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5篇)

时间:2019-05-13 04:0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第一篇: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重点课题

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 题 报 告

重庆市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2016年10月

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组

重庆市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申报的《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于2016年10月经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6年度重点课题(课题编号: 163923085)。为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现由本人向大家汇报课题组的研究设想,敬请各位专家审议和批评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社会信息化的要求

社会已经信息化是众所周知的。社会信息化对教育的影响、冲击是空前的。全面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所以教育需要信息化。建立一支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并建成现代化的教师培训体系,才能确保教育的信息化,可以说,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2.提升职教吸引力的需要

为什么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扶持职业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的春天迟迟没有到来?为什么职业学校难以走出招生难、巩固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教师资整体水平不够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陈旧,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传统职教课堂是“教师在台上讲得如痴如醉,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如果教师能够恰当运用“翻转课堂”、网络平台、微课和微信、QQ等现代化手段改进我们的教学,就不愁学生不愿学了。而这一切,都要以职教师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前提。

(二)研究意义

1、学术价值

(1)比起已有研究多从一个学校角度思考问题,本课题把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题提升到一个超越学校、甚至超越省市范围的大平台来思考解决,这是一种理论研究视角的新探索。

(2)本课题把提升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合到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中职学校师资的职前、职后培训的互动中来,这是教师培养理论的创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新拓展。

2、应用价值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远低于东部地区,在世界已经进入4.0时 代的今天,西部一些中职教师写文章都要别人帮忙打字、连电脑 “开、关机”都不会,学校组织信息技术讲座时,他们还颇有抵触地说:“我只会使用锅铲、钳子、扳手和粉笔,用不来电脑”,这些已成为制约西部中职学校可持 续发展的瓶颈。通过本课题研究,将给西部中职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理念,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促进西部中职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理论依据 1.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主观层面研究有价值的主观经历, 包括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在感到幸福和满足、对未来是乐观的和充满希望的等。积极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积极特质, 包括爱人和被爱的能力、职业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能、美感、毅力、宽容、创新能力、个体的精神和智慧等。

积极心理学启发我们,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方面,要更多地从教师内在需求出发,激发其个体成长主动性。

2.TPACK模型

TPACK模型是当前国际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主流理论框架,由密歇根州立大学Matthew J.Koehler博士和Punya Mishra博士提出。在强调教师知识的复杂性、多面性和情境性的同时,试图描绘出为了将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教师掌握的知识的基本素质。在TPACK框架的中心,是技术知识、教学知识和内容知识三种主要知识形式的复杂交叠。技术与围绕着特定学科内容的教学有效整合需要发展教师对所有三要素之间的动态的、交互的关系的敏感性。

(二)政策依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要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2.教育部研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教师厅[2014]3号)在总则中指出:“《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3.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3]12号)要求中职教师“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西部

中国西部是指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市(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中职教师

本课题的“中职教师”是指有招生资格的普通中专、职业高中的专兼职教师。3.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包括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4.现状 当前的状况。5.对策 办法及策略。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技术起步最早且发展迅速的国家。在1996年克林顿总统提出的“教育技术行动纲领”中就对教师应具备将技术整合进课程的必要技能做出了要求。国家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卓有成效。

2.德国。要求教师具有最新教育理论,具有技术、算法、经济领域中的主要理论基础,拥有操作信息技术和程序设计的能力及最新专业知识;要求他们有能力适应最新教学内容、并能开发新型教学模式。早已开始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新技术教育的培训。

3.新加坡。早在1996年便推出全国教育信息计划,投资20亿美元使每间教室连通Internet,做到每二位学生一台微机,每位教师一台笔记本电脑。新加坡政府要求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操作信息技术设备和在学生中推广新学习策略的能力,激励教师自身提高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比较少,公开发表的论文只有四篇。我国围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较多,从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林东老师2001年5月发表“江、浙、沪部分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开始,到2016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张屹、刘晓莉、范福兰、周平红、白清玉等老师发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基于X省14个市的实证分析”,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达到152篇。其中2001—2005年才发表19篇,2006—2010年发表了40篇,2011—2016年6月发表了93篇,而2016年上半年就发表了21篇。

(三)研究动态分析

以上情况说明,国外比我国早一些注重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加上国外的经济、社会条件比我国要优越,所以比我国获得的成果多,这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内相关研究晚于国外,并经历了一个起步、缓慢发展、再到高速发展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启动“教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国内相关研究也出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说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中大量的研究成果,比起国外的更接地气,给我们的研究的借鉴意义更大。

五、本研究的创新及研究假设

(一)本研究的创新

1.已有研究多从一个学校角度思考问题,本课题把解决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题提升到一个超越学校、甚至超越省市范围的大平台来思考解决,这是一种理论研究视角的新探索。

2.已有研究把全体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课题考虑到中职教师工作对象和性质有别于其他学校教师,西部中职教师与东部中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也不尽相同,因 此把西部中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

