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组 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04:0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题组 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题组 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第一篇:课题组 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课题组

为了探索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的新路子,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情感水平,并以文载道,锻塑人格,使生活与作文优化互补,自2008年1月以来,我校以《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取得了具有实质性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1)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的发展为社团作文辅导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2)“新课改”为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的作文辅导吹来了春风。(3)作文辅导的现状

农村文学社团作文辅导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好形式.但是,由于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教学思维的定势化,作文辅导无本可依,无章可循,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即便是教师具体辅导作文,也是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致使学生的创作个性无法张扬,作文效果差,作文的语言表述能力低下.我校的语文教师,非常重视文学社团这块土壤,重视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但如何突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的应试作文教学模式,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意识到突破那种封闭,陈旧的辅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价值观,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已势在必行.我们也为此进行了很多努力,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作文辅导体系.同时,我们也看到:抓好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要求,创新实践的训练,符合时代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因此,我们把《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作为我校研究的课题.我们希望通过开拓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的空间,开发作文辅导的资源,探索文学社团作文辅导活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作文辅导的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文学社团的作文辅导活动,发挥作文的“育人功能”,发展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修养,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像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情感道德观。

提高语文教师的作文辅导能力

通过“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活动,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本人的文学修养与文化品位,提高教师的作文辅导能力。

课题的理论依据和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将严格按照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切实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新的语文教材为本,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精神以及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联系现实生活,科学有序地展开。

本课题研究人员,实验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其中不乏具有多年实际辅导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老教师,其负责人胡献平老师从教二十七年,一直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在作文教学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自已的东西。另外,李首成、陈双全、王聪华、刘兵昶等老师都有一定的作文辅导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具有爱好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学校大力支持“农村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不仅为社团作文辅导提供了固定的场地设施及成果陈列室,还制定了优先奖励辅导出了成果的教师以及写作有了成绩的文学社成员的政策;不仅提供了实验经费,还在时间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

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本课题所说的“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即指狭义的文学社团成员的作文辅导,也指广义的在校学生的作文辅导。

本课题说到的“实效性”,是指新时期进行的新课改中作文辅导实际产生的辅导效果问题。即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能够迅速提高社团作文辅导效果,达到帮助学生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创新精神的最佳效果。

“策略”指的是达到一个目标所采取的步骤、方法与途径。四

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如下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实效性的理念。

2、探索和创新“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的作文辅导方法和构建有实效性的系统辅导思路。

3、提高农村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开展“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的能力。

4、以“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为阵地,以创办社刊,向外推介教师论文、学生习作为突破口,努力打造务实型、研究型的特色学校品牌,并实现可持继发展。五

研究内容:

1、构建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带有农村初级中学特色的高效而有创新性的文学社团辅导体系。

2努力探索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社团辅导的实效性的方式、方法与途径。

3努力探索激发农村中学生写作兴趣与欲望,拓宽写作题材,打开写作思路,培养驾驭思想、情感、结构、语言的能力的方式、方法与途径。六

研究方法: 授课法:充分利用作文教学课堂进行辅导 2 专题讲座法:是就一个专题安排集中的辅导讲座

个别辅导法,对特殊的题材或特别的对象进行个别辅导。4 活动法: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社团成员进行文学采风活动。5 参赛法,组织本校的征文或现场作文竞赛,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各级各类作文大赛。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课题方案确定之后,组织实施是关键.有序的操作,可保证课题实施顺利开展,精心的组织,严密的管理,可保证课题高质量运行.我们坚持严格执行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明确各自目标,任务,要求课题组成员积极实践,及时总结,积累资料,汇总,统计,分析.课题组成员每月上缴一份创新写作课案,每学期在校内上一到两节公开课,然后大家研讨得失,及时总结,调整研究方案,工作策略.1、学习理论,明确研究方向.我们围绕课题,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以及上网下载的有关“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的文章和教改信息.统一思想,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课题组人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为研究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提供了理论指导.2、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意水平.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或理性表达.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实行知情意的统一,不仅激起并满足学生的认知要求,还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重点突出在如下几个方面:

⑴,教学生作文,教学生做人.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积极投入各种有益的活动,指导学生留心观察,认真体验,用心思考,使他们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产生倾吐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交流汇报,练习表达.⑵,让作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课题组成员努力把作文的练与课内外活动统一起来,努力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接近社会,把触角延伸到生活的广阔领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主动诉诸于文字.⑶,把作文变为学生的乐事.运用迁移规律,培养观察作文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一吐为快,根据学生情感特点,有的放矢地充实学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生活;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课外写作活动;改革作文评分,批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⑷,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表达真情实感,怎么做,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不胡编乱造,不无病呻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表达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语汇和合理的表达方式,不生搬硬套,不机械模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举办活动,激发热情.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活动不仅激发作文教学者和受教育者的热情,而且能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比如各年级每学期举行的“作文竞赛”,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写作的快乐.4、养成习惯,内化素质.课题组会同全校语文老师,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规定.⑴规定每天做好两件事:看电视新闻,读一张报纸;⑵每周做好三件小事:读一本课外书,写一篇练笔文章,学会唱一首歌.⑶每学期做好三件大事:参观或远足一次,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或有重大意义的活动,编订一本习作手册(个人或团体).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有不竭的写作源泉乃至灵感,用良好的习惯内化素质..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通过研究与实验,我校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不少语文教师的论文获得各级各类奖励,部分论文发表于《作文》、《初中生写作》、《安化教研》等刊物。

2,促进了作文辅导的优化.教师吸取了过去单一的只重知识传授,批改包办代替而收效甚微的教训,挖掘学生自己动手的潜能,注意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系统地提出了“重视真实体验和情感的表达”,训练学生“相信自己的作文一定能写好”的心理素质,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体现在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各个阶段,各个板块的辅导之中,从而确定了“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这一全新的作文辅导理念.教学方法上强调写真情实感,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重视表达方式的辅导,但不限文体.指导学生学习作文,主要在于指导如何表情达意,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因此,在这五种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作文训练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学生的知识和情感体验主要从书本,报刊杂志和影视媒体获得,过分强调写真人真事,往往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不利于他们抒发真情实感,因此鼓励学生写诗歌,小说,童话,寓言等,借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3,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质.通过看电视读书报等活动,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刚刚起步时,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漫画阶段.阅读时,总想借机说话,聊天.而现在,阅读成了学生每周盼望的,图书成了学生的好朋友,每逢长假,总有学生到老师那里“走后门”――借书.通过技巧方法的辅导与实践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许多学生在各级作文比赛中获奖.并有不少优秀习作发表于《作文》《初中生写作》等刊物。

