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控制论文 绪论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工程上对传统的焊接认识是将被焊的两工件在熔化的状态下,通过焊料使被焊工件结合的一种工艺方法。然而,焊接接头却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接头的夹渣、结合力不高、焊件变形等缺陷。这些都是困扰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因素。
另一方面由于航空、航天、空间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一些关键部件上因材料焊接性较差而影响到部件的安全性、使用寿命以及单材质材料在应用中性能上的缺陷,因此复合材料和异种材料连接结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些材料或结构使用一般的连接方法都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
TLP连接方法的出现满足了这些难连接结构的需要,因而在上述领域中TLP连接方法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1.1 TLP连接技术国内现状
我国的扩散焊和钎焊技术,可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在西安兵马俑出土的铜马车的制造上,就使用了扩散焊和钎焊技术。目前,钎焊材料的生产属于有色金属行业,而电焊条属于黑色金属行业,这两个行业虽有很大差别,但也有许多共同之处。钎焊与扩散焊技术,在原中国焊接协会的二十三个专业委员会中,(现已调整为十三个),是近年来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领域之一。
1993年中国焊接学会在青岛召开“第七届全国焊接学术会议”以来,钎焊专业委员会分别于1994年、1995年、1996年在浙江金华市、湖南大庸市、江苏扬中市召开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钎焊与扩散焊技术交流会,尤其是1998年10月在江苏无锡召开的第十届全国钎焊与扩散焊技术交流会,收到论文100多篇。四届会议共收到论文近300篇,其中1994年第七届51篇,1995年第八届58篇,1996年第九届68篇。1998年第十届100多篇。论文逐年增加的同时,参会人数更是一届比一届多。与此同时,1994年国际焊接学会(IIW)第47届年会在北京召开,1994年、1995年中国电子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学术会议,我国钎焊与扩散焊工作者提交的论文总数达到113篇。这些统计数字充分说明了我国钎焊与扩散焊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家经济河南理工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采用钛基非晶箔带作为中间层合金,对瞬间液相扩散焊(TLP)工艺,接头的组织和性能,元素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和测试分析[1]。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扩散连接反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他们针对异种材料的扩散连接过程,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基础进行了扩散连接接头区域元素分布的数值分析。利用耐热合金K5与耐热钢2CrNiMoV的扩散连接对建立的模型的实验验证表明,模型能较好的反映元素的分布规律,可以为扩散连接工艺参数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数[2]。
山东大学的杨敏等人对TLP连接接头的性能进行了试样分析。他们利用Nb/Cu/Ni复合层做中间层,采用部分液相扩散连接方法在连接压力,连接时间,冷却速度一定,连接温度变化的条件下氮化硅陶瓷/镍基高温合金进行了部分液相扩散连接实验,通过剪切实验评价连接温度对连接接头强度的影响和采用SEM研究连接温度对接头微观组织的影响并分析得出接头的剪切强度与温度呈抛物线关系,其试样氮化硅陶瓷/镍基高温合金部分液相扩散连接接头,存在的最佳连接温度为1130℃,连接温度影响Cu的熔化量以及接头的微观组织结构形态。
类似的江苏科技大学邹家生等人实验分析过二次部分瞬间液相(PTLP)连接强度,他们采用Ti/Cu/Ni中间层对Si3N4陶瓷进行二次部分瞬间液相连接,研究连接工艺参数对Si3N4 Ti/Cu/Ni连接强度的影响,同时研究的连接强度随实验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室温连接强度随着二次连接温度的提高和二次保温时间的延长而提高,改变连接工艺参数对其二次PTLP连接界面反应层厚度无明显影响,连接强度在实验温度400℃时达到最高,随后随实验温度的升高连接强度降低,800℃以前其高温强度具有很好的稳定性[4]。
扬州大学的张剑峰等人采用铜箔做中间层,在连接温度为853K无压的条件下进行的瞬时液相连接,对TLP扩散连接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型景象进行[3]
第1章 绪论
了分析,结果表明TLP扩散连接理论模型和实验结果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对等温凝固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西安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山东电力研究院的陈思杰等人将TLP连接技术用T91钢管和异种钢管的连接[6],国内关于此研究刚刚开始。他们在用FeNiSiB非晶箔做中间层,采用氩气保护,对T91钢管进行瞬时液相扩散连接,通过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工艺参数对接头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分析了TLP连接接头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元素分布,确定了合适的连接工艺参数。他们研究表明,在合适的工艺参数下,焊缝组织成分和基体接近,强度高于母材,可以获得良好的性能[7,8]。
[5]1.2 TLP连接技术国外现状
公元前2500年Smith建议Tutankhamen国王的金质匕首的纪念物上使用该方法。12世纪Theophilus也使用了同样的方法。在公元6世纪,Cellini使用颗粒CuO涂料混合牛脂或胶作为中间层将小金球连接到金质艺术品上,其过程是首先将艺术品在压缩火焰上加热,使得Cu和Au形成共晶体液相,在火焰上均匀化之后,形成无中间层残留的扩散连接结构。18世纪的Little Key to Medieval Arts杂志上也描述了该方法。应当注意的是TLP连接方法最初的应用是建立在同相、同组分系统的基础上的,而现代TLP理论是建立在二元共晶合金系统基础上的。
现代TLP连接方法最初的应用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期,用来连接Ni基、Co基等各种耐热合金。随着技术和工艺的发展,TLP连接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Ti合金、Ni基、Co基耐热合金、半导体、复合材料、异种材料等使用传统方法连接困难的材料组合。
1955年,Tiner发现在Ag钎焊过程中,经过高温长时间连接,接头中间层没有检测到Ag的存在;并且形成的接头抗剪强度极高,但是可惜的是,他没有继续深入探讨。1959年Lynch等人在应用合金为中间层连接Ti时又出现了该现象。通过一系列微观分析表明,中间层材料在连接过程中发生了过量的溶解,并且最后形成了组织均匀的接头,称之为“有效的只有一种晶界的接头”。
Owczarski在1961年首先提出了和TLP相似的概念。连接Zn合金和304不河南理工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绣钢时,由于没有合适的钎料,所以将Zn合金和304不绣钢两种材料简单地对接在一起,通过扩散控制共晶反应,Fe,Cr,Ni和Zn在980℃形成四元低熔共晶液相系统。连接形成的接头具有相当的强度和较好的抗腐蚀性,但是韧性较差,分析表明主要是由于在界面上形成了中间金属相混合物。
1970年Hoppin和Berry在连接Ni基耐热合金时提出了活性扩散连接的概念。中间层成分除了未确定的MPD之外(可能是P或者是B),其余成分基本和母材的成分相同。连接了包括Rene80在内的几种Ni基耐热合金,并进行了应力破坏试验,试验表明接头性能相当于母材强度的70%-90%,但韧性较低。
Duvall等人采用Ni-Co为中间层连接Ni基耐热合金,形成了无界面的连接接头,接头有交性达到了100%[9]。
Nieman和Garrett描述了共晶连接作为一种可能的用Cu作中间层低温低压连接Al-b-B复合材料的方法。该方法也可以用来加工Ti-Al接头,接头区域由于出现中间金属相,使得接头只能达到一定的性能。
液相界面扩散连接是在1978年由Rohr工业发展起来的,用Ni-Cu作为中间层连接Ti蜂窝三明治结构的方法。接头的拉伸性能和表面抛光有关系,因此抛光越彻底,接头的性能就越好。此外,还有其它和TLP连接相类似方法的应用。在较低温度下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接头,是TLP连接方法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日本的液相扩散焊接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用于焊接中小直径的钢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日本,钢管的液相扩散焊技术已从最初的室内供水、电缆保护管等民用应用场合,向电站锅炉水冷壁管更换修补方面的成功拓展。1998年,三菱重工锅炉事业部首次报道了用TLP焊管技术成功更换电站锅炉水冷壁管(代替手工TIG填丝焊);2004年,日本的中国电力公司在三菱重工的协助下,成功采用TLP焊管技术实现了管径在150 mm以下的水冷壁管的修补。近年日本关于TLP焊管技术的两度获奖和著名研究单位的不断增多这一事实说明:中、小直径钢管的TLP焊接技术在生产方面的优越性及其机理方面的先进性,已获得日本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认可,并引起了日本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极大兴趣[10,11]。这预示着TLP焊管工艺应用潜力十分巨大。
第1章 绪论
1.3 液相扩散焊的原理
1.3.1 瞬间液相扩散焊的概念
当将共晶反应扩散焊原理应用于加中间层扩散焊时,就发展为瞬时液相扩散焊(Transient liquid phase bonding,简称TLP焊接或TLP连接)[12]。
