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优化阅读教学
信息化优化阅读教学
人类正快步迈入信息社会,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以及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础和沃土,是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将新的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学校建设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尤为重要。
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得以运用和实践,使常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样,为教学开辟了令人向往的广阔前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获取更多的感性经验,主体性得到了发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为教学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比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优势,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我的教学工作中:
一、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路。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是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为了培养孩子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
在《“从现在开始„„”》一课的教学中,上课前我先播放森林里的泉水叮咚声、鸟叫声和各种小动物的声音,又在他们的额头上都贴上动物的小贴纸,让孩子们进入情境,就把自己当成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于是,引入课文的学习。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他们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又例如在教学《到太空去》一文时,上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2008年9月25日我国的“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飞上太空,我们的宇航员在太空中成功地出舱,全班四十位孩子的心都一下子被多媒体课件所演示的精彩一幕所吸引住了,我趁机揭题:“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太空看一看,走一走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文。”同时,通过媒体影像效应还让他们感受到了这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再引导学生设疑,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1、太空中的生活是怎样的?
2、吃饭和睡觉是如何的有趣?„„一个个问题接连不断的从孩子的嘴里冒出来。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它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传统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想学”。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限制,往往抓不到重点,因此,我以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讨论、筛选问题,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学生带着探究性问题津津有味地读起课文来。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形象性强,感染力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勤奋学习,进而发展其智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教学中,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象,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如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在理解“万里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京杭大运河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时。我先引导孩子们通过词句品味,领悟意思,再让他们有目的地通过多媒体图像感受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这样既让小朋友们了解了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文明的象征,又深刻体会到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四个愿望》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童真的心,让他们领悟春天的美丽。我也是利用多媒体技术选用生机盎然的画面为背景,并以《春天在哪里》这首儿童歌曲为主旋律,从而将学生迅速带入一个富有动感的春天,为进一步了解米佳不愿让春天过去打下基础。所以借助于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加强了语文教学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三、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如在讲《山里的桃花开得迟》这一课,我放了一段录像,将四月桃花渐渐的凋谢,而山里的桃花却开得正艳。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为什么山里的桃花开得迟呢?”„„我表扬了他们和沈括一样好问,又鼓励其他学生一起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启迪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四、课外延伸,导引创新。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受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
在《一条大蟒蛇》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家一级动物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蟒蛇的信息,举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动,2、写一封保护动物的倡议书,3、画一幅展现生态平衡的图画,其中的一项作业。结果,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总而言之,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比传统语文教学的教学模式具有优势,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建立一个立体式的课文情境,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并发展个性爱好,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的推广应用,既有效推动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的素质也全面提高。我相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必定能优化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第二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化
〔摘要〕本文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现状的分析,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教学案例,提出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各个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问题设计。教学设计中,教师关注的重心应该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学习方式。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设计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校校通”,教育信息化的任务和关注的重心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一开始的微机装备、局域网建设,到后来的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再到现在关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信息化的含义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辅助教学手段逐渐发展成教学资源。