通过采访、采风、互评互改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九

课题研究的启发与思考

就辅导的对象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文学社团成员乃至全体学生的写作兴趣,依然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就辅导的主体而言,选择辅导的切入点与角度,是每个实验教师得花些心思思考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学生的写作能力来体现的,因此必须把作文辅导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来.事实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由于应试教学的负面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愿倾注大力气去全面认真研究并切实有效地抓好作文辅导,文学社团的辅导也是图形式、走过场,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他“立竿见影”的应试方面.因此,从总体上看,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农村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首先要改革就作文谈作文的狭隘观念.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这工程,远远超过“课堂教学”的范围.写作不只是文字表达的技巧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与多种思维能力的问题.没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道德素养,要把文章写得有价值,有深度是不可能的,没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综合,感受,想象能力等等),也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内容丰富生动的文章.为此,我们必须担负起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任务.指导学生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去观察感受社会生活,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尽量扩大视野,关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研究丰富的现实世界,并运用联想,想象去提炼深化这些材料,使他们成为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写作材料.其次,要鼓励学生关注人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崇高的理想,鲜明的是非观念,养成诚实谦让的品德,富有强烈的责任心,事业心,培养奋发向上热爱生活,赞美生活的美好的心灵和心境.有了这些基本素质,学生就有了成才的基础和动力,也就奠定了做好人写好文章的坚实基础.总之,改革作文辅导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有许许多多方面要重新认真研究,有许许多多事情要过细地去做,我们将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

附:1:教师发表或获奖论文一览表(1)发表情况

胡献平老师 《“走进马的世界”写作导引》 《初中生写作》2008年第6期

陈双全老师 《千秋功过任人说》

《初中生写作》2008年第12期,刘兵昶老师 《细读孔孟,写出个性》

《初中生写作》2009年第6期。

胡献平老师 《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

《作文》2006年第6期

胡献平老师 《做有心人 辅特色文》

《安化教研》2006年第三期

胡献平老师 《以“镜”为题构佳作》

《初中生写作》2010年第1、2期

胡献平老师 《“带着三句话出发”同题写作》《初中生写作》2010年第5期

李碧林老师 《桥 人 情——说不尽的桥写作导引》《初中生写作》2009年第9期

(2)获奖情况

胡献平老师 《做有心人,辅特色文》获湖南省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并获全国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话题作文拟题的三种思路》获益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度“中学语文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全国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获全国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刘兵昶老师 《浅谈学生作文的“情感”抒写》获2008年度益阳

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语文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全国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细读孔孟,写出个性》获全国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王聪华老师

《直摅血性为文章》获“文心杯”全国中学师生作

文大赛教师组二等奖,并获全国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陈双全老师

《挖掘农村题材,提高写作水平》获全国教科研

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千秋功过任人说——“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写作指导》获全国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李首成老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获全国教科

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陶云球老师

《实行“互评互改”,培养学生能力》获全国教

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李杏宜老师

《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获全国教科研

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彭参荣老师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获全国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李碧林老师

《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获全国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一等奖

刘广生老师

《浅谈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寻找素材》获全国教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2学生习作获奖或发表情况(1)获奖情况

2008年,第六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有胡献平老师、李首成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有晏波、刘钟娟、夏婧、刘勇辉、阳莎莉等学生分别获二、三等奖; 127班学生陈洁的《人海拾珍话和谐》荣获“恒源洋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湖南赛区三等奖,指导老师胡献平;2008年文心杯全国中学师生作文大赛,有胡献平、陈双全、李首成、王聪华、陶云球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有丁聪、李凤姣、夏婧等13位学生分别获二三等奖;

2009年,在安化县教育局组织的“激情奥运,阳光校园”的征文活动中,胡佳丽、戴波、莫银萍三位学生分别获一、二等奖,胡献平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奖;第十届“21世纪全国初中生写作大赛”中,有胡佳丽等七位学生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有胡献平、李首成、刘兵昶等老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2009年“文心杯”作文大赛中,胡献平、陈双全、李杏宜等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奖,胡佳丽、肖旺之、谢班、谢霜梅、谢庆、洪辉邦等同学获三等奖;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胡佳丽同学获湖南赛区一等奖并全国二等奖,谢班同学获全国二等奖,肖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胡献平老师或优秀指导老师奖。在“湖南省第五届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中,肖珍、陈行、刘丽晖、谢班、肖盈、龚晓龙、胡佳丽等同学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据悉,第十一届“21世纪全国初中生写作大赛”中,刘婷、刘汇丁、陈靖、肖旺之、胡佳丽等同学分别获一、二等奖,胡献平、刘兵昶、陶云球灯老师或优秀指导老师奖。

(2)发表情况:周婷同学的《关于春游的三个版本》发表于《作文》2008年第3期,胡佳丽同学的《的卢之内心独白》夏婧同学的《我家的枣红马》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08年第6期,刘新辉同学的《我是一个没有雨伞的人》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08年第7、8期,胡佳丽同学的《历史的碎片》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08年第12期,谢庆同学的《奇迹》发表于《获奖作文选萃》2008年第3期,丁聪同学的《为了奶奶的荷包蛋》发表于2009年第1期,李凤姣同学的《在山的那一边》、夏婧同学的《千万别忽视爱的细节》发表于《作文》2009年第四期,胡佳丽同学的《孟子是个共产党员》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09年第6期。胡佳丽同学的《感谢五彩》发表于《初中生》2009年第7期。阳莎莉同学的《怀念小木桥》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09年第9期,胡佳丽同学的《镜子》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10年第1、2期,晏波同学的《镜子》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10年第1、2期,文婵同学的《带着三句话出发》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10年第5期,谢班同学的《带着三句话出发》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10年第5期,据悉,肖珍同学的《被一棵小草感动》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10年第6期,胡佳丽同学的《被自己感动》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10年第6期,刘汇丁同学的《擂茶的变迁》发表于《初中生写作》2010年第6期。

第二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批准号:

GS[2013]GHB1098

人:

朱彦文

工 作 单 位:

