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卢龙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病管理实施方案
卢龙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病管理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实施意见》(冀卫疾控〔2009〕63号),根据河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冀卫疾控[2010]25号)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总目标
1、建立和完善慢病防治网络。
2、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
(二)阶段目标
1、建立慢病防治网络。年内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成立慢病科,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2、年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城市≥60%,农村≥30%;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管理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空腹血糖控制率城市≥70%,农村≥50%。
3、2012年以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规范管理率逐年提高,并逐步由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的方向拓展服务范围,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减少高血压、糖尿病行为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降低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
(三)考核指标及解释
1、高血压患者管理率=年内已管理高血压人数/年内县区内高血压患病总人数×100%。县区高血压患病总人数=县区人口总数×12.2%。
2、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高血压患者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100%。
3、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人数/已管理的高血压人数×100%。
4、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年内已管理糖尿病人数/年内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总人数×100%。县区糖尿病患者总人数=县区人口总数×4.62%。
5、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按照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6、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最近一次随访空腹血糖达标人数/已管理的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二、工作内容和方法
(一)高血压、糖尿病管理对象县区内35岁及以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
1、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筛查,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建立门诊“首诊测血压”制度,对县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2)高血压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和1次餐后2小时血糖,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3)通过居民健康体检、转诊等方式及早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4)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主动开展健康检查。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管理档案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的要求,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病例档案(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封面、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等)。
3、随访管理(1)对原发性高血压管理和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每季度至少随访一次。(2)已经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的单位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基层版)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确定随访时间和随访次数。(3)随访内容参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执行。(4)随访方式:预约患者到门诊就诊、电话追踪或家庭访视。
4、高血压、糖尿病筛查流程高血压、糖尿病筛查工作流程参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执行。
(三)质量控制
1、组织工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慢病科,明确职责,分级承担县区质量全程控制,并进行年终考评。
2、统一质量控制方法对人员培训、慢病筛查与诊断、随访管理、病例档案和随访表格填写、数据管理等制定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案。
3、加强工作督导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承担县区内的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管理的督导任务,定期组织对县区慢病健康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保证工作与数据质量,评估工作运行情况及效果。
(四)培训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管理实行分级培训,市级师资负责培训县区级县以下医务人员,有条件的县区可在市级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乡、村相关医务人员培训。
2、培训教材。《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等。
3、培训内容。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规范,包括管理内容、管理流程、管理标准、考核指标与方法等。
4、培训对象。县卫生局项目工作负责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防治专业人员,县临床专家组成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所有从事慢病诊疗与管理的医务人员。
三、组织领导和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责县卫生局负责县区内慢病治疗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协调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组织开展慢病防治管理和督导工作,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县卫生局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落实各项具体治疗管理措施。根据各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协调相关部门拨付项目经费。县卫生局成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病防治专家组,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和技术指导,参与现场督导、质量控制和评价。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1、设立慢病科。
2、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开展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现场督导。
4、按时收集、审核和上报工作进展资料。
5、定期分析本县区数据资料,提供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并反馈各单位。
6、负责本县区数据资料的保存和管理。
7、组织开展慢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职责
1、按照要求参加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培训。
2、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诊疗与管理服务,按要求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开展随访和健康体检。
3、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管理档案。
4、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5、按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及相关数据(附件1)。
6、高血压、糖尿病随访管理水平逐步达到防治指南所制定的分级管理标准。
四、工作督导
1、督导目的。解决县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技术或管理问题,提高项目工作质量。
