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

时间:2019-05-13 04:4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

第一篇: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

邯郸市人民政府令

第150号

《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已经2014年11月19日邯郸市人民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

代市长:王会勇

2014年12月5日

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河北省扶助残疾人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公民,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安排、决策与残疾人有关的事项时,应事先征求同级残疾人联合会的意见。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具体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做好残疾人工作,研究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由发展改革、财政、民政、教育、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建设、住房保障房产管理、文化、交通运输、体育等部

—1—

门组成。各组成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人权益保障相关工作,每年向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县级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应当每年向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工作。

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人工作,定期统计各类、各年龄段残疾人数量,向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提出扶助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公共服务单位应当按规定的职责履行扶助残疾人的责任和义务。第五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社会各界为残疾人捐助和服务的渠道,鼓励、支持、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开展志愿者助残等公益活动。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和个人为残疾人提供捐助和服务。第六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建设。逐步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在村、社区的残疾人协会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

第七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

市、县级人民政府在社会福利、体育彩票公益金本级留成中,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福利彩票按不低于上年度本级留成的10%安排。

第八条 鼓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残疾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法定义务,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第九条 残疾人按照国家规定的残疾标准和程序评定。

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残疾类别、等级和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的合法证件。

第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残疾人,对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防与康复

—2—

第十一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宣传、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开展残疾预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遗传、疾病、事故、灾害、药物中毒、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残疾的发生。

第十二条 市、县级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建立出生缺陷预防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机制。经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确诊患有可能造成下一代出现严重缺陷或者严重遗传性疾病的,应当向当事人或者监护人说明情况,提出医学意见。医疗卫生机构对新出生的残疾婴儿应当建档立卡,及时向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报告。

对新生儿可能致残病种(包括听力、甲状腺功能减退、苯丙酮尿病等)筛查实行免费制度,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

第十三条 市、县级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做好残疾人的康复医疗工作。

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公益性的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应当给予扶持。

第十四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应当有计划地培训残疾人康复专业医务人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康复医学科室应当开展残疾人康复医疗与训练、技术指导、科学研究等工作。

鼓励医学院校和其他有关院校有计划地开设康复课程、设臵康复专业,培养各类康复专业人才。

第十五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对贫困残疾人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等给予补贴,对六周岁以下残疾儿童免费提供抢救性康复。

第十六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大病救助、医疗补助优先照顾残疾人。

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贫困残疾人应当提高住院报销比例20%以上,住院费起付标准应当降低30%以上,具体标准由市、县级政府另行制定。

市、县级民政部门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残疾人,逐步降低或取消医

—3—

疗救助起付线,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50%。

市、县级人民政府对享受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待遇后仍有困难的残疾人,应当提供特别救助和康复治疗补助。

公共医疗机构对残疾人就医优先照顾,对贫困残疾人免收挂号费和注射费,减收不低于5%的治疗费、10%的检查费、50%的住院床位费、30%的手术费。

鼓励营利性医疗机构为残疾人就医提供优惠服务。

第三章 教育培训

第十七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或者以随班就读的方式对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因身体状况不便到学校就读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可以采取巡回教学、远程教学、社区教学以及家庭课堂等形式实施义务教育。

第十八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逐步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保障视力、听力、言语、智力等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十至十五倍。

第十九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特殊教育学校或者捐资、捐物助学。

第二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培训托养基地和残疾人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开展各种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

第二十一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培养、培训特殊教育师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条件的普通师范院校应当开设特殊教育课程,设臵特殊教育专业。

鼓励和支持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同等条件下其职称评定、晋级、业务培训应当优先。特殊教育的教职工和从事残疾人工作的手语、盲文翻译享受特殊教育岗位津贴,按其本人岗位和薪级工资之和25%核定发放;

—4—

工作连续满十年,或累计满十五年的,其享受的特殊教育岗位津贴纳入退休费计发基数,发给特殊教育荣誉证书。

第二十二条 市、县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应当在有条件的地区举办康复训练机构,开展零至三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幼儿园应当创造条件,接受轻度残疾幼儿入校(园)接受学前教育和康复训练。

第二十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所在单位和有关社会组织应当对残疾人实施扫除文盲、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其他成人教育。普通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和其他成人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招收残疾人参加培训,并适当减免贫困残疾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

第二十四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和贫困残疾人的子女,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城市低保家庭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补助标准小学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500元;在享受生活补助基础上,实施义务教育的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县农村特教学校学生每人每天应享受营养膳食补助不低于3元(每年在校时间按200天计)。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享受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的,补助标准每生每年不低于1500元,高中阶段教育学费、杂费、课本费免费;接受高中以上阶段教育的,由学校减免不低于30%的学费。

学校应当对接受非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子女,通过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提供助学贷款和特殊困难补助、组织勤工助学等形式,保障其入学和完成学业。同等条件下,残疾学生优先获得奖学金。第二十五条 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自学专科以上毕业证书的残疾学生、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市、县级残疾人联合会按规定给予资助,资助经费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支付。

第二十六条 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和残疾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可以就近就便入学,不受学区和地域限制。异地就学的,由流入地教育部门负责安排。

第二十七条 普通幼儿教育单位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

—5—

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应当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就读,其入学年龄可以适当放宽。

普通高级中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院校应当招收符合国家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八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在职职工总人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和岗位。超过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给予适当奖励;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按照差额人数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上年度当地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计算缴纳,由地方税务机关代征或财政代扣。其计算方法是:应缴纳就业保障金=上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标准×(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已安排残疾人数)。

第二十九条 未按规定条件安臵残疾人的就业单位,应当依法定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市、县级政府每年定期组织由本级财政、审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地税、残联等单位参加的联合执法监察,对漏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进行补征。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与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全额纳入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先收后支,专款专用,自求平衡,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第三十条 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公务员、工勤人员,国有企业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招录工作人员时要单列一定数量的岗位,定向招录残疾人。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残疾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对合同期满的残疾职工优先续签合同。

第三十一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助残就业公益性岗位,开发城市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公共停车场、书报亭、公用电话亭、社区服务点和收费公厕等公益性岗位,在城市建成区规定的市场内划出运营、经营场地或者摊位,安排残疾人从事经营活动,用于对就业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

—6—

第三十二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行政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减免税费、补贴经费等措施,扶持社会力量创办残疾人福利企业、工(农)疗机构、托养机构、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机构,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

有条件的公办医疗机构应当优先安排具备执业资格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就业。

第三十三条 残疾人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工商、卫生、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优先核发执照,在场地安排等方面给予照顾,并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规定优先给予信贷扶持,开展残疾人康复扶贫到户贷款,扶持贫困残疾人从事投入少、见效快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其他适合残疾人的项目,由县级以上财政给予贴息。对有市场发展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融资需求积极给予支持,创新信贷产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

