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抗战家书朗诵素材
抗战家书朗诵素材
(一)张自忠抗战家书
仰之吾弟如晤:现已决定于今晚往襄河东岸进发,不顾一切,向北进之敌死拼。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永离,不得而知。专此布达。
看最近之情况,敌人或要再来碰一下钉子。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给全体国民留下一个不朽的榜样,让那些贪生怕死享乐耽逸之徒,有一个反省的机会,想想中国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大家应如何牺牲自己,报效国家,方算尽了个人的神圣天职。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给一般官吏留一个舍身为国、尽职尽责的模范,让那些少数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能有掏出天良,洗心革面的一天。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给一般富有的人们一个当头棒喝,让少数的守财奴、奸商、市侩,以及一切大大小小发丨国难财的人们,想到他们拿英雄的骨骼血肉所换来的骄奢逸乐的生活无耻,而痛加忏悔。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让一般只说空话,不肯做事,挂羊头卖狗肉的人们,认识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罪疚,从此真心实意,踏踏实实的贡献其精神,才力以救国家。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让一般吃里爬外,卖祖宗、卖子孙的汉奸汪逆兆铭,以及他的徒子徒孙们,看看真正中国人的骨头和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就在这种先进分子手中,得到永生,得到自由和独立。我堂堂中华民族绝非少数败类所出卖得了的,所可屈服投降拱手让人的。
我说荩忱死得好,可以叫挣扎泥沼、野心不死的日寇知道,我们不仅有英勇的士兵,更有视死如归的高级将领。让他们知道,他所作的迷梦,是如何的愚妄可笑,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屈辱的,我们的将领是以必死的精诚,有敌无我的决心,效忠于国家民族的,头可断,血可流,而不获得最后胜利,绝不甘休。这种浩然之气,会教你们军阀、财阀死无葬身之地。
我说荩忱死得好,他不是为打自己中国人而死,他是为中华民族打日本强盗而死。这正是中华军人应当死节的时候,这才叫“死得其所”。这种死是无比的光荣,无比的伟大。
抗战家书朗诵素材
(二)罗忠毅将军 襄阳籍的抗日英烈
2009年9月10日,新四军抗日名将、襄阳人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是我市唯一一名入选的英雄人物,一起入选的英雄模范人物包括:狼牙山五壮士、刘胡兰、李大钊、董存瑞、瞿秋白、杨开慧、恽代英、张自忠、闻一多、叶挺……
生在襄阳
1907年,罗忠毅出生在襄阳,现襄城区新街一带。1917年,罗忠毅进入襄阳模范高等小学就读。1924年,在萧楚女任教下,罗忠毅开始向往革命。他喜欢阅读鲁迅、李大钊、萧楚女等人的文章,在他们的影响下,学生时代的罗忠毅积极地参加学联领导下的各种活动。
革命岁月
1927年7月,罗忠毅入冯玉祥部当兵。1931年,罗忠毅随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到江西,同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从班长晋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后到瑞金入红军学校学习。1932年,罗忠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罗忠毅任福建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兼连(城)宁(化)(龙)岩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罗忠毅任福建军区第3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闽西南第1作战分区司令员、闽西南游击队第1纵队司令员、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员。
1935年3月,罗忠毅任闽西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党务部部长。4月成立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罗忠毅任委员兼第一作战分区司令员,率明光独立营在(龙)岩连(城)宁(化)地区建立起游击根据地。
1936年1月部队改称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军,罗忠毅仍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0月闽西南红军游击队缩编,罗忠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率所部坚持了闽西南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忠毅任新四军第2支队参谋长、江南指挥部参谋长,参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参与指挥水阳伏击战、官徒门奇袭战等战斗。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渡长江后,重建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总指挥,罗忠毅任参谋长,留苏南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指挥部队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清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罗忠毅在各县自卫武装和秘密交通员的协助下,把皖南党政机关和新四军撤退人员以及在事变中失散的同志共9000余人,先后安全转移到苏北,为保留和壮大新四军的力量作出了杰出贡献。4月,罗忠毅任新四军第6师参谋长兼16旅旅长,率部转战于句容、丹阳、武进、溧水地区。那时,国民党40师结集几个团的兵力,4天内先后三次向黄金山新四军驻地发起猛攻。罗忠毅率部迎战,4天内三战三捷,共歼敌4个营,击溃7个营,缴获机枪、步枪800多支,还有18门炮及10万发子弹,成为新四军挺进苏南以来一次战果辉煌的运动战。
战死疆场
1941年初,罗忠毅与丹北做民运工作的柳肇珍相识相恋。婚后不满半年,柳肇珍在掩护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同志转移时,胸部中弹不幸牺牲。罗忠毅闻讯后说:“我要亲手打死1000个鬼子,才解心头之恨,才对得起江南人民!才对得起肇珍!”
