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乡统筹编制规划座谈会材料
照金镇统筹城乡发展汇报
一、照金镇镇情概况
(一)基本情况
照金镇位于耀州区西北部,地处耀、淳、旬三区(县)交界处,距耀州城区54公里,镇域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415亩。照金历史悠久,传说隋炀帝巡游此地,身着锦衣绣袍,雨后映照泛金光,曰“日照锦衣,遍地似金,此地应为照金”,故得名照金至今。我镇辖13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144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561人。照金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1450米,气候温凉,是天然植被保存比较完整的典型天然次生林区,森林覆盖率84.3%。照金亦拥有众多白垩纪宜君砾岩和凤凰山砾岩构成的石质山峰,沟溪纵横,山峦起伏,属典型的丹霞地貌,薛家寨、九龙寨等巨大的砾岩崖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具有“华山之险”,景区植物种类繁多,四季景色各异,又有“南山之秀”。可用16个字概括照金四季景色:“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观叶、冬可赏雪”。照金是煤炭重镇,也是核桃大镇,年产原煤250万吨以上,核桃收入占据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95元,由于历史原因,照金定位为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百名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预计2010年中小企业总产值(属地统计)完成15.4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5.28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6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0元。
目前,我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抓手,以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名镇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全力加快各项工作步伐,相信未来,一个更红、更美、更富裕、更有活力的照金会展现在大家面前。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坚持“强基础、兴产业、提服务、促发展”的总体思路,把握“科学规划、创新制度、协调发展”的原则,并紧扣打造全国5A级旅游名镇的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我镇农业经济以核桃产业和畜牧业为主,劳务输出、旅游服务为辅。全镇现有核桃32960,大核桃树26500株,注册了“照金宝”核桃商标,并在核桃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畜物业发展方面,成立生猪养殖合作社4个,肉羊养殖合作社2个,新建立生猪养殖场4个,肉羊养殖基地2个,全镇新增肉牛576头、肉羊645只,农牧业生产已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牧业迈进;全年劳务输出2800人次,劳务收入1200万元,发展服务业个体营业户80余户,旅游服务收入成为群众新的增收点。同2009年相比,全镇中小企业总产值(属地统计)增加了8%,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增加7.8%;农业增加值达到16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00万元,同比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765元。二是社会文明程度有所提升。照金、田玉、北梁三个村共计66户人移民搬迁已完成地基平整和施工设计,并已动工建设,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0平方米;投入60万的梨树、耀岭、代子三村的人蓄饮水工程即将完工;实施以“四清四改”和清理“三堆六乱”为主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录用市容卫生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37人,对镇村卫生进行定期打扫,极大改观了镇村环境卫生面貌;新建“双瓮漏斗式”厕所900口;安装卫星电视接收机1800套;实现小学免费教育,创建了市级教育强镇;新建了镇卫生院综合门诊楼,完成了13个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今年我镇共落实各种政策性补贴324.9万元,其中:农资综合补贴154万元,粮食直补25万元,退耕还林款137万元,地膜玉米补助4.4万元,家电下乡补贴4.5万元;摸排和搬撤危房危窑户228户801人,发放民政救济款14.3万元;全面实施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185户436人办理了农村低保;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新农保参保率达到86.2%。截止目前,我镇在排水、电力、电信、文化、教育、医疗、群众体育等基础设施方面都做基本做到了配臵到位,社会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共性上看:
一是城乡差距较大,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这些原因造成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尤其是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对农民增收的支持能力弱。
二是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刚刚起步,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城乡资源配臵失衡,影响了一体化建设进度。政府对城区的基础设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相对较少,城乡资源配臵的不均衡,影响了一体化建设的进度。
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产业单一,产业链条短,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靠天吃饭的现象未根本扭转。就我镇而言,农业主导产业为核桃,但目前核桃产业链条短,核桃深加工尚处于空白,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不强。03、06年和今年我镇核桃产业都遭受了严重的倒春寒灾害天气影响,核桃几乎绝收,给广大果农造成严重损失。
五是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从个性上看:一是缺少了统筹发展的总体性规划依据。也就是说缺乏规划引领;二是虽然城乡统筹发展的口号从上到下都在喊,但却没有出台操作性较强的相关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缺少相关政策指导;三是城镇规模较小,城镇承载能力较差。镇区面积由前几年不足300亩发展到现在的500亩,近期规划3600亩。镇区是统筹城乡的最前沿阵地,“以镇带村、以村促镇、镇村联动、整体推进”应该是最基本的思路,现实是照金的发展空间有限;四是农民自身积累严重不足。针对照金实际,发展旅游服务业和运输业,资金有多大的障碍?出来后能不能立足发展下去?农民离土不离乡的思想根深蒂固,还涉及到土地流转等好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
(二)存在原因
