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共五则)

时间:2019-05-12 23:2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教育对社会而言,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对大多数人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或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因此,教育应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教师更应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小部分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产生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转化“学困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更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我们选择了“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这一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予以研究,进行了探讨。

二、课题研究意义

实践意义:学困生大都是潜能未得到很好开发的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大器晚成者,只要为他们创造发挥潜能条件,这些学生都可以成材。转化他们,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后劲和如何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财富的问题。

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既可在人学理论、教学理论等方面作出新的探索,又可为在高中阶段转化学困生找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故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较大。

在分析学困生成因的基础上,研究转化的对策,对学困生进行转化,是本课题的核心。

三、理论依据: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2、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差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

3、新的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习成为主动、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4、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研究内容主要有:

1、课题界定:

(1)小学学生:指小学阶段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明天。

(2)学困生:就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3)转化:指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从而使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4、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5、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是从注重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注入式,贯彻启发式,将动手动脑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个体学习和集体讨论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五、研究方法

多种研究方法相互融合、综合运用;

(一)文献研究。

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所研究的问题有目的地查阅、学习有关研究文献,熟悉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从中受到启发,站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思维和研究的能力。其实质是强调读书、学习、积累、发现问题,提升理论修养。在读书和学习中,要注意学习他人的立论基础、逻辑思路、研究方法、结果与结论,以及成果的表达形式,要注意从中吸取有价值的观点、论据和结论,还要从中发现他人研究中的问题、矛盾、不足、缺陷和空白,等等,作为自己选题和研究的生长点。

(二)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是以叙事与反思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研究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是关注细节,发现典型;研究个案,总结规律;专业反思,培养智慧。通过教育叙事,教师们自然要留心教育细节,反思教育成败,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在叙事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提炼、概括、系统化个人对教育本质的理解;通过反思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

(三)行动研究。

这里所说的行动研究既是指的行动研究方法,更是指的课题研究的实践行动。从方法学的角度看,一线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要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要求,遵循发现问题,改革尝试,反思总结,提出对策的基本程序展开研究。从实践的角度看,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行动研究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特别是同伴的互助与合作、对话与分享。行动研究重在行动,不是学好了再做,研好了再行,而是在行动中学习研究,在学习研究中行动。

(四)实验研究。

1、相对上述三种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在科学性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和规范。实验研究在实验假设,实验设计,变量控制,统计检验,比较鉴别,因果辨析和理论分析等方面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因此其成果的科学含量往往更高,也更有说服力和理论价值。教师要注意从自身实际出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反思与行动相结合进行研究。

2、由特殊现象(个案)研究到普遍现象(规律)归纳的逻辑思维模式运作使转化工作的质量提高。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即把班内学生分成不同类别、比如可以分为带头组(学习能力最强、知识基础最好)、普通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一般)、提高组(学习能力较弱、知识基础较差)、基础组(学习能力极弱、知识基础极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要求、测验考试等各个教学步骤中体现出四个层次,以体现出教学鲜明的针对性,每个学生所属的组别不是固定不变。随着学习的进步,每个学生都可能随时换组。当然这种做法给教师增添了备课难度。但对学生而言,这种做法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每个学生都有学习上的成功感,这种成功感又激励着他们向新的学习目标迈进。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1、本课题研究符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如果借此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就有悖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只有从实际上消除大量的学困生存在的事实,才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

2、本课题设计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人的发展的本质观,理论依据充分、科学性强。实施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要求,推行“多人异步,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包括布置作业,按A、B、C三类分别布置,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成功,在各自不同的平台上和谐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注重学法指导。“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而造成学习困难的。为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养成作业书写端正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

3、本课题强调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例如:在小组合作中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表意见,这样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能注意收集各种信息,回答时是代表小组意见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学困生”的作业差错率往往很高,教师批改作业时,不要一看到答案不对就打×,应分析思考的过程是否正确,是否合情,指出对的部分,划出错的地方,待其订正后,再给予评分。如果订正对了,还可以写优给予鼓励,为了激励“学困生”,也可以在他们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进步快,让“学困生”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拼搏就会成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在确定“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时不能急于求成和“一刀切”。应分清轻重缓急、区别对待,可以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小步子前进的策略,使“学困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逐步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当“学困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我们老师不能急躁、气馁,应找出反复的原因,“教不厌,诲不倦”坚持面授教学方法,同时还应做好深入细致的家长工作,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和帮助,教育学生学会评价,不要歧视学困生,提倡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促进学困生进步。

4、本校教育科研有良好的基础,本课题组成员均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我校在2010年参与研究市级课题《小学教师备课方式及作业改革研究》并获得市级二等奖,教育科研在我校有较好的基础及发展空间。

