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浅说
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浅说
电子工程系 李黔 学号:MIE08020 邮箱:820992681@qq.com
摘要:概述了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并简要介绍了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现状;发展趋势。
在20世纪9O年代以前,建筑防水行业主要关注的是防水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使用功能和售价,而往往忽略材料生产、施工和使用过程是否对人体健康、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有害的影响。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以及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广,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节能、环保和性能优良的绿色建筑防水材料也随之出现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特点
目前绿色建材尚无确切定义,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绿色建材都必须要有利于环境和健康,并应当从建筑材料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评判。防水材料是建筑材料中的一大类别,绿色建筑防水材料应该是:合理利用资源,少用不可再生资源,提倡使用废物和再生资源;节约能源,少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有限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少用或不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的材料,禁用有毒材料;产品性能好,耐久、长寿命,可以减少更换次数;可回收使用,从而减轻因制造和废料处理中可能对环境的影响网。
在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研发、设计、生产和施工中,应多方面考虑,如尽可能水性化、高固化、粉状化、生态化;原料尽可能不用或少用沥青、有机溶剂、重金属和有毒助剂;生产和施工场地尽可能做到无废水、废气、废渣、废物;产品应无毒、无害、无味、无污染,并尽可能兼有防水、保温、隔热、反射热能等多种功能;施工要简便安全、工期短。
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现状
2.1 绿色建筑防水材料在国外的发展
目前国外绿色建筑发展迅速,绿色建材的概念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而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防水材料的环保和节能功能两个方面。在欧美日,一些知名防水企业近年都推出了节能环保新产品来满足日益提高的建筑节能环保要求。美国研制出一种名为Petroplasma的屋面沥青,其抗下垂性提高,可在120 qC下施工(普通沥青热熔施工沥青需加热到260 oC左右)),无烟气和异味,也减少了烫伤事故。美国还研发出低烟沥青,通过在沥青中加入专用聚合物,加热时聚合物浮到表面,形成蒙皮层,从而减少烟气的排放。日本开发的系列无烟沥青可大幅度减少黑烟(仅为传统沥青的1/5),熔化温度低(比传统沥青低20~50 oC),刺激性气味仅为传统沥青的1/5。另外,许多具有节能和生态效应的新型屋面和防水材料与系统也开始得到应用,如全自粘型TPO卷材,白色三元乙丙,种植屋面系统专用TPO、PVC卷材,可回收的屋面瓦,等等。
2.2 绿色建筑防水材料在我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建筑防水新材料、新技术、新构造和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使我国的建筑防水工程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建筑防水材料已成为工程建设和家庭装修必不可少的重要建材产品之一,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以及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广,政府部门、企业、行业人士以及普通民众对建筑防水材料的绿色环保功能也越来越重视。
2008年,国家发改委以第11号公告批准了《建筑防水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JC 1066-2008)行业标准。该标准对水性建筑防水涂料、反应型建筑防水涂料和溶剂型建筑防水涂料中的有害物质进行了限量规定,其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建筑防水涂料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同时也使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概念开始在建筑防水行业得以推广。随后的2009年,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减少防水材料在生产、施工、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促进防水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中国建筑学会施工与建材分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北京绿色事业文化发展中心等部门及企业共同编制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刚性防水材料、防水卷材、防水涂料)》(HJ455—457—2009),并于2009年5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分别对防水材料中有害元素及其化合物、对产品的放射性和有害物释放量等提出了限制要求,以进一步引导防水材料向健康、无毒、环保方向发展。
随着该套环保标准的实施,防水材料的环保性能将越来越多地为防水行业所关注。随着中外防水技术的交流与融合,在欧美国家已发展较成熟的单层卷材屋面、种植屋面、节能通风坡瓦屋面、喷涂聚氨酯保温防水一体化屋面等具有良好节能生态效应的新型屋面开始引入我国,并迅速推广开来,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建筑防水材料在我国的应用。与此同时,2007年以来,我国陆续发布了《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坡屋面工程技术规程》等与新型绿色节能屋面系统相关的行业和国家标准,这对规范我国屋面工程技术发展、促进绿色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绿色化是建筑防水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绿色建筑防水材料将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3.1 环境友好化
防水涂料是主要的防水材料之一,但目前应用以溶剂型居多。溶剂型防水涂料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游离甲醛、苯、二甲苯、可溶性重金属(铅、镉、铬、汞)等有害物质,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常造成施工人员的中毒等事故。低毒或无毒、对环境友好的水基防水涂料,单组分湿气固化型或高固含量、低挥发、反应固化型防水涂料,将会成为防水涂料的主流产品。
热熔法施工是目前SBS、APP等改性沥青类防水卷材主要的施工方法,在卷材施工时涂刷冷底子油和热熔粘贴过程中,都有大量的污染物质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今后,改性沥青卷材的应用技术将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热熔施工的比例将下降,冷粘法、热空气接缝法、自粘法前景看好。
3.2 绿色屋顶材料
