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初中特色办学经验材料

时间:2019-05-13 04:4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初中特色办学经验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初中特色办学经验材料》。

第一篇: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初中特色办学经验材料

风物长宜放眼量

——汝阳县实验初中跨越式发展纪实

核心提示: 如出水的小荷,似喷薄的朝阳,年轻的汝阳县实验初中,虽然仅有十二载的短暂建校史,但她却以骄人的成绩博得了众人的青睐。十二年,生肖的一个轮回,弹指一挥间,但就在这短短的十二年间,汝阳县实验初中实现了从一个弱校到强校再到名校的三大步跨越。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完成了一所名校所应具备的文化积淀。尤其是搬迁新址以后,学校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靠管理促质量,大兴教研之风,勇于教海弄潮,师资队伍群星璀璨,教改教研亮点纷呈,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知名度不断攀升,形成了公办初中全封闭管理及“特色办学、特长育人”的全新教育模式。实验初中人饱蘸心血与汗水,挥毫写就了“办好教育为人民”的锦绣篇章。让我们一同走近她,倾听她的声音,触摸她的肌肤,感悟她的思想,揭开她的神秘面纱,探寻她的成功秘笈……

当你驱车来到汝阳县城新大桥南,放眼伊鲁路北,定会被一处美丽的景致所吸引。当你驻足观赏,“汝阳县实验初中”几个凌空高擎的鎏金大字便映入眼帘,令人仰止;当你走进幽静的校园,高大的楼宇,古朴的凉亭,现代化的体育场,齐整的文化牌,树木掩映,花红草绿,氤氲着一种整洁雅致之美。

俏然崛起的汝阳县实验初中,吸引着莘莘学子前来就学苦读,也吸引着满怀理想的教师欣然加盟,这里成了奋斗者理想的殿堂。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一跃成为全县初中的一面旗臶,她励精图治,化茧成蝶,缔造了山区基础教育的奇迹。汝阳县实验初中是全县唯一一所县直属初级中学,是全市唯一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公办初中,是洛阳市首批示范性初中。学校占地面积127亩,建筑面积20693平方米,拥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达2400余名,教职工2144人,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管理严,质量高,载誉省市,闻名遐迩。

然而,翻开她的建校史,更加令人惊叹:汝阳县实验初中自1999年9月建校,2008年8月迁入新址。十二年来,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在县教育局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连上台阶,不断跨越,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追求高端品位,创出了一流的质量,更令人欣喜的是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所名校所应有的文化积淀。在这短短的十二年间,她经历了怎样的嬗变?让我们怀着景仰之情走近她,探寻她的辉煌足迹。我们就从“点、线、面、体”的几何学角度,由表及里的深层次地来解读她吧。

找准切入点 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

县实验初中根植云梦山麓,雄踞马兰河畔,风景秀丽,这里是鬼谷故里,人杰地灵,素有“天下第一军校”的美誉。《明·汝州全志》引《广舆记》记载:“鬼谷子尝隐此,俗传苏秦、张仪授书处”。风雨沧桑,青山依旧,三年来,全校教职工秉承鬼谷遗风,呕心沥血,孜孜以求,进行了筚路蓝缕的苦苦探索……

建校伊始,实验初中人志存高远,以创建本校的文化为切入点,争创“河洛名校”。他们用心去传承中华五千年来的文明与河洛文化的精髓,并不断创新,不断丰富文化底蕴,为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搬迁新址后,学校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大好机遇。新校园、新环境、新形势、新挑战,也为实验初中人提供了一个挥洒激情、成就梦想的新舞台。三年的潜心实践,诠释了他们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三年的努力拼搏,促进了特色鲜明的名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以“让学生快乐成长,办人民满意学校”为办学宗旨,明确了“高效管理,与时俱进,以生为本、全面育人”的办学思路,确定了“爱国明德守信,励志笃学成才”的校训,形成了“文明、守纪、和谐、创新”的校风、“厚德钻研,善导求真”的教风与“勤奋持恒,精思博学”的学风。学校文化好像一盏明灯,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犹如一块磁石,凝聚起全校师生的力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里成了师生们实现梦想的乐园,“路远脚是尺,山高人为峰”,这里充满了激情与拼搏。他们忘情地奉献,勤谨地求知,欣喜地收获。他们以学校为荣,学校以他们为幸。他们不是终结者,而是创造者。他们围绕学校文化,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丰富其内涵,使之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库。诸如:“两特”即特色办学,特色育人的教育模式,“三全安保机制”、“学生每天八问”、“教师的十二项修养”、“教师的100个好习惯”等等。校园文化凝结在每个鲜活的人身上,每个人又都是校园文化闪亮的一个因子。

校园文化凝聚人心,催人奋进,成为学校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学校拥有了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省市骨干教师18人,中学高级教师12人,中级教师166人,本科以上学历128人,学历达标率100%。校长谈及学校的优势时,总毫不掩饰的夸赞:“我们这一支年富力强、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就是实验初中的最大优势。”是的,实验初中教师有一种不怕苦、能吃苦、不叫苦的拼劲!2008年暑期,学校搬迁,为不耽误新学期开学,时间紧任务重,他们拼上了!校长杨迎昌同志带着大家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搬设备,拉桌椅,拆装搬运铁床,整理搬运图书、仪器,打扫校舍,布臵教室宿舍,挥汗如雨干了整整一个假期。他们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渴了捧起浑水就喝,累了躺在地上歇歇,有几个身强力壮的教师竟中暑晕倒在搬运现场。再苦再累,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耽误孩子们开学上课!”搬运现场,到处可以看到总务处主任忙碌的身影,已经58岁的他第一个站在烈日下,第一个办起沉重的柜子,累倒在病床上输液,校长去看他,叮嘱他多休息几天,谁知第二天,他又出现在新校区,带领大家整理校园……新学期开学,看到孩子们安安静静坐在教室学习,能吃饱饭、睡好觉,这些“拼命三郎”擦着额头的汗水开心的笑了。

教师是学生的影子,文明的火炬在老师们手中点燃,又在学生手中薪火相传。一块块内涵丰富的文化牌,一条条励志奋进的标语,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文化的熏陶,传统教育、文明礼仪、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等,耳濡目染,达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生在汶川、玉树地震后,自发踊跃捐款,很多同学节衣缩食为灾区人民捐款,献出一份爱心;在去年“献一份爱,让山区孩子过上温暖冬天”的活动中,全校学生仅三天就捐献干净棉衣4千多件,捐款1万余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实验初中文化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去,全体教师既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引领着学校不断发展,走向成功,铸就辉煌!

