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时间:2019-05-13 03:2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微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微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篇:小微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经济转型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知识研究)

一、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对于小微企业的研究重视主要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1、关于从银行角度来研究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知识

李雪梅(2010)在文章《金融如何进一步完善小企业融资服务》认为小企业与银行合作融资业务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企业的 进一步发展。作为银行业,改善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快业务创新,使我国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得到改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银行业而言,完善小企业融资服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林波(2010)和王国才(2010)分别以民生银行和工商银行为载体,阐述了两家银行先行开展小微企业所取得的成绩。而周斌(2012)在《民生银行——谈小微企业融资之道》中指出民生银行在全国有400多个网点,小微企业融资仅仅是它的一个方面,它现在有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民生银行将把小微企业变成零售部门。宋萌萌(2011)在论文《小微企业融资之银行策略研究》中指出,银行不愿意为小微企业贷款的根本原因:第一,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较高;第二,按照服务大企业的传统模式开展的小微企业信贷,人工成本太高;第三,由于监管机构对于与农行的不良贷款生成状况有严格要求,银行往往担心会因为小微企业贷款的高不良率而被问责。彭凯和向宇(2006)提出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原因,在我国开展小微企业贷款有优势也有困难,这些困难除了观念上的、风险上的制约,更主要的是人力成本难以控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我国经济未来更好更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关于从小微企业本身角度的研究

龙永图(2012)在“首届中国创业家联盟论坛举行 小微企业‘抱团取暖’”上指出,国有企业和一些大型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骨架,草根企业,小微企业才真正是中国经济的血和肉,它们承担着解决民生、解决社会稳定的重任。凌宁(2012)在中国科学报《小微企业脱困如何标本兼治》对小微企业的生存现状表述现在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严重。2008年时主要是外部冲击,现在则不仅是出口,内需也在萎缩。尚福林(2012)在“2011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评价会”上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四个认识”:即更加深刻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支持实体经济的关系、更加全面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银行战略转型的关系、更加充分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推进金融创新的关系、更加辩证地认识服务小微企业与加强风险管理的关系,进一步抓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引导、信贷投放、机构建设和外部联动等工作。揭筱纹(2011)在《学者:打开小微企业发展的“玻璃门”》中指出小微企业的资金链一直都是不畅通的,国有银行以风险大为由很少给小微企业贷款,民间资金也难以到位,这不畅通渠道让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常常碰到“玻璃门”。历以林(2011)《将小微企业划分出来定做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体系,减轻小微企业赋税。保育均(2012)在《谈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中指出,小微企业和政府之间最大的障碍是信息不对称。

3、关于从民间融资角度研究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知识

罗丹阳(2009)在《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通过考察中小企业自主创造的民间融资方式,发现包括私募股权融资、企业债融资、民间票据融资、商业信用等在内的民间融资能够适应中小企业的特殊融资需求。邵燕翔(2007)在文章《浙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问题探讨》通过对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特点的分析,肯定了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指出了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融资消极因素,从而提出了引导和发展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对策。嘉思瑶和宋若锋(2009)《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行为探讨》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青睐民间融资原因分析提出放开民间贷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良好途径。吴晓求(2012)《规范民间融资为小微企业提供新融资渠道》认为,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不意味着对民间融资合法性的肯定,但规范民间融资对温州及至全国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二、国外研究概况

从目前国外文献资料来看,国外对于小微企业的研究可以分为关于研究对象数学建模方面的研究和关于研究对象理论方面的研究。霍尔斯特.艾莉森(2004)的文章《以学习型社区的倡议或增长的鼓励措施来吸引微型企业》中以微型企业在社区产业园中的人力资源利用为基数,利用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来验证人力资源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林德尔.L.纳帕德罗(2008)为代表德作者在《商业支持和技术平台对南非小企业德贡献》以南非德小型商业支持和技术“孵化”为切入点,说明了南非发展小微企业需要哪些支持。比塞尔.米安妮(2005)在文章《对小企业和微型企业连续资本支持》中利用计量模型来验证人力资源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史帝夫.贝克和蒂姆.奥隔登(2007)在《谨防小额信贷贷款》认为,小微企业德信贷将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增长的新突破,但因为小微企业自身方面的缺点,所以要格外担心出现的坏账。克劳迪.奥冈萨.雷斯维加(2006)在《什么影响新老企业扩张?在俄罗斯小公司的证据》通过数据模型来阐述俄罗斯的微新企业(微型创新企业)在融资方面所遇到的困难,但并未就这些困难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索罗斯坦.贝克(2007)在文章《世界各地的中小型企业》中提出了小型企业的重要性及它在非正规经济的营商环境下的不同层面的指标。这样可以发现,几个层面的商业环境,如更好的进入和信用信息共享,降低成本,都将对小企业控制成本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第二篇: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

