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地域文化传承对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作用和影响
传统地域文化传承对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作用和影响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其内核是传统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传统精神实质,即“传统文化基因”。法院文化无论是精神理念还是行为模式以及制度的借鉴必然有着循序渐进的文化承接性。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为实现法院文化价值目标、增强法院文化建设活力并推进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强大的生命延续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地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传统的地域文化传承对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及地域文化传承中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定位和途径等三个方面作一阐述。【主 题 词】地域文化 法院特色文化 作用和影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法院文化是体现法院精神风貌,展现法院良好形象,增强法院向心力和凝聚力,倡导法官行为公正、形象公正、理念正义的重要载体。法院文化的感染力和能动性就在于能陶冶干警情操,改善干警的精神面貌,增进道德、人品、素质内涵,成为展示法院团队精神,把人民法院队伍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团结和谐、昂扬向上、人民满意的政法队伍的一种动力源泉。
法院文化从形式内容上可分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法官的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精神文化包括理念、信仰、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是法院文化的核心,这种价值取向的内涵和效应往往通过三种形式来表现,一是以物质载体、物质符号为特征的物质文化形式来展现;二是以各种规范、规定为特征的制度文化来包容,集聚了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三是以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为特征的习惯、传统、惯例等来传播。三种形式通过法官主体行为模式,最终形成特定的行为方式,产生相应的行为文化效应,三者构成完整的法院文化体系。有的学者从“文化结构三层次”学说的理念上将文化结构分为外层(物理层)、里层(心里层)与中间层(心物结合层),由此分类出法院物质文化、法院规范文化和法院精神文化三类。然而,无论是精神理念还是行为模式或者制度的借鉴必然有着循序渐进的文化承接性。这种文化承接性离不开其特有地域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滋润和影响,从而使法院文化既有着司法文化一般特征的共性又有着带有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个性。这种具有个性特征的法院特色文化正是法院文化建设创新和发展的趋向所在。所以,法院文化建设推进中的创新和发展必须注重对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传承,同时注重吸纳和浸润区域性特色文化建设的精华和成果,从而孕育和发展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特色法院文化体系。本文就地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及对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作用和影响、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定位和发展途径作一阐述。
一、地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据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可以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从结构上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
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其内核是传统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传统精神实质,即“传统文化基因”。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历史渊源上看是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发展变化中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这种传承中所遗留的丰厚遗产的优秀部分为法院文化建设创新和发展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特点,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独树一帜,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产生了楚汉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徽文化等特色各异、风土人情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由于我国地缘辽阔、生态环境多样、民族众多,东南西北中各有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所以,这种地域文化呈现出相对集聚又各具特色的特征,有其相对固定的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内核,并通过不同方式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产生深刻的影响。自然,地域传统文化优秀精髓在法院文化建设的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中,无论是精神文化的熏陶还是行为文化的引导以及制度文化的借鉴都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和独特优势,对构建特色法院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仅就徽州地域文化而言,几千年传承和发展形成的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徽州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倡导天人合一和谐理念的理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德治”观、经营守道中的“诚信”,浸润着乡土特色的“文会组织”的民间调解等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对徽州文化进行深入地研究,弘扬其精华,就能使法院文化建设中有着长流不竭的源泉和动力。传统的地域文化有以下各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平民化。由于地域文化的乡土特色和地理环境及地方风俗习惯的影响,传统的地域文化极具平民化的倾向。比如在新安理学的推动下,徽州的平民教育非常普及,早在元代就已经有“十户之村,不废育读”的说法。徽州宗族对族人的教育十分重视,并体现在族规家法中。在古徽州,知书达理,儒学成风不仅是族人一种风尚,而且是光宗耀祖,弘扬族规家法的传统。由于徽州人笃信“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西递村楹联),于是“山间茅屋书声响”,族人子弟们发奋攻读,纷纷跻身科举仕途。此外,不论从民间产生的音乐与舞蹈,就是已经文人化的戏剧,也非常注意适用一般老百姓的口味,“徽州腔”的产生,正是平民化的体现。徽剧讲究感官刺激,注重武戏和杂耍等表演形式,也是为了更多地吸引平民观众。
地域文化平民化特征形成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成因。比如徽州文化的平民化主要归功于以朱熹为代表程朱理学思想的传播和宗法制度文化功能作用。清雍正《茗州吴氏家典》记载:“族中子弟有器宇不凡,资禀聪慧而无力从师者,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值得一个两个好人,作将来模楷,此是族党之望,实祖宗之光,其关系匪小。”所以,通过族规家法形式将对族人教育列为族人一等大事,同时又借用徽文化教育形式和内容强化宗法制度的传播和完善,对于名门望族宗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强化无疑是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而在徽州除了文化教育传播和宗法制度教育强化与江南其他地域形式相同外,还有一个特征即是徽商对徽州文化和徽州宗法制度构建、传播和发展的影响。支持族人就学的徽商,可望“投我木桃,报以琼瑶”。徽商的经营发展离不开宗族,离不开族中官宦的支持,更离不开徽州文化熏陶和辅助。因此,徽州宗族及宗法制度、徽商、徽州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徽州社会“生物链”的三个环节。