以管理为主线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建校以来,学校狠抓管理,建章立制,加强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2008年搬迁后,学校是一个全封闭的崭新环境。全封闭管理同样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管理模式,对全体教职工来说,没有前路可循,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实验中学这列火车将如何运营,如何提速驶入高速运行的快车道?作为一校之长,杨迎昌带领教职工制定了《汝阳县实验初中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学校三年管理思路:2008年保稳定促发展;2009年紧紧围绕“教育管理年活动”,促进学校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2010年锐意创新,精细管理,提升综合管理水平,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三年规划,三个台阶,引领着学校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春天,学校开放日,家长们走进学校,深入教室、宿舍、餐厅,听课、观看、访谈,深入了解学校情况。一位家长看到了活跃的课堂,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整洁的宿舍,干净的餐厅,周密的安保措施,她不禁激动地说:“俺老远送孩子来咱学校读书,一百个放心!”

学校管理的一大法宝就是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党支部、校委会、教代会、工会、妇联组织的参政议政职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工作原则,大家的学校大家办,大家的事情商量着干,人人都是决策者,人人都是参与者,使广大教职工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迸发出空前的热情。三年来,学校本着“让学生快乐成长,让家长放心,让领导满意”的目标,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实验中学的管理经验可以归纳为八个字“五轮驱动,不断提速”。

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确保稳定发展。

搬迁新址后,学校条件异常艰苦,校园安全经受了严峻考验。校领导班子带领教职工采取得力措施,硬是用“人墙”筑起了一道学生安全的“防护墙”。采取行政大值班和处室小值班相结合,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全方位、全时段安全巡逻,随时处理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强化门卫管理,把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落实门卫职责,坚持来客登记制度,严禁闲杂人员入校门,加强校门口及周边的管制,设立门卫护卫队,防止不法分子混入学校。坚持每天分时段下课就餐制,并有值班人员和课住教师定位疏导,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坚持违紧物品的排查,对烟、酒、火种、管制刀具及其他违禁物品进行排查,防患于未然,有效地防止火灾及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强化学生控制,严把请假关,学生请假需填写三联请假条并由班主任签字批准。门卫核查班主任批假签字的真实性,并和本人胸卡对照无误后,学生方可离校,返校时,学生仍须出示胸卡,并办理返校手续。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

生活管理:提高服务意识,创造一流生活环境。

让孩子吃得好、睡的好,是封闭式学校的首要任务,更是家长最关切的问题。学校从建立制度入手,强化职责意识,把各项工作落实到细枝末节。

住宿方面,学校制定了《住宿生日常行为要求》和《寝室管理考核规定》等一系列管理规定,并狠抓落实。一是狠抓寝室的安全管理,学校不定期对管制刀具及香烟火种等违禁物品进行排查。二是抓好内务管理,对寝室内鞋子、脸盆、毛巾、洗漱用具、劳动工具、所带物品的摆放以及被褥整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班班主任亲自到寝室给学生作指导,政教处负责检查落实。三是加强考评,各宿舍的纪律,内务和卫生以寝室管理员日常检查和政教处抽查为依据,一天一考核,一周一汇总,每周每个楼层评出五个优秀寝室,考核结果和班级考核挂钩。

饮食方面,学校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一是明确职责:校长总管,副校长主管,总务处、政教处分管,伙管处具体落实,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二是强化过程的管理与监督:食堂的安全主要是食品的采购原料的加工、物品的存放和炊具的清洗、消毒等几个环节。学校对食堂原材料进行集中采购,油调料大米面粉均实行定点采购,肉类由资质齐全的单位提供,蔬菜类由两家供应商配送,既保证了质量,又保证了合理的价位。学校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食品卫生检验合格证、化验单、营业执照以及相关证照,由总务处验收,伙管处备案,切实把好进货关,从源头上保证了食品安全。同时,学校要严格执行食品留样制度,坚持每餐留样大于100点,存放48小时。这一措施有效的强化了过程管理,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食品的加工存放和炊具的清洁消毒环节,总务处不定期检查记录、存在问题当即处理,饭菜的品种由学校伙管处来定,饭菜的价格参考市价,并与兄弟学校横向比较后,经总务处审核,最终经校委会讨论确定。伙管处不定期抽查饭菜质量价格,对擅自提价、缺斤短两都予以重罚,从而保障了学生在校能够安全用餐,吃饱、吃好。

德育工作:关注细节,狠抓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校依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出台了《学生一日常规》、《行为规范要求》、《卫生考核细则》、《学生请假制度》、《课间操管理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从大处着眼,从细节着手,加强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课前秩序到上下楼梯,从课堂管理到课外活动,从学生考勤到安全控制,实施全方位、全时段对学生纪律教育和行为引导。要求学生做到三个随手、四个轻,五个不和六个禁止;“三个随手”即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四个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取放物品轻;“五个不”即不爬窗户栏杆、不串教室寝室、不乱涂乱画、乱扔垃圾、不追逐打闹、不进网吧游戏厅;“六个禁止”即禁止迟到、早退旷课、擅自离校,禁止吸烟、喝酒、打牌、赌博,禁止食用垃圾食品,禁止以大欺小、敲诈勒索、打架斗殴,禁止拉帮结派、寻畔滋事;禁止参与法轮功及封建迷信活动。学校通过大值班,政教处小值班和学生会对各个班级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到一日一汇总,一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一周一小结评选出先进班集体。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津贴挂钩。学校以县教育局德育创新工作会议为契机,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首先是实现行为规范的自我评价。学校印发行为规范自我评价表,每学期分两个阶段给自己打分,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提高。其次是多渠道、多角度地组织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自信心和责任心。

教师管理:以人为本,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学校以“提高教师幸福指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探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之路。学校把教师政治思想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建立了校长定期访谈与领导班子结子帮带长效机制,把握教师思想脉搏,引领教师成长,有效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学期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技术等内容进行轮训。实施“名师工程”,把成就教师、满足教师发展需要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给不同层次的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她们在施展才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严”字当头,出台了《汝阳县实验初中教师考核方案》,每期对每个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并与评先表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挂钩,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以人为本,关心教师生活,成立了教师伙,每年一次免费体检,天热时发放消暑物品,天冷时早晚开通班车接送教师上下班,对生病教师、生活困难教师进行慰问,从各方面给予照顾、帮助,让广大师生真切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继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机制创新:“三自”管理,创出“实中”管理特色。

封闭式学校管理头绪多、任务重,决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只有与时俱进,不断突破才能闯出新路来。学校敢为人先勇于探索,逐步形成了“三自”管理模式,踏出了一条特色管理之路。

