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23:4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主持人:黄福云、何大学

课题组成员:高正烈、马庆增、马雪敏、李伯奇、焦冉、宋伟、肖霞 课题顾问组:王忠东、张敬邻、李凯

二、课题级别: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HJG10023),是淮北市教育局2010年批准的市级调研课题,由淮北市教育局组织,淮北二职高主持并负责调研实施。

三、课题界定:

四、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学习活动是受其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各种非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对其学习活动起促进作用的外部因素或情境等影响。近几年来,任教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多有这样的体会:许多学生学无动力,教师教得吃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迷迷糊湖、得过且过、松松垮垮、毫无上进心。造成这些学生学无动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基础差、学习能力低。近些年来,国家高考政策的调整,高校扩招引发普高的扩招,大量成绩中等以上的初中生毕业生进入普高就读,致使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这些职校生大部分基础差、学习能力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从初中教育进入职业教育,职校生面临两个较大的挑战,一是课程内容的增多和程度的加深,二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初中阶段的课程主要如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这些课程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产生厌学心理,或多或少有点提不起兴趣。与此同时,进入职业学校后,大量的专业课程一时间让他们学习无从下手。如计算机专业的《计 算机原理》、《多媒体基础原理》;财会专业的《财务会计》、《工业会计原理》,机械专业的《电工与机械》、数控专业的《数控机床操作》等,这些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由于专业课本身的特点使职校的教学方法与初中教学有很大不同,职校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多一点。这些变化使初中阶段基础本来就很差、学习能力很低的学生来说,专业课程难入门,摸不透,吃不消。结果,学习中的问题越积越多,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就随之慢慢减弱。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在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这种内部动力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要学”所引发的。没有动机,就学无动力。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关系。”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的需求强烈,求知欲旺盛,学习自主自觉,并能全力以赴,希望成功。曾经有一项教育研究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的职校生就读职校的目的不明,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有的是为了混日子,有的是混文凭,有的是来结交异性等等。这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与学习无关,他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老师在后面推一把,他们才往前挪一步,甚至原地不动。正因为如此,他们或者连起码的求知欲望都没有,消极对待学习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有效的学习方法。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别人的监控。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职校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听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作业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考试不正确对待,总是想方设法作弊;实践操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对知识不求甚解,不懂装懂,无学习责任;自习课或晚修课讲话、无所事事。这些行为的形成,既有其以往的不良经历,也有进入职校后失去了奋斗的目标造成的。

四、破罐子摔破的心态。也有一部分的学生,从初中开始以被贴上差 生的标签,求知欲遭到严重的挫伤,学习进取心消失殆尽。进入职校,皮格马利翁效应继续在他们身上生效。在他们的自我认知当中,还是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再怎样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看不良书刊、热衷交友等方面,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完成、学习无兴趣。所以,学生离校上网、上游戏机厅、无故请假等现象是家常便饭。

中职生存在的这些种种的消极情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当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那么,如何有效解决影响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障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需要职教工作者真正潜下心来研究。

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认真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影响他们学习的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提出的。通过研究,以帮助学生在破解学习障碍这方面摆脱困境,培养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因而本课题极具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此类课题研究成果在我省中职学校几乎未见优秀成果案例,即使有人研究,也比较肤浅。本课题组力图通过有效研究,最终形成一个高效可操作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与对策研究的模式,为本校乃至本地区职业学校的找到一条解决学生厌学、提高育人质量的实施操作根据。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初中学校的学困生、问题生和厌学生,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适时适势进行学习障碍疏导,最终形成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障碍的整套对策理论。通过本课题研究,能深入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状况、目的、存在问题和学习现状,改变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学习障碍较多等现象,克服厌学和解决学生学习障碍及其他学习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本课题研究,探讨制约学生学习行为和产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发现寻求消退、减少、排除不良学习习惯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对策,促使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研究,能指导职业学校更好地实施职业指导,帮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使企业更好地了解职业学学生,实现学校、社会、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学生,进而能提高毕业生质量,促进职业学校学生更好的、更优的就业,进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本课题研究,能促进职业学校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实施有的放矢地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本课题的实施,就是用案例去研究学困生、学障生、厌学生各自的个性及其形成的条件。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寻找因材施教的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人成才”,这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正是开展本课题研究深层次意义和价值所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通过分析、调查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进一步对“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作出界定。以本校学生为样本,辅以本地区兄弟职业学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了解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以及学困生、学障生的学业现状、特点等,并进行归类,从而建立学校转化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组织、制度和激励机制,开展系列的破解影响学生学习障碍的实践活动,对中职学校学困生、学障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营造出学生健康成长和良性学习的环境

(一)研究内容

1、以学科和专业教学为经线,研究内容主要包含四大块:

①分专业、年级、城乡学生类型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障碍类型,进行原因分析,并探讨、研究排除学习障碍的策略;

②分文化课、专业课、实践技能课进行学习障碍特征的分析研究; ③学习障碍特征、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研究。

④形成中职学校各学科、各专业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最佳教学策略。

2、以综合研究为纬线,研究内容包含六个方面:

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与成因,存在的学习障碍、特征和表现形式的分析;

②寻找排除学生学习焦躁、恐惧心理策略和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③对“引导学习心理优势,弱化学习心理劣势”的研究;

④进行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健康的养成和心理干预对培养学习兴趣的研究,形成一套适时适势的排除学习障碍的疏导策略;

⑤初步形成切合职业学校学生排除学习障碍的学习方法、特征和模式; ⑥改革教学方法,形成“让每一个学生都实现良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的研究。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进行如下分步研究:

1、学生学习障碍成因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把握影响学生学习的真实障碍和具体情况。

