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19-05-13 05:3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论文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论文范文》。

第一篇: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论文范文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坚持正确导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巩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党报要自觉担负起宣传思想责任,强化媒体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和优势,切实履行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引导人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党和人民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血肉相连,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一致性。党性原则和群众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两大基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就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这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牢记的基本要求,也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守的重要准则。

二、坚持党性原则,在为党和人民鼓与呼中践行群众路线

坚持党性原则,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党和人民的利益鼓与呼,是党报的根本宗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旗帜和灵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前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能变。党报要清醒认识新闻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正确引导舆论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任务落到实处,始终把正确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舆论环境,形成有利于增进社会团结和巩固自身执政地位的舆论导向。

三、坚持人民性,以民生小视角体现舆论导向和发展主题 党报作为主流权威媒体,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以更平民化的视角关注民生,以温暖、有力的新闻体现媒体价值观,是新闻人民性的直接体现。

1.党报在日常报道中始终把握政治导向

在热点难点和突发事件面前,失语就会失权,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权,乱语就会添乱,给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添乱,给改革发展大局添乱。因此,党报的新闻宣传工作要不断增强政治性。新闻只有贴近实际,才能产生共鸣,只有贴近生活,才能真实动人,只有贴近群众,才能赢得人心。我们的新闻报道要注重小民生的大主题,在注重政策性、宣传性的同时,也注重生活性和群众性,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不动摇,努力用群众的语言,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人民群众关注的事。

2.重大事件看党报是党报的权威性体现

越是在重大事件、重要节点,党报越是要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及时发声,作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发挥“定心丸”、“指南针”的作用,让正确舆论在读者中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使读者能够在党报的思想宣传引领下,以科学理性的观念来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具体而言,在报道时效上,尽量快捷,让人能看;在报道内容上,要贴近受众,让人想看;在报道形式上,要符合读者接受习惯,让人愿看;在报道深度上,要以平民视角关注社会热点,用民生新闻来承载一个个有深度、有厚度的主题,提升党报的权威性、公信力、贴近性和影响力。

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正面宣传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习近平指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1.在事关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产生了大量涉及不同群体间的矛盾纠纷、利益摩擦、观点交锋,对社会治理、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客观上加大了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心态疏导等的难度。我们必须坚持宣传思想工作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着眼于政治大局,从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整体利益上做好引导工作,用主流意识形态来整合日益多样化的思想观念。

2.在日常报道中,把服务群众同正面宣传引导群众相结合

正面宣传不能搞居高临下、空洞说教。在日常报道中,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回应人民关切,寻找生活中的感动,发掘平凡中的伟大,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健康、崇德向善、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在报道中融入导向、体现导向、传播导向,用真实感人的典型报道鼓舞人、激励人、引导人,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第二篇: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来源: 《求是》作者: 秋 石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明白的道理,都必须始终坚守的准则。

一、党性是人民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形式

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本质,源自于党和人民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恩格斯在晚年重申:“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自己的先锋队,肩负着组织、团结和带领工人阶级以及人民大众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争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胜利的神圣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阶级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它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决定了它的根本利益与人民大众根本的、长远的利益的天然一致性。“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结论,深刻揭示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品格所承载的历史客观规律。从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所代表、实现、维护的,既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既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当然是人民大众的先锋队。共产党的本色、存在根据和奋斗目标,都是和工人阶级以及人民大众不可分割的;共产党既来自于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又肩负着代表、实现、维护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历史责任。列宁在创立俄国共产党并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强调“党是直接执政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领导者”,“党应当是组织的总和(并且不是什么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党是“人民的代言人”,是工人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和“有组织的部队”,党要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等等,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党和工人阶级以及人民大众关系的深刻本质。

党和工人阶级以及人民大众的关系本质启示我们,党性和人民性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党性来自人民性,是人民性最高最集中的体现,坚持党性原则,也就是坚持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创建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我们党所说的党性,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阶级性、先进性、群众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

二、党性和人民性不容分割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和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

一段时间以来,在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有人还提出了一些似是而非、混淆视听的说法,必须予以廓清和纠正。