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等等,最终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教师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中合理、恰当、科学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就成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的部分。我们这一代教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代进入信息化教育环境的教育工作者,许多学校建了网络和安装了计算机后,大家都面临着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的新课题。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我们将其简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区别于90年代以前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具体说,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强调以学为中心,通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他的特点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创设相关有具体意义的情境,将信息技术与完成任务有机整合,促进学生高级智慧能力的发展。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强调以学为中心的,促进学习者创新和综合能力形成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内容:
单元教学计划:具体地描述教学单元的主题、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学习资源等,其中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因此这种教学计划可称为信息化教案。学生电子作品范例:给学生提供参考用的电子作品,可以从各种电子信息源中选取或由教师自行制作。
学生作品评价量规:提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从内容、技术、创意等方面详细规定了评级指标,利用这种量规来评价学生电子作品,可操作性强,准确性高,既可以让教师评,也可以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教学支持材料:为支持学生有效进行学习活动准备的各类辅助性材料,如软件工具,资料光盘,在线参考资料,参考书目,教师用电子讲稿等。
单元实施方案:包括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学生分组办法、上机时间分配以及征求社会支持的措施等。
(三)教学设计过程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中,教学设计过程可以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任务与问题设计、信息资源查找与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作品范例设计、评价量规设计、单元实施方案设计、评价修改八个步骤。第一,首先由教师对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确定学生通过此教学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能力。
第二,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真实的任务和有针对性的问题。
第三,教师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确定提供资源的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在教师设计好的范围内有目的地查找学习资源,也可以提供现成的真实可靠的学习资源给学生。如果需要,教师还要制作相关的资源列表,以方便学生查阅,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梳理,使之合理有序,一般情况下应落实成文字呈现的信息化教案。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以完成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应事先做出电子作品的范例,当然这个范例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应该达到的制作水平进行设计的,有了教师展示的范例,学生浏览后就会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六,在评价信息化学习特别是其产生的电子作品时,结构化的评价工具——量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认真设计将提高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
第七,最后,还要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设计,包括实施时间表、分组方法、上机时间分配、实施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软硬件(如不具备,应采取什么方法解决)以及其他必要文档的准备,等等。
第八,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评价修改是随时进行的,伴随设计过程的始终。
(四)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到,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信息时代的新型产物,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有着许多优越性。但是,在教师进行信息化的教学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甚至连信息化教学设计本身的优越性都没有很好的体现。究其原因,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1、缺乏对教学对象信息素养的深入调查。
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缺乏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深入分析。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部分构成。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终身学习的能力,即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信息观念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有些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之前,根本就没有针对教学对象的信息素养进行深入地调查,只是根据其年龄以及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情况大致地估计学生的信息能力。这样,就对教学设计的实施埋下了隐患。比如说,有些教师只是了解学生知道如何利用浏览器浏览网页,便推断学生具有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样的假设下,他设计的教学过程是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地上网来查找资料进行学习。其取得的结果就是学生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打开一个又一个网页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这就说明,如果不能对教学对象的信息素养有充分的了解,那么最初制定的教学效果就难以真正实现。
2、没有真正地领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的话,那么他的教学设计会表现出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把握不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或者完全地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或者完全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有的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教师中心,那么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教学媒体只不过是传统教学媒体的升级版。教学多媒体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与之相反的是,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又将陷入另外一种误区。学生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摸索上面,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二,过于追求教学媒体以及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而不适合实际教学情况。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对实际情况了解的不足,往往会使一些技术和方法的使用与实际情况不符。比如,对微格教学方法的使用。笔者曾看到一名刚接触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体育教师对体操课进行的教学设计。他在教学设计中为了体现信息化的特色,多次用到微格教学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行动作准确性的训练。虽然微格教学能对学生动作的准确性起到帮助,但是,相比之下,在体操训练时使用镜子来进行实时地矫正则更加经济有效。
