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4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法院调解和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时间:2019-05-13 04:3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1204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法院调解和解工作的指导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1204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法院调解和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第一篇:20091204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法院调解和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法院调解和解工作的指导意见

粤高法发[2009]88号

2009年12月4日印发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法院调解和解工作,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最大程度地促进服判息诉、案结事了,维护我省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有关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精神,结合我省法院调解和解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意见:

第一条 深入落实“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原则,把调解和解作为首选和最佳的结案方式,尽量通过调解和解方式处理各类纠纷。除涉及公告送达或者没有调解可能等特定情形可直接裁判外,原则上都要优先考虑以调解和解方式处理。同时,要妥善处理调解优先与依法裁判关系,坚持依法调解、自愿调解,禁止违法调解、强迫调解以及为片面追求调撤率而弄虚作假、久调不判、以拖逼调等情形。

第二条 深入落实“全程、全员、全面”调解原则,将调解和解工作贯穿于立案、一审、二审、再审、执行、信访等全过程,形成人民陪审员、法官、庭长、院长共同参与调解的人员层级,鼓励有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或者个人参与协助调解,将司法调解从民商事案件领域,扩大到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自诉、轻微刑事案件、行政案件、执行案件。

第三条 加强立案调解。根据案件受理情况,配备专门人员,设

立“立案调解中心”,将立案调解贯穿于诉前保全、立案、执行立案、申诉和申请再审立案、信访接待等各个环节。在立案审查阶段送达《调解建议书》,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案件受理后,积极促成审前调解结案,从源头上减少进入庭审案件的数量。

第四条 深化民事调解。重点强化劳动争议、借款合同、婚姻家庭、买卖合同、人身权等受理数量较大案件的调解,着力解决涉及金融机构、国有企业案件调解难问题。支持相关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依法调处民事纠纷。及时研究解决调解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进一步提高各类民事案件调撤率,到2011年底,全面实现全省中级法院、基层法院民事一审案件调撤率分别达到50%和60%以上的指标要求。

第五条 强化刑事调解和解。明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自诉、轻微刑事三类案件为刑事调解和解工作对象和重点。加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民事部分的调解力度。轻微刑事案件依法尽可能适用缓刑。对能够悔罪、认罪,取得被害人及其家属谅解,并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的被告人,量刑时适度从宽,一般不顶格量刑。

第六条 推进执行和解。根据不同案情采取灵活执行方式,积极促成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慎用、巧用、敢用执行强制措施,以强制执行措施促成执行和解。对需要采取搜查、扣划等强制手段取得被执行人财产的,引导被执行人主动向申请人履行债务,通过采取互相让步的和解方式解决。

第七条 注重行政协调和解。按照“坚持合法审查,促进执法完善,依法规范撤诉,力求案结事了”原则,加大与行政机关、行政相对人的协调沟通力度,提出协调和解参考方案,促成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达成和解,和谐解决行政争议。

第八条 健全司法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对接机制。加强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指导,加大调解方法创新,大力开展邀请调解、委托调解、联合调解。发挥社会多元调解主体作用,根据案件不同类型特点,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以及个人参与、协助或主持调解,积极调处各类纠纷。经过人民调解、行政和解达成的协议,经当事人申请,各级法院应依法立案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及时出具司法确认书,赋予诉讼调解的法律效力,并把这类案件计入法院调解结案数。

第九条 完善调解激励机制。省法院适时修订《全省中级法院综合考核办法》,将刑事调解和解、行政和解、执行和解等项目纳入考核范围,提高调撤工作在各中院综合考核中的分值权重;进一步完善司法统计内容,对各地法院开展调解案件数量、调撤率等定期通报。各中院应相应修订对辖区内基层法院考核办法,强化各类案件调解和解工作考核。各级法院要建立健全完善审判绩效考核机制,将调撤率、信访率、办结案件社会效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业绩考评和目标管理,采取表扬、给予奖励、授予调解工作能手称号、将调解业绩作为评先评优和晋职晋级的重要考量因素等方式,鼓励引导法官多调解、快调解。

