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质教育下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德育
素质教育下班主任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校对德育工作还是很重视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普遍存在着德育实效性不强的问题。究其原因,德育途径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效率低下应该是主要原因。尤其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最基础的班主任工作随意性大、效率低,不能适应新形势对德育尤其是班主任工作新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地有效开展。基于此,笔者于2003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之子课题“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深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已通过鉴定。现结合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相关情况做一阐述。希望引起开展该项活动人员的关注,共同提高德育活动课的水平。
一、论证: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工作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肩负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任。但是,却长期处于缺乏重视、缺乏引领、缺乏指导状态,班主任工作盲目随意,费力不小,效果寥寥。这种困境不禁引得一些关心和研究班主任工作的人员地追问,班主任工作的侧重点应该在哪里?如何较快地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及实际效果?
(一)对传统德育之反思
对于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低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既有传统德育目标与内容设置编排上脱离学生、脱离实际的问题,更有德育途径与方法陈旧过时、缺乏创新的原因。
传统德育忽视了德育源自生活与实践的原则。德育来源于生活,又必然回归生活,学生只有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中才能得到亲身体验,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
因此,传统德育忽视德育的实践性特质导致了德育的僵化与机械教条,也就必然成为班主任工作途径与方法因循守旧实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二)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践行德育实践性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德育教育研究史上,关于道德认知与发展及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颇有价值的观点。其中,20世纪60年代,西方道德认知学派创立者中最重要的代表科尔伯格利用道德两难问题把学生置于真情实景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和决策,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问题的讨论,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作为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了道德的层次。其基本价值就是向我们论证了主体的参与和自主活动是道德发展的前提。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活动是德育的生命。没有了活动,便没有了德育。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道德的实践本质决定了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德育回归基础、回归生活与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科尔伯格构建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整合模式,并充分认识到,德育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相统一的过程,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因此,我们要增强德育的实效,必须加强德育的实践与活动环节的训练。毫无疑问,建设德育活动课是班主任加强德育实践与活动环节的重要途径。
德育活动课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通过学生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把抽象的道德原理和规范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对道德情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自觉的参与意识,从而使学生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行,使学生在未来遇到相似的情景时受到类似情景的触发而引起道德行为动机。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特征。
(三)德育活动课的界定及意义
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教育者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生成而有计划、有目的精心设计的、在班主任主导下与学生共同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是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德育活动课与传统的主题班(队)会也是有区别的。主题班(队)会大多是根据班级需要,班主任针对班级当前出现的不良问题或现象为纠偏正错教育学生而开展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应急性”特点。因为是“会”,它远不如“课”环节齐全、结构紧密、条理清晰。因此,也可以认为德育活动课是教育目的更明确、教育手段更灵活、教育方法更科学、教育效果更明显、组织形式更严谨的主题班队会。由此,德育活动课具有计划性、教育性、创生性、实践性等特点。