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

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开展了“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微课)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教师在选题设计和拍摄制作视频时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为核心内容,同时提交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短短三个月的征集期间就收到近1000位教师提交的各类参赛微课作品1700多节。2012年3月,佛山市又启动了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作品大赛(活动网站为:http://hudong.fsjy.net),该活动已成经佛山教育信息化的口碑项目。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在区域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的定义、内涵、组成、分类、特点、建设途径和流程、应用方式;从区域层面统筹“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多个核心环节,并进行整体研究、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与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联合开发集上报、管理、点播、交流、研讨、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区域性微课管理平台,已在实践应用中产生了良好的效益。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提高学生、教师、家长的写字能力和鉴赏能力,传承中华文化。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四、结束语

从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当然,“微课程”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第三篇: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四是微课程切入课题迅速,讲授线索清晰,总结收尾快捷。

(二)微课程的设计开发研究

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学习资源,高质量的微课程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因此设计开发高质量的微课程将是当前的重点问题。

通过统计分析可知,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12篇,占总篇数的18.8%。胡铁生是我国微课资源库的开发者,其认为微课程的开发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现有的优秀完整课例或视频课例中经加工改造完成;二是原创开发,即设计开发一节全新的微课程。一节新的微课程的开发要通过合理选题,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撰写视频字幕,拓展其他资源等过程。金陵认为微课程是对原有课程的再开发,在原有课程分解到课时教学的基础上,再把课时教学继续分解若干个微小课程。李玉平认为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实质是精细观察和深度思考,是从一个个小细节中发现亮点,通过不断追问,将看似价值不大的叙述开发成策略、梳理成故事,通过后期制作形成。以上学者阐述了微课程的内容设计来源以及制作过程。梁乐明等在《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一文中,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构建了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包括前端分析、微课程要素与设计、评价与反馈等环节。这一设计模式的提出为我们设计制作微课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黄建军等在《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阐述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和教学语言设计等。

以上阐述表明我国对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的研究较少。今后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将更多由一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程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三)微课程的应用研究

通过内容分析可知,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程在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面的应用。微课程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发展契机。因此微课程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微课程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的方式突破了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变革教师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将更有效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又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和反思,分享到的不仅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更是各自的教学智慧,这种研修方式更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刘静波认为教师通过制作微课程,不断深入反思,归纳总结,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教师可以将隐性成果显性化,显性成果标准化、研究成果传媒化、科研门槛草根化,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以上学者分别是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化学习角度阐述微课程的应用。微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凝练,讲解清晰易懂,形式活泼新颖,因此每一节微课程都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何将这种教学资源整合到具体学科的常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借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目前微课程与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应用研究较少,主要有刘文忠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顾柳敏的《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钱柳云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刘文忠的研究表明,微课程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此研究没有选取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在教学中进行实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结论有待考证。顾柳敏选取“地球的自转”为教学内容,利用微课程资源以翻转课堂的方式教学,这种探究是在微课程理念下,对新的学习模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以上研究表明一线教师已在课堂教学中将微课程与具体的科目相结合进行实践研究,目前这种研究的层次比较浅,微课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课程,适用于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实践检验。

二、微课程发展趋势分析

(一)微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

微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应具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目前还没有极具说服力的实例研究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可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基础上参考借鉴,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要抓住微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微课程的“微”特征,通过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总结得出。今后微课程的实证研究将更多关注具体科目、具体内容的微课程设计,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常规课堂教学中,以检验微课程的应用范围和效率。

(二)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培训

目前微课程的数量不断增多,但是质量远不达标,利用率较低。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领军人,掌握学生的水平情况以及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一线教师创作微课程不但能保证微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目前很多教师没能把握微课程的基本核心理念以及制作技能,应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创作技能培训,使微课程成为每个教师都能创作的教学资源。

(三)拓展微课程的应用领域

目前微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初见成效,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拓展。今后将更多关注其“与不同的学科、不同群体进行整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微课程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今后微课程将更多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某种绿色环保理念,或通过微课程进行某一生活技能等。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本文选自《教育科学论坛》2014年第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理论基础

时间:2013-10-8 22:37:36 作者:未知 来源:原创 查看:371 评论:0 内容摘要: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J_D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在1998年开展了微型课程(Micro LESSON)项目。项目主持人Philip Wong教授认为,微型课程是运用计算机通讯技术(ICT)来达到特定目标的小教学材料(Chee & Wong,2011)。微型课程一般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l-2个学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刘运华等,2005)。由此可见,微型课程(Micro Lesson)针对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完整的教学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教与学,时间与规模都是微型的,而微课程则以微视频为核心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可以整合常规课程教学,也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发展所用;微型课程基于现实的学校课堂教学,属于正式学习范畴,而微课程则适用于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或兼而有之。

