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测试卷(十七)

时间:2019-05-13 04:4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测试卷(十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测试卷(十七)》。

第一篇:2016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测试卷(十七)

24.古代民众生活困难的现象屡见不鲜,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

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

B汉代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 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

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 25.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

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D.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 26.下表是1881-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清政府借款修建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经营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公里)

171.2 746.1 042.4 042.4

占总里程比例

46.3%

30.5%

11.6%

11.6% A.洋务运动直接推动了中国的铁路修建

B.近代中华民族工业根本无从发展

C.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权

D.清政府通过独资、借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27.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的教案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

A.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

B.当时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 C.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

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

28.“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为此,中国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改善同日本关系 C.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D.参加不结盟运动

29.新中国实行各版护照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际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B.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为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不再注明护照限定范围 D.中外交流频繁,因私护照增多,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3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变化。其中,1954年为37.97‟, 1956年更降至31.90‟,而在1963年和1964年则分别达到43.60‟和39.34‟。材料中出生率增高的原因是

A.经济困难后出现补偿性生育

B.大跃进运动影响到生育政策 C.人民公社导致人口出生失控

D.农民生活富裕推动生育高潮

31.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A.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 B.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 C.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

D.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32.罗马法比较细致地规定了各种契约、遗嘱等行为,但设有能抽象出“法律行为”的一般概念;它将所有权的各种权能均作了透彻规定,哇独没有提出所有权的定义。这说明罗马法 A.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

B.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的特点

D.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33军官说:不许争辩,只许操练!税吏说:不许争辩,只许纳税。神甫说:不许争辩,只许信仰。只有一位君主说:可以争辩,随便争多少,随便争什么,但是要听话!”康德引用 这缎材料是用来

A证明自由民主来之不易

B强调自由是平等的基础 C反对封建神权笼罩欧洲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4.“历史所能赋予的最高荣誉,莫过于和平缔造者”,这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69—1974年任总统)的墓志铭。尼克松在任总统期间,改善了中美关系,结束了越南战争,同苏联强调谈判代替对抗。尼克松缔造“和平”的实质是()A.美国对外战略目标的根本改变

B.以和平为幌子推行霸权主义

C.淡化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D.实力相对下降下的战略调整

35.“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消极的和平”关注的是直接暴力的不在场,希望通过谈判和调解而不是武力手段来解决争端;“积极的和平”,则意味着消除了饥饿、暴力、对人权的威胁、难民问题、全球环境污染等对和平的威胁,它意味着创建了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在其中富裕地生活和体面地生存。下列属于“积极的和平”的是 A.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冷战 C.朝鲜战争

D.建立福利保障体系 40.(25分)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反思全球性问题过程中就生存和发展作出的理性选择和科学回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华伦理之生态价值 中华伦理

言行

出处

“仁”

董仲舒: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为人?

《春秋繁露》

“义”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

《资治通鉴》

“礼”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咸鱼鳖之长。

《逸周书》

“信”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

材料二美国西部的生态变化

大平原地处美国中西部,19世纪中叶之前,大平原被标示为“美洲大荒漠”,表明该地区不适合人定居。从19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政府通过实施《宅地法》、向铁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来定居,这里被宣传为“西部花园”、“农业天堂”。宣传得以广泛传播,也得益于那一时期铁路的贯通、旱作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尽管如此,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该地区农业灾害屡见不鲜,最严重的发生在1930年代。绎济凋敞,社会动荡,农场大量破产,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严重的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实际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系己经深陷困境。

——高国荣《环境史视野下的灾害史研究:以美国大平原农业开发为例》 材料三智能文明与生态文明

在信息科学技术以及其他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成果及其累积效应的基础上,将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智能文明。智能文明不仅会开辟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而且也会开辟出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纪元。——张云飞(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表格中的中华伦理所蕴含的生态价值。(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推动美国大平原开发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生态灾难和1930年代大萧条同时出现”,美国政府的主要举措。(12分)

