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煤矿后勤保障工作是煤企面临的重要课题

时间:2019-05-13 05: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做好煤矿后勤保障工作是煤企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做好煤矿后勤保障工作是煤企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一篇:如何做好煤矿后勤保障工作是煤企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做好煤矿后勤保障工作是煤企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要通过强化对创新工作实践的研究和探索,注重与后勤服务工作的紧密结合,确立“提境界、强素质,争创一流服务水平”的工作思路,促进后勤服务整体工作水平的显著提升。

精心筹划,科学部署。为确保活动扎实有序开展,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并将检查考核作为衡量每一阶段工作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及时了解掌握各支部的活动阶段性工作的开展推进情况。为使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要将活动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一主题,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细化工作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大大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贴近实际,讲求实效。要强化认识,提高境界。就如何 “提高境界、增强素质、推进后勤服务水平”开展大讨论,重点解决个别思想、作风、工作、措施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缺乏压力感等问题。要创新载体,突出亮点。结合实际服务工作,丰富活动载体,以活动促工作,以活动提高职工比学赶帮超的热情。要苦练本领,增强素质。一是加强形势任务教育,二是开展“两本书”学习活动,三是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四是采取边学、边练、边考核的方式,强化班中练兵,通过练兵比武活动提升全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促进后勤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注重结合,统筹推进。一是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对职工食堂,可通过下发满意度调查表的方式,从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方面进行打分,使饭菜质量、花色品种、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诸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美化。二是与思想、纪律、作风三整顿活动相结合,通过学、思、查、提、改、评六个步骤,使党员干部认真查找自身存在问题,并找出解决途径,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三是与“实现安全生产四周年后勤怎么办”讨论主题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为一线职工服好务就是对矿井安全生产最大贡献的理念。四是与“两本书”的学习、全员岗位练兵比武活动等党委其他各项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主线明晰、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各项工作齐头并进。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国有煤炭企业在后勤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讲步子不大,进展不快,力度不够,难点较多,配套跟进困难。要真正解放和发展煤炭企业后勤生产力,减轻企业负担,真正达到精干主体、分离辅助,使煤炭主业和辅业分离良性互动发展,要真正搞好国有煤炭企业后勤的改革,仍需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

一、对煤炭企业后勤服务面临危机和机遇的思考

我国已加人wto,我国煤炭企业也已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既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际的,既有同行业的竞争也有相邻行业的竞争。煤炭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看其能否丢掉沉重的包袱,轻装上阵了。

煤炭行业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煤炭行业一般远离大城市,地域偏隅,其特殊的环境造成了特殊的企业功能。与一些在城而建的企业相比,后勤服务功能更全,也更不易甩开,因此与其他行业竞争也必然有很大的不利因素。形势已将煤炭企业推到了如临深渊的境地,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只有甩掉沉重的包袱,以轻盈的身手越过这层层障碍。煤炭企业后勤改革虽已呼唤多年,却进展缓慢,拿我们集团公司来说,非煤产业总公司下属的二级单位多达十几家,职工近4000人,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后勤服务单位人满为患,从公司成立之初到现在已三年多时间,学校和医院向地方移交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非煤公司所办的一些实业也处在小规模、粗放式管理,从整体尚未扭转亏损经营的状况。这里除有一些客观因素外主要是仍用观望等待的态度来工作,后勤不是积极去开拓市场,开辟经济增长点,仍想依赖主业的施舍度日,主业则是对后勤欲放又舍不得,对于目前效益较好的企业更是如此,须不知越是在市场形势好的时候,越是实施大刀阔斧改革的最佳时机。在这一时期,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支持,职工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机会稍纵即逝,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就会丧失改革的主动权,将来只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等到整个企业被拖垮时再行动,为时已晚。在市场竞争中,时间是永恒的主题,谁赢得了时间,谁就可取得主动。我们已经感受到后勤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趁国家近年来出台了对后勤服务行业改革有利的政策、市场还有空间的时候,我们更要加快后勤改革的步伐。

二、对煤炭企业后勤服务改革的认识和思考

国有煤炭企业后勤体制的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后勤从煤炭企业中分离出去,可强化煤炭企业的经济职能,帮助大中型国有煤炭企业走出困境;同时也可盘活企业资产,分流下岗职工。从人的发展角度看,通过重视以服务业为特性的第三产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发展观,是未来经济发展围绕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后勤是一个较大的产业,目前全国企业后勤服务行业拥有两千多万职工,占有上万亿的资产,有着推动社会经济的巨大潜能。企业后勤改革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后全面展开至今已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在不断的创新中稳步前进。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分析这些创新特点,对我们华亭煤业集团今后的后勤服务改革工作大有禅益。

第一,煤炭企业后勤产业体制的创新。

应用市场规律,适者生存的原则,适合煤炭企业后勤特点且较有活力的企业制度大体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三种。在摸清家底,核实资金的前提下,根据主业的特点和职工的意愿,按照市场规则合理选定,真正实现以产权为纽带的资本扩张与运营。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峰峰矿务局首先根据国退民进的改革思路,由职工个人入股买断了原牛奶场,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高盖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原企业彻底脱离,注册为独立的法人经济实体,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效果比较理想。他们同时还对下属的涂料厂、香格里拉餐厅、大棚蔬菜基地等经营摊点试行了内部模拟股份制,实行经济上独立运行,行政管理上统一管理的运营机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再例如,我们××非煤产业总公司在“抓项目,促发展”的新一轮改革中,着力对新上马的经济实体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企业持大股、吸纳社会资金入股的思路,建成了××、××等实体,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益。可见,在后勤改革中搞公有制与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体制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煤炭企业后勤组织的创新。

原来煤炭企业的后勤作为煤炭企业的附属部门,其组织完全围绕煤炭企业的生产设置,其运作必然以企业领导的行政命令为原则。这种管理组织的结果是后勤缺乏主动创新意识,管理方式呆板,效益低下,面对社会后,显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后勤服务作为商品,在逐步与煤炭主业分离后。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建立一个适合后勤发展的,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易于管理的组织机构。