我镇城乡统筹发展中出现了不协调、不匹配、不和谐的现象,这种不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然原因。我镇13个村在中存在“先天性”差异。沿路村交通便利,人员信息交流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而其他各村人车难至,交通不便,出行困难,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往来都受到限制,经济发展不利因素较多。
二是政策原因。由于受到照金红色旅游的依托,薛家寨所在地田玉村,陈家坡会议旧址所在地北梁村、照金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所在地照金村这三个村普遍受到较多的关注,镇上以及区上对这几个村的投入和倾斜也较多,在客观上也加大了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距。
三、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存在的各种客观和主观问题,下一步我们的重点就是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一是打造“一心两轴六点”的镇村新格局。以镇区为中心,以柳照路、耀旬公路为轴线,完成环镇区公路网建设,打通耀淳县际公路,提升柳照、耀旬公路等级,向照金周边敞开东南西北四方大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将偏远村与沿路村进行合并,形成形成尖坪、照金、田玉、北梁、高塬、代子六个中心村,对中心村基础设施进行集中配臵,提高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使中心村成为主要的生活区。
二是以照金—香山景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编制完成旅游服务业发展规划,打造照金、田玉、北梁对三个旅游服务专业村,对三个村的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形成旅游服务产业园区。计划发展260家旅游服务个体户,其中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00户,每户经营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发展旅游产品零售个体80户,发展消费品零售个体40户(超级市场3个),发展住宿、娱乐等其他服务业个体户40户(三星级以上3户),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使全镇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促使4000—6000农村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入第三产业。
三是统筹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镇村基础设施规划等级和建设标准。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将农村基础设施按照城镇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四是建立人才引进和劳动力输出服务平台,加强人力资源流通。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向城进行镇转移空间。聘请专业人员对农村进行农家乐培训,从礼仪、服务、技术等方面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镇的基本能力,将具有在城镇创业和从业能力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五是抓机遇,多措并举,上项目。打响照金镇被列入全国百名红色旅游景区的国字招牌,在实施好重点镇建设项目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级园林城镇项目,陕甘宁生态能源经济协调发展试点项目、国家级生态区试点项目等,使镇村基础设施全面升级。
2010年11月29日
第二篇:城乡统筹专题规划
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规划
一、规划背景和任务
1、规划背景
(1)政策背景
(2)理论研究背景(城乡统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集聚要素(村镇体系的优化调整、城市和乡村双向互动体系的建立、落实为如何增强城镇对周边乡村发展的带动力)、集约用地(以城乡统筹为手段,着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不是一味地想方设法去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均等服务(高效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均等和谐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接受服务的均等化)
(3)实践基础和进展
2、规划目标和任务(集聚要素、集约用地、均等服务)
二、刘老庄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1、村镇体系布局现状(行政村个数、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动趋势)
2、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及效率、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及效率)
3、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状(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区别)
4、对问题的总结
三、刘老庄城乡统筹的目标和路径
1、相关案例借鉴
2、城乡统筹的理想和目标
3、城乡统筹的路径
(1)以区域统筹快速提升城镇的竞争力(分为与周边乡镇的统筹、内部的统筹)
(2)以全域管制显著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制定镇域的空间管制体系,整个镇
域实行同等严格的准入门槛)
(3)以网络搭建满足城乡居民同等品质的生活需求(重视城乡沟通互联的设施的建设,注重形成网络化、注重设施的共建共享)
四、路径一:区域统筹
1、与周边乡镇的统筹
(1)统筹范围和对象的选择(选择与自己相邻、比自己弱、实力相当但发展前
景不容乐观的乡镇作为统筹的重点区域)
(2)在上述范围内估算刘老庄未来可能的发展规模及其辐射影响力
(3)明确该范围内各城镇及乡村居民点的功能分工,及其空间发展要求
2、内部的统筹
(1)借鉴发达地区,估算未来到底需要多少农村、到底需要多少乡村人口
(2)评价各个行政村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选出未来予以保留或重点扶持的居民
点
(3)对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建设等各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
五、路径二:全域管制
从全域发展的角度对全区进行管制分区,划分成不同的主导发展区,每个区均有自己的主导功能,明确各个区未来发展的具体要求。
六、路径三:网络搭建(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求)