(3)关于智能文明对生态文明的贡献,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谈谈你的认识。(5分)41.(12分)下图是1500—1998年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趋势图。1500—1998年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GDP增长率趋势图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请任选四国中的一个国家,根据材料提取信息,描述其GDP年均增长率走势,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每个阶段变化的原因。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83年德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工伤赔偿法,1889年又实行老年与病残强制保险法。这一系列社会保障立法影响巨大,紧接其后,一系列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芬兰、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都纷纷出台,有些美洲国家亦接踵而起。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空前迅速发展的时期。——任一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概要》

材料二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为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社会保险的理念已经传入中国,政府劳工立法中也已出现“劳动保险”的概念及有关劳工保障的条款;从国民政府建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中国近代社会立法的发展阶段,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颁行有《慈善团体监督法》《救灾准备金法》《强制劳工保险法草案》等法规,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立法已开始迈上了现代化门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国民政府社会部的成立为转折点,中国近代社会立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民政府颁布了《社会救济法》《职工福利金条例》等社会立法,并最终确立了《社会保险法原则》,为构筑中国近代社会保障法制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近代中国社会保障立法研究(1912-1949)》

(1)根据材料一,分析此时其欧美国家纷纷出台社会保障立法的原因和目的(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立法不断发展的原因(7分)。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8世纪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在法国广泛传播,年轻的拿破仑成了卢梭民主共和思想的崇拜者。从热月政变到雾月政变期间,拿破仑的民主共和思想没有进一步深化,相反他的思想中出现了内在的矛盾性和停滞性,民主的和专制的交错在一起。雾月政变后,拿破仑进一步向独裁专制转化。随着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拿破仑不但无限加强个人独断的特征,而且不断改变和破坏他早期建立的体制来放纵他个人独断。1804年,拿破仑称帝,这样,他的民主共和思想丧失殆尽。

——郑佑新《拿破仑与华盛顿的民主共和思想之演化》 材料二

1897年,孙中山说:“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共和主义)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孙中山视域下的“共和”与专制对立,跟他早年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有关,认为中国属“异种”统治,且带有明显压迫和专制色彩,希望能“驱除赵虏,恢复中华”。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于对内对外宣言中依旧从与专制对立的角度强调“共和”。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自称:“龟勉从国民之后,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端在今日。” ——郭辉《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拿破仑和孙中山对待“共和”的态度。(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和孙中山对待“共和”态度不同的原因。(9分)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发人深省的教训是,即使没有人愿意或想要战争,战争仍有可能爆发。英国、法国以及后来参战的美国都坚信,“普鲁士军国主义”是橄榄枝上的肿瘤。而德国人相信,他们嫉妒的邻居们阴谋包围并摧毁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唯一的罪责是经济上获得成功。然后,也出现这样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远非和平的力量,正是它策动了战争。因为战争有利可图或者是因为存在着对市场和原材料的战争。„„在保卫国家方面,人们越来越有更大的利害关系。这是民主化和财富增加的必然结果。尽管结果往往是不完美和不平等的,但是大多数市民都有意愿保卫自己参加其中的政治团体。1914年证明,当他们想到自己的国家正遭到攻击时,整个欧洲所有国家的群众和阶层都非常激进爱国„„欧洲的人们用狂喜而不是悲伤来迎接战争,这一事实在最后的分析中要比所有的外交细节都能更深入地解释战争的到来。——摘编自丹尼斯·舍尔曼著《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提出的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战争”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6分)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莫尔(1478—1535年)是英国16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其名作为《乌托邦》。他向圈地的资本家们说道:“你们的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吃一点点就满足,现在据说变成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城市要蹂躏光啦!”他借拉斐尔的口说:“假使私有制度存在,假使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我以为国事的进行就不可能公正顺利。”在他的乌托邦世界里,由于“乌托邦的物产样样丰富,而且既然大家平均分享,便没有贫困的人”。乌托邦人彼此互通有无,毫不计较酬偿,“整个乌托邦岛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沃尔金说,“莫尔的伟大功绩,就是他在贫苦农村的不满情绪的影响下,能够运用他那人文主义的学识,制订出一种比无产阶级化的农民本身的社会觉悟水平高得无可比拟的社会方案。”

——摘编自王永江《社会主义思想史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莫尔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莫尔的思想进行评价。(9分)