嘉峪关市育才学校

课题组成员: 贾艳萍、郑翀、胡晓玲、李萍、熊文

目 录

一、课题的题目.......................................3

二、课题的提出、背景、内容...........................3(一)课题的提出......................................3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4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5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6

四、课题的界定.......................................7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7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成果.........................8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8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8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9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9

九、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步骤......................10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10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10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11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12(一)系统理论学习,建构研究策略.....................12

(二)研究课堂教学培养策略,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13

十一、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15

(一)提高了教师的自我研修能力......................16

(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16

十二、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18 【参考文献】........................................19

/ 20

2013年10月我承担了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过程立足于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三年来,完成了大量而细致的调查研究,期间我们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积累整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已结束,特以此报告总结我们课题组三年来的研究实验成果,展现我们课题组研究的轨迹,争取专家的鉴定和验收。

一、课题的题目

本课题题目为《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主要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形成自主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的提出、背景、内容(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的课堂教学偏重于“保姆式”教学,总是搀扶着学生“摘果子”,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能机械地理解接受文本。这种做法,与教育发展趋势相悖,已成为非常严峻的现实摆在我的面前。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的 3 / 20

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学生自主学能力培养的力度。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做到“导学”“互动”把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文本发生直接的,有意义的联系,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兴趣出发,把学生置于一个兴味盎然的气氛中。我提出并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就是站在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角度,力求构建起一套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和手段,并最终培养学生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教育布局中的特殊定位,学校的在读学生大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我任教的班级,44位学生中有35位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其中13人是外省的)。学生大多为普通家庭的孩子,家长虽然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但多数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学生的自主学能力、生活能力等比较薄弱。在日常教学中,这些孩子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孩子的父母主要以从事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为主,大部分人是集贸市场和路边市场的小商小贩。工作不稳定,早出晚归,每天和子女见面的时间很少,回到家里又忙于家务和休息,没有时间、精力去管理教育孩子。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这些家庭多数都是租住简陋的平房,孩子缺少自己独立的学习与活动空间。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的习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地学习的习惯;作业书写不规范,4 / 20

字迹潦草,不注意认真写字的习惯;课堂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而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听课不善于作笔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作笔记的习惯;作业中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不善于温故而知新,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复习的习惯;学习懒散,依赖性强,常常照抄作业,甚至经常不完成作业;学习中死记硬背,只求结论,不重过程,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这些问题造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偏低,厌学情绪很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而对于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加强自主学能力的培养,对他们进行学习引导,构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尤显重要。为此,根据本校当前具体情况,针对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确立了《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的实验课题研究。由此,只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勇于改革,就能够探索出一条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路子来。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

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要教学生学会求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并采取多种

/ 20

形式交流学生在进行自主学时的心得体会。主要有: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2)培养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3)培养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方法、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4)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5)培养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

1、实践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是具备了积极的参与意愿与良好的参与动机。当学生掌握了自主学的方法、技巧,也就是掌握了一系列自主学的策略,自主学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在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探索、理解、思考、质疑、接受、评价等,课外自主地选择,规划安排自己的学习,利于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理论价值:

⑴通过研究,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⑵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

/ 20

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⑷通过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四、课题的界定

“自主学”相对的是“被动学”和“机械学”。“自主学能力”就是学生个体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师必要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这里的关键词是“自主”:即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本课题旨在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五、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众多西方学者对自主学习的界定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B.J.Zimmenrman)教授。20世纪90年代齐莫曼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学习理论。齐莫曼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作了研究并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随着主体性教育理论的逐步确立和完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

/ 20

践界的广泛关注,在继承我国古代自主学习思想和借鉴国外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也明确地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并对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有关自主学习的所有重要问题一一进行系统、全面论述的是华东师大的庞国维,主要体现在其专著——《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2003.7)一书中。书中论述了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问题、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问题等。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培养自主学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慢慢养成习惯,通过课题研究,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机,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提问,学会作业,学会复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2、在课题研究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理论水平、科研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就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活动。通过课题研究,利用“五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通过课题研究,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行之有效的发展学生自主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素养等。

/ 20

研究成果主要有:

1、《开展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2、《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

3、《小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初探》。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了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学生厌学、不按时交作业、作业不工整等现象不断改变,许多学生能够积极提问。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仅仅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这就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团结合作的关系,资源共享,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

3、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能够自主探究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手段来获取资料,完成自己的自主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强化。

4、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师生的负担,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

八、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学生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2、教师应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

/ 20

学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才会源源不断。

3、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倡导、实施新的学习方式。

九、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根据我校实际,主要针对我校六年级二班学生进行研究。主要通过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使研究尽量地靠近目标,我们采用“讨论—行动—反馈—调整”,即边研究边行动,边反馈边改进,边实践边总结,边收集资料,边修改方案的做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探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自主发展。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为把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本特征寻找支撑与依据。

3、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

/ 20

问题。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班级、老师、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所需要的支持性环境和条件。通过典型的课例作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炼相关结果。利用个案研究以使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全程分为自主学习惯的培养阶段、自主学能力形成阶段和总结验收阶段三个阶段。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自主学习惯的培养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月)首先对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习惯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虽然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环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但他们也渴望学好,也想自主学习。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共同探讨交流如何进行自学及有哪些方法,通过自学如何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养成相互交流的风气,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⑴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⑵学习课改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⑶深入课堂调研,发现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2、自主学习能力形成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2月)通过学生自己完成课前预习卡,预习情况评价,预习检测等活动

/ 20

不断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学,推动学生自己学,教师指点迷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并严格要求,慢慢将其变成习惯。

⑴研究教师确定子课题,制定阶段计划。⑵按方案进入实验阶段。

⑶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效果分析,并针对问题调整方案,及时积累资料和成果展示。

⑷积累研究案例,分析研究效果。

3、总结验收阶段:(2016年1月——2017年4月)⑴课题组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⑵整理优秀教学设计、优秀教学反思、典型案例,装订成集。⑶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装订论文集。⑷准备鉴定验收相关材料。⑸申请鉴定验收。

十、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

(一)系统理论学习,建构研究策略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边学习、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将研究的主要策略定位为:系统理论学习——细化研究课题。

1、系统理论学习。

/ 20

课题立项伊始,我们就认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师》、《甘肃教育》、《教育革新》杂志上的相关文章。通过理论学习和专题研讨,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明显提升,对学生的指导有了明确的方向。通过学习和研究,朱彦文和贾艳萍老师撰写并发表了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