瞬时液相扩散连接也称瞬间液相扩散焊(Transient liquid phase bonding,简称TLP焊接或TLP连接)是由D.S.Duvall等人于1974年首次汇总了它的应用并用相图解释了其金属学原理。国内许多文献也称其为过渡液相扩散焊或扩散钎焊。其原理是将成分和熔化温度特殊的中间层合金(厚度2.5~100μm)放置于装配好的工件间,并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在真空或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加热到连接温度(1100~1250℃)。在连接温度下中间层首先熔化,润湿母材,在工件的配合面之间形成一薄层液体。当工件在连接温度下保温时,中间层中降低熔点元素快速扩散到母材金属中,使母材的熔点降低,并发生瞬时熔化;同时母材中的高熔点元素原子向已熔化为液相的中间层中扩散,使中间层合金的熔点升高,随后发生等温凝固而完成焊接过程。等温凝固发生后,接头的组织与母材基本相似,但在成分和结构上仍有差别,在此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可使接头的成分和结构均匀化,直到与母材相同。为了更好的说明瞬时液相扩散焊的连接过程,图1.1为瞬间液相扩散焊的示意图。
图1.1瞬间液相扩散焊的示意图 河南理工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由图1.1可知这里有二段待焊钢管,中间夹着中间层材料,如BNi2,厚度约0.04 mm,钢管轴向加压力F,感应圈通入感应电流加热,并加隋性气体保护其焊缝。焊接温度由红外测温仪检测,并控制焊接过程。
1.3.2 瞬间液相扩散焊的过程
该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液相形成。在焊接之间将中间层材料夹在焊件间,并加上一定的焊接压力,使焊件与中间层材料紧密接触。在保护气体保护下进行加热,直至中间层材料液化和填满间隙。
2)第二阶段,等温凝固。当液相形成并填满焊缝间隙后,进入保温期,它使液固相之间进行充分的扩散。由于液相中使熔点降低的元素大量扩散到母材内,而母材中的一些元素向液相中溶解,因此使液相的熔点逐步升高而凝固,最后形成接头,由于液相的凝固过程是在保温中完成的,故被称为等温凝固。
3)第三阶段,接头均匀化。由等温凝固形成的接头成分很不均匀,为获得成分和组织均匀化的接头,需要继续保温扩散来完成。
上述三个阶段也可以用瞬间液相扩散焊过程示意来表示。如图1.2所示。
图1.2瞬间液相扩散焊过程示意图
第1章 绪论
1.4 瞬时液相扩散连接主要特点
(1)生产率高,不用开坡口,焊接时间与壁厚没有关系,主要取决于降低熔点元素(Melting Point Depressant Elements,简称MPD)的扩散性能,数十秒到数分钟便可完成一个接头的焊接。
(2)不需要真空系统,在大气环境下用保护气体即可进行焊接。(3)接头无余量,过渡圆滑,减小了应力集中,对错边的影响不甚敏感。焊接后不需切削加工。
(4)接头成分与组织不连续程度较轻,接头力学性能不低于母材。(5)自动化程度高,对操作者技能要求低。(6)无焊接烟尘与飞溅,利于环保,生产条件好。(7)对端面准备要求低,允许表面有一定氧化物。(8)焊接面广。
对于钢管、钻杆的对焊(现场或室内), TLP 焊接工艺是一种高性能、高效率、高自动化程度、低变形、无焊接烟尘污染的先进焊接工艺。
1.5 瞬间液相扩散焊的焊接参数及其影响
瞬间液相扩散焊的主要参数有:环境气氛,焊接温度,焊接压力,保温时间,中间层材料。
1.5.1 气氛
扩散焊一般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保护的气氛中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在焊接过程中,保证焊接表面不产生氧化夹渣缺陷。
真空度、漏气率、保护气体纯度、流量和压力等均会影响扩散焊接状的质量。真空度越高、净化作用越强、焊接效果越好。但过高会增加生产成本。常用的真空度为(1—20)×103MPa。
常用的保护气体是氩气,对某些材料可用高纯废的氨气、氢或氦气。
1.5.2 温度
热温度是扩散焊接中最重要的工艺参数。因为影响扩散焊进展的主要因河南理工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素是原子的扩散,而影响原子扩散的主要因素是浓度梯度和温度。动力学理论对温度在扩散焊中的影响提供了定量的解释,即DEeq/KT式中D为在T温度下扩散系统,E为比例系数,q为扩散激活能,K为波尔兹曼常数,T为绝对温度。此式表明,升高温度对提高原子扩散速度有极大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所获得的接头强度也越高。但是它又受到被焊材料、夹具的高温强度、焊件的相变、再结晶等冶金特性的限制。而且温度高于某一定值后,再提高对接头质量的提高不多,甚至会下降,因为可导致晶粒会长大[9,13,14]。
对许多金属和合金,扩散温度为0.6—0.8Tm(K),Tm为母材的熔点。对于过渡相扩散焊,加热温度比中间层材料熔点或共晶反应温度稍高一些,待液相填充间隙后的等温凝固和均匀化扩散温度可略为下降。
总之,扩散焊接加热温度的选择应保证在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焊接质量,达到完全的冶金结合。在不使接头及母材发生不希望的冶金反应的情况下,尽可能用高些。
1.5.3 压力
焊接压力的主要作用在于使焊接表面产生微观塑性变形,以达到最大的紧密接解,形成金属键和建立原子相互扩散的条件。在某些情况下压力还有利于防止扩散孔洞的产生,所以当其他参数固定时,较高的压力可以提高接头强度。实际应用的压力范围很大,但一般不许超过材料在焊接温度下的总体屈服点,其压力的上限还受到接头的几何形状和设备吨位的限制,高压力需要使用昂贵的设备和更好的控制,还要有更复杂的夹持工件的方法。
除热等静压扩散焊外,通常扩散焊压力在0.5-50MPa之间选用。对于过渡液相扩散焊可选低一些的压力,过大可能导致液态金属被挤出,使接头成分失控。
加压方式有恒载加压、阶梯式加压、脉冲式加压和滚压等。由于扩散焊压力对第二、三阶段影响较小,所以在固态扩散后期允许将压力减小,以减小焊件变形[15]。
第1章 绪论
1.5.4 保温扩散时间
扩散焊接所需要保温扩散时间与温度和压力等工艺参数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中间层厚度和对接头的成分、组织均匀度的要求有关。扩散焊走过的平均距离与扩散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即XK2式中X 为平均距离,X为平均距离,τ为时间,K 为常数。如果要求焊接接头成份的均匀化程度越高,保温时间需以平方的速度增长,所以扩散焊时间若过短,接头强度将达不到稳定的、与母材相等的强度。若过长,成分均匀化程度虽提高了,但接头强度不再提商,却会因高温持续时间长而使晶粒长大,或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而影响了接头的性能。目前在扩散焊工艺中保温时间一般是几分钟到几小时,有的几十小时。从生产率考虑,在不影响接头质量前提下焊接时间越短越好,要缩短焊接时间就必须相应提高温度和压力[15]。
1.5.5 中间层材料的选择
近年来在采用瞬问液相扩散焊焊管时,最突山的特征表现在选择了低熔点的非晶态金属箔带(不用非晶态粉末)作为中间层。研究其原因,可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主要与晶体金属及非晶态粉末相比):在厚度方面,采用急冷技术制作的非晶态金属箔带可以做得很薄(几十微米),有利于扩散后接头成分、组织的均匀化;在成分与熔点方面,非晶态材料的成分很均匀,在一恒定的焊接温度下,能被全部、均匀地熔化;非晶态金属化学成分均匀且无晶界,无方向异性,加工性能好,机械强度高,导磁率很高;薄加之弹性好,容易在焊接时加工成所需的形状;非晶态金属原子排列虽在近距离时为有序状态,但长距离时为无序状态,这种构造上的不规则使得其电阻较大,有利于提高温升速度和热效率;非晶态金属的导磁率高,用高频电源加热时集肤效应效果将更趋明显;由于原子排列在长距离时无须有序排列,因而在合金原子的种类及比例选择方面自由度大,这为向更多的材料扩大这种焊接方法的应用范围和进一步优化接头性能均提供了可能;在表面氧化膜方面,与金属粉末相比非晶态箔带表面积小,氧化物因而少,而采用粉末状中间层的接头性能差的原因可认为是由于表面氧化物及元素的偏析所致。
在选择用于瞬间液相扩散焊的非晶态金属箔带的具体成分时,对于基体河南理工大学2008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元素的选择,一般要考虑到非晶态金属箔带的成分应接近于母材,但其熔点应比母材低,强度应比母材高及其它一些诸如防锈、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殊性能的要求。对于合金元素的选择,起降低熔点作用的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应在能降低熔点的元素中优选扩散速度快的元素,如B,Si,P等。同时,也需添加能改善液态中间层在母材界面间填充性能的元素。常用的有Fe基、Ni基、Cu基非晶态金属箔带。
1.6 TLP与固相扩散焊及钎焊的比较
(1)去氧化膜的机理不同 钎焊中氧化膜靠与钎剂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溶于钎剂并随之排除去膜的。TLP焊接不放钎剂,而是在真空或保护气氛中进行加热,TLP连接时允许母材表面有一定氧化物存在作用下破裂、分解、球聚而去除。
(2)凝固机理不同 TLP连接与一般的固相扩散焊相比有下述优点: ①液体金属原子的运动较为自由,且易于在母材表面原子产生的势能场中形成稳定的原子排列而凝固,使界面的紧密接触变得相当容易;②可大幅度降低焊接压力,缩短焊接时间。与钎焊相比,虽然都需在母材之间放置第3种材料、母材不熔化,但其凝固过程与最终所得接头的成分有本质区别。在TLP方法中, 液相的凝固过程为等温凝固过程,而钎焊中钎料的凝固是随温度的降低而凝固的;TLP方法所得接头的成分与母材接近, 原始中间夹层已不复存在,接合部无熔焊及钎焊时的凝固组织残留,无组织不连续, 而钎焊焊缝中凝固后的钎料继续存留在母材中间。
(3)接头强化机制和组织不同 TLP接合接头强度接近或等同于母材的内部机制可分为2种情况: 当均匀化过程进行得很充分时,显微组织中中间层已难以分辨出, 形成了跨越界面的共同晶粒,界面完全消失,实现了真正的冶金结合;当等温凝固结束后而均匀化过程进行得并不充分时,接头强化机制除上述强化机制外,还有最终所得组织方面相对理想(如无低熔脆性相而为固溶体)的原因。两种工艺接头形成过程及强化机制的差别使得采用的接头形式也不同:钎焊常用搭接接头(搭接量常取3倍板厚),TLP常用对接接头。
[13],氧化膜在压力
第1章 绪论
1.7 选题意义
管道液相扩散焊技术是综合了固相扩散焊和高温钎焊的技术优点,具有快速、高效和节能环保的特点,由于它可以替代手工电弧熔化焊,并可获得优良的接头组织和机械性能,近年来被国内外工程界、制造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山东电力研究院经过两年的艰苦攻关,设计并制造了我国第一台管道液相扩散焊机,并在核心工艺和中间层非晶合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具有生产实用性。它可广泛用于钢铁、石油、电力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16]。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在大气环境下TLP连接的温度对12Cr2MoWVTiB/TP304 H 异种钢管连接接头性能的影响。
第二篇:电梯控制技术教案(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标
