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

时间:2019-05-13 05:5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

第一篇: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

为一名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应时刻牢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和要求,它是我们从教生涯中应该时时刻刻遵循道德准则,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也是对我们教师最最基本的要求。下面谈两点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

我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伴随时代的变迁,主要内容也历经几个版本,变化的是细节,不变得是灵魂。我认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工作的社会职能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这种“爱”必须是排除了私心和杂念的父母般温暖慈祥的爱,恩师般高尚纯洁的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教师这一职业应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心灵纯洁的学生,他们的模仿力很强,时时刻刻以教师为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胜于言教”,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德行来感化学生,用大方的仪表来影响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特征。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不仅要把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能、过硬的本领有意地传教给学生,而且要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坦荡的胸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在无意中感召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因此,师德修养的加强十分重要。只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只有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言传身教,树立起师德意识,才能完成教育新一代的神圣使命,才能不辱教师这一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师德修养,必须提倡多元化知识的终生学习,因为当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对行为道德的意义理解得越深刻,辨别善恶的能力越强,所以,无论是道德品质的进步,还是个人道德品质的升华都是同科学文化的提高相联系的。因此,在工作中、生活上,我们必须深入牢固地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记“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社会主义的伦理理论,学习乐于奉献的先进人物、先进教师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在心中确立崇高的教师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力量能引领你到最佳的塑造状态。

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必须有反思改造精神,虽然我们常提终生学习,但知识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知识对道德的作用并不是绝对正向的。所以,一个人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或一般的道德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学习政治理论和社会伦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与“改造”,反思改造就是表现为新的道德要求和新的环境条件中能动地做出评价与选择,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反作用于外部环境,主动地接受或排斥。表现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地进行控制和调节,即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鼓舞、自我分析、自我誓约、自我禁止和自我监督,例如:有些教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觉得教书这一职业太清贫,就撒手教学去从商或课外家教增资源等五花八门的第二职业,回到教学岗位,就论资排辈,懒懒散散,对学生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站足40分钟为己任,什么转化差生、辅导后进生,那是学生们自己的事。这些行为,难道不违背我们“甘为人梯育桃李,愿做红烛照人寰”的信念吗?所以,我们要在这种经济市场化的环境中学会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自我禁止,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能动地控制和调节,时时不忘自己角色地位,面对功名利禄,必须有抵触诱惑的毅力。有淡泊明志、甘于清贫的奉献精神,做一个称职的人民教师。

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终生为之追求的奋斗目标。我们也坚信,只有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坚持不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只有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真正实现做一名好教师的崇高目标。

一、更新教育观念

当今时代,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要求教育全方位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转变师生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新课程下的教育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学者。

二、爱事业: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教师只有热爱教育,才会热爱学生,才会献身于教育。热爱教育教育事业需要的是我们教师实实在在的付出,而不是事事以钱来衡量自己的工作。因此教师只有职业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把这份对工作的职业深化为事业心,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三、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我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提高教师政治素质的文件和书籍,同时还听取了教育专家师德报告,通过这些师德报告及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也更要提高教师道德的修养。

四、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与学生共同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尊重学生。为此我们更应通过爱去尊重我们的学生。但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对一些成绩好好的学生不自觉地有一种偏爱;反之,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平时有经常违纪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甚至大发肝火,更甚者动之以体罚。其实,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在一些我们认为的“坏孩子”身上也有潜能,我们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些爱、一份尊重。所幸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观念已在许多学校,作为一个要求向教师提出。所以,在新形势的教学环境下,我们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质量观、人才观,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不因学生的一时好坏而下永久性的结论,我想这也是一位教师应有的高尚道德。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新的《课程标准》已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教学,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这届学生使用的还是浙教版的老教材,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仍然是“修一条水渠„„”、“加工一批零件„„”等严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应用题。学生既不知所学的数学“从何而来”,更不知将“走向何处”。他们每天只是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习得机械的解题技能,而一旦面对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更别说通过数学学习来促进他们“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试图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脱离学生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并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从而增强应用题的应用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题教学的效果。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可能的接近生活、接近自然,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并积极主动地将学到的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能够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2、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3、拟解决的问题

