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4月高三语文时评材料播报(备考常读)总第七编
2018年4月高三语文时评材料播报(备考范文常读)总第七编
时评
28、对“胎记”女孩,我们欠缺一种肃然起敬
据4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扇门关上,一扇门打开,考研复试落榜的“胎记”女孩将获得武汉市第一医院免费治疗。之前的媒体报道:得知考研复试被刷,湖北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生张群久久无法平静,她认为,落选可能与自己面部的胎记有关。招考方一名负责人回应称,“招考过程严格按照程序依规进行,对考生不存在面部缺陷歧视情况”。
在全程监控的镜头下,相信面试过程不可能存在看得出来的厚此薄彼。再说,对待一个占了半张脸的暗红胎记考生,在一场公开面试中,也不能给予特别关照。但为什么考生对落选结果有一种毫不犹豫的疑惑,除了形象有缺陷的考生特有的敏感,招考方的工作做得细不细,对待特殊考生有无必要的人性温度,这些都值得反思。
比如,入围面试21人,这名考生考得17名,却成为被刷下的2人之一。招考方解释,该生参加的是其中4人内科学消化方向复试,因排名末位而出局。如果这个四人规则事先没公开,那就是堵塞了考生的知情权。该考生一直不知晓,至少也证明信息公开不到位。
在一个看脸的时代,评委由专家组成,并不必然等于对考生一视同仁,也不能证明,对面部有缺陷的考生,使用以貌取人的自由裁量权没有什么偏差,抽象的“不歧视”,自然难以获得这类考生的信任。
这个考生来自农村,有胎记,遭嘲笑,努力学习,刚上大学时,勇敢上台作自我介绍,立志长大行医,帮助更多的人,长期拿一等奖学金,性格坚强,与同学关系融洽,能走到考研面试这一步,她付出了超出常人的代价,堪称是一个不屈的奋斗者。据招考负责人介绍,面试考察的首要要素是人文素质,我们却看不到面试组对她非常突出的核心素养有何认可,反而面试结果排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集聋哑盲一身的海伦,之所以能考上哈佛大学,后来成长为享誉世界文坛的伟大作家,自然经历过名种严格公正的考试或检验,但胜过父母的专职老师沙莉文,在人生关口给予启迪和力量的爱迪生、马克·吐温,也是海伦成长不可或缺环境和条件。
张群考生在一定程度上,跟海伦一样,是在用努力奋斗重塑自己,突破逆境,可是一场面试下来,疑云笼罩,欲调剂的4所高校,已有3所拒绝。求职3家公司,均被婉拒。由此看,弱势人群的成长困境,远不是一个招考单位,一场面试。
笔者无意主张“胎记”女孩要享有什么特权,但只给她冷冰冰的“不歧视”,不足以表明我们的敬重,我们欠缺一种肃然起敬。是否善待弱者,是检验社会文明的试金石。重大新闻节目安排手语主播,黄金地段也要建盲道和残疾人通道,其温情和善意十分宝贵。如果说张群获得免费治疗,是为未来打开了一扇生活之门,那么她最渴望的,是能尽快打开学业和事业的梦想之门。
时评
29、自主创新让故宫“格格娃娃”更俏
近日,故宫文创店推出的一款清代造型的“俏格格娃娃”,被热心朋友指出与国外某品牌娃娃身体部分相似,可能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故宫随后采取了一方面晒出“俏格格娃娃”享有知识产权和实用型专利证书,一方面宣布即刻停售并对已售娃娃给予召回的措施。
据报道,对娃娃造型提出侵权质疑的是普通网友,这体现了普通大众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正在不断提升。而故宫文创店的正面、快速反应,则体现了对品牌知识产权的尊重、对自身产品的完美追求,以及整个故宫文创产业对自主创新的追求。
据了解,引起质疑的“俏格格娃娃”的身体部位,是“合作工厂提供的其享有知识产权的结构通用身体模型,权利人授权使用该模型”,但头部和服饰是由故宫淘宝设计师原创。因此,此娃娃是否真的侵权尚且无法定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故宫文创店火速作出下架回应的举动就更加值得赞赏——不打擦边球,不因经济效益主动召回已卖娃娃并对身体部位重新创作,这不仅是对其他品牌知识产权的尊重,也彰显了故 宫文创产业追求自主创新的自信和决心。
截至2017年,故宫博物院已研发了万余种文化创意产品。从“断货”的胶带到“萌萌哒”的冰箱贴,从复刻版名画到传统工艺饰品等,经过故宫的创新打造,皇帝的朱批、皇后的饰品、名家的画作……都以笔记本、书签、文化衫等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并颇受好评,这使我国发展文创产业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受限于人才、能力和资本等因素的原创产品的研发问题。此次故宫娃娃引发的争议,也侧面凸显了这一问题。
坚持自主创新,需要企业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理念、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也需要国家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扶持创新型企业。自主创新才是包括故宫文创产品在内的所有产品做大做强、抢占市场的底气所在。
将自主创新、文化自信融于每一件原创产品中,是一种自信,一种匠心精神。坚持自主创新,被召回的“故宫娃娃”一定会以“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更完美身段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时评30、选择传统与当下“奋斗”
材料:对于中国人而言,很多人认为,传统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背景、学历、资源、机遇、经验;而当下奋斗的五大关键词为:知识、创新、实干、个性、理想。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你如何看待上述变化?请从传统与当下奋斗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谈谈你的理解与看法。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
素材1:人间万事出艰辛。哲人有言:“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勇于在时代大潮中顽强拼搏、奋勇争先,无数人用自己的奋斗,讲述了成就不凡业绩、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令人感怀。“樵夫”廖俊波埋头苦干、只争朝夕,为百姓打拼到生命最后一刻;“拼命黄郎”黄大年自我加压、兢兢业业,书写了科技报国的不朽诗篇;老支书黄大发锲而不舍、日拱一卒,绕着山岭绝壁凿出一条“大发渠”。在生命的年轮中,奋斗堪称最绚丽的印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人民论坛)
素材2:很少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让青年当之无愧地成为创新创业辽阔舞台上跃跃欲试的主角。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潮流,将无数青年推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将从前不可能实现的梦想,通过互联网、通过大数据、通过“云端”,推向中国,更推向世界。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其中,20岁到40岁的网民最多,核心群体是20多岁的年轻人。网络上,遍地英雄下夕烟,风流人物尽少年。丁磊26岁创办网易,马化腾27岁创办腾讯,张朝阳32岁创办搜狐,马云35岁创办阿里巴巴……青年是网络的主体,这些“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也必然是“互联网+”的浪潮中创新创业的主体。“高手在民间,破茧就成蝶”,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离不开最先拥抱新事物、最早打破旧定势的青年。——《青年,创新时代的晴雨表》(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素材3:1915年,36岁的青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打开了一扇从中国观察世界的窗口。1995年,32岁的青年张树新创立网络公司瀛海威,被视为互联网时代中国创业者首次融入世界的尝试。2014年,32岁的胡玮炜和23岁的戴威分别创立摩拜和ofo共享单车,到今天为全球180多座城市提供绿色出行服务,成为中国青年影响世界的典范。——《影响世界,年轻的我们有这样的追求》(人民日报评论)
时评
31、拉加德: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中打拼出天地
2018年4月11日,刚刚参加完“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在香港发表演讲时指出,当前全球经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摒除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拉加德此次是应香港大学邀请,在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的活动上发表演讲。当日,拉加德满头银发,一身深灰色的西装,佩戴一个白底印花的丝巾,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拉加德的父亲在她17岁时就去世了,她是家中长女,家里还有三个弟弟。为了交学费,拉加德打过不少临工:戏院领座员,游泳教练,甚至在菜市场刮过鱼鳞。拉 加德的母亲教育拉加德,不管生活多么困苦,都一定要保持好的教养。
踏入社会后,拉加德第一次发现: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她去一家法国律师事务所面试时,刚进去就被面试官告诫:女人只有在非正式及一些特殊情况下,才可能成为合伙人。后来,她进入了总部在芝加哥的贝克·麦坚时国际律师事务所工作,但并没有一帆风顺,拉加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男人超越自己。在这段时期,她悟出一个道理:她须要锻造一副由工作和恒心铸成的无形盔甲。
转机终于出现。1989年,她因卓越的工作能力被一家美国公司看中,拿下了订单,因此受到公司总部的重视。接下来几年里,拉加德平步青云:1995年,成为事务所执行委员会唯一的女性成员,同年成为著名的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智库成员;1999年,终于实现多年梦想,成为在35个国家设有60多家办事处、拥有2000多名律师的美国头号律师事务所之一的女主席,成为贝克·麦坚时总部的首脑。
2005年,当她的出色表现得到法国政府高层的注意并被邀请出任法国贸易部部长时,她不惜放弃再过两年就可以拿到的可观退休金,毅然决然地坐上回国的飞机。此后拉加德先后担任法国多个部长职务,被称为法国内阁的“救火队长”,政府部门的“万金油”。
正当人们觉得拉加德成绩斐然,在这个由男人主宰的世界中获得成功、走上事业巅峰时,拉加德却谨慎起来:“今天的成功,明天就可以泯灭。”她在接受法国《论坛报》采访时说:“成功对于我来说从未达到。成功只是一场永恒的战役。”
时评
32、《新闻周刊》公布了2017年度汉字——“戏”。
理由:1.中国有戏。首艘国产航母下水、C919大飞机、“悟空号”探测到疑似暗物质、“墨子号”实现千公里量子纠缠、雄安新区横空出世......2.人们更爱“老戏骨”。虽然有人急功近利,戏精上身,但却实还有人耐得住寂寞、爱得了诱惑。3.全民“游戏”。或“王者农药”或《绝地求生》,娱乐无可厚非,但我们在太多事情上缺乏游戏精神,却又在一些事情上太过游戏。
上述理由你赞同哪一条?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理由。
范文:游戏精神,值得发扬
①近日,《新周刊》公布了2017年度汉字——“戏”。戏,被赋予了中国有戏、老戏骨、全民游戏等的标签。但其中的全民游戏似乎饱受争议,因为有些人缺乏游戏精神。
