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调 抢抓项目 努力加快联系点脱贫步伐1

时间:2019-05-13 04:5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多方协调 抢抓项目 努力加快联系点脱贫步伐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多方协调 抢抓项目 努力加快联系点脱贫步伐1》。

第一篇:多方协调 抢抓项目 努力加快联系点脱贫步伐1

多方协调 抢抓项目 努力加快联系点脱贫步伐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杨文庄赴景泰县城北村对实施幸福工程养羊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论证

近日,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xxx带领幸福工程项目考察组赴景泰县芦阳镇城北村,对幸福工程养羊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幸福工程主要是以贫困地区计划生育家庭的贫困母亲为救助对象,围绕“治穷、治愚、治病”,主要采取“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方式,帮助贫困母亲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

城北村是省人口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联系点,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人口委针对城北村一家一户分散养羊规模小,成本高,见效慢,农户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抵御风险能力弱的现状,提出了要以景泰昌庆源农业发展公司种羊场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通过种羊场为农民养殖户提供种羊和技术指导,由养殖户对种羊进行小型圈养,最后由种羊场按照约定的价格收购销售,从而有效的降低农民养羊投入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为解决养殖项目资金困难,省人口委、省计生协积极争取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支持,协调在我省景泰、卓尼两个县实施幸福工程项目,解决“公司+农户”模式养羊启动资金,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此次考察就是对这两个县实施幸福工程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考察组对景泰昌庆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羊场进行调研,实地查看了种羊场的养殖规模、经营方式、种养种类及青储池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深入农户家中,了解了当地贫困家庭的发展意向,召开座谈会听取景泰县芦阳镇对实施幸福工程项目的组织领导和前期准备工作等情况。考察组一致认为,景泰县芦阳镇领导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公司+农户”模式符合城北村发展现状,也符合实施幸福工程项目的基本条件,初步决定在城北村开展幸福工程项目,考察组还对实施好幸福工程项目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是用好幸福工程项目资金。项目资金凝聚了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开拓者们和社会各界募捐者的期望和爱心,要“看重、管好、用优”项目资金,真正为帮助贫困母亲的脱贫致富发挥作用,帮助她们走出困境。二是做好宣传工作。要加大对幸福工程项目的宣传,着力宣传一些贫困母亲创新发展的事迹,增强贫困母亲致富信心,提高自身能力,加快家庭发展。同时也吸引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关注贫困母亲,支持幸福工程项目,更好地为救助贫困母亲服务。

第二篇:抢抓脱贫机遇加快致富步伐正式讲稿123资料解读

抢抓脱贫机遇 加快致富步伐2

甘肃宁县县委党校

李晓霞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省委书记王三运在省脱贫致富工作会议讲话精神,深刻认识老区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清老区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现实差距,抢抓脱贫机遇,确保各项政策在我市用足用透用出成效。更好地凝聚加快老区发展的智慧力量、谋划加快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加快老区发展的目标任务,确保革命老区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针对我们庆阳老区人民目前脱贫致富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须选择的路径,我今天讲三方面的问题:

一、庆阳老区的战略定位及脱贫致富对老区的现实意义;

二、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三、结合我县实际,谈谈自己对我县贯彻落实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精神的几点看法

一、庆阳老区的战略定位及老区脱贫致富的现实意义

(一)庆阳老区的战略定位

庆阳市革命历史悠久,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从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1年,先后经历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三大较大的历史时期,且从未丢失。1927年在宁县建立了甘肃第一个农村组织,1931年建立了第一支革命武装队——南梁游击队,1934年建立了第一个陕甘边区苏维埃政权——南梁政府。以庆阳市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它的存在为中央红军和党中央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也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北上抗日提供了出发点,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时的大部分部队都驻扎在庆阳市。现存的“南梁政府”旧址、河连湾陕甘宁省府旧址、山城堡战役遗址,是国家、省、市分别确定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铸就的老区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庆阳人民的宝贵财富。

80多年前,以刘子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我们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建了红26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并在南梁建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功勋卓著的革命斗争。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饮水思源,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不仅是一个感情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对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的革命先辈最好的纪念。

