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负责人 孙应早
本课题研究在半年多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其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
二、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人任教班级数学学科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阶段性成果
(一)、根据学困生具体情况,制订初步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五种方法互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帮困活动中做到“五个一”:每周必须找学困生谈一次心;每周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等)。切实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增强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针对性。
(三)、坚持学困生转化的四个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掌握他们的特征,针对不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激励性原则
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3、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
情感是基础,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帮扶,实验过程中对学困生要以情感人,以诚相待,对研究对象严格保密,以免无意中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合理期待原则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
(四)、通过问卷调查和家访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原因 ①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
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
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有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③不正确的自我归因
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数学的料,拼命学习其他学科来弥补数学的漏洞。
④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5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2、家庭原因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3、学校、教师的原因
学校教育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等。
(五)、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成因,初步探究转化学困生实施方案。
1、转化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类型学生一般听课是没问题的,老师讲的他们都能明白,只是需要动用转换思维,或者需要阅读理解题意时就出现了困难。这样,我在做习题时段的教学中,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给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做,而另外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难度相应降低的题目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并及时给予关注指导,包括相关的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等。课内解决不了的,甚至延伸到课外。
2、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指导。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并逐渐通过培养形成能力。上课开始即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教学中感知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①教师的教应做到规范、条理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②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习方法。
3、对学习无兴趣、动机缺乏的学困生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薄弱,“欠帐”太多,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动机推动力。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通路阻断,知识链缺失严重,没有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偶有学习愿望,却又无路可走。对这类学生,我一般会用体谅和温暖的爱心帮助他们补课,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他们打通了学习道路,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架起了一座知识的大桥。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以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2、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当前我县农村地区初中“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成因是个体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学习方法不当,对偏科学科无学习乐趣,没有学习动机,怕苦,无耐心,意志薄弱,只凭自己的喜好来学习,有严重的偏科思想,对前途感到暗淡。对其转化策略,主要做到两个方面,即学科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兴趣,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的对策,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方法指导。
第二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课题《学困生转化与方法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负责人 :姬福霞,宋艳霞
本课题研究在近期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其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
二、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人任教班级数学学科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阶段性成果
(一)、根据学困生具体情况,制订初步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五种方法互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帮困活动中做到“五个一”:每周必须找学困生谈一次心;每周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等)。切实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增强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针对性。
(三)、坚持学困生转化的四个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掌握他们的特征,针对不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激励性原则
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3、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
情感是基础,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帮扶,实验过程中对学困生要以情感人,以诚相待,对研究对象严格保密,以免无意中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合理期待原则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
(四)、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原因 ①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
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
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有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③不正确的自我归因
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数学的料,拼命学习其他学科来弥补数学的漏洞。
④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0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2、家庭原因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3、学校、教师的原因
学校教育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等。
(五)、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成因,初步探究转化学困生实施方案。
1、转化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类型学生一般听课是没问题的,老师讲的他们都能明白,只是需要动用转换思维,或者需要阅读理解题意时就出现了困难。这样,我在做习题时段的教学中,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给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做,而另外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难度相应降低的题目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并及时给予关注指导,包括相关的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等。课内解决不了的,甚至延伸到课外。
2、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指导。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并逐渐通过培养形成能力。上课开始即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教学中感知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①教师的教应做到规范、条理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②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习方法。
3、对学习无兴趣、动机缺乏的学困生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薄弱,“欠帐”太多,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动机推动力。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通路阻断,知识链缺失严重,没有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偶有学习愿望,却又无路可走。对这类学生,我一般会用体谅和温暖的爱心帮助他们补课,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他们打通了学习道路,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架起了一座知识的大桥。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以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2、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当前我县农村地区初中“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成因是个体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学习方法不当,对偏科学科无学习乐趣,没有学习动机,怕苦,无耐心,意志薄弱,只凭自己的喜好来学习,有严重的偏科思想,对前途感到暗淡。对其转化策略,主要做到两个方面,即学科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兴趣,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的对策,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方法指导。
第三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第一阶段总结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
总结
梁山县徐集镇教办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
杨庆昌
四个月以来,本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研究计划方案高质量地通过了济宁市教研室领导的立项,进入实施阶段,为使下一阶段课题的顺利,有序开展,现将我们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完成情况
1、课题负责人拟定好课题研究报告和方案。
2、课题组讨论修改、完善课题研究计划方案。
3、申请了开题报告会,聘请了专家进行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
4、按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计划、方案。
5、进行了多次理论学习,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组建了课题组,撰写了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申请了开题论证会
针对我镇学生学习的现状,我们通过专家进行指导和课题组讨论,组织大家商讨如何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决定开展《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最后达成共识,成立课题组,并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通过对报告和方案的反复完善,申报市级课题。
(二)进行了各种有关学困生知识的理论学习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理论: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过程中偏差的方面,从而对学困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观,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使更多的学困生脱“困”,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四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关键字:学困生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班级中,所包含的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别的,通常,我们会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强弱分成三种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学困生在班集体中所占比例虽小,但影响甚大,对这些学生若不及时教育或方法欠佳,会影响到整个班集体,影响正常的教育工作,甚至还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如何转化学困生是班主任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体验,对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和教育转化的方法做一些剖析: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困生形成的外因
①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如今是开放时代,电影、电视、图书、杂志五花八门,诸多的“少儿不宜”已渐渐溶入他们幼小的心灵。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得以网络为平台的交流更为迅速和方便,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一些不良的思想和文化也对他们进行着渗透。加之网络游戏的出现,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网上游戏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模拟世界。一旦某个孩子玩上瘾是很难丢开了
②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许多消极作用。
③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当学生考分低或有些地方不满意时,轻则恶语中伤,重则拳脚相加,身体与心灵的创伤极易使学生自信心丧失,甚至自暴自弃。还有些家庭的教育和监管能力差,缺乏对孩子思想品质方面的教育、挫折教育和磨难教育。
④学校教育方面,以分数为标准,将分数低的学生放在教室的后面或旁边置之不理,上课也从不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一直笼罩在失败和被忽略的阴影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损伤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有的老师以分数为标准,经常表扬那些成绩考得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被作为参照物提出来加以批评,甚至说出:“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教师中出现的不负责任、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漠视甚至粗暴等行为无意中强化了学生的不良行为;师生关系对立,造成了一些学生产生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
二、学困生形成的内因
心理障碍及心理发展的不足是形成学困生的内因。如有的学生缺乏对行为的控制与认识,单凭主观上的欲望、好奇而行事;有的学生本身性格有缺陷,逆反心理严重,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而智力低下,难以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等。
作为学生,谁都不愿意成为学困生;而作为老师,谁也都不愿意
自己的班级存在学困生。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我们老师与学困生本人乃至家长的共同心愿!
