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青少年"网瘾"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15青少年“网瘾”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青少年'网瘾'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丰富多采的网络世界,为广大青少年益智广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不过面对良莠不齐的网上咨讯,针对年轻一代进行的辨别和自律能力的教育却显得有些滞后。目前我国整个互联网法律体系缺乏权威性的法律依据,立法远远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网络安全保护也没有单独的明确的立法。
据调查,近年来,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逐年持续攀升并向低龄群体渗透加大,中小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象比比皆是,青少年网络犯罪率也在逐年上升。
青少年大多是在校求学时期,所以针对网瘾问题,教师、家长都应承担起教育和监管的责任,分析其网瘾形成的具体原因,结合其成长目标,与其进行及时的沟通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养成正确的网络行为。
所以从青少年自身心理、生理特点出发,探究青少年网络行为背后的原因,明确教师、家长、社会在青少年网络行为过程中应担负的职责,使青少年趋利避害,自律、自主、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青少年网络行为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侧重于对行为的管理,而针对青少年上网的心理、生理动机的研究较少,一旦出现网瘾问题,堵的较多,而疏的较少,所以造成了当面不上网,背着就上网;行为不上网,心理有网瘾;越不让在网上干什么就越想干什么;平时管着上不成网,一有机会昏天黑地地上网等恶性循环现象,所以青少年网瘾成因的深层研究工作很有必要。
二、选题意义及价值
通过研究找到青少年沉溺网络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有效的根治网瘾。
端正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观,既不'谈网色变',杜绝网络,也不使孩子一味地沉溺于网络世界而与现实脱节,同时要学会趋利避害,正确认识'网络'的双面性,既使青少年通过网络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汲取到更丰富的知识,也使青少年有效避开网络的负面效用,使网络正真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利工具。
使教师、家长找到孩子网瘾的根源,然后因势利导,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变害为益,使孩子养成正确的网络观与网络行为,达成健康成长的目标;也使网络行为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网络的管理、运作,同心同力,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世界。
三、概念范围与支撑理论
(一)课题研究的概念范围
1、网络行为:在网络上从事的一切活动,主要包括访问网站、收发邮件、上传和下载、即时通信、聊天、论坛、网络游戏、流媒体视频和Telnet 等。
2、网瘾:网瘾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地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3、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里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还是一个人心里和行动一致的一大倾向,理念实施的组织源头。
4、流行心理需求:一种想要被社会认可的需要。动机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内驱力,一个是诱因,内驱力是来自个体本身的,是内在的一种需要,诱因是来自外界的,既有内驱力的作用,个体自己看到别人喜欢,于是也想要拥有,也是一种想要和大家保持一致的从众心理。
5、因势利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二)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2、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
3、个人控制理论。在个人管理中,个体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传统的管理方法分为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等,这些依赖于人去制定政策,去实施管理。人是社会人,但我们认为人更是一种理性人,是风险规避的,即我们更加愿意做出利己的行为,所以个人很难去采取类似法律行政这些可能具有惩罚性的方法对自己实施自我管理,那我们就需要借助社会或他人来完成对自身的控制管理,而最有效的管理即是利己与控制的结合。
四、研究问题及内容
(一)、'网瘾'成因探究:
青少年一般上网的时间段、地点、相与人群。了解青少年上网时间与学习、作息安排时间之间的关系,时间段与地点是否在教师或家长监管的范围中,与哪些人群在一起,会受到什么样社交圈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会存在哪些潜在的危险因素。青少年在网络上从事的主要的活动内容及时间分布。了解青少年上网的动机及他们想从网络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得到哪方面的满足,了解上网时间在一天时间中所占比例,确定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大小。
青少年在网络上交流的对象群及谈话的主要内容。了解青少年的社交圈并加以归类,归纳青少年选择朋友圈的因素,找出青少年交流的主要话题,并进行先后排序,找到网络交流诱惑力所在。
青少年在网络上点击最多的网站。明确各网站所占比例,排序然后找出网瘾所在。青少年喜欢这些活动或网站的动机及原因。找出网瘾之后的深层心理因素。
青少年网络活动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网瘾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分布及排序。(2)、应对策略探究:
教师应对措施。教师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对学生上网情况的把握,对学生网瘾背后心理因素的分析及所采用的教育管理策略及其有效性的研究。
家长应对措施。家长对自己孩子上网时段、地点、人群的了解,对孩子社交圈的了解,对孩子上网的态度及管理,对孩子关注内容及需求的把握。
学生自控措施:学生上网经历的总结,沉溺与自拔的的原因,从中找出摆脱网瘾的有利因素。学生学习状况与对自身的认同度,学生对自身未来与现状的认识,学生对上网的认识。
社会监督措施:学校网络建设情况,学生家庭状况,学生生活环境、交往人群及周边环境中的网络普及情况、网吧分布运营情况,有关部门对网吧的监管力度。
五、研究目标
(一)目标分析:
1、通过调查,掌握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普遍规律,包括其兴趣、时间、地点、人群,主要上网活动类型等。探究其网络行为的深层心理动机,解决好'网瘾'的内因问题,为后面的应对策略的制定打好基础。
2、通过走访,了解家长与教师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关注度与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周边的网络环境,解决好'网瘾'的外因问题,调度各方积极因素,及时杜绝诱因与危害。
