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范文

时间:2019-05-13 05:3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范文》。

第一篇: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范文

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

川西行的第二站,也是我们川西行第一次住宿的地方,就是马尔康附近卓克基土司王城堡对面的西索民居。我们赶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了,才找到我们要投宿的人家——阿江阿婆家。老爹他们三人曾经在这里投宿过,感觉很好,所以,这次特意再去阿江阿婆家投宿。阿江阿婆一家人都在,儿子和媳妇忙着给我们做饭,煮酥油茶。这是我第一次喝酥油茶,很是激动,味道也很好,乳白色的,香喷喷的,喝下去,让我一下子温暖了很多。阿将阿婆的丈夫是一名退休的政府干部,人很温和。阿将阿婆本人很是能干,也很和蔼,做事有条不紊,干净利索。在交谈中得知,阿将阿婆与丈夫俩出过一次远门,去了北京。这是他们唯一一次出这样的远门,但是,就是这次北京行,却让他们这一辈子也难以忘记,也会让他们的孩子倍感荣幸,因为他们去北京,是**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即第十一世**额尔德尼向他们发出的邀请。原因很简单,在一次**额尔德尼去马尔康参加活动时候,因为信徒太多太激动,使得场面很混乱,有些失控。**额尔德尼的安全受到影响,政府的官员束手无策。这个时候,在政府工作的阿将阿婆的丈夫挺身而出,想办法舍命似保护了**额尔德尼的安全,得到了**额尔德尼的高度欣赏,以后每次来这里参加活动,都指名要阿将阿婆的丈夫陪同。为了感恩,专门邀请他们夫妇去北京,阿将阿婆夫妇对**非常敬仰。

很巧合的是,老爹也与**额尔德尼有过一次接触,他说**额尔德尼非常慈祥和蔼。当时老爹是为**的专机做起飞前的专项检查,只有老爹检查之后,飞机才能够起飞。老爹说,当他走进机舱的时候,坐在那里的**额尔德尼对他微微一笑,充满了感谢,也充满了鼓励,他瞬间就感觉到**额尔德尼如神般的慈祥和力量,他十分温暖,心境也十分平和。那以后,老爹对川西的喜爱,对藏族的喜爱,对佛的信仰,更加坚定了!我才知道,**就是**,神一般的人,神一般的品质。这加深了我对川西的向往,对藏民族的向往,对信仰的向往!

等我们吃完晚饭,都快11点钟了。第二天早上又匆匆赶路,向色达五明佛学院直奔。所以,没有时间来得及细瞻西索民居,更没有时间走进卓克基土司王城堡去参观,留下了遗憾。

马尔康地区的民居大多由片石垒砌而成,称为碉房或寨房。西索民居在土司历史时期被称为卓克基赶枪巴(即卓克基街之意),当时居住此地的人多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间手工艺者,解放后将此地划为西索村一组,时下居于民居中的村民多为原土司差人、商人、民间和工艺者的后代。民居建筑时间有待考证,居民中连续居于此寨最长者已繁衍数十代人。

西索民居独具嘉绒藏族特色,保持了嘉绒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建筑风格,寨子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远目望去犹如一座壁垒森严的古堡。整个民居从远处鸟瞰,便会惊奇地发现西索藏寨酷似藏族八宝图案中的“花依”图案(状如“中华结”,代表释伽牟尼的心),寨子中直来竖往、弯来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图案的线条展现的非常清晰。这些线条分明,棱角突出的石头建筑,与周围险峻的山峰,陡峭的崖石等自然环境浑然天成,鲜艳的图腾房、红色的瓦片、飘动的经幡、给这里增添了几分神秘。藏寨全是三层石楼,底层饲养牲畜,第二层是厨房和住宿,三层是经堂和客房。民居建筑形如碉状,也称碉楼。房屋四周的墙体均用片石砌成,用黄泥粘合。墙体厚达1米,采用内直外收的砌法, 工匠们仅凭经验,砌出的石墙如刀切豆腐般整齐,棱角锐利,上窄下宽,整个墙体处于抗压状态,成为建筑的承重主体。加之内部木结构横梁的互相支撑拉合,整个建筑下大上小、重心向内、稳定性强。到最高处,碉楼四角顺势形成角锋,造成一种气势,最高处的石墙边缘加厚,避免墙表的平面化,增强立体感。每层楼的窗户都外小内大,窗框很讲究,用上了雕刻、绘画、上彩等技巧,民族特色很浓。这种碉楼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建筑艺术独特,审美价值高,就像一件件珍贵的艺术品。1935年7月初,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此居住一周。也是电视连续剧《长征》和《尘埃落定》的拍摄地。

川西最著名的碉楼之一的松岗直波碉楼群就在西索民居的不远处,第一次看到碉楼,很是兴奋。老爹曾经拍摄了不同形状的各种碉楼多次,于是特意向我介绍了川西碉楼的情况,还专门停车让我拍摄松岗直波碉楼,在回来的路上,又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再次拍摄了松岗直波碉楼,使我受益颇多。