如何转化学困生呢?为此,我专门进行了关于转化学困生的研究。
转化学困生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班级教育为主体,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以社会教育为保证,形成学困生转化网络体系。
一、在班级形成学困生转化的良好氛围。
班级管理不善是形成学困生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这一因素造成了他们学习成绩不良,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冷落,在集体中受到排斥,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转化学困生要营造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使他们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可爱,老师的关怀,让学困生感受到爱的温暖,逐渐改变孤僻、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养成热爱学习、关心他人的好习惯,要让爱成为学困生走出“困境”的动力。
二、尊重学困生,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建立起自信是转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根据调查了解,作为学困生,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很没自信,相当一部分学困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们的心里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家长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连他们自己也讨厌自己。在这种阴影下,尽管他们还尚存一丝的上进心,也会无法对抗强烈的厌学情绪,也就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厌学情绪会吞噬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于是学困生更难走出学困生的泥泞。
学困生比优等生更需要得到尊重,也要求要有更坚强的意志力与承受能力。要想使其提高学习能力,必须先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下恢复自信,自觉自愿地进行追赶任务。
三、运用合理的指导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才施教是我们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永远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困生,在教法上更要讲究。在进行教学时,在学困生身上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心思。在课堂上,讲课速度与深度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差,反应速度较慢,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空间。在备课时要给学困生准备适合他们能力的习题。在批改作业时尤其要细心,最好较多的面批和一对一地进行作业评讲。课后多作辅导。设计更多的激发学习兴趣的课题活动。
四、班级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因素,常常施压,一味追求孩子考出高分,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畏学,进而出现一系列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困生转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为加强班级管理,有效转化学困生,建立学生转化跟踪制,积极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将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载入跟踪档案中。
有人称学困生为“潜能生”,他们也有特长和闪光点。教师要克服急躁情绪,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困生的转化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我们以满腔的热忱、鼓励、帮助他们自我转化,用爱架
起心灵之间沟通的桥梁,愿我们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大有成效!
第五篇: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2011年9月——2012年6月)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法》要求,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的办学思想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培养尖子生,必须让所有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是全面落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举措。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加强,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总结出学困生转化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的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对小学学困生学习的新的认识,揭示其成因及教育对策。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并切实促进学困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研究的具体目标。(1)学困生成因研究。(2)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3)学困生案例分析。
三、研究内容:
1.学困生学习特点、类型、成因研究。2.学困生学习策略专题研究。
(1)学困生教学观念的转变。(2)学困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策略。(3)学困生目标分层教学。(4)学困生学习成功教育的探索。(5)学困生主动学习的策略。(6)学困生学法指导初探。(7)学困生学习习惯的培养。(8)学困生学习补救策略研究。(13)学困生心理健康的策略。(14)学困生学习的家庭教育策略。
3.学困生个案分析。
4.学困生教学典型课例研究。
四、具体活动安排: 2011年9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长、组员制订本学期的课题研究计划。
2.对实验教师进行实验方法的培训。
3.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同时确定自学内容。4.进行错题收集。2011年10月:
1.相关理论学习:《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2.组员交流学困生转化心得。3.课题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4.整理错题集。2011年11月:
1.结合期中检测,做好相关数据的统计。
2.对实验学生进行过关检测,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札记。4.课题组进行“同课异构”活动。2011年12月:
1.围绕专题研究,组织课题研究沙龙活动。2.学困生进步作业展。2012年1月:
1.学困生作文展评活动。
2.进行学困生期末过关检测,做好数据收集整理工作 3.课题实验阶段总结。
4.课题组成员完成一篇学困生转化方面的论文。2012年3月:
1.召开新学期课题研究会议,明确各自任务。2.了解学生的假期生活,评选“进步奖”。3.进行课堂教学研讨。2012年4月:
1、课题相关理论学习
2、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
3、组织作文研究课,并进行课题研讨。4.收集整理错题集。2012年5月:
1、组织一次“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学术沙龙。
2、进行专题讲座。
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札记。4.收集整理课题组材料。5.申请课题结题。2012年6月:
1.学困生过关检测。设立进步奖,做好数据收集整理。2.课题组成员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撰写论文。3.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4.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5.课题结题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