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提高国民素质已显得愈来愈重要。而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教育问题就更为重要。
数学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学习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如果不加强对这部分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势必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还有着与城里孩子所不同的地方,比如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根本谈不上对子女学习的检查和督促;还有的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只是偶尔落实在口头上,没有一个长期的、完整的、持之以恒的培养计划等等。因此,我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的课题,试图找到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致差原因,并对症下药,一一加以解决。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教育词典中对“学困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理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金子,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观察、分析和研究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和生存现状,做到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真正做到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呵护学困生心灵。
教师引导学困生有自己的优势,让学困生在心理上是健康的,向上的。
(二)、有利于新课改。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学困生优势培育强调促进全体学困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如果我们的设想与结果一致,则可以为小学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将对于整个小学新课程改革甚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型课程改革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公平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界歧视学困生的现象还有存在,忽视学困生教育的教育者也不乏其人,这种学校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杜绝。这样,学困生就不会掉队,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自然公平。
(四)、有助于社会发展。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学困生的转化,不仅可以促进学困生能转化为合格生,还可以促进学困生多向异化,为社会输送次各个方面的人才材。
五、研究的目标及理论依据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弄清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诸多原因,并有效的预防新的学困生的形成。
2、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3、改善对学困生数学成绩的考查与评价机制,促进数学学困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就是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育家理论: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形成的消极的影响。对于农村学困生来说,则是主要原因。
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六、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致差原因
1、影响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2、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学习方法
3、教师的教学
4、家庭教育情况
(二)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绩的对策研究
1、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的策略
2、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3、指导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的策略
4、改善对学困生数学成绩的考查与评价机制的策略
七、研究的阶段与方法
(一)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4年4月—5月)(1)完成文献资料的搜集,为课题研究做好理论准备(2)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4年9月—12月)(1)调查分析数学学困生致差原因
(2)对不同学困生实行相应的转化方法,并不断进行总结反思。
3、总结阶段(2014年12月—2014年4月)
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详细具体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资料和文献法
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以问卷、谈话、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学困生、周围同学、学生家长调查影响学困生成绩的内因和外因。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典型学困生进行跟踪研究,制定转化策略并根据转化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
八、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一)、调查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绩分化的原因,并形成调查报告;
(二)、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实施方案;
(三)、一份完整的个案研究报告。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一)、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困生转化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校长室和教导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十、参考文献
《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教师》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博览》
第二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提高国民素质已显得愈来愈重要。而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关键,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教育问题就更为重要。
数学学科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学习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如果不加强对这部分学习困难生的教育,势必将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还有着与城里孩子所不同的地方,比如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根本谈不上对子女学习的检查和督促;还有的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只是偶尔落实在口头上,没有一个长期的、完整的、持之以恒的培养计划等等。因此,我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个案研究》的课题,试图找到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致差原因,并对症下药,一一加以解决。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教育词典中对“学困生”是这样定义的: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新课程理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金子,他们的潜力是巨大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观察、分析和研究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心理特点和生存现状,做到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有效转化数学学困生,真正做到关心、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信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在国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前人的这些研究,为我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呵护学困生心灵。
教师引导学困生有自己的优势,让学困生在心理上是健康的,向上的。
(二)、有利于新课改。
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全体学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学困生优势培育强调促进全体学困生全面素质获得平衡发展,如果我们的设想与结果一致,则可以为小学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将对于整个小学新课程改革甚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型课程改革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公平教育实践。
基础教育界歧视学困生的现象还有存在,忽视学困生教育的教育者也不乏其人,这种学校教育不公平现象必须杜绝。这样,学困生就不会掉队,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自然公平。
(四)、有助于社会发展。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学困生的转化,不仅可以促进学困生能转化为合格生,还可以促进学困生多向异化,为社会输送次各个方面的人才材。
五、研究的目标及理论依据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争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弄清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诸多原因,并有效的预防新的学困生的形成。
2、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3、改善对学困生数学成绩的考查与评价机制,促进数学学困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教学活动就是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育家理论: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形成的消极的影响。对于农村学困生来说,则是主要原因。
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五、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致差原因
1、影响数学学困生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2、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学习方法
3、教师的教学
4、家庭教育情况
(二)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绩的对策研究