1、专业能力:1)了解电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2)理解电梯的分类
3)掌握电梯型号的编制方法
2、方法能力:在不同的情况下针对建筑物的用途不同,客、货流量也不同,说出电梯的分
类并会编制电梯的型号。
3、社会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好学的学习兴趣。
4、岗位能力:从事电梯行业的基础知识。
二、学习重点
1、梯的分类
2、电梯型号的编制方法
三、学习难点
1、梯的分类
2、电梯型号的编制方法
四、教学方法
任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板书等
六、教学课时:4课时
七、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组织(起立、互相问好、考勤、教学日志)
(一)、安全教育
校园中该如何预防火灾?
1、不带火柴、打火机等火种进入校园。
2、不随意焚烧垃圾、废纸等。
3、实验课中用的酒精灯、易燃化学药品小心谨慎,严防发生用火危险。
4、要学会使用灭火器材,保护学校的消防设施。
(二)、情境导入
1、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
2、教师活动:电梯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学生活动:举例电梯的实用场所
(三)、学习流程
学习任务一:电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
2、教师活动:讲解、分析电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多媒体演示各种电梯,尤其对升降机、自动扶梯、人行道梯的各种梯型进行区别。
3、学生活动:观察各种梯型、认真听课、并做好笔记。
学习任务二:电梯的分类
1、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
2、教师活动:演示电梯的种类,并分析各自的不同点,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讲解个不同点。
3、学生活动:找出各种梯型的不同点。
学习任务三:电梯型号的编制方法
1、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
2、教师活动:根据电梯型号的编制方法,教学生逐步编制电梯的型号,并会根据电梯型号知道表示的是什么电梯。
3、学生活动: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四)、教学内容
一、电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电梯已经成为城市物质文明的一种标志。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电梯是不可缺少的垂直运输设备。
电梯作为垂直运输的升降设备,其特点是在高层建筑物中所占的面积很小,同时通过电气或其它的控制方式可以将乘客或货物安全、合理、有效地运送到不同的楼层。基于这些优点,在建筑业特别是高层建筑飞速发展的今天,电梯行业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电梯的存在,使得每幢大型高楼都可以成为一座立体的城市。在纽约的前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中,除每天有5万人上班外,还有8万人次的来访和旅游,通过250台电梯和 75台自动扶梯的设置与正常运行,才使得合理调运人员、充分发挥大楼的功能成为现实。
展示:08年8月30日,高达492米共101层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正式宣布落成启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建筑顶面最高和人可到达最高的建筑,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在85层建有“世界最高的游泳池”,在79-93层建“世界最高档次的酒店”,在93层设置“世界最高的中餐厅”,94层的观光大厅和100层、距地面474米处建造的“观光天阁”,是欣赏上海都市全景的最佳观光景点。
世界最高的空中走廊
世界最高观光设施中建有55米长的悬空观光长廊,游客踩在玻璃上可直接俯瞰景色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的6部电梯中,有2部是世界最大的双层轿厢电梯,它的运行楼层为地下1、2层到地上95层的观光厅,最高速度为480m/分,载重3,600kg(1,800kg×2),定员48人(24人×2);另外4部双层轿厢电梯的运行楼层分别为地上1层到28层、地上2层到29层的办公楼层,最高速度为360m/分,载重4,000kg(2,000kg×2),定员52人(26人×2)。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曳引式电梯,其结构见图1-2。从图中可见,钢丝绳悬挂在曳引轮上,一端与轿厢连接,而另一端与对重连接,随曳引轮的转动,靠钢丝绳与曳引轮槽之间的摩擦力,使轿厢与对重做一升一降的相反运动,显然,钢丝绳不用缠绕,因此钢丝绳的长度和股数均不受限制,当然轿厢的载重量以及提升的高度就得到了提高,从而满足了人们对电梯的使用需求。因此,近一百年来,曳引式电梯一直受到重视,并发展沿用至今。
曳引式电梯示意图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电梯的自动平层控制系统以及通过变换电动机极数的调速方法来调整电梯运行速度的技术相继研制成功,1933年,世界上第一台运行速度为6m/s的电梯被安装在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业的发展促使电梯进入了高峰发展时期,代表新技术的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梯领域的同时,陆续出现了群控电梯、超高速电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晶闸管变流装置越来越多地用于电梯系统,使电梯的拖动系统简化,性能提高。同时交流调压调速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使交流电梯的调速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进入20世纪80年代,通过控制电动机定子供电电压与频率调整电梯运行速度的调压调频技术研制成功,出现了交流变压变频(VVVF)调速电梯,开拓了电梯拖动的新领域。1993年,日本生产了12.5m/s的世界最高速交流变压变频调速电梯,结束了直流电梯独占高速电梯领域的历史。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电梯的自动平层控制系统以及通过变换电动机极数的调速方法来调整电梯运行速度的技术相继研制成功,1933年,世界上第一台运行速度为6m/s的电梯被安装在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筑业的发展促使电梯进入了高峰发展时期,代表新技术的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梯领域的同时,陆续出现了群控电梯、超高速电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晶闸管变流装置越来越多地用于电梯系统,使电梯的拖动系统简化,性能提高。同时交流调压调速系统的研制与开发,使交流电梯的调速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进入20世纪80年代,通过控制电动机定子供电电压与频率调整电梯运行速度的调压调频技术研制成功,出现了交流变压变频(VVVF)调速电梯,开拓了电梯拖动的新领域。1993年,日本生产了12.5m/s的世界最高速交流变压变频调速电梯,结束了直流电梯独占高速电梯领域的历史。
电梯发展到今天,在使用需求和新技术应用方面都进入到了全面发展时期。据电梯行业信息介绍,目前国际上电梯的新技术应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全数字识别乘客技术(所有乘客进入电梯前进行识别,其中包括眼球识别、指纹识别)。
2、数字智能型安全控制技术(通过乘客识别系统或者IC卡以及数码监控设备,拒绝外来人员进入)。
3、第四代无机房电梯技术(速度可以达到2.0M/S以上,最高可以使用在30层以上)。
4、双向安全保护技术(双向安全钳、双向限速器,在欧洲必须使用,中国正在被普遍使用)。
5、快速安装技术(改变过去的电梯安装方法,能够快速组装)。
6、节能技术(采用节能技术,使电梯更节约能源)。
7、数字监控技术(完全采用计算机进行电梯监控与控制)。
8、无线远程控制及报警装置(当电梯产生故障时,电梯可以通过无线装置给手机发送故障信息,并通过手机发送信号对电梯进行简单控制。)。 乘电梯去太空这一设想是前苏联科学家在1985年提出来的,后来一些科学家相继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2000年,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描述了建造太空电梯的概念,这需要极细的碳纤维制成的缆绳并能延伸到地球赤道上方3.5万km。为使这条缆绳突破地心引力的影响,太空中的另一端必须与一个质量巨大的天体相连。这一天体向外太空旋转的力量与地心引力抗衡,将使缆绳紧绷,允许电磁轿厢在缆绳中心的隧道穿行。普通人乘电梯登上太空这个梦想未来将实现。
二、电梯的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GB/T7024—1997《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电梯的定义为: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它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
由于建筑物的用途不同,客、货流量也不同,故需配置各种类型的电因此各个国家对电梯的分类也采用不同方法。根据我国的行业习惯,大致归纳如下: 按速度分类
1.低速电梯(也称丙梯)
电梯运行的额定速度在1 m/s以下,如0.5 m/s、0.75 m/s,常用于10层以下的建筑物。
2.快速电梯(也称乙梯)
电梯运行的额定速度在1 m/s—2 m/s之间,如1.5 m/s、1.75 m/s,常用于10层以上的建筑物内。
3.高速电梯(也称甲梯)
运行的额定速度在≥2 m/s,如2 m/s、2.5m/s,3 m/s,常用于16层以上的建筑物内。
4.超高速电梯
电梯运行的额定速度超过5m/s,甚至更高。常用于楼高超过100m的建筑物内。
(二)按用途分类
1.乘客电梯
为运送乘客而设计的电梯,主要用于宾馆、饭店、办公大楼及高层住宅,在安全设施、运行舒适、轿厢通风及装饰等方面要求较高。通常分有司机/无司机操作两种。
2.住宅电梯
供住宅楼使用,主要运送乘客,也可运送家用物件或其他生活物件。多为有司机操作
3.观光电梯
观光侧轿厢壁透明,装饰豪华、活泼,运行于大厅中央或高层大楼的
外墙上,供游客、乘客观光的电梯。
4.载货电梯为运送货物而设计的电梯,轿厢的有效面积和载重量较大,因装卸人员常常需要随梯上下,故要求安全性好,结构牢固。)5.客货电梯
主要用于运送乘客,但也可运送货物。它与乘客电梯的区别主要在于轿厢内部的装饰结构有所不同。6.医用(病床)电梯
7.杂物(服务)电梯