1941年11月28日,日伪军突然包围了16旅旅部和苏南党政机关,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指挥部队同近4000名日伪军展开血战,打退了敌人8次冲锋,打死日伪军700多人。激战中,战士们的子弹渐渐打光了,罗忠毅对大家说:“我们要用刺刀、拳头、枪托子打击敌人!”他端起机枪带头冲向敌阵向日伪军扫射,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牺牲时他年仅34岁。
罗忠毅班
2006年11月28日,在塘马战斗65周年之际,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授予江苏溧阳市后周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为首批“罗忠毅、廖海涛班”,以此纪念这位为抗日战争胜利献出一腔热血的将军。
2011年10月,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原六(3)班,被教育部授予“罗忠毅班”。《襄樊革命故事》这本书里,详细讲述了抗日名将罗忠毅的故事。
英名永存
1933年,谭震林赞扬罗忠毅“是一位很好的参谋人才”。
1941年,新四军军部通电全军沉痛悼念:“罗忠毅、廖海涛两同志,为我党我军之优秀老干部,为党为革命奋斗十余年,忠实、坚定、勇敢、负责,艰苦缔造苏南根据地功绩卓著。”
1948年,方方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评价罗忠毅:“他沉着忠实、吃苦耐劳,是个品质优良、埋头苦干、不愿多说话的共产党员。”
2008年10月,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回忆人民英模罗忠毅说:“对罗忠毅、廖海涛同志,我突出的印象是,他们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时刻维护党的大局利益;在工作中,他们爱护战士,关心群众,胜过爱护关心自己;十分注意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具有民主作风,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勇于自我批评,深得战士们的爱戴。”
截至目前,有三本书较为详细记录了罗忠毅的英雄故事:《血战塘马》《罗忠毅传》及我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副编审孙久全编写的《襄樊革命故事》。2009年9月10日,罗忠毅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忠
毅
颂(朗颂词)
汉水高唱,岘山放光,罗公忠毅,降生襄阳。他是民族的英雄,他是抗日的名将。他在襄阳参加**,他在襄阳投军,走向沙场。宁都暴动,晴天雷惊,忠毅自此,投入革命 红军主力,北上长征,他留原地,坚持斗争。在南方三年苦斗中,他钻山沟,打游击,屡建奇功,成长为闽西区一红军司令,为革命留下了红色火种。七七事变,卢沟炮响,日寇侵凌,国境沦亡,敌蹄所至,烧杀抢光。面对国难当头,国人奋起抵抗。
新四军二支队奉命组建,罗忠毅把参谋长勇担肩上。他亲率所部纵横驰骋,粉碎敌人残酷“扫荡”。在金陵城边,茅山脚下,杨子江畔,京沪路上,与日寇展开浴血奋战,开创了苏南根据地战绩辉煌。皖南事变起风浪,罪恶行径枉断肠。新四军六师仍重建,罗忠毅出任参谋长,十六旅长他兼任,坚持转战在敌后方。
顽固派,四十师,太逞凶狂,犯我境,黄金山,摆下战场。十六旅,为自卫,奋起反抗,连三捷,寒敌胆,军威远扬。
这正是:罗忠毅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十六旅立足苏南有保障。民国卅年秋的塘马一役,敌寇以三千之众乘雾突袭,围我塘马,战局危急。忠毅首长,临危不惧,身无士卒,奋勇杀敌。终因寡众悬殊,弹尽援绝,在掩护机关转移中为国损躯。牺牲赢得千余人突围成功,在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一笔!罗忠毅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 但它是伟大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这是党和毛泽东思想培育的结果,襄阳2800年文化的哺育也是重要成因。罗忠毅是襄阳人民的优秀的儿郎,这是襄阳的骄傲,是襄阳人民的荣光。作为英烈故乡的年青一代,我们今天隆重集会把他的事迹颂扬,就是要居安思危,牢记战争创伤,就是要誓把先烈遗愿化宏图,开创明天新的,更加灿烂的辉煌!
