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6课 戊戌变法典型练习
第6课 戊戌变法 典型练习
发布时间:2008-10-0
3作者:感谢 方明 提供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数:3343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使康有为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警醒并要求变法的事情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B.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
C.鸦片战争的失败D.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
2、康有为发动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联名上书的事件发生于()
A.1894年B.1895年 C.1897年D.1898年
3、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标志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天演论》的发表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4、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洋务运动
5、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做的最多的一项工作是()A.创办工厂B.游说太后C.资产阶级思想宣传D.组织武装斗争
6、下列报刊杂志中与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无关的一项是()
7、下图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在北京成立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团体的旧址,此团体应该是()
A.强学会B.兴中会C.同盟会D.华兴会
8、戊戌变法发生在农历戊戌年,这一年是()
A.1895年B.1897年C.1898年D.1901年
9、下列人物中哪一个人物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10、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11、“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出于一位甘为
变法流血的维新人士,其作者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光绪帝
12、以下人物中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
A.谭嗣同B.康有为 C.杨锐D.刘光第
13、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A.商鞅变法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D.光绪维新
14、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B.一次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的运动
C.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D.一次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5、“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清政府腐朽统治D.《马关条约》的签订
16、“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指要建立()
A.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B.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C.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D.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
17、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A.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光绪帝和部分清政府官员D.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阶级
18、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顽固派的强大B.光绪帝被囚禁C.袁世凯的告密D.帝国主义的破坏
19、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A.维新派反对清政府B.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创新题
20、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指的是()
A.康熙帝B.道光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21、同学们举行猜谜活动,有则谜语是“身体好才能工作好”,谜底是维新时期的一位历史人物,他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22、假如你是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你最赞同下列哪项法令()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23、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末的北京,想了解维新变法的思想,可以通过下列的哪
些途径
①阅读《万国公报》②参加强学会③阅读《新青年》④参加兴中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如果你想搜集有关梁启超的史料,以下网页我们不需要登录的是()
A.历史名人网B.戊戌风云网C.中国变法与革命网D.辛亥风云网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5、戊戌变法法令与洋务运动措施相似的是()
A.改革政府机构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兴办新
式学堂
26、下列人物中,领导戊戌变法或赞同支持戊戌变法的有()
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谭嗣同④翁同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7、光绪帝积极支持维新派并实施变法的主要原因有()
①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②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③变法可巩固以他为首的“帝党”的势力④根据慈禧太后实行“新政”的旨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8、见右图,回答问题
(1)此图中的文件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此事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
下发生的?
(2)请说出此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领导者?
(3)此事件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29、阅读下列材料
“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
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请回答:
(1)这些材料是近代史上哪一次改革的内容?除材料中的措施外,还有哪些内容?
(2)请说出这次改革的两位重要领导人、以及改革开始、失败的标志。
(3)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改革?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4)这次改革的失败给当时的中国仁人志士什么样的启示与教训?
探究题 30、阅读材料
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三“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
请回答:(1)这些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阶级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
(2)他是在什么事件中被杀害的?一同被杀害的还有哪几个人,他们被称为什么?
(3)“贼”指何人?为什么“无力回天”?