第三十四条 市、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并且有创业愿望、具备创业条件的残疾人进行免费创业指导、创业培训、开业指导、信息查询、咨询服务、企业诊断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创业者,可提供最高不超过5万元(妇女8万元)贷款;对合伙经营的,可根据人数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但最高不超过15万元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达到现有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享受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第三十五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投资少、销路稳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和项目,优先安排或者调剂给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专营。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集中使用残疾人用人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三十六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设臵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供求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和失业登记等服务,需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免收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费。

—7—

第三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重视残疾职工的劳动保护,根据实际需要对劳动场所、劳动设备和生活设施进行改造。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辞退、开除残疾职工,应事先征求本单位工会和当地县级残疾人联合会的意见。

第三十八条 残疾职工在参与民主管理,享受福利待遇,参加社会保险以及转正、晋级、聘用、职称评定等方面,与本单位其他职工同等对待。残疾人较多的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应当有残疾职工代表。

第三十九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

有关部门对从事各类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应当在技术指导、生产服务、物资供应、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四十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帮助、支持村(社区)和残疾人较多的单位兴办残疾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开展有益于残疾人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公共图书馆应当建立盲人图书室(阅览室),增加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的种类和数量,为盲人借阅提供便利条件。邮政企业应当按规定免费邮寄盲人读物邮件。

有工作单位的盲人,所在单位应当免费为其订阅一种盲文读物;无工作单位的,由县级残疾人联合会组织赠阅盲文读物。

第四十一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有计划地举办残疾人文艺汇演、艺术展演、体育运动会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国内和国际性比赛与交流。

残疾职工参加前款规定的文艺汇演、艺术展演、体育运动会和职业技能竞赛,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在集训、比赛和演出期间,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不变。无固定收入的,举办单位应当予以补贴。

第四十二条 在残疾人奥运会、残疾人世界锦标赛、残疾人世界杯赛、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残疾人亚洲杯赛、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全国残疾人锦

—8—

标赛、全省残疾人运动会等重大竞技体育比赛中获得金银铜牌的残疾人运动员,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残联会同市财政、体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制定。

第四十三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报刊、图书等形式,宣传残疾人事业和扶助残疾人的事迹,反映残疾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促进残疾人与其他公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公共媒体应当免费刊登播出反映残疾人事业的公益广告和节目。

第四十四条 残疾人持残疾人证可以免费进入动物园、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体育场(馆)、文艺中心和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

一级、二级重度肢体残疾人、盲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允许一名陪护人员免费进入以上公共场所。以上公共场所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缆车、游园车等交通工具,对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免费,对其他残疾人减半收取费用。

第六章 社会保障

第四十五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救助制度,对医疗、教育、住房、生活等方面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救助。对因病、因灾等突发性原因造成临时性困难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

第四十六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不具有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残疾人,应当分别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或者集中供养。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对靠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供养的成年精神、智力和其他重度残疾人,经本人或者其供养人申请应当单独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残疾人家庭,提高不低于10%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对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由县级民政部门给予救济。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

—9—

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实行临时救助。

对贫困重度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50元生活补贴。所需资金除省负担的外,由市、县级财政共同负担。

第四十七条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缴纳社会保险个人承担部分有困难的残疾职工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第四十八条 县级人民政府对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度和贫困残疾人个人缴纳部分由政府全额给予补贴。

县级人民政府对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贫困或重度残疾人应当为其代缴全部或者部分费用。

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残疾职工办理养老、医疗等补充保险。第四十九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加快建立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并纳入当地重点建设项目和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按照教育用地或社会福利用地形式,优先办理征地手续,并在立项、规划、建设经费、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第五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供养、托养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实施集中托养服务。

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机构供养、托养或者居家安养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补贴。

第五十一条 城市保障性住房应当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并照顾残疾人家庭的特殊需求。

农村住房改造应当优先安排残疾人家庭,并根据残疾人的特殊需求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

需要征收残疾人住房的,在回迁地域、住房楼层、无障碍设施等方面给予照顾。

第五十二条 残疾人持残疾证,免费办理公交优抚卡,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具体办法由市残疾人联合会会同交通运输部门制定。

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安装有线电视、互联网,凡安装地点与居住地点一致的,应减免不低于50%的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或上网费。

—10—

通讯、供电、供水、供暖等公共服务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制定具体优先优惠措施,并报主管部门和同级残疾人联合会备案。

第五十三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机制,承担残疾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协调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法律服务机构对残疾人申请的法律事务,应当依法优先受理;符合法律救助条件的,应当优先并免费办理。

司法鉴定机构、医疗卫生鉴定机构应当为贫困残疾人提供鉴定救助。

第七章 无障碍环境

第五十四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推进残疾人出行和信息交流无障碍。编制无障碍环境事业发展规划,应当征求残疾人联合会的意见。

第五十五条 公共建筑出入口及室内、室外场地,均应有无障碍设施,并应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的规定。二层及以上建筑均应设臵无障碍电梯或残疾人专用坡道。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应当与建设主体工程同步进行,并与周边道路、建筑物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市、县级人民政府规划、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对不按规范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或者施工的,不予发放施工许可证和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第五十六条 设有无障碍设施或者提供无障碍服务的公共场所,应当设臵符合国际标准的无障碍标识。有关部门和产权单位应当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不得毁损、擅自占用无障碍设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

第五十七条 市、县、乡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等多种鼓励措施,积极推进已建成设施的无障碍改造,优先改造与残疾人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对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

第五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公安交通、交通运输、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当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办理驾驶机动车证照提供便利,完善有关服务。

—11—

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当设臵方便残疾人的专用停车泊位,免收停车费用。

第五十九条 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方便。

盲人饲养导盲犬、肢体重残人士饲养扶助犬的,免缴养犬管理服务费。第六十条 市、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发布重要政府信息和与残疾人相关的信息,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等信息交流服务。

第六十一条 市和县级电视台应当创造条件在播出电视节目时配备字幕,每周播放至少一次手语新闻节目。公开出版发行的影视类录像制品应当配备字幕。

第六十二条 在城市道路营运的公共汽车应当配备字幕报站和语音报站系统,并保持正常使用;其营运标志、标识应当保持醒目,便于视力残疾者识别。

医疗急救、交通事故处理和报警等紧急呼叫系统,应当具备文字信息报警、呼叫功能,保障听力、言语残疾人的急救和报警需要。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残疾人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残疾人组织投诉。残疾人组织有权要求并协助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依法查处,并予以答复。