2、细化研究课题。

研究伊始,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课题组多次研讨、反复学习、细化课题,合理制定子课题,依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预习卡”、“预习评价”、“预习检测”和“导学案”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自申报《以课文为载体,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形成自主学能力的研究》这一课题后,课题小组力求做到: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状况;做到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为课题研究活动的扎实、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研究课堂教学培养策略,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自主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导学、导语、导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策略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20

1、自主读书的能力。

制定出读书细目,利用班级图书角和教学楼内开放式阅览室加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培养,每生每学期至少读5本书。通过读书摘要、读书体会、读后感、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2、使用工具书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有“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的要求,从低年级起就有“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学会查字典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孩子们一旦学会,会受益终身的。一旦和字典交上朋友,身边就会多一位老师。我们非常重视学生查字典的习惯养成。要求学生每人一本《新华字典》,并对字典使用明确规定,每节语文课上都要查1——2个字词,读准音,理解义。

3、口语表达的能力:每节语文课前,用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内容为唐诗宋词、经典篇目的积累诵读。

策略二:构建培养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在三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导学、导悟、导练” 的教学策略。

(1)导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先尝试学习,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活动触摸语言文字,初步感知知识。开始时,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比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未完全养成,因而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 20

(2)导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学边理解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这一切教师的教是替代不了的,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完成。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3)导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当堂练习。

①练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我们借助课件动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②练背。背诵是学生积累、吸收课文语言的重要一环。我们采用情景背诵法,让学生看着逼真的动画课件进行配音,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背诵,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模式。

③练听说。听说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听课、朗读、复述、答问、讨论、造句、口头说话等,这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机会,教学中教师认真设计练习,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去探索、去思考,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十一、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步骤,有序地开展了研究和实验,并

/ 20

及时做好先进方法经验的交流、累积,且实验效果明显。

(一)提高了教师的自我研修能力

在三年多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潜心钻研理论,大胆进行实践探索,勤于总结和反思,使新的教学理念扎根与心中。在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们通过理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实验方法的研究,实验对象的分析熟练运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使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1、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明显增强。

实验班的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的能力明显增强,他们在课堂上不仅敢于发表见解,有时还敢对教师提出不同意见。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自主学已经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深度和独特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出多样化,课堂质疑的触角延伸到课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普遍提升。学生的课堂状态发生较大的转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我们由衷感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一被动接受,而是自己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过程中学生敢与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3、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 20

由于教师运用导学案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明显加强,使得一大批优秀生脱颖而出。

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本课题的研究,通过五步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掌握学法,使学生学会了主动、自主的学习。通过交流,学生全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使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突出表现在:

⑴强化了自主意识,发挥了主体作用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全体教师深切地认识到,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是主体自我实现的过程,是释放学生能量的过程。在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语文课教学从教课文中跳了出来,树立了为学生而教,根据学生的学而教的意识。一年多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改变了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的状况,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⑵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了他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了良好的广阔的语文环境,并努力诱导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主动地展开自主性学习活动,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了成绩。

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 20

通过课题实践,学生逐渐摆脱了对课堂和教师的依赖,自学能力明显增强,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之前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方式,能主动地提出问题,直接参与课本知识的讲解分析,并且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结论,而且课外知识的阅读量也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明显增强了。

⑷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通过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利用“五步教学法”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语文转变为主动的学,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十二、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经过此项课题研究,参与者掌握了通过五步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自主性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1、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有效性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

/ 20

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仍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不断探究,力争使课前预习这种学习方法的运用达到最优化,教学无止境,吾将上下而求索!

2、课前预习设计的层次性具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做到既设计出适合每位学生的课前预习,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练习,让学生机械的做题;既让学生留有学习发展的空间,而又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挖掘出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力?这些都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

虽然本课题已结题,我们课题组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由于时间比较仓促,研究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入,很多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今后去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因此我们将不断努力,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李永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2014-05-11)禹城市辛店镇中心小学教科所

②顺城区将军二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2014-10-26)顺城教育网

③自主教育王明平的博客,国外自主学习的研究现状(2013-11-09 17)④庞国维,《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2003.7)⑤刘海红,小学生课堂自主学习习惯培养策略初探

(2010-07-18)

/ 20

洪洞县大槐树镇西街小学

/ 20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总结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我国目前的小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大面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必然遇到的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难看到,大部分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陈旧的教学观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

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也就是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认识。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的禁锢。

1、教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教师仍然把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全方位的认识和掌控,忽视了诸如思维能力的发展、兴趣的培养等其他方面的目标。

2、教学活动过程乏味:教师内容、教法单一,往往是复习、讲解、练习等循环往复;习题呈现的素材也是常年不变,千篇一律。

3、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是单向施动,学生被动地按教师要求参与活动。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当然也就不可避免,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这种表面达成现象的最终结果是产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谓人才。而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凿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

情愫”。因此如何使我们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关于“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相关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有很多。而我们提出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旨在使学校教学在科学的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得以优化,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努力追求教学理论上的自觉和实践上的高效、优质,为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经验。

二、研究目标:

①通过课题的研究,调查分析影响小学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树立课堂教学反馈矫正意识,树立课堂教学的情感意识。

②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优化学习心理,优化学习习惯。

③通过课题的研究,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估标准,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

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有效方法。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导向,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宗旨,以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为重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

1、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四、研究过程及成果经验:

本课题研究采用整体构思与单因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时总结,层层推进,分步论证,不断积累创新,保证了本研究的有序、有效开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前期工作:(2008年10月)

1、选定研究课题,搜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全组的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摸清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撰写了课题研究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

2、召开课题组会议,制定并健全了学习交流制度。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3、修改研究方案。方案制定后,请学校领导及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提出了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了实施方案。本阶段主要采用讨论法。

具体实施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8月)第一阶段:(2008年11月)

召开全组成员,召开了开题报告,并进一步论证、完善了课题的研究方案,提出课堂实施初步策略。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讨论法及行动研究法。

第二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3月)

1、课题组成员按计划展开活动,并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效果进行互动点评和反思,对课题研究中产生的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2、如开全组会议,举行课题研究中期汇报,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最后大组整体探

研。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第三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

课题组成员为全镇教师作了示范课,展示了课题研究的心得,受到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本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成果总结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召开课题组会议,商讨结题工作。课题组全体成员着手整理资料。总结经验:

(一)、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开端引趣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新课导入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于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超潜能的发挥,怪不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中公认的道理。也正因为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学应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我们数学教学无可推卸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由新课导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1)巧设悬念导入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2)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3)故事激趣导入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4)运用猜想导入

在众多引入新课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独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绪高涨,思维活路,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步入学习的最佳境地。

2、参与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

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

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点点。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使教学有新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带着微笑进课堂。教师的微笑是对学生的尊重,带着微笑进课堂,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蔼、宽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教师的微笑中敞开心扉与教师沟通、对话,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个体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喜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2)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施课堂改革中,必须建立和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

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为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力争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具体地我们要从教材、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层次,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

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

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

(1)、给学生制定合适的规矩,使每天的学习活动都有规可循,让学生知道规矩意味着什么。

(2)、在目标、要求明确的情况下,给学生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来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

(3)、营造一个适合学生专心学习或集中精力做事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的心情才会自然平静下来,自觉主动配合教师完成一次活动。(4)、根据学生目前的学习水平不断调整要求,分类提一些明确统一的规则。

(5)、提供经过认真设计的挑战,鼓励学生为自己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而庆贺。

(6)、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努力和学习的过程上,而非成绩上。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就能轻松地、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

“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学问学问,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多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尝试着用这样的方法去做:

首先,是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让学生敢问;教学必须实行民主化的原则,对学生的回答不要一锤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应该肯定;对有主见的敢于跟教师争辩的同学更要大力表扬,课堂上要允许学生随时发问。教师一旦放下架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浓的民主气氛,学生就一定会活跃起来,敢于质疑课本和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会有力地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我们还要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善问。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并不是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乱问,而是要讲究实效。让学生在质疑提问过程中更深入理解各方面内容,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培养他们不迷信权威,努力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多疑多问,让课堂更加活跃起来,这是学生的强烈愿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的效果分析

1、形成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选用适宜的教学模式。我们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应用、修改、完善等几个环节,围绕有效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小学低年级有效创设教学情景的课堂教学模式等。

2.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外在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种涵盖了学校教师共性与个性的校园精神文化。通过课题研究,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目前我校有吉林省级骨干教师1名,地区级骨干教师8名。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通过学习交流、外出听课等活动,教师对新课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认识,在宏观上能够用辩证的目光来看待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学科与课程、教与学等关系,在微观上能够恰当地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的内涵和要求。结合课改实践,课题组成员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自2008年之009年12月,我校课题组成员获奖或发表的区级以上文章达16篇,其中获桦甸市一等奖以上和《教师阅刊》上发表文章达68篇。我们从中老金厂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文集》

其次,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许多教师不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课堂教学中的低效因子,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杨延杰老师的数学课简约而丰实,学习氛围热烈。她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获得了片教导主任评优课一等奖。宋丽凤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人情味”,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她多次承担区片级公开课,且每次都有创新的设计。商德梅老师,原来是一名较普通的老师。经过几年的努力,可以说每堂研讨课都十分出色,课堂教学十分贴近学生,精巧而富有美感。督导组的有关专家听了她执教的六年级语文课《穷人》,赞不绝口。王红芳、汪兆霞、于萍、徐全民马德明汪兆丽等年轻教师,均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

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张试卷定升学的今天,如何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观念与做法,如何把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阶段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与发展性功能,形成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更好的教学策略教育而努力工作。

第四篇: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快乐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快乐教育研究

二、题研究时间: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

三、课题的由来

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仍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要表现是:课前无主动探求的欲望,课堂无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外无自觉钻研的兴趣,他们把学习活动作为一种任务,甚至认为是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过程还未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热情。如何使教育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使他们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呢?那就是把孩子们吸引到有兴趣和快乐的学习活动中,激发他们因成功、进步、发展而享受到应有的乐趣,才能使他们自觉钻研,乐学“不厌”。“快乐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一种可贵探索,为课程改革试验寻找到一个有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实验研究平台。

四、实验的原理及预期结果

“快乐教育”在教育领域由来已久,自从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在 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后,“快乐教育”就为中外有识之士所实践。“快乐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其实质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设乐学的心理氛围,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欲望。通过亲身的学习体验,产生一种对学习的快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最终达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通过实验研究,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教师自觉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定位教师角色;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初步形成符合学科特点的、学生自主参与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五、课题研究跟踪年级:2011年9月新招生的一年级新生

六、实验的过程

(一)自我探索阶段(2011.5---2012.7)

1、宣传学习,明确第二轮快乐教育实验的背景、主题以及研究意义。小学新课程快乐教育实验是我市一项重要的教改实验,也是小学阶 段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它将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发挥积极的作用。快乐教育教改实验旨在深化课程改革,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的一项实验课题。它是针对目前仍然存在的重负担、灌输式教学方式及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它的“自主、快乐、创新、发展”的主题浓缩了快乐教育的精华、课程改革的精华和创新教育的精华,既符合教育改革的潮流,也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根据区上的第二轮快乐教育实验安排,立足本校教育教学以及教师

队伍实际,成立以校长负总责、教研组长为主体、2004级代课教师为骨干的实验研究团队,并且制定我校的实验研究方案,着力研究在课改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力求以快乐教育的理念改进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转变教学方式,初步形成符合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学科特点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明确了各学段的实验重点:即第一学段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培养,第二三学段贯穿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合作交流学习。

3、分解总课题,突出教研组学科特点,发挥教师个性特长。根据学校总课题“探索自主快乐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 展”,各学科组结合本学科特点,确定本学科研究课题,各任课教师又根据教研组课题自定子课题,形成学校总课题——教研组子课题——教师个人子子课题的教研网络,全面进行快乐教学实践与研究。

4、全面自查,肯定成绩,扬长避短,做好第一阶段小结,2011年10月,根据区教研室关于快乐教育实验工作安排,我们对参加实验的所有学科进行了全面总结,本次总结以肯定成绩,激励信心为目的,对教师撰写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进行了认真评价,并推荐上报了课改实验优秀教师与优秀研究成果,经上级评定,我校《巧用提问,寓教于乐》等5篇论文获市级一等奖,《快乐背诵法》等7篇论文获得市级二等奖,《精卫填海教学设计》等10篇教学设计获得市级三等奖,录像课例《Lesson 11 I live on a Farm》获市级二等奖。

(二)实验调整阶段(2012年9月——2013年2月)