参考答案

CD

CBAAA CCDDD 40.(1)价值:“仁”:爱护自然万物;“义”:有限度开发利用自然;“礼”:尊重自然的季节规律;“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8分)

(2)因素:政府政策(法令)的扶植;移民的贡献;交通建设的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6分,答出三点即可)

举措:实行国家干预,推行新政;调整农业、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实施对农民的社会救济。(6分)

(3)认识:高科技减少了能源消耗,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生态灾难进行检测和预警;开发新能源,治理环境污染。(5分,此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41.(12分)

每个阶段2分,共6个阶段12分。原因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只要选一个国家即可。中国:1500—1820年GDP虽增长但非常缓慢,几乎停滞。

原因:增长:农业经济仍在发展;商品经济依然繁荣等。缓慢: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封建制度的腐朽;政府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空前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阻碍;文字狱及八股取士政策的影响;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等。1820—1870年为负增长。

原因:列强的侵略战争和掠夺;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自然灾害等。1870—1913年虽然增长缓慢,但幅度超过1500—1820年。

原因: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等。1913—1950年又为负增长,且达到低谷。

原因: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战争频繁;列强侵略等。1950—1998年快速增长,年均5%以上。

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改革开放;有计划地工业建设的开展等。

美国:1500—1820年GDP虽增长但非常缓慢。原因:刚完成国家独立;工业革命还未进行。1820—1913年快速增长。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美国西进运动。1913—1950年增长趋向缓慢,低于前两个阶段。

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50—1973年快速增长。

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实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政治稳定。1973—1998年增速下降。原因:70年代的经济危机;“滞胀”问题的长期存在;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

日本:1500—1820年GDP虽增长但非常缓慢。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幕府的腐朽统治。1820—1870年缓慢增长。原因:明治维新开始启动。1870—1950年较快增长。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对外殖民侵略积累起资金和市场;明治维新的进行。1950—1973年更为快速的增长,年均接近10%。

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美国援助;朝鲜战争提供机遇;非军事化等。

1973—1998年增速下降。原因:70年代的经济危机;“滞胀”问题的长期存在。英国:1500—1820年GDP虽增长但非常缓慢。原因:工业革命还未进行。

1820—1913年较为快速的增长。

原因:最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提供了技术;对外殖民侵略,广阔的殖民地提供了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政府支持等。1913—1950年增长放慢。

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1950—1973年快速增长。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政治稳定;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等。1973—1998年增速下降,但仍为较快发展。

原因:下降:70年代的经济危机。仍发展:加入欧共体;撒切尔夫人的改革等。

45.(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与工人运动的发展。(4分)

目的:缓和劳资矛盾,巩固统治;调动工人阶级的生产积极性,促进资本主义发展。(4分)(2)原因: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学习借鉴;中国近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突显;社会经济发展、民主政治进步、思想观念解放等的推动;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重视并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立法。(7分,答出三点即可)46.(1)拿破仑:从崇拜共和思想到丧失共和思想。(2分)

孙中山:认为共和是自治的法则;共和是我国传统思想精华;共和与专制相对立。(4分)(2)拿破仑原因:崇拜共和是因为受到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丧失则是督政府软弱,大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独裁统治,维护革命成果;军事上的胜利使其个人权力欲望不断膨胀。(5分)

孙中山原因:受到国情、传统文化及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孙中山具有不贪恋权势、百折不挠的个人品质。(4分)47.(1)从国际关系看,英法美与德国矛盾激化;从制度看,资本主义自身具有扩张性;从国内民众看,激进爱国主义情绪的煽动。(9分)

(2)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警惕军国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坚持和平外交,理性爱国。(6分)48.(1)封建制度逐步瓦解,王权势力得到加强;资产阶级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英国“圈地运动”的开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散。(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进步性:运用人文主义学说,批判了私有制度和资本原始积累所带来的贫穷和灾难,具有原始的共产主义色彩。(3分)

局限性:提出消灭私有制度具有空想性;所谓乌托邦社会,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未看到资本原始积累的进步性。(6分)

第二篇:2017-2018届高考历史模拟测试卷

聪源教育周测试卷(基础卷)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人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 恶”。该状况反映出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2、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D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

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B

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B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D

