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战略风险管理需改变激励制度
加强战略风险管理需改变激励制度
2011/5/12 13:56:52 来源: 当代金融家 点击次数 : 次
目前,国内银行大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战略风险的管理。其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在发展模式、盈利模式、业务定位、客户定位甚至区域定位等诸多方面都严重趋同,从而陷入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不能自拔。
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永恒主题。对商业银行来说,风险不仅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风险种类很多,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等。从主要风险来看,目前国内银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大都比较重视,尤其是对信用风险,基本都建立起了专业化的管理体制,拥有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处置经验。比较起来,国内银行对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指出的是,国内银行大都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风险,即战略风险。
实际上,无论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还是流动性风险,都只是操作层面上的风险,国内银行更需要关注的是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不完全取决于银行自身能力,受外部宏观环境的影响很大。全球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市场一旦发生大的地震,再先进的银行也难以独善其身。而战略风险则不同,更多地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管控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曾经说过,对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像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在暴雨中穿行,最后很可能迷失方向。
诸多事实证明,如果企业对于未来没有一个长期的明确的方向,或者指导方向错误,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地位多稳定,现有的情况有多么好,都难以避免被市场所淘汰的命运。战略管理是一个企业成败的关键,战略风险和操作风险都可能给其带来巨大的损失,但相比操作风险,更大的风险反映在由于综合管理和驾驭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价值导向错误所造成的战略性、全局性风险。
缺乏战略管理是恶性竞争的最直接原因
目前,国内银行大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战略风险的管理。其主要表现在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重规模轻效益、重速度轻质量,在发展模式、盈利模式、业务定位、客户定位甚至区域定位等诸多方面都严重趋同,从而陷入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不能自拔。
在发展模式上一味地追求简单的规模扩张,大银行求大,小银行也在盲目求大;大型银行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还在通过设立村镇银行地方式向县域和农村延伸;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则不顾自身实力,想法设法追求跨区域经营,尤其是有些小型银行其设立村镇银行的计划和速度甚至远远超过大型银行。在盈利模式上,大中小银行都过度依赖存贷利差,过度依赖快速的信贷扩张推动发展。在业务定位上,大中小银行普遍重对公轻对私、重传统业务轻中间业务。在客户定位上,大中小银行都在片面地追求大企业、大项目,“傍大款、垒大户”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发展支撑上,大中小银行都过度依赖增发和发债等外源融资补充资本,内部积累能力不足。
可以说,缺乏战略管理不仅是造成目前国内银行同业恶性竞争的最直接原因,而且也为国内银行未来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
制度激励银行追求规模扩张
国内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是有制度激励的。
首先,准入限制和利率保护政策是国内银行高盈利的最直接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商业银行数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竞争不完全充分。美国有一万多家银行,既有如花旗、摩根大通、美洲等以全球为服务范围的大型国际化银行,也有众多仅仅服务于社区的微型银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每年倒闭的银行就有100多家。而截至2009年底,中国包括3056家农村信用社在内,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只有3857家。国内银行只要有足够的贷款规模,“躺着就能盈利”的现状依然在继续,这为国内银行单纯追求规模扩张提供了正向激励。
其次,“大而不能倒”刺激了商业银行的冒险冲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一般企业相比,金融机构涉及面更广、影响更大,因而在现代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庞大而复杂的金融机构享有“大而不能倒”的额外收益,国外如此,国内亦然。国内大型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是以政府剥离不良、为不良埋单为代价的,同样,国外大型银行之所以能够渡过金融危机也是以政府注资为代价的。与拥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的欧美银行不同,国内商业银行大都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要发展就必须要扩张,“大而不能倒”又为商业银行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一味做大提供了最直接的激励。尽管全球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但短期内这种局面显然还难以改观。
银行规模的扩张需要人才支持,需要风险管理能力的支撑,需要将风险管理深入到最基层,从而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有管理经验的人才储备不足已经成为国内银行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国内银行业扩张得很快,造成人才储备不足、风险管理断档。现在市场上要招到很成熟的、有经验的银行管理人员已经非常困难。在人才、风险管理能力跟不上的情况下,过快的规模扩张势必会引起服务质量下降、风险增加。最典型的就是“挖人大战”和“揽储大战”。盲目扩张所导致的立竿见影后果是资本金趋紧,流动性压力增大,银行不得不频繁进行融资扩股,不得不进行“揽储大战”,一味地以存款论英雄。拉存款竞争的白热化,不仅造成一些具有存款资源的客户经理“背着存款”在不同银行之间频繁地“跳来跳去”,形成事实上的“存款游击队”,严重影响银行的稳定发展,而且导致银行人员内外勾结伪造金融票证诈骗案件频发。这一点,在中小银行更甚。年初,齐鲁银行爆发的特大伪造金融票证案就是最好的例证。从1996年6月齐鲁银行正式组建到2009年末,不到13年间,齐鲁银行总资产增长了19倍,存贷款余额更是增长了20倍。尤其是在2008年后,齐鲁银行开始加速扩张,走出济南迈向跨区域经营之路,先后在聊城、天津、青岛设立了异地分行。实际上,不仅齐鲁银行,近几年大量城商行都在走跨区域开设分行、增资扩股急剧扩张之路。资产规模已经过千亿元的汉口银行甚至提出了“三年再造一个汉口银行”的口号。据统计,目前全国147家城商行中有40多家银行已经跨区域开设了110多家支行或分支机构。过快的规模扩张无疑埋下了风险管理的隐患。
市场定位依然是最重要的
从国外的经验看,国内银行要全部发展成大银行是不切实际的,传统的发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国内银行必然会产生分化。这一点现在已经逐步显现。
长远来看,随着居民消费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储蓄率是不可持续的,未来存款在国内银行总负债中的占比将越来越低。在这一点上,中小银行所受的影响会更大。同时,随着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监管政策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经营的差异化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过程必将表现为不断差异化、特色化的过程。未来国内银行业必将形成大中小银行共同发展、各具特色的格局:大银行服务全国,股份制银行服务经济中心城市,城商行服务本地,农商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服务农村。在这一过程中,找不准自己定位的银行必将被市场淘汰。
实际上,规模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空间,提高盈利能力,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才是最重要的。风险管控能力决定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小银行,从现在起就应该切实加强战略管理,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并严格予以执行。在发展理念上,要坚持稳健经营,坚持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统一,根据自身的经营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决定经营行为,坚持发展速度与自身调控能力相适应,业务发展规模与自身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把握好发展节奏,把握好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努力形成自身特色,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加强战略风险管理需改变激励制度
要促进商业银行加强战略风险管理仅靠银行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在现有制度下国内银行缺乏稳健发展的内生动力。要抑制商业银行的规模过度扩张,有关部门应该有所作为,改变对商业银行的激励制度。
首先,要放松银行业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鼓励银行业充分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现在国内银行业仍属于垄断性行业,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远远不够。虽然放松准入、实现充分竞争将导致大量银行破产倒闭,但优胜劣汰本就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法则,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当然,充分竞争的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以避免大量银行破产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
其次,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是促进银行业充分竞争的重要途径,虽然近年来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最关键的存款利率一直没有放开,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内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再次陷入停滞。
再次,要审慎把握商业银行的跨业经营和跨区域经营。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监管部门为了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限制,客观上刺激了一些中小银行的跨区域扩张冲动。王岐山副总理已经对此提出了批评。当然,审慎把握跨业经营和跨区域经营与鼓励竞争并不矛盾,也不等于严格限制,而是要根据银行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来合理把握扩张的步伐和速度,确保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这也正是监管部门最应该也是最能发挥的作用。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型银行尤其是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监管,通过资本充足率等工具提高大型银行的经营成本,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冲动。这也正是本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篇:第七章 声誉风险管理和战略风险管理
第七章 声誉风险管理和战略风险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战略风险管理基本做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确保及时处理投诉和批评 B.增强对客户的透明度 C.增强对公众的透明度
D.明确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责任 2.清晰的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不包括()。A.战略风险识别 B.战略风险规划 C.战略风险评估 D.监测和报告