(二)脱贫致富对老区的现实意义

1.老区发展的优势。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革命老区庆阳、平凉在全省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去年经济总量已经排到全省第2位;从综合条件和长远发展来看,作为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东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区具有相对明显的发展优势和条件,不仅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储量巨大,特色种植以及红色旅游、风光旅游等产业前景很好,更重要的是有着多重叠加的难得机遇,包括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辐射等等,这些都表明老区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都预示着在富民兴陇进程中仍可大有作为。

2.在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市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现在仍然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加之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老去实现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就庆阳市来说,根据国家新印发的试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3年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70.93%,比全国最低水平低了5.77个百分点,虽然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一些,但主要得益于资源环境方面分值较高、达到85.43%,而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分值同全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整体上看,制约革命老区全面小康的主要因素仍是贫困问题,目前庆阳、平凉两市及会宁县还有1232个贫困村、101万贫困人口,占到了全省人口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贫困发生率均在20%以上,特别是不少群众还生活在极度干旱区、深山区和林缘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吃水和住房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好,发展条件极为不利。革命老区全面小康建设地位的战略性、条件的局限性、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把老区工作摆在全局的关键位置、予以高度重视,把老区发展放在推进的优先位置、予以倾力扶持,全力以赴加快老区全面小康进程。

二、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1.会议概况

5月6日至7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利用两个半天的时间在庆阳市召开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省长刘伟平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省政协主席冯健身,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等省领导出席了会议。平凉市委副书记、市长臧秋华,市委副书记王奋彦,副市长王学书及平凉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区委书记、扶贫办主任参加了会议。庆阳市在家市委常委、市人大、市政协主要领导、市政府副市长,市人大、是政协秘书长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县委书记、县区长、县区扶贫办主任列席了会议。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超过了历次老区建设工作会议。

这次老区工作会议,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贯彻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更好地凝聚加快老区发展的智慧力量、谋划加快老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加快老区发展的目标任务,确保革命老区与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的背景

2015年2月13日至16日,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铜川、西安等地,深入乡村、学校、社区、科研院所、革命根据地纪念场馆调研考察,并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给革命老区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总书记对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十分关心,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总书记强调,“扶贫不是喊口号,要有点真办法。要实施精准扶贫,贫困人口职业技能培训要有深度,要量身定制。要加大扶贫产业发展力度,授人以渔,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要加大投入,发挥革命老区特色资源优势,上下联动,改变革命老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本次老区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精神集中体现在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中。《意见》围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着眼加快我省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意见》从六个方面分30条明确了加快老区发展的着力重点和支持政策。着眼将我省建成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深入推进省委省政府“1236”扶贫攻坚行动决策部署,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力争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提出了到2017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阶段性目标,这一目标贯彻了总书记提出的“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要求。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意见》立足为老区创造更好地发展条件,从构建综合交通网络、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电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明确了一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据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匡算,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形成超过5000亿元以上的投资总量,带动100万人以上的就业,形成300亿元以上的税收增量。这对推动老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进程起到重大的支撑作用。

(二)全力推进扶贫攻坚

一是用足用好政策。争取更多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老区发展。为解决老区市县两级政府自有财力投入不足的困难,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后老区增值税地方留成25%的部分,全部留给老区市县,省财政不在参与分享;庆阳革命老区建设专项资金由每年5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加大对公益性项目的投资,降低市县配套比例。老区市县两级要把《意见》中明确的省里各项新增支持资金全部用于扶贫开发和民生支出,按照不低于市县两级当年自有财力的6%和2%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保证扶贫资金持续投入力度。二是抓好路水房电建设。建制村道路硬化畅通工程、“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建设工程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优先老区安排,2015年通硬化路的建制村占比达到9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到2017年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乡有等级路、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班车”目标。2017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2020年前彻底解决老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17年基本消除老区所有危房(窑)。2016年老区农村户户通照明电、自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省政府从今年开始就已经体现了加大投入倾斜支持的原则。比如,今年老区16个县区的建制村通沥青路下达计划4175公里,占全省总盘子的31.6%,而且考虑到老区部分县通村公路建设材料运输成本较高的实际,省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上,省上筹资安排了老区2015年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投资3.8亿元,占全省总盘子的26%。在农村危房改造中,今年下达老区16个县区的农村危房改造计划共计3.19万户、3.66亿元,占全省总盘子的23%。

