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规范
山东省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保证刑罚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组织开展社区矫正执法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适用、变更社区矫正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再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条
县(市、区)司法局具体负责社区矫正执法工作。
第四条
社区矫正执法工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遵循依法规范、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力协作的原则。
第二章
交付与接收
第五条
对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核实罪犯的居住地,在向罪犯宣判时或者罪犯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以内到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报到,以及逾期报到或者不报到的后果,并及时通知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做好接收准备。
书面告知书一式三份,人民法院、监狱或者看守所留存一份,随法律文书送达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一份,发社区矫正人员一份。
第六条
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在判决、裁定生效后十日以内,向罪犯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送达法律文书,同时抄送居住地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送达刑事起诉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书面告知书、回执单等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
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人民法院应当送达或者当面移交刑事起诉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罪犯病残鉴定表、书面告知书、回执单等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监狱、看守所应当送达或者当面移交刑事起诉书(复印件)、刑事判决书(复印件)、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审批表、罪犯病残鉴定表、出监(所)鉴定表、书面告知书、回执单等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对裁定假释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送达裁定书、执行通知书、证明书(副本)、罪犯出监鉴定表、原刑事起诉书(复印件)、原刑事判决书(复印件)、原执行通知书(复印件)、书面告知书、回执单等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
第七条 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在收到法律文书后五日以内送达回执,并将法律文书复印一份送交司法所。
第八条
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对报到的社区矫正人员核实身份,办理登记手续,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发放社区矫正人员须知,告知其三日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法律文书在规定时间内未送达或者不齐全的,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先行登记,同时书面通知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五日以内送达或者补齐,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对居住地不属于本辖区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通报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并退回相关法律文书及材料。
第九条
监狱、看守所应当将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押送到居住地,与县(市、区)司法局办理交接手续,并通报其教育改造情况;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服刑地在省外、需要回省内实施社区矫正的,省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接到服刑地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书面通知后,应当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在办理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交接手续时,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通知其家属或者保证人到场。
第十条
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到县(市、区)司法局报到的,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及时组织查找,通报决定机关和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第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入矫宣告。县(市、区)司法局可以组织社区矫正人员集体入矫宣告。
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入矫宣告不公开进行。
第三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二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进行考核。
第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奖励条件或者具有处罚情形的,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依法定程序提出奖惩意见。
第十四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督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被裁定假释、宣告缓刑的社区矫正人员一般不适用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同时依法相应缩减假释、缓刑考验期限。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认罪悔罪;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及监督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教育矫正各项活动;积极参加社区服务,达到规定时间。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一)阻止他人实施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五)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突出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贡献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一)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包括同案犯)的;
(四)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五)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六)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特别突出表现的;
(七)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依据办理减刑案件有关规定,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市司法局审核同意后提请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依法作出裁定,并将裁定书及时送达居住地市司法局;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
司法行政机关减刑建议书和人民法院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减刑的,还应当抄送原批准、决定机关。
第十五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符合假释条件的,由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依据办理假释案件有关规定,提出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市司法局审核同意后提请居住地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中级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建议书和相关证明材料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依法作出裁定,并将裁定书及时送达居住地市司法局。
司法行政机关假释建议书和人民法院假释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原批准、决定机关。第十六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司法所向县(市、区)司法局提出给予警告处罚建议,并附有关证明材料;县(市、区)司法局审核后出具书面决定: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十五天以内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第十七条