3、个例跟踪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引导、前后教育对比,验证杜绝网瘾的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使其步骤化、最优化、实践化。
(二)具体目标
1、教师目标:
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学习相关网络知识并及时传输给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并能把握住学生网络行为教育的关键,对学生进行多方引导,使之自主、自律、健康、合理地应用网络。探索总结出网络行为教育的有效方法与步骤并在实践中能因材施教,灵活应用。而且通过研究养成深入学生的好习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家长目标:
促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配合老师正确应对网瘾问题,学习一些必要的网络知识,针对孩子的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防微杜渐,消除网瘾的诱因。
3、学生目标:
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不断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杜绝网瘾,使网络成为自身丰富知识、拓展能力、健康成长的有效工具。
六、研究对象
在校学生及家长与班主任老师
七、研究原则、方法、途径
(一)研究原则:
1、民主合作原则:选定两个班级,说明研究目的,与学生、家长、班主任及时沟通并取得支持与配合,力求调查内容的真实与准确,能准确反映调查目的。
2、隐私保密原则:对学生、家长、教师分别采用单项调查发,对调查中涉及到的个人隐私内容要承诺做好保密工作,不泄露,不外传。
3、点面结合原则:针对50名同学做一般规律性的研究与总结,对2名个例采用跟进与教育引导前后对比法,对家长与班主任采用访谈法,力求点面结合,把握住课题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与方面。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学习法:掌握有关网络知识,特别是要有针对地了解和掌握与学生所关注的网络有关的知识。学习一些与网络相关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把握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动机。
2、试卷调查法:形成学生及家长'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在两个专业共两个班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
3、实地走访法:走访周边网吧,了解学生上网状况及所从事的相关的网络活动内容。
4、查阅资料法:通过网络查阅相同案例,找到摆脱网瘾成功与失败原因。
5、个案跟进法:在学生中确定网瘾个例,与家长配合,进行跟进调查,实践、摸索、总结摆脱网瘾措施。
(三)途径:
1、试卷调查:针对两个班50名学生进行。
2、试卷调查:针对10名家长进行。
3、访谈法:针对3名班主任进行。
4、个例跟进法:确定两个同学进行。
5、案例比较法:通过网络相同案例比较分析。
6、总结归纳:对材料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形成总结报告。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日---2015年2月22日)确定研究对象,制作调查试卷,确定跟进个例,形成实施方案。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相关网络知识与心理教育学知识。
首先确定针对我校2015级与2015级两个班,共50名同学进行网络行为调查研究,其次针对幼师班10名同学的家长进行网络知识与家长对孩子上网状况了解程度调查,再次确定两个班的班主任李*与张*走访,进行网络知识掌握与对班级学生上网状况掌握程度及采取措施的探讨。接着确定两位学生王*与郭*进行个例跟进准备。完成开题报告与方案,制定调查问卷,走访内容。同时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查阅最近3年的全国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成果,掌握相关网络知识及心理、教育知识。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调查走访阶段(2015年2月23日—2015年4月30日)走访周边网吧,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及个案分阶段走访与调查。针对群体及个案进行教育管理。
数据分析形成报告阶段(2015年5月1日--2015年5月15日)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相关专项报告,对个案跟进状况前后分析对比。对采取的教育管理措施进行分析评价。
第三阶段:总结形成成果阶段(2015年5月16日—2015年6月15日):对所得材料进行整合,完善成果,形成分析报告、论文与结题报告。
九、成果表现形式
课题以分析报告为主要成果,另外还有结题论文
十、课题研究保证条件
1、保证课题研究时间
学习既研究,工作既研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课题的研究与落实,以保证课题顺利完成。
2、课题经费 :自费
第二篇:青少年网瘾成因探析范文
青少年网瘾成因探析
关键词:网瘾 家庭 社会 教育 心理生理
内容简介:
青少年网络成瘾包括上网浏览信息成瘾、网上聊天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三种表现形式,其中,网络游戏成瘾占绝大部分比例,负面影响最大最深。据最新《中国青少年网瘾问题报告》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1000多万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症状。
心理和社会学家经过社会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有5类孩子最易染上“网瘾”。第1种:学习失败的孩子,由于很多孩子家长、老师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看成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途径,因此,孩子一旦考试失败,就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上,他们很容易体验成功:闯过任何一关,都可以得到“回报”,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武汉市第四医院针灸科雷红第2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很多原来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在升入更好的学校后,无法再保持原有的名次和位置,这时,他们对“努力学习”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很容易自暴自弃,于是,一些人开始迷恋网络。
第3种:人际关系不好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希望通过上网逃避现实。青少年期是个体交往需要最强烈的时期,交往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闭与防御心理、自卑心理、交往恐惧等,从而导致在现实中交往的失败,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在网络上的交往具备了人际交往的所有条件与特征,又由于是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手段进行联系与交流,这就使交往双方逃避了在现实交流中必须要面对面的压力,而且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的身份、年龄甚至性别,以一个“虚拟”的“我”来与对方进行交往,就使部分青少年觉得这种交往方式更随意、没有压力,既避免了现实中交往的紧张、不适应的心理,又满足了交往需要,于是逐渐地乐此不疲。