分楼划片,实行自主管理。从2009年开始,学校实行东西楼分楼划片管理。在校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根据职能将学校划分为5个管理区,由办公室、政教处、总务处、东西教学楼负责人分包,各司其职。学校设立东西楼综合管理办公室,管理内容涉及安全、纪律、卫生、学习、财产五大模块。并由级主任、班主任参与管理,引入了竞争机制,极大的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互比互学,明争暗赛,不断提升管理档次,效果明显。

量化考核,实行班级自治。全校42个班,在学校大的管理框架下,制定出本班的管理制度和学生考核细则。各班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考核,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每期综合评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使学生树立起“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集体主义观念,逐步把每一个学生变成了管理者。

组建学生会,实行学生自制。学校通过学生报名、演讲、测评、公示、考察、试用等环节,选出品学兼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学生会,让学生会干部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鼓励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学生事情学生做主,基本实现了学生自制管理。

县实验初中采用“五轮驱动”,精心管理,学校发展不断提速,三年完成了三大步的大跨越,从而带动了各项工作的健康高效开展。

由点及面 教改教研亮点纷呈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再漂亮,那只不过是个华丽的躯壳,只有一流的质量才是支撑大厦的基石。为提高教学质量,县实验初中以教改教研为突破口,擂响了教改攻坚的铿锵战鼓。尤其是2010年,在全县教育局组织学习昌乐经验后,学校紧锣密鼓的部署,零时间起步,借“他山之石”助推教改,经过充分酝酿,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汝阳县实验初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强力推进,狠抓落实,成效显著。

(一)、集体备课:汇聚众长,汲取精华,资源共享,合力跳出最大高度。备课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往教师们备课中存在着“各走各的路,各唱各的调”,互不沟通的“单干”现象,既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又浪费了教学资源,同时质量上也难以保证,这成了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为此,学校教导处研究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对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组织形式、备课要求、实施程序及检查评估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每学期开学,备课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备课计划。每次集体备课,各备课组都要确定下周中心说课人(1-2人),中心说课人按教学计划安排的课题写出文字说课稿。集体备课时,教师须带好教材、教案,中心说课人还须带说课材料,备课组长带好集体备课记录表等到集体备课室参加备课。先由中心说课人扼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说明预习案设计,探究案过程和达标练习等。然后由全组成员进行集体研讨,并对预习、讨论、释疑、达标等环节提出改进意见,形成基本统一的思路。最后,任课老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结合本班实际,认真完善好自己的学案,为下周上课做好准备。学校还要求教师课后写出教学反思和改进建议,教导处加强总结、评比,并通过随堂听课、学案检查、作业批改等方式加强督导并及时反馈。目前,我校集体备课不仅已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也成了我校教改的一大亮点。

(二)、高效模式:四步达标、异步导学,张扬个性,合作响起最强节拍。

1、我们结合本校实际,推出了“预习—讨论—释疑—达标”达标四步教学法,出台措施,强力推进。教学模式的转变,给全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让每个学生学会学习。学校采取以点带面,辐射普及的方式,把示范课、观摩课与达标过关课相结合,使每一节课都成了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洋溢着生命的气息,体现着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人文关怀,课堂改革正向纵深处延伸着。

2、研究学法,编写学案,完成课堂学案设计。按照四步模式的要求,认真编写预习案,探究案和达标案。要求科任教师提前两周按有关要求备好导学案,严格把关并及时发放教师手中。

3、实行课堂教学改革联系年级联系班级联系学科制。通过组织发动、引导,并慎重考虑,确定了一批试点班级。通过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作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有效地开展。

4、备课组长要做好科学安排,提前明确分工。具体要求:教师根据组长分配任务,提前两周备好学案:集体备课研究——主备人修改——任课教师通研——主备人再修改——备课组长签字把关——主管领导签字印刷——备课组长分发到任课教师使用并负责保管。

5、制定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操作要领。

(三)、强力辅助:学习达标,拓展深化,以评促教,扎实创造最佳效果。为了全面调动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又出台了《学习达标实施方案》,周密部署,严抓落实,成绩显著。

1、学校统一安排,备课组命题,教导处审查,年级组组织,班主任监考,任课教师评卷。

2、“学习达标”的实施对象为七八年级全体学生,80分以上为达标,第一次达标不合格的学生,需要参加第二次达标。

3、达标题目的拟定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不出偏难怪题,允许10%的拔高性题目。

4、各科的“学习达标”次数由备课组统筹安排,原则上一单元或一章安排一次,备课组在周三前把达标试题交教导处审查,并公布下周进行达标的科目。

5、“学习达标”时间统一安排在周日晚上进行,由班主任监考。每次达标都由两个学科交叉、同时进行,同桌的两名学生考试科目不同。每个学科考试时间为30分钟,考试结束后,班主任把达标试卷交年级组长装订、密封,然后由年级组长把试卷交给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召集全体成员集中评卷。

6、凡第一次达标不合格的学生,要求与第二周参加第二次达标。两次达标都不合格的学生,课任教师和班主任要加强辅导,给学生布臵一些特殊作业,并与家长联系加强辅导。

7、“学习达标”结果不作为对班级、教师奖励的依据。但学校要对达标结果进行评比,并在校院内公布,切实发挥其“以考促学,以评促教”的功能。

8、合理进行达标评价。第一次“学习达标”达标人数超过30人科目为优秀、达标人数在25—30人的为良好,达标人数在20人以下者黄牌警告,被警告的课任教师要写出整改措施,凡连续两次被警告的班级,学校领导要与课任教师集体谈话。

通过“学习达标”,七八年级学生明确了奋斗目标,确定了努力方向,变压力为动力,教与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一种“勤钻研,勇探索”的良好风气正在形成,呈现出一派“你追我赶争上游”的喜人局面。

没有广阔天地的大海,鱼儿难以练就乘风破浪的真本领;没有高远无际的天空,鸟儿也难以练就自由翱翔的硬翅膀。汝阳县实验初中摒弃“精英教育”的误区,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以全体学生共同发展为目标,扎实深入的进行教学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今,推门走进教室,你会看到同学们分小组热烈讨论的场景,教师穿梭其中,激情导演,从孩子们愉悦的笑脸上,你会读出春风般的诗意,老师感叹:“我们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功感。课堂教学模式一变,我们顿时感到轻松了许多。”学生兴奋地说:“学校实行课堂教改以来,我们感到学习起来比原来愉快、充实、有趣了!”这是教改带给学校的欣喜变化。学校教学改革的成绩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10年全县教改现场会在实验初中召开,上级领导、兄弟学校负责人对实验初中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与好评。