第十条 加大调解保障工作力度,对因加强调解而减少诉讼费的法院,省法院考虑运用诉讼费转移支付政策,提供补贴。加强与党委政府沟通协调,妥善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不得为多收诉讼费减少调解结案。各级法院要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物质装备等方面给予调解工作支持,同时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着力解决调解队伍人员不足、经费短缺、配套机制不完善等实际问题。

第十一条 按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原则,各级法院研究室承担调解工作组织协调职责,研究推广加强调解工作的新举措。各业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承担开展和加强各项调解工作的具体任务。上级法院要加大对下级法院调解工作指导力度,不断提高调撤率和服判息诉率。

第二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司法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工作之间的相互衔接,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职能,整合社会调解资源,节约诉讼成本,化解社会矛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充分发挥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诉调衔接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息诉止争、案结事了。

二、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应遵循依法、自愿、高效、便民的工作原则。

三、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成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工作。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应建立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交流信息、总结经验、解决和协调有关问题。

四、为保障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机制有效运行,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履行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能。

五、全省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工作。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负责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人员的业务指导。

六、对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在立案前应向当事人释明人民调解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等作用,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以人民调解方式先行调解。

七、对不具备起诉条件或不属于民事案件受理范围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议当事人到人民调解工作室接受调解。人民调解工作室应积极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做好当事人的引导和息诉工作。

八、对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不成、当事人坚持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优先进行立案审查。

九、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对于正在审理的民事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民事纠纷部分,在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后,可以委托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

十、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对于正在处理的案件,根据案件审理的需要,经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请求人民调解工作室协助调解。

十一、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应及时进行审查。

十二、对参与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和协助调解的人民调解员,由人民法院根据调解业绩给予适当补助。

十三、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对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绩效考评。对诉调衔接工作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与奖励。

附件一:开展诉调对接工作指引 附件二:有关诉调对接文书样式

样式1:《人民调解建议书(原告适用)》(样式)样式2:《人民调解建议书(被告适用)》(样式)样式3:《委托调解函》(样式)样式4:《委托调解确认书》(样式)样式5:《调解情况复函》(样式)样式6:《协助调解函》(样式)

附件一: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引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司法厅

关于开展诉调对接工作的指引

为贯彻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的规定,制定本指引,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参照执行。

一、衔接方式

1.诉讼调解与人民调解的衔接方式包括: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

2.对于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且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清晰、争议标的额不大的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含人民法庭,下同)在立案前应当向当事人释明人民调解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以人民调解方式先行调解。

3.原告同意先由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并在《人民调解建议书》上签字确认的,人民法院应当暂缓立案,并将签字确认的文书副本交付人民调解工作室。

4.经人民调解工作室通知,被告也同意由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可以进行诉前调解。5.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进行诉前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进行立案审查。

6.对于诉前调解的案件,人民调解工作室应当制作《调解情况复函》,及时将调解结果反馈给人民法院。

7.当事人同意委托调解的案件,应当填写《委托调解确认书》,并由人民法院向人民调解工作室出具《委托调解函》及移交案件主要材料复印件。

8.当事人不同意委托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审理。9.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各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主持调解的人民调解员应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公章。

10.人民调解工作室对接受委托调解的案件,不管调解结果如何均应当制作《调解情况复函》,并及时将有关案件材料一并移送至委托调解的人民法院。

11.委托调解期限一般不超过15日,从相关材料移送之日起算。当事人愿意继续调解的除外,但最长不得超过30日。

12.人民法院对于正在处理的案件,根据案件的需要,经征得各方当事人同意,可以向人民调解工作室发出《协助调解函》,邀请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人民调解工作室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指派人民调解员协助调解。

二、效力衔接 13.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

14.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的具有债权内容的调解协议,经过公证依法具有强制执行效力,债务人拒不履行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15.当事人持已经生效的人民调解协议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规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16.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应当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

17.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达成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的调解协议,当事人共同要求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及时进行审查。如人民调解协议不存在可变更、可撤销或无效情形的,人民法院应在5日内出具民事调解书,且不收取案件受理费。

