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doc修改620
浅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策 划 人: 左 祥
班 级: 11级营销
(一)班
指导老师: 高 贵 凤
完成日期: 2013 年 6 月
摘要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银行 货币 金融 政策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现状
(一)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介绍
本文只要介绍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信贷政策。
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基准利率的调整和存款准备金率这三个手段被称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三大法宝;通过政策工具在短期内所调控和影响到的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利率称为中间变量,也称中介目标;最后所要达到的低通胀、高增长、低失业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
1.目前尚不能断言世界经济已经走出金融危机影响,进入复苏周期。假如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率先恢复的中国经济势必会受到冲击。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大量投入的情况下,宽松的货币供给仍然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抑制通胀与保证经济平稳增长可能会成为两个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
2.如何调控资产市场,避免出现过大泡沫。在中国,2009年投放的巨量信贷有相当部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这些资金或者已经进入资产市场牟取短期收益,或者蛰伏在银行体系等待资产市场更好的投资时机。
3.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货币升值通常会导致资产市场价格上涨。国外热钱的升值预期,会吸引投机资金流入,从而推高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价格。
4.以低利率来阻挡热钱进入是不切实际的,银行利率只是投资的机会成本,资本流向考虑的是投资报酬率而不是单纯的银行利息。无论是房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只要能获得更高的报酬,资本就会趋之若鹜。如果我们的政策目标是阻挡外资热钱的进入,或者进行资本管制或者设法降低投资报酬率,这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可取的。实际上,低利率阻挡不了热钱,热钱主要不是吃利息,相当大一部分是用于股票投资和实物投资,其中也包括炒房。而房价与股市都与利率是反向波动的,利率越低,房价和股价越高。可见,低利率反而是热钱进入的有利机会。
总之,近年来中央银行将面临货币政策的两难处境:过紧可能影响经济复苏,过松则助长泡沫和难以抑制通胀。
(三)各种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
成熟市场国家运用市场化手段比较娴熟,公开市场操作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很少运用准备金率。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效果。
但从目前的操作情况和功能发挥来看,只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一枝独秀,担当货币政策工具的重任,而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两项重要的工具力度很弱,效果不明显。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一)、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
(二)、充分就业
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
(三)、经济增长
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主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主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
(四)、国际收支平衡
所谓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三、货币政策工具具现实分析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传统经济学认为:法定准备率的微小变动会引起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急剧变动,迫使商业银行急剧调整和压缩自己的信贷规模,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激烈的振荡。为此,各国央行在调整法定准备率时往往比较谨慎。不过,这种状况好像在我国并不存在,反而央行进行货币调控时,似乎已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作为常态工具使用。
优点:
1.实践中,央行更倾向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而谨慎使用利率工具。其原因还在于流动性总量的形成因素,外汇占款是第一来源。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态势不会根本改变,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被动投放大量流动性,而央票余额大幅增加难以为继,不断提高准备金率来对冲外部流动性就成为央行必然的选择。
2.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避免加重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地方债务就会增加400亿元以上的负担。这无疑会使地方财政雪上加霜,也使银行的债务风险较快显现。而且,地方政府的这些项目本身的可能低效率对政府、对银行乃至对社会都是一个风险隐患。
3.再从当前融资体系看,在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体的融资体系下,央行在较长时间内都无法放弃货币信贷目标制,为了调控货币信贷量,准备金率是不可或缺的见效快的调控工具。在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再贷款和利率等传统政策工具中,准备金率无疑是对货币信贷影响最大以及效果最为明显的工具。而且,准备金工具具有强制性、惩罚性和低成本性的特点,央行在运用该工具的时候面临的阻力较小,对冲成本相对低廉,央行可以通过降低甚至取消准备金存款利率的方式进一步削减对冲成本。因而准备金工具便日益成为央行的常规性对冲工具。缺陷:
1.存款准备金率频繁使用,至少能说明两个方面问题,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药效”有限。目前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央行票据,也能随时从银行间市场获取资金,应对准备金率上调的影响。另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这种“以价补量”的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借款者。如此一来,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对货币收缩的作用就十分有限。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药量”不足。在每次上调幅度只有0.5%的情况下,银行能够依靠压缩同业资产和债券资产来满足准备金率的提高。
2.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能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并引导资金流向。在当前金融体制和金融生态环境下,银行出于多种考虑,往往会将信贷资金优先投放给国有企业及具有政府背景的项目。由此,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约束的是银行可贷资金规模,而受影响的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3.由于利率没有做到市场化,调整准备金并不能相应地引导利率上升以抑制投资。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商业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将已贴现归己所有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以提前获得资金融通的行为。对于中央银行来讲,再贴现是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投放现实的货币,扩大货币供应量;对商业银行来讲,再贴现是出让已贴现的票据,解决临时资金周转困难。
局限性:
1.虽然近几年金融机构的存款大幅度增长,但贷款的增长幅度却始终低于存款的增长幅度,因此造成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十分宽裕,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没有再贴现资金的需求,即不需要中央银行再贴现资金的支持,因此中央银行再贴现业务的规模必然受到影响。
2.而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与票据贴现利率又有较大利差的情况下,说明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业务目的不是为了调节资金供求,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再贴现与贴现的利差收入。3.近几年,货币市场中的子市场与时俱进,使商业银行拥有更多的融资方式,在这种条件下,而金融机构通常是更多地将闲置资金投入拆借市场或回购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业务包括再贴现业务的交易资金规模自然就会减少。
4.再贴现操作实行总量比例控制、期限比例控制和投向比例控制。这一操作规则在中国人民银行对再贴现限额实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的管制下,显得缺少灵活性,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贴现政策的活力。
5.在对利率实行管制的情况下,再贴现利率有时不能完全体现市场的需求,会出现再贴现利率低于或高于货币市场利率的现象。
6.在当前我国票据市场体系不完善,票据市场开放程度低,票据交易方式单一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再贴现业务的发展缺乏健康的票据市场运作基础和运作环境。
(三)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证券,调整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头寸)。局限性:
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般会干预政府债券的二级市场,将货币控制与债务管理间的干扰降到最低。而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条件下,中央银行难以执行真正意义上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中央银行对政府的债权所占比例仍然很低。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政府债券的不足仍是制约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瓶颈。票据的大量发行,会给中央银行形成支付成本的压力,而且中央银行票据占用的货币资源会影响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其他金融工具的发展。
(四)信贷政策
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信贷政策一般只作为短期的窗口指导,不承担结构调整、信贷创新等多重任务。而我国的信贷政策不仅要进行窗口指导,还要规范和引导商业银行信贷创新。中国的信贷政策在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以及支持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试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而,信贷政策仍具有较浓的计划性色彩,还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另外,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等问题影响了信贷政策的运用,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仍是影响信贷政策工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五)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
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有很多,尤其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既有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有经济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为:
(一)货币政策本身的缺点
在市场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发挥效用需为六个月到一年。在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集中,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阻塞,由货币政策所推动的货币供给很难达到县域地区。货币市场体系尚存缺陷,市场利率尚没形成,这也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效用。此外,中央银行隶属于国务院,只有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没有决策权。所以,货币政策的时滞要比发达国家要长。
在我国,中小企业占据市场的大部分。调控不了中小企业,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减弱。我国的货币供给同时具有外生性和内生性,而不是纯粹的外生性,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供应量有限,货币政策的效果有所减弱。
本次的通货膨胀属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显着。这次的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而食品价格的上涨又引起其他物品的价格上涨。全面的物价上涨,自然引起工资上涨,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多,从而使通胀加剧。即便中央银行能控制货币的供给,但不管货币政策如何紧缩,人们都不可能将购买食品的钱存入银行。在这种情况下,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民币持续升值,外界对人民币产生升值的预期,也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内外的投资者都抛出美元,买入人民币。中央银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被迫抛出更多的本币,使货币供应量上升,流动性加大,通货膨胀加剧,货币政策产生了反效果。
(二)中央银行实行货币政策的情况
现在人们对货币政策已有预期,中央银行所制定的货币政策没有考虑到预期因素,所以货币政策没有达到所需要的效果。此时,货币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警告,真正的调控作用较弱。
市场已存在大量货币,紧缩的货币政策很难控制住这种趋势。而且,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或年存贷款利率都是小幅度的调整,到后期才增大幅度,所以货币政策暂时效果微弱
四、货币政策工具的改进与完善
(一)针对存款准备金
可以说,这是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重大创新。
1.此前的差别存款金率制度实行一次性原则,缺乏后续惩罚机制;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
2.差别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之后,那些信贷投放增速过快以及资本充足率水平过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会被差别对待,准备金要求的增加,将直接由那些从事信贷扩张业务的金融机构承担,贷款增长较快的金融机构将会缴纳更多的准备金,而不是因为部分金融机构的冒进而使全部金融机构受到惩罚。
3.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实施还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形成有效组合。促使银行信贷增长要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有机结合,特别要考虑经济增长目标和通胀控制目标。更要促使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
(二)针对再贴现政策
1.,在对利率实行管制的情况下,再贴现利率有时不能完全体现市场的需求,会出现再贴现利率低于或高于货币市场利率的现象。
2.在当前我国票据市场体系不完善,票据市场开放程度低,票据交易方式单一等问题存在的情况下,再贴现业务的发展缺乏健康的票据市场运作基础和运作环境。
3.应通过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来确定再贴现业务的扩大和收缩。
4.组织商业银行开展信用评级活动,将信用评级结果作为中央银行再贴现的主要依据。
(三)针对公开市场操作
(1)坚持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回购操作为辅的原则,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
(2)适时开展正回购操作,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