二是兼容性。传统的地域文化区域的局限性使得这种文化的演变中注意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其他地域文化优点,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徽剧声腔就是在广泛吸收了弋阳腔、昆腔、秦腔等唱腔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表演上继承了目连戏翻台子、跳圈、串火、飞叉、滚打、变脸等武打和杂耍技巧。新安画派对米友仁、倪瓒、黄公望画风的汲取,徽派版画熔诗文、书法、印章和图画为一炉,都是兼容性的体现。在徽州,这种兼容性还有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发展变化特性,即徽州族人除了在本土各地会馆兴办学校,培养子弟入仕,扩大宗法制度文化的传播外,还借助徽州商贾的作用在经商地资助办学一方面扩大宗法制度的影响,同时汲取异邦地域文化的精华,丰厚了徽州文化的底蕴。由于徽州为东南邹鲁,文风极炽,竞争激烈。商人子弟回乡应试,难占优势,于是族人纷纷创办书院,收受族人弟子异邦应试夺取功名,徽商在寄籍之地,也不惜斥资助学。
“明天启中,吴氏有名宪者,始自歙迁于杭,为杭始祖„„杭之有商籍乃宪倡之也。宪法与一时知名之士,考地吴之阳,建书院,以祀朱子,岁时登拜,更立期会文章,今所谓紫阳书院是也。” 这里,徽州商人吴有宪等争得了徽商在杭州的商籍,并在杭州建立尊文书院,讲授程朱理学,传播宗法文化。徽州商家在寄籍地兴学倡儒不仅促使宗法文化异地传授的昌盛,推动了徽商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兼收并蓄其他地域文化的优秀成果。正是这种兼容性使得地域文化历经历史沿革经久不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性和影响力,从根本上促进了宗族和宗法文化的发展。
三是乡土性。由于封闭的自然地理单元和地域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地域文化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乡土气息。比如山清水秀,风景绮丽的徽州,总给人一种超脱、清新、恬静的的陶冶。新安画派淡雅简练,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风味;徽派版画细密纤巧,典雅静穆,无一不是徽州山川钟灵毓秀使然。
从徽州文化历史沿革看,徽州文化心理的整合也是在特定的地理、人文环境中进行的。徽州居万山环绕中,封闭型的地理环境,使徽州很少受到历史**的冲击,“世乱则洞壑、溪山之险,亦足以自保。水旱兵戈所不能害”,“山川复阻,风气醇凝”。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凝结为徽州独特的乡土人文环境。一是聚族而居为徽州宗族制度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定了基础。中原强宗豪族南迁徽州后,直至明清仍聚而不散。“家乡故旧,自唐、宋来数百年世系比比皆是。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施,无不秩然有序。” 康熙《徽州府志》于此后附注:“此俗至今犹然。”《姚氏宗谱•新凡例》云:“凡我同宗之人,虽派系不一,自祖宗视之,同一体也。”族人们深受同宗同祖、归宗报本宗法制度思想的影响,这便有了徽州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文环境。广为人知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出处虽有争议,但徽州黟县一带的山水形胜、风情掌故与《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景象十分挈合。其二,尊崇理学既理清了宗法制度的思想脉络又为徽州地域文化找到尊祖归宗的根基。在宗族势力的倡导下,徽州“自朱子后,多明义理之学”。“自宋、元以来,理学阐明,道系相传,如世次可缀。”《歙风俗礼教考》指出,“徽州独无教门,亦缘族居之故”。“于以风文公道学之邦,有不为歧路迷惑者,其教泽入人深哉”。宗族聚居与尊崇理学构成了徽州特殊的人文环境,宗族观念与“理学第一”成为徽州社会的普遍心理特征。这就使徽州文化心理的整合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宗族乡土特征,从而影响并推动了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四是儒家化。由于传统的地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发展变化中所形成的。所以,地域文化在精神内核上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徽州,由于尊崇理学与尊祖归宗的宗法制度传播紧密相关的。“徽州聚族居,最重宗法”。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所阐述的“道者,古今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是一个公共的道理”。“去人欲,存天理”等与宗法思想是一脉相通的。所以,儒学思想为内核的理学与徽州的宗法制度文化一脉相承。朱熹所制订的《家礼》是徽州各族“家典”、“族规”的蓝本。雍正年间编纂的休宁《茗洲吴氏家典》称:“新安为朱子阙里,而儒风独茂,岂非得诸私淑者深欤!”比如程朱理学徽州商业道德的最大特色便是“以儒道经营”,即按照儒家的道德规定来行事,所谓“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讲的就是儒商道德。艺术上也是讲究温文尔雅,中庸平和。在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之际,文人思潮也是“哀”多于“怒”,“悲”多于“愤”,“隐”多于“判”。新安画派苍凉、冷漠、幽寂的意境和醇正简明的笔法是儒家思想在绘画艺术上的典型表现。这在一代国画宗师黄宾虹的画风中足以体现。
五是扩张性。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传统的地域文化影响和作用使得地域文化不满足限于一隅,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扩张意识从而提高了地域文化的层次。在徽州,族人为了强化宗法体制建立了众多的书院会社,由族人中的商贾对郡县书院资助,扩展宗法文化的传播。郡县书院教育是宗族教育的延伸。家庭与宗族筛选出有培养前途的族中子弟,进入书院或考入县、郡学府深造。明、清两朝“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而徽州书院之盛,主要是徽商慷慨资助的结果。明代,徽州书院勃兴,到了清初,“徽属六县计有书院五十四年”。尤其在乾隆年间,两淮盐商中的徽商,不惜斥巨资在桑梓之地和经商地兴办或修建书院,扩大宗法制度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歙在山谷间,垦田盖寡,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学之地自府、县学外,多聚于书院。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商之地海内无不至,以业盐于两淮者为著,其大较也„„大之郡邑,小之乡曲,百学,俗何以成;非财,人何以聚。既立之师,则必葺其舍宇,具其赍粮,及夫释菜之祭,束之礼,是不可以力耕得之也。” 从地方戏剧看,徽剧一开始就在徽州邻县流传,清代中叶完全超出地域界限,风靡全国,最后走入皇都,演变成京剧,成为国粹。徽州书商坊斋分布全国各大都邑,流寓外地的刻工也很多,杭州、苏州、金陵等地的版画艺术,无不受徽派的影响,遂使明末以后中国传统版画都在向富丽精工的方向发展。徽州“八卦村”呈坎活字印刷术历史沿革证明如此。
正是传统的地域文化平民化、兼容性、乡土性、儒家化、扩张性的特点,使其精髓和优秀部分在当前传承、弘扬中不仅成为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渊源而且是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二、传统的地域文化传承对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
法院文化蕴含着“公正、高效、敬业、文明、廉洁”等丰富内容,体现了法官群体的理念、精神和情感模式。法院文化建设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在于通过多层面、多形态、多方式的法院文化,以不断的、持久的形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法官的思想、意识、品质、作风产生积极的影响,引导和培育法官群体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奋发有为的价值取向、清正廉洁的职业操守、精湛娴熟的审判技艺和勤勉敬业的司法精神。这种价值目标的实现是法官群体在长期的司法实践活动和法院文化发展历史沿革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积淀形成的稳定、持久、普遍的自我感悟、内心指引和自觉行动。所以,法院文化建设中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因素成为能激发法官群体自我感悟、内心指引和自觉行动活力的动力源。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为实现法院文化价值目标、增强法院文化建设活力并推进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中,地域文化强大的生命延续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法院干警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一员,在文化修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必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从而使法院文化烙下深刻的地域文化印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法院特色文化。另一方面,法院特色文化在不断挖掘、进取和创新中,也必然会通过司法的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功能,对社会主体的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性评价,进而促进地域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融合,推动地域特色文化的不断扬弃和发展。传统的地域文化传承对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地域文化思想内核的凝练汲取在法院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借鉴作用。传统的地域文化最大程度体现和弘扬儒家思想,加强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把对族人和乡里的思想熏陶教育寓于族人生活方式和血缘亲情关系中,把公序良俗的伦理纲常内化为人们为人处世的内心信念,从而使地域文化思想内核发挥了引导、教育、评价、表彰的功能。其完备的德育内容和理论精髓,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等对社会民众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都成为法院精神文化建设尤其是司法职业道德建设中理念、信仰、道德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渊源。
