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扶贫政策性遭遇贷款商业化 扶贫贷款不断萎缩
扶贫政策性遭遇贷款商业化 扶贫贷款不断萎缩(金属龙头+估值优势 股价节节攀升)
[管理层无意调控!多只大盘基金积极筹备发行] [一个不能不说的秘密!揭密幕后黑手(附股)]
[今日大券商精选高增长潜力股一览(08.20)] [关注:亚太股市报复性反弹 香港股市午盘暴涨]
扶贫贷款是我国重要的扶贫资金来源,在许多贫困地区其数额与财政性扶贫资金相当。但记者在贫困大省陕西、贵州两省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由于扶贫贷款回收率较低、农业银行基层网点收缩等多种因素,扶贫贷款萎缩,严重影响了当地脱贫产业的发展。
“羊圈都修好了,就是没有贷款买种羊”
记者来到陕西省神木县的扶贫工作重点村马镇镇杨家山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修了羊圈,买了铡草机,可是绝大部分的羊圈都是空的。村支书杨九伟说:“2003年政府投资近65万元,用于修路、建设饮水工程和培训种粮种草技术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我们村又有养羊的传统,可建了羊圈就是没有钱买种羊。乡亲们贷不到钱,一些人不得不借高利贷。”
马镇镇焦家洼村村支书白善堂说:“现在正是给田地上化肥的时候,但我们村2/3的农户都买不起化肥,也贷不到款,只好赊账,28元一袋的化肥赊账要33元。”
贵州省松桃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再桥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松桃县发放贷款1.8亿元,到现在还有一亿多元没收回,去年农行仅发放30多万元扶贫贷款,许多想发展产业的农民只能“望贷兴叹”。
扶贫贷款规模不断萎缩
陕西省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27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全省当年投入的扶贫贷款高达13.36亿元,但是此后一路下滑,去年扶贫贷款投放仅为4.14亿元,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贵州省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10。据贵州省农行介绍,2000年贵州省当年发放扶贫贷款数额为23亿元,到2005年只剩下8.36亿元。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陕北,有12个县区,其中10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个是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4%。陕西省农业银行榆林分行行长高卫东说:“从2002年开始,榆林分行每年净投放的扶贫贷款数量急剧下降,扶贫贷款业务占所有贷款业务的比例也越来越小。”
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陕西省府谷县扶贫办介绍,府谷县贫困人口高达5.7万人,都是靠天吃饭,自然条件差,加上因病、因灾、因学致贫者很多,因此扶贫贷款到期难以归还,使得农行发放扶贫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县扶贫办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03年,该县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783万元,但到了2005年仅有240万元。
“扶贫的政策性”与“贷款的商业化”矛盾重重
扶贫贷款萎缩的重要原因是其呆账、死账多,贷款回收率低,运行成本高,资产质量差。在业绩考核与资产效益的双重压力下,农业银行不愿多发放扶贫贷款。陕西省扶贫办扶贫贷款管理处处长张秋侠介绍说,扶贫办经过调查后形成的农民需求贷款的名单,农业银行往往不认账,最多采纳30%。
陕西省农业银行榆林分行行长高卫东说,农业银行的商业化导向和扶贫贷款这项业务的政策性存在矛盾,商业化要求精简人员、收缩机构、效益至上,而扶贫贷款面向的是处于弱势的农业和农民,这项政策性业务从成本上核算是亏损的。他举例说,1999年,榆林分行有一支近200人的队伍专门从事扶贫贷款的工作,仍然显得力不从心。近年来,农业银行网点大幅收缩,全榆林市的12个县中,县以下(不含县)的网点只有两个。扶贫贷款作为一项政治性比较强的任务,农业银行必须承担,但是从商业角度看,这项业务费人、费时、费力,不划算。
高卫东说,人民银行和银监局规定,2000年以后新发放贷款的不良贷款率超过3%,2004年以后发放贷款的不良贷款率超过1%,要追究行长责任。该市扶贫贷款的回收率在40%左右,严重影响了银行的资产质量,所以萎缩是必然的。
专家建议:可将财政性扶贫资金用于贴息
就扶贫贷款的萎缩问题,陕西、贵州两省农行、扶贫部门以及基层干部提出了大量的建议与对策,归纳其主要观点如下:
对策一:相关管理办法规定中央扶贫财政资金不能用于贴息贷款,许多基层干部认为这大大制约了财政性扶贫资金发挥作用的空间。他们建议,可以将财政性扶贫资金用于贴息,以支持银行有针对性地向贫困地区发放贷款,起到以小搏大的作用。
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老凹坝乡大寨村民组2003年率先启动了以地方财政性扶贫资金贴息贷款的试点,用两万多元的扶贫资金贴息向农村信用社贷款28万元,用于发展畜牧业,当地农民年收入由以前的600多元提高到5000多元。
贵州省正在全面推广这一办法,相关部门已拟订了《贵州省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实施办法》,严格规定了贴息方向是与农民脱贫相关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业、小型手工业等生产经营性项目,实施了严格的审查监督机制。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周培荣兴奋地告诉记者:“按照这一办法,贵州省今年安排的2000万元的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可以拉动四亿元的银行贷款。”
