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各级各类档案馆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津档〔2004〕35号)
【发布单位】天津市档案局 【发布文号】津档〔2004〕35号 【发布日期】2004-12-21 【生效日期】2005-01-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天津市
天津市各级各类档案馆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
(津档〔2004〕35号)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科学合理地设置本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加强档案馆的建设与管理,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天津市档案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各级、各类档案馆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市或区、县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和企业、事业档案馆。
综合档案馆是指按行政区域设置的,收集和管理所辖范围内多种门类档案的档案馆。
专门档案馆是指收集和管理某一专门领域或某种特殊载体形态档案的档案馆。
部门档案馆是指某些专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收集和管理本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形成的档案的档案馆。
企业、事业档案馆是指收集和管理本企业、事业及所属单位形成的档案的档案馆。
第三条第三条 本市各级各类档案馆依照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开展工作,主要承担下列工作任务:
(一)收集和接收本馆保存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二)对所保存的档案严格按照规定整理和保管;
(三)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提供服务;
(四)综合档案馆负责开展已公开现行文件资料向社会提供利用服务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档案馆的设置与管理。
第五条第五条 本市档案馆的设置应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重点发展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原则,根据需要适当建立部门档案馆和企业、事业档案馆,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关系协调、管理科学、具有安全保管与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能力、为社会各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的档案馆网体系。
(一)市和区、县应当设置综合档案馆;
(二)市可以设置城建、科技等专门档案馆;
(三)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设置部门档案馆;
(四)区、县以下不设专门档案馆和部门档案馆;
(五)大型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企业、事业档案馆。
第六条第六条 综合档案馆的设立,由市或者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的设立,由其业务主管部门向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的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企业、事业档案馆的设立,由设置单位按照档案馆设立的条件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可以设立。
经批准成立的档案馆由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向国家档案局申请档案馆名称代码。
档案馆的变更或者撤销,按照设置程序办理。
第七条第七条 申请设立档案馆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数量的档案。设立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档案藏量应达到50000卷(盒、册);设立部门档案馆档案藏量应达到20000卷(盒、册);设立企业、事业档案馆档案藏量应达到10000卷(盒、册);
(二)有符合国家有关《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的档案库房、工作用房和阅览室。设立综合档案馆建筑面积不应小于4000m2;设立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建筑面积不应小于1000m2;设立企业、事业档案馆建筑面积不应小于500m2;
(三)有必要的设施与设备、完善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四)有经过培训的档案专职工作人员及符合档案专业职称结构比例的中、高级档案专业技术人员;
(五)有开展档案业务工作的必要经费;
(六)具备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第八条 申请设置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向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设置档案馆的申请书;
(二)档案馆库房及业务用房建筑平面图;
(三)档案资料、设备数量统计表;
(四)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范围;
(五)档案馆业务经费来源及预算;
(六)档案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
(七)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简况及资质证书;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第九条 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单位提供的申请设置档案馆的材料进行审查和实地考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单位。
第十条第十条 综合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由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部门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由其主管部门提出,经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档案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一)列入市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20年,向市综合档案馆移交;
(二)列入区、县综合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10年,向区、县综合档案馆移交;
(三)列入专门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项目结束之日起6个月内,向专门档案馆移交;
(四)列入部门档案馆或者企业、事业档案馆收集范围的档案,自形成之日的次年6月30日前向部门档案馆或者企业、事业档案馆移交。
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者延长移交期限的,应当征得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档案保管的规范化、标准化;设置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配备防火、防盗、防水、防渍、防光、防潮、防尘、防高温、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设施,确保档案的安全;配备适应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技术设备,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部门档案馆对无需继续保存的档案,必须经过鉴定,进行登记造册,报请主管领导机关批准,并征得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方能销毁。未经鉴定、批准和同意的,不得销毁任何档案。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各级各类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涉及国防、外交、公安、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到期仍不宜开放的档案,经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期向社会开放。
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编制开放档案计划和实施方案,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档案。
档案馆应当设立阅览室,积极改善阅览条件,简化手续,为利用者提供方便。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区、县综合档案馆、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企业、事业档案馆应当每年在6月30日前,向市综合档案馆报送档案电子目录。
部门档案馆所保存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在本部门档案馆保存50年后向市综合档案馆移交。