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市、区)司法局向居住地同级公安机关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公安机关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七日以内作出处理意见,并将处理结果及时书面通知县(市、区)司法局: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较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十五天、不满一个月的;
(三)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县(市、区)司法局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以及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十八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依法作出裁定,并将裁定书及时送达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和人民法院裁定书同时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十九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批准、决定机关应当自收到建议书之日起十五日以内依法作出决定,并将决定书及时送达县(市、区)司法局: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收监执行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第二十条
县(市、区)司法局提请收监执行的卷宗应当包括:撤销缓刑、假释或者收监执行建议书,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审核表,历次受惩处的法律文书,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者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的证明材料,社区矫正人员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复印件),其它相关材料。
第二十一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脱逃的,脱逃的期间不计入执行刑期。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在收监执行建议书中说明情况,并附相关证明材料。对于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民法院在决定收监的同时,应当确定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具体时间;对于监狱管理机关或者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被收监后,所在监狱或者看守所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不计入执行刑期的建议书,由人民法院审核裁定。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社区矫正人员采取刑事拘留、强制隔离戒毒、治安管理处罚、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等措施后,应当在五日以内向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书面通报情况。
第二十三条
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限内再犯罪或者被发现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由审判新罪的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并在判决书生效起十日以内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
第二十四条
对收监执行的罪犯按照下列规定办理交付手续:
(一)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决定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二)监狱管理机关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三)公安机关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被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在逃的,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负责追捕。
第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决定对社区矫正人员不予减刑、假释或者收监执行的,应当以决定书的形式将案卷退回司法行政机关,并在决定书中说明理由。
第四章 解除矫正与终止矫正
第二十六条
社区矫正期满前三十日以内,司法所应当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写出个人总结,根据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提出安置帮教建议。
第二十七条
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并向安置帮教工作部门转交材料;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解除宣告不公开进行。第二十八条
县(市、区)司法局应当在社区矫正人员解除矫正之日起十日以内,将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送达批准、决定机关,同时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第二十九条
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应当终止社区矫正,同时在执行档案中注明终止矫正的原因、时间,并附相关材料。
县(市、区)司法局应当自社区矫正人员死亡之日起十日以内将社区矫正人员死亡通知书送达批准、决定机关,并通报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规范中所称的“居住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社区矫正人员在居住地有固定居所且能够连续居住一年以上;
(二)社区矫正人员在居住地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根据上述标准不能确定居住地的,社区矫正人员户籍地视为居住地。
第三十一条
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建立社区矫正人员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共享。
第三十二条
本规范由省司法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规范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
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细则(试行)
日期:2007-09-10
查看次数: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矫正工作,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 《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山东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共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井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三条 社区矫正工作要坚持 “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社会参与、维护稳定”的原则,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教育矫正质量,确保刑罚约有效执行。
第四条 相关部门对社区矫正工作要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
第二章 矫正对象的接收
第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其居住地司法所接收;户籍所在
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居住地 司法所开展矫正工作。
第六条 社区矫正对象主要也括下列五种服刑人员:(一)被判处管制的;(二)被宣告缓刑的;(三)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四)被裁定假释的;(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第七条 人民法院对罪犯判处管制、单独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宣告缓刑的,应当在判决生效后4日内,将下列材料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一)刑事判决书;(二)执行通知书;"(三)结案登记表。
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应在3日内将上述材料分别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第八条 人民法院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决定暂 子监外执行的,应当在作出决定后4日内,将下列材料送达罪犯 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一)刑事判决书;(二)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三)结案登记表;(四)罪犯病残鉴定表。
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应在3日内将上述材料分别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第九条 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决定对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看守所或拘役所应当在接到决定后己日内,将罪犯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将下列材料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 :(一)刑事判决书;(二)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三)罪犯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四)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五)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具保书;(六)罪犯病残鉴定表;(七)罪犯出监(所)鉴定表。