②大多数人看到“全民游戏”这个略带贬义、充满儿戏意味的词语时,都会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是的,我的脑海中也立刻联想到了不学无术的青年躺在沙发上悠闲地玩着手机游戏的形象。其实“游戏”并不单纯的指代一些无聊的网络游戏,它代 表的应是被提倡的超越自己,不断挑战;公平合理,尊重规则;重视团队,合作共赢的“游戏精神”。这种精神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必不可少的精神。它绝不是对待生活的一种荒唐态度,而是一种更加灵活、更加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
③游戏娱乐本无可厚非,但不是那种沉溺于游戏,甚至达到“娱乐死”的地步。我认为它的最高境界是放松身心,找到新的灵感与动能,不断深入探索。中国为什么有戏?因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力倡导科技创新,才有今天的进步。一个固步自封的国家如何取得首艘国产航母下水、“墨子号”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等巨大成就?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可或缺的遵守规则、超越创新而进入万众创业,全民创新的开车道。
④我们不应只爱“老戏骨”,还需为生活注入新鲜活力。年青一代并不全是急功近利、戏精上身,更多青年人是在新领域做着努力,尽展青春力量。当然,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游戏精神更是必不可少的。不该把学习当做任务甚至是负担,而应从中寻找乐趣,寻找自身新增长点。当学习成为快乐,自然无需约束,收获精神财富。陶渊明的田园牧歌,宋徽宗的艺术天都是很好的明证。读书乐与乐读书,在快乐中突破自我,这是学子应遵循的规则。
⑤当然,游戏精神并不是把生活当儿戏。不是扔掉学习本分,放弃肩上责任。而是要我们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怀着游戏的精神,坦然平和的走好每一步。如果生活是一碗汤,游戏就是一勺盐,没有则寡淡,多则味道咸,适量则鲜美。生活少不了游戏,更不可少的是游戏精神。
⑥张弛有度地发扬游戏精神,将会使我们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回顾2017年的汉字“戏”,再次让我感慨。我赞同游戏,但不应过分;我赞扬游戏精神,因为人生与发展,离不开遵守规则、创新挑战,精诚团结,合作多赢的游戏精神。
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节选)
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战争和冲突的阴影之下,很多老人、妇女、儿童依然饱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我认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第二篇:2018年5月高三语文时评材料播报(备考常读)总第十编5.22
2018年5月高三语文时评材料播报(备考范文常读)总第十编
时评40、文化自信之文化传统
【经典名言】“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总书记曾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习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经典论据】
1、守住传统民俗,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19个来自海外,本土动漫形象只有一个“孙悟空”,中华民间习俗、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于宝鸡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2016年起,陕西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40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华阴老腔”亮相春节联欢晚会,“中国苏绣”走上国际时装周,走向世界的“南京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步伐铿锵。
2、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创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G20开幕式上从“茉莉花”到“欢乐颂”、从“春江花月夜”到“天鹅湖”,古琴、中国鼓与大提琴共同演奏的《高山流水》,九支曲目,九种形态,绘一幕“光影山水卷”,汇一首“世界交响曲”。国家一级演员徐宁这样评价这场演出:“以天为幕、以山为景、以湖为台,在表演中,我看到水、光、乐的三者完美融合”;中国艺术院研究院研究员宋宝珍则评价,《春江花月夜》《梁祝》《天鹅湖》《欢乐颂》不仅仅是文化内容的经典,而且是艺术形式上的经典。“中外不同的名曲剧目在西湖上共同演出,寓意深远。】
3、电影里的中国元素: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可联系当下如《欢乐喜剧人》、贾玲等恶搞花木兰事件对比思考:在倡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任何文学艺术都该“谨言慎行”,不随便否认历史,不轻易抹黑正面人物。创作者、表演者要有分寸,监管部门也要严格把关,千万别让粗俗、低俗、恶俗的文艺作品大行其道,毒化社会。)
4、央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中国梦——记住乡愁》,2015年开播至今已经第四季,抒发中华儿女不忘故土、落叶归根、思念家乡、守护家园的赤子之情,透视中华儿女继承民族优秀传统、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码和精神基因,表达中华儿女致力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和必胜信心。总书记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人的乡愁可以寄托在很多东西上,而央视的纪录片《记住乡愁》选择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记录的内容不同,但镜头下事物承载的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萦绕在亿万中国人心头的乡愁。所以我们期待,《记住乡愁》能够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成为中国人释放乡愁的又一个出口。”(《人民日报》)
5、《我在故宫修文物》: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也可用于工匠精神)绘有800多个人物的《清明上河图》、金丝刺绣满满的万寿屏风、面容肃穆 安详的木雕菩萨像……精美绝伦的文物,经历岁月风尘而破旧残损,却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故宫文物修复工作者的“日常”。这部3集纪录片在聚集了大批年轻人的弹幕视频网站,收获超过百万次点击,跻身热门搜索。而片中的故宫工匠,则成了新生代的“男神”“女神”。
6、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千年智慧照耀现代生活,传承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专家认为,这次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除了表明其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从“端午节”申遗的成功,到“清明节”“除夕”的公共假期,到“二十四节气”,其实在每个中华传统节日中,都凝聚着民族发展的历史,都荟萃着人文理念的精华,都携带着传统美德的基因,如果能真正领略到这种情怀和精神,对于文化传承将会非常有益。
(在之前我国入选“非遗”的还有昆曲、古琴艺术、南京云锦、中医针灸、端午节、中国剪纸、篆刻、京剧、皮影戏、珠算等三十多项。2018年1月26日,中国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说“中华民族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良渚让我们找到属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根’。”)
7、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一场净化国人浮躁的文化盛宴 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
曾经《中国诗词大会》带热了收视率,冠军武亦姝也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中国诗词大会》刚刚落幕,董卿酝酿筹备近1年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正式开播。事实上,悄悄火爆起来的还有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一封信、一位演员、一张讲台——精简到不能再精简的《见字如面》被网友们戏称为“素颜”节目,却在豆瓣上拿下高达9.5分的惊人分数。
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一步步走来,被观众所熟知,这类节目不乏寓教于乐的娱乐因素,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温度。
“高而不冷”是这类节目特色,此前文化类节目不是没有,《百家讲坛》火了很长一段时间,央视的《开讲啦》,北京卫视的《我是演说家》,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都可以说是文化类节目。
8、《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赢在博物馆》等——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
守护住历史,就是守护住了文脉,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优秀的历史文化是一种基因,是一种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文化自信在当下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和力量。《国家宝藏》制作人兼总导演于蕾说:“《国家宝藏》从头到尾没有喊口号,看里面的国宝,听国宝的故事,你会为自己是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走过这样的历史,创造过这样的文明而骄傲。”
以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卫视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邀请李亚鹏、李泉、孙楠等明星探访民间匠人,通过深度体验,实录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很好地揭示“匠心”传承的价值与意义。
不久前,“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让京沪观众惊艳。而这一策展源头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现在,中国媒体人也在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事实上,唯有通 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宝、《百心百匠》的民间遗珍,“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
