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略述“孝肃家风”
略述“孝肃家风”(资料二十一)
孝肃二十九世孙和瑶 2003年清明
“孝肃家风”是包氏族的人精神财富,是由包公祖孙三代铸就而成。包公名拯,字希仁,是宋朝著名的廉洁清官.他将自己的孝肃思想写成家训,严于律己,诏戒子孙。经过祖孙三代的百年锤炼,融铸了以“忠、孝、廉”为内涵的“孝肃家风”。后裔以此为荣,世代相传,不断弘扬光大,加上历代学者的推介和文化艺人的炒作,使包氏族人特有的“孝肃家风”流传于世,逐渐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社会精神,成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杜导正在“包拯诞辰千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说:“包公精神已经升华为超越时空的廉政精神,公理与正义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包公文化研究会理事孔繁敏教授著《包拯研究》一书中说:“凝结在包公身上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忠、孝、廉,形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包氏族人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裔孙继承光大,形成了包氏特有的“孝肃家风”,至今包氏族人仍把它作为一条铁的家法,人人遵守,以保持‘孝肃家风’为荣”。
研究孝肃家风学者颇多,硕果丰盛。本人凭借他人成果进行略述。为弘扬“孝肃家风”敬献寸心。夙愿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
考索包家源流,弘扬包公精神
为包和瑶先生《略述孝肃家风》序
宋代名臣包拯后裔繁衍生息,支分派衍,据传世的包氏家谱资料显示,其中一支自合肥经江苏迁云南,其后裔再经四川迁至贵州凯里。20 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地包氏裔众在包景中、包和壁、包和炎等人倡议下续修族谱,1997年四修贵州凯里冠英宗支《包氏族谱》成功。修谱过程中,包拯第29世孙包和瑶主要负责考证包公家族源流世系。为此,他曾多次赴四川、江西等地做实地调查,并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他在完成修谱基础上又撰写《包公世族的孝肃家风》(以下简称《家 风》)。我恭读之后,深感《家风》凝聚了已届古稀之年的包和瑶先生的大量心血,而其认真态度,执着精神,坚强意志,使其所著《家风》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社会价值。
凝结在包拯身上的忠、孝、廉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一种“孝肃之风”,对包拯家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孝肃之风”经过裔孙继承光大,形成了包氏特有的“孝肃家风”。《家风》中说;“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世传”,为弘扬清官包公的高尚精神,尽一份裔孙之孝义,特搜集并论证了有关“孝肃家风”代代相传的典型事例。其中有从政为民的,有投笔从戎的,有经商发达的,有尽志孝道的。这些典型事例很有教育意义,反映包家是有人才的,对中华民族是有重要贡献的。当然,“孝肃家风”不仅是包公家族的传家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反腐倡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更需要弘扬清官包公的高尚精神。实际上,历经千年人民的颂扬和塑造,包公已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理念精神,公理与正义的象征。这正是千千万万百姓喜爱包公的原因所在。