第二篇:抗战家书
抗战家书
时值清明,让我们一同缅怀先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70年前,无数中华热血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或血洒疆场,或牺牲于敌人的屠刀,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今天,我们翻开他们写给亲人的家书,除了能感受到为国赴死的英雄气概,还深深地感受他们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夫、为人母的浓浓的亲情,以及为了民族存亡舍小家为大家勇于献出生命的豪迈,以及对家人的愧疚。集温情与豪情于一身的抗日先烈,在血洒疆场之时,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在敌人的囚车中,于字里行间挥洒出他们的真情。
1:左权:别时容易见时难
家书原文
志兰:
就江明同志回延之便再带给你十几个字。
乔迁同志那批过路的人,在几天前已安全通过敌之封锁线了,很快可以到达延安,想不久你可看到我的信。希特勒“春季攻势”作战已爆发,这将影响日寇行动及我国国内局势,国内局势将如何变迁,不久或可明朗化了。
我担心你及北北(左权将军唯一的女儿左太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事了,她在保育院情形如何?你是否能经常去看她?来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特别是北北非常调皮,一时在地下、一时爬着妈妈怀里,又由妈妈怀里转到爸爸怀里来闹个不休,真是快乐。可惜三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真痛快极了。
重复说我虽然如此爱太北,但时局有变,你可大胆按情处理太北的问题,不必顾及我。一切以不再多给你受累,不再多妨碍你的学习及妨碍必要时之行动为原则。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不多谈了,祝你好!
叔仁 五月二十日晚(注:此信写于1942年)
家书背后的故事
左权,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研究社,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负责人之一。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黄埔军校教导团任排长、连长,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同年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1931年12月奉命参与联络指导国民党军第26路军举行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后,任红15军政治委员,后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努力贯彻古田会议决议精神,教育改造部队,率部参加赣州、漳州等战役。1933年初任中革军委作战局参谋,后任副局长。同年12月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参加了开辟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参与指挥所部进行突破国民党军4道封锁线、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役。到达陕北后参与指挥直罗镇和东征等战役。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参加了西征和山城堡战役。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左权注重研究军事理论,撰写了一些军事论文,翻译了若干有关苏联红军建设和作战的文章。全面抗战爆发后,左权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任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武装,创建根据地。从1939年起,他先后3次组织整军,利用战斗间隙整顿部队,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在此期间领导创建黄崖洞兵工厂,有力支援了敌后军民的抗日武装斗争。1940年8月参与指挥百团大战,经3个多月作战,歼灭日伪军近4万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信心。1941年11月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抗击日军第36师团一部的疯狂进犯,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经8昼夜激战,以较小代价歼敌千余人,被中央军委誉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左权仍然提倡学习军事理论和研究战术问题,撰写数十篇论文,论述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问题。
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25日,左权在山西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转移时,于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时年37岁。这封家书是左权将军殉国前五天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
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2:彭雪枫:战地情书见证革命爱情
家书原文 林颖同志:
事情或者过于突然,但敌后两年我们是在相互了解着的,所以又不见得如何突然。由于子久(注:即刘子久同志,时任淮北区党委副书记)、瑞龙(注:即刘瑞龙同志,时任淮北区行政公署主任)两同志的美意,使我们得有通信的机会。
我想,你对我也许比我对你了解的更多一些,因为那是党的生活使然,然也许双方了解得一样,那也是党的生活使然。
既然是“终身大事”,必然要格外慎重,正因为如此,我已经慎重了十年了。我心中的同志,她的党性,品格和才能,应当是纯洁,忠诚,坚定而又豪爽,军人究竟还是军人,我的军衣已经穿了十八年了。
我是一个十分平凡的共产党员,有许多缺点,很需要一位超过同志关系的同志,更多的了解我,才能更多的帮助我。也才能更多的相互帮助。