7、《明史•职官》记载:“阁臣之预务自此(明成祖)始。然其时,人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段材料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B

8、明代有官员感叹,“最恨者方今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贸易,计美计恶,计大计小,计贫计富,计迟计速。”这一感叹反映出当时()A.行业分工细密 B.雇佣关系出现 C.市场管理严格 D.封建吏治腐败

D

9、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A

10、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C

11、《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A

1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

1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提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大臣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A

14、明朝嘉靖年间,言官沈炼、杨继盛因弹劾作恶多端的严嵩、严世藩父子,触怒皇帝被处

死刑。后严嵩父子倒台,严世藩受审时买通官员,在定罪书上强调为沈炼、杨继盛平反;首 辅徐阶审定时,将严嵩父子之罪修改为并不存在的的“谋反”“通倭”。这些都反映出当时

A.严世藩有以死赎罪的悔悟 B.皇帝整个被权臣玩弄蒙蔽 C.专制下以皇帝好恶为中心 D.首辅徐阶才是最大的奸臣

C

15、“(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C

1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史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A

17、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A.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 C.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D.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

C

18、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 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 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汉代

A.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A

19、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刚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能够证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清政府不断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清初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质性变革 D.农村人地关系紧张局而得到缓和

20、下列文献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

21、《清顺治朝实录》记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有司官亲察成熟亩数,抚按勘实,奏请奉旨,方准征收钱粮。其六年以前,不许开,不许分毫敛派差徭。”这一措施

A.有效控制了清初的土地兼并 B.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推动了清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D.减轻全国农民的税粮负担

C

22、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D

23、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 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唐代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诗歌发展

B

24、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C

25、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A

二、主观题

26、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6分)

26.(1)原则:犬牙相入。

原因: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2)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魏文侯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吴起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挑选、训练和考核。考核的标准:身穿三层甲,头戴铁盔,腰佩利剑,操十二石的强弩,带箭五十支,肩扛长矛一杆,背三天干粮,半日能行一百里。凡考核及格者,免去一家徭役,并奖给田宅。吴起还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把身强力壮、善于近战的士兵编在一起;把机智灵活、善于爬坡越沟的士兵编在一起;把能吃苦耐劳、善于长途奔袭的士兵编在一起,以便在战争时根据敌军的弱点及地形,交互使用或者相互配合使用这些军队,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套军事制度,后人称为“武卒制”。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吴起统帅魏军一举攻下秦国洛水以东的五座城池,在那里设立了西河郡。吴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东向”。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吴起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起军事改革的特点和作用。(9分)25.(1)内容:严格选拔、训练和考核士兵;奖励军功;改革军事编制,创立武卒制(或根据士兵特点和作战需要编制军队)。(每点2分,共6分)(2)特点:注重实战训练;遵循战争规律,注重扬长避短;敢于突破陈规,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善于发挥士兵作战积极性等。3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6分)作用:增强了魏国的军事力量;抵御了秦国的入侵;扩大了疆域等。(每点1分,共3分)

28、(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学科网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25分)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第三篇:高三《政治生活》综合测试卷

2010求是高复高三《政治生活》综合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博客作为网民表达思想情感的平台,逐渐发展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趋向,但也有一部分人利用博客发布不良信息,其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污染网络环境。回答1~2题。

1.公民在自己或别人的博客上可以“键议”天下,发表网友“社论”。在此,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是

A.言论自由权B.监督权C.申诉控告权D.发言、表决免责权

2.围绕博客引发的侵权、隐私、责任等问题,有关部门酝酿实行博客实名制。消息一出,立即遭到了部分网民的反对。他们认为博客是个人“自由的论坛”,不应受任何干涉。网民的这一观点

A.是正确的,因为它捍卫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是正确的,因为它坚持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C.是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D.是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3.暑假即将到来,某校高一学生小宋准备以“城市居民参与民主管理情况的调查”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那么他最应该选择去的地方是

A.居民委员会B.本地人民政府

C.基层人民政协D.村民委员会理财小组

4.2008年是我国村委会新一轮大规模换届选举年。中国的村官选举模式正经历从“有候选人选举”到“无候选人选举”的变革。村官选举是

A.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B.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基础