包公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将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包公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主要从史学角度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包和瑶先生以古稀之年做了很有价值的工作,尤其是他的热忱、执着的研究精神令人感动。愿我们为弘扬包公的高尚精神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共勉。是为序。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原北京大学分校)
孔繁敏
2003年正月写于北京育慧里宅
注:孔繁敏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包公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教授。
“孝肃家风”是包公的化身。
“孝肃”是包公的谥号,也是他的化身。包公于999年生于安徽合肥,1027年举进士。历任知县、谏议大夫、权三司使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赐礼部尚书,谥孝肃。他毕生忠于国家,尽志孝养,清正廉洁,是宋朝的著名清官。人称“包青 天”
包公忠于国家,敢任事责。“尽力兴利除弊,上裨帝阙,下瘳病民。中塞国蠹”。他对皇上能忠直无隐地谏言。指出“朝庭取士用人不得实”,“岁赂戎狄非御戎之策”,“夺民膏腴非仁厚之意”他上疏《进魏郑公三疏札子》请皇上“置之座右,以为龟鉴”。上疏《七事》建议皇上“明慎听纳、辨别朋党、爱惜人才、不主先人之说、荡去疑法、条责臣下、牵录微过。”指出“帝王之德莫大于知人”。这些进谏都得到仁宗皇帝的赞同。起到了辅佐国君的作用。
他主张改革,兴利除弊,指斥非法,不避权贵。据《孝肃包公奏议集》辑174篇奏议,有一半以上为具体的改革建议或除弊措施;有55篇指责了当朝官吏,被指名道姓的腐败庸碌者就有64人。他痛斥那些贪赃枉法的国家蛀虫毫不留情。多次上疏弹劾和严厉抨击魏兼、张可久等贪官和不称职的宰相宋庠、三司使张方平、宋祁等诸人;严惩贪残人民的官吏,使“廉者知所劝,贪夫知所惧”。
他虽为臣下,但心怀全局,凡事以盛国作想。他深谋远虑,结合实际悟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方略:在政治上反对因循姑息,主张“澄清吏治,选任贤才,裁抑特权”;在用人上反对以资序、名位的“覃思”用人制,主张重用德才兼备的贤才。实行“贤者则进,不才则退”的用人制度。在法制上他反对任意改法,视人施法。主张“法存画
一、国有常格”。《论日食》疏中乞请皇上“赏德罚罪、无间于疏昵”;在经济上反对重率暴征,主张“薄赋敛、宽力役、救灾患”。改官贸为通商,扶助工农发展生产;外交上反对施舍性的“金绒外交”。指出“岁赂戎狄非御戎之策”。主张自强防卫,和平共处;军事上反对和平麻痹,松弛武备,主张精选帅臣,训练士兵,广蓄粮草,以武御敌。这些治国思想,已为后人所赏鉴。
包公尽志孝养父母,慈仁百姓。他于1027年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被遣知建昌县。因父母年迈不愿远行。故请安排离家较近地区工作,获准任和州税官。父母仍不愿同往,包公毅然辞去官职,在家孝养父母直至双亲去世。他在父母坟边搭棚守孝。三年期满仍不想离去。在乡亲们的劝说下,又过两年才到天长县任县令。他在瀛州任职时因儿子包繶病故。为了照顾家庭,安慰妻媳。乞请调到扬州,后又调到家乡庐州。五年后长孙文辅又夭折。他不忍年仅25岁的长媳崔氏长期守寡,3 主动托人劝崔氏“还宗”(回娘家),另结良缘。体现了包公能突破时俗,慈爱妇幼的高尚懿德。
包公视民为本,不爱乌沙,只爱民。他体察下情,关心民瘼,尽力除弊。累次上疏乞请朝廷宽恤安抚,退地还民,减免灾区赋税,赈贷救灾。他对灾区“老弱转死沟壑”的情景非常怜悯。曾多次奏请朝廷“减免赋税”,“发廩救民”“安抚百姓”。他在端州任职时,带领人民筑堤排渍,打井抗旱,生产自救。如今“包公锁蛟龙”仍在流传,七口“包公井”修葺一新。他怜爱百姓,为民申冤。被世人誉称“包青天”。