1、阿江阿婆一家人2、3、4、5、美味的酥油茶。

6、站在阿江阿婆家看卓克基土司王城堡。7、8、9、10、11、西索民居12、13、14、15、16、17、18、松岗直波碉楼。19、20、21、22、23、上海英雕蜡像艺术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蜡像制作和硅胶像的设计,制作及销售。其作品专业为博物馆,纪念馆,旅游胜地,名人故居设计制作蜡像、仿真硅胶像及场景复原等。数年我们一直致力于蜡像,硅胶像研究和开发,已经为国内外多家纪念馆,博物馆制作高仿真蜡像,硅胶像。作品受到了业内合作伙伴的信赖和肯定。主营:制作蜡像;蜡像;硅胶像;硅胶人;蜡像人,人物蜡像,上海蜡像;上海蜡像公司;蜡像馆制作,蜡像制作公司,仿真人硅胶像;仿真人蜡像;硅胶像制作;蜡像馆;上海蜡像馆;蜡像制做;蜡像定做;硅胶蜡像;仿真蜡像;名人蜡像;明星蜡像;仿真人蜡像定做;定做人物蜡像;人物蜡像定制;蜡像工作室;我们的蜡像,硅胶像作品根据具体的人物,按照1:1的比例制作,历史人物在制作之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一些图片、文字资料进行研究,从而使蜡像的姿势、服饰、面部表情,以及人物性格,都刻画得惟妙惟肖。人物面部的塑造制作技术十分讲究,对型和神的把握非常精准,能准确抓着人物内心世界的思想情绪变化,蜡像的头部毛发以及眉毛都采用真人毛发,人工一根根地栽植,化妆高度仿真。蜡像的眼睛采用进口树脂制作,炯炯有神;毛孔、汗毛和面部纹理采用先进的手工制作,配以灯光,音响效果,具有极强的视觉效果。我们的服务领域:博物馆,纪念馆,旅游胜地,名人故居、场景复原、影视道具等,同时承接私人蜡像定制,上海英雕蜡像艺术品有限公司以追求客户满意为宗旨,并相信自身的成功是建立在客户成功的基础之上的。上海英雕蜡像公司将以诚实和诚信作为合作的基石。

硅胶像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文化浅说 嘉绒,是地名?还是族名?或是两种含义都有呢?这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有趣问题。从贾尔穆概述的对嘉绒含义的六种解释中,有三种指的是地名,另有三种指的是族名①即《辞海》、《藏汉大辞典》都说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桑木旦说是,日神妃的热带峡谷;佛经中记载是,住在藏区东方嘉穆谷的人;索土司说是,居住在靠近汉区的山间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人;马长寿认为是,始于其民族的自称直译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人说是,西藏把十八土司地方称为甲绒,后来又把它写成了嘉绒。任乃强曾说:嘉绒一词首次出现,是上海史家庄学本民

“嘉绒”,是地名?还是族名?或是两种含义都有呢?这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有趣问题。从贾尔穆概述的对嘉绒含义的六种解释中,有三种指的是地名,另有三种指的是族名①即《辞海》、《藏汉大辞典》都说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桑木旦说是,日神妃的热带峡谷;佛经中记载是,住在藏区东方嘉穆谷的人;索土司说是,居住在靠近汉区的山间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人;马长寿认为是,始于其民族的自称直译而成。除此之外,还有人说是,西藏把十八土司地方称为“甲绒”,后来又把它写成了“嘉绒”。任乃强曾说:“嘉绒”一词首次出现,是上海史家庄学本民国年间同**进藏路过金川,把“甲绒”写成了“嘉绒”,从此为史学蜀沿用。目前在“嘉绒”,含义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嘉绒是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藏语对川西北十八土司所辖地区的称呼,指居住在大渡河上游及岷江右岸河谷地带从事农耕的藏族。

嘉绒成为藏族的一个独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上的宗教、语言、建筑、歌舞、婚姻习俗诸方面。它与西藏的共同之处有:嘉绒人的住房与西藏平民的住房相同,都是样式相同的石砌平顶寨房,墙上涂有白色的太阳和月亮图案;嘉绒话与藏语同属藏缅语系;嘉绒地区通行藏文;嘉绒人信仰苯教和藏传佛教;嘉绒民间和西藏都有一妻多夫制;嘉绒藏戏和锅庄也与西藏藏戏有许多共同特点。但是,嘉线不同于西藏的特色也是显著的。嘉绒有独特的语言,奉信苯教,汉文化也较早地渗入到嘉绒的方方面面,有长期的土司制度等。这些同异特点的形成,都打着历史演进的烙印,给人们提供了在历史烟尘中迫朔嘉绒足迹的线索。

族源探索

嘉绒的历史,是民族融合的历史。在漫长历史进程的冲突甚至流血中,经过多次的民族融合而逐

步形成了今天的嘉绒藏族。最初的嘉绒先民,是生息在嘉绒本部大渡河上游河谷里的土著原始部族,从事狩猎,牧畜和农耕。在金川等地发掘的石棺葬墓群,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黄河上游的氐羌诸部族向南迁徙,中原诸族西倾,大渡河谷曾经是这些部族南迁西倾的天然“走廊”。有学者认为川滇黔的苗人和雅州的青衣羌人,是原居住在大渡河上游的金川和丹巴一带的嘉绒人。嘉绒人还曾经北迁宁夏地方。氐羌的南迁使嘉绒土著先民与氐羌人实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在温暖的大渡河谷地,形成了部族生息繁衍的繁荣和农牧业文化的兴盛。

晋时,由鲜卑族分出的吐谷浑族占有甘、青、川、康、四省边界一带包括川西在内的地区,吐谷浑族又与嘉绒人融合。这是第二次大融合。

公元633年,吐蕃20万大军东进侵入吐谷浑及党项诸羌,随及松州(松潘),唐天宝年以后,以上各地均由吐蕃支配。在200余年中,吐蕃占据统治地位,这使嘉绒地区又经历了第三次民族大融合,在语言、宗教、民俗上对嘉绒藏族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吐蕃东侵,形势迫使嘉绒人口东移至岷江右岸,形成所谓嘉绒冲部之说。②