第三篇: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强村镇规划编制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应城市是一个以盐化工业和石膏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是武汉城市圈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辖十镇一个良种场,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全市总人口67万,国土面积1103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市不断加大村镇规划工作力度,多法并举,多途并进,村镇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006年,我市完成了一个省级重点镇(汤池镇)总体规划修编、11个省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和20个市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了4个市级示范村和61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我市委托孝感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4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正在紧张编制中。我市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计划明年对9个建制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届时,使我市镇、村庄规划全覆盖,为镇、村建设和管理提供法定依据,促进村镇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我们的作法和体会是:
(一)科学规划,为村镇建设提供法定依据
村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规划是保证村镇建设持续推进的根本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编制是个新课题,其包
1含的内容和深度国家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把握三项原则,突出“五定”,做到“五不”,增强村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1、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要求村镇建设规划要符合本地实际,与产业基础、功能分区、人居要求相适应,与农村能源、农田水利、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体现地方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突出“五定”,即定性质、定集并点数量、定规划区位、定规划结构、定发展目标,做到“五不”,即不推山、不平塘、不填河、不砍树、不大拆大建,保留地方特色,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农村自然风貌。
2、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在合理的镇域体系规划指导下,坚持集中布局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自然湾为单元,因村制宜,确立村域体系,功能分区后,合理布局,形成包括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绿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建设规划。同时考虑村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改造和新建的关系,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集并点的规划选址,新村选址既要规模适度,交通方便,又要避免紧并公路两侧发展。逐步淘汰过于分散、规模较小、布局不合理、人居环境较恶劣的自然村落,适度规模地建设新村。并注重加强村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
3、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我们要求,在村庄建设规划没有编制完成和报批实施前,原则上停止对所有农房建设的审批。对符合规划要求的村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要向镇人民政府、场、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由乡镇审查后报市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审批发证,乡镇和村级组织应严格监管,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的目标在于适用,我们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中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农民看得懂。村镇建设规划成果的图文表达方式要简明扼要,规范、平实、通俗易懂,充分体现村民意愿,让农民在村镇建设中当主人、作主体、唱主角,确保广大村民关心规划、支持规划,进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二是村委用得着。村镇建设规划要结合地方特色,体现发展方向,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村委会一班人能掌握运用,直接指导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政府管得住。村镇建设规划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要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指导村镇建设。
(二)规范程序,提高村镇建设规划质量
我们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着力解决“五个问题”,即着力解决镇域、村域范围内用地布局的问题,着力解决村镇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着力解决村镇面貌和环境整治的问题,着力解决四线控制在村镇建设规划中
应用的问题,着力解决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的问题。在三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市基层特点的规划编制程序,从而使我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具体操作中严格把好“三个关口”。一是把好技术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严把各项村庄建设规划技术指标关,并细化了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需达到的深度,提出“八图一书”的规划成果标准,即村域体系图、功能分区图、村庄用地现状分析图、建设规划布局总平面图、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图、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环境绿化布置图、农村住宅选型图和规划说明书。二是把好评审关。对村镇建设规划方案,聘请专家学者、相关部门领导、乡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进行评审论证,进行修改和完善。三是把好批准关。我们依据审批程序将村镇建设规划文本、图册评审意见由乡镇提出请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三)培训骨干,运用村镇建设规划成果
编制村镇建设规划的目标在于运用,我市每年定期分批次对相关村支部书记在市委党校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宣讲村镇规划知识、村镇建设的方法步骤、工作要求和工作切入点,基本理清了各村开展村镇建设的工作思路,我市还多次组织乡镇党委书记、部分村支部书记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谷城、老河口、神农架、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等地参观学习取经,通过学习看得见、学得着的典型经验,引导全市村
镇建设。如长江埠大普村、郎君镇东村、陈河镇梅岭村、城中保丰村,城北龚河村等村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严格管理,确保村镇建设规划顺利实施