解决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5、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研究内容

1、应用题内容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应该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现实性生活化、亲切的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时,既要尊重教材,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生活情境有机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2、应用题表述多样化

传统教学的应用题的例题呈现,一般是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改变准备题的条件或问题,出示课本例题,例题的教学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呈现方式:读题审题 ——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解题思路。这种呈现方式单一而封闭。那么,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如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3、应用题教学“开放化”。

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调查物品价钱、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等等,引入应用题的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思考,自主感悟,自主获取知识,并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争辩,教师进行适时、适当地点拨、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证明等活动,发现知识的特征和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再现知识的获取过程。再小组合作、交流,达到过程教学的目标。应用题开放式教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研究目标(一)总体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一数学一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用数字、符号、图形描

述现实生活的过程,在经历过程中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

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初步的数感、符号感、空间感和统计感。

2.思维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设计要充分

展示学生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

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使学生自觉形成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

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处事态度,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和

独立质疑的习惯。

4.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学会在实践生活中 数学地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 单的现实问题。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访谈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研讨,再设计——实践——反思——研讨等反复探索,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新一轮课改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本课题是紧密结合课改而提出的。平时,课题组以学习有关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的相关案例为重点,采用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办法,根据研究课题每月摘录一篇理论文章,撰写一篇学习心得。

2、我们着重对现有老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发现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搜集其中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例题和练习,并进行分类、整理。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思维、学习的特点。着重在教学中把握时机,去诱发、强化和稳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热情,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或事例进行直观教学,以达到顺利过渡应用题教学的目的。

3、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强调研究过程的“回头看”,即加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过关,找到成功的地方,也发现存在的不足,以便不断的改善自己的研究过程。

(1)阶段性成果交流汇报。每个学期我们有三次交流汇报活动,活动的形式是结合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的“课题组长会议”以及“教学沙龙”活动。活动的内容是参与课题的教师交流研究指导心得,探讨存在的不足以及获得的经验,展望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等。

(2)实验各个阶段的理论小结。每学期进行期中和期末的理论小结,针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和获得的经验上升的一定的理论层次加以阐述。

(3)结合县教育局的下乡支教活动组织实验教师上课题研讨课。上学期由我执教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和课题组柳素华老师在桐乡执教的《分数应用题》以及何秀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应用题》均受到的同行的好评。以及江滨教育集团每学期一次的集团相约教研活动开展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的有效整合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多篇论文、案例在县市获奖。其中何秀华老师的论文《关注学生发展,设计生活作业》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吴文俊老师的论文《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有效促进校本教研》获市二等奖;论文《解决问题式应用题教学初探》获县一等奖;案例《重组现行教材,让数学生活化》获县一等奖。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08.3——200.4)分析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撰写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目标。第二阶段:(2008.9——2009.12)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探索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深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边实践边研究修改、交流、讨论,及时总结经验。第三阶段:(2010.1——2010.3)整理、分析各种过程材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论文、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经验推广和辐射。

(二)进行应用题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1、现有教材的搜集和整理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但在现有的教材中,存在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应用题形式。因此在进行研究之前,我们着重对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搜集其中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例题和练习,并进行分类、整理。(1)对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类型进行删除。

经过对五至六年级数学教材的筛选和研究,发现脱离现实、要删除的内容较少,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对应用题的内容进行改编和重组。(2)学生一知半解的题目进行解释和转换叙述形式。对于学生的一知半解的题目,教师能解释清楚当然很好,但有些内容是经解释后学生仍无法理解的果断地进行转换,改变其内容。

(3)增加一些学生日常常见的应用性的题目。生活材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应用题不仅仅表现为列式解答,而要更多的关注社会,对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的生活,才能提出、提供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引导学生去观察、去解释、去解答。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应用题,不仅教师可以积累直接提供给学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思索,并用在课堂上提供给同学思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改编应用题题材,使内容生活化。