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 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

2、国内的主要研究观点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他认为,微课程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挣l生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另有研究者认为,微课程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当然,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3、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眭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人”“合作学习” 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佛山市率先启动“微课”建设,现已征集超过3000节优质微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覆盖“小、初、高”各学科的重点和难点,点播数超过100万人次,深受师生欢迎。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 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也将“微课”纳入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

深圳市自201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课例视频资源的征集及在线展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步搭建起了覆盖全市中小学各学段学科、与教材同步、成系列化的优质课例视频资源库,其中特别强调课例视频建设要逐步向精品化、微型化发展,要求征集的30%-50%为“微课”课例视频。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 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专项课题。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2004年7月,英国启动教师电视频道(www.teacher.tv),每个节目视频时长15分钟,频道开播后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资源的积累最达到35万分钟的微课视频节目;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因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Microlecture)而声名远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2.国内的研究者的主要观点 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而即使是名称相同,其界定的范围、资源组织模式也不尽相同。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田秋华老师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刘素芹均提出,微课程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式,应将其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他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他认为,微课最初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它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是由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组成的一个资源应用生态环境。它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机组成和可扩充性、开放性、生成性、发展性。而微课程是“微型网络课程”的简称,除了相关的资源外,还包括相应的教学活动,是某门学科知识点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

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三、国内“微课程”的开展现状及成效

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下,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实践中成长,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课程和案例。

广东省于2010年建设了“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应用名师课堂的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的内容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使名师课例在时间上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接受;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

2010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开展了“佛山市中小学新课程优秀课例片段(微课)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要求教师在选题设计和拍摄制作视频时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以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为核心内容,同时提交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短短三个月的征集期间就收到近1000位教师提交的各类参赛微课作品1700多节。2012年3月,佛山市又启动了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作品大赛(活动网站为:http://hudong.fsjy.net),该活动已成经佛山教育信息化的口碑项目。佛山市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在区域实践中不断完善微课的定义、内涵、组成、分类、特点、建设途径和流程、应用方式;从区域层面统筹“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多个核心环节,并进行整体研究、系统思考和顶层设计;与广州市远程教育中心联合开发集上报、管理、点播、交流、研讨、共享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区域性微课管理平台,已在实践应用中产生了良好的效益。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

2010年,天津市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空中课堂”项目实现了向小学拓展。其中《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时长在15分钟左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既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有利于基于班级授课模式下的集体学习和巩固练习。2010年秋季至2012年春季,天津市小学阶段《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成功录制、上线发布、推广应用,有效弥补了小学书法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提高学生、教师、家长的写字能力和鉴赏能力,传承中华文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他在博客中提供了很多样例,设计了微课程的开发指南,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四、结束语

从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看出,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实现了对教师“教”的资源和学生“学”的资源的有效补充,提供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现模式。当然,“微课程”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第四篇: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是承认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前提下,以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而且在不断研究和分析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虽然各有侧重,但主要着眼点还是比较集中。傅晨(2001)指出,“由于资源禀赋不一样,各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差异很大。在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走一条能够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同时又能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地区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顾焕章(1998)指出,“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他认为,“从改革的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改变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还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特征,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听之任之,无所作为。相反,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作为宏管理主体,对农业产业化应加强政策指导,并制定可行的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国外: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创立了人口流动模型,这个模型解释了在城市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不断流入城市的这种矛盾现象。托达罗的建议是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发展农村工业。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1.2模型分析

刘易斯模型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即城市的劳动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如图中WS所示。

最初的资本为K1,雇佣的劳动为OL1时,资本家的利润所得为D1WF。因为假设利润全部用作新资本投资,资本量由K1增加到K2,继而增加到K3,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即劳动需求曲线也相应地由D1(K1)外移到D2(K2)和D3(K3),这三条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WS分别相交于L1、L2、L3,OL3>OL2>OL1,说明劳动就业随着工业部门扩张而增加了,增加的数量及劳动力转移量分别为L1L2和L2L3。因为劳动供给曲线WS是水平的,L1L2和L2L3是可能存在的最大的劳动转移量。直到农村的剩余劳动转移完之后,农业的边际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农村劳动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时工业部门再想得到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得提高工资水平,这样劳动供给曲线开始往右上倾斜,如图中虚线SS′所示。这时就到了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劳动和资本一样都属于稀缺要素。

1.2、刘易斯模型是否适用于中国实际?