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应在3日内将上述材料分别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第十条 人民法院对罪犯裁定假释的,监狱应当在假释裁定生效后4日内,将假释裁定书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获公安机关,将下列材料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刑事判决书;(二)假释裁定书;(三)罪犯结案登记表;(四)罪犯出监鉴定表。
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应在3日内,将上述材料分别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第十一条 监狱、看守所或拘役所对罪犯的主刑执行完毕,仍需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刑罚的,应当在主刑期届满后4日内,将刑事裁定书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将下列材料寄送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刑事裁定书;(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
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后,应在3日内,将上述材料分别送达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 第十二条 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应当在接到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送达的法律文书及有关材料后4日内,填写送达回执,加盖印章,分别送达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将收到的回执于3日内送达相关的人民法院、监狱和英萝以上公安机关。
第十三条 人民法院、监狱、公安机关应在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决定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及减刑工作中,责令罪犯在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生效后7日内,到共居住地的司法所报到。原已在社会服刑的矫正对象,由公安派出所将其相关材料复印件移交司法所。
第十四条 司法所应在罪犯报到时为其办理登记手续,并向其告之应遵守的法律规定、规章制度,发放《社区矫正对象行为规范》。罪犯在报到时要如实向司法所汇报个人及家庭情况,并写出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罪犯自登记之日起为社区矫正对象。如主要法律文书不全,可暂不列为矫正对象。
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应对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罪犯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脱管失控。
第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应根据刑罚执行的程序,对人民法院有关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裁定实行监督;对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的呈报假释和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及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监督,以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实施。
第三章 矫正工作
第一节 制定矫正个案
第十六条 司法所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看守所或拘役所送达的各类法律文书及有关材料后,应及时召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研究对矫正对象的矫正方案,并建立矫正个案。第十七条 司法所应指定专人为矫正个案责任人。矫正个案责任人负责对矫正个案的组织和落实,具体做好以下工作:(一)查阅刑事判决书、假释裁定书、罪犯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罪犯出监(所)鉴定表、结案登记表、罪犯病残鉴定表及其它相关法律文书和材料;(二)通知矫正对象在指定时间、地点接受谈话询问,并做好谈话记录;(三)邀请心理矫正社会志愿者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测试、评估并提出矫正建议;(四)走访矫正对象在服刑前的邻居、同学、同事及其近亲属,了解其成长经历、社会交往及生活习惯等情况。第十八条 矫正责任人应针对矫正对象的情况和特点,提出矫正意见和矫正措施,经司法所长同意后填写《矫正个案书》。
第十九条 《矫正个案书》包括以下内容:(一)矫正对象的自然情况、简历、犯罪与刑罚情况、社区矫正种类和期限、身体健康状况、居住地址;(二)家庭主要成员情况;(三)心理测试及矫正建议;(四)矫正措施;(五)考核鉴定;(六)解除矫正意见;(七)宣布解除矫正情况。
第二十条 对患有精神病和年老、病残、生活不能自理的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可以不建立矫正个案,但要建立档案。
第二节 矫正对象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社区矫正组织应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等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对矫正对象进行管理。
第二十二条 公安机关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工作,认真遵守有关法律程序,严格履行刑罚执行职责。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矫正对象,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矫正对象,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四条 司法所要与矫正对象的配偶或直系亲属签订协助监督管理协议。矫正对象没有配偶或直系亲属的,可与其所在单位、居住地居(村)民委员会或有能力并愿意协助监督管理和教育的近亲属签订协助监督管理协议。协助监督管理责任人应积极配合司法所做好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工作。
第二十五条 司法所要责令矫正对象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组织制定的管理制度,实施分类管理,坚持日常管理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将矫正对象的行为规范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秩序,确保非监禁刑罚约有效执行。
第二十六条 社区矫正组织应依据法律规定及省里制定的有关制度,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报到、监护、外出、迁居、请销假、会客、公示、申诉、奖惩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制度。
第二十七条 司法所要建立社区矫正对象档案,一人一档,专人管理。档案内容包括矫正对象的判决书、裁定书和执行通知书、矫正个案书、情况登记表、协助监督管理协议书、思想汇报、奖惩情况及其他相关材料。公安派出所应保留未纳入矫正对象的服刑人员档案并同时建立矫正对象档案,其入档材料和保存年限仍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被管制、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和缓刑的矫正对象,离开所居住的市、县(市、区)或者迁居,需事先经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同意并报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第二十九条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矫正对象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第三节 矫正对象的教育
第三十条 社区矫正组织要针对矫正对象的特点,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建立相应的学习教育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教育计划,并抓好组织和落实工作。
第三十一条 对矫正对象的教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文化教育、政策形势教育、认罪服法教育、法律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劳动教育等。
第三十二条 对矫正对象的教育可采取集体教育、个别谈话教育、走访回访教育、亲属规劝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邀请有关人员作报告、组织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志愿者帮教等多种方法和形式进行。其中,集体教育、组织听报告或参加社会活动,每半年不少于3次(12课时)。
第三十三条 对矫正对象的教育要体现个性化、人性化、亲情化,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三十四条 要通过教育,使矫正对象认罪服法,改变不良心理和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思想上、行为上都能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期满后顺利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第三十五条 社区要提供相对固定的学习教育场所和设施。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读书教育基地。
第四节 矫正对象的公益劳动
第三十六条 司法所要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定期参加社区公益劳动。
第三十七条 社区公益劳动要按照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便于监督检查的原则设置,如打扫公共卫生、植树造林、保洁绿化、敬老助残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在敬老院、公园、烈士陵园、荚萝扎董村等地建立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基地。
