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材工业环保现状与发展趋势
建材工业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发展展望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材料0802 20081428 田春
摘要: 建材绿色化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是今后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国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材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传统建材行业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并分析了生态绿色建材的先进性、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避免建材行业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建议, 提倡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建材。关键词: 建筑材料;环境保护;绿色建材;节能减排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材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经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且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工业生产部门。水泥、玻璃、陶瓷及一些主要非金属矿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建材第一生产大国。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材料的环境污染问题及相应的污染控制措施已经成为人类关注的焦点。本文即在分析建筑材料的生产、利用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建材行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1 传统建材行业对环境的破坏
建筑材料是使用最广、用量最多(每年全国约40亿t)的材料, 它的大量生产和使用, 一方面为人类构筑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设施, 另一方面, 在建筑材料的采取、制备、生产加工、运输、使用和废弃的过程中, 由于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 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量, 并且带来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建材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 其危害程度也是巨大的, 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产品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呈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 1)巨大的能源消耗。建材工业是耗能和污染非常严重的产业, 不仅制造能耗大, 使用能耗也很大,而且由于后者延续到建筑物使用寿命全过程, 因此要远大于前者, 一般为7~16倍。我国建材工业生产耗能占全国能耗的比重为9% 左右, 占工业能耗的15~8% , 万元产值能耗近5 t标煤。以煤窑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 煤炭消耗占建材生产总能耗量的比重约为70% 以上。
2)对土地资源的破坏。目前, 在我国的建材生产中, 使用最多的原材料是粘土、石灰石和砂石,平均每年开采50亿t以上, 破坏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
3)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根据我国每年的水泥总产量推算,据有关资料统计SO2、NOX 污染呈加重趋势, 在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 尤其以华中酸雨区为重。我国水泥工业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排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6--10倍。建材行业是利用工业废渣的有效途径
由于建材工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建材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研究起步比较早,比如: 很早以前我国的水泥厂、砖瓦厂等建材企业就开始研究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炉渣、化学石膏等工业废物生产建材产品。据了解, 我国水泥工业在利用废物做原料和混合材方面是世界上用量最多、掺加比例最高的国家, 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已赶上发达国家。尤其是近两年来, 一些建材企业已经在有意识地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 开展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践活动, 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开始重视生态设计, 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产业间的资源化关联度。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 很多种类的工业固体废物如粉煤灰、矿渣和矿业废物如尾矿、煤矸石等由于量大、占地多、便于利用(颗粒小、便于加工、有些还有活性)等特点, 已经在建材工业中大量使用。粉煤灰的年排放量已经超过亿吨, 综合利用率已经达到40%, 粉煤灰广泛应用于路基路面材料、混凝土掺合料、粉煤灰水泥、墙体材料(粉煤灰转或砌块)和砂浆材料等;矿渣以高炉矿渣为代表, 被广泛用于生产矿渣水泥、轻质混凝土、各种砖和砌块等;煤矸石主要用于生产砖和砌块等墙体材料和陶粒。尾矿也在近年用于建材生产等。建筑垃圾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资源
目前我国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 600 t。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方面, 德国、日本、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经验和处理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据日本建设省统计, 早在1995年全日本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化率已达到65%, 2000年则已高达96%。欧盟也已经提出, 2010年使建筑垃圾再循环率达到90%以上。
