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心清真大寺先进材料
同 心 清 真 大 寺 先 进 材 料
同心清真大寺是我国现存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明万历3年(1575年)、清乾隆56年(1791年)、清光绪丁末年(190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83年等几次大的修缮,完整保留了原始建筑风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同心清真大寺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六部委命名和推荐为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 8月17日,同心清真大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军区政治部、自治区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同心清真大寺不仅以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著称,历史上它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世人的称颂。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了,开创了中华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盛赞“这是回民解放的先声!”尤其是1936年11月上旬,三军会师同心城,在同心清真大寺西南面的河滩上召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贺 龙、李富春、杨尚昆、陈赓、徐海东、程子华等一批共和国的缔造者都曾会聚这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红军西征胜利的产物,是红军贯彻党的民族自治方针,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聚居区的最初尝试,为我党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被誉为回民解放的先声,民族自治的先河,其意义极为深远。那块高悬于同心清真大寺大殿廊檐下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牌匾,见证了历史赋予这个古老清真寺的无上光荣。
同心清真大寺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多种共建活动。发挥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免费对国内外游人开放。还立项建设以同心清真大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景区——西征红军纪念园建设工程,第一期工程现已竣工。红军西征纪念馆展厅内以图片、文物、电子音响、沙盘等方式,分五部分展现了红军西征的宏伟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同心清真大寺在当地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窗口作用。中央电视台一套《世纪回眸》栏目曾以《豫海往事一1936年西征红军在同心》为题做过三集专题片,四套《走遍中国》,十二套《我最喜爱的西部城市》《长征我心中的魂》、《重走长征路》等栏目也都做过专题报道。从1980年开始,先后有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埃及、土耳其、比利时、美国、日本、法国、马来西亚、英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到这里参观访问、考察学习。1984年5月,伊斯兰世界联盟秘书长穆罕默德•本•纳赛尔•阿卜迪率领的伊斯兰世界联盟代表团一行6人参观访问了同心清真大寺。阿卜迪秘书长称赞说:“在中国的山区穆斯林居住地区,有这样一座雄伟精巧的古老建筑被非常完好地保存下来,是我想不到的。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是真实的。”现在,同心清真大寺是同心县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这座古老纯朴的清真寺将以她焕发的新姿,激励着同心回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与时俱进。
2010年开始,同心县按照区、市民族宗教部门的部署,在全县600座登记在册的寺观教堂中,广泛开展了“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同心清真大寺作为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示范点,率先行动起来,突出抓了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制度、和谐文化、思想创新和规章制度建设,着力理顺关系,化解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激发了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同心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贡献的热情。一是充分发扬伊斯兰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与各民族在信仰上相互尊重、政治上紧密团结、交往中和谐相处,营造了人心和畅、家庭和睦、宗教和顺、民族和融、社会和谐生活环境。二是通过建立清真寺文化书屋,利用主麻日进行 “瓦尔兹”宣讲等形式,组织广大信教群众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3 思想,教育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寺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了宗教领域的稳定与和谐。三是围绕“科学发展、国策法规、综合服务”进宗教活动场所的“三进”要求,在宣传民族教育、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止、交通法规等法律法规,参与民事调解、禁毒戒毒,城乡环境整治、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等重点工作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政府排忧解难。