老教材中的某些应用题,由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生活味、应用味,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或模型可参照,更无法透彻地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我们学生学习带来困难。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来取代教材的例题,或由教师改编,或由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改编,会使他们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不断激励他们积极探索求解的强烈愿望。因此应用题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收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课题组采取以下几点策略:(1)改编原有的教学内容 教学时,可以对数学问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课题组上实验课第九册的“列方程解一般应用题”的第一课时,把例

1、例2改编并串成一个生活中逛超市买东西的场景并借助课件呈现给学生:星期天的早上,小明带着妈妈给的钱来到超市买东西。“起先,小明买了5大瓶牛奶,每瓶6.2元,口袋还剩9元钱。猜猜,小明带了多少钱?接着,小明又用剩下的9元钱到另一个柜台买了4节5号电池,找回了0.6元。每节5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这样的改编,拉近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样的课题,有位教师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结合钱、时间及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等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第七册“归一应用题”一节,教材选用的是“一辆汽车3小时行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5小时行多少千米”,在教学时可将例题进行这样的改编:“张老师买4枝钢笔用去20元,照这样计算,买7枝用去多少元?”要知道买7枝钢笔需多少钱,必须先知道钢笔的单价,这一认识是学生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因而在解答这一问题时,他们显得更为得心应手。(2)提取、精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校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创设应用情景,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积累生活实践。如为了上好“归一应用题”,课题组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调查,有的小组到我们云和的玩具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小组到超市,了解商品的价格。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素材,并让学生自己编成题目时,学生觉得非常亲切,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十分感兴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在学习步测和目测时组织学生到操场用眼睛目测估计,再用步测检验。天天上学估算一下从校到家有多少距离,到校需多少时间,以怎样的速度走以免迟到。这样,让学生有亲身体验,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3)结合实际情况,适度引进开放题。

课题组认为,在教学中适度引进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数学的交流,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在教学中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再实践中学数学,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结合“春游”活动,可以在活动中渗透统计、概率等数学知识。让学生设计一个春游的方案。问学生:“如果要去春游的话,你先要了解些什么?”学生说:“我想了解租车的价格,有哪些景点,景点的门票是多少?”老师接着出示价格表说:“你想租哪种型号的车?去哪个景点?根据你的想法,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根据人数选择适当的车型,设计合理的路线避免走回头路,因此可减少开支。老师问:“如果每人定价50元,你能设计一个“春游”方案吗?”这节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景为背景,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从讨论春游前要做哪些工作(出示价格→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有条理的教学程序中,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教学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别人沟通的能力。采用从春游中学习数学,在开放中学习数学,使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气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数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进行应用题表述多样化的研究。

老教材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居多,应用题的表述形式单一,课程标准指出:应用题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因此,课题组在“改造”内容的同时,我们对老教材应用题的呈现形式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改某些应用题呈现方式单一,“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情景剧表演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1、表格对比,创设情境。

如“平均数”的教学中,实验组教师何秀华一改以往纯文字叙述的呈现方式,采用表格对比创设情境。比一比,哪组同学每分钟口算成绩好? 甲组:

姓名 胡晓梅 李小平金林发 张发娣 邱福才

每分钟口算道数 12 17 18 19 14 乙组:

姓名 黄家发 吴鸿洲 曾德生 文建

每分钟口算道数 20 16 15 13 让学生通过讨论,怎样比较两组的口算成绩,知道人数不同不好直接比总数,产生该怎么比的问题,切入新课,这种呈现方式简洁明了。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例作导入,学生容易理解,时间省,效果好。

2、对话形式,源于生活。如三步计算应用题:“小刚和小丽住在同一个小区同一幢楼,上学时小刚每分钟走80米,到学校用7分钟。小丽比小刚多用1分钟,小丽每分钟比小刚少走多少米?”教学是我采用如下对话形式: 小刚:“我们俩住同一幢楼,从家到学校距离一样,为什么上学你总是比我提前离开家?” 小丽:“因为我走得慢,比你多用1分钟。” 小刚;“我到学校用7分钟。” 小丽:“那我就是用8分钟。” 小刚:“我每分钟大概走80米,你呢?” 小丽:“我不告诉你,你能不能算出我每分钟走几米?比你少走几米?”