整体推进 特色教苑百花绽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县实验初中建校以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以其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滋养着每一个“实中人”,塑造了民主待人、开拓进取的管理者,造就了爱岗敬业、亲和育人的教师,培养了刻苦勤奋、乐学善思的莘莘学子。各项事业蓬勃开展,方兴未艾。实验中学人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靠脚踏实地的耕耘,以敢为人先的拼搏,捧回了一座座的金杯银杯,更赢得良好的口碑。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学校先后荣膺全国青少年育人特色学校,省级卫生先进单位、洛阳市规范化初中、市级文明单位、洛阳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初中教育教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洛阳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巾帼文明岗、汝阳县青年文明号等几十项殊荣,并被命名为全国中学生文化社团活动课题研究实验基地、洛阳师院教育实验基地。

成功背后泪多少?熟悉实验中学的人们都会知道学校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坎坷的跋涉,涌现了一批优秀教师,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言传身教的赵红茹老师亲自到清洁区用手抓垃圾筒底的垃圾。舍小家为大家的丁素娟老师在甲流感防控期间,为了把学生安全送回家,却将自己不到三岁的孩子放在门卫室,等送完孩子,已是深夜11点多,她的孩子已经哭累了,睡着在门卫室的凳子上。去年军训中,学生们的裤子烂了,细心入微的孙晓阳等班主任老师从家里拿来针线,一针一针的给缝补,让学生们感受到慈母般的关爱。身单力薄的万秋红老师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班级与家庭两副重担,家里有因肺气肿大小便失禁的老父亲,两个只有五六岁、无人看管的孩子。由于一心扑到工作上,她没有时间尽孝。去年父亲病重,她只能晚自习下课后到王坪老家看一眼老父亲,又匆忙赶回,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早自习。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用博大无私的爱诠释者对事业的执着,谱写出一曲曲爱生如子的赞歌。他们痛并快乐着。他们创造性的工作显示出独有的教育睿智,曹冠稳老师在班级管理上体现的操心、爱心、诚心、热心(四心教育)让人倍受感动;朱松筠老师和谐管理的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主流观念,张社霞老师“以生为本、爱胜于责”的教育,学生自主管理显奇效;侯利坡老师人性、风趣的管理思想,诸如“你的课堂你做主”、“主张是大王”、“免死金牌”等做法,凝聚人心、行之有效、彰显了班级自治的魅力。

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传递特性。在教师们的带动下,全体学生明德修养,文明向上,发愤苦读,励志成才,逐步形成了文明、守纪、和谐、创新的崭新校风。校园里到处闪现着青春朝气,让你感到鲜活生命的律动。作文比赛、演讲赛、歌唱比赛、体操比赛、感恩报告会、法律报告会、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疏导演练……丰富多彩的活动,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本领。素质教育在这里绽开了朵朵缤纷的花朵。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省、市、县比赛中获奖400余人次。同学们在这里张扬个性,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连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日渐提高,成为我县初中教育的一面鲜亮的红旗。学校近几年一直在全县中考中成绩斐然,连年跃上新台阶,中招成绩稳居全县第一,为高中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涌现出布恩辉、李百鸽、刘恒等全县中招考试状元。今年中招,再传喜讯:学校440分以上突破380人,九

(三)班何悦详同学以617的高分再次蝉联全县中招成绩第一名。“实中”人用汗水与实力在校史上再次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风物长宜放眼量”。汝阳县实验初中在“特色办学、特长育人”的道路上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学校文化日臻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学校知名度逐渐攀升。风正潮平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需快马加鞭。实验初中全体教职工正意气风发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和衷共济,锐意进取,朝着“河洛名校”的目标激情迈进!

第二篇: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新民学校 新民学校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打造人文环境 构建和谐校园

一年来在上级领导的直接关怀下,经过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开拓实践,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做了以下工作,达到了相当的效果。

一、营造人文的校园环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文的关怀情字当先.在学校管理中,有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比学校的制度更重要。我校领导十分注重运用情感效应策略,强调尊重爱护每一位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尽量给予广大教师真诚的关爱和帮助,注重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教师个体进行精神交流和心灵对话,产生了独特的管理效果。每年的教师节,全体教职工聚餐,共享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心;中秋节,学校领导都安排人员时间和留守校园的教师一起活动,送去浓浓的关怀;教师家庭有婚丧嫁娶,学校均出面予以慰问和祝贺;对待每一位教师一视同仁;平时,学校领导经常与教师谈心,交流思想,化解心结。

而今,广大教师心情舒畅,归属感明显增强,许多教师已经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

为了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和谐 “家园”和学习环境,我校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校园美化、绿化工程。如今,学校已经建成拥有了一个具有情感化、现代化和特色化的校园 文化环境,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电子备课教室、等设施一应俱全;校园外墙上温馨标语和活泼的校园情境画让人文怦然心动;校园内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二、构建人文的管理制度

学校依次制定了《教师一日工作常规》、《教职工考勤制度》、《教师学习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细则》等各项管理制度。平时检查与期末考和相结合,工作表现(师德表现、出勤考核、能力水平、工作实绩)与奖励待遇相结合,教师聘任与综合考评(教工自评、学生评议、教工互评、考核组评定和学校行政领导审核)相结合的有效方式来规范教职工的行为,激发教职工工作的热情,从而确保了学校各项工作健康顺利地开展。

三、培训现代化的教师

我们的学校拥有的是一支年轻化的教师队伍。由于对自身发展的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他们充满了对未来人生的迷惘。学校领导一方面利用会议座谈积极引导教师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想方设法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教师们提供良好的平等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开学伊始,便组织专人对全体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培训。重点进行上网查询资料、下载试题、编辑试卷、打印、多媒体的使用等。并做 到计算机网络长年对教师开放,目前我校已有90%的教师能够独立上网查询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2)每人一节电化教学课。教导处明确规定,不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校级公开课不能评为优质课,这一规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多媒体教学的使用,可以说多媒体教室是一个开放的教室,几乎天天有人使用。如今,年轻教师们认真学习、积极研究、渴望建功立业已成为了学校发展的主流。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往往善于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影响,利用每个有利的时机去和学生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呼应和交融,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因此,在我们学校,校本培训班的重点落实在了教师亲和力形象的塑造方面,通过学校教研组和团支部组织的各种活动,促进学校教师教育观念和形象的转变,真正做到在认识上理解、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关爱学生,在行为上激励、焕发学生,成为一个受学生喜爱和信任的老师。

同时学校还开展了教师的“三字”(粉笔字、钢笔字、电脑打字)比赛,第二学期结合“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全面开展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比武和现场教案设计比赛。