第4种: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孩子,在调查中发现,近八成的青少年上网成瘾都是因为亲人朋友关爱过少造成的。许多上网成瘾的孩子都生长在单亲家庭中,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缺少父母关爱,往往在网络上寻找归宿感。另外,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就一味地指责孩子,孩子常常由于压力过大而丧失自信,而网络轻松自由的环境则令这类孩子痴迷。
还有些家庭的父母本着“棍棒下出孝子”的理论,经常因孩子淘气或者学习成绩不佳打骂孩子。而在玩网络游戏时,孩子往往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变成威震八方的“英雄人物”,使得他们不但在游戏中找到了自信和尊严,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些都是导致他们“网络成瘾”的关键所在。
另外还有一些在家中被父母极度溺爱的孩子,由于任性和心理年龄幼稚,并且在家庭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根本不受家长管制,因此一旦玩上网络游戏,家长也无法控制住他们上网的行为。
随着离婚率、犯罪率升高等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上的“问题家庭”也在增多,这些孩子通常在家里得不到温暖。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提出的任何一点儿小小的请求都会得到不少人的帮助。现实生活和虚拟社会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反差,很容易让“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
第5种:自制力弱的孩子,大部分上网成瘾者都有这个问题,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也不想这样下去,但是一接触电脑就情不自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
自拔。电子游戏给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的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溺于电子游戏,是因为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把自己想象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再加上电子游戏中多媒体和三维技术的运用,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们乐此不彼,达到痴迷的程度。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获得更为方便,并且可以通过“联机”,从传统的电子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且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据调查,多数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活动就是玩游戏。不少专家在分析网瘾成因时,把应试教育列为“罪魁祸首”。著名的网瘾问题专家陶宏开教授指出:“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中国的孩子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丧失了求知的欲望,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进而逃课、上网吧、沉迷网络。”他说,目前,学校和家长把成绩看得重如泰山,绝大多数孩子都感到身心疲惫、压抑不堪。孩子们既没有地方玩,也没有时间玩,这样,染上网瘾便成为情理之中的事。
但也有人认为,把网瘾的责任一味地推给应试教育,是不客观也不全面的。应试教育早就有了,为什么网瘾问题这几年才出现?青少年缺少自控能力,容易沉溺于某一新鲜事物不能自拔,而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实在太大。在现实世界里,即使加强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创造出能让孩子们如此感兴趣的环境,给他们以同样的兴奋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把网瘾成因简单归咎于应试教育,实际上是回避了主要矛盾,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原因很多,家庭教育、应试教育、游戏产业难辞其咎。
2、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影响下的性好奇心理的作用。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发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且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另一方面,又由于心理幼稚,意志力不坚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差,再加上在当前获得正健康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会有一种强烈的性好奇心理。而在互联网上,却充斥着各种与黄色、暴力有关的内容。据有关调查,互联网上的与娱乐有关的内容中,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并且与其它媒体的有关内容不同的是,互联网上的这类内容几乎是对任何对象都不加限制的。这就会使得青少年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有关信息后而不能自拔。
3、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影响下的“信息占有”心理与探索心理的作用。青少年个体求知欲旺盛,获得和占有信息的需要较强烈。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直观,形式丰富多样,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一切都会吸引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使他们成为“天然的网民”。但如果分不清这些大量信息的实质,不加选择地接受和占有,就容易走入误区。在这种心态作用下的“网络成瘾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每天从网上收集大量并不重要的信息,或下载和学习使用尽可能多的、而实际并不急需的软件,登记注册大量的免费信箱,尝试从网上购买商品和服务,参加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等,严重者甚至表现出一种类似强迫的症状。另一种类型是对网络技术与安全具有强烈的探究欲,并以攻击和破坏网站、非法进入机密网站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成为网络“黑客”。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心理的作用。处于青春期的想不能自拔。电子游戏给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的渠道。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溺于电子游戏,是因为在玩电子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把自己想象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再加上电子游戏中多媒体和三维技术的运用,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们乐此不彼,达到痴迷的程度。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获得更为方便,并且可以通过“联机”,从传统的电子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且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据调查,多数中学生上网的最主要活动就是玩游戏。
