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症医学科医师培养标准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细则
重症医学为一门新型跨学科专业,也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最具活力的学科,它与临床各科既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它以机体在遭受严重的伤、病打击下引发的全身病理改变,特别是威胁生命的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症医学科(ICU)的任务则是运用重症医学理论,采纳一切当今最先进的手段,中断疾病的发展,维护全身器官的正常功能和内环境的稳定,赢得治疗基础伤、病的时机,从而争取尽可能高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因此从事重症医学专业的医师不仅需要相关医学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而且要能运用现代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挽救病人生命。ICU专科医师的培养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专科医师培养阶段,培养时间为3年,通过3年培训并考试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第二阶段的危重病医学的高级培训,时间一般为2年。本细则为第一阶段专科医师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通过三年的基础培养,使被培养者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应对常见危重症病人的处理能力。
掌握危重病常见症状的临床判断和危重病人的病情分级;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对常见危重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抢救和诊治。
能阅读有关危重病医学的外文书刊;了解临床科研方法,能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病案报道和综述;了解与危重病医学相关的医疗法规;学会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具备良好的从医所需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培养方法
培训时间为3年。ICU科住院医师的轮转应当着眼于重症医学范畴,应以在危重症出现机率较高的科室及区域轮转为主,同时兼顾其相关科室。
临床科室轮转总体安排:本科室(ICU)24个月,重症医学相关学科轮转12个月。详细安排如下:
1.所有的ICU科住院医师必须接受12个月的非麻醉科室临床轮转,然后接受24个月的重症医学基本训练。
2.科室轮转的安排:详细时间分配见表1。
(1)第1年:基本培训,参加重症医学相关学科轮转。1~2月:参加呼吸科轮转;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重症医学科
3~4月:参加参加心血管内科轮转。5~6月:参加心电图科室轮转; 7~12月:参加麻醉科轮转。
第1年结束后必须参加并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方能参加后续的培训。
(2)第2年和第3年:参加本科室(ICU)的值班及临床学习。
表1 重症医学科专科医师培养阶段科室轮转时间安排表 轮转科室名称
时 间
呼吸内科 2个月 心血管内科 2个月 心电图室
麻醉科
总计
2个月
6个月
ICU科 24个月
个月
注:上述轮转时间和顺序各培训基地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但不能缺项
三、培养内容与要求
总则:与重症医学密切相关的疾病与常见技术,要求掌握;与重症医学相关性不大,但是各相关学科的常见疾病与技术,要求熟悉;对少见疾病和技术,技术含量和风险大的治疗方法与技术,要求了解。
(一)呼吸内科 1.轮转目的
掌握:呼吸衰竭、ARDS、肺部感染、肺血栓栓塞、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COPD、气胸、胸膜炎/胸腔积液等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常用临床操作技术;血气分析;抗菌素应用原则。
熟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肺炎等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肺功能检查常见参数的临床意义。
了解: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基本标准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疾病名称 ARDS/呼吸衰竭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扩张
例数(≥)2 2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重症医学科
肺炎 COPD 咯血
胸膜炎/胸腔积液 气胸
肺血栓栓塞症
(2)临床知识、基本技能操作要求 操作技术名称 动脉采血 血气分析
胸腔穿刺(抽气、抽胸水)胸腔闭式引流术 X胸片阅读 氧气治疗 无创机械通气 肺功能检查(见习)支气管镜检查(见习)支气管肺泡灌洗(见习)
(3)外语、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要求 5 2 2 1 2
例次(≥)10 5 5 10 10 2 2 2 1-2 熟悉呼吸内科专业常用医学词汇并能阅读该专业英语书籍;能指导呼吸内科专业实习生进行工作;了解呼吸内科专业的临床科研方法。
(二)心血管内科 1.轮转目的
掌握:心力衰竭、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常用心血管药物的适应证和使用方法、心电图检查与诊断。
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病、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周围血管疾病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动态心电图、心包穿刺术、心脏起搏,药物。
了解:继发性高血压、人工瓣膜、心肌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的诊断与治疗;心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重症医学科
