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时间:2019-05-14 03:3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第一篇: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

----以文山州财贸学校14级营销班为例

钱蛟杨

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人口和家庭结构及获取信息的渠道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换句话说,新时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十分不协调,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而提高实效是德育工作充满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工作。为此,我们要正确分析当前德育工作现状,把握时代特点,从德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影响德育实效的问题分析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学校德育较封闭的参与方式间存在反差 当代学生处在对外交流日益扩大、通讯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社会活动日趋多样化的社会氛围中,接受着广泛的社会信息。开放的大势一方面使人们增强了商品经济观念,另一方面“一切向钱看”也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行为准则,再加上文化市场上不健康的东西一度泛滥。而学校相对而言,就像是一片净土。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接受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但在家庭中、社会上却耳闻目睹了许多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因此,学生道德品质受到腐蚀,纯洁的心灵也受到污染。所有这些都不能单纯地责怪孩子,也不能简单地埋怨老师的思想工作不力。老师不可能把学生关在封闭的校园里,校园的围墙实际上已经坍塌,八面来风拍打着教室的门窗。学校筑起的道德、信念大堤,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商潮中显得单薄、脆弱。这种学校德育与学生认识社会的二律背反现象,已经成为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反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学校德育全面育人目标与家庭教育的畸形目标间存在反差 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家庭教育由于家长素质及其价值取向的偏差而导致了畸形发展。这二者间的反差影响了学校德育的质量。许多家长重智轻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十分迫切,在物质需求上舍得大量投资,但在孩子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上却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深信棍棒之下出秀才;有的家长埋头于个人事业,或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根本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学习状况,教育子女的责任“全托”给教师;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什么社会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什么孩子的全面发展,统统置于脑后。更有甚者,由于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质低下,耳濡目染的学生自然也就“近墨者黑”;溺爱型家庭的孩子抓住父母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盲点和矛盾,在道德修养之路上不断下滑;粗暴型家庭的孩子惧怕家长,养成孤僻、急躁、自卑的性格,家长的暴力手段,反而把孩子推向了社会的阴暗角落。

(三)变革的社会现实与学校传统的德育内容及观念间存在误差 在育人观念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造成当代学生思想观念的现实性、超前性与教育者的“怀旧心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这种在育人观念上的“落差”带来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双重困惑”。今天的教育者(包括家长在内),大多是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思想文化封闭、生活条件清苦、社会变革并不强烈的时代走过来的。这种时代的烙印无疑影响着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以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准来教育和衡量下一代人。而今天学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崭新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都无时无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就必然带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育人目标期望值上的差异。此外,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繁杂,随意性较强,其评价机制也存在很大的弊端等。

二、提高德育实效的基本方法与对策

(一)构建一体化、生活化的德育目标和内容

过去,我们往往把德育工作的目标定得“高、大、空”,脱离学生实际,要求过高过急,欲速不达。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讲到中学、大学乃至成人,不分层次,统一要求。这种缺乏层次的道德目标不能很好区分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既高又空,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其后果是:在德育过程中,重道德认识的灌输,轻道德体行为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和塑造;在德育效果上,学生主体由于面对过高的目标要求,很容易培养这样一种学生,他们在学校时能自觉按学校要求去做,是“好”学生,到社会上则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是个“差”学生,形成虚伪的人格。