以徽州文化为例,宋代理学家朱熹为重视宗族伦理,撰修《家礼》等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礼缛节,并编纂有《婺源茶院朱氏世谱》等,这些理学思想和观念影响和引导着徽州宗族族规家法乡约的构建。其中“德治”“礼治”观念内容中含有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道德建设的意蕴,对其优秀的精神理念内核凝练和汲取,对于培育法官司法良知,不断增强法官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法律的忠诚和对公平正义的信仰与追求有着有益的引导和浸润作用。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社会领域中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谋求不义之利,贪图不法之财,假冒伪劣、欺诈活动已成为社会公害;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社风受到很大损害,而且这种现象也已侵蚀到我们的司法队伍之中等等。为此,法院文化建设中,从朱子理学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中获取有益的思想。用儒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戒律规范人们的言行。特别是弘扬程朱理学的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强化集体人民利益观,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确保司法公正廉洁为民十分必要。
(二)、传统地域文化中的宗法制度建设模式和方法对于法院制度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重视司法行为的制度化建设,以明确的制度规范约束和指引干警言行,严格规范人民法院文明用语,形成靠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努力塑造规范、文明的司法行为文化是法院文化建设重要环节。
传统的地域文化的许多内容被直接用于宗法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引导修德、规范言行、正人正已的文化理念十分凸显。以徽州宗法制度文化为例,给人一个非常突出的感觉,就是许多立在宗祠、写在族谱中的“族规”、“家训”,都是教育子孙注意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从政官德、经商道德等等的修炼。提倡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充分体现了理学大家朱熹“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思想。
出于维系族誉家声的考虑,徽州宗法制度中还规定了对族人本身、持家等方面的要求和禁约。族规大多充满着“务本业”、“禁奢靡”、“习勤劳”、“考岁用”、“崇厚德”、“端好尚”、“严约束”、“慎婚嫁”这一类的戒条,还繁文缛节地规定了许多禁约,如不准酗酒,不准赌博,不准宿娼,不准斗殴,不准穿着华丽衣服等等。这种禁约在族规中占有很大比重,除了族规制订者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外还应该看作是着眼于保障宗族根本利益的深谋远虑。宗法制度还规定了对违反族规家训、败坏纲常名教、损害了封建国家和封建宗族利益的族人的处罚办法。对于族人行为的规范除了族规家法约束外,族人首领在宗祠对触犯族规家法者的惩戒及乡村文会组织对有争议纠纷是非的“乡评”可以说是徽州宗法制度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古徽州,宗祠成为古代村落落实道德教育和执行清规戒律的重要场所,而文会组织则成为族规家法和道德规范执行中是非曲直评判的“民间法庭”。徽州大学士许承尧曾这样描述:“各村自为文会,以名教相砥砺。乡有争竞,始则鸣于族,不能决,则诉于文会,听约束焉;再不廖,然后讼于官,比经文会公论者,而官藉以得其款要过半矣,故其讼易解。若里约坊保,绝无权焉,不若他处之把持唆使之纷纷也。” 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外来氏族为了生存,也需要借助宗法制度和宗教文化来强化宗族的凝聚力。这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徽州社会超强的封建宗法制度,成为徽州文化的一大特点。这种传统的地域文化宗法制度的模式和运作方法对于法院文化制度建设中,建立了一整套涉及队伍建设、审判工作、行政管理、司法为民措施等各个方面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以完善的制度促进司法言行的规范化,提升审判服务的标准化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传统的地域文化对族人乡里循规蹈矩行为模式约束和规范在法官行为文化建设中有着评价、预测作用。徽州宗法制度文化中,程朱理学继承了传统儒学的纲常伦理思想,并且加以发展,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伦理思想体系,并把它当作天理的体现。程朱理学所说的“正心”既讲“正君心”又讲“正人心”,“正君心”是对君主的约束,“正人心”是对普通民众的约束。尤其是朱熹把“正君心”当作重中之重:“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本。”在程朱理学看来,所谓的“君德成就责经筵”正是“正君心”的一个最为现实有效的途径,能够实现和弘扬历来统治者自诩的“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民主法治思想,为了维护徽州社会的乡村秩序,规范人的言行举止徽州宗族通过建祠堂、修谱牒和隆祭祀等一系列活动,尤其是对宗族谱牒的修撰是为了明世系,明世系的目的是为了“使后之子孙知其所自,冠婚丧祭之会,喜忧庆吊,尊其尊而长其长,老吾老而幼吾幼,亲亲之义,循循有序,礼义之风蔼如也!”明初许士容也认为修谱是为了“原本始,别尊卑,正彝伦,明齿序而敦世教也,盖不可失之不修”。可见,徽州人修谱的根本目的除了用儒家思想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加深宗族内部的人际规范外,可以通过对族人事迹功勋的记述,起到对人的言行彰善除恶的示范作用。程朱理学特别强调当权者以身作则,这些对于我们当今法院行为文化建设中,注重规范干警的仪表、言谈、举止、交往,努力培养干警符合职业要求的行为模式,加强法院干部队伍建设,对于法官廉洁从政,依法办事有借鉴意义。
(四)传统的地域文化思想理念传播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对法院物质文化建设的借鉴作用。传统的地域文化中崇尚儒学,推崇读书尊教的表现形式和教育功能不仅推动了地域文化昌盛而且也强化了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从政官德、经商道德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以徽州文化为例,借用徽文化教育形式和内容强化宗法制度的传播和完善,传播方式有家庭教育模式、合族子弟教育模式、地方教育和经商地教育模式。传播形式也多样化,对族人的教育和灌输除在会馆书院讲学传播外,还借助祠堂场所和祭祀形式进行并通过缮列粉牌,用悬挂堂匾、祠联、楹联这种形式来进行,潜移默化地将忠君、尊祖、敬宗、正名分、倡孝悌、睦宗族、严门弟等伦理道德内容对族人进行灌输。