8.汽车电梯
a)车辆电梯(b)立体车库
9.自动扶梯
与地面成30゜—35゜的倾斜角,在一定方向上以较慢的速度连续运行,多用于机场、车站、商场、多功能大厦中
10.自动人行道
在一定的水平或倾斜方向上连续运行 11.其他。
如:在施工现场运送施工材料及施工人员的建筑施工梯;
在发生火灾时,用于运送乘客、消防人员及消防器材的消防梯; 供特殊工作环境下使用的特殊梯,如防爆、耐热、防腐等; 用于运送矿井内的人员及货物的矿井梯;
为地下火车站和山坡站倾斜安装的集观光和运输为一体的斜运梯;
能将地下机库中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飞机,垂直提升到机场跑道上的运机梯以及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变化所出现的用于维护高层楼宇的吊篮设备。
(三)按拖动方式分类
1.交流电梯
用交流感应电动机作为驱动力的电梯。根据拖动方式又可分为交流单速、双速、三速电梯,交流调速电梯,交流调压调速电梯以及性能优越、安全可靠、速度可与直流电梯媲美的交流调频调压调速电梯。
2.直流电梯
用直流电动机作为驱动力的电梯。根据有无减速箱,分为有齿与无齿直流电梯。此类电梯的速度较快,一般在2m/s以上。
3.液压电梯
靠液压传动的原理,利用电动泵驱动液体流动,由柱塞使轿厢升降的电梯,梯速一般为1m/s以下。
4.齿轮齿条电梯
采用电动机—齿轮传动机构,将导轨加工成齿条,轿厢装上与齿条啮合的齿轮,由电动机带动齿轮旋转完成轿厢的升降运动的电梯。5.直线电机驱动的电梯
用直线电机作为动力源,是目前具有最新驱动方式的电梯。
(四)按有无司机分类 1.有司机电梯
2.无司机电梯 3.有/无司机电梯
(五)按控制方式分类 1.手柄操纵控制电梯
由电梯司机在桥厢内控制操纵箱手柄开关,实现电梯的起动、上升、下降、平层、停止的运行状态。此类控制多用于货梯,目前使用较少。2.按钮控制电梯
3.信号控制电梯
它是一种自动控制程度较高的电梯。除具有自动平层、自动开门功能外,还具有轿厢命令登记、层站召唤登记、自动停层、顺向截停和自动换向等功能。司机只要将需停站的层楼按钮逐一按下,再按下启动按钮,电梯就自动关门运行,直到预先登记的指令全部执行完毕。在运行中,电梯能被符合运行方向的层站召唤信号截停。采用这种控制方式的常为有司机客梯或客货两用梯。 4.集选控制电梯
它是一种在信号控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自动控制的电梯。与信号控制的区别在于能实现无司机操纵。其主要特点是:把轿厢内选层信号和各层外呼信号集合起来,自动决定上、下运行方向,顺序应答。这类电梯在轿厢上设有称重装置,以免电梯超载。轿门上设有保护装置,以防乘客出入轿厢时被轧伤。 集选控制又分为双向集选和单向集选。双向集选控制的电梯,无论在上行或下行时,对层站的召唤按钮指令全部应答。而单向集选控制的电梯,只能应答层站单一方向(上或下)的召唤信号。
5.并联控制电梯
2~3台电梯的控制线路并联起来进行逻辑控制,共用层站外召唤按钮,电梯本身具有集选功能(见图1-14)。
当两台电梯并联工作时,一台电梯停在基站称基梯,另一台电梯完成任务后,就停在最后停靠的层楼作为自由梯。基梯可优先供进入大楼的乘客服务,而自由梯准备接受基站以上出现的任何指令而运行。当基梯离开基站向上运行时,自由梯便自动下降到基站替补。当各楼层(基站除外)有要梯信号时,自由梯前往,并应答顺向要梯信号;当要梯信号与自由梯行进方向相反时,则按优化程序由离要梯层最近的一台电梯去应答完成。基梯和自由梯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随之确定。
6.群控电梯
是用微机控制和统一调度多台集中并列的电梯(见图1-15)。可分为: (1)梯群程序控制
控制系统按照客流状态编制程序,按程序集中调度和控制。比如,将一天中的客流量情况分为若干种状态,即:上行高峰状态,下行高峰状态,平衡状态,上行较下行大的状态,下行较上行大的状态,空闲状态等。电梯在工作中,根据当时的客流情况、轿厢的载重量、层站的召唤频繁程度以及运行一周的时间间隔等,自动选择或人工变换控制程序。如在上行高峰期,对电梯实行下行直驶控制等。(2)梯群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电梯有数据的采集、交换、存贮功能,还可进行分析、筛选和报告,并能显示出所有电梯的运行状态。计算机通过专用程序可分析电梯的工作效率、评价服务水平,并根据当前的客流情况,自动选择最佳的运行控制程序。 7.微机控制电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用微机作为交流调速控制系统的调速装置,可使传统的调速系统中的有触点器件减少,可靠性大大提高,同时利用微机较强的逻辑、算术功能,可方便解决电梯调速中的舒适感问题。若把微机用于信号处理,便可取代传统的继电器逻辑控制电路。
(六)按曳引机结构分类
1.有齿曳引机电梯
曳引机有减速器,用于交、直流电梯。
2.无齿曳引机电梯
曳引机没有减速器,由曳引机直接带动曳引轮转动,用于直流电梯。
(七)其它分类方式
按轿厢尺寸的大小分类时,经常使用“小型”、“超大型”等词来描述电梯。
按机房位置不同可分为:机房位于井道顶部的上置式电梯;机房位于井道底部或底部旁侧的下置式电梯。近些年还出现了小机房电梯和无机房电梯。
三、电梯型号的编制方法 1.电梯型号编制规定
1986年我国颁布的JJ45-1986《电梯、液压梯产品型号编制方法》中,对电梯型号的编制方法作了如下规定:
电梯、液压梯产品的型号由其类、组、型、主参数和控制方式等三部分代号组成。第 二、三部分之间用短线分开。产品型号代号顺序见图1-l8。
第一部分是类、组、型和改型代号。类、组、型代号用具有代表意义的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产品的改型代号按顺序用小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置于类、组、型代号的右下方。
第二部分是主参数代号,其左上方为电梯的额定载重量,单位为kg,右下方为额定速度,单位为m/s,中间用斜线分开,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第三部分是控制方式代号,用具有代表意义的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
产品的类别、品种、拖动方式、主参数、控制方式的代号分别如下表1-1~表1-5。(1)类别代号(表1-1} (2)品种(组)代号(表1-2)(3)拖动方式(型)(表1-3)(4)主参数表示代号(表1-4)(5)控制方式代号(表1-5) 2.产品型号举例说明
(1)TKZ1000/1.6-JX表示:直流乘客电梯,额定载重量1000 kg,额定速度1.6m/s,集选控制。
(2)TKJ1500/2.0-QKW 表示为交流客梯, 额定载重量1500 kg, 额定梯速2.0 m/s,群控微机
(3)THY1000/0.63-AZ表示:液压电梯,额定载重量1000kg,额定速度0.63m/s,自动门。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对电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电梯的分类及电梯型号的编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八、板书设计
一、电梯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电梯作为垂直运输的升降设备,其特点是在高层建筑物中所占的面积很小,同时通过电气或其它的控制方式可以将乘客或货物安全、合理、有效地运送到不同的楼层。
二、电梯的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GB/T7024—1997《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电梯的定义为: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它具有一个轿厢,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
(一)按速度分类
1.低速电梯(也称丙梯)
电梯运行的额定速度在1 m/s以下,如0.5 m/s、0.75 m/s,常用于10层以下的建筑物。
2.快速电梯(也称乙梯)
电梯运行的额定速度在1 m/s—2 m/s之间,如1.5 m/s、1.75 m/s,常用于10层以上的建筑物内。
3.高速电梯(也称甲梯)
运行的额定速度在≥2 m/s,如2 m/s、2.5m/s,3 m/s,常用于16层以上的建筑物内。
4.超高速电梯
电梯运行的额定速度超过5m/s,甚至更高。常用于楼高超过100m的建筑物内。
(二)按用途分类 1.乘客电梯
2.住宅电梯
3.观光电梯
4.载货电梯 5.客货电梯
6.医用(病床)电梯
7.杂物(服务)电梯
8.汽车电梯
a)车辆电梯(b)立体车库 9.自动扶梯
10.自动人行道
在一定的水平或倾斜方向上连续运行 11.其他。
三)按拖动方式分类 1.交流电梯
2.直流电梯
3.液压电梯
4.齿轮齿条电梯
5.直线电机驱动的电梯
(四)按有无司机分类 1.有司机电梯
2.无司机电梯 3.有/无司机电梯
(五)按控制方式分类 1.手柄操纵控制电梯
2.按钮控制电梯
3.信号控制电梯
4.集选控制电梯
集选控制又分为双向集选和单向集选。5.并联控制电梯
6.群控电梯
(1)梯群程序控制
(2)梯群智能控制
7.微机控制电梯
(六)按曳引机结构分类 1.有齿曳引机电梯
2.无齿曳引机电梯
(七)其它分类方式
按轿厢尺寸的大小分类时,经常使用“小型”、“超大型”等词来描述电梯。
按机房位置不同可分为:机房位于井道顶部的上置式电梯;机房位于井道底部或底部旁侧的下置式电梯。近些年还出现了小机房电梯和无机房电梯。
三、电梯型号的编制方法 1.电梯型号编制规定
电梯、液压梯产品的型号由其类、组、型、主参数和控制方式等三部分代号组成。第二、三部分之间用短线分开。产品型号代号顺序见图1-l8。
第一部分是类、组、型和改型代号。类、组、型代号用具有代表意义的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产品的改型代号按顺序用小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置于类、组、型代号的右下方。
第二部分是主参数代号,其左上方为电梯的额定载重量,单位为kg,右下方为额定速度,单位为m/s,中间用斜线分开,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第三部分是控制方式代号,用具有代表意义的大写汉语拼音字母表示。
产品的类别、品种、拖动方式、主参数、控制方式的代号分别如下表1-1~表1-5。(1)类别代号(表1-1}(2)品种(组)代号(表1-2)(3)拖动方式(型)(表1-3)(4)主参数表示代号(表1-4)(5)控制方式代号(表1-5)2.产品型号举例说明
(1)TKZ1000/1.6-JX表示:直流乘客电梯,额定载重量1000 kg,额定速度1.6m/s,集选控制。
(2)TKJ1500/2.0-QKW 表示为交流客梯, 额定载重量1500 kg, 额定梯速2.0 m/s,群控微机
(3)THY1000/0.63-AZ表示:液压电梯,额定载重量1000kg,额定速度0.63m/s,自动门。
九、教学反思