第三十八条 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每月参加社区公益劳动一般不得少于10小时。
第五节 矫正对象的考核与奖惩
第三十九条 社区矫正组织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山东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暂行办法》的规定,建立对矫正对象的计分考核制度。司法所要设专人负责日常考核、台帐管理及数据统计、上报等工作。
第四十条 对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要坚持照章考核、依法依制奖惩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准确及时的原则;奖惩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十一条 要根据矫正对象遵纪守法、思想改造、参加学习和公益劳动、工作等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并存入矫正对象档案。
第四十二条 对矫正对象的奖励包括表扬,物质奖励、减刑;惩罚包括警告处分、治安处罚、收监(所)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
第四十三条 表扬、物质奖励及警告由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奖惩审批表》,报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查批准。减刑的主要对象是被判处管制的服刑人员,由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提出减刑建议,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审查同意后,报请所在地中级以上人民法院审核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在监外执行条件消失后,余刑一年以下的,如符合法律规定的减刑条件,可在收监(所)时由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提出减刑建议,报 安机关审查后,提请人民法院裁定。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服刑人员,除有特殊情况,一般不适用减刑。
第四十四条 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服刑人员在考验期限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公安机关应及时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并通知原判决人民法院。
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在监外执行期间又犯新罪,需要收监(所)执行的,由当地公安机关直接通知其所在监(所)收回;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原执行机关。被剥夺政治权利、管制、宣告缓刑和假释的服刑人员在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由犯罪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第四十五条 被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在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法规或其他相关规定,造成不良影响,但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公安机关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撤销缓刑、假释和收监(所)执行由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将撤销缓刑、假释意见和收监(所)意见及有关材料报县级公安机关,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报原判决人民法院裁定并通知原关押监(所)收回执行。治安处罚由服刑人员居住地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因年老、精神病、身体残疾而不能自理及患严重疾病的矫正对象经司法所批准,可不参加考核。
第六节 矫正对象的社会保障
第四十七条 社区矫正对象有劳动能力的,应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矫正对象原工作单位愿意接收的,可以在原单位工作;有能力自谋职业的,可以在报告司法所后自谋职业;没有自谋职业能力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培训机会并指导就业。
第四十八条 凡符合低保条件的,经民政部门审核后,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规定享受低保待遇。司法所负责向民政部门提供有关情况。
第四十九条 社区矫正组织要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尽可能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在就业和生活中存在的特殊问题或困难。
第五十条 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人民法院宣告缓刑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七节 社区矫正的监督
第五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要根据刑罚执行监督程序,对社区矫正执法活动实行监督,以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实施。
第五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要将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提出纠正意见,或通报有关社区矫正组织纠正。
第五十三条 社区矫正对象的刑罚执行、变更及司法奖惩,由矫正对象居住地的县级人民检察院实施监督。
第四章 社区矫正的解除
第五十四条 被判处管制、单处或并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服 刑人员执行期满,且未重新犯罪的,在其执行期满前30日,由 其写出自我总结,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由公安派出所通知本人,并 向其所在单位或者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管制或者恢复政治权利。
第五十五条 被宣告缓刑的服刑人员考验期满,且未重新犯罪的,由其写出自我总结,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由公安派出所向本人宣布考验期满,井通报原判决的人民法院。
第五十六条 保外就医人员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且 刑期未满的,由其写出自我总结,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做出病情等鉴定,并同原批准机关联系,予以收监(所)。
第五十七条 被裁定假释的服刑人员考验期满,且未重新犯罪的,由其写出自我总结,公安派出所会同司法所出具书面鉴定材料,报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备案;由公安派出所向本人宣布原判刑罚执行完毕,并通报原裁定人民法院和原执行机关及共亲属、原工作单位。
第五十八条 在公安派出所向服刑人员宣布解除管制或者恢复政治权利、缓刑和假释考验期满的同时,由司法所宣布解除社区矫正。
第五十九条 社区矫正对象因重新违法犯罪被依法惩处的,或严重违规被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所)执行的,自收监(所)或羁押之日起,自然解除社区矫正。第六十条 社区矫正对象正常死亡的,由相关医院出具死亡证明。对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死亡的,公安派出所要将死亡情况于7日内书面通知原关押单位,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办理。
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自然解除社区矫正。
第六十一条 恢复对象依法解除监督考察和社区矫正期满后,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在5日内,分别向矫正对象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公安派出所和安置帮教工作站(司法所)送达《解除监督考察和社区矫正通知书》等相关材料;街道,(乡镇)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解除监督考察和社区矫正时,及时发给其由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盖章的《解除监督考察和社区矫正证明书》。矫正对象应在解除监督考察和社区矫正期满后7日内,到居住地安置帮教工作站(司法所)报到,由街道(乡镇)安置帮教工作站(司法所)接茬进行安置帮教工作。
第五章 附则
第六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山东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六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山东省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工作规范(暂行)
山东省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工作规范(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是指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以下简称委托机关)的委托,调查评估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对其所居住社区的影响,为依法适用社区矫正提供参考的活动。
第三条 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全面调查,客观公正评估。
第四条 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实施调查评估工作。
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参考调查评估结果,依法作出适用或者不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决、裁定、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调查评估工作实施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协助司法行政机关开展调查评估工作。第五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调查评估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章 调查评估对象及内容