对策二:扶贫贷款现行的分散性发放方式不利于资金的最大效益化。因此相关部门建议小额信贷的分散性发放方式应该根据各地具体产业针对性发放。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资金的使用和回收率将提高;二是由支柱产业为核心发放贷款并发展产业,农民致富也更有保障。
专家们还建议说,由于全国农业银行实行机构改革、减员增效后农村网点减少,可以委托农信社来发放贷款。贵州省道真县农业银行2004年与农信社进行试点:农行委托农信社发放小额贷款,并由农信社代为追踪监管并到期催还,农行支付农信社一定的费用。该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策三:借鉴世界银行在中国的扶贫贷款发放及监管办法,依托县、乡、村等层层基层组织,提高贷款使用效率和回收率。
陕西省有720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扶贫贷款,从1997年开始实施世界银行扶贫贷款,覆盖了17.6万农户,农户的还本付息率高达90%以上,而其他没有归还的也往往是因为因灾或因病等极为特殊的原因。
陕西省扶贫办副主任贺昌信告诉记者,世界银行扶贫贷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充分依托基层组织机构,实施五级联动(省、市、县、乡、村),在省、市和县主要依托扶贫部门,乡一级设有项目办公室(由乡干部负责实施),在村一级设有项目实施小组(由村干部和农户代表负责实施),这样可以保证项目资金能够在当地落到实处,充分避免了仅依托农行少数网点的弊端;二是充分实施参与式扶贫,由老百姓决定项目的选择,世行和乡村干部负责组织培训,世界银行对农户的行为建立了一个详细到每家每户的评估系统,一年做两次入户的抽样调查,往往这些评估官员要到农户家去数羊、数猪;三是其贷款的期限比较长,一共是15年,而不像农行扶贫贷款那样要在一两年内还清,这样可以使得农户有一个充足的产业发展时间。
对策四:建议主管部门对扶贫贷款业务单独考核,从而使农行在发放扶贫贷款时没有资产质量业绩考核的压力。(刘健 秦亚洲 张琴 丁静 经济参考报)
第二篇:扶贫贷款总结
保康:创新机制严管理扶贫贴贷促增收
保康县扶贫办姜春阳
近日,从保康扶贫办了解到,今年保康的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年共累计提供小额贴息贷款1041万元,发放贴息资金35.01万元,其中发放种植业贷款330万元,养殖业贷款289万元,加工业贷款422万元,扶持42个村15960户60648人,新建和改造各类特色产业基地2.7万亩,发展畜禽养殖 108万头(只),使一大批贫困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化解了部分群众发展缺资金,致富无项目的问题。
强领导,明职责,完善制度严把关。该县严格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关于开展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工作的相关精神和要求,认真遵照《保康县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管理使用办法》对贷款贴息对象、范围及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为了使工作井然有序开展,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单位工作做了明确分工,扶贫办主要负责贴息的组织、协调、监督和监测,编制和提供贫困户备选名册,做好相关指导和贴息确认工作。财政部门主要负责扶贫贷款贴息资金的审核与拨付。金融机构在扶贫部门认定的贫困户中自主放款。各乡镇成立了扶贫到户贷款贴息领导小组,确定有分管领导和具体的工作人员,专职负责组织实施贷款贴息工作。扶贫、财政和金融单位建立健全了扶贫到户贷款贴息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强贷款贫困户跟踪监测,确保信贷资金“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实行公示公告制,在确认贴息对象时,各乡镇和扶贫办实行“阳光操作”,接受村民监督。
搞调查,详摸底,瞄准贫困扶真贫。2009年,为了全面掌握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对象情况,该县对全县贫困现状进行了再次全面、细致地调查摸底,重点摸清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及时掌握了贫困户现状,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农户分析贫困现状、查找贫困成因,并针对贫困成因,帮助寻求致富项目,培植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组织县、乡、村都建立贫困户档案,并建立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档案,达到了“五个明白”,即户有明白卡和明白项目,村有明白帐,乡有明白册,县有明白档案。对贫困户明白卡实行动态式管理,实行半年一抽查,年终一检查,脱贫一户,注销一卡,基础工作清楚明白。
支产业,显特色,产业发展促增收。该县坚持把扶贫贴息贷款与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相结合,帮助农户建立增收项目,确保贫困人口有稳定的收入经济来源。农民要脱贫致富,必须大力培植村级主导产业。为此,我县确立“一村一品、数乡多品”的发展思路,将扶贫到户贷款贴息60%用于重点贫困村农业生产发展,把帮助农民群众构建稳定增收、长远增效的致富产业,作为巩固扶贫成果、提高扶贫质量基本点,按照县域规划和板块经济的布局,在具有自然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长效致富项目上,加强引导,强化服务,使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黄堡镇黄龙沟村是一个典型贫困村,整村推进中,通过发放小额贷款