1、客观分析,认真梳理第一阶段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新课程快乐教育实验”第一阶段的实验,“自主、快乐、创新、发展”的实验主题已经深入人心,出现了校级课题、教研组研究课题、教师个体研究课题同步进行的良好局面,大家人人参与,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极大的促进了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但我校在实验第一阶段凸现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实验领导小组及时梳理存在问题,为学校研究决策,调整实验思路打好基础。

问题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习惯的培养等过程需要细化。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隐性的东西如何落实、引导、检查;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把探究看作是他人的事,自己只扮演其中的一名观众,不去思考,不去参与,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如何培养?„„

问题二:教师的角色定位遭遇尴尬的处境。教师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热情,设法塑造亲和的教师形象,设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于是,在课堂上或者众多学生在场的情况下就少了严厉,少了说教,少了批评„„而部分学生却错误的以为教师与学生的民主关系就是教师不会严格管理学生,因而课堂上多了热闹,少了必要的安静;多了个人的自主和意愿,少了必要的秩序;多了涣散的现象,少了可贵的专心。教师角色的定位和教师角色的作用发挥值得研讨。问题三:教学创新受到质疑。极个别教师在课前虽然下了不少功夫,做了充分准备,众多的教学准备使课堂上拓展的空间很大,放的自如,收的却欠妥,影响了课堂教学整体上的时间分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忽略了教材文本的媒体作用,加之教学过程语言点拨不当,搞的学生云里雾里,教学效果差。教学创新的“度”如何把握成了新的课题。

2、积极探索,寻求实验第二阶段的突破口

综合分析我校第一阶段的实验情况及存在问题,我们感觉到问题的症结是教师对课改理念吃的不透,没有灵活运用课改精神;其次,对快乐教育实验主题的理解过于肤浅,课堂上过于重视形式,看重过程,忽略了过程与目标实现的内在关系。因此,学校调整了实验思路,主要从以下做了努力:

⑴ 加大理论学习的引导,真正吃透课改精神和实验主题。

我们成立了学校自己的新课程理论学习小组,主要给全体教师辅导新课程理论知识,每学年一个主题,学习小组人员的组成主要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市区级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组成,时间在每周的教师例会,每周一人主讲,突出一个主题,时间限定在3~5分钟。这种学习活动既使教师学有收获,也避免了理论学习枯燥的弊端,同时引导教师把尝试新理论贯穿在教学全过程。⑵ 细化教研课题,赢得校本研究的活水。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是我校新课程快乐教育实验的研究课题,根据第一阶段的实际情况,在进入第二阶段我们将课题进行了细化,确定了以下子课题:自主、合作、互动、自学的学习模式研究;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研究。这两个子课题的确定,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促进“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课题的研究。对“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课题提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共识,对研讨会会议议程进行了充分的酝酿,教研活动时间,研讨会按时召开。研讨会分语文组、数学组进行,会上六名中心发言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就有效教学、有效学习进行了观点阐述,全体参加研讨的教师都做了研讨性的发言,大家谈了自己对有效教学,有效学习理念的理解,并结合教学从目标确定、教学准备、方法选择、课堂组织、学生引导、弱势群体的关注、媒体作用的恰当发挥、教学情景的巧妙设置等等谈了提高教学效率的具体操作。最后,大家形成共识,有效教学既要重视教学效果,关注学生收获、发展、进步;同时更要关注教学效率,思考教师自己的劳动付出是否取得了最大效果,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提高教学技能,促进教师内涵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研讨会在教师滔滔不绝的讨论声中结束,后面我们计划通过研讨课,确定实验跟踪班级来落实和促进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本次研讨会将把我校教学教研工作带上一个新台阶。

想方设法开辟新途径,提高教师读懂文本的能力。① 引导教师学习课标、教材解析。

每学年开始,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学科课程标准,重点掌握所任学科本学年课程标准。同时,在学期开始,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组织学习教材解析,收看专家、编者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编写意图的录像,帮助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② 要求部分学科教师完成课后习题。

我们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学科的任课教师在开学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于两周内完成课后所有习题。如果说学习课标是把握某一学段教学内容和目标,看教材介绍是熟悉教材内容和体系,那么,完成课后作业是帮助教师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重难点,走近文本,领会编者编写意图,站在教师、学生、或界于两者之间的角色去看教材、用教材。从一年的实践看,开学初这一系列的钻研教材活动有利于教师全面把握教材,充分估计学生,客观设计教学过程。③ 举办以任教内容为主体的朗读比赛

教师熟悉了教材内容,并不代表每一个教师都能将教学内容化为教学语言融会贯通地传递给学生,为了提高教师的这一能力,我校组织了以朗读任教学科内容为主体的朗读比赛,通知发出后,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数学、科学等学科老师,大家讨论计算题怎么朗读,图画怎么朗读,实验内容怎么朗读等等,在大家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校实验小组只提出“怎样有利于学生听懂就怎样朗读”的要求。于是在大家的认真筹备后,结合教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一篇篇以任教学科内容为主体的演讲稿诞生了,朗读比赛从教研组到学校,两轮比赛精彩呈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地促进了教师开发、运用教材的能力。⑷ 充分利用赛教平台,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教学比赛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载体,周密而科学地搞好赛教活动对整个教学工作的带动作用不言而喻。赛教工作就发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从安排到比赛都落实严、细、实的管理,倡导全体教师集体参与整个过程研究。学校提出赛教方案(草案),经过全体教师的分组讨论,最后出台《新民路小学赛教方案》。这个过程的细化落实给教师上好一节参赛课以极大的动力,同时在教师的议论声中,也潜意识的对一节好课有一个评价标准。在整个赛教过程的三个阶段中,特别是第二阶段的“同课异构”形式展示了教师个体的创新能力,课后的集体评课,又是大家对实验初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方式、教学创新、学习行为等)有一个客观的判断,商议确定改正办法,同时,对大家都很满意的教学设计思路予以推广,达到引领的作用。第三阶段,说课、上课、反思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教材,引领课堂的能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促进作用。在整个赛教过程中,参赛教师先后交了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三种材料,从上交的材料看,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提高很快,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教学设计有创新,教学反思思考点多,有深度,内容涉及预设与实践的距离思考,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课堂容量与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自主感悟与教师引导的关系、关注全体与照顾学困生的兼顾等。这些教学环节的深思熟虑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素养。⑸ 加强常规落实,促进规范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而评价标准是引领、督促主阵地作用发挥的“方向盘”、“ 催化剂”,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管理效果。近几年来,我们对“新民路小学课堂评价方案”进行了两次比较大的调整。第一次针对教师满堂灌和拖堂现象,特别提出每节课留出5分钟的学生独立学习时间,这作为一个刚性评价标准执行,对拖堂现象在赛教中实行一票否决,引导教师改变课堂角色、科学利用教学时间。第二次调整又把重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与运用上,以及“有效教学”上。我们规定中青年语文、数学老师每周至少带学生在远程教育教室上一节课,课堂必须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必须重视“有效性”。这两次评价标准的及时修订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推动作用。