2、督导覆盖率。每季度对所有的街道和乡镇督导一次。
3、督导内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督导项目管理质量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慢病管理的进度与质量。
4、督导方法。(1)远程督导。县级项目负责人员利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形式定期对下级单位上报的各种报表、数据等资料进行审核、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反馈意见。(2)现场督导。县级项目负责科室和专家指导组选派人员组成督导组,到县区各地相关机构现场检查指导,完成督导报告。
五、绩效考核县区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制度,根据国家及省级相关考核标准和方法对下级慢病管理相关责任部门的年度任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慢病管理服务补助经费挂钩,按照工作量和工作质量拨付项目资金。
六、数据收集与资料报告数据资料采用逐级上报的方式,逐级收集乡镇内相关单位的高血压、糖尿病治疗管理服务工作进度相关数据。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每月5日前上报相关数据(附件1)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科汇总县区数据,于每年1、4、7、10月的5日前将上一季度的数据填报慢性病病人管理绩效考核汇总表(附件1),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区于每年11月20日前将当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高血压、糖尿病防治工作总结分析报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科。名词解释:
1、高血压管理:建立高血压病例档案并随访患者至少1次;
2、高血压患病率(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调查高血压患病率12.2%推算)。
3、高血压规范管理:对管理的高血压患者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1年至少4次;
4、血压达标或控制标准:患者血压<140/90mmHg。
5、糖尿病管理:建立糖尿病病例档案并随访患者至少1次;
6、糖尿病患病率:(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调查糖尿病患病率4.62%推算)
7、糖尿病规范管理:对管理的糖尿病患者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每年至少4次;
8、空腹血糖达标或控制标准: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
第二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档案和慢病管理督导表
XX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导表
被督导单位: 负 责人: 联系电话:
一、建档质量:
1、个人基本信息: 完整 份,缺项 份,信息不符 份
2、健康体检: 完成体检 份,未体检 份
3、必检项目检查: 完整 份,缺项 份,未检查 份
4、健康指导与评价: 完全符合 份,不符合 份,未开展 份
二、健康档案真实程度情况:
调查 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 人、高血压 人、糖尿病 人、精神病人健康档案各 人,真实有效档案 人,不真实档案 人
三、健康档案建立进度:
辖区人口总数 人,已建居民健康档案人数 人,完成比例 %。
四、慢性病随访
调查被建档 高血压 人、糖尿病 人、精神病人健康档案 人。按时随访: 高血压 人、糖尿病 人、精神病人健康档案 人。未按要求随访: 高血压 人、糖尿病 人、精神病人健康档案 人。未进行随访: 高血压 人、糖尿病 人、精神病人健康档案 人。
被督导单位负责人(签字): 时间:
督导员(签字): 时间:
第三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按照科学规范、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思路,采取政府购买方式,为群众免费提供公平、有效、安全、方便的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使城乡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一)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由政府向社会公开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项目标准,实行服务效果考评,接受社会监督;坚持公平公正,经批准设臵的基层卫生机构能平等参与提供服务,城乡居民能平等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权责明晰,权责一致。明晰政府、服务机构、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确保有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三)规范有序,激励促进。运用绩效考评、居民参与评
价等激励机制,保证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以民为本,注重实效。充分体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民本理念,以居民享受良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根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
三、主要内容和阶段目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以下10个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测工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承担项目单位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由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的项目(以下简称基层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一类是需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项目(以下简称专业项目),主要包括部分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预防接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主要是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加强对口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考核评估等。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
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2010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0%以上,2011年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30%以上。
(二)健康教育
1、开展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辖区居民提供健康处方、健康指导手册、折页等,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2)乡镇卫生院设臵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2个;村卫生室设臵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1个,每季度至少更新一次;(3)循环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资料不少于6种;(4)利用主题宣传日或节假日,开展不少于6次的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⑸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村卫生室每两个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
2、对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展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等慢性病,以及艾滋病、结核病、肝炎、流感、霍乱、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健康教育和防病知识指导宣传工作。
3、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根据辖区不同重点人群(青少年、妇女、老年人、0-36个月儿童父母)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包括妇女保健知识、儿童保健知识、口腔保健知识、吸烟有害健康、免疫接种等。
4、2010年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60%以上,2011年达到70%以上。
(三)预防接种
1、免费向0-6岁适龄儿童提供12种一类疫苗接种服务,预防12种传染病。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麻腮疫苗等国家一类免疫规划疫苗。
2、组织做好免疫接种管理。建立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卡、证、簿,保证安全注射和免疫信息化管理系统、疫苗冷链设施正常运行;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和免疫接种效果监测。3、2011年 0—6岁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四)传染病防治