①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研究。首先,由课题组研制一个开放式的教师问卷,对各科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调查,要求他们写出班级中有学习障碍学生的数字,并写出影响学习积极动因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原因。随后,由课题组编制出“中职学生学习障碍情况调查表”,发给教师和学生填写,主要内容是列出学习障碍的表现、分类、特点和成因,让师生确定哪些是学生所共同具有的,哪些具有共性,哪些是可以克服的,哪些是可以逐步修正的。

②通过现有资料和调查数据对学习障碍成因进行研究和分析。③通过教师座谈、学生座谈和家长座谈等形式,掌握典型的学习障碍成因的材料。

2、解决学习障碍的理论学习和正确意识树立。

参研教师要努力学习解决学生学习障碍及学障生、学困生转化的理论知识,确立关注学障生、学困生发展的理念,比如:多元智力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分类要求,分层教育”的理念、因材施教的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等等。初步掌握转化学障生、学困生的方法技巧。

3、开展心理教育,树立学生自信,唤醒主体精神。

①情景教育法。采用现身说法、故事演讲、榜样示范、角色扮演等教育方法。

②活动体验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主题活动、兴趣活动,开展军训、课外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科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等活动,让学障生、学困生学习生活有趣,学习有意义,学习有目标、有方法,努力做到从“我怕学”、“不愿学”、“不想学”转化到“不怕学”、“愿意学”、“我想学”、“我能学”。

4、加强教学改革,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机制。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内容:按企业的需要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知识现状,使用好现行教材;允许将教学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差太大的内容砍掉,降低教学要求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开设选修课,让学生扬长避短,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展他们的特长爱好,发展个性;二是采取“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的分层教学策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层次感清晰的不同的分层目标、分层评价,实施分层设计、分层辅导和分层作业,通过分层施教,达到分层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三是强化实践课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毕生,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四是强化实习实训,提高实习实训质量。

5、加强学法指导,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机制。

一是开发学生潜能,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发现、分析、思考和解 决问题能力的研究。二是排除学生情感障碍,优化非智力因素。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肯定存在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科不喜爱等原因,教师要在弄清楚根源的情况下,排除学生的情感障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减少学习障碍,拟编写《淮北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学法指导手册》供学生实践操作。四是加强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学习、生生互动、师生有效的沟通与反馈、评价,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群体优化。

6、建立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是赏识性评价(情景激励性评价)。改善师生关系,尊重、赏识“学困生、学障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自信的支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确立目标,改变其精神面貌,矫正不良学习行为习惯,提高“学困生、学障生”的学习积极性。

7、建立优化学困生、学障生转化的外在机制

一是建立师生互助发展合同制,业绩与奖惩挂钩。学校建立专业部、班级考核目标,把学困生、学障生的转化作为考核的硬指标,落实到教师个人。实行教师与学生的互助合作制和导师制。二是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定期和不定期的向家长通告学生学校的情况,重视家长的各种意见,与家长共同配合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三是实施替代学分。人无全才,智力多元,学生数学英语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好,然而他们却有其他方面的特长,可以采用替代学分的形式,用实训作品、技能大赛成绩、德育学分、专业技能、歌舞、书画演讲、写作交际和社会活动、见义勇为、为人服务、社会责任感等成绩和表现来替代文化课的不及格,只要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可以毕业,还可以评三好学生,可以评为学习的榜样。

8、及时评价、总结、反馈提高。每个阶段、每个个案通过针对性测试,对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不断改进。

(三)研究方法

1、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 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学障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学障生”“优生+学困生、学障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6、观察法:观察“学困生、学障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7、测试法:通过学业测试了解“学困生、学障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8、实践反思法:通过学术探求、群众性实践验证、建立操作框架,认真分析比对和实践探究,形成实验型科研论文、实践型成果和研究型科研课题方案。

七、研究条件及研究进程

1、研究条件:

课题负责人黄福云系学校校长,曾担任两个省级课题,两个市级课题的负责人,在CN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篇,6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多次参加省级以上校长培训班、提高班和研修班,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组织领导协调能力。在淮北地区具有非常好的人脉,能为本课题的实施和成果推广提供保障。课题负责人何大学系学校职教研究室主任、市职教教研员、市计算机学科带头人,对职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具有成熟的思考和独特的经验。本课题由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职教研究室负责搭建课题研究网络,另将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顾问组,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课题组成员均系学校科研和教育教学工作骨干,具有丰富的研究能力 和管理经验,课题组是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团队精神的梯队型研究队伍,有很强的教研意识,具有一定的取得教科研成果。本课题组成员在近三年内已完成三个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学分制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弹性学制管理方案与实践研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和两个市级课题:《进城务工人员的岗前培训与调研》、《CAI辅助教学及课程开发研究》,发表论文数篇,德育活动成效显著。

学校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是课题组成员查阅资料的重要来源,学校具有较多研究性书籍资料。学校及课题负责人与本地及外地市众多学校拥有良好合作关系,学校严密而成熟的教科研管理网络是组织课题的保证。课题组资料准备充足,研究方法成熟,实施有计划、有方案,有专人及时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资料准备充分。学校德育网络、心理咨询机构和计算机网络中心,能为课题提供实践应用研究。

2、人员分工

黄福云: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及应用推广。何大学:制定本课题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负责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和课题的理论性研究,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

高正烈:负责课题的协调和实践性探究研究。

马庆增:课题联系人,负责学生实践技能课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以及课题的实践性操作研究,书写课题报告,撰写论文和阶段性总结。

李伯奇:负责专业课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参与课题实践探究、书写指导和总结报告。

马雪敏、肖霞:负责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研究及对策研究; 宋伟、肖霞:负责数据调查、问卷调查、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和实践探究等。

焦冉:负责文化课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参与数据调查、问卷调查、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等,书写论文。

3、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8个月,2010年10月开题,2012年2月结题,研 究进度大致分为调研现状与分析问题、设计制度与实践验证、整理完善与成果总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的形成阶段(2010.8-2010.11)