四是在“弘扬优良传统、推进宗教和谐、服务同心发展”主题教育中,先后开展了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节约、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信教群众的文明意识、荣辱意识、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诚信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升。五是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同心清真大寺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和为贫困群众献爱心资金达 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该寺迅速行动号召广大信教群众开展捐献,并及时将善款2万余元打入民政部门账户;多年来,还资助贫困学生或孤儿 名。六是植树造林,美化绿化环境。在创建活动中,将改善该寺周边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年来,4 该寺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植树造林500亩,植树3万余株,极大地改善了清真大寺周边环境面貌,打造了绿色的旅游环境。
同心清真大寺在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果实,它的示范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其他599座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的开展。今后,将继续发挥优秀典型作用,不断提升创建质量,巩固创建成果,使同心清真大寺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同心县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清真大寺导游词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我们下一个即将游览的旅游点是清真大寺。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清真大寺的概况。
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南端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寺,故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兰教信徒)的礼拜寺院,是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民众举行宗教仪式的专用寺宇。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据《清真寺南北讲堂碑记》记载:“自大清定鼎以来,建立多年。”初建时较为简陋。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曾大规模扩建。1923年-1925回族群众又募捐再度重修。全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重修时大殿增高1.7米,扩大了七间,南北讲堂展后5.7米,增高1米。寺的总面积扩大了数十平方米。
伊斯兰教传入呼和浩特,最早可以上溯到辽、金、元时期,当时就有许多“回回人”居住在丰州城内。
明朝中后期阿勒坦汗率部驻牧于土默特平原,建立了最早的呼和浩特城(归化城),并允许山西、河北的农民前来开垦耕地。由于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土质肥沃,很多中原地区农民都纷至沓来。也有许多回回人来到这里经商做生意。
清朝康熙年间漠西蒙古的准葛尔部落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之下占据天山南北,派遣了许多商队来到呼和浩特进行贸易。随着噶尔丹的野心膨胀,敢于和清廷分庭抗礼,对康熙皇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康熙皇帝开始御驾亲征,最终迫使噶尔丹兵败被杀。在开战之初,康熙皇帝曾下令遣送回回商人还乡,但是有170多人不愿离开,在请示了朝廷后留居在呼和浩特。随后,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廷将张家口的回民也集中到归化城北,在现在的旧城北门外修建了呼和浩特这座最早的清真寺。
清乾隆年间,清廷再次发兵征讨准葛尔部,新疆有不少穆斯林青年自愿随清军讨逆,并屡建奇功,战争胜利后随八旗军来到了归化城,在城南的八拜村定居下来,建起了“回回营”。之后,还有许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的回回人也来到呼和浩特定居下来。他们多数以经商为主,并逐步发展了屠宰、餐饮、皮毛、牲畜交易、驼队运输等,为呼和浩特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香妃被选入宫,有300多名新疆回回兵和香妃家族的人护送香妃进京。回来的路上经过呼和浩特,发现在这里风光秀丽,水草丰美,流连忘返,不愿再回到新疆,于是就请求当时的乾隆皇帝在归化城赐给他们“一马之地”(跑马一圈所圈的土地,也有人说是“一箭之地”,就是拉满弓射出一支箭的距离),这些人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据说现在呼和浩特姓马的回族就是当年护送香妃入京的回回人的后裔。后来回族人越来越多,多数居住在旧城北门外。他们有的经商做生意,逐渐变得富裕,就共同集资在旧城北门外数里弧形区域内建起了五六座清真寺。这一区域就形成现在的回民区。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教穆斯林们朝拜真主和举行各种宗教仪式的地方。汉语中“清真”一词,从我国南北朝时代便开始使用。但从南北朝到宋朝约800多年的时间里,“清真”一词在文人笔下只是用来赞美品格高尚的人物或描写清雅幽美的环境,与伊斯兰教寺庙无关。
元代以后,“清真”一词开始与宗教相联系。明中叶后,回族穆斯林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者是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
伊斯兰教信仰的中心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样,直至解放前,在我国社会上都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后来,人们把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习惯制作的各种食品,称为“清真食品”或“清真糕点”。此外还有“清真餐厅”、“清真小吃店”等。现在,“清真”一词已成为世人共知的特殊专项用语了。
〔实地导游讲解部分〕
现在我们已到达清真大寺的门前。请大家下车跟我来,让我们一起参观这座别具风情的清真大寺吧!
