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根植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保公益之花
根植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环保公益之花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札记
简介: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是中国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5A级公募基金会。成立于1993年,隶属于环境保护部,是“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享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专门咨商地位”。
20多年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围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宗旨,开展了100多项环保公益活动。涵盖了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水环境和土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生态修复、低碳环保扶贫、环保社团小额资助、环境科普教育和环保表彰奖励等方面,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建设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环保主旋律 公益大舞台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是环境保护部主管的公益社团组织,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立,是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环保公益事业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欣然题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捐出当月全部工资。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国务院副总理兼
外交部长黄华、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蒋正华等先后出任基金会的名誉理事长。
从诞生时起,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就融入到时代环保的主题之中。20年前的先知先觉,把环保公益事业溶入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大势中;20年的梦想与期待,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大潮中正在变为现实。20年后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环保道路的鲜明旗帜。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围绕国家环境保护的中心工作,配合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忠实开展以护环境、惠民生、促和谐为核心内容的公益项目,不断发挥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领域公益为民的作用、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动员公众参与、促进和谐发展的推动作用和配合政府部门重点工作的助手作用,全面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继2008年获得民政部首次组织的社会组织评估4A单位后,在2013年第二次评估中荣升为5A级。是“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环境保护部“先进集体”。随着中国环境保护战略思想的转变,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围绕国家环保的中心工作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保护环境、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从类型上,已经完成了由单一的环保宣教类活动向宣传教育与环保资助、扶助等多种类型并存的转变;从项目组织形式上,实现了由自身项目向内外结合和指导资助共存的转化;从项目内容上,实现了围绕大气、土壤、水、固体废物等环境保护要素为内容的多元化;在能力建设上,实现了由单一团队向地方发展组织的拓展,分别在辽宁、山西、上海、桂林设立了代表处,在募集资金、开展公益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开展中华宝钢环境奖,推动社会开展环境保护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一个地委书记离休后回到家乡,一干便是20个春秋。他带领大家植树造林 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大地,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他就是第一届中华环境奖的受资助者。
中华宝钢环境奖,是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的社会公益性奖励,是新形势下顺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将环境保护的先进理念和具体实践进行弘扬和推广,服务于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2000年设立,每届奖励5名中华宝钢环境奖和20名优秀奖,奖金额度分别为50万元和10万元。截止2012年资金规模近一亿元,先后表彰奖励了145个单位和个人,遍及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海外国家和地区。在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了舆论宣传和辅助推进的作用。用环保公益扶助民生,架起联系群众的桥梁
环境是面向大众的,群体受益是环保公益的显著特点。区别于其他慈善组织,尽管环保公益难以靠“眼泪指数”打动人,但用环保公益扶助民生依然使人感动。
青海玉树藏族的村庄,大多还生活在无电的状态中,那里有一个叫才仁的孩子,今年5岁。他4岁那年哥哥按照藏族的习俗出家了,临别前哥哥对小才仁说,想我的时候你就看看月亮,那里有光,有光了就能看到我了。哥哥走了,小才仁始终记得哥哥的话,每当想哥哥的时候就去看月亮,可是哥哥常想月亮却不常有,他就想如果能天天晚上有月亮该多好啊!2010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开展了“三江源保护项目”,为这里的村庄安装太阳能照明。“叔叔,你能把太阳变成月亮吗?”“我们就是来安装月亮的!”“以后是不是天天晚上都有月亮啦?”“是的!”“太好啦!”小才仁高兴的跳呀蹦呀。小才仁哪里知道,他的哥哥在2010年4月14日的那场地震中已经逝去了。人们把沉痛深深地埋在心里,克服高原缺氧和运输的困难,尽量快地满足小才仁的愿望,能让他早日看到思念已久的哥哥。
自2010年以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分别在青海玉树、新疆喀什地区,投入2000多万元,为18个村8个学校安装了光伏集中发电设备,解决了村民和学生照明、看电视、用冰箱的问题。为109户牧民安装户用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解决分散居住条件下的照明、看电视的用电问题。为12100户牧民、31个边远学校赠送了13000套光伏移动发电照明设备,解决他们夜间室内或出行照明、手机充电等问题,受益人数达到两省22村39校的50000余人。利用水环境保护基金在全国范围内资助了百余项节水发明专利申请和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为新疆和内蒙的两个自然村实施饮水安全示范工程,使197户牧民喝上了干净的水,820人和6万头家畜受到保护。受助民众接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服务民生、促进和谐是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太阳能这种清洁的能源应用于民,解决偏远贫困地区的无电困难,以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既是一个低碳环保的项目,也是一个公益扶贫的慈善行动。
当生命枯竭,美丽还会存在吗?