1、开展辖区传染病监测,及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2、做好病例转诊、本单位内消毒处理工作,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3、配合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配合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肺结核病例的规范化管理;配合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开展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的调查与随访,提供咨询。
(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干预
1、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患者的登记与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开展慢病预防教育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登记管理率2010年达到20%;2011年登记管理率达到30%。
(六)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1、对辖区内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提供咨询服务、康复和治疗指导。
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登记管理率2010年达到20%以上;2011年达到30%以上。
(七)儿童保健
1、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2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2、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有明显提高。2011年达到85%以上。
(八)孕产妇保健
1、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2、2010年孕产妇保健手册建册率达到60%以上,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50%以上,高危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2011年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九)老年人保健
1、通过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对城乡老年人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 对老年人慢性病、骨质疏松、意外伤害等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伤害。
2、开展老年人保健工作,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2010年、2011年达到30%以上。
四、组织实施
(一)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指导、督促和支持辖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切实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二)财政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最大限度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项目评估、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质量监测和适宜技术推广等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职能。通过调整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健全服务网络和严格服务质量管理等,加快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关系。
(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以及医疗服务与预防保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进一步调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流程,配备设施设备、服务团队和专职人员,健全内部绩效评价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要求,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和公益性质以及服务均等化,积极发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作用。
五、资金保障
(一)资金筹集。财政部门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筹集标准为人均15元,2010年达到人均18元,2011年达到人均20元。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和市级、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
(二)资金分配。
1、基层项目资金。基层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提供公共卫
生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2、专业项目资金。按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平均服务成本测算确定专业项目资金预算总额。专业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3、奖补资金。在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的奖励和补助以及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经费支出。
(三)资金拨付。按照激励约束的原则,专项资金实行年初预拨、年终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清算的拨付办法。基层项目资金、专业项目资金和奖补资金的补助办法,由县卫生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根据项目运行情况和筹资标准变化情况按调整。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推进实施。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统一管理,将项目工作要求全面纳入工作总体计划之中,精心组织,妥善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要牢固树立指导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责任意识,逐级成立项目技术指导组及办事机构,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认真做好对项目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认真对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制定详细的
实施方案,逐项抓好落实。
(二)严格资金管理,加强绩效考核。县财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县统一的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办法。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是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的实施主体,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抽查。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在每年11月15日前,完成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并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市财政部门。
(三)完善服务规范,确保服务质量。由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条件,研究制定和推广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保健及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方案,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改变服务方式,采取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和连续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2011年3月10日
第四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888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与《8888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88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按照科学规范、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思路,采取政府购买方式,为群众免费提供公平、有效、安全、方便的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使城乡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一)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由政府向社会公开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项目标准,实行服务效果考评,接受社会监督;坚持公平公正,经批准设臵的基层卫生机构能平等参与提供服务,城乡居民能平等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权责明晰,权责一致。明晰政府、服务机构、居民三方在购买、提供和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的责任和权利,确保有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三)规范有序,激励促进。运用绩效考评、居民参与评