社会因素包括各种社会级、时代级等大环境变化造成“网瘾”的原因。这种大环境变化正如日从东升不可阻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而不是去对抗,家长一定要清楚这些大环境变动,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新生代青少年们的心理与所面对的压力。
巨变的时代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令很多青少年(特别是中学以上的)感到对未来的不安,因此借上网来逃避。面对巨变所带来的压力(如: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即便是成年人都会有恐惧和无力感,被压得透不过气来,何况心智还不成熟的青少年们。网络能让他们逃避和发泄压力。
过度强调的拜金主义增加了孩子们物质方面的心理负担,无形中也加大了孩子的社会压力,因而逃避到物质压力小的网络世界。
色情、暴力文化,以及颓废文化所倡导的无节制放纵和只求快乐不讲责任的堕落主义等等新型文化冲击,对青少年的影响超乎想象,令新生代毫无责任感,只想在逃避中找快乐,在堕落中灭亡,而上网和摇头丸等正好对上他们的胃口。
社会上过度强调的厚黑学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想法相对单纯的青少年感到不适和恐惧。从而逃入网络这个人际关系简单化的虚拟社会。
计划经济年代的家长们,大多对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培养孩子成材毫无经验。很多家长没有主动承担起对孩子心理引导和性格塑造的责任。造成孩子们心理与性格上的各种缺陷,在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压力时,感到无助和迷惑。网络世界的保护性、娱乐性和简单化使他们沉迷。
家长们特别强调过去自己的经历和压力(如下乡、穷困等),而忘记了如今孩子们身处不同的成长环境与社会,因此也忽视了他们成长中所面对的问题和压力。孩子们在家得不到理解,只能在网络上寻求知心人。
很多家长虽没有忽视出现的新问题,但他们却不肯去了解和学习孩子们所处的新时代,面对的新问题。而是一味地想把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方法套用在孩子身上。这种不得其法的开导,只会让孩子们抗拒和反感。沉迷在网络一方面得到宣泄,另一方面可以逃避反感的现实。
许多家长本身就无法适应时代的巨变。他们非但无法教育孩子们去面对巨变,反而更多地向孩子们传递各种负面信息。如对新时代的抱怨、不安等。父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依赖的对象和榜样。父母发出这种负面信息的话,只会起到对孩子各种心理问题的催化作用,使孩子不止对未来有强烈的恐惧感,还会因
为现实生活中的不安和无助(父母发出无法依赖的信息)而对现实有强烈的厌恶,从而逃避到网络中去。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如暴力、对色情事物感兴趣等)采取强制性禁止。这种手段虽然暂时禁止了孩子的表面错误行为,但因心理上的压抑和对错误的不理解,使孩子会寻找其他途径进行宣泄。网络正好提供了很好的发泄途径。
许多家长在放弃家庭教育的职责后,尝试以物质来弥补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这使亲子关系物质化、金钱化。亲子间关系冷漠、无法沟通、互不理解、互相埋怨。孩子利用网络来逃避缺乏亲情和理解的家庭生活,在网上追求现实中得不到的关怀和理解。
独生子女家庭在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物质化方面的问题尤其严重,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关注,造成孩子事事以自我中心,同时变得软弱,这种性格使孩子很难适应复杂的社会群体组织(如学校等)。而家长们又只会一味的溺爱和提供物质援助,却无法解决孩子在社会群体组织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这会使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压力只能以物质形式宣泄,而对家庭、学校、社会等有强烈的厌恶感,很容易染上“网瘾”。
很多家长都只在乎孩子是否达到自己的要求,往往付诸打骂、唠叨等行为以求收效。而对于子女的心理诉求和未来性格影响却置之不理,使孩子对家长抱有强烈的反感。恶劣的亲子关系不光容易导致“网瘾”,也使父母在预防或挽救孩子“网瘾”时,往往事倍功半。
很多家长放不下架子、不能转变现念,总是以家长身份压迫孩子接受他的观点,而不是以理服人。长期口服心不服的孩子自然迫切需要可以让他发泄不满的渠道。
家长不坚强或没有耐心,急功近利。没有“教育孩子是人一生的责任”的觉悟。望子成龙心切,不够耐心去留意和培养孩子的各种长处。反而试图以简单的考试和分数系统去衡量孩子的成功与否,有的家长甚至借此满足自己的虚荣。这样的行为一方面助长了分数体制,另一方面则给孩子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迫使孩子逃避人生。家长的不坚强和急功近利还体现在拯救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出了问题后,家长并没有打长期战的心理准备,并没有那种“救回孩子,舍我其谁”的觉悟,只是努力一下子,就觉得孩子没救了,这会使孩子失去自信而更加自暴自弃。不坚强的家长还会觉得都是外部原因的错,从而去埋怨社会、埋怨游戏等。这是本末倒置、舍近求远。孩子看到家长这样的反应,只会感到厌烦、失望、无助和没安全感,反而更加想从现实中逃离。
有的家长,特别是母亲或祖父母,无助时甚至会想以哭闹的手段来感化浪子回头,有时是单纯的软弱而哭闹,这是尤其不可取的,家长是孩子的依赖和榜样,家长的软弱表现只会令孩子觉得失望和不可信任,助长他们对现实的不安和恐惧,反而把他们逼得更深。
家长没有正确引导孩子们如何适当地娱乐。过度禁止或过度放纵,都会使孩子们娱乐时没有分寸,容易入迷。
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使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很失败。很多孩子都不坚强,没自信,面对问题时总是显得软弱和选择逃避。如对自己的人生不满,并不是积极地去面对和改变,而是想简单地放弃自己。有可能的话,选择去做一个其他人,重头开始。连最起码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心都没有。网络的特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另一个人生”
参考文献:
《网瘾的成因与对策》----陶宏开来源:春雷教育
第三篇:浅谈青少年网瘾成因
浅谈青少年网瘾成因
一、导言
网络成瘾障碍、病态网络使用或网络依赖都是对过度使用网络这种随计算机和网络发展而产生的新心理疾病的不同描述。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网络成瘾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大大量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近几年来,因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而发生的青少年退学、猝死,甚至自杀、他杀等伤害事件屡见于报端。无数家长为此寝食难安。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就在有人为网络游戏这一信息时代的经济奇迹而欢呼雀跃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在被网络游戏黑洞淹没、甚至吞噬掉了生命。