C.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

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条件下,保持有序性是实现政治参与的关键。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利于

①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②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的能力 ③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④保证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阳光财政是打造阳光政府、民主政府的标志。阳光财政即公共财政的决策、执行程序、资金流向都必须公开,人大代表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回答6~7题。

6.阳光财政的出现

①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②体现了人大与政府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③说明人民民主权利日益扩大④保证了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统一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④

7.阳光财政的做法

A.有利于建立人民群众认可的权威政府B.可以转变政府的职能和性质

C.杜绝了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 D.一定能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8.“一个领导一个想法,一个领导一个提法,一个领导一个搞法”的行政思路,在某些地方还严重存在,有的决策项目成为百姓抱怨、政府埋单的“烂摊子”。克服政府随意决策的现象需要

A.立法机关完善相关法律,确保有法可依B.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

C.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对人民群众的意见完全采纳

D.加强舆论监督,确保事事都由公民直接决策

2009年4月6日,备受关注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经新华社发布。回答9~11题。

9.《意见》在正式发布前曾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②是公民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的具体体现

③其目的是决策利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④有助于公民理解决策内容,便于决策的贯彻落实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0.该意见是由16个部门,国内外9个机构平行研究,历时两年多,在十个方案综合的基

础上最终形成的。该意见出台的过程说明我们的政府

A.审慎用权,民主决策B.权责明确,行使有规

C.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原则D.坚持依照法律程序办事

11.新医改方案指出:在3年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这一举措

①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根本表现

③有利于国家的和谐稳定④说明国家是为全民服务的A.①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②

12.某地方政府以一纸“红头文件”为本地烟促销,要求以后全市的公务招待都用××系列烟。该政府

A.行使了管理和服务的职能B.落实了“阳光工程”

C.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D.滥用了管理经济的职权

13.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对政府来说,要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最重要的是

A.建立健全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B.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法治政府

C.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D.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4.近年来,在国外发生的涉及中国公民的突发事件中,人们总能发现中国驻外领事馆工作

人员的身影。远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同胞都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到身为中国人的幸福。党和政府高度关注领事保护,充分体现了

①我国公众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②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③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保障人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009年3月5日至1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回答15~19题。

15.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朱雪芹、胡小燕和康厚明三位农民工代表提出议案,在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农民工也拥有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体现了 ①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②我国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

③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了物质保障 ④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公民当家作主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6.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审议、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体现

了人大代表的A.决定权B.表决权C.质询权D.审议权

17.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人民政协

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职能是

①政治协商 ②民主监督 ③社会管理 ④参政议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其成员 ②都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③都能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④前者是我国权力机关,后者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19.在人代会期间,国务院组成人员和各部门负责人虚心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接受监督。这里的监督分别属于

①权力监督②司法监督 ③ 社会监督 ④民主监督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0.一位政治家曾经说过:“我们不当任何人的小兄弟,不做任何大国的势力范围,我们要

独立和主权。”主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A.主权是构成国家的唯一要素B.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关系

C.主权国家是国际组织的主要成员

D.主权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1.西藏自治区国家机关下发的公文、文件必须要有藏、汉两种文字,如果没有藏文,基层

机关可以拒绝接收。这一规定

A.保障了藏族人民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B.表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上已实现了完全平等

C.说明我国有少数民族的地区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体现了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2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是

A.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实行保护价

B.充分发挥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互利共赢”等外交理念和主张,在世界联合“反恐”、地区维和行动、伊朗核问题、联合国改革等方面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同。回答23~24题。

23.上述主张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和认同是因为

A.我国是当今国际事务的主导者B.强权政治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C.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多的战略盟友

D.我国的主张和做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

24.我国上述外交主张表明

A.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B.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多极世界 D.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25.气候变化日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积极寻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这

表明

A.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B.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合作

C.积极寻求合作是各国外交政策的宗旨D.气候问题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矛盾

第Ⅱ卷

二、本卷共4小题,共50分。(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诚心问民意,恒心解民生。”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就业、就医、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被认为是具有权威的政府。你认为在我国政治生活的舞台上,怎样的政府才是有权威的政府?