价等激励机制,以最低成本购买最有效的服务,保证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以民为本,注重实效。充分体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民本理念,以居民享受良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根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
三、主要内容和阶段目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以下9个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承担项目单位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由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的项目(以下简称基层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一类是需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项目(以下简称专业项目),主要包括部分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预防接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主要是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加强对口业务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考核评估等。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
点,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2010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20%以上,2011年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30%以上。
(二)健康教育
1、开展经常性健康教育活动。(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向辖区居民提供健康处方、健康指导手册、折页等,每个机构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2)乡镇卫生院设臵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2个;村卫生室设臵健康教育宣传栏不少于1个,每季度至少更新一次;(3)循环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资料不少于6种;(4)每个机构利用主题宣传日或节假日,开展不少于6次的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⑸乡镇卫生院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村卫生室每两个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
2、对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展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乳腺癌和宫颈癌等慢性病,以及艾滋病、结核病、肝炎、流感、霍乱、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健康教育和防病知识指导宣传工作。
3、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根据辖区不同重点人群(青少年、妇女、老年人、0-36个月儿童父母)
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包括妇女保健知识、儿童保健知识、口腔保健知识、吸烟有害健康、免疫接种等。
4、2010年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60%以上,2011年达到70%以上。
(三)预防接种
1、免费向0-6岁适龄儿童提供12种一类疫苗接种服务,预防12种传染病。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麻腮疫苗等国家一类免疫规划疫苗。
2、组织做好免疫接种管理。建立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卡、证、簿,保证安全注射和免疫信息化管理系统、疫苗冷链设施正常运行;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和免疫接种效果监测。3、2010年 0—6岁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四)传染病防治
1、开展辖区传染病监测,及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2、做好病例转诊、本单位内消毒处理工作,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3、配合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配合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肺结核病例的规范化管理;配合上级专业防治机构
开展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的调查与随访,提供咨询。
4、2010年疫情报告率达100%,及时率达到100%,重点传染病暴发疫点及时处臵率100%。
(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干预
1、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患者的登记与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开展慢病预防教育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登记管理率2010年达到20%;2011年登记管理率达到30%。
(六)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1、对辖区内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提供咨询服务、康复和治疗指导。
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登记管理率2010年达到20%以上;2011年达到30%以上。
(七)儿童保健
1、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2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2、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有明显提高。2010年全县儿童健康手册建册率与保健健康管理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1年达到85%以上。
(八)孕产妇保健
1、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2、2010年孕产妇保健手册建册率达到60%以上,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50%以上,高危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2011年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九)老年人保健
1、通过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对城乡老年人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 对老年人慢性病、骨质疏松、意外伤害等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伤害。
2、开展老年人保健工作,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2010年、2011年达到30%以上。
四、组织实施
(一)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指导、督促和支持辖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切实落实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项目,逐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二)财政部门。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最大限度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项目评估、人员培训、绩效考核、质量监测和适宜技术推广等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职能。通过调整机构公共卫生职能、健全服务网络和严格服务质量管理等,加快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关系。
(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以及医疗服务与预防保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进一步调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流程,配备设施设备、服务团队和专职人员,健全内部绩效评价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要求,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和公益性质以及服务均等化,积极发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作用。
五、资金保障
(一)资金筹集。财政部门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筹集标准为人均15元,2010年达到人均18元,2011年达到人均20元。资金来