(三)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增加老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水平,确保学前教育基本普及、满足需求,义务教育县域内均衡发展,巩固率达到95%以上,职业教育多元发展、有需求的贫困家庭孩子都能通过职业教育实现就业,保证让老区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上,每个县区重点建设1所各具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对贫困家庭中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免除学费,对中职学生每年补助2000元生活费,鼓励支持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到2017年对有需求的贫困村实现幼儿园全覆盖。

(四)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力度。

按照“整体搬、灵活迁”的要求,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形成合力,将异地扶贫搬迁与通村道路、安全饮水、退求退耕还林、城镇化建设、产业培育、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项目同步规划、捆绑实施。到2020年实现应搬尽搬,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省发改委摸底测算,目前老区16个县区符合搬迁条件且有搬迁愿望的群众还有17.4万人。在搬迁资金上,将逐步增加老区以工代赈项目资金规模,对老区异地集中安置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纳入省级通水通电通路规划范围实施。对需要贷款建房的搬迁户,落实好建房贷款贴息政策。

(五)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

我省老区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是我们培育老区持续产业、调整老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2017年在全面建成华池南梁、环县山城堡、会宁会师旧址、静宁界石铺等国家重点级红色旅游景区。加快建设陇东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习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特别嘱咐,在加快老区发展中,要坚守住生态红线,决不能干毁祖传家业、断子孙后路的蠢事。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的嘱咐,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立足把老区建设成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定位,1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落实好主体功能区规划,走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是加强环境建设。《意见》中明确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要强调的是,在加强老区生态保护中,凡需要国家和省里批复的规划,都由省相关部门统筹、老区市参与,合力编制。对需要国家批复的生态项目和规划,省直有关部门要优先申报,积极争取国家给予老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更多资金支持。要最大限度防止油井开采以及石油化工、煤化工对地下水的污染,确保老区饮用水安全。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持续深入开展环保大检查行动,加强对重点能源、矿产、化工企业污染排放监管。要加大矿山采空区地质塌陷等重点区域的治理力度,促进工矿区生态恢复。

二是加强生态建设。优先在老区安排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荒山荒林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方面的项目,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不断涵养生态资源,推进生态改善和产业富民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是老区人民通过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能获得长期的稳定收入。要争取国家尽早批复并启动实施,《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有效遏制水土流失,控制塬面萎缩,防止董志塬千疮百孔。2020年基本建成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达30%。

三是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修订《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制定《甘肃省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制度。省政府将争取国家合理调整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切实改变收益给老区留成过少、“守着金山缺饭吃甚至讨饭吃”状况,促进产业富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多赢。

三、结合我们宁县实际,谈谈自己对我县贯彻落实脱贫致富工作会议精神的几点看法

由于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弱,历史欠账大,当前全县扶贫攻坚面临形势依然严峻,责任十分重大,任务非常艰巨。突出表现为穷在“天”、困在“路”、贫在“人”、弱在“带”。

所谓穷在“天”,就是自然环境差,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目前,全县还有许多农户住在山区,几千户群众居住的是危窑(房),几万亩的耕地是山地,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制约。所谓困在“路”,就是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全县有些行政村不通油路。自然村不通砂石路,村与村之间还存在着断头路、联网路,还有几千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尚未解决,基本生存都有问题,更谈不上脱贫致富奔小康。所谓贫在“人”,就是基本技能差,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全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6年,文盲半文盲占8.7%。农村人口因病、因学、因婚致贫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

所谓弱在“带”,就是资源开发对地方发展和群众增收的带动能力弱,资源开发没有产生应有的富民效果,群众抱着“金饭碗却吃不好饭。”目前,全县仍有几千贫困人口,且大多分布在“三大贫困片区”和深度插花贫困区。

(一)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业综合开发、小城镇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立足山、川、塬等不同立地条件,探索形成了基础配套型、搬迁安置型、旧村改造型、中心村提升型、产业支撑型、商贸带动型等新农村建设模式。扶持试点村壮大特色产业、改善基础条件、发展公益事业、弘扬新风正气、推进民主管理,实现“就地”城镇化。一号文件重点要求要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到宁县就是“美丽乡村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