行)》开展研究,得到的成果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

3.本课题把提升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合到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中职学校师资职前、职后培训的互动中来,这是教师培养理论的创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新拓展。

4.本课题将把现场调研和借助在线调研公共服务平台调研相结合本课题将把现场调研和借助在线调研公共服务平台调研相结合是研究手段创新。

(二)重要假设

1.西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中东部发达地区教师有较大差距。2.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西部普通中小学教师有一定的差距。3.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途径和方法不同于普通中小学教师。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分析得出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2.探索出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滞后的原因。3.探索出提升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对策。

4.探索出适合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新的培训模式。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按以下5个研究方向建立相应的子课题: 1.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状况及原因。

2.中职学校对提升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任务及策略。3.主管部门对提升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任务及策略。4.师资培训结构对提升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任务及策略。5.教师个体对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任务及策略。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一)研究范围

本课题研究范围确定在我国西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职学校。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把中职学校的专兼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主要思路

总的思路是“调查研究、理清现状,构建模型、典型先导”。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课题组将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方案,在本区域开展实验,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边执行、边评价、边反思、边修正。

2.观察法。课题组研究人员通过实地考察、暗中观察等方式对各中职学校进行跟踪访查,发现其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不足或成功的案例,然后进行研究、提炼。

3.文献法。课题组将大量收集阅读国内外关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论文和专著,借鉴他人研究成果,从中获得启发,并为分析并解决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滞后问题提供理论借鉴。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本课题计划分以下四阶段开展研究: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6年6-7月):酝酿、调查、论证,确定课题的申报,完成并提交申报材料。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8年7月): 学习培训、调查分析、实证研究、总结推广。

1.2016年9月—2017年10月,对课题成员进行分工和培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作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和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线上和线下调研、实地考察和访谈。

2.2016年11月-2017年6月,对调研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归纳普遍性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初步解决方案,撰写中期报告。

3.2017年7—8月,提炼出提升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原则,制定提升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施方案。

4.2017年9月—2018年7月,对提出原则方案在西部地区部分中职学校进行试验、验证、修改、完善。

(三)课题研究结题阶段(2018年8月—9月),对本项科研的各项过程成果系统梳理,编辑研究论文集;上报结题申请书,邀请有关专家、领导进行结题鉴定,召开结题鉴定会和成果交流会;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结题资料,申请结题。

(四)成果推广阶段(2018年9月以后):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其他中职学校进行推广。

十、预期成果

(一)成果形式:调研报告、论文。

(二)使用去向:公开发表发表系列论文5篇以上,在县级以上交流2次以上。

(三)预期社会效益: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一批技术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理论素养强,有较强科研能力,善于反思,善于学习,跟上时代发展脚步的教师。通过他们的实践,切实摆脱中职学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如痴如醉、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困境,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引导启发不累、学生自主学习不睡”的新局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为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十一、课题组构成及分工

(一)研究组织

建立完善的课题网络,健全规范的课题管理机制。为了使课题的研究出成果,成立专家顾问组、课题领导组、主研组,并建立完善课题研究责任制。

1.专家顾问组

姜伯成 重庆市教育科学院院长助理

谭绍华 重庆市教育科学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2.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姜迪辉 重庆市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 成员:黄 毅 重庆市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

李先宇 重庆市开州区职业教育中心信息中心主任 负责审定该课题的实施方案,建立相关制度和实施细则。3.课题主研组 负责人:李云

负责课题的人员组织、负责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撰写开题报告;负责制定课题研究阶段计划,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定期组织召集课题组全体人员进行课题研究、交流,做好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研究任务,保障课题研究落实到位;负责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地向科研管理部门逐级汇报,取得课题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后,负责向市规划办提交结题申请和研究报告;课题结题后还要考虑如何应用和推广研究成果。

主研人员:姜迪辉、黄毅、李先宇、陈善林、徐小红

认真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先进经验;负责课题设计,完成报告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认真实施课题研究,负责收集和积累研究资料;参与制订每阶段课题研究计划、研究总结或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报告;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或专题总结负责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的推广;负责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情况及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根据各位参研人员的特长,进行如下分工:

1.李云: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设计,制定开题报告、实施方案和研究报告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2.姜迪辉: 负责课题领导、协调及经费保障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3.黄毅: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4.李先宇:负责成员的培训工作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5.陈善林:负责撰写阶段总结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6.徐小红:负责资料收集归档 须上交材料:相关论文一篇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为保证课题研究经费专款专用,根据各级主管部门制定的课题经费管理制度,结合本课题实际,对本课题经费预算如下:

(一)资料数据费 1000

(二)差旅费 2000

(三)会议费 1000

(四)专家咨询费 1000

(五)劳务费 1000

(六)印刷费 1000

(七)出版费 1000

(八)管理费 2000

(九)结题评审费 2000

(十)其他 1000 合计 13000

总之,我们承诺, 坚决按照《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市、区两级技装中心领导的指导下,按照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修改研究计划,认真做好课题的管理和研究工作,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春燕,张翼然,周丽娟,夏金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探讨 [J] 职教论坛,2014-04-15 [2]刘艳芳,朱刚.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M]辽职业技术 ,2015-02-10 [3] 胥果.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及其对策 [J].新课程(下),2013-01-28 [4] 贾钰.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教师,2012-02-15 [5]蒋朝阳.提升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混合培训模式研究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05-01 [6] 钟欣.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 [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04-10 [7]赵国宏,王晶.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J].中小学电教,2016-01-20

