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

时间:2019-05-13 04:44: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

第一篇: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

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办法

周执强

孙春富

湖南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

421800

摘要:地质灾害在自然作用下形成或者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活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水土流失、壤盐碱化,地热害等。给自然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防治地质灾害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例简要阐述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办法。关键字: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办法

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的外力诱发下发生的。这里指的外力可以是自然条件下的也有人为因素。因此,地质灾害也可按外力因素诱导成因概又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两大类。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规模和频度,受自然地质条件控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人为地质灾害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制约,也随社会经济发展而日益增多。以下简要介绍典型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通过这些因素存求相关治理办法。

一、崩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诱发和人为因素)。

崩塌是指高陡斜坡上的岩土体脱离母体后,以坠落、滚动为主的移动现象。崩塌具有下落速度快,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的特点。崩塌按照崩体物质分为土崩和岩崩。按照崩塌规模可分为剥落、坠石和崩落。剥落的块度较小,块度大于0.5米者占25%以下,产生剥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坠石的块度较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围内;崩落的块度更大,块度大于0.5米者占75%以上,山坡角多大于40度。

诱发崩塌的外界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特别是大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人为因素也是诱发崩塌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的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例如,道路挖掘以及堆砌的废弃渣土、采矿活动等。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条件。滑坡是斜坡岩土体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营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结构面产生剪切破坏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是自然作用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自然界中,无论是天然斜坡还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之中。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后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7,滑坡舌8,滑坡周界9,封闭洼地10主滑线11,滑坡裂隙。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等。不同质地的岩土,如硬质岩土、页岩等,它们的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从岩土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从而产生滑坡。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等。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三、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是经常发生在山地地区的一种自然地质灾害,由于暴雨或冰湖、水库等溃决而在沟谷或坡面而产生的一种携带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地质灾害。形成泥石流通常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物源条件:系指物源区固体松散物的分布、类型、储备量以及补给距离等,能提供大量的固体松散物。

2、地形地貌条件

3、水源条件:水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固体物质的搬运介质。降雨历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强度等对泥石流形成具有明显的影响。

四、防治办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对典型的地质灾害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条件的介绍,我们不难得出治理的相关措施。然而,地质灾害发生往往是多方因素诱导的结果,因此,我们只有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计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1、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

2、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

3、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

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常常与水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在灾害发生区域内,可以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利用矿山大量探采工程更全面、详细、精确地查明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矿床充水条件和可能涌水量及实际涌水量;对矿山开采影响极大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防、排水工作的效果做出评价;旨在为矿山进一步防排水工作、防备地下水对矿山设备和岩体稳定性的危害以及解决矿山供水和地下水综合利用等问题,提供更可靠的依据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地表、地下排水)系统,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粘土填堵处理。

如遇崩塌、滑坡灾害,应采取应急防治措施,视险情将受灾人员和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防止造成大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切记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结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作为相关地质工作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给人们财产造成损失的地质灾害。

第二篇:兴山县地质灾害防治典型汇报

监管防控多措并举 治理地灾支撑发展

兴山县是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县(市)之一。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发现地质灾害点515处,危及近3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277处。为切实保障受威胁群众安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县国土资源局坚持监、管、防、控并举,通过“四强化”,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职能,使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2009年通过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验收,2012年被市国土资源局表彰为全市地灾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局面

健全机构,完善组织领导“四级保障”。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 “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灾害应急中心”,专门承担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并以文件形式明确各地质灾害点的责任人和监测责任。各村也根据防灾预案落实责任人,并将具体监测责任落实到组,到人。

明确责任,落实地灾防治“四包责任”。县政府高度重视村、组级网络建设,除县、乡(镇)两级政府每年签定《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状》外,凡有地质灾害点的乡镇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驻村领导包片、驻村干部兼任地灾防治联络员包村、村主职干部包点的工作制度。并层层签订防灾责任状,进一步夯实了县、乡、村、组四级地质灾害防治网络。