3.下列关于战略规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略规划应当清晰阐述实施方案中所涉及的风险因素、潜在收益以及可以接受的风险水平,并且尽可能地将预期风险损失和财务分析包含在内
B.战略规划必须建立在商业银行当前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基础之上,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特色
C.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方法是制定以盈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 D.战略规划应当从宏观战略层面开始,深入贯彻并落实到中观和微观操作层面 4.下列属于战略风险识别中观层面内容的是()。A.进入或退出市场的决策是否恰当
B.资产投资组合中是否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金融产品 C.是否忽视对前台业务人员职业道德和风险管理的约束 D.建立企业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是否恰当 5.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应当重点强调的内容不包括()。A.建立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流程
B.努力建立学习型组织,有能力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纠正
C.利用自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影响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
D.深入理解不同利益持有者(例如股东、员工、客户、监管机构、社会公众等)对自身的期望值
6.声誉风险识别的核心是()。A.识别声誉风险所采用的统计方法 B.精确预测声誉风险发生的时间 C.管理层指定的风险管理政策
D.正确识别八大类风险中可能威胁商业银行声誉的因素
7.在声誉风险管理中,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责任不包括()。A.不定期审核声誉风险管理政策 B.识别、评估和监测声誉风险状况 C.制定危机处理程序
D.制定声誉风险管理原则和操作流程
8.下列哪项不属于目前国内外金融机构认为比较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方法?()
A.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B.预先做好防范危机的准备 C.利用精确的数量模型进行量化 D.确保各类主要风险得到正确识别和排序
9.下列关于声誉危机管理规划的说法,正确的是()。A.制定危机管理规划是声誉危机管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B.危机管理应当采用“辩护或否认”的对抗策略
C.声誉危机管理需要技能、经验以及全面细致的危机管理规划,以便为商业银行在危机情况下保全甚至提高声誉提供行动指南
D.危机可能永远不会发生,所以声誉危机管理规划没有给商业银行创造附加价值 10.声誉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危机现场处理
B.危机处理过程中的持续沟通 C.模拟训练和演习
D.明确记载的危机处理/决策流程
11.我国金融业开放后,国内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收益下降、产品/服务成本增加、产品/服务过剩的现象,商业银行面临的这种战略风险是()。A.行业风险 B.技术风险 C.品牌风险 D.客户风险
12.下列关于战略风险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济资本配置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B.战略风险独立于市场、信用、操作、流动性等风险单独存在 C.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商业银行最高级别的战略规划 D.商业银行只需要对失败的战略规划进行总结,吸取教训 13.银行战略风险管理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银行的股东价值和银行知名度,保持银行的行业领先地位 B.最大限度的避免经济损失,提高员工的业务熟练程度,提高银行知名度 C.最大限度的避免经济损失,持久维护商业银行的声誉,提高银行的股东价值 D.持久维护商业银行的声誉,提高员工的业务熟练程度,消除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
二、多项选择题
1.通常,战略风险识别可以从()入手。A.中观层面 B.战术层面 C.宏观层面 D.微观层面 E.技术层面
2.以下关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方法中,正确的有()。A.要求所有员工都能深入贯彻、理解价值理念,恪守内部流程
B.如果经过努力确实无法实现对利益持有者的承诺,则必须做出明确、诚恳的解释 C.确保及时处理投诉和批评
D.与非营利机构合作,更多地服务当地社区,创建更加友善的机构环境 E.通过不同的媒体定期或不定期地宣传银行的价值理念 3.有效的战略风险管理应当()。A.定期采取从上至下的方式进行
B.全面评估商业银行的愿景、短期目的以及长期目标 C.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D.体现在商业银行的日常风险管理活动中
E.使得在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同时,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4.下列属于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内容的有()。A.明确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和价值理念
B.利用自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影响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 C.建立公平的奖惩机制,支持发展目标和股东价值的实现
D.建立强大的、动态的风险管理系统,有能力提供风险事件的早期预警
E.深入理解不同利益持有者(例如股东、员工、客户、监管机构、社会公众等)对自身的期望值
5.下列属于商业银行面临的战略风险的有()。A.行业风险 B.操作风险 C.品牌风险 D.信用风险 E.客户风险
6.关于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够增进和投资者的关系
B.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诉讼威胁和监管要求 C.维护客户和供应商的忠诚度
D.能够吸引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和强化自身竞争力 E.减少进入新市场的阻碍
7.在声誉风险评估中,商业银行通常需要做出预先评估的风险事件包括()。A.市场对商业银行的盈利预期
B.商业银行影响客户或公众的政策性变化 C.商业银行改革重组的成本和收益 D.监管机构责令整改的不利信息和事件 E.市场利率短期内剧烈波动
8.商业银行面临的项目风险主要有()。A.兼并失败 B.收购失败
C.产品研发失败 D.进入新市场失败 E.拓展市场份额失败
三、判断题
1.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除制定常态的风险处理政策和程序外,还应当制定危机处理程序,以应对严重的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管理混乱和重大损失。()
2.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商业银行最高级别的战略规划,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
3.商业银行处理危机的能力和效果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信誉,也可能将声誉毁于一旦。()
4.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规模越大,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弱。()
5.战略风险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一项短期性的战略投资,实施效果很快就会显现。()
6.高级管理层处在声誉风险管理的第一线,应当随时了解各类利益持有者所关心的问题,并且正确预测其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政策或运营调整可能产生的反应。()7.社会责任感是提高声誉、降低风险的“万能药”。()8.作为声誉危机的现场发言人不需要具有法律背景。()
9.声誉风险管理是一种全面、预防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
10.商业银行通常采用不定期自我评估的方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
答案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参见教材P269 2 [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2269-272 3 [答案]:C [解析]:商业银行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方法是制定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参见教材P273-274 4 [答案]:B [解析]:参见教材P270 5 [答案]:A [解析]:除BCD三项内容外,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应当重点强调的内容还包括:①有明确记载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②明确商业银行的战略愿景和价值理念;③建立强大的、动态的风险管理系统,有能力提供风险事件的早期预警;④培养开放、互信、互助的机构文化;⑤建立公平的奖惩机制,支持发展目标和股东价值的实现;⑥有明确记载的危机处理/决策流程;⑦建立公开、诚恳的内外部交流机制,尽量满足不同利益持有者的要求。参见教材P260 6 [答案]:D [解析]:参见教材P262 7 [答案]:A [解析]:A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应当定期审核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参见教材P261 8
[答案]:C [解析]: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开发出适合于声誉风险管理的量化技术,但普遍认为声誉风险管理的最好办法是:①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改善公司治理,并预先做好防范危机的准备;②确保各类主要风险被正确识别、优先排序,并得到有效管理。参见教材P264 9 [答案]:C [解析]:A项是改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最佳操作实践之一;B项传统上,危机管理主要采用“辩护或否认"的对抗战略推卸责任,但往往招致更强烈的对抗行动,现在,更加具有建设性的危机处理方法是“化敌为友”;D项无论危机是否会发生,在系统规划声誉危机管理时,很多潜在的风险就已经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因此,声誉危机管理规划能够给商业银行创造附加价值。参见教材P265-266 10 [答案]:D [解析]:D项属于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参见教材P266 11 [答案]:A [解析]:国内外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收益下降、产品/服务成本增加、产品/服务过剩的现象,商业银行面临的这种战略风险是行业风险。参见教材P270 12 [答案]:A [解析]:选项A,参见教材P274,说法正确。
选项B,参见教材269页,战略风险与市场、信用、操作、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
选项C,参见教材269页,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商业银行最高级别的战略规划。
选项D,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商业银行都要进行总结,从中吸取教训。[答案]:C [解析]:银行战略风险管理的作用主要是最大限度的避免经济损失,持久维护商业银行的声誉,提高银行的股东价值。参见教材P268
二、多项选择题 1 [答案]:ACD [解析]:战略风险识别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入手。参见教材P270 2 [答案]:ABCDE [解析]:参见教材P264-265 3 [答案]:ABCDE [解析]:参见教材P272-273 4 [答案]:ABCDE [解析]:参见教材P260 5
[答案]:ACE [解析]:参见教材P270 6 [答案]:ABCDE [解析]:参见教材P261 7 [答案]:ABCD [解析]:通常需要作出预先评估的风险事件包括:①市场对商业银行的盈利预期;②商业银行改革/重组的成本/收益;③监管机构责令整改的不利信息/事件;④影响客户或公众的政策性变化等(例如营业场所、营业时间、服务收费等方面的调整)。参见教材P263 8 [答案]:ABCD [解析]:选项E属于竞争对手风险。参见教材P270
三、判断题 1 [答案]:对
[解析]:参见教材P261 2 [答案]:对
[解析]:参见教材P269 3 [答案]:对
[解析]:参见教材P265 4 [答案]:错
[解析]:一般来说,商业银行规模越大,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参见教材P260 5 [答案]:错
[解析]:战略风险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投资,实施效果很快就会显现。参见教材P268 6 [答案]:错
[解析]: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处在声誉风险管理的第一线,应当随时了解各类利益持有者所关心的问题,并且正确预测其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政策或运营调整可能产生的反应。参见教材P263 7 [答案]:错
[解析]:社会责任感不是提高声誉,降低风险的“万能药”,但的确有助于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投资者的信心并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参见教材P265 8 [答案]:错