18.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变更、撤销人民调解协议或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无效的案件,可以通知人民调解工作室具体参与调解的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并及时将审理结果告知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工作室,必要时可以向人民调解工作室提出司法建议。

三、工作保障

19.人民调解工作室可以在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立案大厅设立人民调解窗口。20.全省各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应为人民调解工作室、人民调解窗口提供工作场所及必要的办公设备,并为其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

21.对于身体健康、政治素质较高、具有较丰富调解工作经验并自愿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退休法官,经原任职人民法院推荐,人民调解委员会可聘任为人民调解员,派驻到人民调解工作室工作。

22.人民调解工作室应对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相应的台帐制度和档案制度。

23.人民调解工作室调处成功的纠纷可作为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完成的工作量。

24.人民调解委员会为人民调解工作室配备的人民调解员应不少于两名。派驻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员应自觉遵守所在人民法院的有关作息、保密工作等规章制度。

25.经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后又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曾经参与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不得担任该案件的人民陪审员或诉讼代理人。

26.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建立人民调解指导员制度,指派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担任人民调解工作室的人民调解指导员,负责与人民调解工作室的日常联系和业务指导工作。

27.人民调解指导员可以就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法律问题提供咨询,但不得就纠纷的处理发表具体意见。28.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定期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人民法院应当配合司法行政机关,选派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参与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

29.人民法院应当定期邀请人民调解员旁听庭审。对于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民事案件,人民调解员主动要求旁听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30.人民法院对于政治素质高、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民调解员,符合人民陪审员法定条件的,可以依法提请任命为人民陪审员。

第三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指导意见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4-06

发布部门: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发布文号: 粤高法发[2008]13号

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现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供办案时参考。如在处理此类案件时遇到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法院民一庭或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办公室。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二00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为了及时公正处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第一条 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应遵循平等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充分利用劳动仲裁资源和合理配置审判资源、合法公正及时、法不溯及既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等原则。

第二条 下列争议,应作为劳动争议处理:

(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发生的争议;

(二)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失业、生育、医疗待遇和赔偿金的;

(三)劳动者以用人单位降低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工资标准导致其损失为由,要求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损失的。

第三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公积金产生的争议,不作劳动争议处理。

第四条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劳动者对管理人列出的工资、经济补偿金、医疗费用等劳动债权清单提出异议,管理人不予更正,劳动者可以直接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起诉。受理破产申请的法院是中级法院的,中级法院可以指定基层人民法院审理上述案件。

第五条 劳动者与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因用工关系产生争议,应当将该单位或出资人列为当事人。不具备合法经营资格的用人单位借用他人营业执照经营的,还应当将被借用营业执照的一方列为当事人。

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作为实际施工人的自然人与其非法招用的劳动者产生纠纷,劳动者申请仲裁或起诉的,应将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列为被诉人或被告,并可视案情需要将施工的自然人、转包人、违法分包人列为被诉人或被告、第三人。

第六条 当事人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受理决定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劳动者应向人民法院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已接受其申请材料的凭证及尚未受理的证明。

当事人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经审查确实不存在鉴定、延误送达、移送管辖、案件排期及等待工伤复议、诉讼、评残结论等中止事由的,应予以受理。人民法院在审查时可以要求劳动者提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的《受理通知书》及尚未裁决的证明。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劳动者申请的,应在受理之日起五日内书面通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终结有关案件的仲裁。

第七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规定的“三日”、“五日”,均指工作日。

第八条 劳动者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第二款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的,应符合《民事诉讼法》第十七章的规定。

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督促程序后,劳动者应先就劳动争议事项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九条《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七条应作如下理解:

(一)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其仲裁请求涉及数项,分项计算数额不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二)劳动者要求按国家法定标准执行工作时间、享受休息休假的争议,以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本意见第二条规定的社会保险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

申请人的仲裁请求同时涉及仲裁终局裁决和非终局裁决事项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分别就仲裁终局裁决与非终局裁决事项作出裁决。