资金19万元,全村累计发展畜禽养殖两万头(只),38户144名贫困人口已顺利实现脱贫。这几年,累计向贫困户发放贴息贷款101.2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缺资金的问题。另外,还大力培植全县主导产业。在贴息资金投入上,尽量与全县的农业产业化规划相衔接,80%的贴息贷款都投向了烟、茶、菜、桑、畜、菌等主导产业发展,累计支持农户发展烟叶2.8万亩、茶叶8200亩、反季菜15000亩、袋料食用菌120万袋,生猪循环养殖10万头,从而壮大了我县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
第三篇:扶贫贷款工作总结
**扶贫到户贷款工作总结
**是**市唯一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总人口29万,其中贫困人口10.8万。虽然经过多年扶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群众发展缺资金,致富无项目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2005年以来,我们在省、市扶贫办的支持下,在财政、金融部门的积极配合,乡、村两级大力协作下,通过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入户工作,加大对贫困村贫困户的产业化扶贫力度,促进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一、工作进展及取得成效
2005年来,在省、市扶贫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抢抓扶贫贷款贴息政策机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狠抓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积极探索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使用的新机制、新办法,提高扶贫贴息贷款的使用效益。截止目前,通过乡镇、村申报,扶贫部门审核,全县已入库小额信贷扶贫项目52个,下达扶贫小额贷款计划1231.91万元,其中县扶贫领导小组下文确认贴息贷款金额340.91万元,实际兑现贴息资金9.735万元,另有104.5万元的贴息贷款已初审通过,近期将行文确认。通过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收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一)促进了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我县将扶贫贴息贷款发放与整村推进结合起来,优先扶持贫困村贷款发展生产。已累计向18个贫困村发放种养业贷款87.21万元、加工业贷款145.5万元,扶持3342户1.17万人新建和改造各类特色产业基地5.07万亩,发展畜禽养殖10.2万头(只),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其中贫困农民人均增收180元。
(二)壮大了龙头企业经营实力。经过调查,在全县现有农业公司中择优筛选了13家具有市场潜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我县产业化扶贫的龙头企业,已给13家企业下达了680万元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计划,其中已落实贷款390万元。马良八斗食品有限公司是近年新建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扶持该公司扩大生产规模,两年内,我们给该公司下达了140万元的贷款贴息计划,其中去年下达贴息贷款计划40万元,已兑付贴息资金2万元,通过扶持,该公司今年将实现销售收入370万元,获利110万元,可带动周边4个贫困村1500户农户脱贫致富,年转化当地劳力200余人。
(三)拓展了农民致富渠道。为进一步解决我县贫困村农民致富发展难的问题,我们在贴息发放面上进一步放宽,适当对劳动力转移培训及旅游发展项目给予扶持贷款贴息扶持。去年,我们对**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基地发放贷款40万元,贴息2万元,对保康发展旅游业项目发放贷款42.5万元,贴息2.025万元。通过对以上两个项目的扶持,帮助贫困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走上靠技能就业脱贫的道路,帮助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种养业、餐饮、住宿、运输行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二、主要做法
(一)规范程序,防范风险,调动银行放贷积极性。由于近几年各金融机构普遍收缩了营业网点,强化了风险防范,原来县农行设在乡镇的营业所已全部撤销,农村的金融服务主要依靠信用社来开展,并且放贷十分谨慎。为此,几年以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与县财政局和信用联社就如何开展扶贫信贷工作进行了反复研究,以县政府文件出台了《**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使用办法》,并与县财政局和信用联社联合下发了《**扶贫贴息贷款操作实施意见》,对扶贫贷款的资金筹措、发放范围、贴息期限及贴息资金使用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范了有关工作的运行规则。同时,充分考虑金融机构的合理关切,支持信用社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所有扶贫贷款项目先由我办审查后推荐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是否放贷。要求乡镇扶贫项目办和财政所协助信用社加强贷款使用情况的监督,规定所有贴息资金必须在还本付息后方可兑付,以督促借款人按时还款。我们还把扶贫贴息贷款的发放单位由过去信用社一家扩大到信用社、农行、农发行和邮政储蓄四家,鼓励适度竞争,较好地调动了各金融机构的积极性。