目前, 西欧用于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的工厂(站)基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可移动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 由初级筛分设备、反击式破碎机、磁力除铁器和必要的转运设备组成。可移动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站可在拆除现场或附近地区、或是在需要用加工后废料的施工现场对拆下的废料分门别类的进行加工处理。另一种是固定式的建筑废料回收处理工厂。在固定式的回收处理工厂中, 一般有两极破碎设备, 如颚式破碎机和反击式破碎机, 并有专门的分离工序, 如用颠簸震动设备对轻质材料如木材、塑料、纸片等及有轻度污染的物质的分类和分离。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可分为产品回收和材料回收两大类: 产品的回收利用是指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以他们原有的形式被重新使用或是进一步的延伸其使用范围;材料的回收是指回收的建筑废料经加工制备后的利用, 原有形式的建筑构件或制品由于拆除、破碎或因其他技术方法而消失了, 这种经加工制备后的材料可在原有的产品中利用或以另外的方法利用。材料回收后的用途主要在于: 道路垫层,音障墙(堤)混凝土制品, 用于基础工程、壕沟的填充料, 烧结砖瓦用于水泥混合材,园林美化的装饰性颗粒产品等。立足节能减排, 促进建材行业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全国新建建筑队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到2020年, 新建建筑队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2010年再下降20%!要实现上述目标不仅要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宣传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入手, 更应该致力于发展建筑节材适用新技术。
4.1 建立有效的建筑节材激励政策和法律行政监管体系
缺乏有效的建筑节材激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建筑节材的积极性, 反过来对材料浪费也无力约束和制裁。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管, 以充分保证真正的建筑节材。4.2 建立有效的建筑节材宣传机制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建筑节材的宣传教育活动, 不断提高全民的资源、环境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出版和有关行业协会的优势, 向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鼓励使用环保建材产品, 积极推行建筑材料的再生利用, 减少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4.3 建立有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和新管理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平台 坚持抓好技术创新, 发展高新建材技术产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改善建材技术方案, 研发新工艺、新技术及配套节能窑炉设计问题及建材领域应用优质长寿环保高效健康建筑新材;发展节能降耗和建材资源综合利用项目。4.4 加大建筑节材技术研发的投入
技术规范对提升消费结构, 节省建筑材料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技术规范对节约材料则必须建立在大量技术储备基础上才能做出规定, 才能做到科学严谨。但是,近10年来, 国家投资体制改革, 标准规范经费严重不足, 从事规范研究的科研单位企业化转制后, 人力和财力投入明显减少, 新的技术应用和结构理论体系统筹考虑不足。
4.5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升级
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既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之举, 同时也是建材工业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4.6 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建材
生态绿色建材具有先进性、环境协调性以及舒适性, 既能拓展人类的生活领域, 使人类在更加美好、舒适的环境中生活, 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危害, 达到人类的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因此,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展生态建材: 1)采用高新技术研制与开发净化功能建材;
2)采用传统工艺, 利用废渣如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炉渣、页岩等固体废弃物为基料, 研制开发生态建材;
3)采用新工艺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开发生态建材; 4)开发生物降解塑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分子筛材料等。我国己具备发展绿色建材的宏观政策环境。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己意识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都已把可持续发展定为基本目标。国家建材工业 十一五规划制定了四项主要目标, 为发展绿色建材指明了方向, 为建材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 国家将对建材产品结构作大规模的调整, 将关闭一些污染严重的传统建材企业, 这为绿色建材发展奠定了基础, 扫清了障碍。5 结语
建材绿色化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是今后建筑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绿色建材应同时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和最佳的环境协调性, 最终才能达到环境建材和生态建材阶段, 使建材行业不再是重污染行业, 从而使建筑工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KHURANAS,BANERJEER,GAITONDE U.Energy balance and cogeneration for a cement plant[J ].Appl.Therm.Eng.,2002,22(5):615-617.[2] PA HUJA A.Energy auditing and monitoring in the ement indust ry[J].Cement Industry,1996,81(7):45 [3] 李兰,张明莉.浅谈建筑材料利用与环境保护[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47-49.[4] 郭建岭.浅论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中国节能及环保的影响[J].广东化工,2007,34(12):44-47.[5] 王国顺.单压余热锅炉闪蒸技术的研究[J].电站系统工程,2005,1(3):293.[6] 吴清仁, 吴善淦.生态建材与环保[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7] 刘文华,宋强,严干贵等.基于三电平中点箝位逆变器的高压变频调速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3(3):45.[8] 路关生, 湛轩业.建筑废料回收利用的新途径[ J].砖瓦, 2004,(7): 68-74.[9] 何湘宁,陈阿莲.多电平变换器的理论和应用技术[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 岳伟挺,李素芬.联合循环余热锅炉蒸汽参数的优化分析[J ].动力工程,2002,2(4):343.[11] 杨玲.浅谈循环经济理念在建材行业环评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7,(3):15-16.[12] 赵争鸣,张海涛,袁立强,等.基于IGCT 的高压三电平变频器失效机理及保护策略[J].中国电工技术学报,2006,21(2):127,18.
