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和谐校园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 和谐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核心。和谐即美,它是一笔可供开发的精神财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和谐去寻求一种秩序,使学校与社会、家庭达成默契,形成合力,真正发挥出“育人”的整体效应。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在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之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教职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体可感,具有可操作性,易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被全体教师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北大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影响着所有进入北大的人,历经百年不衰,与时俱进。
胡锦涛书记提出的“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合乎民心,顺应民意,对于我校加强师德师风、校风、班风建设,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教育,深刻理解“八荣八耻”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要加强道德实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落到每位师生的行动中,做到知行结合。我校明确了“提高认识、营造氛围、统筹安排、立足实际、贴近学生、遵循规律、率先垂范、形成合力、体验践行、注重实效”的20字工作思路。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开展主题学习
1、召开班主任会议和全体教职工会议,教职工人手一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资料,认真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内容,组织集体沙龙,开展“荣辱在我心中”主题研讨,让每位教师明确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并结合师德师风教育,重温县局“师德禁令”,组织教职工撰写学习心得,让学习成为大家的内在需求。
2、各班主任深入细致地种好“试验田”,各班主任在自身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学习园地等班级宣传阵地做好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晨会、班队会,阅读指导课时间让学生熟记“八荣八耻”内容,探讨“八荣八耻”的深远意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以“八荣八耻”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学生养成教育。
3、拓宽教育的渠道,采取“亲子互动”的形式,邀请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主题活动,与孩子一起聊聊什么是热爱祖国,什么是危害祖国,将抽象的道理用浅显的事例阐述,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加强舆论宣传
我校将充分发挥广播、校园电视、网络、画廊等宣传阵地作用,营造浓烈氛围,并拿出重要版面,开辟专题专栏,运用表扬和批评相结合,大力宣传师生员工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批评不良现象和不文明的行为,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进行对比宣传,使“八荣八耻”宣传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组织一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宣讲内容的全校性演讲比赛,把宣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促进全面发展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建设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活动,才能使“八荣八耻”教育富有实效,抓出成效。
(一)参加爱国主义基地教育。我校每年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到建阳陆秀夫故居,庆丰乔冠华故居等爱国主义基地参观,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增长知识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觉悟得到提高。(二)开展社区综合实践活动。我校将定期组织学生在兴建西路,向阳西路担当义务小交警,了解交通法规,维持交通秩序,锻炼个人能力,还将不定期深入到敬老院批扫卫生、送礼品、送节目慰问,给老人送去社会主义温暖与祝福。
(三)开展“传承华夏文明”书画系列赛,我校将利用自身书法优势,引导全体学生举办“八荣八耻”书法绘画展、手抄报、征文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同时每人参与制作精美卡片,让“八荣八耻”在学生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人人争做“少年君子”。
(四)开展“唱童谣、知荣辱,共建和谐新校园”活动。为了不让“八荣八耻”停留在口头上,学校将以低中高年级为单位,组织孩子们分别编写课堂常规、校园文明童谣,把“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和小学生身边的一些小事联系在一起,自己创作的童谣,学生们容易接受并付诸行动。
(五)开展“文明礼仪我先行”“小手牵大手,文明一起走”“我心中的荣与辱”“说说身边的不文明行为”主题班队活动,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进一步深化认识,牢记于心,从而扎根开花。
四、弘扬模范典型
我们将及时发现、挖掘,弘扬学生在“热爱祖国、尊重人民、崇尚科学、辛勤荣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八个方面突出的人和事,通过校园广播网络及时表扬,以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从而起到表扬一个,带动一批的作用。
五、创新手段或载体
我校将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不搞“走过场”,活动载体不断创新,形式进一步细化,内容更为完善、丰富、探索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手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形成长效机制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保持长效性必须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开展“八荣八耻”活动与小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二是把开展“八荣八耻”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三是把“八荣八耻”活动与《守则》《规范》相结合;四是把开展“八荣八耻”活动与行为养成教育相结合。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努力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继承和发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开辟新途径。
第二篇: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和谐校园
以往的道德教化实践表明,道德教育者的空洞说教与自身行为的巨大反差,会使道德教化的效果大大下降,甚至产生反作用。对大学生一生道德选择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什么书本上的原则,更主要的是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榜样效应对其内心世界引发的强烈震撼。要构建和谐校园,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教书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任何一个老师,不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堂下,也不论讲授的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角色。现代大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为人师”,更要“身正为范”;既要有高深的学术水平,还要有高尚的品格。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们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才是最为广泛、深刻和持久的。
二是要坚持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
三是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当代大学生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维敏捷。这就要求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探索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成长的规律,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势利导,因人施教,与学生平等交流,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要借助校园网等现代传媒,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
