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必备材料——关于科技兴农方面的文章
关于科技兴农的社会调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科技兴农”问题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明确指出必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储备和应用转化三项能力。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市的科技兴农工作也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食物安全的双重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双重任务。
一 我市新形势下科技兴农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相对较弱。一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相对偏少。近年来,投入我市农业生产上应用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虽有不少,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特别是应用生物工程、转基因技术、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节本高产轻简技术、高效低毒农药等方面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更显得缺乏。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制相对不全。我市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没有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教育和服务水平偏低,农业科技第一线人员短缺。三是农业科技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我市的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投入体制尚不健全,社会各界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长期低投入,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2、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一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我市的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占相当比例,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寥寥无几。这种落后的文化结构,直接影响着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开发,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行情的不断变化。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的从业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真正种田的农民素质进一步下降。二是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相对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面临着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挑战,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民原先所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已无法适应农业市场化、集约化、科学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三是农民的科技接受水平相对较弱。目前,我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偏大、妇女居多、文化水平不高,不少青年农民只有农忙季节才能回家务农,限制了农民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也限制了农民对农业科技新成果的理解接受能力,导致了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四是农村的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农村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农民的主要支出之一,对家庭情况困难的农户来说已无法承受这项不小的负担,农村失学儿童的增加已成为一个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这对我市未来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十分不利。
3、农业技术推广作用不强。一是投资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地方各项制度设 施配套齐全的农技推广形象工程实际是应付上级检查的幌子。农技推广总投资年增长速度缓慢,农技推广经费主要被用来发工资,有限的推广项目经费常被截留,许多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变成了完全的自收自支单位。二是人才断层、知识老化,致使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农民生产上所急需的水产养殖、经作、园艺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偏低;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目前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农技人员总数的一半,其余分别从事经营创收工作与行政工作;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新进的大学生人数减少及在职进修的人数比例过低,导致了新一轮的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三是推广体制不合理。行使“政府”的技术推广职能,为技术推广活动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农技推广机构人财物管理的“三权”下放,导致县乡两级业务断链;农技推广机构承担行政委托的执法和中介服务、经营创收等非农技推广职能,从事纯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仅相当于全部农技人员总数的一半左右。四是不适应市场的需要。行政命令仍是农技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推广活动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由上到下的技术推广方式,未能充分考虑农民的技术需求,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由政府决定,然后逐级下达,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民是否需要这些技术。五是农业科技人才匮乏。一些县利用“三定”安置一些非专业人员进入农技推广机构;党政领导职位的频繁更换,使一些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由于农村经验的不足或农技知识的生疏,不能把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4、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全。一是农业机械、植保和土肥等服务体系不健全。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具有专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如通过专业机械、专业植保等服务,帮助农民解决机械化耕地、收割,统一病虫测报、防治等问题,但我市这方面体系还不够健全。二是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尚未按照技术研发、推广、培训和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上下互动、步调一致的推广工作网络,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和农户之间缺少有效连接的机制,农技成果往往是“热在上头,冷在下头,死在地头”。三是农作物种子及家禽畜种的培育、繁殖、加工、销售体系不健全。我市农业科研院所的育种力量很强、科技成果较多,但其大多数都没有建立完整的培育、繁殖、加工、销售产业链,成果的转化体系也不健全。四是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不健全。我市大部分县市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还相互割裂,农产品加工、销售中建立的国内产销相衔接、国外促销相呼应的体系还不健全。五是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难度大,农产品质量合格率难以提高,农药、兽药等违禁药物禁而不止,农业标准化水平低;通过认证、有质量保证和品牌形象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 2 品和有机食品数量少、比重小,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供应不足。六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到县、乡后,如何进村入户遇到了障碍,农业信息得不到广大农户充分有效的接收和利用,一般农民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广播、电视、集市和邻里传播。虽然自我市启动农业信息化工程以来,各地农业信息系统的硬件建设比较理想,但是政府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促进信息利用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
5、农业技术到户率不高。一是农民自身对新的农业技术的拒绝。我市各地农民文化水平还普遍相对较低,传统、保守思想严重,对新的农业技术不肯接受或不敢接受。一些有效的农业技术,在其它地方已成为成熟经验,而被政府部门引进推广后,因农民本身文化水平的低下或抵触情绪,无法或不能被农民采用,而导致失败。绝大多数农民小生产者经营思想严重,经济实力不足,如无十分把握,不舍得搞较大投入。二是农技推广部门对新的农业技术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市一些地方的农技推广部门实际变成了兜售种子、农药等农资的公司,他们以推销商品为目的进行违心的“农技指导”,农民接受“指导”,买了假药、假种子后吃亏上当,对“新的农业技术”产生了恐惧心理。三是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投入我市广大农村应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不少,但其技术到户率不高,许多农业技术的推广在进村入户的最后一步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现有科技成果的潜力发挥不足。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还存在科研与生产脱节、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推广手段单一等问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需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我市进一步做好科技兴农工作的对策思考
1、广开投资渠道,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第一,要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制,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首要的是加强科技创新基金投入。要健全政府、集体、农民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制,广开投资渠道,调整投资结构。要重新确定政府投资在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中的地位,发挥政府投资的集中性、示范性、引导性和调控性作用,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
第二,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提高科技服务工作的能力。我市的农业科技创新要整合扬州大学、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及各方面科研力量,广泛开展农业科研协作,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调整农业科技发展目标,由注重增加产量向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研究向研究、应用、推广和普及并重转变,由注重常规技术向常规技术集成和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并重转变。要围绕农民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 3 题、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问题,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创新、集成技术创新及应用转化能力,使科技向产业聚集,技术向产品聚焦,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要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治、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的技术、标准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要积极稳妥地建立农业科研活动的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比重,对现有的农业科研成果储量、质量进行摸底,清理和排队,因地制宜,筛选出一批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节本高效生态安全新技术,并适时发布良种和实用技术信息,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开发推广。
第三,要建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市、县、乡各级都要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要积极探索新型农科教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实现科技与农民“零距离接触”,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要以政府项目为主导,农业科研和教学单位为依托,按照技术研发、推广、培训和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上下互动、步调一致的工作网络,探索农业行政、科研、教学、推广和农户之间有效连接的机制。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形成技术专家网络,探索农业科研立项来自生产第一线、农业科技成果直接作用于生产第一线的成果快速转化机制。探索核心农户示范机制,选择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善钻研、肯助人的农户作为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对他们进行长期稳定的科技服务,将新品种、新技术优先供其使用,通过其言传身教,以户带户,实现科技进村入户,并逐步使之成为有效连接政府、专家和企业的基点,形成新型科技服务网络。
2、建立有效机制,保障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职能。
第一,要改革现有的农技推广体制。根据全市各地实际情况,市、县要合理合并现有的农业、畜牧、农机、水产、林业等农口各推广部门,成立全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乡镇要建立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真正层层建立起农技推广体系,加强技术引进、试验与示范工作;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由市、县农业局垂直管理;要合理定编各级农技推广队伍,剥离非农技推广职能的人员,推进“一人一村”农技推广工程。要在继续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建立起分别承担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二,要改变现有的农技推广模式。把以行政命令、政府号召的农技推广改变为以市场引导、示范带动的技术服务模式;要把由上到下、政府决定项目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变为根据农民需要、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推广模式。
第三,要建立有效的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建立农技推广基金,形成“由下到 4 上”的农技推广新体系;实行绩效挂钩的考核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与实际的工作成绩挂钩,真正地使农技推广人员的“责、权、利”相结合。政府应鼓励学习农技专业的学生深入农村第一线工作,给他们较高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在全社会形成以从事农技推广应用工作为荣的社会风气。组织部门应把农技推广工作的好坏作为考察基层、特别是乡镇主要干部的一项指标,以决定他们的升降去留。
第四,要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合理确定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人员结构;严格控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资格准入,对通过职业技能考试等形式录用的、具有农技推广人员资格的人员实行高工资聘用制。
第五,要增加市、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比例。在进行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市、县要增加投资,确保各级农技推广事业经费的投入,彻底改变承担公益性职能的基层农技推广部门自收自支、不务正业的现象。
3、加快农村教育,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第一,要高度重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大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提升农业、富裕农民、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我市各级政府和领导应高度重视,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农村教育和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政府要勇于牺性部门利益、当前利益,确保农村教育的稳定;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应视为公益性事业,采取各种措施,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位农民都能受到教育培训。