(3)科学设计并不断优化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适时增加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逐步缩短操作期限,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此外,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新情况,研究创设了短期招标工具(TAF),及时为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境内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4)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
(四)针对信贷政策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过去长期依靠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成本实现快速增长,并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要严格控制向“两高一低”行业和项目投放贷款,同时对于弱质产业和新兴产业,信贷政策的导向作用应进一步强化,鼓励和支持银行信贷向农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海外投资活动、兼并重组等方面倾斜。
(五)针对总体环境
第一,在货币供应总量上,一方面要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保证经济运行通畅;另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加息等调控工具,力争将过高的货币供应量降至20%上下,避免新增人民币贷款的过快增长和通胀压力的快速积聚。
第二,一方面,要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强化合规性管理,对银行体系的高风险环节实施有效监控;另一方面,对于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资本跨境流动要加强跟踪和监控,多部门协同动作,打击以投机套利为目的的跨境热钱流动。
第三.加大外汇市场的波动幅度,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货币汇率决定过程中的作用,使人民币汇率能够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第二篇:中央银行研究货币政策范文
中央银行学论文报告
题目名称: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研究
院系名称:经济学院金融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研究
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内容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各国关于金融的法规中都有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吸纳的存款中的一部分存入中央银行这部分资金与存款总额的比率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只要提高准备金率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减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最强有力的工具就属存款准备金政策今年的股市从4500~5500的疯狂到近期的4900~5100的回落都可以见到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威力从一个国家来看各个商业银行银行吸收的存款数额庞大总额都是以万亿计在这样的基数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就会引起法定存款准备金成百上千亿的变动通过这个工具中央银行就能将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进行最直接的控制中央银行,只要小幅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就会对全社会货币流量造成巨大的影响。
2.公开市场操作
它指的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如国债)的活动央行在市场购买的有价证券就会向卖出者支付货币这样就增加了流通中的货币量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公开市场操作最早出现在美国自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后它已经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形式分为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因为公开市场操作对经济的震动较小所以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公开市场操作是最方便灵活、得心应手的工具通过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来控制市场上的货币流通
3.再贴现政策
贴现是票据持票人在票据到票据到期之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贴现是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是以转让有效票据——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的,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央行调整。再贴现率相当于调整商业银行的贷款成本对其信用扩张积极性进行影响,那么货币供应量也就同时受影响进行调整。再贴现工具的力度比较温和不会猛烈冲击市场经济行为,同时它也有不足之处,毕竟现在商业银行有众多的融资渠道,不一定非得向中央银行求助。
(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利率政策
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交存的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的部分支付的利率;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利率水平也不完全由中央银行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上资金供给和需求状况决定了合理的利率水平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逐步推进作为过渡措施央行目前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商业银行可以在此情况下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当央行调整基准利率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会随之调整老百姓就能切身感受到利率的变化了2007年初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多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利率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储蓄意愿下降已明显放缓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比第一、二、三季度降幅分别为5.6、4.0和0.9个百分点幅度明显减小第三季度储蓄存款余额下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特别是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整逐年频繁利率调控方式更为灵活控制机制日趋完善随着我国的利率正在逐步向市场化迈进作为货币政策重要手段之一的利率政策将逐步从对利率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利率作为重要的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汇率政策
汇率政策是国家政府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的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现在我国的汇率改革正在朝着汇率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政府为什么要干预汇率呢这是因为汇率政策的目的是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在物价稳定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和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2007年5月21日中央银行将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日波动区间上限扩大至0.5%这对于我国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将对促进和稳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
