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
◆国家鼓励和支持提高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 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释义】
本条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
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事故虽 然有意外性、偶然性和突发性,但它也有一定的规律。要达到预防和减少安 全事故的目的,就要努力去发现这种规律,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因此 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针对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加强对安全高效的设备、工具、工艺方法和有效的安全防护用品的研究开发,加强对安全生产先进管理方法的研究,依靠科学技术保障安全生产。加快安 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的换代升级,特别是加大对高危行业安全技术、装备、工艺和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高危行业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合理确定生产一线用工。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从资金、税收、人才等多 方面采取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2010 年,《国 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加快安全生产技术 研发。要求企业在年度财务预算中必须确定必要的安全投入。“十二五”期间 要继续组织一批提升我国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的关键技术和装备 项目。
二、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安全生产的科学技术成果,只有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才能 发挥保障生产安全的实际作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 采用保障生产安全的先进技术;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 和支持安全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例如,根据国务院的相关规定,要求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 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力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等技术装 备;在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要安装使 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在大型尾矿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 统,大型起重机械要安装安全监控系统等。因此,国家要大力推广保障安全 生产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的应用以及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生产经 营单位的安全防护水平。
◆对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六条 国家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 救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释义】
为了保证生产安全,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 命财产安全,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安全生产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国家应当给 予奖励,通过彰显他们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树立榜样,提高全社会的安全 意识,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根据本条规定,在以下三方面为安全生产工作作出显著成绩的,由国家 给予奖励:
一、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
例如,通过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发明了新的安全高效的机器、设备、工具;或者对原有的机器、设备、工具做了改进,显著提高了安全性能;或 者改进了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条件;或者改进了工艺方法,大大减少了作业 中的危险性;或者发明了更为安全有效的防护用品等,使生产经营活动中的 安全条件显著提高的,都应当给予奖励。
二、在防止生产安全事故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
例如,及时发现、消除了安全事故隐患,防止了重大事故的发生;提出 了行之有效的事故预防、控制方法等。
三、参加抢险救护作出显著成绩的
在事故的抢险救护工作中尽职尽责、见义勇为、不怕牺牲、不畏艰险,为抢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作出重要贡献的。
给予奖励的主体可以是各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是政府有关部门。受奖的 主体,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个人。从 1999 年 1 月开始,由当时的国家经贸 委颁发安全科技奖。2007 年 10 月国家安监总局为促进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 果研究与推广应用,加强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工作管理,颁布了《安 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管理规则》明确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成果奖励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成果奖励范围:(1)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类:在安全生 产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发现或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具有 重要科学价值,且得到科学界公认的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项目;(2)技术研究 与开发类:在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中,具有创新性的技术、产品、工艺、材料等,取得明显安全效益;(3)技术应用与推广类:将先进适用的 科技成果应用和推广到安全生产领域,对安全生产科学技术发展作出贡献,取得明显安全效益的科技项目;(4)软件学类:在安全生产理论、战略、政 策、管理、评价、标准、信息等方面取得明显安全效益的软科学研究项目;(5)重大工程安全类:在完成重大工程项目中,有效保障工程实施和运行安 全的科技项目。成果奖励等级分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组织单位对 获奖成果主要完成单位及主要完成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并向社会公告。
奖励的方式可以是荣誉奖励,比如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或先进工作者 等荣誉称号,颁发奖状、奖旗、记功、通令嘉奖等;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如 发给奖金、奖励住房等实物;也可以对相关人员提职、晋级奖励等方式。这 些奖励方式,可以共同采用。除了国家层面的奖励外,安全生产单位也应当 按照本单位内部的奖惩制度,对在安全生产方面作出显著成绩的集体和个人 给予奖励。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条件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 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 产经营活动。
【释义】
一、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 安全生产条件
生产经营单位要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安全地进行,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 故的发生,必须在生产经营设施、设备、人员素质、管理制度、采用的工艺 技术等方面达到相应的要求,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本法和其他有关法 律、行政法规对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作了规定。例如,本 法第二十一条对生产经营单位应该配备专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机构进行规 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也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的特点,对生产经 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作出了规定。例如,建筑法规定,建筑施工 企业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 措施;对专业性较强的工程项目,应当在施工现场采取维护安全。防范危险、预防火灾等措施;有条件的,应当在施工现场实行封闭管理。施工现场对毗 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特殊作业环境可能造成损害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采 取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规定,国家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 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企业取 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 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2)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 产要求;(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4)主 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5)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 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6)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 育培训合格;(7)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8)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 范要求;(9)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 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10)依法进行安全评价;(11)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12)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 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13)法律、法规 规定的其他条件。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 当对其铺设的危险化学品管道设置明显标志,并对危险化学品管道定期检查、检测。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根据其生产、储存的危险化学品 的种类和危险特性,在作业场所设置相应的监测、监控、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泄 漏以及防护围堤或者隔离操作等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 证安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其使用条件(包括 工艺)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并根 据所使用的危险品的种类、危险特性以及使用量和使用方式,建立、健全使 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保证危险化学品的安全 使用。
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经营(包括仓储经营,下同)实行许可制度,从事危 险化学品经营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 经营场所,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还应当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储存的 储存设施;(2)从业人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3)有健全的安 全管理规章制度;(4)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5)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危险化 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 他条件。从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水路运输的,应当分别依照有关运输许 可、危险货物水路运输许可。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企业的驾 驶人员、船员、装卸管理人员、押运人员、申报人员、集装箱装箱现场检查 员应当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从业资格。对于法律、行政法规 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具备,否则不得从事有关的生产经 营活动。