(4)“死得其所”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
聚焦中考典型题
31、(2006年内江市)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公车上书 ②组织保国会 ③创办《万国公报》 ④组织强学会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④② D.①②④③
32、(2006年河北省)1895——1898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主张()
A.救国图存,变法自强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3、(2006年通州市)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发起了洋务运动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34、(2006年盐城市)19世纪末,中国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人物有
A.林则徐、魏源B.李鸿章、左宗棠()C.康有为、梁启超
D.孙中山、黄兴34、35、(2006年茂名市)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百日维新”指的是()
A.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B.康有为等发起的戊戌变法 C.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D.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
开放研究典型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次变法运动的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缺乏经济基础和民众基础的骤变根本不可能,而且无实权的皇帝和无权力的维新士子结合形成的变法集团的软弱,有实权的太后和有权力的守旧官僚结合形成的反变法集团的强大。
材料二过去的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属于改良运动。其实,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运动。
材料三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到了80年代,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步骤,实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汲取了前人的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我们奋发图强,中国是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哪次变法运动?结合材料说出这次变法运动为什么“悲剧性结局几
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2)比较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说明它们“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运
动”。
(3)“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夯实基础典型题
1、B
2、B
3、B
4、B
5、C
6、D
7、A
8、C
9、D
10、B
11、C
12、B
13、C
14、A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5、D
16、B
17、A
18、A
19、B
创新题
20、B
21、A
22、A
23、A
24、D
拓展探究典型题
综合题
25、D
26、A
27、A
28、(1)公车上书。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为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2)1895年,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3)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上书没有成功。但是,上书的内容广泛传播,在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次上书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29、、(1)戊戌变法。提倡办实业,改革财政;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改革科学制度;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等。(2)康有为和梁启超。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施变法,变法开始。失败的标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大肆搜捕维新派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3)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4)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探究题
30、(1)谭嗣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2)在戊戌政变中被杀害。一同被杀害的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他们被称为“戊戌六君子。”(3)“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因为维新派只依靠一个手无实权的光绪帝,又没有发动群众,当顽固派发动政变时,无力反抗。(4)“死得其所”是指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我认为他的死表明了他为了国家的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激励后人,唤起民族觉醒,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
反顾的英雄气概,令人敬仰。
聚焦中考典型题
31、B
32、A
33、B
34、C
35、B
开放研究典型题
36、(1)戊戌变法。点拨:可从缺乏经济基础和民众基础,顽固势力过于强大等方面回答.(2)点拨:从领导阶级、内容、目的等方面说明。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封建地主阶级,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内容上戊戌变法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而洋务运动主张不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根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戊戌变法是为了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3)点拨:题目比较开放,可围绕其中一个方面回答。如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阶级领导下,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进行的改革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
第二篇:戊戌变法
2.7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件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及其影响,强学会的性质和活动,保国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宗旨,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和影响;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2.能力要求:(1)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意义。(2)光绪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顽固派破坏变法的经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比较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的思想。
3.情感目标: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维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结合起来,同顽固派展开了一场大战,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康、梁、谭等既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课时安排 2-3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1)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理论著作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2)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2.难点分析:(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把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这需要教师在帮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强调阶级与个人的不同之处。
课堂教学设计
师: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 生:(思考、回答)
师: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战后不久,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的改良和革命。
(板书 第七节 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良运动。结合前面所学的历史,请思考:运动的发生和哪些因素相关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翻开书,看看教材编写者与我们大家的想法一致吗?
生:(阅读教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为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落实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知识点,分析初步发展的原因)
1.政治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背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师:救国图存的戊戌变法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康、梁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主张变法,主张救亡图存。变什么?怎么救亡图存?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师:什么是维新思想?“新”指什么? 生:(随问随答)
师:资产阶级新思想的产生除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相关以外,还与思想自身的演变继承有关。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在继承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了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特点)
师:随着外国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也在发展。并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2.康、梁的维新思想及其理论著作 生:(阅读教材,总结思考回答)师:把大家回答的内容整理一下。
(1)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召开国会,变封建专制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2)主张鼓励发展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3)主张兴办新式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4)废除科举制,改变官制。
(5)依靠清政府,通过变法改革的方式实现上述思想主张。(停顿,可以让学生再补充)我们再深想一个问题,在这些主张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师: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停顿)使国家强大,同时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见,康、梁的维新思想具有强烈的鲜明的进步性和爱国性。康、梁是如何阐述其维新变法思想的呢?
生:(阅读教材,了解万木草堂,理论代表作名称及地位作用)师:请一位同学把康有为理论代表作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下。生。(朗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
师:破旧立新,这一破一立,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学习西方变法的强烈愿望。由此我们看出,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把特点落实在教材上)我们仔细想想,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为什么具有这一特点呢?为什么宣传维新变法时要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在一起呢?