3、展示实验成果,初步形成实验结论。

通过问题诊断,积极探索,实验第一阶段出现的问题基本得到改观,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理念基本形成,特别是教材的媒体作用发挥好,教学拓展不再是空中楼阁;教学流程有序,重视实际效果,每个环节落实到位;学生自主学习、细心思考、交流探讨、认真倾听等能力初步形成。全体教师教研意识强,能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教学心得。近两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刊物发表文章8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获奖10余篇,(三)形成结论,验证结论阶段(2013年2月——2013年12月)

实验进入第三阶段,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4年来的实验,撰写形成实验报告,由实验领导小组对实验报告进行评定,完成教师个人子课题研究,并对优秀实验报告根据学科特点推荐实践、论证,最后由实验报告执笔人收集所有意见,形成具有学习和推广价值的可行性实验报告。实验领导下组还对实验报告中的不足予以指出,诸如学科教学特点不明的问题;多媒体运用滞后问题等都做了明确指出,并要求在实践验证中得以完善。

九、实验结果:

1、关于自主快乐学习:

⑴ 给自主以空间(语文课堂教学)阅读突出个性化;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⑵ 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数学课堂教学)增强学生自主意识;创设最佳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生头和指导学习方法。

⑶在轻松快乐中自主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巧设悬念,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法,激活学习兴趣;灵活调控课堂,保护学习热情;评价激励,树立自信心。

⑷ 结课创新四法——激趣拓展法;激疑深化法;激情延伸法;形象再现法。⑸ 快乐背诵四法——听读想象记忆法;描述表演记忆法;据文配画记忆法;音乐欣赏记忆法。

⑹ 激发学生兴趣,体育运动快乐——让学生活起来;教学方法兴趣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成为学生的朋友。

2、关于体验学习:

⑴生活化是体验学习的基础;活动是体验学习的主阵地;合作交流时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

⑵ 以活制胜,乐中求知—— “活水”用活;多方促“ 活”;互动激“ 活”。

3、关于合作学习:

⑴突出三个基本点 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前抓好兴趣激发点,引导学生审视学习目标,正确估价自己在合作中的角色及努力的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想学”的愿望,“能学”的自信;合作中把握能力的形成点,引导学生积极沟通,努力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任务,帮助学生形成“会学”的技能。;合作后重视毅力的鼓舞点,适时的进行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和技巧,激发学生“坚持学”的决心。

⑵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方式的转变——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任务;科学合理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鼓励性评价。

4、关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质疑诚可贵,点拨任更坚——增强预设性;巧妙梳理;加大调控力度;给予新质疑的机会。

5、关于评价

评价语言人性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课程标准》

第五篇:教育学会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河北青县职教中心 2010年5月24 《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验研究》研究工作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改的需要

21世纪初,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心理学家教

韦纳(weiner)的归因理论以新的起点纳入了人们的视野。目前,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学校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重新审视、质疑我们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对各种行为及结果的归因行为,我们

发现也有许多的缺失和遗憾,急切需要理性的冲击和碰撞,进一步完善提高。2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反思回顾近年的一些公开教学或随堂听课,常会看到学生表现不佳的现状。在学

生表现不佳的背后,我们听得最多的是这样的话:“这些学生怎么这么不敢表现、不

想表现,真是没办法”;“下课还生龙活虎的,一上课学生就是不肯和老师配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归因,但是,教师的归因总是倾向于

某些因素,以致出现某些误区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困惑。一方面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优秀生和差

生的归因不一样。当优秀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

内部因素,而当差生同样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却往往被教师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

学生,教师对此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

3、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在进行学习结果归因时不能全面客观地把握整体,而是究其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许多高中生特别是学困生在总结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总是

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努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表面层次上。强调客观因素,而不去从

主观方面找原因,缺乏自我审视,而更多地是将失败因素归结于自己客观的周边环境。

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失败的主要诸多原因中究竟是教学质量、还是努力

程度、任务难度、自信心、个人能力、情绪心境和运气等等一无所知。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习者陷入失望的深渊,而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人尝试成功,感受成功带给他们身心的愉悦,从而促进其后继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学习者拥有了对成功与失败的正确认识,对其学业成败归因将产生重大影响。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致观察学生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判断。

2、通过对归因理论学习讲述,让学生理解、认识归因理论。

3、阐述自我心理归因对学习的重要性,教育、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合理、正确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归因,并进行有效归因训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目标,体验成功,增强中学生自我效能感。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积极归因方式的获得。

6、通过该课题研究,达到老师、学生、家长能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正确归因、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归因,达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大面积提高的目的。

7、积极拓展应用,将此理论积极应用到师生的各个领域。

在班级教学这个整体中,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且客观地形成、发展、变化着,或是向积极方向发展,或是向消极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研究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在失败或成功的情景下都能正确的归因的方式、方法,使每个个体都能在整体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发掘潜力获得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认为:(1)中学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各方面都很不完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了解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个性的人;(2)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分析教师自身对学生成绩进行归因的特点,逐步形成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积极归因的心态,增强了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调整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相信素质教育与学生成绩并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科教人才的战略基地,是新世纪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开展新形势下“利用归因理论提高学生成绩”课题的研究,我们要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学生的归因素养,使之能够正确的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其目的在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往往把学习成绩差归因于智力低、能力差这些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因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成功的期望感到渺茫,甚至自暴自弃。帮助学生正确归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师生忽视了归因理论在教与学中的重要作用,就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归因理论是美国当代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近年来在心理学界日益流行。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