第二,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培训组织,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全市要加快建立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健全的培训制度,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各级科技培训组织要分工明确,工作规范,县级以培训农村党员干部为主,乡级以培训科技带头人、示范户为主,村级以培训普通农民群众为主。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组织要建立宣传党的农村政策、提供市场信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的服务中心,并使其成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第三,要注重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把适应农民的需要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作为教育培训的出发点。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呈多元态势。农民经营范围已冲破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狭小天地,转向养殖业、林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多元化经营,单一的生产技能已不能满足农民对多元化知识的需求。科技教育培训既要适应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科技发展需要。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对农民进行多门类、多技能的教育培训。
第四,要讲究农民教育培训的方法,把让农民满意作为教育培训的落脚点。搞科技知识培训必须把课堂教学与现场示范紧密结合起来,把课堂搬进田间、大棚、企业、市场,让科技带头人现身说法。要按照“一张培训卡、一页明白纸、一本技术手册、一盘操作技术光盘”的培训模式,结合农时开展培训,为每户培训1个明白人。要用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把那些抽象难懂的科技理论变成生动鲜活的具体形象,让农民群众听了能理解,看了能明白,学了能会用,切实让群众满意。
第五,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教育培训资源,扬州大学、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农业大中专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都落户在扬州。我市各级政府及农业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上述优势,将各类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有机组合和配置,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基地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技推广、广播电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以最大限度搞好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培训实效。
第六,要让农村教育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市21世纪中叶整个劳动力素质的问题,也是解决我市“三农”问题的长远治本之策。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有义务为处于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孩子提供合格的教师、必要的教学设备、低价乃至免费的教育,教育部门要不断探索农村教育的改革,应大力发展农村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学阶段可根据农村需要开设一些实用的专业技术课程,使走向社会的毕业生都能熟练掌握1至2门先进实用技术。
4、建立健全体系,上下形成合力,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第一,要加快建立健全功能完善的农业机械、植物保护和土壤肥料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技术协会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农机服务机制,加强组织协调和规范化管理,逐步扩大农机跨区作业品种和范围,扩大作业规模。要按照“政府补贴、部门引导、自主购机、自愿防治、市场运作”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专业植保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以“统一病虫测报、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药剂配方、统一机械防治”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植保服务,减少农药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要按照“测土配方、定向生产、专业服务、精量施肥”的原则逐步建立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整合我市农业领域现有的教育、研究和推广等资源,建立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网络。组建一个由政府、科研、教学、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民代表组成的农业推广指导委员会,定期沟通各方意见,审定推广工作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对农技推广中心的工作进行评估、监督、指导。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实现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分开,加强政府农技推广服务。努力探索新型服务形式,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推广机构开展社会化服务,真正做到科研、教育、推广和生产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提高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作物种子及家禽畜种的培育、繁殖、加工、销售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以科研院所、种子企业、农场、养殖场、种田大户和农民组成的产学研一体化、科工贸一条龙的种子培育、繁殖、加工、销售体系,加大品种保护,提高种子质量,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改变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相互割裂的封闭经营方式,坚持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利益联结方式,促进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制形式,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要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向产前和产后延伸,促进农产品增值转化,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是改变农业弱质地位,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第五,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照国家和地方颁布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以逐步改变农民长期以来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思维模式,增强农民依标生产、特标上市、优质优价的意识。建立健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按照市建中心、县(区)建站、市场建点的检验检测要求,实质性运行以市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区)级质检站为基础、市场速测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定体系,坚持与资源特点相结合、与市场需求相吻合、与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相配套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改变单纯依靠多施化肥、多施农药提高产量的做法,切实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农畜产品疫病较多、农药化肥残留较高的问题,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坚持发挥政府扶持、市场调节双重作用,建立完善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是采用乡级建立信息服务点、村级培养信息员的方法,健全乡(镇)、村两级信息传播网络,搞好农户信息化建设。要建设高水平的农村信息人才队伍,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7 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信息人才队伍,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及时发布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信息服务。
5、抓好科技示范,做好技术服务,推进农业科技入户。
第一,要加大推广农业科技示范的物化技术。农业物化技术是将农业生产上所需的、广大农民不易掌握的复杂技术如防病、治虫、补素、促长、节水、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通过高科技创新,集聚到农业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等新产品上的一种“傻瓜”技术。这种技物结合型的新技术已经受到农业科研、教学、推广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我市各级农业职能部门要不断加大这种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物化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建立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发布制度,实现农业新技术的常推常新,从而提高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力、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第二,要重点抓好农业科技示范的典型带动。农业科技成果的示范、展示,可以使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这是农业科技入户的好办法。因此,我市各级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改“行政命令”式为“典型带动”式农技推广方式,围绕农业生产的需求,加大建立“科技示范园”,扶持“科技带头户”,以实实在在的直观样板引导农民相信科技、依靠科技,并发挥榜样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农村科技示范户把科技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农民。在示范户选择时,要以优势农产品产区为重点,选择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群众公认、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选择农民技术员、各类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户、种养大户、“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获得者,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要加强做好农业科技示范的技术服务。通过示范项目带动,以“手把手、面对面”的田间指导为主要手段,配合技术培训班,让技术指导员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对示范农户巡回现场技术指导,再通过示范农户的言传身教、生产示范及现场技术指导,辅助以发放技术手册、明白纸和广播电视等培训形式,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同时,要结合农村信息时代的新要求,通过电脑、电视、电话信息服务、举办广播讲座、设立“农技110”咨询热线、开动科普宣传车等形式,对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第二篇: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怎么准备
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怎么准备、提高比较好?
山东公务员考试怎么准备、提高比较好?这是我作为成功上岸的一名考生,真正分享的经验!
考公也真是个烧钱的东西。两年来参加各种培训,买各种资料,各种到处考,交通费,食宿费,请假工资损失费,加起来好几万了。
经验只有一条,吃得苦中苦,大家都知道,就是没几个做得到。
行测来说,只有1个方法:练题,总结各种规律
行测就是熟能生巧,卓博教育老师说的就啥子很里
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怎么准备、提高比较好?申论是我的弱项,我一直很苦恼申论过不了70
培训的最后一天我向卓博的申论老师问这个问题。
我就问这么一句;“申论怎么能过70?|
当时老师主要是安慰我。但是说的一句话让我恍然,虽然我们都明白,但是做到了就可以突破自己极限。就是“搞几套真题对着答案反复的看”
这个要做到,主要前提是:要真正反套路的参考答案。
当时要的是卓博教育的邢老师的答案
我考前就是看,看了好几天,终于,结合老师讲的套路看的透彻了
申论大作文写不出水平来就得靠前面小题采分点和结构拿分
我字很烂
就只有靠内容
这次申论搞了73,也不高,但对于我自己算是突破极限了
小题就是采分点,就是答题的结构
大作文可以让人拿高分,但小题可以让人不得低分
自己想要什么,根据自己情况来,要切合实际。如果只是希望申论别给自己拉分,那主要精力就放在小题上。
想拿高分。。好好积累吧
对,再说句:我推荐卓博教育的申论老师的答案,条理清晰,让人一眼就看到采分点。
第三篇: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3
多管齐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三聚氰胺、毒豆芽和目前的瘦肉精事件,让人胆战心惊、食之难安,严重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让民众对政府的监管能力产生了质疑,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群众生活的幸福的基本保障,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应多管齐下治理好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其特殊的复杂性,一是由于缺乏行业自律,部分道德沦丧的生产公司和养殖户为了牟取暴利不顾人民的生命安全,在食品中添加国家禁止的添加剂。二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处于多头管理的格局,有些区域重复管、有些区域没人管,没有形成管理的合力。三是局部地方还存在着食品安全检查走过场、走形式的情况,执法浮于表面,一些公职人员玩忽职守、以权谋私,为非法商家提供保护伞和非法操作空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应如何多管齐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完善食品安全有关立法。有关立法部门,要根据食品安全问题的新情况、新形势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并在各食品领域制定专项法规,如《生猪屠宰条例》等,同时地方政府应根据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管理、惩处办法,横向到边、竖向到底排查完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漏洞,做到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有法可依。二是领导重视、加大执法力度,形成食品安全治理的常态机制。各级政府要成立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予以重视,把食品安全工作根据地域、分类划分成格子,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其他干部入格管理”的网格化管理常态工作机制。同时,要加强执法干部队伍的素质建设,对于食品安全执法走过场、权钱交易的干部,要严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努力形成常态机制与重点突击检查相结合、各级干部齐抓共管的食品安全工作制度。
三是多部门组织协调、形成打击合力。农业、卫生、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要联合执法,加快建立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合作机制,摸索建立负责食品安全的“大部门”,确保食品安全执法不缺位、不重复。对于已查处到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各部门要联动出击、互相协调,形成打击合力,查处一例严惩一例,加大食品安全犯罪的违法成本,绝不姑息手软。四是要成立食品行业自律组织、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政府要引导食品行业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建立食品安全诚信台账,树立诚信经营的风尚,抵制损害行业名誉的非法经营者。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对食品生产业的从业人员定期开展生产行为准则和行业道德培训会,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政府要利用主流媒体,大力宣传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用用食品安全带来的惨案激发民众监督热情,加大对非法经营人员的道德谴责力度。
五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快食品检测的技术研究。政府引导并支持食品生产企业自检,把好食品食品出厂的质量关,对于积极自检并获得明显成效的企业,国家给予一定经费补贴。同时要加快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强食品安全检测高新技术领域研发团队和研发基地的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食品安全技术研发体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依靠科技加快解决食品安全检测成本高、效果差的难题。作为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着更强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相信在政府多管齐下的治理下、民众的协同下,食品安全问题能够逐步解决。
第四篇:2011公务员申论经典文章整理
依法行政
【背景材料】
2009年9月16日,张晖搭载自称胃痛路人被指非法运营。10月14日,孙中界遭钓鱼持法为证清白自断手指。26日,浦东宣布孙中界事件初步调查结论与事实不符。11月19日,张晖状告闵行交通执法大队案宣判,交通执法大队被判违法。
尽管执法者找出了诸多的理由以示执法的正当性,但却掩盖不了实质上和程序上的违法性,以及背后的利益驱动。回顾类似行为造成的结果,发现在“鱼钩”上晃荡着的,除了当事人,还有更大的“鱼”——那就是法律、道德和人们的善良之心。