源为中央财政下达的补助资金和市级、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
(二)资金分配。
1、基层项目资金。基层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2、专业项目资金。按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平均服务成本测算确定专业项目资金预算总额。专业项目资金全部用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3、奖补资金。在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卫生机构的奖励和补助以及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经费支出。
(三)资金拨付。按照激励约束的原则,专项资金实行年初预拨、年终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清算的拨付办法。基层项目资金、专业项目资金和奖补资金的补助办法,由县卫生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根据项目运行情况和筹资标准变化情况按调整。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推进实施。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统一管理,将项目工作要求全面纳入工作总体计划之中,精心组织,妥善安排,全面组织实施。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要牢固树立指
导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责任意识,逐级成立项目技术指导组及办事机构,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认真做好对项目工作的业务技术指导。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要认真对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逐项抓好落实。
(二)严格资金管理,加强绩效考核。县财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全县统一的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办法。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是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的实施主体,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抽查。县卫生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在每年11月15日前,完成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绩效考核,并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市财政部门。
(三)完善服务规范,确保服务质量。由县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条件,研究制定和推广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保健及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方案,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以重点人群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对象为切入点,逐步建立规范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积极推进健康档案电子化管理,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改变服务方式,采取上门服务、主动服务和连续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第五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定稿)
北呈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版),规范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
据长治县卫生局、印发的《长治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细则》的通知,结合实际,现
制定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
公共卫生服务实施以院长、防疫专干、妇幼专干牵头,全院职工协助,各村乡村医生提
供支持。卫生院设立北呈乡公共卫生服务办公室,牵头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下设各项
目负责人。
(一)、成立公共卫生服务领导组
组长:程智慧(院长)
成员:崔爱兵(防保专干)、闫翠巧(妇幼专干)、辛岩军(档案信息管理
员)
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公共卫生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精神指示、监督管理、考核审查、纠
正指导,以及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
(二)、公共卫生领导组成立公共卫生科,下设各项目工作小组,项目小组负责基本公共卫
生服务项目的协调管理,承担具体事务性工作。
1、健康教育项目工作小组、预防接种项目工作小组、传染病防治项目工作小组
(责任人:崔爱兵)
2、儿童保健项目工作小组、孕产妇保健项目工作小组
(责任人:闫翠巧)
3、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项目工作小组、慢性病管理项目工作小组、老年人保健项目工作小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项目工作小组
(责任人:辛岩军)[注:各项目小组成员均包括各村乡村医生]
北呈牛保兴卫生所:牛保兴(所长)、牛瑞芳、牛瑞平
北呈王丽江卫生所:王丽江(所长)王招则
北呈晋成则卫生所:晋成则(所长)
南呈李五锁卫生所:李五锁(所长)、李安文、李红文 李文霞
南呈李春芳卫生所:李春芳(所长)
六家郭旭红卫生所:郭旭红(所长)
刘家郭卫华卫生所:郭卫华(所长)
刘家宋杰慧卫生所:宋杰慧(所长)
刘家王根全卫生所:王根全(所长)
北和李亮波卫生所:李亮波(所长)
北和王清则卫生所:王清则(所长)
北和张爱平卫生所:张爱平(所长)
北和王彩锋卫生所:王彩锋(所长)
北张秦鲜庭卫生所:秦鲜庭(所长)
北张牛红兵卫生所:牛红兵(所长)
北张苗树芳卫生所:苗树芳(所长)苗红霞
西坡随贵生卫生所:随贵生(所长)随林兵
西坟姚树林卫生所:姚树林(所长)
须村王忠堂卫生所:王忠堂(所长)
南岭郭秀清卫生所:郭小迅
朔村郭松林卫生所:郭松林(所长)
东坟闫煜华卫生所:闫煜华(所长)
北岭王建英卫生所:王建英(所长)
青龙沟刘树清卫生所:刘树清(所长)刘智芳
上村郜书兰卫生所:郜书兰(所长)
上村杨理珍卫生所:杨理珍(所长)
王家岭王韶林卫生所:王韶林(所长)
大沟程鹏卫生所:程鹏(所长)程智清
二、人员分工
1、健康档案:由辛岩军负总责,各村卫生所负责协助及实施。
2、健康教育:由崔爱兵负总责,其他各科室协助和实施、各村卫生室负责协助卫生院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栏、广播、健康咨询及健康讲座工作。
3、孕产妇管理:由闫翠巧负总责,各村卫生室负责协助。
4、0-36月儿童健康管理,由崔爱兵负总责,并负责接种门诊各项事物,各村卫生室负责协助实施。
5、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由辛岩军总负责,卫生院其他科室及各村卫生室负责协助实施。
6、预防接种服务:由崔爱兵总负责。并由其相关人员协助完成。
7、传染病报告和处理:由崔爱兵总负责,卫生院其他科室及各村卫生室负责协助实施。
8、慢性病管理:由辛岩军总负责,各村卫生室负责协助实施。
9、重性精神病管理:由辛岩军负责,各村卫生室协助实施。
三、具体实施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1)居民建档:以妇女、儿童、老年人、重性精神病、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在自愿基础上,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实现计算机管理。
(2)保障措施:卫生院由公共卫生科协调负责,抽调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化验、B超、心电图、医疗等组成体检小分队,下到各村对重点人群开展体检服务工作,体检后由各村卫生室负责档案的完善,最后由卫生院公共卫生科负责档案的审核、加工、汇总。
(3)进度安排:为了保障全年建档任务的完成,根据我院人员结构特点及我镇地域因素,特制定以下进度安排:
a.2011年1月—3月底转录完善上一重点人群健康体检结果,准备2011年65岁以上老年人花名、0-36月儿童花名、孕产妇花名、重性精神病。
b.2011年4月--9月底:以65岁老年人、0-36月儿童、孕产妇重性精神病、等重点人群所在家庭为体检对象,完成全镇的体检任务。
c.2011年11月--12月:完成健康档案的完善及电子档案的建立。
2.健康教育
针对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并定期更新内容,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恣询活动。
每年向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卫生院每月一次,村卫生室每季一次,材料不少于6种;组织面向公众健康教育咨询活动卫生院不少于12次,卫生所不少于4次;设置永久性健康教育宣传栏卫生院不少于2个,每个卫生所一个版面,每个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重点人群健康教育讲座每季度不少于1次,购置并使用DVD、照相机,并保证设备完好,使用正常。
进度安排:在按要求印制宣传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如下进度安排:7月—8月15日:完成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饮水饮食卫生知识的健康知识宣传工作。8月16日--9月15日:完成母乳喂养,家庭常用消毒知识、科学育儿等知识的宣传工作。9月16日--10月15日:结合全国爱牙日,老人节开展口腔保健等方面的宣传工作。10月16日--11月15日:结合全国防治高血压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宣传教育。11月16日--12月15日:结合食品卫生宣传周、11.14全国防治糖尿病日、12.1世界艾滋病日等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3.预防接种