5、课题研究的各项保障措施比较完备。学校领导重视每次的课题研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持课题研究。研究措施、工作、改革措施要落实到位,定人、定时、任务具体明确。

七、课题研究步骤及分工: 1.第一阶段:负责人:刘亚峰 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一般来说,学生对某位老师喜欢,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因此,教师要注重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2.第二阶段:负责人:宋朝阁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于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一是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不断的丰富自己的课堂活动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有趣”向“乐趣”发展,再从“乐趣”到“志趣”升华。

3.第三阶段:负责人:何艳霞

关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托尔斯泰说过:“家庭教育是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孩子降生以后,第一个学校便是家庭,作为这个学校的第一任教师,便是他的父母”。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教育好下一代,关系到一个家庭的美满和谐,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前途。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能为家庭、为国家建功立业。可是现在的年轻父母,在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问题上,许多人却摆脱不了旧传统的束缚,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走入误区。我们遗憾的看到,一个个盲点在闪现: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低,行为有失检点,沉迷于金钱、酒桌、歌舞厅,整日打麻将,使子女深受其害,甚至染上恶习;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娇生惯养;有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体罚、软禁等方法层出不穷;更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把教育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以及学校教育中的不当,出现了一部分的学困生。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学习有困难,跟不上教学节奏,不能随堂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智力水平正常,但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学,他们缺少学习方法,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小学阶段,一、二年级低段时,由于教材内容较浅,学困生数量较少。随着年级升高,教材内容逐渐加深,学困生的人数也逐渐增多,到初中学困生的比例更大。有些学困生通过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有转化的可能,从而可以减少学困生的人数,提高教学质量。

4.第四阶段:负责人:邢秀敏 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进步。教师应该是由知识的持有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鼓舞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3、构建民主、平等的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领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进行情感施舍,而是注重师生间平等真诚的情感自然融合,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心灵相通的同志加朋友的关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在认识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上的发展。

第二篇:《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

1、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实现实践性突破。

2、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成功经验,实现前瞻性突破。

3、为学校的研究性管理、教学、学习提供全新的理念和理论支持,实现革命性突破。课题的界定《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就外延而言,类别是普通,学段为高中,对象为学困生。

1、“学习困难”(Learning disability)的涵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属于特殊教育对象,其鉴定为排除了由情绪、动机、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的学业落后。而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以学习成绩为鉴定标准,它包括了各种原因,因而外延比前者大。“学困生”在国内的研究中,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差生、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缓慢学生、“难教儿童”、学习失能儿童等。本课题组假定“学习困难”(亦称“学业不良”),是指学生在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由学习问题引起的、较为持久的适应不良(包括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学困”是相对的、可变化的。“学困”的鉴定具有直观性和综合性的特性。

2、“学困”的成因。本课题组主要从个体心理因素、个体生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来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个体心理因素有,智力、注意力集中能力、成就动机等;生理因素有:生理缺陷、体力衰弱或智力不足;学校教育因素有:早期教育阶段未得到应有的发展等等。

3、“学困”转化的对策。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或发挥其特长带动相关学科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八、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步骤、措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㈠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辅助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比较法、文献法、教育实验法、教育测量法等。并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测查、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㈡课题研究的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途径是:

⑴以课堂教学为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的主渠道。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联系和相互配合。

⑷实行普职沟通。

㈢研究的步骤

1、研究周期:三年。2004年9月-2007年8月。

2、研究对象 泸州石油中学2007级、2008级、2009级高中学生中的学困生。

3、主要步骤和阶段目标⑴2004年1月制订方案,组织宣传,前期准备。2004年4月申请立项。⑵2004年4月-2005年7月。确定第一批参研班级开始研究,主要工作:①理论学习,师资培训;②建立阅览室,做好宣传,落实分工;③选取一些班级为实验班,开设学法指导课,保存好资料; ④结合本校实际,确定适合各级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子课题,并制定方案完成好子课题研究。⑶05年8月-2006年8月第一

批参研班级深化研究,总结经验,召开全校学困生教育研究活动,交流经验,出论文、个案、读本。同时,扩大实验范围,吸收第二批参研班级进行研究,借鉴第一批班级的成果。⑷06年8月-2007年5月,完善资料,形成成果,申请结题,同时吸收第三批参研班级继续研究。

5、总结验收、结题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一年)