到了公元851年,沙州(敦煌)人张仪潮等战胜了吐蕃守军,收复西北及岷廓地区,川西节度使杜源则收复维州(理番),汉文化西移,嘉绒地区与西藏的关系疏远。之所以嘉绒与西藏有着明显的差异,原因就在于早在吐蕃东移之前,嘉绒先民已在这个地区根深叶茂,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古羌的河谷走廊农耕文化。马长寿说:“隋唐之嘉良,近代之嘉绒,此族非氐非羌。”嘉绒靠近汉区,受汉文化影响很早。而与西藏毕竟相距遥远,丛山四周的农耕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了在语言、习俗、价值观和宗教观上的独特性。

《清史稿》称此区域:在宋是羁摩州,在元为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等土司管辖地,自唐宗起,中原中央政权不断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明清时期,嘉绒已由十八土司代中央政权管理,成为中央政权统辖的自治区。土司世袭,定期向朝庭纳贡。清雍正初年,已有改土归流之议。清臣鄂尔泰说:“欲制夷必改土归流。”到乾隆时期,经两次金川之战,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才将十八土司中最强硬的大小金川土司改土归流,废土司制,改设直隶厅——阿尔古厅和懋功厅。战后,实行屯兵制和召垦制,大量的汉满回蒙人涌入嘉绒地区,足使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加速了该地区的同化过程,也推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嘉绒与氐羌、吐

谷浑、吐蕃、汉、蒙、满、回的多次民族融合,加之该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嘉绒人在适应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农耕文化

所谓“嘉穆谷”、“温暖的河谷”、“东方的杂谷”,是指西藏高原东缘自雅砻江东至岷江两岸的高山峪谷。这里的“杂”主要是指生产上的多样性,民族杂居融合性及地貌的错落性而言的。大渡河上游有一段一百多公里的低平河谷,气候呈垂直型变化,河谷温湿宜农,半山草丰宜牧,高山林茂宜猎,山顶终年积雪,有繁多的珍禽异兽。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一种农耕、畜牧、狩猎三位一体的农业文化。

金川这一地名的形成,并不在这里的黄金,金川大规模开采金矿是清末民初之事,而在于这里的农业。据《清史稿》载,乾隆打金川时,清军经过“萨克萨谷,北茹寨,麦方熟,麦田十余里。”这一片金黄的景象,可以说是遍及整个金川河谷的,可见当时农耕的宏大规模和富庶景象,难怪人们叫它“金川”了。

乾隆打金川,运输民工数十万人进入嘉绒地区转战七年之久,战后汉人大量迁入,加快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民族融合过程。集镇商贸发展起来,仅金川镇就有十大商号,杂谷脑也成了边贸中心,金川金矿开采盛时工人达四、五千人之众。《绥靖屯志》称:“商贾列肆而居,多秦、晋、豫、章诸地人,汉夷日用之需取于兹,其伙计中通夷语者,背杂居入地售之,夷人入市易粮食、牲畜、薪炭诸物。”嘉绒人每年还以十多次热闹非凡,人如潮涌的大型庙会吸引各族群众赴会交易。货币流行,各种工匠流入,说唱艺人应运而兴,学校和医药也发展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嘉绒地区的农耕富饶,人民开化。1935——36年红军长征时在此建立苏区根据地和藏族人民革命政府,嘉绒人民为红军提供的物资和人力支援,对保存中国革命力量立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碉文化

以石碉为主的建筑文化,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建筑既是生产又是艺术,既是民族生产的物质基础,又是民族精神的造型。至今我们在嘉绒地区还能随处见到那高达十几层饱览了历史沧桑的石碉或石碉群,诸如松岗双碉、金川勒鸟——马尔邦线碉、丹巴中龙村群碉。这些碉是哪个年代留下来的?无人认真考究了。

早在《后汉书》中就有“嘉良夷”“累石为室,高十余丈,是为邛笼”的记载。当时,由于生产和军事上的需要,智勇双全的嘉绒先民利用周围的自然资源,就地取石伐木,在实践中创造了这种独特的多功能的建筑物,堪称一绝。

石碉的功能首先是军事上的。

这些高碉都建筑在河与沟的交汇处、大山隘口、要冲高地上或平坝中央,首尾相望,形成网路,通过燃狼烟,吹角号,鸣枪炮,摇旗旌,传达重要信息,发布部族的命令。战时是坚固的堡垒,平时又是生产上的观察畜群,照看庄稼的哨所,也可住人关畜,储藏物资,避风雨灾害。随着农耕的发展,先民把住房改建为三、四层的平顶矮石碉房,下层关畜,中层住人,上层晒晾粮食,这种碉房群称为“寨”的村落。而土司官寨,是这种碉房中最宏大的。

石碉在战争史上起过惊人的作用,以清乾隆两次攻打金川为例:清廷之所以损兵折将,久攻不克,高碉难破是一个主要因素。而凭碉据险,顽强抵抗则是金川土司的主要战略手段。攻碉战之惨烈,请看《清史稿》中的几个片断“山险碉坚,转战逾二年,帅无功。”“纳亲初至督攻碉,师败绩,总兵任举为骁将,战殁。”乾隆“阅疏泣下。”“卡撒山顶已有三百余碉”,“且人心坚固,至死不移,碉尽碎而不去,炮方过而人起,主客劳夫,形势回殊,攻一碉难于克一城。”“攻色尔底碉击二百余炮碉圯一角。”足见碉之坚固,碉之难攻。在第二次攻打金川时,“温福惟袭张广泗故智,以碉卡迫碉卡,建碉上千。”乾隆称:“我朝用兵,从无如此挫折,思之切齿。”又曾说:“我师至四万,彼只三千,彼应我有余,我攻彼不足。”因为对碉战一筹没展,乾隆殊斩了统兵的几位大学士、兵部尚书、总督,而另一些主帅和总兵等战将都在碉前战殁了。