美丽乡村建设:包括乡镇和村庄两部分,村庄建设,突出环境综合整治和公共服务配套。巩固任村、樊湾等30个美丽乡村创建成果;全面抓好杨庄、西沟等30个示范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实施“三清四改”工程(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改厕、改水、改灶、改圏)。加大奖励政策,为60个美丽村建设示范村每村补助3万元,其他村补助1万元,县财政列支1000万专项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奖补。

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今年计划投资9838万元,改造薄弱学校44所,改建学校3.14万平方米。增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实行补助支教,鼓励和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流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做强县级医院,提升乡级卫生院、规范村级卫生所。改善医疗条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分级诊疗、医师多点职业、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等。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县城3A级旅游、宁江生态文化游、桂花园森林公园,设施农业和自然风光游,特色乡村游等。)完善社会保障,主要应兜底线、促公平,阳光操作、摸清实情。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和低保政策,提高城乡低保和五保和城乡合作医疗报销水平。坚决避免保障对象不准,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

(二)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我们要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不动摇,运用工业化的生产理念、组织方式、营销策略、科技手段来谋划农业发展,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按照全产业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的要求,培育壮大四种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支持涉农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入产业链;积极引进扶持像海升集团这样的大型龙头企业,帮助他们在宁县建立分厂、分支、分项目基地,促进特色产业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的路子。

苹果产业: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方向,从育苗、栽植、果园管理到储藏营销、加工增值,建立完备的产业链。依托海升集团,加快万亩现代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引进荷兰育苗技术和苗木品种,建设育苗基地;研究探索苹果矮化密植技术从规模栽植向本地化、个体化、标准化栽植的推广。加大产业发展中的腐败行为。

草畜产业:要做大做强“宁州肉羊”品牌,从技术研发、品种繁育、规模养殖、加工增值到市场开拓、羊文化挖掘、带动加工制造和餐饮业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瓜菜产业:全力抓好““两川”万亩设施瓜菜,“三线”高原夏菜,“四塬”晚熟西瓜种植。推广订单种植、标准化生产。重点抓好海升现代农业示范园高端蔬菜生产,探索推广从育苗、生产、销售到用户消费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苗林产业:紧扣“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和“再造百万亩子午岭”的目标,走出一条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绿色崛起之路。

(三)实施精准扶贫 打好扶贫攻坚战 1.实施精准扶贫

全面小康,不能让一个人掉队!为了让贫困人口迈向富裕,我县要咬定精准二字:对扶贫资源精细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聚集,努力探索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一是建档立卡、精准到户,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县的扶贫开发,和我省乃至我国一样,存在着底数不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扶贫如果还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毋庸讳言,效果肯定不好。如何改变过去大水漫灌式的低效和浪费,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我认为,精准扶贫首先得把贫困人口挑出来,这样才能把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到人。比如 ;宁县湘乐镇瓦窑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宁县湘乐镇瓦窑村村委会会议室,152户贫困户照片贴了一墙。照片旁,家庭人员构成、家庭收入、致贫原因、脱贫办法等,标得清清楚楚。

“这些贫困户是村里人挨家挨户算账‘算’出来的。”村支书党自刚说,瓦窑村有371户、1606口人。刚开始,由户主申请后,各村组选出来的贫困户有180多户,比现在的多30余户。

谁才是真贫?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按倒排序方法,干部群众坐在一起,互比收入,互揭家底。从最穷的孙仁祥家挨着往下排,最终确定了贫困户152户。然后,通过乡审核、县审定等扶贫对象识别程序,经三榜公布无异议后,这些贫困户被定为精准扶贫对象,逐个建档立卡。

贫困户实行的是动态管理、跟踪监测。瓦窑村村支书党自刚说,他们村贫困户名单每年调整一次。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只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县基层干部还需要摸清贫困户家底状况,深入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从而摸清脱贫门路、贫困户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

