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邻水县石永镇初级中学
万文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大纲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物理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物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和物理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科学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内容主要存在于物理教科书的知识材料之中,这些德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按其形式可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德育内容较少,教师容易把握,隐性德育内容是指教科书中的一些材料和知识点,表面上不能对学生直接起到德育作用,但通过深入分析、挖掘或通过介绍背景材即能体现其强大的德育功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做到德育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果。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切入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作用与反作用、压力与支持力、吸热与放热、正电与负电、裂变和聚变,可以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物体温度的量变会引起物态的质变,而物态的质变又会导致体积、密度、比热等量的变化;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可揭示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可概述亚里士多德差不多二千年来一直得到人们公认的说法被伽利略的小车实验所否定,以后科学家又进一步发展了伽利略的思想,最后由牛顿概括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过程,通过这一规律得到逐步认识过程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其内容都将进到高一级的程度。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到别的科学家,再到牛顿,才使人们对运动的这一规律有了本质的认识并达到了完美的程度。我们在讲授运动的概念时,在强调了“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同时,应适时地向学生渗透“物质是运动的、变化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风筝试验而被雷电击晕,待他醒来时,还风趣地说:“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而又非常风趣、乐观的精神,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养成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之一,在物理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辉煌成就。例如,我国古代著作《墨经》《考工记》《天工开物》《论衡》《梦溪笔谈》《齐民要术》《太平广记》中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都在当时的世界处于遥遥领先地位。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更是不胜枚举,如指南针、地动仪、回音壁、石拱桥等。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曾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传播机械和其它技术达26项之多。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章节穿插介绍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的事迹,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我国在理论物理方面提出的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超导的研究与实践,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尖端技术方面,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的实验成功,人造卫星的发射与回收,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都处于国际前列。钢铁和电力事业的发展、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结合教材内容,可以进行今昔对比,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第三,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今天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立志振兴中华。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例如,在讲光学时,可以介绍优秀光学家蒋筑英、蔡祖泉,为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填补电光源空白而艰苦创业的事迹。40年代,钱三强、何泽慧,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返回祖国。他们对我国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如钱学森等历尽艰难险阻返回祖国的事迹就更多了,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教材。
(四)让学生在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分组试验时,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实验的同时,不忘融入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思想教育,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在讲“电磁感应、发电机”时,可以补充介绍“科拉顿跑失良机”的故事,按理科拉顿比法拉第早做这个实验,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之一是没有同伴与他团结互助,否则科学史上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充分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初探
【摘 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因素,捕捉契机,加强德育渗透,将教育与教学有机融合,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掌握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和方法,使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渗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物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学物理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物理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中大量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物理课程目标的智育目标和德育目标相互渗透,实现和谐统一。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德育观念,注意捕捉物理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并将其融入物理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形成智育和德育并重的思想
赫尔巴特强调教学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并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在物理教学中突出德育功能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当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渗透,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2.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不足,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太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高尚思想品质的养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的中心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辉煌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物理学家的感人事迹,以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
4.探究中追求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契机的随时捕捉,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一个概念,一道习题、一个探究活动,都能启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只要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德育渗透的相关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实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和目标控制,做到优化教材中的思想因素,使一个观点、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就会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真正做到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简介:
刘新红(1976.10~),女,汉族,河北保定清苑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任职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魏村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中学物理,2006年、2011年获县级嘉奖,2011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2013年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独立创作的教学设计、课件等多次荣获省级、市级奖励,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曾多次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育。
第三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尤其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内容中每一位物理学家的奋斗经历,更能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执著追求的良好个性品质和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博古论今,纵观物理学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1.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在学“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
