机制建立并严格执行新闻从业人员信用记录,构建一个“制度打假”的氛围和机制 B.媒介要建立起更正与答辩制度
C.根据假新闻分布的特点,对假新闻实行分类监管 D.不能只从媒体自身利益考虑进行处理
27.新闻单位要加强对媒体经营工作的管理,应做到____。(ABD)
A.坚持采编、经营分开制度
B.防止媒体被企业利用,参与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
C.坚持采编合一制度
D.媒体工作人员不得以采访为名到地方和企业索要钱物
28.虚假失实新闻会对公众产生哪些负面影响?(AC)A.虚假失实报道是对公民知情权的损害B.影响媒介公信力
C.虚假失实新闻误导公众的行为D.扰乱社会秩序
29.虚假失实新闻的传播途径包括____。(ABCD)
A.人际传播B.组织传播C.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
30.虚假失实新闻会对____产生影响。(ABCD)A.国家B.社会C.个人D.媒体
31.媒体机构缺乏严格的虚假失实新闻惩治机制容易导致____。(ABC)
A.造假新闻和有偿新闻B.媒介公信力下降 C.公众知情权的丧失D.社会秩序混乱
32.部分记者为了获取个人或组织利益,将新闻职业道德弃之不顾,表现在____。(BC)A.社会责任感很强
B.迎合商业机构的宣传,故意编造广告式的虚假新闻,蒙骗受众
C.以负面新闻相要挟,从报道对象单位获取丰厚利益,搞有偿新闻
D.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知识的积累
33.防止虚假失实新闻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ABD)A.新闻记者个体层面B.媒体采编流程层面
C.社会发展层面D.媒体机构内外部环境管理层面
34.影响新闻从业者的独立判断意识是由____等外界因素决定的。(AB)
A.经济利益B.人际关系C.个人利益D.个人修养
35.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中立和平衡报道立场应做到____。(ABCD)
A.避免迎合商业机构的宣传,故意编造广告式的虚假新闻,蒙骗受众
B.不应一味追求轰动、新奇的传播效果而故意夸张歪曲事实 C.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 D.在进行选题把关时,不应根据个人偏好或抵触心理进行选择
36.新闻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____的一种行为。(AB)
A.自我限制B.自我约束C.自我放纵D.强制性管制
37.要想彻底杜绝虚假失实新闻,还必须进行他律,包括____。(ACD)
A.制定详细的行业规范,建立多层次的监督体系 B.进一步加强媒体的自律
C.推行新闻行业评议制度,定期对虚假失实新闻曝光 D.聘请专家或行业资深人士担任传媒内部监察员
38.在媒体机构内部建立记者的信用记录体系有利于____。(ABC)3
A.对记者的专业信用进行记录
B.对记者形成约束,并让媒体对记者前期行为有掌握 C.规范记者的行为D.给记者造成压力
39.在编辑环节中应强化编辑责任,要求编辑过程不能伤害稿件的真实性,健全____三级审稿制度。(BCD)
A.记者B.编辑C.部门负责人D.总编辑
40.约束记者对采访权的滥用是为了防止____。(ACD)A.记者利用所获取的负面报道相威胁,获取经济利益B.记者对信息源进行核实
C.记者通过公关活动隐瞒事实真相D.记者制造假新闻进行敲诈勒索
(三)判断题
1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无事实依据。(√)2.新闻报道中出现部分内容失实不属于虚假失实新闻。(×)3.虚假新闻是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
4.虚假新闻和失实报道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5.非故意的失实新闻,对媒体的形象没有损害。(×)6.面对其他信息源时,最好方式就是直接转载。(×)
7.在公众与传媒这对关系中,公众是传媒公信力的评价主体,传媒是被评价的客体。√
8.虚假失实新闻对媒体与受众之间信任关系的负面影响在短期内就可消除。(×)
9.新闻的品质与新闻记者的整体形象息息相关。(√)10.传媒公信力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却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摧毁。(√)
11.正面的虚假失实新闻能起到宜扬、鼓舞的作用,有益无害。(×)
12.虚假失实新闻更广泛的受害者是受众。(√)13.虚假失实新闻只要不被揭穿,就没有危害。(×)
