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创新 发展--在弘扬谭竹青精神中绘就街道工作新篇章(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4:5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承 创新 发展--在弘扬谭竹青精神中绘就街道工作新篇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承 创新 发展--在弘扬谭竹青精神中绘就街道工作新篇章》。

第一篇:传承 创新 发展--在弘扬谭竹青精神中绘就街道工作新篇章

传承 创新 发展

在弘扬谭竹青精神中绘就街道工作新篇章

——纪念国家民政部命名谭竹青“社区工作者楷模”六周年

编者按:在东站这片热土上,有一个名字家喻户晓,有一种感动润物无声,有一种精神代代传承,那就是“谭竹青”。今天,当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浩荡飞扬之际,竹青信念、竹青精神也再次被东站人、被二道人唱响,并成为践行雷锋精神的最直接最本土的特色载体。“学雷锋 学竹青 建新功 惠民生”不仅仅是一个主题、一个口号,它已经成为人们由衷的心声和自觉的行动。在国家民政部命名谭竹青“社区工作者楷模”六周年之际,让我们同回顾,同关注,同祝福!

回顾篇——忆往昔,峥嵘岁月

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芝麻官”,这个普通而慈祥的老人,这个视居民为亲人,被居民亲昵地称为“老妈”的居委会主任,在东站十委这片光荣的土地上,用48个春秋以“小燕垒窝”的精神,“滚雪球”式的做成了一桩桩一件件事关居民生计的大事。她用那看似平凡,却感天动地的先进事迹,谱写了她壮美的一生。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谭竹青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却能用朴实的语言和务实的行动诠释爱岗履责、无私奉献的敬业

精神。用她的话说,“别看咱居委主任就是个小芝麻官,但咱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处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切实解决居民生活难题,她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决定发展委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创业初,没有资金她就和老伴商量拿出了当时家里仅有的450元钱,从搓麻花、炸油条,摆路边摊开始,带领几位居委会干部,先后创办了春园小吃部、服装厂、制鞋厂、皮革加工厂、印刷厂等大大小小17个委办企业,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安置待业青年287人。又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大众洗浴中心和长春市第一家室内综合服务商场,彻底解决了居民购物难、洗澡难的问题,同时还安置下岗失业人300多人,十委社区成为有下岗无失业的“长春市零失业”示范社区。

居民利益无小事,老百姓的事比天大。早年的东站十委是清一色低矮棚户区,三条胡同一条街,一大家子挤在一起,到处是私搭滥建的偏差子,居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被居民称为都市里的“龙须沟”。谭竹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谁都数不清她多少次找到相关领导反映十委居民住房难的情况,1995年谭竹青紧紧地抓住了国家建设部发出为低收入群众建设安居工程机遇,通过不断奔走呼吁,十委被第一批列入试点项目单位,截止到2005年低,过去的“龙须沟”变了高楼林立、环境优美、和谐温馨的幸福家园。随着一个个难题的破解,集体经济的壮大,孩子入托难、孤寡老人生存难又成了

她的一块心病。1985年,她不惜拆掉自家的半间房建起全省第一家委办幼儿园,1987年又建起了全省第一家委办敬老院,实现了从小到老一条龙10分钟服务圈。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的工作纷繁复杂、包罗万象,谭竹青经常对工作人员说的一句话是“上有国务院,下有社区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作为政府最基层组织,我们要缕清每一根线,得保证一根都不能乱。”当低保工作刚刚在社区开展时,找关系说情的每天都有,它成了一项最难做的工作。为了使工作能够在公平、公正、公开情况下有序开展,她制定了低保听证会、低保凭议会,保证在政策范围内应保尽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丰富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谭竹青她在社区居民中组建了书画协会、文体协会、摄影协会,成立了社区艺术团,2004年她又创办了全省第一个居民自己的节日“邻里节”,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居民素质也应得以不断的提高。

谭竹青这位普通的社区工作者,在街政战线上奋斗了48年居委会老主任、老书记,她为东站、为二道、以至全国的社区工作者作出了榜样,指明了方向。她本人也先后荣获“社区工作者楷模”等国家级荣誉15项,获得省、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省、市级荣誉称号160多项(次)。