第六条 对于下列情形,委托机关可以委托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一)人民检察院拟对犯罪嫌疑人提出可能适用社区矫正量刑建议的;
(二)人民法院拟对被告人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
(三)人民法院拟对被告人适用禁止令的;
(四)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拟对被告人、罪犯决定或者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的,患严重疾病、短期内有死亡危险的除外。
公安机关、监狱拟对罪犯提请假释的,应当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第七条 开展调查评估工作,可以走访以下单位和个人:
(一)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家庭及成员;
(二)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及村(居)民;
(三)工作单位(就读学校)及同事(同学);
(四)居住地公安派出所;
(五)受害人或者其亲属;
(六)其他单位和个人。
第八条 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开展调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基本情况。姓名、身份证号、年龄、职业、单位、受教育程度等;
(二)家庭情况。固定居所、婚姻及经济状况,与家庭成员融洽度,家庭是否有重大变故等;
(三)个性特点。身体健康状况和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
(四)犯罪以前表现。工作生活、社会交往、遵纪守法情况,与邻里相处是否融洽,是否有不良行为恶习等;
(五)犯罪行为评价。工作单位(就读学校)、村(居)、家庭及村(居)民、同事(同学)等对其犯罪行为的态度,受害人或者其亲属态度,受害人无从查找的除外;
(六)监管条件评价。工作单位(就读学校)、村(居)及家庭等对其管束能力;
(七)其他需要调查评估的事项。
第三章 调查评估程序及方式
第九条 委托机关应当核实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居住地,向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送《调查评估委托函》,并附带下列材料:
(一)人民法院委托时,应当附带起诉书或者自诉状复印件;
(二)人民检察院委托时,应当附带起诉意见书复印件;
(三)公安机关、监狱委托时,应当附带原刑事判决书和最后一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服刑期间表现等。
《调查评估委托函》应当注明委托机关地址及联系人、联系方式,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及受害人居住地址、家庭成员、联系方式等。
第十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调查评估委托函》及附带材料后,应当及时核实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居住地,制作《调查评估通知书》,启动调查评估程序。发现居住地不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委托机关,退回委托材料,并附书面说明。
第十一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调查评估委托函》及附带材料之日起十日以内,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意见书》。遇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时限的,应当告知委托机关。
委托机关要求补充调查的,应当在三日以内完成。第十二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两名以上人员负责调查工作,其中至少有一名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跨乡镇指派调查时,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居住地司法所应当积极协助配合。
第十三条 调查人员应当向被走访的单位、个人出示工作证件、调查评估委托函等,告知相关调查内容及回避、保密等事项。有关单位、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四条 调查人员可以采取查阅、调取有关资料,走访相关单位和人员,召开座谈会以及个别约谈等方式开展调查。
第十五条 调查人员应当现场制作调查笔录,经被调查人核实无误后签字确认;被调查人拒绝签字的,应当在笔录中注明。向单位收集调取的书面材料,应当由提供单位确认无误后盖章。必要时,调查过程可以录音、录像。
第十六条 调查人员应当根据调查情况,如实填写《调查评估表》,围绕是否具有再犯罪危险性、是否可以实现有效监管等要件,评估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对所居住社区有无不良影响及不良影响的程度,连同调查笔录等有关材料,一并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第十七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认真审核调查材料,组织人员集体评议其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制作《调查评估意见书》。必要时,可征求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
第十八条 同一调查对象,未发生可能影响调查评估结果情形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作出的调查评估意见六个月以内有效。第十九条 委托机关在调查评估时限内,未收到《调查评估意见书》,一般不得提前作出判决、裁定、决定;特殊情况需要作出的,应当告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在判决、裁定、决定作出后七日内,委托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调查评估意见采信情况。不予采信的,应当说明原因。
第二十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档案。对被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应当将其调查评估档案归入执行档案。
第四章
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
第二十一条 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进行调查评估,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二条 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进行调查评估应当遵循教育挽救为主、惩罚改造为辅,专门机关、社会力量相协调的原则。
第二十三条 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进行矫正调查评估可以邀请共青团、妇联、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等部门参加。
第二十四条 对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进行调查评估,应当依法保护涉案未成年人的名誉和隐私。
第五章
调查评估工作纪律及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委托机关应当派员或者采取邮政特快专递等方式送达委托函等材料,不得由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及其亲属、诉讼代理人等利害关系人转交。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不得接收委托机关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转递的委托调查函等材料。第二十六条 委托机关和被委托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向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及其亲属、诉讼代理人等利害关系人透露拟判决、裁定、决定及调查评估的意见等,对调查涉及的有关内容、个人隐私等,应当保密。
第二十七条 调查评估人员与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或者走访对象有亲属关系、利害关系及其他关系,可能影响调查结果真实性、公正性的,应当回避。
回避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决定。
第二十八条 调查评估人员不得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及其亲属、诉讼代理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等,不得接受其吃请、馈赠或者其他消费活动。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条等有关规定,弄虚作假、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依纪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省司法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此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四篇: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
附件一
社区矫正执法文书格式目录与样本
1、调查评估意见书
2、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信息表
3、社区矫正人员报到情况通知单
4、社区矫正宣告书
5、社区矫正责任书
6、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特定区域(场所)审批表
7、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居住地变更)审批表
8、违反社区矫正规定警告决定书
9、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审批表
10、治安管理处罚建议书
11、撤销缓刑建议书
12、撤销假释建议书
13、收监执行建议书
14、社区矫正人员减刑建议书
15、提请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收监执行、减刑审核表
16、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17、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书
18、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
19、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