14.虚假失实新闻对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15.“刻板印象”是由于大众传媒对一定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长期片面、歧视性、不平衡报道而形成的。(√)16.虚假失实新闻将严重影响我国媒体在国际话语竞争力方面的表现,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战略。(√)17.道听途说指记者在进行事件采访和调查过程中没有切身实地调查事实真相,只是在一些听闻基础上的主观臆断和“合理想象”而形成新闻报道。(√)
18.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具说服力,可以对数据进行造假。(×)19.故意摆拍不属于图片造假。(×)
20.新闻记者叫以直接使用网络信息源。(×)
21.新闻伦理层面的虚假新闻是新闻工作者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造成的。(×)22.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可以对报道对象的事迹任意拔高。(×)23.新闻采编中,新闻媒体机构对新闻信息真伪把关不严,是导致虚假新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闻的真实性不重要,只要能给媒体机构和广告主带来利益就行。(×)
25.媒体机构本身没有建立严格的虚假失实新闻惩治机制就等于变相纵容虚假失文新闻。(√)
26.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是个体性为主的精神劳动。(√)27.为了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可信度,记者必须在新闻叙事中交代消息来源,交代消息来源就构成了客观性叙事的必要环节。(√)
28.新闻的真实程度与人们对新闻事件认识的深入程度成反比。(×)
29.在突发性新闻事件中,跟进调查是了解事实真相的基本态度。(√)
30.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能力的消解,容易导致虚假失实新闻的出现。(√)
31.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刺激性和趣味性。(×)
32.只要新闻从业者和媒体机构的自律就能够杜绝虚假失实新闻。(×)
33.要避免虚假失实报道,媒体必须要建立顺畅、完善的采编对接制度。(√)
34.编辑可以根据版面的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任意删改。(×)35.采访是获取新闻素材的直接来源和首要方式,严谨细致的采访是防止新闻失实的第一道防线。(√)
36.现场采访浪费时间,新闻记者只用电话采访或邮件采访就行了。(×)
37.在采访时,做到基本事实真实和整体真实即可,细节无所谓。(×)
38.在采写涉及双方争议的新闻时,记者不能只对一方偏听偏信,而要给予他们同等的表达看法的报道份额。(√)
39.在调查相对复杂的新闻事件时,利用获得的多重信息源进行相互印证,可以提高信息源的可靠性和准确度。(√)40.新闻单位应成立专门的新闻纠错、打假机构,专人负责,使之常规化、正规化。(√)
第五篇:新闻记者培训2013练习题三
新闻记者培训2013练习题
(三)新闻伦理
(一)单选题
1.我国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什么?(B)A.社会责任原则B.为人民服务原则C.新闻专业原则D.新闻自由原则
2.西方新闻伦理规范的根本原则是什么?(D)A.社会责任原则B.为人民服务原则C.新闻专业原则D.新闻自由原则
3.世界各国新闻伦理规范中,最普遍的原则是什么?(C)A.客观、平衡原则B.社会责任原则C.真实原则D.为公众服务原则
4.哪一选项不属于新闻职业伦理的基本特性?(D)A.核心服务对象的公共性B.较强的政治伦理色彩 C.社会示范的强烈性D.较强的商业性
5.为何对党和政府监督是我国新闻记者应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下列哪条解释不正确?(B)A.有助党和政府“照镜子”
B.记者是“无冕之王”,是“第四权力方”
C.新闻媒体的耳目功能,要求记者将各种信息都传递给党和政府 D.防止党和政府被党和政府内少数不良分子和集团所“被代表”
6.2009 年修订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共七条准则,哪一准则被摆在第一位?(C)