国内外实践表明,实施屋顶绿化的绿色屋顶,建筑隔热、保温性能显著改善,可使顶层住房室内温度降低3-5℃、空调节能20%,可谓建筑节能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措施。屋顶绿化同时具有补偿城市绿地、储存雨水、涵养水土、吸收有害气体、滞留灰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改善都市“热岛”效应以及保护屋顶、延长建筑寿命等功效,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作用巨大。发展绿色屋顶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防水技术,耐植物根穿刺的防水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今后,采用机械固定施工,具有防水保温一体化、减少构造层次,节能、节材、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工效等优点的单层屋面系统将得到较快发展,从而带动EPDM、增强型PVC和TPO这三类高端高分子防水卷材的生产与应用。此外,各类节能通风坡瓦屋面、保温隔热屋面、太阳能屋面将与种植屋面、单层卷材屋面一起,共同作为新型的绿色节能屋面,在“低碳”时代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从而带动这些绿色屋面系统所需的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
3.3 废料的利用
利用工业废料作为原料生产防水材料是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以废橡胶为例,我国是废橡胶产量最大的国家,2004-2005年按消耗量计算,我国废橡胶达到272万tlsJ。从环境保护和改性沥青质量两方面考虑,使用胶粉改性沥青都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胶粉改性沥青技术在道路行业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在防水行业的应用虽然已很普遍,但不怎么“名正言顺”。防水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胶粉改性沥青如能在防水行业得到规范、合理的应用,将会对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除此之外,沥青基防水卷材、沥青瓦、PVC卷材、TPO卷材在国外都有回收再利用的做法,国内也应尽快研究并加以利用,这是绿色建筑防水材料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4 结语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防水材料正朝着利于节能、低毒环保、利废的方向发展,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普通消费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的认知度越来越高,节能、环保、性能优良的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应用范围必将越来越来越广。
参考文献:
[1] 李红权.浅谈几种环保型防水材料[J].山西建筑,2009,35(6):196—197.
[2] 牛光全.绿色建筑防水材料[J].中国建筑防水,2003(3):1—32.
[3] 杨宽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防水企业应加速发展绿色环保防水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2004(4):6—7.
[4] 苗雁.北美先进防水技术与市场巡礼[J].中国建设报,2007-04-l1.
[5] 孔宪明,崔海滨.废胶粉改性沥青在防水材料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建筑防水,2006(8):14—18.
第二篇:绿色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可持续发展路径
绿色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可持续发展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建筑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钢结构是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方向。论文总结目前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完善相关政策、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加强产业协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装配式钢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可持续发展
1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建筑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就,对我国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城市化建设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筑业仍然是能耗高、建造方式粗放、信息化水平低的传统行业,不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建筑业要改变现状、寻求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融合先进的发展理念及科学技术,迈上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转型升级之路。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装配式建筑是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厂提前生产,然后运至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按结构体系主要分钢结构、预制混凝土结构以及木结构三大结构类型。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木材资源匮乏,装配式木结构不能被广泛推广来解决大量的人口居住问题,目前木结构主要应用分析于高档低层别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虽然耐久性高、可塑性强,但是其预制构件重,运输半径大,运输成本的管理费用偏高。装配式钢结构具有钢材重量轻、抗风抗震性能佳、施工周期短、建筑品质高、有效使用面积大、节能环保、经济性好等优势,与其他两种结构相比,钢材可回收再利用,更契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绿色建筑的代表,是天然的装配式建筑。
2装配式钢结构的发展现状
鉴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具有抗震性好等优势,其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分析。日本有三成以上的房屋采用钢结构,在住宅领域钢结构甚至占比超过了七成;美国钢结构被应用分析到各种类型的建筑中,其中在住宅领域钢结构占比超过四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广泛推广及应用分析,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在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分析主要集中于商业地产、大跨度会展中心、体育场馆、工业厂房等公共建筑领域,并且发展势头良好,技术较为成熟。而钢结构在住宅领域则发展缓慢,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与人们对钢结构住宅的性能优势认知存在局限、对钢结构住宅的综合效益认识不足等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了改善目前我国住宅因多为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而整体性差、抗震性能不佳的`问题,应大力发展钢结构住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建筑业人工成本处于上行趋势,并且自xx年以来水泥、混凝土等原材料的价格快速攀升,混凝土结构相对于钢结构的成本优势在逐渐缩小。钢结构建筑有助于化解钢铁去产能困局,巨大的市场空白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预留了大量发展空间[1]。自xx年以来,行业层面对装配式建筑的政策逐渐向钢结构住宅倾斜。xx年x月,住建部公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xx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试点,推动建立成熟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体系。xx年x月,住建部发布《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建筑技术标准》,在钢结构住宅的设计、生产、施工安装、质量验收、维护及管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规范。