第三篇:论文第一章 绪论格式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已经加入WTO,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企业与国际接轨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绩效考核作为提高企业和员工绩效的重要工具显得越来越重要。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最重要、最复杂、技术性最强的功能模块之一,也是判定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从传统的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的跨越被认为是一次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上的革命。目前国内绩效管理工作做得很到位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是由于现代绩效管理模式存在先天的结构性缺陷。在现代企业中绩效考核标准如同衡量员工绩效的一把尺子。业绩考评标准是针对考评指标体系而言的,由于业绩考评指标的差异性,其对应的考评标准肯定会存在区别。管理者通常应从岗位目标和岗位规范两个层面,编制业绩考评标准。员工绩效考核及管理就目标分解、行动方案确认、过程关注及结果评估等来看,几乎都是主管和员工不断沟通的过程。这一系列沟通过程,对管理者而言,不仅是管理方式的调整,更是管理角色的重新定位和改变。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绩效考核是企业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业绩(工作的数量、质量和社会效益等)、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含品德)进行评价,并用评价结果来判断员工与其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其目的是:确认员工的工作成就,改进员工的工作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它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系统五大构成体系之一。绩效考核可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提供确切的基础信息,其结果可以为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其他职能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可以说,没有考核就没有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首先对绩效考核理论进行了简述,接着分析了效绩考核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其次针对企业目前效绩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及解决办法,最终达到了对理论学以致用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文通过自己在公司的工作经历,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中电装备东芝避雷器公司目前绩效考核存在的不足及问题,通过观察法和调查法进行分析,并根据绩效考核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解决绩效考核问题及误区的方法。
第四篇:产品质量控制论文
论如何提高产品质量
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不论是制造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高度重视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否则,将会被市场无情淘汰。因此,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是一个现代成功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之所在,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质量的提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参与。质量关系着企业的形象,每一个企业要有好的效益,就必须对产品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与要求,质量一旦没有,一切都是空话,也将意味着企业即将走向亏损甚至破产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关系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利益,也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可见质量对企业对是何等的重要。所以一个公司的各个部门既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部门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精诚合作,广大员工则要多用心、勤思想,主动学习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到公司的生产管理中来,并积极为企业的生产和质量管理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来看,完全由于技术或设备因素引起的比较少,大量经常性的质量问题都往往是由于麻痹大意,或责任心不强,怕麻烦,图省事,或者违反工艺操作规程和规范等等所致,至于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正确地认识产品质量的组成和基础,提高公司的生产技术水平。
把产品质量当作由规划、设计、原材料和原器件、制造、检验、组装、包装保管、运输、安装和服务等工序的质量组成一个皮球,飘浮在以“科学技术知识”和“从业热情”(责任感、荣誉心)为基础的水面上。意思是说,组成产品质量的各个工序的质量,莫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从业人员的热情(责任感和荣誉心)。总的来说,产品质量是以科学技术和从业热情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水与球”的关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水涨船高”的关系。我认为很有道理,抓住了产品质量问题的实质,也给我们指明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本途径在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职工从业热情。如果舍弃这两个基础,而奢谈各种各样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措施,不啻是舍本求末,将很难收到显著效果,得不到根本改观。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国家,莫不是拥有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国家;而科学技术水平低的国家能生产出享誉全球的高质量产品还未尝有之。这个事实也充分证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是提高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此外,激发和保持职工的从业热情,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也是同样重要的方面。甚至可以说,积极性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前提,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的基础。职工有了积极性、责任心,就会兢兢业业地去学习科学技术,发挥既得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才能,就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各项工作中去。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论是产品的主管部门还是生产单位,在各个方面抓产品质量工作的时候,都应当首先想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调动职工积极性这个根本途径,要为开辟这条途径尽最大的努力。
二、采用国际标准,设定合理的的产品质量标准。
在提高产品质量工作中,除了要千方百计为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调动职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这个基础而努力外,同时也要采取一系列为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直接有关的战略和战术措施,它们与加强上述的基础是相辅相成的。产品质量与标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提高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该公司于5年前就已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足可见公司的领导阶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需要说明的是国际标准也不一定就是产品质量的最高标准。公司要增强自己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不但要使自己的产品质量达到而且应当努力超过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
三、通过在职培训与教育,提高公司员工的技术素质。
人是企业竞争制胜的第一资本。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曾说:“人是企业最大的资产,同
时也是企业最大的负债。”如何更好发挥人力资本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已经是现代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员工培训”无疑将发挥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专业知识过时周期正在缩短。近十年里,工业部门的技术手段有30%已属于过时而被淘汰。电子工业的这一数字高达50%以上。现在理论与学说正接二连三地受到冲击和动摇,迫切需要建立更精确定量描述和更完美阐明客观自然规律和现象的新理论和学说。近十年,科技发明和发现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而未来十年又将比现在的十年翻一番。