《华阳邵氏宗谱•新增祠规》这样记载:“祠规者,所以整齐一族之法也。然徒法不能以自行,宜仿王孟箕《宗约仪节》,每季定期由斯文族长督率子弟赴祠,择读书少年善讲者一人,将祠规宣讲一遍,并讲解训俗遗规一二条„„爰集族众,将祠规公同核定,缮列粉墙,悬挂祠内,俾有遵守,用垂久远。”这种多样化的教育感化模式对于法院文化建设中特色实践活动的多样化、教育培训和理论研讨及读书活动网络化、效应化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五)、传统地域文化的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地域特色文化在法院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干警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法院干警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徽州文化为例,古徽州文风昌盛,教育发达,明清两代出过近千名进士。“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书”、“同胞进士”,在民间传为佳话,尤其是对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中庸”“平和”文化的传播尤甚。自元代起,朱子之书列为科举必读之书,天下读书士子莫不朝夕诵读。而徽州人读朱子书,则又有更为深厚的桑梓之情“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朱子之风传子若孙也。”朱熹理学对徽州政治、经济、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徽州人无论为官、为商、为农多依朱子家礼为行为准则,数百年来,徽州文风炽盛,人文蔚起,名家辈出,风俗淳厚,由此,在环境上营造了以徽州文化为代表的和谐氛围。在当代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中,借鉴徽州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用法院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干警的法官职业道德和司法价值取向,在全院营造崇尚学习、积极进取、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在干警中推动兴起“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各类活动使地域文化达到“润物细无声”和“滴水穿石”的效果。
三、传统的地域文化传承中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定位和途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紧紧围绕司法核心价值观,结合本院优良传统、当地文化特色、法院工作和队伍实际,总结、提炼法院精神。传统的地域文化传承中,正确定位法院特色文化是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前提。地域性的特色文化首先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外观形态上体现地域性特有的文化形象,在内涵上体现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质、内涵和精神。由于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法院特色文化的定位应该从不同的区域环境、地理气候和自然因素,以及各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渊源、社会人文背景的个性特征入手,深入挖掘、准确认知和凝练出法院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个性。首先,要放眼区域、全国乃至更广阔地域来考量法院本土特色文化地位,确定不同于其他地域法院特色文化方向;如闽西地域文化的重点是客家文化、河洛文化和红土地文化,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中要大力汲取这三大地域文化的元素,而甘肃东南部有着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之称,在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中无疑要有这些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又如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那么,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中在弘扬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同时,自然要囊括岭南文化的地域因素。其次,要寻找本土特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分清特色文化和传统地域文化的主流和支流,在纷繁复杂的特色地域文化中确定最能代表法院特色的文化元素。我院在凝练汲取传统徽州文化伦理道德教育内核基础上,把法院精神凝练为“崇德明法,公廉为民”八个字。“崇德”就是要注重品德修养,这既是做人的根本,又是法官为业的第一道义;“明法”,就是要执法严明,通晓法律、昌明法治、弘扬法治;“公廉”,就是公正清廉。公生明,廉生威。法官只有公正无私才能明察决断,只有清白廉洁才能使人敬服;为民则是司法的本源和目的。八字院训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又传承了徽文化崇尚道德的优秀传统,成为激励全院干警的法院精神。
第三,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批判性思考,把积极向上、符合时代潮流、能够引领法院审判事业和法官群体健康发展的文化基因作为传承的重点。我们在组织干警摘选编撰“徽州话语”“徽州廉吏”文化史时,注重扬弃,剔除一些封建的“愚忠”“贞洁”等与民主法治相悖的糟粕,继承弘扬积极健康活力的精华。
根据法院特色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的特点,在传统的地域文化传承中建设法院特色文化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用“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引领法院特色文化建设。“公正廉洁为民”司法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司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人民法院精神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传统文化和人民法院文化优秀成果的精髓集纳,是法官群体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法院特色文化建设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法院精神,用传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法官斗志,激发爱岗敬业的动力与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把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渗透到管理机制、制度建和职业道德规范、法官行为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管理制度中,使之成为每位法官的行为标准,自觉追求,这是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任务。
(二)研究地域文化特色的传承和优秀传统,挖掘文化底蕴,发展和创新地域特色文化。每一处文物都有一段不可再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淀,每一个名人都有其历史足迹和文化底蕴,就本土文化而言包括地域传统文化和司法传统文化。注重历史名人、文物古迹、传统地域文化资源和内涵的挖掘、培育、开发和研究并整理、提炼、升华传统文化理念,使之成为增添法院特色文化魅力的源泉。让干警从身边浓郁的本土文化氛围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从而增强文化教育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培育和打造法院特有的人文风貌和精神。如建好院史陈列馆,提炼院风、院训等。
(三)改善文化环境,提升法院特色文化品位。法院文化环境是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法院特色文化建设要从法院物质文化入手搞好软硬件建设,使法院文化环境融入和体现历史文化沉积,通过环境、氛围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一方面要强化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传统知识走廊,调解室、会议室、接待室内悬挂、张贴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图书资料室、职工餐厅以及院落至环境绿化雕塑等,都要体现法院特色文化风韵。另一方面要加强法院软环境建设,倡导先进的文化观念,鼓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发展环境;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激发干警活力,提高干警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将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纳入法官的培训体系,培育法官文化意识,正确把握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升法官文化意识,尤其是党组班子的文化意识,是加强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重点抓好法官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意识的教育、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法官职业道德及公正廉洁为民意识教育。增设地域文化培训内容,以培训的形式要求干警严肃认真地去解读,体悟先哲们的人生智慧与理想追求,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德力量与精神力量。注重挖掘和充实现有培训资源,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如经典著作、书法、传统音乐、武术等融入培训内容。引导干警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积极挖掘法院特色文化,弘扬传统地域文化。同时,在干警个人成长和团体铸造方面注重历史文化在法院精神领域的熏染和浸润,把法院的文化积淀和优良传统浸入每个人的灵魂,进而成为法院文化建设发展的不懈追求和价值取向,成为法院生存与发展的健康“基因”。使法院文化建设更具特色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五)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创新传承形式,建立健全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体系。把适合法院身心健康和发展需求的活动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活动来彰显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精神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各种重大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文艺汇演、演讲会(赛)、主题党团会、传统经典诵读等活动,培养法院良好心态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创造着积极向上的法院文化精神。