比如,有人问“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的一边”。在这种人看来,党是党,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实际上是把党和人民、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这种人根本不懂得共产党的起码党性,不懂得党和人民关系的基本道理,不懂得列宁所说“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对于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和领袖们反复告诫说,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会使党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再比如,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人数,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高于党性。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简单以人数计量党性和人民性的高低地位,是对所涉及的所有概念和理论都作了庸俗化的理解。按照这样的观点,共产党就不会产生,也没有存在的根据和意义;同样,世界上所有的政党,都没有产生、存在的根据和意义了。所谓人民性高于党性的观点,从根本上违背了唯物史观,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的关系学说,也违背了世界上大多数的政党理论。

马克思十分深刻地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共产党之所以成为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先锋队,共产党的党性之所以是人民性的精华表现,归根到底,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历史活动”的选择,也就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致。共产党来自人民,而且须臾不可脱离人民;共产党是人民的先锋队,因而必须站在群众的前头,团结带领群众奋斗,不能当群众的尾巴。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和团结带领人民奋斗统一起来,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相信党、依靠党统一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在当下中国,真正能够代表人民,把人民群众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的,不是那些在口头上高喊人民性、宣称“为民代言”“为民请命”,实际上打着个人和小团体算盘的各式人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历史正轨上奋斗前进的中国共产党。

列宁当年在批判俄国民粹主义时,一方面肯定民粹派看到并提出了俄国国内的改革发展问题,认为这是“巨大历史功绩”;但也严肃指出,民粹主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毫无用处,他们使用的是“甜言蜜语”,“把改革甜蜜地理想化”,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浪漫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的批判,是忽视了俄国历史和现实中最重要的事实。民粹派在社会学方面缺乏现实主义,使得他们在思考和议论社会事务和问题时,采取了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可说是知识分子狭隘的自以为是,或者甚至可说是官僚主义的思维”,因此,“民粹派分子以惊人的轻率态度大谈(忘记了他们的周围环境)各种各样空洞的社会计划”。他们对“劳动居民群众利益”的关心是“不彻底的”,“民粹派分子不是注意现有的东西,而是幻想也许会有的东西,所以这些关心就变得没有什么用处了”,他们从来不能正确评价可能的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而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的根本利益,不仅能够看到社会改革发展所包含的矛盾,而且能够从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来分析认识这种矛盾,并正确地估计社会发展方向的,正是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当年的这些论述,尽管针对的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矛盾的特殊情况,但列宁思想的立场和方法论意义,今天仍然没有过时。说到底,还是究竟谁能真正

代表人民、代表人民利益的问题。当前在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言行,究其根源,从利益立场上说,是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对党的性质和使命问题产生了混淆、迷失了方向;从思想认识方法上说,是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正确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三、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根本原则。宣传思想部门不仅是党的“喉舌”,担负着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的职责,而且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耳目”,担负着反映人民心声的职责。

第一,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灵魂和基石。无论时代如何演变、舆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党性原则都不能丢、不能忘,不能有丝毫含糊、偏离和动摇。

坚持党性,核心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自觉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讲党性要大张旗鼓讲、理直气壮讲、坚持不懈讲,不能躲躲闪闪、含糊其辞。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要勇于担当,敢于亮剑,表明立场。现在,确有一些单位和一些人,党的意识淡漠了,党性原则不敢讲、讲得少了。有的对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置若罔闻,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还专挑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口无遮拦,毫无顾忌,甚至受到敌对势力追捧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党的宣传思想阵地不为党服务,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者不愿意甚至不敢坚持党性原则,岂非咄咄怪事?如果在坚持党性原则这个根本问题上没有明确观点和立场,那就是政治上不合格,就没有做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最起码的资格。坚持党性,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两个巩固”是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体现着党性与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必须牢牢把握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上坚决做到符合党的要求,过得硬、靠得住。