A.坚持正确舆论导向B.遵纪守法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7.下列哪一选项不应成为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调解方式?(C)A.通过评价、教育、示范、激励等方式来指导和纠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B.通过唤起新闻工作者的知耻心、敬业精神等方式,促使他们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C.通过法规、政策等方式强制约束新闻工作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D.通过诉诸舆论褒贬、沟通疏导、教育感化等方式
8.客观是新闻记者所应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下列哪条不属于新闻客观的评价标准?(D)
A.是否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B.是否将事实与观点严格分开,避免主观倾向 C.是否进行了平衡报道D.是否有作者观点
9.下列哪一项是对有偿新闻实质的准确表述?(A)
A.以权谋私B.谋取私利C.中饱私囊D.创收盈利
10.下列哪一行为不属于“有偿新闻”?(D)
A.某电视台记者参加某公司举办的新产品发布会,收下了该公司给的“车马费”
B.某电视台记者到经常采访的公司报销发票
C.某电视台的相关报道给某公司带来了较好声誉,该公司主动提出给节目制作费,该电视台接受了
D.某电视台的相关报道给某公司带来了较好声誉,该公司主动要到该电视台投放广告,该电视台同意了
11.某记者采访回来时,发现采访对象给的材料袋里有一个装有 200元钱购物卡的信封,多次都无法联系上对方,此时他的正确做法是什么?(D)
A.暂时保管,等今后联系上再退还 B.金额较少,收下
C.送给街边乞讨的人D.上交给单位纪检监察部门
12.下列哪个新闻标题不低俗?(D)
A.《10 分钟玩死阿曼》B.《贪官难过美色关》 C.《刘德华称造人成功》D.《刘德华承认爱妻怀孕》
13.新闻图像的使用中哪类人物的面部不需要进行虚化处理?(D)
A.犯罪嫌疑人、罪犯及其家属B.案件涉及的妇女、未成年人 C.被暴力胁迫卖淫的妇女D.服刑的犯罪分子
14.新闻记者在有关司法类新闻的报道中,下列哪一做法是不正确的?(C)
A.采访遭到法官拒绝后,没有强行采访B.没有超越司法程序提前泄露案情
C.某犯罪嫌疑人还没判刑,但报道中已称他为罪犯D.拒绝了涉案当事人的宴请
15.当一名新闻记者坐公交车碰到歹徒劫持乘客时,他第一时间应做的是什么?(C)
A.拍照B.赶紧逃离C.报警D.与歹徒搏斗
16.灾害报道中,为避免采访中的“再次伤害”,业内外许多人士都提了不少建议,下列哪个建议不合适?(A)A.不要采访受灾群众 B.不采访刚被救出的伤员
C.尽量不将灾区尸体满地,受伤人员血流满面,灾民号啕大哭等惨烈画面传回直播间
D.电视报道中尽量不配悲情音乐
17.某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某记者在现场主动放弃了对抱着遇害孩子痛哭的女子的采访,该记者遵守了新闻伦理的什么原则?(B)
A.真实性原则B.同情弱者原则C.客观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
18.救灾中记者的哪一行为不妥当?(C)A.不采访正在对伤员进行急救的救灾人员B.采访指挥交通的警察
C.询问受灾群众失去家园的心情D.让开车道,让救援军人先进入救灾区
19.记者是否采用隐性采访手段的最重要依据?(C)
A.新闻价值是否大B.公开采访是否会受到阻挠 C.是否涉及较大的公共利益D.采访对象是否是公众人物
20.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新闻记者采用隐性采访时应遵循的原则?(A)
A.公共利益原则B.工作便利原则C.场合的公共性原则D.别无他法原则
21.评判报道对象是否属于公众人物的边界在哪?(A)A.公共利益的关联度B.权力的大小C.金钱的多少D.地位的高低
22.下列哪些群体不属于公众人物?(C)
A.电影明星B.与家人聚餐的政府公务人员C.在教室里学习的孩子D.公交车上的抢劫犯
23.下列记者的哪些偷拍行为是允许的?(D)A.偷拍某影星在后台换衣服
B.偷拍未经允许报道某领导的孩子生病 C.偷拍某领导人家中的私生活D.偷拍某高官与情人约会
24.某电视台记者采访某落后地区盲童学校,天真烂漫的孩子对摄像机充满了好奇,他想满足孩子的好奇,但又想尽量不伤害孩子自尊。下列哪句表述最妥当?(D)
A.孩子们,让我们摸一摸摄像机是什么样子 B.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摄像机是什么样子 C.孩子们,让我们看一看摄像机长什么样子
D.孩子们,让我们挨个摸一摸摄像机是什么样子