第二篇:中职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产品对职业英语有了更对的需求。现实中,中职英语教学面临诸多瓶颈而难以实施良好的英语教学,面临职业学校的学生难以开展有效的教学。为此,特针对中职英语教学现状进行深刻的分析,并对此进行一定的对策研究。

关键词:现状;中职英语教学;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2602 中职英语的教学现状堪忧

1.1 学生缺乏英语学习主动性

中职学生大部分学习能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尤其是英语学习积极性很低。大部分学生基础薄弱,认为英语可有可无,从本人了解到的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现状,英语课堂极其缺乏活力。很多老师仅仅是被动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缺乏必要的配合。在大部分学生眼中,认为英语可有可无,对英语学习缺乏必要的兴趣。认为英语对未来没有实际用途,心里没有接受英语知识的主动性。

1.2 教师教学模式单一

面对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大多老师教学模式单一。单一的按照课本内容,填鸭式的灌输。没有双向交流,缺乏系统的教学流程,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完成中职教学大纲的任务。由于学习能力低下,大部分学生出于就业或某种目的,选择就读职校,抱着获得某一职业技术,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英语可有可无。老师只在乎完成单纯的课堂任务,没有落实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很多学校连一个教研组都没有。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传统的国语式的教学,很多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专业词汇的掌握量很低,根本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单一投入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的,导致师生关系比较紧张。

同时,由于现有的教师多方面的状况,老师缺乏必要岗位培训,在新形势下,面对新时代的教学需求,很多老师难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

1.3 中职学校缺乏完善的考核制度

在笔者所了解的诸多中职院校,学校所安排的课程,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没有必要的应试压力,老师授课也就缺乏应有的动力。基于学校以应用的专业知识为核心,对文化知识和英语学习缺乏足够的重视。目前,中职院校的招生任务和招生压力本身也很大,为了稳定学员,吸引学员来校就读,学校担心过多的学习任务,为给学员带来过多的压力而导致学生流失,所以很多考核也就流于形式。

1.4 教材单一,训练严重不足

大多数学校使用的单一课本教学,教材过于单一。无论是学习汽修、护理、会计还是幼师等专业,教材都是使用单一的中职英语教材。这种教材缺乏专业性,导致很多学员感觉教材没有实用性,由此带来学员厌学、弃学的现象普遍发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练习,或者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布置学生练习,这就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和贯彻。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训练,学好英语不能仅仅流于教材,但是教材能够解决很多学习问题。在广大学员连教材都不能吃透的情况下,加之没有必要的辅助练习和阅读量的吸收,很难掌握英语知识。

1.5 教学设备落后,学校投入严重不足

英语教学需要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投入,学习英语,需要掌握必要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增强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在国际交完日益加强的过程中,我们的学员在走向社会之后,面对静态了解的国外产品需求和动态的与国际友人的交往中,学员不仅需要能够读懂所需的对口专业英语知识,更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使用英语,需要我们的学员能够掌握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必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比如必要的教学设备,实施听力教学设备等。在笔者所掌握的职业学校中,学校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

1.6 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力度疲软

国家近几年来,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很大,政策扶持力度很大,很多就读职业学院和学校,国家都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对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国家的政策都有很大倾斜,特别是人才引进扶持规划等。但据笔者了解,国家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没有落到实处。很多学校造假作假,套领国家扶持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家扶持的建设资金往往落不到实处,资金挪用的现象非常严重。由于生源萎缩,教师富裕的现象同样很严重,僧多粥少的情况很普遍。

据曾经应聘到一中职学校去应聘英语教学岗位的老师反映,学校承诺给老师一定的工资,并且还承诺给本人申请国家的人才引进的专项资金补助。但是据我所知,当地政府以种种理由推脱而迟迟不能发放。更为甚者,很多职校的老师连基本工资都拖欠发放。国家扶持资金大多用在不必要的建设上,而实际教学投入明显不足。

在一方面国家扶持政策大力支持下,由于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又缺乏有力的监管制度,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面对现有教学尴尬境况的对策研究

2.1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英语学习力和重视度

(1)加强思想教育。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等职校学生,在其未来的工作岗位,将获得更多可能与外国友人进行交际的机会。中职学生有必要学习好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并通过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教育,增强民族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在未来的社会需求中,能够有效的利用外语知识,提高工作的有效度。

(2)利用和结合好现行的《中等职业英语教学大纲》,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考核,作为未来能否推荐就业的必要条件之一。英语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对此,在确保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基础之上,制定教师工作的认定标准:即学生英语考核通过率。将学生考核通过率作为评定教师工作的质效标准,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重视力度,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老师的积极性。