坚持党性,决不是简单机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更不是一味照抄照搬党的文件,而是要站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立场上,采取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方式方法,准确生动地传达和反映党的主张、人民的心声,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第二,要切实坚持好人民性。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人民性的要求,同样不能丢、不能忘,不能有丝毫含糊、偏离和动摇。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活动的依据和根本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切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

坚持人民性,必须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

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必须推动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坚决克服有些宣传报道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又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必须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和文风,坚持“三贴近”、践行“三深入”、深化“走转改”,充分反映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人民群众的意愿呼声。必须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仅要做好工人、农民等普通群众的工作,也要高度重视做好广大知识分子的工作,还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特殊群体的工作,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到人们的心坎上,最大限度地把他们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第三篇:山东宣传部长讲导向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山东宣传部长:讲导向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原标题:讲导向不含糊 抓导向不放松

“要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不放松”,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凸显了导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赋予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烈的政治责任。导向是核心、是灵魂,导向出偏差,就会出大问题。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以导向为根本、视导向为生命,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切实把导向的要求贯穿到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到一切宣传文化阵地和所有精神文化产品之中。

把握正确导向,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更好地发挥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作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游离于中心工作,偏离了工作大局,导向就会跑偏,工作就难有作为。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面对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尤其需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树立强烈的大局观,深入宣传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一切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为大局服好务,做到帮忙不添乱、鼓劲不泄劲。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坚定信念,用中国梦来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把握正确导向,必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人民性是党性的具体体现。宣传文化阵地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绝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讲党性,就是要为党立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符合人民的心声。对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思想、言论和行为,要敢于亮剑,绝不能躲躲闪闪、含糊其辞。讲人民性,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多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多反映群众的要求呼声,多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植根群众、服务群众。当前群众的文化需求迅速增长,文化权益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要加大文化改革发展力度,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产业振兴步伐,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把握正确导向,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舆论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面的声音弱了,杂音噪音就会甚嚣尘上;正面宣传搞得越生动、越丰富,负面信息就越减少、越没有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好主动仗、掌握主动权。做大正面宣传,既要在数量上占优,更要以质量取胜,提高舆论引导艺术,保证宣传的实际效果。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主阵地作用,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拓展传播途径渠道,以权威性赢得公信力,以传播力扩大影响力。新形势下,舆论引导格局深刻变化,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以理顺体制、丰富手段、提升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着力净化网络环境,努力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把握正确导向,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要旗帜鲜明地抓导向、抓管理,强化阵地意识,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确保对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掌控,确保对舆论导向的有效调控,确保对宣传干部的有效管理。要前移管理关口,把媒体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作为重点,管好关键岗位,防止经验欠缺的“无心之错”,杜绝能力不足的“无能之错”,绝不姑息品行不端的“无德之错”。要克服“本领恐慌”,加强学习培训,注重实践锻炼,不断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化“走转改”活动,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宣传文化干部队伍。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社科联主席)

第四篇: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意识形态领域关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宣传思想工作者才能明确方向、站稳立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总书记的讲话,重申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为宣传思想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舆论格局中更好地体现党的主张、更好地反映人民心声指明了方向。

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本来是一个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然而,在一些人那里,却变得“复杂而敏感”。比如,有人问“你是替党讲话,还是替老百姓讲话”、“你是站在党的一边,还是站在群众一边”;有人振振有词地说人民群众人数超过党员,所以人民性大于党性。类似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搞碎片化,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必须加以廓清和纠正。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党性和人民性都是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是从全党而言的,人民性也是从全体人民而言的,不能简单地从某一级党组织、某一部分党员、某一个党员来理解党性,也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阶层、某部分群众、某一个具体人来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党的立场上、站在全体人民的立场上,才能真正把握好党性和人民性。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增强党的意识,尽职尽责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要坚决克服有些宣传报道脱离生活、不接地气、同群众贴得不够紧的问题,坚决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同时,要看到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坚持团结引导,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使更多知识分子参与实际工作,激励他们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坚持党性,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人民性,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把党性和人民性统筹好、实践好、统一好,宣传思想工作就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第五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论文