脏超声心动图,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术。
2.基本标准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疾病名称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冠心病 原发性高血压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肌炎
(2)基本技能要求 操作技术名称 心电图检查
心脏体检(重点为听诊)心包穿刺术 电复律(见习)急性溶栓术(见习)
(3)外语、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要求
熟悉心血管内科专业医学词汇并能阅读该专业英语书籍;能指导心血管内科专业实习生进行工作;了解心血管内科专业的临床科研方法。
例数(≥)5 10 5 2 2
例次(≥)20 2 2 1-2
(三)心电图室
轮转目的
要求掌握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心房颤动、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熟悉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束支传导阻滞;了解预激综合症、窦房阻滞、逸搏心律。
(四)麻醉科 1.轮转目的
掌握:气管插管术及快速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生命体征的监测技术及维持平稳;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重症医学科
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容量复苏的方法与实施;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处理果断的工作作风。
熟悉:常用镇静镇痛药、肌肉松驰药的适应证、药物选择和使用方法;麻醉意外的紧急处理;局麻药中毒的诊断与处理。
了解: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和并发症。2.基本标准
(1)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疾病名称(麻醉实施与管理)局部浸润麻醉的管理 椎管内麻醉的管理 全身麻醉的管理
(2)基本技能要求 操作技术名称 快速气管内插管术 托颌法(开放气道)手法人工气道(利用麻醉机)深静脉置管术 动脉穿刺置管术 心电监测 脉氧监测 血压监测 周围神经阻滞术
(3)外语、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要求
熟悉麻醉科专业医学词汇并能阅读该专业英语书籍;能指导麻醉科专业实习生进行工作;了解麻醉科专业的临床科研方法。
(五)重症医学科(ICU)1.目的
掌握:休克、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心脏骤停、呼吸骤停、严重体液内环境紊乱等危重病症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常见生命支持技术(如循环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和急救技术的应用;各种监
例数(≥)10 10
例次(≥)10 5 10 5 10 10 10 2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重症医学科
护仪器和抢救设备(如除颤机、呼吸机)的操作和应用;常见监测技术(如体温、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心电、血压、血气分析等)操作和应用。
熟悉:Swan-Ganz导管的适应证、操作方法和心排血量监测;人工低温的适应证和实施。
了解:血液净化技术,如CRRT等。2.基本标准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疾病名称
各种脏器功能不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各种休克
心脏骤停/呼吸骤停 严重体液内环境紊乱
(2)基本技能要求 操作技术名称 监护仪使用
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 动脉采血 呼吸机使用 电除颤
(3)外语、教学、科研等能力的要求
熟悉本专业医学词汇并能熟练阅读该专业英语书籍;能指导本专业实习生进行工作;了解本专业的临床科研方法。3.较高标准
(1)学习病种及例数要求 疾病名称 感染性休克 初期心肺复苏后 多器官功能衰竭
例数(≥)10 例次(≥)20 20 30 2 例数(≥)5 5 5 10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重症医学科
(2)基本技能要求 操作技术名称 营养支持技术 经口气管插管 人工低温
(3)教学能力培养
①所有住院医师每年至少应有1周时间担任培训基地内部教学的助教工作,负责协助任教教师搞好该周的教学工作(包括病例讨论、杂志俱乐部、科研讨论会、住院医师理论课和小课)。
②助教职责:提前1周与任教教师讨论学术周的计划和方案,准备杂志俱乐部读书报告2篇,所选文献应为具有科学意义和临床意义而设计又较佳的文献,鼓励用英文讲解文献。主动征求任教教师的要求。如果发现第二周的任何一次教学活动因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应立即向主管老师汇报并提前做好安排, 以确保每项活动正常进行。在病例讨论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讨论要点,并在讨论会后将方案整理存档。(4)科研能力培养
住院医师应积极参加培训基地的科研讨论会,3年间必须向专科杂志投搞,至少包括临床病例报道1篇和综述1篇。(5)专业医学教育
受训者应积极参加各级学(协)会的医学教育活动。3年累积获本专业医学教育学分≥30分。
4.临床工作日 具 体 内 容 24小时ICU科值班 住院医师值班组长 临床总工作日
每年应完成临床工作日 :365 - 126 = 239天
例次(≥)1-2 2
时间 60天 20天 717天
计算方法:每年非临床日:104天周末+ 5天教学+ 7天休假+ 1天法定假日= 126天
3年应完成临床工作日:239 × 3 = 717天
5.病例讨论和理论学习具 体 内 容 病例讨论会
时 间 2小时
3年参加的总要求 >90个病例
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与准入制度研究课题
专科医师培养标准细则---重症医学科
杂志俱乐部 小课 科研讨论会 住院医师理论课 一年级课 二年级课 三年级课
2小时 0.5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2小时
>180篇近期国内外论文 >90个密切结合临床的小课 >10次科研讨论
>30个大课 >30个大课 >30个大课
四、阅读参考书刊
(一)专著
邓小明主编《危重病医学》