同时,把法院特色文化建设融入到法院审判管理、业务工作及党建、队建等各项工作推进中进行,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实现文化建设与各项工作同步,促进法院特色文化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参与法院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设,保障法院特色文化建设科学、健康、有序地进行。
总之,法院特色文化建设要坚持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和谐统一,在地域文化传承中在培育法官精神风貌和精神价值上下功夫,以独有的法院特色文化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使“公正清廉为民”司法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位法官行为指南。
第二篇:传统家族文化对现代家族企业管理的影响
刍议传统家族文化对现代家族企业管理的影响
摘要:家族企业根源于传统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及社会结构。本文分析了传统家族文化在我国家族企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对现代家族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我们应该对传统家族文化进行改造,“排除其弊端,弘扬其精粹”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家族文化;家族企业;管理;影响
一、家族文化与家族企业
家族文化主要指调整家族成员和家族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行为规范、宗族观念等的总和。中国家族文化从形成发展到今天,其特征总的说来可以概括为:明显的宗族性;凝聚性;礼俗性;自我封闭性。
一般认为,以一个或几个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作为企业的核心,直接控制其所有权或经营权的企业组织,就可以称为“家族企业”。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家族基础上的社会,家族文化已深深地积淀于整个社会关系之中,成为影响和形成中国人价值观的要素所以,企业经营在这种环境下,自然深受家族文化的影响而家族企业的特点更决定了其管理理念必将秉承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显著特征,中国家族企业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换言之,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构成了家族企业管理的文化根基。
二、传统家族文化对现在家族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产权高度明晰化。家族内部的产权高度明晰化从家族成员与资产关系上看,无论是家庭独资经营,还是承包、租赁经营,都是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的。家族企业成员向心力强,凝聚性高,彼此有互助精神他们具有一种天然的命运相关的共识,容易团结一致,产生较大的亲和向心力再者,家庭成员都比较忠贞,他在其家族企业就职后,则他的个人期望和家族压力等使他难以脱离该企业。
2、简化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义轻利、手足情深、家族事业等类似观念在家族企业形成过程中作为非正式约束为其特定的制度安排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动力激励机制的直接性作为家族企业,其经营者常常是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企业的经营效益好坏直接影响到经营者也即所有者的切身利益,这也就充分表现了产权内在激励机制的实现。
3、经营观念与目标政策的一致性由于中国人非常讲究家族的“延续性”,所以企业主的创业精神和经营方针都要求其子女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家族企业的接棒人较为注重企业过去的信誉与展示的招牌,其所作所为希望再塑企业的美好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家族企业比较有社会责任,不会贪图小利而破坏家族企业的传统信誉。有利于企业良好信誉的建立与保持。
4、领导效率好,管理成本低。由于家族企业大部分都是以血缘裙带关系的成员组建起来的共同体,因而,便于集中领导,实行一元化管理不仅如此,而且还表现为由血缘和亲情关系使得管理费用低,由此可大大节省管理成本。
三、传统家族文化对现在家族企业管理的消极影响
家族企业过了创业期,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就会凸现出来。中国注重家庭的传统文化具有两个显著特征:排他性,即排斥家族以外的人或组织;专断性,即行事具有较强的长者意识和专断作风。这一者都是不利于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
1、排他性将家族企业置于封闭保守的境地,使企业不愿引进先进的文化和管理理念,没有与开放社会和开放市场保持协调一致的企业文化,人为地阻碍了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利用,严重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企业内部,排他性意味着任人唯亲,而不是任人唯贤。一方而是阻挠优秀职业经理人和社会专才的引入,使企业内的委托代理链条拉不长,严重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力的提高;另一方而是山血缘关系及家族关系决定的员工与决策者之间的亲疏远近,决定了其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报酬,严重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其能力的发挥。
2、专断性则体现在企业领导者的家长作风和个人主义泛滥。企业领导者一是容易盲目自信,凭经验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方法;一是独断专行,压制不同意见,妒贤嫉能,压制了企业接班人的创新意识;二是对职业管理人员存在严重的防范心理,对实行分权制管理感到恐惧。领导者在创业时期形成的权威和对企业长期保持绝对控制,家族企业的管理文化要求员工盲目相信领导者个人,明显忽视了员工的创造性和价值,再加上领导者自身能力的局限,极大地降低了决策的质量。
四、扬弃传统家族文化,推动家族企业发展创新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对传统家族文化进行文造,排除其弊端,弘扬其精粹,实现传统家族文化在见代企业管理中的扬弃,演变和创新出适应现代企业高度发展要求的新的形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此,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淡化家族色彩,实现治理机制创新。家族企业必须淡化家族色彩,实现治理机制创新:建立并完善企业的董事会制度;实行职业经理制度,面向社会招聘经营者,逐步实现两权分离;完善家族制企业的监督机制。
2、突破“特殊主义”人际关系模式,实现用人制度创新。改变其封闭的任人惟亲的用人模式,创立一套开放合理的用人机制:努力提高企业内部家族成员的素质,把握好家族成员在企业中的位置和作用;重视外部人才的引进实行人本主义管理,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企业环境。
3、将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塑造特色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竞争实质上
是文化的竞争。家族制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应对传统的家族文化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儒家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淡化家族色彩,塑造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构筑企业竞争力的内核。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身从传统型企业家向创新型企业家转变。
参考文献:
[1] 汪晓梦.传统家族文化与我国家族企业管理.乡镇经济[ J],2005(1)
[2] 王毅杰,童星.家族企业、家族文化、社会信任[J].学海,2002,(3).