3、课程引导问题的设计难以把握。
课程引导问题是用来指导一个单元的学习的,包括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的特点是指向学科的核心;在某一领域的发展历史和人们的学习进程中自然地重演;孕育了其它重要问题;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如:好看的书就是好书吗?地球上资源能维持多久?数学概念属于发明还是发现?单元问题的特点是为基本问题提供了学科特定及主题特定通道;答案是开放的,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 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如:科幻小说是伟大的文学吗?地球上缺水吗?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项目中虽然对如何设计课程引导问题提出了一些技巧,比如:逆向设计法,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确定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头脑风暴法,将你的问题与几位伙伴分享与讨论,收集其他的思路来修改你的问题。通过创建你的单元计划和作品集来不断修改和改进你的问题。并且引导性的问题是由一系列的由浅入深的问题组成的,而且这些问题的数量和所涵盖的内容也有和教学设计的质量有直接关系。但是,关于引导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依靠教师自身的主观理解和知识经验来完成的,所以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4、评价角度还比较单一,难以促进教案的改进。
二、针对现存问题的改进办法
1、教师有意识地改变传统地教育观念。
2、切实考虑学生因素,增加对于学习技能的学习。即教学生如何学习。
3、对问题设计的优化。
4、加强多方面的评价,促进教学设计的改进。
第三篇: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农村初中数学为例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走进了农村初中,我在几年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有很深的感触。教育信息化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入,而应该是高层次的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效率、积极性、主观性等方面的改善。信息技术对新的课程改革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和手段。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结合,实现数学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推进课程改革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 教育信息化 数学教学 整合 运用
一、数学教学与教育信息化的有机整合
计算机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我们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使人们对数学本身及其数学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根本的转变。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体系,强调证明、逻辑、抽象等一系列的演绎推理方式,而随着计算机提供的辅助教学手段和方式,数学实验的重要性及其表现形式体现得更加具体生动,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提供的数据、图像或动态的演示,进行更多的观察、探索和模拟,可以产生直觉,进而做出猜测,再通过检验假设,证明自己的猜想。教育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只能记忆约1/6,单靠视觉,只能记忆约1/4,而同时使用视听两种感觉,则能记忆约2/3。现代信息技术运用,集中发挥了传统电教器材幻
灯投影、录音机和录像电视等的优势,图、文、声、像、影并茂。由于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并伴随悦耳动听的音乐,言简意骇的解说,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有利于良好教学情境的设置,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发挥动静结合优势,及时反馈,更好地创设合作探究机会,给学生印象中比较枯燥的数学课增添无穷魅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快乐”学习,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确保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科学,数学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于是揭示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考就成为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就是数学教师走进教育技术、发现和挖掘计算机在数学教学的潜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必需考虑数学教育的学科特点,满足数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有效工具,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软件平台上把计算机的数学技术、按钮技术、窗口菜单技术等多种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要求结合并用于教学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时,先在屏幕上放映一组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可以转化为矩形的面积来求。在观察画面以后,让学生讨论并明确: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化陌生为熟悉,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思想方法,然后提出:要求梯形的面积设想用什么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联想、类比,去猜测结论;在这之后,在屏幕上放映梯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来求的割补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与极大多数学生自己猜测的思维过
程完全吻合,学生都为自己的类比成功喜不自禁。这说明,如何利用生动的画面,适时发问,引导学生自己去类比,去探求,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关键。
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建构主义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这样一来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就有显著的不同。它要突出学生的活动,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虽然教师在备课、课件设计和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里掌握了知识,而且印象深刻。
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有效课堂教学质量是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是学生通过看、听等等方式接受、获取信息的过程。但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听获得,看获取仅限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的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的推广和应用是初中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多媒体技术:变枯燥为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化静为动、变动为静,把运动操作过程分解或通过变换展示等手法,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比如:二次函数y=ax2+bx+c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象的影响,就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任意输入不同的值,观察图象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结果,学生自己得出不同值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就将枯燥的理性阐述,转化在像做有趣的理化生实验,又像是在做游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空前的热情,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得出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猜想,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成功地形成了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其功效也数倍于传统的语言描述与原始的板演,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欲望,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作用。数学教学的一个很大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有时的解题思维是课前教师所不能预见的。