2.2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并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1)要提高教学能力,获得学生的认知度,必须加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学生大都市通过九年级义务教育,学习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学习能力比较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兴趣,而且能够有效的学习应用知识能力。通过教学比武和学生技能比武等形式,获得教师教学成果的认同感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荣誉感。

(2)大力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

学校合理调整校园建设,适当调整资金努力改善教师待遇。提高绩效工资,实竞争与引退机制,实行工资,定期加薪,打破教师职业铁饭碗。尤其对有突出表现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分配层次,适当拉开分配差距。

当然,学校应当建立全面考核制度,重点在德、能、绩上。虽然职校的考核与传统的义务制的学校考核不能,但是,学校应该因校制定合理的考核规则,每项规则要落到实处。

2.3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注重质量和内涵

中等职业偏重专业,忽略文化教育质量,导致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一定程度上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标准不明确、责任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应当建立中职学校英语教育教研部门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管体系,明确责任。中职学校要对英语专业所开课程进行考试考核评价,负教育教学质量监管的第一责任;英语教育教研部门制定专业标准,对课程进行抽考评价,发挥监督促进作用。

(1)中职学校要制定英语教学评价方案。教学评价不是拿一个标准往教师身上套,而是要让教师对评价内容产生认同感,进而内化为自觉的教学追求,并不断丰富教学艺术,从而提升职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学校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评价策略,最大限度地扩大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评价体系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体现专业性和应用性。考试是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是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检测。考试成绩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本科目是否结业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师晋级评先表模的主要依据。要从考试考核的性质、要求、形式、组织等方面都作出明确的规定,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是否能够毕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校教研部门要对英语课程进行抽考评价。创造实际情景对科目进行应用性考核,比如面对老外,一汽修学生如何与客服进行交谈;面对进口配件,学生如何了解配件知识等。因为英语课程不同于具体实用的职业技能,需要能够看得懂进口外文产品介绍,能够与外国朋友沟通,能够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等,这就与传统的考试有一定的差别。

2.4 规范和完善课程体系、加大教学设施投入

中职学生大多来源于从初中学生,他们接触的主要是九年制的基础英语,必须要完成基础英语到应用型的专业英语过度和对接。因此,首先,课程体系既要体现知识型,又要体系专业型。教材要体现生活实际,能够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能够有所用处。教材能够体现中职学生所学专业的趋向,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又能够反映英语的知识性。这就所用的教材既能提高专业英语的词汇,而且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阅读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立体感。

与此同时,要配合教材进行系统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配备一定规模的教学设施,比如教室里面的投影仪,影像播放设备,听力训练室等。我们不能只能在口头上做样子。

2.5 严格资金流向监管,做到合理分配

国家近些年来,对职业教育的扶持越来越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地方财政匮乏,很对政府领导打起了挪用的主意,导致很多专项资金没有落到实处。而且,更有部分领导打起作假造假的主意,肆意套用国家资金,中饱私囊。对此,必须建立严格的资金监管制度,做到专款真正用在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上。

总之,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根本,政策是保障,教学评价是手段。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才能实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笔者对此只是浅要的对策研究,要达到中职教育的长足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篇: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年 级:班 级:姓 名:郑IC卡号:班主任: 日 期:

0 9 级

俨 芝

0***

江 巧 林

2011 年 9 月 11 日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西部和农村地区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郑俨芝

单位:四川教育学院 611130 电话:*** E-mail:277182104@qq.com

【摘 要】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西部农村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教育投入缺口仍然较大,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这些既是西部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是制约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 西部教育 农村教育 教育发展 改革措施 发展对策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我国西部地区相继启动了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1]、“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部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两免一补”资助,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支持为西部地区的“两基”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1.1关于教师队伍的现状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为落后,令人担忧。一是数量总体不足,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2009年我国中小学代课教师达40万人,广西、西藏、贵州、云南等省区小学代课教师比例均超过20%,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二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难以满足需求。首先是学科结构不合理。2009年,对广西、四川、青海等省15个县的109 所中小学进行的专项督导检查结果显示,西部各省普遍存在农村教师缺编的现象。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财力不足,长期招不到足量、合格的公办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教师,师范毕业生又分配不到位,原有教师又流失严重,参差不齐的代课教师便大量涌现于西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语数等主要学科富余,而短线学科如艺体学科教师明显不够。四川省铜梁县安居初级中学有20个班,但没有一个音乐教师。其次是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的年龄不同程度存在老化和断档问题。重庆市开县、云阳、万州等三峡库区农村中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师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农村教师平均年龄在40-50岁之间,中老年教师占了60%-70%。再次是教师素质令人担忧。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与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待遇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发展机会严重缺乏,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1.2关于农村教育经费的现状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长期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教育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西部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2009 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人均经费仅为东部地区的 1/3左右。从省均基础教育总收入来看,2009 东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收入是西部基础教育经费省均总投入的2.5倍。由于资金短缺,我国西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校舍面积偏小、危房率高、图书达标率低等问题。西部农村地区仅有30%左右的中学和乡镇中心校建立了实验室,而绝大多数实验室的仪器配备尚不完善,利用率极低。据调查,近几年来按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生人均经费,许多地方一直未能足额拨发到校,并且还存在地方政府挪用中小学杂费的现象,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