成立课题组,进行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措施有效。一是撰写项目申报书,申请立项并及时开题进入研究阶段。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形成有关“学困生、学障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三是进行分析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操作目标开展研究,对课题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路线,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完成有关理论学习,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第二阶段:课题的实施阶段(2010.12-2011.6)

一是落实分工,开展实验,收集实验资料,对学校的教育观进行制度设计,对学生学习障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解决障碍寻求和提供依据。二是积极实施试点研究,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和学生的学习观,力求寻找方法。三是进行理论探究,撰写经验文章,指导试验。四是反复对照比较,修正实验数据。

第三阶段:课题的验证、修改完善和总结阶段(2011.7-2012.2)一是整理实验实录,提炼实验成果;二是撰写论文,出版论文集,录制实验光碟。三是学校推广、验证、提升实验成果。四是进行课题总结,聘请专家结题验收,组织鉴定,形成汇总报告、结题报告和成果汇编,课题结题。

研究期间召开8次专题研讨会。具体安排为: 1.2010年11月,召开开题会; 2.2011年1月,召开调查分析会; 3.2011年3月,召开材料分析、讨论会; 4.2011年6月,召开综合研究讨论会; 5.2011年9月,召开阶段性试验总结会。

6.2011年12月,召开课题初步成果汇总会(成功案例、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新的育人观的构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等进行总结)。

7.2012年1月,召开课题总结、组织鉴定和课题成果发布会。8.2012年2月,召开结题会。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第一阶段成果:建立多种形式的调查量化表,形成初步的分析结论,完成阶段性的研究和论文,形成阶段性的成果,对学生进行全流程、多角度的综合研究、甄别,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引导与指导,形成应用研究报告。

二、第二阶段成果:形成切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的教育教学策略模式方案,各子课题汇总形成总课题报告,在全校推广施行后,形成总结性文章和经验性论文,形成结题报告,推广,发表。

三、课题组成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

四、印制成果集,在兄弟职业学校推广成果。

九、经费支出预算

课题开题费:200元 课题鉴定费:600元 课题研究费:4200元 文献资料费:600元

专题研讨会:100元×8次=800元 其它:600元

合计:7000元

第二篇: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主持人:肖碧、贾小鹏

课题组成员: 课题顾问组:

二、课题级别:

《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三、课题界定:

四、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严峻,教育教学方面也遇到了一些难题,面对数量庞大的学困生,造成他们学习障碍的原因在哪里?如何转化他们?有效的对策在哪里?这是值得我们 承担职高数学教学任务的每位教师认真反思的问题造成这些学生学无动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初中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

二、学习动机不明确。在心理学中,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这种内部动力由学生的学习需要“我要学”所引发的。没有动机,就学无动力。奥苏贝尔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是一种单向性关系。”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的需求强烈,求知欲旺盛,学习自主自觉,并能全力以赴,希望成功。曾经有一项教育研究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的职校生就读职校的目的不明,有的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有的是为了混日子,有的是混文凭,有的是来结交异性等等。这些学生本身就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与学习无关,他们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老师在后面推一把,他们才往前 挪一步,甚至原地不动。正因为如此,他们或者连起码的求知欲望都没有,消极对待学习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有效的学习方法。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别人的监控。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职校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习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做笔记,听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作业喜欢对答案,甚至抄袭;考试不正确对待,总是想方设法作弊;实践操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对知识不求甚解,不懂装懂,无学习责任;自习课或晚修课讲话、无所事事。这些行为的形成,既有其以往的不良经历,也有进入职校后失去了奋斗的目标造成的。

四、破罐子摔破的心态。也有一部分的学生,从初中开始以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求知欲遭到严重的挫伤,学习进取心消失殆尽。进入职校,皮格马利翁效应继续在他们身上生效。在他们的自我认知当中,还是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再怎样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到游戏、娱乐、上网、看不良书刊、热衷交友等方面,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完成、学习无兴趣。所以,学生离校上网、上游戏机厅、无故请假等现象是家常便饭。

中职生存在的这些种种的消极情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应当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那么,如何有效解决影响中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障碍,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需要职教工作者真正潜下心来研究。

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认真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影响他们学习的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揭示学习规律,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提出的。通过研究,以帮助学生在破 解学习障碍这方面摆脱困境,培养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因而本课题极具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此类课题研究成果在我省中职学校几乎未见优秀成果案例,即使有人研究,也比较肤浅。本课题组力图通过有效研究,最终形成一个高效可操作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与对策研究的模式,为本校乃至本地区职业学校的找到一条解决学生厌学、提高育人质量的实施操作根据。

五、课题研究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初中学校的学困生、问题生和厌学生,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适时适势进行学习障碍疏导,最终形成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障碍的整套对策理论。通过本课题研究,能深入了解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状况、目的、存在问题和学习现状,改变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学习障碍较多等现象,克服厌学和解决学生学习障碍及其他学习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本课题研究,探讨制约学生学习行为和产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发现寻求消退、减少、排除不良学习习惯的最经济最有效的理论和技术对策,促使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研究,能指导职业学校更好地实施职业指导,帮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使企业更好地了解职业学学生,实现学校、社会、企业共同教育和管理学生,进而能提高毕业生质量,促进职业学校学生更好的、更优的就业,进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本课题研究,能促进职业学校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实施有的放矢地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本课题的实施,就是用案例去研究学困生、学障生、厌学生各自的个性及其形成的条件。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寻 找因材施教的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人成才”,这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正是开展本课题研究深层次意义和价值所在。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范畴。通过分析、调查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进一步对“中职学校学生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作出界定。以本校学生为样本,辅以本地区兄弟职业学校学生的抽样调查,了解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以及学困生、学障生的学业现状、特点等,并进行归类,从而建立学校转化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组织、制度和激励机制,开展系列的破解影响学生学习障碍的实践活动,对中职学校数学学困生、学障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营造出学生健康成长和良性学习的环境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三大块:

①分专业、年级、城乡学生类型分析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障碍类型,进行原因分析,并探讨、研究排除数学学习障碍的策略;

②数学学习障碍特征、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研究。③形成中职学校各专业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最佳教学策略。

④进行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健康的养成和心理干预对培养学习兴趣的研究,形成一套适时适势的排除学习障碍的疏导策略;

⑤初步形成切合职业学校学生排除学习障碍的学习方法、特征和模式; ⑥改革教学方法,形成“让每一个学生都实现良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和方式”的研究。

(二)研究思路

本课题进行如下分步研究:

1、学生学习障碍成因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把握影响学生学习的真实障碍和具体情况。

①通过问卷调查进行研究。首先,由课题组研制一个开放式的教师问 卷,对各科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调查,要求他们写出班级中有学习障碍学生的数字,并写出影响学习积极动因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原因。随后,由课题组编制出“中职学生学习障碍情况调查表”,发给教师和学生填写,主要内容是列出学习障碍的表现、分类、特点和成因,让师生确定哪些是学生所共同具有的,哪些具有共性,哪些是可以克服的,哪些是可以逐步修正的。

②通过现有资料和调查数据对学习障碍成因进行研究和分析。③通过教师座谈、学生座谈和家长座谈等形式,掌握典型的学习障碍成因的材料。

2、解决学习障碍的理论学习和正确意识树立。

参研教师要努力学习解决学生学习障碍及学障生、学困生转化的理论知识,确立关注学障生、学困生发展的理念,比如:多元智力的理念、全面发展的理念、“分类要求,分层教育”的理念、因材施教的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等等。初步掌握转化学障生、学困生的方法技巧。

3、开展心理教育,树立学生自信,唤醒主体精神。

①情景教育法。采用现身说法、故事演讲、榜样示范、角色扮演等教育方法。

②活动体验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主题活动、兴趣活动,开展军训、课外科技活动、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科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等活动,让学障生、学困生学习生活有趣,学习有意义,学习有目标、有方法,努力做到从“我怕学”、“不愿学”、“不想学”转化到“不怕学”、“愿意学”、“我想学”、“我能学”。

4、加强教学改革,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机制。

一是改革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内容:按企业的需要编写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知识现状,使用好现行教材;允许将教学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差太大的内容砍掉,降低教学要求和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开设选修课,让学生扬长避短,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展他们的特长爱好,发展个性;二是采取“面向全体、分层递进”的分层教学策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层次感清晰的不同的分层目标、分层评 价,实施分层设计、分层辅导和分层作业,通过分层施教,达到分层提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三是强化实践课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专业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毕生,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四是强化实习实训,提高实习实训质量。

5、加强学法指导,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机制。

一是开发学生潜能,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发现、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二是排除学生情感障碍,优化非智力因素。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肯定存在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科不喜爱等原因,教师要在弄清楚根源的情况下,排除学生的情感障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三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减少学习障碍,拟编写《淮北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学法指导手册》供学生实践操作。四是加强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学习、生生互动、师生有效的沟通与反馈、评价,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群体优化。

6、建立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是赏识性评价(情景激励性评价)。改善师生关系,尊重、赏识“学困生、学障生”,实施发展性评价,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放大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到自信的支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确立目标,改变其精神面貌,矫正不良学习行为习惯,提高“学困生、学障生”的学习积极性。

7、建立优化学困生、学障生转化的外在机制

一是建立师生互助发展合同制,业绩与奖惩挂钩。学校建立专业部、班级考核目标,把学困生、学障生的转化作为考核的硬指标,落实到教师个人。实行教师与学生的互助合作制和导师制。二是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定期和不定期的向家长通告学生学校的情况,重视家长的各种意见,与家长共同配合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三是实施替代学分。人无全才,智力多元,学生数学英语的学习成绩往往不好,然而他们却有其他方面的特长,可以采用替代学分的形式,用实训作品、技能大赛成绩、德育学分、专业技能、歌舞、书画演讲、写作交际和社会活动、见义勇为、为人服务、社会责任感等成绩和表现来替代文化课 的不及格,只要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就可以毕业,还可以评三好学生,可以评为学习的榜样。

8、及时评价、总结、反馈提高。每个阶段、每个个案通过针对性测试,对前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不断改进。

(三)研究方法

1、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学障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

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模式中的对子“教师+学困生、学障生”“优生+学困生、学障生”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参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5、经验总结法:实验探索、提炼成果、理论创新、推广成果。

6、观察法:观察“学困生、学障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7、测试法:通过学业测试了解“学困生、学障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8、实践反思法:通过学术探求、群众性实践验证、建立操作框架,认真分析比对和实践探究,形成实验型科研论文、实践型成果和研究型科研课题方案。

七、研究条件及研究进程

1、研究条件:

课题负责人黄福云系学校校长,曾担任两个省级课题,两个市级课题的负责人,在CN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3篇,6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多次参加省级以上校长培训班、提高班和研修班,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和组织领导协调能力。在淮北地区具有非常好的人 脉,能为本课题的实施和成果推广提供保障。课题负责人何大学系学校职教研究室主任、市职教教研员、市计算机学科带头人,对职业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具有成熟的思考和独特的经验。本课题由校长担任课题组组长,职教研究室负责搭建课题研究网络,另将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顾问组,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课题组成员均系学校科研和教育教学工作骨干,具有丰富的研究能力和管理经验,课题组是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团队精神的梯队型研究队伍,有很强的教研意识,具有一定的取得教科研成果。本课题组成员在近三年内已完成三个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学分制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弹性学制管理方案与实践研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和两个市级课题:《进城务工人员的岗前培训与调研》、《CAI辅助教学及课程开发研究》,发表论文数篇,德育活动成效显著。