3装配式钢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标准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认可的标准体系,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各环节无法参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执行,企业就不可能进行产品的批量化生产,工业化水平低导致成本增加、钢结构市场发育不完善,影响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建造水平和发展速度。
3.2建筑成本高
我国建筑产业化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初级阶段。在此阶段,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预制构件标准化程度不足且生产和运输成本过高,建设生产未做到真正提升效率,无法发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价格优势,装配式建筑的综合效益不明显。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用钢量大,其造价相较于混凝土结构偏高,在前期投入资金量大而回报周期长,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3.3信息化发展滞后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装配式钢结构建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造模式既需要实现建筑、结构、机电、内装等全专业系统一体化装配,也需要实现设计、生产、施工等全过程一体化实施。然而,目前BIM技术虽有一定的实践,但总体上推进缓慢,尤其缺少对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全过程管理及应用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3.4专业人才短缺
与传统建筑的建造方式不同,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模式需采用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对相关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而行业内缺少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才。设计人员、生产人员、施工人员、管理人员等相关技术人员都更熟悉混凝土结构建造技术和管理模式,对装配式钢结构缺少了解和实践经验,短时间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专业人才的短缺,将不利于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产业的持续发展。
4装配式钢结构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完善相关政策,构建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应以政府引导为基础,市场化运作为手段,适当推行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如土地供给、科技研发、资金配套、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尤其是住宅领域。同时应健全监管机制,制定配套措施,为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根据装配式钢结构发展现状,应加大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等各环节的标淮化建设,完善和提高技术标准体系;加大关键技术、工艺工法、配套管理方法的研发力度,提高行业整体的技术及管理水平[2]。
4.2提高工业化程度,降低建设成本
导致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用钢量大,材料成本高,因此需对主体结构进行轻量化设计,减少整体钢材的消耗量;二是预制构件加工成本高,因此需要进行标准化设计,批量生产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由此可见,降低成本的关键是实现建设全过程的标准化,做到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生产及标准化施工,提高行业工业化程度。同时做好设计优化,加大施工阶段新工艺、新方法的硏发,充分发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整体综合效益[x]。
4.x加强产业协作,提高综合效益
装配式建筑采用设计、施工、制作与安装高度协调统一的一体化建造模式,需要上下游企业加强协作,共建相互依存、合作共赢的产业联盟,使得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加快产品研发、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提高BIM技术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中的利用率,逐步实现全过程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实现数据传输与共享,提高项目各参与主体间的协同效率。同时,积极推广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发挥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建造优势,提升整体综合效益。
4.4重视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机制
保障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良性发展的基础是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建立和完善专业资格认证、技术考核体系、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方面培养专业化的生产、施工、管理队伍。与此同时,可结合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力度研发建筑机器人,让机器人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施工和检测等工作。此外,针对人才短缺现象,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合作进行产学研协同育人,联合培养钢结构相关专业的人才,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健康发展。
5结语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因其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节能环保、装配率高等特点,加之有利于化解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有助于构建项目建设全过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将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虽然在现阶段,推行装配式钢结构应用分析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专项研究,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定将成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泊,刘冰,韦凯杰.钢结构建筑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优势[J].福建建材,20xx(02):x1-x2+10x.【2】廖礼平.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策略[J].企业经济,xx,x8(12):1x9-14x.【3】李惠玲,王婷.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专项研究[J].建筑经济,20xx,41(0x):20-2x.