残疾人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其他组织和个人的权益。残疾人有违法行为的,相关部门应当依法予以追究。

第六十四条 市、县、乡级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察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未依法核发残疾人证的;

(二)未依法审核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的;

(三)其他未依法履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行为,情节严重的。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12—

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教育机构拒不接收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入学,或者对残疾学生入学额外附加条件的;

(二)用人单位无法定理由拒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

(三)未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

(四)用人单位随意加重残疾职工劳动负担或者违法延长工作时间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残疾人劳动的;

(六)用人单位虚报残疾人就业人数或者虚假安排残疾人就业,骗取相关优惠待遇的;

(七)用人单位未依法为残疾人缴纳相关社会保险费用的;

(八)未执行无障碍建设强制性标准规定的,或者对无障碍设施未及时进行维修和保护造成后果的;

(九)挪用、克扣、截留、侵占残疾人事业募捐款物、减免税费和救济款物的;

(十)供养、托养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侮辱、虐待、遗弃残疾人,侵害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第六十六条 公共服务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三条、四十四条、五十二条有关规定,除按照本办法第六十五条追究责任外,其主管部门可以给予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贫困残疾人,是指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残疾人。

第六十八条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施行。1996年4月20日邯郸市人民政府第4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市政府令第59号)同时废止。

—13—

第二篇:邯郸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办法

邯郸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障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障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待遇,规范各类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用工及工资支付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房屋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建设部„2003‟124号令)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农民工工资保障事宜。

中心城区范围内(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邯郸县、邯郸经济开发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农民工工资保障,直接适用本办法。中心城区以外区域内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农民工工资保障,由项目所在地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三条 市、各县(市、区)政府、冀南新区管委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市政府对各县(市、区)政府、冀南新区管委会实行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目标考核责任制。

市、各县(市、区)、冀南新区管委会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领导小组负责清欠工作的组织领导,其办公室(以下简称清欠办)负责日常组织和督导协调,牵头建立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问题。

第四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分包工程监督管理工作,做好因拖欠工程款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理工作。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成立专门管理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管理服务机构),具体负责中心城区内建筑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工程的合同备案和监管,规范各类建筑施工企业的合同履约和分包行为,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制度,遏制违法用工和工程违法分包行为;督促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月结月清制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组织协调,依法对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协调处理劳动用工纠纷和劳动仲裁。

公安部门负责受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移交的涉嫌犯罪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依法及时审查,决定是否立案查处;负责对篡改、伪造付款凭证,欠薪逃匿,恶意欠薪、恶意讨薪等行为的依法立案查处;负责协助相关部门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建设资金来源、筹措方式审查,确保资金落实。交通运输、水利、教育、卫生、司法、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负责本行业政府投资项目的清欠和督导工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所属企业清欠工作。

第五条 建设单位、施工总承包企业或专业承包企业必须依法与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分包企业签订工程分包合同,使用规范统一的合同文本。工程分包合同由发包方于进场施工7日前到管理服务机构备案,未经备案的分包队伍不得进场施工。

工资支付主体、支付数量和支付方式应在合同中单列。

第六条 实行施工队长个人信息和信用档案管理。建立全市施工队长使用名录和信用档案,通过邯郸建设网向社会公布。各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不得聘用名录以外人员担任施工队长。

施工队长必须受聘于专业承包企业或劳务分包企业,受法定代表人委托完成作业任务,不得单独承揽工程。一名施工队长只能受聘于一家企业。

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应将本企业施工队长个人信息登记造册,在分包合同备案时一并向管理服务机构报送备案。施工队长备案信息包括:户籍所在地、现居住地、身份证复印件、本人照片、承揽分包作业范围、企业聘任证书复印件及联系方式等。

第七条 各类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实行劳务用工实名登记制度。用工企业必须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每个农民工进行实名登记,办理 “河北建工灵通卡”。

各用工企业于每月7日前将农民工实名登记及办理“一卡通”情况向管理服务机构网上报送。各建筑施工企业应当配备农民工管理员,专职负责该项工作。各建设、施工单位一律不得使用未在劳务分包企业注册的零散农民工。

第八条 各类建筑企业应当在指定银行设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接受管理服务机构监管。用工企业应当由此专户按月向农民工支付工资,直接支付到农民工本人“河北建工灵通卡”。

按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的工程,建设单位和各类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在工程款中优先支付工资;施工总承包企业垫资施工的工程,必须在合同条款中予以明示,垫资进度内的农民工工资由施工总承包企业向用工企业按月支付。

第九条 用工单位应当做好农民工考勤,如实逐月编制工资支付表,于每月10日前报送管理服务机构,经登记后在施工现场公示。

用工企业应将农民工考勤和工资支付表等资料保存2年以上备查。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时,用工企业拒不提供或逾期不能提供相关资料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设部门可根据农民工提供的证据材料依法予以认定,做出处理决定。

第十条 建立投诉举报制度。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在承建项目施工现场按规范标准制作、设置工资支付公示栏。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和清欠部门以及建设(开发)单位、建筑承包企业应在公示栏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建筑工程现场监管机构在日常监管中,应当接受劳务费、工资拖欠投诉,及时将相关情况向管理服务机构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反馈。投诉处理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特殊情况,经单位主要领导同意,可延长10个工作日。

因工程量核算、质量纠纷等原因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职责认定事实,解决争议,及时处理。必要时通过工程造价、审计、仲裁、诉讼等渠道解决。

第十一条 农民工发现被拖欠工资时,可以向当地清欠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等部门投诉举报,禁止采取围堵国家机关、阻塞交通等过激行为。发现篡改伪造付款凭证、欠薪逃匿、恶意欠薪等行为,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

投诉举报应当实行实名制,选取代表不得超过3名。

第十二条 用工企业应按月足额向农民工支付工资,并将农民工工资支付的项目、标准、支付时间、工资扣除等事项依法告知当事人。确因合同约定、工程计价等原因不能足额按月支付的,须在与当事人达成一致的前提下,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向农民工按月支付生活费,并于约定期限内足额支付。各用工企业必须于当年12月底前结清全部工资。

解除劳动关系前,用工企业必须结清全部工资。

第十三条 建立合同履约预警制度。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无力支付合同约定价款超过1个月的,专业承包企业和劳务分包企业应予停工并上报管理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机构核查认定后,报请清欠办动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先行支付民工工资。如逾期不停工,用工企业自行承担支付责任。

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企业无力支付合同约定价款超过6个月的,由管理服务机构提交清欠办核实并提出建议,报清欠领导小组同意后,依法采取资产变现等措施解决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