有时间,我们需要长谈,但为了先使我了解得更多一些,盼望你能抽暇写信给我。
要写的话很多,会晤时详谈吧。
此致 敬礼!顺祝健康!彭雪枫 1941年9月4日
彭雪枫,1907年生,河南省镇平县人。1925年在北京育德中学读书时,参加“五卅”运动,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北京汇文中学,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汇文中学支部书记,负责领导北京东城的学生运动。1927年春参加北京南苑农民暴动。后在北京、天津、烟台等地从事秘密革命活动。1930年初到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
彭雪枫5月被派到苏区,历任红军大队政治委员、纵队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江西军区政治委员、红军大学政治委员和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等职。参加了长沙、吉安、赣州、漳州、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每次都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且多次担任先锋部队的指挥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革军委第1野战纵队第1梯队队长、红3军团第5师师长,1935年2月部队缩编后任红3军团第13团团长。在攻克娄山关、遵义城的战斗中,率部担负主攻任务。9月任陕甘支队第2纵队司令员。到陕北后任红1军团第4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直罗镇、东征等战役。1937年抗战爆发后,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曾应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的邀请,到山西大学讲授《游击队政治工作教程》,指出到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必要性,阐明游击队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原则和内容,后由延安解放社印成单行本在各抗日根据地发行。1938年春调赴河南确山竹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组织训练抗日武装。同年9月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挺进豫东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壮大抗日武装。尔后东进,领导开辟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委员会书记。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领导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斗争,先后取得1942年冬季淮北反“扫荡”和1943年3月山子头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
1944年8月,彭雪枫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指挥所部进行西进战役。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庄指挥作战时牺牲,时年37岁。彭雪枫牺牲后,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在《哭彭八首》中深情地写道:“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供追想,终夜不成眠。”“廿年老战士,今有几人存?新生千百万,浩荡慰英灵。”“尔我竟长别,多年患难同。我身惜后死,努力贯初衷。” 这封信是彭雪枫与林颖经人介绍相识后,写给林颖的第一封情书。此后到他牺牲前的一个月,彭雪枫给妻子写了87封“情书”,见证了他们互勉互励、豪情与柔情兼备的浪漫爱情。
3: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家书原文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于四川省宜宾县。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大革命失败后,赵一曼按照党组织安排,转移到上海。后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后,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进行党的秘密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党组织派往东北地区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她在一首诗里抒发了自己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同年11月,她和团长带领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在一座山里。她沉着地协助团长指挥部队与日伪军激战,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无法打破敌人包围。突围中,赵一曼身负重伤。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民家中养伤时,被搜捕的日军发现,战斗中她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投降招供,她宁死不屈。日军问她为什么要抗日,她严词痛斥道: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为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监护治疗的几个月里,她教育争取中国籍看护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看护人员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晨,被日本军警追捕再度被俘。敌人对她施以更加残酷的刑讯,仍毫无所得,遂决定把她押回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示众。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给心爱的儿子写下这封遗书。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1岁。
