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远学杨善洲 近学身边模范之心得
远学杨善洲近学身边模范之心得
沾益县新源学校党支部 姜泽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从网络、新闻媒体了解和学习了前辈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后,使我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身手,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
一、学习杨善洲同志的爱岗敬业、淡泊名利高贵品质。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白了,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影响活动,需要具有崇高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记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立志从走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交给党的教育事业。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
二、学习杨善洲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
有这样一位老人,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地厅级干部,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沾益县公安副局长桂镜洪在临终的一刻想到的是工作,人民心里有杆秤,当人们都争抢着为他献出自己弥足珍贵的鲜血时,可以看人民需要的是什么。
通过学习,更加明确了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示范性。因此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更应该注意为人师表,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作风到生活作风,从言行到举止,从心灵到外表,都做净化社会风气的表率。“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教师本身就是一块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应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去教育,影响学生。
“恪守信念,清正廉洁,一心为民,忘我工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了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这是杨善洲老书记最本质的精神所在,学习老书记就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牢固树立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不计名利得失,不计荣辱进退。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011年5月25日
第二篇:远学杨善洲近学王万青学习心得
远学杨善洲、近学王万青精神学习心得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一个上海重点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能够42年扎根草原,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这样精神令人敬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几十年来,从容、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诱惑和变化,他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最近,学习了杨善洲同志和王万青的先进事迹,我对他们一个义务植树造林8万亩,一干就是22年;另一个能够42年扎根草原,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的英雄事迹,感受甚深: 人类依存于大自然生存,是我们人类栖息的空间,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是杨善洲还记得起这片宁静而受伤的大地,是这位老人清醒的知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俗话说做人应居安思危,有时候自然的灾难没有爆发这并不代表就没有灾难,只是我们没有料到而已,而这位老人就能正确的估算大自然的力量,懂得人与自然应友好而和谐相处。而这位老人就是用植树造林这种方式来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这位老人栽下的不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的友好,而是人类生存的希望,这是真正的造福子孙;西部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王万青始终坚守自己青春时代的理想和追求,以实际行动完成了从一个外乡客到草原人的转变,他以草原为家,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
赢得了藏区人民的认可和尊重。经过再三揣摩杨善洲和王万青的精神闪光点后,觉得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一生奋斗不止的人生境界。杨善洲他用一生演绎了这样一句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话:生命不息,艰苦奋斗,奋斗不止。在他位居高位时,自己身体力行;一个在退休以后,本应该去安享晚年。但他却没有坐亨其成,他一心想着还能为这个社会做多少贡献,创造多少财富。他对人民、对国家、对党和事业无限的忠诚,杨老的事迹告诉我们,成才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王万青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艰苦的地区创造条件、艰苦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位藏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视藏族同胞为亲人,全心权益为他们服务,得到了当地的群众的尊重和认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当初的誓言。因此,必须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已的综合素质,培养辩证思维能力。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者。二、一生跟着党走的坚定信心。杨善洲同志的一生可以说是全部献给了党和人民的环保和绿化事业,他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离不开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他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种信念他一生都没有动摇过;王万青同志的实际证明,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那就是“祖国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在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三、一生为国为民的高尚品质。杨善洲同志一生矢志报国,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时刻牢记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他拥有宽广的胸怀,敬业