第三,后勤市场的创新。

当人们的温饱解决以后,生活理念和要求必然提高,围绕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服务需求的蕴藏极大,服务产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比如企业内的社区服务就是一个具有很大潜力的大市场,例如快餐配送、半成食品加工、物业家政管理、接送服务、衣物洗涤、家庭病床及保健服务、钟点工等等许多项目都急待开发。目前主要问题还是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例如××小区内开办的职工餐厅生意日渐清淡,但与××隔路相对的××餐饮园却是顾客爆满,私营业主开办的洗衣店如雨后春笋争先恐后的出现,与这种现象相对比,我们的非煤公司还有好多岗位是一岗多人,面临着减人分流的尴尬境地。可以这么说,后勤产业不是“产品没市场,而是市场没产品”。开拓思维,大胆实践是后勤市场创新的要求。

第四,后勤的技术创新。

后勤工作看来非常古老,似乎无高技术可言,但恰恰是在这个领域,更需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如食品的精制、保鲜,各种现代家用及办公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生活美化的各种装饰技术等等,都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及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生活服务公司两名管道技工自行研制了高效管道疏通器,先后解决了几起管道堵塞的技术难题,受到了广大职工家属的广泛好评,充分证明了技术创新在后勤服务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所以,只有加强技术创新的实践,我们才能给市场提供技术先进、质量可靠、价格便宜的服务产品,才有很强的竞争力,后勤产业才能得到发展。

第五,后勤管理理念的创新。

任何一项工作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来指导。后勤管理理念的创新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服务的社会商品化、有价化的观点是对传统辅助配合观点的一个重大的突破,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商品理念的引入,使得我们对于后勤服务的管理,完全可以借助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管理方法和运作机制,比如程序化的服务工作、服务精品意识、服务后的服务、服务质量的回访、服务的培训等等,质量标准体系的思想及标准也完全可运用于服务这一产品,后勤管理的思维天地就大大扩展了,这些使得后勤服务产业发展如同商品的发展同样迅速。目前我们××更新后勤管理理念,对后勤服务产业正在积极实施关联交易改革,将后勤服务的价值转化为商品价值,实行有偿服务,使后勤的生产辅助性质转变为商品交易性质,这项改革一旦实现,将使后勤服务产业直接面对服务对象,接受准市场规律的约束和消费者的检验,为后勤服务产业规范营运、强筋健骨,逐步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创造先决条件,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三、开拓煤炭企业后勤资源

煤炭企业后勤产业要发展,必然要以一定的资源储备为基础。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信息资源,在物质资源中包括资本货币资源。

1、人力资源

通常都说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国有煤炭企业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特点,使得从事后勤工作的人员的文化程度、体能特点都相对弱一些,实际上承担了主业的福利安置,市场竞争初期岗位精简下的富裕人员许多也安排到了后勤部门,职工家属中的照顾人员也到了后勤部门,总体看来后勤部门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这给后勤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困难,但我们也应发现自身的优势。对大多数人来说,其总体素质和能力是基本平衡的,所不同的是偏好和特点,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培训来提高和利用他们的能力。作为谋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是其生存的土壤,在市场上拼搏,需要有各种能力特点的人组成综合能力强的队伍,缺少任何部分都会使生产和经营活动变得困难。应该看到,我们从事后勤工作的同志的特点,由于多年的社会工作经验,其处理社会生活关系的能力相对是较强的,即通常所说“情商”较高,这对于市场开拓发展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优势。对于后勤产业的管理人才,以往领导层往往不太给予重视。管理人才是(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特殊的、关键的人才,要求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有高的“智商”,也要有高的“情商”。以往企业领导决策,往往将企业最优秀的管理人才放到主业,这无可厚非,但我们更要看到,后勤已作为产业与主业分离,它所面临的是残酷的市场竞争,要加入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去拼搏创业,没有较强的号召力、敏感力和应变能力是难以适应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将优秀的管理人才放到开拓新产业的前沿阵地。

2、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的基础前期有国家和企业对后勤的投入,在剥离出主业、理清产权之后,后勤单位面临“断奶绝粮”的阵痛,新的开发要根据项目的特点,采用多种资本融入的经济途径,其中以股份合作的方式筹集较好,特别适宜产业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将劳动者与资本结合起来,将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结合起来,以追求资本效益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适应我们多层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利用主业的优势,在尚不完全规范的市场中,进行前期的资本积累,为以后后勤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有效途径。

3、信息资源

在国际化竞争的趋势下,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重要的资源已被广泛认同。信息需求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经济信息,社会政治的信息对产业的影响往往更加巨大。利用行业、主企业已形成的信息网络,培育发展新的信息网络渠道,超前掌握国内外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是后勤服务领域科学决策、减少失误、实行扩张的重要途径。

四、煤炭企业后勤管理发展战略的定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是“前卫”产业,后勤对全局决定性的影响使后勤问题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面对扑面而来的全面的后勤改革浪潮,煤炭企业必须及早进行后勤产业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后勤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必然将面对国际化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是不可逆转的市场法则。

企业如不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不知道对手的发展状态,就不能正确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做出超前的市场预测,明确自己应发展的领域和方向,制定出适应市场和社会的战略,其结果只能是走向衰亡。战略制胜,发展战略的研究必须不失先机,超前进行,市场一旦被别人占领,是很难夺回的。

作为现代企业家,应当善于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胸怀全局,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目前我们××后勤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依托的是主业的发展,其效益的好坏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主业的效益,独立生存能力极为有限。当务之急是要坚决摈弃完全依赖主业的“等、靠、要”作风,放弃以前争取上级政策扶持的“关照”思想。在认真搞好对主业的服务的同时,积极建立起管理科学、运转协调、办事高效、保障有力的后勤体系,促使主业稳步发展,后勤不断强健,从而靠优质的服务产品赢得主业的支持,顺利实现发展资本的积累,对这一关键环节决不可轻视。其次,要正确处理解困与发展两方面的关系,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当前在后勤产业中存在的一切问题,通过对内外环境资源的分析,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掌握好时机,合理决定资源投入和新产业开发,不断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失时机地及早涉足新领域,来化解传统产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从而改善后勤经济运行质量。三是要做好对后勤管理发展战略的研究,在后勤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方面多做研究和尝试,寻求更加适合我们集团公司实际的科学先进的后勤管理方式,靠机制和制度的创新为后勤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总之,在煤炭企业,后勤管理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后勤无论是相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是整个行业和单位的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后勤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搞好煤炭企业后勤改革,必将给企业开创广阔的发展前景,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为社会的稳定和煤炭企业职工的福祉做出重大的贡献。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调研报告