美国心脏病协会,《2000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
Emergency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Study Guide 6th edition by Judith E Tintinalli, Gabor D, Md.Kelen, J.Stephan Stapczynski Rosen's Emergency Medicine: Concepts and Clinical Practice(3-Volume Set)by John, Md.Marx, Robert, Md.Hockberger, Ron, Md.Walls
(二)大学本科用全国统编教材
如最新出版的各相关学科的教材
(三)学术刊物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中国急救医学,中华急诊医学,中华创伤医学等
亚专科培养阶段(第4年~)
待制定
第二篇:重症医学科医师培训细则
重症医学科医师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培训,使受训者系统掌握重症医学科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理论,具备较丰富的重症医学临床经验和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重症医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具备阅读重症医学外文文献所需的专业外语水平,能够 本科生以及下级医生完成教学任务。具备良好的人文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医疗道德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二、培训内容与要求
1、培训目的:
掌握:(1)重症病人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
(2)重症病人基本生命监测手段及方法
(3)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机械通气的原理、适应症、并发症及常见报警的处理
(5)不同类型休克的病因、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监测、诊断及鉴别诊断、液体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6)感染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疗
(7)重症病人肠内及肠外营养治疗
了解:(1)脓毒症的微循环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ARDS的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
(3)院内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及治疗
(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措施
(5)血液净化的原理、适应症、并发症及常见问题的处理
(6)重症病人的强化胰岛素治疗与血糖控制
(7)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8)重症病人影像学资料的判读
2、基本病种及例数要求(至少要求60例)
创伤5例、循环系统疾病5例、神经系统疾病5例、肾功能衰竭2例、急腹症5例、感染性休克5例、围手术期并发症1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5例、呼吸系统疾病10例、ARDS 5例、严重离子紊乱3例。
3、基本技能要求
动脉血气分析 20例;更换血液净化管路 10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2例;床头胸部x线读片20例;心电图30例;纤维支气管镜5例;胸腔穿刺2例;腹腔穿刺2例。
4、较高要求
(1)学习病种:DIC、MRSA肠炎、侵袭性真菌感染、急性肝衰
(2)临床技能要求:PiCCO监测、肺动脉导管、骨穿、腰穿、IABP、血浆置换
5、外语、教学、科研能力要求
外语要求:能够阅读专业外文文献。
教学要求:能够担当本科生课间或生产实习的带教工作。
科研要求:书写国外有关文献综述或读书报告1篇。
第三篇: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
规章制度 | 枝江市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 | 版本 | 第 2 版 |
一、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穿上工作服并换鞋入内,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人员入室,探视者应换上探视衣服及鞋套入内。
二、所有人员要坚持手卫生。
三、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
四、每个病人使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吸引 装置等不可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室后需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 给别人使用。
五、各种抢救物品与监护仪器在转换使用时必须规范消毒。
六、上班时不得戴戒指、手镯,不能留长指甲;ICU 工作人员的手定期作细菌培养。
七、加强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八、定期对病人的分泌物、引流物作细菌培养,发现或疑有 感染应立即采取措施,上报感染管理科。其他消毒隔离参照医院 感染管理制度。
九、消耗性物品一次性使用,不再回收,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静脉留置针、一次性吸痰管、鼻塞、手套等用品均一用一丢弃。护士在使用一次性物品前一定要检查物品包装的严密性,并查看物品的使用有效期,一旦发现或怀疑均不能使用。
编者/日期 | 蒋飞飞/2021-10-08 | 审核者/日期 | 刘玉华/2021-11-10 | 批准者/日期 | 熊愫兵/2021-12-15 |
第四篇:重症医学科规划
重症医学科规划
结合“二甲复评”情况,拟《重症医学科》规划:
按照《2011四川省综合医院评审标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的要求,若我院开放床位定为800张为基础,则:
1、ICU床位16张(2-8%)。
2、业务用房面积:2个单间病房(2*18平分米)。14张普通床位(14*15平方米),共计246平方米。
3、办公用房:医护值班室,医护办公室,科主任、护士长办公室,保管室、更衣室、无菌准备间等。(面积待定)