“小巷无名惊天下,竹到凌云老更青”。无论是当时还是如今,这句话都是对谭竹青一生情洒社区爱洒居民的真实写

照。

传承篇——看今朝,续写华章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谭竹青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这六年来东站街道党员干部群众深刻缅怀老主任的丰功伟绩,掀起了传承竹青精神的热潮,用竹青精神指引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党建品牌,民生服务,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管理工作上大胆创新,续写了东站街道新的篇章!传承谭竹青筑牢堡垒、永葆先进的精神,开创党建工作品牌化。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做谭竹青精神传人的政治保障。如今的东站,谭竹青老主任“弯腰入户”的做法在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身上正在发扬光大,他们经常深入到居民家中,做到了每周至少走访一栋楼,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居民活动,每年至少使一个矛盾家庭转化为文明家庭,并创新了“帮带式”、“精细化”、“保姆式”、“亲情式”服务方法,为辖区居民提供贴心的服务,工作经验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在居民楼间,到处都活跃着党员中心户、楼栋小组长、“楼间党员工作岗”,党员志愿者们轮流值班,随时对辖区居民的困难和需求、小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掌握,针对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给予解决;走在各社区,随时可见干部、党员在“党员之家”多功能活动区学习、工作和娱乐,党员们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在“红色网吧”和无线远程教育等平台中充电,全民阅读风气悄然升起。

传承谭竹青情注百姓、惠及居民的精神,开创民生服务智能化。“惠及民生,关键是务实”。近年来,东站街道把解决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创建了东站街道和十委社区“两级党组织服务民生网站”、“数字化学习港”和人生加油站,居民们可以随时进行咨询和学习,实现了网上点课、网上参事议事;东站街道用“心贴心服务、零距离沟通”的观念实现了电子智能服务,为辖区内60户空巢、独居老人家安装了“电子保姆”,老人有需要时只要按动求助按钮,就会得到社区志愿者的第一时间帮助,被形象的称作“救命保姆”、“贴心保姆”;为打造平安东站,保证辖区治安稳定,在街道重点区域安装了30个“电子眼”进行监控,配备了10台“东站街道民生服务电动车”,保障居民生活平安祥和;如今的东站,辖区绿地上正上演着一场“绿地认领”活动,35块共7800平米的绿地已经全部被辖区居民志愿认领,成为弃管小区绿化、美化工作探索的又一创举。

传承谭竹青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社会管理精细化。东站街道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在传统的社区干部包片走访的服务模式基础上,用“网格化管理平台和无线社区平台”统筹推进民生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进程。将全街划分为5个网,40个格,配置了40名网格负责人,289名楼栋长,60余支网格八大员队伍,街道初期购买了30部“民情反馈手机”,保障网格志愿者随时交流工

作情况,做到服务就在群众身边,服务就在群众需要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群众需求,让居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服务,无线社区平台建设已经初步形成,“幸福东站”社区平台,按照人口状况、城市管理、社会稳定、治安秩序、为民服务、扶贫帮困等类别,建立了街道、社区上下对应的数据库和电子图层,设立了9大类,33个服务栏目,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相互沟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无线社区建设和服务。

传承谭竹青不畏艰难、实干兴业的精神,开创区域经济特色化。近年来,东站街道以谭竹青小燕垒窝壮大经济的思路为指引,把发展区域经济作为保障全街各项工作有效开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实现了街道经济效益和特色效益双增长。街道经济不断壮大,连年递增。2011年,街道全口径财政收入、街本级分别完成年计划150%、163.4 %;万科1948、万科蓝山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为二道区GDP的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东站街道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业,加快了荣光路、阜丰路、东新路、临河街轻轨沿线等特色商业街路建设,进一步增强了东盛大街北段商业氛围,从而形成商业街路的有效链接,摆脱了街道财政收入增长过于依赖房地产业的束缚,促进了吉盛伟邦、福泉茶都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丰富长春市东部中央商务区发展内涵。

传承谭竹青巩固阵地、倾心育人的精神,开创文化建设区域化。谭竹青不仅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先导者,更是先进文化

