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述不在岗党员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浅述不在岗党员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了充分论述,其中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明确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我们党已经成立87年,在全国执政59周年,拥有了7000多万名党员,这使我们党积累了治国理政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给党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使党在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如何加强不在岗党员的管理,就是基层企业党建工作急待破解的一大难题。
不在岗党员是指劳动关系和党员组织关系在某个企业但本人却不在企业工作的党员。经有关方面统计,全上海的不在岗党员有将近1.4万人。在我们企业276名在册党员中,就有86名不在岗党员,占党员总人数的比例约为31%强。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加强对不在岗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已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
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此,笔者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就不在岗党员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作一些简单的探索。
一、不在岗党员的成因与共性、个性分析(一)不在岗党员的成因
不在岗党员的产生,有一个比较长的形成过程,尽管时间有早有迟,形式各种各样,但梳理归纳一下,基本属于以下几种情况。
1、企业体制改革后,劳动岗位和劳动力的重新配制,造成部分党员失去了岗位。
2、实施“协议保留劳动关系”后,党员组织关系留在原企业,而人则走向了社会,出现了“准社会人”现象。
3、部分党员为了生存,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在社会上找到了新的就业岗位,而与原单位签定留职停薪协议,党员组织关系与劳动关系仍然留在原单位。
4、近年来由于市政建设、旧区改造等客观因素企业受到动、拆迁,一部分党员带着顾全大局和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
(二)不在岗党员的共性与个性
客观上,党员不在岗的状况具有一致性。他们都是党员身份;是原单位的骨干;在原岗位上带着理想、抱负、奋斗、拼搏过。而目前都因各种原因失去了原单位的岗位。但是,不在岗党员个体情况千差万别。有些同志成功转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而且有了一定的成就;而有些同志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徘徊,在“有岗”与“无岗”之间不断转换。但是,经了解,党员离开原岗位后,真正闲赋在家“享受”低保的,还很鲜见。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培养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素质,一旦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表现出的思想观念转变,继而体现在行为上的变化,与一般人发生相似情况后产生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这其中,有社会对党员身份认可的外因,也有党员个体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内因产生的共鸣。
(三)不在岗党员与在岗党员的共性和个性
不在岗党员与在岗党员,都是我们共产党队伍里的重要的一分 子,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受同一本《党章》约束;面对同一面党
旗;有一致的信仰、理想和追求,这些都是共同点。然而在一支队伍里出现了二种情况,造成了教育管理的方法、途径上的差异性。
我们这一代人,绝大部分都是在单位党组织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有意无意的已经为自己打上了“企业组织”的烙印,在组织的教育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企业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特别是企业改革、改制后,出现了一部分人留在了原企业,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各种原因、各种形式离开原单位,走向了社会。留下的同志按部就班,在熟悉的环境里从事熟悉的工作,履行原来的职责。而离开原单位的同志,工作节奏、生活规律全部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同志一方面在为生计奔波,另一方面还要尽一个“看得出”的党员义务。可想而知,充满了艰辛。相比之下,他们需要更坚定的革命意志,更坚强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长期得不到组织督管的情况下,更需要严格的自律。对这一部分群体我们充满了敬意,这也为我们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同志,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而又十分现实的课题,即探索对不在岗党员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二、理性认识与客观评价不在岗党员现象
党员不在岗现象,是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事物、新问题,是社会体制发生变革后的副产品,从企业人过度转型为社会人的角度讲,是正常现象;从理论上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企业组织,她的舞台是在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而不局限于某一个企业、某一个单位。
当然,观念的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从一个自己赖以生存,寄托无限期望的岗位上退出,谋求新的发展平台,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肯定会有一个阵痛期,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不合节拍的现象。比如,失落心理;不满心理;当然也有无所谓的心理等等。但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激活、振奋、自强和不断进取。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们可以举出许许多多这样积极向上的例子,不在岗党员是我们7000多万党员队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中作出了贡献,甚至牺牲,他们是值得尊敬和需要我