第十四条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现场监管机构负责工程分包合同履约和工资支付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向管理服务机构通报。检查内容如下:

(一)工程分包合同备案及履约情况;

(二)现场作业内容与分包合同是否相符;

(三)现场公示的工资发放情况与事实是否相符;

(四)现场作业人员执行实名制登记和办理“河北建工灵通卡”情况,施工队长备案及零散用工情况;

(五)管理服务机构交办的其它检查事项。

第十五条 严格执行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建设单位和施工总承包企业应向清欠办按合同价款的2%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施工总承包企业连续三年没有农民工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讨薪上访的,第四年开始可按合同价款的1%缴存。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缴纳定额保证金30万元。交通、水利等项目依据本行业规定收取并对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进行管理。未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擅自违法开工的工程,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工,依法查处;拒不停工和改正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知供水、供电单位停止为其提供施工用水、用电。供水、供电单位应配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违法建筑停供水、电。

已开工在建、无施工许可的工程须在本办法生效30日内补缴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并补办相关手续,逾期不缴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查处。

第十六条 各类项目在缴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时,应签订《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承诺书》。保证金收缴机构定期将以下资料交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一)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

(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工程分包合同或劳务分包合同复印件;

(三)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存证明。

第十七条 各类项目竣工验收前,由管理服务机构在施工现场公示无拖欠公告,公示日期不得少于15日。经查实有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项目,不予竣工验收。

公示期满后,管理服务机构须将公示情况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通报并征求意见。

第十八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收到管理服务机构的意见后,应当及时受理并予审查,重点审查该项目是否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是否存在拖欠工伤工资及医疗处置等纠纷的项目,在10个工作日内向管理服务机构出具书面审查意见。

第十九条 用工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确认后,责令用工企业限期支付。逾期仍不支付的,根据工资保证金支付承诺书,向清欠办出具《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意见书》,由清欠办从该企业所缴存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中向农民工支付工资:

(一)用工企业未依法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受到农民工举报投诉或造成集体上访或群体性突发事件的;

(二)建设单位或建筑施工企业非法转包、分包建筑工程,导致用工主体不具有法人资格或建筑资质,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

(三)建设单位或建筑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工程负责人隐藏、逃跑或死亡,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

(四)建筑施工企业违法将工资或工程款支付给施工队长,造成拖欠的;

(五)其他情形造成工资拖欠的。

第二十条 建立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应急周转金制度。市、县(市、区)政府应当设立应急周转金财政专户,市应急周转金不低于2000万元,县(市、区)不低于500万元。

用工企业单位因资金短缺无力支付或责任人欠薪逃逸,该企业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不足以支付农民工工资,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群体性讨薪突发事件的,经项目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项目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认定,报市或县(市、区)政府批准后,可启动应急垫付机制,从应急周转金账户中先行垫付部分工资,或给予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必要的生活救助。

市欠薪应急垫付机制启动后,由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向法院申请,依法对欠薪单位的资产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应当对欠薪单位的房产暂停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或变更手续;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侦办涉嫌犯罪的逃逸责任人,以确保垫付资金及时收回。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发生下列行为的,市、县两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公安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协调联动,依法予以查处。

(一)各类建设单位、建设施工企业违反国家有关清欠政策和本《办法》造成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清偿,引发过群体性上访讨薪事件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建筑施工企业停工整改,对责任单位和企业依法采取限制招投标、取消优惠政策、加倍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清出邯郸建筑市场、降低或吊销资质等措施,并记入建设行业信用系统向社会公开曝光。

(二)专业分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违反有关规定,克扣劳动者工资,以及支付劳动者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将其不良行为记入建设行业信用系统,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者应得工资报酬和相当于应付工资报酬25%的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应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赔偿金。逾期拒不支付的,根据《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每涉及一人处以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三)农民工队长非法承揽工程的,列入“黑名单”,清理出建筑行业。

(四)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违反本办法,使用农民工施工队长名录之外 “包工头”的,由建筑工程现场监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撤出施工现场,对已完成的实体工程依法实施全面质量检测。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不得组织质量验收,并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用工企业依法责令改正,建设单位处以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建筑施工企业处工程合同价款0.5%以上1%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资质证书。

(五)分包合同未按本办法备案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暂停施工,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依法责令撤场,并记入建设行业信用信息系统。

(六)建筑施工总包企业不落实人员实名制备案而雇佣零散农民工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按每人500元的标准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限制其承揽新的工程,并记入建设行业信用信息系统。

(七)建筑施工企业隐瞒事实真相,出具虚假工资报表,隐匿、毁灭工资支付记录,拒绝提供相关资料,以及其它严重干扰、阻挠、抗拒执法检查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规定,处以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报请降低其资质等级。

(八)以转移资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情节严重的,依法取消其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九)授意或组织农民工采取过激行为或围堵党政机关等方式恶意讨薪的,将涉事企业清出邯郸建筑市场,提请吊销企业资质和相关责任人员从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认真执行国家政策,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职责或违法行使职权的,由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给农民工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作为建设单位参与工程建设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3年11月15日施行。

第三篇:广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2011-07-26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第40号)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已由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0年6月2日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公布,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0年6月2日

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1994年9月15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2010年6月2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依法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计划,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密切联系残疾人,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第五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人工作,协助政府做好有关政策、规划的制定和行业管理工作,参与残疾人事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人数较多的乡镇(街道)、社区可以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人事业给予扶持。省残疾人事业统筹金按照百分之十五的比例从各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总额中提取。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七条 各级社会福利彩票公益金应当按照当年本级福利彩票收入不低于百分之二十的比例划转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并按照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培育、扶持专门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举办或者资助专门面向残疾人服务的社会组织和残疾人互助性社会组织。

享受政府扶持政策的残疾人社会组织应当按照规定为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服务业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规模应当与服务需求规模相适应,并纳入当地重点建设项目和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按照教育用地或者社会福利用地形式,优先办理征地手续,并在立项、规划、建设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第十条 省残疾人联合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残疾人服务业管理政策和行业标准,提高残疾人服务水平。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实行残疾报告和残疾人统计调查制度。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和卫生部门共同确定残疾评定定点医院,根据国务院规定的残疾标准,做好残疾评定工作。

经地级以上市残疾人联合会审定,符合残疾标准的残疾人,由县级残疾人联合会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第二章 康 复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将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以社区康复为基础、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辖区人口数和当地残疾人康复任务,按照省人民政府确定的标准安排日常康复经费。