四、课题研究

教科研是引导教师成长的捷径。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学校自成立教科研室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教科研知识方法的多次专题讲座,并针对本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每月一次的专题学习。并且每个教科研组都有自己的教科研课题。如今,许多青年教师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热情很高,围绕新课程学科教学和学生特殊心理教育这两个重点主题开展了广泛的课题研究。通过一年多的系列校本培训措施,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五、追求人文的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和谐的教育的一些想法》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然而,如果在学习各领域里有着无法克服的困难和障碍,那该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人在精神生活的其它领域里得到表现,„„那么我们就应当越多的关心使他(学困生)也在其他领域中表现自己,以树立自己的道德尊严感,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人的自豪感。”为了贯彻这一思想,使每位孩子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道德的尊严,我校教师通过示范引路、教学研讨、反思实践等途径,积极探索富于人性化、情感化、民主化、愉悦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了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生活。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效地提高各自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学校主要采取了“异质分层”的教学策略。所谓“异质分层”教学即教师在学期初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水平上存在的差异,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一般以3个为好)学习层次,把学习成绩相近的一些学生分在同一层次内,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不同的学习成效。对一些中途转入的学生,教师则组织一些与他们性情相合的优等生开展“互助”学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常规,尽量缩小和老生的学习距离。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人文教育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理解和接受,在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开始积极主动地贯彻人性化教育原则,做到了在认识上理解、信任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关爱学生,在行为上激励、焕发学生。在充满人情味的老师面前,许多内向自卑的孩子开始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开展人文的教育活动

学校重视强化特色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首先,学校开展了严格有恒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通过每天纪律和卫生两项检查和每学期“文明示范班”和“礼仪学生”等评比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各项工作成绩已经开始显现。教师的归属感增强,教师普遍珍惜解中学校这份工作,没有自动离校离职现象,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里,学生变得越来越热爱学校。老师热情关爱帮助学生,校园环境好有家的感觉,同学间友好相处进入兄妹,学校也取得了更高更广的社会声誉。

一年来,学校坚持科研兴校,使学校的办学理念更加清晰,办学特色初显端倪,使学校逐步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

“构建和谐校园,让师生幸福成长”将成为我校不懈的追求目标。今后学校将以更加平实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本着“在人文的校园里有人问的教师用人参的方式培养人文的学生”这一办学理念,凭着自身灵活的办学模式和和管理体制优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师资力量强,教育质量高的学校,也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篇:黑林中学办学特色经验材料

依托老区资源,打造少奇文化

一所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内涵,没有内涵就没有生命。赣榆县黑林中学,坐落在一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这里是革命老区,是一块英雄的热土,是刘少奇、符竹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儿生活或战斗过的地方。他们用鲜血染红了脚下的这块土地,留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黑林中学将依托少奇故居、大吴山战斗遗址、符竹庭牺牲地马旦头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于 2010年9月份提出“扬少奇精神,做时代新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社团活动文化、环境设施文化、校本教材等三方面进行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打造老区特色校园,现将我校的一些做法简单汇报如下:

一、健全组织,细化分工,落实责任。

成立以校长为主任,副校长为副主任,中层教干、骨干教师为成员组成的团队。下设文化建设、活动组织、宣传推广、评价服务四个小组,文化建设小组负责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规划、刘少奇精神的提炼与研究、刘少奇故事的搜集与整理、研究成果的整理与表述、社团资料的收集与保管;活动组织小组负责学校及班级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安排与实施、总结、宣传阵地的管理与运行;宣传推广组负责《红山茶》文学社、《少奇之声》广播站的工作;评价服务小组负责各项师生评比的操作与实施(教师评比涉及课前、课中、课后,学生评比涉及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类,16小项的评比);监督、评价活动过程的公正、公平、透明。

二、让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黑林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这里地理位置偏僻,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学生都是农家子弟,因受其父母及周围人的影响,大多对未来缺乏信心,自我评价过低,没有宏大的志向,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因此而略显浮躁。针对这样的现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就迫在眉睫。

1刘少奇富有传奇色彩的革命人生在黑林广为流传。为了大力弘扬少奇精神,让少奇精神成为学生亮丽的精神底色,让少奇伟大人格和非凡历程教育和影响青少年一代,学校先后赴宿迁、东海、莒县等学校参观学习,并且与少奇文化研究会,中国红色文化研究院取得联系,得到了相关领导的肯定,认为我们的想法是很好的,对于培养学生的爱祖国爱人民思想很有意义。为此我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我校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德育课题、队伍建设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选择少奇文化作为学校的主流文化进行打造,提出“扬少奇精神,做时代新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用少奇主席的丰功伟绩,波澜壮阔的一生引领学生立大志、做大事、成大业,做时代的骄子;用少奇主席平凡的一面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教育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要全身心地投入,脚踏实地地去做,不做成功誓不休。让少奇精神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让少奇文化引领学校向前发展。

三、让环境文化突出学校形象

学校不应该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物质场所,它还应该成为学生陶冶情操、勤奋努力的精神家园。在学校校园建设规划中,我们注重坚持以人为本,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

我校首先对校园的自然环境,教育教学设备等进行了全面的粉刷。使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对花坛,操场,重新的规划,新修了连接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的东西主路260米(尚行路,提倡实际行动,尊崇实践,强调运用知识服务社会),打通教学区的南北主路160米(丰生路,丰富校园生活 愉悦学生身心)(尚行、丰生均为少奇同志的曾用名)。四座教学楼分别命名为育志(人无志不立,育人重在育志)、育德(留学法国前就读的学校,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英(育英学校的学生家长,取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育才(中学毕业学校),女生宿舍为育秀(取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之意),男生宿舍

为育强(取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之意),餐厅为育本,运动场为育康,音乐、美术、舞蹈教室分别为育乐、育艺。在校园花园命名上,选取一些有着优良传统的革命老区的地名来命名,如:红岩园、南湖园、延安园、西柏坡园、遵义园、南昌园等。(这些地方均是少奇同志工作生活或战斗过)

学校合理利用校园东围墙布置了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10个部分组成的文化墙,(少奇主席的一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因此学校把儒家文化作为少奇文化的内涵的延伸);教学楼后正在建设两个红色主题花园,以中国地图“少奇走过的地方”和滨海军区地图“红色革命故事”为主题,在地图上标出少奇同志到过的地名,让每一位学生都熟知少奇同志一生的足迹,让每一位学生都会讲1-2个少奇同志的故事(将根据地名所发生的故事,编写校本教材2本,培训小导游)。