生:(分成四人一组,充分讨论回答)
师:(为便于开阔思路,补充有关康有为的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到香港游历,思想发生变化的文字材料)
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内容)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这样做就易于为世人所接受,又便于当权者,特别是皇帝的接受。这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这样看来,康有为是跪着造反。
3.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1895年,康有为来京参加会试,正值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康有为联络了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拒签和约,迁都再战,变法自强”——即公车上书。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这次爱国知识分子的大请愿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极大,确实说明维新思潮已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
生:(思考思潮与政治运动的区别,随想随答)
师:为更好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插图,总结途径,落实主要的知识点,如《中外纪闻》、《时务报》、强学会,体会维新运动走向全国并蓬勃开展)
师:维新思想的传播,引起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既有面对面的交锋,又有通过发表文章,写著作进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的辩论,较量。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师:1898年1月24日大年初三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龢等人。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
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1.主要内容
生:(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由六位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辩论)2.实质与作用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
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还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的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成立。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师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2.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理解康梁维新派力量弱小,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策略;光绪帝不是维新派的皇帝)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
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2.积极作用
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
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4.教训
师:由此我们得出什么教训? 生:(总结教训)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课后记:
审定意见:
本教案质量较高,可以采用。审稿人:邓兴国
第三篇:戊戌变法 课本剧
戊戌变法 课本剧
第一场 公车上书
布景:一间书房
道具:桌子、椅子,桌上有一些纸、一杆毛笔。
旁白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来,广大人民和各阶层进步人士群情激愤,几个爱国分子聚在一起,探讨中国的出路。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上)
康有为
(悲愤地)大家听说了吗?朝廷要与日本人签条约了,据说赔款两万万两白银!我们一个泱泱大国,竟然败在东瀛的手下,还要割地赔款,委曲求全,真是国之耻辱、民之耻辱!现在我大清国已经四分五裂,被列强瓜分得不成样子。好在亡羊补牢,犹为未迟,中国只要当机立断,速图自强,同样可以拯救。恨只恨现在朝廷太腐败,上行土木之工,下习宴游之乐。如此下去,非要亡国不可!(拍桌子)
梁启超
我以为,先生(指康有为)才学过人,有宏图大略,不如推举他起草奏折,上呈天子,阐明我们的主张,让皇上明白“变法是立国自强之本”!
谭嗣同
(点头)对!现在我大清国已是危机四伏,如果再纸醉金迷,不图变法,则国将不国。
梁启超
(大声对康有为)师傅,快写奏折吧!
康有为提起笔,大声说:“好,我义不容辞。” 开始奋笔疾书„„(念奏折)不变法而割祖宗之疆土,与变法而光宗耀祖,使国家强大,现在的局势,正是“穷则变,变则通”!谭嗣同
(鼓掌喝彩)好文章!精辟!
旁白
就这样,1895年5月1日,1300多位举人在这封万言书上签了名,反对议和、要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康有为连续几次上书后,终于引起光绪皇帝的注意。光绪决定召见康有为,听听他有什么改变时局的新主张。
(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下)
第二场 戊戌变法
布景:皇宫
道具:桌子,一张写满字的纸
(光绪皇帝端坐正中,手里举着奏折,荣禄和康有为在下面站着)
光绪
荣爱卿,康有为的奏章,你有什么想法?
荣禄
(阴险地)回皇上,奴才以为,康有为简直是一派胡言,耸动圣上!祖宗之法万万不能改变!我朝成法尽善尽美,皇上应遵祖宗旧制,不可轻易变法!
康有为
(反驳)荣大人此言差异。据小民所知,您的北洋水师、总理衙门也不是祖宗之法的规定,不是照样出现了吗?
荣禄
(哑口无言、张口结舌、十分尴尬)这„„ 光绪
变法应从何处着手? 康有为
首先应当改革法律和官制。
荣禄
(不依不饶、无理取闹)照你说,内阁六部都可以裁撤,典章制度都可不要了? 康有为
(从容不迫)当今是列强并争的时代,不再是从前的一统盛世。旧式的法律官制害得中国贫弱不振,当然应该全部废除。即使一时不能彻底取消,也要酌情改革。荣禄(无耻地)皇上容禀,小臣觉得康有为过于迷恋洋人之法,只会贻误中国。西学远远不如中学。洋人之富强,不过是小把戏,趁中国空虚,来捞一点便宜。我国的失败,只是由于国人不明事理。只要皇上访求海内老师宿儒,讲明义理,是国人忠义气节,则国耻可雪,皇威可振。
光绪(厌恶地)好啦,不要再说了,你快给朕退下!荣禄
皇上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下)
光绪(对康有为)朕准备按你的意思变法,朕封你为总理衙门章京行走,以后可以直接上书陈事。康有为 谢皇上
旁白 几天后,光绪帝颁布“诏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军队;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考试八股文;取消多余的政治机构。诏书颁布时,慈禧太后正在颐和园度假,她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恼怒。(加慈禧和荣禄的一段对话)听闻操纵实权的慈禧太后准备废掉光绪帝,维新派一筹莫展,想争取掌握军权的袁世凯的支持,除掉老顽固派荣禄,于是派谭嗣同携带光绪密诏来见袁世凯。
(袁世凯、谭嗣同上)
谭嗣同
(单刀直入)你认为皇上是怎样一个人? 袁世凯
(大手一挥)是旷世圣主!