9、“乡规民约”:传统的“规矩”,现代的价值
乡规民约不单是共同约定的既成规矩,更是基层社会自我教化的文化自觉,让代代中国人在春风化雨中汲取祖辈的精神财富。
据说,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一直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存在着形式多样的乡规民约,或记于当地史志中,或刻在村头碑石上,或在乡间口口相传。
随着岁月流逝,很多乡规民约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沉淀为厚重的文化传统,为当地人世代尊崇。
在河南省荥阳市高山镇石洞沟商相祠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崇俭约”,是康熙年间廪膳生傅檙教导子孙勤俭持家的家规。后来,这个“崇俭约”成了石洞沟村最古老的村规。
确实,一个好的家规不仅能够影响一代代族人,也能够升华为乡规民约,教化着当地的民风。江西省吉安县梅塘镇前岸村的村规:“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本来是萧氏宗祠的祠规十二条,记载在百年家谱中,后来成为一村之规,世世代代教化着村民。据说,村里风气特别好,几乎没有什么打架扯皮的事,也没有不赡养老人的事。
乡规民约其实也并不一定要见诸文字规章或者牌匾石刻,也可以体现在村民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之中,潜移默化、滋润人心。互帮互助、团结和睦、耕读传家、敬老爱幼、崇尚节俭……作为一种厚重的文化传统,它早已铭刻在乡民心中,成为精神的DNA世代传承下去,深刻影响着乡民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
时评41、2018年高考作文话题猜想
猜想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化、大国责任与合作共赢
【作文材料】材料一:1989年11月9日,作为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的主要象征,柏林墙被拆毁。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冷战的结束,世界开始向多极化发展。
材料二:2006年,在暴力活动、走私和非法移民犯罪不断升级之后,美国开始在美墨边境修建铁围墙,隔离两国。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曾一度搁置了这一工程,特朗普上台之后下令继续修筑围墙。
材料三: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实背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何如、是否愿意,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与此同时,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已开始形成,并逐步获得国际共识。
【精选语录】
1、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 念践行人间。——习近平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顺势而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
3、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
4、希望各国青年用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献瓦。——习近平
5、在全球化、信息革命时代,人类共同拥有的家园变得越来越小,牵一发而动全身。民族、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在全球紧密相连的世界里,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高度融合,彼此依存。一荣俱荣、一衰俱衰,和合则两利,抗争则两败,和则兴,斗则亡,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全球命运休戚相关,兴衰与共。——人民网
猜想二:时代变局与传统坚守与脚踏实地
【作文材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管子·正世》)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桓宛《真诚铁论·地广》)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雀楼》)
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
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解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出自《管子•正世》。“不慕古”反对的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不留今”是提示人们不要受现实所惑,陶醉于今日的成就中;“与时变”倡导的是因时而变,顺应潮流;“与俗化”即随着习俗一起发展。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出自桓宛《真诚铁论•地广》,意思是不因穷困丧失节操,不因低贱改变志向。指节操和志向不受境况和地位的影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登颧雀楼》的名句。意思是要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应当再登上一层楼。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想在某一个问题上有所突破,可以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审视它;也表达了只有积极向上才能高瞻远瞩。
“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意在提醒人们要自信自重,有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不可亦步亦趋,随波逐流。
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意在提醒青年人要多做少说,埋首工作,而非夸夸其谈。
【立意】据此我们可以选择立意:A.组合可以从坚守节操,不随波逐流的角度立意;B.组合,可以从志向高远,顺应潮流立意,也可以从高瞻远瞩、追求创新立意,还可以从创新改变要有所准备,付出努力方面立意;C.组合,可以从做任何事情事先都要有所准备立意(技艺和志向);D.组合,可以从敬业、工匠精神等方面立意;E.组合,可以从顺应时代但要有所坚守方面立意,也可以从创新改变不是推翻传统,要有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创新,精益求精,不满足于现状方面立意;F.组合,可以从创新的前提是好的基础与技艺,创新不是凭空而生的,要做好充分准备方面立意等。
第三篇:2018年3月高三语文时评材料播报(备考常读)第二编3.13
2018年3月高三语文时评材料播报(备考范文常读)第二编
时评
5、《厉害了,我的国》:彰显中国人民的创造伟力
3月2日,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全国上映。影片不仅描绘了一个“厉害的中国”,同时也是在讲述着“厉害的中国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中国科技创新极不平凡的五年,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我国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到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从和谐号动车组到复兴号动车,从京沪铁路到成渝铁路,从大连港到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一个个超级工程,无不展现出中国基础建设的强大实力和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无论是“复兴号”启程、C919首飞、国产航母下水、“慧眼”遨游太空、光量子计算机亮相、港珠澳大桥贯通、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些辉煌的成就都是无数国人在各条战线上的努力拼搏,才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国奇迹。什么是“中国奇迹”、什么又是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变化标识,我们不光从影片中能找到答案,也有理由为这样一个大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中国人当然有理由自豪。就拿高铁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铁版图一再扩容:兰新高铁跨越塞北风区,沪昆高铁蜿蜒岭南山川,哈大高铁驰骋东北雪海,宁杭高铁穿梭江南水乡,青荣城际环抱胶东半岛,“四纵四横”骨干网基本贯通,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不再只是一张宏伟的规划蓝图,而是一个个现实的硕果。“复兴号”作为这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根本的变化是技术层面的突破。在涉及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而软件则全部自主开发,“复兴号”高铁可以说是纯正的“中国制造”。这趟时代列车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时空观念的巨变、经济版图的重构,更有一笔隐形财富,大国崛起的铿锵步伐与道路自信。
中国人民的创造伟力已经使中国成为拉动全球增长的第一引擎,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新时代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需要厉害的中国人——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踏上时代新征程,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成就一个更加厉害的中国。
时评
6、对90后成副院长且多些敬意
最近,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刘明侦上了微博热搜。这位90后的个人经历再遭键盘侠质疑“背景不一般”,网友们却怒怼:这跟家庭有什么关系?(3月4日 新华网)
刘明侦可谓少年得志,看看她的履历吧,让人羡煞:18岁留学英国,22岁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24岁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25岁被电子科技大学聘为教授,28岁当上了副院长。这么优秀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本是国家与社会之福,有网友却酸溜溜的,说她是有个好家庭,有个当过校长的爷爷。一些无端的揣测和中伤,也激起了其他网友的反驳,人家的书可是靠自己读的啊,承认别人比自己牛就那么难吗?人家靠的是实力,跟家庭有什么关系?