近年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开展了濒危动植物的保护行动,这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开展的华南虎、红豆杉保护、“候鸟回归〃栖息地”保护、中国边境野生生物保护等项目,已经成功资助培育繁殖了2只华南虎、保护了4棵千年红豆杉古树、种植了80亩南方红豆杉育苗。在辽宁双台子河口、山东长岛、上海东滩湿地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线,对黑嘴鸥繁殖、候鸟饮水水质进行了保护。资助支持了40多个森林公安、海关口岸、边防部队和个人,开展打击盗猎、走私野生动物,以及野生动物制品非法贸易等行动,保护了东北虎、藏羚羊、穿山甲等一批野生动物,截获价值10多亿的野生动物制品。动物和人类一样,是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形式之一。当其它生物消亡人类也将无法存在。当生命枯竭,美丽还会存在吗,生物多样性保护任重而道远。
开展环境与健康治理行动,推动理念向行为转化 垃圾已经成为大城市发展的一大垢病。当地沟油、垃圾猪、腐败食物充斥在我们身边时,环境的就危害到了我们的健康。近年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北京等城市开展社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示范项目,先后为社区学校配置了9970余台餐厨垃圾处理机、垃圾分类回收箱、环保卫生间等设备,在社区学校开展了1000多场垃圾分类竞赛和推广宣传活动,编写发放《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环保节约小手册》20000余册,赠送环保购物袋、垃圾收集袋10万余只,不仅在推动市民垃圾分类行为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促成了北京市政府垃圾分类政策的出台。创新开展环保嘉年华项目,推进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环境教育是环保公益的一项重要内容,创新环境教育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9年以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先后在全国5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60余场活动,50万个家庭150多万人参与。环保嘉年华,是集互动参与和知识传播为一体环保游艺活动,通过家长和少儿的体验实践,实现牵手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会的目的。环保嘉年华活动吻合了公众参与的新特点,成为环保宣传教育的一面旗帜和典范,得到环境保护部及各地环保厅(局)的支持和推广。
实践生态修复和富民项目,集合社会公益的力量 西藏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16岁的藏族姑娘次松拉姆兴奋地说:“我家里饲养了30头牛,前几年放牛要到很远的地方,吃一天的草牛才能吃饱。现在省劲了,在村庄附近只需要3个小时牛就可以吃饱了,抽出时间可以照顾家人和学习了。” 这是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近三年来在高原地区开展生态修复、为民服务的一个项目,已经种植了5000亩高原生态草地。这也是为落实国务院《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年)》,加快推进西藏山南地区草业和农区畜牧业发展,解决冬春季饲草短缺、牲畜温饱问题、缓解草畜矛盾的民生示范项目。
发展需要资源,生存需要环境。也许我们不能彻底改变,但我们已经开始行动。多年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力所能及地实施生态保护项目,在河北、陕西等地种植1000多亩沙棘、大叶速生槐以扼制沙化荒漠化、防止扬尘;在山西、四川山区开展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保护水源;在西藏山南地区种植了2500亩生态草地,涵养、修复高原草场,并为牧民生产草料。围绕东北辽河流域生态治理,与辽宁省环保厅联合拍摄了八集辽河生态治理成果电视片,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展开宣传。编印十万套土壤污染、食品安全知识手册和挂图,向公众广泛宣传环境保护在土壤安全、食品安全的意义,配合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资助高校社团和NGO组织,联合更多环保力量
这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每年的6月至7月,在青海的克克西里,是藏羚羊和斑头雁迁徙繁殖的季节,此时藏羚羊和斑头雁同处在一个区域,藏羚羊的奶水滴在地上,被斑头雁吃掉就会生更多的蛋,斑头雁的粪便被藏羚羊食用就会产生更多的奶水供小羚羊吃,两者相辅相成,自然和谐。但总有一些盗猎者对它们进行猎杀和捡拾斑头雁蛋。多年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支持资助“绿色江河”等一些环保组织,开展长江源头冰川考察、高原地区斑头雁保护项目,激发了公众对长江源冰川和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的关注和保护。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杯水车薪力虽薄,众人心齐泰山移。近年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开展的针对大学生 “全国高校环保社团小额资助”、“绿动未来计划”、“水专项资助”和“辽宁环保123工程”、“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以及“山西高校大学生小额资助”等活动,得到了百盛餐饮集团、上海通用汽车、辽宁和山西等地企业和组织的倾力支持,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188 所高校的347个社团和一批环保专业的贫困学生获得资助,19个环保科研应用项目项获得发明专利,连续多年资助由农工党中央发起的“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以及中华环保联合会“全国民间环保组织发展论坛”、女美术家协会《女娲补天》环保作品画展、援藏基金会西藏太阳灶项目、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的净化水试验项目、绿家园“湿地自然保护区调研项目”等均产生了积极的意义,显现出了环保联合的力量。