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围绕德育的总目标,有计划、按阶段、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德育过程成为一个多阶段、多层次、多梯度、依序进行的系统工程。即在道德认识上,要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道德情感上,要求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在道德意志上,要求由无意到有意,由不自觉到自觉;在道德行为上,要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另一方面应对照德育的总体要求,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内容,使德育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如“学会关心”教育,可分为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祖国、关心自然环境。在小学低年级段,关心他人的教育可具体为:关心父母亲人,关心教师,关心同学,小伙伴友爱互助;关心集体的内容有: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知道集体的力量大,知道在集体中要守纪律,知道在集体中要想到他人。关心自然环境的教育要求有:关心家庭及学校的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公共场所卫生。关心国家要做到: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爱自己的祖国,知道国旗、国微、国歌、首都等,热爱自己的家乡。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素质 全面更新家长的人才观。在我国,现代考试和人才选择的制度为人才的选拔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但是这种选择制度使得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名牌大学,长大后才会有“出息”。于是,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他们要求孩子通过严格而激烈的竞争保持较高的学习质量,更严重的是把孩子学习质量的变化视为孩子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来说,面对家长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面对日益严格的标准化考试制度,每天的学习过程成了冰冷的科学知识的灌输,每天必须面对浩如烟海、题型复杂的选择题和判断题,深深地感受到了自我主体性的丧失,从而对社会和家庭的温暖视而不见。为此,我们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新家长的人才观,使之重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用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人格特征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学校德育目标在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孟子说:“教者必以正”。而活动能集中体现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我们通过组织有特色的班队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志趣活动以及有助于个人特长发挥的活动:如校园之声、红领巾服务队、演讲赛、诗歌朗诵会、社会调查、体育竟技等来激励、培养和促进学生去获取成功,使他们从小就充满自信心、自豪感、成就感。在活动中,还可以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增强体质,使他们人格中的积极成分不断得到发挥,品格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强化学生德育的实践体验

体验性教育是指以实践体验为主,促进心理体验,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在德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凡是经过亲身体验的事物,才容易接受,容易理解。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耐苦、耐挫精神,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不爱惜劳动果实。因此体验性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日本就很重视这样的的教育。一是要求学生都要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二是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社会的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三是每年都有7到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转化学生体验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这值得我们借鉴。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要在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下,有计划有目的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阵地和途径进行各种体验性教育,使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从“你该怎样”向“我该怎样”转变,从而真正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

(四)开发家庭、社区内潜在的德育功能

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内各种潜在的德育功能,扩展教育范围以增强德育效能是近年来德育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德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家庭、社区联手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5+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德育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总之,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只有我们教育者抓住时代的脉搏,努力探索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新办法、新路子,使德育工作真正产生实效,才能为国家培养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社长才能健康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第二篇:加强中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推荐)

加强中职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党中央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心和决心。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而中职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前提。

一、加强我校德育教育的紧迫性

(一)从我校学生心理现状来看:

入学成绩差,存在厌学情绪,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

(二)从社会环境看:

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

(三)从家庭教育看: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我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1、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

2、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为了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3、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所以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要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根椐学生个体的不同,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开展德育工作。

三、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几点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

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和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就必须做到:

1、全员参与德育教育,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是小平同志对教师作用的概述。”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德育观念意识。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而不是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优劣。③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并以此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典范,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蜡烛“精神。④推行德育”教师首任制“。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思想,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2、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以专业社会实践为契机,深化职业道德教育。中职学校学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通过实习、实训,注重转化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操守。顶岗实习回来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实习报告,然后由德育老师和专业教师共同配合进行汇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解除困惑,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通过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使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实效性。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一定的环境氛围可以强化或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可见环境氛围暗示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如利用校园广播站、团刊、校刊、标语口号、名人画像、校训、校园标志性景点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活动、“五四”青年节纪念系列活动、庆祝国庆系列活动等,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丰富和积累学生的情绪体验,从而逐步内化为稳定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情感。二是抓好仪式教育,创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如每周升旗仪式等。三是重视班级环境的布置,培养良好的班风。要求班级环境的布置要造成浓厚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气氛。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出好黑板报、开辟爱国主义专栏等,尤其是革命节日或开展活动时,更要精心设计教育环境,突出主题,使同学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它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显神效。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学校教育中,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日报社。[3]《中小学教育管理》,主篇:贺乐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毛泽东选集》人民日报社。[5]《关于教育的谈话》江泽民。

第三篇:德育实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课题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国家领导在《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校内外教育都要抓得紧,一点放松不得。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前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它表明了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时效性。

二. 课题的界定

1、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认为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德育工作,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德育环境进一步恶化,德育资金严重缺乏,德育社会关心度一再下降等等,一句话德育工作可谓困难重重,问题成堆。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德育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搞上去了,法制健全了,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提高,德育环境等自然会好起来。两种对德育现状的评估,或过分消极,或过度积极,这为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针对性设置了重重障碍,要提高德育实效那当然是异想天开。

2、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表现在内容要求的简单化,缺少赋予学生强烈地情绪体验的故事小品;过程要求的程式化,缺少适合不同年 1