[解析]:危机现场处理包括:①迅速成立危机管理小组;②制定管理层的危机沟通机制;③建立帮助平台/热线;④正确区分和处理危机和不可抗力事件(例如自然灾害);⑤选择律师或具有良好法律背景的人员作为危机发言人。参见教材P266 [答案]:错
[解析]:战略风险管理是一种全面、预防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得到国际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参见教材P267 10 [答案]:错
[解析]:商业银行通常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方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参见教材P272
二、多项选择题 1 [答案]:ABCE [解析]:参见教材P280 2 [答案]:CDE [解析]:依据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分为三个主要类别,即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参见教材P283 3 [答案]:BE [解析]: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ACD三项属于核心资本。参见教材P289 4 [答案]:ACD [解析]:参见教材P288—289 5 [答案]:AB [解析]:参见教材P289 6 [答案]:CDE [解析]:参见教材P286—287 7 [答案]:ABCDE [解析]:参见教材P308—309 8 [答案]:BDE [解析]:参见教材P283 9 [答案]:DE [解析]:参见教材P299—301
第三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专业阶段考试
(2014)
一、测试目标
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以下简称专业阶段考试)主要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是否掌握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规范。
二、能力等级
(一)能力等级1——专业知识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掌握注册会计师执业所需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内容。
(二)能力等级2——基本应用能力
要求考生在职业环境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解决基本的实务问题。
(三)能力等级3——综合运用能力
要求考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保持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与职业态度,解决较为复杂的实务问题。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一、测试目标
本科目主要测试考生的下列能力:
1.掌握公司战略的基本概念;
2.掌握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内容;
3.掌握外部分析与内部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4.掌握公司三个层次战略的主要内容;
5.掌握公司各种战略的开发方向与实现途径;
6.掌握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涉及的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7.掌握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概念;
8.掌握风险管理的主要框架——基本流程和管理体系;
9.掌握内部控制的概念;
10.掌握内部控制规范的框架体系;
11.了解风险管理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二、测试内容与能力等级测试内容 能力等级
(一)导论
1.公司战略的基本概念
(1)公司战略的定义 2
(2)公司的使命、目标与公司战略2的功能
(3)公司战略的层次 2
2.公司战略管理 2
(1)战略管理过程
(2)战略变革管理 2
(二)战略分析
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2)产业环境分析
①产品生命周期
②产业五种竞争力
③成功关键因素分析
(3)竞争环境分析
①竞争对手分析
②产业内的战略群组
(4)市场需求分析
①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
②消费者分析
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①企业资源分析
②企业能力分析
③企业的核心能力
(2)价值链分析
①价值链的两类活动
②价值链确定
③企业资源能力的价值链分析
(3)业务组合分析
①波士顿矩阵
②通用矩阵
3.SWOT分析
(1)基本原理
(2)SWOT分析法的应用
(三)战略选择
1.总体战略(公司层战略)
(1)总体战略的主要类型 ①发展战略
②稳定战略
③收缩战略
(2)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 ①发展战略可选择的途径②并购战略
③内部发展
④企业战略联盟
2.业务单位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
(2)差异化战略
(3)集中化战略
(4)基本竞争战略的综合分析——“战略钟”
3.职能战略 2 3 3 2 2 2 2 2 2 2 3 2 1 2 2 2 3 3 3 1 2 2 3 2 2 2 2 2
2(1)市场营销战略
(2)研究与开发战略
(3)生产运营战略
(4)采购战略
(5)人力资源战略
(6)财务战略
(7)信息战略
4.国际化经营战略
(1)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因
(2)钻石模型分析
(3)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4)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类型
(四)战略实施
1.公司战略与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的构成要素
(2)纵横向分工结构
(3)企业战略与组织结构
2.公司战略与企业文化
(1)企业文化的概念
(2)企业文化的类型
(3)文化与绩效
(4)战略稳定性与文化适应性
3.战略控制
(1)战略控制的过程
(2)战略控制方法
4.战略管理中的权力与利益相关者
(1)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2)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与均衡
(3)权力与战略过程
(五)风险与风险管理
1.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的概念
(2)企业面对的风险种类
(3)企业风险管理的特征
(4)风险管理的概念
2.风险管理的目标
3.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1)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2)进行风险评估
(3)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4)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5)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4.风险管理体系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3 1 1 2 2 2 2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1)风险管理策略
(2)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3)内部控制系统
(4)风险理财措施
(5)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5.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3)失效模式影响和危害度分析法(FMECA)
(4)流程图分析法(Flow Charts Analysis)
(5)马尔科夫分析法(Markov analysis)
(6)风险评估系图法
(7)情景分析法
(8)敏感性分析法
(9)事件树分析法(ETA)
(10)决策树法
(11)统计推论法
(六)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1)内部控制的目标
(2)内部控制的原则
(3)内部控制的实施体系
(4)内部控制的要素
2.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1)组织架构
(2)发展战略
(3)人力资源
(4)社会责任
(5)企业文化
(6)资金活动
(7)采购业务
(8)资产管理
(9)销售业务
(10)研究与开发
(11)工程项目
(12)担保业务
(13)业务外包
(14)财务报告
(15)全面预算
(16)合同管理
(17)内部信息传递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8)信息系统
3.内部控制评价
(1)内部控制评价
(2)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4.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
(1)公司治理
(2)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三者关系2 2 2 2
第四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期末考试试卷A卷答案
一、单选
1-5BCBCD6-10DDDDA11-15CBBBD16-20DADDA21-25DBBBA26-30AADCD
二、多选
1、ABC2、ABCD3、AD4、ACD5、ABC6、ABCD7、BC8、AD9、ABC10、ACD11、AB12、ABC13、ABCD14、AC15、BC
三、简答
1、【答案】动划分为战略上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它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安排这些在战略上非常重要的活动。价值链分析的五种基本活动的内容:(1)进货后勤: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接收、储存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2)生产经营:将各种投入品转化为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各种活动(3)发货后勤:产品集中、储存以及配送最终产品的活动(4)市场营销:提供买方购买产品的方式、引导买方进行购买的各种活动(5)服务:向顾客提供能使产品保值增值的各种服务。四种辅助活动的内容:(1)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常规管理系统和管理活动(2)采购:是指购买各种投入的活动,包括了所有与供货商有关的活动(3)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对员工的管理(4)技术开发:包括技术诀窍或技术成分、工艺设备、生产过程、产品设计和研究、办公自动化等。2.【答案】保险费用:存货变质、陈旧或过时的可能性出现;(5)由于生产的产品的时间。JIT的缺点:错则弥补空间较小生产计划都会被延误足预期之外的订单。然而,3、【答案】识别关键性成功要素的意义(1)识别关键性成功要素的过程,可以提醒管理层那些需要控制的事项,并显示出次要的事项;
(2)传统的预算控制可能使报告的成本可能与标准成本存在差异。而关键性成功要素能够转化为按照相同方式定期报告的关键性业绩指标;(3)关键性成功要素能够保证管理层定期收到有关企业的关键信息,以指导信息系统的发展;
(4)它们能够用于将组织的业绩进行内部对比或者与竞争对手比较。
4、【答案】(1)诚信和道德观;价值链分析是对顾客需求进行深入了解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把企业的活
JIT的优点:(2)由于仅在需要时才取得存货,因此降低了花费在存货上的运营资本JIT着重于第一次就执行正确的工作这一理念,因而降低了检查和返工他人所
(1)由于仅为不合格产品的返工预留了最少量的库存,因而一旦生产环节出;(2)生产对供应商的依赖性较强,并且如果供应商没有按时配货,则整个;(3)由于企业按照实际订单生产所有产品,因此并无备用的产成品来满
目的是为了进行成本分析以及找出区别所在,(1)库存量低。这意味着减少了仓储空间,从而节约了租赁和;(4)避免因需求突然变动而导致大量产成品无法出售的情况JIT仍是一种能够对生产做出及时响应的方法。:
;
;;;;一个企业;;(3);
降低了
(2)用人唯才的承诺;(3)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4)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5)组织结构;
(6)权力和责任的分配;(7)人力资源政策和实务。(参见教材P190-194)
5、【答案】
集中财务职能的优势:
(1)一个集中的部门可以通过开展大规模的交易降低成本;(2)企业没有必要在整个集团将财务技能进行重复操作,这意味着一个训练有素的中央部门可以形成一个高技能团队;(3)企业可安排大量的必要借款,与小规模借款相比,利率会更优惠;(4)企业内剩余资金的大量存款将比小数额存款吸引更高的利率;(5)通过集中的财务部门,企业可以有效地控制其外币风险,因为只有集中才能够充分了解企业整体的风险暴露情况;(6)一个由企业总部开展的完整的对冲政策也更有效,(7)企业更容易控制没有地域分散的财务活动。分散财务职能的优势:
(1)企业内的经营单位有更大的自主权形成更强烈的动机;(2)如果每个经营单位对自己负有责任,而不是仅仅将剩余资金上交给总办事处,那么它们将更认真地管理自己的现金余额;(3)每个经营单位会对其所处地区的当地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并且能够对当地的发展状况做出迅速的反映。(教材
四、综合题【答案】(1)新的进入者不断进入的威胁会使行业的竞争强度增加得本行业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从而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强度减弱有替代品使得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增强,从而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强度增强之间的竞争,产品差异性减小将会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强度增强量和性能提高会使得替代品的威胁增加,从而使得行业的竞争强度增强又使得替代品的威胁降低,从而使得行业竞争强度有所减弱的竞争强度增加。