加强巡查,构建地灾防治“四道防线”。汛前对地灾害患点及地灾易发区进行拉网式检查,建立发现隐患,防范灾情、控制险情的第一道防线;对排查出来的隐患分析研究,划分类别和等级,制定应急预案,落实监测责任,建立起保障灾害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二道防线;汛中在灾情严重、险情加剧的情况下,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建立起应急避险的第三道防线;汛后对照监测记录、报表和应急调查报告,结合各地质灾害点地质特点,气象变化情况等因素进行总结研究,探索出各地质灾害点变化规律,为监测预警、防灾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建立起提升管理水平的第四道防线。

强化宣传培训,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全方位宣传。全县累计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光盘、知识手册和宣传单数万份,出动宣传车200多台次。并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与基本的防灾避险知识融会贯通,编成 “房前屋后有变化、积极上报请专家,灾害来时莫惊慌、避险卡上有良方”的 “顺口溜”,让群众容易接受、容易记忆,使地灾防治知识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了群众防灾自救意识。

多层次培训。每年坚持对乡镇分管领导、国土资源所、村组干部、责任人、监测人进行常规培训,累计举办了40余期培训班,有近3000余人接受了培训,有力的促进了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工作水平的提升。

经常性演练。汛期来临前,县、乡两级政府及时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理预案》,并组织民兵、群众和相关部门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检验各部门的机动协调性、预案编制的科学性。几年来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0次,参演人员达2000余人,有力的促进了工作思路由被动救灾向主动防灾的转变。

强化信息掌控,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将监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个地灾点每年400元的监测经费用于监测人员的电话费、误工补助和监测预警工具支出,每年支出6000元预警平台费用。在库区埋设了130组地表相对位移预制监测砼桩,观察重点地灾隐患点地表变形和裂缝变化情况,同时布设宏观巡查路线定期进行巡查,在汛期和暴雨季节增加巡查频率、加密监测,并一天一报。2010年起与气象、水利、通信部门合作,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短信平台,提前将预警信息传输到相关人员,累计发送预警信息100多条,做到早知道,早防范。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管,加大地质环境恢复备用金的征收力度,对废弃矿山和有地灾隐患矿山及时治理。成立8个应急调查分队,一旦出现险情,及时赴现场勘查,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并会同当地政府、村干部及有关部门制定应急方案,提出意见建议,为领导防灾救灾科学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在每年20到30起的地质灾害险情中,由于应急调查处理及时,没有出现因应急调查不及时而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

强化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科学编制地灾防治规划。一是编制2005——2015年兴山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对全县地质灾害预防、治理进行了统筹谋划。二是开展库区后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全县纳入三峡后续规划地灾治理项目28个,总投资1.35亿元。其中库岸治理5个、滑坡治理23个。2011年和2012年已经通过国家批复待实施的项目6个,资金3989万元,目前正在实施。2013年通过国家批复实施的项目5个,资金2970.54万元。2013年争取后续规划以外的应急治理项目1个,资金998.54万元。2014年上报省厅审核并准备报国家批复项目5个,资金4937.34万元。三是2010年对库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普查,为建立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扎实开展地质灾害治理。一是自2002年启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以来,共争取地质灾害治理资金3.5亿元,项目55个,治理地灾点64个,使424户1696人彻底摆脱了地质灾害威胁。截止目前,有52个项目竣工并通过验收,古夫张家坝、后坝和张家坝滑坡3个项目已经竣工正在申报省级验收。二是在工程实施中,通过严把招投标、资金使用、施工质量、安全生产等关口,所有通过上级验收的项目,均被确定为优良工程。三是注重结合,使地灾治理效益得到最大发挥。与对外交通相结合,库区二期、三期地灾防治项目中,位于游峡、石峡、宝峡复建公路两侧的有25个、资金1.5亿元,在治理中通过明洞、桥梁跨越地灾点的方式,保障了209国道、312省道、以及部分县道和城区主干道路的正常通行及行车行人安全。同时通过对库区7个库岸的治理,保障了兴山县境内长江一级支流香溪河峡口至昭君镇20km的航道安全;与拓展用地空间相结合,地灾治理不仅使项目区周边近6000亩耕地得到保护,还通过建阳坪、古夫后河库岸、耿家河等库岸防护建设,增加建设用地1000多亩,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局面;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在后河库岸治理中,通过对该工程进行的绿化、亮化,为市民创建了一个休闲游玩的良好环境。