1、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的策略
2、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3、指导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的策略
4、改善对学困生数学成绩的考查与评价机制的策略
六、研究的阶段与方法
(一)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2013年4月—5月)
(1)完成文献资料的搜集,为课题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2)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9月—12月)
(1)调查分析数学学困生致差原因
(2)对不同学困生实行相应的转化方法,并不断进行总结反思。
3、总结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4月)
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写一份详细具体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资料和文献法
搜集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调查法
以问卷、谈话、家访等多种形式向学困生、周围同学、学生家长调查影响学困生成绩的内因和外因。
3、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典型学困生进行跟踪研究,制定转化策略并根据转化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
七、研究成果及呈现方式
(一)、调查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成绩分化的原因,并形成调查报告;
(二)、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实施方案;
(三)、一份完整的个案研究报告。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一)、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学困生转化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校长室和教导室的重视,为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九、参考文献
《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数学教师》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教师博览》
第三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梁山县徐集镇教办课题组
2012年9月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
开 题 报 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是济宁市科研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实现教育平等和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要想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就离不开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小学教育肩负着全面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担。“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实现整体优化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另外,我镇是有名的“建筑之乡”、全国闻名的“挂车之乡”,基于从事建筑和挂车行业人员比较多,留守儿童也比较多,再加之受思想认识、周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学生的发展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虽然我镇已经意识到学困生对提高全镇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并且全国各地已有不少著名专家、学 者有针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不少的方法策略和理论研究,但是从中我们并未找到一条真实贴近我镇实际情况的学困生转化有效途径,所以如何转困、脱困,去探索一条符合我镇实际的学困生转化规律,已成为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我们将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决定开展《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限定在我镇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
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
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为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学校、心理障碍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
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两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困生问题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能成功找到转化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成功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既针对目前我们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日常工作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有实效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化学困生模式,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的需要,又能丰富基础教育的教学理论。
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和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大面积地转化农村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学困生。具体目标有如下几个方面:
1、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内部因素(非智力、身心素质等)、外部因素(社会、学校、家庭、班级文化等)。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的健康成长,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策略。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 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 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六、实验内容及基本操作方法
1、实验对象:我镇小学学困生。
2、子课题的设计
(1)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2)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文献、以往经验对各学科学困生进行归类,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取不同的转化策略。
3、具体实验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育教学对策。(2)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学困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等。
(3)怎样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4、基本操作方法
本实验综合采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又侧重个案的研究,建立学困生档案,从外到内,全面深 入研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策略。
七、实验方法和步骤
1、实验对象:徐集镇中心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对比对象:徐集镇前杨楼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徐集镇潘庄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把握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在学困生课题的实施中,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的科学认识理论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方法来展开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3)实验研究法:根据以往的教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理论,精心考虑,提出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对某些策略进行检验或试验,取得相关数据,找出该策略与学困生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达到验证该策略是否有效的目的。
(4)问卷、访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找出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及时地反馈,积累资料,积极做出调整。
(5)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3、实验步骤(即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 2012.6—2012.9准备阶段 申报课题,立项、学习有关理论。
第二阶段 2012.10—2012.12调查分析形成方案阶段。调查了解现状,形成方案。
第三阶段 2013.1—2014.2实施调整阶段。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第四阶段 2014.3—2014.5总结、结题鉴定阶段。对课题研究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
八、课题实验的组织管理
1、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张士方 副组长:高 峰
成 员:盛庆喜 杨庆昌
2、课题组成成员及分工
组 长:杨庆昌 领导组织课题研究与实施
副组长: 杨东孔 组织小学数学实验
仇念章
组织小学语文实验
成员: 吴金凤 组织实验、收集整理材料
张宪勇 小学数学实验 刘春梅 小学语文实验 薛香菊 小学语文实验 李玉荣 小学数学实验
3、指导专家
李升 许鑫 乔卫华 孙霞
4、协作研究成员
黄凤娥 冯恒雨 郭恒亮 杨作海
九、经费预算
第一阶段 2012.6—2012.9准备阶段
申报课题,立项、学习有关理论,经费预算约800元。第二阶段 2012.10—2012.12调查分析形成方案阶段。调查了解现状,形成方案,经费预算约1000元。第三阶段 2013.1—2014.2实施调整阶段。
全面实施课题方案,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总结经验,并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经费预算约3000元。
第四阶段 2014.3—2014.5总结、结题鉴定阶段。对课题研究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经费预算约1000元。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课题研究得到了教办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以上是课题的具体实施计划,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我们将尽力完善、完备课题实施计划。
谢谢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莅临指导!