龄,不同性格学生教育过程的探索;方式要求的成人化,缺少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活泼、生动的育人方式的研究。这样的认识,必将带来可想而知的德育效果。

3、对德育方法的选择缺少灵活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所面临的矛盾,可以说是德育方法上的矛盾。”方法选择缺少灵活性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现实德育教育过程中,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大报告、讲座等集体思想工作多,针对个人、有的放矢少。一句话,方法缺少灵活性,工作缺乏针对性。

4、家庭教育出现误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独生子女问题”也随之成为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的思想束缚,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影响,家庭对子女重在生活的关心,学习的关注,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道德的教育,于是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刺激”,妨碍了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此外,我国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也给教育带来了不少的冲击,无论是“离异还是失偶的父母,都只在生活上给予关心,思想教育则掉以轻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家庭暴力,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扭曲。”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德育实效偏低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有操作方式上的不当,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不足,要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三. 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相关课题的基本情况,课题所采集的问题是国内外教育的敏感问题区域,特别是国内学术界对此有所涉及,但还没有具体可操作性、实际性较强的具体指导方案,目前还属于待研究课题。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此也有所

涉及,也有一定操作实验和方案,但由于我们的国情不同,我们只可借鉴相关一些内容。我们的课题力图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脚踏实地地作好研究工作,闯出一条德育工作新途径。为了课题寻找理论上的支持,最后选定“素质教育理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中小学学习科学研究论文选”、“小学心理研究”并从网上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我们在研究中汲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的基本目标,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开发学生的浅能,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是由时间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时间的辨证发展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时间过程的两次飞跃。我们认为,对学生而言,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体现了主体性、主观因素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挥主体能动性,观察、分析、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正式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继续实践中,完善这种认识,最终寻求理想的育人效果。

3、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主的经验背景而构建。它提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刺激,而是主动接受建构意义,学生并不是由空白进入学习环境,当问题显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认知能力,形成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上述理论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它是我们在进行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中遵循的主要理论依据。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校此项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范围涵盖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坚持常规管理” 和“探索以美育德特色突破”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力求从整体上推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进程,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的研究:

1、构建德育实效性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2、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3、学校德育组织管理与队伍培训的研究。

4、德育创新方法系列的实践研究,包括:德育专题教育系列、学科渗透系列和特 色活动教育系列的开发。

5、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德育有效实施的研究。

6、德育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与推广。

五. 研究对象与方法

方法:实施实效性研究具体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教师即是研究者,研究对象是二年级两个班学生,不设对比班,采用“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基本步骤。同时辅以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资料依据。

六.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德育新思路、新方法。

2、培养出一批德育骨干队伍。

3、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实效性目标管理与评价体系。

4、课题结题报告与子课题科研成果论文、德育工作案例集汇编。

5、构建较为完善的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网络。

6、开发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7、探索出结合新教材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七. 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 2011 年10 月—2012年3月,主要任务为:对我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反思、课题领导组的分工组成、课题方案的修订、开题的筹备与实施、课题研究督导、制度的构建、子课题建档、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查、德育队伍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时间为 2012 年 4 月—2012 年 10 月,召开开题大会;全面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教规律、有实效、有推广价值的德育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过程遵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为 2012 年 11 月—2013 年 4 月,对调查研究的各种数 据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对研究过程效果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 果论文、召开结题大会。

八.课题研究成员。

1、组长:窦传国;

2、课题研究成员:樊丽丽,王玉龙。

第四篇: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反思

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反思

摘要: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利用好课堂的阵地,以课堂为切入点,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

所谓教学的实效性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获得相应的进步或发展[1]。事实上,在中职政治课堂中会有一些现象,笔者在课堂中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讲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知识点时,通过事例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结果,大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中窃窃私语,并不认同这样的价值观。在平时生活中,有部分学生更是素质堪忧。例如:逃避参加集体活动、为了一点矛盾与同学起争执,甚至大打出手、不爱惜集体的公共财物,这样的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相差甚远。这是政治课堂需要反思的地方,对于中职组织教师而言需要反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好呢?”