设置专门档案馆、部门档案馆的主管部门在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党政领导和行政管理等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要按规定20年向市综合档案馆移交。
企业、事业档案馆所保存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流向,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及本市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对于擅自设立的档案馆,由有管辖权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予以撤销。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5年1月6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天津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津政发2010-35号)
津政发〔2010〕35号
关于印发天津市融资性
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天津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七日
天津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行为,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中国银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令第3号),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天津市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是本市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促进全市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和本办法规定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准入、退出、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
第二章 股东资格
第四条 法人或自然人可以申请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和本办法规定,履行股东职责,承担相应义务。
第五条 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法人应治理结构完善、管理运营规范、财务制度健全、经营发展状况健康稳定,并具备以下条件:
(一)依法登记注册并存续;
(二)出资额与净资产相匹配并且最近2年连续盈利;
(三)以自有资金出资且来源真实合法;
(四)无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自然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具有一定的经营风险识别能力和资金实力;
(三)以自有资金出资且来源真实合法;
(四)无违法犯罪和重大违规记录;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股权可依法转让,出资人所持股权自公司成立之日起1年内不得转让。
第三章 公司设立
第八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分支机构,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并核发《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注册登记后方可开展业务。
第九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2年。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在《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有效期满前2个月内,向监管部门申请换领新证。
第十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监管部门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不得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应不低于3000万元,全部为实缴货币资本,并由出资人一次实缴。
第十二条 申请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除满足本办法规定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二)有具备持续出资能力的股东;
(三)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从业人员;
(四)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五)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
(六)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审批分为批准筹建和批准开业两个阶段。
第十四条
申请筹建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向监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名称、注册地及经营所在地、注册资本和经营范围、股权结构(出资人名册、出资额及出资比例)等内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经公证或律师见证的出资人协议书;
(四)章程草案;
(五)出资人基本情况(其中,出资人为法人的,须提供机构简介、经年检合格的登记证书复印件、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近2年财务审计报告、人民银行信用信息系统出具的机构信用报告;出资人为自然人的,须提供身份证复印件、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人民银行信用信息系统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出资能力评估报告);
(六)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相关材料(包括申请人或其授权签字人签署的拟任人员任职申请书、基本情况登记表、任职承诺书、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人民银行信用信息系统出具的个人信用报 告);
(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八)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批准筹建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开业应向监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一)开业申请书;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申领书;
(三)股东会关于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的决议;
(四)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五)住所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材料;
(六)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
(二)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2年以上,并且最近2年连续盈利;
(三)无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四)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分支机构需拨付不少于1000万元的营运资金。拨付分支机构营运资金总额不得 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50%。
第十八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融资性担保公司在外省市设立分支机构应征得监管部门同意,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公司基本情况和拟设立分支机构的名称、注册地、负责人、营运资金数额、部门设置及人员基本情况等内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公司章程;
(四)营业执照复印件;
(五)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近2年财务审计报告;
(六)股东会或董事会关于设立分支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的决议;
(七)拟任分支机构独立董事、首席风险官和首席合规官的任职申请书、基本情况登记表、任职承诺书、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个人信用记录等;
(八)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应经监管部门批准,并提交以下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公司基本情况和拟设立分支机构的名称、注册地、负责人、营运资金数额、部门设置及人员基本情况等内容;
(二)公司章程;
(三)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股东会或董事会关于设立分支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的决议;
(五)拟任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申请书、基本情况登记表、任职承诺书、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个人信用记录;