“底数清”“问题清”,才能做到“对策清”。目前,我县要制作了扶贫重点人口档案信息平台,并逐村逐户建立了电子档案。

二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解决扶什么的问题

精准锁定扶贫对象,找准“病根”和“症结”,就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

为了摘下贫困帽,拔除穷苦根,我县打响了以农民“五变”为主要内容的特色产业培育攻坚战,使农民变牧民、变果农、变菜农、变林农、变市民。

“五变”,其中一大要义正是“精准”二字。我认为扶贫,得根据各乡镇不同的自然禀赋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有特点的产业培育。北部山区,千家万户养畜;中南部塬区,打造苹果产业;川台地,发展蔬菜产业;子午岭林缘区和宜林荒山区,让苗木产业成为“摇钱树”;城镇和园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宁县最东部的老庄村,位于子午岭林缘地带。村里的地,种小麦,一亩地只能打200斤左右。所以老庄人,收入只能靠打工吗?因为孩子小、老人有病,40多岁的杨会社没法出去,生活过得很是难肠。多少年了,他们一家人挤在一孔破窑洞。窑洞里,既住人,又做饭。这几年铺地膜种玉米,地里的玉米才有收成。“鸡蛋不能装在同一个篮子里”。再换一个思路打量老庄村,村子能种玉米了,意味着就有了饲料。去年冬天,政府给村里每户人家投了5只羊,一只羊只需农民出300元,其他政府补贴。这个林缘区的村子破天荒地养起了羊,这两年,村里有了苗木产业,杨会社种起了国槐、白蜡,一下打了翻身仗。更为关键的是,去年,靠卖苗子的钱,他盖了7间房,还新添了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这里属于子午岭林缘区和宜林荒山区,让苗木产业成为“摇钱树”; 杨会社和其他村民一样,有了致富新门路。“在具体操作中,还需避免照猫画虎、生搬硬套,搞行政化的一乡一品、一村一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的放矢,多找路子、多想法子,提升扶贫工作的实际效果。”庆阳市委书记栾克军说。

除了富民产业培育外,我县还要对照全面小康标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挂图作战、压茬推进,路、电、水……缺什么、补什么,把精准扶贫落实到村户。

2.打好扶贫攻坚战。县委马书记、政府侯县长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以全面小康的各项要求为统揽三农工作全局,全力打好以交通为牵引的基础扶贫;以五变为核心的产业扶贫;提升农民四项基本素质为重点的智力扶贫三大攻坚战,促使农民增收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破解“基础瓶颈”。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建设道路建设,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基础瓶颈。2016年全县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目标,今年计划投资3.68亿元新修同村水泥路69条556.6公里。水利方面,实施集中供水14处,解决5.5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砚瓦川水库建设也已提上日程。农电建设,农网改造升级,提升用电安全。治理低电压、供电瓶颈村20个,完成三项动力通电村30个。住房建设,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600户,异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1078户4797人。

培育“翻身产业”。双联发力,确保每个困难户都有稳定的来钱门路,都能尽快摘掉贫困帽子。“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

实施“换脑工程”,打好智力扶贫战。提升农民科技、文明、文化、法律“四项基本素质”,积极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型、技术创新型、社会服务型五型人才。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文章标题: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贝林哈日莫墩乡位于博乐市以东38公里,地处博河下游冲积平原上。辖区总面积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2万亩,主要种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有汉、蒙、维、哈等10个民族,2066户8669人,有15个行政村。2005年,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85元。[找

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来,州、市党委、政府及时做出了系列的安排部署,提出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为认真贯彻上级精神,我乡主要从4个方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即: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具体措施、达到初步效果。

一、明确指导思想、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二)建设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农民自身、国家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同行动;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二、加强组织领导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关键在组织领导。一是健全机构,乡、村两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通报新农村建设情况;二是乡、村两级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将方案中的部分内容量化、具体化、台帐化,实行销号制,做到近期、中期、长期相结合,明确哪些是村上能干的,哪些是需要市上、州上协调、扶助的;三是加大宣传,做好思想发动,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永久性标语、板面,利用广播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三、落实具体措施