(2)E公司的优势是强大的研发能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认可度、性能和质量高的产品劣势是内部管理不完善、销售渠道出现问题、流动资金周转不灵等业的支持、宽松的金融环境(3)该公司应选择多元化战略,即利用优势避免威胁,保持现有的经营领域,不在该领域进行扩张。并利用金融环境宽松的条件进行融资,类产品。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降低外部威胁的打击,分散风险,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
p264-265威胁是当前的金融危机影响、供应商减少、购买商拖延货款等。B卷答案
;行业的特性以及国家的限制使;供应商相对集中且原材料没;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的质;;行业内竞争者数量多会使行业;机会是政府对高科技行如发展性能更高的同;现有竞争对手;而不是各个经营单位做自己的对冲; 的(一)集中与分散财务职能)
替代品的价格略高;向其他领域进军,1-5 BAABC6-10ACBAD11-15DAACC16-20CDABC21-25CCDAD26-30DADDC
二、多选
1、ABC2、ABCD3ABCD4BCD5ABC6ABCD7BC8AD9ABCD10ACD11ABCD12AD13ABCD14AB15ACD
三、简答 1.【答案】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一般来说,能够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建立竞争优势的资源的资源。
2、【答案】
比率指标衡量企业业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可比的信息不一定可获得;(2)历史信息的使用可能不合理;(3)比率不是一成不变的;(4)需要仔细解读;(5)结果可能被扭曲;(6)可能鼓励短期行为;(7)可能忽略战略目标;(8)无法控制无预算责任的员工。
3、【答案】控制活动可以分为运营、重叠。常见的内部控制活动有:(1)组织控制;(2)职责划分;(3)调节和复核;(4)实物控制;(5)授权和批准;(6)计算和会计;(7)人员控制;
(8)监督和管理控制。(参见教材P195)
4、【答案】
风险具有四种特性:客观性、普遍性、损失性、可变性。(1)客观性,指不以企业意志为转移,独立于企业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企业只能采取风险管理办法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幅度,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2)普遍性,在现代社会,个体或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风险,且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大。(3)损失性,只要风险存在,就一定有发生损失的可能。风险的存在,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而且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寻求应对风险的方法。(4)可变性,风险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转化的特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风险的变化。(教材;(2)稀缺资源
财务报告及合规三个类别,然而它们之间有时可能出现社会财富的损失和经济价值的减少,互相制约的。而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动与变化之中,p216的二、风险的特性);(3)不可被模仿的资源
;(4)不可替代的资源
因此才使得个体或企业这些变化必然会引起;(5)持久
5、【答案】
(1)定义:政治风险是指完全或部分由政府官员行使权力和政府组织的行为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2)政治风险的源头包括:政府推行有关外汇管制、进口配额、进口关税、当地投资人的最低持股比例和组织结构等的规定。还包括歧视性措施,比如对外国企业征收额外税收、在当地银行借款受到限制及没收资产等。
(3)应对政治风险的方法包括:①企业已作出适当的规划并履行了尽职调查;②为政治风险“投保”;③企业还可通过与职工建立良好关系的方式来创建友好的投资环境;④管理层还可在劳动合同中套用仲裁机构的辞令,用以解决劳资纠纷,从而使政治风险最小化;⑤应与当地大使馆和商会保持联系;⑥在进行投资前,企业应与当地政府或其它部门就权利、任、资金汇回和东道国的权益投资等方面达成一致。(教材第一节)
四、综合题 【答案】
(1)主要体现了SWOT分析的优势、劣势和威胁三个方面。优势:该炼油厂是我国最大的炼油厂之一;有6种产品获国家金质奖,质奖,48种产品获114项优质产品证书,是我国炼油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力比较强,能以自己的基础油研制生产各种类型的润滑油;
劣势:该炼油厂作为一个生产型的国有老厂,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在产品营销方面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人员较少,难以使用营销的需要。该厂油品大都是大桶散装,大批量从厂里直接销售了,供应大企业大机构,而很少以小包装上市,销售点少。
威胁:上海市的进口油占65%以上,国产油处于劣势。
(2)根据分析结果,为了扭转该炼油厂在市场营销方面的被动局面,应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制订营销战略;增加营销人员和销售点;增加产品小包装;实施品牌战略和售后服务;开发研制新产品;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发挥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宣传ISO9002认证效果;通过研究开发提高竞争能力。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期末考试试卷C卷答案
一、单选
1-5DCAAC6-10CADBB11-15DBDBA
16-20DDDAC21-25CACCB26-30 CCCAD
二、多选
1ABCD2.ACD3AC4ABD5 ABD6BC7BCD8ABC9ABCD10ABC 11ABCD12ABCD13BCD14BC15ABC
三、简答
1、【答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最具影响力的战略分析模型:五力模型,用以确定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和行业可能达到的最终资本回报率,这五种驱动力决定了企业最终盈利能力。这五力分别是:(1)行业新进入者威胁;
责6种产品获国家银;研究开发能主要产品在而且,销售;开展送货上门;
(2)替代品威胁;(3)购买商议价能力;(4)供应商议价能力;
(5)同业竞争者的竞争强度。
2、【答案】按照权变理论,在确定最适当的组织结构时应考虑的重要变量有:
(1)复杂性。一个在产品、市场和地理位置方面具有多元性的企业,其最适合的结构很可能是分权型事业部制结构;
(2)规模。企业的规模越大,其越有可能采用规范化的结构来进行授权。由于控制结构倾向于官僚型的,因此专门化也成为一大特点;
(3)环境。根据权变理论,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有利于实现高绩效,这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环境性质是动态的、复杂的还是稳定的、简单的(4)人力资源政策。管理行为理论认为工作越充实,员工被激励得越多,工作满意度越高,员工的工作效果就越好;
(5)技术。约翰?伍华德的研究表明,当组织结构与其技术相适应时,企业能实现高水平的绩效。
3、【答案】企业变革分为三个阶段:(1)解体阶段:解体阶段是整个过程中最困难的阶段,主要关系到变化的推广,促使个人或团体改变他们的态度、价值观、行为、体系或结构。(2)变革阶段:涉及确定新的理想的行为应该是怎样的,并传达一种信息,鼓励个人和团体采用这种方法。新的创意必须在工作中得以体现。(3)重新巩固阶段:最后的阶段,即巩固或加固新的行为。可以使用积极的加固,如赞美及奖励,或消极的加固,即对于偏离进行制裁。
4、【答案】
(1)人员比过程更重要,非执行董事在公司内具有重要作用,其职责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角色:①战略角色;②监督或绩效角色;③风险角色;④人事管理角色。(2)股东的责任,股东必须接受他们的责任,积极参与股东大会,并在股东大会中提问及投票。(3)外部审计必须是独立的,审计师为保持独立性就不能为审计客户提供某些可以影响其独立性的非审计服务(这不一定意味着审计师不能从事任何非审计工作)(4)披露和透明度对市场诚信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披露其报告和账目是否符合良好治理的守则,若不能在每个方面都符合守则,应当进行说明并解释原因。(参见教材P212-213)
5、【答案】明茨伯格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四要素范的定义阐述的,即计划(Plan)、计谋这构成了企业战略的“5P”。这五个定义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战略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1)计划(Plan),战略是一种计划,是解决一个企业如何从现在的状态达到将来位置的问题。(2)计谋(Ploy),战略是一种计谋,是指战略不仅仅是行动之前的计划,还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下成为行动过程中的手段和策略,一种在竞争博弈中威胁和战胜竞争对手的工具。(3)模式(Pattern),是指战略可以体现为企业一系列的具体行动和现实结果,而不仅仅是行动前的计划或手段。
(4)定位(Position),是指战略是确定一个组织在其所处环境中的位置,对企业而言就是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并据此正确配置资源,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5)观念(Perspective),是指战略表达了企业对客观世界固有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企业对
;
(4P)(Ploy)、模式(Pattern)、是指战略是一种有意识、(Position)有预计、(Perspective)。的提法,提出企业战略是由五种规定位和观念有组织的行动程序,环境的价值取向和组织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固有的看法,进而反映了企业战略决策者的价值观念。
四、综合题 【答案】
(1)主要体现了SWOT分析的优势、劣势和威胁三个方面。优势:该炼油厂是我国最大的炼油厂之一;有6种产品获国家金质奖,6种产品获国家银质奖,48种产品获114项优质产品证书,是我国炼油行业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比较强,能以自己的基础油研制生产各种类型的润滑油;
劣势:该炼油厂作为一个生产型的国有老厂,一定程度上仍受到国家的宏观调控,人员较少,难以使用营销的需要。该厂油品大都是大桶散装,应大企业大机构,而很少以小包装上市,销售点少。威胁:上海市的进口油占(2)根据分析结果,为了扭转该炼油厂在市场营销方面的被动局面,应该考虑采取如下措施:制订营销战略和售后服务;开发研制新产品宣传ISO9002认证效果
65%;增加营销人员和销售点;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通过研究开发提高竞争能力。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增加产品小包装 主要产品在;实施品牌战略;开展送货上门;发挥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在产品营销方面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而且,销售大批量从厂里直接销售了,供以上,国产油处于劣势。
;
第五篇:风险管理评价制度
风险管理评价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一、实施风险管理评价的目标及意义
为了全面、及时、准确识别判断**的风险状况和发展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与处臵措施,依据中国银监会《农村信用社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制定本办法。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风险管理的评价坚持风险合规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原则;定性因素与定量因素相结合、定性考核为主的原则。
第二章 风险管理评价的项目及主要考核内容
风险管理评价的项目包括资本充足状况、资产质量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及其他因素六大项内容。
一、资本充足状况
(一)定量指标 1.资本充足率 2.核心资本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资本的构成和质量
2、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
4、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
5、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
二、资产质量状况
(一)定量指标
1、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率
2、正常贷款迁徙率
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
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
6、全部关联度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
(二)定性因素
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3、关联交易程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4、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