25.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哪些行为不属于兼职?(D)
A.在某文化公司有股份B.在某房地产公司从事咨询业务 C.自己开设茶楼D.主持同学的婚庆典礼
26.哪一选项中不属于新闻报道常见的歧视对象?(D)A.女性B.农民工C.外乡人D.学生
27.哪些不属于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用语?(D)
A.形容女性为三陪女、贪官妻、出轨妻、红颜祸水、悍妇、荡妇 B.称民工为“闲杂人员”、“三无人员”、“乡下人”、“外来妹”、“盲流”
C.将犯罪分子称为“恶魔”、“罪犯”
D.将富家子弟称为“富二代”、“高富帅”
28.对造成新闻伦理失范原因解释错误的是哪一项?(A)
A.最主要原因是新闻记者沦为“新闻民工”,工作压力大、收入待遇低
B.我国新闻院校对学生新闻伦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C.媒体对既有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执行不力 D.新闻媒体过于强调发行量、收视率
29.造成网络媒体新闻伦理失范行为大大高于传统媒体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C)
A.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新闻专业素养较低B.网络媒体商业化程度高
C.网络的海量、交互、匿名等技术因素D.缺少针对网络空间的新闻道德规范
30.某记者购买了某公司的股票,有一天他得到该公司不法经营行为的独家消息,此时,他应该怎么做?(D)A.隐瞒该消息B.把股票卖了,然后再报道
C.提醒该公司D.向上级报告利益冲突,对该报道予以回避
(二)多选题
1.伦理有哪些特性?(ABD)
A.时代性B.民族性C.团体性D.阶级性
2.世界各国新闻伦理规范基本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BCD)A.真实、客观与公正B.清正廉洁、行为正当 C.自觉守法、不损害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2
D.提倡公平竞争、加强协助与交流
3.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新闻伦理的主要区别在于?(ABD)A.我国属于社会主义伦理观体系,西方发达国家属于资产阶级伦理观体系
B.我国新闻伦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原则,西方发达国家以新闻自由原则为根本原则
C.我国新闻伦理更强调新闻媒体的人民性,西方发达国家更强调新闻的社会责任性
D.我国新闻伦理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西方发达国家强调新闻人应独立于政党
4.新闻自由原则作为西方新闻伦理的根本原则有哪两大致命弱点?(AB)
A.容易被金钱所操控B.容易被政治权力所操控 C.容易使舆论失控D.容易使社会责任缺失
5.记者采访中哪些物品不能收?(ABCD)
A.小额的现金B.购物卡C.礼品券D.活动纪念品
6.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有偿新闻?(ABCD)
A.参加采访对象安排在营业性餐厅、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的活动
B.参加报道对象提供的免费旅游
C.以“开展正面宣传”为诱饵拉广告、要赞助
D.以内参、曝光等方式要挟采访对象做广告或给“封口费”
7.下列哪些属于我国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ABCD)A.坚持党性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C.严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D.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8.下列哪些案例属于新闻记者的采访中的不当行为?(ABCD)A 某记者出钱给新闻爆料人,并让他不把消息提供给其他记者 B.某记者出钱购买新闻爆料人的消息
C.某记者收到了一条不属于自己负责的新闻线索,没告诉同事,告诉了另一家媒体
D.某报记者将其他地区的报纸新闻署名改成自己名字,并将它发表在所供职的报纸上
9.下列哪些行为违背了新闻伦理?(ABCD)A.某记者将揭黑报道的新闻爆料人身份曝光
B.俄罗斯人质危机的新闻报道中,某电视台屏幕下滚动播出这样的信息:有奖竞猜——这次俄罗斯人质事件,一共多少人质丧生???