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能激起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对话过程中隐含了解题思路,降低了学习难度,易于学生接受。

3、运用图画,直观形象。

在应用题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呈现了文字叙述后,再出现图画效果尤佳。如蓝少英老师教学三步计算应用题:“一个瓷杯15元,一条毛巾12元,图书室买了4个瓷杯,2条毛巾,一共花了多少钱?” 借助图画表示如下:

这种形式,清晰明了,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尤其对应用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理解数量关系很有帮助。

4、借助表演,亲身体验。

实验组教师柳素华上研讨课两步计算应用题。“图书室第一周借出图书288本,第二周借出342本,还剩590本,图书室原来有多少本书?”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理解力有限,往往会被“还剩”迷惑,误用减法。这道题可以让学生借助简单的道具上台表演:第一周学生从图书室借走一些书,第二周又有学生从图书室借走一些书,管理人员经过查对,发现图书室还存有590本书,于是管理人员提出一个问题:“图书室原来有多少本书?”学生看完表演,立即会在脑海中建立正确的思路,图书室的书分为三部分:第一周借出的,第二周借出的,还剩下的。把这三部分加起来,老师图书室原有的图书数量。又如我在教学相向行程问题应用题时也让学生表演。地点:两地,方向:相向(面对面)同时出发,结果:相遇。

这样通过模拟生活、创设情境而呈现给学生的应用题,把静态的情节变为动态的亲身感受,学生亲身体验到应用题的实际情节,弥补了他们生活经验缺乏的不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量关系。

(四)进行应用题教学“开放化”的研究。

课题组认为应用题教学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应用题教学封闭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言,“开放’意在给学生的认识松绑,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作用,形成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尝试解题的欲望。研究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应用题教学目标的开放。

怎样看待应用题的教学,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跳出只是传授知识及发展智力等认知性的教学框框,注重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数学教学既要有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也要有发展领域的目标,在应用题教学中,由于它的特殊性,对于后者必须把数学意识与应用意识的培养目标放在重要位置。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认识是首要的,同样是三步计算应用题,如果你教学目标只定位在:“让学生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分步列式解答。”学生无疑会掉进认知领域的“海洋”。如果能认识到教学目标还应有:“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身边的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解题意识。”那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就会有相应的改变,其结果也必然不同。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应用能力是人适应社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学生应用意识的形成有赖于教师思想上的重视,有赖于教师通过数学课堂这个主渠道,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才能实现。

2、应用题教学内容的开放。(1)内容要有现实性。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

就越高,越有兴趣。为此教师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应用题的选材从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背景出发,注意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材料,扩展或替换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真实的、有用的,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如教学除法应用题,就尝试取材全部来源于学生实际,结合学校组织外出参观需要租用公共汽车的问题;某同学带钱到鱼市买小金鱼的问题;准备新年联欢会购物问题等等,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我们看到学生在所熟悉的内容面前,没有了以往学习应用题的漠然表情,取而代之的是会心的微笑和跃跃欲试,这种情感上的投人,不仅有利于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了解题的兴趣和信心。

(2)条件要有选择性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所具有的条件常常是客观随意的,条件也许多余,也许不足,如果要解决它,学生除了要能寻找到数学信息,还必须要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并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型的题目,让他们在自然的情景中,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判断和处理。例如:“小明去买小金鱼,小金鱼有1元一条的,2元一条的,3元一条的,4元一条的,他带了12元钱,可以怎样买?最多可以买几条小金鱼?”又如:“你能算出我们班的人数吗?哪种方法最好?”等等。做这样的题目让学生感到不是得到一个结果,完成一个任务,而是解决一个切身的问题,体会现实中信息选择的重要,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感到的是数学的作用和魅力。(3)结构具有开放性。①条件多余:如:“商店运来食盐52袋,二月份卖出21袋,3月份卖出25袋,两个月一共卖出多少袋?”

②条件不足:如:“校园里有15盆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月季花有多少盆?”