— 6 — 的传播者。如今的东站,居民可以不出社区就能满足全部的休闲健身需求,辖区内建立了三条设施齐全的体育健身路径,修建了面积450平方米的社区居民活动时尚休闲中心,免费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服务;近年来,最受居民欢迎的还属小巷讲坛、百家论坛、国学讲座等活动,提升了东站的文化底蕴,在全街形成了思想道德教育同向同步、配合联动的格局;如今的东站,各社区一片欢歌笑语,居民们结合各自的爱好,积极参加老年协会、文体协会、乒乓球协会、文艺表演队、合唱队、京剧团、评剧团、“三团三队”等社团活动,经常开展欢乐小年、民俗文化周系列活动、“党员文艺演出”活动、廉政文化节、邻居节活动,营造了和谐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

发展篇——展未来,再创辉煌

展望东站,按照二道区“一业三区”的战略方向,基层党建和社区建设示范基地、东北地区工业文化创意基地、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基地、高端商务金融服务业发展基地等“四个基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民生大厦的蓝图正在铺展,完善的服务功能将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各类需求。“竹青志愿联盟”正在不断扩大,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实现规范化、常态化。“智慧东站”平台逐步规范,“网格化管理电子办公服务系统”日臻完善,各类事物查询一点即现,辖区综治维稳、城市管理也将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监控,同时融入的数字化学习港、人生加油站、日常生活缴费等服务,将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精细化、智能化

服务。

谭竹青走了,但其精神已成为东站乃至整个二道科学发展、加快振兴的内生动力之魂。传承和践行谭竹青精神不仅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东站人将以弘扬谭竹青精神为指引,科学研判和准确把握发展大局,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机遇,在激烈的竞争中开拓创新,为谱写东站街道工作新篇章,推进二道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新城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篇:让大庆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弘扬传承

让大庆精神在青年一代中弘扬传承

(大庆团市委张健飞)

大庆开发建设50年来,在为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核心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宝贵的民族精神之一。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保持着强大的时代特色,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体,是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和灵魂。“大庆精神”在接受民族精神滋养的同时,也哺育了一代代勤劳勇敢的大庆人。几十年来,大庆精神以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凝聚力,指引大庆人缔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新的时代赋予大庆人新的担当,青年是一座城市发展前进的希望,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青年强,则大庆强。过去,石油人就是靠着大庆精神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今天和未来,大庆油田要实现二次创业的百年之路,青年是主力军,如何使优良传统在青年中发扬光大,是大庆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大庆,一座创业之城、一座英雄之城,要不断突破自我、完成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大庆精神必将在广大青年中发挥其强大的引导作用,引导青年自觉地将人生追求与大庆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引导青年珍惜年华、自强不息,更好更快的成长成熟起来,时刻准 备担当历史重任,在为实现城市转型和发展的伟大征程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一、以大庆精神为核心教育青年,擎起爱国旗帜 “爱国”是大庆精神的第一要义。“大庆精神”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铁人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人在创业时期把个人的理想、信念、情感和意志熔铸于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中,将爱国之情倾注大庆油田发展事业,本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在艰苦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从而在大庆创业者中积淀出大庆精神。这个精神蕴含着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特色。如何以大庆精神为核心教育青年,让大庆精神中的爱国这第一要义,深入到青年思想中,需要我们做出探索和尝试。

要广泛利用新媒体,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当今青年的生活和工作中,新媒体的利用率和普及率相当高,新媒体的强大影响力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力契机,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应充分运用新媒体这一载体。建立爱国教育网站,目前大庆青年工作中已建立以大庆精神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例如铁人魂网站等,但这些网站的点击率还优待提高。在建立新的大庆精神网上教育基地的同时,还要考虑将现有的网站进行良好维护并充分运用,丰富和优化网站内容,将受众面扩大,真 正实现网上爱国教育的目的。基于新媒体的强大互动性,可以在大庆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上设立读者交流互动平台,让当代青年通过微博与知名爱国人士进行互动,在贴吧、QQ群中使青年对爱国人士的言论进行讨论学习,通过手机平台在国庆节等时间节点上,给广大青年发送红色手机报等等。