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在中国环境保护的大潮中,始终以环保公益为己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5年获得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专门咨商地位”,2007年获得环保总局 “全国环保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获得民政部首次组织的社会组织评估4A单位;2009年获得环保部直属机关党委“先进党支部”;2010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2011年被环境保护部评为“先进集体”;2012年被环境保护部机关党委授予“创先争优优质服务窗口示范党支部”,2013年在民政部组织的第二次社会组织评估中获得5A级。
责任一小步 公益一大步。环保公益与慈善不同,对环境而言,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体,人人又都是被环保的对象。一件事情如果人人有责,就会变成人人无责了。如何把宽泛的环境保护变成具体实在的公益项目,是萦绕在环保公益面前的一个大课题。20年来,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围绕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惠民环保、环境意识宣传等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努力把远的拉近、虚的变实,由面到线、由圆到点,开展看得见、摸得着,公众参与、民众受惠的环保项目。在一些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环保公益项目,充分发挥了社会公益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纽带和助手作用,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用好公益诉讼 建设生态文明
用好公益诉讼
建设生态文明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检察院
崔海波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有机会与大家在一起学习、研究、交流关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用好公益诉讼
建设生态文明》,汇报内容如有不妥,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中国环境现状及公益诉讼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相当严重,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对人们的生活、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虽然局部城市的环境污染得到一定控制,但是整体的生态环境还在恶化并向农村蔓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的环境法律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在逐步要求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作为法律发展的外部动力,也在积极推动着法律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按照传统诉讼法理论,只有与诉讼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才可以提起诉讼。但是由于环境侵害往往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广泛性,环境公益的损害不一定与个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提出可以改变目前公民起诉无门的尴尬状况,对于中国目前环境状况的改善以及环境管理方面的改进都具有重大意义。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是党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构建权力监督制约体系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2届国际检察官联合会年会的贺信中特别指出:“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负着重要责任。中国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一支重要力量。”张军检察长多次强调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大论断,紧紧抓实抓好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因此检察机关应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法律监督职能,大胆实践、勇于担当,为完善公益诉讼制度的顶层设计提供有效经验,促进国家和社会良法善治的实现。
二、准确把握检察机关生态保护公益诉讼的实践情况
(一)实践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本院深入践行共赢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推进,客观来说,检察机关与被监督机关的法定职责本质上是一致的,工作目标、追求效果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障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当然包括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我们进一步更新了监督理念、改进了工作方法,增强监督智慧、法律智慧、检察智慧、用精用准、用足用好法律赋予的监督手段、综合运用批捕起诉、抗诉、纠正意见、检察建议等多种方式、切实办理好每一起生态环境案件,保障各项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推进,从而实现依法行政、保护公共利益、加强检察监督的统一。