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课对于现阶段创新德育途径与方法,增强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德育活动课是学校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活动课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也有很大的互补性,从德育实践的角度更应当加强德育活动课程的建设。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思考探究、体验感悟能够有效地解决围绕在学生身边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因此,无论从育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着想,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系统规范的开展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活动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关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焕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学生真正做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这正是现代德育的观点。
二、写实: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有效探索
长期以来,笔者及课题组不仅对德育活动课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与实践,对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有效的总结与提升,而且还成功组织了两届全市德育工作研讨会(都有德育活动课的展示活动)和两届全市德育活动精品课比赛,对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扎实的宣传与推广。因此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德育活动课应该主题鲜明,活动针对性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吸引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事实上,成功的德育活动课首先是实效性很强的活动课。关于中小学德育活动课实效性的研究与探索,我们课题组主要从德育活动课的选题、设计、实施、模式及评价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一)德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与确立
首先,德育活动课的主题要根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计划,联系班级工作实际来确定。其次,德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活动的设计,都应按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来确立或延伸。要避免随意性,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德育活动主题的选择一般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1.从德育内容方面选择主题
一般认为,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四者在德育内容结构中的地位是:道德教育是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先导。根据德育内容及其各自地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关于德育建设颁布的重要文件及主要领导人发表的重要讲话,如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4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8号文件),以及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等,有目的有重点的确定德育活动主题。我们只要定一个角度,通过精心组织和策划就能设计和组织起很有现实教育意义的活动课。(班主任)笔者主持的课题组根据德育内容首先确定了亲情、爱心、诚信、合作、理想、成功与环保等德育活动课题,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讲话发表后,又增加了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崇尚科学等几个课题。通过开展以上述课题为内容的德育活动课,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等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战胜成长道路上的挫折。
2.从重大节日、纪念日方面选择主题
一年中有很多节日、纪念日,这些节日、纪念日的设定,本意正在于用节日、纪念日的形式,引起大家的关注,并由此弘扬这种社会文化和历史价值中所蕴涵的道德精神。从这些节日、纪念日中提取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既可当作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又是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的取之不竭的生动教材。
(二)德育活动课设计与准备
科学选题之后,进入德育活动课设计与准备阶段。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准备工作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
1.设计
设计时,要注意把握好“三性”,即目标的针对性、指向的适切性、过程的隐蔽性等大的原则和方向。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在具体操作层面,如何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无疑是设计的核心部分。
(1)确定教学内容
由于德育活动课不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按照教学目标,根据“近”、“小”、“实”、“亲”四原则,本着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素材或活动中遴选出可供使用的教学内容。这里包括材料(或活动)的遴选和对其使用的问题。其中,“选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
在德育活动课的材料筛选中,要坚持“近”、“小”、“实”、“亲”四原则。“近”,就是材料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小”,就是材料要从小事着眼,从小处入手;“实”,就是材料要真实可信,不能胡编乱造;“亲”,就是材料要亲切感人,可亲可信。
笔者通过德育活动课观摩发现,“近、小、实、亲”四原则体现好的,就能呈现给学生亲切感人的故事或活动,打动学生的心扉,就有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则收效寥寥。比如,我市实验小学燕全欣老师曾在2006年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成功执教了一节德育活动示范课——《爸爸妈妈的爱》,课堂材料的选取就体现了这一思想(见设计思路图“材料”栏)。同时,这堂课在全部示范课中也是被评为最成功的。
(2)组织教学内容
内容确定之后,如何合理的组织?这里就有个顺序和思路的问题。