是啊,正如刘明侦本人在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所说,要说她运气好,就是一路走来遇到了好父母、好老师;更重要的是,遇上了一个好的时代。的确如此,在这个美好的新时代,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一展抱负的大舞台,只要努力,都能获得成功。
登上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的何江,是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中国学生,这可是一位典型的农家子弟,从乡下土坯房走出的留守儿童。他在演讲中说,教育能改变人生轨迹,把你从一个世界带到另一个世界。媒体也曾报道过,武汉一位环卫工母亲,10年蜗居卫生间,打4份工,把两个儿子送进了名校。刘明侦的成功离大家有多远?只隔着努力二字啊。
与刘明侦一起扬名的,还有浙江大学美女博导杨树,两人同为90后的新生一代,也同时入列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对杨树的成功,她导师 表示毫不意外,因为她在博士期间的学术表现很亮眼,“发表的文章档次、水平都很高。”
瞧,人家年纪小,学术上却是少年老成,并非浪得虚名啊。这个时代,青年才俊如雨后春笋涌出,实是国家兴则教育兴的必然结果,每年都有几十万的海归学子回国效力呢。书山有路勤为径,眼红他人,不如自己发奋努力。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种种好运气,总怪自己遭遇不公,既是偏见,也是不愿面对现实,为自己的努力不够找借口,找心理平衡。
好在网络时代再怎么喧嚣,大家并没有失去基本的价值判断能力。无论是出身寒门还是富家,成为学神学霸都会被热捧;无论是小荷暂露尖尖角,还是烈士暮年仍壮心不已,他们的努力都能霸屏,说明对人才的敬重是众望所归,对奋发向上的肯定是深得人心。这也正是社会得以前行的动力所在,对90后成为副院长还是多些敬意,少些醋意。
时评
7、燃尽自己生命 播下未来种子
记英年早逝的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复旦大学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扬同志,2017年9月25日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53岁。
30余年从教、16年援藏、10年引种红树„„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的名字总是和植物联系在一起,他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艰苦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植物才有韧性,生长得慢却刚直虬劲。他践行着这样的信念,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永远都在援藏的路上
2015年,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钟扬突发脑溢血,幸好被及时发现送医。在被救治苏醒后的ICU病床上,他口述写下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一段话:“这十多年来,既有跋山涉水、冒着生命危险的艰辛,也有人才育成、一举实现零的突破的欢欣;既有组织上给予的责任和荣誉为伴,也有窦性心律过缓和高血压等疾病相随。就我个人而言,我将矢志不渝地把余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
16年前,钟扬只身踏上地球“第三极”,盘点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探寻生物进化的轨迹。他说:“研究生物的人当然应该去西藏,青藏高原至少有2000多种特有植物,那是每个植物学家都应该去的地方。”很快,西藏成为他科研的沃土,同时更成为他服务和奉献的家园。
对钟扬来说,他永远都在援藏的路上。“青藏高原的植物资源从来没有进行过彻底盘点,即使在全世界最大的种质源库中,也没有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钟扬急切地想盘清西藏的生物“家底”。在野外考察途中,没有水,就不洗脸;没有旅店,就裹着大衣睡在车上;大雨、冰雹从天而降,就躲在山窝子里;还有几乎所有类型的高原反应„„这些,钟扬几乎都经历。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雅鲁藏布江边,到处都留下钟扬忙碌的身影。不管多么危险,只要对研究有帮助,他就去。藏族同事给他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钟大胆”。
“在漫长的科考途中,我深深地觉得,这片神奇的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者。”在钟扬看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当地生物学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科研“地方队”。16年间,他为西藏大学申请到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为西藏自治区第一位长江特聘教授,帮助西藏大学培养出第一位植物学博士并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带出了西藏自治区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开始参与国际竞争。“援藏,不仅是奉献,更是与当地师生一起,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钟扬这样说,更是这样做。
心系国家不知疲倦
在一部名为《党员说》的微视频中,钟扬被这样定义:“一名党员,就是甘于成为先锋者,向更高的高度攀登。”钟扬教授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共产党人的 誓言。
十几年不知多少次进出青藏高原,在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连续奔波探查,长期的高原生活和过高的工作强度,使个子高大的钟扬心脏肥大、血管脆弱,每分钟心跳次数只有44下。他曾说,“我有一种紧迫感,我再给自己十年时间。”如今,一场车祸残忍地夺走了他所有的时间。
钟扬曾这样诠释对生命高度的理解,“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这就是生长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山雪莲给我的人生启示,它将激励我毕生在青藏高原研究之路上攀登。” 的确,他播种未来,为国家挺起科学的脊梁;他燃尽生命,为社会留下不朽的温度。钟扬尽管走了,但他留下的种子将会给这个地球孕育无数新的生命。
时评
8、中国实力与道义兼具的底气
近来涌现的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深入人心,展现了中国不好战但也绝不畏战的形象,揭示了实力与道义兼具的底气。
一声“勇者无惧、强者无敌”,喊出新时代中国军人的精气神;一句“中国海军,我们带你们回家”,让人动容之余更为强大的祖国而自豪。正在全国热映的军事题材电影《红海行动》再次点燃中国人的大国豪情,让世界关注正在强起来的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担当精神。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红海行动》引来不少外国网友赞叹。影片讲述的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在异国他乡解救人质、执行撤侨任务等精彩故事,正是中国军队近年来勇担和平使命的真实写照。从10年前远赴亚丁湾护航,到3年前从也门撤离中国和其他多国公民,再到中国维和军人在全球为和平坚守,凝聚着中国责任与担当的真实行动多年来深得世界赞誉。
“作为中国强大外交自信在电影领域的展现,银幕英雄将会越来越多地挥舞着中国旗帜。”透过电影,国外媒体敏锐地观察到新时代的中国更加自信。这种自信,伴随国家实力上升而增。又逢戊戌,但中国早已抛却两甲子前的落后迷茫。百年巨变,书写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不凡历程,中国正以铿锵脚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镌刻鲜明的时代烙印。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红海行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海军形象和国家实力。
近来涌现的中国军事题材电影深入人心,展现了中国不好战但也绝不畏战的形象,揭示了实力与道义兼具的底气。正如今日俄罗斯网站报道指出:“中国虽然有强军梦,但对损害他国利益、干涉别国内政没有丝毫兴趣与意图。”人们不会忘记,巴基斯坦大使在感谢中国也门撤侨行动中对巴基斯坦公民的救助时流下的激动泪水;伴随着“别人因埃博拉撤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的歌声,中国的“白衣战士”为西非带去战胜疫魔的希望;在海盗猖獗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已为6000余艘中外船只保驾护航,其中半数以上为外国和世界粮食计划署船只„„这些行动彰显的,正是守正义、护和平、保安全的中国底色。
“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在海地执行任务时不幸殉职的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曾满含深情地写下这样的承诺。而千千万万“中国羽毛”,早已汇聚而成强而有力的羽翼,承载起对世界的担当,拥抱和平理想。
时评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时代人物
①李佩
她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被称作“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 语教授,没有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有多少是她的学生。
李佩曾和李政道一起帮助中国第一批自费留学生走出国门。当时没有托福、GRE考试,她就自己出题,李政道在美国选录学生。她还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英语系,培养了新中国最早的一批硕博士研究生,当时国内没有研究生英语教材,她就自己编写,教材沿用至今。
70多岁李佩开始学电脑,近80岁还在给博士生上课。晚年的她用10多年,开设了600多场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还高规格的“中关村大讲坛”,请的都是各个领域的大牛,有人说:“也只有李佩先生能请得动各个领域最顶尖的腕儿。”
年老她将毕生积蓄60万全部捐出,她说:“捐就是捐,要什么仪式”,像是做了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一样,捐完就结束了。
2017年1月12日,李佩先生去世,享年99周岁。她内心能容下任何湍流,也当得起一声“先生”。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精神贵族。
②周有光
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50岁以前,周有光是个经济学家;50岁以后,他成了一位语言学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到了85岁的时候,他又博览群书,研究文化学问题,成为一名启蒙思想家。
对他来说,退休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晶报》曾经评论他:周有光是中国最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
2017年1月14日,周有光逝世,享年112岁。他用112年活出了别人的几辈子。
③朱英国
他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和水稻生物学家,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和研究团队选育的红莲型和马协型杂交稻新品种已累计推广上亿亩。
朱英国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深知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农民生产与生活的疾苦,我要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尽到自己的力量。”
世人皆知袁隆平,何人知晓朱英国? 在杂交水稻领域,朱英国的成就可以与袁隆平比肩。朱英国曾和科研人员一起培育出“红莲”第一代,而红莲型、袁隆平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而且只有“野败型”和“红莲型”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种植,被冠以“东方魔稻”的美称。
朱英国不仅是一位杂交水稻研究的大家,在研究团队建设和提携后辈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个晚上,病床上的他还在辅导学生。
2017年8月9日,朱英国逝世,享年78岁。记住袁隆平,也记住朱英国。
④朱显谟
他是中国黄土区土壤及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作,为了心中“黄河清”的梦想,默默奉献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为中国黄河中游泥沙治理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显谟说:“黄河不清,我死不瞑目。” 1959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建设,朱显谟离开了生活和工作条件优越的南京,举家迁往西北农村,在没有卫生间和厨房、吃水还要到共用自来水龙头接的小平房里,朱显谟待了50多年,毫无怨言,为治理黄河贡献了一生。