4:吉鸿昌:恨不抗日死
家书内容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于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顾、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鸿昌手启
1934年12月24日11时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吉鸿昌,河南省扶沟县人,1895年生。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他任改编后的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同年11月,该部被蒋介石调遣参加“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吉鸿昌不愿打内战,对“围剿”苏区、攻打红军消极、反感,并积极与红四方面军联系,准备秘密组织部队起义参加红军。但因所部高级军官被蒋介石分化、收买,使起义计划失败。1931年8月,他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其携眷出国“考察”。
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吉鸿昌坚决要求参加抗战,被蛮横拒绝,无奈含泪出国游历。期间,他心系祖国安危,沿途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呼吁全中国人民在日本出兵侵占我国东北、国家处于生死危难之际,皆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为生存而战,为公理而战,牺牲一切,坚决抗日,并呼吁国际社会声援中国人民。
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又在上海发动进攻,挑起了“一二八”事变。吉鸿昌闻讯,立即结束欧美之行,在上海“一二八”抗战的炮声中,于2月底回到祖国。他当即联络与发动旧部,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号,并变卖家产6万多元购买枪械,组织抗日武装。期间,他还同宋庆龄等爱国进步人士进行广泛接触,并参加东北抗日救国后援会的工作。他还面见自己的老上级冯玉祥,向冯玉祥陈述自己的抗日决心,并希望冯玉祥再次诚心诚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图抗日救国。1932年秋,吉鸿昌在北平由党的北方局政治保卫局(即特科)秘密接收入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1933年5月,在中共北方局组织的领导与帮助下,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吉鸿昌任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随即率部进攻察北日伪军,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4县,将日军驱出察境。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反诬抗日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吉鸿昌率部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失败后,吉鸿昌潜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先后与在天津的中共秘密党员联系,共同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大同盟中央委员会成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作为大同盟的机关刊物,宣传抗日。这一时期,按照党的要求,他与中共秘密党组织的同志一起,奔波于平津及华北各地,联络各方,策反旧部,训练骨干,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
吉鸿昌的活动被国民党特务发现。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并引渡给北平军分会。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这封家书是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写完后他从容地走上刑场。
5:四川周氏兄弟:北上同赴国难
父母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男平民前由上海北返,曾在河北省密云悬寄上吉林移山人参半斤,参茸丸四粒,参须一盒,信一封及碧波寄家人参八两,不知大人此刻收得否?当即由密云随成长奎司令出古北口与男健民相晤,时健民病虽已愈廿日,然身体甚瘦弱,幸途中有大车可坐,且每日行路甚少,至多者日行五六十里(仅两三日),寻常仅行二三十里,且行三四日休息一二日,故尚不感疲劳。得以休养兼又日服补药,故日来已完全恢复健康,今日上午已抵热河省中心重要商埠之赤峰县,民众极表欢迎。县长系浙江人,与决死团主席黄镇东为小同乡,故其对南来同志尤为热烈,除捐助黄私人枪马外,并捐皮大衣八十五件,洗澡头费八十元,今年可不忧冷矣。在赤峰休息数日始前进,赤峰已在口外千里,但距通过前方尚有千里,尚须一月始可到达。
热河本极苦寒,我军又无给养,火(伙)食须由沿途人民负担。得住上等人家即可吃大饼及酒肉,中下等人家多吃小米(如稗子)、白菜、洋芋等,甚至有油盐俱无仅以生大葱海椒白菜佐餐者(仅遇一二处)。初吃小米,颇感不便,现已吃惯,毫不觉其苦也。南来连碧等十八人初组织政治训练组,男平民任第一科(上尉)科长,男健民任宣传员(准尉),(碧波任第二科上尉科长)。继因行军期间暂派各处服务,碧波派卫队营营部任书记,男平民派参谋处任文牍并兼任行营秘书事务,男健民亦派参谋处任谍报。均非作战职务,故将来即到前方已绝无若(任)何危险,祈大人不必挂虑也。热河边境已失去一大块地,中国前途极为危险。余事容到一定住地时再行禀告。专肃敬请
福安暨阖家均好
男平民、健民同叩 十月三日