5、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6、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
7、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状况。
三、管理状况
(一)法人治理状况
1、法人治理的基本结构;
2、法人治理的决策机制;
3、法人治理的执行机制;
4、法人治理的监督机制;
5、法人治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二)内部控制状况
1、内部控制环境;
2、风险识别与评估;
3、内部控制措施;
4、信息交流与反馈;
5、监督评价与纠正。
(三)大要案件的特别规定
评价期内发生大要案件的,评价案件形成及处理情况。
四、盈利状况
(一)定量指标
1、资产利润率;
2、资本利润率;
3、成本收入比率;
4、风险资产利润率;
(二)定性因素
1、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
2、盈利的质量,以及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
3、会计核算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五、流动性状况
(一)定量指标
1、流动性比例;
2、核心负债依存度;
3、流动性缺口率;
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
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
(二)定性因素
1、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构成、变化趋势和均衡性;
2、资产负债管理政策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
3、流动性管理情况;
4、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
5、管理层有效识别、监测和调控***头寸的能力。
六、其他因素
1、市场风险状况
2、经营的外部环境
3、前十名法人和自然人持股股东情况
4、目前的客户群体和市场份额情况
5、***及其关联方是否有被国家机关行政调查、法律诉讼、法律制裁的情况
6、新闻媒体对***的报道
其他因素主要是指对风险状况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其他因素在评价得分中不设定分值,风险管理的评价要对其他因素的各项内容进行参考并适当对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第三章 合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的
评定级别、分值设定及评分标准
一、合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设定的总体说明
以下列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和综合评价的分值,以此评判**的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各不同时期风险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形成综合的或某一单项(某一具体内容)的风险管理评价报告。
综合评价和单项(管理状况除外)评价均采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算术加权结果,定量指标权重设定为60%,定性指标权重设定为40%;评级级别均以一级、二级、三级、四A级、四B级、五A级、五B级、六A级、六B级和六C级表示(共10个级别),数字越大表明级别越低,级别越低表示风险管理水平越低,风险程度越高。
综合评价以五个单项评价项目评级结果的加权汇总得分为综合评价得分,资本充足状况权重为25%、资产质量状况权重25%、管理状况权重25%、盈利状况权重15%、流动性状况权重10%。单项评价以实际得分定级。
级别确定:
90分(含90分)——100分为一级; 75分(含75分)——90分为二级; 60分(含60分)——75分为三级; 53分(含53分)——60分为四A级; 45分(含45分)——53分为四B级; 37分(含37分)——45分为五A级; 30分(含30分)——37分为五B级; 20分(含20分)——30分为六A级; 10分(含10分)——20分为六B级; 10分以下为六C级。
二、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
本评级体系中所有的定量指标评分,均按照区间值均匀分布计算。
(一)资本充足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定量指标(60分)
(1)资本充足率(30分)10%以上:30分; 8%至10%:18分至30分; 6%至8%:15分至18分; 4%至6%:6分至15分 ; 0%至4%:0分至6分 0%以下:0分
(2)核心资本充足率(30分)6%以上:30分;
4%至6%:18分至30分 ; 2%至4%:15分至18分; 1%至2%:6分至15分; 0%至1%:0分至6分;
0%以下:0分。
评分标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中只要有一个指标低于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8%、核心资本充足率4%),其综合评价结果不应高于三级;在一个完整评价周期内,上述两项指标中只要有一项低于监管要求且呈下降趋势的,其综合评价结果不应高于四B级。
2、定性指标(40分)
(1)资本的构成和质量(6分)
评价资本构成的规范性、市场价值及稳定性。重点关注核心资本在资本构成中的比重,资本足额到位和资本抽逃状况;关注附属资本构成的稳定性与增长性,充分考虑***的债务性资本(监管机构确认的***以对外承担债务形式持有的资本),包括其价值变动情况和规范性状况;充分考虑资本构成要素存在不稳定性对**承受风险能力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分关注资本不实及不规范的问题。
评分标准:①核心资本在资本中的比重越高,资本构成越稳定,评分应越高;②在分析核心资本构成的稳定性时,存在资本未足额到位或资本抽逃等问题,不得分;③在分析附属资本构成的稳定性与增长性时,增长性越好,市场价值越大,评分应越高。④资本构成要素存在不稳定性对***承受风险能力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在3分以下;⑤资本不实、不规范的,得分应在3分以下。
(2)整体财务状况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
评价财务状况对资本的影响,重点考虑盈利状况,税后利润可供资本积累的能力,提取盈余公积的比例,判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力度。
评分标准:①好的盈利状况能增强或保持***的竞争能力,利于扩充资本,评分应越高;②财务状况不佳(出现亏损)并可能对***资本充足状况形成不良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③累
计亏损严重以致净资产出现负数的,不得分;④检查证实***存在虚盈实亏情况的,不得分。
(3)资产质量及其对资本的影响(6分)
评价***资产负债变化的趋势和方向,表外项目的业务种类,以及对资本的(潜在)影响,资产的内在价值与风险状况、预计的损失程度和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情况及其对***资本构成的影响。
评分标准:①不良资产呈现恶化趋势,并可能对***资本构成不利影响的,得分应低于3分;②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不足的,得分应不高于3分,不足程度越高,得分越低;③对贷款以外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的,得分可增加1分。
(4)通过其他渠道增加资本的能力,包括股东提供支持的意愿和实际注入资本的情况(8分)
评价筹集核心资本,保持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符合监管要求的能力;在资本不足时,是否可以从多种渠道及时、规范增加核心资本(包括股东增加注资)的可能性。
评分标准:① 股东承诺并能够实现承诺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或者通过其他方法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并且能够充分抵御风险的,得满分;② 当资本充足率不足8%,虽然形成增资决议但还没有实施增加资本的,得分不能超过3分;③当资本充足率不足8%,未能形成决议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得分应低于2分。
(5)对资本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14分)
评价资本的管理政策、理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资本管理意识、资本管理水平。重点分析制定和实施资本规划的情况,包括规划制定的程序和依据、规划实施的有效性与规范性。缺乏明确的资本管理政策,没有建立资本约束机制的,得分低于5分;存在历年亏损挂账或资本充足率未达到监管要求的,不按规定要求进行利润分配的,不得分;分红派息操作不规范的,得分低于6
分。
评分标准:
① 是否建立完善的资本管理制度,是否根据理事会审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和管理目标,并制定合理有效实施计划。(3分)
② 是否建立健全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资本总体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是否制定了全面的框架,用以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所有的风险,系统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和分配相应的资本;是否按照监管规定为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提前充足的资本。(3分)
③ 是否定期评估其资本充足率水平,并以此调整业务经营,约束资本扩张;是否定期检查资本监测评估程序;是否定期向理事会报告资本规划实施的情况,确保资本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3分)
④ 利润分配政策是否稳健、合理。盈利的留存比率是否适当,并能够及时按资本管理规划补充资本金。(3分)
⑤ 分红派息操作程序的合规性。(2分)
(二)资产质量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定量指标(60分)
(1)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18分)。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① 不良贷款率: 3%以下:18分;
5%至3%: 16.2分至18分;
8%至5%:13.5分至16.2分; 10%至8%:9分至13.5分; 20%至10%:0分至9分; 20%以上:0分。② 不良资产率:
2%以下:18分 ;
4%至2%:16.2分至18分; 6%至4%:13.5分至16.2分; 9%至6%:9分至13.5分; 16%至9%:0分至9分; 16%以上:0分。
(2)正常贷款迁徙率(6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6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4.5分——6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4.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4.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3)次级类贷款迁徙率(3分)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3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2.25分——3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4)可疑类贷款迁徙率(3分)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上(含):3分; 低于行业平均值50%以内:2.25分——3分; 等于行业平均值: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内(含):0分——2.25分; 高于行业平均值100%以上:0分。
(5)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授信集中度(6分)。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① 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 10%(含)以下:6分;
15%(含)至10%:3.6分——6分; 25%(含)至15%:2.7分——3.6分; 40%(含)至25%:0.6分至2.7分; 50%(含)至40%以上:0分——0.6分; 50%以上:0分。②授信集中度: 100%(含)以下:6分;
200%(含)至100%:4.5分——6分; 300%(含)至200%:3分——4.5分; 400%(含)至300%:1.2分——3分; 500%(含)至400%:0分——1.2分; 500%以上:0分。(6)全部关联度(6分)10%(含)以下:6分;
50%(含)至10%:3.6分——6分; 70%(含)至50%:1.8分——3.6分; 90%(含)至70%:0.6分——1.8分; 100%(含)至90%:0分至0.6分; 100%以上:0分。
注:资本净额为负数,此项指标以零分计算。
(7)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18分)。此项指标采用孰低法计值,即评级得分取两项指标得分中较低一个分值。
120%(含)以上:18分;
100%(含)至120%:13.5分——18分; 70%(含)至100%:10.8分——13.5分; 50%(含)至70%:7.2分——10.8分; 30%(含)至50%:3.6分——7.2分; 10%(含)至30%:0.9分——3.6分;
0%(含)至10%:0分——0.9分; 0%以下:0分
2、定性因素(40分)(1)不良贷款和其他不良资产的变动趋势及其对整体资产安全状况的影响(5分)
评价不良贷款总量和不良贷款率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不良贷款余额的升降原因。