灌云县教育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和组织部的统一安排,4月4日至5日,我们一行到界圩村深入调研,初步了解到我县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再结合平时工作中所了解的一些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现状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我认为我县城乡发展一体化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识水平显著提高。在调研中发现,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认识明显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制定了“城乡一体”的战略目标和“城市带动农村”的方针,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着力点,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2、农村经济稳中有升,农民收入逐年增长。

3、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积极构建大交通格局,加大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2005年开始启动“乡村水泥路工程”,目前全县新建通村公路约400公里,硬化率95%;公交班车通村率90%,城乡公交一体化已经形成;全县大部分农户实现镇、村统一供水,占总数的90%。

4、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积极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有约85%的自然村和80%的农户的垃圾处理已经实施“户集、村收、县处理”的模式。

5、农村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实行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我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从对我县农村的调研情况看,虽然我县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行科学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但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制约:

1、农民收入依然偏低,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偏少。特别是一些“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私营企业,经营的规模与效益不佳,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而且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2、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不高,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规划编制不够完善,执行不严,部分村镇建设无序,管理水平低下。村民环境意识淡薄,给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村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由于农户缺技术、少经验、无资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小,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

4、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小本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苦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5、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我县农村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6、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支付,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村委会虽实行村民自治,但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我县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应对策略

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我县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由于我县区域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保障社会化和管理民主化。具体建议如下:

1、加快城乡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发展。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

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科学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2、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现状。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缩小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事实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政策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培训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4、抓好村镇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要有总体的规划,要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推进,逐步发展”原则进行规划,先选择条件好、有特色的村进行试点。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逐步推进。

5、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让农民真正享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让农民能真正分享国家政策带给他们的好处。

第三篇:企务公开工作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务公开工作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力举措。

一、建立和完善“四个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机制。企务公开能否全面实行,规范运作,发挥实效,加强领导是关键。企业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深化企务公开工作,既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者与职工群众的交流,消除分歧,化解矛盾,更好地协调劳动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推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此应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和规定,把深化企务公开工作放到推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高度去定位,放到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高度去贯彻,放到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高度去运作,纳入党政重要目标计划,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建立由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企务公开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制定企务公开的重点工作和主要内容,协调各职能部门,为企务公开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从管理层到执行层要形成完整的公开体系,全面系统的明确企务公开的内容、职责和追究责任的具体操作程序。把企务公开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同其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统一考核,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具体承办,纪委、工会监督检查,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三是建立约束机制。在企务公开中,要做到真公开、全公开,就要制定企务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对违反企务公开行为处理的程序和标准,对违反企务公开有关规定的,进行责任追究。建立并形成以加强民主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为目的,以教育为主、超前防范、从严执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追究到位的工作方法和约束机制。

四是落实监督检查机制。监督检查是反映各单位企务公开工作真实情况的主要方法。要把企务公开工作纳入到各项工作的考核之中,列入企业“六好”评比、“三个文明创建”、党建检查、纪检效能监察、工会“建家”等考核和检查项目的重要内容。各级职代会应建立企务公开监督检查工作委员会,做到每季度一次检查或者巡视,监督各单位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可采用问卷调查、测评表、职工座谈等形式,征求和了解职工对企务公开工作的满意度。的敏感问题不仅要公开结果,而且要公开过程。按照部门职责,把公开内容全部细化落实到组织、企管、规划、财务、工资、审计等各职能部门,做到“职工关心的问题全程公开,热点问题及时公开,职工想知道的问题彻底公开”。

二是规范公开程序。严格把握公开事项的提出、审查、公开、议事、整改、反馈等环节,对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整改、反馈。凡在职代会上需要公开的项目和会议主要文件,坚持做到会前提前七天发到职工代表手中讨论;会议期间讨论审议通过;

会后组织职工代表进行视察、监督,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充分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三是规范公开时间。要做到重大决策通过职代会按时公开,日常性工作定期公开,热点问题及时公开。暂时不具备公开条件的也应及时向职工解释清楚,取得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规范公开的形式。职代会是企务公开的主要载体和主要形式之一,企务公开的深入开展,又丰富和充实了各级职代会审议的内容。另外,集体协商、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矿(厂)长接待日、职工议事日、月度或季度矿情通报、发布会、座谈会、广播、电视、简报、各种会议、区域网络等也都是有效的公开形式。特别受职工欢迎的还有企务公开栏等。

企务公开工作是“阳光工程”,职工群众对此期望较高。因此,还应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紧密结合实际,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内容上不断扩展,在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不断的深入开展

二、坚持做到“四个规范”

二、坚持做到“四个规范”

一是规范公开内容。只要不涉及企业重要机密,能够公开的都公开,不避重就轻。对职工群众想知道的敏感问题不仅要公开结果,而且要公开过程。按照部门职责,把公开内容全部细化落实到组织、企管、规划、财务、工资、审计等各职能部门,做到“职工关心的问题全程公开,热点问题及时公开,职工想知道的问题彻底公开”。二是规范公开程序。严格把握公开事项的提出、审查、公开、议事、整改、反馈等环节,对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整改、反馈。凡在职代会上需要公开的项目和会议主要文件,坚持做到会前提前七天发到职工代表手中讨论;会议期间讨论审议通过;会后组织职工代表进行视察、监督,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充分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三是规范公开时间。要做到重大决策通过职代会按时公开,日常性工作定期公开,热点问题及时公开。暂时不具备公开条件的也应及时向职工解释清楚,取得职工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规范公开的形式。职代会是企务公开的主要载体和主要形式之一,企务公开的深入开展,又丰富和充实了各级职代会审议的内容。另外,集体协商、职工董事监事制度、矿(厂)长接待日、职工议事日、月度或季度矿情通报、发布会、座谈会、广播、电视、简报、各种会议、区域网络等也都是有效的公开形式。特别受职工欢迎的还有企务公开栏等。

