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家庭创建管理办法
各县(市、区)文明委、市文明委各成员单位: 为推动全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经市文明委研究同意,现将《市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开创市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1 年 月 日
市文明城市 文明村镇 文明单位 文明
家庭创建管理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是我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公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建设、提升干部群众素质、引导社会风尚的有效途径。为切实提高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创建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是各级党委、政府授予的在当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城市、村镇、单位和家庭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
第三条 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坚持道德建设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各项事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创建活动。
第四条 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各方面分工负责、干部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文明办)负责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指导、督促、检查工作。要把创建工作纳入总体工作布局之中,并作为各级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好规划、实施、考核工作。
第五条 凡本市境内具有法人资格,能独立开展社会活动,并能承担社会义务的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科技组织、农村村镇、各类学校和社区等基层组织均鼓励开展创建活动。第六条 受省文明办委托,市文明办对市内全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进行工作指导和管理。
第二章
市级文明城市创建管理 第七条 市级文明城市的标准:
(一)组织领导有力,创建机制健全。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领导体制完善,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勤政廉洁,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制定创建规划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创建活动。发挥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和文明办的综合职能,创建工作全面推进。
(二)思想教育广泛深入,道德建设扎实有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巩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领导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切实加强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和民主法制教育。广泛开展公益广告、志愿服务、道德讲堂、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知行五个一”等系列活动及道德模范和文明市民评选表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长效工作运行机制,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良。城市规划体系完备,城市规划管理法治化。城市环境清洁有序,城市交通设施和交通管理措施完善,通信管理有力,城市绿地布局合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市定标准。市政设施、环卫设施、供电、供水、供气、排水能力良好,服务网点设置合理,运行稳定。城市环保措施落实,环境质量指标、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市定标准。城市管理精细,有素质良好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城市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四)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井然。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坚决清除“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城市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按要求完成普法任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落实,措施有力,群众治保组织健全。公共复杂场所治安秩序良好,没有发生重大治安事故,市民有安全感。广大市民文明交通意识强,主次干道畅通,管理科学,秩序井然。
(五)行业作风优良,社会事业发展。行业服务规范,市民满意度高,职业道德建设成效显著,行业不正之风不断得到纠正。经营活动诚实守信,买卖公平,文明经营。集贸市场管理严格,打击假冒伪劣措施有力。执法部门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形象良好。机关干部公仆意识强,廉洁奉公,办事效率高。社区服务体系完善,设施齐全。孤寡老人、优抚对象、残疾人、困难职工、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救助措施落实。科技知识和成果普及推广应用成效明显。教育条件改善,九年义务教育率达标,并不断得到巩固,无青壮年文盲。医疗卫生设施配套,计划生育工作达标。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重视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建成一批科技文化体育设施。基层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设备、设施完好,定期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文化市场秩序良好,“扫黄打非”成效明显,文化娱乐场所管理严格,活动健康有益。
(六)创建工作扎实,群众广泛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和热情参与,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普遍开展,持续推进。大力开展诚信城市、诚信政府、诚信机关、诚信行业、诚信单位、诚信企业、诚信医院、诚信商场等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基层创建工作形式多样、生动丰富。市民有良好的文明意识,语言文明,待人礼貌,爱护环境,讲究卫生,遵守秩序,爱护公物,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移风易俗,社会风气积极健康向上。有浓厚的创建氛围,市区内建有一批永久性精神文明建设宣传设施、公益广告标牌。
(七)党政机关高效,社会服务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和各级党政机关服务意识强,清正廉洁,务实高效,依法行政,积极为各族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建立健全公开办事制度,保障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各行各业特别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执法部门和窗口行业恪守职业道德,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推行优质规范化服务,自觉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八)经济建设领先,生活水平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市同类城市中居先进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下岗、待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妥善安置。市场繁荣,供给充足,物价平稳,群众满意。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第八条
市级文明城市创建:
(一)创建市级文明城市,须经县(市、区)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后,由县(市、区)文明委向市文明办提出创建报告,市文明办报请市省明委同意后,将申报创建城市纳入市级文明城市创建资格城市进行创建指导、监测和管理。
(二)创建市级文明城市资格城市,按照《市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开展创建工作两年以上,经过创建城市全面自查,在具备条件后,由创建城县(市、区)党委、政府向市文明委提出检查测评申请。
(三)市文明委授权县(市、区)文明办对创建城市进行创建工作指导测评。市文明办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按照《市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每年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检查测评。
(四)市级文明城市经两年以上巩固提高,可向市文明委提出创建全省文明城市申请,经市文明委研究同意后向省文明办推荐作为全省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进行工作指导、监测和管理。
(五)出现以下情况之一的不能申报市级文明城市:
1、申报、测评前12个月内,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或班子成员中有多人严重违纪、违法犯罪,受到查处的。
2、申报、测评前计划生育工作连续两年受到市级以上行政主管部门的黄牌警告或通报批评的。
3、申报、测评前12个月内,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重大群体上访事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制售假劣商品,在市内外造成重大影响的。
4、申报、测评前12个月内,多次出现集体性上访的。
5、发生其他重大事件,在市内外造成恶劣影响的。第十条
市级文明城市表彰奖励:
(一)市级文明城市每两年命名表彰一次,并授予奖牌和荣誉证书。
(二)经过连续两年以上的创建工作和市文明办组织的严格测评,达到市级文明城市标准的,经市文明委研究同意,报请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
(三)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可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十一条
市级文明城市管理:
(一)文明城市的党委、政府要把文明城市创建和常态管理纳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文明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二)文明城市实行动态管理。市文明委每年对市级文明城市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每两年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行全面测评和复查,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提高创建成果。
(三)切实加强对市级文明城市创建的指导、监督、管理,健全文明城市退出机制,区别不同情况,实施以下五项措施:
1、下发整改通知。对创建力度松懈、工作明显滑坡、发生问题集中或暗访抽查中问题突出的、达不到文明城市常态管理工作资格线的市级文明城市,市文明委发出通报,责令其限期整改。
2、进行通报批评。对发生重大事故或恶性事件(尚未达到“一票否决”程度)的文明城市,市文明委进行通报批评。
3、实行“黄牌”警告。对工作严重滑坡,在文明城市统一测评中排名靠后,或被市文明办通报批评后整改不力的文明城市,市文明委向该城市亮“黄牌”进行警告,并约谈其文明委负责同志,责令一年内整改到位。
4、停止市级文明城市资格一年。对被市文明委“黄牌”警告后整改不力的文明城市,停止该文明城市资格一年,市文明委帮助其整改提高。
5、取消荣誉称号。对发生“一票否决”问题的,按有关规定,取消其市级文明城市称号。对停止文明城市资格一年,再次发生严重问题或创建工作仍无明显起色的,取消其市级文明城市称号,或向中央文明办建议取消其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四)取消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需经一年以上整改提高,才能重新提出创建市级文明城市申请。
第三章
市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标准 第十二条 市级文明城镇创建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坚强团结,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团结协作、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执政为民,领导班子成员及机关干部无违法违纪行为。全面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群众中威信高,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组织和部署乡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和年度计划,措施具体,经费保证,创建活动扎实有效。把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干部年度考核实绩。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通过建设乡风文明一条街、建立道德讲堂和农民学校、开展“文明知行五个一”、传统文化活动等形式,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群众,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乡镇机关和站所建立了志愿者队伍,经常性关爱弱势群众和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积极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生活困难群众。建立了关心关爱帮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机制,全乡镇社会风气好,得到群众的普遍好评。
(三)文化建设稳步发展。加强农村文化站、文化活动室、活动广场、农家书屋、村广播室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庙会文化方向正确,健康向上,富有特色,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经常开展科学知识、实用技术、文化、法制等培训。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重视对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的引导,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现代文明风尚。健全卫生保健网络,落实卫生防疫措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乡镇卫生院建成标准化卫生院。计划生育率达到100%。
(四)城镇建管完善优美。城镇规划、布局、建设科学合理,道路、给排水、供电、路灯、通讯、水利、集贸市场、环卫、公厕等基础建设完备,公用设施完好,运行正常。城镇管理机构、队伍、制度健全,各种管理和服务热线24小时畅通。公共场所管理规范,无占道经营、无乱停乱放,无乱贴乱画,各种广告牌整齐规范,公益广告达到规定标准。学校周边规定范围内无网吧、游戏厅,无未成年人进网吧。积极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环境优美、干净整齐,垃圾定点投放、集中清运,污水、垃圾集中清理,河道、路边无垃圾。集贸市场建设整齐,分区合理,公平交易,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无乱砍滥伐、乱采乱挖现象,无破坏生态环境恶性事件。依法管理土地,用地审批手续严格,没有毁田和荒芜耕地现象。辖区内工业企业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无污染事故发生。
(五)社会治安秩序良好。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无较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无较大安全事故,无拐卖妇女儿童现象,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丑恶现象,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违法犯罪率控制在规定的标准之内,群众有安全感。及时调解民事纠纷,化解各种矛盾,来信来访处理及时有效,无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
(六)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不断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形成特色鲜明的支柱产业,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居市、县(区)领先水平。
第十三条 市级文明村创建标准:
(一)领导班子好。村党支部、村委会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责任具体明确,村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村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作风扎实、公道正派,在群众中威信高,无违法违纪问题。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健全的创建工作机制和创建规划,每年安排一定经费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二)道德风尚好。全面扎实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知行五个一”“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各种创评活动,通过开办道德讲堂、建设乡风文明一条街、设置善行义举榜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就近就便开展关爱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困难群众的各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农民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讲法治、讲道德、讲文明、讲秩序、讲卫生,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团结友爱的村风民风。
(三)村容村貌好。合理规划村庄,基础设施完善,村庄道路硬化,绿化、净化、美化。村上设置了环卫设施,建立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专人负责保洁,街巷、庭院干净整洁,垃圾实行定点投放,集中清运处理,切实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保护环境,科学合法用地,无滥占、荒芜耕地、乱砍滥伐、乱采乱挖现象,不捕杀野生动物,无破坏生态环境恶性事件,无污染事故发生。
(四)科普文化好。建设乡贤骨干文化队伍,建好用好农家书屋、村广播室、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有管理制度、落实管理人员,定时开放,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五)基层民主好。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制度,村委会成员依法选举产生,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村务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有序,定期进行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群众满意率较高。有《村规民约》,成立并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六)综合治理好。普法教育形成制度,措施有力,农民法纪观念强,依法照章办事。民事纠纷及时调解,无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上访事件。综治工作措施落实,网络健全,社会稳定,群众有安全感。无较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无较大安全事故,无拐卖妇女儿童现象,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
(七)经济发展好。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有规划、有路子、有举措。产业特色鲜明,形成支柱产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村集体积累,集体经济稳定增长,每年能为群众办好事、实事,有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投入。
第十四条 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组织、有规划、有人员、有举措、有经费、有活动,机制健全,成效明显。主要负责同志及班子成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组织并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员工普遍知晓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主动参与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参与当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共建活动,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深入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厚德”道德建设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成立志愿服务组织,主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加强网络文明传播,传承文明,引领风尚。
(三)业务工作实绩显著。依法履行国家规定的有关职责和义务,开拓进取,科学管理,业绩突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诚信经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市同行业前列。服务性单位工作规范,周到细致,优质高效,业务工作处于全市同行业领先水平。教学科研单位校风、教风、学风良好,成果优异。医疗卫生单位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医患关系和谐。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科技组织依法经营,切实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履行社会义务,社会信誉良好。党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廉洁高效、办事公道、依法行政、决策民主,群众满意率高。风景旅游区服务优质,管理科学,倡导文明旅游,加大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保护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
(四)文化建设扎实有效。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坚持对干部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健康、科学、文明、低碳、节俭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开展经常性、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在文化体育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五)民主管理科学规范。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关心职工生活,积极帮扶生活困难职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民主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工作纪律严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干部职工无严重违纪和违法案件,单位无重大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事故,员工无计划外生育,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邪教活动。
(六)内外环境整洁优美。落实单位环境管理制度,单位内务管理规范有序,内外环境清洁整齐,无脏、乱、差现象,全面实现办公区和生活区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为干部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环保制度健全、措施落实,环保宣传教育成效明显。工业企业建立了切实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污染控制指标达到国家环保标准。机关、事业单位及服务性单位无污染物乱排现象。单位办公区等公共场所设明显禁烟标志。
第十五条 市级文明家庭标准:
(一)凡是在本辖区长期居住的居民,均可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文明家庭的评选活动。
(二)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积极进取,奉献社会。重视学习,信奉科学,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勤俭持家,绿色消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男女平等,廉洁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和谐。
(三)以家庭为参评主体,采取社区居民推荐和家庭自荐相结合的方法。
(四)严格掌握评选标准,坚持好中选优,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评选质量。为弘扬先进、宣传典型,要注意发现事迹突出、有较好影响的文明家庭,作好典型材料整理,便于推介。
第四章