㈣研究的措施

1、建立我校普通高中学困生研究的组织机构、研究制度和研究方案。

⑴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机构见附表)。

⑵为便于操作管理,“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利用学校现有的行政机构:教务处、德育处、教科室、校团委、总务处、校办等机构,作为研究管理机构。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学法指导,“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的阅览室,教师培训等工作;德育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学生活动,学困生的不良行为矫正和学困生的生活指导等工作;教科室的主要职责是:研究资料,学困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写作和理论研究等工作;总务处的主要职责是:装备;校办的主要职责是:宣传等等。

⑶搭建机构后,制定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课题组通过会议制订出课题研究的研究制度。包括组织制度:对主研人员和参研人员的组成,参研资格的取得与失去等等作出规定;学习和学习反思制度:每月召开研讨会一次,成员写读书笔记一篇,在会上轮流交流学习心得,每期阅读专著一本;领导组研究课题制度:定期每月研究一次,不定期的根据研究的需要随时召开;会议制度:考勤、按学校考勤制度办理;调查研究制度:如何制定或选用量表,如何实施测评等作出具体要求;教师培训制度:规定培训原则、对象、内容、方式、时间等等;学困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的。

2、建立学困生的日常管理系统,制订一系列的学困生管理制度和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管理制度,并促使学校实施一些转化学困生的激励机制。

3、对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本课题组准备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进行培训。

⑴建立培训制度,把对教师转化学困生的能力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⑵每年举办一次“青优课竞赛”,把学困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依据。⑶教师自学。我们把教师自学作为培训的基础。

⑷定期的学习:“每周三会”:教师业务学习、班主任例会、校会,“每月三会”:课题组研讨会、领导组的研究会、教师培训会,“每期三会”:教导分析会、年级组组长会、教研组长会。

⑸不定期的学习:平时研讨、突发事件处理的研究等等。

⑹专家讲座和专家咨询:预计每年1~2次,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形式可以是请进来,或上门请教等。

⑺外出交流:省市区举办的相关研讨会、论坛,有机会就派人参加,并尽可能提高参与程度。⑻教研活动:我们的研究不是纯理论研究,要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校内或校外的教研活动中,注意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开展工作。

⑼查询资料:要求教师通过图书室、阅览室或网上查询,收集有关的研究资料,进行学习研究。⑽围绕本课题做“微型课题研究”,让学困生研究真正深入到教师中去。其它措施还有,如举办“教学科研月活动”、名师的专业化引领、同伴互助、师德教育活动等。

4、开展系列的转化学困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⑴引入“洋思经验”,建立有我校特色的教学主要模式,并加以推广。

⑵实行建立师生互助发展合同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注重效果落实。

⑶重视起点教育,特别是进校的第一天、第一节课、第一次班会„„,注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⑷采取行为约束策略,矫正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⑸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⑹让学生参加学校的民主管理、服务。

⑺开展特长教育。

⑻开展“一帮一结对子”互助活动。

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⑽参加校园文学社。

5、家校沟通。促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互信,要求教师定期、多形式的与家长联系,遵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形成教育合力。

6、开展有特色的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的学困生,采取“了解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主要问题-确定对策-实施教育-分析成果”等步骤来进行,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些鲜活的案例,收集成册,供以后参考。

7、实施普职沟通,拓展学困生的发展渠道。对学困生进行择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的渗透,就业形式的介绍,促使学生多渠道的发展,在2005年开始实施普职沟通。

8、对学困生分层分类指导。

9、多方协调,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10、开展全校性的学生学法指导研究。在2005年3月,编写《泸州石油中学学生学法指导手册》,发给每个学生,学习实践。具体操作如下,先由课题组在收集国内外的学习理论,学习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编写《手册》的方案,再由教研组、年级组共同完成。主要包括: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方法的自我测试、典型的学习方法、各科的学法指导要点、各个学段学法指导的要点、应试技巧、学生自我诊断的技巧、高考状元经验谈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1、帮助贫困的学困生解决生活困难,通过让其在学校参加有偿服务、发给贫困生补助、减免部分费用等等措施,使其完成学业。

12、培养学困生自我控制的能力和意志,变他助为自助。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任何形式的“他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困生的自助。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励学困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帮助“学困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学会正确面对失败。转化学困生的根本因素是学困生自身的改变。从培养学困生的进取精神和纠正不良习惯入手。

13、建立子课题研究现在已经建立三个子课题,即《泸州石油中学高中语文科学困生的转化研究》,负责人黄祖蓉;《泸州石油中学高中学生历史知识及能力培养研究》,负责人王若萧;《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研究》,负责人李朝常。

㈤预期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1、认识性成果

对“普通高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作更为科学的界定。通过调查,把握欠发达地区普通高中学困生的现状。

2、操作性成果

⑴探索出普通中学学困生转化的一般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⑵探索出构建普通中学学困生转化的社区、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的方法。