1、建立城乡规划管理新体制。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将城区、镇、村庄纳入城乡规划区范围,实行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由市规划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并成立了由市规划局管理的市村镇规划管理局负责村镇规划管理具体工作。各镇(场)、街道办事处明确一名领导,确定2-3名干部任规划专管员具体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各行政村配备一名村干部兼任规划协管员,形成了市、镇(处、场、开发区)和村三级规划管理网络,使规划管理覆盖全市城乡。
2、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行政许可。依据《城乡规划法》要求,村庄内的建设项目应遵守依法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需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设,我市乡村规划许可程序为:由建设单位和个人提出申请,报镇人民政府审查,定期送村镇规划管理局初审,由规划局审批。
3、加大村镇规划管理执法力度。建立村镇规划执法检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规划检查活动,同时建立工作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行政行为的责任性,加大对违反《城乡规划法》条例的查处力度,运用法律赋予市人民政府及其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执法权,坚决及时地查
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
我市村镇规划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效,但与上级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努力把我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第四篇: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新思路
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新思路
[摘要]城乡统筹作为五个统筹思想的重点,将改变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关注的现象,而“城市”规划将走向“城乡”规划。文章通过对城乡统筹内涵的解读与规划实例,对城乡规划新理念进行剖析,并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五个统筹;城乡统筹;城乡规划
[作者简介] 苏敏,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助理规划师,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5-0109-0002
进入21世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继北美、欧盟后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生产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产业的全球性迁移、经济活动的全球性集聚,将引领全球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革。面对新的城市革命,城乡差距如何消除,已经成为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一、关于城乡统筹的解读
《海南省城乡总体规划(2005―2020年)》、《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相继完成,以及200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实施,将“城市”规划推向了“城乡”规划。规划理念也从关注城市“空间变化过程”和“空间集聚过程”转到关注城乡“空间关联过程”和“空间重组过程”,将城市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城乡有序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作为城乡发展全过程的基本模式。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其实质是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把城市与农村存在的问题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统筹起来研究解决,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主要是统筹考虑和安排城乡产业发展布局、空间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劳动力就业、商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着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国家财政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过大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城乡规划新理念
首先是城乡体系规划,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乡发展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观思想,充分考虑城乡的等级格局与功能分布,为城乡发展创造良好的区域条件和投资环境,进一步体现城乡统筹的原则。
其次是产业发展规划,即城乡之间多元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和有机关联,主要内容有:(1)根据城市和乡村产业体系的特点提出相应的结构模式,促进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城乡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对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在空间层面上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城乡产业在空间上的有机融合与合理布局。
三是空间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城乡空间发展关系以及土地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通过对各类用地进行分区管治,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对策;将基本农田、水源、自然环境、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居民点建设等纳入到空间管治中,划定农田基本保护区,促进对镇域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基础设施规划,必须考虑中、长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共建与共享,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随意和浪费。
(二)城乡网络化
力图使城乡互补性和协同性发展中的整体效应最大化,改善城乡发展中的空间结构关系,增强城乡网络化发展意识,重视调控城乡发展的协同关系,提高城乡空间的组织化程度。其实施途径应该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均由不同容量、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网络型城乡复合系统,这就是曾菊新所倡导的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2001)。其中心含义旨在使城乡之间的网络设施完备、产业内在联系紧密、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城乡网络系统共生共长,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藤县漾江镇总体规划