积极筹措应急治理经费。自2008年起,争取和自筹资金655.65万元,对91处非库区地灾点进行了应急治理。其中自筹资金155.65万元,对非库区89处地灾隐患点进行治理并通过验收;争取国家投资450万元对水月寺高岚椿树槽、南阳镇偏岩屋危岩体进行治理并通过验收;争取国家投资50万元对峡口杨道河不稳定斜坡进行了勘查。通过应急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保护了553户2061人生命财产安全。自2007年起,争取国家投资2500万元,对兴发集团瓦屋矿区、树空坪矿区进行了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矿区地质环境,使矿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经济持续发展。

第三篇:浙江省大气污染形成原因及防治

浙江省大气污染及灰霾天气的形成原因、现状、以

及防治对策

谢钦岳 12103421 摘要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保证。目前,环境问题正在一步步制约着全球经济发展。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近些年来,浙江在经济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环境污染,威胁着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给人们带来很大程度的危害。要保证宁波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大气污染;浙江;灰霾;治理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已被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如何防止城市大气污染, 减轻其危害的影响, 是当今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很多空气污染问题。20 世纪70 年代期间,煤烟型污染排放成为中国工业城市的特点;80 年代, 许多南方城市遭受严重的酸雨危害;近年来, 汽车尾气排放的NOx、CO 及随后形成的光化学烟雾,使得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力度, 颁布并采取了一些大气污染政策和措施, 收到一定的效果, 但从总体来看, 环境污染和破坏还没有完全被控制。

1.1浙江大气污染的现状

浙江省的大气污染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进入2000 年以来,浙江省的大气环境质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大气污染特点是具有煤烟型和机动车排气型复合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SO2 和NOx 作为一次污染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较大,同时还会造成酸雨,危害整个城市,NOx是臭氧和酸沉降等二次污染的重要载体,是灰霾天气形成的祸根[2]。

1.1.1 城市废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含量高。

现阶段,我国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虽然减排增速加快,空气质量恶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称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污染严重,大城市氮氧化物浓度较高。

1.1.2 煤烟型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2010 年,浙江省能源生产供应总量16865 万吨标准煤。从外省净调入能源量11736 万吨标准煤,净进口3475 万吨标准煤。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6865 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8.3%,增幅提高5.3 个百分点。其中:煤炭消费13950 万吨,增长5.1%;石油及制品消费2518 万吨,增长8.9%;天然气消费31.8 亿立方米,增长66.7%;水、核、风电消费485 亿千瓦时,增长22.5%。可见,占浙江省能源结构主导地位的依旧是煤炭。[3] 1.1.3 机动车尾气排放转型速度加快。

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迅猛增加,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在由煤烟型向汽车尾气型转变。有些资料报道,在我国多数大城市中,机动车排放造成的污染已占城市大气污染的60%以上。以上海和广州为例,上海机动车排放污染一氧化碳为86%,氮氧化物为56%;广州一氧化碳为89%,氮氧化物为79%。以上数据表明,机动车排放污染物已成为部分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1.1.4 大气含菌量大,人口密度大,大气中细菌含量高

个别城市街道每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达数十万个,商场每立方米空气中含菌量数达到百万个。[4] 浙江省大气污染的来源及成因

2.1 能源结构和工业布局不合理

由于浙江省省大多城市工业布局、工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大量烟尘、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进入大气。目前,我省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2010年浙江省总能耗为16865万吨标准,期中煤炭占82.92%。且煤炭的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黑烟,同时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大气,造成大气污染;破坏环境。