(一)围绕生产发展,提出“富民行动”。紧紧抓住棉花优势不放,把工作重点放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上来,以高产优质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棉花高密度栽培、高标准节水灌溉等技术。一是大力实施高标准农业、精准农业。2006年新实施高标准节水滴灌0.5万亩,现累计达到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0,逐步形成了高产、优质、高效、节水的农业发展格局。二是狠抓棉花整地、播种、田管(化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清理、残膜回收、秋翻等常规实用技术,农业生产质量显著提高。三是成立专业协会,扶持专业户。2005年我乡在决肯村、敖博恩塔拉村和夏热勒津村分别进行棉花协会、农资协会、技术服务等协会的试点。今年计划成立农机协会、养殖协会等,每村扶持2—3个种植(养殖)专业户。四是发展养殖,组建农机大院。

(二)围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提出改造、示范行动。一是加快道路改造,今年我乡力争完成13.8公里道路建设,做到村队主要道路、巷道沙砾化,条田道路沙石化。二是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重点清理道路“三堆”、居民点绿化和家庭卫生,修建垃圾池,安装路灯。三是引导农民加快住房改造,建设农民新居,今年力争完成300户抗震安居房建设。修建100座沼气池。

(三)围绕乡风文明,提出文明行动。一是抓好文化建设。加快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的新建和配套建设,支持托森哈夏新村、中村对文化室进行改造新建,为80的村配备远程教育设备。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继续办好我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召开“八荣八耻”、婚育新风等座谈会,组织文艺演出队,做到乡有文艺队,村有小分队。三是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四六八”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党员十带头”评比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加强农民培训。做好“科技之冬”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农牧民至少掌握1-2门的实用技术,完成农牧民科技培训2500人次,培养各类农民技术员100人,做到每村有4—5名农业技术人员。

(四)围绕管理民主,提出先锋行动。一是加强村队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作用,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二是加强学习,积极开展“学习型村队”、“学习型支部”、“学习型村民”活动。三是健全制度。建立完善《机动地管理制度》、《村财乡管制度》、《党员学习日制度》等制度。四是抓好党建创新,积极探索“支部 协会”,“农村党员十带头”的党建工作新模式,继续探索

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抓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和大规模培训乡村干部工作。五是落实好村务、财务公开,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把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作为当今农村工作、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四、初步效果明显

以“致富门路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

谐稳定”为目标,努力实现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明显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力争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十一五”时期取得较大进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把我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主导产业支撑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基本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以上。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以抗震安居住房为主,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提高;闭路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100;宽带入户率达到30;初中和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以上,初步建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

——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村镇公共设施配套,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正常开展,农民就医、就学方便,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有保障。认真开展创评“文明村庄”和“文明信用农户”活动。通过创评活动,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美丽的贝乡,打造诚信贝乡。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关心弱势群体,乡村干部至少联系2户以上困难户,在全乡树立一股互助友爱的风尚。

——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对各村逐步做好村镇建设规划,15个村中重点抓好决肯村、夏热勒津村、敖博恩塔拉村3个村的村镇规划。搞好村队环境整治,重点是对公路沿线的保洁机制的建立。5年内力争90的村队基本达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的要求。

——社会管理民主公开。村级组织领导有力,勤政廉洁、作风民主、致富有策;民主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民主管理权利得到充分发挥,村务公开满意率达到98以上。

《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四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精)

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贝林哈日莫墩乡位于博乐市以东38公里,地处博河下游冲积平原上。辖区总面积1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2万亩,主要种植棉花、水稻等农作物。有汉、蒙、维、哈等10个民族,2066户8669人,有15个行政村。2005年,全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85元。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以来,州、市党委、政府及时做出了系列的安排部署,提出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为认真贯彻上级精神,我乡主要从4个方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即: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具体措施、达到初步效果。

一、明确指导思想、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科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力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二)建设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坚持科学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农民自身、国家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同行动;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二、加强组织领导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关键在组织领导。一是健全机构,乡、村两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通报新农村建设情况;二是乡、村两级都制定了实施方案,并将方案中的部分内容量化、具体化、台帐化,实行销号制,做到近期、中期、长期相结合,明确哪些是村上能干的,哪些是需要市上、州上协调、扶助的;三是加大宣传,做好思想发动,营造浓厚的氛围。通过永久性标语、板面,利用广播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三、落实具体措施