包公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他从小就庄重诚实,慎重处世。读书时曾数次谢绝一富豪的盛邀吃请。他说:“现在与豪门接交,以后任职处事会受到他们牵制”,故“拒而不去”。他初赴任时写有一首诗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是他刚直不屈性格的自我表达,也是他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他以清廉自持、严于律已。过去的端州官吏趁进贡之机,超倍征收名砚,中饱私囊。包公上任后,只许按进贡数制作。他在端州任职三年,“不持一砚归”。他虽为高官,但生活俭朴,衣食用品“如同初官时”他办事公道,不询私情,不写私人书信,对亲朋旧友的私拜吃请,一概谢绝。初到家乡合肥任职时,一些亲朋旧友趁势扰乱官府,其中一位是他的堂舅,他治了堂舅的罪。其他的人不敢再横行。他性格严肃,从不伪装笑脸去讨好别人。对不公之事,勇于抗争。曾两疏弹劾宰相宋庠,累次上疏弹劾仗势谋私的皇亲国戚郭承祐和张晓佐。乞请朝廷法断魏兼、张可久、韦贵等贪官污吏。上疏《录用杨紘等》、《请留用吴奎依旧供职》、《再举范祥》和《请谥王明》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不阿权贵、公正处事的风格。
他毕生清廉刚正,高风亮节和“强志尽瘁、夙夜匪懈”的献身精神,形成了忠、孝、廉的懿德风尚。去世后皇上赐给他“孝肃”谥号。后人称为“孝肃之风”。
传承贤德、共铸家风。
孝肃包公对子孙的要求很严,他留有家训一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回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他的长媳 4 崔氏,子包绶,孙包永年严守家训。以孝肃包公为楷模,无论是居家还是为官,始终保持忠诚,孝廉和正直的孝肃遗风。
孝肃公长媳崔氏,19岁和孝肃公长子包繶结婚。次年包繶病故。遗有一子名文辅,五岁又夭折。包公不忠崔氏终身守寡,托人劝崔氏 “还宗”回娘家,另结良缘。崔氏知道后,便“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对包公发誓说:“翁天下名公也,妇得此贱获。执浣涤幸矣,况敢污家声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她以死自誓,尽志孝养。
包公59岁时,喜得次子名包绶,由崔氏抚养。1062年包公病故后,崔氏母亲吕氏从荆州南到合肥逼女儿嫁给其舅侄。崔氏不从。母亲发怒要崔氏送其回荆州。崔氏说:送母亲回家,看望舅父可以。婆婆董氏和乡亲们担心崔氏一去就不回来了,恋恋不舍。崔氏表示,“一去即回,苟不如志,即以尸还包氏”。崔氏到荆州说服了舅父和亲友,很快返回合肥。董氏颇有感慨,将其事迹上报官府,朝廷授封崔氏为寿安县君。
四年后婆婆病重卧床。崔氏陪床护理,亲自煎药喂食。婆婆去世后,包氏家庭由崔氏主持,她视包绶为亲子地关爱抚养,为他择师教授,物色配偶,扶持赴任。经过多方努力,将族子包永年过继到包繶名下,尽心抚育成人,为包公长子承传了血脉。
崔氏对包公夫妇的事孝,对包公子孙包绶、包永年的尽心抚育,为包氏家族的生息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086年保信军长官以“崔氏节行著乡里”上报朝廷。朝廷特赐崔氏升为永嘉郡君。“乃表门闾”。在其家门口建筑一座“节妇台”供后人崇敬永瞻。大文豪苏轼起草制书曰:
“敕:崔氏,汝甲族之遗孤,大臣之冡妇,夫亡子夭,茕然无归,而能誓死不嫁抚养孤弱。使我嘉祐名臣之后,有立于世,惟汝之功。昔卫世子早死,共姜自誓,诗人歌之;韩愈幼孤,养于嫂郑,愈丧之期。若崔氏者,可谓兼矣。其改赐汤沐,表异其所居,以风晓郡国。使薄于孝悌者有所愧焉。可”。
崔氏扶持包氏三代人至62岁逝世。
孝肃公次子包绶原名綖。孝肃公去世时他才五岁,由嫂嫂崔氏抚育成人。他重 5 礼仪,守孝道。11岁丧母,他“居丧尽孝,毕葬成礼,乡闾为之叹伏”。他对抚育他成人的长嫂崔氏十分敬重,“以母事之”,崔氏去世时,他千里奔丧,以母亲之礼仪办理丧事。这就是包氏的“长嫂如母”的由来。
包公逝世时,宋仁宗皇帝亲自到他家吊唁。包绶跪地接驾。仁宗当时赐给包绶一个将仕郎太常太祝的官衔。三年守孝期满,转为大理评事,升任国子监函。因自幼得到崔氏的精心调教,他好学奋进,处世严谨,一举一动酷似包公。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时时刻刻以包公的遗言作为座右铭,处处奉公守法,不贪财利,办事认真。在濠州任职时博得一个“廉洁通判”的好名声。
任国子监丞时,“夙夜尽心,裁判有序,若素宦于朝者。咸曰:名臣之后,是得举,宜矣!