第十条 劳动者就终局裁决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中级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裁定终结诉讼。但基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对用人单位的抗辩应一并处理。

劳动者起诉后撤诉或因超过起诉期间被驳回起诉的,用人单位自收到裁定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中级人民法院在受理用人单位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后,或基层人民法院在受理劳动者对于终局裁决不服的案件后,均应在开庭审理前审查是否同时存在撤销仲裁之诉和劳动者不服终局裁决的起诉,以便两级法院就有关案件进行协调和沟通。

第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用人单位可能出现逃匿、转移财产等情形的,劳动者可以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通知书》向用人单位住所地人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

劳动者的申请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劳动者在仲裁裁决生效或者人民法院判决生效后三个月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用人单位要求解除保全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措施。劳动者确因经济困难不能提供财产担保的,也可提供保证人担保。

第十二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将先予执行裁决移送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执行时,应向人民法院提供以下材料:

(一)移送执行函(函中注明案件双方当事人的联系电话及住所);

(二)先予执行的裁决书;

(三)裁决书的送达证明。

第十三条 在人民法院审查用人单位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的期间,人民法院可不停止生效仲裁裁决的执行。

用人单位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被驳回的,又在执行程序中以相同理由提出不予执行申请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十四条 根据审理撤销仲裁裁决、执行仲裁裁决案件的实际需要,人民法院可以向作出原裁决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调阅案卷。在收到人民法院的函件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于五日内提供案卷。

人民法院在办理上述案件过程中作出的裁定,应当送作出原裁决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承担其工伤待遇,却不能提供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书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裁决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应裁定驳回其起诉。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用人单位对构成工伤并无异议的;

(二)非法用工单位与非法用工中的伤亡人员就赔偿问题发生争议的。

第十六条 2008年5月1日后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但对于2008年5月1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有关仲裁时效和起诉权的规定仍适用《劳动法》。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招用已达法定退休年龄但未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可按劳动关系处理。

用人单位招用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退休金的人员,双方形成的用工关系应按雇佣关系处理。

第十八条 外国人、港澳台地区居民在中国内地就业产生的用工关系应按劳动关系处理。外国人、港澳台居民未依法办理《外国人就业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的,应认定有关劳动合同为无效劳动合同。外国人、港澳台地区居民已经付出劳动的,由用人单位参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

第十九条 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港澳台地区企业未通过涉外就业服务单位直接招用中国雇员的,应认定有关用工关系为雇佣关系。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制定的规章制度,虽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但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的,可以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未经过《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的民主程序的,原则上不能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依据。但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内容未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不存在明显不合理的情形,并已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劳动者没有异议的,可以作为劳动仲裁和人民法院裁判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签订劳动合同事项协商不一致,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足一年,用人单位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与劳动者未能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原因完全在劳动者,且用人单位无过错的,用人单位无须支付两倍工资。但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须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恶意规避《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的下列行为,应认定为无效行为,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和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

(一)为使劳动者“工龄归零”,迫使劳动者辞职后重新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

(二)通过设立关联企业,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的;

(三)通过非法劳务派遣的;

(四)其他明显违反诚信和公平原则的规避行为。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用人单位已按国家和省有关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劣势企业关闭退出和富余人员安置等规定,办理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并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工作年限不连续计算。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者的工作年限应连续计算。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关系并由用人单位(投资人)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四条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未按当地规定的险种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未按当地规定的险种为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但经济补偿金支付年限应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计算。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足额缴纳或欠缴社会保险费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以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为由,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除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不予支持。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劳动者请求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应予支持。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应当在竞业限制期限内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用人单位未按约定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者可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竞业限制协议。至工作交接完成时,用人单位尚未承诺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竞业限制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

用人单位在竞业限制条款中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可以依据劳动者的请求对违约金数额予以适当调整。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然未书面约定实际支付的工资是否包含加班工资,但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已支付的工资包含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和加班工资的,可以认定用人单位已支付的工资包含加班工资。但折算后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劳动者加班工资计算基数为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奖金、津贴、补贴等项目不属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从其约定。但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用人单位否认有加班的,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未加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以已经劳动者确认的电子考勤记录证明劳动者未加班的,对用人单位的电子考勤记录应予采信。