2、问题开放 如:“学校组织兴趣小组,参加书法组的有9人,参加绘画组的有24人,参加唱歌组的人数是绘画组的3倍,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个问题拥有的重要条件是恰好的,问题的答案有时也并不唯一。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要求学生对数据正确的判断、合理的取舍;条件不足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学会捕捉欠缺的条件,正确补充;问题开放的应用题,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

3、应用题教学方式的开放。

(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累解题经验。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活动过程,应用题的学习也只有经过学生亲身的参与、探索等实践活动,才能内化形成新的认识和经验,而不是模仿、记忆解题程序就能掌握的。基于以上的认识,对应用题的教学,我们由过去“教会学生做题”转向“引起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思考,在交流中相互启迪,帮助学生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应用的兴趣和意识。例如:我们从现实背景下引出题目,引发学生想要解题的心向后,改变了过去那种繁琐、枯燥的讲结构,教思路,读、找、想、算、答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其实学生之所以感到学应用题“头疼”,可以说和这种方法不无关系),先让学生尝试做题,自己试着沟通现实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再组织小组和集体的交流,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则针对问题组织讨论,最后还要比较现实中的问题与数学表达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鼓励多方式、多思路解题。应用题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对解决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和方式,而不是以教科书或教师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标准,限制学生的发展。因此,要解放学生的脑、手和口,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放手让学生发表意见,充分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

①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想法。

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述分析过程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积累“说”的经验”,逐步提高“说”的质量,而不是将统一的模式塞给学生。分析应用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避免让学生说精心编排的分析过程,即避免说“套话”。即使在教师的强化训练下勉强说下来,直接的影响就是简单模仿和记忆,直接的感受就是学习应用题艰深难懂,避免一部分学生丧失解题的兴趣和信心,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

②允许多种形式解题。

由于学生受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制约,学习的方式会不尽相同,解决现实中的同一个问题,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完成的快些,有些同学可能需要借助一些材料,比如:线段图或实物操作帮助理解,也应该允许。在小学阶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不断从自己的学习实践及别人的学习经验,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比得到最终的结果更重要。

③鼓励多种方法解题。

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要求,给学生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分析解决问题。如:“小明拿20元钱去买橘子和香蕉。橘子1千克3元,香蕉1千克2元。有几种买法?”学生中有的只能找到两种答案,有的则大显身手找出许多答案。

这样解题策略的开放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式。生活中“一题多解”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学生正是在这种发散性、多维性的思维活动中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促进了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对每一个老教材的教师如何运用新课程理念实行应用题老教材新教法进行了尝试,也为课题研究成员提供了不同层面的探索与创造的空间,在参与研究的同时,也改变和发展了自己。这种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促使我们如何运用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对现实的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改造,直至形成适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学形态或过程逐渐呈现出来,大到教学模式的形成,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每一个具体的设计都渗入了现代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探索运用,促进了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发展。一篇篇论文的获奖,一堂堂研究课的成功都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使人享受到创造带来的快乐。教师通过学习和操作以及平时的相互切磋和教研活动的评课等,引发自我和相互之间的思想撞击,促使教师观念吐故纳新,从而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1、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课题研究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认识数学价值、体验数学作用的需要。教学中,教师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和生活情景,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努力诱发、强化和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和空间,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股市、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给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年的试验,发现学生对应用题的学习兴趣明显有所提高,学习劲头高涨。

2、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中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引入生活中,提供具体的感性材料,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选择出最佳思路,扩大了思路,萌发创新思维。让学生主动到生活中去找到多种解答方法,发散了学生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欲望。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应用题的解答和理解能力,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

3、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把观察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提出来,由提出问题的学生和组内同学共同解答,再由小组推荐学生在全班交流、评价。在乐见的游戏、操作等活动中再现知识,学生对这样的活动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活动中尝试自己管理自己或小组长管理,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活动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在实践中借助“生活经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学会思考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能力。

(三)形成了应用题教学新模式。

通过对应用题教学设计——实践——反思——研讨,再设计——实践——反思——研讨等反复探索,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课题组逐步摸索出新课程理念下应用题教学的新模式。流程图如下: 呈现材料 提出问题