C.某记者报道某路上的窨井盖不见了,经常会发生行人掉下去的事故,几天后,有关部门依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他便偷偷藏至马路角落,拍下行人掉进窨井瞬间的照片,并登载在报上 D.在某企业新闻发布会上,某记者接受该企业的工作宴请
10.请选出属于地震报道中新闻失德行为的选项?(ABCD)
A.汶川地震中,失去包括自己孩子在内十多位亲人的女警察蒋敏,连续工作了几天几夜,某电视台记者追问“当她照顾灾民的孩子时,会不会联想到自己的小孩”
B.汶川地震中,一位在水泥板下埋了 72 小时的幸存者,一电视记者拨通直播间的电话连线让他说话
C.雅安地震中,某电视台一女记者在地震现场,面带笑容地采访喝到救灾粥的学生,“你今天喝粥开心吗?”
D.雅安地震中,某电视记者指着救援队员吃的方便面问:“你吃的是什么?”答:“方便面。”又指着冒着热气的方便面问:“是热的吗?”答:“是的。”
11.在灾难新闻的现场采访中,新闻记者的正确做法有哪些?(ABCD)
A.采访前与采访对象沟通,说明采访意图,征得同意 B.采用联合采访方式,减少对遇难者家属的重复情感刺激
C.当采访对象处于惊恐状态时,放弃直接接触的采访方式(如提问、摄影、摄像),或放弃采访
D.面对刚失去亲人的采访对象,提问不涉及失去亲人的感受、对亲人的思念等
12.在未成年人受到性侵犯或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案件的报道中,下列哪些做法正确?(ABCD)
A.对未成年人姓名进行化名处理B.对未成年的声音进行变声处理 C.鉴定书等材料上的姓名模糊处理D.对未成年人影像进行模糊处理
13.选项中哪些新闻报道用语不当?(ABCD)
A.工人小偷B.教授罪犯C.贪官妻子D.拾破烂老公
14.案件报道涉及下列哪些对象时应不公开其真实姓名?(ABCD)
A.犯罪嫌疑人家属B.涉案的未成年人
C.采用人工授精等辅助生育手段的孕产妇D.严重传染病患者
15.选项中哪些新闻标题带有色情暗示?(ABCD)A.《甲A有球员色胆包天》
B.《某某贪官因“性”福自毁前程》
C.《刘志军受贿6千万遭其玩弄过的女人大盘点》 D.《女巨贪为缓刑色相引诱看守所副所长落水求欢》
16.2003年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具体指哪三项内容?(BCD)
A.科学发展观B.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教育活动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7.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新闻伦理失范行为的产生?(ABCD)A.新闻媒体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混岗B.记者有经营任务
C.新闻记者将采访权、报道权看成了手中掌握的权力D.记者对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不熟悉
18.下列哪些人属于新闻报道中“易受伤害者”?(ABCD)A.儿童B.罪犯的亲属和朋友
C.性骚扰的受害者D.正在住院的病人
19.下列哪些属于网络空间的新闻失德行为?(ABCD)
A.某记者在自己的微博中见到一则新闻,不能确定它的准确性,于是便转载了,但作出了“有待求证”的评论
B.某记者未标明某博文的出处,直接将它转载到自己的博客里 C.某记者未经本电视台允许就将某视频新闻直接上传到网上 D.某记者未经本单位批准就私自开设了个人职务微博
20.下列哪些案例属于“新闻逼视”?(ABD)3
A.某地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地震,诸多知名影星纷纷捐款,甲报
见某国际顶级影星没捐款,于是便进行了报道,民众反响很大,迫于舆论,影星不得不捐款
B.甲报报道乙企业产品不合格,乙企业便向多家媒体提供了多方证据表示自己的产品合格,于是甲报在没有提供新的反驳证据的情况下连续多天、花多个版面继续报道乙企业的产品不合格 C.某地非法拆迁,某报报道了地方政府不作为,但报道后,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于是该报继续连续几天、多版面进行了跟踪报道