2.2 人为污染气体排放管理滞后

随着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快速发展导致人口集聚、城市化程度提高与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造成汽车尾气、道路扬尘、建筑粉尘等大量颗粒物无组织排放,近几年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的数量大幅度增长,而道路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交通拥挤。机动车辆尾气污染程度加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3 环境监督管理没有完全到位

为了达到经济效益一些地方政府变相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大,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不执行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三同时”制度,盲目建设了一些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超标排放的项目。受到执法机构、人员不全和执法经费不足的限制,环境执法机构不能很好的开展对污染点源污染物的监测及排污单位的监理,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排污单位和污染源的正常监督管理,导致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的单位长期无污染治理设施,有治污设施的单位污染物处理设施运行率低,污染物超标排放[5]。大气污染的危害

3.1可吸入颗粒物PM2.5、PM10 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有三条途径:表面接触、食入韩污染物的食物和水、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其中以第三条途径最为重要。杭州市环境监测站于2001 年2 月至2002 年4 月在杭州市卧龙桥空气质量监控点对PM2.5和PM10 进行了同步质量浓度监测, 结果表明, 杭州市区大气颗粒物浓度以细微颗粒PM2.5为主, PM2.5日均质量浓度为19~ 209 ug/ m3 , 年均质量浓度为68ug/ m3。以美国环境保护署1997 年提出的PM2.5 空气质量标准(日均质量浓度为65ug/ m3 , 年均质量浓度为15 ug/ m3)来衡量, 杭州市PM2.5日均值超标率为53.4%, 年均值是美国标准的4.53 倍。杭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在突然的高浓度污染作用下可造成急性中毒,甚至在短时间内死亡。长期接触低浓度的污染物,会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癌等病症。[5]

3.2对植物的伤害

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3.3对器官和材料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金属制品、油漆涂料、皮革制品、纸制品、纺织品橡胶制品和建筑物等的危害也是严重的。这种损害包括玷污性危害和化学性危害两个方面。玷污性危害主要是粉尘、烟等颗粒物落在器物上造成的。化学性危害是由于污染物的化学作用,是器物的材料腐蚀或损害。

3.4灰霾天气

灰霾天气是指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大气气溶胶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 的现象。灰霾天气期间, 空气普遍混浊, 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黑暗物微带蓝色。近年来, 我国灰霾天气发生频率剧增,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灰霾粒子通过对太阳光的吸收、散射和折射, 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地面能见度急剧降低, 影响公路、水路和机场运输安全。此外, 灰霾天气发生时, 空气中集聚的大量细颗粒物可深达人体肺泡并形成沉积, 进而进入血液循环, 导致心肺功能疾病, 诱发鼻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6]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在目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情况下,要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就必须优化城市工业布局,坚决推行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强化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管理,加强老污染源环境治理,适时开展城市大气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报告,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搞好城市绿化,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7]

4.1 控制污染源

4.1.1 加强大气检测, 大众媒体监督

在控制污染源方面, 首先应加强检测预报工作, 进行公众舆论监督。城市的空气质量像天气预报一样, 天天预报, 一是唤醒全民对生命之气大气质量的关注, 另一方面, 对主要大气污染源的工业企业增加压力。

4.1.2 促使企业进行工艺改造, 加大环保投资

要加大执法力度, 对那些耗能大、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 依据环保法规及行政的、经济的调控手段, 坚决实行关、停、转, 对污染大户要强制执行环保处理措施, 促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级别的排放标准。工业企业也应站在保护人类生命之气的高度积极进行工艺改造, 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对废气的排放进行综合利用, 杜绝或减少滴、冒、跑、漏, 能进行蜜蜂生产的要进行蜜蜂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毒害程度。