四是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大学生处在思想成长阶段,经常会遇到一些现实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对他们的教育,既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又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特困生资助等工作。要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把学生看作亲人,用优质的服务来实现“服务育人”的要求。
五是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建立起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体教职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和教学评估体系。要重视“管理育人”,牢记“严是爱、松是害”的古训,用科学和严格的管理,规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促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六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爱国主义基地教育、课外实验实践基地教育和主题夏令营活动,以及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要对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进,努力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篇: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的德育工作机制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构建和谐的德育工作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概括精辟,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结合我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的德育工作机制,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一、提高认识,建立教师经常性学习的机制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最为关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只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教师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力军,是全面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力推动者之
一,教师对“八荣八耻”内涵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荣辱观进入到德育课堂的实际效果。因而必须建立教师学习的长效机制,让教师队伍率先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讨论与交流等形式,深入研讨与全面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领会与吃透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深刻体会提高自身道德素质,才能有效地将“八荣八耻”作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才能使德育工作实效与时俱进。
二、把握重点,建立分层施教的机制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件大事,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但众所周知,青少年正处在身心成长的时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重要时期。他们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理想,什么样的道德习惯,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不但决定着他们的一生,也决定着我们这个国家、社会、民族的未来。所以,青少年、儿童是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点对象之一,而学校又是培养青少年的主阵地,德育工作又是学校工作之首,因此,当务之急学校要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如贴标语、出版报、编歌谣、演讲等,广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把“八荣八耻”转化为自觉行为,更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建立分层施教的德育机制。我校就提出了低年级学生注意抓好“爱班级、爱同学、爱父母、敬老师、也爱小动物”的教育;中年级学生注意抓好“爱学校、爱集体、懂礼貌、讲文明、护环境”的教育;高年级学生抓好“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爱地球”的教育,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其原则是:口号少喊、形式要多、要实、方法要活。让社会主义荣辱观贴近学生生活,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从小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营造氛围,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机制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针。为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营造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浓厚氛围,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就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德育这一作为培养少年一代的灵魂工程,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方法需要扬弃和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我们,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机制,一起动员、协同作战,使德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其着力点应该放在以下几点:
(1)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得各种社会信息的交流愈来愈多,家庭
和社会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越来越大。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新形势对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德育工作的指导要求。
(2)建立完善德育工作常设机构,形成少年儿童教育工作网络。真正把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使德育工作切实组织化、制度化、持久化。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网络。要切实搞好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动员全社会大力配合,形成良好的态势,必须把学校、家庭、社会连为一体,才能取得最佳收效。
(4)要从整体上考虑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努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唤起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第四篇: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作为大学生如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任何价值观念都根植于社会实践尤其是现实生活之中。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和变化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在大学生身上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少数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特别是随着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的明显增强,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多个层次和多元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国家层面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意识形态应当是共同的、一元的。尤其是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上,更要从指导思想的高度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统领和引导,必须确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借以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应该学习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指导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我们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要注意处理好多样性与选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一,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
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