(一)围绕生产发展,提出“富民行动”。紧紧抓住棉花优势不放,把工作重点放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上来,以高产优质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棉花高密度栽培、高标准节水灌溉等技术。一是大力实施高标准农业、精准农业。2006年新实施高标准节水滴灌0.5万亩,现累计达到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0%,逐步形成了高产、优质、高效、节水的农业发展格局。二是狠抓棉花整地、播种、田管(化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秸秆清理、残膜回收、秋翻等常规实用技术,农业生产质量显著提高。三是成立专业协会,扶持专业户。2005年我乡在决肯村、敖博恩塔拉村和夏热勒津村分别进行棉花协会、农资协会、技术服务等协会的试点。今年计划成立农机协会、养殖协会等,每村扶持2—3个种植(养殖)专业户。四是发展养殖,组建农机大院。

(二)围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提出改造、示范行动。一是加快道路改造,今年我乡力争完成13.8公里道路建设,做到村队主要道路、巷道沙砾化,条田道路沙石化。二是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重点清理道路“三堆”、居民点绿化和家庭卫生,修建垃圾池,安装路灯。三是引导农民加快住房改造,建设农民新居,今年力争完成300户抗震安居房建设。修建100座沼气池。

(三)围绕乡风文明,提出文明行动。一是抓好文化建设。加快乡文化站、村文化室的新建和配套建设,支持托森哈夏新村、中村对文化室进行改造新建,为80%的村配备远程教育设备。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继续办好我乡广场文化艺术节,召开“八荣八耻”、婚育新风等座谈会,组织文艺演出队,做到乡有文艺队,村有小分队。三是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四六八”工程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党员十带头”评比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加强农民培训。做好“科技之冬”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使农牧民至少掌握1-2门的实用技术,完成农牧民科技培训2500人次,培养各类农民技术员100人,做到每村有4—5名农业技术人员。

(四)围绕管理民主,提出先锋行动。一是加强村队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作用,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二是加强学习,积极开展“学习型村队”、“学习型支部”、“学习型村民”活动。三是健全制度。建立完善《机动地管理制度》、《村财乡管制度》、《党员学习日制度》等制度。四是抓好党建创新,积极探索“支部+协会”,“农村党员十带头”的党建工作新模式,继续探索农村无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抓好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和大规模培训乡村干部工作。五是落实好村务、财务公开,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把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作为当今农村工作、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四、初步效果明显

以“致富门路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社保体系建立、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努力实现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明显改变,村容村貌明显变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明显加强,力争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十一五”时期取得较大进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步把我乡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主导产业支撑的农民稳定增收机制基本形成,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以上。

——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以抗震安居住房为主,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提高;闭路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100%;宽带入户率达到30%;初中和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以上,初步建立社会保障救助体系。

——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村镇公共设施配套,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正常开展,农民就医、就学方便,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有保障。认真开展创评“文明村庄”和“文明信用农户”活动。通过创评活动,努力建设和谐平安美丽的贝乡,打造诚信贝乡。加大结对帮扶力度,关心弱势群体,乡村干部至少联系2户以上困难户,在全乡树立一股互助友爱的风尚。

——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对各村逐步做好村镇建设规划,15个村中重点抓好决肯村、夏热勒津村、敖博恩塔拉村3个村的村镇规划。搞好村队环境整治,重点是对公路沿线的保洁机制的建立。5年内力争90%的村队基本达到道路硬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的要求。

——社会管理民主公开。村级组织领导有力,勤政廉洁、作风民主、致富有策;民主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民主管理权利得到充分发挥,村务公开满意率达到98%以上。

[这篇文章来自[有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第五篇:抢抓机遇 科学规划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县城建设步伐

抢抓机遇 科学规划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加快县城建设步伐

彰武县人民政府

以前,彰武县房地产始终处于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状态,无论是自身发展的速度,还是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都不是很明显。近年来,彰武县着力改变这种状况,坚持把发展房地产业作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做强地方财政的一个主导产业来抓,科学规划,打造空间,优化环境,完善配套,规范运作,使我县房地产业步入了规范发展、快速发展的轨道。彰武县城乡建设局作为全县房地产业的主管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经营城市的理念,牢牢把握发展房地产业这条主线,始终坚持发展和规范并行、管理和服务并重的两个方针,逐步强化开发项目、开发资质、开发经营三项管理,在彰武房地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四个阶段,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喜人成果。