第十五条 省、市及有条件的县(市、区)视康复工作需求设立残疾人康复中心,县级以上人民医院应当设立康复医学科室。各地可以依托各类现有专业机构完善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完善残疾人职业康复体系和工伤康复体系,大力开发各项康复服务。

第十六条 有条件的残疾人教育机构、福利性企业事业单位、工疗或者农疗机构、辅助性或者庇护性就业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

卫生、教育等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从事康复工作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向残疾人及其亲属和志愿工作者普及康复知识,传授康复方法。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白内障复明手术、功能性肢体残疾矫治、小儿脑瘫治疗、精神病治疗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应当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适当减免基本的康复训练、辅助器具和防护用品配送所需费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开展残疾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工作,对零至六周岁残疾儿童免费提供包括早期筛查、康复指导、医疗康复、辅助器具适配和康复训练等内容的抢救性康复服务,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扶持残疾人辅助技术和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和推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做好辅助器具供应、适配改造和维修等服务。

第三章 教 育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组织实施,使残疾人教育事业与残疾人教育需求相适应。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经费列为教育事业费的组成部分,随教育经费的增加逐年递增。每年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应当拨出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教育。

第二十三条 全面普及各类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逐步实现残疾学生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免费制度。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倡导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将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纳入普通教育机构实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为其学习提供方便和帮助。

普通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配备特殊教育师资和康复、心理等专业人员,配置必要的康复设施,为残疾学生提供帮助。

第二十五条 地级以上市和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区)应当根据本地区残疾人的数量、分布状况和残疾类别,至少设立一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

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设具有教育、康复、养护功能的综合性残疾人教养实验学校,重点解决不适宜在普通教育机构就读的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失明、失聪、脑瘫、孤独症等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问题。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给予适当的生活费、交通费等补贴,对接受普通高中或者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残疾人提供优惠和帮助。各项助学补贴项目和补贴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接受非义务教育的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其所在学校应当适当减收学费、杂费。第二十七条 支持普通高等院校开办特殊教育、康复专业或者开设特殊教育、康复课程,培养残疾人教育、康复师资。

有计划地开展残疾人教育、康复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教育工作者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的教师和手语翻译享受特殊教育津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满十五年以上,并在残疾人教育岗位退休的教师,可以继续享受特殊教育津贴。

对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应当给予优先和照顾。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康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各类残疾人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纳入教育系统教师序列管理,其工资、福利、职称晋升等与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的教师同等待遇。

第四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九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履行扶持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十条 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第三十一条 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依法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第三十二条 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应当与残疾人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并根据其残疾程度安排适宜的工种和岗位,按时足额支付工资,按照规定为其办理社会保险。

第三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上一平均在职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五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其中安排一名盲人或者一级肢体残疾人就业的按照安排两名残疾人计算。

第三十四条 未安排残疾人就业或者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百分之一点五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实际差额人数和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八十计算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当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指标,按照当年实际用工月份计算。第三十五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收取,由残疾人联合会负责。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实行审核制度。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年当地统计部门公布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标准后四个月内,将本单位上一平均在职职工人数、残疾职工花名册,按照规定分别报送同级残疾人联合会。

用人单位应当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数额,经当地残疾人联合会审核后,委托当地地方税务机关征收。

第三十六条 以劳务派遣形式用工的,应当由用人单位履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或者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义务。劳务派遣单位可以在劳务派遣协议中与用工单位约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缴纳事项。

第三十七条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

财政、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应当为残疾人联合会提供用人单位登记户及在职职工人数等有关数据信息。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举办或者鼓励社会举办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或者农疗机构、辅助性就业工场或者农场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和生产劳动单位。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工作,加强农村残疾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村残疾人劳动技能。

农业部门应当把残疾人种养技术培训纳入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计划。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投资或者扶持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失业和就业困难的残疾人就业。

第四十二条 地级以上市残疾人联合会应当举办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承接由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和服务。

政府采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残疾人文化、体育设施。县级以上各类综合性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应当因地制宜地开辟适合残疾人活动的场所。有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和体育训练中心。

第四十四条 地级以上市应当至少在一所公共图书馆建立盲人读书室,提供有声读物和盲文版书籍。

第四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组织残疾人文艺演出和残疾人体育运动会。

鼓励残疾人参加国内、国际残疾人文化、体育交流和比赛。

第四十六条 残疾人参加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举办的文化、体育活动的,其经费由当地人民政府解决。残疾人在集训、演出和比赛期间,所在学校应当保留其学籍,所在单位应当保障其福利待遇不变。对无固定收入的残疾人,组织者应当给予补助。

第四十七条 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应当对残疾人提供优惠服务。残疾人进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场(馆)、文化馆(室、中心)、科技活动中心、公园、动物园、旅游风景区等公共场所,凭残疾人证享受免费或者减半缴费的优惠。

第六章 社会保障

第四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有困难的残疾人,应当通过多种途径给予救济。残疾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按照下列规定获得救济:

(一)属于城市户籍的残疾人,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集中供养;

(二)属于农村户籍的残疾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

第四十九条 对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后生活仍有困难的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生活补助金,或者采取其他特别救助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对参加社会保险缴费有困难的残疾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补贴水平。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托养机构,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实施集中托养或者日间照料。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安养服务,并给予护理补贴。

第五十二条 对从事辅助性或者庇护性就业的残疾人,未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水平的,有条件的地方应当给予适当补贴。补贴标准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应当为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廉租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优先安排购买经济适用住房、优先安排廉租房或者发放租赁住房补贴,在楼层分配上可以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的家庭给予适当照顾。

因城市建设规划需要拆迁残疾人房屋的,建设单位在回迁地域、住房楼层等方面,应当给予残疾人适当照顾。

第五十四条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应当优先改造住房困难的贫困残疾人家庭房屋。农村残疾人申请宅基地时,符合村镇规划和宅基地申请条件的,应当优先安排。第五十五条 公安部门对残疾人及其配偶、子女申请户口迁移,符合迁移条件的,应当优先办理,并免收有关费用。

第五十六条 铁路、民航、公路、航运等公共交通部门和卫生医疗机构、公用事业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盲人和其他重度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免费乘坐城市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其他残疾人凭残疾人证可以享受免费或者减半缴费优惠。

第五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做好残疾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协调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法律服务机构对残疾人申请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劳动报酬、工伤赔偿、抚恤金,办理司法鉴定、公证等法律事务,应当优先受理。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优先给予法律援助。

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需要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按照规定减免诉讼费和仲裁费。