20、社区矫正人员死亡通知书
第五篇:社区矫正执法标准(初稿)
社区矫正执法标准(初稿)
临港分局、翠屏区、南溪区、长宁县、江安县、兴文县、珙县司法局:
我局受司法部委托,组织编写社区矫正执法标准,市局专门成立了编写小组。现将编写小组编写的执法标准初稿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讨论,提出修改意见。请务必于7月18日下午4点以前,将修改稿电子文档报市局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科。联系人:李益,电话8230631。
宜宾市司法局 2012年7月16日
社区矫正执法标准
目录
第一节执法主体资格 第二节执法流程 2-1.调查评估 2-2.接收 2-3.监督考察 2-4.警戒具 2-5.考核评估 2-6.奖惩
2-7.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2-8.解除矫正
2-9.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特别规定 2-10.安置帮教 2-11.保障措施 第三节 责任追究
第四节 执法依据名称目录
第一节 执法主体资格 1-1 执法主体
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活动,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统一着警服、授警衔,司法所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警察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1-2 辅助人员
1、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及警察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2、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及警察进行社区矫正。
3、辅助人员不得享有社区矫正执法权。第二节 执法流程 2-1 调查评估 2-1-1 接受委托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接受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的委托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对其所居住社区影响进行社会调查。
2-1-2 调查人员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接到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的委托函件后,应指定不少于二名工作人员开展调查,其中至少一名调查人员为警察。调查人员应当遵守各项工作纪律,执行回避制度。司法工作人员应当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守工作秘密,保护当事人隐私。
2-1-3 调查内容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制作调查笔录。
2-1-4 出具评估意见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在自收到委托函件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委托机关提交调查评估意见。在特殊情况下,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调查时间可以延长一至四日。
2-2 接收
2-2-1 查验法律文书
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查验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确保法律文书齐全、合法有效。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2-2-2 报到
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责令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2、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
3、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罪犯服刑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回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地的省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4、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应当及时向社区矫正人员宣告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矫正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等有关事项。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警察)主持,矫正小组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到场,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5、司法所应当向社区矫正人员宣布,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部制定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
(2)定期向矫正小组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司法行政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5)遵守司法行政机关制定的具体监督管理措施。
2-3监督考察 2-3-1建立矫正小组
1、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警察)担任组长,成员由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相关人员组成。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2、司法所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根据小组成员所在单位和身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项矫正措施落实。
2-3-2制定矫正个案
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制定矫正方案,在对社区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矫正方案的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
2-3-3建立档案
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
2、司法所应当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包括司法所和矫正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相关材料等。同时留存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副本。
2-3-4报告制度
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2、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县级以上医院病情复查情况。
3、司法所及警察应当将社区矫正人员的报告记录在案。2-3-5禁止令
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2-3-6迁居制度
1、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区、旗)。
2、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3、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
4、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
5、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有关法律文书应当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2-3-7会客制度 社区矫正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或会见境外人士前,必须由其本人申请,监护人、村(居)委会出具证明,司法所审核后出具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会见应在指定地点进行。
2-3-8学习制度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司法所及警察召集并指定授课人。
2-3-9公益劳动制度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社区服务时由司法所及警察监督。
2-3-10心理矫治
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等具体情况,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提高其适应社会能力。
2-3-11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
2-3-12情况信息搜集
1、司法所及警察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手机定位)、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及警察应当及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
2、司法所及警察应当定期到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
3、对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及警察应当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并根据需要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4、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追查。
2-4警戒具 2-4-1配发
警戒具是指社区矫正人民警察按照规定装备的警棍、手铐等警用器械,主要是制止和防范罪犯危险行为的发生。警戒具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配发,警棍由司法所统一保管。2-4-2警戒具使用条件
1、社区矫正人员遇有下列情形,经警告无效时,可以使用警棍:
(1)正在实施违法犯罪的;