徐集教办课题组主持人 杨庆昌
2012年9月26日
第四篇: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小升初阶段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卜洪涛
摘要:学困生转化问题在小升初阶段的各科教学中是一个比较尖锐和突出的问题,在农村数学教学中尤为突出。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要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得到共同的发展,这是初中老师面临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本文就农村小升初阶段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进行一些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小升初阶段;数学教学;学困生;成因分析;转变策略 数学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学困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个问题在小升初阶段表现的尤为明显,因为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相对于小学而言又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出现“学困生越学越困”的局面,而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困生”在每一个班级每门学科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农村中小学数学学科中,“学困生”的数量更大,形势更为严峻。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全面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发展呢?中医上讲对症下药,我们只有找到病因,也就是找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才能够开出对的药方。
1.农村学校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
本人长期在农村中小学任教,通过对后进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我认为农村中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无非是有以下四种原因以及这几种原因的共同作用。
1.1 学生自身原因:(1)数学学习能力较差,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的智力总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都有自己的薄弱处。这种薄弱可能是运算能力,可能是分析能力,可能是逻辑推理能力。而这种薄弱造成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存在很大的障碍。在调查中,大部分的数学“学困生”在都认为数学成绩是因为自己“笨”、“不聪明”,这实际上是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有待提高。(3)学法不正确。学困生往往差在既不会想,又不会做;既不会吸收,又不会消化;既不能向前探新,又不能回头抚旧。面对问题不会分析,勉强解完一道题,解后不反思,不深究,学习方法呆板,思维机制僵化肤浅,数学学习自有自己的一套程序,怎样预习、怎样听讲才能抓住学习的重点;课后怎样回顾小结,怎样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怎样分析解题思路,解后如何反思,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等,采用最佳的学习方法能够事半功倍。反之,学法不佳也是学困生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
1.2 教师的教法不当。在教学中教师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没有办法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但是学生众多,教师只有一个,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再加上还有别的学科,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就出现了我们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顾不上学生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搞一刀切,统一进度,统一要求上课,致使学生跟不上。
1.3 学生家庭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日益扩大,农村大部分的年轻父母都进城打工,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辈人对待孩子往往是溺爱,疼爱有余,严厉不足,不能很好的起到监督孩子完成作业的任务,而大多数的农村祖父母由于历史原因,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就谈不上辅导孩子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辅导,一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制力就会越来越差,经常性的不完成作业,而老师对此也缺乏必要的手段,这也是学生沦为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4 社会原因:不可讳言,我们现在的社会上存在很多的不良风气,使我们的学生受到很大影响。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经常出入网吧、游戏厅等,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受到一些色情、暴力信息的影响。从而变的无心学习。另外,受到就业难的影响,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相信读书无用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通过家长和身边的人灌输给孩子,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消极以及逆反心理。
2.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2.1 首先在于建立良性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正处在叛逆期,对学习有逆反情绪,但是往往对自己喜欢和崇拜的人又很信服,这是青少年心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我们经常讲: “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数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在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困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2调查摸底,掌握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在接手新班级后,可以多和以前小学的老师沟通,并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对症下药,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变化不断调整方法,以期学生能够不断的进步。2.3初中数学老师要研究小学的教学方法,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要注意研究小学的教学方法:(1)中学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较而言,在知识内容和逻辑思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过渡,还应当注意研究小学的教学方法,初一学生的思维仍然处于直观形象思维水平,与小学生基本上处于同一阶段.教师应当充分注意这一特点,使教学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2)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的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的精、练的少,抽象性也比较强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困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困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过渡。(3)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思维的教学,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们在面对初一新生的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给孩子一个适应过程。2.4加强和家长的练习,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对孩子影响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因此,孩子的学习态度养成、学习习惯培养等,都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学困生”的家长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教育方法上或多或少都有其不科学的地方。如果不改变家长对待学生的态度、教育方法,那么老师对“学困生”的转化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老师一定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家长、老师拧成一股绳,共同搞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教师要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措施。
2.5有针对性的教学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1)上课提问多采取层次化。如简单问题多提问学困生,给他们以信心,多给机会板演等;
(2)在作业布置上也采取层次化。给他们布置一些和优生不一样的简单的、基本的练习题。
(3)课下多辅导,以优带困。辅导内容主要以简单的基础性问题和概念性为主。主要加强这部分学困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4)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对转化学困生工作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常说“团结就是力量”。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如:开展“手拉手”、“好带差”活动,整合成为一种和谐、协调的整体合力,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为集体争荣誉努力学习的信心。
2.6 转化学困生要耐心引导并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理解力差,掌握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普通学生要多得多。对于新知学习他们往往不去理解,死记硬背,记得慢、忘得快。因此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这个过程可能贯穿我们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我们要建立很学困生的练习机制,利用电话、QQ、微信等练习方式解决他们的问题,不管什么时间问什么问题,都不要表现出不耐烦,不但要进行细致的解答,还要给学生以表扬。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能主动请教,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但由于他们的基础弱、接受能力差,进步是缓慢的,因此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同于做一般的学生工作,每个学困生产生的根源不同,甚至有的学困生用一般的教学方法难以见效。所以说转化好一个学困生比培养好一个优秀生更重要、更光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探索转变学困生的方法。只要我们每个老师都有决心,有信心,细致地去查找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并辅以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方式,一定会得到回报的。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 黄启林.小学数学教研 理论与实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3] 赵志鹏.探究小升初衔接教学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数理化教学.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10期