第七章 无障碍环境

第五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进行统筹规划,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养护和使用实施监督管理。残疾人联合会可以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养护和管理提出监督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第五十九条 新建、扩建城市道路、车站、停车场、码头、商场、宾馆、影剧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应当进行无障碍设计和建设,并设立国际通用的无障碍标志;现有大中型公共场所不方便残疾人进出的通道,应当进行无障碍改造。

公共停车场应当为残疾人设置专用停车位。

第六十条 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使用,所需经费应当由建设单位纳入建设项目经费预算。

第六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侵占无障碍设施,或者擅自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

第六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住宅、社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有条件的地方视情况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住宅的无障碍设施改造提供资助。

第六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创造条件。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获取政务信息提供方便。

各级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产业、科技等部门应当鼓励研发、推广使用符合残疾人无障碍交流需要的通讯技术和产品设备。

第六十四条 大型、重点公共场所和风景区、公园的主要景点应当设立盲文简介和盲人手摸模型。

面向公众服务的重点服务行业应当推广手语。

第六十五条 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应当逐步开辟残疾人专栏或者专题节目,电视新闻和其他影视节目应当逐步采用中文字幕和手语翻译。

电信、互联网等运营企业可以根据残疾人的特点和需求,逐步推出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信息产品和符合残疾人需要的无障碍业务服务。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六条 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残疾人组织投诉,残疾人组织有权要求并协助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依法查处,并给予答复。

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关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应当督促其依法处理,对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职责的,可以建议有关机关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逾期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残疾人联合会责令其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滞纳金不超过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缴数额。对限期缴纳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限期缴纳决定的,残疾人联合会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十八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未依法核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未依法审核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的;

(三)其他未依法履行保障残疾人权益职责的行为。

第六十九条 有关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本办法规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职责的,由监察机关或者所在单位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或者所在单位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七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七十一条 面向残疾人服务的机构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三款、第三十条规定,未提供优惠服务或者擅自收费的,由残疾人联合会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其业务主管部门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七十二条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侵犯残疾职工合法权益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处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七十三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工疗、农疗机构,是指集劳动和康复为一体的,组织精神、智力等残疾人员参加适当生产劳动、实施康复治疗与训练、开展生活与职业技能训练的集中安置残疾人机构,包括精神病院附设的工疗康复车间、企业附设的工疗车间、基层政府和组织兴办的工疗或者农疗站等。

(二)辅助性、庇护性就业机构,是指除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疗或者农疗机构以外的,集中安置残疾人的托养服务工场、职业康复工场、庇护工场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和生产劳动单位的统称。主要集中安置残疾程度较重、适应能力较弱、通过一般方式和途径难以实现就业的中重度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和重度肢体残疾人,为其提供照管、生活与就业技能训练和过渡性就业安置。

第七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1994年9月15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和2000年7月28日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同时废止。

第四篇: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号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已由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13年11月21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3年11月21日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1993年2月6日上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9年7月12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的决定》修正

2013年11月21日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歧视残疾人。

鼓励残疾人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残疾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秩序,履行应尽的义务,尊重社会公德。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残疾人事业的领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

发展改革、民政、财政、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文广影视、建设交通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第四条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五条全社会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残疾人事业进行捐赠,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

第六条残疾人的扶养人必须对残疾人履行扶养义务。

残疾人的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职责,尊重被监护人的意愿,维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的亲属、监护人应当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增强自立能力。

禁止对残疾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残疾人。

第二章 残疾评定

第七条残疾评定遵循自愿申请的原则。

残疾评定申请人应当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或者乡、镇残疾人联合会提出残疾评定申请,由区、县残疾人联合会组织申请人到卫生计生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残疾评定。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残疾标准作出残疾评定,并为残疾评定申请人提供便利。

第九条残疾评定申请人对医疗机构的残疾评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申请残疾复查鉴定。

市卫生计生部门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残疾鉴定机构,负责残疾复查鉴定。残疾鉴定机构的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十条经有关医疗机构评定或者经残疾鉴定机构鉴定为残疾的人员,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的区、县残疾人联合会领取残疾人证。

第三章 预防与康复

第十一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完善残疾预防工作机制,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事故、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措施,预防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

第十二条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做好婚前、孕前卫生指导、咨询和医学检查等工作,加强出生缺陷监测,实行残疾儿童首诊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残疾儿童的筛查、诊断和早期干预机制。

卫生计生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建立残疾儿童筛查、残疾预防干预信息共享制度,加强信息收集、监测和研究,监控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民政部门应当引导申请结婚登记的人员自愿参加婚前卫生指导、咨询和医学检查。

第十三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残疾统计和分析报告制度,每年向社会公布残疾人口变动的主要信息和数据。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计生、财政、教育、民政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为残疾人康复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提供全程、系统的康复服务项目,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和完善残疾少年儿童康复救助、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等残疾人康复补贴政策,推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制度。

第十五条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在二、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设立康复医学科(室),举办符合社会需求的康复医疗机构,开展康复医疗与训练、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逐步改善康复医学人员的工作条件。

卫生计生部门应当按照社会办医的有关规定,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康复医疗机构,并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康复服务能力。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辖区内各类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的正常运行,完善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整合各方资源开展残疾人托养、日间照料或者居家养护服务。

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设施的建设、改造及运行管理费用,应当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税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减免有关税收。

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组织、指导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第十七条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附设的特教班、残疾人福利企业和社会福利机构等根据需要,设置康复场所,指导和帮助残疾人进行功能、自理能力、劳动技能的训练,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

第十八条科技、经济信息化、民政、财政等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鼓励和扶持残疾人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构建辅助器具的研发、生产、供应、评估、适配、训练服务体系,完善辅助器具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系统性的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第十九条教育部门应当指导医学院校和其他有关院校有计划地开设康复医疗和辅助器具适配课程或者专业,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加强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将康复医学、辅助器具适配技术纳入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内容,使其具备基本的康复医疗技术。

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残疾预防知识,增强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服务,向残疾人、残疾人亲属、有关工作人员和志愿工作者普及康复知识,传授康复方法,提高残疾人的自我康复意识。

第四章 教育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保障残疾人教育经费投入,使残疾人教育事业与残疾人入学需求相适应。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特殊教育机构,资助残疾人教育事业。

第二十二条本市各级教育部门应当逐步提高普通教育机构接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的能力。普通教育机构应当为所接收的残疾人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

第二十三条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指导和协调有关教育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为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残疾儿童、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保健服务,促进残疾儿童、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第二十四条残疾儿童、学生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依照本市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免费待遇。

第二十五条普通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接收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儿童就读,保障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

区、县教育部门应当根据本辖区的教育资源以及残疾儿童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举办专门的特殊教育学前班或者设置专门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接收不具备接受普通学前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就读。