(二)科学分工,阳光操作,促进工作有序开展。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强,而且农户每次申请的贷款额度都较小,因此,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设计扶贫信贷政策。我们对审批程序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简化,县扶贫办只定贴息贷款的计划分配、贴息期限、贴息利率和贴息资金总额,由乡镇扶贫项目办和财政所具体负责审定贴息对象和贷款额度。贴息期限到期后,由乡镇财政所直接将贴息资金发放给借款人。并专门印制了《扶贫贴息贷款申报审批表》、《贴息资金发放登记表》、《贴息资金领取通知书》,以此监控有关政策的执行情况。专门在《今日保康》报上开办专栏,刊登扶贫贷款的有关政策,并印制扶贫政策知识问答小册子5000份,发到重点村的农户,扩大宣传覆盖面,有力促进了我县扶贫贴息贷款业务的开展。
(三)瞄准目标,突出重点,培育脱贫主导产业。坚持做到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一是集中扶持整村推进重点村。几年来,共向一、二、三批重点村投放扶贫小额信贷232.71万元,有力支持了重点村的主导产业建设。后坪镇后坪村是一个高山贫困村,整村推进中,通过发放小额贷款资金20.86万元,全村累计发展柴胡400亩、畜禽养殖700头(只),42户147名贫困人口已顺利实现脱贫。二是着力扶持壮大全县的骨干产业。在贴息资金投向上,尽量与全县的农业产业化规划相衔接,79%的贴息贷款都投向了烟、茶、菜、桑、畜、菌六大产业,累计支持农户发展烟叶1.4万亩、茶叶4600亩、桑叶1300亩、反季菜8300亩、袋料食用菌17.8万袋,壮大了县域主导产业的规模块头。
(四)开阔思路,创新方法,扩大贴息贷款的覆盖范围。一方面我县有一大批龙头企业都进入了加速发展期,扩大生产的愿望十分强烈,一方面一大批贫困户想发展又贷不到款,我们及时 对这些企业因势利导,拿出一部分贴息贷款支持他们,同时要求他们到贫困村建立原料基地,以此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通过这几年的尝试,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例如通过向保康荆山锦有机茶公司投放贴息贷款180万元,支持其扩大生产规模,目前该公司已建成茶叶基地1.5万亩,带动2000多个农户通过种茶实现脱贫。通过给保康大山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投放贴息贷款60万元,目前该公司已在十字冲等四个贫困村种植蔬菜基地1000亩,产品远销广州、南昌、福州、武汉等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该公司带动基地4000户16000余菜农增加收入900万元,人平增收可突破1000元。
三、存在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县扶贫贷款小额贴息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我县贫困面大、贫困农户多、贷款贴息覆盖面广,导致目前开展工作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贷款门槛高。由于贫困户难以取得“信用证”,所以难以贷到款,其它农户虽然有“信用证”,但授信额度都较低,大额的贷款又难以提供有效抵押或担保,所以贷款难的问题仍难以破解。
二是贷款利率高。信用社平均利率月息都在9.3‰以上,虽然我们给予了贴息扶持,但农户的利息负担仍然较重。
三是工作成本高。我们发放贴息贷款对象的重点是贫困农户,每个农户贷款的金额少,加之贷款户数多,工作量大,部分乡镇财政所、扶贫项目办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在落实工作中,县、乡有关部门为此花费了不少的费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农户的贷款模式。通过扶持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在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原料基地来帮带贫困户。
二是加大对整村推进村农户的扶持力度。合同乡镇政府、财政所、信用社抓好重点村农户的授信工作,提高授信额度,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支持重点村发展村级主导产业。
三是加强扶贫贴息贷款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做好农户贷款后的跟踪服务和指导,促使各贷款农户、龙头企业用好贷款,及时还款,促进贷款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
五、建议
一是建议省、市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在县一级建立扶贫小额信贷的担保基金,为贫困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二是建议安排扶贫小额信贷的专项工作经费。
**扶贫开发办公室
2007年7月5日
第四篇:扶贫再贷款发放情况
金融扶贫知识宣传
一、主要政策工具
(一)扶贫再贷款
1.定义。扶贫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引导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优先和主要支持带动贫困户就业发展的企业(含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经济主体,下同)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创业就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对其发放的再贷款。
2.发放对象。扶贫再贷款的发放对象为《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扶贫办 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14〕65号)确定的832个贫困县和未纳入上述范围的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4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3.使用期限。扶贫再贷款期限分为3个月、6个月和1年三个档次。借款合同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单笔扶贫再贷款展期次数累计不得超过4次,每次展期的期限不得超过借款合同期限,实际使用期限不得超过5年。
