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寄宿制学校亲情教育问题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结
“寄宿制学校亲情教育问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我校《寄宿制学校亲情教育问题研究与实践》课题是酒泉市教育科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课题编号:)。课题自 2011 年 5月 10 日正式开题以来,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向前推进,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了确保卓有成效地将课题研究工作引向深入,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教师方面
1.借助网络对班主任进行培训。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我校有36名班主任参加了教师研修网班主任培训,有13位教师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有8位领导和教师分别赴江苏无锡、山东等地培训学习,其中我们课题组成员中杨晓红、常生攀、赵泽刚、赵玉萍先后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班主任培训。
2、每月组织两次教师培训,一次课题阶段研究评估、汇报、交流活动。我们课题组经与教导处协商,双周的教研活动侧重学生亲情教育研讨。在两年的时间里,我们先后组织学习了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亲子心理辅导手册》,周峰编著的《给中学生的 100 条建议》,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1 月出版的林丽慧编著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吴增强编著的《初中生心理辅导指南》等著作,撰写学习与研究心得体会20余篇。每月一次的课题阶段研究汇报、评估、交流活动由课题负责人杨晓红老师组织开展,主要是课题组成员按组汇报一个月在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承担任务的进展情况,交流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的感想、遇到的问题等,同时课题负责人根据情况安排下阶段 的工作。
3、积极开展班队活动,认真筹备和召开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利用亲情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尽快理解、支持、参与亲情教育,我们课题组从课题启动一开始就重视对学生培养和培训。两年来,我们在列为课题研究对象的7个班级中累计开展主题班会16次。主要形式包括带领学生学习伦理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感动中国好少年事迹等,其次是组织学生观看名人纪录片。主题班会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谈通过学习好少年先进事迹、观看名人纪录片的感受,谈对亲情的认识,对父母亲责任的理解,对自己应尽义务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亲情,珍惜亲情。
4、每学期召开一到两次家长会,侧重对家长的培训,引导家长正确开展亲情教育。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现在的家长90%以上的家长都对自己孩子报有很高的期望,都愿意花时间投入精力培养孩子,但有一半以上家长反映孩子难管理,或没有时间管理。经我们分析,还是方法问题。家长都是家里的主心骨,又都处于创业期,忙是事实。也是因为忙,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方面思考的少,遇到问题了心急火燎地管一阵子,忙了就又不管不问了。这样时间一长,父母与子女之间就会产生误解或隔膜,进而影响家长的教育效果。鉴于此,我校在几年前就创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期中考试后召开一次家长会,一方面交流家校教育情况,更重要的是对家长进行培训。对家长培训的内容主要依据我校的家长教程,近年我们还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知识讲座,取得了明显效果。
(二)、学生方面
1.对学生家庭进行情况调查。一年来,课题组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先后对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家庭情况,并对学生家庭成员、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方式、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家庭是否和睦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还填写了学生信息卡,建立了学生信息档案。
2.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和父母如何相处》、《学会感恩》、《感悟亲情》等。在5月--6月份,我校把握母亲节、父亲节的契机,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给父母的一封信征文评比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亲情,学会感恩。
3.举办“感恩中国行”大型活动。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2011 年 5月 19 日我校邀请北京青年教育学院的专家教授,全校学生及家长参与,举行了题为“感恩中国行”大型活动。活动中首先由总导师讲亲情故事和案例。接着,在专家组和课题组带领下齐做手语操《感恩的心》。最后,各班代表在现场进行亲子交流。这一活动一下把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动心。这次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在无声中进行心灵的沟通,体验到了亲子之间从来没有被觉察到的爱与被爱。家长和孩子深受感动,流下了真挚的泪水,踊跃上台分享活动感受。
4.开展师生“结对帮辅”活动。每个课题组成员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辅导学习、资助等活动。为了帮助结对学生家庭转变,课题组老师不厌其烦地同家长、同学生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
高学习成绩,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和结果。
(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融洽、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亲子教育精神下的新儿童观认为,儿童有其内在的生动的精神生活,成人应当尊重和珍视这种精神生活; 儿童还具有其形之于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人应注意理解和参与儿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这次亲子亲情关系研究证明,儿童对于父母而言是平等的个体,亲子教育的过程强调父母与儿童的互动成长;亲子教育主张打破旧式教育中父母的权威管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而代之以父母的关注发展和引导为主;教育方式也由一味训斥转为参与交往中给予子女以关怀、发展和教育,为儿童人格完美奠定基础。只要成人不压抑儿童,不掩盖和扭曲儿童所生活的环境,正确地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生活的各种角色,并引导儿童在各种角色平衡中体察其角色情感,儿童的心智就能在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开出属于他自己的花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孩子体验某种情感,这是教育工作中最困难的事。” 亲情教育培养孩子的重大内容之一就是,通过亲子互动游戏和儿童共享情感体验,促进亲子沟通,以满足儿童内在的精神发展需求。亲子教育精神下的新儿童观认为,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可以给成人以启示,成人应当向儿童学习,学习孩子对生活的探究精神,学习孩子善于发现、积极思考的美好品质。亲子教育强调父母通过自我教育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也提出,儿童教育的重心应由儿童本身移向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关键人身上。因此,在亲情教育精神下,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能力。亲子教育应该注重的不仅是把人培养成