1105年(崇宁四年)包绶去潭州任职途中身染重病,船到黄州(今湖北黄岗县)附近,便与世长辞。时年48岁。行李中,除了诰命、书籍、著述、文具外,没有一文钱。由此可见他艰苦守节,一身清白。包绶死后无钱安葬,十六年后,由儿子包耆年、包景年都已安家立业,经济状况稍有好转,才将父亲棺骨运回包公大茔,落叶得以归根。包缓的墓志铭说:“孝肃以情白劲正光于青史,公可谓能克家者。孝肃之风,至于公而益炽也。
孝肃公长孙包永年(1072-1120)本是包公的一位族孙,父亲早死,母亲肖氏改嫁,包公的大儿媳崔氏,将永年收为包繶继子。永年感到崔氏那么慈祥、温暖,不是亲娘,胜似亲娘。他感恩戴德,勤奋上进,以包公家训为宗旨,立志做包公的好后代。
永年勤奋学习,考试成绩优秀。22岁就录任了无为军巢县(今安徽省巢县)主簿。正准备上任,养母崔氏病故。他闭门守孝三年,后被分到开封府咸平县任主簿。到职后,持身廉洁,努力工作,受到吏民的爱戴。1101年他调任袁州(今江西省奉春市)县尉。他坚持正义,一心为公,对县令的图谋私利异常气愤,决然辞职回家。肖氏的后夫染病身亡,肖氏生活无着。永年又主动将肖氏迎回,奉养送终。
大观二年任处州(今浙江丽水市)遂昌县令。政和二年升为正九品通仕郎前往金州(今陕西安康市)任司工曹事。三年任满,邑人都想挽留他,恋恋不舍地目送他的 6 车子,赞叹不绝地说:“包公之后,信乎有是贤孙也。”
政和八年(1118)他晋升为七品宣教郎,去鄂州(今湖北武汉)任祟阳县知事。任期末满,身患重病,医治无效故去。终年51岁。
永年为官一直保持包公、包绥的廉洁作风,从不贪求苟得。去世时没有一点余蓄。由于儿小女幼,家中贫困,包永年的丧事是由两个堂弟包耆年、包景年共同出力办理的。
孝肃公的遗风余烈犹在,子孙们“生平清苦守节,廉白事务”。“莅官临事,廉清不扰”。经过祖孙三代的丰硕建树,融铸了闻名于世、懿范千古的“孝肃家风”。
千多年来,孝肃精神在海内外广泛流传,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研究“孝肃之风”的学者颇多,硕果丰盛。本人知识有限,凭借他人成果进行略述,为弘扬“孝肃家风” 尽一份裔孙之孝义。祝愿龙图懿范九洲颂,孝肃家风万世传。孝肃家风代代传典范五十例(略)
家
风
颂
我祖华诞一千春,懿德铸就包家风。忠孝廉洁垂传胃,腐贪赃滥不染身。史册连载典范例,今有若干帆刚明。祈愿嗣后尊先训,孝肃家风永常新。
注:帆:九次获得国际金奖的国家劳模包起帆
刚:爱国志士香港船王包玉刚
明:获联合国“亚洲杰出女教育家”奖包德明
第二篇:一旬工作略述
一旬工作略述
镇沅县振太乡中心小学 李其贤
2012年12月,对我来说是个难舍的月份,诸多事情赶集似的凑拢来。故而采撷其中部分略述如下,以示留住不舍教育教学的情怀。
一、开展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又是以中心完小六三班语文总复习为主。
二、据说12月12日是个“万年才有”的日子,很是幸运,思绪翩翩,遨游于脑海。
三、14日下午,参加没课教师平整学校跑道,很久没有体力劳动了,不大一会儿就大汗过脊,但心里是爽的;下午参加我们中心完小六年级到分水岭郊游(24人),增强了我组人员的交流。
三、18日,参加“振太乡中心小学建校102周年暨2013年元旦庆典活动”;与周爱萍老师一起策划振太“乡村少年宫”经典诵读·小记者组展示活动节目,通过领导现场检阅,所展示内容荣获18个小组第二名;晚上主要是总体浏览小学语文新课标、语文课本、教参及比较前沿的语文教学走向,体悟“以学生为主体,顺学而导”的核心。
四、19日至21日,按照校长周灿森的部署,我有幸与振太乡中心小学副校长李文雄、教导主任师尚文、科学教研员李玉铭,分别到山街小学、秀山小学、黄力小学进行教学常规督导。督导又以听课、评课、查阅备课本、作业批改等为主,并对督导情况向学校全体教师汇报,与教师们悉心进行交流。
五、因受人委托,作为《侨乡魂脉》的责任编辑之一,我与兰有荣老师、潘永华老师欣喜于一件事,即历时二十余天的艰辛付出后,约十余万字的该书已经完成,正致力于校对,即将公诸于众。我们认为《侨乡魂脉》至少有以下三个靓点:
1、体现了振太乡罗有拔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了他追求不懈的体育精神。
2、尊重了历史事实,很多资料都是通过采写得来,部分是罗有拔迄今为止唯一被发现的真迹反映,具有编辑出书的史料价值。
3、图文并茂中的很多纪实性散文,极具可读性,富于启示性,启迪读者向真向善向美的阳光方向发展。
光阴荏苒,匆匆书写,聊以慰藉,切切抒写,意在共勉!