第二篇:我市建材工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已经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建材行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起点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加快建材行业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我国建材工业已开始步入大调整、大转折、大整合的时期。在这一形势下,满洲里市的建材
工业如何发展,应采取什么发展战略,是一个十分紧迫、重要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建材产业大国,消费大国,工艺设备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以水泥行业为例,从全国市场看,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众多机力窑、中空窑、湿法窑落后工艺装备的存在,我国水泥行业仍然存在着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从自治区来看,截止到2005年底,全区共有水泥生产企业1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0家,总生产能力达到1800万吨,全国排名第20位。
我市建材工业起步于70年代,是在发展“五小”工业的热潮中因陋就简建设起来的,砖瓦企业主要以土窑、轮窑为主,水泥企业主要以普通立窑为主,工艺设备简单,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不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经济建设对建材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增产和节能降耗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在全市展开,在此期间砖瓦企业建成了高压、真空制砖生产线,水泥企业改换成了机立窑,我市建材工业取得了快速增长。虽然我市的建材工业在调整中发展,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均得到改善,但是我市建材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机械化生产程度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例如,水泥企业全国平均规模是20万吨,而我市两家水泥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分别只有8.8万吨和5万吨,窑体仍然是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立窑。我市建材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突出表现为“一高五低”:“一高”是能源消耗高;“五低”,一是劳动生产率低,二是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三是科技含量低,四是管理体制落后,市场应变能力低,五是经济效益低。
截止2005年底,我市共有建材工业企业23家,其中:水泥生产企业2家,水泥年生产能力13.8万吨;墙体材料企业9家,实心砖年生产能力2.1亿块,新型墙体材料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塑钢生产企业7家,塑钢型材加工能力5万平方米。2005建材行业年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年增长28;利润总额1158.5万元,同比增长52,利税总额725.4万元,同比增长2.8。
二、产业发展条件
建材工业作为基础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我市具有发展建材工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据北京建材规划院对我市霍尔金山脉初步勘探,查明上表矿区3处,水泥用灰岩矿石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储量近2100万吨。其次新型墙体材料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
建材工业是消化工业废弃物最多的产业之一,每生产一吨水泥可消耗25-35的工业废渣。我市有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
从市场情况看,我市的建材产品的生产相对建材需求量还有很大缺口。以水泥和砖为例,今后几年水泥需求量仍然保持在25—35万吨之间,一半以上需从外地补充,砖的需求量也在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也存在巨大的建材市场需求。目前,俄罗斯大部分房屋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复苏,改善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已成为必然,我市占口岸地缘优势,完全可以使建材产品走出国门。
从技术水平方面看,现有的机立窑已经是落后的、淘汰的生产工艺,目前还没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一。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空间很大。
三、建材产业发展趋势和目标
(一)产业定位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发展仍以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加快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新材料和节能保温新型墙体材料。加快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二)发展趋势
建材工业发展要继续加大淘汰落后生产力,重点发展先进工艺和新型建材。设备先进化、大型化,企业集团化是未来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有关专家预计“十一五”期间世界建材需求年增长在2.5-3之间,国内在5-6之间。由于我市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材消费需求年增长仍将最低保持在15左右。
随着我市对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政策的落实,以及对淘汰实心粘土砖强制性政策贯
彻力度的加强,新型墙体材料需求量将大幅增长,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水泥生产企业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的基础上,必然向下游产品发展。向下游产品发展的重点是商品混凝土,而且比例很高。目前,我市已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开始禁止混凝土现场搅拌,商品混凝土处于快速速发展阶段,发展商品混凝土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三)产业布局
根据我市现有建材企业、在建项目以及城市整体规划等诸多因素,合理确定建材产业发展布局,对我市建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快速壮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布局建议:
一、合作区建材产业以水泥和新型墙体生产企业为主,水泥企业在有资源、有市场的前提下加快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混凝土搅拌站。加快建设新型建材工业园区,通过本地企业投资和招商引资等途径,在园区内建设8-10家新型建材企业;
二、扎赉诺尔区仍以砖、瓦生产为主,同时逐步限制黏土实心砖生产,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关停步伐,引进新型建材生产设备。
三、东湖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煤矸石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引进2-3家上规模的建材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型建材业,在生产工艺、产品种类和产量上进一步提升整体水平。
(四)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预计到2010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左右,淘汰现有落后工艺,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5以上;墙体材料企业到2010年生产能力达到5-6亿块(折标砖),其中新建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3-4家,淘汰所有黏土实心砖生产线,发展10-15种新型墙体材料;塑钢型材达20万立方米。
四、产业发展措施