3、技术性成果

⑴学校的制度:《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教师制度集》、《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学生制度集》、《泸州石油中学转化学困生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制度集》;⑵《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个案集》;⑶《泸州市一般普通高中学困生学业现状》;⑷《普通高中学生学法指导读本》;⑸《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教师读本》;⑹《学法指导教案集》及课堂实录;⑺《普通高中学困生转化论文集》。

㈥预期取得的研究效果

直接效果:促进学困生的学业进步;促使学困生的多元化发展。间接效果:

1、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系列的管理和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教学的能力;驱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基本能力。

2、建立系列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体系,促使学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促进学校在软硬件办学环境的改善。

九、完成本课题的条件

㈠人员落实

课题组有高级教师12名,中级教师34名,初级教师19名。组长:张真银:泸州石油中学校长;成员有李朝常:泸州石油中学副校长;代帮新:泸州石油中学副校长;余华兴:泸州

石油中学工会主席;黄天驿:泸州石油中学教科室主任;何辉明: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主任;秦夙子:泸州石油中学德育处主任;代礼忠:泸州石油中学德育处副主任;王若萧: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副主任;重维春:泸州石油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张林:泸州石油中学高级教师;宋义强: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武慧: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蒲晓波: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朱官忠:泸州石油中学骨干教师等人组成。

㈡思想落实

这里主要指先进的教育思想的落实。自始至终狠抓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强化科研理论的培训。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导。教师培训做到四落实:时间、资料、方式(请进来,走出去)、效果。

㈢专家落实

我们的课题属于市级课题,离不开教育专家的指导。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研究专家指导组成员有: 刘涛:泸州市教育副局长;谢铭:江阳区教育局长;严先元:成都教育学院教授;杜旭林:泸州教育学院教授;叶禄野:泸州市教科所所长;宋明清:理论研究室主任;熊生贵: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主任;张晓涛: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副主任;朱小平: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副主任;徐时平:江阳区区教培中心教研处教研员。

㈣管理落实

1、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立项的管理办法,按程序立项。

2、严格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都要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落实实施方案。

3、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组成员要专项专人,原则上不得兼任多项课题。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4、采取激励运行机制,子课题公开招标,实施课题(项目)责任制管理,签定责任协议,表彰和奖励成功者。

5、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对于科研成果的形成及转换,都要有严密地管理措施,依法照章办事。

㈤经费落实

1、节俭办事,讲究效率,讲究效益的原则,坚决克服讲排场,大手大脚的浪费的现象。

2、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计划、申报、审批、拨款、结算、审计六步原则,确保课题研究经费的落实。总投入10000元~15000元。资料费3000元、立项、结题3000元、交流、培训3000元;研究过程5000元左右。

㈥资料落实

本课题研究参考文献如下: [1]《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家楣、孔庆委、李其维主编 [2]《组织教育活动》四川教育出版社 严先元主编[3]《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教师范大学出版社 付道春编著 [4]《教育智慧》——中外教育语录 大连出版社 王元庆 赵满军主编

[5]《教育哲学通论》黄济著 [6]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高文主编(《当代中小学课程研究丛书》钟启泉总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7]《西方教育思想史》单中惠主编 山西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江山市上余镇上余中心小学

徐艳秋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社会,每一项竞争实际上都是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的三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而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观点背后都隐藏着一种“权威主义”、“精英主义”的价值观,造成“学困生”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得以有效保障。长期以来,一些“学困生”被忽视了,许多教师对他们鄙视,甚至认为他们是包袱,总是“怨天忧人”、“自叹命苦”,而没有去关注他们,去发现他们自身存在的巨大潜能,没有找准最根本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任由他们一步步落后下去,使得广大“潜能生”最终成为了“无能生”,而不是“显能生”。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彻底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在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农村小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顺应学生家长的口味,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的教师和家长甚至急功近利,对学生或子女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恐惧、无兴趣而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成为“学困生”。中高年级此种现象照样出现,新的“学困生”又不断产生。而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等进行研究。

3、质量立校,提升学校形象的需要。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我校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学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当省教育厅提出要关注学业成绩后20%的学生,及江山市政府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校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二、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本课题主要基于以下理论基础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

(2)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4)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本课题在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情况如下,我们主要基于以下研究进行:

转化“学困生”这一课题在国内外研究都开展得比较充分、系统。尤其是对“学困生”的界定、类型、特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的“矫治”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他们虽然也很重视“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实践,但他们更侧重于“矫治”学困生的理论研究。在国内,上海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二等奖。他们的研究成果无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研究资料和启示。

3、本校的相关研究工作

本校在对小学语文、数学“学困生”的教育教学中已做了一些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006年2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