第二十六条义务教育阶段的普通学校应当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教育部门应当举办相应的特殊教育学校或者班级,接收不具备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读,并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对义务教育年龄段内不能到学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部门应当建立统一的学籍管理制度,组织开展送教上门服务。

第二十七条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普通高级中学、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创造条件,增加残疾学生的入学机会,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专业和规模。

普通高级中学、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对具备学习能力且生活能够自理、达到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对适合残疾人学习的专业,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招收残疾学生,并可以根据专业特点适当降低对身体条件的要求。

普通高级中学、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应当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和教学方案,开发残疾学生的潜能,提供相应服务,帮助残疾学生完成学业、适应社会。

第二十八条教育部门及有关机构、学校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残疾人远程教育,建设网络学习的平台,开发网络学习资源,设置适合残疾人学习的专业与课程,为残疾人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鼓励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教育、远程教育,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参加成人学历教育的残疾人,依照本市有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学费补贴。

第二十九条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制度,使特殊教育教师掌握开展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普通师范院校应当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者讲授有关内容,使普通教师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

鼓励教师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特殊教育教师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对从事特殊教育累计满二十五年的,享受的特殊教育津贴计入退休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职称评定、晋级等方面应当优先。

第五章 劳动就业

第三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生活能够自理、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安排劳动就业,并采取优惠政策予以扶持,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普及、稳定、合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完善相关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

第三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并加大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税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税收优惠。

残疾人福利企业应当妥善安排残疾职工的生产和生活,积极研制和采用残疾职工专用设备,兴建福利设施,开展文体活动,提高残疾职工的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经济信息、民政等部门应当落实相关政策,确定适合残疾人生产、经营的产品、项目,优先安排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并根据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生产特点确定某些产品由其专产。提倡其他企业为残疾人福利性单位提供合适的生产项目。

政府采购部门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购买残疾人福利性单位的产品或者服务。

第三十二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均须按照在职职工人数百分之一点六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符合其招收、招聘条件的残疾人,应当录用。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提供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依照公开、公平的原则招录残疾人;对残疾人能够胜任的其他岗位,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招录符合条件的残疾人。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前款规定比例的,按照规定标准给予经济奖励;达不到前款规定比例的,应当按照其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合理有效安排使用,并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

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照顾;区、县人民政府给予适当的社会保险费补贴。

第三十四条市和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就业服务。

市和区、县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开展免费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为残疾人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鼓励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举办有助于残疾人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残疾人在职业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

第三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村基层组织应当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形式的生产劳动。

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发展改革、农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信贷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在职工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培训进修、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其安排适当的工种和岗位,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并根据实际需要对劳动场所、劳动设备和生活设施进行改造。

第六章 文化生活

第三十七条文广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应当指导有关单位采取下列措施,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网络、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曲艺、公益广告等形式反映残疾人的工作、生活等情况,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二)有计划地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及其他残疾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在公共图书馆开设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完善无障碍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三)在新闻、科普、纪实类等电视节目中加配手语或者字幕,在有条件的影剧院开设无障碍电影专场,举办无障碍电影日活动;

(四)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举办特殊艺术演出和展览,参加国内和国际性比赛和交流;

(五)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举办残疾人体育运动会,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健身康复项目,在公共体育设施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适合残疾人的健身康复器材器械。

文广影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为残疾人参与文化、体育活动进行专业指导,提供优惠服务。

第三十八条残疾人参加全国性、国际性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的集训、演出和比赛期间,所在学校应当保留其学籍,所在单位应当保障其福利待遇不变;对无固定收入的残疾人,组织者应当给予补助。

体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财政等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采取措施,培育、选拔残疾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完善残疾人运动员补贴、就学、安置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第三十九条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游览参观点,对持有效证件的残疾人免费开放。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游览参观点,可以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第七章 社会保障与服务

第四十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残疾人接受社会救助、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

第四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残疾人实施救助。

民政部门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家庭进行经济状况认定时,依照有关规定,对其获得的部分津贴、补贴,不计入家庭收入;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重残无业残疾人提高救助标准。

鼓励社会力量、慈善机构对残疾人给予救助。

第四十二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对重度和生活困难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给予适当补贴。

第四十三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各类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减轻残疾人医疗康复负担。

重度残疾人及其他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除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外自行承担的医疗费用,可以依照本市有关规定,享受相应补助。

第四十四条住房保障房屋管理部门应当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安排廉租住房;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申请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应当在受理、选房、配房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四十五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和有需求的双下肢残疾人乘坐无障碍出租车辆出行,提供便利和优惠,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会同市残疾人联合会另行制定。

盲人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

第四十六条民政部门在编制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和预算时,应当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支出,经批准后组织实施;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情况,依法定期向社会公告。

第四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和培育有关社会组织,为残疾人提供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教育、托养、无障碍信息交流、心理咨询等服务机构或项目。

第四十八条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医疗机构、公用事业单位和物业服务单位应当为残疾人购票、医疗、燃气安装、房屋修理等,提供优先和辅助性服务。

第八章 无障碍环境

第四十九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建设交通部门负责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并对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经济信息化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无障碍信息交流建设工作。

第五十条新建、改建、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应当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无障碍设施工程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并投入使用。未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不予审查通过;未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施工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竣工验收报告不予备案。

建设项目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负责对无障碍设施进行维护,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无障碍设施维护资金由建设项目所有权人承担。

第五十一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家庭设置无障碍设施,给予适当的补贴。

第五十二条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通过语音和文字提示并逐步采用手语、盲文等方式,为残疾人提供信息交流服务。

第五十三条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配置无障碍车辆,并设置便于识别的无障碍运营标志。

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应当在运营车辆上配备语音和字幕报站系统,并保持正常使用。

第五十四条大中型公共场所的公共停车场(库)和大型居住区的停车场(库),应当按照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在便于残疾人停车的位置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供肢体残疾人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专用。

第五十五条盲人可以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当为导盲犬佩带导盲鞍、携带导盲犬使用证件,并遵守国家和本市的其他有关规定。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还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拒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滞纳金的,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缴。

第五十七条政府有关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的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记大过处分:

(一)未依法履行职责,损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

(二)对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行为未及时制止或者未给予受害残疾人必要帮助的。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其他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理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残疾军人除享受国家给予的特别保障外,同时享受社会残疾人的相关待遇。

第六十条本办法自2014年4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海宁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实施细则(修订)