一、问题分析

1.教学目标错位。在中职德育课堂中,存在这样的现象,知识点的传播成为教师授课中考虑的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并没有认识到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绝大多数德育教师而言,更在意的是教学的理论性,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空洞的知识点的灌输,教条化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老师讲知识点,学生背知识点,考试就写写知识点。记得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这与我们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2.教学过程过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更在意的是教学结果,由此忽略教学过程。例如:价值取向的讲解,大部分情况下局限于告知学生“自私不是人的本性”、“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树立远大的理想”等,在此过程中并没有从学情出发,更谈不上学生个性的培养。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文性应该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现有的课堂缺少很多人文情怀和人文涵养。

3.教学模式单一化。虽说教学模式虽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变革,但大多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缺少必要的实践探索活动。这样讲授的单一模式很难生成学生的智慧,因为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师生、生生的互动合作、信息交流,没有思维的碰撞,对于旧事物没有批判和质疑精神,对于新问题没有探索与创造。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双方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更重要的是双方平等的互动和交流。

4.教学效果评价片面。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建立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然而到目前为止,这样的评价标准未能真正出台。对于以往的评级标准,虽然做过改革,但是无法摆脱以分数为中心的评价体系,而这种评价体系已经在社会、家长及学生的心中扎根,只要提到对学校的评估、对教师的考核、对学生的看法就“以成绩为中心”,只看重结果,淡化学习的过程,只局限于课本,不能真正源于生活。

二、解决思路

1.必须树立生本理念,准确定位德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前面已经谈到,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急功近利思想的驱动下,德育课堂中最重要的目标是应付考试,我们所关注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可能会忽略学生的思维品格的形成。这就直接关乎政治课堂。从德育课堂的目标出发,我们主要从情意目标、道德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几个方面考察,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使他们对社会、对学习、对生活生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责任意识。

2.挖掘课程资源,寻找与教材的视域融合。德育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时从实际出发,对教材有应有的补充,使德育课堂变得更丰富,充满活力。笔者在讨论人生价值的时候,出示了两组材料,让学生各抒己见。一则材料是长江大学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为救落水儿童牺牲的事情。这不是一则新材料,却能引出新话题。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行为值得提倡。在那样的情境之下,生命是平等的,必须有救人的行为;有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奋不顾身,是良心所为,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这样的抉择。这其实从侧面说明,学生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另一则材料与之相对应,是船主陈某把打捞上来的一名大学生遗体用绳子绑住,以索要更高的捞尸费由于很多的原因,社会中有不完善也有阴暗的一面。有时候,我们所提倡的奉献,并不能得到与之相对应的回报。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坚定自己的内心道德信仰,恪守自己的道德标准。

三、效果评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生生合作交流中进行相应思考反省,同时对于讨论的结果给予评价。在此过程中,能够衡量不同价值观点,明确自己的价值立场。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生命的意义,体现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于他们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德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只有使青少年具备必备的责任意识,才能使他们始终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崔允?t.有效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五篇:《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代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处于世纪之初,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为严俊的可能是道德危机的挑战。当前,素质教育全国展开,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素质培养。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就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民族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教育系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高速发展,民族复兴之大任。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对我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新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抉择。在这种情况下,必将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市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德育是核心”。为了保证核心地位的确立,必须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开创新局面。这种新局面不是从形式上、内容上的花样翻新,而是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来入手的。德育实效性的高低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德育科研。

我校1995-1997年期间,部分班级就德育的实效性方面进行过实验性尝试,首次编印《沙河中学学生手册》,形成了学生德育目标量化考核方案。在此基础上,1997年秋季,全校性开展德育目标量化考核试验,学生德育目标和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特别是1998年2月针对探索德育实效性修订了《沙河中学学生手册》,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有所突破,组织多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有丰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和经验的书记、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师及语文教师等,组成德育科研小组。1998年5月19日确立《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通过全校学生和部分兄弟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的调查,分年级探讨德育实效性研究,着重从起始年级开始,选初2000级1班(好班)和高2000级2班(差班)对比,2000级1班(好班)和高2000级3班(差班)对比,在四个班级分别着重进行“道德品质培养”、“行为习惯训练”、“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辅导”。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实验,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考虑社会对思想道德的要求的层次结构,恰当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从点滴开始,重实际效果,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但由于人员变动(有的主研人员退休、调动)等原因,一直没有正常开展研究。现经天城教研室同意,继续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思考

(一)社会实践与拓宽德育途径

社会实践这一德育途径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这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德育内容