二、生产经营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 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是指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 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标准化法的规定所制定的与安全生产有关 的、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设计、施工、作业、制造、检测等技术事项所作的 一系列统一规定、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是有关安全生产的技术、管理性规范,是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具体保证。它贯穿于生产经营单 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保障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 用,上浮我国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技术。管 理方面的标准,生产设备、工具的安全标准,生产工艺的安全标准、劳动防 护用品标准等。按照标准化法关于强制性标准的规定,有关安全生产的国家 标准或行业标准属于必须强制性标准。据初步统计,涉及安全生产方面的国 家标准有近千项,代码是 GB,如《爆破安全规程》《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 程》《烟花爆竹作业安全技术规程《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安全帽》等;行 业有近三千项,代码有 AQ、MT、HG、SH、NB、YB、YS 等,如《地质勘探安全 规程》《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金属非金属矿山排土场安全生产规则》等。为此本法重申,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必须达到有关安全生产的国家 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为了进一步强调安全生产条件对于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本条又从禁 止性的角度,规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从事生产经营 活动。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生产条件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如果不具备安 全生产条件,会难生产经营留下严重隐患。因此明确规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 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从根本上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 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篇:1·(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释 义
第一章 总则
◆立法目的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
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修改提示 与原法相比,本条主要作了两处修改,一是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修改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主要是考虑到生产安全不仅仅要从监督管理的角度入手,还要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安全生产工作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范围要更宽一引起,有利于拓宽工作视角;二是将“促进经济发展”修改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考虑是经济与社会要同步发展,仅讲到促进经济发展是不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密不可分,并且要持续发展,健康发展。
【释义】
一、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所谓“安全生产”,就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避免发生人员伤害和 财产损失的事故,有效消除或控制危险和有害因素而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生 产过程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进行,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健康以及设 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 活动。“安全生产”一词中所讲的“生产”,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各种产 品的生产活动,也包括各类工程建设和商业、娱乐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经营 活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 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都是以营利为目的,但是绝不能以牺牲从业人员 甚至公众的生命安全为代价。如果不主重安全生产,一旦发生事故,不但
给他人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生产经营者自身也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保 证生产安全,首先是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的责任,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生 产经营者自身利益负责。同时,国家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者,为了保障 人民群众的生冷财产安全,为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也必须运用国家 权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对安全生产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 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 放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工作。2004 年发布了《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2010 年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党和国家也明确对经济活动的调控、监管,应当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同时,按照依法治 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国家大大加快了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制建 设步伐。2002 年6 月29 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的通过施行,为加强对安全生产的 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安 全生产法实施已经十余年,对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 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安全生产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安全防范和监督管理不到位、违法生产经营建设屡禁 不止等问题较为突出,生产安全事故还处于易发多发的高峰期,特别是重特 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安全生产的各方面工作亟须进一步加强。中央领 导同志也多次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工作的 新情况,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现行安全生产法进行修改完善,为促 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安 全生产法进行了修改,并于2014 年8月 31 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
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安全生产法的决定,该决定于 2014年 12 月1日起施
行。
二、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所谓生产安全事故,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 营有关的活动)中突然发生的,伤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损坏设备设施或者造 成直接经济损失,导致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活动)暂 时中止或永远终止的意外事件。按照国务院关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 理条例和规定,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将事 故分为四个等级: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在不同的环境和场所中工作,使用不同的 机器设备和工具,进行不同的作业活动。而许多作业活动都存在着某些可能 会对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损害的危险因素。如果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种潜 在的危险因素缺乏认识,或者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这种潜在的 危险就会造成导致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的生产安全事故。因此,保证生产安 全,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成为生产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主题。虽然有些事 故还难以安全避免,但只要对安全生产高度重视,加大投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降到最低程度的。制定安全生产 法,从法律制度上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行为,确立保障安全生产的 法定措施,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这些法定制度和措施得以严格贯彻执行,就 是为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 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和形象和声誉。这就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始终把 安全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进一步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人民生命 财产安全,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发展的代价。通过立法,强化生产经营 单位的主体责任,重视安全生产,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其最根本的目 的,还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安全生产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损失;减少财产损失,可以增加企业效益,无疑会促进生 产的发展。而生产必须安全,则是因为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就 无法生产。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应当同步,并要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基础建设,加强责任落实,加强依法监管,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各项 工作,继续降低事故问题和伤亡人数,减少职业危害,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 大事故,促进安全生产善持续稳定好转,才能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持续健康发展。这也是制定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之一。◆适用范围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 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 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以及核与辐射安 全、特种设备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修改提示 与原法相比,本条增加了核与辐射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主要考虑是2002
年制定的安全生产法实施以后,除消防法以及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 全、民用航空安全等法律以外,又相继出台了特种设备安全法、《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 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对相关领域的安全问题作了专门 规定。因此,对这些领域的安全问题,应当适用行政法规的规定。本次修改增加了适用除 外的范围。
【释义】
一、本法的适用范围
法律的适用范围,也称法律的效力范围。包括法律的时间效力,即法律 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效力和什么时候失效;法律的空间效力,即法律适用的 地域范围;以及法律对人的效力,即法律对什么人(指具有法律关系主体资 格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适用。关于本法的时间效力,本法第一百一 十四条对本法的生效时间作了规定,即 2002年 11 月1日。本次修改后,修
改决定将自 2014年 12 月1日开始生效。关于本法的空间效力问题,安全生