【题目】
上海等地发生的“钓鱼执法”事件,并不是一个短期现象和孤立问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对此从“法治意识淡薄”方面做出了反省,姜梁则表示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请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1000~1200字的议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论述充分,结构合理,语言流畅生动。【范文】
斩断钓鱼之钩 严格依法行政
上海市发生的“钓鱼执法”事件,因河南小伙孙中界断指示清白,而为舆论所关注。这件事凸显了当下我国一些执法部门不能依法行政,执法犯法,法治意识淡薄。诚然,“钓鱼执法”在某些案件中有其合理性,但是在张军和孙中界两案中,却是冤屈了好人,败坏了社会公德,引发网络和舆论声讨。如何加强依法行政能力,仍然是许多执法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立,并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权力,对其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的原则。依法行政需要贯彻法治意识,就是指依法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意识,其实质就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目前我国关于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完善,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少数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以“执法”之名,行“违法”之实,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侵害群众利益。
要想避免孙中界断指示清白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就必须要求执法部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首先,要懂法。“钓鱼”执法者的法治意识淡薄到了极点,把自己当作法律的化身了。不然,岂能干出这种令人愤、招人怨的蠢事。执法者要是不懂法的话,肯定比普通老百姓构成的负面影响要大很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又是必须引起警惕的。懂法,先要真正懂得自己是执法人。其次,要守法。老百姓需要守法,执法者更需要守法。老话说: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对“钓鱼”执法者来说,执法犯法自然就极其严重了。因此,很好地遵守法律,才能很好地执行法律规范,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再次,要谨记“法”为谁所用。胡锦涛总书记说过:“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三层意思都没离开一个“民”字。那么,执法呢?理所当然要为民了。就“钓鱼”执法来说,同执法为民相去甚远。法律是保护老百姓的,执法者应该维护老百姓的利益才是,如果把老百姓当鱼来钓,岂不大错特错了!为谁执法,怎么执法,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理念。
最后,在社会文明进步不断向前的今天,法律要健全完善,执法者的素质和行为更要增强和规范。在此不能不肯定网络和媒体对政府执法部门和执法者的舆论监督作用,正是由于这种监督作用日益明显,才能使众多“孙中界”走向前台,映入人们视野,引起人们普遍关注,还事实以真相,还蒙冤者以清白。网络和媒体正确有效的舆论监督,应该成为依法行政的助推器。
依法行政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我们的执法部门和具体的执法者,是不是真正懂法了,是不是真正地自觉守法了,是不是以法律职责来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损害老百姓的利益。这对于建设法治政府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公教育点评】
文章采取递进式结构进行论述,以“钓鱼执法”事件开篇,密切联系实际,切合题目“根据材料内容”的要求。然后在首段结尾处提出文章主题——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开门见山,主题明了。第二段通过温家宝的讲话引出对依法行政的论述,明确了依法行政所依据的基本原则和本质要求,指出了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然后,针对“如何加强依法行政能力”问题提出对策,前后呼应,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最后,文章提出依法行政的本质要求,进一步对文章进行了总结。
总体来讲,文章结构清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对全文思想进行总结,有很强的逻辑性,层次分明,脉络层次清晰。文章对问题的分析理论性很强,对策也有很好的可行性、操作性。文章结尾有力地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提升了文章主题。另外,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文章中习语和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的大量使用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可读性和论证性。
自主创新与中国创造
【背景材料】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中国目前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创造大国,企业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实力,才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这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投入占GDP1.5%目标至今没有实现,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科技发展需要;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5%左右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还高达50%;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持,甚至出现某些政府采购也只选国外产品的非正常现象;高层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等。中国创造的志向是掌握与世界同步甚至是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同时创立全球性的品牌;而中国制造的志向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还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以我们日化行业为例,大部分企业都是小富即安或偏安一隅型的,特别是南方地区的一些日化企业,不仅没有走向全世界的志向,甚至连走向全国的志向也没有。在中国,拥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理念的企业家还不太多。虽然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先驱很有可能成为先烈,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敢于梦想,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在世界舞台上竖起一面又一面鲜艳的“中国创造”的大旗。
【题目】
结合背景材料,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1000字。【范文】
加强自主创新 让“中国创造”闪亮世界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独特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也把“世界工厂”的“桂冠”戴在了中国头上。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促成了我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但长期以来也给世界造成了“低价格、低品位”的印象,“中国制造”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消费者心目中“低级产品”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期忽略,导致中国产业徘徊于世界产业链低端,并相伴而生了污染、能耗加剧和贸易壁垒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国经济总体落后局面的改变。
从全球范围来看,走工业生产的道路扩张经济总量,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的经济发展必经阶段。但这些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成功完成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造型国家,才能最终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保证本国的经济安全和持久竞争力。当前,正是中国产业品牌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必须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立全球性品牌,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才能实现产业和经济的成功升级转型,才能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
韩国当年的情形与我国现状相似,然而韩国凭借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了全民族合力打造世界品牌的共识,政府带动民间普遍使用国产产品,使得遍布国家的“现代”汽车、“三星”电器由站稳国内市场而占领国际市场、由民族品牌而成为世界品牌。给我国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定要依靠民族精神,为民族品牌的成长壮大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产业升级规划,引导企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方面,大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创立属于本民族的世界品牌,抢占世界产业链的高端。为此,首先,应加强自主创新的科研基础,加大科技投入,在实现占GDP1.5%目标的基础上,保证科技投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增强自主创新、“中国创造”的能力,构建经济成长的持久动力。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工作,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生产出更先进、更优质、更能满足各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把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同创新的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培育民族品牌,扩大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舆论引导,给予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更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政府应带头采购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国产产品,带动全体国民支持民族品牌,举全民族之力打造世界品牌,让更多的“海尔”、“海立”、“联想”等民族品牌闪亮于世界舞台。
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就是弘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摆脱模仿照搬的老路,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走出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让中国创造的民族品牌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中公教育点评】
本文写作将中国制造产业升级问题,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创造”这条主线统摄起来,主要立足于“自主创新”进行立意和阐发。通过准确审题,把握“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这一“角度”提示下所蕴藏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战略”内涵,把观点沿着“中国制造”如何迈向“中国创造”的轨道逐步推进和深入。并逐层论述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对策措施。
文首由“优”转“忧”,先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论起,并由此将话题引入到本文的正题——目前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上。起笔即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立意较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引入问题,为后文的引出做以铺垫,也为文章奠定了一个积极的基调。接下来两段放眼全球,分析借鉴了国外发展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具体情况而论。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同时也确立了文章的主方向,即“必须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立全球性品牌”、及“一定要依靠民族精神”。至此,文章的总论点已凸显出来。对策部分包含了三个具体方面的对策措施,对策论述细致全面,层次分明,有秩可循。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文尾提出了按照十七大的部署,颇具官方的口吻,值得称道。并以积极的展望、希冀收笔,使文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总体来看,全文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观点明确,说理充分,语言流畅,文气顺畅。在对策的推出前也对应有的必要性进行了铺垫性的论述,体现了布局上的严谨精当。
弘扬传统文化
【背景材料】
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只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一种尊重。这将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所尽的责任和义务。摒弃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认真学习和汲取我们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尊重西方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兼容并包,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题目】
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论述文章。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论述有力;提出的对策要具有可行性。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
【范文】
传节日精髓 续民族血脉
——谈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最大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光大传统节日内容,传承传统节日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传统节日之精髓、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中公点评】
本文属于典型的评论性文章。全文围绕“弘扬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评述了时下洋节受宠、传统节日被冷落的种种现象,并透过此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分析,从而论出了应当采取的一些策略。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通过现象描述将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的话题引入;第二、三段为第二部分,分析了“洋节受宠”的具体原因,也是对此进行的深入思考;第四段为第三部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评述;第五段为第四部分,从商家的角度论述了其应当采取的策略和秉持的态度;末段为第五部分,言明了弘扬名族文化、传承传统节日的重大意义,以及当前每个炎黄子孙的重大责任。
文章整体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构思新颖,思想性较强,语言较为流畅,是值得参考借鉴的评论性文章。
新生代农民工
【背景材料】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文件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在目前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中被广为关注。
在中国1.5亿进城务工的农民中,1980年后出生的约有1亿人,占60%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将他们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给予重点关注。正如同“中国梦”正处于从“国强”落实到“民富”的关键阶段一样,新生代农民工的命运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时刻。经济快速发展中,劳动力市场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 甚至有人认为: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将决定中国的未来,这些人的长期出路将是一件决定国家未来的大事,如果这些人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将拥有一个庞大的现代产业工人群,国家的竞争力也将大大加强。解决不好则将有重大的社会隐患,值得各方关注。
【题目】
请针对材料反映的问题展开思考,结合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800~1000字的文章。【范文】
民工易老 城市难留 ——新生代农民工何去何从
近年来,有关户籍制度改革的话题很热,相关改革却停滞不前,究其原因在于户籍牵涉的社会管理功能复杂、成本高昂,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户籍制度,成了当前横亘在农民工面前最坚硬的一道制度壁垒。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初步在观念上切断自己和农村的联系,为了一个身份和归宿,他们注定要向取得城市户籍、融入城市的目标不断抗争。