周平民,又名执中、国正。生于1902年,四川省内江县人。1916年在内江县立中学就读。受革命思想熏陶,开始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学生会进步活动。毕业后到杨家乡小学任教,后任校长。1924年参加地下党在白拾场举办的“民团干部传习所”学习,受到革命思想熏陶,1926年上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以教书作掩护,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并担任支部书记和中共内江县委委员职务。1929年在杨家乡、石子乡等地领导农民开展抗粮、抗捐斗争。1930年8月县委机关遭敌人破坏后,秘密前往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蔡廷锴领导下,任“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秘书。1932年8月随蒙边骑兵队赴开鲁抗日前线,被分配在辽吉黑民众后援会开鲁办事处工作。1933年2月日寇进犯热河,热河失陷,后随救国团主席黄镇东赴上海。同年冬赴南京投考军事学校,继续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4年8月周平民在浦口进行革命工作时,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他在狱中惨遭严刑拷打,与敌人进行坚决斗争,1937年被折磨至死。
周健民又名振华、国辉,是周平民的弟弟。1927年考入内江县立中学,第二年转到安岳县续读。1929年开始参加农民运动,1930年随周平民离开内江到重庆,后辗转到上海。与哥哥一起参加“上海青年自愿决死抗日救国团”。在江苏昆山和无锡经过培训后,1932年8月北上,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1933年2月初,经鲁北地区专员朱天培要求,后援会推荐周健民、庄昆容、许中华等人到鲁北前线工作。2月7日清晨,周健民等人随朱天培乘车赴鲁北,由于此次行动被汉奸获悉,周健民不幸中弹牺牲,时年18岁。
赴鲁北前线以前,周健民、周平民兄弟促膝长谈至深夜,不忍分离,谁知一别竟成永诀。得到弟弟牺牲的消息后,在南京的周平民悲痛欲绝。在周平民另一封残缺的家书中,他写道:“„„昨夜约十一时独自一人回到下关旅社,将来信重读一遍,又整整的痛哭一场。今晨在床上思及健民,眼泪不断的流了三个钟头,我只得起来,流着眼泪给你写回信。我自成人以来,虽未尝一日离去忧郁,然绝少悲伤痛哭。十余年来,祖母、曾祖母、母亲、小妹、蒋匹相继死去,当时虽曾痛哭,然多一哭两哭即止,从未如此次健民„„”
在上海,周平民收到外甥百均的来信,告诉他父母得知健民死于战场后整天以泪洗面。周平民心如刀绞,于6月12日给外甥复信,请他代自己多多安慰老人。
这封信是作者哭着写的,情真意切,饱含爱国爱家的双重感情。日军侵我国土,杀我亲人,周平民胸中燃烧着仇恨的怒火。他对外甥怀着无限期望,教育他要坚定地抗日救国,完成前辈未竟的事业。蒲强/文
6:戴安澜:为国战死 事极光荣
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
安澜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戴安澜,原名戴炳阳,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人。1924年戴安澜加入国民革命军,由于心感祖国处于危难之中,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飙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改名为“安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戴安澜升任第25师73旅旅长。1938年3月,台儿庄战役拉开序幕。戴安澜部先在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等战斗中屡立战功,后立下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并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1939年1月,戴安澜接替杜聿明,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师(第200师)少将师长,年仅25岁。
1942年初,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戴安澜的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在同古会战中,面对四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到底。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在异国战场打出了国威。
1942年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5月18日,200师在缅甸郎科地区与日军遭遇,戴安澜腹部被机枪子弹击中,被部下救起继续向祖国撤退。5月26日,第200师残部行至缅甸北部距离中国三四十里的茅邦克钦山寨时,戴安澜因伤重不治去世,年仅38岁。当时缅境无木棺,将军马革裹尸回国。200师官兵将戴安澜遗体运回国内,在云南瑞丽江的江心滩上火化。
1956年9月21日,戴安澜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9月10日,戴安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戴安澜写下这封家书时,同古战役已经打响,信没能寄出。戴安澜牺牲后,其妻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这封信。毕谈/文
7:赵渭滨:血战滕县 为国献身
铁松:
出门因在行进中,未得家中一信,甚念!你学校的通知到了么?何时入校?望你告诉我!
„„
我们奉命增援娘子关方面,受孙连仲指挥。娘子关一带是山地,倒还可守。不过川军的枪等于零,重轻机枪均土造,不能连发,没奈何只有以血肉去与敌人机械化的部队机炮火碰。结果之如何,不问可知了。„„
所幸娘子关南翼,是红军的刘伯承师。我已同他们接洽,约有联络。红军之善战,红军之努力,真使东北军晋绥军陕军愧死!老百姓有三句话说,红军又会打仗又不扰民,中央军会打仗但是扰民,晋陕军又不打仗又扰民。就可见一斑了。
„„
从侯喜起—红军上车地点—沿途都听着红军德政。不只是人民,中央军也说他好,也称赞他不已。到了太原,人民团体竟公请周恩来同丁玲讲演游击战术。他们到一处,也即集合民众演抗日的爱国戏剧。这些自然都是这些军队所望尘莫及。自然只有让他出风头了。
我为甚么同你写这么详细?就是要使你知道现在已是万恶军阀总崩溃之一日。民国二十六年的总结算,恐怕快要到了!同时红军在民族抗战当中的一切一切,也就是共产党在中国民众心理上所建立的很大基础!未来的成功,未来的抗战,恐怕还是要靠共产党吧!