(六)具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近2年财务审计报告;
(七)分支机构住所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材料;
(八)外省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还需提供所在地监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函和核发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九)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条 监管部门自收到筹建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分支机构申请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筹建的决定。
第二十一条
申请人应在批准筹建文件下达之日起60日内完成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分支机构开业前的各项筹备工作,并向监管部门报送开业申请书等。
第二十二条 监管部门自接到开业申请书20日内,对已批准筹建的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现场验收。验收合格的核发批准开业文件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 不合格的下达限期整改通知。在整改期限内拒不改正或整改无效的,监管部门撤销其筹建资格,批准筹建文件同时失效。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在取得批准开业文件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后30日内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领取企业营业执照。取得营业执照5日内报监管部门备案,并提交营业执照复印件。
第二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申请开业前,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主要从业人员应参加监管部门或其授权机构组织的任前培训或考核。
第四章 变更与终止
第二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分支机构有以下变更事项之一的,在办理工商登记变更前须经监管部门批准: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组织形式;
(三)变更注册资本;
(四)变更住所;
(五)调整经营范围;
(六)变更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七)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
(八)分立或合并;
(九)修改章程;
(十)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二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或分支机构向监管部门提出变更申请,应提交申请报告及相关材料。涉及《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内容变更的,应当向监管部门申请换领新证。监管部门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终止法人资格的,应在3日内报监管部门,并提交公司股东会决议或人民法院司法文书等相关法律文件,同时交回《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解散或被撤销的,应立即成立清算组,制定清偿计划并报监管部门备案,按照清偿计划及时偿还有关债务。在担保责任解除前,公司股东不得处置、分配公司财产或从公司取得任何利益。
第二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依法宣告破产的,应依照有关企业破产的法律规定实施破产清算。
第三十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终止业务活动,应在相关债务清偿完毕后,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公司注销登记。
第五章 业务范围
第三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经监管部门审核批准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全部融资性担保业务:
(一)贷款担保;
(二)票据承兑担保;
(三)贸易融资担保;
(四)项目融资担保;
(五)信用证担保;
(六)经批准的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第三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经批准可以兼营下列部分或全部业务:
(一)诉讼保全担保;
(二)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
(三)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四)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五)经批准的其他业务。
第三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为其他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提供再担保和办理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本不低于1亿元;
(二)连续经营2年以上且无违法违规经营记录;
(三)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吸收存款;
(二)发放贷款;
(三)受托发放贷款;
(四)受托投资;
(五)受托理财;
(六)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融资性担保公司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六章 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
第三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保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跨省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设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同时设首席合规官和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首席风险官应当由取得律师或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资格,并具有融资性担保或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
第三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 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与处置制度、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第三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真实记录并全面反映业务活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三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收取的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由融资性担保公司与被担保人自主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第三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有权要求被担保人如实提供资金、财产和财务状况资料备查,并有义务为其保守商业秘密。
第四十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与资金融出机构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业务合作关系,在合同中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责任分担比例等内容。
第四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与合作资金融出机构应当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信息的交换机制,加强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辅导和监督,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之间可以通过自愿平等协议,实行联合担保或再担保,并在合同中明确责任分担比例。
第四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可要求被担保人落实反担 保措施。被担保人可以自有或第三人合法的财产设定抵押、质押等方式,向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有关部门应比照金融机构依申请为融资性担保公司及被担保人办理相应财产他项权利的登记手续。
第四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以下监管指标要求,提取相应准备金: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
(二)融资性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
(三)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
(四)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