学校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是课题组成员查阅资料的重要来源,学校具有较多研究性书籍资料。学校及课题负责人与本地及外地市众多学校拥有良好合作关系,学校严密而成熟的教科研管理网络是组织课题的保证。课题组资料准备充足,研究方法成熟,实施有计划、有方案,有专人及时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资料准备充分。学校德育网络、心理咨询机构和计算机网络中心,能为课题提供实践应用研究。

2、人员分工

黄福云: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及应用推广。何大学:制定本课题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负责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和课题的理论性研究,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

高正烈:负责课题的协调和实践性探究研究。

马庆增:课题联系人,负责学生实践技能课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以及课题的实践性操作研究,书写课题报告,撰写论文和阶段性总结。

李伯奇:负责专业课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参与课题实践探究、书写指导和总结报告。

马雪敏、肖霞:负责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心理研究及对策研究; 宋伟、肖霞:负责数据调查、问卷调查、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和实践探究等。

焦冉:负责文化课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参与数据调查、问卷调查、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等,书写论文。

3、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8个月,2010年10月开题,2012年2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分为调研现状与分析问题、设计制度与实践验证、整理完善与成果总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的形成阶段(2010.8-2010.11)

成立课题组,进行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措施有效。一是撰写项目申报书,申请立项并及时开题进入研究阶段。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对教师、学生、家长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学习障碍的成因,形成有关“学困生、学障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三是进行分析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操作目标开展研究,对课题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路线,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完成有关理论学习,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第二阶段:课题的实施阶段(2010.12-2011.6)

一是落实分工,开展实验,收集实验资料,对学校的教育观进行制度设计,对学生学习障碍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解决障碍寻求和提供依据。二是积极实施试点研究,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和学生的学习观,力求寻找方法。三是进行理论探究,撰写经验文章,指导试验。四是反复对照比较,修正实验数据。

第三阶段:课题的验证、修改完善和总结阶段(2011.7-2012.2)一是整理实验实录,提炼实验成果;二是撰写论文,出版论文集,录制实验光碟。三是学校推广、验证、提升实验成果。四是进行课题总结,聘请专家结题验收,组织鉴定,形成汇总报告、结题报告和成果汇编,课题结题。

研究期间召开8次专题研讨会。具体安排为: 1.2010年11月,召开开题会; 2.2011年1月,召开调查分析会; 3.2011年3月,召开材料分析、讨论会; 4.2011年6月,召开综合研究讨论会; 5.2011年9月,召开阶段性试验总结会。

6.2011年12月,召开课题初步成果汇总会(成功案例、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新的育人观的构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等进行总结)。

7.2012年1月,召开课题总结、组织鉴定和课题成果发布会。8.2012年2月,召开结题会。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第一阶段成果:建立多种形式的调查量化表,形成初步的分析结论,完成阶段性的研究和论文,形成阶段性的成果,对学生进行全流程、多角度的综合研究、甄别,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引导与指导,形成应用研究报告。

二、第二阶段成果:形成切合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的教育教学策略模式方案,各子课题汇总形成总课题报告,在全校推广施行后,形成总结性文章和经验性论文,形成结题报告,推广,发表。

三、课题组成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

四、印制成果集,在兄弟职业学校推广成果。

九、经费支出预算

课题开题费:200元 课题鉴定费:600元 课题研究费:4200元 文献资料费:600元

专题研讨会:100元×8次=800元 其它:600元

合计:7000元

第三篇:《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

1、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性突破。

2、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成功经验,实现前瞻性突破。

3、为学校的研究性管理、教学、学习提供全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实现革命性突破。课题的界定《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就外延而言,类别是普通,学段为高中,对象为学困生。

1、“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的涵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对象,其鉴定为排除了由情绪、动机、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学业落后。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鉴定标准,它包括了各种原因,因而外延比前者大。“学困生”在国内的研究中,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差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缓慢学生、“难教儿童”、学习失能儿童等。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亦称“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在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由学习问题引起的、较为持久的适应不良(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

2、“学困”的成因。本课题组主要从个体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来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个体心理因素有,智力、注意力集中能力、成就动机等;生理因素有:生理缺陷、体力衰弱或智力不足;学校教育因素有:早期教育阶段未得到应有的发展等等。

3、“学困”转化的对策。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发挥其特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八、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步骤、措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㈠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助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文献法、教育实验法、教育测量法等。并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测查、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㈡课题研究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途径是:

⑴以课堂教学为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相互配合。

⑷实行普职沟通。

㈢研究的步骤

1、研究周期:三年。2004年9月-2007年8月。

2、研究对象 泸州石油中学2007级、2008级、2009级高中学生中的学困生。

3、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⑴2004年1月制订方案,组织宣传,前期准备。2004年4月申请立项。⑵2004年4月-2005年7月。确定第一批参研班级开始研究,主要工作: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②建立阅览室,做好宣传,落实分工;③选取一些班级为实验班,开设学法指导课,保存好资料; ④结合本校实际,确定适合各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子课题,并制定方案完成好子课题研究。⑶05年8月-2006年8月第一

批参研班级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召开全校学困生教育研究活动,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同时,扩大实验范围,吸收第二批参研班级进行研究,借鉴第一批班级的成果。⑷06年8月-2007年5月,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吸收第三批参研班级继续研究。

5、总结验收、结题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一年)

㈣研究的措施

1、建立我校普通高中学困生研究的组织机构、研究制度和研究方案。

⑴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机构见附表)。

⑵为便于操作管理,“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利用学校现有的行政机构: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校团委、总务处、校办等机构,作为研究管理机构。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学法指导,“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的阅览室,教师培训等工作;德育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学生活动,学困生的不良行为矫正和学困生的生活指导等工作;教科室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资料,学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写作和理论研究等工作;总务处的主要职责是:装备;校办的主要职责是:宣传等等。