《海宁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实施细则(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海宁市残疾人保障办法》(海宁市人民政府令第39号)规定,结合近年来我市有关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对残疾人各类保障应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分级负担的原则;坚持普惠加特惠的原则;坚持以重度、困难残疾人为主,兼顾一般残疾人的原则;坚持输血扶贫与造血脱贫相结合的原则,切实维护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中的残疾人是指持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海宁户籍残疾人。

第四条 本实施细则中《低保证》是指《海宁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援助证》是指《海宁市困难家庭援助证》,《优惠证》是指《海宁市困难残疾人家庭优惠证》。

第二章 基本生活与社会保障

第五条 对持有《优惠证》的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生活津贴。市、镇(街道)按7︰3比例承担。

第六条 对持有《低保证》、《援助证》,残疾等级为一、二级

庭修建住房给予最高每户15000元补助。市、镇(街道)按7︰3比例承担。

第十一条 对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市、镇(街道)两级根据残疾人家庭困难程度以及突发事件后费用自负及自费程度实行分级分段临时救助,其中突患重病救助费用必须为各地各类医保定点医院治疗费用。

(一)市级临时救助对象为突发事件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救助金额较大的残疾人家庭。持有《低保证》、《援助证》、《优惠证》的残疾人家庭在获得赔偿、理赔、费用报销及其他渠道救助后,按其自负及自费费用进行分段救助,具体标准为: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救助35%;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救助45%;30000元以上救助55%。最高救助额度30000元。

其他残疾人家庭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暂时困难的,在获得赔偿、理赔、费用报销及其他渠道救助后,自负费用在10000元以上,按20%比例给予临时救助。最高救助额度10000元。

(二)镇(街道)临时救助对象为突发事件影响较小、自负及自费费用在5000元以下的且持有《低保证》、《援助证》、《优惠证》的残疾人家庭,具体政策和标准由各镇(街道)自行制定。

第十二条 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对其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

(一)持有《低保证》且符合参保条件的残疾人,根据《关于做好201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通知》(海政办发

器、助听器、安装假肢,持有《低保证》、《援助证》的家庭费用全免,其他家庭按省招标价补助90%。

第十七条 为0-6周岁符合条件并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残疾儿童实施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按以下标准给予补助:

(一)聋儿、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在我省具有资质和服务能力康复机构参加康复训练,按每人每年最高12000元标准给予补助。低于补助标准的按实际发生额补助。

(二)听力重度残疾儿童安装人工耳蜗,按省定标准给予全额补助。

(三)为视力残疾儿童免费验配助视器,为听力残疾儿童免费验配助听器2台,为肢体残疾儿童免费装配假肢或提供矫形器、轮椅、坐姿器、站立架、助行器等普及型辅助器具。

(四)对符合肢体矫治手术适应指征的肢体残疾儿童,每例补助手术费10000元、术后康复训练费6000元和矫形器装配1200元。

第十八条 为7-14周岁符合条件并有康复需求和适应指征的残疾儿童实施市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按以下标准给予补助:

(一)聋儿、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在我省具有资质和服务能力康复机构参加康复训练,按每人每年最高5000元标准给予补助。低于补助标准的按实际发生额补助。

(二)听力残疾儿童安装人工耳蜗的,持有《低保证》、《援助证》的家庭一次性给予补助30000元;其他家庭一次性给予补

门诊服药给予补助。

(一)持有《低保证》、《援助证》家庭的精神病患者在省内精神类专科医院治疗的(转院需凭市第四人民医院转院证明),住院期间的床位费、医疗费等住院费用在扣除各类医疗报销、各种补(救)助后自负及自费部分,由市、镇(街道)、村分级救助。市财政救助50%,所在镇(街道)和村(社区)救助50%,每人每年最高5000元。签约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每年最高补助12000元。

(二)其他家庭精神病患者在省内精神类专科医院治疗的(转院需凭市第四人民医院转院证明),住院期间的床位费、医疗费等住院费用在各类医疗报销后,如家庭承担确有困难,由本人或监护人提出申请,市财政给予不高于自负及自费部分30%的补助。每人每年最高3000元。

(三)市精防办登记在册的精神病患者门诊药品费用在扣除各类医疗报销后,持有《低保证》、《援助证》的家庭每人每月补助80元;其他家庭每人每月补助40元。门诊补助以发放门诊补助券的形式实施。

第二十一条 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可免费申请配置助行辅助器具和安装家庭无障碍设施。

第二十二条 对经批准的政府投资或社会力量兴办的康复机构,经有关部门考核验收通过的,由市财政给予一定补助。

(四)残疾学生在高中及以上学校就学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五)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技校)、高等院校的残疾学生当年被评为省级、市级、县级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的,分别奖励5000元、4000元、3000元。

第二十五条 残疾人参加各级残联或其他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的,给予相应的补助。

(一)残疾人免费参加残联系统组织的或委托其他部门专门为残疾人举办的业务知识及技能培训班。

(二)残疾人参加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的,给予一定补助,其标准为:培训费用不足1500元的,给予全额补助;高于1500元,其超额部分补助50%,最高可补助3000元,同一项目知识更新不短于每三年,不同项目不短于每五年。

第五章 就业与创业

第二十六条 残疾人就业创业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贷款的,按不同的贷款额度给予贴息。

(一)残疾人发展种养业、个体就业或兴办企业贷款,按银行同期基准利率分段贴息,贷款额在50000元以下的,全额贴息;贷款额50000元以上100000元以下的,50%贴息。

(二)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工疗康复类小康·阳光庇护中

30000至60000元奖励。

(二)已命名的扶贫基地,每年经检查达标的给予适当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直接安置一名残疾人补助3000元、每辐射一户残疾户补助800元。凡连续两年检查不达标的予以摘牌并取消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对评定为嘉兴市级、浙江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的,按上级奖励标准给予奖励。

第二十九条 社会力量新建残疾人托养机构,经验收合格的,给予每个床位每年1000元补助。

第三十条 残疾人首次办理工商执照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给予一次性开办经费补助2000元;兴办企业的,注册资金300000元以下的,给予一次性开办经费补助5000元,注册资金300000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开办经费补助10000元,上述补助均需在办理执照一年内申领。税务部门按税收政策给予减免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优惠;药监部门对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减半收取办证、体检、监测费;卫生部门对盲人开办按摩机构给予协助指导;公安、文化部门对残疾人从事文化娱乐经营给予优先照顾。

第六章 文化与维权

第三十一条 残疾人参加市级以上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期

1办发〔2011〕200号文件同时废止。

第三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中相关的补助标准如需调整的,由市残工委提请市政府决定。

第三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由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解释。具体操作办法由市残疾人联合会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下载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邯郸市残疾人保障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