劳动者追索两年前的加班工资,原则上由劳动者负举证责任,如超过两年部分的加班工资数额确实无法查证的,对超过两年部分的加班工资一般不予保护。

第三十条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但无需另行支付经济补偿金。该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2008年1月1日起计算,以前的工作年限按《劳动法》的规定计算赔偿金。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其中加付的一倍工资不纳入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的计算基数。

第三十一条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供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参照执行。本意见施行前下发的有关指导意见与本意见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意见的规定为准。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有新规定的,按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

第四篇: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审判公开...(范文模版)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审判公开的为进一步落实公开审判原则,切实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实施阳光审判,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根据我国宪法、有关法律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审判公开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制定本规定。

一、立案公开

1.切实加强人民法院立案审判公开工作。人民法院进行的各项立案审判活动,应当坚持依法、及时、全面公开的原则,公开与当事人权利保护有关的立案审判工作各重要环节的信息。

2.在立案大厅放置立案指引或者电子触摸屏等便于查阅的电子设施,或者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公开本院管辖的各类案件的立案条件、举证要求、立案流程、各类法律文书的样式、以及诉讼风险等事项。

3.公开诉讼费收费标准以及减、缓、免的申请程序、批准条件和时限。对当事人减、缓、免交诉讼费的申请不予批准的,应当以书面通知说明理由。

4.对于当事人起诉材料、手续不全的,应完整告知当事人应当提交的材料和完善的手续。能够当场补齐的,应当指导当事人及时补齐。

5.对于行政案件,原告起诉的被告不适格,应当明确告知原告予以变更,并做好诉讼指导工作。

6.对于依法不予立案的案件,应当制作裁定书说明不予受理的法律依据和理由。

7.对重大、疑难的申诉和申请再审案件,实行公开听证,充分听取信访申诉人的意见和理由。

8.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应及时书面告知当事人保全财产范围、期限以及申请人申请续期保全的权利。

二、庭前准备程序公开

9.所有案件实行排期公开。电脑自动排期,随机确定案件承办人和合议庭成员,以书面通知告知当事人,并通过电子触摸屏、网站等形式公开承办案件的合议庭、法官、开庭时间和地点等开庭信息。

10.当事人申请合议庭成员回避,法院决定更换合议庭成员的,应当公开回避的事由。

11.通知当事人开庭应当使用传票。未经传票合法传唤,不得缺席审理和判决。

12.民事、行政一审案件实行庭前证据交换。二审案件当事人提交新证据的,应当及时组织证据交换和质证。

13.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请求人民法院调查取证的,人民法院应当将该申请向对方当事人公开,听取意见。

14.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准予调查取证的,应当及时告知申请人及其他当事人。不予准许调查取证申请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说明不予调查取证的理由。

15.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审计、评估、鉴定、拍卖、变卖、证据保全或财产保全的,承办法官应在3个工作日内提交合议庭评议,并将评议决定告知当事人。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应当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92条、第93条的规定办理,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告知当事人。

16.人民法院决定或者准许当事人审计、评估、鉴定等申请的,应向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公开选择中介机构的条件和程序,并及时公开选定的中介机构以及审计、评估、鉴定的结果。

三、庭审公开

17.第一审案件除依照法律规定不得公开审判的以外,应当一律公开审理。

18.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19.下列二审案件应当开庭审理:

(一)被告人一审被判处死刑的刑事上诉案件;

(二)被告人提出影响定罪量刑的新证据的刑事上诉案件;

(三)当事人对案件事实有较大争议的民事、行政上诉案件;

(四)对适用法律存在重大争议的各类案件;

(五)检察机关抗诉的各类案件,但需发回重审的除外;

(六)其他疑难、复杂或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20.无论案件是否公开开庭审理,案件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和法院依职权调查取得的证据都应当在法庭上公开质证,由当事人各方围绕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发表意见。未经公开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裁判认定事实的依据。