(五)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 产的30%。
第四十五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违反审慎经营原则或经营风险增大,监管部门可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提高担保赔偿准备金提取比例。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六条 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和风险监管计分制度,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经营情况、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实施持续动态监管。
第四十七条 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有权要求融资性担保公司报告工作或提供专项资料;有权约见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或进行必要的整改。
第四十八条 监管部门根据监管需要,可以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应予以配合,并按要求提供有关文件、材料。
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融资性担保公司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第四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在每季度终了后10日内向监管部门报告资本金运用情况和经营情况;终了后 30日内报送经营情况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机构概览等文件和资料。提交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十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等作出的重要决议,应于30日内报监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向监管部门举报和检举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八章 行业自律
第五十二条 天津市担保业协会为本市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各项政策、制度落实,了解机构需求,做好法律维权服务,开展担保业务人员培训、情况统计、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组织会员开展业务交流合作,协调会员与融资机构间相关事务活动。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 监管部门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的;
(二)违反规定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的;
(三)未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重大风险事件和处置情况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违反《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本办法相关规定的,监管部门可以责令限期整改、警告、给予罚款处罚;情节严重的,可撤销其《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构成犯罪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本办法的规范要求。
第五十六条 外商投资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七条 公司制以外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参照本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
主题词:金融 公司 办法 通知
(共印500份)抄送:市委办公厅,市委各部、委,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纪委办公厅,市高法院,市检察院,天津警备区,各人民团体。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9月21日印发
第三篇:天津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津政发〔2004〕7号)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津政发〔2004〕7号 【发布日期】2004-01-20 【生效日期】2004-01-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天津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津政发〔2004〕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财政局、市环保局拟定的《天津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OO四年一月二十日
天津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排污费资金收缴管理,规范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行为,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污染防治能力,改善我市环境质量,根据《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9号)和《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排污费征收管理工作。
第三条第三条 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必须按照国家和我市的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
第四条第四条 收缴的排污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全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第五条第五条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坚持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的原则,由市、区县两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环保部门统筹安排。
各级环保部门所需的经费列入本部门预算,由同级财政部门予以保障。
第二章 排污费资金的收缴管理
第六条第六条 排污费由市或区县环保部门按月或者按季属地化核定和收缴。
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电力企业的排污费,由市级环保部门核定收缴,其他排污费由区县级环保部门核定收缴。
第七条第七条 排污费数额确定后,由负责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环保部门向排污者送达《排污费缴费通知单》,作为排污者缴纳排污费的依据。环保部门根据《排污费缴费通知单》建立排污收费台账。
第八条第八条 排污者应当在接到《排污费缴费通知单》 7日内,填写财政部门监制的《一般缴款书》(五联),到财政部门指定的商业银行缴纳排污费。
对于未设银行账户的排污者以现金方式缴纳的排污费,由执收的环保部门使用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向排污者收取款项,并填写《一般缴款书》,于当日将收取的款项缴至财政部门指定的商业银行。
第九条第九条 市级环保部门收缴的排污费收入,按国家规定,10%缴入中央国库;90%缴入市级国库,作为市级财政预算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区县环保部门收缴的排污费收入,10%缴入中央国库;40%缴入市级国库,作为市级财政预算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50%缴入区县国库,作为区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商业银行应当在收到排污费的当日将排污费资金按照前款所规定的比例解缴国库。
第十条第十条 收缴排污费的环保部门应当根据《一般缴款书》 回联核对排污费缴库数额,及时与国库对账,并将《一般缴款书》回联与对应的《排污费缴费通知单》存根一并立卷归档。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各区县财政、环保部门应于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将本区县的排污费资金收缴情况书面上报市财政、环保部门。
第三章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当用于下列污染防治项目的拨款补助和贷款贴息:
(一)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包括技术和工艺符合环境保护及其他清洁生产要求的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
(二)区域性污染防治项目;
(三)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项目,包括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
(四)国务院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项目。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不得用于环境卫生、绿化、新建企业的污染治理项目以及与污染防治无关的其他项目。