27.(12分)在我国,中共中央就大政方针等问题同民主党派协商已形成制度,每逢遇到重大问题或作出重大决定,中共中央都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进行协商,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1)上述政治现象反映了我国实行什么政党制度?(4分)

(2)这一制度具有哪些优越性?(8分)

28.(12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近年来,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战略频频受挫,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国之间出现了既合作又竞争的态势。

面对多极化趋势,有人认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具有积极意义,也有人认为多极化趋势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加剧了竞争和冲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你赞同上述那种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

29.(14分)2009年6月22日,检察机关全国统一举报电话“12309”正式投入使用,受理反映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举报和反映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控告。该举报电话的开通为群众举报和控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也有少数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扰乱了正常的举报秩序。

(1)拨打“12309” 举报电话属于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哪种渠道?(4分)

(2)公民如何才能做到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10分)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A2.C3.A4.A5.D6.A7.A8.B9.B10.A11.C12.D13.D

14.D15.A16.D17.B18.D19.C20.D 21.A22.C23.D24.B 25.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1)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分)

(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声望。(3分)

(3)讲信誉,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3分)

(4)切实履行自身职能,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水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3分)

27.(12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分)这一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2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分)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2分)

28.(12分)⑴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4分)

(2)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分)

(3)多极化趋势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要抓住机遇,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分)

29.(14分)(1)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自己的监督权。(4分)

(2)①增强权利意识,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敢于并善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4分)②采用合法方式,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能干扰公务活动。(3分)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捏造、歪曲事实,不诬告、陷害他人。(3分)

第四篇:十七大历史

1: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3号举行。由于会场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国巡捕搜查,最后一天的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艇上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地和旅日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12人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取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联合第三国际。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195名党员。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从而为中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革命斗争的任务和方向。

3: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的决定。党的三大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用这种形式实现国共合作,这是孙中山和国民党当时所能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

4: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它有党员994人。

5: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10日在武汉举行。这时,党员人数比北伐战争前有了很大增长,已近5.8万人。

6: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于苏联莫斯科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一次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它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作出基本正确的回答,在党内思想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大体上统一了全党的思想。

7: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正式举行,历时50天。大会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121万名党员。

8: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显示了党的团结和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9:1969年4月1日至24日,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512人。当时全国总共有党员2200万人。

10: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代表1249人,代表全国2800万党员。

11:1977年8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举行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1510人,代表着3500多万党员。

12: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545名,候补代表145名,代表着3900万名党员。

13: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名,代表着4600多万名党员。

14: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肩负着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重大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00名。

15: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五大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到会的共2074人。

16:2002年11月8-14日

地点:北 京

出席大会2134人(其中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国6694.1万名党员。

大会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7: 17大2007年月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大会选举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成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

第五篇:高三历史模拟试题

2006年中山市一模(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

A、实行土地国有制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2.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张有矛盾的是

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学而不思则惘D、知之为知之 3.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成为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C、士族势力已经走向衰亡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4.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其特点是

A、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制度B、摆脱了封建统治危机C、对封建统治政策作了内部调整D、内容广泛的全面改革

5.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

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6.能说明19世纪60年代后的30年是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的史实是A.新学堂和新教育体制开始出现B.洋务运动全面掀起C.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D.早期维新思想出现 7.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否定封建传统道德B、铲除封建统治的根基C、利用孔子的权威服务于变法 D、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

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共同的爱国要求是①“抵制外货” ②“发展实业” ③“实业救国” ④“民主科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大革命时期中共积极推动国民革命发展是基于

A、通过革命建立自己军队的需要B、扩大党的组织基础的需要C、实现人民反帝反封建要求的需要D、改造国民党为革命联盟的需要 10.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色政权实行战略转移主要由于

A、中国是半殖地半封建地社会B、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C、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在农村D、中共党内“左”倾错误严重 11.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的地区位于A、豫皖苏地区B、豫陕边地区C、鄂豫皖三省交界D、湘鄂赣三省交界

12.新中国成立后直接起到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作用的措施是A、发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B、发动抗美援朝运动

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D、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13.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时的主要特点是

A.合理调整工商业B.没收官僚资本C.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D.优先发展重工业