第三篇:绿色建筑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中实践
绿色建筑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集中实践-专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榕
自我国提出“绿色建筑”理念以来,这一不仅基于健康环保、低碳节能而且重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并正在改变着房地产产业与建筑产业全行业的发展格局。但是,如何进一步交绿色建筑的理念更好、更快并理广泛地落地,在全国范围内设计建造更多的绿色建筑,这是现阶段绿色建筑推动工作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绿色建筑三个星级评价标识工作分层次的推动,正是这一重点工作的体系基地。
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建设和实施的主要机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的指导下,一直努力把这一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并把标识工作落到实处。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市启动了一二星级评价标识工作。
日前,《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就绿色建筑发展理念、推广难点、落实重点及要点等行业关心的重要问题,专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杨榕,他结合目前的工作阐述了这些行业关心的内容。
绿色建筑意义深远
《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我们为什么要推动绿色建筑这项工作?它有哪些深远的意义?
杨榕:在绿色建筑领域,绿色建筑不仅对国家发展低碳绿色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行业发展和一个具体建筑项目的角度,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对我们许多项目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所关心的“为什么要发展绿色建筑,到底有什么益处”这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具体可粗略概括为四方面。
第一,它代表了建筑品质的综合提升。比如,我们在街上买一个绿色食品时,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要买:,因为它综合代表了安全、健康、生态、环保的理念。实际上,绿色建筑内涵也是这些重要因素在一个建筑上的集中体现,同时又体现了一个建筑的建造者、开发者对建筑内涵、品质和建设理念的理解,也是对自己营造品牌的一种理解。
第二,它是社会对未来建筑发展方向的需求,因为绿色建筑所体现的安全、健康、生态、环保的理念,是当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有更高追求的理念,这种需求可能有时在短期内体现不出立竿见影的收益来,但是长远来看一定能为社会、为人们带来更大的收益。
第三,它是建筑行业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我国设计企业与建筑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参与国际化竞争之时,参与国际竞争的要素除了建筑质量外,在建筑理念方面如何与别人竞争?应该是绿色建筑的理念,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识。
第四,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技术、产品和相关产为迅速发展。这也是被很多实践所证明了的。研究证明,绿色建筑推动建筑节能、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的产业很多,目前在我国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的发展就带动了很多国内外上下游技术和产品产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
如何看待难与不难
《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从市场上的一些反馈看,大家觉得发展绿色建筑比较难,我们对此该如何理解?如何正确看待绿色建筑的难与不难?
杨榕:大家有时觉得发展绿色建筑很难,其实《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绝大部分规定,在我国是完全有这样的技术和产品基础的。在评价标准里,除了来自强制性条文的控制项以外,在一般项和优选项里,实际上这些规定大多早就存在于我们各个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规范里了,并不是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时新做出来的特殊规定,而是编制这部标准时,把相关标准规范里对于能源利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规定进行了整合,整合到一个标准里。而且这还是2005年制订的标准,发展到今天,实践的水平甚至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标准,所以,作为标准本身的要求,达标实际上并不难。
要说发展绿色建筑难,难就难在把所有这些分散在各个领域相关规范中的规定集中在一个建筑(或建筑群)上来体现,专家评审时要把所有这些标准集中到一个项目身上评价,这才是绿色建筑难之所在。
所以关键是对绿色建筑要进行集成设计。在评价绿色建筑的标准中,我们分了3个星级,达到三星的确不易,但达到一二星级并不难。当初在制定这个标准时,专家们也是经过再三讨论,通俗地说,一二星标准的理念就是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再稍微多做一点、多集成一些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跳一跳”就能够达到的标准。因此说,绿色建筑不是“阳春白雪”的概念,根据现有标准,应该有一批项目可以通过略微优化设计就能达到现行绿色建筑标准。
提前规划 深入推动
《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如何规划设计绿色建筑?
杨榕:绿色建筑要努力实现“因地制宜,节能为本”、“技术整合,全面发展”、“设计优化,运行高效”的发展要求。具体需要做五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发展绿色建筑要从头策划,前期的策划和规划极其重要。策划是前提,它解决绿色建筑的总目标问题。第二,做好技术方案的集成,既体现方案的先进性,又体现地域的适用性和技术的适用性。不仅是可再生能源方面,选址、节水、节能、材料、暖通等方面都需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咨询机构的共同努力。第三,在设计阶段,要体现各专业的有效沟通与配合。过去由于我国的设计咨询单位的一些传统,导致专业分工的分割,而绿色建筑恰恰需要各专业的充分沟通与配合,最后才能体现总体的成效。第四,我们如何综合运用好现有绿色技术的产品。通过这些年国家推广节能减排,这方面的技术和产品层出不穷,但是如何整合到一个项目上,这需要各单位对现有技术、产品的特点与适用性全面了解。第五,要注重运行阶段的问题。实践证明,设计好、施工好并不代表运行好,设计只是基础,运行是检验效果的重要环节。
《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在推动绿色建筑方面,地方今后还应在哪几个方面做更深入的工作?