(一)加大宣传执法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目前,在我市开展推行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工作难度很大,而这项工作恰恰是建材行业发展的方向。究其原因,一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各部门、社会各方面没有形成合力。我们必须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加大有关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在建设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规范操作。要排除阻力,加大“禁实”、“禁现”政策执行和两项基金收缴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加快建材企业重组步伐,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建材工业不合理,一方面表现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表现在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债务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使现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今后,建材企业要鼓励强强联合,在行业内形成几家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行业发展的导向力量。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俄罗斯建材市场。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家居装饰建材在俄罗斯、蒙古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市在俄、蒙境内从事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和劳务合作的企业也与国内建材企业有紧密关联。建材产品是低附加值商品,由于运输半径等原因,国内建材企业在俄、蒙两国不具备竞争优势。据了解满洲里-赤塔-伊尔库斯科在运输半径500-700公里俄罗斯境内没有水泥厂,蒙古境内在乔巴山-乌兰巴托一段也没有水泥厂,我市的水泥企业完全可以在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敲开俄、蒙两扇“大门”,拉动水泥和其它建材产品的出口。
(四)坚持技术革新,搞好结构调整。我市建材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水泥行业,虽然今年出现了效益滑坡,但这是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必经的阵痛过程。企业需要坚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等新产品不动摇,同时政府在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在土地、税收和扩大出口上创造条件。
(五)以建材行业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工作。建材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消纳低品位原料、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把建材工业变成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建材企业要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开发低消耗、无污染、高性能、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六)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建材行业协会,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加强业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业自律,克服盲目追求做大与过度投资的倾向;避免市场恶性竞争,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同时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共同开拓国外市场。
第三篇:我市建材工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已经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建材行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起点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加快建材行业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我国建材工业已开始步入大调整、大转折、大整合的时期。在这一形势下,满洲里市的建材工业如何发展,应采取什么发展战略,是一个十分紧迫、重要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建材产业大国,消费大国,工艺设备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以水泥行业为例,从全国市场看,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众多机力窑、中空窑、湿法窑落后工艺装备的存在,我国水泥行业仍然存在着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从自治区来看,截止到2005年底,全区共有水泥生产企业1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0家,总生产能力达到1800万吨,全国排名第20位。
我市建材工业起步于70年代,是在发展“五小”工业的热潮中因陋就简建设起来的,砖瓦企业主要以土窑、轮窑为主,水泥企业主要以普通立窑为主,工艺设备简单,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不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经济建设对建材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增产和节能降耗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在全市展开,在此期间砖瓦企业建成了高压、真空制砖生产线,水泥企业改换成了机立窑,我市建材工业取得了快速增长。虽然我市的建材工业在调整中发展,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均得到改善,但是我市建材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机械化生产程度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例如,水泥企业全国平均规模是20万吨,而我市两家水泥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分别只有8.8万吨和5万吨,窑体仍然是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立窑。我市建材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突出表现为“一高五低”:“一高”是能源消耗高;“五低”,一是劳动生产率低,二是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三是科技含量低,四是管理体制落后,市场应变能力低,五是经济效益低。
截止2005年底,我市共有建材工业企业23家,其中:水泥生产企业2家,水泥年生产能力13.8万吨;墙体材料企业9家,实心砖年生产能力2.1亿块,新型墙体材料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塑钢生产企业7家,塑钢型材加工能力5万平方米。2005建材行业年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年增长28;利润总额1158.5万元,同比增长52,利税总额725.4万元,同比增长2.8。
二、产业发展条件
建材工业作为基础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我市具有发展建材工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据北京建材规划院对我市霍尔金山脉初步勘探,查明上表矿区3处,水泥用灰岩矿石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储量近2100万吨。其次新型墙体材料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
建材工业是消化工业废弃物最多的产业之一,每生产一吨水泥可消耗25-35的工业废渣。我市有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