作为一个数量庞大、情况复杂而又对经济与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影响的固有群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以下六大问题:
一、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
二、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三、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四、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五、对精神、情感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受损问题,是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从新生代民工本身存在的问题可以看清其在新时期的新特征。曾几何时,农民工就是一副吃苦耐劳、逆来顺受的形象,他们似乎满足于做“中国制造”这部大机器上最忠实最可靠的螺丝钉,不管劳动多辛苦待遇多低下,只要有钱拿回家养活一家老小,就能继续忍下去。然而今天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这么想,也不这么做了。
高涨的权利意识,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人”的鲜明特征。他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主动参与政治表达和社会管理,在城市里以主人翁的姿态进行活动。他们不再逆来顺受的群体特征,使许多人担忧其成为社会新的不稳定因素,但对一个主动寻求向上流动的社会群体,正确的做法是用前瞻的视野评判他们的未来,用平等的眼光去理解他们的要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促使他们早日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正是在新的经济格局与旧有户籍制度对冲影响而生,所以应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分析深层次成因,由四方面入手,切实解决问题:
一、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常住地公共预算之中;
二、通过试行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落户制度,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三、还需加强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落实和监管,加大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劳动经济权益的力度;
四、继而大力提高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
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明天也正是我们共同的明天。关怀农民工二代,使他们成为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平等一员,是弥合社会鸿沟,消除身份、贫富差距,共创和谐未来的应有之举。
【中公点评】
文章以论为主,以策为辅,是典型的评论文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权利等问题的思考,论出了当前解决现存问题的入手之策。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文首一上来即揭示了现存的矛盾:一方面是户籍制度改革前行受阻的现状,另一方面是新生代农民工为获得城市户籍的不断抗争;第二、三段为第二部分,对“农二代”所面临的生存问题高度概括;第四段为第三部分,分析了现阶段出现的“农二代”问题的成因,阐述解决“农二代”生存问题的必要性;第五段为第四部分,为对策部分,论出应由纳入发展规划等四个方面入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末段为第五部分,言明了为“农二代”解决出路的意义,以积极倡议收篇。
文章整体结构完整,有一定层次条理,段落间衔接自然,了无拼凑痕迹,语言比较流畅。在对农民工特征的分析中准确、到位,展现了具有深度的思考。对策部分也论述得精炼有力,从地方预算、户籍制度、权益保护、人文关怀等角度给出解决办法,在同类文章的写作中具有示范意义。
低碳社会
【背景材料】
200年来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2度多,主要诱因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快速工业化的高碳排放。据测地表温度目前还在以每年0.2摄氏度的速度快速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低碳”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梦想。
【题目】
结合上述材料,请围绕“建设低碳社会”的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具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1000-1200字。【范文】
建设低碳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已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低碳”的概念随之进入人们视野,各种“低碳”提法也应运而生,尽快建设“低碳社会”成为了人们的梦想。而我国作为需要长期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短期内快速发展“低碳”十分困难。因此,惟有主动出击、因地制宜、积极参与“低碳”建设,方可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比发达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主要是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我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必然有合理增长。我国人口多,经济总量大,当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与美国相当,均占全世界排放量的20%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两个排放国之一。就人均排放而言,1990年我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2000年为60%,当前已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必须积极作为,大力构建低碳社会,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节能减排、注重能效提高,全面促进全民的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要继续深化高能耗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力度实施“关闭五小企业、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循环经济示范、治理污染排放”等综合性整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动。同时,要科学引导居民建筑和生活用能。建议对居民取暖采用分户计量收费、地热取暖、太阳能蓄热、补贴双层玻璃窗用户等措施;装修时使用纤维板等节能性材料;建房使用隔热空心保温砖等,努力推行民众低碳生活方式。
突出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低碳经济建设。要重视能源规划的制定与落实,要尽快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和不可再生、可再生及新能源等各类专项规划,把能源开发的区域和时限进行有序安排,适时微调和修正,严格按规划稳步推进,以综合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应充分发挥国家工业生态园示范作用,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开展科技创新、加大新能源开发,积极发展低碳技术。要依托现有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包括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等,要在理论、原理、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求得新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加快发展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技术。不单指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可燃冰、水电、核电等清洁和新能源本身,也包括能源传输方式如超高压、智能电网等。走低碳道路,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既有缓解能源短缺压力、履行减排义务的现实考虑,更有占领未来科技制高点、开拓经济发展空间的长远打算。当前,我们应在政府的主导下,依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以及对外合作,将我国的低碳社会计划稳步推进。
【中公点评】
文章首先从当前全球变暖的大势入笔,随后顺势转入对我国节能环保、减排低碳现状的具体分析,从而一并举出相应之策,文尾再次陈明利害,严密扣题,用倡议收笔。全文整体脉络清晰,层次感较强,观点立场鲜明准确,语言流畅得体。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首先概述了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建设低碳社会的大趋势,并言明了当前积极发展“低碳”的重要意义;第二段为第二部分,对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作以具体分析,剖析了现今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面临的新挑战,凸显出当前减排低碳的严峻形势;第三段至第五段为第三部分,为对策部分。分别从促进全民低碳消费和生活意识、突出规划加快产业挑战、及开展科技创新三个方面,一一论述了应当采取的相应举措;第四部分即文尾,将“低碳”贴合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理念上,使文章又冲起一个新的高度,并用积极的倡议作结,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文章值得借鉴参考之处,一是结构布局上,几部分内容安排的相得益彰,互有照应。每段内容都各显其用,目的鲜明,不可取代。承启转折自有其序,使全文读来浑然一体;二是第二段的分析部分援引了一定的数字性实据,使文章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三是语言文字规范朴实,虽无华彩之词的细琢巧饰,却又无意间给文章增加了几分亲和力。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收笔之句语气略平,气势稍弱。
政绩考核机制
【背景材料】
作为一位长期研究政绩考核问题的学者,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认为,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设计,要求把履行职能职责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作为两个基本内容的依据,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以职能职责考核为主,兼顾重点项目考评;以绩效结果导向为主,兼顾考核管理过程;以衡量组织长远目标实现程度为主,兼顾考察解决突出问题的表现;以稳定性考核指标为主,兼顾动态性考核指标。
【习题】
针对中国官员考评新机制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字数在1000~1200字。
【范文】
扭转考核机制龙头 校正官员从政方向
中共十七大以来,政府在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已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其中基层干部、群众民意调查在考核、选拔干部中所起的作用明显加大。
在原来的“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标准下,许多地方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一大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国家积极出台的中国官员绩效考评的新机制,不再单纯地以GDP增长速度为唯一考核标准,而是在考核中更加重视官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力度,以及民意的支持度。这一系列新颖的措施,也使得地方官员必须打破常有的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新的、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同时还必须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充分重视民意。
考核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成效作为重要内容,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绿色GDP既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又意味着全新的政绩观。它不只关注经济发展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并以可监测的形式与干部的政绩挂起钩来,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是促使干部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努力在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改变自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促使干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资源环境保护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一种有力的道德自律,对自己行为的环境后果负责,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从根本上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非理性冲动;三是绿色GDP核算体系在国家批准实施后,便具有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对干部的上述要求就与依法行政的原则结合起来,这样也保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
同时国家应该逐步建立起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长效机制,把它作为考评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指标,使之真正成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晴雨表”和改进组织工作的有力杠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对干部的选拔,要看他在群众中是否有较高威信,在民主推荐、民主测验、民主评议中是否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并推行公示制,“凡是群众信不过的,绝对不能提拔”。关注民生问题,是执政党的自然选择。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方式,明确提出更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这种考核内容导向上的调整,就是要求干部对自己“要做什么事”不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为干部工作提供指南。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机制,重视环境、生态保护以及民意在考核中的比重,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中国官员考评新机制的建立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中公点评】
文章结构完整,主要采取并列式论述方式,分头展开论述。文章整体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畅达。文章开头点明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为下文的展开奠定基础。文章第二段将原来的政绩考核标准与现在新标准相比,凸显出现标准的可持续性和长远性,表明新标准更加适合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问下面具体论述中心论点——“加强政绩考核机制改革,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提供重要的依据。
文章的三、四、五段为重点部分,也是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发展,绿色GDP,建立民意调查长效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从这几方面来保证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体现出措施的严密性和可行性,显示出作者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思路。
文章最后将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和“以人为本”和党的执政能力相联系,体现出作者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提升了文章高度,深化了文章主题。
大学生就业主题
【背景材料】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总量压力大。参考各种统计数据,2009年大学毕业生和往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加上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下岗的农民工,总数突破了1000万;二是结构性矛盾大。近十年来的扩招,造成高校硬件规模极具膨胀,而相对应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软件建设严重滞后,有的专业和市场需要根本无法衔接。学历层次与社会需求也不对称;三是心理预期差距大。大学生就业心态“高居不下”,依赖性强,眼高手低是当前许多大学毕业生的真实写照,“精英意识”根深蒂固,过大的抱负和期盼造成了就业心理预期与社会需求差距巨大。
【题目】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多次出现就业难的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只是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造成的,还有大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问题。请你针对背景材料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整理自己的思考,写一篇策论文。
要求:思路清晰,对策切实有效,语言通顺流畅,字数不少于1200字。【范文】
在象牙塔和商海间连线 助大学生画出人生彩虹
大学这座美丽的象牙塔,它就像谜一样牵动着无数颗学子的心。时光荏苒,恰似昨天相逢,当他们满怀憧憬、带着梦想走出大学校门时,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失业。“失业”似乎是对那些国企、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而言的,如今何以冠在他们头上?又是什么让他们加入到这个失业群体之中呢?