按照“近小实亲”原则筛选出的材料或活动,根据什么顺序贯穿呢(纵向的问题)?对具体的材料或活动,按照什么思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以至于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呢(横向的问题)?笔者带领课题组多次深入课堂,通过研究与实验发现,材料或活动的组织顺序(纵向的问题)按“近→远”、“一般→个别”最为恰当;对具体的材料或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分析以至于内化为个人的意志外化为个人实际行动的总体思路(横向的问题)以“体验→感悟→落实”为主线最为合适。(班主任)这样才能符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较好地解决“过程的隐蔽性”这一问题,做到“知”“情”“意”“信”“行”的和谐统一,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其中,体验是基础,感悟是关键,落实是目的。教师在具体备课时,应通过设置情景或活动让学生进行充分体验,通过学生体验催生感悟,再在学生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解决发生在身边的实际问题或困惑。对德育活动课课堂设计这一有效探索也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上面所提到的《爸爸妈妈的爱》设计意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材料组织顺序“近→远”、“一般→个别”,活动过程贯穿了“体验→感悟→落实”这一主线。通过设置亲情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父母的爱(体验阶段),然后唤起学生倾诉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悟阶段),最后学生情不自禁发自肺腑地喊出怎样回报父母的爱(落实阶段),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确实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隐蔽性”教育效果。根据课堂实录现把主要设计思路及内容梳理如下:(请点击以下文件附件浏览:
点击浏览该文件)
2.准备
德育活动课方案设计好之后,便进入准备阶段,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细致,越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准备工作分思想和物质准备两方面。思想准备主要是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德育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如有关活动内容的准备,包括诗歌朗诵、相声、小品的编写、歌曲的选定等等。物质准备主要指活动所需物品的准备,如场地材料布置、版面设计,有舞蹈、小品表演内容,还应准备好服装道具、乐器和音带等等。各项准备工作要定时、定人负责督促检查,一定要做到准备充分、细致到位。
设计准备、组织指导得当的德育活动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还能充分激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增长其智慧与才干。
(三)德育活动课组织实施
德育活动课在完成设计和准备过程之后,关键就是要把握好组织实施这个环节。活动课的成功与否,也就决定于实施的成功与否。为了保证活动课的正常性实施,保证活动课取得成功,应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在上课之前,教师必须再次认真地检查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如有的教师曾发现拷贝到电脑桌面上的课件突然打不开了,小品道具忘带了,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及时采取措施紧急处理。
2.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控制好自身的情绪,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应冷静处理、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好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心态,高度负责的精神,带领学生完成预定设计的活动计划,把活动组织好。
3.活动体验要充分,不要怕耽误时间,切忌半途而废;学生的感悟要深刻,教师要因势利导,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切忌不深不透;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要点拨到位,有针对性,切记漫无边际,夸夸其谈。如前面提到的《爸爸妈妈的爱》在山东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展示实施过程中,针对理解父母异样的爱的环节时,对待父母让孩子课外补习、生活学习上严格要求(甚至个别家长打骂孩子)问题曾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做家长都是不对的,必须改正,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二是有的同学认为家长让孩子进学习班及各方面严格要求是为了孩子以后好,严“师”出高徒,感激之情表露无遗;三是有的同学认为要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出现误解时可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理解之情旗帜鲜明。出现这种局面时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消除对家长的误解,冰释父(母)子紧张关系,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充分发挥德育活动课的育人功能。这无疑考验着教师的课堂智慧。下面是该课此环节的课堂实录:
师:现在有很多同学都觉得爸爸妈妈跟自己有代沟,不愿意跟他们交流,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你的爸爸妈妈有没有做过让你认为不对的事情?
生1:我妈妈每个星期六都让我去学书法,星期天又让我去学英语,周二、周四又让我学二胡,弄得我都快累死了,真不知道妈妈是怎么想的!
生2:有时候,我和表妹争东西,不管谁有理,爸爸妈妈总是训我。
生3:我特别喜欢上网,下课后总是背着家长偷偷去打游戏。爸爸发现后不但严厉的责骂我,还狠狠地打了我一顿。
师:同学们,对于这些事情,你们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4:我也参加了很多学习班,可我并不觉得妈妈做的不对。比如,妈妈让我学英语,我觉得是为我好,现在大家都很重视英语,英语已经成了一门最重要的国际语言。通过参加补习班,我的英语水平提高了不少,我挺感谢妈妈的。
生5:其实,爸爸妈妈让我们参加学习班,他们的初衷是好的,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有时候,确实弄得我们很累。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找父母谈谈,可以告诉他们喜欢学什么。
生6:和表妹争东西爸爸批评你是正确的。第一,爸爸跟你亲,才会说你;第二,你是哥哥,原本内就应该让着表妹,爸爸说你有助于你的成长。
生7:我觉得孩子上网爸爸打他是对的,是为了让他记住,给他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生8:我认为孩子偷着上网打游戏是不对的,但是爸爸不能打人。所以,孩子应该跟他的父亲谈谈,告诉他自己可以改,但请爸爸不要再打自己了。
……
师:孩子们,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谢谢你们的精彩的发言!(鼓掌)我们要理解父母,正确看待家长的批评。
孩子们,现在你们懂了吗?不仅宽容是爱,怜惜是爱,其实唠叨,甚至责骂也包含了父母的殷殷深情,也是一种爱啊!