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如甲流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不方便到卫生院接种的新生儿由儿童保健科委派村卫生室有接种资格证的乡村医生对新生儿进行接种服务。
6岁以下儿童健卡率达100%;一类疫苗各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均95%以上,信息化率达95%以上,强化免疫、应急接种目标人群接种率95%以上,规范疫苗进购流程、进购渠道、规范疫苗保存保管。
4.传染病防治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传染病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非住院结核病人、艾滋病人进行治疗管理。做好死亡病例登记与报告,保证完成目标任务数。按要求设置传染病诊室。
5.儿童保健
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建册率≥80%,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新生儿访视至少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至少4次,2岁和3岁每年至少2次。主要内容:
(1)新生儿家庭访视:新生儿出院7天内,在卫生院儿童保健科的指导下由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在新生儿家中进行,并了解新生儿的疾病筛查情况,同时进行产后访视,访视标准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规范操作。
(2)新生儿满月管理:新生儿满一月后,由卫生院儿童保健科派医务人员对其进行健康检查。重点询问和观察新生儿喂养、睡眠、大小便、黄疸情况等,并对其身长、体重测量和发育评估。
(3)婴幼儿健康管理:满月后分别在3、6、8、12、18、24、30、36个月龄是进行健康检查。服务内容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进行。
(4)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双多胎或有缺陷的高危儿及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评价结果对低体重、消瘦、发育迟缓、中度营养不良、等儿童及时进行专案管理并及时转诊。
6.孕产妇保健
孕产妇管理服务由卫生院孕产妇保健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做好本辖区内的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各村卫生室负责协助实施。并按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保健项目实施细则对孕产妇进行规范的管理服务。
卫生室负责已婚妇女的怀孕信息,并将怀孕妇女名单上报卫生院孕产妇保健项目工作小组,并由其对已婚妇女进行早孕检测,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
卫生院孕产妇保健项目工作小组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建立保健手册,早孕建册建档率≥30%,开展至少5次孕产妇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主要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产前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7.老年人保健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各村卫生室要本村65岁及65以上老年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一一核实并上报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组织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一次老年人健康管理:对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饮食、慢性病常见病常见症状和既往所患疾病、治疗及目前用药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血压、体重、皮肤、淋巴结、乳腺、心脏、肺部、四肢肌肉关节、视力、听力和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辅助检查包括B超、心电图、随机血糖等。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50%,建立实施老年人健康体检流程,按要求上墙公布,提供老年人健康体检,记录完整率95%。
8.慢性病管理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防治指导服务。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并做好相关记录。
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组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每年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一次体格检查,1次空腹血糖检查,4次随访并按规定做好随访记录。(卫生室随访3次)。对已建档高血压患者管理率≥90%。
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组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每年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一次体格检查,1次空腹血糖检查、2次餐后血糖检查(卫生室负责),4次随访(卫生室3次)。对已建档糖尿病患者管理率≥50%。
9.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对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并做好相关记录。村卫生室对本村精神病人进行登记并上报卫生院公共卫生科。
卫生院公共卫生科为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卫生室为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纳入健康管理的患者,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组织医务人员每年对其进行1次体格检查,随访4次。对已建档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90%。
三、工作职责和任务
(1)承担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版)将任务明确到具体岗位,责任到人,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按各自的职责分工与辖区内村卫生室签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责任书,并指导其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
(2)村卫生室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助卫生院完成和落实9类基本公共卫生任务,接受卫生院的指导和县卫生局的考核,根据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工作的完成情况合理补助经费。
(3)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制定岗位规范,细化考核内容,将人员收入和工作绩效挂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每年根据要求及工作实际制订具体实施计划,明确阶段性重点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经费保障
村级卫生室服务所需经费在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中统筹安排
服务项目 次数 费用 备注
预防接种 1 1
高血压随访 3 15 卫生院一次
糖尿病血糖检测 3 15 卫生院一次
老年人化验抽血 1 1
新生儿访视 1 10
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一)建立考核制度。按照《长治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乡镇卫生院考核标准》和《长治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村卫生室考核标准》要求,组织考核工作。重点考核机构各项目小组、各村卫生室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情况。
(二)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全程监督与管理,考核结果与服务经费挂钩,服务经费的发放按实际为患者服务的工作量确定。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原则,明确分工,落实职责,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取得实效。
(二)强化监督检查。定期组织检查督导,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完成。
(三)参加技术培训。要积极参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基本医疗适宜技术培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综合服务能力,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四)加强经费管理。要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要求,专款专用。
北呈卫生院
201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