4、医护人员:医生:(床位:床位=0.8:1)13人。
护士:(护士:床位=3:1)48人。
或(护士:床位=2.5:1)40人
5、基本设备:
①、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12个以上,氧气接口2个以上,压缩空气接口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每个床位的电源应该是独立的反馈电路供应。重症医学科应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每个电路插座都应在主面板上有独立的电路短路器。
②、应配备适合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
③、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配备1台便携式监护仪。
④、三级综合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原则上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原则上不少于16台。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应有1台便携式呼吸机。
⑤、每床均应配备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其中微量注射泵原则上每床4台以上,原则上不少于64台。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
⑥、其他必配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管道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纤维支气管镜、升降温设备等。三级医院必须配置血液净化装置、血流动力学与氧代谢监测设备。
6、院感方面:院感科设置要求。
7、技术准入:
①医师
A、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现在ICU共五名医生,其中只有一名是专职医,还有两名医生是中西医专业的,按创“三乙”的标准,中西医是不能从事西医专业的。本次“二甲复评”是把他们的毕业证书上的专业改了才过关的,“三乙”检查时就不知道能否过关了。ICU是任何检查的重点部门,是二级临床科室,本次检查就是几个部门(医疗、护理和院感)花了三个多小时,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人力资源。
B、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要对脏器功能及生命的异常信息具有足够的快速反应能力:休克、呼吸功能衰竭、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要掌握复苏和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
C、除掌握临床科室常用诊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的能力:心肺复苏术、颅内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等技术。
②护士
A、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现在有2名专科护士,一名正在进修。为医院的发展和创“三乙”的需要,还要派出医生和护士进修,拿到专职医和专科护士资格。
B、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外科各类导管的护理,给氧治疗、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监测,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血液净化技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技术,胸部物理治疗技术,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技术,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
C、除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外,应具备以下能力:各系统疾病重症患者的护理、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重症监护的心理护理等。
还有很多细节在设计ICU时,请按满足医疗、护理的相关规定和院感的相关规定设计。
2012.3.5
第五篇:(网络版)重症医学科2011工作总结
重症医学科2011工作总结
ICU 刘 宁
2011年马上就要过去,回顾自今年2月重症医学科独立运转以来,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与各兄弟科室的支持帮助下,在我和ICU全体医生护士的共同努力下,重症医学科的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现将一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行业作风方面
按照我院党委的部署,为积极推进“修医德、铸医魂、强医能”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把三好一满意的标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增强了服务意识,提升了服务水平。针对ICU工作特点,培养和树立爱岗敬业,顾全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精神。许多医生护士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工作经常加班加点。结合医院文化讲座,提高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医德风尚。
二.医疗服务方面
工作中时刻牢记“生命之托,以心相许”的院训,工作中做到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改善服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服务,注重细节。对患者关心,热心,善心,耐心,处处用心做事,处处体现真诚。ICU的护理工作繁重而且繁琐,我们的护士不怕脏累,真正做到了优质护理,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三.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一年当中,增设了呼吸机2台,床旁气管镜1条,鼻饲泵2台,物理降温毯1台,空气波压力治疗系统1台。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我们严格执行:早会制度,探视制度,患者外出检查制度,危重病人转运制度,交接班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一年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