(四)德育活动课的模式
一般来说,德育活动课大体可分为如下类型(或形式):(1)讨论探究式;(2)辩论明理式;(3)情感体验式;(4)情景模拟式;(5)角色扮演式;(6)演讲报告式;(7)审美鉴赏式;(8)文艺表演式;(9)知识竞赛式;(10)展示交流式;(11)网上互动式;(12)调查访谈式;(13)参观考察式;(14)社会实践式;(15)综合活动式等。
但是,对于德育活动课模式进行准确界定往往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某一节课很难说它采用哪一种模式进行。因为一堂高质高效的德育活动课需要教师站在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与学生共同感悟,体验德育的魅力,享受德育带来的乐趣,诠释德育深邃的内涵,以尽可能地增强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铸炼学生知、情、意、信、行的和谐统一,提高活动课实效。如《爸爸妈妈的爱》一课就采用了讨论探究、辩论明理、情感体验、展示交流、调查访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课堂教育实效不言而喻。
(五)德育活动课的评价
这里有两方面的评价问题,一是教师课后的自我评估与改进提高,二是学校对开展德育活动课情况进行评价。
第一方面的评价,要求教师讲完课之后收集学生或参加活动的来宾反馈的信息。对于一节德育活动课,即使取得了成功,但对它的教育作用也不要估计过高,因为学生的品德形成不是也不可能靠一节或几节德育活动课而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长期持之以恒的教育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因此,对一节课应实事求是地评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以便改进提高。
对于第二方面的评价,要求学校对德育活动课建立扎实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德育处(或政教处)除制定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校本德育活动计划,组织教师编写出校本德育教材(或材料)之外,更重要的任务即督促班主任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校本活动计划,并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班主任教师的考核体系,通过奖惩机制来促进和保障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德育活动课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备好一节德育活动课所付出的精力远远大于一般学科,因此在计算课时上建议按一比二计算(即上一节德育活动课相当于上两节一般文化课)。领导应经常查看教师的备课资料,经常深入课堂听、评课,并把检查听课情况及时地反馈给相关教师,以利于整改。学期终了,政教处(或德育处)根据德育活动课的课时数、备课资料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及任课教师的自评,加上平时的领导抽查情况,分别量化,算出考评分,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记入业务考核档案中。做到一学期一公布,表扬和奖励先进,督促后进教师进行整改,发挥好奖惩激励作用,真正提高德育活动课的教学实效。
(六)对德育活动课新理念的探索
开展德育活动课是德育回归生活与实践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我们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新理念,即德育活动课“三个一”模式:一是落实一个精神,贯穿一条主线。充分落实“生本”精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及“近、小、实、亲”原则。贯穿“体验→感悟→落实”这一活动主线。这也为我市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构建一个体系。我们重点研究的十几个课题,如亲情、爱心、诚信、榜样、交友、守纪、合作、科学、理想、成功、环保和节约等,初步建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校本德育活动课教育体系,并且每个课题都有完整的适合我市实际的校本德育活动教案,以供全市班主任教师参考使用。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看了我们展示的这些德育活动课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全国都是先进的”;三是推广一个模式。“体验→感悟→落实”这一活动主线,较好地做到了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因而得到了中央教科所德育专家的肯定,为全市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创新与推广模式。
三、延展:德育活动课的课外延伸
德育活动课的开展有多种形式,既有课内德育活动课,又有课外德育活动课;既有校内德育活动课,又有校外德育活动课。一段时间来,我们主要进行了校内和课内德育活动课堂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德育活动课实施与评价体系。课题组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在活动设计上狠下功夫,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活动组织、活动评价等,增强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
当然,在进行校内和课内德育活动课研究与实验过程中,课题组从来也没有弱化对校外和课外德育实践活动课的探索。从上对德育活动课模式的探讨可以发现,德育活动课的组织活动形式如演讲报告、审美鉴赏、文艺表演、知识竞赛、展示交流、网上互动、调查访谈、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综合活动等大多就是在校外或课外开展的。我们知道,有些道德场景在课堂上模拟与还原具有很大的时空局限,处理不好还欠缺真切感。有时在课堂上为了还原某一场景煞费苦心,却事倍功半,假若我们把它放到真实的生活实践中,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说,我们的德育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主动大胆地把学生带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去,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牢固持久的道德素养。
四、结论:建设德育活动课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德育不同于智育,它不仅要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仅要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还要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德育过程是由知、情、意、行诸环节构成的,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不是靠德育工作者“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通过体验、感悟、落实而逐渐形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本课题研究与实验证明,德育活动课是把握德育规律性、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其中班主任(或辅导员)主持开展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是最直接、最经常、最普通的德育活动,其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主题班会、主题团队会应当形成制度,列入课程表,作为德育活动课的基本形式。
总之,我们通过开展德育活动课的研究与实验,教育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思想面貌也发生了很大改观。德育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认识、体验、践行,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德育的实效性在此活动过程中得以凸显。课题研究前后实验学生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道德觉悟与水平明显提高。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专家充分肯定,以及领导、教师和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
第二篇:德育实效性研究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课题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国家领导在《关于教育问题谈话》中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法制教育、校内外教育都要抓得紧,一点放松不得。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前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它表明了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强调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时效性。
二. 课题的界定