一个有用的人才,而且是立足于把人塑造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并对人的价值与生命意义有最深刻的认同。作为父母,我们可能都有过这种感触:每当孩子让我们着急的时候,我们总是叹着气想:孩子小的时候多乖,长大了怎么就跟变了个人似的。脾气越来越大,和父母说的话越来越少,许多的东西都锁起来„„ 其实,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很正常的。可是许多父母在面对这些变化时,还没有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没有做到主动地和他们接触和沟通,也就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种种变化。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希望与寄托。所以,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时,我们就应积极地进行点拨;当他们遇到挫折时,我们就应给予贴心的安慰和鼓励。即使他们不小心走了弯路,我们也要尽力把他拉回来。因为,抱怨、放弃和无休止的责备,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二)学生中感恩意识得到培养与加强,知道了应该理解、关爱父母,逐步在形成和建立起责任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缺乏对孩子人格的正确引导教育,让智力教育与人格教育出现了倒挂现象,使得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他们的心里,分数才是自己唯一的追求,而对于有恩于自己的父母、师长,他们没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孩子不懂得感恩,变得冷漠与自私,是家庭、学校、社会感恩文化长久缺失造成的,我们现在所缺失的正是感恩文化,只有让学生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他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走出大写的人生之路。作为学校,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方式,明白亲情的流失与亲情教育的失位与学生的感恩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和感
恩意识的培养。通过这一系列亲子亲情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养育了他们,给了他们优越生活,给他们创造了受教育的条件,在他们的身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使他们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对自己的关爱,引导他们学会了感恩。通过这一系列亲子亲情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了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三)改善了师生关系,情感教育的作用得到提升,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心态、家长观念的改变,亲子关系的改善,从而也改变了师生之间过去那种对立的情绪。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了,成绩也大大提高。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也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教学工作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就要充分发挥教师努力教、学生乐意学两方面的作用。为此, 就要坚持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质量。因为,教师关心热爱学生, 学生尊敬理解教师, 在此基础上,师生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过程及其各个环节,都是与师生间的友好交往和思想感情交流相联系的。所以, 师生间亲密融洽的积极思想情感,才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反之, 疏远冷漠的消极思想情感, 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阻力。实践证明, 在良好师生关系条件下, 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信息,就特别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教师也会由于学生的刻苦学习, 而更加促使其勤奋地从事教学工作。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工作要坚定地贯彻德育为首的指导原则。“ 百年树人德为本”。其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的思想政
治素质, 培养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面使他们学会如何做人的问题。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效地实施这一工程, 就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因为,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观念的建立,健康心理的培养,行为规范的养成, 都是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实现的。只有这样, 青少年学生才能自觉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从而逐步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 成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否则, 德育工作是很难奏效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塑造青少年美好心灵的催化剂,也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保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由此可见, 素质教育就是基础教育,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莫基工程。因此,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决策。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素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提高其自学、自理、自强、自律、自立能力。具体地说, 就是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造”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就对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陈旧观念,深化整体改革,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既重视学生智力品质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实践证明,上述这些方面的真正落实, 都是由良好师生关系来保证的。所以,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基本保证。总之,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决定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深体会到与家长友善沟通的重要性,它不仅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方向性,同时,也在工作中与学生、家长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只要教师以诚相待一切,用师爱对待学生的不足,家长用真爱对待子女,那么我们相信,“感情”之花定会竞相开放,以这种特定的“双爱”为基础,就能筑起一座亲情之桥,在这座感情之桥上,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结论与思考:
1.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才能改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2.改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开展家庭教育。