1、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配合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严格治理和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各种环境污染,助力推动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污染防治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环境建设,积极参与各类污染防治活动、保持专班不散、力度不减、敢于动真碰硬、打好持久战、阻击战和阵地战,严厉惩治各种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
如去年在开展“四平市矿山整治专项检察监督”活动中本院发现,位于四平市铁东区山门镇龙王村周家沟西侧四平市实验林场辖区的林地内,张某未经批准擅自改变林地用途,超面积侵占林地进行采石,致使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四平市林业局对辖区森林资源具有监管权和行政处罚权,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上述违法行为人毁坏林地的违法行为予以严肃处理,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责令其限期恢复被毁坏的林地。但在本院发出检察建议之前,被毁坏的林地未恢复原状,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处于受侵害的状态,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本院依法向四平市林业局发出检察建议,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张某毁坏林地违法行为的有效监管,责令其限期彻底恢复林地原状;或者责令其足额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并对处罚主体临时占用林地情况进行处罚。四平市林业局收到检察建议后,已经整改落实到位。
2、提前做好工作部署,在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依法追究其侵害生态环境的责任,加强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与刑事检察部门的协作,做好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涉嫌刑事犯罪或者违法执法案件的线索移送,另外要积极参与生态功能建设,跟踪监督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修复工作,加大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专项调查,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履职或起诉。
如去年我院办理的一起非法狩猎野生林蛙案件中,在2019年10月,郭某在没有取得狩猎证的情况下,在禁猎区、禁猎期内,在石岭镇小孤家村郭家沟屯南边地头的泉眼河沟里使用自家农用镐非法捕猎野生林蛙87只,并将87只林蛙用盐腌死后进行晾晒。2019年11月19日,四平市森林公安局在郭某家查获的死体风干林蛙经吉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鉴定:“鉴定的87只蛙为中国林蛙(蛙类已经风干),保护等级为“三有”(有益、有经济价值、有科研价值)野生动物。”根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国家林业局令第46号、2017年9月29日公布、2017年12月15日施行)对“无尾目
所有种”项对林蛙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的评估标准为100.00元∕只,故被告郭某因其非法狩猎行为造成国家野生动物资源损失人民币87只×100.00元∕只=8700.00元。被告郭某的行为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2019年12月9日,铁东区人民检察院就本案通过正义网发出民事公益诉讼诉前公告,公告期满后,无法定机关或有关组织向检察机关书面反馈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020年1月20日,本院向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法院提起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支持了检察机关就民事公益诉讼全部诉讼请求,以非法狩猎罪判处郭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六个月,赔偿国家野生动物资源损失8700元,并在省级新闻媒体上向社会公开赔礼道歉。
保护野生动物不仅仅事关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还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该案行为人非法狩猎野生动物的行为不但承担了刑事责任,而且还通过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让行为人承担了相应的民事责任。此案的成功办理使行为人充分认识到了野生动物资源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也同时对其他人起到了警醒作用。检察机关通过司法途径有效的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为促进社会、行政、司法三者共同保护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通过开展行政公益诉讼诉前听证会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深化检务公开、自觉接受监督,确保案件得到依法正确处理,使各方代表更加了解公益诉讼的意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如今年在办理一起扬尘污染案件中,在2020年4月28日,经本院实地踏查发现,四平市铁东区环城一级公路位于城东乡河夹信子村李明修理厂旁边、永乐村四平市鸿发养殖合作社院内及铁东区洁净煤配送中心对面一场所共三处存在露天堆放大量砂土,没有按规定采取密闭、围挡、覆盖等防尘措施,易造成扬尘污染空气环境,社会公共利益持续处于受侵害状态。