因此,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更应注意发现学生思维出现的火花,切忌因学生思维与课件的预设不一致而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二、如何使数学教学更好更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提供形象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思维兴趣,促进学生尽快以最好的心态进行学习,将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系统化。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枯燥的,导致一些学生不感兴趣,使数学教学质量低劣。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件制作,集图像、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便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课,一开始就出示各种不同的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只有书上的几幅图,容量小,学生兴趣不浓。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这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
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数学软件的设计和教学中注意更加重视数学定义产生、发展过程,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学科,尤其是数学概念更是如此。而小学生的认识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所以,理解与掌握数学概念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几何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基本的空间观念。理解概念十分困难。有的学生仅是形式上掌握了概念的描述而根本不会运用。因而,作业时计算面积不会运用公式,填空题总是出错,判断题、选择题完全靠运气,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概念直接从生活中来,产生于具体的事物,教学概念时也应从具体开始。运用多媒体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使之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容易理解,便于掌握。例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再现生活中平移
和旋转这两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比起看图直观形象多了。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又使形象思维的发展得到了飞跃。
3、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不要把先进的技术当作成简单的直观演示的工具,而应以它作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更不能以先进的教育技术来不断的加大教学容量,忽视学生的思考、探索时间。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轻松易懂,理解深透,印象深刻。但有些知识内容很难用语言和教具达到这个目的。即便能达到,也费时、累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解决上述各点,还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实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突破重难点。运用电脑辅助教学,根据教材内容,生动、直观的展现画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清晰的“图像”,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以利于思维的发展。
所以,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抽象能力较差,适当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强调多媒体的作用,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如此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最好的效果。至于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我想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活动不应理解为全堂上机,不应忽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应忽视阅读、计算和操作,要讲究实效,最好的教师加最好的教育技术,这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所在。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理解数学教育的本质,理解数学经验的本质,在教学中突出过程,突破难点,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应当注意发挥多种教学媒体的整体效应,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不断创新精神,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走上一条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第四篇:农村信息化优化发展措施
为更好地利用移动现代通信技术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解决农村信息鸿沟,促进信息传播带动农民致富,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开展“深化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特制定如下实施措施:
一、工作目标
重点对全县农户的信息化产品运用现状进行摸底调查,由移动分公司根据摸底调查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点对点的网络质量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富民产品,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拓宽农村信息获取渠道,改善农村信息闭塞的现状,以信息化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实施步骤
(一)摸底调查阶段
计划于5月24日—9月30日在全县范围内启动农村信息化程度摸底调查,在年摸底调查基础上,再由各乡(镇)安排村委会主任、村小组长协助移动分公司进行全面调查,把新增及遗漏等用户认真填写在摸底调查表上并反馈移动分公司指定机构。
(二)信息普及阶段
计划于6月1日起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信息富民产品普及工作。信息富民产品普及过程中,由移动分公司根据摸底调查情况,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点对点网络质量优化,完善服务体系,提供移动惠农网信息富民产品,开展信息化普及培训,此阶段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全力协助移动公司开展相应信息化产品提供、培训、普及工作。
(三)授牌奖励阶段
计划于10月份起对全县范围信息化产品普及达到一定程度的相关村委会或乡(镇)进行评选、授牌和奖励。授牌及奖励时举行授牌或奖励仪式,根据时间安排分批、分次举行,奖励费用由移动分公司负责。
三、年“深化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奖励措施
在实施移动信息富民村建设项目中,移动分公司对获得“移动信息富民村”称号和客户维系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适当的奖励。
评选组织:首先以移动分公司为单位,对所辖行政村、乡(镇)进行初评,汇总符合达标条件的行政村、乡(镇)上报州(市)分公司,州(市)分公司经综合评定后确定“移动信息富民村”相关奖项和“移动信息化乡(镇)”相关奖项。
评选内容如下:
(一)行政村级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富民村
2.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
3.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
(二)乡(镇)级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化乡(镇)
2.移动信息化乡(镇)创建进步奖
(三)个人评选内容
1.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先进工作者
2.移动信息化乡(镇)创建先进工作者
评选标准
行政村评选办法
评选前提。行政村必须完成90%的行政村人员明细摸底资料完整度、60%的行政村通信客户摸底资料完整度、80%的移动惠农网渗透率、90%的在网市场占有率三个指标方可参与“移动信息富民村”、“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三个项目的评选。
奖励标准
行政村奖励标准