3.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理解父母,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
1、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我们深深感觉到亲子亲情教育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个案跟进老师们不厌其烦地进行家访,苦口婆心地谈心,千方百计为其排忧解难,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开展工作,但成效不大,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反复性大,往往初见成效,又打回原形。让人容易产生徒劳的错觉。所以要加强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
2、学校的教育作用往往被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所消耗,所以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为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使之早日长成栋梁之才,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出一份力。
第二篇:学校课题研究总结
我参与xx省级课题课题“xx典型案例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有了二年多。在这二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取得了一些成果,自身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我现将其具体总结如下:
我作为学校课题组一名成员,利用自己的业务时间学习了国内外有关教课堂教学的文章,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认真学习了教育教学杂志上有关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方面的文章,具体包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小学教学设计》、《xx教育》、《xx教育》等教育教学杂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都认真做好笔记,认真思考,并与其他课题成员进行讨论。在这二年多里,我通过搜集,学习有关文章,通过业务理论的学习,我的教科研水平明显提高了。
刚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时,我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不清楚,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运用教育学、新课程的有关理论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教学案例分析、积累与探讨,并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后记。另外,我听取了专家讲座、名师上课,进一步充实了课题内容。我以课堂教学方法为研究载体,深入学习,大胆探索,积极参与课题研究,认真上研讨课,虚心听取专家级同学科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积极撰写论文,多篇论文在省市各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并有一篇发表在《山东教育导报》。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两次课堂教学问卷调查,认真进分析、总结。
二年多来,虽然我的教学工作非常繁重,但仍然坚持完成原定的各项研究计划,边学边做;离上级领导的要求也可能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我相信做起来就会有提高,就会有收获。
第三篇:《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根据#市教育局教师[2017]169号文件《有效推进#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贯彻肥东县教育局2017年11月13日课题工作会议精神和我校教育发展实际,决定自2017年11月——2019年3月开展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子课题——《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活动(以下简称“课题研究”)。现就此项课题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有效学校课题研究,从现代学校建设的角度,探讨学校管理者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学校理念及如何创建有效学校;以转变观念为重点,以重建师德为核心,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为手段,以课题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以学习为本,以学校为本,构建学习共同体,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推进学校、教师和学生互动共生,共同发展,为实现我镇教育“十一五”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从我校实际出发,形成新的学校理解,新的理解学校方式,反思学校、认识学校。有效能的环境、有效能的校长、有效能的教师、有效能的学生、有效能的父母是构成有效学校的核心基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前提是不同个体,共同发展;基本要求是不同方面,共同目标;基本原则是不同内容,共同成果。
一是:不同个体、共同发展。
学校作为一个个体单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和基础,要紧密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发掘优势、打造品牌,创造性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教师作为学校的一员,其每个个体专业发展又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学校发展的平台上,把握定位,发挥特点,积极发展,在同伴互动中相互促进,在互动共荣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作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个体,都是具有自己智力的特长、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而教师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因此,三者相辅相成,互动共生、共同提高,才能实现整体提升,共同发展。这是做好本课题的基本前提。二是:不同方面、共同目标。
构建有效学校的五个方面(环境、校长、教师、学生、父母),尽管资源不同、视角不同、条件不同、角色不同,但共同的愿景:“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打基础”的培养目标是做好课题实验的基本要求。三是:不同内容,共同成果。
课题研究分别从“校长在领导有效学校校本研究中的作用与研究”、“推进乡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三个内容开展研究。这些内容层次不同、切入点不同,但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落脚点相同,且互动共生、相得益彰。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求把不同的内容的研究彼此整合,以实现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成果。三、研究目标与任务
(一)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的具体实施,实现“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力求达到:一个重点——重点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二个提升——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三个意识——增强教师学习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四个发展——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专业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五种精神——培养教师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主动精神。