4.利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管理细则》(银发〔2016〕173号)规定:“第二十六条 借款人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以内(含一年)贷款基准利率。”
5.发放情况。自2016年3月扶贫再贷款创设以来至2017年7月末,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共计向陕西省55个贫困县区64家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再贷款107.83亿元,余额73.74亿元。自扶贫再贷款利率最新规定(银发〔2016〕173号)下发以来,至2017年6月30日,陕西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扶贫再贷款资金发放的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34%,低于同期金融机构运用自有资金发放涉农贷款利率5.98个百分点。扶贫再贷款资金累计带动辖内使用扶贫再贷款的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1794.24亿元,是扶贫再贷款累放额的18.6倍。
(二)扶贫小额信贷
1.定义。扶贫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发展资金而量身定制的扶贫贷款产品。主要是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的信用贷款。
2.发放对象及用途。扶贫小额信贷是支持有意愿贷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于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主要用于贫困户发展生产经营项目或支持贫困户带资入股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不得用于子女上学、看病、还债等非生产性支出和赌博、放高利贷等违法活动。贷款资金原则上只能用于申请的即贷款合同规定的项目,应专款专用。
3.财政资金贴息。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补贴到户。即先结后贴、应贴尽贴。就是贷款贫困户按照贷款合同约定,先按期偿还银行的本息,财政再按规定程序和办法给予贴息。对未按期还款及其它违约行为不享受贴息。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贴息到银行。为了简化程序,根据本地规定,按照贫困户贷款额度,直接将贴息资金补贴到银行。陕西省规定,按照“先收后贴、分期补贴、应贴尽贴”的原则,对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贫困户给予贴息
4.风险防范。县级运用财政资金,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同时,结合本地实际,建立银、保、政三方共担坏账损失的机制,按规定对不良贷款进行补偿和分摊。陕西省规定,各县须建立县级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合作金融机构根据县级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规模,按照不低于5倍的比例投放贷款。
5.利率规定。陕西省扶贫办等五部门《关于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指导意见》(陕扶办发﹝2016﹞5号)规定,合作金融机构在获得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支持的前提下,扶贫小额信贷利率原则上执行人民银行同期基础利率,鼓励在此基础上适当优惠;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对县级金融机构技术支持和指导等。
二、典型金融扶贫产品
调查显示,自2016年以来,陕西省金融机构围绕“五个一批”共创新推出逾150种各具特色的精准扶贫信贷产品,为贫困地区提供了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1.扶贫批发贷款。用于满足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含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各类资金需求。贷款对象为政府指定的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和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
2.“三带四连”企业扶贫贷款。由镇安农商行主办,通过大户带、企业带、“三社”(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带,创新联产、联业、联股、联营脱贫路径。贫困户个人贷款额度为5万元,最高贷款额度为10万元;合作社、产业大户贷款最高额度为50万元;龙头企业、小微企业、村产业发展公司最高额度为1000万元以内。贫困户、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和村产业发展公司贷款期限均为“3+2”年。农户贷5万元(含)以下按照基准利率执行,财政全额贴息;贷款超过5万元(不含),超出5万元的贷款执行月利率6.6‰,财政给予50%贴息。产业贷按贫困户使用受益金额确定贷款利率,户5万元(含)以下按照基准利率执行,贷款超过5万元(不含),超出5万元的贷款执行月利率6.6‰。3.易地搬迁脱贫贷。汉中西乡农商行对政府建档立卡在册的移民搬迁贫困户及从事与移民搬迁相关的水、电、路、气、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小微企业推出“异地搬迁脱贫贷”。其中,小微企业能带动贫困户5户以上的给予30万元的授信,能带动贫困户20户以上的给予100万元授信,能带动贫困户50户以上的给予1000万元授信。贷款期限为1至5年。