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又如在“磁场”一节中关于磁偏角的介绍中,学生可知比西方早400多年的宋代沈括已提出。这些足已使学生的爱国热情迸发出来。
2.增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
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迫害,监禁在孤岛上达五年,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等。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意识。
二、在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每一个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教师,不仅要讲清楚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1.挖掘知识点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法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抓住奇妙的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以“做功和内能的改变”这一节为例,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对棉花不点火就燃烧的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亲自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从而使棉花燃烧的缘故,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在课外活动中中,要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指导阅读科普读物。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很容易被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所吸引,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积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兴趣教育,诱发爱科学的萌芽。
2.指导生活中的物理应用。物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在学完家庭电路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日光灯安装、电风扇检修、家庭电路设计、家庭电路简单故障排除等,在教到相关知识时不妨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共同研究,动手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3.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在学习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调查社区或学校的噪声来源,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向社会提出倡议,让学生从小就具有社会责任感。
总之,我们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同时必须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确定德育对教学的要求,使选择内容建立在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上,这样,教书、育人才能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第四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定稿)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
陈有贤
[摘要] 目前,青少年犯罪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已经成为三大公害。尤其是青少年犯罪问题,各国引起了高度重视,无论是教育职能部门还是国家政府,都将其作为首要问题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是从法律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哲学的角度全方位展开的,研究的重点定位在了德育“预防”这一层面上。德育教育,成了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我们作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一方面让学生获取基本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这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探讨一下:
[关键词] 学科教学; 物理学史 ; 课堂讲授; 渗透; 日常活动 ;行为习惯。
[正文]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标的要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1.在物理学史中渗透
物理学史是一部科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求学史,我们有必要向学生讲述一些科学家为求得真理所作出的努力与牺牲,感受他们不懈努力、严谨认真、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电学方面成就卓越,他曾尝试用几个莱顿瓶电死一只火鸡,但不慎他自己碰及瓶子,被电流击昏。他不但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放弃研究,相反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空前的“风筝试验”。他风趣地说:“当时,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发明了避雷针,并获得了英国皇家协会科普利奖章。还有爱迪生的事迹,他也不是断的尝试,不断的失败,不断的坚持,最终使我们的生活世界得到了更多的光明。只要不断地在教学中渗透,相信学生会慢慢体会到其中值得他们学习的精神,这样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利于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在课堂讲授中渗透
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前必须深入备课,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识内容,又要对教材内的教育因素深入研究,授课时力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在课堂上贯彻德育教育是新课标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有着其他德育方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学习中度过的, 德育教育脱离不了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深厚的情感往往都是建立在深刻的认知基础上的,所以这样的机会怎么能错过呢?例如:透镜成像中,物距的量变会引起像的质变等,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牛顿运动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等,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到来源于实践,同时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核能时,讲述我国科学界“两弹一星”巨星钱学森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国,他受监禁,遭迫害,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即使在没有资料的情况下,他强行记忆资料,仍不放弃研究。后来他幽默地说:“不让我做研究,我会在这里(用手指头)发展。”终于他冲破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加深记忆,还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利于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上去了,自然德育也就上去了。
3.课堂训练、作业和试题以及教师对作业的批改中渗透
学生在学习中要接触大量的作业、练习、试题,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编选作业、练习和命题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其教育功能。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文明古国,在物理学上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对世界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在许多著作中都有涉及,如《天工开物》《梦溪笔谈》《齐民要术》等等,这些在当时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世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军队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做的箭筒睡在地上,这样可以听到远处所有传来的马蹄声,对敌人的偷袭及早做好准备。我国古代声传播这方面的运用,在学习“声现象”这一内容时,可以从中渗透。但在近代,西方国家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而当时的清政府却闭关锁国,所以导致了科学水平的落后。正是因为科技落后,才使旧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地位。这样会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利于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在教学的日常活动中渗透
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意志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以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优化素质。平时的细节体现,如:刚接手的班,我第一天进到课室,学生好像完全感受不到班主任在教室,走出位置讲话的有,有的还吵架,有的还讲脏话,当时我没说太多的话,就让他们吵,看他们什么时候注意到我。等了差不多十分钟,终于有几个学生忍不住了,“别吵了,老师来了……”。看来还是有人站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的以德育去引导他们,以形成他们的集体观念,最后这些让成为了我得力的班干部。这样会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利于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5.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中渗透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是思想品德素质的外在表现。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名师的成功之处不是体现在怎么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体现在怎么教学生会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以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爱阅读、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业一辈子,终身受益。在养成教育中,教师要“言教”更要“身教”。教师的思想和心理,教师仪表仪容,教师知识阅历等等都默默的在学生的渗透着学生感受的德育。