你现在一切也不必问,埋着头只去读你的书!只要能学成一个健全工人,健全的技术家。我也就无恨了。况且你学的技术,正是未来抗战必须的工具呢!我的安危,我自己晓得。这么多人都牺牲得,我又怕甚么?可惜我的体力不顶强,不能参加红军去作战。否则倒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
代我问祖母及刘外婆安好!
宾十,二四,夜
于太原
赵渭滨,字象贤,讳渭宾,生于成都,其父为晚清时官办制革厂职员。年少求学时,赵渭滨受到成都著名学者李培甫、视祀怀诸先生的影响,常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议论,为其埋下了“以身许国”的思想。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朝统治,四川革命政权为了防备清廷残余势力的反攻,计划成立学生军,时年18岁的赵渭滨毅然参加,并于1912年转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学习。1914年赵渭滨毕业后,进入属于国民党系统的熊克武部队任教职。1920年转入部队,在四川军界担任幕僚。在抗日战争前夕,任川军第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少将参谋长,与抗日名将王铭章将军在同在一军中共事。
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重,赵渭滨阅读了大量关于抗日救亡的进步书籍,以身许国、抗御外侮的思想也日趋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颇为认同,并频频与中共地下党接触。据其后人回忆,“当年,赵家在成都有两座花园,其中一个花园一直锁着门,连自家人都不能进去。原来这里是地下党四川省委的根据地。赵将军阵亡后,门口悬挂着蒋介石题写的‘为国捐躯’的匾额,挡了不少军警宪兵,保护了不少地下党人。”
1937年,赵渭滨与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将军毅然请缨杀敌,成为出川抗日川军中的一员。同年,在山西娘子关,给自命不凡的日军第十四师团以沉重打击,为川军抗战书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出征山东前夕,赵渭滨曾给儿子写过家书,信中重点叙述了国共部队在山西的作战表现与军民关系,并在信中阐述了对中国前途的思考。此信原件现存中国革命博物馆。
1937年底,徐州会战开始。1938年初,王铭章率部担起守卫滕县的重任。由于敌众我寡且军备相差悬殊,王铭章部死伤惨重。到3月17日,日军已经占领滕县大部,王铭章率部突围,夺路不成,转入游战。在战斗中,赵渭滨和王铭章相继中弹。赵渭滨当场牺牲,年仅44岁,王铭章旋因伤重气绝。据赵渭滨与王铭章的后人达成的共识是:“当时在战场上,赵渭滨先是被日军的机关枪扫中,连肠子都流出来了。王铭章不顾危险,舍身去救,并大声呼喊卫生员拿药,把药整瓶整瓶往伤口上倒。赵渭滨伤势太重,叫王铭章不要管他。这时,日军的机关枪把王铭章也一起撂倒,两人就此牺牲。”滕县保卫战自3月14日开始,历时4天,共毙敌2000余人。为中国军队完成战略合围争取了宝贵时间,为之后的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
赵渭滨为国捐躯后,南京国民政府追赠其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军衔。集团军首长曾以重赏寻求忠骸,直到1938年4月,才在当地群众协助下被红十字会人员找到。王铭章的忠骸随即运回四川,赵渭滨的忠骸在滕县就地安葬。198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赵渭滨为烈士。
第三篇:《重读抗战家书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是为缅怀过去。曾几何时,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抛妻弃子,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如今,当我们重新捧读一封封抗战家书时,我们一同感受到了赤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战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重读抗战家书更为珍惜现在。一封封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几天来,已重读了赵一曼、左权、吉鸿昌、蔡炳炎、张自忠等抗日英烈的抗战家书。一封封弥足珍贵的抗战家书,读出了抗日英烈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足以让当今时代的人们产生心灵震撼。
一封封抗战家书,让我们宛如穿越了时空,走进硝烟岁月、走进抗日英烈身边。“为国家民族之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绝无半点改变。”这是张自忠的抗战家书。“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亡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我们决心与华北人民同甘苦共生死。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这是左权的抗战家书。每位英烈的抗战家书无不凝聚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理想、信念。
其中第11篇为《王传馥致父母书》,展现的是烈士王传馥在奔赴革命前写给父母的一封信。这既是一封家书,更是一封立志报国的“宣言书”。他的青春很短,牺牲时只有22岁;他的生命却很灿烂,用铮铮铁骨和一腔热血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奔赴国难的爱国之歌。下面,就让我们从这封家书的字里行间去体味这位热血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