3.央行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在这种环境下经济、金融形势往往容易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因此央行也会审时度势采取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确保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这些货币政策包括现金收支计划特别存款账户窗口指导以及货币发行等。
二、货币工具在我国货币政策调节市场中的运用
(一)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0家商业银行。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二)、票据贴现
1、贴现内容
贴现是指客户(持票人)将没有到期的票据出卖给贴现银行,以便提前取得现款。一般工商企业向银行办理的票据贴现就属于这一种。转贴现是指银行以贴现购得的没有到期的票据向其他商业银行所作的票据转让,转贴现一般是商业银行间相互拆借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指贴现银行持未到期的已贴现汇票向人民银行的贴现,通过转让汇票取得人民银行再贷款的行为。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一种信务。
2、票据市场发展状况
1998年以来,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商业票据业务发展较快。一是票据业务量稳定增长。1994~2004年,票据签发量由640亿元增加到3.4万亿元,年均增幅约50%;金融机构票据累计贴现额由470亿元增加到4.5万亿元,年均增幅约70%。2004年全国票据贴现余额为1.02万亿元,占短期贷款余额的12%,签发和贴现商业票据已经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二是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上海、广州、南京、深圳、武汉、郑州、天津、沈阳和大连等十个中心城市的票据签发、贴现占全国1/3以上。三是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设立票据专营机构,如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票据营业部,并先后在北京、天津、西安、沈阳、郑州、重庆设立了票据分部。票据专营机构设立以后,带动了票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四是中国票据网建立,票据市场参与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咨询和沟通。
(三)、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的大部分。
说到存款准备金的应用,单说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减少全社会的流动性。此举旨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2008年9月25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2008年第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次数之多创历史之最。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在以往一般被视为货币调控的“猛药”。不过,从去年开始,面对银行体系不断增长的流动性,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控已渐成常态。央行在2008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称,上半年为加强流动性管理,已“基本上按照每月一次的频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是减少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减少全社会的流动性。央行表示,此举旨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这一说法与之前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的央行表态,没有大的差别。当前,流动性过剩矛盾已成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的目的还是冻结流动性。当前货币供应量依然高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抽走银行资金,减少放贷最有效的方法。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8.48%,始终维持在高位;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314亿元,创出历史同期新高;前7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2.77万亿元,已是2006年全年增长额的90%。2008年9月2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央行将再次深度冻结银行约千亿元资金。截止2008年9月25日央行已连续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3.5个百分点,合计冻结约万亿元资金。普通类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将提高到12.5%,已逼近10年来13%的历史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国内物价存在不小上涨压力。央行在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还进行了4次加息。目前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央行对冲过剩流动性的常备手段,调整存款准备金也是为当前稳定物价所采取的一个措施。
第三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但由于货币政策一经实施,给必然涉及货币政策如何发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正确的方向,以及能否有效地影响到实际经济生活社会中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问题。因此,货币政策所包括的内容实际上有五各方面,即:(1)货币政策目标(2)货币政策工具(3)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4)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5)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
1、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一般物价水平反映物价变动一般趋势或者平均水平的。一般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并不是指将物价固定在一个水平上。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一般物价水平事实上成上升趋势。稳定物价就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物价水平增长幅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一般要求
将其控制在2-3%以内就可谓是稳定。
2、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通常是指有能力并志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工作。充分就业不是100%的就业,而是把通常存在的两种失业排斥在外:一是摩擦性失业,二是自愿性失业。根据近二十年的统计,失业率如果控制在4%左右,即可视为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经济增长的程度表示了一国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
4、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对他国的全部货币收入和货币支出相抵,略有顺差和逆差。
(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1、存款准备金政策(Deposit Reserve Policy)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在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
金率(Required Reserve Rate),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 Policy)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
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手段。