企务公开工作是“阳光工程”,职工群众对此期望较高。因此,还应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紧密结合实际,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在内容上不断扩展,在形式上不断创新,才能使这项工作不断的深入开展。

第四篇: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社会和谐稳定、邻里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而要创造这么一个环境,除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以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要做好人民调解,通过人民调解化解各类矛盾。人民调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利益主体多元化,人民调解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工程中自然而然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笔者在农村从事人民调解工作20多年,在实践中形成了“多次调解不终结、就地化解不上交”的调解模式。现浅谈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历经几千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民间纠纷依然存在,而且纠纷的特点更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潜伏性。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这些纠纷,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共建和谐,减少上访及刑事犯罪,从而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作用,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63年,诸暨市枫桥镇创建了“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少捕人,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毛泽东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43年的试点、推广,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期枫桥经验,其内涵都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就地解决。因此,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人与人之间,特别农民的邻里之间在生活、生产和工作当中没有矛盾、不发生纠纷是不现实的,发生了矛盾和纠纷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通过调解,互相谅解,求和,化解矛盾,促进团结。

东栅街道郭家桥村一位近80岁的老年妇女陈某,早年丧偶,生有三个儿子,因涉及拆迁,三个儿子为其母的房屋安置和赡养问题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和街道司法所多次调解未果,双方当事人也多次提出要到法院打官司。可调解人员总是笑着对他们说“打官司是你们的权利,我们无权干扰,不管你们是通过调解,还是诉讼,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双方纠纷的实体问题,如果母子、弟兄对簿公堂,今后你们还有笑脸吗?老人多次来街道司法所,村调解主任总是陪扶进来,司法所的同志一边端水泡茶,一边说理劝导,经过街道、村二级调解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他们终于感动了、理解了、和好了,一起难解的家庭纠纷,二级调解组织先后调解了近10次,经过1个半月,终于圆满解决,弟兄几个两次到调解员家上门致谢。

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要与依德治国相结合”,依德治国就是要以讲道德、讲文明、讲团结、讲和气的氛围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但是近年来,某些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为了减少信访件和重复、越级上访量,确保考核不扣分,乌纱不受潮,存在着一个误区,在调处纠纷、处理农民各类信访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中往往是采取简单化和有意识地把纠纷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引导他们对簿公堂,当然从工作程序上来讲也是合法的,同时也履行了职责,但仔细想想,农村邻居两家,兄弟两个,父子两代为了一道墙、一块地、一间房发生纠纷而对簿公堂,家里放着一份判决书,那可要伤害多少人的心,结多少年的冤。

XX年上半年,秀城区某村王家兄弟俩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弟兄俩为了争夺老人的房屋安置面积而发生纠纷,并发展到拳打脚踢,在双方扭打中弟将兄的嘴唇咬伤,造成兄毁容致残,构成重伤的民转刑案件,当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全家痛哭一场,老母亲眼看大儿子要进牢房,来到当地调解委员会,请求调解处理这起纠纷,老人边哭边诉说:“要是大儿子坐牢了,我的媳妇也跑了,孙子也无人抚养了,我老太婆只有去死了。”调解人员了解情况后,告知他们:“民事纠纷可以调解,刑事责任不能调解”,后来在当地调解人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民事调解协议,并要求司法机关对其大儿子从轻处理。一起很简单的民事纠纷,如果双方当事人请求当地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或当地调解组获悉纠纷后主动组织调解,就不可能发生这一起血案。

XX年11月,重庆市奉节县雷某在嘉兴打工期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雷某的亲属和事故对方当事人在交警的主持下调解赔偿问题,由于双方当事人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调解终结,交警部门告知了雷某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和途径。雷某亲属因交付不起1万余元的诉讼费和律师代理费,纠集了几十人到对方当事人家里闹事,并扬言将死者的骨灰盒和二个小孩扔在其家,当地村调解主任获悉后主动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在该村调解主任的耐心说服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当赔偿方当事人持调解协议书向保险公司理赔时,却遭到保险公司的拒赔,理由是“保险公司理赔必须是公安交警部门或人民法院出具的调解书和判决书才有效。事后双方当事人又到交警部门要求出具调解书,而遭拒绝,理由很简单,调解已终结。本已平息的纠纷,一度又激化起来,后来该村调解主任打了市长电话,交警部门才同意出具调解书。为什么一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交警部门调解不成,而村里的调解主任能够调处成功呢?为什么调解终结后,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要求交警部门出具调解文书而要通过市长电话才能解决呢?这些问题都不是交警部门和承办人的失职和错误,而有待于大家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意义作用和价值的进一步认识,有待于对人民调解工作深层次的探索。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时常需要呕心沥血。东栅街道缪家圩村9岁的小学生魏某,因在学校吃话梅时食道被话梅核梗阻而发高烧送往医院诊治,住院5天后仍不能确诊。家属将他转到另一家医院就诊,不料手术不仅没有将话梅核取出,反而造成了心肺严重感染,在送往上海治疗中死亡。事发后,累计化费了10多万元医疗费的死者家属认为是医疗事故,向医院交涉,要求赔偿。然而,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则鉴定认为,魏某的死亡不属医疗事故。情绪激烈的家属立即写了“向社会讨回公道”字样并贴有小孩尸检照片的横幅,到处上访、展示,并扬言已买了10斤炸药,要炸掉医院大楼并购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要进京上访,一时闹得人心惶惶,先后惊动了省公安厅以及市、区有关部门和领导。面对一触即发的严重局面,我和派出所的同志一面一次次上门做更细的思想工作,指出采取极端行为的严重后果,努力控制和稳定家属的情绪,同时又及时与医院等有关部门进行交涉协调。经多次调解,最后终于达成了向死者家属补偿人民币7万元的调解协议,使这起长达一个多月,随时都可能转化刑事案件的民事纠纷顺利调解成功。

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在调解矛盾纠纷、融洽社会关系、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机制,发挥了独特作用。它与“对簿公堂”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后遗症小”的优势,符合我国民间长期形成的“无讼为贵、和为贵”追求和谐的社会心理和民族传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工作中,如何做好农村的人民调解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要提高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人民调解制度始于1954年,1982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9年国务院出台了《人民调解解委员会组织条例》,XX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将人民调解协议认定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民事合同。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人民调解制度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人民调解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消除阻碍改革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人民调解在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创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营造融洽的社会关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进一步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