目前全县已有房地产开发企业9家,均为四级资质; 2003年至今全县共开发土地70.83万平方米,收取土地出让金1.7亿元,收取配套费2000万元,拆迁房屋2300户,计37.46万平方米,土地净收益达9100万元;仅2006年以来,全县房地产投资总额就达3.23亿元,房地产税收年均增幅达29.1%。

一、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在突显规划作用中健康有序地发展房地产业

城市建设必须遵循规划先行的原则,发挥其“蓝图”作用,保证城市建设健康发展,避免决策的主观性、随意性及决策不当导致的盲目建设、无序建设。几年来,彰武县城乡建设局牢牢把握了这一点,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主线,坚持“工业进园区、商业进城区、居民进小区”的规划理念,不断拓展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积极调整城区产业布局。先后协助国内知名的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为沈彰新城编制概念性规划。占地50平方公里的沈彰新城将为我县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先后完成彰武林产品加工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彰武东六工业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达20.87平方公里。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我县促进产业合理布局、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先后完成了大型超市和星级宾馆的规划设计。规划选址在解放商场后平房区至畜牧局所辖的长方形地块,规划占地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平方米,除建设大型百货超市和星级宾馆外,配套建设商业步行街,步行街长400米,宽为25米,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展开;在城市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先后完成四中开发、屠宰场选址、火车站改造、客运站选址等规划设计任务。通过这一系列规划的龙头先导作用的发挥,初步形成了我县“工业进园区、商业进城区、居民进小区”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新格局,有效推动了我县工业地产、商业地产、商品房地产“三箭齐发”、全面升级,成为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二、规范运作,净化市场,做大做强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这个收益,前提必须是公开透明,严格管理,规范运作。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全面实施了土地市场和建筑市场整治,建立完善了土地交易招拍挂、政府拆迁、净地出售、开工许可、销售许可等一系列房地产开发新规则,严格了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开发税费征管,使房地产开发市场秩序得到了全面规范,显化了房地产开发的经济效益。应该说政府拆迁、净地公开招拍挂,打破了房地产业发展的竞争壁垒,消除了外地投资者的畏惧心理,打开了外地投资者进入彰武投资兴业的大门,新民等地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来到彰武投资,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也开启了彰武住宅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崭新局面。

三、坚持走“以城养城”、“以城兴城”之路,在发展房地产业中促进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以政府实施对出让土地征收拆迁为主导,采取货币化、回迁安置等多项保障措施,使被征收拆迁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回迁安置楼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拆迁户需求,保证了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几年来,共拆迁2300户,拆迁面积37.46万平方米;二是紧密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6年来,“以城养城”成效显著:先后完成了县人民大街西段、柳馨家园、老城街、建设街、东环路等多项开发建设,共建楼房249栋,建筑面积78.58万平方米,目前全县住宅楼人均建筑面积达32.3平方米;同时,先后完成了中心转盘、文化广场、天歌广场、体育休闲广场、实验幼儿园小区广场等五个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广场建设,新修油路13.8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058基,新植绿化大树6000余棵,供水管网改造170千米、新铺设排水管线32千米;三是通过房地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带动建筑业、建材业、交通运输业、中介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拉动彰武经济的发展。

四、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在加强管理中实现房地产市场健康规范地发展

一是认真贯彻国家及省、市关于房地产开发的调控政策,及时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平房区改造力度,确保全县商品房价格平稳上涨;二是针对全县房地产市场实际采取严格市场准入、实行整顿清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全县房地产市场健康规范地发展;三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全县物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与相关部门和社区联合加大对物业小区的管理力度,全面推进物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

当前,对于彰武的房地产业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大发展、大提速的机遇,一个充满更大希望的、更加美丽春天已经到来: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房地产业发展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之一;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房地产业发展提高到突出重要的位置;陈政高省长来阜新调研时强调指出:“阜新的房地产业要热起来”,并为彰武描绘了建设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新城的宏伟蓝图。我们将抢抓机遇,科学规划,以更大的手笔、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品质和更快的速度,大力推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下载多方协调 抢抓项目 努力加快联系点脱贫步伐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多方协调 抢抓项目 努力加快联系点脱贫步伐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