4.1.3 控制交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治理交通污染源首先要确定城市规模, 控制人口数量。第二要控制车辆数量, 尤其是有把摩托车出租车数量控制在适量水平, 不应任其发展。第三要对车辆能源进行改革。从目前来看, 推广无铅汽油和推广汽油车电子控制燃油喷射技术具有可行性, 从长远来看, 要开发和生产对大气无污染的新型能源车辆, 如太阳、电能车辆等, 从根本上解决车辆尾气污染问题。

4.1.4实施清洁生产

对生产工艺而言,节约资源与能源、避免使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和降低排放物的数量和毒性,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少污染;对产品而言,使用过程中不危害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安全,使用寿命长,易于回收利用。

4.2.优化工业布局,减少城市大气环境空间过度使用

把调整城市工业布局,达到工业布局合理和优化作为开发城市大气环境空间的重要手段,根据各城市的自然环境和条件,分析各类污染源分布、污染物产生、排放和发展趋势,针对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来源复杂的现状,分析城市工业煤烟尘、民用煤烟尘、钢铁工业尘、燃油飞尘、汽车扬尘、大陆风沙扬尘、生物尘和海风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源、排放量,依据大气自净规律(稀释扩散、降水洗涤、氧化、还原等),分析核算,向城市大气定量(总量)、定点(地点)、定形(范围)、定时(时间)排放污染物数据,及时提出城市大气环境问题,制定城市大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划分城市大气环境功能区。根据各功能区大气环境功能,科学调整工业布局,利用各城市主导风向和地理位置,在主导下风向和城市居住区较远的地区合理布局工业企业,充分利用空气流畅,废气扩散和稀释优越的条件,减少城市市区上空环境空间过度使用,确保城市大气环境有一个宽松的空间。

4.3 加强老污染物集中治理,大力削减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要强化环境管理监督,对城市内部和周边能耗市、污染重、效益差的企业,采用法律、行政和经济调控手段,坚决关、停、转,对污染大户和环境重点户要强制执行污染治理措施,促其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加大企业环境投入力度,敦促企业积极进行生产工艺改造,杜绝污染物跑、冒、滳、漏,对具备密封生产条件的要推广密封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毒害程度。要合理确定城市规模,控制人口和机动车的适度规模。

4.4 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城市大气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政策法律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法制观念。要加强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环境培训,提高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要争取将环境保护列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学校环境基础教育,开展全民环保科普宣传。要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提升全民环境伦理道德水准,要及时报道和表彰环境保护的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环境污染的违法行为,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保护氛围。4.5 相应的经济对策

保证必要的环境保护投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实行“污染则和使用者支付原则”,主要包括:建立市场、税收手段、收费制度、财政手段、责任制度等。

4.6绿化造林

绿色植物是区域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化造林不仅美化环境,调节气温湿度或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防止风沙,而且在净化空气和降低噪声方面皆会起到显著作用。

4.7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当采取了各种大气污染防治后,大气污染排放浓度仍达不到排放标准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时,必须安装废气净化装置对污染物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 林雷, 邱纪侠.宁波地区的环境污染与防治[J].能源与节能,2012,7:58-59.[2] 钟贤文, 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J].实践与探索:249-250.[3] 2010年浙江省能源发展报告[R].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能源局.[4] 赵丽丽,中国大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山西建筑,2011,37(25):194-196.[5] 金均, 吴建, 蔡菊珍, 周洋毅, 张胜军, 郦颖.杭州市灰霾天气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 32(5):61-63.[6] 张保安, 钱公望.中国灰霾历史渊源和现状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1:56-58.[7] 王鲜先等.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3:28-30.