二是要巩固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根据国务院《人民调解组织条例》、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调解组织局限于村、居和乡镇街道建立。而目前村、居和乡镇街道建立的人民调解组织基本上没有专职调解员,大部分调解员都是村、居和乡镇街道的干部兼任。一些企业和市场建立的人民调解组织,由于多方面因素不能发挥人民调解的功能作用。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调解组织都是挂牌调委会,名存实亡。因此,巩固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关键。村、居和乡镇街道的人民调解组织要设立专职调解员,村、居小组和企业、市场一般以建立调解小组和设立调解联络员为妥。

三是要建立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目前运行的调解机制大部分是纠纷当事人上门请求调解,在一定程度上,工作程序还存在着被动状态。为此,乡镇街道应建立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本辖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进行排摸、梳理、分流,并通过联席会议研究调解方案,其中:重特大事件提交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落实专职调解员调解;可能发生的预见性事件,由村、居调解组织进一步排摸,把握深层次信息,提出化解矛盾意见,为上级决策发挥参谋作用;一般性的纠纷,由村调解组织、村民小组、企业、市场调解小组或调解联络员调处解决。

四是要建立横向联合调解机制。农村的一些纠纷除了本村、本组邻里之间发生的以外,还有一些纠份一方当事人涉及外村、外乡镇或本辖区以外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这些异地纠纷往往比较疑难和复杂,也容易引发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因此,要建立横向联合调解机制,纠纷发生后立即启动联合调解机制,分别向双方当事人宣传法律和做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工作,及时化解矛盾。

五是要提高调解员素质,树立为民服务宗旨。素质偏低是目前调解组织、调解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基层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也明显增多,而且具有更广泛性、复杂性和潜伏性。提高调解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是形势的需要,也是工作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只有懂政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只有懂政策,有较高政策水平,才能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只有懂法律,有较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用法律、法规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群体性事件。所以要加强学习,积极组织各种业务培训,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调处各类纠纷的本领。

六是要落实调解经费,加强硬件建设。目前,调解经费不足、硬件设施简陋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的调解工作。因此,基层政府要确保调解经费的落实,有条件地配备传真机、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基本设施。同时还要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的积极性,把农村的人民调解工作做好做实

第五篇: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精选范文: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共2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社会和谐稳定、邻里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而要创造这么一个环境,除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以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要做好人民调解,通过人民调解化解各类矛盾。人民调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利益主体多元化,人民调解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工程中自然而然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笔者在农村从事人民调解工作20多年,在实践中形成了“多次调解不终结、就地化解不上交”的调解模式。现浅谈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历经几千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民间纠纷依然存在,而且纠纷的特点更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潜伏性。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这些纠纷,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共建和谐,减少上访及刑事犯罪,从而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作用,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63年,诸暨市枫桥镇创建了“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少捕人,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毛泽东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43年的试点、推广,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期枫桥经验,其内涵都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就地解决。因此,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人与人之间,特别农民的邻里之间在生活、生产和工作当中没有矛盾、不发生纠纷是不现实的,发生了矛盾和纠纷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通过调解,互相谅解,求和,化解矛盾,促进团结。

东栅街道郭家桥村一位近80岁的老年妇女陈某,早年丧偶,生有三个儿子,因涉及拆迁,三个儿子为其母的房屋安置和赡养问题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和街道司法所多次调解未果,双方当事人也多次提出要到法院打官司。可调解人员总是笑着对他们说“打官司是你们的权利,我们无权干扰,不管你们是通过调解,还是诉讼,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双方纠纷的实体问题,如果母子、弟兄对簿公堂,今后你们还有笑脸吗?老人多次来街道司法所,村调解主任总是陪扶进来,司法所的同志一边端水泡茶,一边说理劝导,经过街道、村二级调解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他们终于感动了、理解了、和好了,一起难解的家庭纠纷,二级调解组织先后调解了近10次,经过1个半月,终于圆满解决,弟兄几个两次到调解员家上门致谢。

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要与依德治国相结合”,依德治国就是要以讲道德、讲文明、讲团结、讲和气的氛围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但是近年来,某些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为了减少信访件和重复、越级上访量,确保考核不扣分,乌纱不受潮,存在着一个误区,在调处纠纷、处理农民各类信访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中往往是采取简单化和有意识地把纠纷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引导他们对簿公堂,当然从工作程序上来讲也是合法的,同时也履行了职责,但仔细想想,农村邻居两家,兄弟两个,父子两代为了一道墙、一块地、一间房发生纠纷而对簿公堂,家里放着一份判决书,那可要伤害多少人的心,结多少年的冤。

xx年上半年,秀城区某村王家兄弟俩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弟兄俩为了争夺老人的房屋安置面积而发生纠纷,并发展到拳打脚踢,在双方扭打中弟将兄的嘴唇咬伤,造成兄毁容致残,构成重伤的民转刑案件,当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全家痛哭一场,老母亲眼看大儿子要进牢房,来到当地调解委员会,请求调解处理这起纠纷,老人边哭边诉说:“要是大儿子坐牢了,我的媳妇也跑了,孙子也无人抚养了,我老太婆只有去死了。”调解人员了解情况后,告知他们:“民事纠纷可以调解,刑事责任不能调解”,后来在当地调解人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民事调解协议,并要求司法机关对其大儿子从轻处理。一起很简单的民事纠纷,如果双方当事人请求当地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或当地调解组获悉纠纷后主动组织调解,就不可能发生这一起血案。