看着周围大学生们在求职路上的奔波与忙碌,那种憔悴不堪的身影和饱尝艰辛的无奈不禁引起了我们对教育体制的深思。现在,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些高校无视社会需求,在学校仍旧进行一种“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而忽略“以社会为导向”进行一种能力型、实践型的教学培养,这种割断与社会的联系、盲目的培养方式往往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学实、水平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上不能顺利就业而失业。同时,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短缺也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很多毕业生存在着“非大城市、非高收入、环境不好不去”的错误就业观念,这往往使他们在就业门前徘徊不前,在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还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首先,要加强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应该以社会、市场为需求来培养人才,而不是切断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一种封闭式的教育。为改变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并且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地改革教育内容、教学观念,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其次,要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市场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不同岗位对学生素质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如果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必然会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碰壁,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处于一种劣势状态。因此,高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在日常学习中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第三,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现在,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连年大规模增加,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2007年达到495万,现在已多达559万,而与之相应的就业岗位确迟迟不见上涨,无法与就业人数相协调发展。而且大学生就业高峰与全社会的就业高峰相重叠,不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因此,国家、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健全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以疏导毕业生人数与就职岗位间的矛盾,缓解当前就业难、压力大的问题,为毕业生提供一个统一规范、和谐健康的就业市场秩序。
第四,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方式的灵活就业。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去大城市、环境好、高收入的部门就业的错误观念,从而导致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为此,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充分分析市场的需求,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充分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到基层发展,以此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同时,大学生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摆脱错误的就业价值观,本着“多锻炼、多长知识能力”的目的进行就业,从而为寻求到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是我们许梦和圆梦的地方,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满怀憧憬,走的时候也不能留下任何遗憾。虽然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失去信心,怀着一颗坚持、勇敢、奋斗的心,相信我们的学子之途会更宽、更广,明天会更加辉煌!
【中公点评】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观点,而是先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困难就业的原因进行阐述和分析,指出教育体制弊端、供求关系和大学生就业观念是导致其就业难的原因,由原因的多样性,导出对策的多样性,从而引出“多措并举,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文章观点,观点虽不新颖、奇特,但却很实用,统领文章的分论点内容。
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层次清晰,语言通顺流畅。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大学生就业观念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引发出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之策,以及“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等相关措施,对策阐述具体详实,可操作性较强。结尾以昂扬、积极的格调畅想未来,总结全篇。
政府重监管 保驾护发展
发展已经成为整个时代的主题,改善民生需要发展,度过危机也需要发展。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成为了各级政府案头的必修课题。尤其是近几年来,安全问题频发,严重的影响了发展秩序和效率,对此各级政府应该严格履行监管职责,以保证安全发展,和谐发展。或许,面对众多的公共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事故,有人觉得以上问题并非全部为政府的责任,建筑商良心的缺失、施工技术的障碍等等,也是引发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但政府是公民的保护伞,是建设的护航员,保稳安民既是政府的光荣权力,也是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政府不仅应当管,而且有能力管好、管到位。其中监管责任的落实到位,更是可以对安全问题起到直接影响作用。
要做好政府的安全监管工作,首要任务是做好“事前预防”。实现安全发展的最重要途径就是坚持“预防为主”的根本方针,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只有彻底消除事故隐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状况,才能彻底有效防范和控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生产。要针对事故多发的地区和领域,采取有效措施,严格落实职责到人、责任到位。
在做好事前预防的基础上,“事后处理”也要公正、及时。事故的事后处理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保障和维护,关系到是否能使事故成为前车之鉴,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因此在事故发生后要迅速反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定较为周详的处理方案,安抚群众,减少安全事故损失。彻查事故原因,对事故的责任人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对事故的受害人要做好抚恤和安抚工作。
各部门要想做好监管工作就要注意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各级负有监管责任的机关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增强协作意识,健全部门协作制度,完善沟通渠道,加强安全监管信息的通报,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监管合力。严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任务明确、责任清晰、程序规范、依法行政”的要求,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切实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和水平。
最后,要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纵观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监管的缺失是重要因素,而之所以监管会不到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官员的腐败。因此必须要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安全监管监察的各项工作、各个工作环节,不能有任何漂浮、虚假和糊弄。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安全生产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因为如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才更应当积极承担起监管的责任,为发展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申论范文: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问题的探讨
来源:中公教育 时间:2010-08-25
加入收 藏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
电邮给朋 友 打印文 章
写信给编辑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
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也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
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
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应当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做到依法行政,依据宪法和法律为人民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第四、政府民主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能否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决策能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仅反映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也反映政府公信力程度的高低。政府民主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决策程序的规范、决策制度的健全、信息化状况、调动基层积极性的情况,等等。
(三)、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
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
(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二,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
电写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加打
邮信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入印
给
给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收文
朋编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藏 章
友 辑
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
第三,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第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信息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
公共服务中的政府监管:申论最新热点范文
来源:中公教育 时间:2010-08-24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群众对教育乱收费、看病难、药品、食品、矿难等等的不满,政府对公共服务的监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问题,也有可能成为《申论》的考点。
一、公共服务监管存在四大问题 首先的问题在于政府职能不清。从总体上看,现代预算制度的缺失、公共审计的不完善、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方面划分不合理,导致了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不足、分配不公、效益不佳。在管理体制上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很多政府主管部门同时扮演着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者、政策制定者、付费者、监管者等多重角色。其根本缺陷是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政府多重角色之间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妨碍了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改进。
其次,尽管从表面上看来,在社会公共服务各领域都设立了相关的“负责”机构,但事实上,各主管部门的责任或者是模糊的,或者是不合理的,“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非常普遍。僵化、交叉、不透明、不可问责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目前公共服务出现的价格、质量、效率和覆盖不足等问题。
第三,监管规则不完善、执行机制不健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了公共服务的基本法律法规体系。但监管规则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规则体系缺乏统一性,不同位阶和部门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地方法规与国家法规之间存在矛盾;法规体系陈旧落后,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
而更大的问题还在于规则的执行机制不健全。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过于密切的关系,使得监管规则很难得到有效执行;政事不分还使得规则执行缺乏公平性;现有的司法体制和行政管理能力也制约了规则的执行能力。
最后,监管治理机制不健全。在政府对公共服务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仍然发挥着主导甚至惟一作用,包括行业协会、消费者保护群体、服务提供机构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如媒体的作用未得到有效调动。
二、政府需强化监管职能(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应在完善公共服务体制的过程中加强政府监管。有效的监管体系,对于公共服务事业改革和持续发展,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对于有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的建立,都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应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的法律框架。
在宪法层面进一步明确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义务,要求政府采取的措施,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以保障全体公民享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共财政制度,建立规范的财政供养制度,并通过相应法律,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同时,还应明确政府、公民和不同形式的组织部门在提供消费公共服务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包括非营利组织在内的服务供给主体的法律地位和税赋义务,并在法律上保证公共服务事业放开准入、依法监管。
在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方面,应改变“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局面,建立合理、透明的检查和考核制,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起完善的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审计、纪检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重要作用。第二,要建立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现代监管体系。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环境、专业化的行业监管机构,多种行业自律组织、多级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多渠道的传媒和公众监督在内的现代监管体系。改变政府部门自己制定政策、自己执行政策、自我进行评估的格局。公共服务领域的监管体系建设,应该纳入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安排之中。
第三,公平对待参与市场交易的各种市场主体。第四,监管内容清楚,监管程序完善,监管过程透明。
第五,建立一支包括行业专家、经济学家、律师、会计师、财务分析师等组成的稳定的专家队伍。
第六,及时而公平地进行监管执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七,监管机构必须独立于被监管主体。
第八,通过立法建立相关的制度对监管者实施监管考核,追究相关责任。其中,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监管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必须加快政府管理社会服务事业能力,其中主要包括建立完善的监管组织体系,规范透明的监管程序、专业化和有责任心的监管队伍。
自主创新与中国创造
【背景材料】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指出,中国目前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还不是一个创造大国,企业只有具备了相当的科技实力,才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就目前来说,我国在这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科技投入占GDP1.5%目标至今没有实现,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科技发展需要;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5%左右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还高达50%;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还缺乏必要的政策环境支持,甚至出现某些政府采购也只选国外产品的非正常现象;高层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缺乏等。中国创造的志向是掌握与世界同步甚至是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技术,同时创立全球性的品牌;而中国制造的志向是通过为别国的品牌、用别国的技术、替别国公司做加工而赚取微薄的收入和利润,还有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拥有自己的品牌,但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是别国的。以我们日化行业为例,大部分企业都是小富即安或偏安一隅型的,特别是南方地区的一些日化企业,不仅没有走向全世界的志向,甚至连走向全国的志向也没有。在中国,拥抱“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一理念的企业家还不太多。虽然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的先驱很有可能成为先烈,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敢于梦想,大胆地进入国际市场,在世界舞台上竖起一面又一面鲜艳的“中国创造”的大旗。
【题目】 结合背景材料,请你从“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说理充分,结构完整。篇幅不少于1000字。【范文】
加强自主创新 让“中国创造”闪亮世界舞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独特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占领了全球市场,也把“世界工厂”的“桂冠”戴在了中国头上。中国制造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促成了我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但长期以来也给世界造成了“低价格、低品位”的印象,“中国制造”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消费者心目中“低级产品”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的长期忽略,导致中国产业徘徊于世界产业链低端,并相伴而生了污染、能耗加剧和贸易壁垒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中国产业升级和国经济总体落后局面的改变。