4.旅游扶贫贷款。咸阳市农发行推出旅游扶贫贷款用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运营与保护,包括景区(景点)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维护,以及景区(景点)的经营管理等。贷款对象为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事业法人。旅游扶贫贷款分为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期限为1年(含)以内,中长期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15年,最长不超过20年。贷款利率按照农发行扶贫贷款定价的有关规定执行,体现优先优惠原则。
5.教育扶贫贷。该贷款产品主要用于基础教育扶贫、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扶贫两大类。其中基础教育扶贫是指支持贫困地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校优化布局,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和标准化建设。贷款对象为从事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的事业法人单位或各类所有制与组织形式的企业。教育扶贫贷款中流动资金贷款一般不超过1年,最长不超过3年;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采购)模式的,一般为15年以内,最长不超过20年;采用自主经营模式的,最长不超过10年。
6.大病医疗周转贷。人行西乡支行按照“银政联手、银保合作”的工作思路,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政府财政支持农户、城镇居民参与大病保险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保险公司、医疗机构等合作,引导西乡农商行与城乡医保经办机构、保险公司共同推出精准扶贫“大病医疗周转贷”,为政府建档立卡因病致贫的贫困农户和城镇居民解决大病资金周转难的问题。
三、工作动态
2017年以来,人行西安分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总行有关精神和要求,紧紧抓住“精准”二字做文章,从方向引领精准、支持领域精准、产品服务精准、政策发力精准等方面做好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
(一)围绕方向引领精准建机制。西安分行通过完善工作联动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等,实现金融扶贫工作方向引领精准。一是健全工作联动机制。在成立陕西省金融扶贫工作联动机制的基础上,加强与省扶贫办、金融办、银证保三局的沟通,定期召开金融扶贫工作座谈会,督促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全面落实金融扶贫政策。6月上旬,牵头协调财政厅、银证保三局等单位制定《2017年陕西省金融扶贫工作计划》,并以省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文件下发执行。二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6月份积极参与陕西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系统建设,实现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帮扶措施等信息的共享,确保金融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三是丰富考核评估机制。在年初,制定了《陕西省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实施细则》,对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及其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情况开展评估。6月份联合省金融办、银证保三局,制定了《陕西省金融精准扶贫绩效评估方案》,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类省级金融机构进行评估。
(二)围绕支持领域精准抓重点。西安分行以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教育脱贫三大领域为重点,对接贫困地区项目、企业、农户需求,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大产业脱贫的金融支持。引导陕西省金融机构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精准对接特色产业金融服务需求,坚持产业扶贫与龙头带动相结合,通过发展生产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截至二季度末,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56.76亿元,同比增长82.7%。二是加大易地搬迁脱贫领域的金融支持。督导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陕西省分行发挥开发性和政策性金融的引领和骨干作用,用好用足人民银行抵押补充贷款政策。同时,支持引导地方法人机构为易地搬迁农户提供创业就业领域的信贷服务,形成政策性金融管“搬得出”,地方性金融管“能致富”的易地搬迁脱贫金融服务模式。截至二季度末,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余额196.96亿元,同比增长178.43%。三是加大教育脱贫领域的金融支持。自2007年至至今,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累计发放近百亿元,支持全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130万人次。同时,西安分行及时总结“金融知识普及示范点”、“金惠工程”等试点经验,积极推进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已经在铜川市15所中学开设金融知识普及课程。