xx年11月,重庆市奉节县雷某在嘉兴打工期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雷某的亲属和事故对方当事人在交警的主持下调解赔偿问题,由于双方当事人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调解终结,交警部门告知了雷某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和途径。雷某亲属因交付不起1万余元的诉讼费和律师代理费,纠集了几十人到对方当事人家里闹事,并扬言将死者的骨灰盒和二个小孩扔在其家,当地村调解主任获悉后主动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在该村调解主任的耐心说服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当赔偿方当事人持调解协议书向保险公司理赔时,却遭到保险公司的拒赔,理由是“保险公司理赔必须是公安交警部门或人民法院出具的调解书和判决书才有效。事后双方当事人又到交警部门要求出具调解书,而遭拒绝,理由很简单,调解已终结。本已平息的纠纷,一度又激化起来,后来该村调解主任打了市长电话,交警部门才同意出具调解书。为什么一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交警部门调解不成,而村里的调解主任能够调处成功呢?为什么调解终结后,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要求交警部门出具调解文书而要通过市长电话才能解决呢?这些问题都不是交警部门和承办人的失职和错误,而有待于大家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意义作用和价值的进一步认识,有待于对人民调解工作深层次的探索。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时常需要呕心沥血。东栅街道缪家圩村9岁的小学生魏某,因在学校吃话梅时食道被话梅核梗阻而发高烧送往医院诊治,住院5天后仍不能确诊。家属将他转到另一家医院就诊,不料手术不仅没有将话梅核取出,反而造成了心肺严重感染,在送往上海治疗中死亡。事发后,累计化费了10多万元医疗费的死者家属认为是医疗事故,向医院交涉,要求赔偿。然而,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则鉴定认为,魏某的死亡不属医疗事故。情绪激烈的家属立即写了“向社会讨回公道”字样并贴有小孩尸检照片的横幅,到处上访、展示,并扬言已买了10斤炸药,要炸掉医院大楼并购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要进京上访,一时闹得人心惶惶,先后惊动了省公安厅以及市、区有关部门和领导。面对一触即发的严重局面,我和派出所的同志一面一次次上门做更细的思想工作,指出采取极端行为的严重后果,努力控制和稳定家属的情绪,同时又及时与医院等有关部门进行交涉协调。经多次调解,最后终于达成了向死者家属补偿人民币7万元的调解协议,使这起长达一个多月,随时都可能转化刑事案件的民事纠纷顺利调解成功。

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在调解矛盾纠纷、融洽社会关系、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机制,发挥了独特作用。它与“对簿公堂”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后遗症小”的优势,符合我国民间长期形成的“无讼为贵、和为贵”追求和谐的社会心理和民族传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工作中,如何做好农村的人民调解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要提高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人民调解制度始于1954年,1982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9年国务院出台了《人民调解解委员会组织条例》,xx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将人民调解协议认定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民事合同。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人民调解制度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人民调解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消除阻碍改革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人民调解在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创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营造融洽的社会关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进一步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二是要巩固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根据国务院《人民调解组织条例》、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调解组织局限于村、居和乡镇街道建立。而目前村、居和乡镇街道建立的人民调解组织基本上没有专职调解员,大部分调解员都是村、居和乡镇街道的干部兼任。一些企业和市场建立的人民调解组织,由于多方面因素不能发挥人民调解的功能作用。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调解组织都是挂牌调委会,名存实亡。因此,巩固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关键。村、居和乡镇街道的人民调解组织要设立专职调解员,村、居小组和企业、市场一般以建立调解小组和设立调解联络员为妥。

三是要建立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目前运行的调解机制大部分是纠纷当事人上门请求调解,在一定程度上,工作程序还存在着被动状态。为此,乡镇街道应建立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本辖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进行排摸、梳理、分流,并通过联席会议研究调解方案,其中:重特大事件提交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落实专职调解员调解;可能发生的预见性事件,由村、居调解组织进一步排摸,把握深层次信息,提出化解矛盾意见,为上级决策发挥参谋作用;一般性的纠纷,由村调解组织、村民小组、企业、市场调解小组或调解联络员调处解决。四是要建立横向联合调解机制。农村的一些纠纷除了本村、本组邻里之间发生的以外,还有一些纠份一方当事人涉及外村、外乡镇或本辖区以外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这些异地纠纷往往比较疑难和复杂,也容易引发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因此,要建立横向联合调解机制,纠纷发生后立即启动联合调解机制,分别向双方当事人宣传法律和做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工作,及时化解矛盾。

五是要提高调解员素质,树立为民服务宗旨。素质偏低是目前调解组织、调解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基层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也明显增多,而且具有更广泛性、复杂性和潜伏性。提高调解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是形势的需要,也是工作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只有懂政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只有懂政策,有较高政策水平,才能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只有懂法律,有较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用法律、法规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群体性事件。所以要加强学习,积极组织各种业务培训,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调处各类纠纷的本领。六是要落实调解经费,加强硬件建设。目前,调解经费不足、硬件设施简陋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的调解工作。因此,基层政府要确保调解经费的落实,有条件地配备传真机、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基本设施。同时还要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的积极性,把农村的人民调解工作做好做实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共2篇)]篇一:如何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如何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共2篇)]

一、什么是人民调解工作

人民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宪法、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实践证明,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它对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减少纠纷,预防犯罪,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人民调解工作的原则

《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对调解工作应当遵守的基本原则作了具体规定: ①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②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③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起诉。

三、人民调解工作的程序

1、纠纷的受理。

纠纷受理分三种情况,一是申请受理,即纠纷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用口头或书面材料要求调解委员会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纠纷。二是主动受理,即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群众反映,有关单位部门转告、纠纷信息员报告以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民间纠纷大排查中发现的矛盾纠纷,主动及时登门调解。三是移交受理,即已告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的矛盾纠纷,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人民法院认为更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在征得通过当事人同意后,移交当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不应受理:

(1)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由有关部门管辖处理的;

(2)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或正在审判的;

(3)一方当事人不同意调解;

(4)已构成犯罪或构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行为的;

(5)已经申请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或处理完毕的。

2、调解准备。

(1)调查纠纷情况。通过听取各方当事人陈述,询问矛盾纠纷的有关情况,向知情人及周围群众调查,实地勘查等方法,弄清矛盾纠纷的性质、争执的焦点、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目前的程度;证据及证据的来源;当事人的个性特征和当事人对矛盾纠纷的态度;以及对纠纷当事人起影响或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和社会关系等情况。

(2)对调查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判明矛盾纠纷的性质、争执的焦点、各方当事人的是非与责任。

(3)拟定调解纠纷的实施方案。

3、进行调解。

要在稳定各方当事人情绪的基础上进行调解,依法指出各方当事人的过错和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说服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对达成调解协议的要制作调解协议书。