勤奋,奉献社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他要求严格,事必亲躬。他还心系群众,奉献社会,把价值3亿元的8万亩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难能可贵的是,他清正廉洁,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向王万青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民族团结的高尚情怀,学习他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尊尚品质,学习他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敬业精神。他们两人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为国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而不懈努力。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意志,承担挑战性工作加强业务能力。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创造。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长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
第三篇:杨善洲心得
观看《杨善洲》电影心得体会
近期,单位组织了我们观看《杨善洲》这场电影,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不退志,坚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乡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我仔细读完了近万字的先进事迹介绍,每一个故事情节都令我感受至深,一位无私奉献、清正廉洁老地委书记的伟大光辉形象毅然树立在我的面前,另人肃然起敬。
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一个执着的人,一个无私的人,一个坚持一辈子为社会和人民服务的人;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一个一身正气问心无愧的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杨善洲。
靠的是党性,收获的是宝贵财富。共产党人最讲党性、最讲认真,杨善洲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正是这样,他能够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这其中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吃住在山上,用着十分简陋的生活用品,硬是靠着执着、顽强、勤奋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就了一番事业。据统计,他在大亮山已建成林地总面积5.6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到3亿元。2014年杨善洲将自己辛苦创办的林场无偿上交国家。移交林场时,他不沾林场一点好处,不带走一根草,留下的是可观的绿色存款,留下了宝贵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杨善洲正是靠着坚定的党性和崇高的精神品质,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创造出了宝贵物质财富和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可想而知,只要坚定信念,讲求党性,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创造不了的奇迹,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深入学习杨善洲精神,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发扬务实执着精神,才能把我们的工作任务完成好。
树的是榜样,塑造的是廉政典范。杨善洲是我党培养的一位地厅级领导干部,其在位时可谓有权有势,但他没有以权谋私、以势欺人,而是视百姓为亲人,一心为民办事;不在其位时他扎根大山植树造林,了却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主动发挥余热,为地方和国家创造出宝贵财富。杨善洲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洁,他不为妻子转城镇户口,不让女儿进城工作,退休时几乎没有存款,并且把自已所有的积蓄、工资都投入到林场建设中去。林场见效后,他不要一分工资,还将自己亲手建设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
上交国家,他至高无尚的品质是全党全社会的榜样,一定要广泛深入开展学习活动。杨善洲的精神,没有任何渲染,是一种朴素的情怀,是发自内心的人生追求,他回答了过去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留点什么的问题,与当今社会腐败干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那些贪图享受、与民争利,自私自利、贪赃枉法现象的丑化。我们要以杨善洲精神为榜样,教育引导好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权力观、政绩观,能够真正用一颗赤诚的心投入到火热的事业中去,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
第四篇:党员模范、领导模范杨善洲
党员模范、领导的模范杨善洲
坚守,这是我认为人最难能可贵的品格,坚守就是在大家都朝着你相反的方向走,并且你看到的都是大家不理解的鄙夷的眼神,往往一般人在这是会受不了,会背离自己的坚守,被世俗的激流磨平了自己的棱角,到最后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一旦自己的坚守被攻破,就很难找回原来的自己。坚守会让你痛苦,让你希望找到任何一个理由去放弃;而放弃坚守,只会让你更加痛恨你自己,让你更想要找回哪个再也找不回的原来的自己。
杨善洲同志,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这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不仅如此,在工作期间他还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真可谓大山中的人们的光明使者!
在这里我想说的不是那些嘉奖他的证书或锦旗,无论是先进共产党员,还是老有所为,都不足以来形容他所做的,但是在他自己看来,这也许仅仅只是自己心中的一点责任,一点冀望,但谁又能为了这责任奉献自己的一生呢!这就是一种纯洁的信仰,而这种信仰的坚定也注定了他的伟大,他的孤独,他的不为人所理解,他的牺牲,他在黑暗中的思索,他的选择与放弃,他的坚定!
在森林面积日益减少的今天,有多少人想过花点时间去种一棵树,而杨善洲同志却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用20多年的时间将一个秃山改造成了一眼绿帘,我想这确实是只有信仰才能支撑起来的力量!这对于我自己来说也算是一种激励了,科研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只有相信科学,将她当成一种信仰时才能有当一日造出自己的一眼绿帘!