2004年3月12日,河南新乡某高校一名21岁的男生在网吧内连续36小时上网后,突发心肌梗塞,当场死亡。
2004年3月29日,因上网玩游戏时发生争执,重庆永川市一名15岁男孩被一名17岁男孩刺死。
2004年3月31日,重庆沙坪坝区回龙镇3名学生通宵上网后在铁轨上打瞌睡,其中两名被火车压死。2004年7月8日,湖北省襄樊市2名年轻人模仿网络游戏的杀人场面将一名流浪儿童杀死。
2004年10月某日,上海市邱某为争夺网络游戏《传奇》中的一把虚拟武器的所有权,用匕首将其网友杀死。
2004年12月11日上午,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北京市朝阳区朝内南小街一名15岁少女与母亲发生争吵,随后冲入厨房打开煤气阀门,将自己反锁在屋中,企图自杀。
„„„„.二、网络成瘾原因分析
近年来,因沉溺于网络而引发的青少年过度疲劳致死、自杀、他杀以及因为虚拟资产引起争斗等悲剧事件层出不穷。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不知道你在心中做何感想。
青少年网络成瘾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就是外因与内因。外因主要是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与网络的特点等。内因主要是青少年自身的需要、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
(一)学校因素
校园生活大多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将娱乐的重心转向网络;教师授课方式有时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与精彩的网络世界相比吸引力略显不足;网络成瘾是
一个近期出现的新问题,学校教师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就存在教育的滞后性,以往学校只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却没有真正教会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如何合理安排分配自己的时间,如何提高自身鉴别、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不健康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也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发现,有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家庭教育或家庭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孩子期望值特别高,对孩子管教严格、惩罚严厉,孩子的成材压力太大,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到虚拟空间找满足感和成就感。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缺乏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使子女倍感孤独,从而被互联网上的一些具有交流功能的网站和聊天工具所吸引,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习惯于去网络世界寻求感情寄托。
(三)社会因素
从理论上讲,全社会都应该趋利避害,每个人都应该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作出贡献,事实上,网站建设缺乏有序和严格的把关管理,黄色、暴力等信息泛滥。我国已经实施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但在各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还有一些网游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提供一些靠购买本企业生产的游戏卡练功升级的网络游戏,像吸血鬼一样牢牢地吸住青少年的思想,让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不由自主的玩下去。
(四)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样感兴趣。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刺激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
(五)个体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影响
在研究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时,绝对不能忽略青少年人格特质的因素,这往往是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心里根源。
台湾大学林以正教授指出:“具备有不同个人特质的网络使用者,会受到不同的网络功能特性所吸引,而产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形态”,“网络成瘾现象的产生是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网络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在研究中,林教授发现高焦虑、低自尊、忧郁、自我概念不明确者容易网络成瘾,这四项程度越深者成瘾程度更严重。
根据香港突破资讯研究组研究,青少年沉溺网络的倾向与他们的个人管理及纪律不足有关,沉溺者在情绪管理能力、办事集中能力的表现都明显较一般上网
人士为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都显示,网络成瘾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孤独、敏感、抑郁、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事实表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人格特质不管是在自我概念、人际技巧方面都不是太好,寂寞感、忧郁感较强。
渴望成功是青少年群体的普遍心理,成功也是他们追求的人格品质。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与此紧密相连。对于相当多数青少年而言,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的困扰,如果成绩平平,又没有什么朋友,想自我表现又没有什么特长,更容易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加剧自卑心理。而在网络世界里,有许多同病相怜的人可以给予安慰和支持,心灵找到了归属和依靠,因此不由自主地在网络世界里越陷越深。网络成瘾也反映了个体本身心理健康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成就动机低的人,生活中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坚强的意志,遭受挫折就容易放弃,随波逐流。网络上丰富的资源和快速更新的特性,可能满足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而在网络上所获得的成功和满足感可以弥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如,有的个子矮小、相貌平凡的青少年,无缘在现实中圆爱情梦,可以在网上把自己塑造成白马王子或美少女,结交很多异性网友,得到心理的需求。正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在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还有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网络上虚拟实现和成功,在某种形式上反映了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自我实现的需求。