[3] 卢现祥.论华人企业的家族式管理[J].华东圣济管理,2000(1).[4] 李翔宇.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管理[硕士论文].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2001
[5] 吉青.儒家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及其现代价值.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vol 4(1)
[6] 张华.家族式企业及其特征分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Vol.22
[7] 田祖海,毛朝阳.传统文化与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vol 16:(5)
第三篇:区域文化对兵团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区域文化对兵团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中小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主体,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则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障碍。文化产生于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它会通过不断地积累、沉淀而形成一种个性。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区域烙印,区域文化深刻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诸多学者在这方面展开研究:马克思.韦伯指出新教伦理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因素,《Z理论》、《公司文化》等企业文化的经典著作从国别角度阐述了区域文化对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影响。我国学者杨宗贵(1991)、李欣(2004)、孙文清(2007)、于晓宇(2001)、卢君(2012)等探讨了区域文化对企业行为的影响。石冠峰(2003)、金今钤(2010)两位学者分别探讨了兵团体制和兵团精神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本文则从自然文化、社会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兵团区域文化对兵团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进而探讨基于区域文化的兵团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一、区域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机理分析
1、企业文化具有区域烙印
我国的商帮文化是最古老、最具中国特色的区域企业文化(卢君,我国商帮文化的比较研究,商业时代,2012(02): 142-143)。从事商业活动的个人及群体受到区域文化的熏陶,形成不同的理念和行为:旧商帮中,晋商诚信重义、徽商儒贾通官、宁波商敢为天下先。新商帮中,新儒鲁商,治国平天下;灵活粤商,通权达变;民本浙商,经世致用。
2、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土壤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累积和文化沉淀的过程,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其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也不同,这种差异性经过长期的累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这种区域性的文化模式构成了企业文化发生的土壤。企业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必然要吸收、转化区域文化中占主流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色。
区域文化的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内人际关系亲疏、企业中的个人价值倾向以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等方面实现的。
区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有着独特的作用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区域文化影响了企业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必须要建立起与区域文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反过来这样的企业文化也会得到更为深刻和广泛的认同。比如说很多提倡“产业报国”的企业文化在集体主义占主流价值观的区域中就很容易引起员工和顾客的共鸣,而在跨文化管理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很多就是由于企业文化没有“入乡随俗”造成的。
第二,区域文化造就了企业文化的地域个性。这是因为,区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们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而企业文化的建设正是基于把“人”这样一个软要素进行着重考察基础之上,是企业管理之中的人本主义实践,这样,区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模式就会通过对个体人格的模铸作用而在企业文化中打上区域烙印。
区域文化通过影响企业中人的价值观和为企业发展提供微观文化环境而影响着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它是企业价值观形成的土壤和基因。我们可以通过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区域文化的递进关系了解和把握区域文化对企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区域文化对企业家和员工个体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企业内集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的互动
二、兵团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因性文化障碍
农耕文化影响企业创新
—出发才能深入理解其中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甘肃的自然地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决定了地域文化特殊的传统性和封闭性。
首先,甘肃处于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接处,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与戈壁荒漠
形成了一个半环状封闭态势,是一个被地理因素所间隔的内陆省份。地理封闭性 使甘肃地区错过了近代西方文化的洗礼,使得地域文化中的传统成分得以较多的 保留。这种地理上闭塞的总格局即使对于今天的甘肃而言,其结果是异地文化
进入量小,最终表现为一种文化上的惰性,交流与演进的速度缓慢,文化上的封 闭性占到绝对的统治地位。其次,甘肃也是汉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汉
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90.6%,他们的先民在远古就已经开创了大地湾文化,仰
韶文明也曾在这里留下遗迹。汉民族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这是以儒学为代表的 中国大陆文明无可争议的主流。因此滋生于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儒家文化仍然未 完全退出在甘肃地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另外,甘肃地域文化中主干儒家学说的 本身所具有的稳定性,导致了甘肃地区对自己文化习惯的坚守,这种意识反映到 经济活动上,表现为对外来经济技术的迟钝和对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维护。甘肃 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封闭性、传统性和超稳定性不仅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文化阻 滞力,而且弱化了人们对这种文化特质进行价值反思和价值批判的能力。这样,地域文化中的传统性、封闭性和超稳定性互为前提、相互强化,使甘肃的地域文 化似乎很难走出封闭、传统和超稳定的怪圈。
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扮演了中小企业萌芽和发展的最初原动力,它是最深层次的、内因性的精神动力因素。
探索甘肃中小企业发展原生性的文化制约因素,企业家精神的贫乏是一个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基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之上的价值取向、精神气质和心理诉求。现代经济发展理论认为,企业家是创制企业、成就企业发展,从而带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甚至是关键因素。缺少企业家精神,是因为缺少企业家精神,不仅是因为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有限,而且是因为整个甘肃的地域文化中缺少这种精神。企业家的成长取决于许多种因素,而一种社会的文化心理倾向则是必备的条件。企业家精神作为现代性的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是和甘肃地域文化内涵的社会诉求和心理品格相冲突的。甘肃的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职能图画的统计数字,从根本讲是一种心理状态。在探索甘肃中小企业滞后的根本原因就不能不研究地域文化中内涵的那种缺乏脱贫的精神动力、缺乏改变命运的精神气质。
虽然兵团不少中小企业已经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重视,但是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1)企业文化的建设忽视了和兵团精神的融合。大部分中小企业忽视了兵团的特殊体制和特殊环境,生搬硬套一些国外的或国内其他地区的先进的企业文化。“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些先进企业文化运用到兵团中小企业上,难免会有点水土不服。
2)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不够。企业文化不是搞几次文化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提出企业文化模式、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形成文化共识,直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与观念达到一致。兵团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普遍未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没有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3)企业文化培育重形式,轻核心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核心应是指导和支配企业经营行为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最常见的培育方式就是宣讲和培训,喊几句口号,挂几幅标语,谱一首企业歌曲和统一一套员工制服,或者举行几次卡拉OK比赛,开展几次书评、影评和郊游活动等。至于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等则根本无人问津。结果只是形式上热闹,内涵上空洞,根本达不到实际效果。
第一、战略定位不够明确。
创新文化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
中小企业管理机制的规范化不足
我国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照抄照搬现象严重