1、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对德育现状的评估发生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极端——认为市场经济严重冲击了德育工作,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德育环境进一步恶化,德育资金严重缺乏,德育社会关心度一再下降等等,一句话德育工作可谓困难重重,问题成堆。认为现在出现的一系列反常的德育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搞上去了,法制健全了,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提高,德育环境等自然会好起来。两种对德育现状的评估,或过分消极,或过度积极,这为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针对性设置了重重障碍,要提高德育实效那当然是异想天开。
2、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德育要求的理解不够到位,表现在内容要求的简单化,缺少赋予学生强烈地情绪体验的故事小品;过程要求的程式化,缺少适合不同年 1
龄,不同性格学生教育过程的探索;方式要求的成人化,缺少适合中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活泼、生动的育人方式的研究。这样的认识,必将带来可想而知的德育效果。
3、对德育方法的选择缺少灵活性。“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所面临的矛盾,可以说是德育方法上的矛盾。”方法选择缺少灵活性是影响德育实效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在现实德育教育过程中,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解多,自身实践少;消极应付多,解决实际问题少;大报告、讲座等集体思想工作多,针对个人、有的放矢少。一句话,方法缺少灵活性,工作缺乏针对性。
4、家庭教育出现误区。“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当然,“独生子女问题”也随之成为现代教育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的思想束缚,由于传统的人才观影响,家庭对子女重在生活的关心,学习的关注,却忽视了人格的培养、道德的教育,于是父母对子女娇宠无度,“过分珍爱,过分袒护,过分放纵,过分照料,过分刺激”,妨碍了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此外,我国单亲家庭的日益增多,也给教育带来了不少的冲击,无论是“离异还是失偶的父母,都只在生活上给予关心,思想教育则掉以轻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家庭暴力,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扭曲。”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德育实效偏低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有操作方式上的不当,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的不足,要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是我们当前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
三. 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相关课题的基本情况,课题所采集的问题是国内外教育的敏感问题区域,特别是国内学术界对此有所涉及,但还没有具体可操作性、实际性较强的具体指导方案,目前还属于待研究课题。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此也有所
涉及,也有一定操作实验和方案,但由于我们的国情不同,我们只可借鉴相关一些内容。我们的课题力图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脚踏实地地作好研究工作,闯出一条德育工作新途径。为了课题寻找理论上的支持,最后选定“素质教育理论”、“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中小学学习科学研究论文选”、“小学心理研究”并从网上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
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我们在研究中汲取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的基本目标,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开发学生的浅能,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使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2、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是由时间到认识,再由认识到时间的辨证发展的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时间过程的两次飞跃。我们认为,对学生而言,认识过程中两次飞跃体现了主体性、主观因素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挥主体能动性,观察、分析、认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我们的研究正式遵循了这样一个过程,在研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在以后的继续实践中,完善这种认识,最终寻求理想的育人效果。
3、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主的经验背景而构建。它提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刺激,而是主动接受建构意义,学生并不是由空白进入学习环境,当问题显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认知能力,形成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上述理论我们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整体素质。它是我们在进行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中遵循的主要理论依据。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我校此项德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范围涵盖学校德育的方方面面,在“坚持常规管理” 和“探索以美育德特色突破”齐头并进的基础上,力求从整体上推进提高学校德育工作 的实效性进程,主要包括以下诸多方面的研究:
1、构建德育实效性的目标与评价体系。
2、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各因素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3、学校德育组织管理与队伍培训的研究。
4、德育创新方法系列的实践研究,包括:德育专题教育系列、学科渗透系列和特 色活动教育系列的开发。
5、学校、家庭、社会大环境德育有效实施的研究。
6、德育典型案例的收集、分析、研究与推广。
五. 研究对象与方法
方法:实施实效性研究具体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研究。教师即是研究者,研究对象是二年级两个班学生,不设对比班,采用“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行动研究——反思、总结”的基本步骤。同时辅以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资料依据。
六.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德育新思路、新方法。
2、培养出一批德育骨干队伍。
3、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实效性目标管理与评价体系。
4、课题结题报告与子课题科研成果论文、德育工作案例集汇编。
5、构建较为完善的学校、社会、家庭德育网络。
6、开发出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7、探索出结合新教材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七. 课题研究的步骤过程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时间为 2011 年10 月—2012年3月,主要任务为:对我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反思、课题领导组的分工组成、课题方案的修订、开题的筹备与实施、课题研究督导、制度的构建、子课题建档、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的调查、德育队伍开展课题研究的培训等。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时间为 2012 年 4 月—2012 年 10 月,召开开题大会;全面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特点、符合教规律、有实效、有推广价值的德育创新思路与方法,研究过程遵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
第三阶段为总结阶段,时间为 2012 年 11 月—2013 年 4 月,对调查研究的各种数 据进行分析、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对研究过程效果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汇编成 果论文、召开结题大会。
八.课题研究成员。
1、组长:窦传国;
2、课题研究成员:樊丽丽,王玉龙。