市级以上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管理 第十六条
市级文明单位实行分类创建、分类管理。市级文明单位分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校园。
第十七条
市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申报:
(一)凡本市内被命名两年以上的市级文明村镇和单位或市级行业和系统命名的文明单位,均可自愿申报创建市级文明单位。
(二)按属地关系或行政隶属关系,各申报单位向市文明委或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创建申请,由市文明委或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向市文明办提出创建报告,经市文明办审核同意后,注册进入市级文明单位创建管理系统,开展创建活动。市级行业和系统申报的文明单位必须是行政上有直接隶属关系(人、财、物直接管理)的下级单位,申报时要经属地市(区)文明委研究同意。市委、市政府工作部门、直属机构,中央驻陕单位的申创工作既可以由市直机关工委推荐申报,也可以由所在市(区)的文明委推荐申报。
(三)创建市级文明村镇或单位的申请和推荐报告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到市文明办,过期不予受理。申报时需书面提交下列文件:
1、创建市级文明村镇或单位的申请报告,附规划及实施方案;
2、荣获市级文明村镇或单位的文件及证书;
3、本村镇或单位的基本情况信息表;
4、市文明委、市级主管部门党委(党组)推荐报告。经审核,对符合创建条件的村镇或单位纳入市级文明创建常态化管理系统,作为申创提名村镇或单位,按照创建程序和测评体系开展创建工作。
(四)申创村镇或单位在申报前12个月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市级文明村镇或单位:
1、村镇或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或有多名干部职工和村民发生严重违纪和违法行为,或其他问题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2、村镇或单位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较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较大群体性事件、较大刑事案件、较大治安事故、较大环境污染事件及其他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社会安全事件的;
3、有违反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
4、发生群体性上访的;
5、其他受到县以上党委、政府通报批评的。
(五)各申报村镇和单位要按照创建要求开展工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各项工作和开展活动的相关材料。
第十八条 市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全国文明单位的创建、命名及奖励:
(一)市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每两年命名表彰一次,并授予奖牌和荣誉证书,受表彰单位在大门前醒目位置悬挂最高级别的奖牌。
(二)市文明办在各文明委和县(市、区)级行业主管部门推荐的基础上,根据市级文明单位创建管理系统日常监测和年度实地检查结果提出命名表彰初步名单,提交市文明委会议研究审定。在市级主流媒体公示5-10天,无不良社会反映的,报请市委、市政府审批,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命名表彰。
(三)对在一个时期有突出贡献,在全省或全国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大影响的村镇或单位,可以破格晋升为市级文明村镇或单位,由市文明办直接报请市委、市政府命名。
第十九条 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和单位的管理:
(一)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和单位实行市、县(市、区)文明办共同管理。
(二)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是全市文明村镇和单位、市级文明村镇和单位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管理部门。市、县(区)文明办和县(市、区)级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辖区、本系统的县(市、区)级以上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负有指导、检查、监督职责。
(三)市级以上文明村镇和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办法,坚持有进有出。
1、市文明办按照《市精神文明创建测评体系》,运用市文明创建常态化管理系统对全国文明村镇和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市级文明村镇和单位以及申创市级以上的村镇或单位进行日常管理、督导和测评。
2、推动创建工作常态化。市文明办每半年对省、市两级文明村镇、单位的创建情况进行一次通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对半年测评分数达不到70分的单位发出工作预警,对年度测评分达不到80分的单位提出黄牌警告,每一年对市级文明单位进行一次复查,对连续两次创建工作达不到80分的单位,市文明办直接报请市文明委研究取消其市级文明单位称号,以保持文明单位的先进性、示范性。
(四)复查未通过的省级文明村镇或单位降为市级文明单位,经一年以上整改达到条件后方可重新提出创建上一级文明村镇、单位申请。
(五)市级文明村镇或单位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荣誉称号,并予以通报,不再享有任何级别的文明村镇或单位荣誉称号,两年后方可重新逐级申报。
1、领导班子成员发生严重违纪和违法。
2、员工发生刑事案件。
3、在政风行风评议中位居最后三名的。
4、单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事故。
5、进行非法经营活动,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情节严重、受到有关部门处理,或者发生严重不诚信事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6、单位员工违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六)撤销市级文明村镇或单位,由命名机关发文执行。特殊情况时,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可直接作出撤销决定。
(七)市级文明村镇或单位因分设、合并、改变名称或隶属关系,须向市文明办提出考察申请,经考察合格的,重新命名确认。
第五章
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管理 第二十条 全市各级文明村镇和单位及行业文明单位的创建命名:
(一)文明村镇和单位的创建命名要严格标准,根据文明村镇和单位测评体系进行检查测评,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采取主管部门考核和群众评议、舆论监督相结合,日常考核与集中检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二)凡按照文明村镇和单位创建标准,制订创建规划,落实创建措施,持续开展创建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达到文明村镇和单位创建标准的,均可逐级申报创建文明村镇和单位。
(三)文明村镇和单位实行由低到高“逐级升格”的方式。下一级文明村镇或单位称号保持两年以上(含两年),没有出现第十六条第四项所列禁止条件的,方可申报创建上一级文明村镇或单位。
(四)上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下一级申报的文明村镇和单位进行检查测评,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并经文明委会议研究确定拟命名名单,在媒体公示5-10天,无不良社会反映的,报请党委、政府(党组)批准命名。对在一个时期有突出贡献,在全省或全国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大影响的村镇和单位,可以破格晋升。
(五)行业或系统命名的文明单位,按照下一级党委、政府命名的文明单位对待。第二十一条 文明村镇和单位由批准命名机关表彰并授予奖牌和证书。文明村镇和单位要将奖牌悬挂在乡镇党委、村两委和单位大门前,只悬挂最高一级机关授予的奖牌。对文明村镇和单位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奖励原则,市、县(区)可根据各地情况制定市、县(区)级文明村镇和单位奖励办法。
第二十二条
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管理:
(一)各级文明委要加强对文明村镇和单位建设活动的领导。被命名的文明村镇和单位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实施长效管理,保持工作常态,提高创建水平。各级文明办要做好文明村镇和单位创建活动的组织、推动、协调、指导和评比表彰及日常管理工作。
(二)文明村镇和单位的创建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