如今,黄河水清,斯人逝去。2017年10月11日,朱显谟逝世,享年102岁。他用58年助黄河水变清,但离开却无人所知。何其悲哀。
第四篇:(语文)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时评晚读
高三语文作文素材时评晚读
2014年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
这是2014年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也是《南方周末》这张报纸今年最后一期与你相约的日子。再有一天,我们就将迎来新的一年。这个世界有一个和星期四绑在一起的节日叫感恩节。最接近新年元旦的这个星期四是属于我们的“感恩节”。我们仅以此文奉上新年的问候。
我们向你感恩。过去的一年,亦如曾经的二十六个春秋,我们早已习惯了从你那里积聚再次出发的动力,习惯了从每一次的倾听、观察、交流中感悟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脉动、国家的方向。所以,“感恩”不只是纸面上的一句话,更是我们的一份承诺:我们会尽责地体会你的快乐,分担你的伤悲;我们承诺,新的一年你依然能从这张纸的字里行间发现我们的热血、眼泪和汗水。
我们也感恩这个国家带给国民的荣耀。2014年,当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下如履薄冰般地复苏之时,中国则继续着她史诗般的高歌猛进:GDP跃上世界第二,半世纪前那句“超英”的口号终于不再只是望梅止渴;中国在一年内举办了世博、亚运两项盛会,并将它们推上了各自的历史新高;中国政府对抗经济寒流的大气魄,还有它的大手笔让世界上众多的政府感到艳羡……“中国模式”、“G2”这些高帽飞来了一顶又一顶。更重要的是,在发生争议、冲突的国际场合,比如钓鱼岛,这个国家越来越知道,国民的生命与安全应该排在第一位。
我们更加感恩于我们的国民。在玉树,在舟曲,在上海,他们的不屈、坚持、互助与爱心,让曾经疏离的人心贴得更近。宜黄拆迁、渭南书案、跨省追捕、度身招聘……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迸发出最大的力量,尽可能突破一切公开的、隐性的束缚,刷新着这个国家的公共议程,改变了一个个遭受不公的小人物的命运。(励志名言)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向往的公平、正义、尊严、幸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国民的生命也同样金贵。
2014年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之中的关键一年。这一年里,伟大的国家与渺小的个人正在向着它们之间的一个和谐点迅速靠拢。它消减了国家层面的宏大叙事的魅力,那些令人目眩的统计数据,那些彰显国威的盛事,远不如带给国民最切实的福祉更能得到发自内心的认同。个人的权利意识正在加速生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跟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国是讨论;乐意对所有的社会热点发表看法,并被人关注;敢于对一切的社会不公表示不满,进行抗争……
我们对此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在成功地解决了人们的最初级的生存需要之后,我们的社会、国民已经在向着更高的需求,即对权利和尊严的需求迈进。这意味着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再次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选择关口。这一次,它需要把大写的人放到压倒一切的高度。强拆、截访、官员贪腐、官富二代的骄横对平等、对权利、对人心的践踏必须遏制,社会分配不公所累积的社会紧张必须得到有序释放,让每一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要达到这样的高度,仅靠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改革是不够的,这需要包括政治、社会、文化在内的整体性改革,如同中共中央在“十二五”规划所表达的那种急迫性——“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2014年年末,“涨”四年内第二次获评汉字。我们真心希望国家能越来越强盛,更希望每一个中国人越来越金贵。至于物价,还是涨得尽可能慢一点吧。毕竟,免于恐惧,先要免于匮乏。张颐武:在奋斗中抵达梦想新高度
近来,“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今天,当我们迎来两会时刻,“中国梦”依然是代表委员、广大人民的关注焦点。这个梦为什么如此让人牵挂?因为它凝聚了几代人的夙愿、无数人的期盼,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人希望和追求的表达。
110多年前,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中,用豪迈的诗句写出了他对于中国未来的期望:“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100多年来,不管灾难再深重、危机再深刻,中国人都怀着一个顽强的“中国梦”。梦想的内容、表现的形式虽然多姿多彩,但其内核却惊人地一致。这就是习近平指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有梦想才有力量,有行动才有改变。正是在复兴梦想的感召和激励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奋斗,前仆后继地拼,胼手胝足地干,一点一滴地攒,才把积贫积弱的国家推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瞩目位置,才彻底改变了悲惨命运,迎来了幸福生活。最近,美国《外交》杂志刊文称:“今天的中国民众,要比近代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享有更多的自由,大部分人可以自由生活、自主择业、自行创业……”
今天,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抵达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我们距离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梦想的展开,总是不断奔向新起点、新境界。去年,诗人严阵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长诗《中国梦》,其中的自问自答发人深思:“有了一把能打开房门的钥匙就幸福吗?有了一把能打开车门的钥匙就幸福吗?虽然我们比起过去确实拥有更多,但仅仅拥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这种“远远不够”的追问,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人们对梦想的新期待,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车子有了、房子有了,还期盼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丰富的文化生活、更清洁的生活环境等。个人的梦想升级了,社会和国家的梦想又何尝不是这样?从“粗放式”转型为“创新驱动”,从“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克服“以权代法”建设法治中国,治理环境污染重塑“美丽中国”……
新起点上的中国,需要更科学的发展方式、更高的民生期待、更文明的社会运行、更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既是今日“中国梦”面临的新挑战,也是13亿人梦想之旅需要抵达的“下一站”。新征程中,不管是啃硬骨头还是涉险滩,都需要把制度设计得科学些、把问题考虑得周全些、把对策谋划得精准些。从这个角度看,两会的议程议题、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既承载着“中国梦”,又是对“中国梦”的再想象、再出发。
前行道路固然曲折艰辛,但也说明中国人对发展有更多期待,“中国梦”还在不断延伸之中,未来大有可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其名作《世界是平的》讲到世界竞争激烈、未来挑战众多的时候,对他女儿提醒:“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这一段话令人难忘,因为它讲出了一个深刻而又容易忽视的道理:任何梦想都需要奋斗精神的浇灌。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在奋斗征程的洗礼中,我们才能抵达梦想的新高度。
环球时报:雷锋精神会在时代穿行中自行更新
今天是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五十周年纪念日。今天重温雷锋精神,对民间是颇具温情的事情。
雷锋作为一个政治及道德典型树立于半个世纪前,这五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怀疑主义也流行开来。但不能不说,雷锋是那个时代留给今天的精神财富中最扎实的一笔,雷锋精神穿透时空的力量有目共睹。
雷锋在现代社会已经固定成为道德典型,当时围绕他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如今的“学 2 雷锋”基本在道德层面延续。反对雷锋精神、丑化雷锋则像是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挑衅,是为了政治价值观而对传统道德符号的肆意践踏。它是一个很小圈子里的游戏,试图通过互联网向社会渗透,但实际收效很低。
《环球时报》去年针对雷锋和雷锋精神的公共意见调查显示,雷锋的正面形象至今在中国社会中是压倒性的,近九成的受访者根本不屑围绕雷锋的杂音。
诚然,雷锋的形象中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但公众对它们有着自然的历史消化和包容力。很少有人会把五十年前的青年榜样与今天的社会现实做挑剔性比对,刻意这样做的人除了少数研究者,就是些喜欢用“脑筋急转弯”搞政治和道德忽悠的人。
“学雷锋”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仍被广泛认同,但雷锋精神在今天丰富的社会背景中不再会像过去那样突出,它成为现代中国道德正能量的一部分。但以它的一定淡化来证明雷锋已是被抛弃的符号,则是荒谬和令人极不舒服的。
雷锋精神会在时代的穿行中做适应性更新,我们相信这首先会是一个自然过程。一份好的道德资源总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自我丰富和完善,这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得以延续、发展的内在力量之一。官方往往愿意为这样的道德传承助力,它们的实际效果或大或小,但总体看这样的官方努力是善意的,其效果的方向也是积极正面的。
渐渐远逝的五十年前的那个社会里,有一个普通年轻人至今在感动着中国大众,这条宝贵的道德情感线值得我们珍视。今天的中国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不断进步,超越甚至扬弃过去,但我们无法同过去在精神上一刀两断。我们需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不断有人用公民意识PK雷锋精神,我们认为这是无益的较劲。公民意识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一个概念,雷锋精神是增加社会温暖的道德路标之一。后者之所以广泛流行,是因为人们普遍熟悉它,懂它,愿意推崇、维护它。强行以别的符号更换它,根本不会在民间成功。
雷锋精神决非历史旧物,它的生命力与绵延不绝的社会美好理想同在,也与中国人层出不穷的善行实践同在。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崛起,雷锋精神也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延伸空间。中华文明还有很长的路,雷锋精神会与它一起前行。
人民日报:厉行节俭
人人有责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行中国人在欧洲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
在全社会掀起反对浪费的热潮中,这则故事发人深省。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花钱消费是个人自由,浪不浪费他人无权干涉。殊不知,浪费行为的“溢出效应”侵蚀了社会资源,浪费就不仅是个人领域的事情,更关乎公共利益;厉行节约也不仅是一种个人私德,更是一种社会公德,从这个角度看,厉行节俭、人人有责。
今天,中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活富了、腰包鼓了,不少人认为浪费一点也无妨。的确,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可以理解,但这决不能成为丢掉勤俭这个传家宝的理由。且不论农村仍有一亿多扶贫对象,也不说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仍然靠后,任何时候富裕都不是浪费的通行证,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
也有一种浪费行为,源于扭曲的消费观。或是“面子消费”,认为大操大办、宁剩毋缺、宁多毋少面子上才挂得住;或是“炫耀消费”,不选对的、专炒贵的,以此炫耀财富、夸饰身份、显示地位。任由扭曲的消费观滋生蔓延,就会产生“绑架”现象,讲面子、好排场、相互攀比,大家这样、我也这样,必然助长奢靡之风。然而,个人虚荣满足了,社会资源却浪费了,这笔账怎么算?