2007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制作了《上余小学学困生转化工作登记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

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及具体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转化学困生的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学困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方式得以优化,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二)课题研究内容

鉴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取得合格要求的学习效果,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学困生的形成一般也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不适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困生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形成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至于探索切实有效的教育对策,更是一件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探究性深刻的工程。无论是学困生的类型、成因,还是教育对策,都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地研究。为此,我校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由分到合的原则,确定了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三个研究重点,并具体分解为以下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困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3、根据个性差异,构建适合不同学困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个案的研究;

4、学校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教育方式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变模式研究;

5、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6、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7、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我校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调查研究法。追踪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个案分析法。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逐一分析,找出前后差距,总结经验。

4、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5、行动研究法。全体参研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业成绩,逐步转化。

6、观察法。观察“学困生”上课参与教学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7、测试法:通过小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研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8年6月)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具体任务: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我们拟定学习思考题供课题组成员统一学习,每位成员专门准备一本学习笔记本,广泛查阅教育理论书籍与教学研究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学习摘抄,并定期进行学习笔记交流,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开阔教师的科研视野,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0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具体任务: 1、2008年9月—2008年10月,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地观察了解,访查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建立学困生个案情况登记表。拿出初步的转化方案。2、2008年11月—2008年12月,进行前、后测,主要完成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对策研究。3、2009年1月—2009年5月,完成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减少或避免学困生出现的对比研究。4、2009年6月—2009年9月,完成由于非学校教育因素造成学困生出现的转化对策的实践研究。

(三)全面总结阶段(2009年10月)

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六、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

《学困生形成原因的调查报告》 《学困生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注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学困生的类型调查报告》 《学困生的特点调查报告》

2、学困生个案

3、学困生个案追综材料

4、《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报告》

5、学困生转化心得体会

6、教学设计

7、教学论文

8、推广方案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信息优势:我校宽带网运转多年,多数老师能熟练获取网络信息,校内拥有畅通的局域网,便于资源共享,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缩短了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2、人员优势:我校拥有一支业务素质好,敬业爱岗的教职工队伍。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本课题组由江山市骨干教师、江山市教学能手、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具有年龄搭配合理、精力旺盛、业务扎实、科研能力强等特点。

3、制度保证: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组例会,会议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为:(1)汇报各课题组成员工作进展情况;(2)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互相交流思想、信息和动态;(4)共同研究、归纳提取各学科中学困生表现出来的共性;(5)安排、布置下阶段工作。

4、物质优势:我校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舍得投入,校内设施较为完善,可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各项后勤保障。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务职称

专业及特长

徐艳秋

本科

小学高级 教研组长

语文

课题组组长,负责课题的工作开 展。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

本科

小学高级 教导主任

语文

具体实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数据。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周治秀 女

专科

小学一级

语文

具体实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数据。

第四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卑心理强;

(二)戒备心理强;

(三)逆反心理强

二、学困生的类型

(一)逆反心理型;

(二)自卑感心理型;

(三)自由散漫型;

(四)孤僻冷漠型;

(五)意志薄弱型

三、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的影响;

(三)学校的影响;

(四)自身的原因

四、学困生转化的误区

(一)严而不爱;

(二)罚而不教;

(三)抑而不扬;

(四)堵而不疏

五、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及策略

(一)以“识”为前提,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二)以“情”为基础,主动接近,宽容接纳。

(三)以“理”为要求,晓以利害,导之以行。

(四)以“法”为讲究,灵活多样,提高效率。

(五)以“联”为手段,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六)以“恒”为追求,反复教育,巩固习行

第五篇: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徽县二中 孙亮亮

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们徽县二中理化生课题组在原有基础上对“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探索”,经过10个月的研究和有效训练达到了预期目的,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

学困生是在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比较庞大的群体,学困生是指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任何一个班里都有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认真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他们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他们喜欢自由、有时懒惰贪玩、孤芳自赏、甚至狂傲不羁.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应付。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有些受了批评还当堂顶撞老师。这些学生往往需要经过有效的教育对策才能使其发生抓变,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高校课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尤其是2012年徽县提出了课堂建设年的目标,学困生正是制约高效课堂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能否有效的转变学困生关系到高校课堂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要转变学困生首先就要弄清楚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才能寻找合适有效的学困生转化途径。因此本课题组在2012年确定了“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这一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有序、连续的研究。随着高校课堂在全县范围内的推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本课题的研究及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从目前的教育来看,学困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变,尤其是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大,学困生数量也是连年上升,这严重的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一旦弄清,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加有效的转变学困生的途径。学困生的转化途径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让学生养成爱学习、好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受益终生。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工作和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