漾江镇位于藤县中部,1999年被列为自治区城镇建设试点镇,2001年被评为自治区重点镇。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自治区“1211”工程实施、东部产业转移的推进,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镇政府组织编制了新一轮的总体规划,以强化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保障城乡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一)城镇职能结构划分
以城乡统筹发展观为指导来确定城市发展理念,充分考虑镇区与镇域各行政村之间的互动关系、镇区对镇域行政村的辐射吸引作用,根据其等级格局与功能分布,规划镇村体系中各镇村职能等级按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中心镇(镇区)、集市、中心村、基层村共四种类型。
(二)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理念,以交通干线为纽带联系沿线各节点,强化镇区与行政村之间的经济、交通联系,形成以交通干线为发展轴、以中心城镇为增长点、以各行政村为节点的点轴发展模式。规划东西向、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呈“Y”字型相交,通过充分发挥交通干线及各节点的龙头作用,带动周围农村全面发展,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产业发展规划
针对城镇已有钛业加工基础,现有荔枝、西瓜等特色资源,继续强化农业的基础产业地位,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钛加工为主导,着力构建以农副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乡村为农业基地,镇区为工业中心的产业空间格局,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以工带农,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四)城乡空间管制
充分考虑城乡空间发展走向以及土地的节约和合理利用,针对不同地域制定不同的对策。城镇及村庄建设用地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水源、重大基础设施等,并将基本农田、水源、交通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同的空间建设内容纳入到建设用地的分区管治之中。将镇域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经建设区4种类型,依据镇域空间的特征和内部功能,对各类型空间进行范围界定,并相应提出建设管治要求及空间发展的优先次序,使城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得以统筹发展。
(五)交通设施规划
在镇域范围内,规划建设与市区、县城的联系通道。市、县城区与潆江镇区之间、漾江镇区与藤县各城镇之间要有一定级别的公路相连,一般要达到三级公路以上标准,并尽量与重要交通干道、交通骨干线相连接;规划网络化的公路交通,加快镇域内道路的建设步伐,镇区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一般要有四级公路相通。镇域内加快乡村公路建设,以原有机耕路为基础,规划拉通镇区至各行政村的路网,提高镇域路网等级和通达度,以强化城乡联系。
三、结语
城乡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充分认识促进城乡统筹规划重大意义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脚踏实地、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邓启明.论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J]l福建论坛,2004,(4).[2]李迅.创新编制城乡规划[J].建设科技,2005,(8).[3]李炳坤.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人民论坛,2006,(8).[4]凌亚邦.城乡一体化整体规划、设计、建设的意义[A].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
第五篇:城乡统筹
攻坚克难砥砺奋进
切实推进连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
连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制定政策,明确工作重点,切实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搭建机构平台。为扎实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暨城乡统筹发展会议精神,连云区委、区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学习传达会议精神。结合区实际情况,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党政分管领导指挥的连云区城乡统筹建设指挥部,负责城乡统筹的组织领导、协调推进、督查监督和考核奖惩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内设综合管理、宣传督查、规划建设、环境整治4个工作组,并及时抽调工作人员。形成了党委统筹、党政共管、部门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确定总体目标,切实推进执行。2012年,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提速的大背景下,连云区富民强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按照市委提出的六个一体化”为工作思路,连云区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任务目标。具体目标是:确保全区村集体收入超千万元的1个,超400万元的4个,全区村集体年收入均超20万元,2012年,计划将板桥街道的张跳新
村等2个村确立为新的农民康居示范点,2012年全区粮食综合补贴、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超60万元,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超100元。抓好农机监理及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购置补贴资金100万元,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建立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力争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力争突破6000万美元。
三、加速城乡建设、制定统筹政策。2012年,将是连云区一个大干快上、大发展的突破之年。连云区在紧扣确保实现“八连冠”这一主题,紧紧围绕BRT及特色街区建设,海棠路、平山转盘、海城广场、在海一方等重要节点出新,连云新区及零公里入口的规划建设等“563”重点工作,突出规划引领、推动集约发展、实施重点突破、强化多点支撑,快速提升城市化推进水平,迅速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乡街经济实力,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和系列惠民工程。同时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见》、《关于做好2012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的意见》以及市委副书记张同生在全市城乡统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连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城乡统筹面临的形式和任务,科学规划设计全区城乡统筹目标、路径和措施,编制一系列的意见和措施,作为全区城乡统筹工作的参考依据。