综合多项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个体在人格特质方面往往具有:敏感、忧郁、脆弱、多疑、焦虑、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缺乏自信、悲观、逃避现实、自卑、成就感低等。一旦具有以上人格特质的青少年上网,容易导致网络成瘾。
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
当今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身染网络成瘾综合症,其后果是导致了青少年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受损及人格障碍,直接表现为将网络作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自身沉迷于网络,对真实生活缺少爱好,情感淡漠且学业不佳,自我约束力下降,社会价值观偏离主流。虽然网络成瘾同沉迷于毒品及赌博的社会现象一样,青少年并不是其锁定的特定族群,但限于心理成长期,自身较难抵御网络虚拟世界的吸引,易导致过度沉迷网络而造成心理及人格障碍,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不良诱因之一。
四、结束语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应对此问题时没有单方面的责任。学校、政府、企业应相互配合,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以帮助青少年远离网络成瘾的危害。青少年自身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学会控制上网时间。青少年还应培养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广交朋友,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冲淡对网络的依赖感。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陶冶自身的情操,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保持健康的情绪,从而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
参考资料:
(1)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治疗.顾海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如何对待问题青少年.斯科特·P·赛尔斯.同済大学出版社.2007.8
姓名:李海然
学号:S12302024
班级:2012级社会工作专业
第四篇: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及其对策
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及其对策
作者:袁永新
随着因特网在我们国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频繁地接触到网络。在我们感叹信息时代来临的同时,却发现网络就像一柄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巨大信息量的同时,对部分青少年的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几年,我们从各种媒体上可以看到患上“网瘾”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如果不加以重视的话,往往在毁掉一个孩子的同时,也会毁掉整个家庭。
“网瘾”也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症(IAD),学名叫病理性网络使用(PIU),我们一般称其“网络成瘾综合症”。它最早是由葛尔·柏格(Ivan Goldberg,M.D)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论化病态并且正式承认其研究价值。目前已经把它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了诊断体系当中。对于“网瘾”产生的原因和“网瘾”的危害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网瘾”对青少年的巨大危害。
第一,生理上的影响。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网瘾综合症患者由于上网时间过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会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第二,心理上的影响。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等。孩子长时间和电脑在一起,他的思维将与电脑的符号式机械思维趋同,弱化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和现实生活的反应能力及应对能力,不利于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第三,学习上的影响。会出现品行障碍,诱发孩子逃学、不与人交往、暴躁,产生攻击性等反常行为。一些学生终日沉迷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不但耽误学习,甚至荒废了他们的学业。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网络是如何让青少年欲罢不能的。
网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很吸引人:首先,网络上的可匿名性使网络交友成了一种流行。网络可匿名性的好处之一是可以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不需要向别人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年龄、身份,所以即使彼此谈得再投机,也不用担心对方会给自己带来伤害。而另一方面,每个人在网上的资料或信息都可以随意填写或更改,这些都给了孩子自我修饰的空间。也许生活中的自己不够完美,然而网上的自己可随意塑造,这些好处就使得网络交友成了一种流行。
其次,网络上的便利和自由是吸引青少年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对很多青少年来说,网络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可缺少,我甚至听过有的孩子说:“饭可以不吃,网却不能不上!”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便利
性和自由性。和去图书馆借资料,去书店买书比起来,上网只需要坐下来,敲几下键盘,就可以跟全世界的信息库互通,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非常便利;另一方面,网络可以让孩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意进出各个网站,满足了他们自由自在翱翔的心理需求。
第三,虚拟的网络空间给了孩子逃避现实的最好去处。
他们喜欢游戏中交流、团结协作和竞争的感觉,这让他们感受到友好、轻松和快乐。而且当他们发现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成就感,却能在网络上轻松获得时,更会选择继续乐在其中。
那么,对于这些患有网瘾的孩子,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又可以做哪些应对措施呢?
首先,作为父母应做出自己的调整。有些孩子有网瘾的原因,是因为过去父母的严厉要求和过高期许让孩子丧失了学习动机:“反正怎么学,也不会让父母满意,我根本达不到他们的要求,那不如索性放弃。”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父母首先该做的,是调整自己的注意焦点,并明确告诉孩子:“现在爸妈最关心的不是你的学习成绩,我们也不那么在乎你是否能考上重点学校,对我们而言,你的心情状态才是最重要的。”告诉孩子,父母关注的焦点早已经做了转移,父母不会只看他的成绩,而是更关心他的心情,如此一来,才能帮助孩子找到心灵呼吸的空间,化解原本紧绷的亲子关系。