评分标准:①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降”的,得满分;②不良贷款余额不变或余额上升,不良贷款率下降的,得分不高于3分;③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不得分;评价过程中,可视不良贷款变动的具体原因调节评分结果。
(2)贷款行业集中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5分)评价贷款行业集中程度,分析贷款集中行业的风险状况,包括行业当前整体状况,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和指导意见,行业的发展趋势预测及依据,以及风险状况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评分标准:继续对宏观调控政策中予以限制的行业和项目给予支持和新投入资金的不得分。关注已经暴露出较高风险的行业贷款的集中度对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通过评分调节起到警示作用。
(3)关联交易程度以及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4分)评价关联自然人、法人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行为,重点评价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包括***的理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有权决定或参与授信和资产转移的其他人员以及上述人员的近亲属和所办的经济实体)的授信和授信资产的质量(主要是贷款),对***整体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
评分标准:
①是否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包括关联交易的审批程序、风险控制、内部审计监督和处罚等;凡没有建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不得分;
②每年是否向股东代表大会就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及交易情况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款情况做出专门报告。凡对关联交易情况,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款情况不予以适当披露的不得分;
③关联交易资产质量,特别是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授信和贷款质量情况。关联交易中,特别是对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交易中是否存在优于非关联方同类交易条件的情况,或存在向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发放无担保、抵押贷款的情况。凡存在关联交易,特别是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交易优于非关联同类交易条件的或存在向关联企业法人和内部人发放无担保、抵押贷款的不得分。
(4)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及其有效性对资产质量状况的影响(8分)
评价信贷决策程序和制度的完整性、科学性、有效性,包括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的审查和审核程序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分类后的持续管理等能否有效遏制不良贷款的发生。主要通过不良贷款增量的原因分析判断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主要包括:
①是否建立授信尽职调查制度及执行效果评价。是否有效识别集团客户贷款集中风险及关联客户授信风险。(2分);
②是否建立严格、独立的贷款(授信)审查制度并严格执行。(1分);
③是否成立授信审批委员会并依据规定的程序进行贷款(授信)决策,委员会成员能否不受干扰地独立发表决策意见。(1分);
④ 是否建立贷后检查制度并严格执行。(1分)
⑤ 是否存在违规发放贷款(包括违反有关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的行为。(1分)
⑥ 是否建立贷款责任制并严格考核。(1分)
⑦贷款档案是否完整规范。(1分)
评分标准:未建立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检查制度的,得分应低于3分;存在违规贷款或逆程序发放贷款行为的,应视具体情况酌情扣减得分,情节严重并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5)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情况(8分)评价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制定情况;专业人员的配备情况;分类标准操作的一致性、准确性、动态监控及适时调整;与贷款风险分类相配套的信息系统建设情况,管理层对贷款风险分类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分析报告的准确性;资产保全制度的建立情况;不良贷款的及时核销,贷款损失准备提取的制度安排是否符合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等。
主要包括:
①是否根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指引》制定分类的具体标准以及风险分类的内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包括贷款分类的操作、认定和审核等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分类工作是否全面涵盖各项授信业务。(1分)
②分类工作是否严格执行了有关监管规定以及内部管理规定;是否配备了经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从事分类工作;分类标准在操作过程中是否保持一致;风险分类结果是否准确,分类的偏离度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2分)
③是否对各类贷款的风险变化情况进行适时监控 并及时调整贷款质量类别;风险分类工作是否定期接受检查监督,分类中存在的问题能否被技术发现和纠正。(2分)
④是否建立了与分类工作相配套的信息系统,保证管理层能够及时获知有关贷款分类的重要信息;是否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报送贷款分类数据和相关分析报告。(1分)
⑤是否建立了有效的资产保全制度,对不良贷款是否采取了相应的保全措施,实施效果如何;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不良资产清收制度,清收效果如何;是否按监管机构的规定及时核销不良贷
款,是否存在对已符合核销条件的不良贷款长期挂帐的情况(1分)
⑥具备按照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足额提前贷款损失准备的制度安排情况(1分)
评分标准:未建立贷款风险分类制度或风险分类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分类结果严重失实的,分类持续性差的,不得分。
(6)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及其管理状况(5分)评价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包括合法性、有效性等;对保证人履行义务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抵质押品流动性的考察评价、处臵合法性的评价等。
主要包括:
①是否制定了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管理规定,是否对保证人资格、保证责任和保证合同、抵质押品、抵质押权和抵质押率、抵质押品的登记与评估、抵质押期限、抵质押品的取得、保管和处臵做了明确的规定。(1分)
② 是否严格执行了上述规定,并确保保证贷款和抵质押贷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1分)
③ 发放的保证贷款、其保证人是否能切实履行保证义务,不存在因过度为第三方担保而超出其自身清偿能力的情况(1分)
④抵质押品的流动性是否强,是否可随时交易以偿还贷款,其市场价值是否相对稳定不会对资产安全状况带来不良影响。(1分)
⑤ 抵质押品是否已经超过规定的处臵时间,处臵是否合理合法。(1分)
评分标准:抵质押物取得、管理、处臵制度有缺陷的,得分不得高于2分;执行抵质押物管理制度不力,核算不规范的,得分不高于3分;处臵抵质押物措施不力,检查发现存在违法违规的,不得分。
(7)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状况(5分)
评价对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特别是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项目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措施的建立情况及实施效果;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分类制度的制定情况及实施效果;对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情况。
主要包括:
①对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特别是信用风险资产和表外项目是否建立了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和措施,实施效果如何。(2分)
② 是否建立了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风险分类制度,制度是否完善,实施效果如何。(2分)
③ 对造成其他资产损失的违法违规违纪人员是否追究责任。(1分)
评分标准:
未建立贷款以外其他资产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得分;在非信贷资产以外的购臵、管理、处臵、核算等环节存在违法、违规的,不得分。
(三)管理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25%)
1、法人治理状况(50分)(1)基本结构(10分)
主要评价以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及其活动的规范性、持续性;各个治理主体是否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了完备规范的议事规则。
①是否构建了以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活动的规范性、持续性(5分)
评分标准:组织机构健全,会议与活动开展规范,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满分;组织机构相对健全,活动不尽规范,决议事项与内容存在失误,得分不超过3分;机构不健全,活动不规范,存在决议违法违规,并产生消极后果的,不得分。
②各个治理主体是否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是否制定了完
备的议事规则。(5分)
评分标准:工作职责清晰、议事规则完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得满分;工作职责不够清晰、议事不够规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不得超过3分;工作职责不清、议事与活动不规范、没有发挥作用甚至审议与决议的事项存在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2)决策机制(10分)
①股东资格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股东是否履行义务并享有权力;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策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出台的制度和办法能否遵循公平原则;是否存在少部分股东损害大多数股东权益、职工股东侵蚀非职工股东权益的情况;是否存在少数股东占用***资产行为,以及关联交易对***的影响。(3分)
②股东代表大会能否按照章程的规定有效发挥其职能。股东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议事内容、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是否规范,执行情况如何。决议的事项和内容是否合法有效。(2分)
③ 理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推举的程序是否符合规定;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否有效;理事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能够做到勤勉诚信;有无失职渎职行为。(2分)
④理事会的结构是否合理。理事会及其下设的委员会能否按照章程和规定,履行职责并发挥决策和监督作用;理事会是否制定了***的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理事会是否具备足够的控制力、调度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是否建立了向股东代表大会的定期报告制度。(3分)
评分标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的事项均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发挥职能作用较好,得满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和决策有缺陷并造成消极后果的,低于5分。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的事项、存在违反现行法规、政策或造成消极后果的,不得分。
(3)执行机制(10分)
①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和授权事项能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股东代表、理事、高级管理层的日常联系与相互决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高效。(2分)
②高级管理层的任职资格是否符合监管机构规定;高级管理人员的能力是否适应业务发展、市场变化、业务创新和服务。(3分)