们各级党组织去重点关心的一群人。随着形势的发展,更广泛意义上的“不在岗”情况还将会更普及,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方法可能会因此发生重大变化,党员的思想境界也会升华到一个新的领域。但就目前,不在岗党员还应该面对现实,从各个不同层面重塑自我,重拾信心、重树信念,履行我们曾经立下的誓言。
1、在再就业中求作为
离开原来的企业和岗位,绝不是世界末日。完全有理由,也有空间继续履行宗旨,为社会作奉献。
我社下属原大弘土特产食品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俞远景同志,在企业面临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主营业务日益萎缩的困难时刻,毅然为企业抢挑重担,带头签订了“协议保留劳动关系”走向社会,另谋出路。几经转折后,他被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下属某三产企业聘为驾驶员。不久,由于工作出色,被用人单位提拔为工段长。小俞凭借着长期担任基层党建和工会工作积累的经验,在工段长的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2、创业当中展形象
一些有一定才华和技能的同志,离开原岗位后,不等、不靠、不要,走自主创业的道路,展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崭新形象。
闸北果品公司共产党员李绍白,签订协保后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宝山大场开了一家食品厂,开发了小刘瓜子,目前在市场上与台湾阿明瓜子一较高下,销售达到了2仟万,创税利达百万。成功后的李绍白不忘企业还有许多离岗困难职工,优先吸纳了十余名离岗职工到他的企业就业。区供销社另有两位不在岗党员分别在闸北、虹口两区担任就业援助员,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优先向原单位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合适岗位,为企业的“再就业工程”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些同志身体力行,在新环境中展示了新形象,为我们共同的党旗增了光,添了彩。
3、奉献当中显精神
在市政建设营业网点动拆迁,企业改革、改制等过程中,我们有广大党员的个人利益受到冲击,许许多多的党员顾全大局,积极带头,服从组织安排,做群众的表率,不计较个人利益,在奉献和牺牲当中展示的是共产党员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显示的是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精神风貌。然而,后面接踵而至的是难以为人知的艰辛,但是这些同志无怨无悔,一次次地奉献、牺牲,在所不辞。闸北区副食品公司推出的王贵平同志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他集中体现了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朴实无华的精神境界,王贵平同志生前没有留下一句豪言壮语,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除了奉献还是奉献,事迹感人,真实可信。因为他就在我们中间,甚至在你、我、他的身上都有他的“影子”。这些在新势下不计利益、作出牺牲的共产党员,难能可贵,可歌可泣。
三、对不在岗党员实施教育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所以,我们对不在岗党员的成因、特性,有了理性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后,才能寻找出对不在岗党员管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行之有效的途径,从而指导我
们的工作。根据十七大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如何建立完善党建长效管理机制,正是我们党务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
㈠、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以闸北区供销社《离岗党员管理实施意见》为基础,结合《中共中央先进性教育指导小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及十七大提出的新的要求,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强化对不在岗党员的教育管理。
完善制度方面:
一是建立不在岗党员登记制度。党支部对不在岗党员造册登记,做到一人一卡,实行动态管理。登记造册要做到内容全面、信息准确、情况明了。党支部要对不在岗党员的身体状况、就业状况和家庭状况做到“三清楚”,在此基础上,做到对不在岗党员的教育管理的目标、制度、责任“三落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是建立教育培训制度。针对不在岗党员的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党员的教育培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择业观念教育、综合素质和组织纪律教育,提高不在岗党员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
三是改进管理形式。根据不在岗党员集中学习出席率不高的实际情况,采取结对联系、定期联系、通讯联系、上门联系、特殊联系的方法,及时了解不在岗党员的情况,做到知去向、知动态,灵活安排组织活动,每月确定固定的活动日,利用周末不在岗党员比较集中的时间安排党员过组织生活。支委会成员、党小组长作为不在岗党员的联系人,可以通过谈心、家访、通讯、电子邮箱等形式,多渠道开展党内活动。做到市内能见到人,市外能听到声,经常化,不间断。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党内活动主动与不在岗党员联系,不在岗党员也要主动的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就业情况。党组织要坚持组织不在岗党员参加“三会一保”等正常的组织活动,确保不在岗党员离职不离党,实现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的全覆盖。
在强化管理方面,体现规范管理、关爱管理、跟踪管理。
1、规范管理:一是通过机制抓实管理。健全完善党支部、党小组会议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员学习制度;二是通过关心促进