第五篇:小学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策略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教育可以研究,行为可以重复,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来,童年的时光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岁月。所有教育行为都要以尊重生命,关爱个体为根本立足点与出发点,以教育者特有的良心与责任,对受教育者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
“学困生”问题是每个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成为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难题。就我校来说,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有经商、打工、生活困难、家庭离异等较为复杂的家庭环境,相当一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也有部分家长思想不重视,再加上周边环境的影响,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问题,学习效果不理想,学业滞后,从而出现厌学、畏学情绪。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一直制约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其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研究学困生的转化显得更为迫切。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来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如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行动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有利于建立教育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对象观。
2、通过此项研究,重构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让学困生体验成功、找回自尊、重塑自信、充满阳光,有利于形成学校和谐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氛围,推进学校整体发展。
3、通过本项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论指导下具有实践意义的促进小学数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主要对策、途径与措施,拟建立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性的多元评价方案,并具有实际的推广价值。
二、概念界定与文献分析
(一)概念界定
所为“数学学困生”,我们认为,是指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心理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距离的学生。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大概有:自身身体素质、智力发展迟缓、家庭教育、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社会环境、受教育的基础、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等都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分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予以培养。“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二)文献分析
关于“学困生”转化,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比较典型的有:
1、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曾说过:“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爱护和教育所必须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欣欣向荣。”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要调动“学困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必须优化“学困生”的心理,使他们消除厌学的思想,才能取得成功。
2、美国的瓦恩布雷纳所著的《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众多操作性极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备课、上课到评价,从语言教学到各科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到情感、个性的发展,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到与家长的联系等等,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关心“学困生”的教师都能从中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找到适宜的工作方法。
3、大量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存在:学习基础差;家庭原因;学校周边环境;班风校风;教师本身的影响等。主观上讲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依赖心理强、逆反心理严重、学习习惯差等。在“学困生”的界定、学困生的特点、类型、学困成因及诊断等方面也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在如何帮助“学困生”开发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有效的转化,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尚待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研究的思路: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的目标
转化学困生是指学校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方法,从课内到课外,从评价到督导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在自由自主的空间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使具有不同个性品质和潜能的学生都能成长为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社会栋梁之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对21世纪初的课堂教学新的要求是——为了每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目前,我校教学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学生没能得到很正常的发展。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两极分化严重;多数班级随着年级的增加累积的学困生越多。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能有效,更能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困生得到和谐发展呢?我们认为:掌握和运用转化学困生教育策略,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困生充分认识自我,重立学习的自信心,抬起头来做人。
我校属于农村小学,学困生大多来自附近农村,家庭教育非常落后,同时由于学生间智力发展客观上存在的差异,学习方法及投入的精力各异,同一教学班内就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达到25%左右。这种现状制约了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只对学困生进行课下辅导、补课,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学困生无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听、说、写、算等方面,还是在其它非学习能力方面都有其相对的特长,我们应给每个学生一个发展个性的空间,激发自觉主动学习的动机,变“服从命令型”为“自主发展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那么,我们一定能帮助那些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找回自身的价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提高。
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开发学困生在身心发展上的潜能,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寻找、发现、猎取学困生的点滴闪光点,去表扬、激励他们,让他们发现自信,建立自信,看到希望,使学困生由“让我学”转为“我要学”,把接受新知识,完善自我变成一种主动的需求,最终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三)研究方法和对象
(1)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动态管理法实验前,为每个学困生建立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困生个人资料、家庭情况、实验前测验诊断分数、综合诊断结果及归因、教师转化工作跟踪记录、学习成绩记录表。要求教师根据学困生个案情况随时调控自己的方法和行为,并对产生的效果做好记录。
(3)文献研究法在学困生的转化研究中,查阅有关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专家研究资料等引申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4)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成员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方法,认真总结过去的成功做法,收集资料及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把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2、研究对象:本校四—五年级学生:
四、研究实施:具体举措、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年4月——2010年7月)
(1)学习有关理论,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2)针对“学困生的数量、学习状况、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成因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2、实施阶段:(2010年8月——2011年10月)
(1)落实课题实施方案,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
(2)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3、总结阶段(2011年12月)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分析、归纳撰写结题报告。
(2)成果交流与推广。
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观察记录以及跟踪记录表
2、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案例。
3、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论文。
4、结题报告。
5、学生实绩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