嘉绒石碉坚固无比。同样,嘉绒人亦英勇顽强,无与伦比。这上点在维护祖国疆域和主权的战斗中也有过突出表现。

宗教文化

宗教精神成为部族或民族的内聚力之一,成为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嘉绒先民奉信原始拜物教,相信万物有灵,是自然神论和多神论者。神的庇护往往是其民族自信心的来源,对神崇拜又使他们顺应自然,畏惧自然,也热爱自然。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要应付的生存问题是分不开的。

嘉绒地区是川藏的边缘地带,曾经处在两个强大政权的中间,历史上多次处于两种民族,两种文化的交融区域,汉藏文化的过渡地带。

嘉绒地区是苯教的大本营。苯教曾一度风靡全藏,占统治地位。公元5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后,与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在八世纪发生了大规模灭苯之浪潮,一种以吸收苯教的仪轨(祭祀、跳神)的佛教——藏传佛教诞生,且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掀开了西藏历史上政教合一制度的序幕。在嘉绒地区,虽然宗教也与政治关系紧密,但最高统治首领,土司

都不是宗教领袖,也都不是**和喇嘛,土司手下有一专管宗教事务的机构,所谓全民信教也不是绝对的,而且嘉绒地区的教派呈多元性,这种并存性形成了嘉绒宗教文化的特点。

苯教的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③,象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难以捉摸的。苯教究竟是从大食(波斯)传入西藏,还是西藏土生土长的?又在西藏哪个地方?有学者认为嘉绒语中有古藏语,而某些表达能力比汉语和藏语更精确,进而认为嘉绒是藏族的祖先。也有人提出苯教象雄即在嘉绒,雍中拉顶寺(金川广法寺的前身)就是苯教第一大寺和中心,④这就产生了两个在学术上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其一是,嘉绒农耕文化和苯教是怎样传遍藏区的?其二是八世纪的西藏灭苯时,大量苯教僧徒迁入嘉绒地区。为什么苯教僧人不西迁回大食而是往东迁入嘉绒呢?总之苯教在嘉绒地区存在时间最长,根深蒂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绰斯甲土司仍以苯教为官教。苯教寺庙在嘉城保存完好的也很多,其中雍中拉顶寺,有人说它在七世纪前已是苯教大寺;有人说它建于公元二世纪。那么,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它已是苯教第一大寺的话,西藏灭苯之后,嘉绒成为苯教残余势力的最后根据地就不足为奇了。直到乾隆打金川,在嘉绒地区再行灭苯兴佛后,苯教依然在嘉绒各地生存下来,确实非同一般。

锅庄文化

史书记载了嘉绒人能歌善舞。锅庄是一种集音乐和舞蹈为一体的艺术,它和建筑一样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在以“达尔尕”为代表的大小锅庄,宗教舞蹈“羌姆”(跳神),及嘉绒藏戏中,有许多情节舞蹈是以飞禽走兽命名的,象鹿舞,孔雀舞,还有虎、牛、羊、马等面具舞,都表明嘉绒先民是山间林区部落。而“在原始部落中,戏剧、舞蹈、音乐形成了一种协调的综合艺术,它一般就来是与宗教仪式有关”(马克思。德莱)。嘉绒锅庄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嘉绒人从狩猎到农耕文化中形成的对自然神的祈祷,祈求消灾灭祸,风调雨顺,年丰畜旺的活动。并且,这一活动与原始宗教的咒仪巫术相联系,通过巫术的舞蹈形式表达对狩猎能手和复仇战神的敬奉,沟通人与神鬼、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求和谐康乐。他们的世界观就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与此相适应,“他们的艺术主题也一概取自动物界。可以说,他们异常丰富的全部艺术都根源于狩猎生活”(冯、登、施泰因)。这也正好是嘉绒人的艺术与他们真实生活之间密切关系的形象概括。但是,农牧猎是三位一体毕竟才是嘉绒人生活的完整内容。因此,在歌舞艺术中也有表现农牧业方面的内容。

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需要有丰富的思想和深造的理性认识,有全民性的艺术,把他们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表达出来。嘉绒锅庄既有礼仪性又有自娱性,表演上围着青稞酒坛扣圈,有领舞者说唱祝词,众人奔放起舞。它的群众性培养着一种民族情绪,表现民族性格,表达共同的精神风貌,是嘉绒人连接心理感情的纽带。

嘉绒文化的内涵是极丰富的,特别是嘉绒与西藏之间的文化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兴趣。

[责任编辑 根典次仁]

注释:

①贾尔穆《“嘉绒”略谈》《阿坝报》1984、10,28。

②《文化与艺术》1988年1期,1989年1、2期。

③常霞青《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

④《西藏研究》1989年3、4期。

[作者简介]李仲康,男,现在四川阿坝州委宣传部工作。

(责任编辑:admin)

第三篇:学习嘉绒藏语

学习嘉绒藏语

藏语: 汉语: 藏语: 汉语:

(亲情语)

格汝 藏族 阿尼 阿姨

阿嫫

阿吧

阿玉

阿乌

达尔甲

咆牙

阿杰帝眯

得扎

搭布

洒卡

萨尔麻

宕贝伯

多呢冉

恰嘎莫

拉拉多宝

各日让

母亲 父亲 奶奶 爷爷 老婆 老公 妹妹 男人 小孩(见面语)你好 晚安 聊天 吃饭 喝酒 慢一点 玩 阿古 阿孜 阿杰得扎阿呀 单直 得心列米帝眯 阿墨列 呢善莫切迭诺嫩喃迭丹嫩索达匈哟 尼洋 达苦 纳么西达呢之喏库 舅舅 二爸 弟弟 哥哥、姐姐 朋友 知心人 女人 表兄 满意 请坐 起早了 送你 回家 烟 冷 运气好吗?