第四篇:探究如何落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探究如何落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摘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土部门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事项,必须要做到清醒认识,高度重视,切实抓好这几个关键点。能源、冶金、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对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必然会引起开采沉陷的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不受到损害。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7-301-1

1引言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地质作用使得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由于地下有用矿物不断的采出后,开采区周围岩体的原始状态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应力也会重新的分布,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就在这个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会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脱落等破坏现象。

2开采地质灾害的类型

2.1地表塌陷。由于受到浅部空区或较大范围的采动的影响,在近地表的岩石移动的活动中,有可能对地表建筑和道路等构成一定危害,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山体的滑移,这种情况在矿山中较为普遍,从而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当岩层移动到一定程度时,爆破会对大范围的采空区造成一定的冲击。空区发生突发性的崩塌,相应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地震波、空气冲击波等灾害。

2.2采场冒顶。在各种灾害事故中,最为普遍的就是冒顶灾害事故,包括块体的冒落、岩层的脱落、不良地层的坍塌以及由于采矿和导致地质结构发生改变而引起的各种坍塌现象。尤其是在岩层稳定性较差的难采矿的区域以及柔软的夹层中,十分容易发生较大规模的坍塌,在采场和巷道中容易发生冒顶事故。

2.3深部岩爆。进入矿山1000m以下深部开采后,硬岩层在这种高强度的作用力下经常会发生爆炸的现象。如我国一矿山铜矿开拓达到了1100m,深部就发生了岩爆和岩石弹射的现象;另一矿山铜矿开采更是达了1337m,在采深1100m左右,大片采区的花岗岩柱和上下盘就发生了多次岩爆的现象,严重破坏了井巷工程,给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2.4突发性涌水和地下水穿透。突发性大量涌水虽然不是由地压直接引起的,但与采矿作业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旦遇到溶洞和地下暗河,或接近积水的巷道和采空区等,隔离层突然失去稳定的状态,就容易造成灾害的发生。

2.5非正常生产从而引发的灾害事故。例如:一些民采小矿点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根据客观的条件胡乱开采,空区处理不达标、开采顺序没有按照规定的进行、破坏隔离保护矿柱等等,就是这种行为,常常造成灾害事故的发生。

3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

3.1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治灾。一定要根据国家地方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进行相关事务,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要加强监督和执法的力度,促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国土部门是负担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机构,因此国土部门必须树立扎实的工作作风,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要仔细规划。在各类工程建设进行时,对于那些诱发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验收应该同步进行。主体工程不能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未经验收或者不合格的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3.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制度。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制度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相适应的。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具有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生命极其负责的态度,做到以人为本,切实的做好防治地质灾害的工作。政府通过建立领导责任制的地质灾害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防治地质灾害发生工作的领导。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事项,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要正确的认识到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必须要把防治地质灾害工作列入到重要议事的日程中来。将地质灾害高危地带的检测和防治任务具体的落实到各个相关部门,明确具体负责人,一定要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权责一定要明确。

3.3加强协作联动。建立了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体系。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地区,可以在当地组织起地质灾害的应急演练,提高当地群众在地质灾害突然发生时的应对反应能力。还比如市国土资源局就可以与市公安局建立起联动机制,与市气象局建立起联合预警的预报机制,与市信息产业局建立起地质灾害防治的应急信息网络,利用手机短信、天气预报等形式做好对地质灾害的提示,加强防范和监控的力度。

3.4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提高防治地质灾害水平。号召一些科研团队、高等院校和生产单等位对各个地区的地质灾害形成的条件、如何预防以及治理进行研究,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技术,研究出新的方法,加强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在勒查、治理、监测等方面的推广和应用。定期开设专业技术的培训班,这样可以使得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在专家的引导下,将专业监测和群众监测很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加快研究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和现代化监测仪器的步伐。

3.5为能够更好的做好防治工作要加强宣传的力度。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可以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对人民的伤害,为了能够使这个基础打好,最关键的还是需加大宣传的力度。比如以地区每年汛期来临之际,都会利用展板、报纸、宣传画册、宣传资料等在群众中进行发放,在当地开设宣传咨询处,提前做好预告工作,这些措施都能让每家每户都对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以及防治措施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极大的提高群防意识和群防能力,有效地减少了地质灾害对人民地生命财产威胁。