1.3关于西部的教学质量现状

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及格率较低,辍学率也出现了反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还不高,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低下。例如,云南省景洪市景哈乡中心小学2008-2009 学年六年级样本班,市统考语文成绩及格率 57%,数学及格率41%,全科及格率仅为32.6%。小学升初中不及格率占到70%-80%。初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成绩,语文及格率21.35%,英语及格率5.62%,数学及格率20.79%,全科及格率仅为2.75%。另据调查,云南省澜沧县木嘎乡2008年的小学毕 3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业成绩主要集中于3-9 分和20-29分之间,没有一个学生达到及格线60分。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率偏高,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5%以上,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备注:资料来自网络)

1.4关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

素质教育仅流于形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一些农村学校,义务教育往往仅流于形式和口号,义务教育被窄化为“语文+数学”的教育。西部地区很多农村学校严重缺乏体育场所与设施,缺乏美育教育资源,无法有效地开设音、体、美课程。社会实践活动未能有效地开展,学生的活动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头禅。应试教育下的标准化考试偏重求同思维,仅关注分数,忽视对能力的全面提升,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新疆、云南和贵州等西部省份仍然有55%以上地区中小学的音、体、美等课程无法有效开设,素质教育依然比较落后。

1.5关于教育观念的现状

教育观念普遍不高,农村中小学课程与生活普遍脱节。由于经济总体比较落后,广大贫困山区的人们送孩子读书主要是想通过升学改变处境。我们发现不少农民不知“普九”为何物,只是朴素地认识到读书的好处。普及教育的观念尚未真正为贫困山区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从群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普九”观念并非内生的、自觉的,而是外在的、自发的。

并且目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在办学方向上出现了摇摆和震动,义务教育的本质属性被片面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课程全是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全是书本知识,课程与实践脱节,教育与生活脱节,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农村的孩子和家长把“离农”、“厌农”作为刻苦学习的前提,把升学当作义务教育的唯一目标和出路。很多升学无望的学生感到学校里学的东西对他们没用,产生厌学情绪。培养的学生一旦未能考上大学,回到农村以后,“干活放不下架子,脱贫没有点子,致富没有法子,全身像个公子”。这种现象又进一步影响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看法,形成片面的教育无用论,造成了辍学率的升高,影响了义务教育质量。据调查,甘肃、宁夏和内蒙等西部省份60%以上的中小学有关农业科技知识课程 4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仍然无法有效开设,农业科技教育比较滞后。

2.进一步提高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2.1提高西部教育的教学师资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量少质差的问题。民办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大,无一专职音、体、美教师。民办教师大都学历不高,年龄偏大,业务素质提高比较缓慢。这种师资状况,对于“普九”和基础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更有甚者,由于“普九”需要,许多初级中学由于师资缺乏,又从当地小学抽调了不少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造成两败俱伤。

所以要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发展。

一是改善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教育投入重点向西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硬环境的差距,逐步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优先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教师待遇,改善生活办公条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解决农村教师职称晋升、住房、子女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建立东部和西部、教育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乡之间教师交流机制。对到西部交流任教两年、考核合格的东部地区教师,应在职称、工资等待遇上给予优惠。西部地区还应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鼓励高水平的教师到农村中小学轮岗,并将是否履行过这种义务作为评定职称的条件。

2.2完善体制,促进教育发展

今年国家投入1.8亿元扶助新疆改造农村初中校舍。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工负责、责权明确、运行规范、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制度,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办学主体由地方转向中央。建议中央政府负责发放教师工资,拨付公用经费,经费投入约占65%;由省级政府负责建设校舍和学校设施经费,经费投入约占20%;地市级政府负责配仪器、保设备、添置图书资料,经费投入约占10%;县级政府和乡级政府负责维护学校设施,经费投入约占5%。对于西部特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投入可以试行完全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不再要求贫困地区配套资金。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联 5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合国儿基会援助贫困山区初等教育项目”等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同时,当地政府真正把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教育筹资政策用好用足。政府财政投入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要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中央和省市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有关法规、文件对教育集资的对象、范围、比例、用途以及管理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应严格按这些法律、政策执行,保证基础教育投入有多方面的来源渠道。