⑶搭建机构后,制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课题组通过会议制订出课题研究的研究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对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的组成,参研资格的取得与失去等等作出规定;学习和学习反思制度:每月召开研讨会一次,成员写读书笔记一篇,在会上轮流交流学习心得,每期阅读专著一本;领导组研究课题制度:定期每月研究一次,不定期的根据研究的需要随时召开;会议制度:考勤、按学校考勤制度办理;调查研究制度:如何制定或选用量表,如何实施测评等作出具体要求;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培训原则、对象、内容、方式、时间等等;学困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

2、建立学困生的日常管理系统,制订一系列的学困生管理制度和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管理制度,并促使学校实施一些转化学困生的激励机制。

3、对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本课题组准备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进行培训。

⑴建立培训制度,把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⑵每年举办一次“青优课竞赛”,把学困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⑶教师自学。我们把教师自学作为培训的基础。

⑷定期的学习:“每周三会”:教师业务学习、班主任例会、校会,“每月三会”:课题组研讨会、领导组的研究会、教师培训会,“每期三会”:教导分析会、年级组组长会、教研组长会。

⑸不定期的学习:平时研讨、突发事件处理的研究等等。

⑹专家讲座和专家咨询:预计每年1~2次,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形式可以是请进来,或上门请教等。

⑺外出交流:省市区举办的相关研讨会、论坛,有机会就派人参加,并尽可能提高参与程度。⑻教研活动:我们的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要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校内或校外的教研活动中,注意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开展工作。

⑼查询资料:要求教师通过图书室、阅览室或网上查询,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学习研究。⑽围绕本课题做“微型课题研究”,让学困生研究真正深入到教师中去。其它措施还有,如举办“教学科研月活动”、名师的专业化引领、同伴互助、师德教育活动等。

4、开展系列的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⑴引入“洋思经验”,建立有我校特色的教学主要模式,并加以推广。

⑵实行建立师生互助发展合同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注重效果落实。

⑶重视起点教育,特别是进校的第一天、第一节课、第一次班会„„,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⑷采取行为约束策略,矫正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⑸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⑹让学生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服务。

⑺开展特长教育。

⑻开展“一帮一结对子”互助活动。

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⑽参加校园文学社。

5、家校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互信,要求教师定期、多形式的与家长联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形成教育合力。

6、开展有特色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的学困生,采取“了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主要问题-确定对策-实施教育-分析成果”等步骤来进行,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些鲜活的案例,收集成册,供以后参考。

7、实施普职沟通,拓展学困生的发展渠道。对学困生进行择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的渗透,就业形式的介绍,促使学生多渠道的发展,在2005年开始实施普职沟通。

8、对学困生分层分类指导。

9、多方协调,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10、开展全校性的学生学法指导研究。在2005年3月,编写《泸州石油中学学生学法指导手册》,发给每个学生,学习实践。具体操作如下,先由课题组在收集国内外的学习理论,学习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手册》的方案,再由教研组、年级组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方法的自我测试、典型的学习方法、各科的学法指导要点、各个学段学法指导的要点、应试技巧、学生自我诊断的技巧、高考状元经验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1、帮助贫困的学困生解决生活困难,通过让其在学校参加有偿服务、发给贫困生补助、减免部分费用等等措施,使其完成学业。

12、培养学困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意志,变他助为自助。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任何形式的“他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困生的自助。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学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帮助“学困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会正确面对失败。转化学困生的根本因素是学困生自身的改变。从培养学困生的进取精神和纠正不良习惯入手。

13、建立子课题研究现在已经建立三个子课题,即《泸州石油中学高中语文科学困生的转化研究》,负责人黄祖蓉;《泸州石油中学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及能力培养研究》,负责人王若萧;《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研究》,负责人李朝常。

㈤预期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认识性成果

对“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作更为科学的界定。通过调查,把握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困生的现状。

2、操作性成果

⑴探索出普通中学学困生转化的一般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⑵探索出构建普通中学学困生转化的社区、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的方法。

3、技术性成果

⑴学校的制度:《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教师制度集》、《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学生制度集》、《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制度集》;⑵《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个案集》;⑶《泸州市一般普通高中学困生学业现状》;⑷《普通高中学生学法指导读本》;⑸《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教师读本》;⑹《学法指导教案集》及课堂实录;⑺《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论文集》。

㈥预期取得的研究效果

直接效果:促进学困生的学业进步;促使学困生的多元化发展。间接效果: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系列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教学的能力;驱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基本能力。

2、建立系列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体系,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促进学校在软硬件办学环境的改善。

九、完成本课题的条件

㈠人员落实

课题组有高级教师12名,中级教师34名,初级教师19名。组长:张真银:泸州石油中学校长;成员有李朝常:泸州石油中学副校长;代帮新:泸州石油中学副校长;余华兴:泸州

石油中学工会主席;黄天驿:泸州石油中学教科室主任;何辉明: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主任;秦夙子:泸州石油中学德育处主任;代礼忠:泸州石油中学德育处副主任;王若萧: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重维春: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林:泸州石油中学高级教师;宋义强: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武慧: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蒲晓波: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朱官忠: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等人组成。

㈡思想落实

这里主要指先进的教育思想的落实。自始至终狠抓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强化科研理论的培训。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导。教师培训做到四落实:时间、资料、方式(请进来,走出去)、效果。

㈢专家落实

我们的课题属于市级课题,离不开教育专家的指导。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专家指导组成员有: 刘涛:泸州市教育副局长;谢铭:江阳区教育局长;严先元:成都教育学院教授;杜旭林:泸州教育学院教授;叶禄野:泸州市教科所所长;宋明清:理论研究室主任;熊生贵: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主任;张晓涛: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副主任;朱小平: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副主任;徐时平: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教研员。