四.业务技术方面
1.严格执行十三项核心制度
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是医院良好发展的根本。严格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危重症病人抢救及会诊制度。学习和了解“四新”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医师护士不断从繁重的临床工作中总结经验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规范病历书写,强化医患沟通,强调医疗安全,1年来无医疗纠纷发生。
2.提高业务水平
ICU面对的都是危重症患者,准确判断和正确决策要求ICU的医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极高的责任心以及更高的专业水平。因此,在ICU里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应变能力强,并能掌握复杂仪器的操作。针对ICU的工作特点,我们制定了以下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抢救流程:心肺复苏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动脉置管技术、血液动力学检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技术、纤维支气管镜技术等。
我们更加注重治疗细节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如:容量管理的正规化、合理应用机械通气、营养支持、血糖监测与控制、镇静评估、APACHE评分的应用等。
我们应用PICCO(脉搏指导的持续心输出量监测)监测技术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严密监测。特别适用于休克病人的抢救工作,挽救了许多危重患者的生命。应用CRRT技术(持续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多名危重患者。
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位重症患者,每天进行病例讨论,鼓励每个人发言,鼓励争论,使每个人在辩论中提高。定期进行科内专题讲座,操作培训并对成绩进行记录备案。经过不断学习实践摸索,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进一步提高。
2011我科收治重症患者160余例,成功抢救了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E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重症胰腺炎,急性有机磷中毒、颅脑外伤,心肺复苏后,多发伤等危重症患者,还配合心外科顺利完成了16例心外手术后的监护任务。
3.加强感染控制工作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及对特殊感染患者的隔离。严格执行预防、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的各项措施,加强耐药菌感染管理,对感染及其高危因素实行监控。积极配合院感处工作,参考其他医院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我院ICU感染监控表,导尿管、深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感染监测与评估表,并应用临床工作,较好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五.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
危重患者生命支持的技术水平,直接反映着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是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因此学科建设是重中之重。
1.2011年ICU派出医生进修
1、护士进修4人;并多次外出参加各种学习班。2.本我科完成卫生厅科研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2项;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3.在研课题3项并顺利进行中。
六.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科室协作
针对ICU工作特点,培养和树立爱岗敬业,顾全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精神。许多医生护士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工作经常加班加点。ICU的护理工作繁重而且繁琐,我们的护士不怕脏累,真正做到了优质护理。
一年来我科为全院各科室提供会诊近200次,参与抢救130余次,在关键时刻为各个科室抢救危重症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严格执行转入及转出制度。尊重转来科室,绝不说对医院及转来科室不利的言论;积极与各位主任沟通患者及家属情况,及时发现医疗纠纷隐患,将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一年来无医疗纠纷发生。
六.缺点与问题
重症医学科是我院年轻的科室,学科的发展有赖于领导的关心扶持。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进一步做到:
1.苦练内功,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医疗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2.继续发展完善新技术:如PICCO技术,CRRT技术等; 3.进一步与各科室加强协作沟通;
4.加强与其他各大医院ICU及专家的联系,提高我院知名度。5.注重科研,鼓励年轻医师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多出成果。
2011年一路走来,有辛酸和汗水,也有成功和喜悦。我知道我做得还远远不够,有的时候存在畏难情绪,今后要尽量克服。ICU的发展仍然需要领导的大力扶持,需要各位主任的支持。我将为医院发展尽百分努力,向领导交上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