思多碑各让 日子好 喏瑟 热

得几多么 喝水 卡毕 唱歌

达尔尕 跳舞 拉拉哟 再见

下擦多保 注意安全 翁酷 以后

各西尼 今天 锁西尼 明天

思恩地 后天

切 走

多布恭 帮我

(人体名称)

大郭 头

瞪良 眼睛

得西哪 鼻子

达儿吧 肩膀

达扬 手

达乜 脚

达儿地 帽子

达拉 裤子

(动物名称)

呢啊 母牛

多茹 猫

布瓦 鸡

卡西吧 青蛙

萨卡 得瓦嘎瓦 多让斜 大郭叶 瞪儿纳 得卡 达若 得泊 登嘎 地西特 凳杂 波拉 布幼 地拉 嘎拉 辛苦 穿衣 拉我 头发 耳朵 嘴巴 胸部 腹部 衣服 腰带 鞋子 黄牛 老鼠 公牛 兔子

卡热 蛇 巴莫 母猪

嘎儿马 马鸡 夏瓦 鹿

孔 老虎 思格 狮子

达儿墨 龙 琼 大鹏

甲 獐子 格哟 羊子

第四篇:嘉绒地区小学低段识字初探

嘉绒地区小学低段识字初探

丹巴县城区小学王清鲜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学生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显得特别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注准》中明确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要“多认少写”“认写分开”,使学生提早进入阅读阶段。而我们现今的教材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识字需求,课外识字将起到一个举足重轻的作用。让嘉绒地区小学生早识字、多识字、快识字,现已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单靠教师指导教科书认识字,已不能满足学生提早进入阅读的需求,所以在抓好课内识字的同时,切莫忽视课外识字的补充。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近些年课外识字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课外阅读-——引发兴趣,使之善于识字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们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很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阅读,看课外书等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是课内教学的延伸,还是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2-

步伐以及藏族舞蹈的手势,“拉”、“推”、“扬”“拖”“抬”等多种变化。课后,我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一起玩一玩。当孩子们在操场上尽情地欢跳时,我就问:为什么打球的打,拍皮球拍,拔河的拔教是提手旁。这都不用老师费力的解说。孩子们显然都知道有提手旁这些字与手上的动作有关,而“足”字旁就与“脚”有关。在形声字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分清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拉、打、挑、推”和“踢、跳、跃、跑”两组字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区分“提手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学生“提手旁”表示与手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和“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以后,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提手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触类旁通,依次出示词语:扭腰、踢腿、动脖子、翘脚、拍肩膀、伸胳膊,引导学生发现和交流记住这些词并适时讲解“月”在古代被人们称为肉月旁,现在人们叫它月字旁。他表示俩种意思:一是与月亮有关,二是与脏器有关,带有月字旁的字还有很多。

这样,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心的识字方法,是他们不断丰富自己头脑中的资源,启发学生大胆想象,鼓励他们不断创造,十分有利于小学生大量识字。

三、学会观察-——留心生活,使之拓宽识字范围

学生学习孩子不一定非得局限于书本,生活中,社会上汉字随处可见,只要引导得法,学生识字范围将大大拓展。例如可利用上菜市场去认识实物并能归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来、动物类等,也可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观察教师园地、-3-

校园里的告示牌、标语栏。带领学生一边参观学校一边识字。还可以给学生班上学生名单,认同学的名字使学生快速有效的识字。让学生对教室里的门、窗、讲台、电脑、白板、录音机、投影机这些实物进行认识还分类进行识字比赛,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把在生活中,电视里学到的字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这种归类识字法在藏族小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

总之,我们只有因地制宜,只有打好识字基础,才可能更好的构建学生语文能力的大厦,让我们不断摸索,探寻更加有效的识字方法。让学习语文的精彩从识字开始。其中不断丰富识字教学手段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要求,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学会在观察中识字的能力。

第五篇:战国策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三类人物

2.1《战国策》中的君臣形象

2.1.1 君主形象

君臣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也是占有核心利益的少数群体的代表,在战火纷仍的战国时代,他们的言行和形象,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战国策》中描绘了许多君主和大臣的形象,其中既有明主明君,也有一些昏庸的国君,对他们的形象塑造,能够体现出纵横家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2.1.2 明主形象

纵观《战国策》各个明主,他们的总体特点是:广开言路,赏罚分明,重用贤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秦孝公、赵武灵王、燕昭王等。

1、秦孝公

对秦孝公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见于《秦策·卫靴亡魏入秦》一篇中。他最大的作为是破除阻力、坚持变法:即位时,面临战国复杂的形势,为了改变秦国的落后情况,任用商鞍实行变法,遭到反对,但秦孝公并不屈从于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变法成功,使秦国成为强大的国家。

在秦孝公人物形象身上,最能反映出的是民本思想,即采取富民强国的开明措施(《秦策·司马错与张仪争论》)颁布法令,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赵武灵王