经济学家说过,奢侈是公众的大敌,节俭是社会的恩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人人躬行节俭,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那将是多么巨大的财富?相反,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和道德素养,也是一个民族基本的现代文明素养。
春节将至,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节俭新风写在生活点滴间。
环球时报:大雾霾又一次把中国推到镜子前
北京市空气连日重度污染,雾霾笼罩的京城照片登上全世界的媒体,有外电称北京看上去就像机场里的“大吸烟区”。北京的脸、乃至中国的脸都在世人面前“丢了”。这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不知有多少西方人一边看热闹一边讪笑。
我们得接受外人的挤眉弄眼,谁让我们自己的空气质量不争气。一些媒体甚至不用证实,就给我们戴上“史上最严重污染”的帽子。其实这两年我们丢的丑还有很多。去年一年有两个中国人钻进美国使领馆。光互联网上去年就抓出一批贪官。去年还出了那么多环保群体事件,有过一场死了70多人的北京大雨。再早一些,中国出了严重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
其实“真有面子”的国家这个世界几乎没有,大国尤其不时“出丑”。北京大雾霾天只是又一次把我们自己推到镜子前,让我们知道“形象工程”的想法有多幼稚。我们应当知道,有这样的大雾霾“拆台”,我们给自己脸上“化妆”越多,效果越差。
“大丑”应帮我们彻底找回实事求是的勇气。我们过去总想把相对好的一面示人,无论内外事务都是这样。这个不管是好是坏但显然不被现代政治接受的习惯,该完全丢掉了。
其实实事求是的感觉很好,它最省力,而且在任何时候都站得住脚。我们先把自己的缺陷和问题都看清了,直率亮出来,然后我们就会很坦然地发现,即使有了那么多毛病,我们依然是个相当不错的国家。这里的人民勤劳善良,政府也想把事做好,这个国家虽然带着重重问题,但它拥有越变越好的力量。
内外舆论这几年把中国的所有问题都翻了个遍,中国人已经习惯被舆论中的重重问题“包围”,这种内外舆论的“杀伤力”差不多走到了尽头。公众对新环境下舆论的辨识力在缓慢积累,某种极端舆论要欺骗公众将越来越难。
政府作为引领社会前进的组织者,应对实事求是有更多自信。中国的问题都摆在那里,中国的进步也摆在那里,人心都是一杆秤,它比猜测的要准得多。无论政府的功与过,它一点也不会缺斤短两。
中国用了很长时间适应对各种丑闻的揭露,现在这个过程该结出正果了。把所有问题都摊开来,中国就走过了一个时期,中国的各种问题就会回归问题本身,它们同政治、制度的真真假假联系就会逐渐脱钩、切割。
只要中国踏实解决问题,不被各种节外生枝干扰,问题总是可以解决或者缓解的,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中国这么大,也会有绕道和回旋的余地。中国最要避免的是将某个具体问题习惯性地与价值、道德、制度作关联性推导,令整个社会沮丧无助。
中国互联网上天天纠结于政治,或者围绕政治编织信息,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现实生活的方向恰恰是去政治化。只要政府实事求是领导这个国家,各种政治邪气就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稳固做巢,它们只能来去匆匆,留下一些幻影。
中国跑得越快,迎头撞上问题的频率就越高。眼下我们就闯入了罕见的大雾霾。我们需要认识它,解决它。只要不慌乱,不怨天尤人,我们就可以有所作为,历史也会助我们一阵吹散它的风。历史永远支持为解决问题认真努力的人们,它自会与我们在前方路上汇合。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善文化火起来
2012年,“最美”中国人频出,中国领导人频提“正能量”。“最美”的灵魂,是“善”。善,就有正能量。自古至今,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力。2013年,要让善文化更加火起来。
让善文化火起来,可以借鉴各种宗教。以佛教为例,主张随缘济众,行善积德。明代《了凡四训》提出,行善包括:一,与人为善;二,爱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劝人为善;五,救人危急;六,兴建大利;七,舍财作福;八,护持正法;九,敬重尊长;十,爱惜物命。无论是“十诫”、“五戒”,还是“善德”、“善行”,都是提倡善的,可以为我所用。
中国向来为礼仪之邦,追求和实践真善美。真善美是一体的,核心是善。传统文化主张为善,反对伪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人者,天地之心。人不善,则天地之心病。心病则耳目贸乱,血脉荣卫交错,而百病作。”
这些提倡善的思想,均涉及到对待天地和人的关系,也涉及到对自己的关系。提倡善文化,就要善待天地、善待群体、善待自己。
“上善若水任方圆”,要善待天地万物。一草一木,一山一石,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是人类的朋友。《了凡四训》:“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要用万物一体之仁的心态对待它们,谨记白居易诗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有了这种心态,虐猫、虐狗等丑恶现象就不复存在了。善待天地万物,人类得到的回报就是:天变蓝,地变洁,环境不再污染,空气不再污浊,饮水不再肮脏,食物不再有毒,人类自然更为健康。所以善待天地万物是大善。
要善待人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季羡林先生晚年提倡“人生四要”,也是处理这种群我关系的:爱国、孝亲、尊师、重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包括国内外,应该一视同仁,有一种“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概念。
要善待自己。不仅仅是善待生活、善待生命,还要有善心、善信。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是克服自我。在权钱色面前,怎么把握自己?理学因为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被指斥为用“理”杀人。人是不能灭欲的,灭欲就等于不让人有物质追求,使人无法生活。禁欲说和灭欲说在现实社会中是行不通的。寡欲说和节欲说是可以提倡的。善待自己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宋代邵雍在《安乐吟》中的那种境界:无贫无贱,无富无贵。无将无迎,无拘无忌。……不佞禅伯,不谀方士。不出户庭,直际天地……
人人善待天地、群体、自己,我们就离美丽中国不远了。
(作者蔡德贵,为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李振忠:跟“屌丝”较的什么劲?
2月21日《南方日报》报道:20日广州政协分组讨论中,市社科院副院长蔡国萱表示,诸如“屌丝”这样意义不明确的用语在人们生活中泛滥,带来现代生活中的很多不确定,甚至导致社会不稳定。
查查“屌丝”的含义,大意指为不文明嘲讽用语。若如此,那这个所谓的“屌丝”就不止存在了一天两天,而至少是由历史中传承下来以至如今。不过仅仅是借用了当下的“粉丝”之意而已,这又何必大惊小怪呢?
凡不文明用语一概不登大雅之堂,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性问题。然而,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又不然,网民既能将方言用现代网络语言翻译诠释,也能将不文明语言变种引进网络,这 5 样的词汇比比皆是。鉴于其不文明语言本身,本文概不引用,然而一个事实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国骂”,如今仍然被国人口头传播。更恶劣的国骂还有若干,也常常出现于社会各个阶层甚至官员阶层会议场合。道德的堕落,社会的不稳定,并非“屌丝”丝出来的,而是先有道德的堕落,社会的不稳定,然后才产生了“屌丝”等等嘲讽社会、官场之词。
文质彬彬是一种境界,但任何一个社会都会有下里巴人。以世界各国国骂来说,发泄对官府对社会的不满,表达对痛苦的不适感,统统都不会再用文质彬彬的语言。没有人会在病痛且撕心裂肺之时,还用之乎者也的文明语言,此时就不太可能文质彬彬。同理,没有人会在被“强拆”之时还满脸堆笑且高唱赞歌,而是会用愤怒的语言表示不满。那么,如此这般的“屌丝”,又是谁炼成的呢?