第四章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市财政部门、市环保部门根据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编制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结合我市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重点,编制我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申请指南,指导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申报和使用。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申请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单位,应按照以下程序及要求进行申报。
(一)申报程序。申请由区县财政预算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的治理项目,项目单位应向所在地区县环保、财政部门提出申请。申请由市级财政预算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的治理项目,原则上由各区县环保、财政部门或项目单位的主管部门向市环保部门、市财政部门提出申请。
(二)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分为正文和附件两部分。正文为申请项目补助经费的正式文件,附件为每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项目的目的、技术路线、投资概算、申请补助金额及使用方向、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
申请使用贷款贴息的单位,还应当提供经办银行出具的专项贷款合同和利息结算清单。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市级财政预算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采取市级资助、区县配套、项目单位自筹资金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对申请的项目,经市环保部门进行形式审查后,由市财政部门、市环保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按项目的轻重缓急及专家论证结果排序,统一纳入项目库管理,并根据项目先后顺序及市级专项资金状况下达项目预算。
区县级财政预算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应结合本区县实际情况,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环保项目的实施,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投标管理规定,实行公开招标。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使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项目,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合同制,项目承担单位须与环保部门签订《天津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合同》,确保治理项目完成。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财政部门根据资金使用计划和项目进度拨付资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拨付,按预算资金管理有关规定执行。项目承担单位收到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后,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组织项目的实施。财政部门会同环保部门或委托相关部门对项目的实施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根据项目进度,检查治理技术方案的实施以及污染物总量削减措施的执行情况。项目完成后,环保部门、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时组织验收。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各区县财政、环保部门,应于终了后20日内,将本地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上报市财政、环保部门。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门对收取的排污费资金,在一般预算收入科目中“排污费收入”核算;对支出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在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中“排污费支出”核算。
项目承担单位对申请取得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相应的财务、会计处理。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本暂行办法的行为,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批准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天津市再就业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津劳办[2003]232号)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津劳办[2003]232号 【发布日期】2003-07-07 【生效日期】2003-07-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天津市再就业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津劳办[2003]232号)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行业局(总公司)及有关单位:
为切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积极探索创办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基地,根据《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津党发〔2003〕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制定了《天津市再就业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天津市再就业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二00三年七月七日
天津市再就业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津党发〔2003〕2号)精神,切实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大龄下岗失业人员(4050)尽快实现再就业,探索创办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基地。现结合我市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再就业基地是指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等多种投资形式创办的,以安置大龄下岗失业人员为主,其他下岗失业人员为辅,具有以工代赈性质的经济实体.该实体应具有企业法人资格,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条第三条 再就业基地应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社区服务业、手工业和种养植业的企业。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均可申办再就业基地。①企业产品和服务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和社会需求;②应有300平方米以上的经营场地和一定的生产设施;③就业岗位不少于100个,其中承诺临时安置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应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30%(预留空岗);④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比例达到企业职工总数60%以上。
第四条第四条 申办再就业基地的程序
(一)申请与审核。由组建再就业基地的经济实体按隶属关系向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或行业局(总公司)提出申请。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或行业局(总公司)进行初审,并提供下列材料:
1.创办再就业基地申请书;
2.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建立再就业基地的可行性报告及职工花名册;
4.再就业基地章程及有关规章制度;
5.经营服务厂房(场地)证明复印件;
6.承诺临时安置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具体岗位数量;
7.下岗失业人员证明材料(《下岗职工证明》或《就失业证》)。
(二)认定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或行业局(总公司)审查后,报市劳动保障部门经过项目论证、专家评审、实地考查等程序进行综合评估,符合条件的,认定为“天津市再就业基地”并颁发铜牌。
第五条第五条 再就业基地的扶持政策
(一)新认定的再就业基地,可按津劳局〔2003〕58号、118号文件认定为劳服企业、服务型企业和商贸企业,并享受相关再就业优惠政策。