第三篇:孝亲家风代代传
孝亲家风代代传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孝亲家风代代传》的故事。为了使子女身心健康、顺利成长,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更加和谐,每个家庭都会有自家的家风、家训、家规。好的家风、家训、家规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俗话说:“家兴出孝子,家败出逆子!”一个家庭的兴衰,都与家风、家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家的家风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孝”。
爸爸给我讲了一个我爷爷的爷爷曾经讲过的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人,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伤心。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母亲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
冬夜里,寒风凛冽。那时,农户家里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实在难以入睡。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父亲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小黄香为了让父亲少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瘦小身体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的举动不仅温暖了冰冷的被窝更捂热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一代一代流传至今,也就是三字经中那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这个故事从爸爸讲给我那天起,它一直牢牢地烙印在我的心中。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更是在我家世世代代相传的故事,我也会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
三年前,因为姥姥年纪大了,不小心摔伤了腿,在床上养伤,大小便不能自理,妈妈就端屎端尿的侍奉。我问妈妈:“妈妈,你不嫌脏吗?我们雇个保姆来照顾姥姥吧?”妈妈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却反问我:“孩子,你刚生下来的时候,你的大小便能自理吗?是谁来给你擦屎擦尿?妈妈可曾嫌弃过你?妈妈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谁给妈妈擦屎擦尿?姥姥可曾嫌弃过妈妈呢?”听了妈妈的话,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渐渐地„„在我的眼前浮现了妈妈给爷爷、奶奶端洗脚水场景,那一刻我跟妈妈说:“妈妈,您的儿子已经长大了,给爷爷、奶奶洗脚这件事就交给我吧。”妈妈听了,欣慰的点点头。
亲爱的同学们:从现在起,就让我们用微薄的力量为父母尽一点孝心吧,也许是给父母洗洗脚,也许只是捶捶腰,也许仅仅是一句简单的生日祝语„„都会让我们的爸爸、妈妈感到无比的幸福。“孝”是我家的家风,更应该是我们大中国的国风,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祖国的人。从“孝”出发,才能家和万事兴,才能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
谢谢大家!
第四篇:好家风伴我成长孝
好家风伴我成长
班有班风,家有家风。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记得小时候很多人都说我们家的人很孝顺。奶奶腿脚不怎么好使,平时不怎么出门。妈妈就扶着奶奶在屋里溜达,还一边走一边跟奶奶唠嗑。讲些外边新闻,笑话,给奶奶洗脚。一天晚上,妈妈端了一盆热水放在奶奶床前,掀开奶奶的被子,顿时,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我立即闪到一边。妈妈对我说;“快过来,帮妈妈一起把奶奶扶起来,帮我要给奶奶洗脚。”我只好一手捂着鼻子一手去扶。妈妈耐心地、细致地给奶奶洗好了脚,用干毛巾擦干了脚,然后用指甲钳小心翼翼地修剪那凹凸不平的指甲,还不时地问:“奶奶,痛吗?如果痛的话就跟我说。”见妈妈蹲着剪很费力,我就端了一张小凳子,让妈妈坐着剪,妈妈笑着说:“嗯,我丫头也懂事了!”听了妈妈的夸奖,我也不由自主地当起了妈妈的小助手,一会儿扶着奶奶,一会给奶奶敲敲背,我发现奶奶的脸上有了笑容。
从那天起,我也学着妈妈照顾奶奶,给他端茶、端饭,给他讲故事、说笑话,逗奶奶开心。在我们的悉心照料下,奶奶的病终于好了。我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孝敬长辈、乐于助人,从爸爸身上学到了勤劳节俭,学到了诚实守信,这些良好的家风伴着我健康成长!