优秀教育教学论文申报表

论文标题 论文类别小学数学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联系电话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摘要】: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精辟地指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关 键 词】: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有效学习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老师问学生)多元智能理论也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学的乐趣”,“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了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数学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参与学习。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把学习引入一种与研究未知问题相联系的气氛中,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情境中来,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是客观事实的存在,同时在心理上造成一个悬念,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讲一个“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9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9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4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2=4„„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二、把握提问的明确指向,引导学生准确回答。

提问的问题应当具体、明确,学生听后能找到思维的方向和目标,从而使学生快速地组织思维,顺利地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学“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在推导关系式这部分,要求学生观察“(1)70-30=40,(2)70-40=30,(3)30+40=70”,并比较它们的异同时,如果这样问:“这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显然不够明确,学生不知道怎样比较:以谁为标准?谁和谁比?比什么?我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是这样设计提问的:

1、第一个算式中有哪三个数?

2、第二个算式中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3、第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4、第二个算式与第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

5、怎样求被减数、减数?„„这样不断递进式的提问,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能有条理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三、重视提问的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多方面地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的提问不能基于简单的判断,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要具有思考价值。通过巧妙的问题,指引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中受到启迪。例如,我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学生初步掌握了求倒数的方法之后,出示“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350、1、0、4/5。”学生看清题目后,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动笔练习,而是先作如下提问:

师:同学们,这一组数中,你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学生听到教师的问题,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一个个争着回答。

生1:我最喜欢求4/5的倒数,因为4/5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5/4,4/5×5/4=1,4/5的倒数是5/4,所以我喜欢求。

生2:我最喜欢求1的倒数。因为1这个数可以写成分数1/1,分子、分母调换位置还是1/1,1的倒数就是1。所以我喜欢求1的倒数。

生3:我给×××补充,还可以这样想,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是1,我也喜欢求1的倒数。

教师小结板书:1的倒数是1。

师:这组数中,你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

生1:我最不喜欢求0的倒数,因为0写成分数是0/1,要是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就写成了1/0,0又不能作分母,0好像没有倒数。

生2(显得很不以为然):不是好像没有倒数,而是应该确实没有倒数,你想一想,0乘以任何数都等于0,也不等于1呀,0肯定没有倒数。

(这位同学把老师的话全给讲出来了,他说的理由非常充分而又具有说服力)

教师小结板书:0没有倒数。

接着再让学生进行笔头练习,求出“350、1、4/5”的倒数。

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两个新颖的设问,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思维活动的判断和说理,既巩固了新知识,又轻松、顺利地教学了求“0”的倒数和求“1”的倒数这两个倒数认识中极其重要的知识点。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既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借助课堂,艺术性地层层设疑提问,能促思益智,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揭示题意,找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在思考理解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掌握了矛盾转化的方法。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课堂提问的难度应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认识。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教学时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如下:

(演示:屏幕上,先显示一个圆,圆周上的一点闪烁后,沿圆周绕一圈,然后闪烁

圆周。)

师:同学们,你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周长吗?

生:圆一周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圆的周长展开后,会怎样?

生:是一条线段。

师:那么如何测量和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接着,启发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师: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

生: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

师:如果要测量的是圆形大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

(学生哄笑,齐声回答说:不能。)

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圆的周长呢?

生:用绳子绕一周,量出绳子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

师:你能用绳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演示:教师把系着小球的细绳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面上,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黑板上小球被甩动时小球运动形成的圆。)生:不能。

师:用滚动法、绳测法可以测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规律呢?

师:圆周长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我们先做一个实验,你能发现什么?(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圆。)

学生欣喜地发现:

圆的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

圆的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师: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积极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圆的周长到底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多少呢?这里,我给同学们讲一个古代数学家祖冲之测量圆周率的故事……

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并且通过几个具有机智的小问题,把这一个教学环节紧紧地串连在一起。而且面对老师抛出的一个个问题,学生都会饶有兴趣地去思考,去探讨。这正是教师的高明之处。所以作为教师应学会在课堂上不断调控教学程序,灵活恰当地进行追问,使问题问得明白,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中,课堂提问必不可少。它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论》

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2、《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下载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论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及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