王传馥的这封信是1937年底赴陕北前在浙江菱湖写给父母的,当时的他只有17岁。就让我们追溯过往,从故事中了解这位年轻革命战士的血脉亲情与革命抱负。
王传馥从小生长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父亲王德鸾,是银钱业(也就是现在的银行)职工,抗战前因为受聘于苏州钱庄任襄理,所以全家都居住在苏州。王传馥排行第二,是家里的长子,小时候在苏州读书,毕业后,就来到上海读书。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许多革命书籍、进步报刊,还经常表兄汪绍增一起开展讨论,为他未来的革命之路开启了思想的大门。
七七事变”爆发后,王传馥全家逃难到浙江湖州,他却留在上海继续求学。在这期间他住在正康钱庄宿舍,仍然不忘报国,坚持对宿舍职工进行抗战救亡教育。1937年8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上海、苏南、浙北地区相继沦陷,他所在的学校也从上海搬到浙江菱湖。他在这封信中写道:“菱湖也不成安全之区了,我想或者会搬到安徽”。当时动荡不定的读书生活,使他深感国家危在旦夕,自己有责任挽救民族危亡,献身民族解放事业,因此没有随学校搬到安徽,而是毅然投奔革命中心——陕北。这封信就是他赴陕前写给父母的信,信中充分表明了他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信任和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愿望,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正是这些忘家客们,舍小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一封封抗战家书犹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镜子,提醒我们要时刻对照审视自己,要珍惜光阴,以忘我忘家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抗战家书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有感
张自忠在枣宜会战前夕给将士们的书信写到:“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我感动。当时我们只是小米加步枪确能战胜拥有洋枪洋炮的日本帝国主义,是因为有张自忠这样的爱国将领,是他号召将士们为国家、为民族下定了死之决心,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抗战的胜利。
“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字里行间都说明了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吾辈应当用生命去捍卫之。这不正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精神的体现吗?我相信每一个读了这封书信的人都不会再去做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事。张自忠不光是这样写的,他本人和他一起抗战的将士们都在抗战中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诺言,谁不被张自忠的壮举而感动呢?
“战而死,虽死犹生;不战而生,虽生亦死。”这是张自忠致电鹿钟麟的电文。张自忠在壮烈殉国前,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从他的言语我不仅知道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同时让我明白什么叫敬业。张自忠作为军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就是驱除侵略者,他用“虽死犹生,虽生亦死”来表明了他的敬业精神,他用“可告无愧,不能辜负我的志向”展现了“敬业“精神的精髓。
张自忠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没给家里留下只言片语,但他写给将士们和他的副将的书信是我们现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时我就会想到“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想到自己该如何“敬业”时会想到“敬业而”死,虽死犹生,渎职而生,虽生亦死,从事任何职业都应做到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不能辜负自己的志向。”
记住我们的英雄“张自忠”,他是我们的“爱国”榜样,是我们的“敬业”表率,更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
作者:周照怀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重庆市渝北区麻柳沱小学校
第五篇: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是为缅怀过去。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无数热血青年抛妻弃子,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
重读抗战家书更为珍惜现在。当年抗战的老兵们早已逐渐凋零,幸存下来的老兵,经历一次次的政治运动,早已不敢对当年自己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国远征军”身份多提一丝一毫。在缅甸,当地的华人华侨们自行筹资建立了远征军纪念馆,却因无人参观而沦为自行车库。在台湾,去年马英九政府在忠烈祠首度遥祭远征军英魂,痛哭流涕。在日本,日本人战后多次来到缅甸,为当年战死的日本人招魂,甚至连战马都有纪念塚。
重读抗战家书,倍感先烈之壮怀激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