(三)对文明村镇和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各级文明委对文明村镇和单位的考核测评,实行创建工作动态管理和日常抽查、检查相结合,对年度测评处于后进位置的文明村镇和单位限期整改提高,整改后创建工作仍达不到要求的不再作为该级文明村镇或单位进行管理,由命名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经两年以上整改达到条件后方可重新提出创建申请。
(四)出现第十八条第五项情形的,撤销其荣誉称号,并在主流媒体上公开通报,收回牌匾和证书,不再享有任何级别的文明村镇或单位荣誉称号。两年后方可重新逐级申报。
(五)文明单位因机构撤销、分设、合并的,其荣誉称号相应取消。单位整建制改变名称或隶属关系的须由命名机关重新确认。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二十四条 各市、县(区)和行业部门文明委应结合本地本行业实际,制定相应的市、县(区)级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及行业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办法,报市文明办备案。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篇:省级文明村镇创建管理办法
浙江省文明村镇创建管理办法(试行)
(2010年9月3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促进文明村镇创建和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浙江省《关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文明镇(乡)、文明村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示范作用明显、群众广泛认可的先进镇(乡)、行政村,是由省、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命名表彰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第三条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是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现实需要,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第四条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营造新环境,大力推进城乡文明协调发展,为深入实施全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第五条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的原则是:坚持创建为民、重在参与,让广大农民参与创建过程、评判创建实效、享受创建成果;坚持常抓不懈、重在建设,建立健全创建长效机制,保障创建工作常态化;坚持贴近实际、重在创新,因地制宜创设各类活动载体,增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六条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文明委及其办公室负责文明村镇创建的规划、指导、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标准
第七条文明镇(乡)的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镇(乡)党政领导班子认真学习贯彻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配齐配好乡镇宣传文化工作人员,群团组织的齐抓共管作用和村、组的重要参与作用充分发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成效明显,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在群众中威信高,干群关系融洽和谐。
(二)思想道德风尚良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积极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乡规民约,深化乡风评议和各类移风易俗活动,培育树立道德建设先进典型,不断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农村道德风尚良好。
(三)农村环境优美生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一体和创造优良人居环境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村镇布局,村镇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旁绿化、河道净化和住宅美化的目标逐步实现。环境保护治理到位,普遍做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户集、村收、镇运”系统建立完善;辖区内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河道治理有效,水质保护良好,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循环经济。
(四)社会治安稳定有序。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宣传,干部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治安形势平稳,群众安全感强、满意度高。领导干部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镇(乡)及所辖村无恶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重视民事调解工作,民事纠纷事件得到有效解决。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五)农村文化繁荣活跃。镇(乡)建有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站,有线广播进村入户率、通响率和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省有关部门规定。农村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农民信箱”开通利用率高。群众文化和群众体育建设达到市级以上先进标准,农村“种文化”等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参与广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义务教育、成人教育达到省有关部门规定要求。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普教育有计划推进,农民致富实用技术得到有效推广。
(六)服务管理优质规范。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作风深入,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基层民主健全,政务公开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群众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各行业基层站所、服务窗口恪守职业道德,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优化服务环境,服务质量得到改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完善,医疗初级保健基本覆盖,镇(乡)卫生院和村级医疗站达到省有关标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加强人口计生服务,计划生育工作达标。
(七)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生产条件,规范经营行为,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稳步增长,镇(乡)主要经济指标居本县(市、区)领先水平。不断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落实农村低保政策,切实解决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八)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文明镇(乡)创建工作规划和计划切实可行,创建目标、工作措施、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明确。创建工作机制运转有序,组织领导、人员机构、资金投入、监督激励落实到位。文明村、文明家庭(户)、文明窗口(站、所)创建活动及城乡共建、军(警)民共建等活动广泛开展。镇(乡)对所辖行政村文明创建工作指导有力,文明村创建活动覆盖面广、参与率高。第八条文明村的标准:
(一)组织领导有力,创建工作扎实。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认真学习贯彻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协作,廉洁奉公,服务农民,起到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头作用。村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在群众中威信高,干群关系融洽和谐。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投入,创建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户)等创建活动,积极参与城乡共建、军警民共建等活动。