杨榕:第一,特别要做好能源使用的计量工作,例如对采暖和空调认真、细致、有效地计量,才能真正提高运行能效;第二,研究制定适用于地方的绿色建筑标准,国际里有一些规定可能在某些地区是不太适用的,可以结合本地实况与绿色建筑要求来完善;第三,研究适用于本地的绿色技术和产品;第四,地方更应结合国家要求来制定鼓励政策和激励政策,更多地体现引导、鼓励绿色建筑
发展的理念。国家标准可能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需要地方用当地的实践和智慧来解决问题,一二星评审也需要地方专家的智慧来自行解决很多具体评价难点。
第四篇: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人、建筑、环境--呼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以实用和粗糙为特征的原始建筑阶段到以美学和艺术为基础的古典建筑阶段,从古典建筑阶段到以功能、经济、技术为原则的现代建筑阶段,这其中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是一个建筑认识深化的过程。如今,建筑要如何发展才能顺应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趋势呢? 回答是明确的,那就是在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相互保护,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合理关系,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
作为社会发展主力军之一的建筑业是耗能的大户,建筑的建造与使用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 % ,同时,由于现代建筑携带的破坏性格,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也占35 % ,成为对生活环境影响巨大,造成恶劣后果的主要根源之一,在以往的建筑发展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建筑环境中的硬件部分———道路、房屋、广场、城市等可见性强的部分的设计,疏忽了其软件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地、矿产的破坏、恶化、减少。
自然生态环境是建筑的必要条件,而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到了极度危险的时刻,建筑有责任对生态环境付出回报,在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才能使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有了生态环境的优化,才能使包括建筑在内的社会环境不致畸形发展。只有充分理解建筑是人,社会,环境的共生品,并将人,建筑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运用,才是建筑生命的真谛所在。
无论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优化,还是从建筑本身的发展来看,都要求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和谐,相互促进。
从主观出发,我们需要改变长久以来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将人从一味的中心主体转变到既为主体也为客体的位臵,树立人与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观念,将优先权赋予整体生态环境。
同时客观上,我们还必须一系列的实际措施。
一、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注重建筑节能
二、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可有效的节约能源
三、从建筑材料上下功夫挖掘潜力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作好垃圾的处理与回收
随着能源消耗的加剧,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业也应把建筑节能当作一件大事来考虑。目前,空调的滥用是造成环境和能源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取暖和制冷及生活热水;
另一方面必须强调自然通风,因为自然通风可以不消耗不可再生的能源而达到人体舒适度,而又有利于人的健康。对于目前高层建筑能耗大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
在城市经营中应贯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经营的功能导向性。功能导向的城市经营注重对城市资源进行以服务于城市功能提升为主要目的的资本资产运作与管理。这种经营方式,有助于政府根据城市功能对城市环境的要求,对构成城市各种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进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资本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二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经营的生态环境导向性。城市经营应强调以生态环境为基
础、经济发展为条件、社会全面进步为目的,注重维护生态平衡,营造绿色氛围,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协调好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及各种资产的开发及其经营。三是可持续发展城市经营的社会导向性。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的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要真正做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先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看,可持续的城市必须与其自然环境相适应,与环境和谐一体;从城市生态专业看,可持续的城市与社区不仅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还应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和谐,是一个健康、自立且能自然平衡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态系统;就生产方式而言,就要调整产业结构,采用清洁生产的新工艺、新设备,改变能源结构等。加速城市生态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生态设计来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
下面是完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
1.疏解中心区人口,调整土地使用功能。
2.加强交通管理,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3.探索补贴新模式,缓解城市交通融资困境
下面是与建筑相关的方面:
建筑空间结构
1.利用“双层皮”外墙作为维护结构,这项先进技术有效解决了玻璃幕墙能耗高的问题。
2.合理的平面布臵。不同的建筑平面布臵有不同的能量需缺。可考虑将建筑核心体的位臵放在东西向,以使主要空间免受阳光直射,从而节省能源。同时可以满足电梯、楼梯间的自然采光通风。
3.设臵中庭空间以解决全封闭式空间所带来的空调能耗大的问题,以中庭作为缓冲空间,解决高层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还可以净化室内空气,调节气温并改善空间质量。
建筑围护
1.除了传统的墙体内保温做法外,还可考虑采用外墙的外保温方法,它能够减弱热桥的影响,提高外墙的保温性能。
2.采用“集热型节能墙体”,即墙体外侧用玻璃覆盖,两者之间有空隙,透过玻璃进入的太阳能辐射被储存在墙体中,冷空气流经墙体时就被加热后引入室内。这在热带和寒带都有保温,隔热作用。
3.加强屋顶保温。可采用新型的屋顶保温材料。如岩棉、矿棉、玻璃棉、加气混凝土保温块等;可在屋顶设臵采光窗,它既是采光的需要,也具有吸收太阳能量的功能;有条件的还可设臵屋顶花园,不仅美化环境而且有着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
建筑材料