从全球范围来看,走工业生产的道路扩张经济总量,是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的经济发展必经阶段。但这些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只有成功完成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造型国家,才能最终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保证本国的经济安全和持久竞争力。当前,正是中国产业品牌崛起的战略机遇期,我国必须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立全球性品牌,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才能实现产业和经济的成功升级转型,才能实现追赶发达国家的目标。
韩国当年的情形与我国现状相似,然而韩国凭借强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了全民族合力打造世界品牌的共识,政府带动民间普遍使用国产产品,使得遍布国家的“现代”汽车、“三星”电器由站稳国内市场而占领国际市场、由民族品牌而成为世界品牌。给我国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一定要依靠民族精神,为民族品牌的成长壮大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产业升级规划,引导企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方面,大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创立属于本民族的世界品牌,抢占世界产业链的高端。为此,首先,应加强自主创新的科研基础,加大科技投入,在实现占GDP1.5%目标的基础上,保证科技投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增强自主创新、“中国创造”的能力,构建经济成长的持久动力。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设计、品牌开发、市场营销工作,努力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生产出更先进、更优质、更能满足各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把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同创新的技术和设计结合起来,培育民族品牌,扩大中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要加强政策扶持和舆论引导,给予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更好的政策环境支持,政府应带头采购具有自主创新技术的国产产品,带动全体国民支持民族品牌,举全民族之力打造世界品牌,让更多的“海尔”、“海立”、“联想”等民族品牌闪亮于世界舞台。
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自主创新,就是弘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就是摆脱模仿照搬的老路,走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走出国际分工和世界产业链的低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让中国创造的民族品牌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中公教育点评】
本文写作将中国制造产业升级问题,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中国创造”这条主线统摄起来,主要立足于“自主创新”进行立意和阐发。通过准确审题,把握“民族精神与中国创造”这一“角度”提示下所蕴藏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战略”内涵,把观点沿着“中国制造”如何迈向“中国创造”的轨道逐步推进和深入。并逐层论述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对策措施。
文首由“优”转“忧”,先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论起,并由此将话题引入到本文的正题——目前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上。起笔即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立意较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引入问题,为后文的引出做以铺垫,也为文章奠定了一个积极的基调。接下来两段放眼全球,分析借鉴了国外发展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目前具体情况而论。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同时也确立了文章的主方向,即“必须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立全球性品牌”、及“一定要依靠民族精神”。至此,文章的总论点已凸显出来。对策部分包含了三个具体方面的对策措施,对策论述细致全面,层次分明,有秩可循。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文尾提出了按照十七大的部署,颇具官方的口吻,值得称道。并以积极的展望、希冀收笔,使文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总体来看,全文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观点明确,说理充分,语言流畅,文气顺畅。在对策的推出前也对应有的必要性进行了铺垫性的论述,体现了布局上的严谨精当。
提升城市民众幸福感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6日,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等主办的“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颁奖典礼”在长沙举行,20座城市获得了“幸福”殊荣。201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及以上)为:杭州、成都、长沙、昆明、南京、长春、重庆、广州、通化、无锡。
“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在8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达到11.1%。近45%的民众对当前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有或强或弱的幸福感,但这个数据是否准确,是否真的能够反映现实情形,成为引发争议的焦点。
【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并不简单取决于人均GDP或人均收入。一个城市在人均GDP和GDP总量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有更高的居民幸福指数。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不仅取决于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量,还取决于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安全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市民气质、精神状态、主人翁感觉等,甚至一些很具体的指标,比如塞车不塞车,树种的好坏,都可能有所影响。——*** [深度分析]
城市的幸福感,来自于品质化的生活,更来自环绕在每位市民身边的安全感。对于社会主流民意而言,幸福感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在中国,出现了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市民幸福指数反而越低的现象。今年以来的物价飞涨,也让百姓体会到通胀预期时代生活的艰难。
市民的尊严,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来自于各个层面的平等和保障,来自于整个社会赋予每一个人享有法律所给予的自由和权利。而拥有这些保障、权利的市民,才有尊严,才能体会到城市生活的幸福。
[措施]
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必要前提是让民众有尊严的生活。
有尊严的生活,积攒一定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积累精神财富,自然重要,但民众的尊严更来自于法律的有力保护,来自于平等、公平的社会环境,可以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建立在有尊严生活的基础上,民众的幸福感必会逐渐提升。同时,社会财富分配的命题、地方治理的改善、公权力的约束,以及司法有时会被权力绑架的现象等,都需要逐步推动解决。
第二,提升民众幸福感政府责无旁贷。
一个能够给民众带来较强幸福感的社会,唯有在一个政治清明、法治进步、经济科学发展、社区文明和谐的社会中,民众的幸福感才能达到相当的高度。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经验感受出发,民众的幸福程度与政府的治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渴望过幸福的生活,渴望体验真实的幸福感,由此,政府的治理与努力,都应该朝着以人为本,眷顾个体发展的方向去努力。
第三,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解决好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最为关键,因为经济收入水平是衡量幸福感的一个基本指标。这就要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创业环境,让人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同时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分好“蛋糕”,努力缩小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发挥好社会保障作为“收入分配调节器”和“社会发展稳定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切实提高保障水平。安其居方能乐其业,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住房问题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让社会更加安定和谐。城市带动农村 多元城乡发展
【背景链接】
201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过去的一年中的成果及展望,大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762亿元,增长21.7%。大力培育十大农业主导产业,扎实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开展15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普查工作,启动5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实现“三增”。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农村公路养护体系基本建立,城镇集中供水覆盖的农村人口新增144万,解决231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3185个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发展,省财政转移支付252亿元,增长14.5%,扶贫开发和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取得新成效,对景宁县和重点民族乡镇的支持力度加大,山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标准表述】
城市带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成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变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带动的力度,城市带农村完全能带出“双赢”的结果。
[措施]
一是城市和工商企业要吸纳更多农民就业。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因此必须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善待农民工,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做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城市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
二是要大力提高城镇化水平,让更多农村居民变市民。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必须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把转移农村人口作为当前城镇化的首要目标来考虑。要重视发展小城镇,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三是财政投入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关键足要增加投入。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的投入;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结合农村税费改革,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的机制。
城乡统筹,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希望,真正落实要靠长期努力。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我们确立的战略目标就能逐步实现。
政绩考核机制 【背景材料】
作为一位长期研究政绩考核问题的学者,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认为,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设计,要求把履行职能职责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作为两个基本内容的依据,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比如,以职能职责考核为主,兼顾重点项目考评;以绩效结果导向为主,兼顾考核管理过程;以衡量组织长远目标实现程度为主,兼顾考察解决突出问题的表现;以稳定性考核指标为主,兼顾动态性考核指标。
【习题】
针对中国官员考评新机制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作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字数在1000~1200字。
【范文】
扭转考核机制龙头 校正官员从政方向
中共十七大以来,政府在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已在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绩,其中基层干部、群众民意调查在考核、选拔干部中所起的作用明显加大。
在原来的“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标准下,许多地方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一大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造成了巨大的财政浪费。国家积极出台的中国官员绩效考评的新机制,不再单纯地以GDP增长速度为唯一考核标准,而是在考核中更加重视官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力度,以及民意的支持度。这一系列新颖的措施,也使得地方官员必须打破常有的发展机制,积极探索新的、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同时还必须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充分重视民意。
考核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成绩和干部政绩,要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成效作为重要内容,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而且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绿色GDP既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又意味着全新的政绩观。它不只关注经济发展的数量、规模和发展速度,而且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并以可监测的形式与干部的政绩挂起钩来,使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是促使干部从思想上提高自己的生态意识,努力在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改变自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促使干部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把资源环境保护的外在要求内化为一种有力的道德自律,对自己行为的环境后果负责,对自己的决策后果负责,从根本上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非理性冲动;三是绿色GDP核算体系在国家批准实施后,便具有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对干部的上述要求就与依法行政的原则结合起来,这样也保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同时国家应该逐步建立起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长效机制,把它作为考评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重要指标,使之真正成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晴雨表”和改进组织工作的有力杠杆。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对干部的选拔,要看他在群众中是否有较高威信,在民主推荐、民主测验、民主评议中是否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并推行公示制,“凡是群众信不过的,绝对不能提拔”。关注民生问题,是执政党的自然选择。改变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方式,明确提出更注重考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这种考核内容导向上的调整,就是要求干部对自己“要做什么事”不能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为干部工作提供指南。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机制,重视环境、生态保护以及民意在考核中的比重,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中国官员考评新机制的建立也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中公点评】
文章结构完整,主要采取并列式论述方式,分头展开论述。文章整体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语言畅达。文章开头点明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为下文的展开奠定基础。文章第二段将原来的政绩考核标准与现在新标准相比,凸显出现标准的可持续性和长远性,表明新标准更加适合当前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问下面具体论述中心论点——“加强政绩考核机制改革,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提供重要的依据。
文章的三、四、五段为重点部分,也是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发展,绿色GDP,建立民意调查长效机制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证,从这几方面来保证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体现出措施的严密性和可行性,显示出作者缜密的思维和清晰的思路。
文章最后将改革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和“以人为本”和党的执政能力相联系,体现出作者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提升了文章高度,深化了文章主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
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语境中,科学素养作为一项基本公民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个意义上,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应该引发我们足够的深思。
公民科学素养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科学技术持积极态度。但是否就必然意味着科学素养的提高? 这让人想到过去的一年里,那些备受关注的科学话题:从“吃绿豆能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到媒体炒作“地球遭遇千年极寒”、“世界末日将来临”,再到“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剂等争议„„面对其中一些明显的科学谬误,很多人不加质疑地相信、追捧、盲从,媒体不加选择地跟进、扩大、炒作。在专业层面,我国已是科技论文和专利数量的“创造大国”,但以衡量质量的论文引用率和国际专利来看,远谈不上“创新大国”。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的60%—80%存在很大差距。
公众层面的现象与专业层面的表现,看似相距甚远,实则紧密相连。不从事专业研究的社会公众固然不会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实际上,公众素养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使我们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在经济高速发展、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如何与之同步?