管理。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不在岗党员,对困难党员家庭的子女求学、生病求医、突发困难等,组织上有针对性的扶一把帮一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三是通过制度强化管理。在学习管理上,可以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参观活动,提高不在岗党员的学习率。
2、关爱管理。一是加大再就业工作的力度,多渠道的想方设法利用好信息资源,积极寻找就业门路,为不在岗党员再就业创造条件。二是授之以渔,培养不在岗党员的自强自立能力,及时提供岗前培训和技能培训机会,帮助困难党员摆脱困境。
3、跟踪管理。一是发挥党员手册功能,为每位不在岗党员发放手册,记录参加组织生活、党小组会议、支部会议等情况。二是完善不在岗党员的登记建档制度。对不在岗党员的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去向、发挥作用等情况实行登记,随时掌握其动态,采取跟踪管理的办法,切实做到不在岗党员人人都在组织中,人人参加党内活动。
㈡、加强服务,发挥作用
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关心好、服务好不在岗党员,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要在不在岗党员中培育挖掘闪光点,树立典型人物,反映不在岗党员的自身价值,激励他们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为每个不在岗党员订阅一份《支部生活》,以便不在岗党员加强学习。吸引他们参加正常的党内生活,建立补课制度,如有特殊原因请假缺席的,另定时间或委派专人上门补课,鼓励他们树立战胜、摆脱劣境的信心。要努力探索不在岗党员发挥作用的新路子,坚持在活动方式、教育内容上激发不在岗党员的热情,要让不在岗党员感到离岗不离党,人散心不散,紧紧围绕在组织的周围,永葆本色。
中共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中的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日益广泛,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新形势为我们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每位党务工作者,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履行政治责任的高度,担当起历史的责任,充分认识加强对不在岗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积极探索、扎实工作,认真总结。做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要求和实施相联系,特殊矛盾与普遍矛盾相区别,逐步形成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特色。
做好这项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是我们的事业,是我们党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同时也是我们所有不在岗党员的内在需求,我们有信心将难点转化成亮点,把加强不在岗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为我们党的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作出我们的努力。
第二篇:不在岗证明
证明
先生/女士身份证号码(自入职我单位至。因个人原因申请离职,在此期间无不良表现,经公司研究决定,同意其离职,并已办理离职手续。
特此证明
单位签章
年月日
第三篇:上班时间不在岗检讨书
上班时间不在岗检讨书 尊敬的经理: 您好!对我今天中午外出洗发而未及时到岗的情况,我做出检讨并致以诚挚的歉意。固然说一个美丽的发型对女孩子是很重要的,但我也不应当由于这个而占用了上班的时间,孤负了同事们的期望,也孤负了经理您的信任。
第四篇:值班不在岗检讨书
尊敬的xxx:
由于看错值班表、记错值班时间,导致我4月5日晚值班未到岗,我为自己未值班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因此,我向部领导做出深刻检讨,我的错误来源于对安全意识上的淡薄和思想上的麻痹,确切的说还是自己工作不够认真,才会导致这件事情的发生。
这次发生的事使我不仅感到是自己的耻辱,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对不起领导对我的信任,愧对领导的关心。这件事后,我冷静的想了很久,我这次犯的错误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更重要的是我的不到岗给单位造成了及其坏的影响。通过这件事情我真正领悟到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明白了以后如何改进。因为做事不认真,自己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还连累到单位,使单位在名誉上受到严重的损坏,这是用任何方法都赔偿不来的,但是事因我而起,我愿意承担责任。同时也让我深刻的理解到“安全来自警惕、事故处于麻痹”的含义。
在此,我公司深刻的检讨自己!此次错误的发生,针对了我各方面的不足,我必须认真、深刻地反省。我所犯下的错误,我首先应该郑重地向部领导表示深深地歉意。并郑重地向领导表示愧疚。我思想觉悟不足,对安全值班规范没有极力恪守。从今往后,我决定要严肃对待自己,认真学习安全值班规范,在今后工作中时刻警示自己。
发生这件事后,我知道无论怎样都不足以弥补自己的过错。因此,无论领导怎样从严从重处分我,我都不会有任何意见。希望自己的错误,给其他同事敲响警钟。值班不到岗影响是重大的,后果是极其恶劣的。同时,我请求领导再给我一次机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示自己的觉醒,以加倍努力的工作来为我县的安定繁荣积极的贡献。xxx
第五篇:浅述同形词
浅述同形词
前言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而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在语言音、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形体的表现形式。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同一形体的词汇逐渐产生,即同形词。当今学界对于同形词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中外同形词研究、古今同形词研究、普通话与方言同形词研究,以及现代汉语内部的同形词研究。
在现代汉语内部,同形词问题往往是词汇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同形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以其存在的合理性服务于语言本身。因此,加强对同形词问题的研究,正确认识同形词的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针对现代汉语内部的同形词进行研究综述,通过对学界普遍认同的关于同形词概念的界定、同形词与其他词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和评析,探讨词汇系统中同形词的发展演变历程,推动研究的深入。