其次,父母应改变对上网的态度。父母的首要目标,是先打开亲子沟通的渠道。有些父母在发现孩子沉迷网络,屡劝不听时,就会动手把电脑关了,搬了,甚至砸了,然而这样似乎完全起不到效果。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孩子更加产生逆反心理,因为他又多了一个例子来证明父母是多么不懂他和不理解他。
而作为教师,我们又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首先,先帮助孩子恢复规律,再去想学习。首先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生活作息,因为有能力过规律的生活,就代表拥有自制能力,当孩子有了自制能力,他们就更有信心摆脱网瘾。其次,鼓励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有网瘾的孩子最缺乏的是自信跟自制力。心理学研究发现,持续不断的体能锻炼不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大有帮助,对孩子的自信和自制力也会大有提升。原因是,能够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件事情,它本身就需要超强的自制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孩子安排其他的生活重心,包括人际互动的机会,爱好的培养等。由此就慢慢压缩了上网的时间,当他们的生活重心从网络扩展到了其他层面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兴趣做其他的改变和尝试。
我相信只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共同努力,对陷入网络的孩子能够及时进行必要的救助与指导,就一定可以还孩子们一个崭新的明天。
第五篇: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和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无疑是这次“新课改”最基本的理念与最根本的追求,但是,几年的“课改”实践证明,我们的愿望不仅没有达到,相反,学生的两极分化似乎变得更加严重。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尤为明显,无论是数学学习兴趣还是数学学习能力,以前是在初中才有的现象,现在在小学阶段已经普遍存在,每学年接一个新班时,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所学知识内容的加深,这种现象会更突出。大多数一线教师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上,能够回答有点难度问题的学生不仅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并且数量也越来越少,合作学习小组事实上也只能依靠那么几个人支撑。目前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上,总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并且有些学困生已有厌学情绪,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国内很多教师对后进生的转化都有独到见解,如杨光辉老师写的,《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点滴体会》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转化数学“学困生”。再如公丕刚老师写的《谈“学困生”转化策略》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学习意志等方面转化“学困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国外如苏霍姆林斯基对“学困生”也有很多的阐述。
因此,开展“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的研究”,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整体需要,也是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研究学生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促使新课程在小学的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界定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4、通过两极分化问题的解决,实验总结出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的点滴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研究目标
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两极分化”形成的成因,总结出转化“后进生”的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缩小“两极分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好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帮助“后进生”进步,缩小差距,消除“两极分化”的横沟。本课题研究不侧重于理论的新发展,重于将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际,借助科学方法,以求得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及研究策略
(一)关注学生,减少两极分化
1、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素质教育提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争取人人学有所成。在我们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往往存在着一个很大问题——基础差异。因此我们要从分析学生基础开始入手,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每一个学生在基础上找回学习的自信。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且兴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学习中逐渐培养
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一些生活情境,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们设计的趣味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每一位孩子
我记得李烈校长讲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想到自己是教师,其次才是数学教师。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孩子在不同层次上都会有发展,在不同方面都会有各自的才能,别让自己的学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改进教学方法,缓解两极分化
1、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是一个教与学双边的活动过程,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教法,必将打击学困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在目标的确定、新知的探求、练习设计中要分层设计、区别对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最大的收益。