具体表述为:
1、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改善学校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课题研究,至2019年实现本校教师大专化,进一步推进“三三三校本培训工程”,培养27名市、县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及德艺双馨、有一定声望的名师。努力实现教师发展“一特、二思、三好”培养目标。即培养教师在教育技术能力上,要掌握一门有个性特点的专业技术绝活;在教育科研上,要有思想、有思路;在教书育人上,要备好课、上好课、育好人。
2、提升学校办学理念。从有效学校的认识观入手,不断调整和提高学校领导者的领导力和学习力,进行学校管理的改革创新,提出:“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打基础,一切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平台”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我校“德育导行、科研引领”的办学特色,引领广大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力求达成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使命。
3、创新学校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关注每个学生发展,关注每位教师的成长,继续完善教师学习、反思制度、校本研修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等,通过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为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一条具有本校特色、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管理策略和评价机制。
(二)主要任务
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科学习共同体,提升办学品位,发展学校特色,建立有效学校、家庭、社区的有机联系,力争至2019年底为创建省级特色小学打下坚实基础。以实现学校管理更规范,办学特色更明显,教学质量更优秀,人民群众更满意的发展目标。
四、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分三个层面的内容展开:其一:通过“校长在领导有效学校校本研究中的作用与研究”,提升对有效学校领导者的角色、领导影响力、专业发展的再认识,实现领导角色转变,形成“有效学校”的领导观。其二:通过“推进乡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与构建乡镇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建立管理与评估机制。其三:通过“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梳理学校特色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提升和形成学校“德育导行、科研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形成“有效学校”的研究观,理解并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进而实现创建有效学校,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发展。
五、研究方法与途径
(一)研究方法
1、研究性学习法。以《有效学校》教材为基础,组织教师研究学习#市教育局教师[2017]169号文件及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构建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坚持以自学为主,撰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和反思日记,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与反馈、互动与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力、反思力和研究力。
2、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方法。即把理论研究得出的成果,经过科学实验,由实践证明的方法。“有效学校”的研究职场是本校,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关键是反思,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校管理者及教师日常工作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因此,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实行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操作性,更具实效性和学术性。
3、自修—反思法。“实践—研究—行动—思考—发展”是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教学。从而使教师真正自主参与课题研究,自主探索课题实质,最终实现自主发展。
(二)研究途径
1、全员参与,全面推进。本课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侧重行动研究,根据“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要求,结合我校发展实际,以“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为切入点,以有效推进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为落脚点,设置三个层面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一是领导层面,“校长在领导有效学校校本研究中的作用与研究”。负责人:@,成员:@。二是管理层面,“推进乡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负责人:@,成员:@。三是实施层面,“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负责人:@,成员:@。由子课题负责人牵头制定“实施计划”,在全校各层面领域全面推进。坚持以学校为主,以教师为本走实践——理论——实践的行动研究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语文、数学、综合三个教研组为团队的“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课题研究小组。语文课题研究小组,专家指导:@,组长:@,成员:语文组全体教师;数学课题研究小组,专家指导:@,组长:@,成员:数学组全体教师;综合课题研究小组,专家指导:@,组长:@,成员:综合组全体教师。
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要带头参加所在教研组和课题组的专题学习,要设计课题活动,指导课题学习。每位教师要根据课题要求撰写课题研究计划,选择符合本人实际的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获一一记录下来,形成学习成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创新制度,全程管理。以学习为本,以制度育人,是有效学校创建活动的重要路径。学校研修制度的创新对有效学校发展具有导向、约束、规范和激励作用。因此,要不断创新理念、创新机制,不断完善“五个一”科研条例(每位教师每学期要坚持做到:选一个或参加一个科研课题研究,并制订方案或计划;至少上一节有质量的公开教研课;提供一份完整的《单元教学设计》参加交流;写一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或总结;看一本教育教学专著做读书笔记或反思日记。)、“三听课”制度(公开听课、推门听课、互相听课)、“四结合”校本研修制度(通识培训和岗位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相结合、自主研修和拜师学艺相结合、课题研究和岗位练兵相结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题网站管理制度、课题领导首问责任制、课题研究“四个一”制度(每年召开一次课题工作会,总结表彰先进教师、优秀成果和自评鉴定工作;每学期出一期《课题专刊》或《课题工作简报》加强课题交流;每月一次课题研讨会,研究布置课题进展工作;每周一次课题学习,并写学习笔记。)、“三三三”校本培训工程、中心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研修网络等,通过制度建设,不断推进课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研化进程。以整合各种研修资源和力量,促进科研兴校。