对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见于《战国策·赵策二》中,而最突出的则见于《赵武灵王平昼闲居》一文中,其中谈的是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强兵富国的故事。

赵武灵王即位时,赵国是当时各国中力量最弱小的国家,但赵武灵王具有雄才大略,他审时度势,重用贤能,锐意革新,军事上倡导胡服骑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赵国逐渐强大起来。赵武灵王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一位有远见卓识、厉行变革的国君形象。

3、燕昭王

对燕昭王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见于《燕策·燕昭王收破燕后》一篇中。燕昭王复国求贤,卑身下士:在面临国家残破不堪的情况下,燕昭王认识到要想振兴国家,就需要有能臣贤将的辅佐,于是他“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及时拜访了燕国贤者郭傀,优待郭傀,以此为重视人才的开端,很快燕昭王招到了乐毅等众多贤才,使小小的燕国变得殷富。

在燕昭王身上主要体现了重视百姓的民本思想:注意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亲自“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终于使“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2.1.3 昏君形象

《战国策》还写了一些昏庸君主,他们的总体形象特点是:互相争斗、残杀,互相勾结、利用,反复无常,不讲信用。有的骄横跋雇、贪婪狠毒,有的圆滑伪善,阴险毒辣,荒淫无耻,穷奢极欲,互相倾轧,****,宠信奸候,嫉贤妒能,迫害忠良。其中最具典型特点的是宋康王、楚怀王和齐宣王。

1、宋康王

宋康王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宋、卫策·宋康王之时有雀生》一文中,由于宋康王昏庸残暴,宋国最终被齐国所灭,宋康王落下个身死国灭的结局。

2、楚怀王

楚怀王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楚策四·魏王遗楚王美人》一文中,他远贤近按,愚蠢、昏赣无能,被郑袖所蒙蔽。他受张仪的煽动,既贪利又短见,既自大又无能,(《秦策二·齐助楚攻秦》),充分表现了这个奢靡淫逸好色的昏庸国君形象(《楚策三·张仪之楚》)。

3、齐宣王

齐宣王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齐策·苏秦为赵和从说》·《齐策·张仪为秦连横》两文中,齐宣王作为无主见与无原则的昏庸君主,受苏秦和张仪的宣传,自己没有主见,随风飘摆,使齐国失去许多大好发展机会,削弱了齐国及其他连横国家的总体实力。

2.2 谋臣形象

《战国策》中关于谋臣的记载,主要是进行谋议论辩,表现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在行动上他们运筹帷握、游说奔走,或助秦兼并,或合纵抗秦,决定成败。体现了他们纵横裨阖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也表现了他们极力劝谏的语言艺术。本文这里只重点讨论触龙和邹忌

1、触龙

在《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成功地塑造了触龙这个人物形象。其一,谈吐自然随和

公元前265年,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赵国情况紧急,执政的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派兵帮助,但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即:“必以长安君为质”。太后对幼子长安君非常溺爱,不肯答应长安君到齐国为质。大臣们都极力劝说太后,让其同意长安君作人质,以换取赵国的安全。太后却非常生气,公开宣称“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样,大臣们谁都不敢劝谏了。就在此时,作为左师官的触龙表示“愿见”太后,而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见到太后,为了打破僵局,就从关心起居问题入手,询问太后的饮食生活等琐事,这样一来,就缓解了当时的紧张气氛,于是太后怒色“少解”,对触龙的戒备心理随之放松。

其二,富有人情味但是非分明

触龙在初步消除了太后的戒备情绪后,接下来故意提出让其小儿子到宫中当禁卫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迎合太后作为母亲的爱子之心,以人情打动太后。这样的话题,进一步激发起太后浓厚的兴趣,在关于是丈夫还是妇人疼爱孩子的问题上,笑着说出“妇人异甚”的话。双方谈话的气氛更加缓和。接下来,触龙站在赵太后的角度,对赵太后疼爱幼子的行为表示理解,以此赢得赵太后的向感随着谈话的深入,触龙指出:从长远利益来看,应让长安君利用到齐国当人质的机会,“令有功于国”,以免“位尊而无功,体厚而无劳”。触龙这种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阐明利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做法,令太后心服口服。于是,在触龙的一番劝谏下,赵太后最终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诺,态君之所使之”,由此也解除了赵国的危机。

在触龙劝谏赵太后的过程中,《战国策》就勾勒了触龙谈吐自然随和,富有人情味但又是非分明的人物形象。触龙并没有急于就事论事,而是首先关心赵太后的身体起居,让赵太后感觉到触龙就是自己的生活朋友;接着触龙跟赵太后谈到孩子问题,这使赵太后又感觉到是在同为家长的人在一起交流育子之法;但触龙并不是真正地单纯与赵太后唠家常,他话锋一转,把长安君的前途同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不知不觉之中,令赵太后欣然接受长安君为人质一事。触龙高超的谈话技巧令人叹服,其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邹忌

邹忌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体现在《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展现了他由近及远的机智善讽,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的目的。《齐策一·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切身体验的生活趣事,来形象喻示所要阐述的道理,贴切深刻,饶有风趣,很有说服力。通过邹忌委婉劝谏齐王,使齐国言路广开,表现了邹忌具有敏锐观察力,深谋远虑,善于思考的人物形象特点。