3、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Policy)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近卖出有家证券的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并不是在所有国家都能开展的,它只能在具有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以政府债券为主的大量有价证券买卖的经济发达国家中开展。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经济调控工具
发表日期:2006年8月27日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夏业良【编辑录入:李豫】
继人民银行提高准备金率之后不久,利率的调升又成为控制流动性过剩的措施之一。货币政策主要包含哪些内容?他们的作用和影响分别有哪些?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又是监管一国金融机构与市场的公共权力机构。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服务,而不向企业和公民个人提供一般性银行服务。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其目的是制止通货膨胀,维持充分就业,平稳经济周期,并促进经济增长。
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具体方式常常被称为货币当局的操作程序。就美国的中央银行--联邦储备银行(简称“联储”)来说,联邦基金利率是联储用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关键利率。根据联储的政策目标和对经济的估测,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为基金利率设立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是联储负责货币政策制定的委员会,一旦该委员会设定其政策目标,就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执行其操作,因为该行最接近纽约市的巨大资本市场。中央银行通常采用三种主要的政策工具来达到自己的调控目的,这三种政策工具分别是: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活动。法定准备金率要求所有存款机构都要把存款的一个最低百分比作为准备金,这个最低百分比就称为准备金率。贴现率是中央银行随时准备把准备金贷放给商业银行时的利率。公开市场活动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有价债券--国库券和债券。当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活动时,它是与银行或企业进行交易,但不与政府进行交易。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制定名义利率目标和控制货币供给来实施货币政策,在过去的近20年里,许多中央银行已经从货币供给操作程序转向利率操作程序。
法定准备金率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银行必须持有更多的准备金。为了增加自己的准备金,银行必须减少自己的贷款,这样就减少了货币量。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银行可以少持有准备金。为了减少准备金,银行增加自己的贷款,这就增加了货币量。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银行必须为他们从中央银行借贷的准备金支付更高的价格。面对较高的准备金成本,银行就努力持有较少的准备金。但在法定准备金率既定时,银行为了减少自己所借的准备金,就必须减少贷款。因此,货币量就减少了。当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时,银行向中央银行借贷准备金时就支付较低的价格。面对较低的准备金成本,银行愿意借贷更多的准备金,并增加自己的贷款,这样货币量就增加了。
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活动中购买有价证券时,银行的准备金增加,银行增加自己的贷款,而且货币量随之增加。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活动中出售有价证券时,银行的准备金减少,银行减少自己的贷款,而且货币量随之减少。公开市场活动比其他两种手段使用得更加频繁,并且操作最复杂。
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活动所引起的银行准备金变动在经济中会引起连锁反应。首先它对货币量具有乘数效应,其次它改变了利率,再次它改变了总支出和实际GDP。在美国,联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非借入准备金(即准备金总额与借入的准备金之差)的存量,公开市场业务是美联储用来影响经济的最重要工具。
利率杠杆
假设经济过热,中央银行担心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它就决定采取减少总需求和支出的行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央银行就会提高利率并限制贷款和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有价证券,并使银行减少自己的贷款。银行不断减少自己的贷款,直到未偿还的贷款存量减少到与新的较低的准备金一致的水平。货币供给由此减少。货币政策往往出现连锁反应,当中央银行减缓货币增长速度并使利率上升时,它就减少了总需求,从而减缓了实际GDP增长和通货膨胀。当中央银行加快货币增长速度并使利率降低时,它就增加了总需求,从而加快了实际GDP增长和通货膨胀。总需求的变动机制包括几种途径。较高的利率引起消费支出和投资减少。紧缩性的银行信贷引起贷款减少,并且加强了较高利率对消费支出和投资的影响。
较高的利率还会引起汇率的上升,这使一国的出口更为昂贵,而使进口较为便宜。因此净出口减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减少的共同作用使总需求减少,由此又减缓了实际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旨在扩大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增加,也可以被描述为利率降低;而旨在紧缩总需求的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减少,又可以被描述为利率提高。
事实上,并不存在着完美的货币政策效应,比如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一定的通货膨胀,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则会导致一定的失业。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实际政策效应往往是多重目标趋向一般均衡和妥协的结果。
美国联储在货币政策的制定方面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终裁权力,联储独立的目的在于保证国家的货币政策供给不会落入政治家(尤其是那些任期二年的国会议员)的直接掌控之中。联储的设计者担心对货币进行政治控制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剧烈波动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中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但是其政策独立性和决策能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货币政策委员会从无到有,从影响力很弱到具有一定的业内影响力,也历经了艰难的跋涉和重构。而人们对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掌控更加成熟和富有效力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和信心。
商业银行要更多地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做好行业分析,指导贷款投向,寻求商机,谋求发展,规避风险。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次能源、土地和淡水的制约,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时候,国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产业政策必将向资源节约型调整,贷款投向要顺应调整,以减少未来的损失。
商业银行的行业贷款分析要学会借助外力:央行的信贷政策指导、社会的咨询机构。
二、商业银行要提高风险定价水平,落实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
(一)商业银行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和运用经济资本控制风险是宏观总量调控时完善信贷结构的关键
贷款风险定价需要识别和衡量风险,历史数据的积累是重要的,这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在经济的转轨时期,在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关注产业政策的变化,行业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位势,加重这些因素在资产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中的权重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二)充分利用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区别对待各类客户是培育潜在客户、开辟银行利润增长点的必然要求。