3、构建平台,互动互进。利用现代教育理念和课题网站,构建课题研究交流、互动平台,引领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建立《课题实验工作手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记载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讨论、学习、测试、岗位练兵、竞赛等课题活动表现与成绩,并列为平时考核和考核内容,作为聘用、考核、评优晋级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以增进“不同个体,共同发展,互动互荣,积极发展,优势互补,特色发展”的实验效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整个研究过程呈现出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三个特点,因此,每为教师都是课题的实施者、促进者和研究者。
其研究步骤分五个阶段推进: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7.11—2017.12)
1、学习课题相关文件、文献和有关理论,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宣传课题精神,提升对课题价值的认识。
2、成立课题组织机构,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填报课题评审书申报立项。
3、课题开题,制定子课题实施计划,编辑《课题工作简报》汇编(1)。
(二)课题实施阶段(2018.1—2018.11)
1、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2、培训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明晰课题研究方向和实质。
3、完善修订课题研修相关制度。
4、制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和课题研究计划,建立课题网站(页)。
5、指导完成《课题研究手册》、《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
(三)课题阶段总结阶段(2018.12—2019.1)
1、对子课题阶段性评估总结。
2、《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检查评比。
3、结合研究实践,调整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迎接市总课题组结题验收。
(四)全面深化和总结阶段(2019.2—2019.3)
1、分析、梳理实践性问卷研究资料。
2、有效提炼呈现实践性研究成果。即收集汇编教师《论文集》和《反思集》等。
3、有效学校展示活动,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大会;申报成果鉴定活动。
七、课题成果预期
(一)阶段成果
1、文件:“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实施方案(2017.11)
负责人:@
2、调查报告:“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18.4~2019.3)
负责人:@
3、“有效学校的校本研究”论文集、反思集。(2019.3)
负责人:@
4、子课题总结(2019.3)
负责人:@
(二)最终成果
结题报告:抓校本研究
促内涵发展——“有效推进#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子课题《有效学校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负责人:柳百珩
八、课题组织与保障
(一)课题组组长:@
副组长:@
组 员:@
学术秘书:@
(二)条件保障
1、中心校校长柳百珩同志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表明我校领导对该课题研究的高度重视,给予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建立以洪礼伟副校长为组长的专家组支持保障。
3、建立以刘道存主任为组长的课题实施组,为课题稳步推进提供实施保障。
4、学校有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工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等14个专用室,藏书3万余册,为各处室配备电脑并连接上网。实验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为课题研究提供资料与经费保障。
5、研究时间重在平时,做到平时实验、过程实验、案例实验、总结实验的流程管理,根据课题研究“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特点,全力提供充裕的研究时间保障。
第四篇:《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课题论证
《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研究》课题论证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侧重从操作层面上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尤其注意对寄宿学生的人文关怀、身心管护、校园生活、人性化管理以及生活教师、技能教师与文化课教师的职能界定、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研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供有较强现实意义的建议。
2、寄宿是一种消费,由学校提供的寄宿是一种服务,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是一种服务化的管理。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寄宿制学校在国内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外,古代欧洲的神学院、教会举办的孤儿院、王室创办的各种学院等等,大都提供寄宿服务。在中国,从西周开始兴办太学、书院,逐渐形成郡设学、县设校、乡设痒、聚(村)设序的办学格局。由于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工具的限制,入学的学生大都要寄宿。但相比较而言,提供集中的、归属学校管理的寄宿服务,我国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从清末兴办新学至今,我国提供寄宿的学校多为大中专院校和部分中学。从小学起就提供寄宿则是近多年来出现的新问题。
2006年国家出台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了寄宿制学校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缺少理论指导。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当前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很少,侧重操作层面的研究不少但却各自为战,不成章节。自从我国提出“优化教育结构、调整教育布局”以来,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成了各级政府的首选政策,这是一定范围内社会分工向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成了当前形势下的一项急务。这项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实用性。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点
1、研究目标:为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的管理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操作层面上的建议。
2、研究内容:
(1)寄宿制学校的历史沿革(略);
(2)建办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的现实必要性(略);
(3)符合寄宿制学校管理需要的软、硬件建设(略);
(4)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卫生管理、饮食管理、住宿管理、教师管理、教育教学管理、人文关怀、家校联系等方面的内容(详);
(5)信息化在寄宿服务中的量与度(详);
(6)其它相关问题(包括研究中遇到的新问题)。
3、研究假设:基于人文关怀的人性化、制度化管理模式在寄宿制学校中推广应用,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学校真正成了少年儿童成长的乐园。