近期,学校在教学区走廊悬挂牌匾,制成了“少奇文化长廊”,成为我校红色文化建设的又一大亮点,该长廊是由“育英”、“育才”、“育志”和“育诚”四栋楼组成,每栋楼的内容各具特色,有少奇的生平事迹,少奇的文化、少奇的亲情和风采等等。学校还评选出了四位“红色解说员”,定期组织学生们参观学习,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和儒家文化熏陶。

四、让红色活动丰厚师生素养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学校团委具体负责“少奇文化传承社”的组织建立工作。全社共设学习部、纪律部、文宣部、生活部、体育部五个部,下设红山茶文学社、大吴山人文探究社、少奇书法艺术社、校风校纪巡管队、少奇之声广播站、大树之春艺术社、苏鲁之星创造社、红色志愿者服务队、黑土劲旅体育队、林冠国球社十个部门。“少奇文化传承社”每一个部门都有学生具体负责并开展工作,每一个部门都配备专业教师辅导。在团委的指导下,少奇文华传承社制定了章程以及年 度工作计划,以此来引领各项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

1、唱响红歌,点燃激情。

“歌声”可以开启智慧,陶冶情操,怡人心性。学校团委要求各班把校歌《少奇的启迪》和精选的四十首充满正气和朝气的红色革命歌曲作为轮番歌唱的曲目,并且集中比赛。每天早、午、晚各班级齐唱红色歌曲,歌声充满激情与力量。通过“红色歌曲大合唱”“红色歌曲拉歌比赛”营造出浓烈的“校园红歌大家唱”的氛围,培养学生爱国、励志的正面思想倾向。

2、认真跑操,磨练意志。

黑林中学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跑操活动,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提高学生体质,磨练学生意志,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学习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

每个班级都创立班级口号,每节体育课都有至少十分钟跑步,喊班训、校训。课间操三个年级以密集队形跑步喊口号,“声震云天,气冲霄汉”。每年的十一月都要举行“队列队形比赛”,在寒冷冬日中打造激情奋进的形象。

3、少奇故事,人人会讲。

为了大力弘扬少奇精神,让师生了解少事迹及其言行,去寻找其成长规律,让少奇精神成为学生亮丽的精神底色,黑林中学团委发动教师学生搜集刘少奇的故事,编写校本教材《少奇的故事》一书。同时要求每一个学生要会讲一到两个少奇故事,并且开展“刘少奇的故事”讲故事比赛。学生们积极准备,少奇的故事在学生中间迅速传播,黑林中学用故事这一特殊方式诠释了刘少奇的事迹和精神。

4、红色运动会,体验革命艰辛。

为了将学校的红色德育工作推向深入发展,黑林中学于1月13日下午举行第一届红色运动会。比赛的项目有: “独轮车支前”、“独腿长征路”、“红军的扁担”、“抬担架”、“背伤员”、“穿越封锁线”、“运弹药”等。红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取材于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和感人故事,让学生在运动的同时,体验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5、志愿服务,展青春风采。

为了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争做文明的当代中学生,学校团委将每周四定为少奇文化传承社社员志愿劳动服务时间。全体社员带着一颗颗火热的心积极参加到学校组织的清扫街道义务劳动中去。活动主要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主题,对学校驻地的主要路段的白色垃圾、生活垃圾以及野广告进行大清理。社员们带着扫帚、小推车、铁锹,赶赴劳动现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街道变得整洁多了。大家纷纷表示,这项活动必须坚持下去,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校园文化,有声有色。

《红山茶》文学社是在学校团委、少奇文化传承社直接领导下,由我校爱好文学,热衷于文学创作的青年学生组成的群众组织,是培育和发掘文学新苗的一块园地。2010年10月21日下午,黑林中学《红山茶》文学社举行了成立大会,学校主要领导、指导教师及文学社成员齐聚一堂,共同庆贺黑林中学第一个学生文学社团的成立。

《红山茶》文学社围绕“传承红色革命,争做时代新人”的主题,引导学生在走访、调查、搜集、整理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在写作实践中学习革命先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争当品德优良、素质全面的新一代中学生。《红山茶》文学社的成立,是让校园文化真正走向学生生活的重要举措,它必将为发现和培养更多文学新苗,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黑林中学校园广播站《少奇之声》于10月21日下午也正式开播。广播站播出的内容主要是宣传少奇精神,利用有声传媒将少奇的思想、故事、精神传播到学生中去。

开启学生心灵之窗,凸显红色德育优势,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是黑林中学德育工作的恒久目标;不断在继承中创新,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多样化的德育模式是黑林中学德育工作的不断追求。

五、让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

课堂教学作为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挖掘教材的红色德育内涵,有意识地进行重组课程资源,在拓展延伸中为学生学习红色文化服务,通过整合与拓展延伸,学生红色文化的学习就会取得好的成绩。目前有校级课程整合红色研究课题10多个(《开发老区文化资源,构建校本红色德育课程的研究》《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掘与整合的研究》《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实现途径研究》《用少奇文化促进学生自信心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践》《打造红色校园生活,推进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研究》《以“刘少奇红色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依托黑林地方文化资源,构建校本德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初中思想品德依托红色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研究》《依托少奇文化提升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研究》《以红色教育为契机,培养农村中学教师爱山岗敬业精神的研究》)。

第四篇:山东农业大学办学特色经验介绍

山东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高校。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科教兴鲁、科教兴农为己任,突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把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创建‘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办学特色,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办学特色的主要内涵

我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三”,即:“三结合”、“三层次”和“三段培养”。

三结合:就是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层次:即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基础实践层次主要包括实验课、劳动课、社会调查和认知实习等;专业实践层次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指学生在参加实际生产、管理和经营中,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

三段培养:即把大学四年的人才培养过程相对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校内实验室“基础阶段”—— 校内教学基地“课内外结合阶段”——校外教学基地“与生产实践结合阶段”。

二、办学特色的建设实践

在建设实践中,我们将办学特色贯穿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重点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人才需求和办学特色制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按照培养目标设计层次加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实践教学内容搞好硬件建设,建立条件保障体系;同时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二是搭建坚实的实践教学硬件平台。将全校48个实验室组建为19个面向全校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在校内教学基地建成了农学、园艺等10个实验站园;在全省各地建立了86个稳定的校外教学科研基地。

三是搞好教学与科研的结合。通过加强科研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充实创新教学内容,开设高水平选修课,吸收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将科研成果和科研过程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大学生课外实践计划、设立第二课堂和创新学分、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活力。四是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选派中青年教师担任地方科技副职、与地方联合承担科技项目、进行科技推广和社会服务、参加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等措施,既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又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的能力。