从市场情况看,我市的建材产品的生产相对建材需求量还有很大缺口。以水泥和砖为例,今后几年水泥需求量仍然保持在25—35万吨之间,一半以上需从外地补充,砖的需求量也在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也存在巨大的建材市场需求。目前,俄罗斯大部分房屋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复苏,改善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已成为必然,我市占口岸地缘优势,完全可以使建材产品走出国门。
从技术水平方面看,现有的机立窑已经是落后的、淘汰的生产工艺,目前还没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一。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空间很大。
三、建材产业发展趋势和目标
(一)产业定位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发展仍以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加快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新材料和节能保温新型墙体材料。加快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二)发展趋势
建材工业发展要继续加大淘汰落后生产力,重点发展先进工艺和新型建材。设备先进化、大型化,企业集团化是未来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有关专家预计“十一五”期间世界建材需求年增长在2.5-3之间,国内在5-6之间。由于我市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材消费需求年增长仍将最低保持在15左右。
随着我市对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政策的落实,以及对淘汰实心粘土砖强制性政策
贯彻力度的加强,新型墙体材料需求量将大幅增长,新型墙体材料产业有望成为未来的投资热点。
水泥生产企业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的基础上,必然向下游产品发展。向下游产品发展的重点是商品混凝土,而且比例很高。目前,我市已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开始禁止混凝土现场搅拌,商品混凝土处于快速速发展阶段,发展商品混凝土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三)产业布局
根据我市现有建材企业、在建项目以及城市整体规划等诸多因素,合理确定建材产业发展布局,对我市建材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快速壮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布局建议:
一、合作区建材产业以水泥和新型墙体生产企业为主,水泥企业在有资源、有市场的前提下加快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混凝土搅拌站。加快建设新型建材工业园区,通过本地企业投资和招商引资等途径,在园区内建设8-10家新型建材企业;
二、扎赉诺尔区仍以砖、瓦生产为主,同时逐步限制黏土实心砖生产,加快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关停步伐,引进新型建材生产设备。
三、东湖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煤矸石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引进2-3家上规模的建材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型建材业,在生产工艺、产品种类和产量上进一步提升整体水平。
(四)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预计到2010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60万吨左右,淘汰现有落后工艺,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95以上;墙体材料企业到2010年生产能力达到5-6亿块(折标砖),其中新建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3-4家,淘汰所有黏土实心砖生产线,发展10-15种新型墙体材料;塑钢型材达20万立方米。
四、产业发展措施
(一)加大宣传执法力度,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目前,在我市开展推行散装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难度很大,而这项恰恰是建材行业发展的方向。究其原因,一是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各部门、社会各方面没有形成合力。我们必须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高度,加大有关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要求有关部门在建设审批过程中严格把关,规范操作。要排除阻力,加大“禁实”、“禁现”政策执行和两项基金收缴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二)加快建材企业重组步伐,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建材工业不合理,一方面表现在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规模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表现在组织结构、资本结构、债务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通过企业联合、兼并、收购等形式,使现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今后,建材企业要鼓励强强联合,在行业内形成几家规模以上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成为行业发展的导向力量。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发俄罗斯建材市场。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家居装饰建材在俄罗斯、蒙古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我市在俄、蒙境内从事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和劳务合作的企业也与国内建材企业有紧密关联。建材产品是低附加值商品,由于运输半径等原因,国内建材企业在俄、蒙两国不具备竞争优势。据了解满洲里-赤塔-伊尔库斯科在运输半径500-700公里俄罗斯境内没有水泥厂,蒙古境内在乔巴山-乌兰巴托一段也没有水泥厂,我市的水泥企业完全可以在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敲开俄、蒙两扇“大门”,拉动水泥和其它建材产品的出口。
(四)坚持技术革新,搞好结构调整。我市建材工业正处于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水泥行业,虽然今年出现了效益滑坡,但这是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必经的阵痛过程。企业需要坚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等新产品不动摇,同时政府在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在土地、税收和扩大出口上创造条件。
(五)以建材行业的发展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建材产业的发展,要注重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消纳低品位原料、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把建材工业变成循环经济的重要产业。建材企业要大力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技术、自动化技术、环保技术,开发低消耗、无污染、高性能、多功能、高附加值的新型建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六)加强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建材行业协会,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加强业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业自律,克服盲目追求做大与过度投资的倾向;避免市场恶性竞争,保护行业和企业利益。同时积极组织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共同开拓国外市场。