2.就“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全国各地都有研究,但是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并且有一定的局域限制,这正是课题要研究的地方,要研究我县的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同时寻找适合我县的学困生转化途径。

3.研究“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推动我县高校课堂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县教育大发展。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应用元认识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整理、收集已有的关于中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了解农村中学学困生的研究现状,并以此为依据编写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对我校学困生的现状进行调查。整理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转化对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行动研究,具体运用了以下方法:

1.文献法

应用元认知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等相关教学理论,了解现代生物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各种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的特点,通过网络、文章、杂志和报刊等信息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收集、整理已有的关于高中生物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对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和研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为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

参照他人的研究和问卷调研情况,编制了适合我校学困生的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精心统计和分析研究,探讨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

3.访谈法

笔者精心准备了一些对不同类型学困生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跟优秀教师进行个别访谈,并做下了详细的访谈记录,了解他们转化学困生方面的真实感受,然后进行分析,增强转化学困生对策的实用性。

四、中学学困生成因调查与分析

(一)中学学困生成因

根据对调查和访谈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造成中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

1.内因

内因,即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亦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发现,导致中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主要包括原有的知识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素质不佳等。

(1)原有基础知识薄弱

笔者通过多年工作经验和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学习结果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学校教育中每一学科的学习任务都是按顺序进行排列的,后面的学习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知识之上,与以前学习无关的学习任务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即便是最简单的学习任务,也是以曾经学习过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前面的学习任务没有掌握的话,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没有相关的原有知识作保证,学习过程是无法顺利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对于新的学习至关重要。(2)缺乏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学生热爱学习、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基础。学习兴趣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己在所有教育工作者中达成共识,所以凡是优秀的教师都会千方百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否则,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由于兴趣使然,而仅仅把它视为一项任务、一种负担,这种被动的学习不仅收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逐渐导致其学习困难。不同学困生没有学习兴趣的原因各不相同,尽管形成原因多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因为不喜欢,使得对学习的热情不高,求知欲不强,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不够,难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和吸收,最后导致学习的困难,因为学习的困难,使他们更加视学习为一种负担,形成畏难心理,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厌学情绪,形成了恶性循环。(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的前提,而相反,不良的学习动机则是导致其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对学习产生有力的推动作用。而实践调查研究表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动机不良,学习态度消极。笔者认为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的单向性关系。这也就是说动机水平可以影响学习,而学习成绩又可以增强或降低学习的动机水平。如果学困生认为自己努力学习就会获得好的成绩,就会增强他的动机水平,他就有可能努力去学习,相反,如果学困生认为即使自己努力了,但也不一定或不会获得好的学习成绩,那么会进一步降低其动机水平,他就不可能努力去学习,如果学困生虽然知道努力学习能获得好的成绩,但是他不相信自己能够努力去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水平也会降低。学困生的不良学习动机和由此决定了他们在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所持的消极学习态度是导致其成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

众所周知,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决定着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学习成绩。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导致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等多个环节。

学优生和学困生在课前预习情况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学优生较学困生做得要好,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时间预习或认为没有预习的必要,可见,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时间或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是导致预习这一环节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的主要原因。没有很好的预习加上学习基础的薄弱导致学困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打磕睡、讲小话、吃东西等分散课堂注意力的不良嗜好,课堂上的注意力分散导致了学困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思路,造成某些知识的缺漏,甚至错过整节课的内容,课堂是学习中最主要的环节,课堂上由于注意力的分散造成的内容缺失便成了恶性循环,以至于做笔记、课后作业、复习等都成了空话,长此以往,就使得学习起来越来越困难。

学困生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使得他们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碰到学习问题时不设法寻求帮助去解决,而是置之不理,使问题越积越多。部分学困生没有养成规律的生活、学习习惯,不会根据生理规律去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不顾自己的生理的承受能力而加班加点的去学习,经常打疲劳战,结果使得白天没有精力学习,使得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不良的学习习惯也是影响学困生学习不利的因素。

2.外因

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外因都通过内因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其中主要包括:学习任务重、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环境的不利因素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和观念的影响等。(1)学习任务重 笔者对高一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一开设了9门文化课,另外还有信息课、文体课和劳技课等其它课程,因开设课程多,作业量大,每天学生上完课完成作业后基本没有时间剩余,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学生预习、复习、独立作业等各学习环节缺失的重要原因。因为学习科目多、任务重,导致了各科学习时间不足。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某些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找不到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身能力。同时,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很难对原有的薄弱学科进行加强和巩固,进一步影响了学习。(2)学校教育的不足