从事建筑的设计师要充分注重用生态学的理论作指导,把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放在第一位考虑,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避免使用破坏环境的建筑材料,维护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环境。
1.采用新材料以保护耕地
我国以不到世界10 %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 %的人口,严峻的现实是我国人口仍在增加,而耕地仍在遭受侵蚀,传统的秦砖汉瓦曾经为人类的生存作出过巨大
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却已构成了威胁(即取土烧砖毁田很严重)。
近年来,建筑材料技术发展很快,开发成功了许多新型轻质隔墙材料,它们完全可以取代传统的秦砖汉瓦,因此建筑师设计墙体时应采用主要以工农业废料制成的新型墙体材料。如水泥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绿色轻质隔墙板及其它一些不会破坏耕地的墙体材料。
2.发展钢结构
长期以来,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建筑多以混凝土结构为主,不可否认,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许多优点,为建筑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它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却是不可处理的,只能是填埋。
钢结构具有整体重量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因此发展钢结构的建筑将是我们的首选,如近年来一些单位尝试使用的全钢结构的小型高层住宅,钢结构框架与无梁新型轻质高强楼板相结合的建筑等。
利用水资源
目前许多建筑对室内装修讲究豪华气派,对垃圾、下水却不加注意。多年以来,人们的思维定势是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的需求日益增长,水污染日趋严重。如果我们再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会成为直接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有许多城市面临严峻的水资源不足的现实。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方面:人们应从主观上树立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意识;
另一方面:我们应严格控制污染水排入河道,同时 改造城市给水管网,采用分质供水循环利用。所谓分质供水就是将根据使用要求,将优质水和较低质水分开供应。我们可以把废水处理后的再生水作为低水质再利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消耗的水量中有大部分是使用在只需要较低质水的地方。例如:冲厕所用水、清扫卫生用水;城市的道路洒水、绿化浇水等。这样可大大缓解水资源的不足,同时保护了环境。国外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尝试,并且效果显著,如果经过技术改进,降低成本,这一方法将很快得到推广。
绿色生态建筑
众所周知,最近的十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十分快速,跟中国的经济发展呈同步增长趋势。但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其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在对资源、能源,特别是紧缺的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传统能源的应用策略上还存在一些比较大的问题。所以,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这样三种压力:一是需求的压力;二是资源方面的压力;三是环境的压力。
绿色生态建筑
从2004年开始,国家建设部正式提出了要大力推广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保,“四节一环保”的建筑方式,和生态建筑的理念也是相符的。生态建筑的核心理念是: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作为21世纪的主旋律,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建筑”之路。绿色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建筑的概念
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掩蔽所到今天四季如春的智能化建筑,人们在营造“百年大计”,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类与自然的隔离及建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于是,学者们提出“绿色建筑”的概念,1、建筑物的自然环境
• 要有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不致受到不良自然环境的危害,也不易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2、建筑物的资源利用
• 要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也就是说,要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达到最高程度、消耗降低至最低程度。
3、建筑物的施工建设
• 在施工中应尽量减少噪音,注意粉尘的排放、运输的遗撒,建筑垃圾要合理处理等。
4、建筑物的材料选择
• 尽可能选用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并积极利用工农业废弃物料;室内装修,应选择无环境污染的油漆、地毯、胶合板、涂料及胶粘剂等。
5、建筑物的废物排放
• 减少建筑物的污染排放;生活用水可实行分类多次重复使用;粪便可实行脱水灭菌处理,生产农家肥料,或发酵综合利用。
6、建筑物的周边环境
• 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在建筑物周围种植树木,以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并取得防风、遮阳等效果。
7、建筑物的人文景观
• 积极保护建筑物附近有价值的古代文化或建筑遗址。
8、建筑物的费用选择
• 建筑造价与运行管理费用经济合理。使用合适的先进技术,使建筑运行费用较低,使建筑造价得到节约。
9、建筑物的拆除回收
• 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从旧有建筑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砖石、钢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尽可能保护好,根据不同情况,力求回收利用。
总之,“绿色建筑”归纳起来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1世纪是人类由“黑色文明”过渡到“绿色文明”的新时期,在尊重传统建筑的基础上,提倡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题。大家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探索,在某些地区及某些方面已向“绿色建筑”这一目标迈进,出现许多良好的势头。
1.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
2.“绿色建材”的开发应用。
随着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重视新的建筑材料的研究,寻求既能满足材料性能的要求,又不破坏环境,而且还能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材料。
3.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标准、规范的颁布。
我国已出台或即将出台的与绿色建筑有关的标准、规范,这些标准正成为建筑施工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随着新技术的不出现,还将不断出现新的标准、以更新旧的标准。