第四篇:我市建材工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工业已经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基本配套,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建材行业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起点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加快建材行业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说我国建材工业已开始步入大调整、大转折、大整合的时期。在这一形势下,满洲里市的建材工业如何发展,应采取什么发展战略,是一个十分紧迫、重要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建材产业大国,消费大国,工艺设备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整体发展水平还很低。以水泥行业为例,从全国市场看,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水平和装备制造水平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日臻成熟。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当代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众多机力窑、中空窑、湿法窑落后工艺装备的存在,我国水泥行业仍然存在着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从自治区来看,截止到2005年底,全区共有水泥生产企业12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0家,总生产能力达到1800万吨,全国排名第20位。
我市建材工业起步于70年代,是在发展“五小”工业的热潮中因陋就简建设起来的,砖瓦企业主要以土窑、轮窑为主,水泥企业主要以普通立窑为主,工艺设备简单,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经济效益不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经济建设对建材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增产和节能降耗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在全市展开,在此期间砖瓦企业建成了高压、真空制砖生产线,水泥企业改换成了机立窑,我市建材工业取得了快速增长。虽然我市的建材工业在调整中发展,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均得到改善,但是我市建材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机械化生产程度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例如,水泥企业全国平均规模是20万吨,而我市两家水泥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分别只有8.8万吨和5万吨,窑体仍然是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立窑。我市建材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突出表现为“一高五低”:“一高”是能源消耗高;“五低”,一是劳动生产率低,二是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三是科技含量低,四是管理体制落后,市场应变能力低,五是经济效益低。
截止2005年底,我市共有建材工业企业23家,其中:水泥生产企业2家,水泥年生产能力13.8万吨;墙体材料企业9家,实心砖年生产能力2.1亿块,新型墙体材料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塑钢生产企业7家,塑钢型材加工能力5万平方米。2005建材行业年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年增长28;利润总额1158.5万元,同比增长52,利税总额725.4万元,同比增长2.8。
二、产业发展条件
建材工业作为基础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建材产品的需求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我市具有发展建材工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据北京建材规划院对我市霍尔金山脉初步勘探,查明上表矿区3处,水泥用灰岩矿石资源储量十分丰富,储量近2100万吨。其次新型墙体材料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
建材工业是消化工业废弃物最多的产业之一,每生产一吨水泥可消耗25-35的工业废渣。我市有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如:粉煤灰、煤矸石、炉渣等。
从市场情况看,我市的建材产品的生产相对建材需求量还有很大缺口。以水泥和砖为例,今后几年水泥需求量仍然保持在25—35万吨之间,一半以上需从外地补充,砖的需求量也在三分之一以上。俄罗斯也存在巨大的建材市场需求。目前,俄罗斯大部分房屋都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复苏,改善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已成为必然,我市占口岸地缘优势,完全可以使建材产品走出国门。
从技术水平方面看,现有的机立窑已经是落后的、淘汰的生产工艺,目前还没有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新型墙体材料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品种单一。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空间很大。
三、建材产业发展趋势和目标
(一)产业定位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发展仍以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为主线,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加快发展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新材料和节能保温新型墙体材料。加快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大力发展散装水泥,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二)发展趋势
建材工业发展要继续加大淘汰落后生产力,重点发展先进工艺和新型建材。设备先进化、大型化,企业集团化是未来建材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有关专家预计“十一五”期间世界建材需求年增长在2.5-3之间,国内在5-6之间。由于我市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材消费需求年增长仍将最低保持在15左右。
随着我市对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政策的落实,以及对淘汰实心粘土砖强制性政策
第五篇: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形势与政策教育论文
两岸关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姓名:赵程程
班级:服表111 学号:2011313380117
【摘要】海峡两岸关系在近十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两岸关系的发展却并不顺利,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僵局依然没有打破,原本存在于两岸有一定
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震荡中变得逐渐清晰并走向对立的两面,两岸的主要矛盾也由“正统”之争演变成统、独之争。特别是近几年来,因台湾当局政策的变化导致两岸在一些重大政治立场上的原则分歧更为突出,两岸关系重趋于紧张,两岸的经济关系也朝着更加合作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现阶段两岸现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并对未来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作一简要的展望。
中台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湾自唐时称其为“琉球”就隶属于朝廷,后经历几朝,一直是以朝廷马首是瞻,直到1624年荷兰进据台湾,后来郑成功率领明朝后裔收复台湾。1683年,郑克塽归顺清朝政府,台湾进入清治时期。1895年,由于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日本人征服居住于台湾东部和中央山脉的原住民,成为第一个有效完全统治全岛的政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自该年秋天起,台湾即为中华民国有效统治的领土、且为1950年起中华民国政府所实际管辖的主要国土。自1895年起的116年,台湾与位于中国大陆的政府只有4年的政治关系,而与此有所联系的中华民国已于1949年12月将中央政府迁至台北市。台湾与澎湖、金门、马祖四地公民自1991年起以选举决定全数中华民国国会议员法定席次、1996年起即直接选举产生中华民国总统。与台湾从无实质行政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称拥有其主权。此外,台湾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也是主争议产生的原因之一。