4、调解结束。

对于调解达成协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有责任帮助、检查、督促、教育双方当事人自觉履行协议。常用的办法与措施有:回访;运用道德的力量和公众舆论来约束当事人履行协议;在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单位领导的帮助下督促当事人履行协议;帮助受害一方当事人申请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或向人民法院起诉,用法律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对于调解后没有达成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根据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告知当事人申请基层人民政府处理,或申请行政主管机关调解,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是简易经济纠纷,还可告知纠纷当事人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对于移交有关部门处理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应主动配合基层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做好当事人工作,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四、当前农村矛盾纠纷主要类型和特点

近年来,农村矛盾纠纷主要表现在六大方面:一是土地征用问题。存在因征地补偿标准引发矛盾纠纷;因失地农民转型难,生产生活出路受困,引发矛盾纠纷。二是村务管理不善问题。村干部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村务透明度不高、财务管理混乱,有的村干部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贪污财产,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矛盾纠纷。三是民间琐事纠纷问题。如相邻关系、地边地界、家庭婚姻、民间借贷等引发矛盾纠纷。四是土地权属、林权引发矛盾纠纷。五是移民搬迁。六是人身损害赔偿,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务等引发矛盾纠纷。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民间纠纷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婚姻家庭、邻里纠纷、资源权属、环境、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其中因政策变更、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引发的多元化矛盾纠纷急剧增加,矛盾纠纷主体构成日趋复杂化,一些跨行业、跨地区、跨时段的纠纷也不时出现。

2、群体性事件增多,范围和数量增大,纠纷参与人数存在群体性倾向。参与人数动辄三五成群,甚至数十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甚至有的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周密的计划。

3、纠纷诉求过高。个别纠纷的当事人诉求标的太高,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遇到一点小事或无虚有的事就越级上访,制造事端,扰乱视听,有的利用国家重大政治活动、重大节假日或政治敏感期,上京、到省、进市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无理缠访。加之信访体制不顺,上下沟通不及时,情况不了解,盲目压任务,助长了部分纠纷的诉求欲望,增加了纠纷处理的难度。

五、怎样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随着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在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中,农村基层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势必会增多,人民调解的无疑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呢,我认为在调解工作中要注重“五讲”。

1、讲学习,提高调解能力。俗话说的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认为人民调解工作主要还是从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即“情、理、法”,三者缺一不可且不可偏废。只有认真学法律、学政策、学人情、懂世故,才能提高自己的调解能力。

2、讲责任,热心调解事业。要想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就必须要热爱这份工作,只要能通过人民调解能够化解的,尽量要让其走调解之路。调解促和谐,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责任。

3、讲原则,我认为讲原则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对矛盾纠纷的调解抱有一颗公心,坚持公正调处。二是在调处矛盾纠纷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即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4、讲方法,做细做好调解工作。个人认为基本的工作方法要把握这么几点:听好当事人讲述,做好记录;把握事件的原委,摸准症结所在;进行仔细的调查,防止偏听偏信;控制当事人的情绪,防止矛盾激化;找准开锁的钥匙,对症下药。

5、讲协作,协调各种调解力量。从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实际情况看,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本身毕竟资源有限,在某些纠纷的调处上还是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那样调解效果才会更好,效率才会更高。

六、优秀调解员经验介绍 2007年4月19日凌晨4时,52岁的梧州市藤县岭景镇司法所所长在调处一起坟山纠纷时,因突发性心肌梗塞导致死亡,此后他被追记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模”、“全区优秀人民调解员”。工作11年来,魏德宏的足迹踏遍岭景镇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由他亲自调处和参与指导调处的“三大纠纷”共记1837起,调处成功率达95%以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用毕生精力和智慧集结而成的“魏氏调解法”正被人民所津津乐道和争相学习。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优秀调解员的“魏氏调解法”。

之一:雷厉风行法。适用于突发性、有暴力倾向的矛盾纠纷。由于事态及时、险恶,要求调解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奉献感,一旦发现纠纷,就要迅雷出击。而且面对险情,要临危不惧,敢于挺身而出,以威慑效应迅速控制事态发展,稳定当事人情绪,然后及时调解,从而避免纠纷久拖不决而导致矛盾的扩大和激化。

之二:疏堵结合法。这一方法适用于矛盾纠纷比较复杂,经多次调处仍无法解决的。如群体性纠纷、三大纠纷等,由于矛盾堆积,稍有不测就极可能恶化,甚至酿成大范围流血冲突。对于这类纠纷调处,首先要做好双方当事人的思想疏导工作,进而想方设法对之进行堵塞,只有让当事人冷静下来,然后再因势利导,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之三:换位思考法。俗话说:“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如果遇到纠纷双方都有一定文化,并能通情达理,都愿意从对方的角度想想,则调解员便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当事人凡事多从对方角度考虑,大家各让一步,就会海阔天空。

之四:借用外力法。此调解法适用于遇到个性固执、盲塞、蛮不讲理的当事人的纠纷案件,还适用于婚姻家庭、邻居较少数额的经济等纠纷。在调解过程中,可调动一切有利于化解矛盾的积极因素,借助发动双方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亲劝亲,邻劝邻,知心人劝知心人,找准了力源,再逐一打通解决问题的环节,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之五:依法服人法。对于财产的确认、归属、损害等问题所引发的矛盾纠纷,适用该法。在调解该类案件时,调解员只有依照法律法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行事,调解才具有说服力,也才能解决当事人的思想障碍。之六:清风化民法。这是适用范围最广、最基本的调解法,也是对所有执法人员最根本的原则要求。身为一名基层司法行政人员,如何赢得地方百姓的尊敬,甚至拥戴,树立个人良好的形象与威信很关重要。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严于律己,乐于奉献,清正廉洁,在调处矛盾纠纷时,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吃请受礼、拉帮结派,树立威信,以德服人。

之七:以情解怨法。又叫春风化雨法,在调解家庭成员、亲邻之间因情感问题而引发的纠纷时,假如只是一味的讲道理,摆法律,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而若能在“情”字上善做文章,通过亲情效应,用真情去填平双方当事人的鸿沟,以情感人,也许很多矛盾就能引刃而解,化干戈为玉帛。