(三)围绕产品服务精准推创新。西安分行以货币政策工具、信贷产品、服务模式三大体系为抓手,深入推进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一是用好货币政策工具。积极推广“扶贫再贷款+”模式,撬动扶贫资金精准投入,自扶贫再贷款创设以来,截至二季度末陕西省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96.45亿元,余额65.18亿元。二是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坚持“便利申贷程序、优化担保要求、降低融资成本”的创新三原则,引导陕西省内金融机构分类施策,按需创新。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精准脱贫贷”、“易地搬迁建房脱贫贷”、“产业脱贫贷”、“老龄建房安居脱贫贷”、“烟农贷”、“陕茶贷”等150多种金融扶贫产品,受到贫困户和企业的广泛欢迎。三是加强金融扶贫服务模式创新。省内各地创新推出了“再贷款+金融机构+贫困户”、“扶贫贴息贷款+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贫困户”等金融扶贫模式。其中,安康探索形成了“金融+社区工厂+贫困户”融合发展的“平利模式”,被国家扶贫办确定为经典扶贫案例,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
(四)围绕政策发力精准促协同。西安分行以示范带动、财政撬动、投贷联动为重点,强化政策协同,提升政策效力。一是做好金融扶贫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安康金融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督查,认真落实金融精准扶贫“865工程”的有关要求。上半年,安康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4.1亿元,自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18亿元,扶持贫困户4万余户,位居全省首位,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二是积极发挥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5月份,陕西省专门成立了省脱贫攻坚资金保障协调组,西安分行作为协调组的副组长单位,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专项补贴、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等财政奖补政策,引导全省贫困县(区)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截至二季末,陕西省新增扶贫小额信贷10.17亿元,环比增长8.35 %;贷款户数24125户,环比增长16.23%;当年累计贷款量19.66亿元。三是探索投贷联动金融扶贫新模式。把握陕西省深化供销社改革试点契机,在供销社以增资扩股、购买股权等方式对带动贫困户就业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进行股权投资的同时,探索引入银行信贷,搭建“政府(供销社)+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银行信贷”的投贷联动产业扶贫新模式,仅长安银行就对陕西省供销集团投放精准扶贫贷款4亿元,授信额度达10亿元。下一步,西安分行将总行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加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力度,不断强化与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不断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不断推进贫困地区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加强金融扶贫效果监测评估,把金融扶贫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
第五篇:金融扶贫贷款实施程序
郾城区金融扶贫贷款实施程序
(一)贷款申请。贷款农户向所在村民委员会提出借款申请,由村“两委”先期调查,驻村第一支部书记、联户干部把关。贷款企业向所在地乡镇(街道)、区扶贫办和贷款银行提出申请,并提供安排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业协议及相关证明。
(二)乡镇(街道)推荐和部门审核。农户贷款申请由村支书、驻村第一支部书记推荐到乡镇(街道)。乡镇(街道)需在5个工作日内,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办事处主任)审核签字,将扶贫贷款推荐以及申请材料报送贷款银行。企业贷款申请由所在地乡镇(街道)、区扶贫部门进行初步审核,然后将扶贫贷款推荐以及申请材料报送贷款银行。
(三)实地调查。对于贷款申请,本着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原则,可在村“两委”、驻村第一支部书记协助收集贷款材料后,由乡镇、街道统一提前预约,银行与扶贫部门等共同进行实地调查。
(四)银行放贷。银行根据审核的贷款对象,按照正常贷款程序,提出贷款调查评定意见,及时发放贷款。放款情况报送乡镇(街道)和区金融办、区扶贫部门备案。
(五)贷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