四平市铁东区城东乡人民政府作为主管单位对上述违法行为未能正确进行有效监管,属未依法履职。本院依职权向四平市铁东区城东乡人民政府提出检察建议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督促指导本辖区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对上述三处露天堆放砂土,未按规定采取密闭、围挡、覆盖措施的行为依法向有关部门报告。为减少沙尘污染源,规范露天砂土堆放,在全乡加强隐患排查,集中整治此类问题,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针对此案本院于2020年6月5日本院针对此案召开了听证会,邀请了人民监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益保护督察员、铁东区人民政府代表、四平市生态环境局铁东分局代表和四平市自然资源局铁东分局代表七位同志参加此次听证会并担任听证员。听证会主要围绕被督促履职部门辖区内存在污染大气环境问题,对该行政单位未依法履职案进行听证评议。会上,本院承办部门负责人详细介绍了案件办理情况,阐明事实、理由以及法律依据,出示了相关证据材料。被督促履职部门对本案进行了阐释说明,对案件事实、证据以及相关法律依据没有任何异议,自愿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建议,表示立即整改并以后积极履职,杜绝此类现象再发生。七位听证员针对此案依次发表了意见,纷纷表示该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律依据充分,支持检察机关督促相关行政单位积极履职,希望下发检察建议书督促行政机关履职的诉前程序成为常态化。听证会会议结束后,本院承办部门以公开宣告的方式向被督促履职部门送达了检察建议书。公开听证会使相关行政机关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增强了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主动性,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维护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本院自觉接受了社会监督,提高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办案的公信力,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保障了司法的公开、公平、公正。
(二)存在的问题
提起公益诉讼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责。基层检察机关履行好公益诉讼职责,对提升公益诉讼工作的总体成效起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从媒体曝光的损害公益事件来看,涉及地域面积广、受害人众多、造成轰动效应的重大事件并不十分突出,但在区县范围内的涉公益事件时有发生,怠于履行职责或者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现象也多发生在基层行政机关。因此,基层检察机关可以说是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主要力量。有关试点情况表明,“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检察机关主要是基层人民检察院,被诉行政机关主要是县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最高人民检察院曾对2018年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情况进行通报,其中指出,截至2018年11月,全国基层检察院已全部消灭立案空白和诉前程序办案空白,实现了公益诉讼办案的全覆盖。
但基层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工作仍面临思想认识不到位、发现案件线索难、办案力量和办案能力不足、配套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
1、思想认识尚不到位。与司法体制改革中的一些“自生自发式”改革不同,公益诉讼制度改革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径,先由中央形成决策部署,再经人大授权开展试点工作,最后修改法律全面实施。对于该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基层检察人员认识不足,对于如何开展此项工作更是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2、发现案件线索难。只有发现案件线索,基层检察机关才能提起公益诉讼,但是,多种原因导致基层检察机关发现案件线索难。例如,就社会公众而言,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观望者多、举报者少。由于外来案件线索匮乏,基层检察机关所摸排的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大都来源于本院办理的刑事案件。
3、办案力量和办案能力不足。提起公益诉讼是基层检察机关新增的职能,过去民事行政检察部门的办案力量和办案能力难以满足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特殊需求。与传统的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主要以书面审查为主不同,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基层检察人员需要发现线索、调查取证、委托鉴定、进行外部沟通和协调、出席庭审,同时需要具备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基层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案多人少”的矛盾更加凸显,基层检察人员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也更加突出。