争取市场成熟的客户是银行利润稳定的来源,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优质企业通过公司债券市场和发行商业票据融资的比例会增长,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必须在大量的中小企业中寻找潜在客户,否则无法摆脱众多银行在现有优质客户中恶性竞争的局面。
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解决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银行稳健经营的要求决定了信贷资金难以在中小企业的创业阶段介入其中。但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对那些符合产业技术要求和能创造市场需求的中小企业,银行完全可以在贷款风险溢价的基础上,在加强对企业财务辅导的基础上给予扶植。在激烈的信贷竞争中开拓潜在市场是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银行自身利益所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是所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百年老店成功的经验,也应该是金融业的服务宗旨。
三、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形成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曲线,为货币政策传导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由政府债务产品所形成的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曲线是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而我国目前由于国债期限结构不完善,还不能形成完整的固定收益产品收益率曲线。人民银行从2003年4月开始发行1个月、3个月、半年、1年期的央行票据,填补了短期国债的空白。尽管央行票据与国债处于完全相同的风险等级,但由于国债市场的分割,仍难以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为给金融市场提供定价基准,我们必须改进国债发行,从每年国债发行额管理过渡到国债发行余额管理;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国债登记托管制度,促进国债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
(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为金融产品、资金价格适应市场变化创造条件。
2004年人民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下限和存款利
率上限,但人民银行还控制了社会的存贷款利差和一些特殊的存贷款利率。这是因为目前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善,利差收入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中央银行只控制基准利率,把存贷款利差的控制权交给商业银行。
下调超储利率,引导货币市场利率
(三)必须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创造工具,增强商业银行适应宏观调控的主动性。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定价提供了条件,但我们还应给商业银行以产品创新的主动权。我们应加快步伐推进商业银行发行CD、金融债、次级债、资产证券化等业务的发展;促进公司融资券和公司债的发行交易,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提供更多的工具。
第四章 商业银行
§4.1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商业银行,单一银行制,分支行制,银行持股公司制
§4.2商业银行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自有资本、吸收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银行借款(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拆借、国际货币市场借款、回购协议、银行持股公司发售的商业票据)},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现金资产、贷款、证券投资(目的在于增加收益和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充当二线准备)},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汇兑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代理融通业务)和表外业务(表外业务作用)
§4.3商业银行的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安全性原则(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内部风险)、流动性原则、盈利性原则},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考纲没有)},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缺口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不良贷款,贷款的5级分类法(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
§4.4考纲上没有的一些概念 存款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社、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与灾害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银行、金融公司),交易帐户(可转让提款单、股金提款单、自动转帐服务、货币市场存款帐户),贷款承诺与信贷限额,买方信贷与卖方信贷,银行信贷,备用信用证与商业信用证,金融租赁与经营租赁,资产分配原则,5/6“C”原则,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性,资金缺口,期限匹配与期限不匹配,票据发行便利,利率上限与利率下限,互换交易
第四篇: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规定法定准备金的具体资产形式(有些国家允许库存现金或政府债券)。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即缴存机器的确定等。
(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等
作用: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集中使用一部分信贷资金;调节货币供给量。
3、西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4、分析三大法宝(一般性政策工具)优缺点(特点):
法定准备金优点
主动性: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相对的;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效果明显。
缺点:对经济的震荡太大;缺乏灵活性;缺乏弹性
再贴现政策
优点: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融资决策;告示效应;防范金融恐慌;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缺点:告示作用是相对的;再贴现率调整十分被动;缺乏弹性。
公开市场操作优点:主动性,灵活性,可逆转性,迅速性,经常性,连续性,弹性。对MS微调。
缺点:(1)要有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深度、广度、弹性)(2)中央银行必须有强大的干预和控制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3)证券种类齐全。
案例分析部分:
1、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件(原因及启示)
2、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其启示
3、琼民源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题型:概念、简答、计算、论述、案例
第五篇:中央银行概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分析
摘 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是宏观经济学中长期争论的主题。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有效性问题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是否具有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货币政策从经济扰动开始到收效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时滞,按阶段来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产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思路。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有效性;时滞