2.3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

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普及后,实施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新的战略重点。进行质量监控,最重要的是国家要确立义务教育基准,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确保贫困地区学生享有真正的义务教育。应规定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生师比、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最低标准,制定改造低于义务教育国家基准办学条件以下学校的时间表。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建立国家义务教育基准监控体系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公示制度,完善经费监督与审计机制。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预警,保障学生发展水平的质量。“完小”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承担着在农村“普六”的重任。完小建设已引起这些地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现在已经着手调整布局,扩大规模,提高效益。针对村村建校、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的状况,应采取撤、并、扩等措施对完小进行适度调整收缩,加强中心小学和基点小学(联小),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同时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小学的校舍、设施(运动场、围墙、仪器设备、课桌椅等)、图书资料等建设,除了依靠调动乡村组织和农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外,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再要充实提高村小师资队伍。例如:今年国家投入1.8亿元扶助新疆改造农村初中校舍。(备注:例子来源 新华社 2011-09-17报)

2.4加强改革农村教育课程设置

改革农村教育课程设置,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向综合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一是课程目标要适应西部农村发展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反映农村教育特征的基本要求。处理好“社会需求”、“知识体系”、“学生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要符合西部农村教育要求的 6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课程形态和教学模式。

二是课程体系要适应西部农村社会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可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将职业教育的内容逐步纳入教学之中。

三是合理设计各种课程类别及其比例。重点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普通课程与职业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农村教育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教育层次、类别,划分文化科学和技术或职业教育课程的比例,每一类别都兼有两种课程;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适当设置选修课。

三是完善教师编制核定办法,适当增加西部农村地区教师编制。应按照现有在校学生数以及校点布局、班级数、班额度及课程变化,重新核定教师编制标准。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新增加编制教师的工资,应由中央政府拨付专项资金解决。

四是改革教育人事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限制农村教师的准入制度,完善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的准入制度,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聘任制。将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安排在一线任课。大力推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度和结构工资制,完善激励机制。

五是完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质量,提升教师水平。一方面,要通过函授、成人高考、自学考试、脱产进修等渠道,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如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培训、义务教育教材教法培训以及观摩教学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建立以县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为原点,以片重点中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为基点,以完全小学为散点的师资培训网络,并定期对各校的常规教研和教育科研进行考核评估。

2.5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辍学率 加强九年制义务教育,降低辍学率。

一是依法治教,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为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建立完整的、操作性强的“辍学”制约机制。由于各地面临情况不一,建议国家重新审视民族地区的“普九”政策,改进考核标准,制定衡量各地“控辍”工作的不同标准,帮助地方政府在真实的辍学现状的基础上作必要且可行的“控辍”努力。确保青少年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家长不得让其子女停学。

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

三是对于特别贫困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可以试行分层组合方式,即增加“5+4”或“6+3”分流模式,让一部分急于满足生存需要的农民子弟在接受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时,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使单一形式的九年义务教育配套5年或6年基本文化知识教育加4年或3年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提高农民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农村教育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作者:臧文丽

题目:温家宝主持会议 审议《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 期刊名:《人民日报》 出版年:2003年12月31日

卷号(期号):第一版

About th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uthor's Name:Zheng Yanzhi Add: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611130

Tel:***

E-mail:277182104@qq.com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in the west regions of China quickened significantly.Th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Th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s relatively backward, and education investment gap is still greater, input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system has many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These are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but also restricted the west of the factors.Kay words: Western rural education , Educational development,Reform measures ,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第四篇: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高度共享性与扩展性以及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放和建设创立了有利的条件。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创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几年,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各种专题的学习网站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另外,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也适合我校的实际。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与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将成为我们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研究目标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内容和手段的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

四、课题实施可行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我校即将建立局域网,利用现有各班的教学平台组成教育网络,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研究内容

1、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理论部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知识和方法。

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等信息技术能力;将计算机等教育技术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手段

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经验,采用任务探究的方式,结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教育技术的共同学习和研究。

结合:通过培训任务的完成,体验教学新方法、新理念,对之展开研究,进行创新。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由我校领导及教师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和统计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骤和内容

第一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1月)申报开题

前期,我们结合“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的要求,开展了调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师教学现状能力和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问卷资料,组织相关人员,酝酿课题、说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为课题的研究目标打好基础。

十二月底,我们召集各年级语、数学科的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听取意见,组织学习新课标等理论材料,让教师初步认识到:“一位现代化的教师,除了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外,还应具备基于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教学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新的诉求,应该是传统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师能力的拓

展和延伸,而不应该是一种摈弃和替代。”要求他们抽出时间学习思考:“

1、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什么样的优势与缺点?

2、现在,我校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3、中青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这个过程的调查与研究,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都积极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11年7月)课题实施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谈,但就我校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先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再在技术上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最后培训他们具体运用技术,整合多方面知识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接受远程培训,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别人进行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交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不断地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总结提升成果展示阶段 我校教导处根据培训计划,每月开展一次培训活动。通过三年以来的培训,我校从青年教师“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效果”对青年教师进

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培训教师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2、研究报告

3、论文

4、学生作品

第五篇: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

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作为惠民工程虽然为“参合”者带来了实惠,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进农民健康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筹资难度大、报销待遇低、垫支压力大、统筹级次低、宣传力度不够、医疗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鉴此,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搞增收、多渠道丰富医疗资源、提高基金统筹级次、提高“参合”者待遇、完善监管制度等措施,力争使“新农合”步入良性运转轨道。