“思想上谎言产生对人民道德损害是无法弥补的。”然而屌丝与“思想上谎言产生”这件事本身又有何关系呢?。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那么,依此理念来推理,那就是没有穷“屌丝”之众哪有“屌丝”这个词呢?消除了社会不公以及产生“屌丝”的社会环境,才能保证不滑向“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性”,跟一个古亦有之的“屌丝”反嘲之词较的什么劲呢?
邓海建:不只是时代需要滋养心灵的语文
今年,语文闹革命,参与者甚众。从提笔忘字、繁简之争至语文教材纠错,“没文化真可怕”的集体吐槽演变成改变现状的呼声。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是文化的强大,我们曾努力学习外语去了解世界,如今我们想花更多时间来了解自己。如果说以往的高考作文、新课标改革还只限于学界、教师及家长讨论,那么今年,“语文热”绝对称得上人人“重在参与”。
2013年,语文很忙。这种“忙”,已经从专业话语走向公共议题。当央视“汉字听写大会”播出后,我们忽然发现“原来我连„扑热息痛‟都不会写”;当“鲁迅的《风筝》要„飞‟出语文课本”的消息出来,微博、微信上诸多怀念鲁迅的段子此起彼伏;当“高考总分欲提高语文分值,甚或不考英语”的政策刚放出风,它波及到了具体的“在场人士”;当“人教版语文教材竟有30多处错误”被曝,更多人终于“坐不住了”……我们史无前例地关注中国语文,而不只是关注2013年的高考作文题。
为什么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命运?这是一个宏大而深远的命题。汉语言文字,是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自古以来,母语教育就具有“培根固本”的特性,承载着使一代代国人提升母语素养、传承民族精神历史使命。往大处说,可谓“仓禀实而知礼节”,经济发展了,国人开始叩问本心了;往小处说,这是中国教育“重理轻文”的转身,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开始被社会所重估。
一者,关注语文,是关注中国教育取向的调整。以学科设置为例,1953年,中国高校设置专业215种,其中工科102种、理科16种,文科19种。到了1957年,在教育部的推动下,专业种类扩大到293种,其中工科194种、理科21种,而文科的种类不增反减少至15种。教育如何平衡好文理,虽然不能直接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却也是关乎全局的核心命题。二者,关注语文,是冀望社会表达向人性与人本转身。一个社会的语态、一个时代的表情,在语言文字的字里行间氤氲洋溢。在人教版初三语文课本《泰坦尼克号》一文的对白中,就出现了“我爱你,杰克”这样的表白。语文无须假装不食人间烟火,更无须人格分裂地在时代背后上演高大全的戏码——这对于性灵的解放、对于权益与自由的推进,发挥了春风化雨的力量。
有人说,时代需要滋养心灵的语文。这个诗意的说法太过理想主义,一个时代的语言文字,不单单是表达工具,更附带了无形的规则与价值。很难想象,一个从小就逼着孩子假装“做好事”的语文教育,能教化出怎样的道德之花?底线的失范,秩序的逆转,固然有很多历史因素,但谁说隔靴搔痒又假大空的语文教育、不曾在这些问题与现象上雪上加霜呢?
都德的《最后一课》假借校长韩麦尔先生的话说:“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好好保存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这话搁在和平年代,恐怕也算不得是盛世危言。珍视并构建新时代的中国语文体系,我们还刚刚上路。
郭军平:一个人生命深处的“地坛”
地坛于作家史铁生而言,是精神的母体,是灵魂的栖息之处,是寄发哲思洗涤灵魂的地方,同时也是他领悟人生飞翔精神高原的地方。
我想,地坛于史铁生而言,无疑于是他精神的故乡,灵魂的家园。是啊!是地坛,让他走出生与死的困扰,让他走出人生的低谷和黑暗;是地坛,让他懂得爱和追求,从此踏上一个充满意义的文学道路;是地坛,给予他人生追求的勇气和力量;是地坛,无给予了他人生新的坐标和方向。
今天,我们重温史铁生那笔墨沉郁厚重的《我与地坛》,除了深深的受到作品哲思般的启发以外,也许,作品更能点燃起我们对于自己生命深处“地坛”的思考。在我看来,“地坛”实在是一个隐喻,它是潜藏于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深处的依恋。
我为什么而生?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一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思考,也会有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答案。但是有一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神秘的“地坛”。这座“地坛”是他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也是使他生活的更有趣味或者更有生活意义的精神眷恋。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既然是旅行,那么旅途中难免就要经受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及各种磨难;然而,我们虽然经受着苦难,饮泣过眼泪,经历过考验,但无论在何种情形下我们却都能迎风而歌,笑对人生。这却是为何?是因为我们对于生的眷恋,亦或是对于生命深处的“地坛”的眷恋。
生命不是简简单单的吃饭穿衣,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居华屋骑大马,更不是沉迷于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固然,生命离不开丰盈物质生活的滋养,生命也有理由去充分的享受人生的欢宴。但是,物质的生活即使再怎么的丰厚,却也并不能解决人生的精神问题。声色犬马的生活除了让灵魂更加堕落和腐朽以外,再没有一点积极的意义。金钱即使再丰富也不能带来精神上永久的快乐和满足。千间万间华屋,终不过夜眠一床;千般万般美味,终不过胃囊一个。
为什么贫穷者自有贫穷者的快乐?为什么富足者却有富足者的苦恼?答案只有一个,贫穷者快乐是因为贫穷者自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富足者苦恼是因为富足者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人生有追求就有快乐,人生有追求就有希望;也许正如每一个富贵者也许还是从贫穷者转变而来一样,贫穷的时候,渴望富有;正因为渴望富有,故精神充实,干劲百倍。然而倘若由贫穷者转为富贵者以后,精神无所追求,陷入声色犬马的生活中,不久的将来富贵者也依旧会转变为以前的贫穷者。
故能够提升生命质量的“地坛”终究来自于人生的精神追求。沉陷于纯粹物质方面的“地坛”并不能给予人灵魂持久的快乐和升华。于是乎,建立我们人生的“地坛”的意义极其重要。
也许,我们可以不妨从伟大的人物身上汲取这一种精神“地坛”的力量,犹如伯特兰•罗素在回答“我为何而生”时直爽而快捷的答案一样: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挟卷着我在漂泊不定的路途中东飘西荡,飞越苦闷的汪洋大海,直抵绝望的边缘。
是的,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证明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燃烧自己的价值,除了为一己之私以外,更要为着他人着想,那么,我们的人生“地坛”不也一样和史铁生的地坛一样充满人生的意义和希望吗?