一、当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呈减弱趋势
2003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强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中的作用。综合来看,近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CPI年均增长控制在3.2%以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长控制在17%左右,可见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比较有效,对实际产出和物价变动都具有重大影响。但是与1998年以前货币政策效果相比较,近年货币政策效果有不断减弱趋势,印证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效果是非均衡的观点。主要体现为: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减弱;宽松的货币政策未能避免物价走低;货币政策促进投资乏力;连续降息刺激消费微效。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结构问题而不是总量问题。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由此带来的重复建设不断加剧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而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性政策,在解决总量问题方面具有优势,并且一般认为,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显著,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而解决结构问题,依靠货币政策总量扩张往往无济于事,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加以解决。
2、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增强是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主要是货币乘数与准备率之间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货币乘数出现不确定性,导致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控制能力有限。近年来,在我国具体表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与实体经济体制的不健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关系。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造成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健全发展;而实体经济的不健全,势必会造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储蓄与投资转化受阻,使储蓄难以转化为投资,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最重要前提是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即货币乘数是确定的,这样中央银行才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如果这一前提条件得不到满足,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必然会受到制约。
3、货币政策传导效应存在较长时期的外部时滞问题。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中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4、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障碍。货币政策作用是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实现的。实现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除了内部金融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准确反应外,还需要外部各种微观主体(企业和居民)对金融变量(利率、汇率或信贷规模等)的变动有足够的敏感性,进而对投资、消费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最终导致总需求的变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内外部均存在障碍,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程度不高使传导机制阻滞;企业转轨时期的特殊性使传导机制被制约;利率没有实现市场化削弱了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货币市场和票据市场的不成熟制约传导机制。
5、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有限。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承受本外币值稳定的双重压力,面临治理通货紧缩和预防经济过热的两难选择,需要解决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的协调问题。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又面临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和强烈的外部冲击而存在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风险,加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缺乏,使央行货币政策操作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的时滞性原因
1、内部时滞中的有效性问题。内部时滞是指经济出现波动后着手制定政策到实施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认识时滞是在出现扰动和政策制定者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之间所需要的一段时间。如果这种扰动可以预测,甚至事先考虑适当的政策行动,如针对季节性需求增加而增加货币供给。决策时滞是认识到需要采取行动和做出政策决定之间所需要的时间,而行动时滞是政策决定和实施之间的间隔。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由央行决定,一旦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准备金制度或贴现率等政策工具几乎可以立即付诸实施。因此货币政策的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很短。
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并非由中国人民银行自主决定,而是各个利益集团经多方谈判、博弈达到利益均衡的结果,这种决策过程降低了中央银行的目标独立性,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可能受到各方的干扰。这使得内部时滞中的决策和行动时滞加长。我国央行自1984年开始独立行使货币政策职能,自1996年年开始公开市场业务,在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尚未市场化(采取“命令利率”)的制度背景下,公开市场业务占比例小,不成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目前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传导。决策过程中,已有的认为正确的经济模型和相应的参数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货币政策很大程度上采取的相机抉择和临时性的政策措施,这降低了政策有效性。
2、外部时滞过长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外部时滞是指一旦采取政策行动,对经济的影响需要时间,即刻影响很小,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显著影响,通常是分布时滞(distributed lag)。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通常较长,需要通过货币传导机制来影响实际变量。主要是因为货币政策最初主要是影响利率而不是直接影响收入,利率变化后对投资产生影响还需要时间,对消费的影响要通过对财富价值的改变来进行。