③高级管理层是否按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定的战略规划开展工作;高级管理层工作的实效性;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是否建立并落实了高级管理层向理(监)事会的定期报告制度。(3分)
④高级管理层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精神;职责分工是否合理适当;经营上是否稳健并能及时识别和管理风险。(2分)
评分标准:高级管理层能够及时、有效、全面的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决议,主动提出可行方案,很好的履职尽责的,得满分;高级管理层未能有效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和理事会决议,履职尽责不力、内部管理不严、缺乏团队精神的,不高于5分;未建立或不执行向理(监)事会的定期报告制度,存在“内部人控制”和违规经营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4)监督机制(10分)
①监事的选任是否符合规定。监事会成员是否具备履行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素质;是否勤勉尽职;是否发挥监督作用。(2分)
②监事会的结构合理性;监督检查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3分)
③监事会及其领导下的职能部门按照章程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发挥监督作用的情况。指导稽核部门、内审、纪检、合规等部门工作情况;监督稽核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完成情况;建立并执行监事会向股东大会定期报告的制度。(3分)
④监督理事和高级管理层履职情况。是否监督或参与离任审计、履职评价工作,进行过书面评价并提交报告、质询意见等;
是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问责与质询;是否对监事进行自我监督与评价。(2分)
评分标准:
监事会能够及时、有效、全面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的决议,制度健全,定期规范开展监督活动,全面落实监事会职责,很好履职尽责,没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得满分;监事会未能有效贯彻落实股东代表大会决议,履职尽责不力,内部监督不到位,不高于5分;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不得分。
(5)激励预约束机制(10分)
①是否建立薪酬与***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制定的激励政策及其制定程序是否合理(2分)
②是否建立长、中短期结合、重点是本届任期内的激励机制(2分)
③是否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理(监)事、高级管理层成员绩效评价的标准、程序和办法(2分)
④是否严格执行银监会颁布的《农村信用社信息披露指引》(2分)
⑤建立的激励与约束机构的有效性(2分)
评分标准: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相应的制度建设完备,贯彻落实好,内外部满意程度高,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得满分;激励与约束机制正在建立,相应的制度建设还不完备,贯彻落实仍有部分缺陷的,不高于5分;激励与约束机制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也不完备,或有相应制度但落实不到位,作用不明显的,在3分以下酌情评分,问题严重的不得分。
2、内部控制状况(50分)(1)内部控制环境(10分)①良好的治理机制(3分)
②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2分)③内部控制文化(3分)
④员工职业操守和诚信意识(2分)
评分标准:制度健全、内控清晰、分工合理、责任明确、操作规范、反馈及时、信息通畅、应对有效,没有出现违规、违纪和任何风险隐患的,不低于8分;职责不清,任务不明、信息不畅、应对无力、隐患未除,造成消极或不良影响的,不高于3分;出现违纪、违规甚至违法和重大损失的,不得分。
(2)风险识别与评估(10分)①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全面性(3分)②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手段与技术(4分)
③风险控制制度、技术和方法的及时更新(3分)评分标准:
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职责、岗位明确,手段和技术完善并充分运用,且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更新完善,取得很好效果的,不低于8分;风险识别与评估制度、职责、岗位不明确、具体,手段和技术不尽完善,未能充分使用和不断更新完善,效果不佳的,不高于5分;风险识别与评估职责、岗位、制度不落实,没有手段和技术,也不按照要求进行评估风险,没有效果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3)内部控制措施(10分)
①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和程序(3分)
②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3分)③各种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控制措施(2分)④各种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措施(2分)
评分标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健全完善,各部门、岗位及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具体明确,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完整,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有效,不低于8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尚有不足,各部门、各岗位、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不够健全,会计账表、统计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不完善 的,不高于5分;各项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明显有缺陷,各部门、岗位及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分离、相互制约措施不健全,会计账表、统计信息失真,应急制度及法律风险控制有缺陷,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4)信息交流与反馈(10分)
①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3分)
②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4分)
③信息的真实可靠性(3分)
评分标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健全,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通畅,作用明显,信息真实可靠,不低于8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还有一定缺陷,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不够通畅,发挥作用一般,信息真实可靠,不高于5分;信息共享、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机制极不健全,各个业务领域的业务操作和管理信息系统运转不通畅,缺乏效果,信息失真且不可靠的,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5)监督评价与纠正(10分)①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4分)②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3分)③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3分)
评分标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完善,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有效,不低于8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尚不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有缺陷,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不完善,不高于5分;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后评价机制缺乏,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薄弱,内部控制的纠正机制没有建立,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3、大要案件的评分特别规定
凡发生百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不得分;凡
发生500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不得分,法人治理状况得分不得超过25分;凡发生千万元以上案件,内部控制状况和法人治理状况均不得分。
(四)盈利状况(占综合评价的权重为15%)
1、定量指标(60分)(1)资产利润率(18分)1%(含)以上: 18分
0.75%(含)至1%: 13.5分——18分 0.6%(含)至0.75%:9.9分——13.5分 0.45%(含)至0.6%:8.1分——9.9分 0.3%(含)至0.45%:6.3分——8.1分 0.15%(含)至0.3%:2.7分——6.3分 0%(含)至0.15%: 0分——2.7分 0%以下: 0分(2)资本利润率(12分)
20%(含)以上: 12分 15%(含)至20%: 7.5分至12分 11%(含)至15%: 6.25分至7.5分 8%(含)至11%: 4.58分——6.25分 5%(含)至8%: 2.92分至4.58分 3%(含)至5%: 1.25分至2.92分 0%(含)至3% 0分——1.25分 0%以下: 0分(3)成本收入比率(12分)
40%(含)以下: 12分 45%(含)至40%: 10.8分至12分50%(含)至45%: 9分至10.8分55%(含)至50% 6.6分——9分 60%(含)至55%: 4.2分至6.6分
70%(含)至60%: 1.8分至4.2分 80%(含)至70%: 0分至1.8分 80%以上: 0分(4)风险资产利润率(12分)
1.8%(含)以上: 12分 1.35%(含)至1.8%: 10.8分至12分 0.9%(含)至1.35%: 9分至10.8分 0.6%(含)至0.9%: 6.6分至9分 0.3%(含)至0.6%: 4.2分至6.6分 0.15%(含)至0.3%: 1.8分至4.2分 0%(含)至0.15%: 0分至1.8分 0%以下: 0分
2、定性因素(40分)
(1)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以及盈利水平和趋势(15分)①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6分)②盈利水平(5分)③利润分配政策(4分)
评分标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良好,体现持续良性发展,盈利水平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作规范,得满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较好,体现持续良性发展,盈利水平与同业平均水平相近,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作基本规范,不低于10分;成本费用和收入状况及趋势没有变化,尚未体现持续良性发展,盈利水平低于同业平均水平,利润分配政策合规、合理,操作不尽规范,不高于8分。
(2)盈利的质量以及盈利对业务发展与资产损失准备提取的影响(15分)。
①资产质量(5分)。
评分标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客观、准确,偏离度极低,不低于4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性、客观性、准确性存在不同程
度缺陷,偏离度居同业平均水平,不高于3分;资产风险分类审慎性、客观性、准确性差,偏离度高于同业平均水平,不得分或酌情给分。
②贷款呆帐准备金和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充足程度。主要分析贷款损失准备金及其他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情况。(5分)
③是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核算应收未收利息;是否足额提前应付未付利息。(5分)
评分标准:主要分析应收未收利息、应付未付利息、未来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对盈利状况的影响。
(3)会计核算和财务预决算体系,财务管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10分)
①有关利润的会计核算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违规核算财务收支的行为,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是否严重(3分)
②是否建立健全的预决算体系;是否建立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的执行情况(5分)
③是否开发和运用包括财务核算、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否提供管理会计信息;能否运用经济资本进行财务核算和资本分配(2分)
评分标准:主要从财务管理制度入手,分析财务管理水平、财务管理能力及对盈利水平产生的影响。在财务管理中弄虚作假或由于财务管理问题造成盈利状况严重不实的,不得分。
(五)流动性状况(占综合评价权重的10%)
1、定量指标(60分)(1)流动性比例(18分)
35%(含)以上: 18分