要充分利用教育基地,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大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形式丰富,内容新颖并且教育性强。在大庆油田,诸如铁人纪念馆、油田历史陈列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很多。据统计,近3年来,大庆油田共组织青年到传统教育基地学习参观2000多场次,参观人数超过30万人次。经常性地组织青年到实践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和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青年深入理解大庆精神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养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帮助青年磨炼意志、历练品格,担负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史重任。实践结果表明,教育基地对发挥“大庆精神”育人的功能,增加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促进青年培养爱国主义品格,增强民族自信心,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坚定信念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意义。

二、以大庆精神为核心开展活动,迸发创业智慧 青春任重,创业道远。就业与创业,作为青年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民族的发展息息 相关。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庆是创业之城,一次创业,老一代石油人用“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迈出了一次创业的坚定步伐;二次创业,新一代石油人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创新精神走上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宽广道路;新时期的大庆精神,赋予创业以新的内涵,当代大庆青年更应以自身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鲜明个性,在为城市发展做出青春贡献中迸发出创业智慧。

通过丰富的活动载体,让青年在活动中激发创业灵感,体会创业快乐。大庆油田每年举办青工技能大赛,让广大石油青工在大赛中提升技能,为青年建设城市奠定技能基础,参赛青工带动广大青年叫响了大庆油田青年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抗起“百年大旗”、承接神圣使命的凌云壮志。大庆还通过举办“青春〃创业〃辉煌”事迹报告会的形式,利用典型的力量号召广大青年增强创业意识,投身创业实践,开辟事业新天地。青年创业计划大赛、“金”字主题绝活等创业大赛,在青年中掀起创业高潮,不断激励青年运用自身扎实技能和新鲜创意,发挥特长、投身事业、成就业绩。另外举办培训班也是提升青年创业技能的有效途径,我市已成功举办青年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班数十期。

三、以大庆精神为核心树立典型,挥洒求实汗水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挖掘和树立典型,发挥典型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为帮助青年深刻理解并传承学习大庆精神中的求实本质,使青年们养成不怕苦、不怕累、默默无闻、勇挑重担、奋发向上的高尚品格,选树典型是立竿见影的便捷方法。

要选择好典型,只有从大局出发选树好典型,才能正确地把大庆精神灌输给群中,把先进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转化为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奋发进取的精神武器。以中十六联合站为例,地处“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的发源地。这是在石油大会战时期,由老一辈石油工人培育并留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中十六联合站“永远做油田精品”的号子已经喊响了全油田。

要宣传好典型,典型的宣传要掌握数量,把握质量,严格把握典型成长和宣传推广的特点和规律。宣传之后要组织青年进行有效学习,这样才能将典型的事迹深入人心,产生巨大的推动带动作用。

四、以大庆精神为核心建设文化,奏响奉献乐章 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是大庆精神的核心内涵,大庆 油田的年轻一代,需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才能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挑起大梁,在城市建设中建功立业。无论是机关还是企业,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广大青年提供成长、奉献青春的条件和舞台,才能让大庆精神中的奉献内涵深入人心,激发广大青年的个性与活力,从而使青年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贡献青春力量。一是创新管理体制。管理制度要全面、详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在严格行政管理手段的同时,要在管理中融人感情,以情感人赢得青年的心,从而使职工把生硬地执行制度变成自觉的行动,激发广大青年为城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二是营造学习氛围。帮助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将学习作为一种动力和渴望,学知识、学技能、学典型的经验和精神。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帮助青年不断提升,用强大的智慧、顽强的精神为城市奉献青春。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它脱离了传统农业文化的窠臼,超越了传统农业文化的束缚,带着工业文化的勃勃生机和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先进理念。光荣传统需要发扬,宝贵精神需要传承。当代的大庆青年只有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勇于创业的大业中,才能对大庆精神这一宝库的进一步开掘与继承,从而更加深刻的大庆精神的先进性与社会价值。

第三篇:在传承和创新孝文化中弘扬核心价值观

在传承和创新孝文化中弘扬核心价值观

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日前,由光明日报编辑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孝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主办,湘潭大学发起并承办的全国孝文化学术研讨会暨首届中国大学生孝文化节在湘潭大学启动,来自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湖南省委宣传部及有关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就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继承、创新和弘扬传统孝文化进行了深入研讨。