经济研究者认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传导机制的阻塞,央行到商业银行、银行到企业和个人这两个环节存在缺陷。银行体系对央行政策特别是利率变化不敏感,因此无法合理将利率变化传导给企业及个人,导致政策对投资和消费行为影响有限;银行应对价格风险的能力和动力有限,各商业银行出现信贷过度集中,惜贷及信贷紧缩,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等问题,使政策作用被弱化;国有企业不必承担偿债后果,个人信用消费有限使得
企业和个人对资金成本缺乏敏感性,银行到企业和个人环节的传导不畅;再加上央行及政府对信贷的行政影响,使得市场机制扭曲。传导机制的阻塞延长了外部时滞,抵消和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央行货币政策主张、实际操作与现实经济互动效应的实效性,不仅受到政策体系外部相关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政策自身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和传导效果。因此,在确定今后央行货币政策主张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在充分考虑货币政策与其他相关经济政策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同时,必须坚持货币政策自身高度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次,要通过合理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通过疏通和提高传导机制的实效性,强化金融货币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间的相关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现实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改善欠发达地区金融结构,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第一,适度增强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性,增强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贯彻实施货币政策的效力。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准备金率时,总行可规定出标准及浮动区间,由基层据实确定并及时调整;再贴现的使用,可试行利率浮息制度,并授予基层一定的执行浮动权,以区别对不同产业、行业及企业的政策态度;改进再贷款管理模式,完善浮息制度,拓展支农再贷款使用范围,只要涉农即可,扩大政策效应。还应明确界定用支农再贷款投贷于农户的利率上限,或对其予以贴息,明确体现国家支农的政策意图。
第二,创造条件,降低门槛,成立地区性商业银行。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是疏通基层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题中应有之义。包括给予中小金融机构国民待遇,为其开展和参与一些利润率高的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扫除障碍,改善其结算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其资产保全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强化货币政策传导载体。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有序地参与货币市场,培育和壮大交易主体。发展票据市场,在稳步推进银行承兑汇票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用评估制度和商业承兑汇票签证、市场准入、退出等制度;推广使用商业本票、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其他票据新品种。推进利率市场化,指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探索建立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第四,规范金融客体行为,提高其对货币政策反应的灵敏度。首先,要通过各种渠道将相关的货币政策提供给当地政府,争取最大理解和支持。其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财产独立和产权明晰的制度,创造融资条件,提高融资能力。再次,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合理设计消费信贷制度,稳定发展个人住房消费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促进国家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大幅度增加。
(二)、准确定位,把握实施货币政策的着力点
基层央行要正确认识自身在金融调控中的地位和作用,克服“无权作为”、“无所作为”的观念,充分发挥其在履行货币政策中的“神经末梢”作用,发挥好上传地方金融经济信息,下达总行货币政策意图的作用。积极做好对辖内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监测分析,积极反馈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为货币政策在地方上的贯彻执行找到相应的切入点,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效力。
(三)、完善机制,增强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是建立更为全面的监测统计机制。在现有金融统计监测数据基础上,探索建立包括经济、金融和社会发展多个方面,能为分析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支撑,实现宏观与区域信息相结合的经济金融运行监测统计体系。二是建立效能的协调机制。基层央行要认真做好与当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通过不同途径与形式,构建起常态
化的信息交流、交换和互动平台。三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基层央行要设定完备的指标体系,对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与货币信贷政策导向的吻合程度进行评价反馈,以适时调节货币政策实施技术手段。
(四)、强化调研,提升实施货币政策水平
一是拓宽区域经济金融分析视野。以金融统计系统、信贷登记咨询系统、银行家问卷调查系统、企业景气调查系统等经济金融信息系统为依托,从宏观经济的广阔视野和高度去深入分析区域经济金融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二是建立完善区域经济金融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建立包含对信贷、现金、房地产、投资、消费以及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在内的经济金融分析体系,提高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反馈的灵敏度。三是改进分析方法和流程。要由事后统计分析向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经济金融指标进行预测性分析转变,由偏重存量分析向存量与流量并重转变,由孤立分析向纵向、横向综合对比分析转变。
(五)、统筹兼顾,提高实施货币政策的针对性
一是构筑区域性货币政策操作平台,适当给予央行分支机构二次调节的空间,采取“统”与“活”相结合的调控政策,根据地区、对象、条件和要求的不同,组合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更贴近各地实际地实现信号、引导、标准、惩戒和激励等的不同目标。二是加强货币信贷政策与地方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协调运用再贴现、再贷款、窗口指导等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贴息、担保、税收减免等财政政策工具,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助学、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投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的改善。
(六)、改善环境,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是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信贷管理体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担保体系。三是组建区域性中小金融机构,搭建起为县域服务的金融体系。四是完善多种保障制度,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财富效应,促进生产与消费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熊鹏.货币政策传导梗阻的成因探析——以货币政策实施的制度环境为研究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04;
[3]崔建军.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04;
[4]姚孝勇.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商业时代》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