学校教育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理所当然地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故学校教育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学困生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① 每个学生的潜质不同,老师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不够。一个班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这使得教学只适宜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则不适应。而一般的教师的教学只是照顾大多数的中等生。这主要是受传统教学评价观念的影响,一般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及格或刚超过及格线,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成绩一般,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受此观念的影响,这些教师忽视了部分学生对他们的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的不适应性,当然也不会采取相应的办法来弥补其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时产生的困难。

② 一部分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常常是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他的课,同样也会因讨厌一个老师而不喜欢上他课。一些教师因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方法单

一、处理不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语言表达能力欠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不畅和对学生要求过高等原因而导致课堂氛围不活跃、没有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对这些教师及其所教授的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产生了消极的学习态度,进而产生了学习困难。

③ 部分教师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不够,方法不多,措施不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生物教师为了赶进度,提前结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向学生介绍教材之外的相关生物知识,这种将教学转变为单纯知识传授的行为,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④ 应试教育观念普遍存在。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不端正,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学优生身上,对学困生的关怀和帮助不够,甚至有歧视学困生的现象,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恐惧心理,滋生了厌学情绪,失去了学习信心,最终成为学困生。

除主要的教师因素外,学校教育的影响还包括学校的办学及管理理念、学校学习风气、学校环境等等一系列其它的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老师。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父母都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在这一方面学困生和学优生几乎不存在差异。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学习都非常关心且都非常注重对他们的教育,但是父母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父母好的行为习惯、思想表现和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力地推动孩子的学习;反之,则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产生消极的作用。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家庭环境因素也会或多或少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如父母的职业、文化层次、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心理沟通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兄弟姐妹的学习情况等。(4)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的影响

“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对学困生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改革开放后,社会上的一部分个体劳动者文化层次虽低,却先富裕起来了,因此社会上有了“读书无用”、“多读书不如早赚钱”等论断,中学生因鉴别能力还不强,容易受这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而放松学习;其次,中学生热衷的电视节目如韩剧、武侠片等不断上映,还有他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不断推出,甚至部分学生还会不理智地疯狂地去“追星”,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浪费了他们的宝贵学习时间。还有,随着个人电脑和网络在普通家庭的普及,网络游戏,网络QQ等不断的升级,很多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或游戏而耽误了学习;再次,应试教育的观念在社会上仍广泛流行,在很多人看来,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给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滋生厌学、畏学情绪。

五、学困生转化对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变学困生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弄清楚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转化工作的基础。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只有对学困生进行更多深入的了解、倾注更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其更好的发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的途径,以及在转化学困生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

1.学校方面

这里所说的学校方面,全面地说应该是整个教育系统,因为虽然具体的事情需要学校来做,但离开了整个教育系统的支持,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也无法进行。(1)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用统一的标准来对待学生。课堂上问题的选择和设计,都是针对学习优秀的学生而言的,但是要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那么教师的问题设计就应面向全体学生。由于所有学困生的知识体系有缺陷,有的认知有困难,教学中要根据他们的实际,不能苛求,可适当降低要求,并落实分层教学的一些作法,切实减轻他们的学习和心理负担,让他们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备课时,要为这些学生设计简单的题目,课堂任务要有梯度,给他们机会参与,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作业任务要有层次,以保证他们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宽和提高;在平时的测验中,题型和难度要合理,保证70%以上的基础题,避免考试的屡屡失败扼杀学困生的自信心,被迫选择放弃学习。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抹杀了学生个性、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寻找新的、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符合教学内容本身。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能依靠一套模式去上课。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效应。

在尊师重教的传统下,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权威的专制的师生关系。教师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学生对教师仅能听从,不能有和教师不一致的观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要性的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地位。但是教育的效力来自受教育者的认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把师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位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体尊严。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互相敞开和接纳的关系,教师和学生要本着沟通和理解的目的,通过教育对话的途径,彼此吸引、参与包容,从而分享对方的知识、思想、意向和情感。另外,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信心,形成对良好学习成绩的期待,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

2.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管是家庭内部的氛围,还是父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当一个家庭出现了学习困难学生,家长们又应该做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不可能每一位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能够在学习上给孩子全方位的指导,但不管家长的学问有多高,营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并不困难。有许多家长忙着各自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于是让孩子自由发展;有的家长整天打麻将,不想管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还有的家一长经常在家里争吵,让孩子无法安心的学习。这些都不是好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人成才。但这些问题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家长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放弃一些休闲的时间,避免一些无谓的争吵,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对于预防和改善孩子学习成绩差、厌学和自卑情绪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学困生也渴求进步,当他们置身于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里,也不会轻言放弃。