反馈点评 归纳总结

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研究信息,主动深究

一是呈现材料,提出问题。这一教学环节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供(或师生共同提供),呈现与问题有关的材料,并提出相关问题;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应用题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二是研究信息,主动深究。这一环节的学习可以细化为两个步骤:一是独立尝试探索;二是合作交流探究。三是反馈点评,归纳总结。在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一些外显的动作行为阐述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四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或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地迁移和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八、问题与反思。

1、由于应用题内容生活化了,教学开放化了,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手段的丰富,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了困难。同时课堂评价体系的跟进也是我们急于研究的问题。

2、对于如何解决应用题教学生活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学生自主探究的无限性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苦无良策。

3、如何处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探究生活化活动之间的矛盾?在研究活动中,学生进入角色后有些时候我为了急于完成预设的进程,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只好停止研究活动,这样就制约了探究的深入开展。

4、变革应用题呈现方式,对我本人而言,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由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只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5、开放的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由于有的时候我不能充分考虑,无法全面估计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多种变化,对学生的求知欲望不能完全满足。这样对教师驾驭与处理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学生层次不整齐,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第二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自我们学校开展“办人民教育”活动以来,我按规定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关文件及其他必读内容,并展开讨论。我围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内容的学习,认真对照自己平时的实际工作及思想动态,查摆了自己工作以来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为人民服务宗旨、实事求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此进行认真剖析,找准原因,明确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办人民满意教育。

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具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危机感。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没有培养自己从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认识事物只停留在表面,未看本质,对事物的理解不深刻、不全面。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停于形式,敷衍了事,平时虽然经常学习马列 主义、毛 泽 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只从字面上理解毛泽东思想,没有意识其思想的精髓,更没有掌握邓小平同志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没有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使学习变得形式化、教条化。

宗旨观念不够牢固。我有时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同事不能始终保持热情的态度,尤其当手头工作稍多,稍忙时,为学生服务、为同事服务的公仆意识淡化,没切实做到为群众所想,为群众所急。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基层的普通群众也干不了什么大事,没有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至于为群众服务意识的淡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质表明坚持任何时候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自己得失的衡量标准,而我却忽略了群众的想法,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一切为了群众”是要求我们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拿出百分之百的热情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同事,做到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业务知识不够钻研。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缺乏一种敬业精神,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会抱有可拖就拖的心态,今天不行,就等明天再说,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自认为是专业院校毕业,又念了这么多年的本专业,用起专业知识来会措措有余,一种自傲的情绪,不愿更深入地去钻研;另一方面,缺乏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得过且过,在业务方面存有依赖性,认为领导会有具体的示,我不用先急着干,害怕自己先做做不好,反而招来非议。自己没有一整套学习业务知识的计划,所以在工作、学习中比较盲目.还有一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对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很依顺,不太动脑筋去创新尝试,不够大胆,害怕失败。

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工作时间久了,没有新鲜事物出现,会有一种厌倦的情绪产生,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把事情做好。做事情只安于表面处理方法比较简单,有没有创新精神,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有时还会把工作作为负担,却没有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

第三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长安区第四中学张 华

根据学校开展的教育工作规范年的活动,我对教育规范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刻认识。这段时间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学习,结合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现谈谈自己的体会。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教育理论素质、身心素质、风度仪表等,同时更要具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通过反复学习,我觉得《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问题为师德问题,师德的核心问题是"爱。

一、爱教育。爱教育,就是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作为一名教师,更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只有拥有了对教育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育教学工作。

二、爱自己。教师爱自己就是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学生、改造学生。《规范》中要求教师“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在实践中不断进取,1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己,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有了良好的素质、过硬的本领,才会在工作中自信,才会在生活中快乐,才会有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观念,才会不迷失工作和前进的方向。

三、爱学生。这是教师所有“爱”的归宿点。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新规范还规定:教师应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受到伤害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在学生危急时挺身而出,保护学生。我想这正是教师爱学生的最高体现。

爱教育、爱自己、爱学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基本道德要求。只要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民族和事业的大局出发,认认真真地学习,勤勤恳恳地钻研,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