孝心传递让爱生生不息

早在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忘八端”,回归到俗语本义,“八端”原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其中“孝”排在“八端”之首,是情感基础与价值动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层面。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这个字已经烙刻在我们生命里,指导着我们的言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精髓。

我国是一个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的今天,更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暮年在子孙的不闻不问中度过。如果自己能够孝顺父母,你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影响你的子孙,将来子孙也会孝顺你。我们不仅需要关心家里的老人,社会上仍有很多老人需要帮助,我们也要尽己所能,关爱今天的老年人,也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行动宗旨就是“孝行天下,共建和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文化是湘潭大学软实力的核心体现,湘大学子们也一贯在弘扬孝道、推广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动着。相信这样的孝心传递,能汇聚成流,让爱生生不息,也会让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民政部原副部长 李宝库)孝文化的现代价值与当代传承

中华孝文化源远流长,在甲骨文中就有“孝”字。许慎《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在其首篇之一《释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孝是爱的重要源泉、孝体现对父母的尊重、孝体现伦理的美德。

孝文化不仅是封建社会独有的文化思想,也是人类文化的永恒课题。孝道具有扩展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当代社会,孝文化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第一,弘扬孝文化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倡孝道,由尊敬父母推广到尊老爱幼,进而推广到爱祖国、爱人民,转化为职业道德中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友爱精神和忠诚观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社会道德建设。第二,弘扬孝文化对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孝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的精神动力。第三,弘扬孝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在积极寻求社会保障措施的同时,要弘扬传统的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爱老、敬老、护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

传承孝文化,一要挖掘孝文化的现代价值。辩证地分析传统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并扩展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让其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挥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二要营造孝文化的社会氛围。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舆论宣传,发挥孝老爱亲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在中小学广泛推行国学经典,使广大青少年树立讲孝心、践孝行、尽孝道的观念。三要规范孝文化的制度规定。将孝文化教育合理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理念中,树立尊老爱幼、和睦邻里的良好风尚。同时制定关于孝文化的法律制度。四要提供孝文化的物质保障。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家庭和社会养老的结构,为构建新型的孝文化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形成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环境。

(湘潭大学副校级督导员、旅游管理学院教授 刘建平)辩证吸收道教弘扬孝道的经验

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文化。在传统孝文化的形成过程中,道教曾发挥不可埋没的作用,特别是道教的教化方式,对下层社会广大民众更具实际力量,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重要补充。道教为进行孝道教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道与神道相感的价值理念。道教将自然之天进行神化,宣称:天道喜善憎恶,而“孝”无疑是“善之善”“大善”。人若尽孝,上天将“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使其长为“种民”,善行泽及子孙。“人道与神道相感”的思想以宗教的形式构建民众的孝道信仰,对强化孝道有独特的功能效用。其次,神谕与垂范并用的价值劝勉。道教劝孝的方式之一就是以神谕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道教还不遗余力地编造道经和神仙垂范故事,以神灵的语言和行动劝导世人尽孝。再次,“修德与养生紧联”的价值实践。道教原典《太平经》最早把“孝”与“寿”相连。葛洪借助于强身健体的心理需求强化孝道践行,将对于养生之道的热衷,转化为对道德规范的遵从。最后,“规范与信念并重”的价值机制。道教孝道并不仅仅是一种规范伦理,而且也是一种“长寿成仙”的执着信念。道教借助信念的力量保证民众对孝道戒律的服膺。

辩证吸收道教弘扬孝道的经验,对于建设当代新孝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伦理学研究》副主编 王泽应)应对传统孝道进行固本与开新