(二)思想教育深入,农村风尚良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村规民约,深化乡风评议和各类移风易俗活动,树立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农村道德风尚良好。
(三)环境面貌优美,农民生活舒适。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良好、美观舒适,基础设施和公用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和环境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村庄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房工作,逐步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四旁绿化、河道净化和住宅美化。建立健全环卫管理制度,实行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环境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注重生态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和循环经济。
(四)文体活动丰富,公共服务完善。行政村建有集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影视播放、图书阅览、老年活动等于一体的活动室和适合农民群众需要的室外文体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和农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群众文体活动,积极参与农村“种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和群众体育建设达到市级以上先进标准。重视农村文体团队和文体骨干、文体能人的培训辅导,文体带头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科普教育有计划推进,农民致富实用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工作领先,“农民信箱”广泛开通、有效使用,助推科技、文化、卫生入农户。有线广播进村入户率、通响率和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省有关部门规定要求。
(五)村务管理规范,社会秩序良好。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实行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村务管理制度健全,做到村务公开。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干部群众遵纪守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治安防范网络健全,群众安全感强、满意度高。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成员无严重违法违纪案件,行政村无恶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重视民事调解工作,各类纠纷得到有效解决。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工作达标。(六)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有力。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结构趋于合理,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稳步增长,农民人均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达到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以上。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民服务的能力,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有效解决病残孤寡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第三章评选
第九条凡符合文明镇(乡)标准的建制镇(乡)均可申报文明镇(乡),符合文明村标准的行政村均可申报文明村。
第十条文明村镇由下而上分为:县(市、区)文明村镇、市文明村镇、省文明村镇、全国文明村镇。各级文明委负责本级文明村镇评选的组织实施和上级文明村镇的推荐工作。
第十一条文明村镇的评选坚持逐级晋升的原则。
(一)县(市、区)文明村镇,由申报村镇根据创建标准,在自查自评基础上,向所在县(市、区)文明委提出申报,经所在县(市、区)文明委考核审议、媒体公示后,报请县(市、区)党委、政府批准命名。
(二)市文明村镇从县(市、区)文明村镇中产生,由申报单位在自查自评基础上提出申报,经县(市、区)文明委择优推荐、市文明委考核审议、媒体公示后,报请市委、市政府批准命名。
(三)省文明村镇从市文明村镇中产生,由申报单位在自查自评基础上提出申报,经县(市、区)、市文明委逐级择优推荐、省文明委考核审议、媒体公示后,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命名。
(四)全国文明村镇从省文明村镇中产生,由省文明委根据中央文明委有关要求择优推荐。
第十二条省文明镇(乡)、文明村每两年评选一次,由省文明委根据创建情况,向各市下达名额。市、县(市、区)可根据本地实际确定评选时间和评选名额。
第十三条省、市、县(市、区)文明村镇分别由同级党委、政府表彰并授予荣誉称号,颁发奖牌和证书。
第十四条对文明村镇的奖励,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获得省文明村荣誉的行政村由省文明委予以一次性补助奖励。各市、县(市、区)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
第四章复评
第十五条文明村镇实行复评制。省文明镇(乡)每两年复评一次,省文明村每四年复评一次,经复评未被确认为省文明镇(乡)、文明村的,省文明镇(乡)、文明村荣誉称号即取消。市、县(市、区)文明委可根据本地实际自行确定市、县(市、区)文明村镇的复评时间。
第十六条文明村镇的复评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各级文明村镇的复评由同级文明委组织实施。省文明村镇只列入省文明村镇的复评,不列入市、县(市、区)文明村镇的复评;市文明村镇只列入市文明村镇的复评,不列入县(市、区)文明村镇的复评。
第五章管理
第十八条文明村镇坚持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省文明村镇由省文明委及其办公室主管,市、县(市、区)文明委及其办公室协助管理。市、县(市、区)文明村镇的管理参照执行。
第十九条文明村镇实行动态管理。文明委及其办公室对文明村镇实行年报制度和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加强日常指导、服务和监督。
第二十条文明村镇如发生创建意识淡薄、创建工作滑坡或其他违反本办法的情况,损害文明村镇声誉的,文明委视情况严重程度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撤销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处理。村镇隐瞒事实、弄虚作假获得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经查实,即撤销荣誉称号,并追究其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文明委对文明村镇的处分采取一事一处分的办法。对存在问题并已经上级文明委处分的文明村镇,下级文明委不再因同一问题对其进行处分;情况特别严重的,经上级文明委同意后可作处分。
第二十二条文明村镇如变更名称、变动隶属关系,应及时向各级文明委报告备案。原村镇撤销的,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自然取消。原村镇合并的,如原荣誉称号同级的,新村镇经文明委审核确认后可继承荣誉称号;原荣誉称号不同级的,文明委对新村镇进行审核后视情况给予就高或就低继承荣誉称号的处理。原村镇分立的,文明委对新村镇进行审核后视情况给予继承荣誉称号、降级或撤销荣誉称号的处理。
第二十三条被撤销省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村镇,不得悬挂奖牌。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由省文明委负责组织实施和修订,各市、县(市、区)文明委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省文明办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2002年印发的《浙江省创建文明镇试行办法》同时停止执行。
第三篇: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和第四批全国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区)
名单
一、全国文明城市(区)名单