韦纳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归因理论家,他从个体的归因过程出发,探求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与成就行为的关系,对影响行为结果的可察觉的原因特性、原因结构,以及原因归因和情感的关系、情感反应的激励作用等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其理论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韦纳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征分为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维度(内部——外部)、稳定性维度(稳定——不稳定)、可控性维度(可控——不可控)。并把这三个维度相互搭配,构成8种不同成分的分类组合。韦纳的研究还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在成功时更多的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在失败时更多的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但是,教师的归因总是倾向于某些因素,而出现某些误区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困惑。

2、主体性理论主体性是人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正确的自我归因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提高学习成绩和健康心理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a)学生归因倾向及特点的分析;b)教师归因倾向及特点分析;c)教师正确归因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d)师生归因存在分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e)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学习成效。

2、研究方法及步骤

在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研究法、实践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例研究法,做到以下几点:(1)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特点;(2)分析学生学习成败的归因特点,并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干预、引导、训练,使学生的归因倾向向积极的方向转化;(3)对学生的归因倾向进行引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4)通过集体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将从教师与学生、客观与主观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正确归因。

归因理论在各科教学中无处不在,不同学科、不同个性的学生,归因方法各有不同。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个学科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全方位、多元化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从个性和共性的联系及差异寻求突破,最后实现师生学会全面归因、学会积极归因、学会团体归因、并适时调整师生的归因倾向,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倾向。

3、课题实施的步骤

(1)、解读课题,明确目标;

(2)、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a)学生归因倾向及特点的分析;

b)教师归因倾向及特点分析;c)教师正确归因于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d)师生归因存在分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e)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学习成效。(3)、明确实验方法和实验对象;

a:本课题每个学科实验组采取随机抽样的两个班组成实验班,其余班级为对照班。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逐学年检测积累相关数据。b: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班会和学习小组相结合;榜样作用和角色扮演相结合;课上和课下相结合;教师和家长相结合。c:各科实验教师定期教研分析学生的归因倾向及归因特点。

在中期分析实验数据并整理,形成可行性的实验模式和较成熟的实验框架,完善和不断调整实验手段和方法,使各子课题顺利实施形成初步成果、相关论文。2011年整理所有的实验数据并处理分析相关成果总结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六、研究措施

1、群体归因理论教育指导

班主任在学习相关理论后,适时开展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将相关归因理论知识对受试班学生进行群体归因理论教育、归因方法指导。将群体理论教育、指导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多次活动。如:自我心理归因对学习的影响、归因的类型、归因的可控与否、稳定与否、对不良归因的改变难易的比较、具体归因取向的专题分析、讨论等内容。有老师宣讲理论,也有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尽量把学习进步归因于可控、稳定、持久因素,把不利于学习的方面归因于可控、不稳定的内部因素。

2、个体归因调查、分析及指导。

从实验前学困生自我心理归因问卷表中抽取属实验班中30名重点受试学生进行个案访谈,了解其每一种原始归因。综合通过抽样个案访谈调查获取的归因通过和问卷调查获取的归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归因纠正、指导,以及和学生一起进行积极、正确、有利于 学习、有利于学习心理健康发展的归因。具体归因策略应用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归因取向,指导有理有据。(2)、讲究策略,维系学生自尊。(3)、师生换位思维,避免老师归因的干预。(4)、师生地位平等,了解原始归因。(5)、适时归因,及时评价。(6)、关注学生情感,注重生生交往。(7)、了解学困生心理,外在归因,外部调整。(8)、内在因素,心理调节,内部消化。(9)、避免家长归因的干预。

七、研究成效

1、首先在高一文理分班后,我们选取教师同一组合的理科a、b两个班进行单科成绩及全班总成绩对比,教师在经过半年的理论学习后,选取a班为试验班级,对学生进行归因引导干预训练,对b班仍采取常规教学,至一年后再增加一个平行理科班c。

实施过程中,由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三为一体,对学生的学习及性格归因进行分析,班主任主要通过主题班会和个别交流进行干预指导;课任老师主要在日常教学以及每次测试结束进行;学生本身也会对每次测试结果进行书面分析总结。由表中不难得出结论,成效在一年至一年半之间显现明显,且语文较为不明显,数学科目差别较大。尤其尖子生的成绩进步更加显著、对差生则是心理疏导效果较为显著,甚至也促进了个别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这对今后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选取的c班只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训练,效果不是很明显。

另外从班级整体成绩看,提高幅度更大,这说明了经过训练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

2、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师我们要想提高学生成绩,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在学校支持指导下,我们开展多次于此相关的集体活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教师的心理倾向和承受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多次承担学校公开主题班会、公开课,并有多人次在不同级别获奖,发表论文多篇。

八、研究反思

1、学科不同引导其归因的点也不同,这一点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尤其文科科目,归因点更难确定,同时教师不能正确看待消极的、不可控归因,导致师生的事倍功半,对此应该合理的引导迁移。例如:家庭经济状况、教学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的配备等等。

2.、不同年级阶段,归因点也不尽相同,高一是思维萌芽阶段学生心理容易指导,同时也容易走极端;高中二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趋于发展的成熟时期。如果教育不当,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类型就会产生差异,以后在补救就相当困难;高三学生则处于稳定期,较为理智同时也难以改变。凡事因人因事而宜。

3、有时师生共同分析得到的归因点,也不是十分准确的,毕竟老师的水平受限,遇到此类问题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补救转移归因取向。对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取向、方法,不是事事都为学生提出归因结果。

4、对学生学习以外的事件归因利用引导不够,比如:交友、早期情感交往过密,师生关系、心理障碍等等,我们认为这仍然和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关。同时师生还应该勤于沟通交流,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同时深入解剖教师自身,才能准确发现彼此的共鸣之处,使学生折服。

5、教师本身有待加强理论学习,在对学生进行学业困难归因的同时也对自身进行客观的分析,更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直接作用于学生,正所谓教学相长。

下载课题组 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题组 农村初级中学文学社团作文辅导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实验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淮安市西宋集小学课题组 执笔:姚士敏 一、课题研究背景: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

    小学语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 学校:定边二小姓名:刘润梅 一、 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

    小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安全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安全教育研究》是马家堡小学2017年9月立项的校级课题,从立项至今已历时一年,在这一年里,我采用问卷调查、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对......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黑山县常兴镇小学 武艳新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

    农村中学物理课堂实效性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物理课堂实效性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界牌中学中学 戴钟芳 本课题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理......

    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

    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

    小学语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 研究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本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一个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要求学生“学会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