孝作为重要德目之一,其内容中既有科学性也有保守性,故应对其进行固本与开新,将其转换成为适应21世纪的“现代版”孝道,释放出“正能量”。

传统孝道的科学性与保守性怎样划分?我们只能以其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人的品质和情操的提升为标准。《易经》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传统孝道的“形而上”义理层面中有积极正面价值,应予以肯定,并扩充内涵,提升境界:一是从“善事父母”到“以孝养亲”。因为父母是自己命之所由系,身之所由出,孝敬父母,既是天伦,也是人伦。二是从“敬亲尊亲”到“亲亲敬长”、“老吾老”到“以及人之老”。即要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更倡导“敬亲之孝”,并将孝敬于自己一家的“老吾老”,扩展到社会层面的“亲亲敬长”,上升为“以及人之老”,化“亲爱”为“博爱”。三是从“弗辱”、不累父母到合理谏诤,争取父子人格平等。同时,我们要对孝道那些有害、过时的内容,比如“移孝作忠”“君为臣纲”的封建主张,“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主张“后喻”、一味守成的保守文化,予以剥离。从而重析孝道义理,引入时代理念,进行创造性超越,创造建立一种从传统孝道“父慈子孝”出发,亲代施恩尽责,子代感恩回报,建立青老两代人格平等、尊重双方自由的平等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亲亲仁民爱物”出发,博施广爱,民胞物与,建立“民为德恤”、尊重生民的人本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事父母几谏”出发,既重亲情,更重道义,建立持节尽孝、不愈道义的民主孝道;一种从传统孝道“继志述事”,报亲扬名出发,积极入世,践行责任,建立忠于祖国、孝于人民的新型忠孝观。

在孝道践履的“形而下”层面,有一些具体规定,因为时代环境、条件的变化,显得不合时宜,需重新审视。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样一种小农经济道德意识与封建宗法意识,在当下就需要放弃;对于“父母在,不远游”,现代社会学习、工作条件已与旧时不能比拟,这种要求就完全不合适了;至于“无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对故亲“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有一定的道理,但放弃生产,结庐守墓,守孝三年,就过分了,更加之把追孝行孝与是否改变“父之道”绑定挂钩,这是十分保守和有害的,应予抛弃。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通过一切可行的途径,利用现代语汇,采用现代方式,建立符合现代生活环境条件,具有现代特色,民众认同,公众接受的孝道践行规范。

(湖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湖北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肖波)

第四篇:市科协在解放思想中弘扬创新精神

市科协:在解放思想中弘扬创新精神

市科协扎实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用思想解放激发激发创新精神,用创新精神推动科协事业。一是突出一个“新”字,坚决冲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束缚,打破惯性思维、传统思想的桎梏,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二是突出一个“活”字,坚决冲破经验主义、条条框框的束缚,打破本本主义、迷信权威的盲从,用活方法,搞活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三是突出一个“高”字,坚决冲破安常处顺、等靠要拖的惰性,打破小进即满、沾沾自喜的习惯,以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抱负,勇攀高峰,勇争一流;四要突出一个“闯”字,坚决冲破求稳怕险、害怕失败的羁绊,摒弃求全责备、怕担风险的思想,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市科协领导班子以为,推动科协事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认真学习、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摆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高树目标,树立“逢先必争、逢旗必夺”的思想,全市科协工作在全省科协系统和市直机关保持先进位次。树立品牌意识,扩大科协影响。继续抓好“科技惠农兴村计划”、“千名专家下 基层”、“青少年创新大赛”、“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活动,力争有影响、有效果的科普品牌。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搞好科普作品创作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专业技术协会建设,丰富科技馆展览内容,不断扩大科协的影响力。

第五篇: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五四讲话”中,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同时颇有深意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寄语广大师生要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理论上厘清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上推动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建构,这是深刻领会“五四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大学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观中独特功能和突出优势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传承: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大学生生不息、繁荣发展所依托的灵魂。人若没有灵魂就会变成行尸走肉,大学远离了大学精神也就徒有其形。何谓大学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大学也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蔡元培倡导“有容乃大、兼容并包”,陈寅恪强调“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有人将大学精神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也有人理解为“永恒的道德精神、自觉的学术精神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