谭嗣同
荣禄他们想借天津阅兵废除皇上,现在就要看你的了。(在脖子上做了个杀头手势)你若不愿,就去告发,杀了我的头换取荣华富贵。
袁世凯
(沉下脸来,指天发誓)你把我当什么人了!苍天在上,为救圣主,我袁某万死不辞。
谭嗣同 你手中有兵权,又忠于皇上,理应鼎力相助!那就拜托您啦!
旁白
狡猾的袁世凯向荣禄告了密。荣禄连夜乘专车回京,到颐和园参见了慈禧。维新派的计划失败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
(光绪上,在屋里焦急地踱步。突然,一个侍卫兴冲冲地跑来。)
侍卫 皇上,大事不好了!老佛爷突然回宫了,好像生了好大的气!(光绪吓得面如土色 慈禧和荣禄上,光绪连忙施礼)光绪
儿臣拜见母后„„(慈禧并不答话)
慈禧
来人哪,把这些蛊惑人心的东西(关于变法的书籍、奏折)给我烧掉,以后谁要在蛊惑人心,谈什么变法,下场如同此书!光绪
太后,您这是„„
慈禧
(气急败坏,指着光绪的鼻子破口大骂)皇帝!你不知祖宗之法不轻便,办一些什么劳什子的报纸,办学堂,改法制,把个国家弄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你难道想值祖宗江山社稷于不顾吗?(面对众人)以后,谁这么胆大包天,怂恿皇上再干出这等败坏祖宗家法的事,我一定不会轻饶。皇上少不更事,缺少治国经验,不能再让他这么胡闹下去。来人那,请皇帝移驾瀛台,以后没我命令,不得出瀛台半步。
(光绪被侍卫带下)。
旁白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知道大势已去,为了躲避顽固派的迫害,计划逃往国外。第三场 谭嗣同死得其所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上)
康有为
我看变法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如和我们一同逃跑吧。
梁启超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先到海外避避风声,积蓄力量,等到时机成熟,东山再起,继续辅佐皇上,此台上策。谭嗣同 你们走吧,我决定留下
梁启超
兄弟,好汉不吃眼前亏嘛。被他们捉住,凶多吉少。
谭嗣同(慷慨地)各国变法,都是流了血才成功的,中国没人为变法献身,因而不发达。现在,就让我开个头吧。
康有为
(叹气)此为小事,一定要三思。(握住谭嗣同的手)梁启超(沉重地)你要好自为之。
(康有为、梁启超下),谭嗣同站起
谭嗣同
(气壮山河)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块哉!
旁白
悲壮激越的声音回荡在菜市口上空。谭嗣同等人遇难。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即但却唤醒了国民,从此变法革新的思想深入人心。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救亡图存的行动,为中国近代史书写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四篇:戊戌变法讲稿
康有为
康有为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跟随祖父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攻读经史。自康有为登上历史舞台,学人或将他说为西化论者,访洋改制者,或说为假托古圣人之微言大义进行改制的中西文化附会拼凑者。
一、近代西方侵略与民族危机 军事侵略“今之灭国以商,人皆忽之。以兵灭人,国亡而民犹存;以商贾灭人,民亡而国随之,中国之受弊,盖在此也。”认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仅是军事上的还是经济上的,并揭露了这种本质。
文化侵略与精神文化上彻底摧毁、征服中国。是史无前例的民族灾难。“历代四夷之交侵,以强兵相陵而已,未有治法文学之事也,”
二、现实中的赏西批中 面对强大的入侵者,康有为并没有义愤填膺,反而冷静的思考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康认为,列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其学术和先进的教育,这种教育讲究实用、提倡创新且“下逮于民”。近代中国如果想要富国强民就要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面向广大民众进行办学。同时还分析了其先进制度的优越性。批判了中国这种压制人性的政治制度,倡导西方“一切与民共之”的政治思想。
三、理想中的崇古抑西
赞扬中国古代圣人的“太平大同”社会政治理想,并指出西方政治制度的局限性。赞扬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以前的“三代”以前原始民主政治。
四、汇通中西的历史贡献 世界上的人,无论是处于什么国家或地区人性都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借鉴政治制度,正因如此,中国也可以通过借鉴走向富强之路。
康有为变法历程: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9月,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
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并为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思想、平等观念的人。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而对封建顽固守旧分子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这两部书被他们视为异端邪说。
1894年,康有为开始编《人类公理》一书,这本书经多次修补,后来定名为《大同书》发表。《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这当然是荒廖的,因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一万四千多字的上皇帝书。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强学会成立之后,每三天举行一次例会,相互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这就惹怒了李鸿章等人,他们下令封闭了这个学会。在这个学会被封闭之前,康有为已感到形势紧张,于同年11月离京南下在上海组织了强学分会,不久也被封闭。
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占胶州湾,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1898年3月,康有为在北京又组织了保国会。
1898年强学会成立时,康有为就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开始印一千份,后来加印三千份。当时许多官员都能看到,一时在朝廷内外影响甚大。同年,康有为又在上海组织发行了《强学报》。改良派通过报纸,动员力量,扩大了自己的阵地。
梁启超:
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新会茶坑村,祖父梁维清,父亲梁宝瑛,都曾以士绅参预乡政,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和影响。梁启超自四岁起居家就读,跟祖父识字。在早年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中,梁启超不仅学到了不少传统的文史知识,而且还听到了许多悲壮激昂的爱国故事。祖父经常给他讲述“亡宋、亡明国难之事”,朗诵激动人心的诗歌篇章。这种带有爱国情感和思想倾向的课外教育,对梁启超有着重要影响。历代杰出人物忧国忧民的风范、舍生忘死的品格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随之而来的科举考试也使其名誉双收,同时也给家族带来了无限荣耀。但此时,外国列强乳清,民族危机深重,他开始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谭嗣同:
出身于北京,其父任湖北巡抚。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0岁时拜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写作才华出众,同上述二人一样,非常反感八股文,曾在所学教科书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严复:
出生于名医世家,主要学习驾驶专业,毕业后也从事军舰方面的工作。后被公派至英国留学,接受英国的教育和感受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后,并且非常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严复开始翻译《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开民智、兴民德。