一个公民是否具有科学素养,并不仅仅看他能否正确判断“声音是否只能在空气中传播”这样的科学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测试公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关系的看法,更考察公众对科学技术是否持怀疑态度,是否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控制,期望科学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希望所纳的税费使用于科学技术的哪些方面等。甚至还有国家专门测试公众对于媒体信息是否具有质疑精神和过滤功能。
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要强调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理性认识科技应用到社会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具备学习、理解、表达、参与和决策科学事务的能力。
不久前,科技部公布了中国科技实力“清单”:中国科技投入年增20%,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取得多个“首次”或“第一”,部分领域比肩国际前沿。如果说,科技创新成果体现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公民科学素养则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而通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励科技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任重道远。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背景链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今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把收入分配提到了非常突出位置,既是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也是要解决社会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
【标准表述】 [权威观点]
中国要认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就是逐步提高两个“比重”,一个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第二个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这两个比重都是更多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温家宝
[原因]
导致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之间不仅在居民收入水平上差距明显,而且在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是行业收入差距。导致行业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垄断及不公平竞争的存在。
三是地区收入差距。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而且这一差距还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
[深度分析]
收入分配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利益调节问题,但实际上与一定时期的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往往是紧密相联的。
从社会问题看,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科学,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够减少大量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促进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和稳定器。反之,就会诱发、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从政治问题来看,收入分配的制度安排,不仅体现着政府的政策导向、价值目标等,而且也直接检验着其政治结构、政治过程的合理性。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会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群体性事件增加,甚至会直接威胁到政治稳定。
[措施]
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势必引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新问题,也会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键在于整顿和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一方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消除行政性垄断。另一方面,强化劳动法令执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推进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第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一方面,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与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结合起来,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以增加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和农产品需求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收入差距。
贯彻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中西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或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四,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将分类所得税转变为综合所得税,并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农村居民最需要的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村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和农村居民的医疗需要。逐步建立面向所有城镇劳动者的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就业腐败
【背景链接】
就业腐败是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的录用等公务活动中,违规操作,安置直系血亲或亲属人员,又称“父子兵”、“夫妻店”。
广东省东源县法院院长徐周定主持法院党组会议,同意不经考试就招录自己的儿子为工勤人员。这个岗位虽不是公务员,但有人事部门的正式编制、由财政统发工资、签无固定期限合同,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在此之前,徐周定已把儿媳录用为法院打字员。
[类似事件链接]
● 浙江平阳县电大校长“父亲招聘儿子” ● 陕西一省直事业单位招聘“父亲考儿子” ● 江西武宁县事业单位招聘“限招科级干部子女” 【标准表述】 [原因]
权力插手“财政供养人员”的招聘,其原因:
一是在公务员招录难以暗箱操作下不得已“退而求其次”。二是目前对此类人员的招录还缺乏明确的全国性规则治理,有空子可钻。三是此类岗位提供了一条进入正式公务员队伍的捷径,具有重大的利益倒腾价值。[措施]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的录用等公务活动中,凡涉及到直系血亲等亲属关系的,应自行申请回避,不得参加有关调查、讨论、审核、决定,也不得以任何形式施加影响。一把手主持会议招收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并“一致通过”,显然违反了这些规定。
要想消除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腐败”现象,首当其冲要改一改“有关规定”。第一,要消除所谓的“财政供养人员编制”。如果“有关规定”不给出这些财政后勤人员指标,院长也不会把儿子安排进来“吃皇粮”。然而,“有关规定”给出了这么多事业单位人事编制,这就变相允许了“就业腐败”。因此,消除“就业腐败”,增加机会公平,改变“有关规定”势在必行。
第二,要消除“党组成员一致通过”的旧规,严格遵守《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暂行规定》。如今的许多机关单位还在延续传统的“有关规定”,认为只要集体研究通过,事情就定下来了,少数人常常藐视法律法规,借集体研究之名,行个人利益之实。众所周知,由于一把手主持会议,其他党组成员自然就会“一致通过”。
第三,必须以立法的方式确认“财政供养人员”的编制员额,建立与正式公务员一样严格的编制规范。
第四,杜绝更多的“就业腐败”发生在事业单位、机关工勤岗位,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只要有就业机会的地方,就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二是要细化行政管理规章,明确避亲制度的操作规程。
第五,事业单位招聘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用公开透明的程序机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招聘的公平公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堵住权力规避法治的腐败滋生。
【背景链接】
2010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通知。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李源潮在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认真落实中央下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坚定不移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干部教育培训更好地为科学发展和干部成长服务。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改革创新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动力,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当前的干部教育培训了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党性教育比较薄弱,培训机构体系的开放度和竞争性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资源相对过剩并存,干部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学用脱节、学风不正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式,而且涉及干部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因此各级党委(党组)必须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事业发展,努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重要性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对策措施
一个国家发展力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特别是领导人才的竞争。当前形势下,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既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又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提高干部队伍的执政素质和能力。要把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主要目标,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不断完善党的理论教育、领导知识教育和干部党性教育体系,满足干部多样化多层次的培训需求。
一要增强学习意识。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职务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能力水平的自然提升。职务越高,责任越大,学习的任务及要求也越高。因而,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就必须要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主动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我,更新知识、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努力成为具有世界眼光、把握科学发展规律,能够开拓创新、善于驾驭全局的优秀领导干部。
二要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增强责任意识,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增强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作为决策者和管理者,是否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到决策水平和工作成效。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态度,对党的事业负责,对人民负责,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神圣使命,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要增强忧患意识。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这就需要我们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面对复杂的形势,必须从思想上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行动上落实到位。同时,遇到困难,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
四要增强团结意识。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领导干部尤其要深刻认识团结的重要性,加强自我教育,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站在党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理解团结的意义,强化团结的意识。做到目标同向、工作同心、事业同干。大力提倡讲真话,办实事。要营造“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干事业”的社会氛围,让干部群众都能心平气顺、心情舒畅地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团结精神,更要有协作能力。要把搞好团结作为一种能力和境界来提升,带头团结协作,发挥班子的整体作用。
五要增强廉洁意识。作为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廉洁勤政,严格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规定。坚持个人及家庭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把自己的言行置于党纪国法和组织的监督约束之下,管好自己,管好部门,管好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慎言、慎行、慎独、慎微,自觉做到主动自律,经常自律,严格自律,有效自律,重操守、慎交友、淡名利、高追求,努力做一个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白、生活上清正、工作上清廉的领导干部。坚持党性原则、公正待人、公道处事、生活正派、情趣健康。总之,要综合运用示范教育、警示教育、纪律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多种手段,全面加强领导干部廉洁意识,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形成廉洁之风。
第五篇:2017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A)
2017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A)
1.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民众购车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汽车保有量达1.94亿辆,汽车驾驶人超过3.1亿人;
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也标志着中国进入更加严厉的交通法规时代。
2.北京的刘先生,最近通过了驾考,准备购车的他开始犯愁“买车是租别人的牌照是上外地牌照呢?如果上一个外地牌照,而交管部门规定部门路段禁止外地牌照车通行,路段一限制,就只能把车停下转乘地铁或公交,地铁或公交附近又很难找到停车位。过去买车差的是钱,现在攒够钱了,买车却难了。”在北京购车上牌照需要摇号,牌照就成了稀缺资源。但是摇号太难了,很多人几十次也未摇到号码,不少人将摇号比作买票,摇到号就好比彩票中奖了。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等多个城市采取摇号或拍卖等形式控制车辆数量,还有多个省会城市及二、三线城市欲实行这一政策。
3.2014年1月11日,四川省成都市一辆高尔夫轿车以急刹车、快速并线等方式,多次别停同向行驶的宝马车;2015年5月3日,成都市一立交桥,一名男司机将一多次并线的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2016年3月14日,长春一名青年男子在某商场门前,下车对前车驾驶室方向辱骂,并猛踢前车车门,让前车驾驶员下车,因前车驾驶员未下车,青年男子上车后,续猛撞前车,并造成前车并排其他车辆严重受损;2016年6月11日下午,在湖南怀化某小区,一辆小汽车将楼下的进出口处堵得严严实实,车子不但被小区居民吐口水=砸鸡蛋,还被人用粉笔留言谴责„„
4.“礼让斑马线”是一项基本礼仪,也是一项基本规则,既是文明范畴,又属于法律范畴。汽车文明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强者礼让弱者、汽车礼让行人是行为基准。这一文明规则也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得到固化,《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如何通过人行横道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更是制定了严厉惩戒措施:“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不按规定减速、停车、避让行人的,一次记3分。”
2016年3月1日 起,《H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斑马线“礼让行人”首次被写入了地方法规,“礼让行人”从最开始的文明倡导升格为地方法规条款。
5.J市举行了一场以“汽车社会与汽车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座谈会。
主持人:我国已经进入了汽车社会,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汽车文明,一个汽车社会里,我们应该提倡哪些“汽车文明”?