4.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法规,为绿色建筑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5.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起来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名为“绿色建筑挑战”。
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绿色建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应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绿色世界”才可能实现。2008年我国将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的口号是“建绿色北京,迎绿色奥运”,以申办奥运为契机,呼吁更广泛的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精神,“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树立“绿色中国”的理念,迎接绿色奥运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美好的绿色家园。
以上这些,都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建筑的发展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而应将生态环境优先考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更长久地存在,而建筑才能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作为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形体美,还必须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采用新工艺,新材料,研究可再生的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利等,从生态学的角度探索建筑的美,在努力创造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同时,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趋势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共同进步的,创造与环境融合一体的有机体建筑,并提出“零能耗”。建筑设计要保证对自然环境的冲击最小,利用可再生能源,低耗能;室内环境健康、质量高,并能给人精神享受。因此,保护环境,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必然离不开“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的理念,这将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和趋势。
第五篇: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
目录
绿色建筑标识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发展史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展开
什么是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标识
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2008年4月委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成立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心绿标办)负责具体工作,已评出15项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其中公共建筑10项,住宅建筑5项;获得三星级标识的项目7项;获得二星级标识的项目3项;获得一星级标识的项目5项。这些建筑的建筑节能率、住区绿地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等绿色建筑评价指标,都严格达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相应要求,对减少建筑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作出了确实的贡献。在评价过程中,为了完善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来解决评价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发布相关技术文件,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通过召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记者见面会、国际绿色大会绿色建筑评价与标识分论坛(2009年3月28日)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会(2009年6月24日),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宣传和推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开展绿色建筑标识咨询服务,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目前评价一、二星绿色建筑权力已经下放到部分省份,目前有26个省份可以自己评价一星和二星的绿色建筑,三星绿色建筑需要到住建部绿标办和城科会进行评定,目前绿色建筑发展速度南方快于北方,绿色建筑发展较多的省市有广东、江苏、上海,现在北京和天津发展速度比较快。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绿色建筑;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发展史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 年,美国建筑师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
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史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00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推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2008年3月,成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节能与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对外以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名义开展工作。
2009年8月27日,我国政府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2009年11月底,在积极迎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召开之前,我国政府做出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
2009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境测控优化研究中心成立,协助地方政府和业主方申请绿色建筑标识
2009年、2010年分别启动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能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绿色建筑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包括: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绿色建筑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编辑本段
绿色建筑应走出三大误区