D.某案件比较复杂,司法人员一时很难对被告犯罪与否进行判决,某报觉得被告应该被判有罪,于是便进行持续报道并表明了立场,迫于舆论压力,司法很快作出了被告有罪的判决
21.新闻逼视与舆论监督的主要区别在于?(ACD)
A.报道动机上,新闻逼视主要目的是达到新闻轰动效应,舆论监督主要目的是让采访对象的不轨行为得到惩处
B.报道手段上,新闻逼视常采用长时间、大篇幅的报道手段,舆论监督的报道量相对较少
C.报道人员的身份定位上,新闻逼视中报道人扮演审判者、仲裁者角色,舆论监督中报道人是客观中立的职业新闻人
D.报道素材的选择上,新闻逼视有目的寻找容易激发社会情绪的素材,舆论监督报道素材相对较为广泛
22.记者对同事的哪些做法符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ABCD)A.改动别人的稿子须征得人家同意,别人不愿修改的内容不要强求
B.由同事提供大量素材的作品应署上同事的名字
C.采访别人所负责行业和部门范围内的新闻须事先同别人打招呼并征得同意
D.编辑部或别人要求保密的内容未经同意不要随意公开
23.通讯员是我国记者需经常接触的群体,记者的下列哪些做法有违职业伦理?(ABCD)
A.某记者大量使用了通讯员提供的新闻素材,但整篇新闻报道由自己独立完成,因此没署上通讯员的名字
B.某记者未直接参与采访写作,但在通讯员来稿上署了自己的名字
C.某记者向另一媒体的通讯员支付一定费用以获得报道所需的信息
D.某记者在某通讯员采写的稿子中增加了许多新的新闻素材,并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在发稿时直接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24.1774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后,不少青年模仿主人公维特饮弹自杀,以致该书一度被禁止。从那后,研究者发现,不合理的自杀报道会助推自杀行为产生,并把这种现象称为“维特效应”。为防止该效应的出现,新闻记者在“自杀新闻”报道时,下列哪些做法是正确的?(ABCD)
A.写作时不详细描写自杀手段、地理位置、方式或工具 B.不详细描述或者以特写方式报道自杀现场死者的惨状 C.不全程直播自杀过程
D.不将自杀美化或渲染成浪漫的行为,比如“飘然而去”、“含笑跳楼”等
25.下列哪些属于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歧视?(ABCD)A.性别歧视B.身份歧视C.地区歧视D.民族歧视
26.在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报道中,记者应避免哪些职业失范行为?(ABCD)
A.歧视报道对象B.漠视报道对象
C.不注意保护报道对象隐私D.不注重对方感受
27.新闻伦理失范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BCD)A.传媒市场化改革不到位B.新闻采编规范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C.新闻媒体过于强调经济指标D.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28.在案件报道中,记者的以下哪些做法是正确的?(ABCD)A.不妨碍刑事侦讯工作,不提前泄露案情
B.跟随公安部门现场报道办案过程时,不参与、不干涉、不打扰办案
C.尊重法官,不强行采访
D.尊重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不对其进行审讯式访谈
29.新闻记者应该承担哪些基本社会责任?(ABCD)A.社会引导B.意见沟通C.舆论监督D.传递信息
30.我国记者的职务权利主要包括哪些?(ABD)
A.采访权B.报道权C.言论独立权D.评论监督权
(三)判断题
1.中西方新闻伦理没有本质差别。()
2.真实原则是世界各国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最普遍原则。(√)3.客观公正原则是新闻职业规范中的普遍原则,地震虽然惨烈,但报道中应该避免渲染悲情的音乐。(√)
4.我国新闻职业伦理既强调党性原则,又重视真实、客观、时效、自主的新闻专业原则。(√)5.记者参加政府、企业等采访对象单位的会议,可以吃对方提供的免费午餐。(×)
6.为加强交流,记者可以接受采访对象的免费旅游。(×)7.记者与所报道的人或组织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不与其发生经济利益关联。(√)