30%(含)至35%: 16.2分至18分 25%(含)至30%: 10.8分至16.2分 20%(含)至25%: 7.2分至10.8分 15%(含)至20%: 3.6分至7.2分
10%(含)至15%: 0分至3.6分 10%(含)以下:0分 2.核心负债依存度(15分)75%(含)以上:15分
60%(含)至75%: 13.5分至15分 45%(含)至60%: 11.25分至13.5分 35%(含)至45%: 6.75分至11.25分 25%(含)至35%: 2.25分至6.75分 20%(含)至25%: 0分至2.25分 20%(含)以下: 0分 3.流动性缺口率(9分)0(含)以上:9分
-10%(含)至0: 8.1分至9分 -15%(含)至-10%: 6.75分至8.1分 -18%(含)至-15%: 4.05分至6.75分 -21%(含)至-18%: 1.35分至4.05分 -25%(含)至-21%: 0分至1.35分 -25%(含)以下: 0分 4.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9分)
5%(含)以上: 9分
4%(含)至5%: 8.1分至9分 2%(含)至4%: 6.75分至8.1分 1.5%(含)至2%: 4.05分至6.75分 1%(含)至1.5%: 2.25分至4.05分 0.5%(含)至1%: 0.9分至2.25分 0至(含)0.5%: 0分至0.9分 0以下: 0分 5.(人民币、外币合并)存贷款比例(9分)60%(含)以下: 9分
75%65%: 6.3分至9分 80%(含)至75%: 4.05分至6.3分 85%(含)至80%: 2.25分至4.05分 90%(含)至85%: 0.9分至2.25分 95%(含)至90%: 0分至0.9分 95%(含)以上: 0分
2、定性因素(40分)
(1)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构成、变化趋势和均衡性(5分)①是否以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等比较稳定的存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而不是依赖存款大户、发行大额存单和从货币市场拆入短期资金等不稳定的资金来源(2分);
②存款余额是否始终保持上升趋势,没有大的波动(2分); ③存款与贷款余额保持均衡增长,符合审慎监管要求(1分); 评分标准:存贷款波动较大的,低于3分。
(2)资产负债管理措施和资金头寸的调配情况(5分)①资产负债的期限是否匹配;(2分)
②是否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资产负债管理政策,以确保维持适当的优质流动资产组合用于应付紧急情况的需要;(2分)
③是否有适当的债务组合及与主要资金提供者建立了稳健持久的关系,以维持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大额资金提供者是否有持续的稳定性评估制度。(1分)
评分标准:期限匹配合理有效,资产负债管理规范,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科学合理,不低于3分;期限匹配不尽合理,资产负债管理不尽规范,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管理不合理,不高于2分;期限匹配不合理,也无效,资产负债管理不规范且没有改变,资金的筹集与融通及组合管理措施缺乏,不得分。
(3)流动性的管理情况(20分)
①是否设立流动性管理岗位,专门负责流动性管理;(4分)②对流动性需求预测,是否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对流动性需求
进行准确地测算;(4分)
③是否在预测需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流动性管理政策,设计多种方案(包括主动负债、转换资产、出售资产等),从中选择最优流动性管理方案。判断在流动性管理方面有无综合调控能力;(4分)
④是否有明确的流动性管理职责,包括流动性管理的权限、职责与汇报制度等;是否建立流动性的监测、预警机制;是否制定流动性应急预案,以确保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应付风险。预案是否至少每年更新一次。(4分)
⑤是否对流动性管理情况定期进行独立的检查,以确保流动性管理策略和程序的稳健、准确和合理。(4分)。
评分标准:流动性管理政策明确且得到实施,流动性管理职责明确,有专门的负责流动性管理的人员和岗位,持续进行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日常管理到位,独立开展专门检查,确保流动性管理有效,不低于16分;制定了流动性管理政策,流动性管理职责基本明确,进行了流动性需求的预测,能够按照政策开展日常的流动性管理和独立的流动性检查,流动性管理基本保证了资产与负债组合的相对合理,不低于12分;流动性管理政策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流动性管理职责不明确,工作质量不高,没有开展流动性需求的预测,独立检查没有落实,日常管理存在问题,效果不好的,不高于6分。
(4)以主动负债形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能力(5分)评分标准:
流动性不足时,能够通过同业拆入、证券回购、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从金融市场借入资金等方式满足流动性需求的得分较高,反之,应酌情给分;同时要关注同业拆借业务状况、拆借利率水平等因素。
(5)管理层有效监测和调控头寸的能力(5分)①管理层是否能够及时获得关于本机构头寸状况的信息,对
头寸状况是否有清楚的认识;(2分)
评分标准: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得头寸状况、对头寸状况认识清楚的,不低于2分,不能完全达到上述要求的酌情给分。
②管理层是否对本级机构资金需求变动情况进行分析并及时做出决策(3分)
评分标准:管理层能够对本级机构资金需求变动情况进行及时分析并做出决策的得满分,其他情况酌情给分。
三、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结果是按照单项评价各项定量定性指标确定分值的相应权重取得的,满分是100分。在单项评价项目中的第六项 “其他因素”不设定分值,但是要结合到综合评价的结果中来,可以以“+”、“-”符号来标识综合评价结果的趋势。综合评价结果是反映***风险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并以此做为实现***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决策依据。
第四章 风险管理评价工作规程
为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准确的掌握**风险状况,有效判断**风险管理能力,从而针对性的提出风险管理要求、采取风险化解措施,拟定立以下风险管理评价规程。
***风险管理的评价由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组织实施,对***理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各职能部门均应根据各自职能配合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一、风险合规与法律事务部风险管理评价的工作规程 一是负责对风险管理评价结果进行汇总;二是以适当的方式公布风险管理评价结果;三是按开展风险管理评价工作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布;四是根据风险管理评价的主要内容形成风险管理评价报告,制定中长期风险管理的升级达标规划,并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风险管理评价工作;五是积累风险管理评价的
历史数据,做好同期和基期的对比分析工作,关注并分析风险状况的发展趋势;六是做好风险管理评价的档案管理工作。
二、其他有关部室有关风险管理评价工作的工作规程
1、业务发展部。一是做好涉及信贷风险管理各方面内容的内控制度建设、操作流程规范工作;二是做好中间业务、负债业务内控制度建设、操作流程规范工作;三是负责对内控制度、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风险评价并提出完善意见;
2、人力资源部。应对法人治理状况方面的制度建设的合法性、有效性、执行情况等内容,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工作,具体包括:
基本结构方面: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为主体的治理结构构建情况;各治理主体工作职责的明确情况;议事规则的完备规范情况。
决策机制方面:股东资格的取得合法合规情况;股东代表大会对章程的遵守及其职能的发挥情况;股东代表大会议事内容、议事规则和表决程序的规范及执行情况;决议事项及内容的合法性等。理事推举程序的合法合规性;理事会结构的合理性理事会及其下设委员会按照章程和相关规定的履职情况,决策和监督职能的发挥;理事会对**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的制定情况;对理事会控制力、调度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评价;对理事会向股东代表大会定期报告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的监督等。
执行机制方面: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的决议和授权事项贯彻执行情况;股东代表大会、理事、高级管理层的日常联系与相互决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及通畅情况;高级管理层的任职资格合规性审查;高级管理层能力鉴定;高级管理层对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制定的战略及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高级管理层开展工作的实效性;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情况;高级管理层向理(监)事会定期报告情况;高级管理层的团队精神;职责分工的合理配臵;经营的稳健性及识别和管理风险的能力。
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薪酬与***效益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情况及其有效性、制定程序的合理性;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否坚持了长、中、短期相结合,以本期为重点的原则;对理(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评价的标准、程序和办法的建立情况。
3、财务计划部。应着重对涉及资本充足状况、盈利能力指标、流动性状况等进行风险管控。研究制定财务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度、办法及相关的操作流程并对其合法合规性负责,关注涉及财务计划管理工作的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并及时进行修改完善,对涉及会计核算全过程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做好操作风险的防控工作。
4、稽核监察部。主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制度的有效性、执行力进行监督;对涉及业务经营全过程的各类操作风险进行重点监控并提出稽核审计意见;
5、安全保卫部。负责对***安全保卫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并提出化解和处臵风险的意见。
6、电子银行部。要着重对核心业务系统、支付结算系统、惠农资金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运行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与监测并提出化解和处臵风险的意见及建议,根据银监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内容做好风险管理和评价工作。
其他各部室均应依据各部室职能在涉及本部室工作职责的事项从制度、办法、操作流程制定的合理性、合法性、合规性、有效性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对上述制度、办法、操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予以完善;对制度、办法、操作流程缺失或新业务开办无相关制度、办法、流程约束的应以制度优先的原则,及时出台制度、办法和操作流程。
第五章 风险管理评价的其他工作事项
为保证风险管理评价工作顺利推进与实施,以实现系统内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实现全程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目标,在明确风险管理评价内容、标准、工作规程的基础上,应辅助出台以下风险管理措施:
1、按照部门工作职责分工,整理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业务经营管理操作风险点控制手册
根据各职能部室的工作职责,制定包括: 制度建设系统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存款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信贷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票据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银行卡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中间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会计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出纳业务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财务核算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计算机应用与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机构人员管理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安全保卫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制度保障系统风险点与防控措施;
2、制定各类风险、突发性事件防范的应急预案
主要包括财务类、信贷管理类、信息系统管理及维护类、支付风险类等。
第六章 附 则
一、本办法由***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