近几年,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却是比较薄弱的。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内容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选择基本的、系统的内容进行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消费观念、权利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怎样选择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是取得实效的保证,学校应在选择内容时既要依据纲要,又要切合学生品德实际,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因为学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阵地,是传播现代科学与现代文明的殿堂,学校德育理应加强对学生三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把握人生的方向。

(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增强师生双向沟通,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德育的原则,德育在这方面是薄弱环节,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初、高中学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真正了解,教育缺乏针对性。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教师既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采取合理措施,促其质变或飞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如高中阶段是学生由幼稚状态发展为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因此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目前高中教育往往是高考硬目标冲击德育软任务,使学生对学校德育效果的评价明显低,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研究证明: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需要相对应时,就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

(四)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方式

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学生们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内容和方式;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式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主,没能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尽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呼声很高,但真正落实并不到位,人们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仅限于智育,还没有包括道德发展的主体性。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使得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是“等待加工的产品”。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其实成人的成熟与经验,只能具有辅导与指导性,但绝不能代替儿童来做决定,学生有自己的道德选择和接受道德的权利。因此,要取得实效,首先应解决的根本不是方法、内容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向上的精神,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学校德育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才有实效。

(五)努力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搞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的根本保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其规律,寻找新方案,就非常需要教师具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既要勇于实践,又要积极参与科研,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德育实效。心理诊断与辅导也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

三、研究内容

德育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但任何教育研究离不开对学生、教师、学校的研究,离不开对操作过程的研究,更离不开对未来适应性的研究。这些都是研究确保德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研究。

(一)、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人格的升华。所以,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德育应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但是,以往的德育工作,由于受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较强调学生是教育对象的一面,而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作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没有主动参与的需求,久而久之,势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未来社会的发展靠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去实现。因此,我们主张把德育活动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求得一种主动的发展,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然,主体作用发挥对象,不应仅仅是那些学生干部或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取得最大的实效。

(二)、研究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抓好学生的德育必须先抓好师德。我们感到:学生的德育要载体,而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师的人格。德育的最大效果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其中教育的痕迹最少,学生最易接受,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以校为本,研究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学校德育途径

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目的是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化、制度化、序列化、科学化的轨道。我们认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要坚持以校为本,重要视探讨研究每所学校德育的个性和特色,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存在于一个个具体的个性之中,只有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学校德育工作的自主权,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从这个意义看,德育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哲学观的转变。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逻辑起点。以校为本制订整体规划必须以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学校所在社区实际为出发点,遵循青少年身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及性别差异,构建不同的德育网络体系,力求使整体规划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研究操作,注重教育活动过程的优化

德育贵在实践。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学校德育工作不应是运动式的,也不能只满足于搞几项大型的活动,更不应该只是形式上、内容上的新花样。德育工作要讲求实效,而德育工作的实效来自于操作的优化。从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操作方案,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在课题组各主研和参研人员制订初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并设计评价指标和问卷调查的题目。准备实验课。

(二).实施阶段:

1、问卷调查(前测):2000年9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访谈对象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测试后进行统计检验。

2、实施方案确立:2000年10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确立方案。

3、实验实施阶段:2000年11月到2002年12月,时间二年(两个学年)。实验对象选:沙河中学高2003级和初2003级。

4、问卷调查(后测):2002年9月进行,并进行统计检验。

(三).总结阶段:2002年9月到12月据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分析、[1][2]下一页

下载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实效性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

    中职学校新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中职学校新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孙少辉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 【摘 要】中职学校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德育责任。文章从分析中职学校的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入手,......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实施方案 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也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为了建立起与社会主......

    初中德育实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初中德育实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本课题意义: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评价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各方面......

    中职学生德育案例

    与家长共创良好学习环境 16汽修2班一直将德育工作置于关键位置,并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 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在校园生活中,大......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已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 小组批准,正式列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 我们召开课题开......

    如何增强中职德育教育实效性

    如何增强中职德育教育实效性 摘 要:中职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德育教育对中职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做好中职生的德育工作,它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需要艰辛付出和坚定......

    学生数学试卷自主分析及其实效性研究

    “学生试卷自主分析及其实效性研究”专题讲座 教学方法的变革可以看成是新一轮教学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就现实而言,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得到了积极的倡导,如情境设置,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