2、调动学生思维参与,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践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条件。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学会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会跟着提高。
3、提高小组合作,发挥每位学生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但在小组合作活动中,优等生凭借敏捷的思维在小组中充当着核心人物,而那些基础较差,思维较慢的学困生,只能在边上默默无语。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合理分工小组成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让学困生也学有所获。
(三)、完善教学评价,从新认识两极分化
1、尊重每一个学生,坚持多元评价
教师衡量学生智能的标准不能太单一。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有些学生可能语言智能不突出,但运动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学生可能数理
逻辑智能不突出,但音乐智能非常出色。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简单地以语文、数学考试成绩去衡量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从多种角度、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学生。
2、评价要因人而异,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
(四)改善学习环境,驱除两极分化
1、用爱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学生到学校不仅是要学习文化知识,他们还有多种需要,包括情感交流的需要,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和家庭环境较差,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要给予他们特别的爱,要帮助和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校内,班级里为他们营造愉快的氛围,在学习方法上多给予指导。促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建立自信,找到温暖的感觉。
2、家校互动,还孩子一个愉快的环境
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两个重要环境。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环境尤为重要。农村民工家长有的长期外出打工,有的忙于工作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在家庭管理上过分的放任自流……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力所能及的要家长改变一些教育观念: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多关注孩子的成长。还给孩子一个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缩小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信息沟通。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采取问卷方法调查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效果反馈。
2、经验总结法: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实施情况作好记载,写出相应的总结材料,以点带面。
3、行动研究法:教师通过学情调查分析、教学方法、手段、练习的设计分层教学等途径进行课题研究。
4、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计划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至2013年10月):
进行课题论证和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查阅资料,选择研究方法。
(二)、调研阶段(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
调查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调查先进生优良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建立后进生档案;
(三)、实施阶段(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
1、根据调查结果,找出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和导致部分学生数学成绩滑坡的因素。确定如何攻克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提出实施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对所指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效果进行修改,以完善实验计划。
2、根据实验方案,选择本校部分班级进行实验。展开先进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后进生之间的互动,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实验。
(四)、结题阶段(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
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研讨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形成两极分化的成因及转化过程案例集。
具体人员分工安排
孙建勇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拔尖人才,负责对本课题的全面指导。
卢侠负责课题申报、开题报告和结题报告工作,督促和指导课题组成员教学研究的实施情况,组织研究、讨论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把得到的经验撰写成论文。
杨晶晶负责课题组成员的联络,实时跟踪课题研究的现状,收集课题各阶段的成果资料、负责课题研究会议的记录,摄像,照相,以及各项材料的收集。
其余成员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大多数为本校的数学骨干教师,也是本课题实践研究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本人教学班级的改革试点实验工作,并要指导组内教师老师对后进生的一些改进的措施收集和经验汇总,每人每周至少要上针对各自的研究对象进行一次调查,查问进展的情况,写出总结,积累学生各次考试以及课堂上的情况的资料。负责对各种重要教学改革事件的视频、拍照、光盘刻录、教学案例等资料收集工作。
胡军芳重点分析“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分析” 从学生、教材、教师、家长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形成材料性论文。
张洁杨晓梅 重点研究“缩小小学数学两极分化的对策”该主题内容较为具体,实践操作性比较强。应在听课、与后进生座谈、家长沟通方面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