清真大寺坐东向西,大家都知道这个方向是朝向伊斯兰教圣城麦加(在沙特阿拉伯)的方向,中间的门为朱红色正门。门楣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制作的“清真大寺”匾额及楷书“国泰”“民安”四字砖雕。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的门是旁门,两边是蓝色的墙面。
大家请看,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礼拜殿,系水磨青砖的中式建筑,面积有25间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时容500人进行礼拜活动。殿后的墙壁上,镌刻有1924年担任绥远都统的甘肃回族人马福祥题写的“认主独一”、“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14个正楷大字,笔势圆润饱满、端庄有力。好范文 网www.xiexiebang.com整理该文章……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另外,还有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海立凡)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尚有石碑六通,其中以“清重刻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圣字号碑”和“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在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风格独特,而且比较优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值得继承和借鉴。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1998年-2005年社会各方集资实施了一、二、三期改扩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焕然一新,愈显神圣风姿。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第三篇:东关清真大寺导游词
清真大寺是西宁古城著名的建筑,位于西宁东关大街路南一侧。寺院占地面积1.194万平方米,大殿本体占地面积1102平方米,南北楼各363平方米。清真大寺初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80年),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46年重建。历代几经修葺、扩建,是我国西北地区大清真寺之一。该寺建造雄奇,坐西面东,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雕梁彩檐、金碧辉煌,大殿内宽敞、高大、明亮,可以同时容纳3000多回教徒进行礼拜。殿内和整个大寺处处都显得古朴雅致,庄严肃穆,富有浓郁的伊斯兰特色,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大寺是青海地区伊斯兰的主领寺,大殿正前方是近3万平方米的广场。星期五“主麻日”和一年两度的“尔的”和“古尔邦”节的礼拜仪式都在这里举行。清真大寺内有两座似塔一样的建筑物叫“唤醒阁”,是专供寺内阿訇呼唤教徒做礼拜用的。大殿外有两层回廊式“配楼”,左右对峙,给清真寺平添了雄壮的气势。
第四篇:东关清真大寺导游词
清真大寺是青海地区伊斯兰的主领寺,大殿正前方是近3万平方米的广场。星期五“主麻日”和一年两度的“尔的”和“古尔邦”节的礼拜仪式都在这里举行。清真大寺内有两座似塔一样的建筑物叫“唤醒阁”,是专供寺内阿訇呼唤教徒做礼拜用的。大殿外有两层回廊式“配楼”,左右对峙,给清真寺平添了雄壮的气势。
第五篇:清真大寺游教案
活动背景:《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活动中”。按照《纲要》的精神,借着园本教研活动的东风,幼儿园各种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我们的教育活动丰富、有意义,更让同心二幼这所民办公助的穆斯林幼儿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园本教研活动开展以后,幼儿园以民族文化、本土特色为主题组织了“家乡美”系列主题教育,此时我想:同心是一个回族聚居区,又是红色革命区,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及家乡的光辉革命史,热爱回族之乡,在业务园长的指导下我班开展了《家乡美之红色回乡》的主题教育。
活动目标:
1、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地域文化,引导幼儿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热爱家长,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活动教育幼儿要保护历史遗址,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宝贵的文化资源。
3、在活动中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词汇,培养良好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电影《同心》片段 清真大寺历史资料、图片 电子白板 PPT
活动过程:
一、解析案例,找出问题
在确定了这个主题之后,我在想,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对我们同心有个全新的认识,如果让孩子以参观者的身份亲自去游览、感受、体验同心日新月异的变化,效果应该更好。因此在组织和开展《家乡美之红色回乡》活动之前,我请家长配合我们的工作,利用周未时间带孩子去同心的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进行旅游活动,并建议家长适当地向孩子介绍这些地方的历史和背景知识,我自已从网上、幼儿园资料室搜集了一些图片资料。然而,在活动现场,孩子们的想象空间那么狭窄,回答问题也单一,他们的活动内容仅限于商场的人很多,广场上有好玩的东西,有的小朋友只知道爸爸妈妈带他出去玩,具体去了什么地方也说不上来;个别孩子从父母哪儿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回族饮食方面的知识,如面食有油香、馓子、臊子面等等,我有些失落,活动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我困惑了,是我没有向家长说清楚自己的意图,还是引导有问题,怎么办呢?