2.3 《战国策》中的策士形象

2.3.1 士和策士

“士”是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战国文献中,关于“士”的各种说法,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这说明了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很难说他们有统一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时的人己开始对士进行类分。《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稿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本文所说的策士,相当于这里边的谋士、谈说之士、辩士等,其中有的身处富室,有的出身贫贱,他们都是有着强烈政治理想和政治才能的有识之士,因此,为一了展现他们的才能和实现其政治理想,他们常常四处奔走,“朝秦暮楚”。战国时期,是一个处于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诸侯相争,战乱不休,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时而连横,时而合纵,相互战争不断。伴随着这一社会现象的是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发生了转变,如刘向在《战国策序录》

秦为侯孝至列中所言:“仲尼既没之后,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商,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诈商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王公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掠夺领土扩张势力,大肆招揽人才为自己服务,这就给了那些“士”以机会。《战国策》是纵横家的作品,是纵横家政治思想学说的反映,而《战国策》中的策士,正是纵横家自己的化身。因此,《战国策》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塑造出了谋士、勇士、巧士、使士等形形色色的“士”形象,其中的“策士”写得更是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中,最活跃的是“策士”阶层,他们才华横溢,智谋非凡,巧言善辩,凭借伶牙俐齿游说各国,或主合纵以抗秦,或主联横以事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充分体现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非凡作用。《战国策》以夸赞策士崇尚智能为创作目的,塑造了横历战国的策士群象,策士们是一群人格独立、足智多谋的战国社会决策人物,他们追求功利和常出诈谋,都是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即使人们最为憎恶的苏秦张仪,仍不失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人物。策士当中,最典型的当属苏秦和张仪。

2.3.2 策士苏秦

《秦策·苏秦始将连横》主要记载苏秦初出,游说秦惠王的事,借此也刻画了苏秦的个人奋斗者形象,揭露了炎凉的世态。作为《战国策》中刻划得最为成功的历史人物之一,苏

秦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而且其身上折射出来的个性特征也被人们所熟知。《苏秦始将连横》一篇较为详尽地记叙了苏秦一生中进行游说活动的主要事迹。纵观全文,苏秦的人物形象特点有下述三点:

其一,苏秦为了自己的事业成功,四处游说,充满了热忱和力量。苏秦为了求得赏识和得到重用,最初以连横之策劝说秦惠王:“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但秦王并没有听从,予以拒绝,这样苏秦的连横游说就宣告失败。在“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的时候,苏秦来到赵国,利用彼时六国和秦国的尖锐矛盾,以“合纵”之术游说赵肃侯,赵王大悦,史载:“封苏秦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锰,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连横”与“合纵”乃相反的两个策略,苏秦竟能很快地实现转变,这一方面反映出其有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苏秦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热爱之情。

其二,苏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坚韧精神。苏秦多次游说秦王,但其主张仍不被采用,这时他只好离开秦国,回到洛阳。回到家中以后,家人对其不予理睬。苏秦内心自我反省:“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苏秦将自己目前处于困境的原因一方面归结于秦王的拒绝采纳己见,于是他改变了以前的连横主张,转而潜心研磨合纵思想;另一方面,苏秦认为正是由于自己才疏学浅才说秦失败,于是“乃夜发书,陈筐数十,得太公因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在攻读过程中J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的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成为世代读书人所效仿的榜样。

其三,苏秦身上也体现出了封建社会时期小知识分子的尖酸刻薄性格。苏秦为了追求尊荣利禄,在说秦失败之后,发奋读书,终于说赵成功。当年在落魄归家之时,曾受到亲人的冷遇;此次荣归故里,苏秦心中知道嫂子此时见到他,心情矛盾,想起往事,内心会痛苦不堪,但是苏秦却非逼着嫂子说出尴尬之言,使嫂子当面丢丑,也使父母为难,这就突出表现了苏秦的冷酷无情,尖酸刻薄的性格。而他的叹息和自白:“暖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何可忽乎哉?”既是苏秦愤世嫉俗的声音,同时也暴露出了他利欲熏心的肮脏灵魂。

总之,《战国策》中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神情毕现、叱咤风云的策士苏秦的形象,为后世史传文学、历史演义、赋体文学和诗歌戏剧等塑造人物创造了抑扬互用,抑到底而不单调,扬到顶而有空间的艺术技巧的典范。

2.3.3 策士张仪

张仪是最为后人鄙视的《战国策》策士,以往学者给他的评语几乎都是与诈变反复、阴毒、无赖、小人有关的字眼。但根据《战国策》所载,仍体现为美言颂赞张仪,显然表现出了撰写《战国策》的纵横家不能批评自己“祖宗”的言不由衷行为。但是,对一个曾横行战国、令诸侯色变心惊的策士,我们也不能仅凭世人的批评,把他说得一无是处。对于他的行事、为人和社会作用,结合他所处的时代特点,给予公允的评价。其一,忠于秦国,恃强游说

齐楚两大国携手交好,秦王惊恐失色,便命张仪攻破齐秦联盟。张仪深知各国固守的短处,常恃秦国声势威胁诸侯,迫其就范。为秦破纵连横,张仪在游说楚王时,话语句句击中要害。在《楚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中,一张仪先说明了秦朝的强大:“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责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接着,张仪又阐明利害关系,曰:“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填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楚王顿觉岌岌可危,不可终日,只好西面事秦,“乃遣使者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之璧于秦王”,并告

绝齐国,齐楚联盟宣告解散。张仪游说诸侯,建立连横联盟,几乎都是抓住对手的弱点,进行咄咄逼人的要挟。

尽管张仪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但能以三寸不烂之舌,善变多谋的智慧,把握诸侯君主的不同心理,逐个击破,使苏秦的合纵策略常受毁灭性的打击,为秦国加强实力和统一华夏起了很大的作用。