我们常常听到“知识老化”的议论,有些人说:每过五年原有的知识就会老化陈旧20%或50%等等。这种用数值来表达知识老化的程度,虽然不一定精确,但却很形象地说明:在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时“不进则退”的事实,知识老化确是当前的一个严重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公司的生产技术水平就无法提高,产品质量也无法上去。我想开展“在职培训”和普及质量教育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个学童至18至20几岁的学习时代,到结业时获得的知识,在以后的工作中凭经验获得的知识在20世纪以前靠上学和经验获得的知识基本上就能满足工作的要求。而现代单凭学校学习和工作经验获得的知识已跟不上科学技术的进展,满足不了新的工作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以获得新的知识。于是在“在职培训”就十分必要。先进工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都十分重视职工(从经理、技术人员到工人)的在职培训,各种类型的、各种专业的和各种期限(几天至几个月)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了起来,对增长职工知识、技能和才干起了重大作用,对发展他们的事业起了重大作用。在我国,近年来各单位也开始重视职工的在职培训,但开展得还不很普遍,特别是计划性还不强,临时性较大,所以公司更应该重视起来,努力创造条件,克服这些问题,争取自己的员工能获得较好的在职培训机会,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建立部门间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
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中要打破各级各部门之间的无形隔阂,促进相互之间融洽、协作的工作氛围是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的良方。不要在工作中人为地设置屏障,应敞开办公室的门,制造平等的气氛,同时也敞开了彼此合作与心灵沟通的门。对一个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快乐、进步的环境——在管理的架构和同事之间,可以上下公开、自由自在、诚实地沟通。
一个公司没有一个完善、科学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因而内部控制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公司应从具体实际出发,按照企业管理系统要求,实事求是地建立自我调整、检查和制约的内控体系,并形成一个健全完整、运行灵活的控制网络系统。
这其中跨部门沟通与协作尤为重要。对于经理人来说,跨部门沟通确实是一件重要的工作,不同部门,对于事情的认知难免会有落差,对于事情的结果与目的的预期也常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没有事先沟通清楚,只会引来不必要的误会与摩擦。同时,在跨部门沟通时,应该随时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进度,掌握最新的情况。不要被动等待对方告诉你问题发生了。
不可否认,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业绩压力,在思考问题时难免会从自己部门的角度出发,有些则将部门利益作为工作轴心,部门本位主义泛滥。对于一些多部门边缘工作任务,出现问题和困难时总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把难题推给其他部门。其实这就是小团体本位主义在作祟,而公司的利益是最终的受害者。建立跨部门合作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如何打破部门本位主义。在职场中过度保护自己部门业绩及资源的情形下,很容易形成僵局与冲突。这就要求公司的经理人要了解组织整体以及其他部门的运作模式,协助成员多了解团队之外的重要信息,帮助他们扩大视野,学习以组织整体的观点来思考问题,而不要将眼光局限于自己的团队之内。
五、加强生产各环节的监督与检测
产品是制造出来的,而高质量的产品不仅需要先进的工艺和加工设备,同时还需要员各个检测环节的有效配合。只有把各个环节都把握好了才能真正提高产品的质量,单靠检测是无法提升产品质量,单靠生产也无法提高产品的质量。
检验工作对于产品质量具有很好的把关作用。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最终的产品成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测,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降低最终产品的废品率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由此可见,公司的质检部门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公司必须在加大生产监督的同时花大力气加强质检部门的建设,保证有一批高素质的质量检测人员和一套科学合理的检测机制。
提升产品质量是多因素复杂的问题,不能用单打一的办法来解决,应当多管齐下,才能取得较大的效果。以上五个方面只是一个局外人从理论上给出的总括性的建议,具体的措施还应由公司的决策者们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长期在公司的工作的员工们,一定会对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有着不少的心得体会,因此广泛地征求员工们的意见和借鉴本行业其他公司的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五篇:电机控制论文.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目前几种比较常见的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中,对于中小容量而言,控制方案重点在于进行转矩、磁链无差拍控制和提高载波频率。对大容量来说,其区别在于低速时采用了间接转矩控制,从而达到低速时降低转矩脉动的目的。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概述
相对于直流电机在结构简单、维护容易、对环境要求低以及节能和提高生产力等方面具有足够的优势,使得交流调速已经广泛运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以及日常生活之中。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的高速发展,交流调速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在高性能的交流调速领域主要有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两种。1968年Darmstader工科大学的Hasse博士初步提出了磁场定向控制(Field Orientation)理论,之后在1971年由西门子公司的F.Blaschke对此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实现,并以专利的形式发表,逐步完善并形成了现在的各种矢量控制方法。特点
对于直接转矩控制来说,一般文献认为它由德国鲁尔大学的M.Depenbrock教授和日本的I.Takahashi于1985年首先分别提出的。对于磁链圆形的直接转矩控制来说,其基本思想是在准确观测定子磁链的空间位置和大小并保持其幅值基本恒定以及准确计算负载转矩的条件下,通过控制电机的瞬时输入电压来控制电机定子磁链的瞬时旋转速度,来改变它对转子的瞬时转差率,达到直接控制电机输出的目的。在控制思想上与矢量控制不同的是直接转矩控制通过直接控制转矩和磁链来间接控制电流,不需要复杂的坐标变换,因此具有结构简单、转矩响应快以及对参数鲁棒性好等优点。控制
事实上,1977年A·B·Plunkett曾经在IEEE的工业应用期刊上提出了类似于目前直接转矩控制的结构和思想的直接磁链和转矩调节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转矩给定与反馈之差通过PI调节得到滑差频率,此滑差频率加上电机转子机械速度得到逆变器应该输出的电压定子频率;定子磁链给定与反馈之差通过积分运算得到一个电压与频率之比的量,并使之与定子频率相乘得到逆变器应该输出的电压,最后通过SPWM方法对电机进行控制。
发电机非常容易地将电动机轴上的飞轮惯量反馈给电网,这样,一方面可得到平滑的制动特性,另一方面又可减少能量的损耗,提高效率。但发电机、电动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机调速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需要增加两台与调速电动机相当的旋转电机和一些辅助励磁设备,因而体积大,维修困难等。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洗衣机,出,根据电磁力定律,载流导体ab和cd收到电磁力的作用,其方向可由左手定则判定,两段导体受到的力形成了一个转矩,使得转子逆时针转动。如果转子转到如上图(b)所示的位置,电刷 A 和换向片2接触,电刷 B 和换向片1接触,直流电流从电刷 A 流入,在线圈中的流动方向是dcba,从电刷 B 流出。
此时载流导体ab和cd受到电磁力的作用方向同样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它们产生的转矩仍然使得转子逆时针转动。这就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外加的电源是直流的,但由于电刷和换向片的作用,在线圈中流过的电流是交流的,其产生的转矩的方向却是不变的。[4]
实用中的直流电动机转子上的绕组也不是由一个线圈构成,同样是由多个线圈连接而成,以减少电动机电磁转矩的波动,绕组形式同发电机。
2.3直流电机的调速原理
众所周知,直流电机转速n的表达式为:
nUIR(22)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Jd(24)式中Ke-反电动势常数.电磁转矩为:
Te=KT *Ia(2-5)式中KT-磁转矩常数。[2]
动态工作特性是指实际的动作与相应的动作命令之间的响应关系。将式(2-2)、式(2-3)、式(2-4)和式(2-5)作拉氏变换,得到如下函数:
Ua(s)=RaIa(s)+ LaSIa(s)+ Ea(s)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图5.5主控电路图
5.3隔离单元模块
为了防止电机驱动单元对数字控制单元的干扰,必须在两者之间加隔离电路来防止干扰的产生。避免LMD18200的驱动电路对控制信号的干扰,对于LMD18200的引脚3(转向输入)、引脚5(PWM输入)与LM629的PWMS、PWMM引脚之间通过光电耦合器6N137连接。
(l)光电耦合器的选型
LM629的PWMM脚输出的调制信号如图5.6所示,如果LM629接6MHz晶振,其最小输出占空比(1/128)时的接通时间为: 4/fCLK=4/6*106s=0.67us 因此应选择高速光耦。