(二)再就业基地由市劳动保障部门从再就业资金中给予资金扶持,资金扶持采取后置拨付办法,额度根据再就业基地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工作时间予以确定,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资金补贴具体标准是从业时间3个月以下的(含三个月),根据安置人数,给予每人每月40元的岗位补贴;从业时间3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的(含半年),根据安置人数,给予每人每月80元的岗位补贴;从业时间半年以上9个月以下的(含九个月),根据安置人数,给予每人每月120元的岗位补贴;从业时间9个月以上至一年的,根据安置人数,给予每人每月150元的岗位补贴;补贴最长期限不超过一年。
第六条第六条 岗位补贴申请、拨付、管理与监督
(一)审查-岗位补贴采取先发后补的原则。再就业基地必须每月按时向就业人员发放工资,于季度终5日前,向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或行业局(总公司)申请上季度的岗位补贴,并提交下列材料:
1.申请岗位补贴的请示;
2.从业人员名册;
3.职业工资表;
4.再就业基地开户行和帐户。
(二)拨付-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或行业局(总公司)对再就业基地材料进行审查,于季度后10日内报市劳动保障部门审核。5个工作日内调查核实后,将岗位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再就业基地的账户。
(三)管理与监督。再就业基地财务应设立岗位补贴科目,记载岗位补贴资金使用情况,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和指导。
岗位补贴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必须用于安置对象的基本生活,不得挪作它用。对弄虚作假,借安置为名,虚报、冒领、骗取和滥用补贴资金的,市劳动保障部门有权收回铜牌,追回扶持资金。
第七条第七条 再就业基地的管理
(一)再就业基地根据生产和服务需要,招用本系统和社会下岗失业人员,凭《再就业基地推荐信》接收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暂存其下岗失业证明或《再就业优惠证》。在基地工作满一年的下岗失业人员,如无其他问题应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下岗失业人员退出再就业基地时,需向主管区县劳动保障局、行业局(总公司)报告,并向市劳动保障局备案。
(二)再就业基地按月、季向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或行业局(总公司)报送生产经营、人员变化、劳动工资、减免税等情况统计报表。
(三)再就业基地实行年检制度。市劳动保障部门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调研、服务、指导帮助解决问题。每年第四季度对再就业基地人员安置、岗位补贴使用以及经营情况进行年检,年检不合格的不再给予政策扶持。
第八条第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以前有关再就业基地的政策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暂行办法为准。原再就业基地确实当年新安置大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可参照此办法执行。
第九条第九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解释。
二○○三年六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天津市关于加强和完善离休干部医疗管理暂行办法(津政发〔2005〕048号)
【发布单位】天津市
【发布文号】津政发〔2005〕048号 【发布日期】2005-06-16 【生效日期】2005-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天津市
天津市关于加强和完善离休干部医疗管理暂行办法
(津政发〔2005〕048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加强和完善离休干部医疗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五年六月十六日
关于加强和完善离休干部医疗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进一步完善我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机制,确保离休干部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财政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关于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00〕61号)和《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天津市离休干部医疗保障试行办法〉的通知》(津党发〔1999〕3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下列单位(不含驻津单位):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二)城镇各类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三)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四)其他有劳动用工和从业人员的单位。
第三条第三条 资金来源。
(一)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实行社会统筹,建立本市离休干部医疗统筹基金。该基金由用人单位每月按养老保险月缴费基数0.7%随其他社会保险缴费一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
(二)财政供给医疗经费的行政和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由市和区县财政部门按标准在年初预算中安排保证。
第四条第四条 资金管理。
(一)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每月按标准核拨到各区县、主管局(总公司)统一管理使用。市属离休干部医药费开支超出核拨部分,由主管局(总公司)先行垫付,每两个月汇总上报一次,于奇数月的5日前将汇总的超支情况报市劳动、财政部门,经审核认定后,当月给予解决。
区县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开支超出核拨部分,由区县自行解决。
(二)市财政供给医疗经费的行政和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由市财政按标准及时拨付各单位管理使用。行政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超出核拨部分,由市财政帮助解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超出核拨部分,原则上自行解决,确有困难的,向市财政部门申请帮助。申请财政帮助的单位于奇数月的5日前将汇总的超支情况报市财政部门,经审核认定后,当月给予解决。
区县行政和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超出核拨部分,由区县自行解决。
第五条第五条 医疗待遇。
离休干部医疗,参照《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暨服务设施标准》及有关规定执行,并根据离休干部实际医疗需要,本着宜宽不宜严的原则,另行制定天津市离休干部医疗待遇的补充规定。
第六条第六条 医疗服务。
(一)各区县、主管局(总公司)和单位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离休干部医药费的审核、报销和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保证离休干部医药费按规定实报实销,不得由离休干部个人垫付大额医药费。要结合本区县、本单位的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做法,提高服务与管理水平,方便离休干部就医。
(二)各医疗单位要提供及时、合理的医疗服务,既要保证离休干部医疗,又要加强管理、防止浪费。对于超出本办法第五条规定范围(抢救时除外)需由离休干部个人自费的药品、项目或服务设施,经治医生有责任告知离休干部本人、家属和单位,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并在医药费开支明细中标明。
(三)各级劳动、财政部门和离休干部管理单位,须设专人负责离休干部医药费的领报、核拨和结算工作。要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及时报销。
第七条第七条 组织领导。
(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做好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疗统筹金的征集、核拨和管理工作。
(二)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的保障工作,并做好对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医药费的帮助工作。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做好离休干部医疗服务的组织指导工作。
(四)各级组织和老干部部门负责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的政策指导落实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并做好离休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委老干部局组成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小组,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例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市离休干部医药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第八条第八条 驻津单位离休干部的医疗待遇,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九条第九条 本办法自2005年7月1日起执行。以往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