形式化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功利化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静态’}生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被动性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l)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取得了经济成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己经成功地转变为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成为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但是,相应的文化建设远远没有跟上来,仍然还是原有模式,如用人惟亲、家长制作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2)其它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其它问题也可能影响企业文化的建设,如制度的缺乏、战略目标的不明确、可怕的就是自以为是,刚恒自用。
第一、企业的形象设计与企业文化建设被认为是同一的。
我国部分中小企业在对待企业的形象设计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他们错误的认为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或者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的形象设计。这些企业把企业文化的全部精力和财力放在了企业的外在的形象设计上面,在企业的形象包装、口号、商标及广告等方面。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形象设计等同,简单的划了等号,过于注重企业的外在表象性的东西,而没有深挖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企业精神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同时,企业的形象设计是外在的东西,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实质的工作。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无法深入到企业员工的思维之中,也必然无法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和行为。
第二、部分中小型企业将企业文化认为就是搞企业文体活动。
这种误区在一些中小型的国有企业中比较普遍,这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或全部的形式就是一些问题活动。工会在这些企业中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寄希望
通过工会组织组织一些体育比赛、节日联欢、文艺演出或者简单的组织一些旅游或者看看电影,就能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实际上,这些活动同样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表面形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内容,并不能代替体现着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
第三、部分企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替代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是不一样,必须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间的区别。由于受到过去长期的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较深,尤其在部分国有中小企业中,企业文化往往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替代,企业只是在一门心思的专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替代了企业文化建设。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一种说教,是思想灌输、说服教育,是宣传部门的事情,这种观点在国有中小企业中尤其普遍。另外,由于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机构设置较少,经常将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认同一部门管理。必然导致由于许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刻,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这对企业文化建设非常不利。
第四、部分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被企业的规章制度替代。
中小企业具有简单的组织结构,为文化建设带来组织上的优势。
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领导优势就是对个体的依赖性和灵活的决策机制。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心理上的优势就是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群体意识和凝聚力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上文化优势就是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容易形成自己的特点
1、三、兵团区域文化对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贡献
四、兵团区域文化对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限制
五、兵团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第四篇:班组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班组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时间:2010-2-2 9:10:34来源:作者:原野点击:[490]大字小字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企业管理哲学理念,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性化管理气氛。它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全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从而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心理契约关系。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企业保持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的高度一致。现代管理逐渐强调人性化和柔性管理,注重依靠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精神力量的作用。所是卓越的企业。代企业都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付诸于实施。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建设充满活力的烟草企业文化,必须自觉践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在自个至上”共同价值观过程中,就需要把“两个至上”内化为烟草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打造充满活力的责任个至上”共同价值观的认同,积极履行行业责任。化:一方面,要以“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弘扬行业责任;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行业
笔者认为,要建设充满活力的烟草企业文化,重心应放在抓好企业班组文化建设上,从班组文化建设入手让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深入到员工心中。因为班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充分认识班组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度、合理劳动组织、完善安全措施,都要靠班组去贯彻落实。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秀的班组文化
班组是企业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只有把班组工作抓好,才能强化纪律增强执行力,产品品质才有保证,企业展;只有班组充满生机,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才会有活力和后劲;只有每一个班组都充满生机业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班组文化实质上是班组成员共同认定的思维方式和办事风格,是组内成员付诸于实践的共同价值观体系。班要紧密结合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企业使命开展工作,并加以概括和提炼。班组也像人一样,必须通过班组文化其特定的性格、层次、思想、精神内涵等。一个没有文化的班组就像一个没有个性、活力的人,是绝无竞争力的在当前烟草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加强班组建设和管理,打造优秀的班组文化对促进企业发展就显得其次,要充分认识建设优秀的班组文化的作用
优秀的班组文化有利于实现班组的共同目标。一个班组就是一个企业的缩影,只有成员之间树立共同的愿景化心理,才能建立起员工间相互认同、相互聚合的基础,从而保持大家精诚合作,取长补短,最终实现班组的共优秀的班组文化还有利于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气氛和谐、关系融洽是班组能够发挥工作潜力的重要条件好的氛围中相互沟通与合作,就会形成班组共同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组氛形成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班组集体,有利于班组的协调发展。
优秀的班组文化有利于建立高效的执行文化。一个有荣誉感、有战斗力的班组一定是在执行环节上做的优秀立优秀班组的目的就是塑造一种员工乐于服从、强于执行、相互尊重、志同道合的团队目标。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只有这样,班组才能够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成员的创造热情,就是要鼓励员工不断关注企业生产和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深入思考、提出建议,并
优秀的班组文化是形成班组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共同价值观能够对组内个体成员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并身的行为规范,表现出这个班组的行为风格和准则。员工在工作中有一个共同的价值理念,这不仅是班组文化的也具有促进作用。
第三,班组文化建设的方法探讨 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共同目标,班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共享信息、不断创新,对提高班组
班组文化建设要适应整个企业文化,必须紧紧围绕员工如何共处、如何实现自我、如何发展班组而建立,它尚。因此,班组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班组思想文化的建立,强化班组的学习制度。的积极参与。班组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员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更要引导员工树立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
班组长要组织成员学习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组织学习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经营理使组员围绕既定目标自觉工作,形成班组“心齐、气顺、干劲足”的工作局面。
2、注重班组技术文化的建立,丰富班组技术文化建设的内涵。实际讨论、研究、制定班组的行为准则。要通过学习讨论,使组员明白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怎么工作。通过
班组成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出班组的竞争力。班组长要带头学习先进技术、掌握先进技术、应用先进技术要立足岗位成才,积极参加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与其他班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当技术能手。班组长要对班组成员在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亲身感悟、点滴体会进行因势利导,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组员攻关能力;要搭建知识、技能共享平台,提高班组整体技术水平;通过开展班组合理化建议组员积极为班组和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要使组员明白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是为谁而掌握,为谁而应用,都应积极把知识奉献给企业的经济建设。