一、同形词的界说
同形词作为一个重要的词汇学概念,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学者对其加以界定,但时至今日,仍然存在着争议。以下是词汇学家对于同形词界定的一些观点: 1.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武、王二位先生认为,“词与词的同形问题,是从词音和词形(书写形式)的异同错综联系着眼,提出的问题。”因此,他们将同形词定义为“词汇里,语音形式不同,而书写形式相同的一组词。”这种理论,把同音同形词看作是同音词的研究对象,而同形词则是异音同形的词。
2.韦天佑《对划分同音词、同形词的探索》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韦天佑继承了武占坤、王勤二位先生的观点,认为:“形体相同,语音、意义都不同的词叫同形词。”他还主张:“同形词必须与前或后面的词组成词组,才能确定其语音和意义,有的甚至要根据句子的内容才能确定其意义。”
3.徐耀民《歧义、多义与同形》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徐先生提出:“同形词是指写法相同,但意义不同而声音可同可不同的语言现象”,把同音同形词囊括到同形词所包含的范围内,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观点。4.周世烈《同形词概说》锦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
周先生认为:“同形词着眼于书写形式上的联系,论述的对象是用文字记录的词,因而把同形词定义为字形相同而实际上作为不同的词来运用的一组词。”这种观点是从同形词的运用的角度总结得出的。
5.王楠《现代汉语词典同形词目分析》中国语文2002年第3期
社科院语言所的王楠先生所做的这篇《同形词目分析》,主要是指书写形式相同的词目,与词汇学上的同形词的概念有所区别。为了说明的需要,他将《现代汉语词典》中分条的同形词目划分为三类:一是形同,音、义都不同;二是形同、音同,意义上没有联系,需要分别处理;三是形同、音同,注音方式不同,意义上或有联系,或没有联系。最终他确定同形词目与同形词是两个概念。
6.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曹炜主张同形词应该是“书写形式相同而意义没有联系或者意义虽有联系但存在着语音形式或内部结构或语法地位的差异的一组词。”其更多地看重同形词意义上的联系与否及词语的内部结构和语法地位。
7.李尔钢《同形词理论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该研究指出:词的形、音、义是观察同形词的基本视角,同形词是一种存在于不同的词与词之间的书写形式相同的关系,即,“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词形相同的词,也就是互为同形词。”
二、同形词与其他词的关系
同形词在其发展与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语言中其他词汇现象发生了关联,从而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参考周世烈《同形词概说》一文,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同形词与其他词的关系做一下区分: 1.同形词与同音词
同形词与同音词有交叉关系,同形词中有同音的,同音词中有同形的。这类同音又同形的词,着眼于语音,就是同音词;着眼于字形,就是同形词。高明凯、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认为:“应该把同音词和同形词这两种语言现象区别开来,同形词是书面形体相同的词,它可以是同音词,但也可以不是同音词。”所以,周先生指出:“同形词应该既包括异音的,又包括同音的,不能只把异音的定义为同形词,而把同音的只归为同音词。” 2.同形词与多义词
周先生认为同音同形词与多义词容易误认。从语言单位上看,同形词是至少包括两个词的一组词,而多义词是具有多个义项的一个词;从词义上看,同形词的意义截然不同,而多义词各义项之间互有关联。然而有些同形词在语源上也具有联系,但随着时间 的分化,已经成为两个词。这类同形词就不好断定,所以与多义词难以区分。
在《谈同形同音词的范围》一文中,段晓平提出了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方法,认为区分同音同形词与多义词不仅要看意义方面的联系,还要考虑词与词组的界限,词义的联系与语素义的联系以及词汇的词和语法的词,很有创建性。3.同形词与离合词
同形词与离合词发生联系是因为一部分复合的同形词是由构词语素结合的松紧和构成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周先生指出:离合词结构较松,语素间可以插入成分,而与离合词词形相同的词,其结构较紧,语素间不能插入成分,二者的结构不同,应看做是一组同形词。
王楠在《现代汉语词典同形词目分析》中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主张离合词与音同形同的词具有意义上的联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以分立的条目出现,并非同形词。
结 语
通过对比分析,我发现同形词研究的主要分歧存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是否把同音同形词归入同形词。个人认为,同音同形词即音同形也同,只有意义上的区别,既然包含音和义两个方面,可以分别置于同音词和同形词下设的一个方面,在同音词下考虑音同的问题,在同形词下考虑形同的问题,着眼点不同而已。
二是语言中存在着个别词义间有某些关联的形体相同的词,这些词是作为多义词还是同形词依然存在争议。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采用前苏联语言学家格尔金娜·费多鲁克的观点:只要一个词的各个不同意义之间含有某些共同的,虽然距离很远的意思,而所有的词义都可以由同一个核心意义联系起来,只是和它有或大或小的程度上的差别,那么,我们就以多义性来处理它;如果一些词的个别意义和某一个词的基本意思相差已经很远,并且和它没有联系,那么,我们就认为是同形词。当然,段晓平先生提出的考虑词与词组的界限,词义的联系与语素义的联系以及词汇的词和语法的词也是值得借鉴和应用的方法。
总之,无论是词汇学研究,还是记号语的运用,同形词都是不可忽视的一类。想要语言一义只有一音一形是不可能的,不仅人类的发音器官无法做到,就是书写形式也很难表达。在语言的实践运用中,掌握同形词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读写字词、运用词语,加强某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也有利于兄弟民族和外国友人更好地学习汉语普通话。
以上是我所做的关于目前学界对于同形词有关研究的综述整理,内容有不详尽之处,还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