在教研活动中,我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同事们首先肯定了本次教育活动的价值,以为这个主题活动很有教育意义,可问题出在哪儿呢,讨论过后,园领导做了总结,认为活动目标定位是明确的,充分利用了本土资源,挖掘了本土特色,感受了家乡的美丽。但从点上看,太过宽泛,有点大而空,涉及面广,幼儿去的很多地方根本不能体现回族的风俗及文化,因此孩子们了解的知识过于零碎,甚至远离了主题,重点不够突出。
二、集体讨论,交流改进
找到问题的症结,该如何去开展本次活动呢?我们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讨论,怎样让活动紧扣主题。《纲要》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年龄小,需要老师确定目标,在家长的指导下,去观察、探究一些新知识。经过老师们的商讨,确定把游览重点放在一个景点——清真大寺及西征纪念园,因为经过改建和重新规划后的大寺和新建的红军西征纪念园已成为同心的重要旅游景点,不但景色优美,从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家乡之美、红色同心的特色。于是我的活动主题定为“清真大寺游”。
三、搜集材料,活动实践。
认真听取了同事们的建议后,我又认真准备了本次活动,通过网络,询问大寺管理人员,实地拍照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活动材料,在家长工作方面,通过家长会向家长朋友介绍了开展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让他们在带孩子游大寺时做到有地放矢。开展活动时,我为幼儿播放了电影《同心》片段,向幼儿介绍清真大寺的历史背景。同心清真大寺是宁夏现在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座伊斯兰建筑,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一座把我国传统木结构和伊斯兰木刻砖雕装修艺术融为一体的建筑。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是三军会师的聚集点,曾在该寺召开了各界代表大会,成立了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权——预海回民政府。实现了我国回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回民自治,使之成为一处著名的革命旧址。
活动现场,我以展览的方式将图片、照片展示出来,让幼儿有组织地参观,对于小朋友熟悉的地方让他充当小小解说员向小伙伴们介绍图片的相关内容,积极地鼓励每位幼儿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我以“我爱同心,我爱清真大寺”为主题,组织幼儿进行了一次绘画比赛,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用五彩的画笔画出心中的同心清真大寺。
四、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清真大寺游”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园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就本次活动,我总结如下:
1、活动定位准。
本次活动目的明确,运用了丰富直观的本土资料,让幼儿亲身体验家乡的变化,了解家乡的历史和特色,同时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2、后续工作扎实。
①让活动跳出课堂围墙。建议家长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完整地观看电影《同心》。再次带孩子参观大寺、烈士陵园、清水河综合治理工程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②在区域活动中让主题向纵深发展。
如通过泥塑让幼儿做一些回族的特色面食、油香、麻花、馓子等;情景表演,烤羊肉串;教师提供回族服饰,让幼儿扮演阿訇,带“穆斯林”们做礼拜;用阿语相互问好等,实物粘贴清真大寺(如树叶、种子、桔杆等)。
3、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激发了他们爱祖国、爱家长的情感。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成长了许多,爱观察事物了。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养成了讲卫生、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在与家长交谈时,他们也感受到了孩子的变化,都说孩子懂事了,待人有礼貌,家长们很欣慰。
总之,园领导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性的评价后,建议全园推广本次活动,目的在于通过活动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又在此基础上又丰富了一些内容和环节,让这次活动更加完善。
建议和意见
当然,本次主题活动在开展中存在一些不足,如年龄的差异让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不够完美,知识面浅薄,体现不出“导游”那种自信、自豪的身份。
我觉得如果按大、中、小班的年龄特点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让“家乡美”这一活动系统化,常规化、效果会更好。如小班可以通过图片、照片、电影片段等一些直观教具让他们了解同心美食、民族风俗,建筑特色等内容。中班通过谈话、讨论、绘画、沙雕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大班则可以由爱家乡拓展到爱幼儿园,组织幼儿扫地上的落叶、种花、种树等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拳拳之心。
园本教研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提高和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园本教学活动,我意识到园本课程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园本教研,教师发现问题,研究策略,反思课程,有效的提高了“课程意识”和“活动开发能力”,有利于形成教师的团队精神。同时让我感受到每个教师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给他们舞台都会有精彩。我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园本课程,为幼儿的发展服务,还要不断的学习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把更多的理念运用到教学之中,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更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