1.“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奖励标准。每年对“移动信息富民村”进行量定,若达到“移动信息富民示范村”评选标准则进行授牌和发放奖金,奖金发放到村委会,奖励标准为在“移动信息富民村”奖励标准的基础上相应增加1000元。
2.“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奖励标准。每年对未达到“移动信息富民村”评选标准的行政村进行量定,若达到“移动信息富民村创建进步奖”评选标准则颁发奖状和发放奖金,奖金发放到村委会。奖励标准如下:
略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第五篇:信息化语文课堂优化实践收效
【摘 要】文章能够着眼于小学语文信息化高效课堂的建构实践,一是强调创设语文课堂学习兴趣;二是强调扩充语文课堂信息采撷容量;三是强调培养信息化辅助下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而采集实践收效,交流语文课堂信息化融合成果。
【关键词】信息优化;深度融合;教学高效;收效显著
一、课堂应用多媒体导入,创设语文乐学氛围
要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就要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要激发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教学情境,自营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变难为容易。语文课件能集声色图像于一体,色彩富的画面、生动感人的音乐均利于创设特定的语文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爱学、乐学,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首先,课前激趣。利用课件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导入新课。如《小镇的早晨》,文字优美,格调清新。通过优美生动的描绘,展现出一幅江南水乡美丽的晨景图画。课件频率向学生出示江南水乡的美丽画面,再予以合理入情的配乐,柔美的画面与课文朗读具有同步效果。能把学生带入迷人的旅途之中,诱发学习情趣,感受一种陶醉之美丽,在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为下步课文阅读整体感知夯实了基础。语文课件要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主教学弊端,建构主义学习意义理念强调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转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习为主,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出让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多动口交流的信息手段和对策。通过语文课堂电教手段,让学生亲历生活意境,观其境,闻其声,触其景,生其情。用课件信息资源调动诱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愉悦性和创造性,以实现达成课堂语文教学目标。其次,课外延趣。新课标理念积极倡导,要建构灵活开放的语文课程体系,有效沟通课文内外。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既要注重语文的课堂教学,也不要忽视语文的课外活动(阅读、写作、交流等),课件设计过程中还要关注语文学习情趣和学习乐趣的课外延伸活动的设想与计划。如《昨天,这是一座村庄》,让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巨大变化主题的认识,有的找到的是变化的图片,有的查找到的是改革前后变化的数据资料,将学生的学习乐趣自然延伸到课堂之外,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认知,也扩大了求知的探究视野。
二、课堂应用多媒体感悟,扩充语文采撷容量
有限的课堂时间和有限的课堂空间均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得以实现。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使课堂信息容量和知识容量强劲增大,也有助于对语文知识的感知理解,在愉悦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一是补充资料,拓宽视野。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资料,是语文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可以通过课件设计引入一些补充材料,以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镇的早晨》一课,小学生被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所吸引,有幸想来此一游。通过课件就可以知识拓展,来欣赏秀丽景色,聆听几首赞美江南水乡的诗赋,练习朗诵,深化感知课文思想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赞美和热爱之情。二是配合练习,读写结合。用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加训练容量;依据课文内容及情感主题,分层理解课文表达内涵,留给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激发语文学习乐趣。
三、课堂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发展能力
信息化课堂,有效培养语文自主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语文课程,创造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环境,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依照学习兴趣来选择语文学习的内容。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主要是拼音教学,设计课件,创设“拼音乐图”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屏幕上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深深的吸引学生,他们情不自禁地跟随模仿朗读,于是便可有兴致地组织学生编写拼音儿歌和扩词训练,加大语文认知量,增强语文学习乐趣。信息化课堂,有效提高语文审美能力。语文课程文质兼美,为学生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优美的意境,限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对课文美的感知浮浅,应极力引导启蒙,体验实践。课件帮扶作用很大,其直观形象的思维表象,会激发生活情感和美的追求向往,会激起强烈的审美欲望,会日渐提高语文的审美能力。会将反映课件主题的静态事物和动态事物艺术地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整体感知语文的意境美。《草原》一文所描绘的情景离我们较远,交流感知就很浮浅,更谈不到会产生情感共鸣。课件设计视频一组草原风景录像,把静态语言符号变成动感视频信息,来融合互动交流。“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泻入人的眼帘,便可美妙活跃起来。也可以音乐来烘染气氛,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一首应和的乐曲导入新课,会长久感动不衰,会创造语文情感品位,为学生审美素养达成创造了条件。《月光曲》的生活意境美,能让人倍增想象,“微波粼粼的海面”、“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信息化课堂,还能有效凸显语文阅读内涵。语文文本的阅读交际具有不可替代性,语文信息化课堂实践也具有不可阻挡的教学发展趋势,使得信息化研究途径日益多元化,但语文阅读的交际价值永远不可取代。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当下文化全球化远非经济全球化那样来得容易,正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且民族文化自有其稳固的代代传承。文化保护机制不可能一夜间就被外来文化所冲垮,使得学校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就显得更为迫切。只有提高小学生的母语阅读和表达水平,才能使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不衰。
开展信息化环境下以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为载体的实践研究,效果显著,成果突出。本校语文教研组组织评选语文课堂阅读优秀课7节,其中推荐营口市级2节,省级1节参入信息化网络晒课活动,网络反响良好。采集语文阅读优秀教案8篇,推荐省教育信息研究中心优秀教案3篇。评选三级语文阅读信息化融合实践研究优秀教学课件21节,评选语文阅读教学优秀论文12篇,推荐省教育信息研究中心5篇,有效推动了本校语文阅读信息融合实践研究进程。本教研组创造成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詹天佑》说课设计;《我的老师》信息化融合设计等,均集中着眼于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本校教育信息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注重语文教育信息化基础性小课题研究,强化研究的实效性实践,体现出研究的前瞻性和校本性,颇具校本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我校语文阅读信息化建设有效健康发展,也为本县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自主实践依据。这些语文课堂信息化研究课例成果,均是以信息化环境下语文阅读高效融合模式建构为优化策略,以信息化环境下语文阅读深度融合教学实践设计活动为载体,实现语文阅读高效课件设计的探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