关键词:西部;新农合;医疗资源;应对策略

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民风质朴,但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开发困难、农村人口比重大且分散程度高。在此背景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以下简称“新农合”)走过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为“参合”者带来了实惠,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进农民健康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许多缺陷,这是“新农合”管理者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一、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现状调查

为了准确掌握西部农村中实施“新农合”后的现状,本课题组利用六个月时间对四川省10个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400位“参合”农民进行了入户调查(侧重于偏远山区),调查的重点内容包括对政策的理解度、“参合”意愿、保费承担能力、满意度、选用医疗机构、医疗费用水平等六个方面,取得了下列表1~表6的数据信息。

二、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宣传力度不够,应参合者对政策的了解不够

一是年轻人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但多外出务工;而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则对政策的接受和理解存在片面。二是政府没有宣传的动力,主要缘于资金支付压力;因为在新农合基金筹资份额中,地方政府需要出一部分,于是多数地方政府干脆顺水推舟地模糊处理,以致部分经办该项工作的人员也许都没有彻底弄明白,老百姓就更是糊里糊涂。

(二)医疗资源不配套,缺乏“新农合”落地发挥效益的支撑条件

农村普遍缺乏基本的、运作规范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医疗机构,这也导致“新农合”政策的落实在西部地区变得很艰难,使得部分农民生病时根本无法得到及时的、恰当的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实在拖不过去才去县一级医院医治的现象并不鲜见。

(三)报销待遇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负担过重问题

由于西部地区筹资能力弱,所以在报销补偿方面就设置了很多的限制条件,总体表现是待遇低、“参合”人员对新农合的认可度低,“新农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根据调查资料,年人均住院平均报销率维持在40%~50%,住院报销最高上限为10万元(一般维持在6~8万元),年人均门诊费上限为100~200元。

(四)垫支压力大,操作过程繁琐,对“参合”者的积极性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为了防止出现冒名顶替、使用大处方等违规现象,很多地方规定患者先自行垫支,然后用票据报销。这样一来,农民既有现金垫支的压力、又有花时间多环节签字报销的麻烦,故费时费力,怨声载道。

(五)统筹级次偏低,抗风险能力不强

西部很多地方所实行的是县级统筹,“参保”的人员数量相对有限,再加上地方财政财力有限,由此而建立的“新农合”其基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非常低。管理者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用降低报销待遇等方式来对抗风险。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待遇低→“参合者”不满→拒绝“参合”→基金规模进一步缩小→待遇进一步压低。

(六)医保基金被非法侵占、浪费的现象较多,给基金的安全运行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医疗机构往往利用“山高皇帝远”的优势条件,单独或者与患者联合非法侵占“新农合”基金的现象比较多。虽然已经查处多起案例,相关责任人也受到了刑事处罚,但是制度上的漏洞并非靠职业道德和典型案例的威慑所能完全堵上的,根本的还是需要靠完善体制和内控制度以及外部监控机制才能产生长效作用。

三、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西部地区“新农合”运行中所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城乡统筹、宏观经济形势和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课题组提出下列应对策略:

(一)依托地方特色,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运用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促进城市的思路,深度挖掘农村的潜在题材,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比如旅游业、休闲和观光农业、手工艺品、休闲食品、绿色农副产品、养殖业等。只有通过发展稳定的产业项目来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才能从根本上长远地解决好农民的诸如医疗、养老等问题。农民的收入多了,生活条件就会好转,因而在其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其他商业医疗保险。

(二)丰富医疗资源,夯实“新农合”落地生根的基础

农村严重缺乏医疗资源,这也是导致“新农合”无法落地产生显著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非正规乡村诊所的粗放运作扭曲了国家的政策,“参合”农民的热情也因此受到挫伤。鉴此,加大投入,充实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并进行规范运作,可以很好地实现“新农合”的规模化、效益化。

1.国家投入。

为了让西部地区广大农民分享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在目前稳增长、调结构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可以加大对西部农村基础医疗设施的投入。这种投入最好成为效益倍增的撬动资金,比如,需要地方配套资金、发达地区对西部的定向支援、设立多种资金性质参与的医疗机构等。

2.组建医疗集团。

以区域性的综合性大医院为龙头(主要是市级的)组建医疗集团,并将其纵向延伸到乡镇。医疗集团中的各级医疗机构可以方便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顺畅地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为患者及时就医、节约费用提供可能。

3.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医疗机构建设。

国家可以出台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医疗机构建设,允许其通过合法经营回收投资、获取利润。比如某一个县的所有乡镇诊所和医院可以由具有实力的民营资本进入,获取规模经营效益;其他也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经营,所在地的农民也可以成为股东之一。

4.土地流转增值反哺建设。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一定期间带来的增值价值可以返回一部分给当地用于购置医疗卫生设备设施等。比如某块土地被某企业购置,土地每年增值10%,则可以将其增值部分的10-20%反哺给当地农民或政府;用土地投资人股的也可以参照这样的形式获得一定的款项,用于医疗相关发展建设。