3、注重班组安全文化的建立,营造和谐平安的班组生产环境。
安全是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安全生产工作要作为班组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班组安全是通过各种载体、手段或有效形式,把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安全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或融入到每个成员的头个人都树立起严格的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要通过安全学习、“习惯性违章”纠查、事故演练、隐患查摆、危累,形成有效的班组安全系统。安全活动的进行,搞好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增强组员安全事故的控制和解决能力,提高安全预知预防能力,并要
另外,在班组文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认识问题。一要认识到班组文化和企业文化是支流和主企业文化对班组文化有指导作用,班组文化是对企业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发展;二要认识到班组文化必须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班组文化要符合时代潮流,否则就会成为企业前进的绊脚石。
总之,班组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班组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必经之路。必须对班组文化建设常抓不懈。
组建设,职工纪律涣散,不讲文明礼貌,到处脏、乱、差的企业,企业文化根本无从谈起。所以说,一个企业要想
第五篇: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作用思考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和血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改革和发展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大力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并将文化传承创新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并列为高校的四大职能。大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进程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行业特色大学由于历史沿革和发展的相似,自身文化的形成有很多相近的特质;又由于与行业或企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自身文化的形成受到行业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古代“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治教化
辞海: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
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1982年,世界文化大会在《总报告》和《宣言》中,对文化含义做了如此描述:“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赋予我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辨别各种价值并作出选择。人正是通过文化表现自己、认识自己、承认自己的不完善、怀疑自己的成就、不倦地追求新的意义和创造出成果,由此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文化可以被理解为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共同体独一无二的特征,以及思考和组织生活的方式。文化是每一个社会成员虽然没有专门学习但都知晓的知识领域和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文化的含义十分广泛,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可以纳入文化的范畴,这一定义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什么是文化的内涵?
关于文化的分类 H.H.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我们应当接受大文化的概念
从分类来说可以分为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两大类,而有形文化又可分为物质的有形文化和非物质的有形文化
无形文化是通过有形文化来表达的,又是更深的,更基本的 在讨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我们应该更关注有形的非物质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大学在文化发展中的责任重大,这主要是由大学的特殊功能决定的。因为大学就是个文化传输机构,它具有整理、保存文化的使命,所以有人说大学不仅是一个学术机构,而首先是一个文化机构。但大学并非一个一般的文化机构,而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机构,因为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负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提供智力咨询的责任,所以它必须把正确的、先进的文化传输社会新人,这正是大学科学研究的责任的发挥,也是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直接途径。如此,大学就担负有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即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造出新的文化,引领社会的发展。传统上,大学仅具有教学职能。教学就把既定的知识形态传播给年轻一代,所进行的工作就是文化传承工作。大学教授们会以自己观点来审判知识,但无一例外,他们都是以文化继承为使命,标榜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所以经典传输就是大学理所当然的责任。这样的大学文化氛围是一种保守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一种复古主义的趋势,对社会而言,其影响就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进入近代之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项功能,传统的经典传输逐渐退居次位,以新知识探索开始作为教学与研究的主体,这一工作就带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开始形成了新的大学文化,这一文化风尚也引领社会对科学研究价值的重视。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大学办学模式也得到了国际的高度重视,其大学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尤其得到人们的推崇,这样大学就不再固守象牙塔的传统,开始向社会开放。而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也是与这一开放姿态相一致的。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新的大学文化和新的社会风尚,此时社会开始普遍重视知识,知识变成社会进步的主要工具,这不仅适应了科技革命的需求,也直接导致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产生,即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的出现,也有学者把之成为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
大学在有形物质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创新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
大学在有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大学在无形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引领作用(重在核心价值的导向与思想的引领)
大学的功能在不断丰富和拓展,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大学的功能和使命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显现出新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核心价值的导向。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主要体现在育人活动中,尤其体现在对年轻一代的核心价值引导上。今天,我们拥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更大的跨越,但同时也受到开放环境下多元价值的冲击,大学能不能发挥好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牢固坚守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决定年轻一代社会精英群体的人生价值走向,决定国家民族的未来。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新时代、新思想的引领。从历史上看,大学和各时期的思想文化、科学文化发展呈现紧密结合和相互呼应的关系。
可以说,大学对思想文化的传承创新从一开始就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是引领社会思潮和文明进程的强劲动力。
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重在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大学作为一个求真求善的学术共同体,能够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尊重差异、展示个性,增进了解、实现沟通,促进融合、共同发展。在当今世界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大学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主动承担国际文化交流的任务与职能,致力于保存、弘扬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致力于增进异质文化的相互认同,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大学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之后才能做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工作。如果大学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很可能受到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通过自己的行为实践一种不良的文化形态。换言之,大学并非天然的优秀文化传播者,只有大学能够充分的文化自觉之后才可能发挥它的主动责任。
3、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长于有形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短于有形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体现在学科上,也体现在人才培养上
在无形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与行业或企业文化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既受到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深刻影响,又对行业或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4、行业特色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如何发挥作用
扬长补短,有所作为
协同创新,双向拉动,引领科技进步
在学科建设上,依托优势,有所作为。火炬、探源工程 行业或企业文化的植根互动与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