五是建立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深入开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实现了教职工队伍的分类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和后勤社会化,强化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突出了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加大了教学投入,调动了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深入开展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教师和学生的“双选机制”(即教师竞争选择课程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教师),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

三、办学特色的实践成效

(一)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

学校共为社会培养李振声、印象初、束怀瑞、山仑等4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老一代的著名专家学者,以韩兴国、韩俊和黄炳茹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中青年科学家,还有一大批地方党政领导、农业科技人员、优秀企业家。

(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2001年以来,在全国和山东省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36项;获得山东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三)获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和教研成果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30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17项国家级奖励。获得了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0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2项。

2004年10月29日,由我校谭景和教授主持完成的我国首例卵丘细胞与体外成熟去核卵母细胞融合而成的克隆山羊“白雪” 诞生,这是山东首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克隆动物。

(四)为山东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山东省的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小康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学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多次被山东省委、省府授予科教兴鲁先进集体称号。

(五)促进了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快速发展

学校现有本专科生24453人、研究生1883人。

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1个硕士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技术分中心、1个国家级品质检测中心。

目前,专任教师1151人,其中2名院士,3名外聘院士,6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为适应规模扩大、水平提高的要求,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校舍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

1值达到1.7亿元。

四、办学特色的理论思考

(一)突出办学特色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高校只有突出办学特色,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

(二)突出办学特色是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突出办学特色是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质量离不开特色,特色就是水平。作为省属教学研究型本科高校,只有努力形成本科教学的特色,夯实本科教育的基础,才能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

这一办学特色,是我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艰辛探索、不懈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还需要在今后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正确分析所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实事求是地提出了工作重点由以大规模扩招和建设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提高水平、优化结构为主要特征的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转移,为提高教育质量,突出了办学特色,促进21世纪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谋生存、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必须注重培养、突出办学特色,加快学校的建设步伐。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办学特色

目前,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确立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三大重点。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作为一所职业教育工作母机性质的高等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2004年5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五所“高等学校职业技能鉴定试点院校”之一。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面临着既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又要积极引领职教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加有效服务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把学校办出特色,加快学校建设步伐。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学校形成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特色,学校有特色、专业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近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争取40岁以下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实验教师全部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引进或外聘技师、高级技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本科生中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改革实验室体制,合理整合校内现存教师资源;建立若干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在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投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管理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打下坚实基础。

二、根据学校发展方向,确立办学特色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然要求我们为职业教育培养大量合格的师资,这就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2002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科建设取得突出成果,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省属高校前列;2005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在最近召开的学校第五次党代会上,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把握办学规律,树立现代大学理念,进一步明确学校定位,强化办学特色,加快改革发展,抓好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为培养适应职业教育、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学校“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紧紧围绕国家教育工作重点,改善办学条件,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发挥职教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深化改革,和谐发展,努力把我校建设成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工程技术师范大学。

三、通过具体的对策,突出办学特色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我们提出了六项主要工作。第一、突出“双师型”人才培养特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推行“双证书”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第二、突出职业教育研究和工程技术应用性研究特色,着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创造条件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发挥职教研究优势,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努力为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第三、突出职教师资教育特色,着力加强我校国家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积极承担并高质量完成国家和吉林省职教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任务,努力构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师教育新格局。第四、突出学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特色,着力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学校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努力在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突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特色,着力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具有工师风格的校园基础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切实创造有益于高素质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第六、突出“重师德、铸师魂,两代师表一起抓”的高师特色,着力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焕发“工师人”精神,为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总之,我们要千方百计地突出办学特色,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出贡献,强化发展意识,增强紧迫

感、危机感、责任感,加快学校发展建设步伐,在不远的将来,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工程技术师范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走特色强校之路

摘自 《光明日报》 5月16日 第11版

北京,一座拥有辉煌建筑的历史文化名城。历代能工巧匠倾其心智,建造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

气势恢弘的建筑群。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一座孕育现代“鲁班 ”的高等学府。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承担起培养新中国“能工巧匠”的任务,为城市建设生产一线输送了数万名具有务实作风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社会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今天,在各类高校林立、竞争日益激烈的北京,依靠准确的办学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科学的专业设置和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培养目标,造就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性强、应用水平高、思想品德优良的学子,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目前北京市城建系统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上,建工学院的毕业生占到了70%以上,在北京的城市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秉承历史传统 凝炼办学特色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校的生命力。在七十年的办学历史中,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秉承为首都城市化服

务的传统,凝炼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院土木工程科。七十年变迁,数度易名,历经高工建专、中专和大学三个发展阶段。七十年来,学校一直紧紧围绕建筑业和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按时代要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服务方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勤奋务实的品格;教育目标始终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

进入21世纪,首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城市定位,以及建设“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的确定,需要更多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高级人才。学校根据北京城市建设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继承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凝炼、形成和发展了“坚持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致力于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这一特色具有三重涵义: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始终根植于首都城建领域,服务于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坚持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学校为首都城建领域输送的人才是面向基层岗位或生产一线,主要从事区域规划、建筑设计、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等工作,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善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高级专业人才;学校一贯坚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工作技能,能较快适应基层工作环境,具有创新精神并能胜任首都城建领域的专业工作。

依托城市建设 彰显办学特色

一所大学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其为社会服务的多少。始终依托城市建设,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是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近几年,按照为城市化服务的指导思想,学校在办学特色上下足功夫,先后增设了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工程等十多个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专业。学校现有20个本科专业、18个高职专业、4个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培养领域、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和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拥有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双基合格实验室;同时有具有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等科技企业的支撑。2002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被北京市确定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注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突出自己的特色。如虽然不少高校办有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但很少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一样拥有规划、设计、结构、施工、供燃气、给排水、污水处理、建筑智能自动化以及与建筑行业和城市相关的管理、法律、社区服务等一系列的学科专业,从而构建了符合学校定位,土建类专业齐全,相关专业配套,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正是由于学校在学科专业上所具有的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特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持续的发展。

在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建工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专业设置要符合首都城市建设的要求。考虑到北京

在建大型公共建筑、高层建筑和高档住宅小区多,特别是利用清洁能源和发展城市燃气化的发展趋势,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设置了“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为北京市培养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考虑到北京城市交通的发展,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工程”和“交通土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

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建工学院的课程设置既重视满足城市建设生产一线的需要,又重视

跟踪首都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考虑到50%以上的毕业生就业于水工程施工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满足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水工程施工、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并在长期教学积累中形成优势。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中国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技术”、“建筑遗存