重视教师的表率,带头培养中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平时与学生谈话的时候,一般别开骂,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你得到些什么?而别人呢?让他们从做事的,学会考虑别人。这样会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利于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物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概念的讲述、习题的讲解,实验的探究中探究德育教育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从伟人,从身边适时渗透,在我们的行为习惯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学生,将德育教育贯穿物理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陈涪敏;《初中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J];中学物理;2002年11期 2 杨均社;《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年25期 金爱清;《初中物理教学应重视现代思维方式的培养》[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柘城县第二实验中学 董树德;《论德育教育的创新》[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李春波;《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刘广运;付元锋;《以德兴校 培养合格人才》[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陆以锋;《青少年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研究》[A];《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第五篇: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理念和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物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及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有关物质最普遍运动形式和基本结构知识中受到。观察、实验、思维等品质的熏陶;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成为物理教师探讨的课题,下面谈几点见解供参考。
1.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物理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大纲明确要求的,对于完成德育教育任务和学生健康成长及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而物理学的发展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大至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从力、热、电、光到原子物理,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发展是遵循辩证法的。至于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实验的进行,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物理概念的引入、规律的得出、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为培养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树立相信科学、应用科学的观念创造了条件。
2.物理教学中对物理学史的回顾,激发爱国热情
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激发爱国热情。①物理学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献身的动人事迹。如:伽利略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教会终身监禁;利赫曼为引雷电而捐躯;居里夫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科学事业,在物理和化学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法拉第舍弃荣华富贵,几次拒绝接受封爵而改甘“平民法拉第”。②爱因斯坦: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对科学世界观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③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做了400次实验,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④实际教学中,还可特别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如:近年的“神舟系列飞船与杨立伟太空旅行、神威与曙光超级计算机”等。评析:通过介绍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与人文精神教育。
3.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物理教学中通过加强实验,引导热爱科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还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掘问题,激发其求知的欲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热爱科学。如:教学牛顿第二定律时,师把它抽象为:因果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是惯性。外因只有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或者把这个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其方法:①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做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初步认识物体的加速度a与物体的质量m及它所受外力F有关。师再演示课本上的实验,规范操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还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发现研究对象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及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使学生对a和F、m的关系获得感知。②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处理实验数据、列表、画出a-F、a-1/m的图象。③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评析:这样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把知识学得更好,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4.在物理教学中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物理教学中不同教材渗透德育方法不同,灵活生动的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①德育渗透应力求“新”。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填进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收效良好。②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如:教学中设计:什么是重核裂变?举例。什么是链式反应?画图说明。什么是轻核聚变?为何轻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原子核衰变、重核裂变、轻核聚变、一般人工核反应有何区别?人们一般用核反应堆控制核反应速度,核反应堆通常用什么方法控制核反应速度?生生互动讨论的同时,师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简介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场景,调动学习积极性。
5.物理教学中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搞好德育渗透
物理教材中师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如:①教学核能时,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不图荣华、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②教学分子原子结构时,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的情景,他坚持用汉语演讲,中华之声响彻大厅,结束从1901年到1976年长时间在受奖大厅没有汉语的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评析:利用这些素材结合物理各章节的内容,通过课堂渗透,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6.物理教学中教学方式要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做好德育渗透
物理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这就要求改变教学方式,以促进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的探究式教学。如,教学“简谐振动”中弹簧振子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可将它作为一个课题交给学生探究,由学生展示其探究结果,这样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多方面能力。又如:在“宇宙速度,人造地球卫星”教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请生生展开互动讨论得出。生1: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生2: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生3: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生4: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而教材还为不同智力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设计了许多开放性的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这些栏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有选择地学习。①物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做一做”中的“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是为那些有条件使用计算机、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物理研究有兴趣的学生安排的;②物理必修2第5章第3节“说一说”中关于“瞬时功率”的讨论,是为那些学有余力、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思考的学生所安排、设计的。③像书后的“课外读物、推荐网站、课题研究”等,也都具有兼顾差异的考虑。同时为不同智力潜能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做好了德育渗透。
总之,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深入挖掘和教育契机的随时捕捉,是创造性劳动,是教育的艺术,师要注重渗透德育内容,从局部看是细微的,但能启发情感,启迪思维,相信:一定能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