3.6生物措施。例如:在泥石流的高发区域以及水土流失的严重区域,通常都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以及合理耕种等这些措施来进行综合的治理,比如像营造水源涵养林、防护林和经济林这些进行防治;在泥石流主要物源区的荒坡、滑坡区种,可种植速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抗病虫害强的针、阔叶林来营造水源涵养林;在沟岸、库岸、道路和田坝边应该都种植防护林;对于面蚀作用较轻的荒坡地区,就可以多多的种植经济林。通过这些生物防治的措施,利用植被根系稳定土地,控制面蚀作用和水土流失强度,减少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同时也起到调节和削减地表逸流,阻滞在沟道中形成大的洪峰,从而抑制泥石流的产生和发展。

4总结

现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不断的破坏,使得在一些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地质灾害问题。所以,一定要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才能更好的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震雨.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及防治[J].2010.01.[2]杨雪莲,沈庆国.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探[J].山东国土资源.2011.02.[3]朱世界.吉林汪清县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 20011.03.

第五篇:压疮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压疮形成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作者:吴成明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一四九医院

【摘要】 压疮不仅影响疾病治疗,严重可并发感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护理工作,在了解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后,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以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痛苦,节约医疗费用。

【关键词】压疮 预防及护理 提高护理质量

压疮是指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1]。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高危人群为昏迷瘫痪者、老年人、肥胖者、身体瘦弱者、水肿患者、石膏固定患者、大小便失禁患者、发热患者、偏瘫、截瘫患者等。1.压疮形成的相关因素

1.1力学因素物理力的联合作用: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物理力是压力、摩擦力和剪力[2]。

1.1.1压力:卧床病人长时间不改变体位,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在2h以上,就可引起组织不可逆损害。

1.1.2摩擦力:可见于夹板内衬垫放置不当、石膏内不平整或有渣屑等;病人长期卧床或坐轮椅时,皮肤可受到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

1.1.3剪力:与体位密切相关。是由两层相邻组织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进行性的相对移位所引起的,它是由摩擦力和压力相加而成的。

1.2.理化因素刺激:长期受压的皮肤经常受到汗液、尿液、各种渗出液、引流液等刺激,角质层受到破坏,皮肤组织损伤,易破溃和感染。

1.3.全身营养不良或水肿:常见于年老体弱、水肿、长期发热、昏迷、瘫痪及恶病质的病人。营养不良是发生压疮的内在因素。

1.4.受限制的病人 使用石膏绷带、夹板及牵引时,松紧不适,衬垫不当。2.压疮的预防

通过预防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3],同时也可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基础护理与生活护理的质量。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于消除诱发因素,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勤交班。

2.1床褥的整理 病人的被褥要常晒,床单、被套、枕套等床上用具经常更换、清洗。尤其对估计易发生褥疮的患者床铺更要格外注意,每日整理2~3次,保持平整、干净、无皱褶,并使患者卧位舒适。

2.2皮肤的清洁 温水擦浴每天1~2次,擦洗时不可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不可用力擦拭,以防损伤皮肤。对于易出汗的腋窝、腹股沟部位可用小毛巾随时擦拭。保持皮肤的清洁可使汗腺排泄通畅,避免细菌、微生物的繁殖,也可涂少量油类或少许滑石粉保持皮肤的干燥和光滑度,避免皮肤因摩擦而造成损伤。2.3加强营养 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体抵抗性差,应在饮食方面加强营养,宜给予营养价值高、易消化的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鸡蛋、瘦肉、鱼类等,多食含钾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香蕉、桔子、绿叶蔬菜等。

2.4长期卧床患者的翻身 实施有效到位的翻身来间歇性地解除局部压迫是预防压疮最为有效、关键的措施。一般卧床病人每1~2小时翻身1次,发现皮肤变红,则应每小时翻身1次,左、右侧卧、平卧、俯卧位交替进行,并用软枕、气枕、水枕、气垫圈、海绵圈等垫在骨突出部位,可起到局部悬空、减轻压力的作用。