8.某企业是本报的广告大户,不报道有关它的负面新闻,合情合理。(×)
9.记者甲为乙企业发布了一篇较有影响力的正面报道,乙企业见甲买房首付缺钱,主动借款给他,甲同意,打了欠条,并按期还了钱,甲的这种行为应该不属于有偿行为。(×)
10.记者甲写了一篇有关某局领导乙先进典型事迹的报道,报道社会反响很好,甲的妹妹恰好在该局工作并想换岗位,此时甲可以向乙打招呼。(×)
11.某记者主动向采访对象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并要求对方不将信息提供给其他记者,这属于贿买新闻。(√)
12.新闻媒体被推向市场必然会导致“有偿新闻”的出现。(×)13.新闻记者应该平等对待各类采访对象。(√)
14.某记者参加某企业举办的产品发布会,收了该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这不属于新闻伦理的失范行为。(×)
15.若涉及较大公共利益,在预约采访被拒绝后,新闻记者可未经公众人物的同意进行拦截采访。(√)4判断报道是否侵犯公民的个人权利的一种重要依据是,是否与
公共利益相关。(√)
17.新闻记者可以事先不征得许可,进入公众人物的私人建筑进行拍摄采访。(×)
18.暗访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和产生何种效果,都应在法律和新闻职业规范的限制范围内谨慎运用。(√)
19.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公众利益相冲突时就不受保护。(×)20.记者采访犯罪嫌疑人、罪犯的亲属前应征得他们的同意。(√)21.记者采写的报道领域不应涉及自己或家人参与的投资活动范围,如房地产、证券、股票等。(√)
22.报道公众人物吸毒、违反交通规则、酗酒等事件时,可以“编者按”等形式表明媒体的态度,以免误导公众。(√)
23.社会痛恨卖淫嫖娼行为,某电视台可将卖淫女被公安人员抓住头发,双手反扭的镜头直接播出。(×)
24.官员是公众人物,可以通过“人肉搜索”来挖掘他们的腐败事迹。()
25.新闻记者不得假扮公安、纪检、法官等公职人员去进行暗访。(√)
26.2013 年 5 月美国《纽约邮报》报道了一则性奴案新闻,新闻中 3名被囚禁近十年受害女子的照片应该打上马赛克。(√)
27.救灾现场,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而不是去救灾。(√)28.在灾区见到一些失去了孩子的受灾群众正在抱头痛哭,此时记者不应该去打扰他们,应该等他们情绪稍微稳定后,再进行采访。(√)
29.医生正在抢救病人时,记者不应该对该医生进行采访。(√)30.强调“最小伤害”原则,会影响到报道的客观、公正。(×)31.在灾难事件或者自杀事件中,不同新闻媒体之间组合起来或者派出代表进行集中采访,可以减少对采访对象的二次伤害。(√)32.要做一个优秀的记者,首先必须要做好一个人,一条生命远比一条报道更重要。(√)
33.弱势群体都是商业价值不高的受众,日益强调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新闻媒体对他们关注不够,可以谅解。(×)
34.新闻记者不能以慈善的名义向富豪、明星、政要等社会名人索取善款或者其他帮助。(√)
35.在法庭判决前,涉案当事人在报道中不能被称为“罪犯”,而是“犯罪嫌疑人”,不适用定罪倾向的描述,如“罪大恶极”、“拒绝认罪”等。(√)
36.罪犯是社会的败类,相关报道中可以用“恶霸”、“禽兽”、“畜生”等词语。(×)
37.在社会道德风气不改善的情况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水平不可能得以提高。(×)
38.新闻记者失德的最主要原因是生存压力太大。(×)
39.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甚至要比采写的基本技巧更加重要。(√)
40.新闻记者良好职业伦理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职业道德的学习与实践,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的整体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