产法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其效力自然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 部领域。按照我国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制规定,只有列入这两 个基本附件三的全国性法律,才能在这两个特别行政区适用。安全生产法没 有列入两个基本法制附件三中,因此,本法不适用 于我国已恢行使主权的特 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安全生产立法,应由这两个特别 行政区的立法机关自行制定。
二、适用本法的主体范围
依照本条规定,本法适用的主体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 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是指一切合法或者非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 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集体所有制 的企业事业单位、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 交企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不论其性质如何、规划大小,只要是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应遵守本法的各项规定。
三、本法的调整事项
本法的调整事项,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因此,其适用的范围 只聚宝在生产经营领域。不属于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如公共场所领 会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就不属于本法的调整范围。这里讲的”生产经营活动 “,既包括资源的开采活动、各种产品的加工、制作活动,也包括各类工程 建设和商业、娱乐业以及其他服务精制经营活动。
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对安全 生产的监督管理,也必须遵守本法规定。依照本法规定对安全生产工作负有 监督管理职责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四、适用除外的规定
考虑到有一部分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或者某些安全事项有特殊性,对其 单独立法进行规范是必要的。目前,已经有一些专门法律和行政法规对于特 殊的生产经营活动殊安全事项作出规定。如消防安全就属于特殊的安全事项,对于消防安全问题已有消防法调整;道路、铁路、水运、空运等交通运输的 安全问题,属于特殊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生产经营单位也比较特殊,从事的 生产经营活动与一般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固定场所进行相比,有 所不同,其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移动中进行的,已有道路交通安全法、海上交 通安全法、铁路法、民用航空法等法律专门调整;2013年出台了特种设备安
全法,也属于对特殊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规范;还有一些行政法规包括《民 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对核与辐射安全也作了专门规定。也就是说,在这些领域中的安全事务,由 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进行调整,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己作出的规定。对于一些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上述法律、行政法规中未作规定的,仍然要 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三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安全生产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安全生产法》考试试卷
公司名称:
部门:
姓名:
分数: 考试日期: 时间: 6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总计50分)1.新安全生产法自 起施行;
2.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依照前款规定受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不得担任本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 3.生产经营单位的 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4.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单位应当有 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5.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包括 ;
6.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 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7.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 意识;
8.安全生产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 的方针,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9.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当明确 等内容;
10.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11.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造成4人死亡,8人重伤,500万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处 罚款,对生产经营单位处
罚款; 12.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13.工会依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生产经营单位制定或者修改有关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应当听取 的意见;
14.使用应当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的,逾期未改正,对生产经营单位处 罚款;
15.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
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1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 ; 17.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如实记录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告,并通报行业主管部门、投资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机构; 18.危险品生产与储存企业以上实际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至10亿元的部分,按照
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19.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以及涉及人身安全、危险性较大的海洋石油开采特种设备和矿山井下特种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方可投入使用。检测、检验机构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20.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21.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应当签订,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
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2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采取技术、管理措施,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应当,并向从业人员通报; 23.生产经营单位采用 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24.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方可上岗作业;
25.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26.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 标准;
27.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组织抢救,并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28.生产经营单位作出,应当听取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见;
29.工会有权对建设项目的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进行监督,提出意见;
30.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
责任;
31.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3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 ; 33.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 ;配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34.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保险的事项;
35.事故抢救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者减少 的危害;
36.国家实行 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37.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
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38.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
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 ;
39.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
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40.矿山、金属冶炼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责令,限期改正;
41.生产经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应当将被派遣劳动者纳入本单位从业人员统一管理,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 的教育和培训。劳务派遣单位应当对被派遣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42.生产经营单位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以下统称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
二、判断题(每题1分,总计10分)
1.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2.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无权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3.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提供安全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由服务的相关机构负责;()
4.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应当由主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考核收费;()
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6.危险化学品生产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安全评价和安全设施设计;()7.安全“三同时”初期投入的安全设施支出属于安全费用;()
8.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采取停止供电措施,应当提前12小时通知生产经营单位;()
9.与事故无关的单位或个人不用配合事故抢救;()
10.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该协议无效;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简答题(每题20分,总计40分)
1、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哪些职责?
2、生产经营单位有哪些行为,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补充题
1、根据新安全生产法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请提出公司安全生产的的合理化建议。
新安全生产法考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总计50分)
1、自2014年12月1日;
2、五年内;终身;
3、主要负责人;
4、注册安全工程师;
5、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对有关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
6、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
7、安全生产;
8、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9、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
10、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
11、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四十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