省会、副省级城市(3个):成都市、南京市、南宁市; 地级市(6个):惠州市、南通市、东莞市、马鞍山市、苏州市、大庆市;
直辖市城区(3个):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静安区、重庆市渝北区;
县级市(2个):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满洲里市。
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区)名单(80个)河南:郑州市、济源市、许昌市、濮阳市、新乡市;
三、全国文明村镇名单(672个)
河南省:新县县城、桐柏县县城、夏邑县县城、巩义市竹林镇、中牟县城关镇、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开封市金明区西郊乡三间房村、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伊川县城关镇、偃师市城关镇、郏县广阔天地乡、林州市姚村镇、浚县善堂镇、获嘉县照镜镇楼村、新乡市凤泉区耿黄乡耿庄村、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沁阳市山王庄镇万北村、孟州市南庄镇桑坡村、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濮阳县文留镇、濮阳县柳屯镇、禹州市神垕镇、禹州市磨街乡大涧村、临颍县城关镇南街村、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干河陈 村、舞阳县北舞渡镇鹿庄村、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陕县大营镇辛店村、陕县大营镇温堂村、西峡县双龙镇、虞城县利民镇、固始县黎集镇、项城市李寨镇、新蔡县砖店镇周寺村、济源市克井镇;
四、全国文明单位名单(1343个)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北林路街道办事处鑫苑社区、洛阳市涧西区工农乡村南华社区、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检察院、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超化煤矿、开封市人民检察院、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河南省电力公司洛阳供电公司、洛阳鸿升机电制造公司、洛阳市农村公路管理处、河南省电力公司平顶山供电公司、平顶山市地方税务局(机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平顶山分公司、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滑县人民检察院、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安阳市分公司、鹤壁市审计局、新乡市中级人民法院、焦作市财政局、焦作市国家税务局(机关)、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焦作分公司、濮阳市财政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原油田(本部)、河南省电力公司濮阳供电公司、河南省电力公司许昌供电公司、许昌市审计局、漯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河南省电力公司漯河供电公司、三门峡市人民检察院、三门峡环境保护局、南阳市审计局、西峡县国家税务局、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本部)、商丘市公路管理局、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电力公司周口供电公司、周口 市人民检察院、驻马店市国家税务局(机关)、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驻马店分公司、驻马店市道路运输管理局、河南省审计厅(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
第四篇:山西省文明村镇创建管理办法
山西省文明村镇创建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省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指导,不断提高文明村镇创建水平,推动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山西省行政辖区内所有的行政村、乡(镇)。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文明村镇,是指由县以上党委、政府或同级文明委命名,授予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带动力、影响力和良好示范作用的先进村镇。
第五条 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着力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第六条 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在县、乡(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工作实效,力戒形式 1
主义,不增加农民负担。
第二章标 准
第七条 省级文明村镇标准:
(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乡镇党政、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制度健全,能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群众威信高,干群关系融洽。
(二)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创建文明村镇工作规划和计划切实可行。工作机制健全,组织领导、人员机构、资金投入、管理协调、监督激励“五到位”。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文明集市等创建活动。突出抓好诚信建设,坚决防止不守信用行为。有一定规模的村镇志愿服务队伍并开展活动。
(三)环境面貌整洁优美。制定并严格实施村镇建设总体规划,村镇建设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良好,美观舒适。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深入,环境保护知识普及,无污染事故发生,无破坏生态事件。
(四)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经常开展科普活动,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健全卫生保障网络,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体活动,文化活动场所和阵地完善。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五)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广泛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活动。订立村规民约。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有效,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无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
第三章申报、评选和表彰
第八条 省级文明村镇实行届期制,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届初申报,届末评选表彰。申报省级文明村镇,必须是市级文明村镇。
第九条 省级文明村镇的申报评选按照申报审核、公示推荐、测评审定、命名表彰的程序进行。
(一)申报审核。在省文明办确定的申报期内,符合申报标准的村镇应通过当地县(市、区)文明委逐级申报。
在届期内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村镇,取消参评资格:
1、村镇领导班子成员中发生重大违法乱纪案件的;
2、本地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案件、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3、计划生育工作未达标的。
(二)公示推荐。各市文明委向省文明委推荐前,要在拟推荐推荐村镇的显要位置,张贴省文明办统一印制的申报公示卡,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公示期满后,向省文明委提
交推荐报告。
(三)测评审定。省文明办组织对推荐申报村镇进行考核测评,并征询有关部门意见。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示后,形成建议名单,提交省文明委审定。
(四)命名表彰。省文明委审议批准后,命名表彰,颁发奖牌和证书。
第四章创建管理
第十条市、县(市、区)文明委要加强对村镇文明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的实际困难,及时总结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创建工作水平。
第十一条 对已获得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凡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的,予以撤销。