5.当地税收返还用于建设。

当地企业上缴省级和中央的税收,可以采取先征后返的方式用于改善当地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尤其是新办企业所产生的新增税收部分更应考虑用于该项事业。

6.加强全科医师的培养。

目前,农村医务人才严重匮乏。国家应当出台系列的优惠鼓励政策加大医务人员的培养力度:一是对已有的医务人才进行系统培训;二是下达指标给医科院校定向培养全科医师;三是安排市一级的高级医务人才进行定点帮扶,包括城市大医院专家教授到农村基层医院(诊所)坐诊、传帮带,或通过远程通讯进行实时的教学和诊断等。

(三)珍惜并充分利用“参合”者的迫切性和积极性,力求扩大基金规模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年轻人对医疗保险的认识度和接受度较高,中年人希望获取更高的保险回报,这都是非常积极的一面。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充分利用这些积极因素,与商业保险公司联合开发一些适合农村的险种,长短互补,达到充分促进“新农合”规模化、效益化经营的目的。

政府应当针对“参保”连续年限较长者出台奖励措施,鼓励年轻人早“参保”、早积累、早享受,同时鼓励经济能力强者多缴费、构建多重医疗保障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基金规模,实现以青养老、以富养老的目的。

(四)制定系列优惠措施,惠及“参合”者

1.降低起付线,调高报销上限和报销比例。

这些是“参合”者最想得到的实惠,但是毕竟筹集的基金有限,需逐步改善。对此,我们可依轻重缓急分步实施,对一般性的疾病进行分段补偿报销,对重大疾病、妇女和儿童患者给予二次高额报销,坚决杜绝“因一场大病拖垮一个家庭”的现象发生。

2.创造实时结算报销的条件,为“参合”者提供方便。

农村老百姓忙于农活很辛苦,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于多环节找人签字、提供或补充相关资料等事务会显得很吃力(尤其是对于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因此管理者应当借助信息平台给予实时报销结算,为患者省时省力。

3.完善农村基本药品及农村用药的优惠制度。

建议完善农村基本药品制度,鼓励使用中草药,恢复目前几近消失的物美价廉的低价药;为了进一步扶持西部农村发展,建议药品生产企业直接用降低药价(10%~20%的幅度)的方式予以扶持。同时,经调研得知,目前许多药品生产商针对农村偏好使用低价药品的特点,想方设法降低药价,例如将药品包装规格大改小、将药品的有效成分高改低等,对此,药品监督部门应该给予严厉打击。

4.建立“新农合”报销补偿与救助的联动机制。

鉴于“新农合”报销的局限性,建议对因病导致负担特别沉重的家庭进行救助,具体可以由“新农合”管理者作为发起人向民政部门申请,经核实后落实到具体需要医疗救助的家庭。经过“报销补偿+社会救助”这一双效措施,患者的负担必将有效地减轻。

(五)提高统筹级次,增强抗风险能力

按照大数法则,“参合”者人数越多则基金越安全,因此现在所实行的统筹级次有必要上提,从县级上升到市级,有条件的可以实施省级统筹,这样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调剂,以确保区域性基金支付的安全。

(六)既要保大病,也要兼顾门诊和预防

鉴于西部地区“新农合”筹资规模有限,国家制定了比较保守的“以大病统筹为主”制度,即门诊补偿很低、大额医疗费分段补偿、恶性病给予二次补偿。这种在基金额度较为有限的前提下解决高额医疗费的办法,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随着筹资规模增大、统筹级次提高,就应该走既要保大病、也要兼顾门诊和预防的路子。

(七)加强监管,杜绝非法侵占和浪费基金的现象,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

目前,违规使用“新农合”基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既有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有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也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鉴此,我们除了改革体制之外(建议将“新农合”的管理权转移给到医保管理机构),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监管,以保证将基金最大效益地、实实在在地用到农民身上。

综上,西部地区“新农合”开展的时间短,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不足是正常的。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如在当前的社会制度下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则“新农合”将为广大参合农民带来最大化的实惠。

(责任编辑:罗刚)

下载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部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

    试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 [论文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中小学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

    中职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中职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

    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2015年度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立项科研课题 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 2016年1月 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李......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主持人:肖碧、贾小鹏 课题组成员: 课题顾问组: 二、课题级别: 《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及应对策略研......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主持人:黄福云、何大学 课题组成员:高正烈、马庆增、马雪敏、李伯奇、焦冉、宋伟、肖霞 课题顾问组:王忠东、张敬邻......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姓名蒋敏性别男年龄29教龄0职务语文教师职称无任教年级初一任教学科语文所在学校深圳东方英文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起点自我分析我校已经安......

    信息技术教师应用能力提升心得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心得体会 梧州苍梧邓丽 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4)”广西幼儿园园长信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通过为期8天的培训,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心得体会(大全)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芹洋中心小学杨春秀 通过本次的培训和学习,让我对教育现代化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