12、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
13、监督;工会;
14、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15、锁闭、封堵;
16、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17、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信息库;
18、0.5%;
19、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 20、安全管理制度;
21、安全生产管理协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22、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如实记录;
23、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
24、相应资格;
25、劳动防护用品;
26、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27、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28、涉及安全生产的经营决策;
29、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 30、连带赔偿;
31、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
32、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
33、应急救援组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物资;
34、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
35、对环境造成;
36、生产安全事故责任;
37、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38、1小时内;不得超过2小时;
39、维护、保养、检测; 40、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
41、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技能;
42、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二、判断题(每题1分,总计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简答题(每题20分,总计40分)
1、(一)组织或者参与拟订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二)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
(三)督促落实本单位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措施;
(四)组织或者参与本单位应急救援演练;
(五)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及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提出改进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六)制止和纠正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七)督促落实本单位安全生产整改措施。
2、(一)未按照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运输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从业人员、被派遣劳动者、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未按照规定如实告知有关的安全生产事项的;
(四)未如实记录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情况的;
(五)未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如实记录或者未向从业人员通报的;
(六)未按照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者未定期组织演练的;
(七)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上岗作业的。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70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2002年
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适用本法;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 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第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第七条 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第九条 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本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国务院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十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安全生产的要求,依法及时制定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并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适时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第十二条 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执业准则,接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服务。
第十三条 国家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生产安全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第十五条 国家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救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本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第十九条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
生产经营单位依照前款规定委托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
责。
第二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考核不得收费。
第二十一条 生产经
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二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第二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特种作业人员的范围由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二十五条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
第二十六条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人、设计单位应当对安全设施设计负责。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审查部门及其负责审查的人员对审查结果负责。
第二十七条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并对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验收部门及其验收人员对验收结果负责。
第二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二十九条 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应当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第三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方可投入使用。检测、检验机构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的目录由国务院负责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的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一条 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第三十二条 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审批并实施监督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十四条 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第三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第三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第三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记录在案。
第三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防护用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
第四十条 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第四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有多个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第四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抢救,并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第四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第三章 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第四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
第四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
第四十六条 从业人员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四十七条 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
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前款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四十八条 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第四十九条 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第五十条 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十一条 从业人员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接到报告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五十二条 工会有权对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进行监督,提出意见。
工会对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侵犯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要求纠正;发现生产经营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者发现事故隐患时,有权提出解决的建议,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及时研究答复;发现危及从业人员生命安全的情况时,有权向生产经营单位建议组织从业人员撤离危险场所,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立即作出处理。
工会有权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意见,并要求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章 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第五十四条 依照本法第九条规定对安全生产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以下统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需要审查批准(包括批准、核准、许可、注册、认证、颁发证照等,下同)或者验收的,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批准或者验收通过。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或者验收合格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负责行政审批的部门发现或者接到举报后应当立即予以取缔,并依法予以处理。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负责行政审批的部门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撤销原批准。
第五十五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进行审查、验收,不得收取费用;不得要求接受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品牌或者指定生产、销售单位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
第五十六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行使以下职权:
(一)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二)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三)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四)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并应当在15日内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监督检查不得影响被检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以下统称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五十八条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有效的监督执法证件;对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为其保密。