而N6137的工作频率可达到10MHZ,即它可用在开关周期为: l/l07s=0.1us 因此光耦可选6N137。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KP=(input[0][0][e*10]*KP_memf[4]+((input[0][1][e*10]>input[1][0][ec*10])?input[1][0][ec*10]:input[0][1][e*10])*KP_memf[3]+((input[0][1][e*10]>input[1][1][ec*10])?input[1][1][ec*10]:input[0][1][e*10])*KP_memf[2]+((input[0][1][e*10]>input[1][2][ec*10])?input[1][2][ec*10]:input[0][1][e*10])*KP_memf[1]+input[0][2][e*10]*KP_memf[0])/(input[0][0][e*10]+((input[0][1][e*10]>input[1][0][ec*10])?input[1][0][ec*10]:input[0][1][e*10])+((input[0][1][e*10]>input[1][1][ec*10])?input[1][1][ec*10]:input[0][1][e*10])+((input[0][1][ e*10]>input[1][2][ec*10])?input[1][2][ec*10]:input[0][1][e*10])+input [0] [2] [e*10]);这样编写程序的好处就是略去模糊推理的判断转移程序,例如在某个时刻的误差e对应为9.8,误差变化率为8那么对于误差隶属度函数input[0][0][98]的取值必为0,input[0][1][98]同样为0,只有input [0] [2] [98]的取值为0xFF;误差变化率隶属度函数值input [1] [0] [98]为0, input[1] [1] [98]为0, input[1] [2] [98]为0xFF,因此上式的会等价成:
KP=(0+0+0+0+255*40)/255 所以计算量不大并且省略掉了条件转移相关程序。[24] 模糊控制流程图如图6.7所示。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开始采样两次速度求误差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LM629控制程序的编写、模糊控制程序的编写、通讯程序的编写及调试。实验平台的自行设计,在调速系统软件设计中利用PID参数的模糊在线自整定,使其整定精度大于离线整定精度。
但到目前为止论文还有需待完善的地方:模糊规则的提取和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难免掺杂着一些主观思维,在调试过程中难免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使得调试过程变得复杂和设计周期时间延长;本系统是采用模糊自整定PID参数控制技术,对于PID参数的常规整定也带有很多主观思维。在实际工作情况下对象模型和工作环境经常是差异很大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学习与掌握了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及其各种应用,对它的各种硬件接口与软件设计方法有较深入的认识。
(2)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及其控制有了一定的认识。
(3)在调速系统上位机的开发中用到Visual Basic,因此对VB编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熟练的应用。
(4)本设计重点在于应用,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2研究展望
直流调速系统的控制方案层出不穷,并且控制效果也越来越好,有关模糊控制在直流调速中的应用还有以下方案值得研究:
(1)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在直流传动控制系统中应用的实用化研究。目前最具有工程应用前景、最能体现模糊控制优势的,是能够在线进行模糊模型辩识、在线根据模型变化进行控制规则和参数自调整的模糊控制算法,而如果能把这种辩识和控制算法简化到可在单片机内实现,则模糊控制和智能控制的应用将会跨上一个新台阶。
(2)基于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等自适应方法的研究。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的结合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但目前将其应用于直流传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还不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复杂,计算量大,速度慢,实时性差且结构和机理尚未完全揭示,而直流传动控制系统又对实时性和控制精度要求很高。但随着模糊神经网络理论的完善,以及模糊芯片和神经网络芯片的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日趋成熟,这将成为直流传动系统控制的重要手段。
T.G.Habetler的空间矢量调制方法
把无差拍方法应用于直接转矩控制首先是由美国人T.G.Habetler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在本次采样周期得到转矩的给定值与反馈值之差。
空间电压矢量的幅值和相位是任意的,可以通过相邻的两个基本的电压矢量合成而得。利用计算出来的空间电压矢量可以达到转矩和磁链无差拍的目的。
利用Habetler的无差拍方法,从理论上可以完全使磁链和转矩误差为零,从而消除转矩脉动,可以弥补传统DTC的Bang-Bang控制的不足,使电机可以运行于极低速下。另外,通过无差拍控制得到的空间电压矢量可以使开关频率相对于单一矢量大幅提高并且使之固定,这对于减少电压谐波和电机噪声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空间电压矢量作用时间可能会大于采样周期,这说明不能同时满足磁链和转矩无差拍控制。因此作者提出了三个步骤,首先是否转矩满足无差拍,如果不满足再看是否磁链满足无差拍,如果还不满足就按照原有直接转矩控制矢量表来选取下一周期的单一电压矢量。因此按照Habetler的无差拍方法最大的计算量有四个步骤,这将耗费很大的计算资源,不易实现,另外在整个计算过程中对电机参数的依赖性比较大,这将降低控制的鲁棒性。转矩或磁链的预测控制方法
在T·G·Habetler的无差拍的直接转矩控制方法中,由于计算量很大而不易实现,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简化的无差拍直接转
交流电机-韩国SPG交流电机全系列
矩控制,比较典型的是转矩跟踪预测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分析了低速转矩脉动的情况,得出转矩脉动锯齿不对称的结论。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非零电压矢量和零电压矢量对转矩变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可以使转矩上升或下降,而后者总是使转矩下降。另外,在不同的速度范围内二者对转矩作用产生的变化率也在变化。在转矩预测控制方法中,电压矢量在空间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合成在两个单一电压矢量的中间,但是电压矢量不是作用整个采样周期,而是有一定的占空比,在一个采样周期中可以分为非零电压矢量和零电压矢量。如果使下一采样周期非零电压矢量和零电压矢量共同作用产生的转矩变化等于本周期计算出来的转矩误差。
将消除转矩误差,达到转矩无差拍控制的目的。即使出现计算出来的电压矢量作用时间超出采样周期,也可以用满电压矢量来代替,因此是非常易于实现的,从实验结果来看,转矩脉动的锯齿基本上对称,说明转矩的脉动已经大为减少。上法认为磁链被准确控制或变化缓慢,而没有考虑磁链的无差拍控制,在文献中对磁链也进行了预测控制。预测控制
在这种方法中,通过磁链的空间矢量和电压矢量关系可近似得到:
其中ΔΨS是在电压矢量作用下的磁链幅值改变量,θVΨ是二者的空间角度。设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制,所需的电机参数只有定子电阻和电感,对电机参数变化的鲁棒性比较好,从实验结果来看,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是比较好的。但是在这种方法中,需要检测电机的相电压,这增加的系统硬件的复杂性,另外,计算量也比较大。
基于几何图形的无差拍控制
在文献中,对定子磁链方程、转子磁链方程以及由定、转子磁链表达的转矩方程进行离散化,之后把前两个方程带入到转矩方程中去。通过离散的转矩方程分析可以知道施加电压矢量可以使转矩误差为零,转矩变化到平面上的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与转子磁链矢量方向平行。采取同样的方法可以分析知道施加电压矢量可以使磁链误差为零,磁链变化到平面上的一个园上,这个园与与磁链园同心。于是利用直线和园的交点就可以得到使转矩和磁链无差拍控制的电压矢量,当然这个电压矢量受到逆变器所能输出的电压大小的限制。
把几何图形引入到无差拍的控制中来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可以得到最优的无差拍控制的电压矢量,同时也有助于理论上的分析。但是就如何把图形方式和数字化控制结合起来从实现方式上来说还是存在有一定的难度。
离散空间矢量调制(DSVM)方法
无差拍的直接转矩控制从理论上可以最大化地消除转矩和磁链的的误差,克服了Bang-Bang控制不精确性的弱点,但是需要比较大的计算量,并且这些计算都是与电机参数有关,容易引起计算上的误差。因此在文献中提出了既不需要多少计算,又能提高转矩和磁链控制精度的离散空间矢量调制方法。
在离散空间矢量调制方法中,通过对两电平逆变器输出的六个基本电压矢量中的相邻电压矢量和零电压矢量进行有规律的合成,如图3是使用相邻的单一矢量2和单一矢量3以及零电压矢量合成出来的空间电压矢量。从图3中可以看出其合成方法是把整个采样周期平均分为3段,每一段由非零电压矢量或零电压矢量组成,如空间电压矢量23Z是由矢量2和矢量3以及零电压矢量各作用1/3采样周期,可以采用5段式或7段式方式合成(文中没说明),利用这种有规律的合成方法一共可以合成出10个电压矢量。
细化的电压矢量可以对转矩和磁链进行更精确的控制,文献中对磁链使用了传统的2级滞环Bang-Bang控制,而考虑到转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交流电机-韩国SPG小型电机感应电机系列
矩需要动态响应快,对其划分了5级滞环Bang-Bang控制,如图4所示,不同的误差带内使用不同的电压矢量表。另外,作者通过推导得到电压矢量对转矩变化的影响式子如下所示:
从式(10)中可以看出同一电压矢量在低速和高速对转矩变化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不同的速度范围使用了不同的电压矢量,如图3所示。从另一方面看,低速使用幅值小的电压矢量以及高速使用幅值大的电压矢量也是符合V/f=C这一规律的。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在低速时连续使用较多的零电压矢量使开关频率很低,转矩脉动大。而按照离散空间矢量调制的方法由于低速使用幅值小的电压矢量,因此连续使用的零电压矢量少,开关频率高,转矩脉动小。另外,由于高速时的电压矢量比较多,可以划分12个扇区,使用两个电压矢量表,这样可以进行更精确的控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离散的空间矢量调制方法易于实现,不需要有无差拍控制那样多的计算,保持了传统Bang-Bang控制的优点,因此鲁棒性好,但相对于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又可以提高转矩和磁链控制精度,减小低速转矩脉动。但是控制精度越提高,矢量划分就越细,电压矢量控制表就越多越大,这将增加控制的复杂性。因此,如果能让离散的空间矢量调制与无差拍控制结合起来,将会有助于克服这个缺点。由PI调节器输出空间电压矢量的方法
在直接转矩控制中,如果能获得任意相位的空间电压矢量,将有助于减小低速下的转矩脉动,达到矢量控制在低速下的稳态性能。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显然这个空间电压矢量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位是任意的。从结构上看基于PI调节的直接转矩控制相似于定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但二者是有区别的,定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基于同步旋转坐标系,定向于定子磁链d轴,q轴磁链为零,另外在d轴方向还要对磁链和和q轴方向上的电流进行解耦,而这些对于基于PI调节的直接转矩控制不需要,其中只需要使转矩输出和定子磁链反馈通过PI调节方法来跟随上给定即可,因此从实现上是比较简单的,同时鲁棒性也比较好,并且相对于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可以提高开关频率,减小了低速下的转矩脉动,但是在这种方法当中需要选取合适的PI参数,否则会影响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除了以上这种PI调节的直接转矩控制外,在文献中还在A·B·Plunkeet的直接转矩和磁链调节法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使用空间电压矢量的方式输出,此处不详细叙述。
注入高频抖动提高开关频率
在前面的各种直接转矩控制策略中都谈到提高低速下的开关频率可以降低转矩脉动,同时也可以降低噪声。在文献中,提出了一种在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基础上注入高频抖动的方法提高开关频率,其中作者用图表的方式显示了开关频率随转矩和磁链滞环宽度的减小而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有限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磁链和转矩控制上的延迟,滞后越大开关频率就越低。例如从仿真来看10μs延迟有14kHz的开关频率,但当有20μs的延迟时只有8kHz的开关频率。文献中提出的提高开关频率方法是在转矩和磁链滞环内叠加上高频的三角波,其幅值与滞环宽度相当。
当反馈值大于三角波时电压矢量减小,当反馈值小于三角波时电压矢量增大,因此,即使控制上有延迟,但随着三角波频率的增大,开关频率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 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电机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9 [2] 胡双,马志云.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系统建模研究[J].电工技术杂志, 2003.8:17~21 [3] 西巴依洛夫,洛奥斯,刘锐乡.电机的数学摸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 [4] 施佩特,许实章,陶醒世.电机:运行理论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3 [5] 李士勇.模糊控制·神经控制和智能控制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9 [6] 罗海福, 毛义梅.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01.3:3~6 [7] 陈梅,杨琳琳,许正荣.直流电机的模糊PID控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2:14~15 [8] 何平,王鸿绪.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 [9] 佟绍成,王涛,王艳平.模糊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稳定性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4 [10] 汤兵勇,路林吉,王文杰.模糊控制理论与应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 [11] 王晓明.电动机的单片机控制[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5 [12] 倪忠远.直流调速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9 [13] 俞静涛.直流调速传动:整流和调节技术的实际应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0 [14] 拉希德,陈建业,杨德刚.电力电子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15] 王少平,田庆安,昌现兰.PWM控制与驱动器使用指南及应用电路:单端控制与驱动器部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6 [16] 张崇巍,张兴.PWM整流器及其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0 [17] 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18] 李序葆,赵永健.电力电子器件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12 [19] 何希才,尤克.最新功率半导体器件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3 [20] 曲维本.光电耦合器的原理及其在电子线路中的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1] 叶盛祥.光电位移精密测量技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 [22] 谢宋和,甘勇.单片机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23] 孙育才.ATMEL新型AT89S52系列单片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24] 马忠梅.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7 [25] 付家才,杨庆江,赵金宪.单片机控制工程实践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26] 徐爱钧,彭秀华.Keil Cx51 V7.0单片机高级语言编程与μVision2应用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7] 邵贝贝.单片机嵌入式应用的在线开发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8] Zadeh.L.A.,Ruan.D.,Huang,Chongfu.Fuzzy sets and fuzzy information.Granulation theory[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 [29] K.M.Passino,S.Yurkovich.Fuzzy Control[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1 [30] Reston.Control system engineering[M].Virginia:Reston Publishing Company,1984 [31] Electro-Craft Corrporation.DC Motors Speed Controls Servo Systems:An Engineering Handbook [M].Oxford:Pergamon press,1977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谢辞
本文是在李军红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从大二以来的两年时间里,李老师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动手的机会,并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对我在学习生活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和李老师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对科学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和正直、宽厚的为人之道对我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在此我向他表示最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另外我在进行论文工作期间,得到了自动化教研室许多老师的指导,在此向同样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感谢已毕业的师兄曾力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他在多年来一直在教我如何面对学习和生活。同时感谢朱哲、雷波等同学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关心与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要想完成此论文是不可能的。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多年来对我的理解、支持与鼓励,并把此文献给他们。
曾广玺
2008年5月于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