第五篇:我家的家风:孝——学生篇
我家的家风:孝
冶源镇初级中学 八年级三班 瞿紫薇
家风是什么?顾名思义,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著名的法国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华茂叶。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主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从而也足见家风的重要了。所以,好的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让自已走得更远!
我很喜欢莫言的作品《红高粱》,莫言的家风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勤学上进、与人为善;硝烟英雄林则徐的家风是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周恩来总理的家风是廉洁;洋务运动时期的曾国藩的家风是饱学;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的家风是节俭;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的家风是爱国;大个子姚明的家风是诚实……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当然我家也不例外。说起我家的家风,还要从几个事情中体现出来。
有一次我们家因为保险发生了争执,爸爸持支持态度,妈妈持反对态度。爸爸提出了一个想法:让爷爷奶奶来决定。妈妈也支持爸爸的想法,正所谓: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先,意思是要孝敬父母,顺着父母的意愿。爷爷奶奶商量后做出了决定,爸爸妈妈都表示同意,爷爷奶奶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通过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懂得了作为子女要孝敬尊重自己的父母,顺着父母的意愿。记得有一次奶奶生了一场病,医生说要住院观察。陪奶奶去医院的是姑姑,姑姑听了医生的话紧张的汗流了一脸,姑姑打电话给爸爸,爸爸接完电话放下手上的活就赶到医院。爸爸找到医生紧拉着他的手满含热泪的恳求医生一定要治好我奶奶的病,医生晃着爸爸的手点了点头说:“放心吧!”
爸爸于是每天都白天上班,晚上照顾奶奶,给奶奶捶背、捏腿、削水果。奶奶怕影响叔叔在外地工作,便嘱咐爸爸不要告诉叔叔。一天下午,爸爸提早下班到医院照顾奶奶,在爸爸和奶奶聊天时,有人敲门,爸爸开门一看是叔叔。叔叔责怪爸爸这么大的事怎么不告诉他,爸爸说:“没什么大碍了,休息几天就好了,这不怕影响你工作嘛。”叔叔长叹了一口气。后来,爸爸问叔叔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叔叔告诉爸爸,那天上午,叔叔给奶奶打电话,打了10次也没接,叔叔便打电话问姑姑奶奶去哪了?姑姑说在家里。叔叔说:“别撒谎了,我打了5次电话也没人接。”姑姑便告诉了叔叔奶奶住院的事情。
叔叔第二天下午便请假赶到了医院,于是,便发生了后来的事情。从那以后,爸爸、妈妈和我、叔叔、姑姑、婶婶轮流照顾奶奶。一个月后,奶奶的病治好了,我们一大家子人一起接奶奶回家。晚上,妈妈、婶婶和姑姑做了一大桌子菜,奶奶高兴的笑了,他含着热泪说:“好儿子,好女儿,好儿媳妇,谢谢你们。”我们都以茶代酒敬奶奶,这时,我扑到奶奶怀里,对她撒娇的说:“我也是好孩子。”奶奶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对,好孙女。”大家都哈哈大笑。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名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在世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周朝人,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幼年丧母,父亲再婚。闵子骞从小就乖巧懂事,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对小子骞开始嫌弃起来,时常虐待子骞,还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说得多了,父亲也信以为真,慢慢地开始反感子骞了。
有一年的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里面铺的是棉花,穿着非常暖和,给子骞做的棉衣,里面铺的却是芦花。芦花是一种水中生长的芦草上长出来四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看着圆圆滚滚地,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棉衣也觉得很冷,直打寒战。他的后母趁机对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娇气了,故意说冷的。”
有一天,父亲要外出办点事,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冻得直打个哆嗦,马的缰绳从冻僵的手里掉在地上,马踩到了缰绳,一个趔趄马差点儿翻下了悬崖。父亲见状大怒,扬起马鞭,气得猛打子骞。几鞭子下去,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里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一下子呆住了,顿时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这个狠毒的女人休掉,并且赶出家门。后妻吓傻了,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想想自己做的那些事情,羞愧得也无话可说。子骞不顾自己的委屈,连忙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他的孝心感动了父母,也保全了一个完整的家。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这就是我家的家风,你呢?
指导教师:冯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