第五十九条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作出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六十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应当互相配合,实行联合检查;确需分别进行检查的,应当互通情况,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其他有关部门并形成记录备查,接受移送的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处理。
第六十一条 监察机关依照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实施监察。
第六十二条 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结果负责。
第六十三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有关安全生产的举报;受理的举报事项经调查核实后,应当形成书面材料;需要落实整改措施的,报经有关负责人签字并督促落实。
第六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
第六十五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当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十六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或者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
第六十七条 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有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义务,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
第五章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第六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第六十九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第七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第七十一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第七十二条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抢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第七十三条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和处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七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并依法予以追究外,还应当查明对安全生产的有关事项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责任,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依法调查处理。
第七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
(二)发现未依法取得批准、验收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予取缔或者不依法予以处理的;
(三)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或者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第七十八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的,在对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验收中收取费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责令退还收取的费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十九条 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对有前款违法行为的机构,撤销其相应资格。
第八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不依照本法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提供必需的资金;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本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有前款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给予撤职处分或者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依照前款规定受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五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第八十二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三)未按照本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未按照本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如实告知从业人员有关的安全生产事项的;
(四)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
第八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没有安全设施设计或者安全设施设计未按照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的;
(二)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未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的;
(三)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
(四)未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
(五)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六)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的;
(七)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八)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未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投入使用的;
(九)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的。
第八十四条 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者予以关闭,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未建立专门安全管理制度、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或者不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的;
(二)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或者未进行评估、监控,或者未制定应急预案的;
(三)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未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的。
第八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第八十七条 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生产的生产经营活动,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
第八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一)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内,或者与员工宿舍的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的;
(二)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或者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出口的。
第八十九条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该协议无效;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十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一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给予降职、撤职的处分,对逃匿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第九十二条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三条 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予以关闭;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吊销其有关证照。
第九十四条 本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由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决定;予以关闭的行政处罚由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给予拘留的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决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九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他人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拒不承担或者其负责人逃匿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人未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经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执行措施后,仍不能对受害人给予足额赔偿的,应当继续履行赔偿义务;受害人发现责任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九十六条 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危险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九十七条 本法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三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记录在案。
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适用范围 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需安全生产许可
第六条 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二)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三)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四)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
(五)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六)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七)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八)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
(九)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
(十)依法进行安全评价;(十一)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十二)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十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事故应急预案主要内容:
1、应急预案概况;
2、事故预防(危险分析、资源分析、法律法规要求);
3、准备程序(机构与职责、应急资源、教育培训与学习、互助协议);
4、应急程序(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信、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抢险与救援、危险物质控制);
5、现场恢复;
6、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事故等级和分类:
1、特别重大事故(含30人以上死亡或含100人以上重伤或含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2、重大事故(含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含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含5000万元以上1亿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3、较大事故(含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含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含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
4、重大事故(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重伤或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