第四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体会

通过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认识到:国家在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有些教师不安于现状,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置于脑后,做出了有违教师形象的事情。市教育局及时纠正,连续下发了《教师十禁》以及《关于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用来规范教师行为。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教育事业本身,对长远的市民素质的综合提高也必将起着推动作用。教师这个群体,在现实社会中充当着多重角色。作为教师要有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社会公德,作为家庭成员,应有家庭美德,由于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因此友人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教师的苛刻与责备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做教师的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博大宽阔的胸怀……还要有甘于清贫的孺子牛精神,有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而忽略了教师面对成千上百性格各异的、情绪不宁的学生时所承担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之下可能产生的心理反应。不过这种压力也造就了教师百折不挠、勇于奉献的青松般的性格,但教师(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毕竟是人而不是神,老师的言行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提倡教师要讲究职业道德,要弃那些功利的、腐朽的思想、简单的粗暴的方法,把《教师十禁》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很好地结合起来,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把培养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责任勇敢地承担起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多样化的、积极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讽刺、挖苦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关爱,从而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第五篇: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体会

——机电工程系 彭焕伟

进入高校已经一年多了,感触颇多。响应学院关于学习宣传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号召,让我重新思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上对高校教师的肯定很多,因此,我们更应该做一名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的优秀教师。

《规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道德准则,从六个方面作了具体要求。我主要从教书育人这个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最起码的应该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个大学生进入我们的学校,是带着父母的期盼和希望来的,他们把自己的未来交给老师,希望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获得本领。可以说,我们的担子是特别重的。我认为有三点:

一.为人师表,学为人师

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个人民教师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大学教师应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履行者。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大学的职能不是单一的,教师的职责也不是单一的,我们必须要明确,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多项工作任务之中,教书育人始终居于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条主线。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

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在统一。探索科学前沿、承担科研任务,是教师带领学生探求真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非单一的、孤立的目的和追求。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二、终身学习,拓宽知识

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做为教师,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陶行知先生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思想,虽然说了几十年,但在今天依然适用。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课程的改革,都需要教师去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教师才能去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汲取新的营养,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在吸取新的知识、观念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反思、勤写笔记,注重积累,加强研究,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最终随着水涨船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会有更大改善,尽职尽责的教师一定会赢得社会的丰厚回报。

三.勤恳敬业,乐于奉献

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由于社会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的繁重,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很多教师产生了对工作的厌烦情绪,对工作的热情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工作的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现状对教师自身发展、对学生成长的不利,要学会克服自己工作中的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师价值与学生成长的双赢。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选择,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在于一念之差。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苦是乐呢?这就必须考察这一行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满足程度。从物质收入角度看,在我国,目前这一职业尚不尽人意,工资在总体上处于中、低收入之间。当然我们也看到,教师的待遇正在不断改善。从精神满足这一角度看,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职业生活的情感性在当今利来利往的商品社会中已成为教师行当的另一大优势。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机智应变,巧引善导之乐;启愚化顽,学子转化之乐;弟子情操,慰师谢教之乐;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我们当教师的,不仅仅在奉献,在学生们中间,我们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

华,亲眼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就会由衷高兴,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总之,通过师德规范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教育学生界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传授多少课本知识,最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做人!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因此,我会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的鞭策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事业中的一盏明灯。

下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自我们学校开展“办人民教育”活动以来,我按规定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关文件及其他必读内容,并展开讨论。我围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内容的学......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在上级领导和学校的统一安排下,我校全体组织学习了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之后感觉到这次新修订的《规范》与时俱进,对于激......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免费分享创新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长路奉献给远方,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参加完党员教师师德学习之后,苏芮的这首《奉献》就在我......

    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争做“六心级”教师 ----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感 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及系部相关活动,针对自身情况,加强学习规范要求,现体会如下: 一、爱国守法:要有......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爱岗敬业社会、生活之需要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对爱岗敬业感受颇深,我觉得从事一份职业不仅意味着以此获得个人生活之......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长路奉献给远方,江河奉献给海洋,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参加完党员教师师德学习之后,苏芮的这首《奉献》就在我心底油然响起。无论是教育之乐、师者之语,还是家长之......

    听《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听《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有感 谢海霞 听《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后,体会深刻,再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八大要求: 一、依法执教;二、爱岗敬业;三、热爱学生;四......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 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中小学教师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