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大学生如何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实践。
我认为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备二个重要心理素质和条件:
(一)获得荣誉靠实干和奉献
达芬奇曾说过:“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荣誉不知大多少倍,古今多少帝王公侯,可是都没有在我们记忆里留下一丝痕迹,就因为他们只想用庄园和财富留给后世,岂不见多少人在钱财上一贫如洗,但在美德上却是豪富呢?读了达芬奇的话后,我想,荣誉是不能靠金钱、地位和权力获得的,要取得真正的荣誉必须靠实干加上贡献。并且要尽力追求道德上的荣誉。
但取得荣誉的方法因人不同而不同。有的是以金钱取得,叫金钱荣誉观、有的以权力取得,叫权力荣誉观;关系取得叫做关系荣誉观;有的靠实干加贡献取得荣誉,叫做真正荣誉观。
我们的大学生和教师,是社会的比较优秀人才,有成为伟人,获得荣誉的能力和优势,我们应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努力担负着社会责任,要甘于吃苦,甘于吃亏,多做贡献,这样才能获得社会高度肯定和评价,这样的荣誉才是永恒的我们要做自己发光的金子,事实说明,荣誉只能靠自己的实干和贡献争取。面对荣誉,我们要想这个荣誉是否做出来的?在这个荣誉里,我们贡献是什么?是名大小?要实事求是,获得安心合理,不能图有虚名。
(二)要不耻辱必须抛弃虚荣心
浮名浮利浓于酒,醉得人心死不休”金钱和名利是最令人陶醉的毒品。现在,有的青少年好逸恶劳、偷窃、吸毒、赌博等,成人社会的一些不道德现象也开始向青少年漫延,这就是上帝向人们发出警告。
总之我们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上看,“实干奉献”和“抛弃虚荣心”确定两个重要条件。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然是现代社会道德准则,我们就要拿“八荣八耻”来衡量我们的言行和一切工作,符合的就坚持实践,不符合的就不能去做。实质不是一个做什么人?怎么样做人?怎样做好人的问题。一个人从人生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荣誉与耻辱,你是做八荣之人,还是当八耻之徒,人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有一首民歌唱得好,“地要自己翻,苗要亲手裁,没有汗水洒,那有丰收来。”荣誉是靠自己的实干和奉献才能取得的,耻辱是因为虚荣心造成的。可见,实干、奉献与抛弃虚荣心,对于我们大学生师生实践社会主义荣誉观是多么重要啊 值观学习教育的“先行军”。
第五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姓名:刘北罡班级:机电0906班学号:1010209608
指导老师:郭新华
【摘 要】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作长期而艰辛的探索。需要我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构建良好的教风、学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立科学严格与人文关怀和谐统一的管理制度,建设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和谐校园;构建;策略;意义;和谐校园文化;科学发展观。
一、和谐校园的含义:
所谓和谐校园,应该是指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首先,和谐校园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之上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织部分。党中央和国务院不久前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英明决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全面协调的社会。其次,和谐校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再次,和谐校园是和谐发展的。所谓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心里之间的和谐。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新时期执政规律的新把握,反映了党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对增强党的执政能力途径的新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①校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前沿阵地。所谓和谐校园,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学生间、师生关系和谐,它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成才目标实现主体和谐,创新以人为本的成才模式实现管理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实现校园环境和谐,这三个和谐的复合效应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灵魂。和谐校园是人文教育的纽带、根本。每个成员都是这个和谐关系中的主体,他们之间人际关
系的性质决定着学校人文精神的塑造。人际间真诚的爱和沟通,将引领大家崇尚自然、崇尚纯洁。校园内的一言一行都彰显着这样的人文精神,体验真、善、美,在体验中感悟真理、真情,让教育触动心灵、滋润心灵。在和谐的氛围中,激发个体的自我意识,激励他们充分地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这是教育者实施绿色、和谐教育的共同愿望。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现代意义的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相处融洽,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2.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学校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构建和谐校园,可以使在学校学习、工
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进而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学习、工作,干事业、求发展,进而促使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教科研秩序呈现出一种平稳、持续、连贯的运行态势,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与不断发展。
3.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学校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校园内人际关系和谐,就能使学校每个
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就能不断增强校园的创造活力,推动学校的前进与发展。
4.构建和谐校园是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教育事业就一个地区来说,只
有推进构建和谐校园,坚持以人为本,亲和互助,才能让每一层次的学校,无论大小,都呈现出和谐发展的态势,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5.构建和谐校园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自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全党
全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分别结合自身的实际落实党的这一决策,我院也不例外。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②他的这个讲话是就全国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单位、一个学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也容不尽相同,但精神实质是不变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要求我们从人的需求与利益出发考虑发展问题,“人”(包括一切参与者)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尊重多数人利益的同时不忽视少数;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让人民过得更好而发展,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发展要克服片面性,边发展边解决问题和矛盾;发展的过程应该平稳踏实,尽量避免大的波折;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吃子孙饭;注意发展的连续性和永续性,争取代代荣昌。
长期以来,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差距、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在学校中反映出来。
社会、家长,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当中都存在着对教育功利、浮躁的观念,一味强调竞争而忽视