两岸关系近年来趋于缓和,从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把握了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展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已经并将继续对两岸关系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台湾问题已经存在半个多世纪,暂时分离不仅直接影响干扰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且给两岸带来巨大的伤害,尤其是“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更是导致两岸
中国人为之付出了高昂的政治、经济代价。同时,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告诉人们两岸交流和合作给两岸同胞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在祖国大陆的积极推动下,迎来了每年人员来往超过300万、两岸经贸超过300亿美元、两岸同胞认识差距不断缩短的可喜局面。这一成就说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悠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所有中国人的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2010年是两岸关系稳步推进,两岸协商取得重大突破,两岸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的一年。一年来,祖国大陆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导权,务实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在两岸双方和海内外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岸制度化协商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两岸沟通与交流渠道日益多元,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教交流迈向新层次新水平;尤其是《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和生效,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对于增进同胞亲情、繁荣两岸经济,维护战略机遇期、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峡两岸关系在近十几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两岸关系的发展却并不顺利,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僵局依然没有打破,原本存在于两岸有一定模糊空间的一些问题,在两岸关系发展的曲折震荡中变得逐渐清晰并走向对立的两面,两岸的主要矛盾也由“正统”之争演变成统、独之争。特别是近几年来,因台湾当局政策的变化导致两岸在一些重大政治立场上的原则分歧更为突出,两岸关系重
入谷底,但于此同时,两岸的经济关系也朝着更加合作的方向不断发展。
有利条件:台湾经济需求于大陆。随着两岸实现了“三通”和两岸包机直飞,两岸人民之间的旅游,慢慢的促进了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经济发展迅速加快。在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唯有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也可以说台湾是借着大陆的肩膀生存下来的。也可以说现在的台湾越来越离不开大陆的保护。
主要障碍:利益集团的利益。比如:美国需要一个地方来制约大陆的发展。封锁大陆的海上军事力量监控阻止大陆的发展和军事 他需要的是一个分裂的
而不是一个强大的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他争世界霸主的地位。两岸注定要统一,但是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道路。
作为大陆人民很大部分的人都是希望台湾能平稳收回,但是肯定也有一部分人漠不关心这类问题。面对台湾民众,似乎回归大陆与不回归大陆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多,还是有很多台湾民众是不希望台湾回归大陆的。就马英九上台所对大陆的表示上来看,他也未必能有台湾是否独立还是回归祖国的决定权。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台独”势力猖狂进行分裂国家、分裂中华民族的罪恶活动,是不断造成台湾海峡紧张局势的根源,所以《反分裂国家法》的制定,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还有在2010年两岸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取得了多项共识,从单向投资到双向投资,从单一形态到多元化形态,从内循环到产业链的合作,可以看出,两岸经贸合作将实现“大交流”的格局,经贸关系将更加紧密,更加相互依存。
从整体上来看,祖国大陆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政策,都是为了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实现国家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两岸同胞情同手足,血浓于水,任何挑拨都不能疏离我们的感情,任何力量都不能把我们分开。“台独”是对两岸和平的最大威胁。两岸同胞应该团结起来,反对一切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共同维护台湾海峡的和平,维护两岸关系大局的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扩大合作,将为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胡锦涛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感觉应该是对两岸关系发展最好的表态,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13
亿大陆同胞和2300万台湾同胞都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真心诚意关心台湾同胞,充分考虑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切实维护和照顾他们的正当权益。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履行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既不会因局势的一时波动而有任何动摇,也不会因少数人的蓄意干扰而有任何改变。我们要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只有实现大团结,才能促进两岸关系大发展。对于那些曾经对“台独”抱有幻想、主张过“台独”甚至从事过“台独”活动的人,也要努力争取团结,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我们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活动违背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强意志,是没有出路的,是注定要失败的。尽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还面临阻力和障碍,今后也难免会经历曲折和起伏,但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念坚定不移,决不动摇。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海峡两岸应当在双方都体认的共同因素中去进一步沟通,寻找支点:如两岸都认为双方都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民族认同的心理、恋土归根的意识、内聚凝合的情感、企求统一的愿望。这些精华的部分在海峡两岸的人民心中特别容易引起共鸣,无形中起到了两岸交流的桥梁作用。
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海纳百川的胸襟,打破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了解,自觉地融入世界主流的文明当中并成为一个积极活跃的角色,这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但是无论怎样,两岸人民期待着祖国早日统一,因为人民一直期待着“和平”,我相信祖国统一的那一天肯定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