与保护”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能力显著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在引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卫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同时,还将其用于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学校对各新办专业的课程设置均提出了面向首都城市建设的要求。

建工学院近年来进行的专业结构调整都与市场紧密结合,有些专业甚至有非常直接的就业目标。如

现代汽车技术与维修专业自创办起就紧扣市场需求,使该专业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达到100%;近两年新办的工程测量技术(数字建筑仿真技术)高职专业,是结合学校正在为故宫做的数字化工程而设立的,其就业潜力相当诱人。

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各种学术、科研和工程实践活动。该校近年来的科技立项中,为北京城乡建设服务方面的立项占总项目的 70%,城市规划、城区和古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城市交通、城市服务与管理、环境污染治理、建筑节能、城市防灾减灾、智能建筑、古建筑保护数字化、新型建筑设备与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省、市、学校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60余项,科技服务总经费突破2.6亿元,到校科研经费达5000余万元,在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中居前列。学校教师近期承担的居住区及其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故宫古建筑数字化测绘、前门地区修缮整治规划、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示范、小型低温气源热泵机组研究、住宅节能改造技术研究、雨水资源化、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规划和北京市区域道路网增容理论

与设计等国家和北京市重大科研目,均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发展献上了优异答卷。

培养实践能力 弘扬办学特色

在高校林立的北京,建工学院的学生能够在建设行业中独占鳌头,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与学校着力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密不可分。

建工学院是伴随着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学校首先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将创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如在办法学专业时,通过设置建筑类专业的课程,使学生具有了鲜明的特色和学术专长,从而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法学专业。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摸索,学校构建了以工程技术教育为主体,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两者相互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其纳入培养方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注重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把课程学习、毕业设计、实习与将来要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多年来学校不断增加教学经费投入,实验室、实习场所和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日趋完善,建立了5个校内实习基地,60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学校还经常聘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讲座,把最新的信息带给学生,注重引进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或

丰富工程实践背景的人员,近年来先后聘请了78名国内外科研院所、设计院、研究院、兄弟院校和建筑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客座或兼职教授,在学科专业建设、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给予指导,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融合,与行业的接合、与生产的结合。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安排了长达十几周的毕业设计,要求课题的选择、教师的指导都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就直接在设计院完成,课题和研究方式都和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为了引进更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与法国已有百年职业教育经

验的佩雷学院合作,建立了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学生在学校里就可以全面接触欧洲的先进设备和技术。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立项制度,2002-2005年拨款组织学生科技立

项达到341项。2002年以来,学校的学生们在结构设计、建筑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及物理、数学、英语等全国和北京市的竞赛中荣获众多奖项。其中在2005年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机电系学生的“全自动移动搬运机器人”和城建系学生的“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技术经济调查与分析”两个项目获大赛三等奖。

由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学校通过对重点用人单位的走访和向100多家毕业生所在单位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们普遍适应性快,用得上手,留得住人,踏实肯干,乐于助人,尤其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严谨认真与勤奋好学、职业道德三项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均获得较好评价。近三年就业率分别是97.1%、94.3%、95.8%.建校七十年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培养了4万多名毕业生,许多毕业生成为首都城市建设系统中规

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管理各个岗位的领导和骨干。原核工业部副部长、核电建设专家赵宏,原北京市城乡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赵知敬,原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王宗礼,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沈小克,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刘桂生、总工程师包琦玮,北京奥组委工程部部长许建,北京“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刚、戴孟东,北京市轨道建设管理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杨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宇、总建筑师胡越以及生前被誉为“时代先锋”的门头沟区路政局副局长曹广辉等众多杰出城乡建设人才,都毕业于该校。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贯穿于历史传统和改革发展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实践活动

中,更是体现在人才培养的骄人业绩中。在服务于首都城市化的过程中,凝炼、彰显、弘扬办学特色是维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历经七十年薪火相传,永葆生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强校之基,使其在首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中始终具有特殊的地位。

第五篇:大彭实验小学学校办学特色

大彭实验小学

铜山区大彭实验小学位于徐州市西郊古老的楚王山北麓,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基本现代化乡村小学。它座落在蜿蜒盘旋的黄河古道南畔,北依陇海铁路干线,南傍310国道,四通八达,山清水秀。学校占地26113平方米,校园的园林绿化及建筑设计新颖、布局合理,是一所环境优美、富有现代气息的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1496名学生,教职工8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57人,小学高级教师65人,省、市教研教学优秀人才21人。学校以“武术特色”为龙头,以“科技、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努力实现“一流环境、一流师资、一流质量”的奋斗目标,积极创办“规范+特色”的学校,铸造“一专+多能”的教师,培育“合格+特长”的学生。学校以人为本,以德为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彰显了环境、科技、艺术教育方面的特色,在历届科技艺术节中成绩突出,获奖人数众多,学校连续多年获“区科技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今年科技文化艺术节现场展示活动中,我校有13人入选美术书法现场展示,参赛人数居全区第一。

下载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初中特色办学经验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汝阳县实验初中特色办学经验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办学特色

    准提法网络佛学院的办学思想高七师一、系统学习佛教知识和各宗派理论,提倡”行持任在一门深入,信解则应圆通无碍“的思想方法。改变原来零散无序的修学方法,这样比单经单论的自......

    办学特色

    一、文化特色 诵读经典已经成为了当今的一种时尚,不妨在学生之间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可以利用早自习等时间让学生诵读“四书五经”或海外名篇。并不定期组织诵读比赛! 二......

    实验小学艺术教育办学特色申报材料

    实验小学艺术教育办学特色申报材料 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

    敬文实验小学办学特色实施方案

    敬文实验小学办学特色实施方案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所学校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现代教育必备的条件,是学校生存的必要条件。“校园精品型,领导复合型,教师科研型,学生综合型”是我校的......

    办学特色总结

    学校特色工作总结克东县第三中学刘要武自从学校搬入新校区以来,围绕着“快乐、自信、成功”的办学思想,本着为学生一生奠基为宗旨,我校以篮球球特色为主线,以“硬笔书法、彩泥沙......

    办学特色校材料

    办学特色校创建材料 创建绿色和谐校园 打造优质河小教育 河各庄中心小学 2010.9创建绿色和谐校园 打造优质河小教育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教育局09-10学......

    办学特色简介

    衡阳市红太阳实验小学办学特色简介 衡阳市红太阳实验小学是一所经衡阳市教育局审批创办的全日制民办小学,学校创办于2006年8月。六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

    小学办学特色材料

    小学办学特色材料 一、德育工作 1.我校坚持“德育为首、智育为主、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德育工作实施纲要》,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德育工作目标要求》,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