王传言:“善文化”教育正当其时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样的朗读声,时不时从嘉善县城乡小学教室中传出。孩子们手中精美的《善的教育》读本,是近日嘉善县在全县小学四年级中发行的,内容涵盖“崇善·浸润心泉”、“学善·善气相承”、“行善·馨香四溢”和“向善·善源流长”四大章20小节,配以图片和插画,读起来清新隽永,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颗“善”的种子。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古代典籍《三字经》里的句子。然而,向善的人心到底应该如何才能发扬光大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对于善的培养和养成,也需要从小做起。不仅需要从小时候的初级阶段做起,更需要从小处入手,以细节制胜。从这点看,嘉善县的“善文化”教育活动可谓正当其时。一方面,“善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加强从小就开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设,让孩子们养成一种良好的道德观念,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另一方面,“善文化”的教育更是可以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一股风尚,让人人向善成为一种习惯。
首先,“善文化”教育必须从小时候着手,牢牢抓住年轻这个特征。因为任何人的心灵发展总是从小时候开始的,嘉善县的“善文化”教育就是这样的通过传统诵读的形式加强孩子们内心对于善的理解和把握。逐渐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善正像是一颗种子一样在一个孩子的内心不断生长。通过传统文化的诵读,《善的教育》的传播,让每个孩子的心理中都有一个善的种子,在世界的发展中和自身的心理过程中会慢慢成长。教育则是并不能缺失的一个关键环节,可见,小时候抓起的教育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必须坚持下去。
其次,“善文化”教育还需要从小处入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也是一个经典的句子。其言外之意是说,小时候的事情,小小的事情,往往是萌芽和苗头,注重就是一种关注。如果任其发展,坏的苗头就会蔓延,如果当机立断,坏的苗头就会戛然而止。嘉善县的教育也是如此,小小的讲座,小小的讨论会,小小的阅读书籍,这些都是汇聚江海的小河流,都将成为一种风尚。而最终的大河就是这些小河流累计的结果,可见,任何细微的都是量变到质变的条件,都会是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最后,“善文化”教育还能传递一种社会能量。这种能量本身就是一股善意的形成,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各种戾气会减少,各种不和谐因素会减少,逐渐形成一股人人向善的风气。将整个嘉善县的“善文化”教育塑造成为一个品牌的效应,成为周围各个城市的标本和榜样,并向全社会推广出去。
张闲语:南昌女孩为我们注入“精神之钙”
2月19日下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来了一位特殊的女孩。15年前,还在南昌某中学读初一的她,因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高位截瘫。十多年来,她先后辗转北京、江西、山西等地治疗。自强不息的她一边与伤痛搏斗,一边求学,2008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这位女孩名叫李玉川,她的故事曾感动无数网友。如今,李玉川已是中央美术学院一名研一的学生。
15岁正值灿烂花季,李玉川却突遭横祸,被精神病男子抛下5楼,造成高位截瘫。面对未来,是屈服命运安排?还是奋力抗争?这位南昌女孩选择了后者,自强不息的她一边与伤痛搏斗,一边艰苦学习,始终坚守梦想,10多年来,身残志坚,不仅考入了中央美院,而且感到了无数网友,最终赢得了世人尊敬和人生喝彩。
纵观李玉川奋进之路,虽有身边的朋友、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面给予的物质和精神帮助,应该说这些帮助也是她奋进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没有方方面面的关怀和温暖,李玉川要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就更为艰难,甚至可能让梦想夭折。但更重要的还是她对人生梦想的坚守和 追求。“我从小就喜欢画画,虽然身体残疾了,但我不甘心就这么放弃。”就是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自我坚守,才有了逐梦的勇气和力量。其实作为普通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梦想,或大或小,或远或近,或精彩或平实,但梦想天上不落,地上不生,如果不始终如一的坚守,不脚踏实地的奋斗,或者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甚至随波逐流,梦想何以实现?
人生是需要一点精神的。虽然李玉川的身体有23处骨折,虽然她的骨头内嵌入三根钢钉,但这些肉体上的痛苦与精神上磨难相比,则显得渺小和微不足道。在日复一日地痛苦治疗中,李玉川用不屈而自强的精神支撑着自己的身心成长,滋润着自己的心灵和心田。把自己的绘画天赋与磨难经历相融相合,李玉川的绘画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艺术品,而是一种人生的精神独有写照,以精神为颜料,以生命作画,李玉川不仅叩开了中央美院之门,而且叩开了自己的梦想之门。我们之所以赞叹和感动,关键就是要像李玉川那样,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人生精神。
作为平凡人,我们只有不断为人生注入精神之钙,才能让梦想更精彩,让生命更绚丽。
谌馨悦:“中国式溺爱”将是温柔的伤害
香港老牌女星邱淑贞为了拉近与女儿间的距离,带着14岁的女儿马路玩飙车,引发无数网友关注。无独有偶,26岁的朱小姐去年结婚,但朱小姐的妈妈每天早晨依旧帮女儿穿袜子。七旬老人步履蹒跚追到火车站给孩子送包子、儿女上了大学还把衣服快递回家让父母洗„„
父母疼爱孩子没有错,但如果是过分的溺爱,就是对孩子的害。害的孩子失去自理能力,害的孩子无法面对压力,害的孩子自私自利,害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和人相处,害的孩子在社会中无法生存„„,为什么总是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成材,其实这些和平时孩子的教育分不开,孩子的好还和父母有直接关系。
带孩子飙车看着很炫,但你敢保证这些生活中的点滴不会是孩子今后开豪车横冲直撞的隐患吗? 26岁还每天让老母亲给穿袜子,真担心女孩结婚生子后能不能担负起家的责任。孩子不可能永远是孩子,他们将来必定要走向社会。而未来的生活道路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没有坎坷,父母能庇护孩子一生一世吗?
孩子小的时候犹如一张白纸,上边的色彩任人去勾勒,让他有一个好的习惯,就会根深蒂固的跟随一生。从小养成孩子的习惯尤为重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自己思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事情的对与错,好与坏。特别是自立意识更是儿童逐步走上成人之路、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一个自立能力强的孩子,在他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往往敢于搏击生活,主宰自己的命运;相反,缺乏自立能力的孩子,则常常表现出没主见,胆怯怕事,依赖性十足,意志薄弱,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
笔者十分欣赏外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孩子从小就得到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想得到零花钱就需要付出劳动,看似冷血的做法却培养了他们独立的性格,面对困难的迎难而上。而中国的孩子们上中学依然家长接送、上大学快递衣服回家洗、毕业以后在家啃老、工作不顺心就自杀,虽为个例,但是也可以看到“中国式溺爱”的弊端。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把所有的爱给孩子,但是那种捧在手心怕吓到,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溺 爱教育,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温柔的伤害。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善良、处理困难,挫折的能力„„才是他们生存的必备条件。
刘云喜:高考状元流浪街头缘于自我的迷失
八年前,刘宁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四年前,刘宁大学毕业,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开始沉迷网络,四处流浪。
大年初六的下午,一位好心人发现,一名年轻的“流浪汉”,已经连续三天晚上躺在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区里的长椅上过夜了。他帮忙联系到“流浪汉”的家人———第二天,刘国华从老家赶来,儿子却再次消失了……经历了5天的寻找后,刘国华终于见到了儿子。昨日,刘国华走进通锦路的一家网吧时,刘宁正全神贯注地玩网络游戏。
这一新闻出来后,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或猜测,或思考,或批评,或建议,或探讨,舆论关注度很高。
高考状元流浪街头,诚然是社会之痛,令人警醒,值得深思。不过,刘宁放弃找工作,流浪街头,并非他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不愿意像普通人一样过平凡的生活。所以,我们不宜把矛头指向社会,指向教育。
当年的高考状元为什么在毕业后不找一份工作过安稳生活,而要沉迷网络,流浪街头?笔者认为,主要是缘于刘宁对自我的迷失,太自以为是,太过于自负自恋,梦想太美丽,现实很残酷。
刘宁的自我迷失,首先表现为身份的迷失。大学毕业了,仍然留恋于当年的高考状元这一曾经给他和家庭带来无限荣耀的光环。时时处处把自己的高考状元身份与其他人比,希望自己能力更强,工作更好,待遇更优。所以一般的工作不愿做,平常的事情不想干。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本人,与社会对高考状元的特别关注、过度解读、过高期望值有关。
其次表现为能力的迷失。刘宁曾经是全县的高考理科状元,曾经是全国名牌大学生,因此心高气傲,恃才傲物,以为自己是神,是超人,无所不能。所以,不愿做普通人,不愿过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认为那样太无聊,太没意思。
再次表现为精神的迷失。高考状元和名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竟然找不到自己满意的理想工作,心理严重失衡,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失去了人生奋斗的动力。所以只好自我麻醉,放纵自己,或沉迷网络世界,或流浪街头。
最后表现为责任的迷失。父母辛辛苦苦把自己培养成为大学生,毕业后却因为找不到满意工作,就自暴自弃,不愿意再找工作,放弃人生的追求,甘心做一流浪汉。这不仅是对自己严重不负责,更是对家庭不负责,对国家不负责,愧对父母的养育,愧对国家的培养。
综上所述,高考状元毕业后流浪街头,主要责任不在于政府和社会,亦非教育之错,而是刘宁的自我迷失和自我放纵。
第五篇: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江西省信丰中学高三语文总复习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新人教
版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97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
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
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
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
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
⑴、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板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
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问题设计:高考试题的分类如何?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板书)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年和2000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归纳: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板书)。请看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水龙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妁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讲东。
问题: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板书:特点)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1996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点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97年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采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年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02年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设问: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2003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及预测 问题: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归纳与明确: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1997年和1998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除2002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年高考形式。
(二)、对于2003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2002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查将不大可能出现。2、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B、2003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证人所在军营。
明确: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
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
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
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
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
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五、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⑶、;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⑴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
《田园乐》:
⑵、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解释。
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春
晓
》
: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⑴、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⑶、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附:参考答案:
1、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⑴、《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3、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抡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高冠广袖的少女的身影。
⑵、阵阵春色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大自然。
4、⑴、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⑵、、“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