21.法庭能够当庭认证的,应当当庭认证。缺席审理的案件,法庭可以结合其他事实和证据进行认证。

22.对于认定案件事实具有关键证明作用的证人、鉴定人,当事人或控辩一方对其书面证言、鉴定结论持有异议的证人、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作证,其书面证言、鉴定结论经质证无法确认的,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23.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辩论权利。法庭调查结束后,应当由当事人就案件争议的焦点问题进行公开辩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4.实行公民自由旁听制度。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我国公民可以持身份证自由旁听,但精神病人、醉酒的人和未经人民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除外。人民法院应当妥善安排好旁听工作,因受审判场所、安全保卫等客观需要限制发放旁听证的,应当做出必要的说明。

25.实行邀请旁听制度。对群众广泛关注、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可以有计划地通过相关组织安排群众旁听,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关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等旁听、观摩

庭审活动。

对社会影响巨大的案件,可以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公开审理案件进行直播或转播。

四、宣判公开和判后答疑

26.严格执行公开宣判制度,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判。

27.公开宣判应当在法庭进行。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能够当庭宣判的,应当当庭宣判。定期、委托宣判的,应当在裁判文书签发或者收到委托函后及时进行,宣判前应当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宣判后应当立即送达法律文书。

28.推行判后答疑制度。针对当事人提出的疑问,从程序适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裁判的公正性、合理性等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裁判的理由。判后答疑一般由承办法官负责。承办法官因客观原因不能答疑或当事人拒绝承办法官答疑的,由合议庭的审判长负责。必要时,可由合议庭其他成员或审判庭的庭领导答疑。

五、裁判文书公开

29.增强裁判文书内容的公开性,规范裁判文书的制作。裁判文书的制作应当公开当事人诉讼请求和与答辩、举证与质证、证据采信、认定事实、裁判理由、法律依据,并按照繁简得当、易于理解的要求,清楚地反映裁判过程、事实、理由和裁判依据。

30.积极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公布制度,逐步做到依法能够公开的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公开。

六、相关司法信息公开

31.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发布大案要案等信息。

32.案件应当在审理期限内审结。超审限未能结案的,依规定办理申请延期手续,并向当事人公开延期的原因。

33.对于庭审活动和相关的重要审判活动,建立审判工作录音、录像等声像档案,当事人可以按规定查阅和复制。

34.离任法官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应当合符法律规定,并接受社会的监督。

35.公开投诉电话和网址,及时受理当事人和群众对法院干警违法审判、工作作风问题的投诉和举报。

七、附则

36.本规定由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37.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

六安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组 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46号)精神,充分发挥行政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行政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行政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行政调解是由行政机关主持或主导的,以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为依据,以民事纠纷和行政争议为对象,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说服劝导等方法,促使各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达成一致意见,消除矛盾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在加快转型,城乡一体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其化解工作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全市各级行政机关要将行政调解作为社会矛盾调处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行政调解工作优势,运用调解的办法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为建设“平安六安”发挥重要作用。

二、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化解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中的作用,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根本,建立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创新行政调解工作方法,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体制,形成调解工作合力,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积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原则。一是自愿原则,要尊重各方当事人意愿,不得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方式或调解结果。二是合法原则,要遵循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三是公平公正原则,要兼顾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平等协商处理利益纠纷,体现公平正义,行政机关作为当事人一方时,与行政相对人的地位平等。四是注重实效原则,要追求“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社会效果和法律价值。

(三)工作重点。一是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调解的行政争议,重点解决好土地征收、房屋拆迁、林权确认、社会保障、治安管理、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行政争议。二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与行政管理有直接或间接关联的民事纠纷,重点解决好交通损害赔偿、医疗卫生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争议等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纠纷。对涉及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的民事纠纷,以及涉及人数较多、社会影响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纠纷要主动进行调解。