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在楼盘销售以广告轰炸和概念炒作盛行的年代,“绿色建筑”也毫无例绿色建筑外地成为房地产商们朗朗上口的新词儿,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绿色建筑就是高档建筑。
绿色建筑的成本究竟怎样,是否会成为提高房价的因素,住房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做出了回答:
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延安窑洞冬暖夏凉,把它改造成中国式的绿色建筑,造价并不高;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在中国老百姓收入不太高的情况下,大家对房价和房屋成本是非常敏感的。仇保兴说,我们引进绿色建筑标准和技术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些问题,规定绿色建筑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设施,成本要低,要对整个房地产的价格影响不大。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应用了这些技
术和设备后,投资回绿色建筑报率是很高的,因为住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电费、水费和其他能源费的开支,一般5年到8年之内,就可以把成本收回来。比如,德国一家公司援助的一项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政府给每户出3000元钱,住户自己出2000元钱,国外援助2000元,总共一户投资7000元钱,对建筑进行了从外保温到供热、智能、玻璃、门、天花板和水循环系统的全面改造。改造后,住户一年所减少的开支就达到3000元以上,周边的许多老百姓也要求运用这些技术。
仇保兴说,并不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就是绿色的,要突破这样的认识误区。把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发展道路定位在高端、贵族化,不会取得成功;事实证明把发展道路确定为中国式、普通老百姓式、适用技术式,绿色建筑才能健康发展。以前的智能化就走过弯路,许多智能建筑,停留在保安、音响控制等方面,线路搞得非常复杂,造价也非常高,甚至耗电量居高不下,这不是智能建筑应有的发展道路。信息时代,智能化应绿色建筑该是多用信息,少用能源。现在有些地方推行智能开关,用手机就可以控制家里的能源开关,冬天走的时候,就把供热开关关掉,下班之前半个小时,手机一按,就能把供热开关启动,这样回到家里时,屋里已经暖洋洋的。主人在外边工作的时候,家中不供热,能省1/3的能源。再如,许多南方地区,房子里的空调40%是为了应对室外的阳光,安装一个很小的智能测温装置,当太阳光正热时,遮阳帘自动升起来,减少射入室内的阳光,减少空调的能耗。这样的智能建筑才是绿色的,才是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建筑。
仇保兴坦言,因为绿色建筑的标识不明确,人人都可以滥用,“绿色建筑”也就成为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的欺骗性概念。现在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的标识,通过对建筑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室内环境的具体性能进行实测,给出数据,规定对生态环境的保障。把绿色建筑从绿色建筑一个简单的概念变成定量化的检测标准,对达到标准的给予绿色建筑的标识,这样伪绿色就会现原形,最终会退出房地产市场。
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我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做得较好,基本遵循了绿色建筑的标准;但把大量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的工作推进得不是很顺利,许多既有建筑仍是耗能大户。”业内专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据建设部统计,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53%提高到了2007年的97%;施工阶段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的执行率由2005年的21%提高到了2007年的71%,总共每年可节约700万吨左右标准煤。未来的30年之内,我们还要新建4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在现行建筑管理体系中,达不到绿绿色建筑色建筑标准就不得开工,所以新建建筑的节能只是执行问题,难度并不是很大。难度在于我国现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建筑的节能改造,如何让既有建筑成为绿色建筑。
比如,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是63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面积总量的10%多一点,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供热“大锅饭”中,有人是开着窗享受暖气,非常浪费。我国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为20公斤/平方米·年,为北欧等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1.5倍。我们需要在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需要改革在我国实行了数十年的“单位包费、福利供热”的供暖体制。
据仇保兴介绍,既有建筑现在从楼上到楼下都是一条管道供热,是串联式的,每一户装一只计热表,不可行。现在技术上已经有所突破,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绿色建筑个计量表,成本低,非常适合中国的计量改造。这使得供热也像供水、供电一样,是严格计量的,是可以调控的。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不用开窗,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可计量的,主人出差或者上班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开,就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万吨煤,就相当于减排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气体。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也是一个艰巨的节能减排目标,需要加大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
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每台电器设备在待机状态下耗电一般为其开机功能的10%左右;一盏11瓦的节能灯相当于60瓦的白炽灯亮度;选用电子镇流器,较传统镇流器省电30%;变频式空调较常规的非变频空调节能20%至30%。
这些节能小窍门看似细小,日积月累,却能节省不少能源。推广绿色建筑不只是政府的职责,广大居民也是绿色建筑的最终实践者和受益者。很多建筑本身的节能效果不错,可居民在装修过程中,把墙皮打掉了,或者换了窗户,拆掉天花板,这样就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仇保兴表示,现在规定,凡是财政投资的项目,都必须达到建筑节能的最低标准,一定要应用建筑节能的标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不管哪个公司或机构建造,都必须是节能的绿色建筑,这需要政府去实施,也需要广大市民关心监督。仇保兴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能只停留在专家、政府官员和一些大企业、大城市,应进入寻常百姓家。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喷泉水池、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绿色建筑”。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材料、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