14.我国工业落后的状况在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得到改变,这说明

A.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推进发展B.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富国大计C.实现民族独立是推动近代化的前提D.实现近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5.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历史地位在于

A、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B、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

C、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D、全面总结客观评价了建国以来重大历史问题 16.在天文学研究上引入了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的是A.托勒密B.哥白尼C.布鲁诺D.培根 17.拉丁美洲出现的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美国B、海地C、古巴D、墨西哥

18.1857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扩展到资本主义世界,这一现象表明A、各国的经济联系开始出现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已存在C、资本主义制度已渐趋衰落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19.大资产阶级当政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就基本完成,其主要表现是A、确立起资本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B、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C、通过了《人权宣言》D、部分的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20.19世纪末美国和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原因不包括

A、两国均有较高程度的垄断组织B、两国均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C、两国均具有了较为丰富的资源D、两国均有优越的地理环境

21.决定“亚洲的觉醒”走上与“亚洲革命风暴”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A、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B、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力量C、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D、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占优势地位的小农经济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C、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的垄断组织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23.罗斯福新政被成为是“3r”改革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其中反映relief方面的内容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D、兴办公共工程 24.二战期间的战时同盟战后很快破裂主要由于

① 意识形态的矛盾②国家利益的矛盾③美苏争夺殖民地的矛盾④美苏争霸局面出现A、①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②③

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是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B、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C、石油工业迅速发展D、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5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计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宋应星《天工开物》序言 材料二余谓正德(明皇帝)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以六、七分去农。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13 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雍正)实录》 回答:

概括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反映的统治者的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回答:上述三则材料对待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异同之处,(8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堡垒。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摘自希特勒《我的奋斗》

材料二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企图向现状挑战的惟一修正主义国家;第三帝国和日本帝国也给修正主义运动增添了力量,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力量布局。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对日本的占领不能再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和奥地利那样行动。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回答:(l)据材料一、二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指出一战后德国及日本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出现变化原因的异同点。(6分)

(2)材料三反映出二战后美国在惩处德国日本法西斯时态度的差异。指出差异的主要表现及美国出现不同态度的原因。(6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9题14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3分,共计39分。

29、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社会历史巨变时期,这一时期的变革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结合史实指出这三个方面分别出现的新变化,据此分析这一历史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14分)

30、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和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重大探索。指出这两届中央委员会所作探索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两次探索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12分)

3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兴起。结合史实概括指出一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历程。(13分)

2006年中山市一模参考答案:

1、C2、B3、B4、D5、C6、B7、D8、A9、C10、D11、C12、A13、C14、C15、D16、C17、B18、B19、A20、D21、A22、C23、D24、B25、B26、历史现象:明朝时期农业经济和商品交换发展较快;封建社会中一直重视农业的发展,抑制工商业的发展(或答成重农抑商);但明中后期从事商业发展的人明显增多。(6分)

主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政策对稳定社会经济基础有积极作用,(3分)在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明末清初,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形成和发展。(3分)

27、异: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列强革命后的弊端认为必须要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6分)同:学习东西强国,实现国家富强。(2分)

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4分)

28、(l)变化:力图打破“一战”后帝国主义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不同:日本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所得到利益与其愿望有较大差距,而德国是战败国,战后德国经济实力与它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不相称。相同:都受到英美势力的压制,急于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6分)(2)对德国:分区占领,铲除法西斯势力,改造德国社会。对日本:单独占领,保留天皇制。原因:美国遏制苏联,维护其远东利益,称霸世界。(6分)

29、政治:①各国先后变法:强化君权,建立君主专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起封建土地所有制;奖励农耕。②各学派从各自立场和政治主张出发形成“百家争鸣”局面。(4分)

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4分)军事: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发展到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战争越来越残酷,水平越来越高,出现了军事专著。(4分)总体趋势:统一的进程加快。(4分)

30、主要内容:前者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明确经济建设方针,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后者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推动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逐步推动对外开放的进程。(6分)

原因:前者未能坚持正确的理论成果,修改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政治上连续出现“左”倾错误;经济建设上对客观经济规律认识不足,片面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后者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6分)