三、积极运用行政调解方法解决行政争议和民事纠纷

(一)切实做好行政争议的调解工作

各级行政机关要切实做到行政调解与依法履职相结合,充分运用调解方法解决行政争议。对依法履职中产生的行政争议,有关行政机关要深入了解当事人的诉求,找准争议焦点,向当事人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摆事实、讲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对属于本机关执法不当而产生的争议,要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做好和解调解工作。各级行政复议机关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对能够适用调解方式解决的行政复议案件,要按照调解优先的原则依法做好调解工作,努力促使行政争议双方达成和解调解协议。相关行政机关要积极为行政复议机关的调解工作创造条件,配合做好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工作,及时履行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协议。

(二)努力做好民事纠纷的调解工作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建立健全调解民事纠纷的具体工作程序和规范。对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调处、裁决的民事纠纷,行政机关要在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优先采用调解的方法,向当事人耐心宣传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说服和劝导当事人在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解决纠纷,努力促成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通过调解,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行政机关应当制作行政调解文书;不能达成协议的,依法有权裁决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依法作出裁决,并及时告知当事人救济权利和途径;经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依法无权裁决的,行政机关应当告知争议双方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

(三)积极配合开展行政诉讼中的协调工作

各级行政应诉机关,要积极配合人民法院做好行政案件诉前、诉中的协调工作。对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立案阶段和审理过程中提出的协调建议,应当认真对待、主动配合;对人民法院主持达成调解意见的,有关行政机关应当积极履行;对人民法院指出的执法问题,应当及时核实、主动改正、消除负面影响;对因行政行为被诉可能引发重大矛盾纠纷的,应当立即将有关情况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各县区政府(管委)及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要发挥好对本级政府和所属工作部门涉诉行政争议化解工作的统筹协调作用,做好涉诉行政争议化解工作。

四、认真抓好行政调解工作落实

(一)建立行政调解工作体系

各级政府要建立由政府总负责、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牵头、职能部门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的行政调解工作体系。在本级政府领导下,由本级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会同司法、公安、信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林业、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共同研究部署本地区行政调解工作。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承担行政调解工作有关事项的统筹协调、信息交流、联络及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各职能部门应当明确行政调解工作的主管领导,指定专门科室承担行政调解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在行政调解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行政调解工作,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要组织建立社会专、兼职调解工作队伍,构建行政主导、社会参与的行政调解体系。

(二)完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

各级行政机关要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制度,规范行政调解程序,明确行政调解的受理、调查、调解、达成协议等工作环节。行政调解过程中,要保障当事人的平等地位,保障当事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要加强行政调解工作宣传,及时总结本地区、本部门开展行政调解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行政调解、选择行政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行政机关对于调解不成的矛盾纠纷,应当及时告知、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行政争议,在诉前已经做过行政调解工作的,可将行政调解的有关情况告知人民法院。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在分清渠道,分级负担的前提下,根据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要求,将宣传、培训、指导、聘用专兼职行政调解员等各类调解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充分保障行政调解工作经费。

(三)加强行政调解队伍建设

各级行政机关要选调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养、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充实到行政调解工作队伍中,建立专、兼职行政调解工作队伍,在交通损害赔偿、医疗卫生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争议等矛盾多发领域,要加快建立由有关行政部门主导的专业调解组织,积极开展行政调解工作。要加强对行政调解工作人员的培训,根据行政调解工作任务的需要和特点确定培训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行政调解工作人员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升行政调解工作水平。

(四)加强行政调解工作指导和监督 各级行政机关要根据有关行政调解工作的具体部署,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开展行政调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建立行政调解工作考评机制,主要领导应当定期听取行政调解工作汇报,定期对行政调解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协调解决行政调解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建立行政调解定期汇总分析上报制度,及时通报本地区、本部门开展行政调解的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及时发现并研究带有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对涉及人数较多、社会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要及时摸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并及时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沟通,同时应当向同级党委、政府报告,对不积极配合行政调解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问责。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定期对信息报送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和通报。

二○一一年七月二十三日

下载20091204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法院调解和解工作的指导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1204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法院调解和解工作的指导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