㈣管理落实

1、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立项的管理办法,按程序立项。

2、严格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落实实施方案。

3、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组成员要专项专人,原则上不得兼任多项课题。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4、采取激励运行机制,子课题公开招标,实施课题(项目)责任制管理,签定责任协议,表彰和奖励成功者。

5、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对于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转换,都要有严密地管理措施,依法照章办事。

㈤经费落实

1、节俭办事,讲究效率,讲究效益的原则,坚决克服讲排场,大手大脚的浪费的现象。

2、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计划、申报、审批、拨款、结算、审计六步原则,确保课题研究经费的落实。总投入10000元~15000元。资料费3000元、立项、结题3000元、交流、培训3000元;研究过程5000元左右。

㈥资料落实

本课题研究参考文献如下: [1]《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家楣、孔庆委、李其维主编 [2]《组织教育活动》四川教育出版社 严先元主编[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教师范大学出版社 付道春编著 [4]《教育智慧》——中外教育语录 大连出版社 王元庆 赵满军主编

[5]《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 [6]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高文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钟启泉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7]《西方教育思想史》单中惠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四篇: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和类型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最终导致“学业不良”或“学力不振”。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可以将学习困难学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和整体性困难学生。

暂时性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考,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投入。有些学生因一时没有掌握某些章节的知识内容造成阶段性的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则因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影响而情绪受到严重干扰,学习分心等等。

能力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少,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

动力型困难学生,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

整体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探究致“困”的成因,其次要找到脱“困”的途径和方法,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学困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身发展尚未成熟,对变革中的社会认识比较肤浅,是非分辩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目前,网吧、游戏厅盛行,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二)家庭的因素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沦为学困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越来越多,大量的留守子女也成为了学困生。

(三)学校的因素

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成为学困生。

2、教师的因素: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调查显示,18.8%学习困难生认为自己不太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31.1%的学习困难生认为班主任会责骂自己。以上调查说明,对学习困难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的因素

1、认知因素的原因:

一是基础知识差。由于基础知识差,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差,上课听不懂,笔记记不上,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成绩自然上不去。二是相关的知识不足或知识 结构不合理。这类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扩充知识的需求,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大多靠死记硬背。三是不会学习,出现学习方法障碍。表现为不会学和不能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即元认知能力缺陷。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缺少自我感受的意识和有效的监控技巧,这也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2、非认知因素 :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或障碍的主要原因还来自于非认知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消极的自我效能感,缺乏成就动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二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对老师、学习的逆反、对抗心理。学习困难学生由于经常得到教师过低的评价或态度不良,因而心情抑郁,大脑很难形成学习上的优势兴奋中心。久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信心,成绩下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与老师作对。三是意志薄弱,懒于学习。表现为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知难而退,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学习被动,作业应付,不会的就抄别人,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三、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困生的转化也肯定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不要奢望几次的谈话就能奏效,也不要奢望短时间内能 “立竿见影”。如何教育转化学困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 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经常利用班会举办普及法制教育、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理想道德教育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多给提供这些孩子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每学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发挥学困生的特长为老人表演一个个自编自导的节目,义务为孤寡老人打扫,在活动中让学困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走出学校,走入社区,组织学生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活动,让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必会融入社会,得到道德的体验,得到劳动的体验,得到情感的体验。

(二)家校携手,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开好家长会或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传授家长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性,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不是一味地责备、加压,或迁就、溺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打消孩子心中焦虑、恐惧的情绪,改掉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培养正常的心理。

2、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有校的学生情况,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家庭、学校相互合作,促进父母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构建学困生全方位、全天候、和谐的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以爱浇灌,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善用赏识,走近学困生。

教育者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学困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儿童健全的、完整的生命成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得摒弃掉“学困生难以救药”的想法,作为教师不能把学困生当作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应树立崭新的时代教育观,转变教育观念。

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学习困难儿童尤其是如此。一句鼓励的话语有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一天阳光灿烂,也有可能从此就使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教师要用放大镜去看待学困生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用爱心激起学生自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热情的关注而不是冷漠的监视。学困生也是如此,他们时时翘首以待,有的甚至不惜做出各种违反课堂常规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关注。

我们教师要主动关爱学困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次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也来关心、帮助学困生,使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助推器。

(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学困生通常表现出对学习缺乏热情,对知识不感兴趣,在困难面前没有信心,没有顽强的学习毅力,这正是他们非智力素质差的表现。因此,我们对学困生因材施教时,就要特别注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自我监控的作用。

首先,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困难者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运气差、任务困难等等。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定。要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作出正确、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上任何一点进步都归因于努力,培养自信心,提高个人能力有效感。激发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5 其次,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正如美国的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就成为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三,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启发性,并有适当的难度。

2、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经调查研究,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的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他们控制和约束思想和行为,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学习。也可以结合具体问题指导学困生体会知识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困生的学习目的,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专心听课,勤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引导学困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意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使学困生“跳一跳,够得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层次和趣味性的题目,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成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他们的意志。

(五)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是学困生转化的根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因此,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内容。

1、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在指导学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预习、怎样阅读、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怎样复习和做练习、如何掌握记忆的技巧、知识的组织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学困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近来的学业成功得益于学习方法的运用,就会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2、强化学习技能训练。帮助学困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应用性知识,也是一项心智技能的培养。只有通过训练,将学习方法转化为习惯或能力,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由此,对学习技能和习惯欠缺的学困生,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多次在教师或家长的直接帮助和监督下进行学习,甚至需要手把手地示范、陪读、检查或另加作业项目等,以使受到训练的学生获得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这种训练需要教师或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应用,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思考哪些方法对自己有效,哪些方法对自己不适宜,逐渐“自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运用评价策略,促进学困生发展