杨善洲的事迹不仅体现在这里,他同样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将自己的毕生积蓄以及之后所得的资金大部都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了。农民是占中国人口比例最大的人群,可以说中国的半边天都是农民们撑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农民的孩子。农民的教育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的发展,杨善洲所做的一切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让农民在知识上翻身,只有有了先进的知识,农民的整体素质才能上升一个层次,才能更大的为国家做贡献。我母亲家也是农村人,我深知农村孩子的学习条件艰苦,最近几年国家也出台政策对农民的子女的教育进行大力的支持与资助,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的教育环境很艰苦,仍然需要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杨善洲同志的举动毕竟对于整个大环境来讲还是杯水车薪,只有更多的人做出自己的小小的努力,局势才能得以好转。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杨善洲根本就没有一个领导的范,一分钱也不欠群众的,不仅如此,他所有的考虑都是从人民的根本需求来想的,就连自己的家人都不顾,在传统的中国理念中,家的理念是非常的浓厚的,杨善洲这样的牺牲是难以想象的。也许有很多人在想这样做值得么,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大公,几乎没有一点小私,对于我来说,我真不希望有这么一个父亲,一个完全不顾家的人,一个完全不关怀自己家人的人。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其实对这种情况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我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党员,具有非常强的奉献意识,父亲在一所高中里工作,也算是元老级员工了,工作勤勤恳恳,就是只懂做不懂得说,每次做的总是最多的,但是拿的工资确实最少的,就连学校里加工资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但是父亲总是没有怨言,并且别人要帮忙的时候的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忙,父亲下班总是很晚,回到家后对于帮别人忙的事也是只字不提。父亲有风湿病,腿脚一直不利索,每次我跟母亲都劝他,但他就是不听,就是觉得那是他自己的责任,母亲本来就是个性急的人,为了他,家里不少吵架,有时甚至闹的要离婚,我从小就生活在这种阴影中,确实也算是挺了解父亲这种类型的人。
这种人旁人一般会有两种解读,一是“伟大”,他们被赞为伟大,但却很少有人能有境界去学习那种伟大;二是“傻”,完全为公,不为私,这种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的行为,更不会被这类人们去学习。杨善洲是一个伟大的人,他作为一个党员,他的这种行为又会被多少人学习呢?要怎么学习呢?是不是所有的党员都要成为杨善洲同志那样的人才能算是尽了党员的义务呢?在我的理解里,想杨善洲这样的事本不应该出现,如果我们每一个党员都能在自己一辈子的时间里做到杨善洲同志在20年里所做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就不会有那些个荒山需要人去植树,也不会有那么多小孩需要别人的资助来得到教育。这里我并不是责难现在的党员,因为毕竟杨善洲所生活的时代跟现在又很大的不同,社会的发展只会向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我希望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求自己能成为像杨善洲那样的党员,只求在一个合格的党员的基础上能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让自己不愧于党员这个称号!
第五篇:《杨善洲》模范事迹观后感
共产党员杨善洲模范事迹观后感
近期,公司党委组织我们观看了《杨善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我党的一位地委书记,在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 享晚年的机会,用自己的辛劳,坚持22年如一日守候家乡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折射出当代的“愚公移山”精神,用共产党员的执着换来了一方水土的繁茂,无私坚持一辈子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他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一身正气、问心无愧的共产党人。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看到这里,我不禁为杨善洲的行为与精神感动,杨善洲精神最可贵之处,在于他一辈子追求理想、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追求才是真正的执着坚定,这样的服务才是真正的全心全意。杨善洲退休后,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造福一方百姓,让自己能够对得起共产党员的身份。杨善洲的一生,应该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人生的镜鉴,时时刻刻对照、鞭策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执政为民不松懈,坚守共产党人本色不改变。
他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他在位时,足迹踏遍保山地区的每一寸土地,为家乡的建设尽心竭力,退休后依然没有终止为老百姓服务的心愿。他知道如何为百姓做实事,如何才能改变家乡贫穷的面貌。他生活简朴,与老百姓同吃同住;
他衣着简单,与当地百姓没有一点区别;他再造了大片的山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蓄积了大量的水源,为当地百姓解决了饮水问题,解决了农田用水问题;他拥有大笔的财富,却不把它当做自己的,而把它看做是国家的财富;他一直在选择吃苦,即使八十多岁高龄依然奔波在山林间,他真正的享受就是每天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油油的山林,就会无比的陶醉。许多人追求的豪车、豪宅、名牌、穿金戴银,没有一样与他沾边,而他却一样快乐着,这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们无法用普通人的情感去衡量他。
我要学习杨善洲精神,要像他那样在坚守中淬炼人格党性,在坚守中升华人生境界,踏踏实实干事业,勤勤恳恳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要像他那样自觉站稳员工的立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对员工的热爱化作创先争优的动力、岗位建功的成果,做员工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要像他那样襟怀坦荡、严格自律、廉洁奉公、甘于奉献,一辈子维护党的纯洁,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2011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