嘉宾甲:在发达国家占用应急车道、与行人抢路的情况少,很重要因是社会舆论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包容度比较低。如果你开车不让人,周围 人会觉得你很野蛮,看不起你。而我们刚刚进入汽车社会。很多情况和行为都新的,对什么应该包容,什么必须谴责,从社会角度来看还没有形成共识,也缺乏相关文明级别的标准。
嘉宾乙:我们经常看到,有的路口前面明明已经堵死了,后面的车也不管不顾,只要是绿灯就往前开,结果堵在交叉路口的中央,把四个方向全部堵死。文明驾驶就不应该抢绿灯,走到路口,绿灯虽然亮着,但前面车已经堵住了,就别走了。这样,横向来车就能顺畅通行。类似的例子很多,我们每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践行“汽车文明”。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5,概括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后面临的主要困扰。(15分)
二、给定资料2在描述汽车社会面临困扰时提到,“汽车成为社会分化象征,许多汽车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根据给定资料,应如何理解这句话?(15分)
三、根据给定资料6,总结H市推行“礼让斑马线”的主要经验。(15分)
四、给定资料7中,“空白罚单”等人性化执法行为引起了社会的讨论,请分析指出讨论的焦点及正反方主要观点。(15分)
五、“汽车文明是否‘一路绿灯’,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写一篇议论文。(40分)
答案要点: 问题一:根据给定资料1-5,概括我国进入汽车社会后面临的主要困扰。
【答案要点】
1.购车困扰,买车难。车辆多,城市严控汽车数量,牌照成为稀缺资源。购车不理性,购车更加看重车辆背后显示的其他因素。
2.行车困扰,行车难。道路拥堵严重,车文明的缺乏,驾驶者不良驾驶习惯,行人不文明交通行为,城市化与机动化之间的矛盾,道路规划滞后。
3.停车困扰,停车难。停车位缺乏,影响人际和谐。
4.群众出行困扰。路怒症,导致行人出行变得危险,引发驾驶者与行人之间的矛盾。
问题二:给定资料2在描述汽车社会面临困扰时提到,“汽车成为社会分化象征,许多汽车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根据给定资料,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答案要点】
1.解释含义:
汽车成为社会分化象征,许多汽车问题升级为社会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社会的分身,是人的空间属性的扩展和精神的延伸。汽车成为社会分化象征。
2.多角度分析:
我国进入汽车社会,交通出行产生了根本转变,汽车影响文化,法律,道德,家庭各个领域,与自然资源,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并形成一定行为规范的社会状态(重要性分析)
汽车社会面临的众多困扰,存在着购车,行车,停车,不文明等多种问题(问题分析)
这种问题的出现会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的稳定,并与公民素质道德紧密相关,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程(危害分析)
3.作出对策结论:
自律:个人要遵守规则,有公德心,通过宣传,营造社会氛围,形成社会共识。
他律:从人本角度出发,寻找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治本之策,建立各利益集团共同参与和监督的城市交通决策及管理机制,构建严格而明确的法律机制。
问题三:根据给定资料6,总结H市推行“礼让斑马线”的主要经验。
【答案要点】
1.制定规范,明确规定,要求工作中必须遵守。
2.将斑马线礼让纳入司机考核标准,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推动落实
3.规定未让行、未避让的进行扣分,通过评优的正面激励和负面惩罚措施,使其常态化。
4.交警部门推出交通整治行动和系列宣传,积极规范车让人行为,引导市民养成走斑马线的好习惯。
5.绘制礼让图,供市民、司机参考,规范礼让标准。
6.清理不合理的斑马线,完善交通标示提示语。
7.法律执行层面,设置电子警察,现场摄像,重点整治不礼让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8.斑马线“礼让行人”首次写入地方法规,从文明倡导升格为地方法规条款。
问题四:给定资料7中,“空白罚单”等人性化执法行为引起了社会的讨论,请分析指出讨论的焦点及正反方主要观点。
【答案要点】
焦点:是否应该支持“空白罚单”这一执法行为。
正方:
1.将法律的教育功能与惩罚功能结合起来,追求执法公正与执法效果的统一。
2.该执法行为体现了执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能够给人温暖,具有一定的人情味,有利于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该执法行为体现了工作方式上的创新,体现出执法的真正目的并非是处罚。
反方:
1.在执法过程中应该一视同仁,统一标准,不应该有区别。
2.不罚款的行为可能涉嫌违反国家相关规定。
3.轻微违法的界定不清、处罚标准不一,仅凭个人认定,受个人因素影响太大。
4.缺少执法内容、执法信息,随意性大,过于任性,破坏法律的尊严。
问题五: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例文】
唤醒汽车文明提升社会文明
汽车文明是现代文明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汽车时代飞奔而至;另一方面,汽车文明步履蹒跚。驾车情绪失控、停车随心所欲、开车横冲直撞„„中国正在加速“驶”入汽车社会,但是汽车文明确实还相距甚远。汽车文明建设与民众文明意识、政府管理水平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一个让人感到安全、高效、文明的汽车社会,在文明素养上下功夫,在政府管理上动真格,在公共设施上讲实效,以此构建一个安全文明守法的汽车文明体系。
有序的汽车文明,自律至关紧要,即提升民众文明素养。汽车文明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文明,人的素质是关键。当有人自私地只考虑自己方便,喜欢占用应急通道就不奇怪了;当有人易怒崇尚暴力时,相互间对峙、追逼甚至打架等“路怒”就可以解释了;当有人将汽车与面子等同起来,不配合执法就不难理解了„„汽车文明的滞后,说明一些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汽车理念还没有夯实。这就需要依靠宣传的力量,不断引导强化民众的文明出行意识。
有序的汽车文明,更要靠“他律”,即加强政府管理。随意变更车道,占用应急车道,踩油门抢黄灯,开车忙着打电话„„开车不遵守交通法规,既埋下安全隐患,酿成惨剧事故,又大煞社会文明的风景。种种开车乱象表明,汽车文明也需要法治护航。古语云,“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以遏制开车不守规矩为例,近年来对闯红灯、酒驾等加大查处惩罚后,现在人们开车守规矩多了,社会文明也提升很多。这说明,提升汽车文明需要监管智慧、制度设计和法治力量的综合运用,使交通法规真正成为遵守汽车文明的硬杠杠。
有序的汽车文明,硬件建设是保障,即合理规划公共设施。正如停车难,政府停车位设计不足,造成停车位等资源承载紧张,随意停车日益凸显;再如各地频现的限购政策,实则反映出政府一味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忽视公共交通及道路建设,使得原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混乱不堪。这些都反映出了公共基础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民众出行的文明素质。为此,政府应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化道路资源配置,科学规划满足民众出行需求,为汽车文明创造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
须臾懈怠,可能错失良机;半点停顿,或将前功尽弃。在汽车产业不断成熟化,汽车消费不断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汽车文明如果被忽视,那么汽车梦的实现将成为空想,社会文明也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要追本溯源提升民众文明素养,算好“法治账”,重典治理交通违法,另一方面,在公共设施规划上预留足够空间,让汽车文明走进千家万户,让社会文明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