南学会:
谭嗣同创立,湖南长沙,又有湘报配合宣传。
强学会:康有为,《万国公报》配合宣传 “祖宗之法不可变”
中国人的传统上来讲,我们翻阅我们本地县志的时候就会发现,“本地汉族信仰祖先”,包括整个中国的汉族,都是这样对祖宗有着虔诚的敬奉之心,逢年过节,除了“请”神之外,还要“请”先人们。源自于家长制下对后代的影响,家长的权威影响着后代。今天,我们扔对老人说的话很尊敬,咱们汉族宗教里的“老人家”,从哪里来?。。。。那对历代帝王、统治者而言,帝王对其开国祖宗,一般都持有祗畏敬奉的心态,也力图总结并继承他们的治道家法。
兴民权、设立君主立宪:愚民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八股文:
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破题,开首用二句设破题意。承题,用三四句或五六句承接破题的意义加以说明。起讲,用数句或十数作为议论的开始,只写题大意,宜虚不宜实。入手一二句或三四句,为起讲后入手之处。以下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亦有联属者,共合八股,故名八股文。全篇总字数,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最后改作700字。八股文的试题出自四书,弊病尤大,于是教育重心当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与如何做八股文上了,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第五篇:戊戌变法说课稿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2.通过学习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社会条件,他们承担起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是当时国情决定的;通过学习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学生认识到: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高涨;通过分析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是一次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这次变法注定失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训又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3.通过学习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和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开始形成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重点分析
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三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这一点,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认识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内在联系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及评价是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况能力。而这恰恰是学生的弱点因此,一说评价,往往就事论事,难以从宏观上、整体上认识把握。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容易把阶级与个人混为一谈,认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谭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献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的评价是本课难点。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使学生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师还应强调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通过对变法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对进行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 导入
: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
“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康有为多次上书被轻易地扣压了。如今加以提倡,而且光绪帝极为重视,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二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的老百姓大多为生计操劳,没有文化,当时能够上书言事的大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一种方式和途径,有利于打破封建统治思想。
②“消闲散重迭机构,裁汰冗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③经济方面的举措,无疑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
④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一是不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二是废除八股取土,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这实际是在改变官僚机构的构成,用现代话说就是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变革的。
局限性:①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②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非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③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运动失败了。反映出维新派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不可避免地失败,也就不足为怪了。
五、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这一点可启发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变法的性质、失败原因、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等方面思考。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分析的背景、变法的内容,评价变法的意义,制作有关表格等,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板书设计
第七课
一、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 2.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及代表人物 2.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3.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4.《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成立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的成立(1898.4)3.《定国是诏》及变法内容
五、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阴谋破坏 2.戊戌政变--失败
六、的历史意义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