从整体上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构成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最终汇聚、交集于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上面。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崇尚知识、推崇学术、追寻理性和鼓励创造,体现为求真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研究精神等具体内涵。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是“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人文精神要求大学关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创造。理想的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求真精神与求善理想的完美结合,是学术自由和道德责任的相辅相成,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知识与德性、个人与社会、传承与创造的有机统一。有趣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的发展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人类大学精神的演进大体上遵循这样的发展线索:从一开始强调提升个性修养和知识水准的人文主义精神,到注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强调的独立和自由精神,再到接触现实,服务社会,高唱“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体现了更新、更深的人文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道德精神和价值理想构成大学人文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核,并使得大学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的建立,创造知识和传承文明、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生产的场所,更是涵养人性和塑造社会理想的乐园。大学通过对道德人格的塑造,通过对社会风气的引领,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通过对社会理想的弘扬和自觉示范,成为社会理想和人类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扮演价值、道德的守望者、引领者、塑造者和示范者等重要角色。这是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深刻基础,它决定了大学精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时代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注入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既是当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是体现“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还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和汇集,其本质就是一种传承悠久文化、体现价值共识、反映社会理想的“大德”。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从这个意义来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当代中国构建价值灵魂、营造精神家园和树立道德标杆。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具有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的意识形式,二者相融、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确立了价值内涵、注入了新鲜活力和提出了殷切期待。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精神确立了精神内涵,呼唤大学精神的价值回归。毋庸讳言,科学精神对于人文精神的僭越,工具理性对于价值理性的宰制,既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也是大学精神迷失的真实写照。马尔库塞所批判的“把真同善、科学同伦理分割开来”的单向度的人,英国学者C.P.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所担忧的“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在整个社会和大学中均有表现,“重智轻德”、“重器否道”的现象在不少大学存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给整个社会树立了价值标尺,也呼唤大学找回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度迷失了的精神气质和价值灵魂,大步迈出坚守道德、引领价值、塑造理想的步伐,自觉塑造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特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注入时代特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精神尽管需要历史的沉淀从而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需要吸纳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赋予其敏锐性和变革性。譬如,北京大学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精神大旗,积极吸纳同时主动引领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时代精神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从而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中国大学所特有的爱国精神和担当精神,赋予了大学精神以广阔的胸襟、自觉的担当精神和强烈的国家意识以及时不我待的奋发精神等时代精神意蕴。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待大学精神成为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力量。大学是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推动者和示范者,大学文化净化社会风气、知识分子坚守道德理想、学术研究推动进步思潮、大学精神蕴育德才兼备的青年英才,这都说明大学精神理应发挥其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突出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从高蹈的理想转变为坚实的现实、从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转变为普通民众的切实行动。

三、价值构建: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相融、相通,大学精神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实践上相互构建。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精神、价值的生成和传播规律,找到有效的建设思路。

第一,塑造大学卓尔不群、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以大学精神的独立性和卓越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时曾言:“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自主性、超越性是大学精神的特质,但这种独立性和超越性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说明大学精神必须具有关怀社会理想、着眼于人类文明传承的长远眼光和恢弘气度,从而能够实现其对人类的深切关怀、对文化的薪火相传、对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为社会提供高远理想。

诚如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所需要的(needs)。”独立性、超越性才能确保大学精神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理想的塑造中具有引领作用,这是大学精神作用于人类精神文明的独特方式。因此,需要认识到,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时代精神的呼唤,是社会理想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官方表达,这才契合大学独立自主性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之间看似矛盾、实则相融相通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看成一种政治任务,而是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因此,处理好大学精神建设中的传承性与创新性、独立性与服务性、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关系,坚守大学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办学自主和精神自由,通过大学的文化自觉和价值倡导,而不是强迫式的行政命令,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是大学精神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决条件。

第二,塑造大学师生的精神品格,使之成为传承大学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大学以作育英才为其天职,大学师生是大学精神传承和塑造的主体力量。正可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只有大学中的广大师生成为具有理性和德性的精神贵族,实现“为人”与“为学”的统一、理性与德性的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成为传承大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主体。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寄语广大教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勉励大学生“博学、修德、明辨、笃行”,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和模范,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第三,塑造大学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反过来,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现了、丰富了大学精神。具体而言,其一是要丰富大学文化的思想精神内涵,使大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其二是健全大学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使大学成为传播、教化、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其三是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立德树人,塑造和培育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使他们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标杆和示范。

下载传承 创新 发展--在弘扬谭竹青精神中绘就街道工作新篇章(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承 创新 发展--在弘扬谭竹青精神中绘就街道工作新篇章(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强化三种意识 坚持三个导向 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推动***工作创新发展 做好***工作,不仅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深入开展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