31、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诞生;(3分)社会主义运动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和第一国际;(3分)社会主义实践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2分)社会主义运动由一国到多国: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3分)社会主义模式由单一到多元: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发展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2006年韶关市一模参考答案

1.C 2.B 3.C 4.D 5.A 6.B 7.A 8.C 9.C 10.B 11.A 12.D 13.B 14.A 15.D 16.D 17.C 18.B 19.C 20.D 21.B 22.C 23.D 24.B 25.A

26.(1)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3分)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3分)

(2)同: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2分)异:唐太宗把皇权和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的参政辅佐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相对立,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以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3分)

27.(1)特点:在联合国中制造两个中国。(2分)原因:第三世界的兴起使联合国结构发生变化,接纳中国成为必然。(2分)

(2)一致性:不愿放弃在台利益。(2分)变化:材料三放弃了两个中国的立场(2分)(3)特点:坚持一个中国。(2分)认识:它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美国不愿放弃在台利益,所以台湾问题仍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2分)

28.(1)地位变化:罗斯福新政前,国家不干预和指导私人的经济活动,国家也没有能力干预和指导私人的经济活动。罗斯福新政后,国家由不干预资本家事务变为国家主动地对经济加以干预,参与资本主义的分配、生产、流通等经济过程。(6分)

(2)原因:罗斯福新政前,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自由放任时期,国家不干涉资本家的事情,不承担经济职能。但随着垄断组织的建立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深化,国家不干预经济事务的自由放任的原则已经不能适应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局面,因而必须进行国家干预。(7分)说明: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史实,均可同等给分。

29.(1)说明:统一性:秦朝统一文字(“书同文”),重法抑儒;汉朝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文化。(4分)

多样性:各民族文化蓬勃发展,风格多样;中外文化共融,佛、道、儒、法并存。(4分)原因:秦汉是大一统的、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封建国家;(3分)对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接纳吸取了外来文化的长处。(3分)说明:学生的答案只要符合参考答案的意思,即可得分。

30.不同理解:民主对康有为而言就是君主立宪;孙中山认为民主就是民主共和;毛泽东认为民主就是人民民主专政。(6分)

形成原因:康有为接受俄国、日本的君主立宪思想;孙中山接受美国的民主共和思想;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6分)说明:学生若答出救亡图存、西方民主思想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内容都可以酌情给分,教师评卷应灵活把握。

31.不同表现及解决途径:立国之初:表现为北方和南方政治集团在国会和政府中的权力分配上的矛盾。(3分)说明:学生可以答南北之间的经济矛盾,但最多能给2分。

解决途径主要是通过立法(制定宪法)来协调南北的权力分配。(2分)19世纪60年代:表现为工业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经济形式(或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焦点是废奴问题。说明:必须突出由于工业化而矛盾加剧和废奴问题。(4分)解决方法主要是通过战争手段打败南方,实现南北统一,废除奴隶制度。(4分)

下载2016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测试卷(十七)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届高三历史综合模拟测试卷(十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测试卷

    高三测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A.弹劾/弹丸之地 哽咽/狼吞虎咽 责难/多难兴邦 ...... B.鲜活/寡廉鲜耻 泊位/淡泊明志 叶韵/一......

    2018年江西中考历史模拟测试卷二

    2018年江西中考模拟测试卷(二) [时间:60分钟 分值: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

    成都七中高三期中模拟测试卷2016资料

    成都七中高三七中模拟测试真题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的MgO可制得Mg B.为加快漂白精的漂白速率,使用时可滴加几滴醋......

    2010届高三历史模拟试卷(二)范文

    2010届高三新课程高考历史模拟试卷(附答案)( 一) 注意事项: 1.本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请将第1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

    八年级历史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下册段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有(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高三英语测试卷

    高考英语测试卷第一节: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21. This restaurant has become popular for its wide () of foods that suit all tastes and pockets.A. divisio......

    莘县一中高三历史综合练习题

    莘县一中高三历史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25*2分=50分) 1.中国好歌曲导师周华健连续抢下三位学员后高兴大呼:“连中三元!光宗耀祖!”与这一说法有关的古代制度是 8.“体用者,即一物而言......

    2014年一模历史综合测试卷(共五篇)

    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思品试卷I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2013年3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