刘易斯模型假设发展中国家存在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即二元经济结构,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我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一种政府高度介入的模式,农业起初为了贡献工业而成为一个被剥夺的产业,随后又成为被拯救的产业,始终处于经济的“瓶颈”部门。因此形成了工业发展超前、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并且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刘易斯模型还假定农村的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且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提供无限的劳动供给,这一点与我国的现实情况也基本相符。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劳动力非常丰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就业不足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农民只是在两个农忙季节才真正参与农业劳动生产,加一块儿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农闲季节就成了“失业者”,因此我国农村实际上存在大量的隐蔽失业者,即剩余劳动力。

并且在农村一家的农活根本不需要一家所有的劳动力参与就能完成得很好,这说明劳动边际生产率很低,接近于零。刘易斯曾表示,他说的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不是指一个人时的边际生产率,而是指一个人的边际生产率。当农业部门撤出一部分劳动力后,剩下的劳动力会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总产出不变。这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再者,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很低,城乡收入差距可高达几十倍,因此在这样的城市工资水平上,如果没有人为干涉,会有无数劳动力愿意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即农村对城市的劳动供给是无限的。

刘易斯还有一个假设和我国现实情况是极为相似的,即资本的稀缺性。我国属于具有劳动力禀赋的国家,但是我国的资本却是非常稀缺的。然而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早期阶段,我国把大量的资本投在了城市的工业部门上,对于农业的资本投资是很少的,甚至于牺牲农业发展工业。这和刘易斯的传统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

由此可见,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当前的中国国情的,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当然,任何一个理论都有其缺陷,刘易斯模型虽然受到许多发展经济学家的赞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种种的批评。而且各国的实践也早已告诉我们,不同国家基本国情、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要利用某个特定的理论和模型对所有国家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出具有普适性的解释并找出具有普适性的对策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利用刘易斯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时,应该有所考虑,制定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政策。

1.3、刘易斯模型的政策指导意义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劳动力无限供给的阶段,城市工业部门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至此达到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劳动和资本一样成为稀缺要素。这说明一个国家要想从劳动力丰富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到具有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经济,政府必须鼓励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至少不能阻碍这种转移。

刘易斯模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该模式所说的农业部门等同于农村部门,工业部门等同于城市部门,即把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与人口的地域迁移看做是同步进行的。这样有助于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过于重视工业化发展,所以现在我国工业化的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城市化却严重滞后。刘易斯模式对于我国这种现状的改变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刘易斯模式另外一个积极的政策含义是重视资本的作用。刘易斯认为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把资本积累看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唯一动力。并且刘易斯注意到了技术知识增进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意义,在他的分析中,“生产资本的增长与技术知识的增长被看成是单一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扩大投资,增加资本积累,从而拉动就业的增长,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解决具有深刻的参考意义。

第五篇:国内外研究现状(本站推荐)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实现阔叶材横切面图像中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为目的,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视觉技术,最终探究出轴向薄壁组织的提取算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深入的了解木材显微构造、木材细胞图像以及轴向薄壁组织的特点,为轴向薄壁的提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分析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常见的几种算法,但是传统的算法不适合轴向薄壁的提取。考虑到木材微观图像中细胞的特点以及数学形态学在木材解剖学上应用比较广泛等因素,本文提出了基于形态学的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提取的算法。为了更好的提取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的形态,本文对图像预处理操作、结构元素的选取都做了一定的研究。

(3)经过形态学处理图像后,轴向薄壁组织和导管形态就会成功地提取出来。本文研究了两者的特点,提出基于封闭区域面积直方图的算法来分离出轴向薄壁组织的形态。对标记封闭区域、计算封闭区域的面积以及确定面积区域都做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4)经过上述两种算法的结合,就成功地从阔叶材图像中分离出轴向薄壁组织。本文对算法的每一步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数据来分析和验证。

下载小微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微企业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群文阅读的研究 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国内悄然兴起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最早,是2007年,台湾地区的陈易志老师上了一节“群文阅读”课,他让学生读了6篇文章——《石头汤......

    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精选合集)

    毕业论文指导:如何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为什么要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考察学生是不是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 为什么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 (1)国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研究现状分析: 水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中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总量是有限的,我们天天饮水,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数量,充......

    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对我国大学生助学资助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l)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从资助政策的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有:赵琦的《......

    国内外研究现状

    1、项目研究意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承担着协调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学校和学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

    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和机动车辆与日俱增,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在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科学的进行交......

    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就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起源于中国,其理论研究发展于欧洲,生态农业的发展最早主要以有机农业等替代农业为生产形式。20世纪30年代英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