2.5 健康教育

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治褥疮的良好手段 褥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的机能、组织坏死而引起的皮肤溃疡[4]。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宣教,介绍压疮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得到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并教会家属一些有关压疮预防措施,如勤换体位、勤换洗、勤检查、勤整理、勤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等,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自觉配合医护治疗,尽早从疾病和伤痛的负性情绪中解脱出来,以促进机体免疫机制的恢复[5]。2.6 心理护理 压疮多发生于长期卧床的年老或脊髓损伤、肢体瘫痪等生活不能自理者,往往因病程迁延而感到痛苦,易产生急躁、焦虑、孤独、悲观、绝望等消极自卑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耐心安慰积极疏导,提高病人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不良心境,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3压疮的护理 采取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的综合护理措施

3.1淤血红润期护理原则为去除危险因素,避免压疮继续发展;炎性浸润期护理原则为保护皮肤,预防感染;浅度溃疡期护理原则为清洁创面,促进愈合;坏死溃疡期护理原则为去除坏死组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护理措施主要为定期翻身、减压,强调体位及翻身,经常更换体位,每2~3h翻身1次。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用各种柔软的气垫床、气垫椅等压力缓冲设备以达到完全的压力缓冲,避免身体多发部位受压,恢复受损皮肤区域的血供,以达到防治的目的[6]。而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无碎屑也是防治褥疮的重要环节,同时也要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一般情况下,定时采用50%酒精按摩骨骼凸出部位的皮肤,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或减少褥疮的发生。还可以局部换药配合红外线照射,照射距离应距患处约30cm,每天1~2次,每次30min,照射时随时观察局部情况,以防烫伤。

3.2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加营养和全身抗感染治疗,平衡饮食,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4 护理体会

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当压疮的高危患者入院后,我们护理人员要及时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压疮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护理的一般知识,如经常改变体位的重要性、发生压疮后带来的危害等,指导学会预防压疮的方法,如定时翻身,经常自行检查皮肤,保持身体及床褥的清洁卫生,利用简便可行的方法(如软枕)减轻皮肤受压程度等,使患者及家属获得预防压疮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骨突起部位放置棉垫,协助并指导每2h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的动作,及时按摩受压处,大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会阴,勤换内衣,严格交接班和记录,鼓励患者增加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避免压疮的发生。

总之,造成压疮的主要动力学因素是压力、剪切力、摩擦力。预防压疮的关键在与消除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做到七勤:勤观察、勤翻身、勤按摩、勤擦洗、勤更换、勤整理、勤交班。对皮肤情况的观察应是严密和细致的,否则就会贻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参考文献】

[1]崔焱.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7-162.[2]曹媛媛,杨玲.褥疮的防治与护理进展.石河子科技,2005,2(3):55.[3]郑晓静.褥疮预防的管理.护理管理杂志,2004,4(6):40-41.[4] 张先云,黄会玲.脑血管意外患者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淮海医药,2006,24(1):62-63.[5]杨晓玲,赵晓英.预防褥疮护理用具的临床应用.护理研究,2004,18(12):2228.

下载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典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及防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质灾害和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

    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六盘水市201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12‟11号)精神,切实做好2015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394号 【发布日期】2003-11-24 【生效日期】2004-03-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地质灾......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县局和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局相关业务股室的指导和永安乡各部门、各村、单位的支持下,我所在xx年度中,切实按照xxxx号文件精神及要求,层......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2008-08-21 | 作者: | 来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它主要依据工程地质调查和勘察的结论,根据地......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 合 同 书 工程名称: 工程建设地点: 合 同编 号: (由设计人填写) 设计证书等级:甲级(国土资地灾设资字第2009273001号) 发包人: 设计人: 签 订 日 期:发包人: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 1、什么是地质灾害?我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地质变化。我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

    地质灾害防治办公会议

    我区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 8月18日上午,区政府召开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会议由副区长任佩光同志主持,区政府办、区国土资源分局、区综合执法局、区安监局、区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