4、配套机制尚不健全。公益损害具有主体不特定、涉及面广、恢复周期长等特点,公益损害的赔偿费用往往数额较大,且使用方式多元、周期较长,因此,需要在公益诉讼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方面形成长效机制。但目前,我国在公益损害的鉴定、环境损害修复资金的管理等方面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对赔偿认定和裁判执行等造成了影响。
5、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诉前公告时间周期与刑事案件办理期限冲突的问题。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系刑事诉讼与民事公益诉讼两类案件的合并审理。在办理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诉前公告是人民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必经程序,公告期为一个月,期满后无法定机关或有关组织向检察机关书面反馈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将由检察机关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线索主要源于刑事检察部,刑事检察部受理后,本部门开始进行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立案并公告,由于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诉前公告时间周期长,因此存在公告时间周期与刑事案件办理期限冲突的问题。
三、科学谋划检察机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后,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权转移至监察机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要求是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阐明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专门作出说明,强调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有利于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完善行政诉讼制度。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完善现有公益保护体系、促进依法行政、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成为检察机关新增的一项重大职能,关系到检察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完善。传统的民事行政案件审查主要以书面审查为主,遵循不告不理的一般原则。公益诉讼案件要求检察机关主动作为,包括主动发现案件线索,通过询问、委托鉴定、评估、审计等方式确定公益诉讼案件的办案方向,以公益诉讼人身份提起诉讼,并且在法庭上进行举证、质证和辩论,等等。因此,检察机关在思想上应当由被动审查转为主动出击,积极开展公益诉讼工作,打开工作局面。
2、拓宽案件线索来源渠道。完善检察机关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线索发现和移送、案件协查、结果反馈等工作机制,深入摸排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形成以公益诉讼检察部门为主导,刑事检察等职能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强与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管理、国有土地保护等有关的行政执法部门的信息沟通,充分利用行政执法与检察工作衔接平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搜寻案件线索;加强与监察机关的联系,完善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工作的衔接机制,明确案件线索的移送与反馈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认识与了解,鼓励人民群众积极提供案件线索。
3、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加强民事行政检察队伍建设,选配有调查核实、出庭应诉工作经验的检察官充实民事行政检察队伍。针对专业知识欠缺和素质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专题讲解、案例分析、庭审观摩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不断提高检察官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能力和水平,保障办案质效。注重遴选和招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民事行政检察队伍。可以结合司法责任制和检察官员额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专门的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办案团队,从而保障办案力量与公益诉讼案件数量相适应。
4、完善相关配套机制。完善诉前沟通机制,基层检察机关收到案件线索后,可以根据线索的来源、涉及问题的性质等,及时与政府部门进行沟通。需要进入诉前程序的,依法发出检察建议,并努力协调促进落实。可以探索建立适合本地实际的公益诉讼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监督监察机制,规范赔偿金的收取使用,确保公益损害得到有效弥补。同时,也可以将资金用于公益诉讼案件的鉴定,解决鉴定费用来源问题。
第三篇:环保生态文明(本站推荐)
环保生态文明
地球!我们的家园,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家园,还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在从前我们的家园四季优美、风景如画、空气清新、晚上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特别漂亮,可是现在呢?大气污染、空气污染、水流污染、乱砍乱筏树木。还有我们周围的环境,等等之类,可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让我们的家园恢复以往的美丽呢?