第十二条 对新申报村镇,在届期内,凡创建工作不力或出现重大问题的,视情给予批评、警告、限期整改、取消参评资格等处理。
第十三条 文明村镇更名、搬迁、改变隶属关系,应及时向命名机关报告备案。对合并的村镇,应由原命名机关重新考核认定。
第五章附 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各市、县(市、区)可依据本办法制定当地创建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2007年颁发的《山西省文明和谐村镇创建管理规定》(晋文明委[2007]6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市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到2008年在我市全面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衡阳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撤县设市十周年庆典为契机,以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出发点
和落脚点,以争创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衡阳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为载体,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不断推动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二、创建目标
按照“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创建工作机制健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思想教育深入细致,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井然;社会服务优质,社会风气良好”的要求,通过广大干部职工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逐步提高,力争在2008年我市跻身省级文明城市行列;在2006年力争2个社区、1个村镇分别进入衡阳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行列;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每年力争2个村镇、2个社区进入衡阳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行列,1个村镇进入省级文明村镇行列。
三、创建任务
(一)加大宣传发动力度。
1、3月上旬,召开全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衡阳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动员大会,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
2、从3月份起,市电视台开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专栏,对我市开展的创建活动情况进行专题报道。
3、印发宣传资料。要把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标准、《文明市民守则》、“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文明创建宣传资料印发给广大市民。
4、市文化局、市文联等单位要用版画、宣传画、板报等形式宣传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5、要组织动员教育局、老年大学、歌舞剧团、东风晨练队等单位和社会团体编排关于创建工作的专题节目,走进社区、走上街头、下到村镇进行宣传演出。
6、要办好文明市民(村民)学校。各个社区、市直机关单位和村镇都要创造条件兴办文明市民(村民)学校。文明市民(村民)学校要做到“五有”,即有班子、有场地、有经费、有教学计划、有经常性的活动。市文明办要对文明市民(村民)学校的建设管理进行指导、督查和考核。
(二)加大建设管理力度。
全市各乡镇、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衡阳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的标准,抓紧制订和实施各项创建工作方案,在2005年“百日整治”活动中各职能单位已出台的实施方案要进一步抓紧落实,切实加大城市、社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秩序整治管理力度。
(三)加大各项活动开展力度。
1、市教育局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弯腰”活动,上街头、进社区拣拾废弃物,使中小学生养成文明卫生习惯,影响教育市民不乱丢乱扔,促使城市卫生进入良性循环。
2、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要牵头组织各单位和各乡镇开展文明商店、文明机关、文明小区、文明楼栋、文明家庭、青年文明号和“十星级文明户”等“文明细胞”工程创建评比活动。
3、要在全市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市直各单位、各居委会每周星期五要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市民走向街头、广场、社区搞卫生。
4、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要组织举办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培训班和争做文明市民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有效途径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和全体市民的创建意识,丰富创建知识。
四、创建措施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成立**市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政委:肖长河(书记);组长:胡丘陵(市长);成员:周国佑、刘解成、周耀发、廖伦龙。下设办公室,由周国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委办、政府办、市纪委、市文明办、建设局、规划局、公安局、交警大队、工商局、市政处、环卫所、教育局、城市监察大队、环保局、文化局、文联、园林处、广电局、交通局、民政局、卫生局、房产局、畜牧局、农机局、水利局、防疫站等相关职能单位为创建办成员单位。创建办负责日常工作协调、督查和调度。
2、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重点要抓好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的创建,夯实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基础,确保我市在2008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各级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评选和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部门、本单位文明创建工作规划,抓好本部门、本单位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要把创建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人。
3、加强督查,严格奖惩。为促使各项创建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市创建领导小组将每月组织一次专
项督查,每半年组织一次考核,每次单项活动结束后定期进行总结,年终要进行总结评比。各村镇、各单位责任人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创建任务的,市委、市政府将对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完成创建任务的村镇和单位责任人,市委、市政府将追究其相关责任。各行业、各社区和所有经营户,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按要求达标的,市委、市政府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没有达标的视其情节,对行业负责人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社区负责人给予批评,警告直至免职处罚;对各类经营户建议职能部门给予停业整顿直至吊销营业证照的处罚。
4、加大投入,提供保障。各级、各单位、各部门要对文明创建活动要予以必要的经费保障,保证创建工作正常运转。要重视加大对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经费的投入,切实解决社区、村镇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突出问题。要按照“政府策划、市场运作”的方法,解放思想,广开渠道,多方融资,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推动城市建设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