(2)以暴力方法抗拒或阻碍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3)袭击警察的。
2、社区矫正人员遇有下列情形,可以使用手铐:(1)有脱管行为的;(2)有使用暴力行为的;(3)正在押解途中的;
(4)有其他危险行为需要采取防范措施的。2-4-3警戒具使用的审批程序
1、对社区矫正人员使用戒具,应当经县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后方可使用。遇有脱逃或行凶等紧急情况时,可先戴戒具,后按上述程序补办呈批手续。
2、警戒具使用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度,当使用情形消失时,应立即停止使用。
2-5考核评估
1、司法所应当及时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定期对其接受矫正的表现进行考核,实行“周记载、月小结、季评议”的考核制度,日常考核以奖、扣分形式予以量化。司法所应建立矫正对象个人考核台帐,对矫正对象考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2、根据考核结果,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分类管理。管理级别分为 三级,即宽管、普管、严管。不同等级的,在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实行不同处遇。
2-6奖惩 2-6-1警告
1、发现矫正人员有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情形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派员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提出处理意见。
2、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1)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2)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3)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4)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5)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6)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2-6-2提请治安管理处罚 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司法所及警察应当及时调查核实情况,收集有关证明材料,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2-6-3建议撤销缓刑、假释
1、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1)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2)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3)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4)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5)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2、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2-6-4暂予监外执行收监
1、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1)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2)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3)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4)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5)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6)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7)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8)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2、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2-6-5收监执行
1、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2、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监狱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2-6-6减刑
1、社区矫正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地(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2、司法行政机关减刑建议书和人民法院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2-7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司法行政机关发现社区矫正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应当启动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应当立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2-8解除矫正 2-8-1期满鉴定
社区矫正期满前一个月,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作出个人总结,司法所应当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2-8-2宣告
1、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司法所警察主持,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
2、司法所应当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不同情况,通知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群众代表、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社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参加宣告。
3、宣告事项应当包括: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4、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向社区矫正人员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并书面通知决定机关,同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5、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刑期届满的,由监狱、看守所依法为其办理刑满释放手续。
2-8-3矫正终止
1、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社区矫正终止。
2、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死亡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书面通知批准、决定机关,并通报县级人民检察院。
2-9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特别规定
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1)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2)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
(3)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
(4)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5)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6)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7)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
(8)采取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
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社区矫正人员,适用前款规定。2-10 安置帮教
社区矫正人员社区矫正期满的,司法所及警察应当告知其安置帮教有关规定,与安置帮教工作部门妥善做好交接,并转交有关材料。
2-11保障机制
1、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制度,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
2、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建立社区矫正人员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动态数据共享。
3、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4、司法工作人员(警察)应当认真听取和妥善处理社区矫正人员反映的问题,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5、接到人民检察院认为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执法活动有违法情况的通知后,交付执行机关和执行机关应当及时纠正、整改,并将有关情况告知人民检察院。
6、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机构,配备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节 责任追究
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司法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节 执法依据名称目录 4-1 专门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
4、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