四、突出集群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发展高效农业。随着我区大开发、大建设的发展,我区耕地面积逐年缩小,为避开这一致命的 “短处”,我区将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大
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把培育高附加值、强带动力的龙头农产业和企业作为重点,全力扶持,常抓不懈。目前,我区已成为国家级连云港出口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现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主要集中在云山农产品加工区和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内,板桥海洋食品加工区同时也是市级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年出口创汇居全市前列;二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12年,我区将继续培育发展骏都生物科技、国盛食用菌和顺福食品等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带动我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引擎。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区省级龙头企业已达6家,市级龙头企业已达7家,全区农产品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在扩大我区农民就业、增加我区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辐射和带动了东海、赣榆、灌云等周边县区主要蔬菜产区的发展,直接带动20000余户从事蔬菜种植;三是抓好农业项目争取工作。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省市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2年力争争取农业项目6个,金额300万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积极加快渔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以重点产业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立足我区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港城市、奋力争当江苏沿海开发第一区的新形势,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布局合理、生态高效的现代渔业体系,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抓住当前国家、省、市各级对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的有利时机,全力争取农业部和发改委将我区连岛中心渔港建设和高
公岛一级渔港建设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科学制订我区的海岛开发利用整体规划,多方引进资金开发前三岛、竹岛等岛屿,探索有连云特色的海岛经济发展模式,把休闲渔业建成我区海洋经济的亮点产业。加大前三岛海珍品基地建设,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前三岛海洋自然资源,加快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增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深水网箱养殖,要使海珍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规模达到40000亩以上。
五、强化农经管理,维护农村稳定。一是落实好农村“三资四化”管理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平台建设,实现农村“三资四化”网络全覆盖;抓好村级经费专项审计,提高村级经费的使用效率,查处村级经济违法违纪行为;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积极抓好扶贫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加强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督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和不改变农用地的原则,实行土地流转信息、台账定期上报制度;指导各乡街在条件具备的村组,积极创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健全规章制度,扩大办社规模,加快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三是加快推进农经“一站式”窗口服务。拓宽服务领域,把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对改善干群关系最见效的“三资四化”、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纳入“一站式”窗口服务,作为农经改革的品牌打造好、维护好;四是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的程度。围绕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增强合作办社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民组建适应当地生产发展的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消灭农民专业合作社空白村,培养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联合社。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资源,对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建立联合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能力;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土地治理项目试点,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覆盖率和带动力。
六、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引导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专业服务组织等参与农业服务,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为基础、其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与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强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于此同时,加大对乡镇,村各种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2012年,我区计划新增海滨花园、连岛新村、高公岛新村、板桥新村等居民集中居住区9万平方米。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重点推进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工业污染源、农业废弃物、河道沟渠整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