其二,朝秦暮楚,嫉贤妒能

如果说张仪的政治活动曾起过积极的作用,那么,他的为人行事则难于称道。为获得“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张仪不惜“朝秦暮楚”,东奔西跑,精心钻营,摇动其三寸不烂之舌,拨弄是非,鼓动各国统治者兴兵征伐,杀人夺地。由此体现出张仪的极端自私自利、奸诈狡滑。

张仪聪明多才,足智多谋,但心胸狭窄,忌讳别人的才能和得志,他常采用打击、陷害对手的办法保全、抬高自己,以满足独宠的欲和稳固己得的势位。张仪视同样声闻天下的陈斡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置之于死地而后快。他曾数次进言秦王,以除掉陈斡。陈斡从楚赴秦效劳,他便说:“陈斡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秦策一·陈斡去楚之秦》)张仪不除陈斡,难于甘食安寝,因而不惜以替楚恢复郡、呈日、汉中等地作交换代价,求楚王驱逐陈斡。(《楚策一·张仪相秦》)这种挑拨离间、嫉妒陷害同仁的行为,造成了策士内部的消耗,影响籍能的正常发挥。

对于张仪的行为,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评价。首先,张仪的狡诈之谋是战国无义战的反映。战国诸侯竟相争夺天下,彼此侵伐并吞,己经失去了谁是谁非、谁正义谁不正义的明确区别。因此,争斗角逐中施展的种种诈谋机变,已很难用正常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次,张仪周游列国,巧设机谋,都是为秦统一天下服务。张仪利用超人的才智,破纵连横,成功地瓦解了六国间的联盟,加强了秦国的政治,军事力量,为秦建立华夏大地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作出很大贡献。毫无疑问,张仪在政治上的努力是积极进步的,张仪对统一王朝的建立所起的作用,是抹杀不了的。

2.4 《战国策》中的刺客形象

《战国策》热情讴歌了多位侠义之士的豪情壮举。其中作为刺客的“侠”,是一种游离于统治集团、不受权势拘束的人物。他们以自身的标准、个人的恩怨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重义轻生,感情激烈,显示出具有平民意味的道德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荆柯和聂政。2.4.1 刺客荆柯

《战国策》中描述了荆柯这位英勇无畏的刺客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信守承诺,‘慷慨赴难

《燕策三·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描绘了一位勇敢、沉着、机智的侠勇之士形象。燕国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逃亡归来,看到秦国将要吞灭六国,太子丹很忧虑,于是找到壮士荆辆,请求他去刺杀秦王。荆柯自知此去定难返回,于是与友人慷慨诀别。《战国策》中描写了易水送别的场景:“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泣。又前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复为慷慨羽声,士皆镇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柯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文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渲染了荆柯与朋友分别时慷慨悲歌、怒发冲冠的悲壮场面,刻画出了荆柯不畏强暴、决然献身的英雄性格。

其二,镇定自若,视死如归

在咸阳宫殿,荆辆捧着秦王索求的樊于期的头颅匣,同伴秦武阳捧着地图匣,按着次序拜见秦王。这时,秦武阳临阵怯场“色变振恐”,这引起了秦国大臣的怀疑。此时,荆柯“顾笑武阳”,使其镇定下来,然后走上前去向秦王谢罪,曰:“北蛮夷之人,未尝见天子’夕,以此解释来消除秦王与大臣的猜疑,这体现出了荆柯机智沉着的良好心理素质。

“图穷而匕首见”,荆柯拿起匕首刺杀秦王,秦王惊慌失措,匆忙躲避,拿出宝剑刺中荆柯,荆柯自知事情不能成功,“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里,荆柯的笑,表现出了荆柯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其笑,步韵寸秦王蔑视之笑,是行刺不就,有负厚望的遗憾之笑;亦是视死如归的悲壮镇定之笑”,表现了荆柯对强秦的蔑视与愤慨之情。最终,荆柯刺杀秦王未果,自己反遭杀害,但其英雄虎胆的形象跃然纸上。

2.4.2 刺客聂政

聂政形象主要体现在《韩策二·韩傀相韩》一文中,其人物形象特点有二: 其一,知恩图报,替人复仇

聂政是积深井里的勇敢之士,因为躲避仇人隐遁在屠夫之间。严遂得知聂政为非凡之人,就想利用他替自己杀死仇人韩傀。了解到聂政生活困难,严遂就多次出钱救济聂政,并善待聂政的母亲“奉黄金百锰前为聂政母寿”。聂政是个孝子,为此非常感动,在其母去世后,聂政决定替曾经施恩于己的严遂报仇,所谓:“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独自告辞而去,手持宝剑来到韩国。

其二,目的达到,甘于献身

聂政到了韩国后,在韩国东孟盛会上刺杀国相韩傀,并杀死了左右卫士几十人。在逃走无望的情况下,聂政为了避免自己被人认出而牵连严遂,于是“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在这种迭宕起伏的情节中,清晰地勾勒描绘出了聂政肯为知己者而死的高尚精神和道德情操。

下载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嘉绒藏族最具典型的村落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嘉天厦集团夏峰典型事迹

    商界劲旅带头人 ——甘肃嘉天厦投发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夏峰同志典型事迹简介 夏峰,男,汉族,平凉市人,1978年4月生,现年37岁,中共党员,大学学历,1999年6月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美术......

    机吊推荐2010先进个人朱克嘉同 志典型材料

    尽职尽责 无私奉献 ----新疆三建设机械吊装公司推荐2010年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 朱克嘉同志事迹材料 从八十年初就开始在机械吊装行业施工一线摸爬滚打,有着丰富机械吊装施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