(2)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与他们理解和鼓励。

现在有许多学生都感觉学习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老师和家长学。这是与家长平时要求太高,督促太紧有关系,孩子在生活中体验不到快乐,整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一点休息和娱乐的时间都没有,考差了还要挨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承担着相当大压力的,即使是学困生他也不甘心永远落后,这时家长不能一味的提要求、定标准,而是要对孩子的考试失利给予理解,帮助其分析原因,探讨对策,避免下次再次失利。这样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如此关心体贴我,我如果不认真学好,就太对不起他们了。学生这样一种自发的学习动机要比父母逼着学习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强许多倍。另外,家长也需要及时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当前所处的情形,探究下一步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摆脱学习困难。

3.社会方面

学习困难现象虽然发生在学校,但是社会也有其一定的责任,并且如果不采取补救措施,时间长了也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这个范畴很大,可以是某一个固定的小区,也可以是指整个社会的风气和舆论,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社会人员对学困生关心不足是当前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一大障碍。许多社会人士对学困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学困生的成长漠视甚至歧视。学困生也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受周围人的冷落,还会有人在他们背后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笔者希望全社会的人员都能对学困生有个正确的认识,共同来关注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再对他们的成长有消极言论,多看看学困生的长处,多奉献自己的爱心,相信学困生也能感受到全社会对自己的关注,觉得自己不再孤立无援,不再受人歧视,自然也就有学习的动力。

总之,学困生并不是某一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学困生的转化也不单是哪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的职责所在。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来关注和帮助学困生,形成教育合力,他们的教育转化工作定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差异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产生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因此关于学困生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中外很多学者致力于学困生的研究,并积累了很多转化学困生的经验。本课题组在借鉴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得出了以下结论:

1.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感到困难,主要的内在因素有:(1)原有基础知识薄弱;(2)缺乏生物学习兴趣;(3)不良的学习动机和消极的学习态度;(4)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及不良的学习习惯等,外在因素主要有:(1)学习任务重;(2)学校教育的不足;(3)家庭环境因素;(4)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观念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访谈等,得出了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结论。

2.针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因此本文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转化策略:(1)学校方面:①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探索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期望的积极效应;(2)家庭方面:①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②家长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给与他们理解和鼓励,(3)社会方面: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鼓励学困生,提供宽松温馨的舆论环境。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可能在判断学困生上存在偏差,有的应归为学困生的没有被归入。

2.由于本人能掌握的资料不足,加之笔者水平有限,虽然花了时间却难以拿出一个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令人信服的学困生的操作性定义,使研究站到一定的高度。

3.学困生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到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而对于社会和家庭的成因是笔者无法改变的,只能立足于教学和学困生的研究,通过改善自身的教学,加强学困生心理特征的研究,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转化学困生。对那些受社会、家庭影响较深的学困生来说,笔者的转化效果不尽人意。

4.对学困生的转化的研究,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需要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更需要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和班级其他学生的配合,应该说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小结

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转化学困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质涉及到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由于本人知识不足,研究能力有限,不能整体把握,也未能完全对各方面成因做定量的研究。

学生困的转化是一项协同的、持久的、不断创新的工作。古人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这种理念。当我们的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给予学困生足够的关注、足够的爱心、足够的帮扶,学困生的预防和转化问题一定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远康.生物学科学习兴趣形成及培养方法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6)[2]张洁.让课堂教学评价体现新课程理念[J].中学生物教学, 2003(11).[3]胥兴春.生物学习困难及其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 2003(3).[4]孙改仙.论师生合作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1)[5]刘衍玲.学业优秀与学业不良高中生心理素质的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6]吴沁.对学习困难学生研究及其学习指导策略[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9(4).[7]徐芬.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8]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下载《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共五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开题报告(共五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浅谈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 [内容摘要]: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等;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一些策略:学校与家庭相结......

    2015《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2015《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一、核心概念界定 英语“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英语学习效果低下,达......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一、核心概念界定英语“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英语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

    促进学困生转化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负责人:王长林 各位领导、老师们: 我校《农村学校转化学困生策略的研究》课题,是松原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经本课题小组研究决定,今......

    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2011年9月——2012年6月)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法》要求,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

    英语学困生转化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可加页)(一)课题的界定: 1.课题题目:提高英语学困生英语成绩的研究 2.课题内容:通过对造成英语学困生的背......

    英语学困生转化开题报告

    英语学困生转化开题报告范文 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可加页) (一)课题的界定: 1.课题题目:提高英语学困生英语成绩的研究 2.课题......

    学困生研究 开题报告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 ——以临城中学2012级学生为例 课题组成员:李丽辛鹤亮武晓蕾肖秀云申盼盼杨然温力 任丽峰 一、课题的界定 所谓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