合作;重视知识而忽视德性;对优质教育资源攀比性占用而不顾其对个体发展的实际效果;对教育商业性的盲目炒作,只顾借教育赚一时之利,却忘记了教育对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尤其是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教育的“畸形儿”,严重影响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因而必然也必须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为此,基础阶段的学校教育应同时考虑学生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客观需求。在教育运作上,应视学生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为本,社会文化的客观需求为用。因为只有过着和谐美满、充实健康和有意义生活的人,才具有真正的生产性。在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我们更应该重视人的发展,只有当我们拥有了健康的个体,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会拥有健康的社会和持续发展的经济。如果一个民族的学校教育不能培养出健康的个体,那么发展中的经济也迟早会由于社会道德的瓦解而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学校教育应把“全人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取向,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定。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其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基地,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在启迪心智、传授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③因此,学校教育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致力于和谐校园的创建。
三、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作长期而艰辛的探索。我们要立足学校实际,对构建
和谐校园这一工程的各要素进行分析,针对各要素的和谐特征,在管理上下工夫。④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象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
度影响和教育学生,热情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知识,教做人,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同时,教师要善于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健康人格。同样,学生也要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形成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和谐校园氛围。
2.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友好相处,相互关爱,互相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
园的温馨。在相互信任、坦诚相待、宽以待人中,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取另一颗真诚的心,不断拓展同学间在学习和生活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学校也要不断完善教育设施,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相互交流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著名权威报告《学会生存》也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在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⑤
3.构建良好的教风、学风。要不断启迪和引导全校教职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工作。争做品德高尚,行为高雅,忠于职守,开拓进取,勤于耕耘,勇攀高峰,爱岗敬业,追求一流的教学水平,追求一流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流学生的楷模。在学生中,要大力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4.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是凝聚
历史、凝聚师生、凝聚学校、凝聚社会的法宝。这样的校园文化应该为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党、爱校。同学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讲诚信、讲文明的作风。这样的校园文化更应该树立师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校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5.建立科学严格与人文关怀和谐统一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的管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就难以开展;当然,不恰当地强调制度的严格,也容易造成人的创造欲望窒息,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气氛压抑的局面。因此,学校管理既要科学规范,更应体现人文精神,要人格化、弹性化,充分尊重人,相信人,“管是为了不管”,要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构建刚性制度与人性化管理和谐统一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出台制订各岗位职责、教职工考勤考评、教学事故界定及处理办法、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制度时,应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发动教职工参与讨论修改,重要的规章制度还要通过教代会讨论表决,有的规章制度也必须发动学生参与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制订出来的规章制度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得到学校全体成员的支持,大家执
行起来也才心情舒畅,营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促进全体师生员工的和谐发展。
6.建设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没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学校的教学活动将难以正常开展。学
校的各项工作要以稳定为前提,不断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要加强学校的保安保卫工作,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制订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对学生,开设心理辅导,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工作,让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健康地学习和生活。、构建和谐校园不但包括师生个体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学校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学校与社会的和谐等。所以,校园在构建和谐的进程中,一定要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和文化氛围,为每一位师生员工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要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师生能够感受到生活在这所校园的快乐、自信、幸福和自豪。事实上,只有学校快速发展了,才能把更多更好的人才、科技成果与和谐文化推向社会,为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与服务,做出更大的贡献,体现学校的魅力和价值。要强化群众意识,这也是加快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要把师生员工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满意与不满意、赞成与不赞成、高兴与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学生感到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好,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要强化政治意识,坚持德育为先,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学校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先进的和谐文化之需要。面对社会
变革给教育工作带来的大量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思想文化渗透的新挑战,面对改革给师生员工思想观念和利益带来的新问题,学校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探索和谐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把握新规律,探索新途径,创造新思路、新方法,营造新环境,构建新机制,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和谐是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惊艳,令人回味,和谐是超凡脱俗的世外高人,深藏不露,飘逸于浮云之上。它会给空虚的心灵带来希望,给懵懂的双眼带来清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灵魂带来自信。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参考文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解析》(中共党史出版社)
[2]胡锦涛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作出新贡献”作出重要讲话
[3]《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福建教育》2006年第6期)
[4]《建设和谐校园六要素》(《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6日.付留鑫文)[5]《学会生存》——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