第三篇:八年级下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八年级2班班主任工作,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爱心,一学期下来,班级在各方面工作都还可以,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班风和学生品德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收获,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
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各方面工作,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我深知班风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就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当班级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我就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和他们一起庆贺。当班级出现问题,学生犯了错误,我就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不足,一起加油,争取下次赶上来。在长期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有了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整体风气积极向上,充满了活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我一直认为,中学时期,培养良好学生的品格是最为重要的。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我经常对孩子们说,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就连老师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更别说你们小孩子了,所以老师允许你们犯错误,但有了错误一定要承认,要改正,那样,你还是个好孩子。由于我的这种观念,这种教育方法,使我们班学生全班都有了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诚实。在教育学生诚实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榜样,对于我们班学生来说,我觉得他们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这方面是非常优秀的。
三、用爱搭建我与学生间的桥梁
1、爱就是了解。
2、爱就是关怀。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与学生像朋友般相处,遇到事情都与他们商量,与他们讲道理,请他们帮我做事情我会说谢谢。在长久的这种交往中,孩子们喜欢我,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有了事情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做事有主见,我觉得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我成功教育的最大原因。
4、爱就是责任。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刚分班的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只会随心所欲地玩闹。并且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常规教育,如:班会上、晨会上,我让他们时刻有常规意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自觉性不强,还需要时刻不放松地“看”。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第四篇:七年级下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七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二班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主任工作的核心 是德育工作。
一、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
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
1、充分了解学生。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耐心劝导。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教育他们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3、重视心理健康的指导。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谈话和活动指导。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有过这样一段话:“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孩子的榜样。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从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生。
三、抓班风,树新风
身为班主任,抓好班级学风,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优良的学风,是班集体的生命线。一个班集体,是否优秀,最主要的是看它在学习上的表现。勤奋的学风是促进班级不断发展的动力,可以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针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我再班级管理中鼓励学生多问,学生问学生,学生问老师,还有时让学生给老师讲。使学生养成善思好问的习惯。在学习中,“问”是开启知识殿堂的钥匙,让学生主动发问,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得到落实,教学相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善思好问的习惯。
四、加强有家长沟通。
教育学生是一项工程。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整体教育素养。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把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当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通过与家长的接触,不仅要使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要使家长能够协调一致地配合自己的教育工作。
“痴心一片终不悔,心血浇开希望花”,这些年来,我确确实实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但我也确确实实得到了同行的赞誉,学校的表彰,既然我选择了教师,我便会义无返顾,一路走下去。愿我的心血浇灌出一朵朵希望之花
第五篇:2012——2013下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七年级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本学期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能顺利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并很快适应中学生活。
二、工作目标
结合学校及政教处的工作计划,争创有特色的班集体。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紧抓学生思想工作不放,紧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放,要求学生在学好做人的前提下,提高成绩。
三、方法措施
根据我班特点,实施了如下措施。
(一)、树理想、转变学习态度:把“要学习”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七年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阶段,只有重视其学习过程,才可能实现理想,转变学习态度,明确努力方向。
(二)、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信心,战胜困难。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班主任要关心学生各科的均衡发展,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薄弱学科,不要出现偏科现象。班主任应顾全大局,同科任老师配合。监督学生多下功夫,并要求学生各科兼顾,不放弃任何一科,形成一种以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强强联手、协同作战、齐抓共管、全面提高的局面。
(四)、加强班级管理,注意常规。一切从细节入手,不放弃常规管理,让学生全面发展。
(五)、严抓纪律,并做好思想工作。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多谈心,及时鼓励,让其不扰乱课堂的前提下,尽力学,不放弃。对优生会需要多关心和鼓励,调节心态,以竞争精神去拼搏,抛开一切杂念。力求:强科争优势、弱科保底线。
(六)、加强与家长联系。出现问题好及时沟通,共商对策,使其达到齐抓共管。
总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多方面的管理,因材施教,提高我们的德育教育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出二十一世纪有用之人。
201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