之八:整合力量法。提高建立健全村、部门、乡镇司法所三级调解机制,形成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调解网络,在具体工作中进行分工合作,分级负责,形成合力,有效地化解矛盾,维护一方平安。

篇二: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前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09-07-16 10:00:55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关闭】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制度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国家司法部《关于开展人民调解专项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为摸清南江县当前人民调解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南江县司法局组织专人,深入全县各乡(镇)、村(居)、企事业单位,对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南江县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时代先锋王瑛同志生前工作县。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资金上的大力支持,按照四川省委“两个加快”、“四个特别”和巴中市委“两个强力推进”、“八个更加注意”的要求,南江县委、县府以保障民生为重点,以服务大局为主线,加快构建“美好新南江”,南江县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利益格局调整涉及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一)民间主要矛盾纠纷发生新变化,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新时期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农村产业经济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过去被忽视和边缘化的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拖欠工资、职工下岗和党群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大幅增加。参与者成分日渐复杂,涉及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等多行业人员,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纠纷亦不断增多,调解难度越来越大。

(二)重点工程建设和灾后重建引发的矛盾纠纷突出。一是按照巴中市构建大交通格局要求,涉及“六路建设”工程的矛盾纠纷突出。在新建巴乐铁路、广巴高速、南桃高速建设及省道s101线,县、乡、村道路的灾后恢复整治和县内重点工矿企业建设过程中,涉及拆迁、征地、迁坟、矿山资源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纷至沓来。相当多的农户认为国家搞建设正是捞钱好时机,涉及“六路建设”和重点工矿企业建设的沿线农户,可以在一夜之间搭建起遍地开花的违章建筑和临时移载的花草林木,并借此向工程业主漫天要价,导致工程进度延缓。二是将灾后重建资金视为“唐僧肉”,人人都想分杯羹。一些群众要求将灾后重建补助款平均分配到户,若未满足自己要求便采取上访或信访,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三是部分建材产品质量低劣,引发灾后重建农户上访。今年是灾后重建关键年,任务重责任大,农民倒房重建、维修加固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剧增,一些中小企业为赢取私利,盲目扩大生产而不注重产品质量,导致大量不合格材料流入市场,致使受灾户再次受到损失而出现新型矛盾纠纷。例如:南江县光雾山镇焦家河社区灾后重建农民用陕西省生产的劣质砖建房,南江县东榆镇、下两镇农户购买的“三无”劣质水泥建房,在灾后重建中又造成新的财产损失。

(三)纠纷参与人数向群体性发展。一是因企业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群体性纠纷不断,如南江县食品公司改制、南江县水泥集团改制等,下岗职工动辄就是群聚群访;二是集约化经营引发新的矛盾纠纷。如农村客运公司化经营模式引发的客运个体经营户集体群访,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三是农村个别人非法集资又无力偿还引发受害人集体上访。如南江县沙河镇张某某非法集资引发的群访事件;四是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如南江县南江镇上下河街改造遗留问题。上述群体性纠纷参与人数动辄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而且组织化倾向比较明显。这些群体性纠纷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事前和事中都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和周密的行动计划,造成的社会影响恶劣。

(四)涉法涉诉非正常上访大幅攀升。相当部分纠纷当事人诉求方式和行为方式偏激甚至违法的特点明显。3月份以来,南江县进京非正常上访群众已达六起,诉求越来越偏激,如南江县凤仪乡的赵某某、赤溪乡的熊某某、红光乡的钟某某、南江镇文星村的杜某某等老上访户,已把上访作为一种挣钱的手段,提出的诉求不断攀升,动辄就是数十万上百万,一些进京上访人员回来后还要政府报销进京上访的车旅费等,形成一种“向政府要价”的新趋势,加大了人民调解工作和信访维稳工作难度。

二、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

法局、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居)、社区(街道)调解人员集中培训教育较少,多数乡镇只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方法讲一下,时间短,内容讲解不系统。我县人民调解队伍人员普遍素质不高,阻碍了全县人民调解事业的发展。

(四)调解经费无保障体制。经费保障不足,制约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从调研情况看,县财政保障县司法局用于人民调解工作业务指导培训、表彰的经费较少。由于经费紧张,影响职能部门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加之现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颁布施行的行政法规,受历史因素制约,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村委会或居委会解决的模式早已过时。同时村(居)调解人员应得的补贴得不到兑现,影响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一)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

人民调解组织处于最基层,分布面广,队伍庞大,组织网络覆盖广。人民调解员熟悉社情民意,能及时了解、化解矛盾纠纷,在“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具有前端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当前要抓住人民调解工作的重大发展机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调解资源,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目的。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 “人民调解为主导、司法调解为后盾、慎用行政调解”的调解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三种调解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切实搞好三种调解方式的衔接和转化,提高调解的法律效力和履约率,使调解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三是抓好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建立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沟通机制,切实发挥调解的效力。

(二)健全机构,建立调解组织网络

要创新人民调解组织形式,在村(社区)、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在不同行业和系统建立各类专门调解组织,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当前重点是抓好企事业与乡镇(街)、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人民调解工作联系制度;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都要按照“五有”(有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标牌、有印章、有调解文书、有统计台帐)和“四落实”(组织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报酬落实)的要求,规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为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

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人民调解队伍的培训工作,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在培训的基础上实行考试、考核制度。三是加强规范化建设,使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有机衔接。基层乡镇党委、政府要充分把握党和国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契机,把人民调解阵地建设,规范化建设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内容,司法行政机关要规范调解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杜绝调解纠纷的随意性。要规范文书格式。统一使用司法部制定的各类人民调解工作文书,严格按要求制作书写。要规范调解工作纪律与工作方法,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要严格遵守[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共2篇)]不收费的规定,防止搭车收费,变相增加农民负担。四是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调解工作条例》,明确政府责任,将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培训经费、办案补贴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并随着经济发展同步提高财政安排标准,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稳定基层调解队伍,确保人民调解工作健康、稳定开展。(

下载如何做好煤矿后勤保障工作是煤企面临的重要课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做好煤矿后勤保障工作是煤企面临的重要课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