大地!母亲,我们的母亲,现在已满目疮痕,地球与人类的生存可谓是息息相关,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拯救地球就是拯救自己,人类砍伐树木,污染河流,大量的向空气中排放二氧化碳,这就是在破坏我们的地球,破坏我们的家园,人类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同时,也是在毁灭着自己,要拯救人类自己的同类,唯一的途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拯救地球,减少破坏,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就好像人类只有一次生命一样。
我们应该努力去保护我们的家园,去保护我们的环境。水流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们向河流中排放污染物,把垃圾丢入河水中,等等对水流污染都非常严重,而我们平常吃的水也不例外有污染物,这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害的,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可以不断再生,长期为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不仅仅是人类的生存所遭受威胁,还有其他的动物、植物,砍伐森林使许多动物无家可归,许多物种频临灭绝。无休止地砍伐热带雨林,许多红猩猩无家可归,许多植物从此消失,这些都是人类一手所造成的,这些事情的严重性应该让我们注意到,环境破坏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去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不是说说而已,应付出些行动,如不乱丢垃圾,少使些能排二氧化碳的东西,少开车,保护河流,多种植物,少砍伐些树木,不随地吐痰,以身作则带动我们身边的人们,多做些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家园的事,天空蓝蓝、绿树成荫、花草鲜美,这个场景是多么美丽的呀!所以我们所想的环境出发,来共同维护环境的清洁,我美丽保护大地,地球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应像善待自己一样善待地球上的每一个动物、植物。只有保护它们,爱护他们,才能给我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使人类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让我们自己用双手来吧我们的环境给改变吧!让我们的大地母亲打扮的更加美丽些吧!只有好好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上的资源,地球才会造福于我们啊!
第四篇:生态文明建设与节能环保
环境保护概论
课程论文
专 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姓 名: 孔祥龙 学 号: 20124121057
2014年12月18日
生态文明建设与节能环保
孔祥龙 20124121057 化学工程与工艺(1)班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可持续性,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
1.1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1.1 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与全球严重的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充分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大多采用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忽视了生态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首先是水体污染严重。目前我国每年废水排放总量为400多亿吨,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导致全国约有50%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约有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还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其次是大气污染严重。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城市中,70%处于或超过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再次是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0亿亩 ,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此外,还有荒漠化和沙漠化威胁 ,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日俱增。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1.2.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首要问题是提高人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经济落后的忧患意识较重,但对于环境保护落后、生态建设落后的忧患不够,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内在关系和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导致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摆在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位置和高度,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积极推进绿色消费,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是不要发展经济,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发展低能耗、高环保型企业。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农业、林业、旅游、交通、清洁能源、环保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发展生态产业,形成生态经济“产业链”。同时,坚持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开发与建设并重,加强生态资源的补充和培育,进一步夯实生态经济的基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完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健全目标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估管理办法,探索和推行绿色GDP考核办法。1.3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最关键的是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逐步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其次,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基础,“好”的体现之一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要让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为两根“高压线”,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最后,国家应出台相关的制度,并严格实施。完成硬指标要出硬招数,不动真格的换不来蓝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严肃法律制度、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政绩督察制和行政问责制,对那些我行我素、无视法纪、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人要坚决惩处,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绝不允许“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再出现。2.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2.1节能减排的形势
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去年以来,全国上下加强了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制定了促进节能减排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做出了工作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去年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目标,加大了“十一五”后四年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更为严峻的是,今年一季度,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长过快,占全国工业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近70%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等六大行业增长20.6%,同比加快6.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扭转,不仅今年节能减排工作难以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节能减排的总体目标也将难以实现。2.2节能减排的意义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这种状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不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是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2.3节能减排的着手点 2.3.1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专业化分工和提高社会效率为重点,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满足人们需求和方便群众生活为中心,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高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要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2.3.2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加快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业园区建设,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能源消费、工业固体废弃物、包装废弃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3.3要强化技术创新。
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要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2.3.4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考核机制。
要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机构,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政策措施。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节能降耗活动、减量减排技术创新补助等。要把万元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建立健全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保障机制,将降耗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考核体系。2.4节能减排的措施
1.首先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2.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水资源节约项目。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
3.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深化循环经济试点,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4.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加快建立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5.夯实基础,强化节能减排管理。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6.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
7.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
8.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宣传日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
9.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在节能减排工作中,中央政府将率先垂范。今年全国要推广高效节能产品5000万支,中央国家机关将率先更换节能灯。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9-11-19(03).[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
[4]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45..[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第五篇:十九大报告之生态文明建设
1.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2.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3.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4.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5.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6.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7.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8.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
9.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10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