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针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以学生的优点为支撑点,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他们对自己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四、结论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的永恒话题,既要注意方法,又要倾注耐心。通常,短期的教育会使他们有所转变、有所进步,但由于其心理问题的消除、学业基础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所以,疾风骤雨式的批评教育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而出现反复,此时,老师切忌浅尝辄止、心灰意冷,而要保持耐心、注意反复抓、抓反复。一句话,只有讲究方法、对症下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会取得持久的实效。

第五篇:高中专业班学生生物学习障碍成因

高中专业班学生生物学习障碍成因浅析

笔者所在学校恢复高中办学不久,生源较差,学校主要以特长立校,每个年级有三个专业班,研究专业班学生的文化学习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而生物学科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现实的实用性,在学习过程中,实验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于日常生活。然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与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和动手能力的成果并不明显,特别是专业班学生,表现在:

1、对生物学科的不感兴趣和厌倦,2、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明显低于政、史、地,3、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通过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途径探究,认为造成专业班学生学习生物学科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过早文理分科有关。在本地,几乎所有高中都在高一结束时分了文理科(有的在高中入学时就已经意向性分科了),而我校的专业班均为文科班。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是:专业班学生从主观上轻视、甚至放弃包括生物学科在内的非高考科目的学习,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掌握科学知识,训练自己的思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是非常短视,即为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这样,他们在生物学科学习上谈何动力和兴趣?整体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是以对教师的认可为依托,以自己的成绩好坏为基础,随着教学和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波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具有持久性,使得他们在生物学科的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随之增多。

二、专业班学生学习时间上无法保证。首先,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学校无一例外的追求升学率,尽量压缩专业班非高考科目的课时,甚至牺牲非高考科目的课时,一切以高考为中心,为高考让路。这样,教师在上课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大纲的三维目标几乎不可能,完成知识目标已经很不容易了,势必会省去教材上诸如“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知识拓展”、“资料分析”、“探究活动”、“思维空间”、“课外阅读”等栏目,根本无法达成大纲要求的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专业班学生平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和准备有关的竞赛任务,课外学习文化课的时间严重不足,甚至有的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当天的作业任务,更不用说能在非高考科目的生物上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了。根据学习与记忆的关系我们知道,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储存和再现。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类的记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图所示的几个连续过程:

没有反复的记忆、重复,知识很快就会遗忘,而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比,难度增大,不但记忆量大,而且教材中分析性、抽象性、探究性内容较多,必须深入理解,才能掌握。专业班学生由于时间关系,几乎没有复习的机会,所学知识不能形成长期记忆,谈何分析、比较、探究、思考、综合?进一步学习肯定难以适应。

三、专业班女生比例高,也影响专业班生物学习的整体提高。女生在学习生物等理科的各个方面普遍与男生有较大差异:

1、心理

素质和性格上的差异。女生性格多具有顺从依赖性,缺乏独立钻研和质疑问难的精神,学习中“循规型”者较多。同时,女生面子观念强,感情色彩浓,对成绩的起落看得过重,进入高中后,学习难度增大,成绩不理想,产生较大的思想压力,遇到困难就畏缩,不能大胆提问,羞于同师生交流,存在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包括生物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的学习。

2、思维方式和推理能力的差异。男生中爱独立思考者较多,分析问题时比较注重抓住主要矛盾和事物间的联系,擅长于抽象思维,爱好合情推理,但不重视细节。而女生中则模仿者居多,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偏重于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弱,难以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女生在推理方面显得信心不足,缺乏自信,学习上偏重于“双基”,套用技法及常规,从心理上畏惧推理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和推理方面的差异,对抽象难度和综合程度越来越高的高中生物学科,所产生的影响则是显著的。

3、识记方式和想象力方面有所不同。女生的识记方式带有明显的机械知识的成分,习惯“老师讲,自己记,复习背”的学习方式能熟练叙述概念、原理、法则及基本技巧,翻开她们的笔记,可以说是教师板书的“映射”,且文理分科,受文科学习方式的负面影响,不自觉的加剧了生物学科学习中的机械记忆。而男生则倾向于理解记忆,很少完整记笔记,且笔记的内容也只是某些要点和自己的感悟,对某些概念、原理、法则只知道基本意思和主要特征,表达时常丢三落四,不如女生熟练,这两种记忆方式对简单的知识影响不大,但对学习高认知水平内容的影响则非常明显。男

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往往能根据题意迅速画出过程图、曲线图等相关图形、图像,并能对它们分析转化,实现图文转换。而女生则在概念叙述与图形分析方面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没有形成合理的概念的图形意向,遇到灵活的问题时,就难以把图形、图像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导致分析能力弱,这显然与识记方式有关。基于以上原因,专业班学生整体学习生物学科的效果不理想。如果运用心理来分析,心理上与实际行为表现上会出现恶性循环,当他们投入预期时间后却得不到明显的成效时,学习效率就会下降,随之情绪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害怕、讨厌、自卑、失去信心。两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循环,结果只有唯一的,那就是在生物学科上的沉沦。

下载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职学校学生学习障碍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学习障碍的成因

    浅谈职业学校学生计算机学习障碍的成因 姚红艳 在中职学校任教计算机课程近七年,越来越觉得现在职中学生学习热忱越来越差,特别是计算机成绩越来越差,计算机成绩普遍不理想。计......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成因及教育对策 陈文育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必须加强德育工作的力度,学校......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有效对策研究[推荐五篇]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有效对策研究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地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这其中也包括中职教育工作。中职学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基......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开题报告 宁江区实验中学王海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

    《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共五则)

    《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对社会而言,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对大多数人......

    2015《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2015《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界定 英语“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英语学习效果低下,达......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一、核心概念界定英语“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英语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

    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2015年度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立项科研课题 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重庆市开县职业教育中心 2016年1月 农村中职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