4、拟创新点: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身心安全教育研究;信息化在寄宿服务中的量与度的研究。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坚持几个原则,(1)紧密结合实际;(2)操作层面为主、理论层面为辅;(3)结论要具有指导性;
(4)结论要具有可塑性;(5)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2、研究方法:(1)查阅文献资料和政策法规,从理论和政策研究入手。(2)收集个案,去粗取精,进行实验研究。(3)结合工作实际,在工作中密切关注所研究的问题,进行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的行动研究。
3、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综合上述研究思路,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计划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先从文献和政策的研究以及已有个案的研究入手,就研究内容形成精准的提纲(子课题)和研究计划,课题组成员据此进行分工。
第二阶段:对本课题的各个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
第三阶段:反馈研究成果,论证研究结论,反思研究过程,就重点难点子课题进行再研究,形成部分子课题的研究论文或报告。
第四阶段:整合研究成果,形成专著草案。同时选校试点,在实践中初步检验操作层面的研究成果,修改、充实研究著作、论文。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教育科研组织及职责
成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职责如下:
(一)科研课题领导小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安排,日常管理、科研督导。
组 长:刘公平副组长:郑铭
成 员:艾理文 郑德发 刘震 刘乐文 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 唐妃 唐娟 刘玢 艾梅香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负责组织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工作。
组 长:刘公平副组长:郑铭
成 员:艾理文 郑德发 刘震 刘乐文 唐武平黎冬泉
申龙慧 唐妃 唐娟 刘玢 艾梅香
二、目的任务
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记录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快乐、进步和发展,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对象要求
1、开发出适合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袋,并在学校教育活动 1 中发挥作用,从而探索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最佳模式。
2、让农村留守儿童体会到积累、提高、成长的乐趣、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四、科研课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五、课题申请、立项
(一)根据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每年根据课题申报情况拟定《课题指南》。教师依据《课题指南》填写《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申请书》,完成课题设计,报学校科研课题审核小组。
(二)科研课题审核小组对上报的研究课题进行审核和立题论证。经确认和批准后确认为县级课题。
六、课题实施与管理
(一)凡经学校或上级管理部门批准立项的课题必须根据《课题指南》和《课题设计》认真开展研究。
(二)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及时跟踪课题研究情况,具体业务由教研组负责。课题组教师应密切配合,积极接受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研究,加强指导,及时反馈检查情况。
(三)为提高科研能力,学校将定期组织专题研讨或选派实验教师参加专题学习。
(四)科研课题教师加强原始实践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课题考核小组对日常检查情况作深入分析,及时反馈,然后拟定阶段性指导意见。
(五)学校定期组织研究成果评比活动,积极向上级教育部门、教育刊物推荐优秀成果。
(六)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上一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有关的研讨课并交相关资料(小组上有活动记录,上课教师有授课记录,听课教师有听课记录)。
(七)科研课题的研究期限原则上定为一年。
七、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制度
(一)经学校批准的科研课题,经检查考核完成科研任务,达到科研要求每学期末每位实验教师发给50元教育科研经费。
(二)在实验研究中开发出相关校本教材,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且经试用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给以一定奖励。
(三)课题研究成果具有可行性,并能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或被申报为上一级课题的给以一定奖励。
(四)与科研课题有关的论文在省、市、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及以上奖励或在教育报刊上发表的每篇分别奖励50元、30元、20元(多人合著的只按一人计算)。
(五)完成阶段科研计划并已经结题的课题,科研成果显著,有结题报告,经考核小组考核、评估,给予一次性奖励。
(六)在与科研课题相关的教学业务评比中获奖的学校亦给以相应奖励,奖励办法参照第四条。
(七)未完成科研任务的期末不再发给教育科研经费。
(八)以上各类教育科研补助、奖励由科研课题考核小组分类拟定考核、评估指标,负责具体评定。
八、附则
1、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2、本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若有补充,以补充规定为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对我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有些已取得研究成果。
三、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建立接受课题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精心设计、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并研究档案袋的应用方法和途径;研究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方法和相关资料收集。
通过实践、研究、探索,最终找到成长档案袋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带来的帮助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应用的最佳模式。
五、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案例研究法: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1年半(2015年9月—2017年3月)
(一)准备阶段(2015.9-2016.3)
1、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对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建档。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6.3-2016.8)
1、组织课题开题,实施课题研究。
2、定期召开课题会,交流反馈信息,确保目标的达成。
3、邀请专家组来学校指导课题。
(三)总结结题阶段(2016.8-2017.3)
1、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形成研究报告。
2、申报评审结题。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2、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3、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杉木桥中学课题组 201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